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28: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决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外包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于80年代中期提出,其观点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得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活动的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的业务表现。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包括物流外包在内的业务外包应运而生。这是因为随着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原来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不仅未为企业带来预期的利润,而组织规模的扩大反而导致企业结构臃肿,反应迟缓,资源未能获得最高效率的应用,企业开始重新配置供应链,企业的组织方式正是在这种整体战略设计下,围绕核心能力展开的。要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快速的研发能力、高质量高柔性的生产能力、完善发达的销售能力,全方位的物流能力,而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外包使企业能集中有限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这样,企业就突破了传统的“内部资源选择”战略。运用有限资源发挥自身最强的优势,以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各种社会服务部门之间的联合,增强企业竞争力。
2促使企业选择物流外包或自营的原因
欧洲目前使用外包物流的比例为76%,美国为58%,日本为80%,同时欧洲有24%、美国有33%的非外包物流用户已积极考虑使用外包物流。相比之下,我国的外包物流却门庭冷落。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比例只有18%,而商业企业物流第三方承担的更少,仅占总比例的5.9%。根据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2002年对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进行的调研显示,企业选择外包物流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占访谈企业的33%),然后是为了强化核心业务(占27%),第三是为了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占24%)。另一方面,不少企业选择物流自营的原因,首先因为自身已拥有一定的内部物流供应能力(占33%),其次是对目前的即L服务水平缺乏信心(占24%),再次是缺乏优秀的即L(占21%)。
3决策模型
在当前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有许多因素将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右企业作出物流外包或者自营的决策。对此,可以应用不少模型来进行决策,本文提出一种方法是首先运用战略一机会成本决策模型进行定性分析,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到最优决策。
3.1战略一机会成本决策模型
首先考虑企业物流系统的战略重要性,即识别物流子系统是否构成企业核心能力。识别标准如下:
3.1.1它是否是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它是否使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而难于为竞争对手模仿;
3.1.2它是否存在顾客可感知的价值,具有价值优越性?
3.1.3它是否覆盖了企业的多个部门或者产品?是否提供了潜在的进人市场的方法?
如果回答肯定则可断定物流子系统具有战略重要性。由于物流系统是多功能的集合,各项功能的重要性和相对运营能力还有差异,故需对物流各项功能进行分析。判断某项功能是否具有战略意义,关键是看它是否只被本企业掌握还是也被其他较多的第三方物流(TPL)企业掌握,如果几乎只有本企业具备该项能力,则该项功能具有战略意义,企业应该自营该项功能并发展它。否则的话,则可判定该项功能不具有战略意义,企业可以考虑外包。在对所有功能判断完后,应对可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整合,选择最优的物流运作方案。然后,看企业物流资源的机会成本有无竞争力,如果有竞争力就自营反之考虑外包。如果企业的物流系统是非战略系统,则在确定物流运作方案后,看企业是否具备自营能力,若企业具备自营能力,则看企业自营所需的机会成本是否具有竞争力,若具备的话就自营;否则外包仰L企业。具体选择哪种方式,根据成本决定。若企业不具备自营能力,则决定外包并根据成本选择TPL企业。
3.2层次分析模型
参考美国学者T.L.sat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Andyti。HierarehiealProcess),该方法在经济决策、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进行多准则决策中已获得成功应用。本文借助AHP算法,对物流提供商(本文把企业自身和外包物流企业均看成物流提供商来进认评价)的质量、成本、技术、交货期等因素进行非量纲化评价指标模糊描述,并且使用AHP法作综合决策,从而建立物流提供商评价指标体系和多级层次分析模型。
3.2.1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评价指标具有评价标准和控制标准的双重功能。本文采用如图2所示的递阶层次结构和全面评价指标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专家组的评价确定决策评价指标集)。该层次分析结构将考核物流提供商的n个因素,并将其按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条理化目标层、子目标层和因素层
3.2.2AHP法定量分析步骤企业的物流决策的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主要的步骤:
3.2.2.1由专家组成评审小组,确定影响决策因素,建立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3.2.2.2确定几个备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和本企业作比较;
3.2.2.3由各位专家对各个因素进行评比,确定其各级的判断矩阵;
3.2.2.4使用方根归一法,计算出单级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
3.2.2.5通过一致性检验,调整判断矩阵;
3.2.2.6由专家对企业和几个外部物流企业水平进行评价,根据权重,并运用加权平均确定各级的分值,最终确定决策的分值。
3.3AHP决策分析的实例
假设某企业正在进行物流外包还是自营的决策,该决策的评价指标若干,可供选择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是本企业和物流企业A。
3.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可以通过专家组讨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一般选择依据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3.3.2层次单排序(A一Bi判断矩阵见表1,B1一c判断矩阵见表2,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其他BZ一C,B3一C,B4一C同表2方法,分别通过一致性检验)
3.3.4最终决策层判断矩阵,Ci一D判断矩阵(见表4一表6,其余C4一CIO一D的判断矩阵同理可得,分别通过一致性检验)
得分如下:DI二0.2386DZ二0.761433.5结论根据AHP法的最终得分,可以作出决策采用物流外包。当然,如果有多个物流企业可供选择,则各企业有不同的Ci一D的判断矩阵,采用此法进行多次计算,然后比较,最终作出是自营还是外包;若外包,则该选哪个物流企业,扒而得到科学合理的决策。
4结论
本文结合战略一机会成本决策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AnalvticHierarchicalProcess),对供应链管理背景下企业物流自营或者外包决策提供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使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下进行的物流模式决策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MohammedAbdurRazzaque.Outsoureing。flogistiesfunerions:alireraturesurvey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eal,1998,Vol.28:89一107.
2p.Hu:。phreys,R.Melvor,puter,&Indus-trialEnglneering,2002,42:567一585.
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很多行业大致经历了广告战、价格战两个阶段。加入WTO后,许多业内人士都预言,中国企业面临的将是品牌战。在过剩经济时代,残酷竞争打压着企业生存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品牌效应在市场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品牌不仅仅是以其外在的名称、标志等成为识别线索,更以其独特的个性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形象。
不同的品牌各自的特定内涵决定了它们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决定了它们在现代社会高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情境中,能否进入消费者头脑中的待选品清单或者再更进一步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我国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品牌的发展也存在盲目性,许多企业对品牌效应的重要性还仅停留在初级萌芽阶段,而国外市场对品牌效应的重要性日趋重视,必将对中国的自有品牌产生强大的冲击,中国对品牌战略的重视及发展刻不容缓。
一、品牌及品牌战略概述。
(一)品牌的概念及作用。
1.品牌概念。
全球最负盛名的广告企业奥美的创始人大卫奥格尔维(D.Ogilvy)在 1955 年这样阐述品牌的定义: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的方式的无形总和。
1960 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在其《营销术语词典》
中对品牌给出了如下的定义: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及其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劳务区别开来。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著作《营销管理》中也借鉴了这一定义。
总体来讲,品牌是指企业及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综合标识,蕴涵企业及其所属产品或服务的特性、品质、声誉等。但品牌不完全是企业创造的产物,消费者会根据过去的经历和已有的经验对品牌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产生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品牌个性。因此品牌是企业拥有的有形标志与无形价值的独特表现形式。
2.品牌对企业的作用。
(1)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利器。
品牌形象的根本含义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心理体验,是由品牌的气质识别打造而成的,著名品牌战略专家翁向东认为品牌气质是消费者听到品牌后产生的一种心里感觉与审美体验,品牌气质也可以叫品牌性格。但绝大部分的品牌论著把消费者对品牌的这种心理体验定义为品牌个性,正是这种品牌个性构成了独特的品牌形象。
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的利器,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品牌形象由有形和无形两方面构成。有形内容又被称为品牌的功能性,也就是品牌产品或服务满足其功能性需求的能力。品牌的无形内容是指品牌的独特魅力,这是企业赋予品牌的,为消费者感知,接受这个特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需求在不断提高,人们不仅仅是对商品有形本身提出要求,同时也把要求转向商品带来的悟性感受。例如法国的Louis Vuitton之所以能一直屹立于国际时尚行业顶端地位,傲居奢侈品牌之列,在于其自身独特的品牌气质,它能满足人们的身份、地位、心理等个性化要求。
(2)品牌信誉是企业维护客户忠诚度的坚实盾牌。
品牌信誉是社会公众及消费者对某个品牌信任度的认知和评价,其实质来源于产品信誉。品牌是信誉的载体,品牌信誉反映了企业向市场和客户提供有价值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和诚意。它就像一个积分过程,消费者把自己的品牌认知、品牌接触和品牌体验的每一个微小分量,叠加到一起,形成对一个品牌的综合印象。
建立品牌信誉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品牌质量和服务基础之上的,是品牌理念长期贯彻的结果。信誉本身虽然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构成了品牌无形形象的主体。同时,品牌也是一个企业信誉的重要体现,它包含了企业的方方面面,比如技术、资金、人力、服务、文化等,它向人们提示着企业的存在和活力。因此从树立品牌形象到维护品牌信誉是企业将产品做大的根本和核心。
二、品牌战略及意义。
1.品牌战略内涵。
品牌战略是公司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以品牌的营造、使用和维护为核心,在分析研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企业总体行动计划。它是许多企业总体战略构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当代经济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更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想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取更高的价值,就需要实施品牌战略、对企业品牌进行管理,提升企业品牌的市场竞争能力。
中国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品牌战略意识,并在积极付诸实践中,但目前中国企业品牌战略方面仍缺乏清晰的品牌战略意识,概念很模糊,也缺乏品牌战略的规划,更多的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一个良好的愿望。很多企业只是单纯地把品牌战略理解成为一种创造利益的直接手段,而忽视了品牌战略的内涵。
2.品牌战略的意义。
(1)品牌战略可以促进产品销售。
在残酷的市场面前,谁能占领市场,就能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营销是企业的先锋,也是企业运行的灵魂。品牌效应是其他营销手段所不及的,在发达国家市场,品牌识别业已取代产品识别,成为了市场选择的唯一要素,品牌战略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可以很好地实现企业预定的销售目标。
(2)提升产品价值,降低成本。
品牌成长带动了企业产品价格上扬,需求增加,有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增加规模经济收益。现代生活中,物品相对丰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普遍,人们越来越缺乏在商场中精挑细选的时间,而品牌成为指示消费者购买的重要识别标志。购买名牌产品不仅可体现品位,还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等。人们对品牌的倚重使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降低,使之愿意为名牌产品付高价。因此,品牌战略要求企业的所有价值活动都要围绕核心价值而展开,都要去演绎出品牌的核心价值。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让消费者感受到核心价值的信息,在大脑中加深对核心价值与品牌识别的记忆,就能最大限度地用最低的费用获得了更大的价值。
(3)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即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和配置资源,以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品牌竞争力具有差异化能力,是企业特有的能力,不易被模仿。企业向顾客提供差异化产品和品牌,并以此赢得市场。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能够促使企业在技能、营销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使企业拥有的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有的竞争优势。
三、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打造中国著名品牌乃至世界著名品牌,是众多企业家的梦想。中国品牌化战略的实施就是中国企业梦想的伟大实践。但在中国市场中,中国企业对于品牌的决策及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中国企业缺乏品牌战略的意识。
由于我国品牌战略起步较晚,在国内外市场上,大部分企业还未能树立起正确的品牌战略意识,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建立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在品牌战略刚刚起步时,就已被精于品牌战略的外资企业在市场上排挤,不是被抢注商标,就是被收购、挤垮,即使残留下来的也是惨淡经营,真正发展起来的极为有限。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通过学习现代化的商业知识和了解国内与国际商业发展的形势,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这是现阶段企业争夺市场份额,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道理。
(二)中国企业对产品质量的忽视。
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提高一个品牌忠诚度、保证企业能持续盈利的关键因素,也是品牌成功的基础。中国很多企业单纯地追求知名度却忽视对质量的管理。据调查显示,我国产品的质量合格率约为70%,优质率约为20%,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指标分别约为90%和70%。放眼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无一不是以产品质量打开市场,建立信誉的。质量是品牌创立和发展的根本,是品牌的生命,如何从质量上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控是中国企业需要重视的一项问题。
(三)中国企业对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的理解不够。
品牌形象是品牌内在美与外形美的统一,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感觉是综合的。一些企业在品牌外在形象上花了很大功夫,但业务交往时却办事效率低下,甚至有的员工还穿着公司制服同客户争吵,这种行为都会极大地损害品牌形象。品牌代表的是价值和承诺,品牌文化对于品牌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我国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时,必须重视品牌文化的提升,重视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培育。
(四)中国品牌缺乏核心价值。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精髓,一个品牌最独一无二且最有价值的部分通常会表现在核心价值上。海尔的核心价值是真诚,品牌的口号是真诚到永远,其星级服务、产品研发都是对这一理念的诠释和延展。诺基亚的核心价值是科技以人为本,同样,诺基亚不断推出新产品及以人为本的设计来打造其高科技形象。全力维护和和宣扬品牌核心价值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是创造百年金字招牌的秘诀。反观我们国内的很多品牌,几乎不存在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广告十分随意,诉求主题求新求变。尽管大量的广告投入能促进产品销售,但几年下来却发现品牌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积累。
四、针对中国消费者制定品牌战略决策。
(一)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
1.提炼品牌核心价值。
品牌核心价值的来源于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因此,提炼品牌核心价值首先要询问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和期望是什么?
准确探询消费者的内心和对品牌利益的追求是准确提炼核心价值的前提。另外品牌核心价值需要区别于竞争对手,是一种独特的、差异性品牌资产,所以品牌核心价值需要体现消费者对竞争品牌的差异点联想,同时,核心价值不能是随意规划的空中楼阁,是需要作为事实存在的功能性价值支持,因此提炼品牌核心价值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品牌的期望。
品牌核心价值提炼还有一些基本原则:一是品牌核心价值应有鲜明的个性,二是品牌核心价值要能拨动消费者心弦,三是品牌核心价值要有包容性。
2.品牌核心价值的维护。
发掘出品牌的核心价值之后,就需要用心去维护,持之以恒。企业的一切营销和传播活动,都需要围绕核心价值规划和演绎。尤其是在确定品牌主题和形象之后,应有一个纵向深入的发展和坚持。品牌可以对包装和宣传进行更换,但是要坚持一个主题,和至少一个经典形象,因为消费者也需要一个适应期接受一款产品。实践证明,一个不断推出平庸广告但信息一致的品牌,比一个时常有精彩广告,但信息颠三倒四的品牌成功的概率大得多。
(二)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建立有特色的品牌形象。
在确定了品牌的核心价值以后,企业所有的营销活动都要以核心价值为中心去规划和发展,那么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如果说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中枢系统,那么品牌意识就是神经系统,精神力量是无形的,却有着无尽潜力的力量。所以企业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专注于品牌发展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中国企业不缺少经济学家、广告学家、营销学家,缺少的是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意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广告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品牌意识。
商品在进入市场成为品牌之前,必然要经过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商品本身要具有较高价值、较好质量外,广告宣传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同一件商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更懂得广告宣传,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拔得头筹。在现实的激烈竞争中,许多商品都是通过各种宣传媒体的不断推介而成为著名品牌的。因此,要真正实施品牌战略,不但要追求产品的高质量,还要充分认识到广告宣传所带来的积极效用,利用广告宣传这一有力的营销手段使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引导更多的消费者认识、接纳产品,从而建立、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打响企业品牌。
2.通过优化社会经济环境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意识的树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一个相对合适的社会传播环境。因此,要让全社会树立品牌意识,除了宣传引导,还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品牌运营的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强化、加固人们的品牌意识。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健全品牌运营法律机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和规制企业的品牌运营,加强企业对品牌商标及其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是通过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企业品牌运营外部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消费者作用,使整个社会形成强大的遏制制假、售假防御体系和网络,培育健康的市场秩序。
(三)提高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1.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产品的质量是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商家竞争的焦点之一,是产品的生命。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问题,首先,全体员工都要有质量意识。质量意识就是全员意识,据国外研究表明,成功的企业主要领导把30%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质量上,现场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80%产生于中上层管理人员,20%来自于一线员工。其次,质量意识就是第一意识,质量意识就是严字当头,企业应真正做到重视产品质量。
2.高质量是由高素质的人创造的。
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质量的人创造出来的,因此要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劳动力廉价,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只做到雇佣劳动力,而忽视培养劳动力。在全世界中,德国和日本的企业以其严谨和规范而出名,这两个国家的职业素养高,一方面来自于民族的特性,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的后天培养。一名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往往要比十名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效率还高。中国企业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四)使用定点超越竞争策略帮助企业脱离红海,开创蓝海。
关键词:战略环境关系综述
一、引言
企业的战略环境一直是影响企业领导者决策的重要因素。Chandler(1962)指出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联,认为企业战略应当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Ansoff(1965)认为企业的战略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过程。赵锡斌(2004)认为:“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环境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互动的关系。”由此可见,企业战略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复杂的协同演进关系。
二、环境对战略的影响
企业的宏观环境是指对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各种因素,其中政治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尤为重要。彭维刚(2006)在《全球企业战略》中提出,制度比背景条件更为重要,当企业尽力制定和执行战略并创造竞争优势时制度直接决定了企业要做什么样的决策。
企业所处的产业市场环境对企业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Ansoff(1997)指出“战略是对公司实力和机会的匹配。这种匹配将一个公司定位于它所处的环境之中”。Andrews(1971)建立了著名的SWOT战略形成模型,全面分析公司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并要求企业通过这种模式,将企业目标、方针政策、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使公司形成自己的特殊战略属性和竞争优势。
计划学派和设计学派都是将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战略的出发点。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分析具体的变化因素,在企业内外部之间实现良好匹配。这个时期,战略受制于既定的产业结构,战略变革的空间非常小,仅限于企业内部的微观环境变革。环境是决定企业战略的主导力量,环境的特点决定着企业的组织设计以及资源配置,从而最终决定企业战略。上述经典战略理论派系都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的分析与选择,仅从现存的产业市场出发,要求企业适应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这势必限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导致企业被动地适应环境。
Porter代表的定位学派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Porter(1985)认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而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每个产业的结构又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因此影响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因素,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二是在产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企业可以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或目标集聚战略,以增强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这样,分析的重点由一般的框架深入到与企业更加密切的外部产业环境的分析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与Porter强调战略定位及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外部不同,资源基础理论更为强调企业内部特有资源以及核心竞争力。该理论认为,持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内部的资源或者核心竞争力,企业应着手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战略对环境的影响
对于企业战略能影响环境持肯定态度的是战略选择理论。Child(1972)提出,企业不总是被动的适应环境,组织同时有机会和能力去重新塑造环境以满足其自身的目标。该理论认为组织战略对组织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多种战略,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来为组织谋求最有力的发展空间。Child还指出,权变理论忽略了组织具有对改变或支配组织的人员的选择权。Porter(1985)指出,竞争战略对产业吸引力的增减颇具影响力。与此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战略选择明显增强或削弱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所以,竞争战略不仅对环境做出反应,而且试图根据企业的利润来塑造环境。可见,企业战略对企业环境具有改造作用。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资源学派将战略研究重点放在企业价值链的个别关键优势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Cool和Schendel通过对制药业若干企业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企业的特殊能力是造成它们业绩差异的重要原因。
四、环境与战略协同演进
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以及不同层次的环境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Prahalad&Hamel(1990)在《竞争大未来》中提出了环境的动荡与企业战略的内在关系。其战略逻辑是通过创新未来产业或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来为企业寻求战略发展空间,企业战略可以能动地改造企业环境。先前的一些流派中已经蕴涵了环境与战略和互影响的思想。Kauffman(1993)和Mckelvey(1999)认为应该根据时间条件具体分析环境与组织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协同演进的关系。目前环境与战略关系研究的两个前沿学派是组织理论与复杂理论。它们为环境与战略协同演进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
进入21世纪,企业战略管理的范式正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为未来而竞争”的战略观正在形成。这种新的战略观,就是以不断创造与把握不断出现的商机为核心、进而创造光辉未来的战略(Prahalad&Hamel,1994)。总之,以全球化和技术变革为主要特征的环境变化,最终促使战略研究在环境和内容方面更趋向动态化发展,即不仅注重外部环境的不连续变化,而且注重企业远景、战略、组织能力和内部系统与过程等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适应。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上缴税收占75%左右,商品出口额已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75%以上,吸纳就业人数估计占城镇就业岗位的80%。但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次级抵押贷款无法支持债券而轰然倒下,由此拉开了局部金融风暴的序幕。同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逐步升级为金融海啸,随即这股金融海啸以旋风般的迅速卷及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仅仅用了一周时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申请,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被美国政府接管。随着三大投行的倒闭,金融风暴已经演变为金融动荡,整个美国华尔街一片哀鸿遍地。9月底,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金融业最著名的华尔街上的五大投行全部倒下,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动荡进而波及全球,并向美元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发起冲击。自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以来,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经济而言,曾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下降,进而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08年我国GDP增长已经回落至9%。大量的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渴望疏通融资渠道,解决困局。如何做好融资决策,选择融资方式,成为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融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直接的市场融资渠道,据统计,目前全国中小企业有85%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需要进行再融资。从筹资方式上看,有70%的企业资金来源于银行,20%通过民间资本等自筹形式取得,7%通过内源性筹资,只有3%的企业通过直接融资。从银行贷款投放量总量上来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投放量不到总量的10%。中小企业强大的资金需求与十分有限的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第二,借贷期限和方式、数量的局限性。目前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在现行的银行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下,地市级和区县级基层银行机构授权很小,大部分没有固定资产贷款投放权,而只有小规模的流动资金贷款权限。通常情况下,银行借贷期限较短且数量普遍不多,主要是用于解决临时性的流动资金,而对固定资产贷款控制十分严格,难以开展项目开发和扩大再生产。贷款方式上,主要以抵押和担保为主,只有极少数企业才能享受信用贷款。
第三,现在整个社会包括许多商业银行信贷观念还跟不上目前发展形势,对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普遍认为将资金投向中小企业风险高、成本高、工作量大且收效不大。
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一直高度依赖于自有资金或内源性融资。根据权威金融机构的数据显示,在中美两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中国的自有资金占比60%,而美国只有30%;中国的银行贷款占比仅为20%,而美国为42%。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幅提高,而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却基本维持在5%左右,一直没有明显改观。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额度非常低。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情况就已经表明,国内银行业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解决不了中小企业扩张时期的资金需求,也无力在危机时期实施救援以帮助他们摆脱财务困境。
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或金融服务不足,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在国内金融部门中,相对于传统的面向大企业与国内统一市场的金融服务与政策相比,在面向中小企业与国内区域市场的金融服务与政策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短板效应”。过去在经济繁荣时期,一些问题因在大金融浪潮的掩盖下没有显露出来。
但是,在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中,短板的存在及其经济利害关系已经格外清晰;二是当前我国的融资服务链还不完善,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在当前金融服务体制中,大型或全国性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所制定与执行的金融服务标准是全国统一的。在这类机构的硬尺度下,与个性化较强的中小企业在金融服务需求方面通常存在诸多抵触,其中的甄别成本也非常高昂,从而在中小企业或区域金融服务方面缺乏经济激励。三是我国的中小企业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先天的缺陷,由于大多中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它的弱、小及其管理不规范等特点难于达到融资要求。
同时,宏观风险加剧形势下银行更加“惜贷”。当前,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但由于金融危机造成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除了境内外的需求下降之外,最终都主要表现为供给层面上的资金成本与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可贷资金的减少,再加上央行的信贷规模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被大幅收窄。随着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与信用风险水平的大幅度上升,信贷配给现象将更加严重,可贷资金可能发生绝对性的削减。
四、要创新融资方式,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当前,中央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的主张,这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有效、更大程度地满足多元化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创造条件;有利于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促进储蓄并向投资转化,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减少因投资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狭窄方面,因此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时候,要着眼于整个资本市场,努力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通过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为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渠道,以筹措更多的资金,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要大力加强和完善间接融资渠道,不断创新融资方式,丰富融资途径
间接融资主要指债权融资,它是在一定期限满后企业必须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资金。中小企业在利用传统的抵押贷款外,要加强和完善以下融资方式:
1.综合授信。银行对于工商登记年检合格、管理有方、信誉可靠、有较长期银企合作关系的企业,可以授予一定时期内一定金额的信贷额度,企业在有效期与额度范围内可以循环使用,可以根据自己的营运情况分期用款,随借随还,不仅借款十分方便,而且也节约了融资成本。
2.信用担保贷款。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许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这些机构大多实行会员制管理的形式,属于公共服务性、行业自律性、自身非盈利性的组织。会员企业可以通过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担保向银行借款。另外,中小企业也可以向专门开展中介服务的担保公司寻求担保服务。
3.无形资产担保贷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贷款质押物。
4.票据贴现融资。商业票据主要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票据贴现对于企业来说,这是“用明天的钱赚后天的钱”,这种融资方式值得中小企业广泛、积极地利用。
5.BOT项目融资。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企业投资公共工程时,政府给予企业项目建设的特许权时,通常采用这种方式。采用BOT方式比较容易得到一些财团的支持,其在融资时主要是将项目抵押给财团或金融机构,然后进行建设,建设后用经营的利润来还款,或卖掉某个经营期给金融机构或财团。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投资规模较大的公共工程设施,比如公路、桥梁、大型电站等,公司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吸收财团作为股东,然后以这个公司为工程建设承建主体,并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政府通过银行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并给公司一定的经营期限进行经营,经营期限满后,整个项目工程就归政府所有。
6.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设备购买企业向租赁公司提出融资申请,由租赁公司进行融资,向供应厂商购买相应设备然后将设备租给企业使用,从而以“融物”代替“融资”,承租人按期交纳租金,在整个租赁期间,承租人享有使用权,同时承担维修和保养义务。融资租赁是一种以融资为直接目的的信用方式,它表面上是借物,而实质上是借资,并将融资与融物二者结合在一起。它为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供了一种全新方式,可以减轻由于设备改造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避免支付大量现金,而租金的支付可以在设备的使用寿命内分期摊付而不是一次性偿还,使得企业不会因此产生资金周转困难,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价格波动和通货膨胀而增加资本成本。
7.典当融资。典当融资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的转移取得临时性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与银行贷款相比,典当贷款成本高、贷款规模小。
8.买方贷款。如果企业的产品有可靠的销路,但在自身资本金不足、财务管理基础较差、可以提供的担保品或寻求第三方担保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按照销售合同,对其产品的购买方提供贷款支持。卖方可以向买方收取一定比例的预付款,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困难。或者由买方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卖方持汇票到银行贴现。
9.政府基金。对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无论从企业结构、规模、财务状况等各个方面还远远达不到银行融资或证券市场的要求,但这些企业的融资要求往往十分迫切,然而其融资渠道却并不多。为此,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许多基金,比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基金、科技发展基金、扶持农业基金、技术改造基金等。这些基金的特点是利息低,甚至免利息,偿还的期限长,甚至不用偿还。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一项政策性风险基金,它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它在企业发展和融资过程中主要起一个引导作用。
10.民间资本。目前,我国民间资本总额十分庞大,仅浙江省民间资本已高达6000亿元。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一方面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且具有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等优势;但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各种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加大了民间融资行为的金融风险和金融欺诈的可能。为此,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为避免金融风险、规范管理,应引导建立一批实力雄厚、运作规范、专业的投资基金组织,统一管理分散的民间资金,作为政府投资的有效补充,政府还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民间资本的监管力度,有效防止金融欺诈,降低金融风险。
(二)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渠道
直接融资主要指股权性直接融资,是公司的股东投资到公司的资本。
股权在不同的财产组织形式上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具有资本融集速度快,流动性强的特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较好的融资选择。由于股份是按股份公司的全部资本等额划分的,它的实物表现形式就是股票,由于每一股份都是等额的且金额很小,使得小的投资者也能投资,为此,可以加速资本的集中。同时,股票经过批准后可以上市流通,流动性大,使得股票成为一种融资工具,发行股票可以筹集不用承担偿还风险的融资方式。为此,在拓展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
要充分利用国内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等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国内上市基本上集中于深圳的中小企业板,自2004年6月成市,到2008年的四年多的时间里,累计已有上市公司270多家。对中小企业而言,公开发行上市,是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中小企业公开发行上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有资本的比例,改进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有利于企业进行资产并购与重组等资本运作;有利于股权的增值和企业整体市场价值的提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除了满足上述条件外,还需满足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合规性要求,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后)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末弥补亏损。对于高科技领域中运作良好、发展前景广阔、成长性较强的新兴中小型公司,今年国内又推出了创业板市场,上市条件相比中小企业板有所降低,要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发行前净资产不少于两千万元。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应当抓住机遇,聘请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上市中介机构,经过改制辅导、上市材料申报、中国证监会审核、路演询价定价、发行上市等程序,向公开市场募集资金增强发展动力。
要积极开拓国际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国际资本市场主要集中于香港的创业板、美国的NASDAQ、英国的AIM、新加坡和日本等交易所。香港创业板市场设立于1999年,截至2008年历时九年,上市公司近300家;成立于1971年的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有5000多家,约有近2000家高科技公司;英国AIM市场自1999年发展进入正轨以来,已有上市公司1000家以上,近年来每年上市200家以上;新加坡SESDAQ市场也是170家左右;日本新兴企业市场设立于1999年,至今上市公司130家左右。由于这些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市场资金充裕,上市程序相对简单、时间短、操作方便,因此近年来一些国内企业纷纷选择国外市场上市,并且通过上市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内快速成长、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特别是有国际业务的企业,去海外上市也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三)要继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企业在识别自己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即实际现金流量原则和增量原则。
实际现金流量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现金支出和现金收入分别为费用和效益,应依据收付实现制,按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量记入其实际发生的年份,也就是说,项目费用和效益的计量不受权责发生制的影响;二是指如果在预计项目寿命期中,与项目有关的价格和成本将发生持续上涨的情况,估算未来现金流量时就应考虑通货膨胀对费用和效益的影响。
增量原则又称相关原则、边际原则或有无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与投资决策相关的现金流量(决策中应考虑的费用和效益)应是增量或边际现金流量,即仅仅因投资项目而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或者说,是没有该投资项目就不会发生的费用和效益。因此:
项目的CFt=企业的增量CFt=企业有项目的CFt-企业无项目的CFt
式中CFt表示项目t年的现金流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项目的实施,企业现有经营活动的费用和效益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需仔细加以分析鉴别。下面,我们根据这些原则,通过案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需考虑的问题。
东风电子公司过去几年的效益一直很好,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销售和利润,公司的计划和销售两部门共同提出了利用目前拟出租的一间闲置仓库,批量生产已投资150000元研制的一种换代产品的设想。为此,公司花费50000元聘请了一家咨询公司帮助调查新产品的市场前景,结果表明市场前景良好。目前,公司领导层正在考虑是否值得投资,正式推出该种新产品。
与销售和生产技术部门研究协商后,公司的财务部门估计,生产设备(包括设备购置、运费和安装工程)投资需2635000元,使用寿命5年,其间每年的维修费用为300090元,寿命结束时残值为165000元。新产品的单位外购原材料投入为80元,外购燃料动力成本为25元,销售单价为150元,第1年至第5年的销售量分别为41000单位、43000单位、43000单位、43000单位和40000单位。此外,新设备的运转需操作工15人,其中5人需新聘,职工的工资及福利为每人1200元/月。
据市场预测,新产品投产上市后,现有的一种同类产品的销量将受到影响,估计销售额(减去经营费用中变动成本节约额后的销售额)将下降800000元。因此,财务部建议公司部分停止该种产品的生产,变卖这部分生产设备可获得现金收入650000元,但这些设备的账面价值为900000元。
另外,公司财务部门还提出:①提取项目销售收入的1%来负担整个公司的管理费用;②项目融资成本为10%;③固定资产按直线法折旧;④厂房出租每年可获租金收入(市场价格)预计200000元;⑤项目流动资金投资为年销售额的8%。假设该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
案例中列出了涉及东风公司项目的各项收支,其中有些不属于增量费用和效益,在判断和识别时,应对以下问题进行详尽分析。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在正式投资决策作出之前,已经发生而又没有其它用途的成本。我们知道,企业在实施具体的项目前,总是要发生一些涉及拟投资项目的费用,如本例中的50000元咨询费(包括为可行研究和其它项目前期工作支付的费用)和150000元研究与开发费用。这些费用的特点是,它们在投资决策完成之前已经发生,而在项目遭到否决的情况下一般又没有其它用途。按照增量原则,沉没成本不是相关成本,不应记入项目未来的现金支出,因为无论有无项目,它们都已发生。
机会成本
如果某些资源在不搞项目的情况下能为企业创造现金收入,当项目使用这些资源时,必然要放弃这些收入,这些放弃或损失的收入就是项目的机会成本。有时,企业的投资项目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如厂房、仓库、土地等。在此种情况下,应考虑这些资源是否有明确的其它用途,如有它用,就应计算因此而放弃的现金收入。机会成本是相关成本,但并不涉及企业目前的现金收支,尽管如此,我们不应因其不作为交易事项在企业入账而将其忽略。本例中,对于项目计划利用的拟出租闲置仓库,应把预计放弃或损失的200000元租金收入视为机会成本,记入项目未来现金流量中的现金流出,例如记入项目的增量经营费用。
分摊费用
像许多企业一样,东风电子公司也是把公司的管理费用分摊到各个生产和业务部门,包括拟实施的项目将要分摊的份额(项目销售额的1%)。但是,整个公司的管理费用并没有因项目而增加,实际上,无论有无项目,公司均需负担同样数额的管理费用。因此,根据增量原则,这部分分摊到项目的管理费用不属于相关成本,不应记入项目的现金流出。
经营费用
就工业企业而言,经营费用是指不包括折旧费、摊销费和利息支出的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其中主要是原材料、燃料动力、人工成本和维修费用。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如果分析的是扩建项目,项目投产后可能会利用企业一部分现有的富余职工(如本案例中的情况)或闲置的公用设施;如果是技术改造项目,则可能会降低现有生产活动的原材料或燃料动力消耗,或者,提高现有职工的工资。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经营费用发生增减变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认真进行有项目和无项目的对比分析,判断企业经营费用的增量变化,准确识别项目的增量经营费用。
销售收入
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或性能而推出换代产品时,或者为了增加花色品种而增加同类产品的产量时,由于市场的总容量有限,企业现有产品的销售收入可能会受影响而下降。因此,增量销售收入(项目效益)应是项目本身产品的销售收入(第1年为5150000,2-4年为6450000涕5年为6000000)减去企业现有产品销售收入的损失。在本案例中,预计销售收入应是项目产品每年的销售额减去现有生产活动损失的销售额(80万元)。此时,这种损失类似于机会成本。但是,销售收入下降的情况往往较复杂,应谨慎对待,因为下降可能是由于市场竞争因素造成的。企业的竞争对手可能会在同一市场上推出新产品,新的生产者也可能会加入竞争行列,其结果可能是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下降。此时,损失的销售收入类似于沉没成本,不属于相关成本。为了便于区分上述两种情况,在分析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无项目的情况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预计企业的销售收入将会下降,损失的收入就是无关成本。
折旧费用
折旧费用不是现金费用,不涉及任何现金支出,因而不属于投资项目的相关费用。然而,折旧费用虽然与项目的税前现金流量无关,但却会对项目的税后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在计算项目应支付的所得税时,折旧费用可以从应税收入中扣除。
税金
项目本身需要支付的税金包括销售税金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金是项目的相关费用,应记入项目的现金流出。在预测项目的现金流出时,可根据现行财务和税收制度,分别估算上述税金。但是,由于项目而使企业现有经营活动增加或减少的税负,应当予以特别的关注。比如,本案例中在处置现有生产设备时,将会发生650000元的现金收入,而这些设备的账面价值却是900000元,两者相抵有250000元的账面亏损。这样,如果企业的边际所得税率是33%,当年就会少交82500元(250000×0.33=82500)的所得税。企业节约的这部分所得税现金支出是增量现金流入,属于项目获得的效益,因为在没有项目的情况下,就不会发生这部分节约额。同样,如果企业因项目而处置现有资产时发生账面盈利,也将相应地增加所得税支出。在实际计算项目现金流出时,可用这部分节约额抵减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融资成本
企业进行融资,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融资后的投资收益如何?因为融资则意味着需要成本,
融资成本既有资金的利息成本,还有可能是昂贵的融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因此,只有确信利用筹集的资金所预期的总收益要大于融资的总成本时,才有必要考虑。这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首要前提。
企业融资规模要量力而行
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首先要确定企业的融资规模。筹资过多,或者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使其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又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它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量力而行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
选择企业最佳融资机会
一般来说,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融资决策要有超前预见性,企业要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和国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了解宏观经济形势、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可能的各种变化趋势,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果断决策。
第二,考虑具体的融资方式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制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
尽可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企业融资成本是决定企业融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选择那种融资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另外,在选择银行融资时,要充分注意各银行间不同的信贷政策,选择对中小企业最为有利、最为优惠的银行。例如,以四大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为例,该银行近年来特别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对扶持行业、利率、风险控制方面都有十分详细具体的规定。
寻求最佳资本结构
中小企业融资时,必须要高度重视融资风险的控制,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的融资方式。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当在控制融资风险与谋求最大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即寻求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中小企业融资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其一,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务必计算好贷款额,确定贷款用途,准备好整套的真实资料,直接与银行的客户部门联系,配合银行的调查评估。
在高校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时至今日,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长线发展。
投资盲目无规范
企业投资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由于市场化观念引入较晚,财务预测手段还没有在我国高校企业中得以推广,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没有建立,企业对外投资往往带有很大盲目性,从而导致投资项目无收益或收益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有些对外投资已形成根本无法收回的呆坏账。盲目投资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陷入财务困难。
融资困难待解决
长期以来,学校是企业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投资者。随着企业发展和产业规范化建设,学校对企业的投入越来越少,出资不实、注册资本不到位、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不断注入,另一方面投资者投入资金匮乏,致使高校企业面临很大的资金缺口。
当前,只有极少数高校企业发展成为成熟企业、上市公司,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些甚至是“家庭作坊”。其产品缺乏竞争性,管理缺乏科学性,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也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另外,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的低下,致使吸引金融机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企业贷款,也会附加非常苛刻的条件,比如提高贷款利率、要求获得高校及其他单位的担保等。然而,现行《担保法》和《贷款通则》等法律规定,高等院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不能作为贷款担保单位的。因此,高校企业融资难度较大。
内控制度不健全
高校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首先,体现在财产物资管理缺乏有效控制,如实物未设置专人进行管理,年末没有盘点,致使企业有什么设备设施、使用年限多长、哪些设备已折旧多少、实物是否存在、其完好状况如何均不清楚;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周转缓慢、回收困难,甚至有些企业应收账款账龄在3年以上的金额占应收账款余额的90%以上,并且对已无法收回的呆账坏账长期挂账不做处理,没有提取坏账准备金。其次,很多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大多未落到实处,更没有定期进行报告,合理化建议得不到及时采纳,内部牵制机能无法实现。
会计核算漏洞多
有的高校企业效益好,盈利能力强,将利润放入“应付利润”作为负债,以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避免增加注册资本金。从形式上看,企业以往年度进行税后利润分配的原始单据中缺少企业负责人、制单人签字,财务手续不合规范,同时没有学校作为投资主体要求企业进行利润分配的书面材料;从实质上分析,各校办企业每年都是通过与学校签订承包合同的形式,按每年收入额的一定比例向学校支付承包管理费,不存在“应付”利润。
另外,在收入的确认方面,有些企业的大宗销售未签订销售合同,有些收入未按合同全部作收入,而是按合同的一定比例作收入,其余部分作为应付款项;在成本费用方面,很多企业成本费用的确认、计算和结转不按制度处理,列账无依据或依据不充分,从而造成成本费用虚增。
解决高校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高校企业存在的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与企业从成立之初产权关系就没有明晰,学校与企业不是规范的“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不是两个法人之间的关系;其次,一些企业财务工作者对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执行不力,对现代市场经济运作与管理不熟悉,造成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不规范。鉴于此,有效解决高校企业财务中的问题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规范投资管理 降低投资风险
高校企业对投资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首先,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高校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无论是福利、薪酬等都要适当向科研技术人员倾斜。其次,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高校企业在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的规模、资金运作能力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搞多元化投资和经营。
明晰校企产权 突破融资困难
高校企业大多依托高校科研人员的技术、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声誉、场地、设备及其他各种资源而发展壮大,因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使高校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着产权不清晰、主体资格不健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校办企业改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校办企业要借助这次契机,全面清产核资,摸清自身家底,以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改制方案;在全面清产核资的过程中,特别要明晰被学校无偿占用的资产和无偿占用学校的资产的情况,理顺投资关系,明确高校的投资比例及内容,明确产权归属。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高校企业可以考虑引入风险投资、吸收个人和其他企业投资等方式,通过股权多元化,解决融资难题。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对于记账、出纳、保管等不相容职务应尽量由不同人员担任,以降低错误和舞弊出现的可能性。企业应根据分工原则,尽量将不同功能的工作由不同的人来完成。此外,还应建立严格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制度。
其次,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近年来,很多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可以尽可能压缩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应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建立财务管理制度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刘可新等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分析评价并购策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主要是研究一般战略评价工具用于支持企业并购策略的分析与评价,但并没有根据并购决策的特点,来考虑对并购决策过程的支持。
本文试图综合考虑并购决策的复杂性,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针对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用系统观点研究战略并购决策问题,研究支持战略并购决策的技术和方法,提出面向决策过程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过程与信息结构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特点
战略并购决策有着与企业其它管理决策活动不同的特点:
1.战略驱动性战略并购,是完全由企业战略驱动的企业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并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短期盈利。企业并购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决策都不能离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不同的共购选择。
2.多主体性制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选择并购方式,不仅要考虑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自身条件,还要考虑目标企业的状态,以及考虑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法律环境、制度环境与市场竞争结构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并购对象与国家(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的决策目标显然不会完全~致,并且各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并购选择决策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多个决策主体的复杂决策问题。
3.劣结构性并购决策不仅涉及的因素多。指标体系层次多,是复杂的多主体、多准则的决策问题,而且许多信息是描述性的,甚至是模糊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先前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常常是确保企业并购正确决策的重要方面,同一企业的并购,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经营管理者来决策,企业并购策略的制定、并购目标企业以及并购方式的选择,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企业并购决策是一种典型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
4.系统关联性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我们必须把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到企业所处市场环境这个大系统去考察;其次,并购活动直接影响到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方方面面,并购决策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选择决策,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中必须系统地考虑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5.过程动态性战略并购,从时间上说,是一个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动态过程,不能把并购仅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交易事件。完整的战略并购决策,既包括并购前的战略分析、并购中的一系列的选择决策,也包括并购后的整合规划,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决策。
6、不确定性企业并购活动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整合运营情况等。在并购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不仅要有对各方面未来变化的预测,还要有具体的风险规避与风险控制决策。
(二)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
首先,战略并购企业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战略并购工作组。战略并购工作组通常应由一名高层管理人员领导,包括若干战略规划人员、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并购活动管理人员以及并购和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战略并购决策通常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动态选择与规划决策过程。我们将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概括为下面八个主要阶段:
1.企业竞争格局的分析评价主要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负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战略,分析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与企业的关键竞争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战略成长的机会与威胁。
2.企业战略定位与策略分析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竞争格局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发展远景,分析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的合理性,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确定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与竞争格局变化所要建立的目标战略优势以及所要获取的目标战略资源、所要形成的目标战略能力、和所要进入的目标战略市场;并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进一步分析资源、市场和能力战略需求的实现途径。
3.并购策略选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是否采用并购策略,明确实施战略并购的目的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战略并购按照并购动机可分为以增加盈利为目的的并购和以降低风险为目的的并购。同行或竞争者之间的水平并购主要是为了集中资源和客户,从而扩大规模、扩大知名度、增强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控制或影响同类产品市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并购主要是为企业找到稳定可靠的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降低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为企业竞争创造条件,以利于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跨行业的横向多角化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前景良好的行业或领域,降低或化解经营风险,获得更为稳定的现金流量;跨地区的并购是企业在新(地区)市场上渗透或扩张的捷径,在存在多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情况下,是打开一国市场的必由之路。
4.并购对象选择与目标企业评价并购策略确定后,企业战略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以及并购策略确定企业理想并购对象(以此作为并购对象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并购、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在适当的范围内确定可能的并购对象并对其作初步可行性分析;然后对初步可行的并购对象进行评估,确定最有并购价值的并购对象为候选目标企业。
5.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高层管理人员与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目标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并购企业整合运营的总体规划,包括并购整合运营规划资金需求。经营战略协同与管理制度整合、人事管理与就业安排以及财务管理与会计处理等方面。
6.并购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并购工作组负责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并购策略与实现目标、企业资源状况以及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对当前候选目标企业并购方案的实施可行性。
7.选择并购方式与确定并购价格并购工作组在评估并购对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并购策略。并购能力与条件以及目标企业的特点,(谈判、协商)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在并购方式选择的基础上,(谈判、协商)确定企业并购价格。
8.并购融资决策财务领域专家根据企业并购价格和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预测并购融资总需求,分析不同金融工具、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选择最佳的金融工具与融资方式(自己集资、银行贷款与发行证券等)。
上述战略并购的基本过程在实际企业并购中常常是一个需往复调整的动态过程。根据上述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的概括,我们给出如图1所示的反映企业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的信息结构图。
二、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的功能要求与系统框架
(一)支持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功能要求
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通常企业并购有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作并购选择、资产评估等方面的顾问,但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战略并购决策中应该自始至终都是真正决策主体。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并购顾问在并购业务及其具体运作上的确能为企业提供很多帮助,但决不能完全代替企业决策者决策。因为只有企业决策者才真正完全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运用并购策略、整合运营并购企业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是企业战略并购成功的根本保证。另外,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只是支持而不是也不可能代替企业决策者和相关领域进行并购决策。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应是为战略并购决策人员提供决策分析工具与信息环境,对战略并购决策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和前述战略并购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作为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支持工具,除了必须具有模型求解。定量分析。定性推理与人机交互等一般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外至少应具有如下决策支持功能:
1.战略驱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企业战略驱动下进行企业并购决策;
2.关联互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各阶段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3.虚拟仿真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分析并购中劣结构的决策问题,如并购对象选择与并购整合规划等;
4案例学习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参考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做出合理的并购决策;
5.多人决策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考虑企业战略决策以及并购活动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6.专家会议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
7.专家知识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综合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知识分析推理战略并购决策问题。
(二)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技术、方法
1.Petri网的动态决策过程的建模技术基于Petri网对并购过程的模型化描述能很好地反映决策行动间的动态关系。采用基于Petri网的并购决策过程模型作为企业战略并购动态决策过程中各阶段企业决策者交互决策与各类决策模型方法工具以及战略并购相关专家领域知识的支持平台,从而可确保企业决策者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过程中决策行为始终受企业经营战略的驱动,在各具体决策阶段都能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2.企业间竞争博弈的建模与分析技术对当前与未来企业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是企业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确定下一步市场竞争战略的基础,企业间竞争博奕模型与战略管理领域专家知识的结合可有效支持决策者分析企业竞争对手以及所处市场竞争格局,从而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目标与是否采用并购策略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
3.基于案例推理的交互式评价方法在制定企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与选择并购方式中,经营管理者的创造性决策思维与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与教训常常能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企业并购基于案例推理交互式评价主要包括并购案例特征抽取、检索评价、修正学习与系统交互方式等方面。企业并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我们特别重视并购失败案例对并购选择决策的启示。
4.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是相当复杂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难以用单一的简单静态模型描述。为此,将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与其它定性定量方法结合用于支持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决策。企业虚拟现实仿真模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模型、企业成长机制模型与企业生产技术能力(知识)模型等。
5.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战略并购决策具有典型的劣结构性特点,如果不注意适当运用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而纯粹的定量化方法,很难支持企业并购决策中的劣结构问题。事实上,在实际的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战略管理、企业并购、财务会计等领域专家知识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作为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6.企业并购选择(多人)广义决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通常存在一些不易量化的决策变量,甚至涉及到处于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通常有不同的利益考虑。因此,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支持工具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量优化模型与定性推理知识相结合的(多人)广义决策模型要比仅仅考虑单个决策主体的单人纯定量决策模型更合适。
7.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战略并购决策比企业一般管理决策要复杂。战略并购决策,通常需要企业中多个具体的决策人一起对企业并购中的某些决策问题共同做出决策,是典型的群决策问题;有时还需要运用专家会议的形式听取并购活动各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是企业战略并购中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持手段。
(三)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1、项目风险评价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评价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往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给出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首先,我们在利用单因素风险分析中所确定的相关性以及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所确定的权重进行多因素组合分析时,忽略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整体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在风险评价时只局限于项目本身的风险分析,而忽视了企业同时投资的多项目之间,甚至是项目和企业自身所从事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企业风险分散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项目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各项目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合理的估算,以准确的分析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要对各项目之间以及与企业已有业务之间的风险相关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项目能力分析
项目能力分析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包括技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企业实际可行性研究中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分析,因为这两个方面是最为直观,同时也是无法逾越的,但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
的。
管理能力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容易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能力本身就无法准确的度量。另一方面,项目本身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上的难度使得企业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考量,或者倾向于过度自信地评价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必须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对某些项目而言,管理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决定着技术成果能否成功的实现商品化。
我们在进行资金能力分析时,注重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这决定着企业能够向项目投入的资金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在能够提供项目所需资金量的同时还需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同时,企业自身不同的状况也制约着项目资金的使用能力。对于自身业务现金流不充分的企业,如果新增投资项目有着同样的状况必然会进一步恶化企业现金流动性。而对于负债率过高的企业,不适合投资建设期长、资金回收慢的项目。
3、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经济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这方面有着大量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在现行的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采用了能够反映项目整个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并用这些指标作为判别项目取舍的依据。
净现值法的特点是强调对投资运转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风险的考虑。其最常用同时也最完善的做法莫过于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率计算净现值。然而,在实际中,一项投资的实施除了能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外,还会带来其他无形的收益(资产)。因此,作为对传统方法的补充和纠正,实物期权法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将项目的每一步投资看作一个期权,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包括对进一步投资或在新的领域发展的期权。例如,对一项新技术的投资,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佳,但如果不投资,企业或许就永远失去了在这一技术路线上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一项目的投资意味着企业购买了一份未来继续投资的机会和权利。
四、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对单个项目的取舍和多个项目投资额度的确定和优先次序的选择。
对于单个项目,企业需要考察的是项目内部收益率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相对于企业筹资成本,能否取得正的净现金值,项目投资所带来的期权价值以及项目投资所带来的项目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多个项目的决策,企业往往会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对项目进行排序,以此确定项目的投资次序。这种决策方法的问题在于忽略了项目之间风险的相关性,无法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均衡。因此,我们在多项目决策,即决定资源如何在项目间分配时,不仅仅需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风险特征,还需要衡量各个项目以及新项目和企业现有业务之间风险的相关性,在确保投资效益的同时实现投资风险最小化。
鉴于项目投资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决策时一定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坚决杜绝决策程序的随意化和形式化,要深入的考察和权衡项目的方方面面,并将项目纳入到企业整体中加以系统的考量。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对项目投资的选择和决策做了简要的思考,并对企业实际操作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备注】
【1】许世刚,茅宁.不确定环境下项目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方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1:65-69
【2】陈海芳,宋平.管理期权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20
【3】郭百钢,韩玉启.基于实物期权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科学管理研究.2004.2:73-76
【4】李向红.内含报酬率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不足与完善[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32-33
【5】李晶莹,刘金兰.投资组合理论在实体项目投资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3.13:26-27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116-02
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制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变局中,正处于“十二五”的攻坚阶段。此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中小企业在深化体制改革以及建设新型国家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就目前而言,中小企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尤其是融资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中小型企业融资路径的外部障碍分析
按照融资来源的不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内部融资,二是外部融资。如留存收益、应收欠款转让、商业信用、闲置资产转为现金等等,都属于内部融资的范畴;而商业贷款、融资性租赁、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民间融资等等,则属于外部融资的范畴。长期以来,受制于自身的生产和经营能力,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方式中的商业贷款、民间融资、融资性租赁。然而,在外部融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横越的障碍,这种外部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贷款
商业贷款是中小型企业目前最为常用的外部融资方式。据统计数据显示,近80%的中小企业需要商业银行贷款。这说明,中小企业对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各个商业银行的信贷条件对中小企业来说要求太高,如财务指标、抵押担保条件,中小企业很难符合要求。各商业银行只愿向大型企业放贷,而不愿向中小企业放贷。这种求贷和放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无形中加剧了中小企业商业贷款难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贷款抵押物,一般会寻求专业担保公司保证担保,而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同时也要收取巨额担保费用,笔者调查江苏苏北某县级商业银行,截止2014年4月末,中小企业信贷客户70户,贷款总额36330万,最低一户贷款额50万元,最高一户贷款额1500万元,平均每户贷款额519万元,担保费率最高6%,保证金比例最高为担保额的30%,按敞口额度计算(可用额度)综合担保费用率最高的为7.5%。同时中小企业在取得银行贷款时,正常情况下还得支付商业银行贷款年利息率7.8%(即基准利息率年息6%上浮30%),银行还要求有的企业将贷款全额转为保证金,开全额保证金的银行承兑汇票,因此大大的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由于银行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普遍加大,经办人员从自我保护角度出发,也不愿主动放贷给中小企业。
2.民间融资
民间融资又称地下金融(或叫社会吸储),是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必要补充。它主要针对一些非官方的、未纳入国家常规管理的单位和个人而言。但目前,民间借贷还无法很好地融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很多的负面影响。1、由于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得不到承认,再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时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2、民间借贷没有合法付息凭证,企业不能在成本中列支,不能抵扣企业所得税,且资金成本很高,无形加大企业负担,超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国家宏观上资金监管。3、民间借贷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催收贷款时会雇佣社会闲杂人员,有时侯甚至涉黑,对企业和社会稳定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3.融资性租赁
融资性租赁是一种传统的金融产品。因为其对担保及资信的要求远低于其它金融产品,所以备受中小企业的青睐。从某种程度上讲,融资性租赁的推出,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值得大力推广。然而,这种金融产品也存在一些固定缺陷,如主要用于固定资投资,租金拖欠现象严重,较大的经营风险遏制了业务推广的热情;对租赁公司要求特别高,符合条件的租赁公司数量十分有限等等。受此影响,当期,我国的融资性租赁整体上还处于一种发展低谷期。理论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又一大障碍。
二、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内在原因分析
哲学观点指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会遇到融资难的问题,除了诸多外部障碍以外,还应归因于一些内在因素。就目前而言,这种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规模小,经营风险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整体偏低,这与其科技水平低以及产品单一的现状密切有关。而且,劳动力资本的不断增加,更是无形中加剧了经营风险系数。针对这种情况,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过于谨慎的心态。
2.会计核算财务不规范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仍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现状。受制于此,财务信息也不够准确,企业信息与银行信息在通常情况下根本无法匹配。作为一种高风险企业,各商业银行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作支撑,较为完善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以此来有效地抵御风险。然而,中小企业一般情况下很难达到这种要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商业不愿承担盲人摸象风险责任。造成上述现象原因:1、我国企业所得税是实行比例税率,基本税率25%太高。2、中小企业一般情况下为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家族式的管理,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整体落后,
3.抵押物较少,抵押能力较低。
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款普遍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中小企业只有真正提供有效的抵押物,才有可能获得理想中的贷款。然而,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厂房和土地使用权是租赁的,甚至设备也是租赁的,这样抵押条件很难实现。为此,商业银行往往会望而却步,不愿给中小企业放贷。再者,如果抵押条件能够满足银行的要求,但是对房地产的评估和土地使用权的评估和登记都要花巨大成本,(这些中介机构目前实质上都没有完全和政府职能机构脱离,对政府的职能机构产生很大的依赖性,费用收取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我国的融资担保体系还不够健全,在该体系当中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之间的地位不对等,使得贷款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降低企业税负。
建议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提高免征额。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如瑞士联邦所得税、美国所得税。我国小型微利企业,一般情况下,应纳税所得额在30万元以下,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高税负导致企业偷税是根本原因。这样才能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偷税,漏税现象,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尊守税法和财务制度,逐步地增加企业的原始积累,全面地提高报表质量,如资产负债率、销售收入等指标,同时也减少企业资金的体外循环,真实反应企业的资金流,进一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提高报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