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语文教学效果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2 16:26: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教学效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教学效果

篇1

二、加强课堂中的互动交流

沉闷的课堂会使学生感到压抑,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有高效的学习成果了,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活跃的课堂气氛,而营造活跃课堂气氛的需要加强教学中的互动交流。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上的交流方式是单一的,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当改变这种单一的互动方式,将师生单一互动变为师生双向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等多种互动方式,进而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加强互动交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要加入到学生的互动中,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随意打断学生的交流,否则会抹杀他们表达的欲望,甚至使他们不敢发言。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多层次的交叉性的互动,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间互动等,这样学生就能从各种互动中展示自己,认识自己,进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再次,互动交流虽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且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盲目设置和使用互动交流,而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态等灵活控制,以便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

篇2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目标。

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1.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包括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同胞民族和外国作品、介绍 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2.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 主动 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3.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篇3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吃”透教材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是一句空话。假如教师课前没有“吃”透教材,结果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堵滞,思考颇浅,学生仅仅是表面化理解课文。

2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及智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根据学生具备的能力,制订有效教学目标,然后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些课文,如《一面五星红旗》,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一面五星红旗》的重点是“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难点有二:一是“我”的爱国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点是相互依存的。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判断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并不是看这个教师有没有教完规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收获不大甚至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3 课堂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一位教师尽管教一门课,面对的也是同一批学生,但是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学生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中,所以教师必须对不断变化的师生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课前气氛的渲染:每堂语文课的预备铃响过之后进行一些小型的全班性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进行词语接龙,背背课文、儿歌,猜谜语等活动。这段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它既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又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上课的准备状态。这些活动开展的同时,教师要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微笑的表情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气氛融洽。往往这样的活动开展完后,整个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气氛,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2 突发问题的机智调控:课堂上究竟会发生些什么情况,这是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法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比如,上多媒体课时突然停电,挂着的黑板突然掉了下来,有位同学提出了个怪问题,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等等,诸如此类的可能性不胜枚举。这些活动情境就是在向教师的智慧和应变调控能力提出挑战。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的问题,教师应当先衡量一下这是什么类型或什么性质的问题,是否需要花时间去解决,如果需要解决,那么是否可以机智地将其与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步骤相联系、组合,在经过重组后一定要敢于放下自己拟定的计划,把问题解决到位。如果没有在课堂上浪费时间解决的必要,那么可以用比较自然简练的话语一笔带过。例如再讲《影子》这篇课文时,我原本设计了一个在户外“踩影子”的游戏,把课文内容化抽象为直观,让孩子们边玩边观察、思考,边玩边了解课文内容。可讲课时天不作美,太阳公公偏偏躲了起来。怎么办?我如何给他们创造一个探究的空间呢?灵机一动,我拉上窗帘,打开投影仪,让一个孩子站过去,让转身、移动,其他的孩子则仔细观察影子位子的变化。通过这个活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把刚才的问题解释清楚了,并且他们都喜欢到前面来体验。然后我又让他们根据影子画太阳,这个环节就显得简单了。这节语文课虽然打乱了自己的备课计划,但教学效果却没受到丝毫影响。

3.3 引入多媒体,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大都借助于课文这一载体。但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时空跨度大,特别是针对聋哑孩子来说,仅凭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描述或简单的几张图片,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把握理解的。而多媒体是一座跨跃时空的桥梁,化无为有—— 拉近作者、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了三者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学生情感的自然迸发是学生领悟课文意蕴的完美体现,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再现生动感人的画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带到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领略祖国风光,异域风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课文。

篇4

一、引言

纵观语文教学改革历程,虽然有许多不足和弊端,但总的来说,语文教学是向前发展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它在教材、教法、教学评价和教育科研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的改进,使语文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的许多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忽视实际、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授课计划等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处处可见。在新世纪里,语文教学必须适应高科技的全球化发展趋势,适应现代人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社会要求。

二、语文课程特点及教学改革现状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的繁荣,新时代的语文教学改革又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比如,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片面性和争议性依然存在。另外,语文教学研究“学”与“术”长期严重分离,许多专家学者搞纯粹的理论研究,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不闻不问,他们提出的理论主张高高在上,严重脱离学校语文教学实际。再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长期被忽视,再加上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的严重失衡,以及改革的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都亟待被有关专家学者重视和解决。

三、教学效果最优化理论及其对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1.教学效果最优化理论。教学效果优化是巴班斯基著名教育思想系统的核心理论。巴班斯基在对教学效果的研究中始终以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观点,动态地、综合地去看待教学这一庞大的体系,并坚持了最优化原则,因此,辩证的系统论观点是其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思想指导下,语文教学效果的全部构成要素、组成师生活动的所有内外部环境,都是相互联系的,巴班斯基对教师的一切教学任务以及达成这些教学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做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2.对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1)关于效果和质量的标准的理解和启示。教学工作者应全面看待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学校和语文教学工作者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往往就体现在提高考试成绩、提高竞赛名次、提高考证通过率、提高升学率这些项目上。另外,在教学效果中物资、经费的消耗是否合理应引起关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提高教学质量”口号的倡导下往往缺乏冷静思考,办事容易向极端化发展。(2)关于时间的标准的理解和启示。教学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效果中“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巴班斯基所提出的“时间消费的合理性”不仅具有首创性,而且有效地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出了关键性建议。要符合最优化的时间标准就必须使我们语文老师和学生都消费合理的时间去获取最大可能的成果。

四、最优化条件下的语文教学活动

1.社会因素。育人是教育最终目的,是教学的社会因素的最终体现。这个社会性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和突出。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活动内容的源泉,时代的鲜明特征以及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必然是博大精深的。语文教育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语文课程对知识、能力、技能的整合力、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等方面,我们提倡并学习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兼容并蓄。

2.心理因素。学习的动机和注意力永远是教学活动最关注的一点。几千年来各个教育者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形成了各种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课堂教学最优化在这一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发展。其中语文教育的心理因素体现在师生双方的意志、师生双方的情感、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计划的调整、学生的自我控制等方面。

五、针对特殊学生实施最优化教学的方法举例

教学最优化对于教学工作中的培优也给出了非常有效地方法。必须要明确的是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多优等生会觉得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对于优等生我们必须在分析研究后制定出特别的教学方案,相应的教学目标也要做调整,以满足教学中的培优的需求。课堂之外是培优工作的主要阵地,相对于学困生而言,优等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意志也强烈很多,通常优等生在家的学习环境也要好一些。针对这些特点,在培优方面我们的主要工作围绕培养并强化优等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读书多动笔的习惯几个方面进行开展。同时,要运用优化教育,提高优等生的品质,努力拓宽思路,培养符合型的优等生。

篇5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要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谈起,但就老师这一方面谈,我认为主要有提高老师的素质和改变教学方式这两种方法。

(一)提高语文老师的素质

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科研能力。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不能只依靠以前的教学经验传授知识,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俗话说得好“文史地不分家”,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仅要了解本学科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还在此基础上熟知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够做到在课堂上将学生需要的知识融会贯通,改变语文教学过程中枯燥、单一的模式。语文老师还需要有一定的语文科研能力,并且要特别注重教法的研究,这样就可以慢慢地实现由“教师匠”到“学者型教师”的转变。教师的个人素质和魅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青睐,教学效果会不断提升。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再加上青春期的萌动,心情容易波动。这就需要老师适应学生各种心理变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中语文老师提高素质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与理解,更是心灵对心灵的耕耘与创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教师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从而能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就要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做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创新能力能否提高,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总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时刻谨记“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位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及科研能力。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不仅要做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还要做学生生活上的领路人,及时疏导他们的疑惑。当他们心理上健康有序时,学习上才会健康有序。

(二)探索创新教学方式

1.采用诱导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树立信心,有意识地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再次,老师们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们创造适合思考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把他们的思路打开,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在对学生引导时,要善于挖掘问题的深度,要尽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比如在讲《雷雨》时,让学生探究“周朴园时而表白没忘旧情,时而惊慌恐吓,他对待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让学生自由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比如说“要是爱鲁侍萍,他为什么要对她威逼利诱?”,“作为资本家代表的周朴园如果不爱鲁侍萍,那他为什么要保留以前家具陈设的样子,为什么还那么清楚地记着她的生日”等等。我相信,如果对学生能够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思维训练,教学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妙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手段。高中语文教学单纯的讲解,学生听久了会感觉乏味,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上图文并茂,使学生加强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比如讲《蜀道难》时,老师单纯讲每句话的意义,学生体会不到蜀道难的具体情况,当看到那“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危险的图片时,学生才会悚然。当讲到“杜鹃啼血猿哀鸣”时,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对杜鹃和猿猴不了解,这样就不能对这样的场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当播放动画听到人烟稀少的山林中杜鹃的啼叫猿猴的叫声时,学生才会感同身受,心有悸动。板书与多媒体的巧妙结合,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比如要营造琵琶女命运悲惨的气氛,在朗读《琵琶行》时播放《高山流水》背景音乐,学生就可以很好地进入情境,体会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苦与无奈。

3.利用表演和学生讲解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倡合作学习。除了在教学中采取分组讨论、小组讨论、辩论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学习交流,发表见解,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外,还可以让学生把有些课文中的故事表演出来,或者是让学生走上讲台代替老师讲一讲。在讲《雷雨》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上台表演话剧,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人物形象进行诠释,这样的课堂气氛既活跃,又达到了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了解人物形象的目的。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让学生上台表演三个故事,学生化了妆,打扮成课本上人物形象,把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主要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可以说这种表演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学生在娱乐中学到语文知识。高中文言文最难讲,课堂气氛最沉闷,可以采用讲读课文老师讲,自读课文学生上台讲一讲这种方法,在学生代表讲的过程中,学生会认真听并纠正他讲得不对的地方,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要对内容进行总结。我发现,学生听学生讲课甚至比听老师讲课还认真,文言文教学采用学生讲的方式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6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固定化,机械式的按部就班

上每一节语文课,没有准备不行,不进行预设不行。对于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学生水平、可能遇到的问题、采用的教学方法等等都要进行预设,打有准备之仗,才有可能取胜,才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即使这样,由于语文课的特殊特点,突发事件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丰富的教学智慧,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此,笔者认为: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与教学步骤不能仅仅拘泥于备课笔记,而应依据文本内容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情况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作适当的调整。课前不仅仅是备教材文本,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多花工夫在教前的准备活动中,搜集资料、破解难点,围绕教学的目标与学生学习的需求而授课,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有机的连接。

(二)学习目标不到位

这里不是说课堂没有目标,目标还是有的,起码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教师心中还是有数的,起码有个大致的想法。这里的目标不是“教”的目标,而是“学”的目标。这个目标是要有操作意义的,能观察,能测量的;是要精心预设的,甚至需要字斟句酌。因为没有这个操作层面上的目标,有的课就显得有些随意,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灵机一动,那下面就讨论讨论吧,甚至有上到哪算哪的情况。目标意识不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老师知道教什么、怎样教,至于我为什么要这样去教,不清楚,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系列活动,就显得盲目。

(三)语言训练不到位

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嘘!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该积累的不积累。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脱离文本进行教学,漫无边际,随意发挥,用集体讨论取代了学生个人言语实践活动,还美其名曰开拓延伸。有些课,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由于课件使用不能做到适时、适度和有效,虽然一时间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实施策略

(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学科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又具有思想性。它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写照。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在语文学科之中,彼此渗透,有机兼容,密不可分。因而,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学科教学,而是要恰当地通过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把德育教育有机地融于语文教育各个环节之中。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其最大特点在于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使学生通过课文析赏,产生“春风化雨”的效果。

(二)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力系统

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环境的创设,一是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使智能得到发展。二是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 “最佳发展角度”,设置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三)以思考为线索,阅读与思考结合,让学生直接体验、享受阅读的过程

阅读要靠学生自己去体会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不通过学生研究就把现成的结论或定理告诉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进行研究,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己阅读,不依赖老师讲授,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四)课堂上应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

以前我们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多少时间先介绍什么,然后再讲解什么,接下来如何如何练习,最后再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因而教案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解读。特别在阅读教学中就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现代教育社会学表明,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情感教学主要表现在师生心理的积极互感和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从心底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平等相待。要将情感引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当教师面带微笑步入教室时,就会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宽松的气氛,使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心境。教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体裁,或从故事的时代背景入手,或从猜字谜入手,使学生进入角色,受到感染,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比如,教学《我和企鹅》一课时,课文内容不多,但字里行间渗透着小作者的企鹅的喜爱之情。我是这样进行新课的:先出示一幅“企鹅图”,并齐诵儿歌《小企鹅》:“小企鹅,美滋滋,穿件大大的黑褂子,出门忘了系扣子,露着白白的大肚子。”以儿歌为线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着说:“今天,我们随着小作者一起乘飞机到企鹅岛去观赏小企鹅,好不好?”然后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北京”和“南极”的位置,说:“现在我们来到了北京飞机场,乘飞机出发。”这样,通过图画、实物、有趣的儿歌,生动的语言描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心灵的共鸣,形成一种探索的心理定势。

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文如果没有情感血液的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生性活泼,反应敏锐,注意力易转移,形象思维占据优势,喜欢感情用事。因此,要想使他们认真听讲,还需要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凝聚注意力,使师生的情感容易达到共鸣,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比如,学习《白杨》一文,这篇课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以物喻人。在文中先描写戈壁滩的荒凉,接着描写了白杨的挺拔,父子二人的神情,并以此赞美了在祖国边疆建设的工作者的伟大志向,赞扬了他们不屈不挠,不畏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以物喻人的手法的学习,使学生对文中“爸爸”产生敬仰之情。然后再继续研读课文:“高大的白杨树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祖国的边疆广阔无边,而它的繁荣是需要一代一代有理想、有知识的人去开发的,这小白杨正是预示着我们祖国的未来后继有人,我相信孩子们会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来越美,愿孩子们将来也能成为戈壁滩上的小白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样的结尾引导学生总结课文,让学生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充满了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得以升华,虽然课讲完了,但情感犹在,学生们的心灵中将永存白杨的形象。

二、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首先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氛围,例如欣赏音乐、实物摆设、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

比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就在教室里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将的遗像配上黑纱,将两盆万年青放在讲台一角,点缀以朵朵小白花,使得教室气氛立刻变得庄严、肃穆。同学们每人胸前一朵小白花,老师胸前也戴着一朵白花。“同学们,今天我们和首都亿万人民一起去送总理。”接着,我就在悲伤的哀乐中以深沉的语调讲述我们敬爱的生平事迹。教室中充满着悲哀的气氛,充满着对的沉痛哀悼的感情,充满了对的崇敬、爱戴之情,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要让学生在惊恐害怕中学习。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颤栗的心理上面写下平正的文字,正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

篇8

由于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同,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也具有很大的差别,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吃透考纲和考点,全面掌握考试的内容,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应考的技能和技巧。

二、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点,这两个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受到成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学中面面俱到或大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怨声载道,语文能力得不到培养、开发,反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的,科学利用时间,精心设计安排教学环节,注重方法形式的多样化,促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三、做好复习,夯实基础

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因此要努力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师应该注意新课学习和旧知识复习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授新课的任务;另一方面,还应该在新课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内容的复习。把新旧知识有效融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整合性,这样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坚实的语文基础,省时、省力,收效大。

四、转变观念,更新方法

职技类院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成绩都不是太理想,语文基础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教师要注意更新观念,优化教学结构,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单调的教学情形,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订一个详细的富有实效性的语文学习和复习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9

二、注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信心

自信是一种品质,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基本品质之一,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抬起头走路,对自己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求学道路充满信心。所以,我们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以自己为骄傲,这样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首先,我们要以鼓励评价为主,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总结一下胡屠户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同学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胡屠户嫌贫爱富、爱财如命、趋炎附势,但有一位同学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其实胡屠户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话音刚落,反对之音变此起彼伏,然后笔者却向这位同学投来鼓励的目光,鼓励这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拿出有利的证据。起初这位同学还欲言又止,但随着笔者的鼓励便鼓起勇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胡屠户这乃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无可厚非。随着自信心的建立,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也被打开,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向更高处发展。四、挖掘人文因素以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更是人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媒介和工具,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归宿,在文章的深处往往包含了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往往这些真情能触动学生纯洁稚嫩的心灵之弦,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背影》这篇文章中,文章语言委婉清新,重复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但每次都能从中感受到父亲那犹如“大山”一般伟岸深沉的爱,也透露出作者对父亲无限的思念和真挚的爱,用心品味,不禁让人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在这一课深深的感染了学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让心灵得到升华,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人文因素,进行情感的渗透,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接受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以及人文精神的熏染,引导学生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热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

篇10

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在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大多都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面考量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这一教学时间里面,圆满地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一般都会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如果这样的语文课堂还能够进一步出彩,做到质量和效率的完美结合,就可能会评为“优质课”或“高效课”了。那些深得广大语文教师们推崇和追捧的理想课型,往往均会被冠以“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深度课堂”。虽然名称各异,但是它们的特点是趋同的,都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面能够从多个教学维度完成预期的教学期望,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在这一“额定”的教学时间里面得到有效的落实和淋漓尽致地演绎。换句话说就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结合得天衣无缝;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习得反馈”与课堂的“时间节拍”同步,整个课堂的流程醇厚自然、水到渠成,那么这样的堂课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课堂了。相反,那些因为教学时间少了或多了的课堂,总难免遭人诟病。

许多大师的课堂由于经常能够达到这样“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让人神往不已。但现实的问题是,普通教师每日的常规语文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面往往很难出现大师们那样的意境;常规课堂上许多的因素(有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到语文课堂意境的浓淡。这些因素都可能让教师教学的预期效果和实际状况出现或多或少的差距,这种差距直接的表现就是:我们的“课堂时间”和我们的“教学行为”不甚合拍,教师的课堂教学永远显得那样地仓促和拘谨。

这种“教学时间”和“教学行为”的不和谐常常会带给语文老师深深的遗憾,引起语文老师课后的反思。大家都试图探明其中的原因,进而寻找到某种灵丹妙药来让课堂上教师的这种仓促和拘谨变得自然和舒展。那些看起来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技巧、授课理念,尽管人人推崇个个膜拜,但拿来和自己的课堂一对接,不是帽子大了就是衣服长了,不是裤子短了就是鞋子不合脚。不说是水土不服至少也是模式走样,这种无奈导致课堂个案教学的低效。

你看,日常的语文课堂(有时候是公开课、竞赛课),有的教师会出现拖堂的现象,尽管已经下课了,但还是要把之前预设好的内容呈现出来,似乎不呈现完毕,课堂就不完整,教学任务就没有完成。事后这些老师一般都会说:“我没有把握好时间”,“如果时间还多一点就好了”。然而是时间的问题吗?当然不是,很明显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溢出了“教学时间”的容器!倘若教师此时“收缩”一下授课内容,“调控”一下学情反馈,情况是不是会有所改变呢?

可见,一个不争的教学原则摆在那里: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必须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面完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似乎无形中会带上教学时间“限制”的镣铐,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在时间的限制下完成。离开这一特定的时空维度,完美便无从谈起,所以处理好了“教学”和“时间”的关系,就处理好了“预设内容”和“呈现可能”的关系,忽略教学时间的恒定性和约束性,一切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将存在变数。

实际上,广大的语文教师早就意识到了教学时间对教学活动的制约作用,他们也一直在探寻教学时间和教学流程完美结合的奥秘。为了科学地处理好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有些课堂(尤其是有些公开课、竞赛课)的教师在“磨课”的时候,往往会将每一个教学流程所花费的时间进行测定,以求整节课能充分科学地分配好课堂教学时间。但即便如此,由于课堂内容和授课流程会受到随时生成的教学情境的影响,因而实际的课堂还是会出现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步、不和谐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