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疗市场需求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2 16:27: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能医疗市场需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智能医疗市场需求

篇1

(讯)赛迪智库最新的《2013年中国信息化一季度形势分析与走势预测》报告称,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场需求将取代政策引导驱动云计算物联网发展,我国信息化步入智能和移动时代。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100亿元。

该报告分析说,从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交融发展正在构建无所不在、物人共享的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精准、可视、可靠、智能的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将覆盖所有城市要素,并延伸到社区、家庭和个人。

截至2012年底,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65亿元,同比增135%。报告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将达1100亿元。而随着企业的积极投入和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市场将成为云计算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在搜索引擎、数字内容、电子政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应用领域云计算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据赛迪预测,我国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67.3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74.12亿元。

报告预测,今后我国信息化发展将呈现几大特点:市场需求将取代政策引导驱动云计算物联网发展;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走在国际前列,在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领域也具有较为成熟的应用;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需求将迅速膨胀。(编选:)

篇2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 战略部署 差距 竞争

【中图分类号】 TP2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4.011

机器人是典型的智能产品,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正日益从工业领域扩展到国防军事、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助老助残、救援救灾等其他领域。由于智能制造推动生a方式变革,人类对于智能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智能机器人的作用日益凸显。发达国家纷纷对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进行战略部署,以抢占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因此,我国应抓住这一契机,加紧部署智能机器人战略,抢占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的下一个制高点。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市场需求呈现新特点。智能机器人是一种在人类生产、生活环境中能与人自然交互并协同作业,具备精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机器人。它与传统机器人不同,不依靠事先编制的程序,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能在非结构环境下完成动态、复杂、灵活、精细的作业,实现多机协同,成为人类的助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工业机器人无法适应小批量定制、个性化制造、柔性制造等需求。此外,目前的服务机器人尚处于产业化孕育期,不具备相应的智慧和思维,无法满足医疗护理、助老助残等社会需求。因此,人们对于智能机器人的需求愈加强烈。

技术进步呈现新趋势。第一,提升学习和适应能力。在当前的系统环境中,可以容忍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途径是示教。一个执行任务的机器人需要观察人类工作环境多次,通过重复执行相同的任务学会模仿人类。另外,机器人系统通过“迭代学习”技术提高自身的速度和可靠性,进而超越人类的适应性。

第二,提升建模、分析、仿真、控制能力。建模、分析、仿真和控制能力是复杂系统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为了充分改进设计制造系统,模型和仿真技术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并结合搜索和优化技术,在生产制造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仿真操作。

第三,提升控制和计划能力。机器人未来将需要更先进的控制和规划算法,来处理具有更大不确定性、较宽公差和大量电流自由度比的系统。这可能涉及到将机器人的手臂末端效应器放置在移动基地。一般机器人可能具有12个自由度,但极端拟人化的人形机器人可能有60个自由度。新的规划方法需要结合新技术,例如数学拓扑和近期规划,从而能够有效地搜索强大的高维空间。

第四,提高感知能力。为了监控工作进展及周围情况,未来的工厂机器人需要改进其感知系统。除了任务监控之外,机器人应能够检查子装配体和产品组件所花费的时间,以避免浪费时间和资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更好的触觉传感器和图像理解方法,传感器必须能够构建起零件的几何模型和物理模型。

第五,构建新的机制和高性能驱动器。机器人发展历来注重机械传动器的精确性、可重复性和分辨率等性能指标。但如果机器人被用于一些新兴环境领域,如纳米和微观尺度操纵下的环境、对材料敏感的环境以及与人类共享的环境中,就需要对机器人的驱动机制和材料选择进行重新思考。

第六,发展人机交互能力。制造业工作环境需要重视人类的相互作用和机器人的安全性。任何涉及人机交互的活动必须能提供有利的改进结果。考虑最终用户的需求而设计的机器人系统不仅更安全,而且更具成本效益。简单、明确的接口和可以观察到的、透明的行为使得人类与机器人能够实现协同工作。人类和机器人都需要容易理解的意向指标。

第七,提高建模与陈述能力。新的制造机器人必须能够与人类共享空间,并且能够学会通过经验来提高工作效率。要支持这样的学习能力,机器人必须利用灵活、丰富的观察技能并通过模仿人类来自主学习新技能。

第八,提高科学测量的能力。为了保证机器人的研究成果,需要加强生产车间底层的测量工作,并以此评估科学进步和技术转让的效果。科学测量的广泛因素包括基本的计量性能指标、测试方法、参考工件和数据、参考架构以及关键技术投入标准。

第九,发展“云机器人”与自动化制造系统。制造系统需要与复杂的、动态的、高维的环境进行可靠的传感和交互。2010年,“云机器人”的新范式出现,它要求将管理以及处理数据转移到云。“云机器人”至少在五个方面显著提高了机器人性能:一是提供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括图像、地图、对象数据的几何形状和机械属性;二是基于样本的统计建模和运动的需求计划实现大规模并行计算;三是机器人之间共享成果、轨迹和动态控制;四是人类共享“开放源码”的代码、数据、设计、编程、实验和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气高涨的ROS系统;五是实现问题检测,并按需完成人类诊断。

产品研发呈现新热潮。目前,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对智能机器人进行了研发并形成了相应的样机或产品。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美国的Rethink Robotics生产了“具有常识”的Baxter,KUKA开发出人机协作机器人,瑞士的ABB生产了双臂机器人,丹麦的Universal Robots生产了协作机器人UR10等。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美国的iRobot生产了Roomba系列清洁机器人,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生产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日本的软银生产了家用机器人Pepper。

发达国家纷纷进行战略部署

日本的战略部署。2015年1月,日本国家机器人革命小组了《机器人新战略》,制定了日本实现机器人革命的三大战略目标和拟实施的六大重要举措,明确了未来五年的战略行动计划。六大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关注技术和标准,具体推进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构、驱动、控制、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同时还要关注没有被现有机器人技术体系纳入其领域的创新。日本未来五年战略行动计划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对机器人产业影响重大的技术。

美国的战略部署。2011年,美国公布了《国家机器人计划》,计划每年对人工智能、语音和图像识别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提供数千万美元的支持。2013年公布的《机器人路线图》指出,未来要攻克的机器人关键技术包括:非结构环境下的感知操作、像人类一样灵巧的操作、装配方面的适应性和可重构性、能与人类一起工作、具备在人类生产或生活真实场景中的自主导航能力、能自动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备人机交互能力、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等。

韩国的战略部署。2014年8月,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了第二个智能机器人开发五年计划,拟投资26亿美元支持智能机器人开发。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18年,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从当前的22亿美元增加到79亿美元,机器人公司从402家增加到600家。计划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服务型机器人,例如灾难救援和健康护理机器人等。此外,政府提出要鼓励国内企业加快实现与机器人产业的融合(参照日本软银集团的案例)。

欧盟的战略部署。2014年,欧委会和欧洲机器人协会下属的180个公司及研发机构共同启动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根据该计划,到2020年,欧委会将共计投资7亿欧元,协会将共计投资21亿欧元,共同推动机器人研发。2014年底欧盟的《地平线2020计划》提出要向机器人领域新增1.02亿美元的投资,支持相关研究和创新,推进感知、人机交互、机电一体化、导航等机器人关键技术的发展。

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传统机器人及关键部件技术总体薄弱,产业面临空心化风险。据日本机器人协会分析评估,中国的机器人技术总体落后西方发达国家约20年,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人机对话、医疗机器人、感知测量、移动控制等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有非常大的差距。智能机器人所需的关键部件,如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控制器等,中国长期依赖进口。像精密减速器这类部件几乎由日本的Teijin、Harmonic两家公司垄断,售价居高不下,这直接推高了我国机器人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我国机器人的发展面临着只能依靠加工、组装的产业空心化风险。

智能机器人部署不足,差距有被进一步拉大的风险。我国虽然在传统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但在信息网络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结合方面仍然十分滞后。互联网企业在发展机器人技术方面的意识不强,百度公司虽然已经作出机器人相关技术研发的部署,但尚未与传统机器人企业形成合力以共同推进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如果不能抓住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机遇,任由国外公司(如谷歌)建成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系统平台及技术标准,我国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将更加被动,技术方面的差距有被进一步拉大的风险。

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激增,但面临产业安全风险。随着我国工业转型升级速度的加快,机器人市场需求正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态势。自2013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机器人市场。经测算,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增长。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的机器人拥有数量)仅为23台,远低于韩国的396台、日本的332台、德国的273台。

然而,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机器人缺乏品牌认知度,最大的机器人企业年产机器人也仅仅只有千余台。目前,机器人市场基本被外资企业占据,瑞典ABB、日本发那科和安川、德国库卡等知名企业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近90%。仅发那科一家的机器人产品就在我国占有23%的市场份额。随着国外机器人企业纷纷将我国作为生产基地,自主品牌生产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中国机器人产业安全风险凸显。

接下来,笔者将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为例,用具体数据分析中国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源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前期对资本、资源的投入转变为技术创新与效率提高。在提高制造业效率时,装备水平的提升成为首要着手点,日本上世纪80年代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高速成长就是这一观点的有力例证。中国现阶段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期较为相似,在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方面也呈现出相似性。

在人均GDP方面,虽然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低于日本80年代的数据,但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即以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重庆、河南、安徽为样本的区域。这些地区2011~2012年的人均GDP算术平均值为8935美元,2012~2013年为9880美元。在人口增长方面,中国现阶段的人口增长率约为0.5%,而日本1980~1981年和1981~1982年的平均值分别为0.76%和0.71%,人口增速较为相似。在人口结构方面,2013年中国0~15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为17.5%和9.7%,日本1980~1981年相同数据的平均值为23.42%和9.16%,这说明中国未来面临的劳动力短缺的程度高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但中国的人口存量大,人口流动性要高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综合判断,现阶段中国的人口趋势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相似。

在1980~1981年和1981~1982年两个阶段,日本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的平均年销售量分别为1.9万台和2.1万台,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2台/万人和43台/万人。在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两个阶段,中国国内市场工业机器人的平均年销售量分别为2.3万台和2.9万台,机器人密度分别为20台/万人和24台/万人。中日两国在相应时间段内的销售量和密度均相差不大。从经济、人口、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等方面来看,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环境与日本1980~1982年间的市场环境非常相似。20世纪80年代,工业机器人在日本蓬勃发展。自1980年到1985年,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由768亿日元增长到3023亿日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5%。以日本为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接下来,笔者将对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进行预测。根据日本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及保有量数据,1985年日本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约为9.3万台,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密度为99.28台/万人。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平稳,至2013年达到5258万人。受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应因素的影响,假设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上升到6000万,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密度将会达到日本1985年的水平(与《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目标相当),届时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约为60万台。

根据IFR的数据,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约为13.3万台(不考虑老旧工业机器人更新),至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总需求量约为46.7万台;此外,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寿命约为12年,因此到2020年,中国在2008年之前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将全部更新完毕。根据《中国工业机器人2011年产业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至2008年底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约为2.73万台,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新安装数量和更新数量合计为49.43万台。根据IFR的数据,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为3.65万台,保守估计,2014~2020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5.1%。

乐观估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各细分领域的密度将达到2008年韩国的水平,届时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将达到83.36万台。根据IFR的数据,至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总需求量约为70.01万台,加上2020年前需要更新的2.73万台,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新安装数量和更新数量合计为72.74万台。因此可以乐观地说,2014~2020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3.3%。

下面,笔者将对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额进行预测。根据IFR数据,工业机器人的主机价格约为35万人民币,加上软件、设备和工程费用的系统价格约为105万元。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预计2014年至2020年间机器人的主体价格为30万元,系统价格为90万元。因此,至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主机的市场销售额将在1482.9亿元至2182.19亿元之间,完整应用系统的市场销售额将在4448.7亿元至6546.57亿元之间。根据成本占比法估计,减速器的市场规模将在489亿元至720亿元之间,伺服系统的市场规模将在370亿元至545亿元之间,控制器的市场规模将在148亿元至218亿元之间。

最后,笔者将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关键部件的需求量进行预测。通用工业机器人一般有4~6个自由度,需要分别使用4~6个电机和减速器,其中伺服电机的占比约为90%(交流伺服电机65%,直流伺服电机25%,步进电机10%),RV减速器约占70%,谐波减速器约占30%。预计在2014年至2020年,RV减速器的市场需求量在138万台至305万台之间,谐波减速器的需求量在59万台至130万台之间,伺服电机的需求量在177万台至392万台之间,控制器的需求量在49.43万台至72.74万台之间。

多方协同推进智能机器人创新应用

当前,我虽然在传统机器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信息网络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结合方面仍然十分滞后,这可能造成我国的机器人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出现代际的拉大。为此,我国应该加紧部署智能机器人战略。

建立技术创新载体。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发展经验,研究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推进格局,推动人工智能、自动化、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融合创新,集中攻关智能机器人的共性关键技术,为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重点研发对智能机器人发展影响重大的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技术、传感与识别系统技术、柔性关节、高集成一体化关节、模块标准化体系结构等机构技术、执行与控制技术、操作系统和中间件技术、安全技术、自组装与自修复技术、自主学习与智能发育技术、人机友好交互技术、意图/需求理解技术等。同时还要关注没有被纳入现有机器人技术体系的创新,为研制智能机器人提供技术储备。

明确产品发展方向。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加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目前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要注重柔性制造,使工作部件能够简便频繁切换,机器人能够轻松安装并随处移动,满足小批量或者定制产品的生产需求;另一方面是发展价格低、通用性强、功能多的机器人。目前,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方向一是发展教育、通信和娱乐等机器人;二是推动机器人在批发、零售、酒店和餐饮业的应用;三是发展应用于护理行业的移动辅助、排泄辅助、老年痴呆患者照料和沐浴辅助等机器人以及应用于医疗行业的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

篇3

探趋势

飞思卡尔半导体董事会主席兼CEO(首席执行官)Rich Beyer主持的FTF主题演讲是了解飞思卡尔及相关产业链技术发展趋势最好的平台,今年主题演讲以强调飞思卡尔基于嵌入式处理器为核心的业务基本模式为开场,围绕这一核心业务向相关技术应用领域延伸扩展,并邀请合作伙伴共同带给观众最形象的技术展示。

在众多嵌入式处理技术应用中。移动信息处理是当之无愧的重点,因此FTF的主题演讲也从这里开始。未来五年内,便携移动接入设备的数量将以每年倍增的数量增长,到2015年市场上的保有量将是现在的26倍。移动终端的飞速增长,意味着网络流量的激增,据估计,2015年网络速度将是现有的4倍,流量增长3倍,而移动设备所占带宽则是现在的5倍左右,这不仅对传统的通信设备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家庭网关(femtocell)也会迎来更大的机遇。为此,时隔多年后飞思卡尔终于将其PowerPC内核推向了下一代,新的多线程64位Power Architecture E6500内核,运行频率最南2.5GHz,包含增强的Altivec向量处理单元,解决了高带宽数据处理和算法密集型计算的需求。在便携终端设备方面,对比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关键应用,飞思卡尔的战略则是多点开花,在不放弃这两个热点应用的基础上,在电子书和其他移动信息媒体处理应用中寻求更大突破。i.MX6是本届FTF最神秘的新面孔,因为其他新品均有详细介绍的课程,而对其所有了解只能集中在有限的文字资料中,比如最大变化是最高提供四核结构,并创新性采用三网融合图形架构增强对多媒体处理能力的支持。

汽车电子一直是飞思卡尔另一个优势项目。今年,飞恩卡尔重点传递其通过迎合全球汽车市场更灵活、更安全、更清洁和更互联的趋势,力争在新兴市场(BRIC占据未来全球30%的汽车生产和销售)收获更多产品成长空间的战略,这就要求飞思卡尔提供针对汽车的完整产品组合,从车身电子到汽车娱乐,从MCU到模拟产品和传感器,飞思卡尔希望能够构建综合生态系统应对未来汽车电子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飞思卡尔已经开始联合Fuji开发IGBT,目的就是要在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市场获得更大主动权。

智能医疗和智能能源是飞思卡尔着力推广的两个面向未来的应用,在FTF的主题演讲环节,现场呈现了远程无线医疗诊断过程的真人秀。而智能能源方面,则是邀请来自日本的合作伙伴介绍日本如何通过智能电网来对今年夏天的用电危机。

析战略

飞思卡尔于5月26日重新成为一家上市公司,这将对飞思卡尔未来的财务状况和投资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谈及上市之后的战略调整,RichBeyer认为,上市之后,飞思卡尔需要更好利用自己的优势,一方面要保持自己在嵌入式处理技术方面的核心优势,另一方面则要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供快速帮助客户成功的服务和整体方案,市场需求将是公司下一步战略的重要导向。

网络和多媒体、微控制器、射频模拟和传感器是飞思卡尔三大业务部门,三位掌门人则分别介绍了飞思卡尔在各个领域的未来战略。

高级副总裁兼网络和多媒体部总经理Lisa su坦言,飞思卡尔的策略是宏基站到家用基站和便携处理一个都不能少,为满足高性能低功耗的网络需求,必须面对多个挑战,如摩尔定律不能跟上的IP流量成倍增加的处理需求:多核处理器需要平衡核心数量和功耗之间的矛盾:需要可扩展的通用架构实现多个产品以及降低软件的复杂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速度。QorIQ平台能够支持从宏基站到家用基站的处理需求,是对其战略最好的诠释。全新的e6500内核则是QorIQ平台未来的核心,不仅性能提升了4倍,更提供最多24个虚拟处理核应对更高处理需求,明年上半年,基于e6500的28nm处理器就将面世,在工艺上也有重大变化,设计上为了未来延续性将评估更通用的BULK技术,而不仅局限于SOI。

高级副总裁兼微控制器(MCU)解决方案部总经理Reza Kazerounian博士认为,在微控制器应用主要方向中,车用市场侧重高增长的领域加大投入,比如新能源、汽车安全和驾乘娱乐系统:医疗、智能电网、连接性则是工业和多重市场的潜在高增长点。作为少数在32位MCu上同时支持ARM和自己ColdFire内核的厂商,Reza强调,此举可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比如针对低功耗应用市场如消费电子和智能电网,coldFire能够提供更好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而在动力控制方面,汽车客户不会轻易改变现有架构,因此,仅靠ARM,~MCU远远不够满足整个微控制器生态系统的各种要求,多内核战略可以更好地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相应支持。

高级副总裁兼射频模拟和传感器部门总经理Tom Deitrich涉及的主要战略是继续强化原有领先技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特别地传感器是最近发展最快的一个方向,飞思卡尔无论是在车用还是工业和消费电子传感器方面都有相当悠久的技术积累,重点关注在驾乘体验智能手机、游戏娱乐、医疗和工业应用中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继续巩固在射频能量传输系统和车用模拟器件方面的优势也是其工作的重点。

至于整个公司的市场战略重点,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HenriRichard认为、节能与新能源推广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大到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小到每个移动终端和消费电子产品,这是未来半导体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期,谁能把握先机就有可能赢得未来的市场。

篇4

然而,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智能手环在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占有率为61.2%,智能手表是23.7%,智能臂环是8%,智能跑鞋是3.7%,智能眼镜是2.6%。2015年以来智能手表类产品仍占到可穿戴设备市场的80%左右。就意味着,大量外形相似、功能雷同的产品同时出现在市场中,同质化的现象颇为明显。就目前可穿戴最常应用的健康管理场景来说,产品形式以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为主,但基本每个产品的信息采集都集中在步数、睡眠、心跳等基础数据上,产品同质化严重。此外,由于目前可穿戴设备对数据的采集还很局限,真正的核心数据例如血糖血脂血压,传感器在无损(也就是不采血)的情况下是无法测量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在传感器技术突破之前,可穿戴的健康管理功能很难实现突破,加上对基础数据的处理还不完善,可穿戴设备的实用性确实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可见,针对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还应更加贴切的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与人工智能技术更为紧密的结合。例如,能为中老年提供心血管健康检测、预警、监护等功能,将手机、手表、检测仪、定位仪、传感器等众多功能与通讯和网络平台实现结合,甚至与医疗机构实现数据交换,给老人安全健康问题提供一体化解决的方案。

人工智能作为可穿戴的技术基础和灵魂,也需要快速对应老年人群体的的特殊性,尽快取得技术突破,迎合市场需求。

篇5

·

的《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与老龄化事业发展纲要》显示,2013年至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从120多万增加到141多万,就老年人口比例而言,从18.78%增加到20.85%[1],如图1所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保障水平的提高,南京市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延长,深度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1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籍及其比例变化(单位:%)

,由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南京市的养老服务面临更大的压力。智能养老服务弥补了传统养老服务的不足,为当前养老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养老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信息交换、处理、存储、维护等方面的优势并大量挖掘,借助计算机、服务器、信息管理中心、移动终端设备等物联网,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2]。

1.1优势分析

1.1.1丰富南京市养老服务内容

的传统养老服务有基本生活服务,如在南京市的膳食援助、沐浴援助、医疗援助、紧急援助、清洁援助和步行援助,但老年人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安全、优质、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加入现代养老技术元素可以使养老服务全方位、立体化。例如,智能养老服务可以通过智能手镯、一键通话等智能养老产品24小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收集的老年人健康数据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智能养老服务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和APP手机社交平台,老年人可以与亲友在线交流,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老年人还可以向智能养老信息平台提交其过去的职业、技能等信息。这不仅充分利用了老年人的资源,也使老年人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养老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养老基本生活服务的不足,而且更注重精神服务需求

1.1.2提高南京市养老服务的效率

南京市养老服务的信息沟通主要依靠线下,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需求方很难迅速找到合适的养老机构。由于缺乏养老机构的信息来源和线下实地考察,养老服务机构容易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通过智能养老服务应用信息平台,可以在线展示各公司的服务内容介绍、图片、视频等用户评价。老年人或其家庭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公司,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匹配效率。同时,供应商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订单信息,安排就近的服务人员提供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例如,南京市浦口区通过虚拟养老院的建立,依托信息平台和第三方运营,加强线上数据流和线下服务落地,提供更便捷的养老服务。综上所述,服务供需双方都可以通过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降低各自的成本,从而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

1.2劣势分析

1.2.1投资成本高,利润难。

养老服务业的早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无论是养老院等传统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或使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养老服务。对于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其服务产品(如智能服装、智能家电)在远程医疗的研发(等)将消耗巨大的资金。除了早期的研发,后期的设备和软件调试、维护和编程,以及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都将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高昂的成本使得老年人购买的服务价格昂贵。这不仅是引出了老年人的参与,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下,难以迅速收回成本。

1.2.2缺乏产品技术标准。

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它只是在一些领域的试点,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商业模式全国化,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因是市场上政府对智能养老产品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不同地区的产品差异化,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不兼容,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缺乏标准化的技术标准指导将阻碍产品研发和经验总结,不利于产品优化和推广,也制约着智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1.2.3

专业服务人才短缺y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养老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据调查,从事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有只有不到20%的服务人员具有专业资格,大部分养老服务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使得养老行业人才队伍整体专业素质较低,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目前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保姆式护理。社会期待的是更全面的人才。除了服务知识外,他们还应具备医疗、互联网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1.3机会分析

1.3.1养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高,老年人口数量多,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刚性需求强,客观上促进了养老市场的发展。此外,老年人也经历了生活财富的积累。同时,他们有家庭作为物质经济的后盾,有隐性消费能力。此外,社会进步将潜移默化地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老年人的购买力将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预期寿命将不断增长,这也表明养老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稳定性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1.3.2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

南京市政府向养老服务业释放优惠信号,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包括预留养老建设用地、补贴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等,这些政策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所有资源进入养老产业,说明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如表1所示。

1.3.3技术有助于智能养老的发展

·

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突破也有助于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借助技术手段,为当前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或解决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促进社会养老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科技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如金融业,也有很好的成功示范作用。借助其他地区或行业的成功应用案例,总结成功经验,避免一些错误,帮助南京市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

1.4威胁分析

1.4.1智能养老服务的接受度较低。根据

的主观分析,由于文化水平、社会经验和年龄等因素,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心理接受度较低,对高科技产品的排斥。客观上,一些养老科技产品确实有着复杂的使用方法,不考虑老龄化问题。甚至一些所谓的智能养老产品“玩概念”在市场上也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这不仅无助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老年人对智能养老的抵制,因此他们更不愿意接受和使用智能养老服务和产品。智慧养老服务普及率低,只有少数老年人了解智慧养老相关概念,接受智慧养老服务。

1.4.2政府法律法规缺失

智能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法律法规尚属空白。一方面,虽然政府了有关智慧型养老的标准文件,但大多是建设性意见,没有实际约束力,主要体现在缺乏顶层统筹、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具体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体系并不完善。对于使用智能技术的养老服务,政府仍然关注传统养老服务可能带来的问题,没有及时补充智能养老服务的监管内容。不完善的监管体系将损害老年人和智能养老服务企业的权益,降低市场参与的积极性。

2.1改进养老服务产品核心竞争力

表1南京市利好政府政策总结(2015-2019)

在“银发潮”背景下,养老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智慧型养老企业应积极把握优惠政策,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步伐。发挥智能养老的固有优势,注重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质量,给予精神关怀,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在产品服务层面,养老企业应充分调研养老服务市场,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智能养老产品,形成养老服务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开发的产品,企业应加强营销推广,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老年人信赖的养老品牌,拓展和细分智能养老服务市场。

2.2改变老年人的认知方式

老年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要让老年人接受并愿意使用智能养老服务,最大的障碍是老年人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首先呼吁老年人的子女帮助他们建立求知欲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对高科技服务和产品的恐惧,让老年人拥有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社区在为居民服务时,可以开展老年人应用科技知识的宣传指导、培训课程等活动。第二,研究人员可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人性化产品,让科技适应人而不是让人适应科技,让产品成为“傻瓜化”。最后,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提供,加强对网络安全环境的监管,改善老年人网络的生活环境。

2.3提高人才培训团队的规模和质量

针对智能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应及时拓展与智慧养老服务业高度相关的学科,继续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积极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系统实施分层人才培养,充分满足智能养老服务行业需求。政府要做好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落实养老服务生助学金、降低学费、设立专项奖学金、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

2.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为整个智能养老服务市场,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智能养老法律法规,完善监管机制,明确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在智慧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源进入智慧养老服务行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利用资本力量反向推动管理规范化、效率提升,智慧养老产业的科学治理和资源配置优化,为智慧养老服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充足的资本动力。

篇6

1.1国内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经验

1.1.1老年公寓社区养老服务系统智慧化北京“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采用NEC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实现移动生活护理和医护保健。

1.1.2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智慧化杭州桐庐“智慧医疗”,通过两个数据仪器、一个手腕式监护仪、一张SIM卡,为老百姓提供免费的身体数据监测、远程会诊、健康远程检查、急救定位等服务。

1.1.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智慧化山东济南“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居家老人提供可靠及时全面的健康测评,并据此为居家老人制定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动态管理。

1.1.4社区养老服务慢性病监测智慧化南京市秦淮社区“居家养老慢性病远程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南京市鼓楼区“智慧养老试点”,有慢性病且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始使用智慧养老系统。厦门思明区“中华社区街道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开发了慢性病远程管理系统,并搭建“健康小屋”采集数据。

1.1.5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智慧化天津联通河北分公司整合网络、技术资源等综合优势,和有关部门合作共同为居家老人提供了定制终端、远程服务、紧急求救等一揽子信息化服务,实现了与老年人需求的有效对接。

1.2发达国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经验在养老服务智慧化方面除了国内以上探索和实践,国外在这方面发展的比较成熟。

1.2.1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智慧化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有4.9万家门诊都安装了“远程医疗”网络用于改善服务,其中75%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根据政府机构的统计,弗吉尼亚州家庭慢性病患者的监护费用每年为1900美元,而家庭护理费用则高达77000美元。远程医疗既为这些患者节约了护理费用,又提供了生命安全保障。

1.2.2社区养老生活服务智慧化英国从2012年起,在社区医院和家庭普及使用机器人护士。这种机器人与网络连接,其头部安装有多台激光和热成像摄像机,在声音识别技术的辅助下,能够完成日常护理的功能。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计划构建一种全智能化老年公寓。公寓将采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手段,在地板和家电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

1.2.3社区养老辅助设备智慧化日本筑波大学研制的专为肌肉萎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计的“机器外套”已成功在日本推广,使老年人的行动和护理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

2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策略

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这项工作需要立足宁波发展实际,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明确建设原则,把握建设步骤,全面规划建设涵盖内容。

2.1建设原则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应立足市场需求,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厘清职责为突破口,以人才建设为抓手,提高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总体水平,促进宁波社区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2.1.1立足市场市场需求美国“远程医疗”网络建设遵循市场原则,通过节约医疗成本促使个人和机构共同趋向养老服务智慧化。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市场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促使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水平的提升,避免违背价值规律。

2.1.2完善制度为基础完善制度是保证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的手段。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涉及到个人医疗信、家庭等隐私信息,也关系到社区安全监管,关系到卫生医疗、民政、居委会等部门,制定相关制度,保障建设过程确保老年人信息绝对安全。

2.1.3厘清职责为突破口为保障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智慧化,南京、厦门都地区都有政府职和医疗机构的参与。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协同其他部门,共同建设的方法,越来越重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工作。民政部门扮有牵头、服务、协作、监督的角色,其他机构协同参与。

2.1.4人才建设为抓手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是一项专业性工作,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撑。国内外都十分重视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过硬的信息化知识技术。宁波应通过政策驱动,引导科技人才投入社区养老服务技术、产品的智慧化研发工作。

2.2建设步骤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最终要实现老年人、设备和服务协同自主化运作,这项系统工程与智慧城市建设同理,需要分三步走。

2.2.1建立数据电子化、网络化与社区养老运行智能化社区养老服务针对的老年人分布在各自家庭或是社区照料中心,要实现智慧化首先是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养老服务设计的所有事物进行智能化,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生产技术对传统工具进行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的硬件基础。

2.2.2服务流程再造与系统协同化促使社区养老服务的人与智能化的物互补互促、互存互动,即使用智能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最终让社区养老服务达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与传统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发展,构建人机结合的智能网络,不断推进部门内资源的整合共享,提升各个部门、行业子系统内部的协同水平。充分运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按照系统优化的要求最大程度地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系统内和跨系统业务的整合协同。

2.2.3社区养老服务系统运行的智慧化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涉及到医疗、社区安全监管、交通、民政、居委会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推动其智慧化多行业应用、跨部门资源共享建设,通过打造多行业、跨区域、云平台、跨部门、全覆盖的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运行体系。

2.3建设内容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应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根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其建设应包含以下七种智慧化服务内容。因老年人身体、财力、喜好等方便的不同,服务项目需求会各有侧重,但是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规划应该尽量做到全面,以期满足服务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2.3.1生活照料服务生活照料服务是智慧化指向老人个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照护的过程实现智能化。通过研发智能机器人等设备,以及护理人员智慧,逐步实现生活照料服务的智慧化。

2.3.2膳食服务老年人膳食均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膳食服务智慧化指运用医疗健康设备,对老年人饮食提出要求,并根据营养学知识和老年人需要合理搭配食谱。在这个过程中以智能设备的测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智能运算系统,完成服务。

2.3.3居室和环境卫生服务老年人住所的电器设备实现智慧化运转,环境卫生有智能设备自主清洁,老年人不需要从事超负荷的体力劳动。

2.3.4安全保护服务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安全隐患增多,从日常行走,到居家生活,多有交通、水电、燃气等安全隐患,因此智慧化求救装置,水电安全报警器,燃气监控等智能化设备必不可少,也是安全保护服务智慧化的基础。

2.3.5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老年人是慢性病的主题人群,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智慧化指通过智慧化设备为老人提供基本的、连续的、综合的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护理等卫生照料的过程。

2.3.6心理/精神支持服务生理机能的衰退导致心态和精神的消沉,同时心态和精神的变化又反作用于身体健康,因此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不可以忽视心理/精神支持服务这项内容,即在智能设备的帮助下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使老人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增强适应性,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例如使用可视电话、网络电话、移动设备等帮助老年人与亲属、朋友等沟通交流,丰富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

2.3.7文化娱乐服务老有所乐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娱乐活动不仅丰富多样,而且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文化娱乐服务智慧化指运用智能设备手段向老人开展各种类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娱乐的活动。例如为老年人提供电子报刊,数字化家庭影院等。

篇7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与拓展,是新理念引导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集成创新。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是传感网、互联网、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技术的集成及其广泛和深度应用。其功能是,各类实物信息被不同的传感器感知、采集、形成数字信号,通过各类网络快速传输到信息处理层,加工处理的信息形成信号或知识。

物联网的应用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过去,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两层皮”,信息基础设施与实物基础设施“两层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信、互联网、数字内容等领域独立发展。物联网集合了许多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实物基础设施相结合,把信息化融入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推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在更多领域深度应用,促进更多行业、更大范围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如智能交通是在车辆大幅度增加后,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不能满通安全需要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智能化管理是在城市功能不断丰富和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而发展起来的。

物联网产业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有机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将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扩大一批传统产业的市场规模。目前,物联网大都在传统产业应用,如交通、物流、电网、石油天然气和食品等行业,极大提升了这些传统产业的效率,改进了发展方式。同时,物联网的应用带动了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包括芯片、传感器、集成模块及设备和中间件制造业,以及应用系统设计与集成、软件开发、试验检测、工程实施和云计算等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其市场规模。

物联网:助推现代服务业

从物联网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看,物联网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大有作为。

一方面,物联网功能多、应用面宽,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动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运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的集成创新。发展物联网的动力是满足市场需求,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改善管理、提高效率和便捷生活。物联网不仅应用于诸多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而且在日常生活等领域拥有巨大潜在市场。一是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如电子政务、城市管理、医疗及教育等领域。二是企业为主的行业应用市场,如电信、电力、物流及石油天然气等行业。三是以个人和家庭为主的消费市场,如购物、家用电器、休闲娱乐等消费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服务的领域正在扩展。

另一方面,物联网产业链长,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纵向看,物联网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上游是网络设施、终端设备、传感器、芯片、集成模块和中间件制造等相关制造业;中游是互联网及其运营服务;下游是物联网的用户和服务商,包括应用系统设计和集成、软件开发、试验检测、工程实施、云计算和系统运维等高技术服务业。物联网涉及众多应用领域,是一个跨多学科多部门的细分市场。每个物联网应用领域又构成各自的产业链。

物联网产业链中服务业比例较高。物联网产业的中、下游大都是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物联网不仅将带动相关制造业发展,而且将极大促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服务业新业态。

物联网:新特点新趋势

目前,全球物联网产业部分领域处于重大技术突破的孕育期和产业发展初期,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和我国。从世界范围看,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篇8

第五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以下简称物博会)于2014年9月25日至27日在无锡举行。博览会期间,新华 (无锡)物联网资讯中心了《2013-2014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

报告分析认为,2013年以来,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全球物联网应用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引领与方向。

报告认为,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

1 初步建立“纵向一体”的政策体系,“市场主导发展”渐入佳境

国家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工作要点”等顶层政策架构,与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制定推出,初步建立了“纵向一体”的物联网政策体系。“应用示范激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成为趋势,“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主导发展”渐入佳境。

2 产业高地加快崛起,产业协同全面推进

中国初步形成了涵盖芯片、元器件、软件、系统集成、电信运营、物联网服务等各产业环节、产业门类,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物联网产业聚集区,产业协同深入推进。201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6 000亿元,预计2016年总体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3 产业创新的“引领效应”进一步彰显,惠民应用不断深化

报告认为,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等基于物联网的创新技术已成为传统工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民生领域,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融合应用不断涌现。截至2014年8月,中国交通、物流、环保、医疗、能源、安防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已近千亿元。

4 创新技术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加快孕育

伴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加快孕育,建设内涵全面深化。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国城市发展正加快步入智慧信息互通互联、智慧技术协同集成、智慧产业快速崛起、智慧服务高效便民的新时期。

篇9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07-02

医疗器械产业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专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制造技术涉及生物医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技术交叉领域,具有行业壁垒高、集中度不断提高等特点,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材料、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行业的崛起正在为医疗器械产业注入新鲜活力。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现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生产和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1.1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需求格局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高,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增长稳定。中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医疗保健系统改善空间较大,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疗器械有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1.2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往来平均增速达7%左右,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左右。据统计,美国、欧盟、日本共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超八成的份额。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国和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的40%以上,2015年强生公司以2 584亿美元的总收入位居全球榜首。2011―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3 90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为1.90%。预计该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增长至4 775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将呈现4.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1.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但增长强劲,市场销售规模2001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179亿元、2 120亿元、2 556亿元,2014年的增长率为20.06%。我国医疗器械2015年市场总规模约为3 080亿元,为2007年535亿元的近6倍。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为568.58亿元,新华医疗以75.54亿元的收入位列国内医疗器械公司收入之首。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大高于全球增速,预计2017年将达到4 94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5.4%。

1.4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中,跨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5%。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医疗器械,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医疗器械是进口产品,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出口的是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点是X线设备中的高频高压技术、全数字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内窥镜生产技术等。进口医疗器械垄断高端市场,国内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2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工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较为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把医疗器械纳入战略发展,“十三五”医疗器械已经到了蓄势待发,大发展的趋势,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2.1 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1 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未来我国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收获及继续高速发展。

(2)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稳步增长,我国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提高、新医改政策的深入贯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等因素,国内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必将推动医疗器械市场迅速扩张、高速发展。

2.1.2 不利因素

(1)国外企业具有从上游材料研发到下游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其中,产品设计与研发、分销与品牌建设是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利润的关键环节。

(2)新进入的企业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研发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2.2 政策强力支持,助推市场需求增加及产业优化壮大

(1)国务院通过“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精准医疗等领域将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和支撑升级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这必会加快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助推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医疗装备新需求下,国内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对于自主研发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卫生部将专门推出100亿元的民族健康产业重大专项,可见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3)医疗器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成行业未来的主要方向,尤其小微医疗器械科技公司作为医疗器械新产品研发的主力,成为大公司重点收购对象,致使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壮大。

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当前,现代医学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1)医院高端医疗器械的配备以及便捷的家用医疗器械都将迎来高度的需求增长。

医疗器械创新体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特点。加强医疗器械工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医疗设备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高,因而是该行业相互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创新产品的政策支持,高度重视医疗器械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对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临床急需的产品提供支持。预计未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与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关联度将愈加紧密,对我国的医疗器械制造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水平等势必产生巨大影响,促使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从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转化。

(2)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重点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五个领域。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指导点,国家对医疗器械和医疗装备有很高的支持。数字化诊疗设备将作为“十三五”重点专项的首发。高端医疗影像产业化方面,主流的、高质量、高分辨率及多功能的影像设备仍是“十三五”重点关注的部分。诊疗一体化特别是高端影像相结合、可再生组织修复的材料和可吸收植介入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智能医疗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医疗器械高端设备及前沿技术如云诊断等多由发达国家所掌握,大量的健康信息智能检测微型化需要我们整个行业来发力。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远程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帮助,借助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操作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指导前方术者操作。同时以人机工程学为背景进行医疗机械改进,改善医疗器械中的弊端,保证相关机械性效能更高更好,人机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战略要以全球性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化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根本,加快产品的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建成一个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有机结合,既适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能与全球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企业必将从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市场政策及自身发展战略三者联动过程中抢占先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必将真正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需求更加旺盛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 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态势[J].财经界,2009(1):43-46.

[2] 2016-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

篇10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导航系统在现代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愈加突出。目前的导航软件唯一的缺点就是涵盖范围不够广,功能不够齐全。城市导航大多为旅游业服务,所以现在市场上的导航软件搜索范围比较单一,仅仅涵盖了地理信息,并且不提供扩展搜索,而该项目的根本就是扩大搜索范围。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的发展研究旨在推出一个可以最大程度满足消费人群要求的导航系统,该系统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对导航和城市数据的全面整合,旨在做出一个可以满足要求日益增高的导航消费市场需求的产品。

2、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发展研究内容

2.1、研究意义

该项目研究旨在投入实际应用后将致力于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由于涵盖范围广,功能齐全,将给使用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体验。搜索得出的相关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搜索目标周边的经济发展,而如果应用于旅游业,则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综合情况,同时也可以刺激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其他行业的经济发展。

2.2、相关研究领域现状

随着无线电网络的普及和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基于位置和时间信息的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物流管理、紧急救助、设备监测、灾害预防、 医疗保健、个性化信息传递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活力[1]。

导航系统技术的日趋成熟及功能的日益完善,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开发的硬件先决条件。系统的开发前景一片光明。再者,据2013年2月26日尼尔森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66%,而且在智能手机APP使用情况方面,中国的用户更多选择游戏(70%)和地图导航(63%)。随着便携式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日趋普及,系统的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但是目前大多数导航软件唯一的缺点就是涵盖范围不够广,功能不够齐全。城市导航大多为旅游业服务,所以现在市场上的导航软件搜索范围比较单一,仅仅涵盖了地理信息,并且不提供扩展搜索,而该项目的根本就是扩大搜索范围。

2.3、研究可行性分析

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具有良好的背景基础,该系统的研究基于当今飞速发展的GPS及GIS技术,对现有数据进行整合和更新,以软件为载体将数据用最人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满足当今消费市场希望导航系统可以更全面、更便民、更易操作的要求。

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广泛,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近年来,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导航市场已经进入规模发展的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行需求不断提高,城市智能综合导航的出现将会进入各个家庭并成为生活必需品,并会被引入各项行业,带动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其他行业的经济发展。

未来几年内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还将会有大幅上升,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估计,国内旅游市场对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的需求量,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为丰富完善的信息资源,使用此系统进行查询不单单可以得到它的地理信息和行车路线、里程,还可以得到它的概况、规模、发展状况、科研水平等等相关信息,由于涵盖范围广,功能齐全,将给使用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体验。

我国导航应用市场过去一直饱受技术应用、市场规模因素的瓶颈。随着这两年技术水平与产品成熟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目的地信息越来越受重视。关于旅游目的地信息是否容易获得,被作为衡量目的地旅游业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的要素,也是衡量旅游者是否满意的一个重要因素[3]。我国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市场已经进入规模发展的时期,未来国内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的市场前景将会是一片光明。

中国导航系统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全球市场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导航市场拥有巨大发展空间。政府政策对行业的大力支持,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高科技前沿阵地深圳及北京等城市智能综合导航系统的大力发展带动,势必会带动整个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大力支持,城市智能导航产业很快就会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规范的行业标准。尽管我国90年代开始积极跟踪国际智能交通系统领域技术的发展,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已进入发展期,在软件、产品开发、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进展。但在交通信息服务上与发达国家仍然有较大差距,面临巨大挑战。但是,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如就地取材、政府支持、自主便利、市场熟悉、价格优势,正是城市智能综合导航系统发展的最大资本。

2.4、软件的推广与普及应用

该系统不仅可以以软件的形式,用便携移动设备为载体来实现其应用价值,同时可以与政府寻求合作,将其应用在路边的便民终端平台里,现有的服务平台里主要应用于旅游行业,在使用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就可以让服务平台更加贴近群众生活,甚至可以将置于便携设备的城市综合智能导航系统的更新通过政府提供的便民平台来实现。

3、结语

综上所述,系统的未来研发前景广阔,研发难度日渐降低,但是面临着的竞争愈加激烈。因为包括百度地图等地图导航系统、以及很多便民网站开始相互融合,已实现部分本系统的预期目的及设想,如可以在地图中搜索“团购”信息和黄页信息,所以,城市智能综合导航系统的发展在面临着挑战,但是同样,在竞争的同时,也会更好的促进系统的发展与创新!

基金项目:大连外国语大学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2-xsz-1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