时间:2023-07-12 16:26: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副产品贸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显着提高,如表1所示,这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一般说来,对外贸依存度是否会对经济产生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贸易动态利益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刘光溪、陈泰锋,2004)认为,用传统的外贸依存度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开放度是不合理的,据此断定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过度显然是错误的。另一种是“内贸优先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傅钧文,2004;荣民,2005)认为,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从出口角度看,这意味着生产要素、资源等大量涌向出口部门,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从进口角度看,这意味着大量优质、低价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企业和产品造成冲击。那么,我国农产品的外贸依存度是否过高了呢?我国农业应该如何定位,是“创汇”,还是“就业”,这是一个战略基点问题。对这一战略基点的把握,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宏观政策的制订。笔者认为,能否正确认识我国农产品的外贸依存度,必将对我国国际贸易战略的调整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
(一)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内涵
外贸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贸易密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如果分别用出口额和进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计算,外贸依存度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因此,一般来说,有关外贸依存度的计算就不同的角度和范围来说,有三种形式: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农产品外贸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依赖农产品国际贸易取得产销平衡的程度(李应中,2003)。具体计算公式为: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农产品进出口量或进出口额/农产品产量或产值。
应该说,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对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依赖和参与国际贸易、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研究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总体比较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27.4%,在世界上的排名仅次于美国、欧盟和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尽管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其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呈下降的趋势。作为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我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到底在哪里呢?笔者拟通过对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农产品外贸依存度所作的国际比较来具体地阐述这一问题。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不仅是世界经济大国,而且还是农产品进出口大国,它们生产和消费的农产品很多,进出口数额很大,也就是说,依赖国际贸易的程度很高。优越的农业资源禀赋、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等有利条件构筑了美国和欧盟高生产率的农业。在总量上,美国和欧盟都是大农业生产国,多种农产品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超过了20%(凌海波,2005),对世界市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出口是过剩农产品的重要出路。日本耕地面积只有504万公顷,农业生产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0%(韩喜平,李二柱,2005),绝大多数农产品都要依靠进口,是一个典型的农产品进口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商品率并不高,参与国际贸易的数额较少。在我国,许多重要的大宗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是,至今仍不是农业强国,就出口总量而言,尚不及法国和荷兰。
(三)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分类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市场交易的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和一些特产品。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畜禽产品、水产品等较高档的产品,逐步进入市场进而扩大了交易量。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农产品运输、贮藏和销售条件显着改善,使得一些不易运输、容易腐烂的季节性产品,如蔬菜、水果等也大量打入国际市场。笔者拟通过对谷物类、肉类、果菜类农产品的分类考察,具体地分析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状况,如表3、表4和表5所示,其中,谷物类包括大米、小麦、玉米、高梁等16种农产品;肉类包括猪肉、牛肉、鸡肉及其加工品等18种农产品;果菜类包括薯类、豆类、干果、新鲜蔬菜等130多种农产品。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棉、果、菜、肉、水产等多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已居世界之首,但是,从表3、表4、表5可以看出,农产品参与国际贸易的数量却非常有限,谷物类、肉类、果莱类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仍然很低。与贸易大国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农业自给自足的形态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直到今天,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仍未完全摆脱生产经营单元过于细碎、农产品商品率较低的自然经济格局。客观地讲,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这既表现在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很少的先天性资源不足,也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后天性劣势。
三、农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于世界各国调节自身的供需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一定时期内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更为充分地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满足多方面的国内消费需求。显然,尽可能地增加农产品的外贸总量,核心是出口总量,扩大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对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就业贡献。一直以来,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以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农副产品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据统计,每1亿元出口产品就可提供1.2万人的就业机会(尹丽萍,2004)。(2)增收贡献。虽然我国的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但是,肉类、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等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3)结构贡献。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不仅要立足于国内资源优势、国内市场需求,而且,要依托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使调整与优化的方向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保持我国农业结构在国际上的先进性。
1 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分析
1.1 农产品加工业转化和增值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福建省农产品加工水平虽然位居全国前10位,但加工转化和增值能力不强。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福建省农产品初级加工产品仍占绝大比例,精深加工比重不大,出口创汇能力不足。食品工业是农业生产的延伸和发展,是近年来福建省一直重点关注的产业,但从福建省食品工业产品中,多数还属于农产品初加工,加工层次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少。
1.2 企业研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较低
一是由于设备的简陋和技术的落后,导致农产品加工损耗率较高,精深加工不充分,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近几年福建省在农业科研领域虽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但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成果推向市场的渠道不通畅,成果与市场、科技与经济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2 农产品出口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其产生的主要负面影响
2.1非关税技术壁垒增加农产品出口难度
随着近年农产品出口需求的下降,国际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各国为保护包护本国农产品市场纷纷出台一系列的非关税技术壁垒措施,受此影响,我国一些传统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频频受阻。
2.2极端天气影响农产品产量
近几年全球多地区旱、涝、高温、冷冻冰雪等极端天气频发,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对农产品的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多种农产品大幅度减产。
2.3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一是人民币升值会削弱福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人民币升值增加福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金融风险。三是人民币升值影响福建农产品贸易发展。此外,人民币升值还会影响外商对福建农产品直接投资的热情。
3 发展战略
3.1 提高认识,加强规划指导和宏观管理
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和服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其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一次全省农产品加工工作会议,提出福建省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的办法,并出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3.2 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攻克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技队伍,迅速提高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满足人们对加工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3.3 实施名牌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加工企业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体,要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福建省经济的强大支柱,就必须培育和扶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按照靠近市场、靠近原料基地的要求,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滞后的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业资源的地区,扶持发展一批加工企业。
3.4 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发展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在全省范围内形成闽西北绿色产业带、闽东高优农产业带、沿海蓝色产业带,提高区域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一批区域化和专业化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形成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链。
3.5 依靠科技,提升福建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颈部,能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改善农产品质量。因此,从福建省实际出发,应提升以下几项技术:一是良种技术,以此来实现农产品优质多样化。二是无公害生产技术,保证农产品良好特征和品质。三是反季节生产、贮藏、保鲜技术,满足市场淡、旺季的不同需求。四是低耗高效技术,降低成本。五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借助科技力量,增强本省农产品的竞争力。
1前言
中国是第四大农产品国际贸易国,且每年以约10%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发展,但面临着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以及其它国家日益上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急需一大批懂WTO规则,熟知国外农产品贸易技术标准,又懂英语和农产品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和商务英语人才达不到复合型人才水平,且即使在农产品外贸大省的山东、广东等省份,也很少有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应用型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人才的单一化和同质化导致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
2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2013年贸易总额为1866.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678.3亿美元,2014年1-11月贸易总额为1757.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647.5亿美元。因农产品外贸总额在我国超过4万多亿的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大,所以高校在国际商贸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农产品国际贸易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即使是涉农性高校也是如此。以农产品外贸第一的山东省为例,本科的山东农业大学的外国语学院的英语双专业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均没有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方向课程。此外,山东外贸职院、山东外国语职院、山东经贸职院等从事外贸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也没有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或方向课程。又以笔者所在传统农业大省的湖南为例,仅茶叶出口就达1亿多美元,但无论是本科的湖南农业大学还是其它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或是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方向课程。而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和营销促销能力,培养复合型农业外经贸人才,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农业部和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等自2008年以来每年都要组织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经理及管理人员培训班”,对农产品外贸企业人员进行农产品营销理论与实务、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农产品可追溯查询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此外,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努力,通过采取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和建立大型农产品集团等措施,着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3主要市场营销理论
市场营销的精髓在于在挖掘客户动态需求的前提下,发掘适合的细分市场,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科学设计管理价值链和客户关系,持续不断地向客户提供其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客户和自己的价值。
3.1客户需求
市场营销理论与传统销售理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市场营销的所有活动均源自于客户真正的需求,也阶段性地终止于满足客户的需求。挖掘和分析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一切营销活动的前提和根本,客户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不仅要满足其现时的需求还要谋划,引领和满足其未来的潜在需求;客户的需求是不断升级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能满足客户不断升级的需求,才能在竞争者立于不败之地。
3.2细分市场
市场营销理论认为,绝对而全面的竞争优势是很难实现的,而在局部的相对竞争优势则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竞争者要在客观分析竞争对手和评估自身的价值链的基础上,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找到自身的产品或服务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在特定的细分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甚至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3.3差异化
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就始终认为,竞争者不论大小和名气,歧异性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法宝。歧异性其实就是产异化,差异化体现在整个价值链上,从客户需求甄别一直到产品的定位,设计,推出和后续服务上。竞争者必须推出具有满足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产品或服务才能最终赢得市场的认可,以及取得溢价。即使是很有名气的国际大牌公司,如果产品或服务没有差异化,也很难赢得竞争。
3.4先动优势
先动优势理论认为率先进入市场的竞争者相较于后来者往往有更好的竞争优势。市场先入者率先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往往更容易给客户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树立品牌和取得溢价,且客户会习惯地锁定先入者的产品或服务,无形中设置了市场进入壁垒,获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此外,先入者对市场往往会更了解,能以更低的价格进行技术服务的升级,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4启示与对策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步入由精英教育转到大众教育的快速发展道路上,毛入学率不断攀升,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因学生所学无法满足市场真正需求,结构性就业问题愈加突出。随着高考人数逐年减少和2015年启动的高考改革,学生未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高校间的生源抢夺战将愈演愈烈。随着大批本科院校甚至是少数重点大学转型从事职业技术教育,高职院校将面临更残酷的竞争,如何培养有别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又满足产业需求的特色技能型人才是各高职院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生源—高校(-高校)—市场”的市场生态圈中,高校之间尤其是培养类似人才的高校之间,如高职院校之间和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专科之间,已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必须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其结果又直接决定了高校对生源的吸引力。高校越能培养出区别于其它高校又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人才,就越能形成市场品牌和吸引更多的生源,并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亦然。
可见,在市场需求导向型的高教人才培养的新形势下,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已然变成了市场营销者,必须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灵活应用市场营销理论和手段进行学校和专业的整合营销。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市场及市场需求,并设法满足此需求。
复合应用型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是整个人才需求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且是一个被绝大多数高校忽视或忽略的需求在不断扩大的细分市场。谁先发现并进入该细分市场,谁就是该细分市场的先驱者,就有可能赢得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以更低的投入培养出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特色人才,树立自己的品牌,为后来者设立市场进入壁垒,或至少比后来者更容易取得人才市场的信任,以更低投入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大效益。
高校在培养复合应用型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必须以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为中心,多形式多途径开展人才培养:(1)复合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坚持“适度理论、重在应用”和“语言够用、专业娴熟”的指导思想,破除现在单一型和理论型人才培养弊端,培养具备“国际贸易+外语+农产品+主要或特定贸易伙伴农产品贸易要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校要想培养出市场需求的毕业即能上岗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高校要主动寻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培养,联合办学,组建职教集团,业务外包,校办公司等形式,确保学校教育无缝对接市场需求。笔者所在的高职院,就依托湖南省供销总社的资源,在国际贸易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学校还成立了惠民供销公司,专门从事农产品的电子商务业务,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还要认真研究如何让企业在合作中更积极地参与办学,企业主导型的办学形式或许是更好的选择;(3)立足本地,打造品牌。高校要在科学分析所在区域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前提下,在一般性出口农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对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依靠差异化和特色化人才培养来打造自己的品牌。
5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几年来,国际贸易中的传统关税壁垒作用逐渐弱化,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制度和措施、包装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社会条款等为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益盛行,我国出口农产品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农产品出口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本文从政府角度提出了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管理服务为对象,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为使一定的农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从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来看,农业标准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保护水平。
从长远来看,构建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是减少农产品国际贸易摩擦、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根本途径和最佳方法。然而,国际上目前采用的标准、制度、要求等绝大多数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制度、要求等直接衍化而来的,代表了其自身的根本利益,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应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技术标准,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这不仅会使我们能够实时跟踪国际标准的变化动态,而且还能最终使国际标准反映我们自己的利益。这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非常有利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农产品贸易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二,健全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成为当今主导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潮流。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目前中国许多农产品的品种已经落后,我们应适应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采取可行的发展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及时调整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有益于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发展绿色产业、有机产业,并提升农业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三,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就我国出口产品目前遭遇技术壁垒的情况来看,基本停留在“埋单”阶段,之所以陷入这种被动的境地,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单个企业难以全面掌握所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因此政府各部门应积极参与进来,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要求成员国公布其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解答利益当事国提出的问题,确保其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的透明度,各国间应相互提供必需的咨询、资料乃至援助的原则,各成员方在WTO/TBT协议下提供有关技术标准、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我国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中心、数据库及咨询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农业政府部门、农产品生产加工部门、经营单位和出口企业等相关机构,使我国农产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技术性要求,避免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赢得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
此外,由于WTO/TBT协议要求各缔约方应定期其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并且建立专门的咨询机构向各缔约方提供资料,接受不定期咨询,我国也应当将所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及时地介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应当加强对进口产品的监控检验,当进口方贸然提出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时,应及时提出相应的反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第四,完善自身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参照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的基础上,适时构筑我国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特别是要尽快将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势嵌入标准体系之中,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自身利益。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法规与认证体系,使保护体系有法可依。由此以来,一方面可以保护国内的贸易环境和生态环境,保证进口商品的质量并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进口国慑于被报复的可能,尽量减少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有这样,我国农产品出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五,参与双边或多边区域合作和协调机制。中国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在战略性领域和我国技术性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谈判,建立双边或多边的技术磋商与调解机制,强化同国外权威认证机构尤其是现有的国际互认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争取签署互认协议,建立产品认证、体系认证与实验室认可的相互认证机制,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跨越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第六,利用WTO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保护农业产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农产品给予各种补贴(也称为国内支持,Domestic Support),这也是造成农产品贸易扭曲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Agreement on Agriculture)原则上把补贴分为两大类: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前者包括政府公共服务,诸如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控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投入、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农业环境保护补贴、粮食安全等12项等不刺激生产的对农民的直接支付内容。后者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面积补助、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及农产品营销贷款贴息等内容。协定对绿箱补贴,并没有一概加以限制。
第七,研究利用WTO/TBT协议中的特殊条款。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WTO/TBT协议中的多边贸易体系谈判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贸易救济措施及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特殊和差别待遇,以维护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合法权益。
[DOI]10.13939/ki.zgsc.2017.09.159
1 引 言
构建高效率的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对解决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供需矛盾,促进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提高农副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国外农副产品物流研究上,对农副产品物流研究最早的是John Crowell,他在1901年的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影响农副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和M用,揭开了农副产品物流研究的序幕。综合分析国外农副产品物流研究状况可以看出,国外“农副产品物流”研究实际上是对农副产品分销体系的研究,更多的是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探讨,而对区域农副产品物流发展的研究少之甚少。[1]在国内农副产品物流研究方面,杨东星、马胜春对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进行了设计。[2]王新利对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结构设计进行了讨论。[3]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侧重于从宏观上研究农副产品物流体系,缺乏结合具体区域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研究,特别是针对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的研究尚处于空白。
本文结合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实际,提出构建以物流网络、信息平台、标准化以及市场主体等为主的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
2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福建省耕地总面积1854.8万亩,具有太阳辐射能充裕,年积温高,温暖湿润,雨量充足等气候资源丰富的特点,有丰富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果茶、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资源。闽西北山区是素有“福建粮仓”之称的产粮区,还盛产茶、烟、菇、笋等土特产,闽东南粮食作物一年可三熟,并盛产水果、工业原料作物等。多品种、大货量的农副产品大多要进入市场,为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福建省逐步开放农副产品市场,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建立了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了现行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农副产品物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然,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体制不健全,必要的指导缺乏;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不高;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缺失;这些都造成了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时间长,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物流增值少,总体水平不高。
3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本文从农副产品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和标准化建设以及市场主体培育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补短板措施,构建福建省农副产品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3.1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网络建设
3.1.1 完善福建省农副产品运输网络体系
结合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福建省应大力推进以公路、铁路、水运、机场为重点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三纵十横”高速公路网、“三纵六横”铁路网主骨架、通用航空服务体系、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福州、厦门、泉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域内互通、域外互联,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打造对接两洲、服务中西部、便利两岸往来的综合交通枢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通道。
福建省应推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物流设施的衔接协调,加强公铁水空枢纽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在交通枢纽(如铁路货场、港口、机场建设集装箱中转站、货物转运站等)、货物集散地、产业集聚区及大中城市周边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具备多式联运条件的基础设施,推进公共联运物流枢纽建设。
福建省要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是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高效运作的关键要素,政府要加大对其支持和投入。逐步实现所有自然村村村通公路,提高农村等级公路和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比例,逐步建成功能完善、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农村道路运输体系。
3.1.2 加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根据资源禀赋、农业基础及与周边省市的相互关系等因素,将福建省划分为闽西北、闽东南、沿海三条分工协作、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农副产品物流带,依托中心城市、综合运输枢纽等资源,在厦门、福州、泉州、莆田和漳州建设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农副产品综合性集散中心,重点培育10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发挥省际边界农副产品物流区位优势,建设一批区域性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实施“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工程”,新建和升级改造一批大中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特色农副产品优势产区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推进福州、南安、龙岩、福鼎等粮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宁化、诏安、上杭等省际边贸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基于重点粮食批发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建设233.5万吨库容的标准化粮食储备仓库,加快“危仓老库”维修改造。
3.1.3 构筑农副产品物流配送网络
健全福建省农副产品流通网络,经营网点覆盖福建省域所有较大村。在大中城市培育一批区域性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农副产品冷链系统、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副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健全农副产品逆向物流体系。
3.2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福建省要建立一个由政府、农副产品物流相关企业、农户、农民专门合作社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副产品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如下图所示。首先,福建省要整合资源,以互联网技术和EDI技术为手段,搭建以福建省为中心,覆盖全国的农副产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实现对农副产品物流信息的全面、及时采集、加工、分析、挖掘和;其次,福建省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制度、措施鼓励和支持农副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推进与农副产品物流相关的农业、财政、税务、海关、交通、经贸等政务系统的协调与开放,制定和推广农副产品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再次,农副产品物流企业要加大对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投资和升级换代力度,广泛采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EDI等技术,发展农副产品网上交易、电子结算与支付;最后,农村作为农副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薄弱环节,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重点“金农”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四电合一”(电台、电视、电话、电脑)工程,完善“12316”等政府手机短信推介平台,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发送给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拓宽农民获得农副产品物流信息的渠道。[4]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运行模式
3.3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涉及设施设备标准化、农副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物流信息标准化等方面。福建省应采用国际标准或通用的国家标准,形成统一的农副产品物流国家或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5]大力推进农副产品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包括各类农副产品运输、仓储、装卸搬运装备、物流器具、包装等的标准化建设。参照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外标准,构建以HACCP、GMP、GAP、ISO等制度为重点的福建省农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安全认证体系,加强农副产品质量分级、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在福建省域范围戎贫┭细竦募煅榧煲弑曜迹建立农副产品身份证制度、责任追溯制度是使农副产品物流体系高效运转的保证。此外,福建省要建立从信息编码―信息采集―信息交换―信息应用的农副产品物流信息标准体系。
3.4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市场主体培育
农副产品物流市场主体的专业化、规模化至关重要,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市场主体包括:国有粮食公司、供销合作社等“国合”商业组织,农业公司,农副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农副产品物流经纪人队伍。[6]而现在福建省批发市场、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农业集团公司等市场主体在农副产品物流过程中还很难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福建省各种农副产品行业协会也发展缓慢,无法在农副产品物流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建议福建省现阶段发挥“国合”商业组织的已有优势,发展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物流中介组织,培植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鼓励为农副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应鼓励、扶持一批大型的物流龙头企业,使它们壮大力量,增强农副产品物流运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飞驰.整合资源构建多渠道农产品物流体系[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杨东星,马胜春.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14):64-65.
[3]王新利.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结构设计[J].中国流通经济,2003,17(5):8-12.
(一)节场格局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主动参与竞争,创出品牌,赢得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目前,我国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大部分呈上升态势,农产品普遍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低迷,具有买方主导市场的明显特征。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购买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国人的消费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产品消费已进入讲营养、讲安全的新阶段,品牌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农产品市场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即农产品供给与多样化、优质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和启动点,首先不是“产”,而是“销”。若创不出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产品和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从注册情况来看,有品牌的农产品在全国食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足1%。为此,必须抛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经营理论,通过运用农副产品商标战略,积极面向市场,参与竞争,使农产品的价值更好的得以实现。
(二)国际竞争态势日益激烈,迫切要求我们立足商标,狠治软肋,积极获取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经济全球化趋势,特别是伴随世界贸易组织而来的贸易自由化趋向,对中国农业既提供了机遇和空间,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入世后的农产品竞争也必然是品牌的竞争。在国际市场,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就无竞争优势。面对入世后的市场,我国要重点、集约化地发展优势品牌,用商标来保护农户,用商标来扩大市场份额,用商标来启动名牌的创立,从而带动整个农业经济,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三)农副产品中蕴合的丰富无形资产,亟待我们加强商标的挖掘、管理和保护,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土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人文底蕴和历史传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祖祖辈辈的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发现、孕育、培植和发展了一大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品质特色的农副产品,其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农业无形资产。作为一种资产,它们同样凝结了人们的劳动和智慧,是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要使农副产品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广大农民更好地实现增收,就必须要重视对其无形资产的挖掘、开发和保护,使其保值增值。科学配置农业商标无形资产,用各种先进的交易方式灵活经营农业商标无形资产,追求农业商标无形资产价值的最大化,从而达到实现涉农企业或农户个人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实施商标兴农战略,是缓解“三农”难题、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
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就是促进农业增长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集约化程度。因为好的农副产品只有被市场接受,得到消费者认可,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而加强农副产品商标的创立、保护和发展,就能以商标为载体,架起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将农副产品的质量、特色传递给消费者,从而提高销售量,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收,走上“商标兴农、商标富农”的发展道路。因此农业的现代化,不能没有农副产品商标的参与。
大量事实证明,通过得当的运作,农副产品商标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惊人的。多创造和培育一些优质的农副产品商标,就能为我国农业这一弱势产业多积累资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有效缓解“三农”难题。
二、加快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副产品商标注册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开始为自己的产品申请注册商标,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和使用相对滞后,与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有差距,与世界同行业相比差距更大。对此,笔者认为应当把农副产品商标战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实施,通盘考虑,全面规划,积极推进。
(一)合理选择商标
好的商标名称能为产品和企业增添光彩,对提高品牌认知度、扩大农副产品销售起着重要作用。商标设计不单纯是一般工艺美术问题,不能只追求商标的美观与实用,同时要严密地考虑设计的合法性、使用后的法律后果及其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中国商标法规定,商标应当由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构成,除此之外,其他形式都不能作为中国商标构成要素。需要注意的是,有两种情况不能注册为商标:其一,农副产品的通用名称不能注册为商标,如“蜜橘”、“茶叶”就不能注册为商标;其二,直接表示指定农产品的品种特征、特性的商标不能注册,如“旱、优、杂、抗”就不能作为商标。
农副产品商标设计是与农副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密切相关的。一般在农副产品商标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产品特性、地域、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一些著名的农业企业对农副产品商标名称的命名十分重视,还提出了商标命名的若干步骤,其中包括:(1)作“联想试验”,以判断商标名称是否易于发音;(2)作“记忆试验”,以判断商标名称是否易于记忆;(3)作“喜好试验”,以判断商标名称是否能获得消赘者的喜好等。总的来说,好的农副产品商标应当寓意鲜明、易懂、易记、朗朗上口。
(二)及时注册商标
商标只有通过注册转化为商标权后才享有专用权和独占权。适时注册农副产品商标,既能给消费者提供认牌选购的机会,也有利于使名、优、特、新农副产品获得商标法律保护,成为农业产业先锋。
农副产品商标注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副产品普通商品商标的注册。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普通的商品商标注册人既可是法人,也可是自然人,对注册人类型基本无限制,其注册审查只须符合《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即可。另一方面是农副产品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注册,其注册审查不但要符合《商标法》规定,还必须符合相应的专门条例,通过申请、审查、保护等程序。在注册农副产品证
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时,还应注意结合自身经营模式、产品特点、商标特性,合理选择注册模式。
(三)积极经营商标
据推算,我国现有商标的农副产品15000件左右,其中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却寥寥无几。为此,必须尽快扭转“重注册、轻经营”的认识误区,高度重视农副产品商标的使用、开发、营销和管理,充分发挥商标的“名牌效应”。一是要大胆使用农副产品商标。二是要开展有效的广告宣传。由于农副产品一般都较为专业化,产值和利润不高,相关的广告活动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出广告投入与产生效应的最佳结合点,用最小的支出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实施扶持政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最大的利益群体,但同时又是利益最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又是中国最弱势的产业。近年来,尽管对农民收入也采取了直接或间接支持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及从国内实际情况看,支持力度还相差甚远。加入WTO后,国外优质农副产品会对国内造成更大;中击,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在当前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很高的情况下,必须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政府支农力度,优化农副产品商标工作外部环境。一是要提高农副产品商标认识。各级政府尤其是农业管理部门,要把发展农副产品商标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认真规划,精心组织,明确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商标注册和运作,准确把握本地区发展农副产品商标的定位,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品牌。二是制定扶农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税收扶持和信贷扶持力度,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农副产品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业,抓好产后商品化处理,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大宗特色农产品,建立和健全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在农副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服务、跨地区之间流通、技术合作、招商引资上服务到位,促进农副产品商标品牌的健康成长。四是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积极进行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大力扶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农民股份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引导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走联合与合作的发展道路,使所有成员形成一个利益整体,平等有序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为农副产品商标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一、农副产品市场食品安全现状
目前,全市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市场名称登记的各类综合农副产品市场34个,其中批发市场3个,农贸市场(小菜场)31个,经营户10995户。未经核准登记的各类综合农副产品市场及农村交易点35个,其中批发市场1个,农贸市场及交易点34个,经营户2723户。实行食品准入的市场13个,设有农残检测室7个。各类农副产品市场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无证无照经营情况严重。目前,市场主要以招标形式租赁摊位,但在招标前对投标人没有进行任何经营资格审查(包括健康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等),事后要通过市场举办者的配合,经营户才补办证照。部分经营户因无法或者不愿补办证照,长期无证无照经营,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诸多隐患。
(二)无证市场食品安全隐患严重。无证市场主要是村里举办、个人投资、自发形成的。村办农贸市场分为2种情况:一是村里为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安全需要,将原零星的摊点集中起来形成的交易点。交易点无物业管理等相应配套设施,商品以自产自销为主,村里只负责卫生清理;二是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而专门投资兴办的,村以招标形式出租摊位。无举办单位的自发市场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形成时间相对较长。这些市场基本处于无序状态,食品安全无人过问,从食品抽检情况看,合格率明显低于实施食品准入的其他市场。
(三)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多数经营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自身责任认识不足,对市场食品准入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在采购时图省事、怕麻烦,没有按要求索证索票把好进货关,使一些不合格食品和地下无证无照小作坊生产的食品流入市场。
(四)市场举办者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现象。部分市场举办者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经营户一户一档、统一整理备查制度不健全,对索证备案和台账登记时紧时松,甚至还存有放弃索证备案和台账登记的想法。目前,我市几个批发市场,如炒货市场、水产批发市场、农贸批发市场等出票也不正常,影响到小菜场、小食杂店索证备案、进货台账的建立和其他各类农副产品市场食品准入工作的开展。
二、明确农副产品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保障食品安全既是经济工作又是政治任务。各地各相关部门应从关注民生、为民谋利的高度来认识农副产品市场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按照“市政府统筹协调,镇(街道)为主负责,部门牵头指导,村居属地管理,业主责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强化农副产品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整洁、舒心、放心的消费购物环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一)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责:全面负责镇(街道)、村办市场及辖区内无证市场食品安全工作的引导和日常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落实;督促市场举办者严把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和市场食品准入关;配备一定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做好市场经营户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提高经营户食品安全意识;配合工商部门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同时与市场举办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
对于为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安全需要,将原零星的摊点集中起来形成的农村无证交易点,不作名称登记,由所在村负责日常管理,暂不实行食品准入制度,但固定经营户必须取得营业执照。对于无举办单位自发形成的市场,由当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接管,并按有证市场准备进行规范管理。对于由各种经济实体开办,长期得不到土地、建设、规划、消防等部门审批和验收,无法提供市场名称登记所必须资料的的无证市场,由当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二)市市场发展中心职责:全面负责中心下属市场的经营管理,督促各市场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把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关;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有违反《食品安全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做好市场经营户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提高经营户食品安全意识;配合工商部门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并与经营户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
(三)市工商部门职责:监督检查市场举办者履行经营管理职责情况;负责市场内食品安全、食品准入的督促指导;依法查处市场举办者、经营者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配合做好无证市场整治工作。
(四)市贸易部门职责:负责组织编制农副产品市场布局规划;组织相关部门对新建、改造的农副产品市场进行验收;配合开展农副产品市场整治工作。
(五)市建设部门职责:负责无证农副产品市场改造项目的施工许可证发放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六)市规划部门职责:负责无证农副产品市场改造项目的规划审批。
(七)市国土资源部门职责:负责新建、改造农副产品市场项目的用地审批。
中国传统农贸市场的出现,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在农村集市贸易引进城镇后形成的,经历了马路市场、路边摊档到固定专业的交易场所的演变,是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它有三个优点:第一,在组织上具有自发性和便利性;第二,在交易上具有群体性、灵活性和低成本性;第三,在品种上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由于这三方面的优点,中国传统农贸市场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至今还有强大的生命力。
但是,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商业一直不被人重视,特别是农贸市场。农贸市场多数分布在城镇中居民稠密地区,经营产品良莠不齐,设施简陋、落后,卫生环境差,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城市化发展相当迅速,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城市已经出现,其中很多是从原先的城镇发展过来的。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等产业链整体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副产品的物流集散地已经形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全国性、区域性的交易市场。加上种植养殖业经营的企业化、现代化,交通运输的日益便捷,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这些都对传统农贸市场模式和农副产品零售业态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中商集团以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为切入点,在彻底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基本设施和经营环境的同时,积极引进连锁经营模式和标准化、安全化的理念,并在准入制度、产品可追溯、每天公布限价商品等管理方面不断创新。他们打破了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农贸市场模式,开创性地抓住了农副产品的销售终端,以此促进整个产业链的革命性的变化,确保食品安全和价格优势,这对农副产品流通和零售业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从实践来看,中商集团在全国建立连锁农贸超市,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今后发展中建议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注重把现代化、标准化的经营与传统模式的灵活多样相结合;第二,注重把连锁经营与自产自销相结合;第三,努力使农副产品配送、物流、分销等环节,跟农贸市场的标准化改造衔接起来;第四,在硬件改造升级完成后,注重加强和创新软件管理。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就必须开展产地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业生产过程检验检测、农产品认证检验检测、农产品市场准入检验检测、依法行政检验检测和破解国外绿色壁垒检验检测等各类检验检测工作,以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生产过程安全、农产品认证质量和最终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1、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业环境质量监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产生的大量“三废”,以及化肥、农药、兽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残留等,导致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此外,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也产生一些问题,如地膜的应用,产生了白色污染,地膜是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随着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的扩大,使用年份增加,耕地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残留的农膜将阻碍植物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使耕地老化,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其次,农业投入品和农机具质量监测,农业投入品主要有农药、化肥、种子、兽药、饲料及添加剂、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现代农业的必然结果,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很大,故农业投入品质量必须安全可靠,而且,现在肥料种类也比较多,包括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生物肥料,以及土壤调理剂四大类,化学肥料就有大量元素肥料,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等数十种。再次,就是农产品生产过程监测,根据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理论,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到农产品生产的每个生产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按相关标准进行操作,才能生产出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最后,农产品认证检验检测,农产品认证包括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HACCP 认证、GAP认证,兽药企业GMP认证、农机产品质量认证、种子认证、花卉产品认证和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等,其中前4种认证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认证形式。
2、中国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中分析了我国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体系不健全,质检机构功能单一,数量不足并分布不平衡,现有质检机构力量分散且效率低下,高新技术产品检测缺乏。其二,检测能力弱、可检项目少,仪器设备老化陈旧,专业化程度低,配套性差,实验环境条件差,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其三,质检人员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尚需提高。其四,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能力亟待加强,特别是要加强市场急需的如优质抗病品种、无害化生产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投入品、多残留及快速检测、保鲜加工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研发能力。最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没有形成制度化。
3、研究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目标、思路和方法
3.1研究目标
研究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其发展历程,总结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发展历史及各级检验检测机构的功能。系统调查我国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状况,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规划、建设和利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供依据。系统收集和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研究和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有关的政府部门职能、管理模式,提出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研究和分析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相关标准和检测技术现状,为合理评估我国检验检测能力提供参考。
3.2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系统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系统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系统调查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分析研究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政策和技术标准、分析研究先进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对检验检测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管理建议。
3.3研究方法
首先是资料信息收集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系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历史、检验检测体系作用和功能、检测资源状况、检验检测方法及标准、检验检测需求及检验检测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理论和研究结果。研究我国现有的政府机构职能、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和方法,分析现有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资源系统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通过对获得计量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基本信息、人员、资质、资产、检测能力、仪器设备的系统调查,收集和整理我国法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现状,通过学术刊物、互联网等收集已有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管理资料,与先进国家的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和运作进行比较。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检测机构进行实地调查,详细分析实验室管理,投入产出效益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需求分析与体系规划建议相结合,运用供给和需求分析方法,依据全国和各地区农业生产总产值及农业生产全过程对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需求,分析全国和各地区检测资源需求和供给状况,结合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的原则和相关具体建议。
4、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构成要素和功能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以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手段,以可靠的实验环境为保障,对水、土、气等产地环境,种子、农药、肥料、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及其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和种植业、畜禽产品等方面实施科学、公正的监测、鉴定、评价的技术保障体系。承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农业依法行政、规范农产品市场准入、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事实上,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同其他的系统一样,从上到下具有明确的层次结构,在各层级中都包含有政策子系统、技术标准子系统、法规子系统和质检机构子系统。其中,质检机构子系统是由众多具体检验检测机构所组成,检验检测机构是最基本的单元,按其所处地位,可分为国家(部)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质检机构。
5、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我国农副产品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明确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目前的农副产品在检验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的目标、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希望我国的农副产品能够拥有更加安全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一)为双边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疆与俄罗斯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技术、农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俄罗斯加入WTO更为双边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发展空间。首先,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资源大国,在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木材、矿物原料和化肥等资源上依然是重要的出口国。而新疆也是中国的矿产大省,可以与俄罗斯在能源、资源方面进行合作,满足中国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其次,新疆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过剩。2011年,新疆总人口2208.71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男性人口1128.75万人,女性人口1079.96万人;城镇人口961.67万人,农村人口1247.04万人。这有助于缓解西西伯利亚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的问题,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再次,俄在航天、航空、核能、生物技术和大型机械设备制造等诸多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而新疆的轻工和纺织服装等工业具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双方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相互合作与学习。最后,俄罗斯人对肉、水果、蔬菜等的消费量也不断增长,但在这些产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缺口。新疆的粮食、油料、肉类、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品种丰富,价格便宜,可以满足俄市场上的需求。
(二)关税壁垒的降低将成为双边贸易发展的推动力
入世前俄罗斯通过关税壁垒手段,提高某些商品关税税率来限制进口。对从新疆出口到俄罗斯的商品征税不区分产品类别、性质和用途,一律从量征税。这就促使新疆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大大削弱了在俄市场的竞争力。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总体关税水平将从 2011 年的 10% 降至7.8% 。其中,农产品总体关税水平将从目前的 13. 2% 降至 10. 8%,工业制成品总体关税将从 9. 5% 降至 7. 3%。新疆农副产品种类丰富,主要通过巴克图口岸销往俄罗斯的鲁布佐夫斯克、巴尔瑙尔、新西伯利亚等城市。根据协议,俄罗斯降低了农副产品进口关税,但是,所谓的降低只是针对本国不生产的为数不多的农副产品进口关税,其余绝大部分农副产品仍将保持现有进口关税水平。由于蔬菜、水果等这些农副产品,受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的限制,因此新疆的农副产品在俄入世后仍可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此外,俄罗斯出口木材所征收的关税也将被减免,这将促使新疆对俄罗斯木材及木制品进口数量的增加,并带动木材加工、造纸以及运输、保险等周边产业发展。总之,关税减让和关税壁垒的降低,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发展,扩大了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
(三)为双边经贸合作搭建新的制度平台
俄罗斯加入WTO后,新疆与俄罗斯将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框架下开展合作,多边贸易规则将成为双方合作新的制度平台。由于双方都是世贸组织的成员,须按照WTO框架体系下的规则来执行。因此,共同的规则与标准将消除新疆同俄罗斯合作中的制度与体制障碍,增加彼此的理解与支持,实现贸易秩序规范化。随着新疆与俄罗斯贸易量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双边开展经贸合作必将产生贸易纠纷。但俄罗斯的入世,有利于促进双边通过国际规则来解决贸易争端。此外,新疆与俄罗斯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而多边贸易规则却能扩大相互投资以增强两国经济互补性,拓展更多的合作领域。
(四)改善投资环境,加深投资力度
入世后,俄罗斯涉外的法律法规将逐渐健全,扩大开放外商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如加大吸引外国投资的力度,减少对外资的限制,并且保证投资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而有序地竞争,确保外商合法的经济利益,对外资和外资项目提供“国家保障”。俄政府已启动一站式窗口服务等新型管理模式,增加了外商投资者对俄罗斯的信心,为对俄投资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证。
2007年, 新疆在俄罗斯投资设立的企业主要从事森林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和各类人造板材、集成材加工项目,共有3家:美克国际家具股份有限公司、艾利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新疆林源贸易有限公司;俄罗斯在新疆投资的企业主要从事铝塑板、木塑板、轻钢木塑房销售等业务,有1家, 即新疆科艺达铝塑制造有限公司。随着俄罗斯的入世,新疆在俄的投资企业逐步增多,如:新疆特变电工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吉安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
二、俄罗斯入世对新疆外贸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