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心得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3 16:28: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音乐教学心得,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音乐教学心得

篇1

初中音乐教学心得体会一: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初中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出现了急剧的变化,他们既不同于天真无邪的小学生,又不同于沉着、从容的高中生。他们在拥有自己思想的同时,又拥有自己的行事特点,给这样的学生群体上唱歌课,我们更应该深入地了解来自这一阶段学生的各方面信息,以高度的工作热情为动力,以科学、适宜的教学方法为主要手段,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让这一处于特殊时期的学生更好地爱唱歌,唱好歌。

一、解决学生生理上的变化导致的歌唱困难

初中时期,由于生理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声音也进入了变声期,音色由清亮、纯真而变得低沉、沙哑,这种现象在男生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就导致学生都不愿意张口唱,羞于唱。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要责怪学生,因为这是人生理、心理发生的转折期。

根据这种现状,我们在唱歌课时,教师应多弹奏多范唱,让学生少唱多听并思考歌曲的内在,坚持要轻声歌唱,这样能够避免用嗓过度,尤其是那些平时有挤、压、卡现象的学生,轻声歌唱更为重要。由于变声期,声带经常充血、水肿,假如还用挤、压、卡的方法歌唱,必然给声带带来很大的负担,会严重影响学生声带的正常发育。同时,我们在选择歌曲的时候,也要注意音域的处理,因为很多的歌曲音域过于宽,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声带负担过重,出现破音甚至喊叫的行为。歌曲音域的正确选择,既可以让学生的喉部得到休息,也让学生在学唱的时候知道应该怎样去歌唱。因此,在歌曲选材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接近教材目标的歌曲,歌曲速度适中,旋律起伏不是很大,较舒展的来歌唱,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正确的歌唱方法能给学生带来歌唱的自信。

二、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导致歌唱困难

由于学生处于这一特殊阶段,心理的变化也会对歌唱的顺利进行设置许多心理障碍。如不能放声唱、不能完整唱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材处理中应避免歌曲音域过宽、过大的的歌曲,尽量选择适合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音域的歌曲,以免学生在学习歌曲中导致的声带负担过重,出现破音甚至叫喊的现象。因此,在选材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接近教材目标的歌曲,歌曲速度适中,旋律起伏不大,较舒展性的来唱。另外个性成就感的产生。使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人”了。开始模仿成年人的姿态、服饰、发式,甚至更加极端等行为,因此对于这种行为,教师在选择歌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多选一些爱国、热爱生活、宣传团结友爱、亲情方面的歌曲,不选那种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思想的歌曲,坚决不选对学生的情感有影响的歌曲。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把好关,对于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时浓时淡,时好时坏,我们要善于诱导而不能加以斥责,怪罪学生。对于学生道德意志逐步发展,理想信念逐步形成,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总是处于冲动、摇摆不定的状态。相当一部分学生今天想当个科学家,明天看场武打片,就想当大侠等。这些都反映了初中时代学生起伏不定的心理特征。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应选择一些内容比较温和、抒情、柔美等相关题材的歌曲。

三、解决学生特殊年龄段不能声情并茂导致的歌唱困难

根据上面所分析的情况,我们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完整的、有情感的歌唱。

1.一部分学生音色好,领悟歌曲的内涵能力强,能歌善舞。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在上课时多多领用他们带动其他学生歌唱,并多引导用正确方法演唱歌曲尽量让他们充分深入到歌曲中来,(下转第36页)

(上接第42页)教他们如何用声音来表达歌曲所蕴含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搞文艺活动时,可安排他们来编排歌舞节目。

2.一部分学生音色还可以,理解能力也不错,但是不怎么喜欢唱歌和表演,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不能强迫他们来表演,应让他们与大家一起集体歌唱,让他们在歌唱中找到快乐,并逐步把其他们吸引到歌唱表演中。

3.一部分的学生音色一般,有时跑调,但很喜欢表现自己。

这样的学生让他们和同学们小声跟唱,听听想想,用同学们的歌声调整自己的音准和节奏。等唱熟了再大声唱。

4.有的同学不喜欢唱,但是有文学细胞并且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洞察力都很强。

对于这样的学生在几分钟时间内说一说,谈一谈他对该歌曲的理解,讲一讲该歌曲所提倡宣传的思想及我们学唱这些歌曲,对于人们有什么意义等。让这些同学加入到积极学唱歌曲的群体中来。

5.最后一种情况就是对唱歌不感兴趣,不愿参加文艺活动,特别不愿老师叫起来回答提问,情愿做个听众。

对于这些同学学唱的时候,一定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能够把他们逐步吸引到歌唱中来,达到更好的歌唱效果。

当然还有其他情况,那就不是普遍的现象了。我们在上唱歌课时,要事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仔细的分析区分出来,充分利用前四种情况的同学进行教学唱歌课的整个过程,密切注意第五种情况的同学,让其自觉遵守纪律,将唱歌课较为完整的完成这个教学过程

总之,让学生科学的发声,掌握歌唱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有情感的歌唱,让学生完整的歌唱是我们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只有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才能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歌唱,只有对学生实行因时因人的制宜,我们的歌唱才会越来越精彩。

初中音乐教学心得体会二:初中音乐课与综合性、多元化的艺术课相比,音乐课应该更强调学科本位的特点,运用音乐的手段和方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核心教育目标。

在此,结合我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谈谈心得体会。

1、以音乐为主线,合理组织、整合教材内容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是主题式的,如“世代相传的民歌”、“欧洲民间歌舞音乐”等,每个主题为一个单元,划分为音乐人文、欣赏、歌唱、创作活动、音乐常识等几大版块;同时,每学期的单元主题都相互对应承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当以音乐为主线,紧紧围绕本课音乐人文的主题,把听、唱、表演、知识等各版块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使整堂课重点突出,结构清晰,情绪流畅,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同时,注意各学期教材平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音乐人文的导入、过渡与小结,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也为新课做好铺垫,并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

2、抓住音乐的基本元素,把音乐的手段综合运用于各个教学版块

虽然教材中每课都分为听、唱、表演、常识、探究等多个版块,但我们在处理版块教学中不能孤立地使用这些音乐手段。例如在欣赏教学中,除了听之外,加入节奏模仿、声势律动或歌唱;在歌唱环节中强调听觉先导、动觉切入;用欣赏浏览的方式引出音乐人文或回顾小结---实践证明,在不同的教学版块中综合运用各种音乐手段,都能明显地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对旋律的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用音乐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与交流学习

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方式有许多种,最多的是语言交流,而教师应当善于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把握适当的机会,使用音乐的语言进行特殊的交流,使学习和互动的效果事半功倍:例如节奏模仿、歌唱接龙,不需要唠唠叨叨的说教与谈话,让学生跟着教师拍击的节奏,进行即兴模仿;教师唱上一句、学生接唱下一句;或者学生相互接龙;这些亲切而随性的方式,能够鼓励和带动学生更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活动中,体验音乐的乐趣与合作的默契。

初中音乐教学心得体会三:合唱是指由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绎,合唱效果的好坏不单单取决于某个人的个人演唱水平,而需要集体的相互配合协作来共同完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组织工作。需要教师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对学生有影响力和亲和力。能保证每周至少2次的教学时间。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算你的音乐天赋再好,也不可能一朝学成,需要长期的兢兢业业的刻苦学习。

第一,要有计划。合唱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认为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说有点象样可以参加一些比赛。那么这几年的教学得有目标和重点。首先要注意声音的统一训练并伴随气息的训练,再慢慢的给予和声听觉训练,多声部的合唱训练,音准训练和歌曲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合唱不是个人表现的舞台,而是一个团体通力合作的结果。合唱拒绝:“个人英雄主义”。

第二,要有耐心,恒心。对学生的声音要有敏感,敏锐的听觉,发现不好的声音要立即纠正,注意自己范唱的正确。因为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如果自己的声音不正确,他们就不正确。不要急于求成,歌曲的练习要细致,完美,不要粗糙了事。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们一定要本着一颗赤诚的心坚持不懈,决不气馁。

第三,要增强自身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只有自己的修养高了,处理歌曲才会得心应手,声部听觉才会敏锐,才能训练出一支出色的合唱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多向专家请教,可以多听音乐会,多看指挥家的处理,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

篇2

无论是在新课改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提升初中学生素质方面更是着重强调。对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中音乐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初中生素质提升的关键点,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导方法,还在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教师的角色就非常重要,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初中音乐方面创新,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质量及水平才能越来越完善。以下就是我对于怎样提升初中音乐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在初中音乐教育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不断进行创新,以使现在的学生能够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效果。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由于教师对于现在初中音乐的教育环境以及模式的理解不全面以及传统模式的束缚,导致了在音乐教学时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课堂比较枯燥;一味以课本为重,缺乏社会实践;上课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创新,以至于学生在学音乐时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学生本身就在音乐方面有天赋,所以唱得特好但音乐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另一个极端就是音乐方面的知识全都懂但就是唱不好。所以,要想完善初中音乐教育,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音乐全才,结合不同学生身上不同的特点,勇于在教学观念上创新,使学生在音乐中能够全面发展,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社会在不断发展,艺术无处不在,所以,音乐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在新课改的引导下,教师要学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要简单认为音乐和中考没什么关系,上音乐课就只是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了。如果这样的话学生只会唱会唱的歌曲。所以为了激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的氛围,教师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教师应牢记无论怎样改变教学模式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

三、改变音乐教学的单一性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其实,音乐课也是这样的。有的学校认为音乐课和其他学科没有什么关系也就被独立开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音乐素养提升了,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别的学科的成绩,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如果把音乐和其他学科不同程度地结合起来就会达到双赢的效果。如果教师把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还可以学习舞蹈,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后还提升了学生的修养。其实,音乐不仅仅只能和舞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果把音乐和其他别的学科结合起来还可以提高别的学科的成绩。比如,化学教师和音乐教师一起把一些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合编了一首化学歌曲,学生不仅学会了一首新歌,还掌握了化学知识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大胆出新改变音乐教育的单一性。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学习音乐,还学到了其他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就是利用现代流行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来给学生授课。现在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现在课堂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手机,对于如何把沉浸在手机中的学生拉回课堂引起了教师的深思。因此,教师应该要在音乐教学上不断创新,引入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因特网和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做有丰富画面和动听声音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来提升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把一些难的知识点制成二维码,只要学生有不懂的拿出手机一扫就可以了解正确的答案,还能听教师的讲解。所以,教师要不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技术把“敌人”转变成朋友让学生轻松的学到知识,最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来提高音乐修养,达到完善教学水平的效果。

五、明确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出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而且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不同风格的音乐。比如,中国西部的音乐具有高亢明亮的特征,东部的音乐具有抒情柔和的特点,南方水乡的音乐则以委婉动听为主。还有一些边远地区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让这些精髓埋没。教师应该明确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自豪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民族音乐,传承中华民族音乐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提高学校在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以上几点只是根据我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可能也不太全面。但是要想提升音乐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教师就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并应该不断创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作者:张伟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朱各庄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高莹.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

篇3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蓬勃兴起,学校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摆脱了附庸地位而受到了各方有识之士的重视。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更是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熟悉并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需要,是人类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对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有表现的心理需要,有好奇的心理需要,有得到认同和赞美的情感性心理需要,还有渴望取得成功和体验成功后的愉悦的成就性心理需要……而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需要可以成为人们积极行动的巨大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以前音乐教师也认真备课,甚至精心备课,备歌,备琴,备过程,备问题……非常“精”。但终因囿于程式化的教学,摆脱不了长期形成的“教学定势”。音乐教学始终缺乏新意。此非“精”成“死”也。

新课标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内容,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如果说学生是“就餐者”“点菜者”,那么教师不应再是那个或瞪眼或无奈得说“吃!不吃也得吃!”的厨娘了。用你的心来为学生设计“菜单 ”,设计精美而有新意的菜单。因而音乐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对新时代的音乐教学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情”。

1. 抓住学生的表现性心理需要进行教学

好表现和好奇的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作为学生就更为强烈。我们教师就掌应切实地利用音乐的学科特点,抓住学生的表现性心理需要,多提供一些让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并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友爱、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中,从而充分满足各个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需要。

课堂上可以随时让他们自愿展示自己的才能,学校文娱演出也给他们提供条件,就算是每次的音乐考试,我也总以音乐课上的文艺汇演为平台,以班内的文艺特长生为助手,以自己的精心指导为辅助,让同学们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节目。这样既给大家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性心理需要,又锻炼了学生胆量。我们还可以把课内所要传授的枯燥的音乐知识变成一系列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让他们去探究解决,在学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获得知识,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2.抓住学生的情感心理需要进行教学

我们教师对待学生就应像父母对待孩子,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同时还应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还需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的情感心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更加地去努力学习。例如,一个平时表现不怎么样的学生在一次课堂演唱中,比以前任何一次都唱得认真、唱得好,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哪怕只是态度认真也应该表扬。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认真演唱已经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以后会更认真地去上课,更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演唱。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就会大大的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认为反正认真与不认真都一个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有的教师每次上课只表扬优生而对差生不闻不问,每次课堂上演唱的也就那么几个学生,也会让学生产生“教师看不起我”、“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想法,从而形成心理障碍。可见,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被爱和被承认的心理需要,学生对于同学和老师的认同与赞美是看得如此地重要,我们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和赞美,从细微的动作和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语入手,以此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

所以,教师不但要创设机会和环境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更要对学生取得的成功与取得成功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所闪现的情感、智慧的火花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美,满足他们的情感性心理需要,并加深学生对这种美好心理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增强学习自信心。

3.抓住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需要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我不用别人帮忙也能唱好、也能做好”、“我会比别人唱得更好”等独立性、创造性都很强的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创造而教”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

对于老师教的每一首歌曲,提的每一个问题,学生们总是希望自己做得最好,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每次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练、去想象,使他们有发挥、表现、创造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决定了每个结果都是五彩缤纷的。《音乐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切合学生生活的音乐实践活动,并适时把握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和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音乐性、艺术性,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活动,并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这就真正体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4.注重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也付诸于实践。音乐课与其它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课的音乐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动听的音乐中完成的,充满丰富的音乐语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性”是指课堂内为了学习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掌握音乐作品而进行的二度创作为主线而展开的。怎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内的音乐性,而不至于偏离主题是每位音乐教师都在进行探索研究之中。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从而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5.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

“音乐视听觉的艺术”。这句化流行了很久,但依旧显示着它真理的魅力。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音准、节奏感、声音表现力等诸因素也都需要听觉来鉴定和调整。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听,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它方面技能的基础。就是说:首先是研究教会学生听音乐的方法与过程,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有须依赖于听觉。研究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的方法与过程,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音乐是听觉艺术。虽然音乐学科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向学生传授,但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只能靠想象力去再创造。

我对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从“听”入手的。精心安排“听”的内容,要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听;有成就感的听;听的懂的听。例如,在上《剪羊毛》一课时,我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资源,从网上下载了一首合唱曲《剪羊毛》,这首合唱曲声部和谐均衡;音色优美;充满了浪漫的幻想色彩。而课本中的范唱歌曲却速度稍快、充满激情,完全是一位活泼自豪的小男孩手持羊毛剪兴奋工作的素描。同一首歌曲,不同的艺术处理,得来是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享受。而这一切又源于音色、速度、力度、和声、配器等不同音乐表现手法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在“听”中明确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运用语言激情,创设“听”的氛围。播放教材范唱带——欣赏网络版合唱《剪羊毛》,从两首不同艺术处理的歌曲中找到你认为不同的方面集体总结不同点。

6.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注重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参与、自主练习、自我教育完善。如歌曲《小鸭子》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唱歌,在学生歌词不熟练时即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通过唱、动(动作创编)这一安排实际上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练习、自我教育完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学习音乐的活动,不仅受到原有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的制约还受到学习动机、兴趣和价值观念的推动和支配。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和接受能力,力求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方法;音乐教学活动必须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积极探索音乐领域的奥秘和规律的方法与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的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评价等。

掌握、激发,特别是抓住并满足学生相应的心理需要,对我们全面、顺利地进行音乐教学确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当然,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常常是隐性的,需要教师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和巧妙引导,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而进行教学。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音乐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更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时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潜智、潜能,发展学生的潜质,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等多维化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在欣赏管弦乐《七子之歌――澳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营造出使学生乐学的音乐氛围,我特地将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一种是管弦乐,一种是合唱,为的是丰富听觉、引发思索、激活课堂,发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学生分别听完两首曲目时我提问:两种音乐表现的是同一个内容,但给我们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一问使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喜爱合唱的占多数,原因是声音接近他们的年龄段。接着,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管弦乐由多种乐器演奏、气势恢弘,具有立体感;合唱声音具有穿透力、音色优美,极具感染力。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各具特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在讨论总结之后,我用简短的语言将音乐形象进行描绘,然后让学生再听音乐,这次我要求大家听音乐的同时展开想象,随音乐想画面、想情节、编故事,并按组提前进行分工,这样,同学们带着问题开始认真的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想象音乐。

培养学生想象力不仅可以通过标题音乐进行想象,还可以找一些无标题音乐,如视唱、各种练习曲,在学生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另外,在学习歌曲或欣赏音乐之前让学生朗诵歌词,体会歌词内涵,说出歌曲的情绪,或借助画面、道具想象音乐要表现的内容、情绪,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很好办法。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能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很容易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合法情绪。学生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候,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的产生美好的遐想。

三、创设空间、激发热情、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励其创新精神和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其次教师要提供、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创作空间。

1.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大胆表演,培养其表现力。

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幼儿时期,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的表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羞涩、难为情阻碍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是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表现空间,如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纪念日活动等都是提供学生展示能力、增强信心、提高表现力的绝好机会。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各种演出、音乐会、电视晚会,注意观察,深刻体会艺术家演绎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精华,了解音乐内涵,正确表现音乐。

篇5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篇6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各观需求。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以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

一、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1. 从课内到课外。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 从本学科到跨学科。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三、教学重心的转变

1.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如,开学的第一堂课,我把备课时设计的自我介绍形式介绍给了学生,活动是这样开展的:主题――听着我的歌,让你了解我。示范――我用庞龙的《两只蝴蝶》的音乐旋律篡改歌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把我介绍给了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爱好、以及对同学们的期望)。构思――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介绍方案。掌握了哪些学生有圆润的歌喉,哪些学生有优美的舞姿――学生也从中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欢愉,最重要的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 强调创造探索精神。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3. 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而,我尝试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的转变

篇7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创新;措施

音乐是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综合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也需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充分领会音乐的魅力。

一、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交流,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自我情绪调整,努力在课堂上营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对音乐的兴趣,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打好基础。教师作为作为课堂情绪的引导者和主宰者,教师的行为、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开展教学工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充分发挥分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进入青春期阶段,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随着分组合作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普遍应用,在初中的音乐课堂上,分组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的全新教学方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需分析和整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可保持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实力的平均,不至于差别太大。在课堂上,教师要将大部分时间交还给学生,由其自由支配,以此锻炼学生的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比如,在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时,教师可将具体的教学任务分配给具体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通过听歌、看书、查资料、讨论以及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等方式,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了解这首歌所讲的具体内容,并学习当年不怕苦不怕难的英勇精神,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可在课堂上表演这首歌,最终教师可对学生的表扬进行评价,鼓励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提出不足和值得学习之处。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授课,学生对音乐会有更加深刻的见解和认识,会更喜欢音乐,更喜欢音乐课。另外,教师也可经常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最好趣味性强一些,加强对学生的合作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从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能更顺利地开展。

三、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音乐本身就充满想象,所以当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大胆创新时,音乐教师需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而不是批评。听音乐,其实听的是创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听的是创作者所讲述的故事。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要给学生留出发挥想象力的自主空间。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大胆创新和想法多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才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要尽量使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讲述抽象的知识,这样才能化枯燥为有趣,化繁杂为简单。

四、注重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就目前的初中音乐教材来说,教材中所展示的大多是经典老歌,这些歌与流行歌曲相比,学生大多了解不多,并且可能在学生看来是老古董,与学生的生活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这些歌曲的内容,学生因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所以很难理解歌词,很难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为此,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将教材灵活使用,选取学生容易接受,并可能产生共鸣的相关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当前的流行音乐来势凶猛,在学生中流传度极高,这会对音乐教学形成冲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教师应认真分析流行音乐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点到底是什么,尤其要注意分析哪些内容适合学生,哪些内容不适合学生,并有选择性的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欣赏高雅音乐,也能欣赏流行音乐。教师可针对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的某个歌手,挑其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在课堂上分析其歌曲的风格、写作特点以及歌手的演唱技巧,教师这样做吗,不但可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还能改变学生一味紧跟潮流追歌星的态度,更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和学习,老师和学生,本应是相辅相成、互帮互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因此,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关系,才能做到师生共长,教学相辅相长。比如,因为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有的学生就爱说话,或者做一些小动作,这都是正常现象。如果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应用眼神或者某种小动作来提醒学生注意,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的眼神和眼色应该能起到很大的警醒作用,这样学生马上就能意识到错误,重新开始认真上课。如果教师能这样做,那么不但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尊重老师。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一个优秀的教学方式,必然能引导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目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也需创新,也需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徐艳.刍议音乐课堂中师生的和谐互动[J].才智,2013,(06).

篇8

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其思想和行为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是以平等的地位和态度来跟学生进行交流。例如,上课时,传统的课堂中学生是坐得整整齐齐地认真听课,稍显拘束。音乐课时可以进行改革,让学生们自由地坐,可以将桌椅重新摆设,围成圈,也可以直接将桌椅搬走,席地而坐。宽敞的教学场地,能够让学生感到轻松,遇到需要唱唱跳跳的时候,还可以直接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没有了讲台的隔离,跟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近了不少,可以一起唱歌跳舞,不仅让教师变得平易近人,也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更加接受。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音乐教师虽然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但是音乐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无限主体转化为有限主体,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对爵士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地位,给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和发挥潜能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歌曲中蕴含的音乐形象创演得极为丰满。这种新的师生关系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发自内心地去主动学习,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创造气氛,加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的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也是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师应该努力地创造出宽松、轻松和自由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能够感觉到放松。而且,这种氛围应该与课本的情景相同或者相似,这样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的接受。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在自己的想象中,与课文的情境进行融合。

四、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的传授和音乐技巧的训练,或者是满足于学生对一些歌曲的掌握。教学方法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被忽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踱步到锻炼和发挥,怎样改变这一局面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应当思考和尝试的,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激发出创新的思维力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兴趣是学生一切学科中的基础,如果一个专业教师,把自身学的东西教授给学生,那肯定是行不通的。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师要善于用音乐之美与自身的一片爱心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其次,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让他们从繁重的知识压力中解放出来。还有就是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等等,有了新的教育思想转变,才可能有新的教育思路、手段。

比如在教授《音乐与电影电视》时,我设置了很多电影电视音乐问题,我选取了同学们喜欢的一些影视歌曲,与他们一起探讨。现房一段音乐,制造出悬念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引之以思,启之以疑,导之以问,教之以法,紧紧扣击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的学习。

二、营造起良好音乐教学氛围

音乐课的环境优劣虽不是关键之处,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当然,教学环境的好坏也不完全取决于我们教师。但是就现在的条件,教师内部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创造音乐环境。如在上《非洲歌舞音乐》时,我给同学们放了VCD,给大家讲R&B,街舞的起源,让大家更加直观的了解给非洲的歌舞音乐。在讲授《祖国颂歌》时,我和同学们通过幻灯片回顾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和同学们一起经理祖国的苦难,一起见证祖国的腾飞繁荣,神州飞船的升空,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够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了音乐的学习,而且对祖国有了更深的了解,民族自豪感愈加强烈。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的关键所在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超越自我,勇于创新,把现代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融为一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正如奥托说过:"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苦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教师的创造力不能只是单纯的靠自己去挖掘,而是要和学生一起来挖掘。。同样,只有让学生自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才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欣赏舒伯特时,我主要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介绍,向学生进行时代背景教育,指导学生如何去感受舒伯特的音乐及意境,分辨他乐曲各段落及其所表达的情绪。一开始我讲了许多舒伯特的生平记事给学生听,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情境,随即放一段音乐。而后我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来,给同学们讲解他对舒伯特刚才那段作品的理解,这种放手给学生的做法,激起了学生匀的学习兴趣和天生具有的展现自我的表现欲望,在这个学生后,有好几位学生都举手要求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进行分段赏析,同学们踊跃发言,畅谈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达到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乐曲内涵的目的.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只有实施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创新,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能会因为对方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产生了新的思维,新的创造。在贝多芬音乐的欣赏中我也采用了这一教学方法。

四、打破传统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课型,更新评价的方法

改革传统教学,建立新的课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教学内容是一个系统,它总是可分可合。分开是一个构件、一个单元,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我们可以在保持原有系统的前提下,把教学内容分割或合并。我时常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上引向自然和社会,改变过去孤立地死读课本的现状,把课本知识放在自然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学习。如当今的电脑音乐、流行音乐、本土音乐、外国音乐、老师和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等等,科学筛选课外信息并引入课堂,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就拿流行歌曲来说,有不少优秀作品完全可以引入课堂,像《北京欢迎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橄榄树》等。还有就是在器乐曲欣赏教学方面,又可将以往单独欣赏一首乐曲改为"管乐浏览、弦乐浏览、弹拨乐浏览。"还可以进行对比欣赏教学法等等。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的兴趣一定会倍增。我想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论是唱歌、音乐知识的讲授或是欣赏教学,我们都应该努力通过学科特点感染和吸引学生,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只要我们的思路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符合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学到了东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就是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总之,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所以对于教学的种种方法,要灵活运用,用于创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去实践。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勇于进行教学的改革,勇于尝试,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音乐教育同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样,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习的质量效益,使受教育者的素质趋于优化与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充分运用音乐本身的独特魅力和教育功能,采用更为生动、更能加强学生对音乐美的理解、感受、鉴赏、创造等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发挥想象能力

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曲而产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例如:《拥军秧歌》这首歌曲,是一首近代民歌,表现了人们在新年给八路军拜年的情景。在教学时,我并没有提前向学生过多地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意图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歌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结果,学生被歌曲中那欢快、热烈的情绪深深的打动了,禁不住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这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也强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把课堂教学推向了,学习效果明显的有了提高。

当然,为学生创造自由的想象空间,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想象,是要建立在音乐要素之间的基础上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但并不等于所有的音乐都必须描述一个场面或着表现一个场景。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音乐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想象。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发。

二、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的器乐教学已有十几年了,它的出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我每次都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常见的练习曲,如“闪烁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国”、“小白菜”、“小河”等,这些小曲生活气氛浓郁,同学们吹起来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此外我还及时购进了一些小型打击乐器,如“手鼓”、“串铃”、“响板”、“沙锤”、“三角铁”、“钹”、“撞钟”等,每次上课总利用几分钟进行节奏训练,有吹有打,使同学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提高。

另外,在学唱“黄水谣”、“采茶舞曲”、“梁祝”时,我让同学们亲自将这些小曲吹奏一遍,通过这种练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演奏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尤其当他们演奏成功获得教师的夸赞时,他们更是喜出望外,从而拥有了有一种成功感、胜利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此外,我还带一些其他乐器进行演示,使他们在实际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乐知识。如我在讲中国戏曲时,我向大家介绍了京胡、板胡、二胡、唢呐等乐器,并亲自演奏、演唱给他们听,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体会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黄”?各反映了剧中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

三、音乐教学是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 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学生们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

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学生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从学生内心感觉出发,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

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等等。

其次,通过海关钟楼钟声、电子钟秒针跳动声和机械 快摆表秒针跳动声用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

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 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

音乐趣味教学法是培养一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应从实践角度出发,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参与,在趣味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