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28: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安全职业技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AI、5G等许多新名词不断涌现,推动信息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纪元。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各大券商也相继开始了人工智能项目的研发,将券商业务与AI相融合,已经成为时下的一门热点话题。从现阶段部分证券公司推出的一些APP来看,人工智能主要在智能服务、量化交易、精准分析等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通过开展人工智能在证券领域的应用研究,目的在于人以大数据、物联网为依托,进一步提高“智慧证券”的成熟度,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化预测等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大数据时代券商行业发展的新路径[1]。
1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1.1人工智能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104-01
一、引言
慕课(MOOCs,OpenOnlineCourse)是一种面向全社会所有人群的在线学习系统,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难以共享的缺点,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开放的学习平台。慕课起源于美国,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国内高校和业界也迅速跟进,纷纷加入到慕课平台建设中,并涌现出慕课网、北大慕课、超星慕课等一大批优秀的慕课平台。慕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当然也给传统教育带了巨大的挑战。在当前慕课浪潮中,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好慕课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平台,改进传统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信息安全人才。
二、信息安全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信息安全虽然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信息安全与计算机其它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了能够更加系统的教授信息安全相关课程,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的带来的结果是虽然课程内容体系较为全面,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起来较难,而课后缺乏具体指导,所以总体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教学过程无法重现
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对于初学者难度较大,以密码学为例,不仅涉及到群论,离散数学等抽象的数学内容,又涉及到信息论等信息技术相关内容,很多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能够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但由于每个学生在每周要学习多门不同课程,无法及时巩固课堂内容,所以在课后复习时无法回忆起教师的授课细节,遇到问题后不知道如何解决。而教学大纲安排的内容是连贯的,这就导致学生会不断累积问题,导致无法顺利跟进课程的教学进度。
(三)职业技能缺乏训练
按照目前的课程设置,一个信息安全专业的毕业生理应掌握了密码学、网络安全、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工程等信息安全需要的专业技能,但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很多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对各种信息安全技能仅限于理论知识,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防火墙如何配置,当然更谈不上如何做渗透测试、逆向分析等。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对实践技能的指导,更重要的是缺乏职业技能平台,由于信息安全很多训练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三、信息安全课程建设改革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慕课的最大优势就是教学过程的可重复性,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时尽可能的以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如SQL注入攻击来构建一个教学模块,在时间设置上可以根据难易程度或者内容多少加以灵活调整,并且根据本系教师对不同技术的熟练程度分配相应模块;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模块化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自己最感兴趣或者容易入手的模块入手,例如对汇编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逆向工程相关模块,而对于Web技术较为熟悉的学生则可以选择XSS,CSRF等Web安全模块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得以大力提升。
(二)实训平台虚拟化
实验教学是信息安全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信息安全职业技能的关键手段。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基于硬件实体的实训,如基于物理防火墙和路由器以及服务器搭建网络安全训练平台,这种方式因为实体资源严重受限,在提升学生整体实践能力方面收效甚微。在慕课环境下,可以结合云计算技术,将虚拟化的实训平台融合到慕课平台中,学生只需要利用一个浏览器,即可一边听课,一边实验;因为实训平台是虚拟的,所以很容易实现多人并发,并且实验环境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三)综合训练项目化
学生完成信息安全相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后,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为一名社会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因为很多学生获得的仅是单个的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知道如何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让学生通过综合训练走完信息安全基本职业技能的最后一公里。可以基于之前的虚拟平台,构建一个信息安全综合训练项目,如安全评估,让学生组成实际的项目小组,按照信息安全工程要求,完成该项目的各项任务。通过实际项目训练,为将来在信息安全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慕课是伴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而掀起的新的教学模式,给传统信息安全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信息安全被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对信息安全人才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主动适应慕课带来的新变化,改革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对于提高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质量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地,吴桐.美国“慕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若干前沿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14,(4):49-54.
一、引言
慕课(MOOCs,Open Online Course)是一种面向全社会所有人群的在线学习系统,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难以共享的缺点,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开放的学习平台。慕课起源于美国,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国内高校和业界也迅速跟进,纷纷加入到慕课平台建设中,并涌现出慕课网、北大慕课、超星慕课等一大批优秀的慕课平台。慕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当然也给传统教育带了巨大的挑战。在当前慕课浪潮中,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好慕课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平台,改进传统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信息安全人才。
二、信息安全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信息安全虽然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信息安全与计算机其它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了能够更加系统的教授信息安全相关课程,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的带来的结果是虽然课程内容体系较为全面,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起来较难,而课后缺乏具体指导,所以总体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教学过程无法重现
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对于初学者难度较大,以密码学为例,不仅涉及到群论,离散数学等抽象的数学内容,又涉及到信息论等信息技术相关内容,很多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能够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但由于每个学生在每周要学习多门不同课程,无法及时巩固课堂内容,所以在课后复习时无法回忆起教师的授课细节,遇到问题后不知道如何解决。而教学大纲安排的内容是连贯的,这就导致学生会不断累积问题,导致无法顺利跟进课程的教学进度。
(三)职业技能缺乏训练
按照目前的课程设置,一个信息安全专业的毕业生理应掌握了密码学、网络安全、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工程等信息安全需要的专业技能,但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很多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对各种信息安全技能仅限于理论知识,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防火墙如何配置,当然更谈不上如何做渗透测试、逆向分析等。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对实践技能的指导,更重要的是缺乏职业技能平台,由于信息安全很多训练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三、信息安全课程建设改革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慕课的最大优势就是教学过程的可重复性,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时尽可能的以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如SQL注入攻击来构建一个教学模块,在时间设置上可以根据难易程度或者内容多少加以灵活调整,并且根据本系教师对不同技术的熟练程度分配相应模块;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模块化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自己最感兴趣或者容易入手的模块入手,例如对汇编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逆向工程相关模块,而对于Web技术较为熟悉的学生则可以选择XSS,CSRF等Web安全模块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得以大力提升。
(二)实训平台虚拟化
实验教学是信息安全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信息安全职业技能的关键手段。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基于硬件实体的实训,如基于物理防火墙和路由器以及服务器搭建网络安全训练平台,这种方式因为实体资源严重受限,在提升学生整体实践能力方面收效甚微。在慕课环境下,可以结合云计算技术,将虚拟化的实训平台融合到慕课平台中,学生只需要利用一个浏览器,即可一边听课,一边实验;因为实训平台是虚拟的,所以很容易实现多人并发,并且实验环境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三)综合训练项目化
学生完成信息安全相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后,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为一名社会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因为很多学生获得的仅是单个的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知道如何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让学生通过综合训练走完信息安全基本职业技能的最后一公里。可以基于之前的虚拟平台,构建一个信息安全综合训练项目,如安全评估,让学生组成实际的项目小组,按照信息安全工程要求,完成该项目的各项任务。通过实际项目训练,为将来在信息安全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就,直接推动了我国多个行业的创新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计算机网络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导致网络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这种情况也使得我国社会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遭遇了更多的风险,应该充分引起重视。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也是比较复杂的,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取得较好的安全防控成效。下面也主要以此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索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与有效防范对策。
1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
1.1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的变化
大数据技术给我国计算机网络体系带来了较大的改变,推动了整个网络格局的创新转变。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态势。传统信息管理模式很难处理海量信息,导致信息管理活动遭遇了较多的阻碍。这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地处理海量数据信息,改变了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业务运作态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也出现了很大变化。相较于以前来说,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环境中数据总量更多,想要做好每一项数据的安全管理也变得更加困难。除此之外,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网体系跟外界互动水平更高,因此也进一步提高了数据泄漏与被篡改的风险。
1.2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事故类型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事故的类型并没有出现太大变化,这里也结合一些常见的安全事故进行综合分析。第一,病毒感染。当前网络安全事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病毒感染。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中病毒更新速度是要高于杀毒软件的。这主要是因为杀毒软件属于结果处理模式,即针对现有病毒进行查杀,无法进行预测性更新。因此通常在新病毒出现以后才能够进行杀毒软件更新。这也使得病毒感染活动很难得到全面根治,安装杀毒软件的计算机仍然有可能会遇到新型病毒侵害。第二,黑客攻击。这种安全事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导向性,在平时并不常见。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网络攻击就会呈现突发性、汹涌性等特点,给计算机网络体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三,系统漏洞。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设计出来以后,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是会出现一些漏洞。除此之外,通过网络下载软件也会带来一定的系统漏洞。这些漏洞都会给病毒侵袭和黑客攻击提供机会,不利于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性。
1.3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管控现状分析
结合当前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多数单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控水平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当前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开始重视网络安全,构建了防火墙技术、权限等级模块等,给网络安全提供了基础的保障。但是综合大数据时代背景,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安全工作还存在较多不到位的地方。比如部分企业并没有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导致安全漏洞的甄别与处理存在较为显著的滞后性,很难发现各类潜在的问题。再比如部分企业没有使用多种网络安全防控技术形成综合防控体系,所采用的安全防控技术非常单一,很难取得较为突出的效果。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企事业单位在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管控工作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效,无法取得预计的战略成效。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进行深入探索与分析。
2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部分计算机用户安全意识水平不高
目前常见的计算机安全问题大多是由计算机系统本身的漏洞造成的,而计算机漏洞的修复也是计算机系统厂商的主要更新目的。有些计算机用户存在计算机系统更新的错误认知,认为计算机系统的经常更新可能会造成系统文件损坏,电脑越更新越卡。实际上计算机系统的定期更新对于修复系统安全漏洞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对于计算机系统更新的错误认知导致计算机系统可能长时间存在高危安全漏洞,带来较高的安全隐患。另外,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大多没有职业岗位责任意识,错误的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职务是一个闲差,职业责任心不强,平时也不重视对新型计算机安全问题以及安全防护软硬件应用技能的学习,导致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知识技能落伍而不自知,难以融入大数据背景下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
2.2没有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
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体系都有一个或多个大数据平台存在数据交互。这种情况就为计算机应用系统带来了更大的网络安全风险,而大数据平台的网络安全风险,同样也需要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发的防火墙、安全防护软件针对性地规避来自大数据平台网络的一部分恶意攻击。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在为计算机应用系统拓展大数据技术功能时,大多忽略了大数据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新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很多单位也没有针对性地及时引进一些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更加大范围、精准高效的网络安全识别技术。这也导致企事业单位在大数据背景下,安全隐患与安全防护发展迭代不同步,加大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
2.3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使用不到位
计算机网络病毒防范技术落实到单个计算机上,还是主要依靠传统的防火墙、杀毒软件等病毒防护技术抵御来自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但是目前部分企事业单位可能由于系统自带防火墙与杀毒软件不兼容的问题。会选择放弃使用系统自带的防火墙,而选用杀毒软件作为唯一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但是有一些杀毒软件只针对互联网的病毒恶意攻击,对于企事业单位局域网内部恶意攻击的防范能力有限,导致计算机个体受网络病毒威胁的风险并没有因为应用杀毒软件而明显降低。一些传播能力强、破坏力大的恶意网络病毒,正是通过互联网络进入局域网中的任意一台电脑,继而快速感染所有局域网络中的计算机个体。
2.4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存在较多欠缺
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需要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但是结合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在这方面的实际情况,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还存在非常显著的欠缺与不足。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很多人员都没有真正扭转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识与理念,导致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网络安全管理活动中,也就很难发挥大数据技术在网络安全管理活动中的优势,应该在后续时间里引起充分的重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就是因为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者和领导者,对于大数据时代的了解程度有限,导致关于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存在不顺畅的情况。与此同时,关于网络安全管理的制度也没有得到充分细化,导致网络安全管理活动很难得到充分指引,也就无法取得预计的成效。
3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对策
3.1切实提高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意识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防范不能完全依赖于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应该坚持设立专门的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支持岗位,用于对单位内部的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专业化的管理建议和监管视角。而要想保证专门的单位计算机网络安全职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单位计算机网络安全专职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首先,矫正和更新单位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人员的计算机相关安全认知,避免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认知导致其做出一些错误的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判断。其次,定期组织单位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从职业技能到职业态度,全方面提升网络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最后,从单位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聘任制度方面,重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新兴技术的考核评价,从招聘标准方面提高单位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安全防护技能。另外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将计算机技术人员的绩效问责制度与单位其他岗位的奖惩制度进行对比,形成问责机制,引起计算机技术人员对日常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支持工作的重视。
3.2强化大数据在安全漏洞扫描方面的作用
安全漏洞扫描技术是大数据技术应用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领域的重要方向,也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最终发挥成效的关键步骤。因此,可以结合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的情况,积极尝试应用大数据技术,依据环境特点设置针对性的安全漏洞扫描标准,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制定的安全漏洞扫描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原理,尝试构建更加高效准确的计算机安全漏洞扫描策略。例如可以将计算机的IP地址作为根数据,然后围绕每个IP地址对应的局域网内计算机运行状态等数据信息,进行实时记录分析,当计算机的敏感管理权限或关键系统文件存在被篡改或被强制变更管理权限等操作时,能够依据同一IP地址下计算机的前后运行状态变化,分析该IP地址对应的计算机是否存在安全漏洞。在融入大数据技术以后,企事业单位也可以较好实现安全漏洞的实时修补和预测性修补。即使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互联网环境中安全漏洞甄别与修复的相关数据,从中提取近一段时间安全漏洞发生的规律,从而明确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体系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提前修复与管理。
3.3灵活使用多种网络安全防范技术
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在进行网络安全防控的时候应该灵活使用多种技术,这里也结合一些常见技术进行全面分析。第一,黑客攻击为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因此企事业单位可以具体分析自身单位所处的事业环境以及社会竞争关系,针对一些单位计算机受攻击风险更高的关键软件或设备,例如数据库、营销软件、财务核算软件等关键部位进行针对性的防黑客攻击防御机制。第二,企事业单位还要应用计算机系统自带的防火墙功能和外部扩展第三方杀毒软件,共同防范计算机个体对来自互联网或局域网方向的各类病毒攻击和违规联机操作。特别是一些恶意程序的出现,很容易给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网络安全防范与控制时,也应该做好各类恶意程序的专项预防,避免计算机网络系统遭受袭击。第三,对计算机的关键数据和软件采用精细化的权限管理,规范用户访问等级,提高对关键敏感数据和功能软件的网络安全级别。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也要在互联网设置中屏蔽一些来自不完全网址的访问请求,也不允许单位内人员使用单位电脑浏览访问不安全网址,从源头和最终对象两个方面共同做好网络病毒的安全防范。
3.4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防范制度体系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各个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应该充分加强自身对于大数据时代的认识,明确大数据时代给网络安全防范活动带来的转变。这也需要企事业单位在中高层会议上,进行关于大数据技术下网络安全防范活动有效开展的专项讨论。为了降低中高层领导者理解这些内容的难度,会议组织者应该考虑使用多媒体等技术,实现图文信息的联动传播,提高会议内容的生动性。与此同时,会议组织者还要在会议上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使领导者可以直观感知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防范活动的战略价值。在获得领导者充分重视以后,网络安全防范制度的顶层设计就会变得更加顺畅,优化了网络安全防范活动的内部环境。在具体制定网络安全防范制度时,企事业单位则应该结合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防范活动的变化,理清网络安全防范活动的具体流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事业单位一定要明确内网与外网的工作范围,不能混合使用内网和外网,并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避免内网数据出现泄漏。为了充分保证网络安全防范活动的成效,企事业单位也应该制定完备的网络安全监督制度,并进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定期维护和不定期检查,及时甄别各类潜在的网络安全隐患,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4结束语
在大数据技术全面推广与贯彻应用的背景下,计算机网络环境将会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在面对海量数据存储、处理和流转的时候,传统网络安全管理模式与制度都已经表现出了较强的不适应情况。因此在后续时间里,我国应该继续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引入多项技术形成网络安全的综合防控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各个社会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网络安全防控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同时还要做好各个网络维护人员的教育培训,使这些人员可以更好地参与到网络安全管控工作中,充分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何潇.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措施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实施策略[J].艺术科技,2019,32(7):284-285.
[2]余海宏.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12):201-202.
美国思科集团总裁约翰·钱伯斯访问中国期间发表演讲指出"互联网和教育决定了人类的未来。"钱伯斯说,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谁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而作为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点的网络教育,在这场大潮中更是首当其冲了。教育部长陈至立早几年前就指出网络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要大力发展网络,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为此,教育部开始着手实践怎样将互联网与中国教育结合起来。1995年开通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今年提出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便是几年来教育部采取的典型举措。
几年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的网络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同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如此,从网络教育的发展历史等几个方面比较两国网络教育的异同,寻找两国网络教育的差距,并探索为发展中国网络教育以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为中国的网络教育服务,实乃当务之急了。
一、中美网络教育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起源于美国国防与教育的需要。60年代美国国防部加强了计算机的研究,其结果便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APPANET。APPANET问世之后,便陆续有企业、高校等机构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教育当中,但进展比较缓慢。网络在教育中应用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在90年代克林顿总统上台之后。
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第二年政府正式拟定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方案,计划在2000年以前建成一个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它向全美国人迅速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
在政府的鼓励下,美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开始采取行动。最有影响的是"网络日(NetDay)"活动。第一个"网络日"(1996年3月9日)开始时的计划是一天之内把加利福尼亚州12万所学校全部联上网,到现在为止,在"网络日"活动和其他活动的推动下,几乎所有的大学和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建立了校园网并联上了Internet。
1996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EducationTechnologyInitiative)纲领。该纲领指出:到2000年,全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联上信息高速公路,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的技术文化方面受到教育。美国政府为此制定了投资预算政策,美国的企业界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1/3的投资都投在了信息技术方面。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美国现在已发展成了世界上网络教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家。一个覆盖全国主要教育机构的网络业已形成,几乎全国所有的学校都能开展网络教育。在高校,网络教育所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已超过5万门,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
同美国相比,中国的网络教育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才开始开展网络教育。其标志便是1994年底开始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1995年CERNET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1996年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第一个建起网上大学。同年,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教育网站--101教育网站正式开通,随后便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学教育网站。1998年,清华大学推出了网上研究生进修课程。同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首次阐述了发展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方针、目标和任务。同年9月,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立项。
2000年,是中国网络教育阔步前进的一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表明了教育部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的领导权。不久,教育部批准了15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紧接着,教育部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范围扩大到31所。旋即又颁布了《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7月31日,31所试点高校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以加强试点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9、10月间,部分新试点院校相继开通了网上大学。10月,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自此,中国的网络教育开始加速发展。可以预言,未来中国教育将因网络的深度介入,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二、中美网络教育的组织方式
美国的网络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几种稳定的组织方式:
1、传统教育增强型
这是当前美国最普遍的一种网络教育方式,是在传统校园教育基础上增设网络教育课程而形成的。在这种方式下,接受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是由学校正式录取的。学生要注册学校常用的课程,由同一学校的教师授课,全职或花大部分时间来学习。这种方式的教育与在校教育的区别是,学生和教师不在同一地点,主要靠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它特别适合校园外的全职或兼职学生。
2、学校联合型
这种方式的网络教育是由两家或多家学校联合办学,共同管理来开展的。在这种方式下,多家学校联合起来开设全国、全州或地方性的网络教育,但各学校保留自己的学位和学分授予权,而不移交给联合体。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这种形式普遍采用。
3、经纪人型
这是一种由学校和有能力举办网络教育的其它组织如企业等通过签约共同办学的形式。在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中,其他组织作为经纪人,学校只负责传送网络教育课程,而不授予学位、学分,学位、学分的授予权归签约的其他组织。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在美国常用来进行职业技能等的培训。
4、虚拟学校型
虚拟学校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虚拟现实、系统仿真等技术创建。虚拟学校能提供传统学校全部或大部分教学,学生完全通过网络学习,它一般归传统学校管理。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由于技术含量很高,投资巨大,当前较少采用,但由于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特别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定将是最有前途的一种。
中国的网络教育发展迅猛,短短几年,网络学校出现了很多。然而,由于学校缺乏运作经验,加上教育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管理,网络学校良莠不齐,网络教育还没有形成美国那样鲜明的几种组织管理形式。大致说来,中国的网络教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校举办型,其特点是对教育理解深刻,教育资源丰富,这种形式当前占主导地位;另一种是企业举办型,其特点是有良好的市场意识,投资力度大,但教育资源不丰富,对教育理解不深刻。至于结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联合举办的网络学校,目前在中国比较少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庆幸的是,随着中美交流的日趋频繁,在网络教育的组织管理方面,中国加快了改进的力度。今年7月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便预示着中国的网络教育必将很快走向规范化组织和管理的道路。
三、中美网络教育的应用模式
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指出在当前的网络教育中存在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1、讲授型模式
网络教育中的讲授型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其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
其学习地域可以无限广。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同步式,通常是教师通过网络将文本、声音、动画、图形、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以Web页面同步向学生传送,在Web页面中,内嵌表单等程序,供学生输入提问及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和应答;另外一种是异步式,通常是教师事先将教学内容编制成WEB页面,存放在服务器上,学生通过个人电脑等终端浏览这些页面,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以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等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再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
2、个别辅导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基于网络的CAI课件以及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通信来实现的。在网络上应用CAI课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各种CAI课件以资料库形式存放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另一种是直接在网上运行用Java等跨平台语言编写的CAI课件;第三种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
3、讨论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利用BBS系统,由专业教师在网络上建立相应学科的主题讨论组,学生登录网络,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或讨论;另一种应用得较广泛,利用基于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简单、方便,且具有超媒体特点的WWW网络,在WWW的平台上实现讨论学习。
4、探索学习模式
该模式一般是事先在网络上设置一些适合特定学生对象解决的问题,然后向学生,要求学生解答。一般同时提供大量与问题相关的资料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另外,也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碰到的疑难问题提供适当的启发或提示。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5、协作学习模式
网络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方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美国,五种教学模式应用得都比较广泛。而在中国,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太深,前两种教学模式应用较广泛,而后面几种教学模式则很少应用。但近年来也有这方面应用的例子,如由全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主持的DISCO试验项目和COMTOWN试验项目。中国的网络教育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一次跳跃性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国应当抓住机遇,重新理解、构架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努
力探索网络教育的新模式。
四、中美网络教育的应用效果
网络教育所具有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同时加速推进新型教育模式的诞生和成长。它最终会使人类的教育方式得到一次彻底的革命和解放。
网络教育下,教育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学生能按自己的兴趣在网上遨游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的学习实现了个性化和自主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网络教育下,工作与学习完全溶为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这是真正意义上终身教育;网络教育下,学生多感官并用、立体化接受信息,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既易于理解,又便于巩固;网络提供的教育资源远大于以往任何教师、教材乃至图书馆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网络教育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跨区域的师资优化组合分配,在依托传统学校的前提下有效组织学习资源,可节省师资,更好地发挥教师、教材的优势;网络教育的交互性可以及时、迅速地反馈教学效果,可使多种观念得以沟通和交流,可改变单一的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边听边记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借助因特网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交流,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启发式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习资源的多样性与共享性使得学习者与传授者随着知识的发展不断变换学习的主体,教师既可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技术通过网络教育别人,又可作为一名学生,从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因而网络教育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网络教育能节省传统教学方式的多项开支,没有校园的学校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优势,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
总之,网络教育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结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时至今日,美国的网络教育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每一个网络学校都是由许多相关的教育部门或公司建立,而各网络学校之间又有非常广泛的联接,整个体系呈网状结构,无论你想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你完全可以到网上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和帮助。既有专门针对基础教育的、又有专门针对师资培训的、高等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还有其它的教育形式和教育信息等。其中每一方面都涉及到各门各类学科和全套的服务设施。
其实,美国网络教育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网络教育自身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于校企结合和"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正是因为校企优势互补和"人"在整个系统运行中认真、负责、创造的工作,才使美国的网络教育拥有了众多优点:良好的交互反馈机制;严格的课程制定和课件编写体制;严格的质量保证体制;丰富的网络资源;多重导航的搜索机制;多网校的联合机制;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等。另外,美国所有的网校都蕴涵着一个同样的机理:"宁缺毋滥",永远将质量摆在第一位,而不盲目建网。
中国的网络教育,高等教育部分发展很快,并产生了有影响的一批网络学校,如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但在基础教育领域,尽管面向中小学的网络学校已有好几百所,但真正在教育界产生影响的为数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现行教育体制与教育观念的制约,办学者经济实力与办学宗旨的局限,以及国内教育软件开发水平、网络带宽、传输速度和使用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网校基本上没能摆脱教案加题库的教学模式,因而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办学模式而言,网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搬普通中小学的办学模式,从办学目标、课程设置,
到教学组织形式、教育评价和管理等都缺少网络教育的特色。
象美国那样,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中国的网络教育才能有真正的突破,这正是问题的关键。网络教育是一个很特殊的产业,一方面要求对现代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营销策略。说到底,这是一个产业化的问题。网络学校应当立足于产业化的道路。网络学校要想真正发展起来,一定要有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形成产业模式,这是网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可喜的是,今年,中国在这方面终于有了进展。如科利华公司与北师大附中合作开通的"科利华北师大附中网上学校"就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当然,美国的网络教育也不是尽善尽美,也存在着很多缺憾:如缺少理想和完备的在线考试机制;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国民在泛滥的信息面前变得麻木和弱智等,这些,都是美国以及中国在开展网络教育中应该加以足够重视的。
五、中国网络教育的前景展望
中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矛盾。国家要振兴,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要面临即将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需要进行大量的职业、继续教育。要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光靠现有的教育规模很难胜任。因此开发利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及全国四大网络,建立网上学校,开展各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实现全国大范围大规模的资源共享,已成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战略抉择。它可有效地缓解中国
教育资源不足和巨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四大网络特别是CERNET为主的全国主干网络系统已经建成,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组成的全国性教育网络系统正在形成。另外,随着计算机硬件费用的逐渐下降,计算机进入学校和家庭已成为时尚。截至今年六月三十日,全国上网计算机数有六百五十万台,上网用户达到一千六百九十万。这些都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硬件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中国,网络教育会发展成为一项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它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会使人们终身受益匪浅。
当然,我们不仅要敏锐地洞察网络教育的优势,更应对其负面影响给予高度重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使迈向21世纪的网络教育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网络教育,防患于未然,采取相应的对策,克服以下常见的倾向:重信息轻实践、重吸收轻创造、重智商轻情商、重智力轻体力、重现代轻传统,把网络教育的负面影
响限制在最小范围。如此,中国网络教育的明天必然是一片阳光灿烂!
参考文献
1、《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余胜泉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1998.4)
2、《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教育》王锂平林春秋《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3、《美国教育技术现状掠影》刘雍潜《中国电化教育》(2000.7)
美国思科集团总裁约翰·钱伯斯访问中国期间发表演讲指出"互联网和教育决定了人类的未来。"钱伯斯说,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谁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而作为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点的网络教育,在这场大潮中更是首当其冲了。教育部长陈至立早几年前就指出网络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要大力发展网络,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为此,教育部开始着手实践怎样将互联网与中国教育结合起来。1995年开通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今年提出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便是几年来教育部采取的典型举措。
几年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的网络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同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如此,从网络教育的发展历史等几个方面比较两国网络教育的异同,寻找两国网络教育的差距,并探索为发展中国网络教育以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为中国的网络教育服务,实乃当务之急了。
一、中美网络教育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起源于美国国防与教育的需要。60年代美国国防部加强了计算机的研究,其结果便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APPANET。APPANET问世之后,便陆续有企业、高校等机构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教育当中,但进展比较缓慢。网络在教育中应用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在90年代克林顿总统上台之后。
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第二年政府正式拟定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方案,计划在2000年以前建成一个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它向全美国人迅速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
在政府的鼓励下,美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开始采取行动。最有影响的是"网络日(NetDay)"活动。第一个"网络日"(1996年3月9日)开始时的计划是一天之内把加利福尼亚州12万所学校全部联上网,到现在为止,在"网络日"活动和其他活动的推动下,几乎所有的大学和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建立了校园网并联上了Internet。
1996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EducationTechnologyInitiative)纲领。该纲领指出:到2000年,全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联上信息高速公路,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的技术文化方面受到教育。美国政府为此制定了投资预算政策,美国的企业界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1/3的投资都投在了信息技术方面。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美国现在已发展成了世界上网络教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家。一个覆盖全国主要教育机构的网络业已形成,几乎全国所有的学校都能开展网络教育。在高校,网络教育所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已超过5万门,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
同美国相比,中国的网络教育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才开始开展网络教育。其标志便是1994年底开始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1995年CERNET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1996年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第一个建起网上大学。同年,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教育网站--101教育网站正式开通,随后便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学教育网站。1998年,清华大学推出了网上研究生进修课程。同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首次阐述了发展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方针、目标和任务。同年9月,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立项。
2000年,是中国网络教育阔步前进的一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表明了教育部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的领导权。不久,教育部批准了15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紧接着,教育部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范围扩大到31所。旋即又颁布了《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7月31日,31所试点高校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以加强试点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9、10月间,部分新试点院校相继开通了网上大学。10月,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自此,中国的网络教育开始加速发展。可以预言,未来中国教育将因网络的深度介入,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二、中美网络教育的组织方式
美国的网络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几种稳定的组织方式:
1、传统教育增强型
这是当前美国最普遍的一种网络教育方式,是在传统校园教育基础上增设网络教育课程而形成的。在这种方式下,接受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是由学校正式录取的。学生要注册学校常用的课程,由同一学校的教师授课,全职或花大部分时间来学习。这种方式的教育与在校教育的区别是,学生和教师不在同一地点,主要靠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它特别适合校园外的全职或兼职学生。
2、学校联合型
这种方式的网络教育是由两家或多家学校联合办学,共同管理来开展的。在这种方式下,多家学校联合起来开设全国、全州或地方性的网络教育,但各学校保留自己的学位和学分授予权,而不移交给联合体。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这种形式普遍采用。
3、经纪人型
这是一种由学校和有能力举办网络教育的其它组织如企业等通过签约共同办学的形式。在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中,其他组织作为经纪人,学校只负责传送网络教育课程,而不授予学位、学分,学位、学分的授予权归签约的其他组织。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在美国常用来进行职业技能等的培训。
4、虚拟学校型
虚拟学校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虚拟现实、系统仿真等技术创建。虚拟学校能提供传统学校全部或大部分教学,学生完全通过网络学习,它一般归传统学校管理。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由于技术含量很高,投资巨大,当前较少采用,但由于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特别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定将是最有前途的一种。
中国的网络教育发展迅猛,短短几年,网络学校出现了很多。然而,由于学校缺乏运作经验,加上教育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管理,网络学校良莠不齐,网络教育还没有形成美国那样鲜明的几种组织管理形式。大致说来,中国的网络教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校举办型,其特点是对教育理解深刻,教育资源丰富,这种形式当前占主导地位;另一种是企业举办型,其特点是有良好的市场意识,投资力度大,但教育资源不丰富,对教育理解不深刻。至于结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联合举办的网络学校,目前在中国比较少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庆幸的是,随着中美交流的日趋频繁,在网络教育的组织管理方面,中国加快了改进的力度。今年7月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便预示着中国的网络教育必将很快走向规范化组织和管理的道路。
三、中美网络教育的应用模式
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指出在当前的网络教育中存在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1、讲授型模式
网络教育中的讲授型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其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其学习地域可以无限广。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同步式,通常是教师通过网络将文本、声音、动画、图形、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以Web页面同步向学生传送,在Web页面中,内嵌表单等程序,供学生输入提问及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和应答;另外一种是异步式,通常是教师事先将教学内容编制成WEB页面,存放在服务器上,学生通过个人电脑等终端浏览这些页面,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以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等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再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
2、个别辅导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基于网络的CAI课件以及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通信来实现的。在网络上应用CAI课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各种CAI课件以资料库形式存放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另一种是直接在网上运行用Java等跨平台语言编写的CAI课件;第三种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
3、讨论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利用BBS系统,由专业教师在网络上建立相应学科的主题讨论组,学生登录网络,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或讨论;另一种应用得较广泛,利用基于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简单、方便,且具有超媒体特点的WWW网络,在WWW的平台上实现讨论学习。
4、探索学习模式
该模式一般是事先在网络上设置一些适合特定学生对象解决的问题,然后向学生,要求学生解答。一般同时提供大量与问题相关的资料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另外,也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碰到的疑难问题提供适当的启发或提示。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5、协作学习模式
网络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方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美国,五种教学模式应用得都比较广泛。而在中国,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太深,前两种教学模式应用较广泛,而后面几种教学模式则很少应用。但近年来也有这方面应用的例子,如由全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主持的DISCO试验项目和COMTOWN试验项目。中国的网络教育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一次跳跃性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国应当抓住机遇,重新理解、构架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努力探索网络教育的新模式。
四、中美网络教育的应用效果
网络教育所具有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同时加速推进新型教育模式的诞生和成长。它最终会使人类的教育方式得到一次彻底的革命和解放。
网络教育下,教育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学生能按自己的兴趣在网上遨游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的学习实现了个性化和自主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网络教育下,工作与学习完全溶为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这是真正意义上终身教育;网络教育下,学生多感官并用、立体化接受信息,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既易于理解,又便于巩固;网络提供的教育资源远大于以往任何教师、教材乃至图书馆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网络教育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跨区域的师资优化组合分配,在依托传统学校的前提下有效组织学习资源,可节省师资,更好地发挥教师、教材的优势;网络教育的交互性可以及时、迅速地反馈教学效果,可使多种观念得以沟通和交流,可改变单一的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边听边记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借助因特网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交流,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启发式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习资源的多样性与共享性使得学习者与传授者随着知识的发展不断变换学习的主体,教师既可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技术通过网络教育别人,又可作为一名学生,从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因而网络教育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网络教育能节省传统教学方式的多项开支,没有校园的学校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优势,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
总之,网络教育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结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时至今日,美国的网络教育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每一个网络学校都是由许多相关的教育部门或公司建立,而各网络学校之间又有非常广泛的联接,整个体系呈网状结构,无论你想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你完全可以到网上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和帮助。既有专门针对基础教育的、又有专门针对师资培训的、高等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还有其它的教育形式和教育信息等。其中每一方面都涉及到各门各类学科和全套的服务设施。
其实,美国网络教育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网络教育自身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于校企结合和"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正是因为校企优势互补和"人"在整个系统运行中认真、负责、创造的工作,才使美国的网络教育拥有了众多优点:良好的交互反馈机制;严格的课程制定和课件编写体制;严格的质量保证体制;丰富的网络资源;多重导航的搜索机制;多网校的联合机制;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等。另外,美国所有的网校都蕴涵着一个同样的机理:"宁缺毋滥",永远将质量摆在第一位,而不盲目建网。
中国的网络教育,高等教育部分发展很快,并产生了有影响的一批网络学校,如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但在基础教育领域,尽管面向中小学的网络学校已有好几百所,但真正在教育界产生影响的为数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现行教育体制与教育观念的制约,办学者经济实力与办学宗旨的局限,以及国内教育软件开发水平、网络带宽、传输速度和使用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网校基本上没能摆脱教案加题库的教学模式,因而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办学模式而言,网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搬普通中小学的办学模式,从办学目标、课程设置,
到教学组织形式、教育评价和管理等都缺少网络教育的特色。
象美国那样,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中国的网络教育才能有真正的突破,这正是问题的关键。网络教育是一个很特殊的产业,一方面要求对现代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营销策略。说到底,这是一个产业化的问题。网络学校应当立足于产业化的道路。网络学校要想真正发展起来,一定要有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形成产业模式,这是网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可喜的是,今年,中国在这方面终于有了进展。如科利华公司与北师大附中合作开通的"科利华北师大附中网上学校"就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当然,美国的网络教育也不是尽善尽美,也存在着很多缺憾:如缺少理想和完备的在线考试机制;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国民在泛滥的信息面前变得麻木和弱智等,这些,都是美国以及中国在开展网络教育中应该加以足够重视的。
五、中国网络教育的前景展望
中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矛盾。国家要振兴,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要面临即将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需要进行大量的职业、继续教育。要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光靠现有的教育规模很难胜任。因此开发利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及全国四大网络,建立网上学校,开展各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实现全国大范围大规模的资源共享,已成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战略抉择。它可有效地缓解中国教育资源不足和巨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四大网络特别是CERNET为主的全国主干网络系统已经建成,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组成的全国性教育网络系统正在形成。另外,随着计算机硬件费用的逐渐下降,计算机进入学校和家庭已成为时尚。截至今年六月三十日,全国上网计算机数有六百五十万台,上网用户达到一千六百九十万。这些都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硬件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中国,网络教育会发展成为一项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它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会使人们终身受益匪浅。
当然,我们不仅要敏锐地洞察网络教育的优势,更应对其负面影响给予高度重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使迈向21世纪的网络教育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网络教育,防患于未然,采取相应的对策,克服以下常见的倾向:重信息轻实践、重吸收轻创造、重智商轻情商、重智力轻体力、重现代轻传统,把网络教育的负面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如此,中国网络教育的明天必然是一片阳光灿烂!
参考文献
1、《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余胜泉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1998.4)
2、《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教育》王锂平林春秋《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3、《美国教育技术现状掠影》刘雍潜《中国电化教育》(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