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审计重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2 16:26: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企业审计重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

篇1

在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市场的极不稳定性给我国金融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再加上金融市场的不断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性机构大张旗鼓进驻我国,并依托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优厚的报酬抢夺市场资源,这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难以全面发挥有效作用。因此,在开放金融市场的条件下,何如确定金融审计目标并加大金融审计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有利于我国金融行业摸清自己的家底,积极促进管理效率,及早防范金融风险。

一、开放金融市场条件对金融审计的影响

金融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审计机关如何开展好金融审计工作,明确金融审计目标、重点以及方法,从而促进金融业健康、稳健、持续发展,这是金融审计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金融业发展接受着竞争对手林立、竞争方式多样的严峻挑战。金融业始终面对机遇与风险交织、顺势与逆转并存的市场环境。因此,防范金融风险既是各行各业所关注的课题,更是挑战着金融审计的职业警觉、职业能力。要求金融审计必须在起伏不定的风口浪尖上冷静应对、沉着应战。在风险挑战面前迎难而上、毫无惧色。

二、开放金融市场条件下金融审计的主要目标

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审计的重点从过去主要摸清家底、关注其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转变为主要关注各项业务操作流程是否设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风险防范措施是否落实,经济业务活动是否有效益,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是否真实反映,有无重大风险隐患等。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审计目标更是有了新的内容。

(一)以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重点对金融业总体走势开展宏观审计

笔者认为,开展金融审计必须首先立足宏观、把握大局。一是注重从战略方向上切入。金融业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明确战略重点布局至关重要,对金融企业发展起着统揽性、驾驭性的作用。因此,作为金融审计必须全面掌握金融业的战略目标及发展措施,并注重分析战略发展的可行性。这样金融审计工作者才能做到胸中有全局、脑中装战略。二是注重从信贷投向上切入。笔者认为信贷投向是金融业运行的核心环节。信贷投向正确就能够使金融企业抓住战机、焕发生机、获取商机。

(二)以提高金融企业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对金融系统开展效益审计

一是围绕结构布局状况开展效益审计。现在金融企业贷款结构多样化,作为效益审计就是要围绕贷款的不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切实评价具有朝阳性信贷方向、潜质性信贷方向和信贷需谨慎投入方向趋势前景。二是围绕市场营运状况开展效益审计。金融市场运行水平是实现和创造效益的最终检验、衡量环节。要通过效益审计了解企业在金融市场的占有份额,营销网点覆盖设置水平。并适时提出增强市场辐射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建议。从而促进金融企业由适应市场向引导、驾驭和开拓市场的转变。

(三)以提高金融系统运营水平为目标,重点对资产质量开展审计

金融资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金融企业发展所依托的主要载体。因此,金融资产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金融业发展的快慢。金融资产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资产企业运营水平。但目前看金融资产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有的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占一定比例,造成部分流动资产处于呆滞状态。因此,作为金融审计就是要抓住金融资产质量这个关键,切实监督评估金融资产质量的等级,促进金融企业改善资产品质,提高资产质量,调优资产结构。

三、完成金融审计目标应采取的对策

(一)优化金融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是完成审计职责并取得审计成就的基础,是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在开放金融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金融审计环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完善金融审计法律规章,通过制度安排来协调相关部门工作,明确审计监督的对象、被审计单位应定期向审计机关报送的报表资料等,在宏观上将市属国有金融企业纳入政府审计机关常态监督范畴。

二是优化金融审计的人文环境。目前,在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的今天,公众对金融企业的审计监督工作还比较陌生,建议加大金融审计的宣传力度,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及被审计单位传递政府金融审计信息,介绍审计机关的工作方式和职责范围。

(二)加强对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开展以风险预警为内容的审计

在以防范金融风险为目标的前提下,对监管部门的审计重点内容应放在对风险预警体系的健全性和信息真实性的审计评价上。金融风险预警在金融风险防范中至关重要,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可以说是确保金融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健全、预警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及时上报,可以使管理当局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避免危害或危害的扩大。

(三)逐步向金融新产品、新业务拓展审计空间

金融创新既是市场主体规避市场风险的一种手段,但同时,若监管不力的话又将成为新的风险点。因此,加强金融审计监督,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控制风险。另一方面要求以信贷业务为重点内容的审计必须兼顾证券业务。金融创新带来新的金融业务,如理财产品业务、外汇衍生产品业务、电子银行业务、银行控股基金业务等等,都将丰富审计的内容,金融审计内容也必然将从传统的金融业务向新兴业务拓展。

参考文献

[1]刘洪波,崔颖.论金融审计目标的重新定位[J].审计月刊,2008.07.

[2]王广兵.关于金融审计目标体系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8.06.

篇2

(一)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和云计算上的优势是传统金融无法企及的,互联网金融是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有机结合后的产品。互联网金融是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服务、组织、产品以及监管体系,并且它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的模式。

(二)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一个过程,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规避风险,提升企业应对问题的能力,而内控审计就是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和造成缺陷原因的客观依据。

(三)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

互联网金融的普及给企业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让企业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工具是计算机和网络,而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被讨论的最多的就是信息安全。在新形势下,企业实行内部控制与审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因信息泄露而造成的风险。另外,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也时刻威胁着互联网金融的健康,为了避免企业在进行互联网交易、结算等活动时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各金融行业的企业都应该对内部控制以及内控审计产生足够的重视。

二、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是因政府的强制要求才得以实施的,既不是企业的内在需求,也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政府要求企业施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企业的反感,企业并不认为自身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因此它们会忽视因被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而获得的利益,从而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没有必要。那些企业家不愿承认的是,正因为政府强制要求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它们才避免了很多问题和风险,所以企业对内部控制和内控审计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缺乏独立性

为了避免偏见、舞弊、相互勾结等行为,在实施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时一定要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因此,企业内控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也会大大降低。缺乏独立性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将难以发挥好它应尽的职责,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出现大量恶性造价事件。如果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具有足够的独立性,那么它一定能先于政府或传媒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控审计人员在专业素质上是不足以适应企业内控审计需要的,他们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以及行业经验不足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企业内控审计的质量。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环境,企业必须加快运作的节奏,如果内部控制跟不上,企业就非常容易遭受损失且难以挽回。

(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过于狭窄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于企业本身的制度并不相适应,因我国的企业内控审计制度是在政府的干预下产生的,所以企业在施行内控和审计时并不会给予相关机构很多的活动空间和权力,因此企业内控审计的范围非常狭窄。而目前,互联网又想企业提出新的挑战,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比以前更加复杂,所以,相比之下,企业的内控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就比以前更小。

三、如何加强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及审计

(一)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

控制环境使企业对控制的认知,企业在这个环境下进行经营活动并履行其职责。一般来说,控制环境包括了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和全责分配等方面,可能还会涉及到企业文化、人事策略等问题,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严格监督,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地运行。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在逐步提高对内控和审计的重视程度,但它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依然薄弱。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企业在运行时会面临比以往更大的环境变化,包括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可能面临整合部门设置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良好的内控和审计环境,企业在进行部门整合时就会产生诸多问题,最终会对企业的改革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建立快速反应的风险评估机制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企业在金融交易方面不仅获得了更多的便利,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风险评估是辨识和评价企业风险的一种手段,它是企业在施行风险管理机制时所能提供的最可靠的依据。目前,市场的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更多不健康的企业应运而生,市场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稳定和可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正显著加剧。风险评估需要企业对内外的影响作出适当的应对,可以采取风险识别或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的方法。

(三)加强企业的控制活动

加强企业的控制活动能够有效应对企业可能会遭遇到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关键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庞大的数据量只能通过计算机才能计算,如果在录入数据时产生了任何一点人为的错误(故意或无意)都难以察觉,这就给某些企图损公利己的人提供了便利。如果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活动、不加强企业内控审计的活动,企业就有可能遭受损失,而且难以追查。

(四)完善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信息化程度成为决定企业发展与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互联网环境下,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因为互联网使得沟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方便。企业在面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模式时一定要加强并完善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与合作伙伴或客户沟通,而这也是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和审计时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五)提高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

互联网金融时代,企业会面临比以前更多的问题和困扰,如果还不重视内部控制和审计,势必会被时代抛弃。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做到重视企业内控和内控审计,然后才能自上而下的贯彻内控和审计的意识。互联网金融时代对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管理层首先要明白这样的挑战会给企业本身带来多大的影响。在管理层贯彻了加强企业内控和审计的意识之后,就应迅速将这种意识传播到广大员工之中,通过宣导的方式将这种思想传递给每一位员工。

(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加强企业内控和审计方面,强化内控和审计团队的建设是最有效的手段。在这方面,企业可以采取优化内控和审计人员结构、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以及培养优质工作人员三种方式加强内控和审计:在优化人员结构方面,企业应要求审计师具备财务、会计、统计、企业管理、概率、线性规划以及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所以应严格要求所有的审计人员都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在借鉴优秀企业经验方面,可以参考成功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人员的选拔、考核制度,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在培养优质人才方面,企业应该加强对内控和审计人员的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企业在加强内控和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时应充分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重点培养他们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以便他们可以高效地完成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

(七)建立高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制

篇3

省审计厅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金融审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计算机应用于金融审计的初试阶段。2005年至2008年间,省联社实现了初步的信息化系统管理,省厅明确了将计算机分析应用于金融审计的思路,从省联社提取了数据,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整理,产生的审计效果比较明显。

计算机辅助金融审计阶段。2009至2011年,省厅改进完善了计算机在金融审计中的作用,逐步达到了计算机辅助金融审计的目的。(1)全方位取得数据库表和数据字典。(2)完善数据采集及转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数据分析贯穿审计调查之中,数据分析有分有和。

积极向数据化审计走在前列的省厅学习。为做好金融行业的数据化审计,2012年我厅组织相关部门及业务人员到数据化审计开展较好的浙江审计厅考察学习,归纳提炼先进经验,对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审计思路。

二、全面开展金融机构数据化审计并初见成效

(一)2013年首次农信社信贷资产数据式审计的成效。省厅于2012年搭建起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分析系统平台。2013年,对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进行数据化分析辅助的专项审计。在此次专项审计现场实施阶段开始前,利用平台,整理采集的数据,调试模块,形成7类19项疑似问题表。

本次数据化审计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1.调整了农村金融机构数据分析系统,使之更加适应我省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数据化审计。同时,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又增加的新的数据模型。通过调整和新增数据审计问题模块,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我省农村金融机构数据分析系统。2.揭示了我省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数据系统的漏洞和风险,例如:系统客户信息录入不规范,系统部分字段没有规范使用、系统对部分业务如家乐卡业务没有作及时的系统更新、个别信贷表中信息不准确等问题。3.全面反映了我省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利用数据分析的辅助手段,审计组发现了借新还旧标准过低,部分机构以此掩盖不良贷款;发放多头、关联担保贷款等问题。4.此次审计结果形成了审计报告、决定、要情及意见,审计要情及意见被娄省长批转至省金融办。

(二)2014年建立并完善了全省农村信用社涉农信贷数据专项审计平台。2014年,省厅对陕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信贷资产进行审计调查,建立了农信社涉农信贷数据分析平台,并初步形成了5类17项疑似问题模块。目前,本次审计调查的现场实施阶段已完成,审计调查成效主要表现为。1.审计调查反映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真实性逐步提高,但仍需要进一步整改。在2014年开展的省农村金融机构涉农信贷资产审计调查中发现,涉农贷款增量、增量占比、增速和农贷占比都有所下降,进一步说明经过2013年的审计及整改后,该机构涉农贷款的真实性逐步提高。但2014年对涉农贷款开展的审计调查中,发现仍存在非农贷款投向为农林牧副渔涉农贷款,并在涉农贷款科目核算的问题,仍需进一步整改。2.部分涉农政策执行不力,监管缺失。审计调查中,发现部分县级财政部门不能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贴息资金或奖励资金。并对于部分政策性贷款的保障政策,相关的监管部门或省联社在检查或考核中没有落实到位,使得部分联社迫于考核和检查压力,以借新还旧形式掩盖不良贷款。3.信贷管理不严。根据数据分析及审计调查,发现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在对政策性贷款贷后管理不严、倒贷、以贷还贷、贷款不良后继续发放涉农贷款等问题。4.党政机关干部在农村信合系统取得经营性涉农贷款的问题仍存在,省厅已形成审计移送书交纪检监察部门。

利用数据分析平台,将贷款分户账与电子名单关联运行分析,形成与当地党政机关干部名字相同的个人贷款表,即形成了疑似党政机关干部贷款表。结合前期现场调阅资料及延伸,我们最终审计发现并确认了存在个别党政干部无视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准则,违规向农村信合系统以较低利率取得经营性贷款,从事经商、办企业。

三、对农村金融机构数据化审计模型案例分析

(一)违规发放多个个人担保贷款模型。此模型审计思路是:将个人贷款分户账与贷款担保表关联,将多个贷款户不同但担保企业相同的贷款记录集中并分离出来。依据以往的审计经验,此类贷款如果每笔的贷款金额相似或相同,贷款发放的时间相近或相同,很有可能担保企业为实际用款企业,及此类贷款很有可能为顶冒名或个贷公用等违规贷款。根据此模型分离出的疑似表,要关注贷款的实际用途,即贷款资金的实际流向。对于此类的审查,首先应审查此类贷款发放时所经过的个人账户情况,关注该笔贷款流至哪个账户,同时每月贷款利息的偿还来自哪个账户,这些账户与担保公司是什么样的关系,摸清这些关系,就很容易核实贷款的真实用途。还可以结合外部延伸调查的方式,延伸检查为此类贷款进行担保的担保企业的账务,尤其关注贷款发放、多笔贷款集中还息这几个日期该担保公司的往来账务情况。

(二)关联、多头垒大户贷款模型。此模型的审计思路:根据贷款表中的客户关系筛选出与贷户关联的贷款,最终形成关联、多头贷款中间表。

数据式审计仅是辅助手段,必须结合审计人员的经验、思路,才能深透审计。目前的关联多头贷款模型中间表并不能涵盖所有相关联贷款户的多头贷款,仅能反映不同金融机构向贷款户多头发放贷款的情况。依据以往的审计经验,还存在与贷户关联紧密的关系人或关系企业,在同一机构或不同机构获得贷款。简言之,即违反了对关联贷款同一授信的原则,分散相关系人或关联企业多头多笔发放贷款,在其承贷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大了贷款风险。

依据关联多头贷款模型分类理出每一组疑似多头贷款表,重点关注贷款企业主要股东、管理层的构成、以及表上未反映但资料反映出的关联企业的信息。在结合数据平台筛查上述关系人或关系企业,是否也存在贷款,根据贷款信息及贷款档案,进一步核实这些贷款是否也同时实际用于同一贷户或同一贷款企业集团,从而完整审查出涉及的关联多头贷款。随后根据已确定的关联多头贷款,对其进行延伸调查,审查涉及贷户的真实资产状况,或涉及关联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检查是否有能力偿还,并进一步揭示是否存在利用金融机构未能获取此关联企业完整信息情况下,进行违法骗贷活动。

四、做好金融数据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学习和培训,开拓审计思路。金融机构的业务不断地扩展、变化、创新,原有问题可能会变形、也可能会在创新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金融数据审计的平台和模型也要跟随变化而变化,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发挥金融数据审计的作用。而作为审计人员,就要随时关注和学习各类政治、经济,尤其是金融方面的资讯,丰富和武装头脑,这样才能开拓审计思路,也才能完善金融数据审计。而学习和培训金融知识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和培训为辅。

(二)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对金融数据审计的支持。目前农村金融审计的数据平台已初步建成,数据模型也在审计过程中完善和创新,但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业务,仍需要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与审计业务人员的配合。只有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与审计人员的配合和沟通,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

(三)逐步完善已有的数据平台和模型,不断创新与新的金融政策、法规一致的新数据模块。在利用金融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开展审计项目过程中,除利用平台数据模型,高效准确抓住审计重点、突出问题外,还要注意及时调整平台数据模型存在的偏差。同时,在实际审计中,针对新发现的重点、问题,或金融机构创新的新的业务品种,及时总结存在重点问题的共性特征,并将其转化成为新的数据模型。

(四)逐渐实现金融大数据审计下的全覆盖连动审计。金融机构下属各级机构覆盖省市县各级,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网点遍布各级区域,甚至在村镇也存在信用社、分社一级。要逐步将市、县两级的金融审计力量融入进来,逐步实现金融大数据审计下的全覆盖连动审计。

篇4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它不仅重创了国际金融系统,并且对各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使得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的内审部门能够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是内部审计界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试就金融危机后内部审计热点问题做一探讨。

一、金融危机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1.内部审计在金融危机中得以提升和转型

金融危机之下,企业面临着重重困难,各种风险迎面袭来。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识别、对风险的控制规避和关注成为企业投资经营的关键任务。生存与发展要求企业加强管理与控制,客观上提高了内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资料显示,84%的受访者认为金融危机使得企业主要领导提高了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而内部审计作为公司风险管控的重要的一环,对其重视程度也相应地提高,从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认识到内部审计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其次,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制定了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此规范的颁布,是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至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已被视为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的必要评估条件之一。第三,随着经济及金融危机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风险控制成本也逐步增加,在风险管理审计方面,由于受制于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滞后及风险管理审计与传统内审在技术工具使用上的较大差别,特别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方面的共同影响,风险管理审计尚处在萌芽阶段,普遍停留在理念层面,相关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业务至今没见成功案例。在接受笔者调查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中,仅有很少人清楚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模式、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和工具。

2.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日趋成熟,正在向纵深发展

内部控制审计在国内的发展时间不长,在整体公司治理不规范,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其发展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但金融危机后,人们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了显著进步,并对内部审计提出更多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日趋成熟,正在向纵深发展。到2009年,就有92%的企业表示会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开展内控体系建设。上述结果表明,国内企业已经认识到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对内部审计提出更多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日趋成熟,正在向纵深发展,

二、金融危机后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内部审计逐渐转移自己的工作重点,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促进提高单位风险管理水平转变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部审t1发展趋势。为此,内部审计要扩大并调整自己的工作范围,不局限于财务领域的审计,要向业务领域和管理领域扩展。扩展的内容有:

篇5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央行为了救市和刺激经济,提供了大量的货币供给,然而这同时却形成了新的经济泡沫。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进行财政救济,但也导致了新的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加剧企业可持续经营问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产品需求的减少和融资难度的加大,使企业的经营面临困难,导致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大。1、在美国投资的中国公司损失惨重。目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2007年,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于9月17日联合的《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称,中国对外的直接投资流量已连续数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该年,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净额为265.1亿元,同比增长了25.3%。在这样巨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下,中资公司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2、中国出口业在危机中也深受其害。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出口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据统计,我国2008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了21.9%,回落了5.7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了8.9%,回落了8.9个百分点;对香港出口增长了7.8%,回落了16.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11.8%。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和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我国出口也必会遭遇瓶颈。

(二)金融危机导致企业舞弊动机明显增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停滞,财务状况恶化,这就加剧了舞弊动机的产生。舞弊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二是员工侵占公司财产。从公司外部来看,企业经营面临困难,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的现金流入困难、到期债务偿还不了、借贷不能展期、主要客户流失,订单大幅缩水甚至接不到订单、存货滞带,净资产出现负值等,为了获得融资,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各种投机取巧、欺诈舞弊便层出不穷;从公司内部来看,金融危机使得各企业的经营效益严重下降,而企业盈利能力的下滑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收益水平,为了保证切身利益不受损害,各种舞弊的手段也相继呈现出来。

(三)金融危机使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信息披露没有真实反映财务信息以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监管不到位都是关键原因。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其会计准则不断修订的同时,金融衍生工具审计也迫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管的作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IIA内部审计标准委员会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和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为适应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其职能正由传统的监督和评价转向确认与咨询。两大职能紧密联系,目标一致且相互衍生,统一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IIA将内部审计归纳为确认活动与咨询服务二位一体,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确认获得广泛的职业经验,形成丰富而可靠的信息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政策建议。(1)确认职能:内部审计师对程序、系统或其他常规事项进行客观评价,提出独立的意见和结论,主要包括舞弊调查、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价、财务、绩效、经营和合规性业务审计等;(2)咨询职能:为审计客户提供服务的咨询或相关活动,其业务性质和范围根据客户的协议确定。

三、从金融危机反思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失,对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金融危机又是一个很好的试金石,使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现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一)事前控制不力,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重视不足。事前控制工作不完善,大多企业单位并没有明确提及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对内部审计发挥风险管理作用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没有很好地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控制等方面。

(二)未能正确处理监督和服务的关系。许多企业存在着片面强调审计监督职能而忽视审计服务职能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提出问题多,帮助解决的少;提出建议的多,真正落实的少,大多都是为了检查而检查,没有将服务作为监督的最终落脚点,对服务在内部审计中的功能认识较为模糊,严重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正是由于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忽视,使得这些企业在金融危机到来时,无力及时有效地修正频频出现的问题,以致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损失。

(三)忽视效益审计的作用。同样,许多企业只是一味地将财务审计作为工作重点,而没有很好地把效益审计摆在相应的战略高度。内部审计传统上是以财务审计为主,主要关注财务的收支是否真实准确等。但是,新的历史环境下,企业的性质、产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企业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成为经营者面临的首要任务。目前,在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多是管理问题,如投资决策失误等,成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对动态审计的关注度不够。许多企业更多的只是将结果或者某一时间点的静态情况作为审计对象,轻视了动态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对金融风险的变化缺乏全面的掌握,对其严重性重视不足,以致在防范和化解危机时无法发挥更好的作用。结果孕育于过程之中,仅仅审计结果是难以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的,只有对全过程实施审计,才能深化结果审计,才能构建起“控制过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审计运行机制,从而能够从根本上防范风险,促进增值,提高运作效率。金融危机中的许多企业都没有充分注重对动态的过程进行审计,继而导致企业及其被动地遭受金融冲击。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部审计理念的转变

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负面经济冲击的同时,也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不完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更应该反思,明确新的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的理念进化。

(一)未雨绸缪,时刻关注内外环境变化,强化企业预警机制。公司内部审计应更多地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和决策工作,对公司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这些风险包括公司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未来将发生的潜在的风险。内部审计师应当义不容辞地充当起风险管理自我评估的协调人和总体策划者,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扫除风险。

(二)作为管理层的助手,提升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加强风险监控与应对。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其监督职能的内涵已发生改变,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监督,而是把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管的一个职能部门,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实现企业经济运营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顺应时代变化,在继续做好财务审计的同时,充分重视效益审计。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一个独立类型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实现由检查式监督向研究式监督转变。企业内部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重要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益,企业资金投入使用产生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对当前的企业状况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还对今后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对远期经济效益作出预测,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等各环节的控制质量,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把握全局,做好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的转变,及时拨乱反正。要实现由事后监督向事前和全程监督转变。将审计“关口”前移,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跟踪监督,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实效,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部审计发展重点

金融危机导致了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严重受挫,内外舞弊明显上升,同时金融衍生工具的矛盾激化,使得人们对其产生疑惑。针对一系列问题,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握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利用效益审计的结果提高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首先,内部审计师对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考虑应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在计划审计工作阶段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中,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关注持续经营能力方面有无重大疑虑的事项和情况,从而考虑持续经营能力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并评价企业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很重要;其次,建立弹性的效益审计指标,强化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地调试、更新,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二)加强舞弊审计。内部审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全面了解企业从外到内、从高层管理到基层员工的可能舞弊行为。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由于舞弊导致企业实际信息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不应单纯地依赖以往审计中形成的历史信息。在评价审计证据时,如果发现某项错报,应当考虑该项错报是否表明存在舞弊,并不应将此项舞弊视为孤立发生的事项。在与管理层、治理层和监管机构的沟通方面,如果发现管理层和治理层的重大舞弊,内部审计师应当考虑征询法律意见,以采取适当措施,并确定是否向监管机构报告管理层和治理层的重大舞弊。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对于舞弊审计尤为重要,熟悉常规审计程序的被审计单位内部人员更有能力掩盖其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行为。

(三)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正确监控与评价。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监管层对金融工具的创新变得更加谨慎,但中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要求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股指期货的出现、融资融券和信贷资产的转让更证实了中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对金融工具准则提出了征求意见稿,根据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中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也将进行调整。此外,鉴于各审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些提示,金融衍生工具审计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完善。其实,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并无好坏,我们应立足于内部审计,正确利用并引导其为企业可持续经营服务。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内部控制是关键,内部控制不健全,就会给人以可乘之机,以至于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

六、总结

整个论文的完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摄取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论文的写作,使我了解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概念,对内部审计也有了新的认识。金融危机暴露出内部审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使人们高度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战略地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要努力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同时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切实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艳华.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J].价值工程,2010.4.3.

[2]袁丽萍.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内部审计[J].公用事业财会,2010.1.

[3]王珏.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问题浅探[J].经济观察,2004.4.

篇6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从而引起了全世界金融市场的大风暴。无数银行破产,数不清的企业倒闭,许多国家的股市发生了崩盘,无数财富瞬间蒸发,全世界的经济开始衰退。通过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规避风险的重要性。

一、基于风险导向理念下的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的风险控制极为重要。我们不仅要对商业银行进行合规性审计,更要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导向下的绩效审计。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审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进步,已经从单纯的合规性审计发展到资产负债的全面审计,这有力的维护了金融市场秩序。但仅仅是从财务层面的审计还远远不够,我们的商业银行还必须更有利的防范金融风险,以便在巨大的金融海啸面前波澜不惊,从容应对。由此可见,基于风险导向理念下的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意义尤为重要。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以及传统审计的缺陷

所谓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所面对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高风险领域主要有:一是发放的大额贷款和个人贷款。随着同业银行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有些商业银行在办理抵押担保的贷款时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在贷款要求上放松了审查,这就导致了信贷风险的增加。二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变动交易。如会计年度即将结束时存款、贷款金额的异常增长、发生大量的关联方交易等。三是固有风险较高的业务,如期权、信用证、保函、外汇买卖等也属于高风险领域。

既然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这么多的风险,如果我们只重视合规性审计,而忽略风险绩效审计,将会有很多局限性,最主要的是审计监督滞后,检查方式单一,对金融风暴的预警作用比较有限。例如今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就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绩效审计的力度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以风险导向为指导对银行进行绩效审计

如何有效的以风险为导向来对商业银行进行绩效审计,已成为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以银行经营风险的高低为依据来科学的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

1.在审查银行资产质量方面:我们要想有效地发现银行经营中的隐患和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就必须牢牢抓住银行资产质量这条主线,因为银行的经营风险最终都会反映到资产质量上。如何审查银行的资产质量呢?我们可以通过跟踪信贷资金走向来查明贷款的用途;通过到贷款企业核对账目来确认贷款的真实性;通过调查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来评价贷款质量。

2.在金融创新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金融业务如网上银行、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等不断出现,新的风险也就随之产生了,原因是这些业务是新兴的,它们的内部控制相对较弱,国家相应的法规建设比较滞后。因此,对创新业务要重点审计创新业务本身设计是否合理,其内部控制是否健全。

3.在贷款业务方面: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点,也是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点,那么能否控制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整体风险控制的核心环节之一。因此,在贷款业务方面,我们要着重检查贷款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是否有异常增加的贷款以及相互担保贷款的企业是否是关联企业。

以风险导向为基础对商业银行进行绩效审计,实际上是审计对象链条的加长和审计方法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审计程序上为:审计调查内容的丰富、审计实施过程的深化以及报告过程的改进。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分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方面进行风险绩效审计。

经济性是指在考虑质量的前提下,使所用的资源成本最小化。效率性是指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优或最满意。按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来讲,审计过程中要找出一切低效率的原因,重点寻找商业银行管理过程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之处。

效果性来自目标实现状况。这部分关注的风险多来自银行之外,如贷款企业、金融环境等。通常效果性审计把项目的实际表现同预算目标进行比较,然后把比较的结果与某种规范或绩效标准联系起来。在具体审计环节上,我们应该从分析风险入手,充分关注商业银行的特殊风险,测试和评估商业银行的固有风险,根据风险基础审计策略模型确定实质性检查所需的风险水平,然后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存在的状况和程度采取对策,确保审计能够发现业务经营活动中的风险隐患。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标准,根据管理绩效来进行判断,对最终结果所体现出来的绩效进行评定和认可。

四、结论

笔者认为,对基于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的绩效审计管理机制的研究是从理念和方法的高度上来进一步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行为,它可以为商业银行制度的演进和管理的创新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在如今激烈动荡的金融市场中,对商业银行如何规避风险创造价值很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付 平:绩效审计财务审计之比较[N].北京:中国内部审计,2003

[2]李海东:风险导向模式下的财政绩效审计.华东经济管理,2005

[3]刑俊芳:最新国外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篇7

互联网金融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和时期,在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伴生了风险,互联网金融审计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审计方式,它以其门槛低、交易方式便捷、交易成本低的优势满足了个人投资者、小微企业的需求,然而也存在金融互联网审计平台良莠不齐的现象和问题,给审计等监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为此,要从风险的视角之下探索和分析互联网金融审计荼,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思想,以审计风险计量模型为基础,从不同层面研究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具体措施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健康有序发展和完善。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是以云计算、社交网络、网上支付平台为依托的资金融通和支付方式,它表现出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低成本

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工具消除了交易成本和垄断利润,就使金融中介失去了存在空间,也使资金供求双方可以直接进行信息采集、比对和交易,避免信息不对称而给资金供求双方带来的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

(二)高效率

互联网金融在一系列互联网工具的支撑下具有较高的业务操作流程标准化水平,在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的平台建构之下,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高效地进行互联网金融行为。

(三)监管存在缺失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由于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管法律体系也不够全面,这就使互联网金融存在一定的风险,如:P2P网贷平台中的非法集资和诈骗风险;互联网遭受黑客攻击风险等,导致用户的信息安全缺乏足够的保障。

二、互联网金融审计存在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审计存在的风险主要可以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大类别来认识和分析,其中: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审计之前就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审计人员要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料为依据进行全面的分析,整体把握和了解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等风险,从而准确无误地进行互联网金融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和审计。而检查风险主要是指对于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而审计人员并未发觉的审计风险,这需要审计人员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意识,更好地识别和评价互联网金融审计风险,并使之降低到最低水平。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审计风险表现为以下内容:

(一)互联网金融行业环境风险

这包括来自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就内部风险而言,主要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对于技术的要求极高,金融产品运作的各个环节也相对复杂,存在一定的内部风险。就外部环境风险而言,这是由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在网络平台上的存续时间较短而引发一定的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网络为依托和支撑,高度依赖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存在一定的信息技术性风险。具体包括有:一是信息安全风险。在互联网之中存在海量的信息数据,由于存在信息泄密或病毒入侵等问题,而导致互联网金融存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对于企业和客户带来了极大的安全威胁。二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工作人员或客户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操作方面的风险,由于一些客户受到不良网站上的虚假投资产品的诱惑,导致自身的信息和经营活动受到不利的影响。三是法律监管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还不够完善,这就让一些居心不良的经营者有机可趁,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造假,导致企业遭遇重大错报的风险。四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一旦存在缺失,也会使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够完整和真实,给审计工作造成较大的困难。

(三)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在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审计风险较为隐蔽、可控性较差,因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是关键,只有提升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目标和任务。

(四)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互联网金融审计中不可忽视的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审计是综合性的审计,相较于传统的审计而言,审计范围更为广泛,审计的方法也要求更加先进,这就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事实却是,部分审计人员缺乏互联网金融审计的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互联网金融审计的相关审计准则,由此也引发了互联网金融审计中的检查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审计的风险防控和应对措施分析

(一)明确互联网金融审计主体

要明确政府部门在互联网金融审计中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使之成为互联网金融审计的支撑和主导,并充分利用政府金融审计的资源优势,客观、合理而公正地评价和监督互联网金融企业。同时,还要引入民间审计力量,要发挥民间审计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与政府审计相结合,更好地为互联网金融监管提供支撑,确保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法律体系

为了更好地提升互联网金融审计效果,还要规定一定的设立条件,解决互联网金融企业“无门槛”的现象和问题,可以借鉴和参考银行业建立存款保险的制度,建构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的资金安全,避免一些不法经营者钻法律的空子、踩法律的边缘。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方式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审计要基于风险的视角之下不断完善风险审计方式,要量化互联网金融的相关风险,可以采用定量风险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方式,做好对互联网金融结构、目标、内部控制等指标的分析,重点关注和分析互联网金融中出现的可疑业务,并对其加以风险量化分析,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财务风险、客户资金运作风险设置互联网金融风险阀值,使互联网金融审计活动能够依据量化的标准进行操作,对于超出标准的互联网金融行为和风险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

(四)调整互联网金融审计范围

由于互联网金融削弱了证券公司、协会等信息中介机构的作用,使资金供求双方能够直接进行交流和接触,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沟通,成为了链接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桥梁和纽带,降低了互联网金融交易不对称的现象,为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所认同和接受。对此,互联网金融审计机关要合理调整审计的范围,不仅要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会计处理、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审计,还要对互联网平台监督进行审计,要以网络平台审计为前提和基础,加强和扩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网络聊天记录、文件传输记录等内容的审计,并扩大互联网金融审计的权限,要使审计工作者拥有对普通用户的审计权限,还要能够拥有对互联网网络系统操作的审计权限、对外发文件的审计权限以及数据审计的权限,从而相对完整而全面地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审计。

(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

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是极其关键的内容,审计工作人员要采用多样化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如:询问法、观察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法等,实现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测试。在采用多元化的审计方法测试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之时,要重点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内部控制操作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审计和测试,可以利用金融互联网企业的内部资源,获取企业内部的自我评价资料,较好地提升审计的效率。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是新兴金融业态,具有准入门槛低、交易成本低、操作便捷等特点,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同时也给金融行业带来了风险,为金融监管和审计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为此,要全面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和意识,开展内容更为宽泛、形式更为多样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做好对互联网金融审计的风险控制和监管,增强互联网金融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推动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健康有序发展。

篇8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从经济的长远战略而言,我国这些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然而因为这些企业的自身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这些企业在审计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为了更好的营造发展的社会环境等,企业必须要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完善,进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审计方面的发展。

一、形成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基本因素

1.我国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的基本因素

审计主体在相关内容和范围狭窄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够重视对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的审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完善,非银行方面的金融机构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的发展。以本文即将研究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所在的保险行业为例,我国保险业资产总额占全国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保险业的发展还是比较慢,相关的资金配置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展,其在金融方面的风险不容忽视。面对非金融机构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宽,政府金融审计如何在这些领域发挥功能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外资金融机构进驻我国必将会带入大量新兴金融业务与工具,这势必会带动中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业务与工具,我国金融行业的创新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这些都是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形势的影响下,我国金融管理必须要与市场发展相同步,不断加强市场的作用,这样就会促使企业在国际市场更好的发展和完善自己。国家审计机关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引进先进的审计技术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投入到新型的金融创新业务审计当中去。

2.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成因

(1)内控机制失效重大错报风险

就我国政府相关审计部门的作用而言,我国政府审计部门主要发挥两个作用,首先是利用相关的审计去发现我国金融中的相关风险,其次是利用审计去发现危险,进而利用相关的工具和方法来向政府和企业分析这些风险。政府审计部门的作用发挥的越完善,利用审计分析的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进而政府审计部门的能力也就越强。我国政府审计部门的相关特征促使了我国相关审计部门之间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因此,相关的政府审计部门在发挥作用时能保证其公平性和深入的揭示相关风险,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了审计部门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提高了相关企业预防金融风险的能力。

(2)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主要是指相关人员在相应的工作中没能充分发现相应的问题,企业利用相关的方法进行再次的检查和研究。企业为了发展就会完善相应的制度,从而来减少相关的风险,进而避免更多的风险,企业在这方面的专业性不足,于是就会邀请相关专家的帮助,并要求在相关的研究中明确指出对这种风险的正确评价和其价值信息。做到符合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记录下来的都是最真实最公允的,但是也要对企业是否存在自创商誉进行评估,不能贸然决定。作为个人也应当积极投身到完善会计核算的建设队伍中去,认真地学习好理论知识,把它实际运用到实物运用中去,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了解和掌握好自创商誉的知识,为建设会计之路奉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客户的数量越多则收入利润就越高,但是客户的筛选却是重中之重。每一个客户的社会背景和财务状况都是各不相同的,它们之中不排除有些公司出于某些目的进行造假。如果事务所不去排查而一味地接受客户,就无法正确了解委托单位的真实经营状况和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就不能正确评估风险,从而使审计时风险变高。特别是公司在上市前所提交的财务报表往往都是经过保荐单位包装后才提交的,审计人员很难在检查时发现其中的错误。所以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委托前不能对客户做出详细的调查,很可能会被客户蒙骗,对会计师和事务所造成不好的影响。

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客户的筛选外,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也会影响到审计的质量。如果没有派遣恰当的项目审计人员,很可能会造成重大错报风险,最终导致审计的失败。在审计过程中,项目的负责人不可能所有的工作都自己完成,很多工作都需要由专门的人员去做,这就需要很多审计助理一起参与,而负责人只对所有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负责。但是在所有的新闻事件中,审计出现问题时,往往受处罚的都是项目负责人,审计助理人员一般不承担审计失败的风险。所以,合理的委派审计人员可以减少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在克服审计风险时,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背景和行业资料,然后派遣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和一些有责任心、认真仔细的其他审计人员辅助,不然,因为一些审计人员的不认真而出现的错误,很可能影响审计的失败。

除了筛选客户和派遣审计人员之外,制订合理的审计方案也是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一个合理的审计方案能在审计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被审单位进行了解则是制定合理方案的前提。

二、中小型企业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1.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具体了解被审计的单位

在具体了解被审计单位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看往年的审计工作底稿来了解。往年的审计工作底稿可以让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连续的审计业务时多了解一些行业相关信息。审计人员可以凭借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和外部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相关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必须提前进行考察充分理解其审计的对象,进而来更好的开展工作,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相关的信息来对其进行一定的理解。

升级人员还可以利用相关技术来向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理解,从而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研究,并以此为根据,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度,制定出恰当的审计程序。

2.加强审计重点、合理规划审计程序

在审计时,加强审计的重点内容,可以有效地降低重大错报风险。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企业资产与收入等关键性账户等都是应该加强审计的重点内容。在近一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审计部门颁布了相关审计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中表明我国审计部门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监督作用,增强和相关企业的联系进而来一起预防相应的金融风险,尤其是要加强对相关贸易行业的管理和监管,做好相关的票据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相关方面的审计和管控,就是跟踪审计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例子,之后及时将审计结果反馈给决策系统,并向社会公布,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及时察觉和监测系统性风险,提高审计监督透明度,实现降低金融风险的目标。企业的审计情况受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的影响。企业只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可以减少企业出现重大错报的几率。如果企业的内部建设比较混乱的话,那么相应的政策就无法实施,企业在相关审计方面的建设也就不会落实,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大相关内部制度的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审计对我国审计体系的建设+分重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并逐步完善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注册会计师应该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合理利用审计程序,保持审计独立性;而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严明的奖罚体制,从而全面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郁琳.浅议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完善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20).

篇9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03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4- 0006- 04

0 引 言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使中国全面走向了世界。伴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共和国脊梁、微观经济重要基础的国有企业,积极实施了 “走出去”战略,开展了境外承包工程、收购资源、并购企业、境外上市等国际化营运活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上升,中央优势骨干企业成为了我国境外投资的主力军,全球正在兴起一股“中国海外投资潮”。

审计署境外审计司司长章轲在《以十精神引领境外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报告中提到:“数据表明,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12年底已经达到79家,仅次于美国。截止2011年底,我国13 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累积达到4 247.8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2万亿美元。另一个数据表明,截止2011年3季度末,包括外汇储备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工程承包在内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已经高达4.7万亿美元。”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中充当了主力军的国有企业,其境外业务在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境外业务的审计监督,是适应境外业务总体规模不断增大的需要,是维护国家资产完整安全和国家经济利益的需要,也是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仅2011年审计署审计公告结果显示,20多家企业中,有7家国有企业海外业务存在信息失真、投资失误、合同诈骗、转移资产等问题。如2011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总行向其境外子公司无依据转移收入28.31万美元。由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关注境外资产和投资的权益和安全情况,监督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相关情况,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成为企业审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央企境外投资存在许多问题及不足。如中国铁建沙特轻轨项目造成 41 亿元人民币亏损、中海外波兰 A2 高速公路项目若完工将预亏 3.95 亿美元、利比亚战乱中国企业涉损合同额达 188 亿美元等,这些亏损事件无不折射出国有企业海外经营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控欠缺。从这些投资失利中,国家审计应看到在开展相关境外审计项目时的突破点及关注点。

从审计角度来看,审计最基本的职责是保证资产安全完整性,而危机爆发前的美国,对次级贷款的审核不严格,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把握不足都说明现行的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保证境外资产的安全完整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新路径——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对维护国家海外资产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有企业境外项目实施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帮助审计人员针对企业风险对管理和控制提出改进建议,以实现监督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相关情况,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 理论基础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体制中重要的监督部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国家审计发展历史,主要是国内经济业务审计历史。随着境外业务重要性的不断增加,境外业务审计已经展开,但与对国内业务审计相比,由于制度、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国有企业境外业务审计范围、力度和频度等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审计要适应现代化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法、独立预防查处国有企业境外业务拓展中的问题,促进其健康运行。

在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时内部控制审计应运而生。内部控制审计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控制企业风险的重要途径, 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通过识别、分析、评估企业的风险,给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和重点,有重点地进行审计,既可以节约审计资源,又能保证审计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和一个使其得到良好运行的机制。这其中就需要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进行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不仅便于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还可以发现现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当发现相关内部控制缺陷时,应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其利益相关者的损害。审计监督站在独立、客观与公正的立场上,是内部控制监督的核心要素。

国家审计对于相关部门内部控制的关注有其必然性。从理论上来看,源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国家审计有义务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府审计准则,对政府部门履行公共责任,配置管理和利用公共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审查、分析、考量和评价,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高效发展目标的实现。从审计实践来看,国家审计机关对于相关部门内部控制的关注,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内部控制薄弱的环节。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内部控制的发展推动审计的发展。在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部门,其所提供的会计和其他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就高一些,发生错弊行为的可能性相对低一些,可靠程度较高。审计对象的可靠程度高,开展审计工作的难度就小,所做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就少,所用成本低, 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内部控制的完善推动审计工作范围、 重点的变化。 理论界对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的描述有一个公式:T=S+R-SR,其中,S表示审计的范围,R表示内部控制的可靠程度,T表示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这个公式说明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审计的范围和内部控制的可靠程度。内部控制可靠程度越高,审计证据就越可信,对其的依赖和利用程度也就越高,审计风险相应降低,这时就可以缩小审计的范围,进而减少审计的时间、成本,审计效率和审计结论的准确率就高。在审计时,考虑到成本与收益的均衡关系,审计人员往往确定一些重点审计领域,在存在内部控制的情况下,寻找审计的重点领域将相对容易很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部门管理中的失控现象及内部控制确定的各项业务重要性排序,决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国家审计应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开展企业审计时,注重揭示影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风险,深入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国家方针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维护企业安全,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缓解国有企业境外业务时面临的审计范围、力度和频度等方面的困境,为进一步开展相关项目审计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2 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新路径的构建

2.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随着国有资本参与境外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和能力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普遍不足,应对风险的能力也相当有限,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国有资本境外投资面临的风险隐患也逐渐开始暴露并释放出来。2011年3月爆发的利比亚事件更是将国有资本境外投资推上了风口浪尖,使人们再一次清楚地看到了境外投资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风险隐患及其伴随的巨大破坏力。这些风险的积聚和爆发不仅导致了国有资本境外投资的巨大亏损,也使得境外国有资产管理陷入深深的困境,甚至给国家整体形象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可以说,国有审计在进行境外审计时必须高度关注其投资风险问题,决不能将其与境内投资风险一视同仁。也因此,对国有资本境外投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显得尤为紧迫。

通过分析、归纳得出主要有以下风险。

2.1.1 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因投资者所在国与东道国政治环境发生变化、东道国政局不稳定、政策法规发生变化给投资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政治风险通常包括战争、内乱、征收、征用、没收、国有化、汇兑等发生的风险,有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一旦发生将给投资者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政局动荡风险。2011年发生的利比亚战争,使在利比亚进行投资与建设的中央企业遭遇了极大风险,如中石油、中石化两家石油公司在利比亚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的勘探设备和车辆均遭受“洗劫”,损失相当严重。在利比亚重建中,尽管在经济、技术和资金方面,中国参与利比亚重建必不可少,但由于中国在利比亚问题上曾有的立场使得利比亚高层或普通百姓难以理解和接受,以及利比亚战后政治派别林立,东西部政治权力的争夺激烈,新的政治环境将更加复杂,对参与重建的中国企业来说,可谓面对巨大的利润和同样巨大的风险。

2.1.2 经济风险

近年来,世界经济环境愈发复杂,欧美债务危机恶化,发达经济体低速增长,全球实体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加大,对央企境外投资影响巨大。突出表现为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未来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包含利率、汇率、股票、债券以及衍生品风险等。金融风险中,又以汇率风险、衍生品风险、金融危机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最为显著。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为例,2008年以来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有多家央企爆出了金融衍生品业务巨亏的消息。中国远洋所持FFA(远期运费协议)约浮亏40亿元,东方航空因航油套期保值导致公允价值损失约为62亿元,与之类似,国航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也高达68亿元。粗略估计,东方航空、中国国航、上海航空3家国有航空企业,就曾因金融衍生品交易而导致发生的账面亏损总额己达131.7亿元。

2.1.3 政策法律风险

政策法律风险主要是受东道国政策法律约束及东道国政策法律变化给投资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境外投资中的跨国并购为例,各国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维护国家经济等需要,通常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跨国并购行为进行制约。

其中,合同风险是最为重要的风险,潜伏于合同洽谈、起草、签订、履行等各个环节之中。例如中铁建沙特项目。2009年2月,中国铁建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城乡事务部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该项目合同总金额为120.7亿元人民币。本次项目工期要求为2010年11月13日开通运营,达到35%运能;2011年5月完成所有调试,达到100%运能。但是,2010年10月26日中国铁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联交所同时公告,公司在沙特阿拉伯王国麦加的轻轨项目预计将发生41.53亿元的巨额亏损。这也是中国建筑企业有史以来在海外项目上的最大亏损。究其原因,也是合同风险管控不到位所造成。

2.1.4 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是指自然灾害的不可预见性和摧毁性,带来的损失与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极大。2010年巴基斯坦发生洪灾,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该国承建的杜伯华水电站项目坝区营地受洪水袭击,使百余名中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受困,虽中巴政府积极展开营救,仍造成少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更无法估量。

2.1.5 经营风险

篇10

修订后的《审计法》第十九条将审计机关对事业组织审计监督的范围由“国家的事业组织”调整为“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

这样修改主要是考虑: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所谓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目前我国共有事业单位130多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000万,相当于国家公务员总人数的6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77%,各项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0%以上。目前在基层审计机关,特别是县级审计机关,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在属于其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其审计监督的重点。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事业单位已不完全是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已出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和其他接受、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审计机关对事业组织审计与对企业审计不同,主要是为了监督其能否通过合理有效使用财政资金,完成好所承担的事业任务,创造出应有的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监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因而不能以国家投资多少为标准来确定是否需要审计监督。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都应当进行审计监督。而且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进行审计监督,可以审计该组织的所有财务收支。

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

修订后的《审计法》第二十一条将原《审计法》第二十二条修改为:“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由国务院规定。”

本条修改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以“国有资本”取代“国有资产”。因为出资人即股东的权益不是实物形态的资产,而是以资本权益形态体现的财产权利。只有“国有资本”才能形成股权,才有是否控股的问题,而“国有资产”本身并不能控股。

第二,将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纳入审计监督范围。随着我国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纯粹国有的金融机构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如不将其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大量国有资产将得不到有效的审计监督。

第三,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有其特殊性。之所以规定对这类单位进行审计监督由国务院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其具有的特殊性。有观点认为,这种特殊性在于此类单位的投资者不仅仅是国家,因此审计机关接受国家这一大股东的委托实施审计应考虑其他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应征求其他投资者的意见,按公司治理的程序办理。我们并不赞同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审计机关之所以对这类单位进行审计监督,是由于它们接受了国家财政资金,或者说使用了纳税人的钱,国家或者说人民才要委托审计机关对其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的委托人不是作为大股东的国家,而是作为公共利益维护者、人民利益代言人的国家,审计机关行使的是公权力。这也才是审计机关为什么有权对被审计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处理、处罚的根据。如果审计机关是股东委托的审计,是不可能处理处罚委托人自己单位的。事实上,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审计对一切使用财政资金的、使用国有资产的,甚至只要涉及公众利益的单位,都有权审计,只不过考虑到我国有国有资本的企业、金融机构众多,国家审计监督不过来,本着抓大放小,突出重点的方针,可以规定审计机关只对国有资本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

正因为如此,审计机关对这类单位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应受其他投资者的影响。但也应当承认,对这类单位,特别是上市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仍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这类单位的投资者众多,有的涉及到境外,其社会影响、政治影响比较大,对其进行审计监督的政策性要求比较高;二是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既有绝对控股,也有相对控股,确定起来比较复杂;三是《公司法》规定了一套对股份有限公司的监督机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如何与之相衔接,如何避免影响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还值得研究。因此,审计机关对这类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在监督程序上应与对纯粹国有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有所区别。修订后的《审计法》仍然授权国务院对审计监督这类企业、金融机构作出规定。

理解本条规定,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机关有权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了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进行审计监督;第二十条规定了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企业进行审计监督的具体范围。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一直在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企业、金融机构进行着审计监督。这次《审计法》修订并没有扩大对企业、金融机构审计监督的范围。

第二,应接受审计监督的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既包括国有资本占绝对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也包括国有资本占相对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审计机关既可以审计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企业;也可以审计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五十,但是国有资本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企业。参照这一规定,本条修订可以理解为: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以及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含)以下,但是国有资本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企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国务院应当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作出明确规定。根据《审计法》的授权,国务院应当就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的具体范围作出明确规定,而且应当根据其特殊性,作出不同于纯粹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特殊程序性规定。比如,可以考虑规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的,审计机关应当事先与有关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后,应当及时通知被审计的企业、金融机构。”又比如规定:“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上市公司审计结果的,应当在公布审计结果三日前,将公布的内容告知该上市公司。”这样可以给被审计单位一定时间来主动向监管部门和股东报告、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