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28: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劳动教育概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实施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面向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基本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我国社会生产劳动从体制、结构、内容到方式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与技术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经加入WTO,要在更广阔、更大的范围内与世界上科技与经济强国进行直接竞争,各行各业都需尽快提高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不论在课程目标的时代性、课程内容的科技含量与先进性方面,还是在课程的实施、评价以及与之配套的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仪器工具配备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整体构建符合时展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二、树立“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
课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逐渐深化了课程的本质和内涵,提出了“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育人为本”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标准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和提高自己的媒体。”这种课程观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吸取了各种课程观的合理部分,防止了各执一端、顾此失彼和产生片面性。正如廖哲勋先生所论述的:“根据课程产生、发展的规律,中小学课程设计应以育人为中心。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特色的发展问题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从而全面辩证地反映社会、知识、学生三因素对课程设计的必然要求。”这种“育人为本”的课程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是能指导我们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代课程观。用这种课程观来审视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才能认识到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劳技教育课程。
(一)社会发展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之一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其目的不仅是对现代学校课程弊端的纠正,而且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课程结构的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未来社会人口增长、科技飞速发展并日益深入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期与劳动期将更经常地同时与交替进行: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结合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内容。
另外,终身教育时代已经到来。终生发展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我们知道,个体态度和技能的形成是不可能靠传授的,必须让学生从小就参加适时、适量、适度的体脑结合的生产与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21世纪是高度科技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的人。由于以上发展和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内容也应有所发展和变化。因此,包含技术、劳动和多方面综合科学知识在内的,以培养学生态度和技能为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动手实践能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
(二)学生发展需要
现代社会在信息传递、知识增长、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变化使学生将来的求职、生存和发展,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择业、竞争、创业和应变的意识与能力,要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足够的生存能力。
而且,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与劳动经常是同时或交替进行的。如果现在的学生不改变传统课程观下“死读书”和单一注重记忆的学习方式,不会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也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自身发展和学习与工作的需要。
为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这些急剧的变化,就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了解和驾驭外在人造“工具系统”和构建自身内在“工艺结构”(态度、技能、意志、情感等)的劳动技术教育。
在学生亲身参与的与社会一般职业密切联系的劳动实践中,可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资和才能发挥的劳动项目及职业种类,从而能从小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个性特长。这些兴趣、特长和精神有助于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创业。
另外,根据现代脑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劳技教育课程与人脑功能开发也存在着密切关系。人的双手是“脑的器官”,手的操作要在脑的指挥下进行。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动手操作是其思维和感知觉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用手操作的技术性劳动,可促使他们变得注意力集中、反应机敏、记忆增强和思维精确。多方面的研究已证明,少年儿童在物化自己劳动产品的精细操作中,有利于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灵活而有机的结合,能够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而能有效地锻炼、提高和开发脑功能。由此可见,中小学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知识发展需要
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作用与地位,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日益显现出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已不再是传统中知识的概念,而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涵义;已经突破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入实践和创造的领域。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晶,更是从事实践与创造的思想、工具与手段。知识的内涵已包含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全面反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西方学者提出了对知识“再概化”的观点和知识走向“世俗化”的理念。
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把人类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大类,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术知识、人力知识。上述前两类知识一般通过学习、传授就可以获得。而后两类则属于隐含性经验知识,蕴含着操作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而且更强调其中的能力部分。它们需要在劳动实践中通过个体思维、行动、综合体验和内化才能真正获得。
知识的这种发展,使学生“学习最有用知识”的学校课程,自然也要随之变革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内容跟上知识的发展,使学校课程跟上时代的发展,使课程加速对教育和学习进程进行改造;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知识结构和人才素质结构都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使中小学课程体系增加了实践环节,把劳动、技术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术理性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上述第三类、第四类难以在书本文化课中获得的知识,还可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去理解、探究、创造和发展知识,显然,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知识发展的需要。
一、国内外劳技教育课程发展概况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技教育,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还及时调整劳技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目的是使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与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及时发展变化。国际上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发展的总趋势是:课程目标向以基本技术教育为主线转移,课程内容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含量,很多国家已把信息技术作为劳技课程的必学项目;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例如,英国从1990年开始,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开设“设计与技术”必修课;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科学与技术”必修课;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从小学起至中学开设“工艺”必修课,1999年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又增加了“劳动培训”和“制图课”。我国香港地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已把“技术”纳入中小学的主要学习范畴。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实施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面向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基本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我国社会生产劳动从体制、结构、内容到方式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与技术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经加入WTO,要在更广阔、更大的范围内与世界上科技与经济强国进行直接竞争,各行各业都需尽快提高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不论在课程目标的时代性、课程内容的科技含量与先进性方面,还是在课程的实施、评价以及与之配套的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仪器工具配备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整体构建符合时展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二、树立“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
课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逐渐深化了课程的本质和内涵,提出了“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育人为本”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标准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和提高自己的媒体。”这种课程观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吸取了各种课程观的合理部分,防止了各执一端、顾此失彼和产生片面性。正如廖哲勋先生所论述的:“根据课程产生、发展的规律,中小学课程设计应以育人为中心。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特色的发展问题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从而全面辩证地反映社会、知识、学生三因素对课程设计的必然要求。”这种“育人为本”的课程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是能指导我们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代课程观。用这种课程观来审视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才能认识到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劳技教育课程。
(一)社会发展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之一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其目的不仅是对现代学校课程弊端的纠正,而且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课程结构的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未来社会人口增长、科技飞速发展并日益深入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期与劳动期将更经常地同时与交替进行: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结合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内容。
另外,终身教育时代已经到来。终生发展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我们知道,个体态度和技能的形成是不可能靠传授的,必须让学生从小就参加适时、适量、适度的体脑结合的生产与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21世纪是高度科技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的人。由于以上发展和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内容也应有所发展和变化。因此,包含技术、劳动和多方面综合科学知识在内的,以培养学生态度和技能为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动手实践能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
(二)学生发展需要
现代社会在信息传递、知识增长、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变化使学生将来的求职、生存和发展,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择业、竞争、创业和应变的意识与能力,要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足够的生存能力。
而且,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与劳动经常是同时或交替进行的。如果现在的学生不改变传统课程观下“死读书”和单一注重记忆的学习方式,不会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也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自身发展和学习与工作的需要。
为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这些急剧的变化,就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了解和驾驭外在人造“工具系统”和构建自身内在“工艺结构”(态度、技能、意志、情感等)的劳动技术教育。
在学生亲身参与的与社会一般职业密切联系的劳动实践中,可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资和才能发挥的劳动项目及职业种类,从而能从小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个性特长。这些兴趣、特长和精神有助于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创业。
另外,根据现代脑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劳技教育课程与人脑功能开发也存在着密切关系。人的双手是“脑的器官”,手的操作要在脑的指挥下进行。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动手操作是其思维和感知觉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用手操作的技术性劳动,可促使他们变得注意力集中、反应机敏、记忆增强和思维精确。多方面的研究已证明,少年儿童在物化自己劳动产品的精细操作中,有利于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灵活而有机的结合,能够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而能有效地锻炼、提高和开发脑功能。由此可见,中小学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知识发展需要
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作用与地位,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日益显现出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已不再是传统中知识的概念,而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涵义;已经突破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入实践和创造的领域。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晶,更是从事实践与创造的思想、工具与手段。知识的内涵已包含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全面反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西方学者提出了对知识“再概化”的观点和知识走向“世俗化”的理念。
【正文】
县政府办:
根据要求,现将2020年我局“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人大十六届五次会议和县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中,涉及教育科技和体育工作的建议提案共3件,主要集中在师资配置、留守儿童关爱、校外教育阵地建设上。做好建议提案办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我局聚力“三高”扎实推进建议提案办理。目前,3个主办件全部完成,其中A类(已经解决)2件,B类(正在解决)1件,实现了按时办结率、答复率、满意率三个100%。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高点站位,主动履行职责。建议提案体现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民生的真切关注。教育部门上下感同身受,满怀人民情怀,始终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履职尽责,主动承办,脚踏实地,努力把每一件建议提案办好,让一批师生或群众受益,让教育实实在在惠民利民。
二是坚持高标推进,严格办理流程。坚持局主要领导重点督办,分管领导跟进督办,局办公室全程督办。及时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完善工作方案,逐一细化工作任务、办理规程;局党委会每月“过堂”,办理汇报会逐件“会审”,局办公室对照时间表逐一“筛查”;明确基本流程,步步相扣,缺一不可;严格执行“答复意见书”格式标准,建立“层层把关”制度,确保件件达标过关。
三是坚持高质办理,强推事业发展。坚持将建议提案办理作为阶段性头等大事,紧紧围绕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认真梳理意见建议,聚焦热点焦点难点,有机融入全年工作重点。针对20号提案提出的“青少年校外阵地建设”,与当前研学实践紧密对接,着力打造县域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基地集群,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综合性校外阵地的有益补充。针对30号提案提出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强化部门联动、动态化管理留守儿童档案信息,强化阵地建设、全方位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强化活动开展、多举措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针对61号提案提出的“城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多途径充实农村师资,近五年累计补充教师736人,其中2020年补充170人,大部分直接分配到农村学校;全力提升师资素质,组建首批县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14个,引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扎实开展支教工作,选派331名城区学校教师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支教;出台《西充县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切实做到教育理念联享、学校管理联抓、教师队伍联建、学生成长联育、教育资源联用、教育质量联提、问题矛盾联处。
三、努力方向
建议提案是代表履职行权、委员参政议政的具体实践。建议提案办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一是健全办理机制。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健全一套可定性、可量化、可考核的建议办理工作机制。二是巩固办理成果。坚持“事要解决”原则,已经解决的要“回头看”、巩固成果形成经验,正在推进的要建立工作台账、定期通报进展。三是主动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切实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压驱动、创新思路、务实举措,朝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接力奋进、奋勇前行。
国外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倡导教育应从传统的“陈腐公式”中解放出来,把科学技术作为教育的中心,通过实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精确操作的能力和清晰地表述事物的能力,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项目教学法符合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20世纪初逐渐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的是把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典型的工作项目(由企业的生产产品直接或转化而来)的跨学科或者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出相应的项目教学方案,以行动路线为依据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激发学习热情和信心,培养职业素养。
项目教学法中,以项目载体为核心,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整合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项目实施过程就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过程,实践性强,学生通过整合应用逐步形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CAD的注塑模设计教学
“注塑模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师)”专业的核心技能,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而深入的工业应用,基于CAD的注塑模设计是跨学科的技能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
1.注塑模设计教学特点
注塑模设计教学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纷繁复杂,知识点之间有着兼容并包,承前启后,并行同步等关系。注塑模设计主要内容有:注塑模设计概述,分型面选择,浇注系统,成型零部件,合模导向及定位机构,脱模机构等,其中又包含若干的知识点。
2.注塑模设计与CAD的整合需求
基于CAD技术的注塑模设计是模具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注塑模设计与CAD的整合不能是先后完成每科教学,或者两科内容生硬交叉,整合必须是有机的、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整合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学科不再“壁垒森严,不相往来”,而是围绕一个任务共同协作,相辅相成,有机整合,即项目教学法。
四、项目教学法在注塑模设计CAD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在注塑模设计CAD教学中的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教学项目,寻找合适项目载体
通过企业调研,对注塑模设计和CAD教学分析,形成以下主要的教学项目:塑料香皂盒产品设计,塑料香皂盒注塑模设计,手机上盖注塑模设计,PET瓶盖注塑模设计,电动车飞轮防尘圈注塑模设计,电动风扇叶片流道系统分析(CAE)等。这些项目基本覆盖注塑模设计和CAD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点。
2.提出任务,分解实施过程
首先提出任务,让学生知道要完成模具设计任务。借助前期的工艺资料和操作技巧的帮助,学生在项目开始前获取完成任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准备。然后通过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分解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明确完成设计任务的几个重要步骤,清晰完成线路,促进主动学习。
3.讨论和制定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的讨论与制定是实施前的思考,是知识和技能准备。学生要将材料选用,模具结构选用,成型零件设计,定出系统设计,冷却水设计和模架选用等项目实施方案排列出来,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形成最佳方案。
4.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由学生完成,遇到问题教师可提供指导。发现错误时指出但不给出答案,由学生自行寻找。但遇安全事故应制止。项目实施是检验方案可行性的唯一途径。
5.检查与评估
每个项目都应有检查评估表,学生能从表中了解到,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要付出什么努力,学会独立评估设计过程。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检查,及时纠正错误和改善设计。评估由教师参与小组评价,解决出现的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五、推行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一、凸显保障功能,打造文化后勤
后勤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天教育改革发展的滚滚洪流。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享受优质后勤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呼声。在坚持后勤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如何打造满意后勤?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
该校的后勤干部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主管过德育的同志担任。后勤副校长原来是德育副校长,总务处主任原来是德育处主任,食堂经理原来是德育专干。这是为什么呢?这恐怕要追溯到老校长(现任教育局长)刘吉伟同志匠心独运的用人思想上去了。打着赤脚长大的刘吉伟一再倡导“教父子书”、“办良心后勤”,从德育处出来的同志吃得苦,受得气,对每个学生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一切恰恰是做好后勤管理的先机。严把入口关,严格体检,严格要求文化程度。从业人员一律要求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一律要求讲普通话,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实行分层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
2.把安全文明创建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
安全不保,何谈教育质量提高,何谈人民满意教育?师生安全,校舍和财产的安全是后勤工作的重要职能。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出席全国第十五个中小学安全教育活动日时说:“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是一所绝对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教师,是一个绝对不称职的教师。”该校15年来一直保持着安全事故零记录,是名符其实的“平安学校”、“放心学校”。近年来,安全文明创建一年一个台阶。在今年汨罗市国家级爱国卫生城市创建中,该校再次受到各级的通力嘉奖。
3.创新管理机制,引入社会资源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实行体制改革,组建了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生活服务、物业管理、经营服务五个中心,形成全面覆盖、职能明确、责权分明的校园服务体系。在价格低于校外,质量高于校外的情况下,学校商店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在坚持非营利性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源,由晨光文具投资利用科教大楼的架空层兴办了一个文具超市。与市公安局联合建立禁毒基地。在科教楼六楼腾出四间教育,共计160余平米,由公安局出资20万元,建立了全市规格最高的禁毒教育基地。
二、推进“三地”建设,打造课改后勤
《教育的新时代》一书指出:生活世界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生活是一门伟大的课程,高中寄宿制学校的后勤管理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它至少有三块肥沃的育人的土地。
食堂是劳育的基地。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缺乏,很多孩子不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存的能力,这正是教育需要紧急补救的地方。该校把食堂开辟成劳动教育的基地,利用每学年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到食堂参加劳动,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社区服务时间让学生自愿到食堂劳动,教务科和后勤处联合对学生劳动情况作出学分评定。
寝室是学生的家,它最有益于学生完美人格的生成。生活自理,良好习惯,融入集体的能力,公共生活道德,保护公共财产的观念,水电资源的节约意识,对制度的尊重心理,对集体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感,都可以在这里养成。如何让学校后勤对3600多寄宿生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该校实施自主管理教育,实行“五自”原则,即自己管理、自己申报、自己维修、自己保洁、自己美化的原则。每个年级设有一个宿管部长,负责对本年级公寓的财产保管、水电使用情况进行督查,逐日登记,每日公示。每个班级设有一个宿管委员,负责派发卫生工具,填写维修单,申报维修项目,领取维修材料,界定财产损害责任,办理赔偿手续。每一栋公寓成立一个维修小组,难度较大的维修,协助技工,一般性的通通自行完成。维修完毕签字确认,签字卡片放入个人成长记录袋,情况输入学分管理中心。每一个寝室轮流打扫楼道卫生。各个寝室自己为寝室命名,自己布置居室,养花养鱼怡情。每期一次美化大赛,优胜者在班级目标管理中加上一分。近两年床位爆满,“陪读”的现象销声匿迹。
校园环境是美育的园地。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它能唤起人对一切美好的、有生命事物的、亲切关怀的态度。校园环境的美应当触及学生的心,“只有当学生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该校是花园式单位,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原来由浏阳园艺师承包护理,去年伊始,该校把园艺锁定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现在该校已培养出自己的园艺师255人,一年为学校节省绿化开支4万多元。
该校后勤与新课程改革捆绑同行,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由后勤处参与开发、直接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程《服务与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该校61.5%的学生的选修课程。
三、发展学生农业,打造生态后勤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教育办成适合每一个学生需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该校的追求。为了把学校办出特色,该校正在积极探索一条学校综合发展之路。该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级中学,完全有条件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途径。刘延东同志说,办教育千头万绪、千难万险、千辛万苦,但同时要千方百计。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该校在京广铁路沿线、201线贯穿、离汨罗城区不到10公里路程的范家园乡征集了480亩土地,准备用于发展学生农业。市发教委已批复同意,200万元专项资金年初全部到位。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学生农业基地建设方案》。方案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学校将贯彻“两全”方针,把这块基地办成花园果园种植园,农田鱼塘鸡鸭圈。把它办成可以容纳1200学生住宿的劳动场地,可以接纳教师休憩和观光的农家乐园。根据估算,搞起来以后,每个学生每年可以带着被褥行李到这里进行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学考结束之后,将有15%~20%的在校生,高考之后将有10%左右的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外来学生,选择在这里接受一年以上的的农业职业培训。根据估算,这个基地可以保障学校的绿色食品供应,每年还可以带来30万~50万元的经济收益,这笔资金将用来资助百名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矿山测量;高职教育
传统的高职矿山测量教学模式以教师单一化教育为主导,缺乏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导致学生对矿山测量学的兴趣不高,旷课现象严重。矿山测量教学是培养应用型矿山测量人才的基础性课程,矿山测量学习的质量关系到未来学生的职业技能,对矿山测量专业来说至关重要。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状况,高职教师可以运用项目教学法,加强师生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在国外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在我国发展较晚。项目教学法将学生置于生产化的背景下,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制作项目的整个过程,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处境,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也要注意将教授的知识与项目做得衔接和融洽,便于学生在对项目的操作中实现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重温,以项目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的参与为目的,实现以项目驱动教学,在学生与老师的合作中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实践技能最优化的结果。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矿山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应用项目教学法服务于矿山测量教学,需要在教学设计上首先对课程教学有个整体性的认识,从全局的高度设计教学框架,结合项目设计的要素与矿山测量教学的要素,优化配置要素间的比例,以项目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的参与为目的,设计出项目驱动型矿山测量教学方案。并且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工程的情况,保证学生学到最实在、最实用的技术,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在教学研究中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教师、矿山测量领域的专家,一起为项目教学与矿山测量教学提供可行性教学设计。在矿山测量课程的设计思路上,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将课本知识与各个项目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事先对书本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根据不同内容划分模块,在应用项目教学法之前让学生对矿山测量的知识有个整体的了解,在工程背景知识下,教师建构起矿山测量的知识体系,讲解完基础知识后抛出与项目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并通过划分小组,为学生们布置项目相关的任务[1]。教师不能仅仅布置了任务就了结课堂教学,而是对学生的任务进行一定的帮助和引导,进行简单的举例示范,随时准备为学生答疑。接下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后,教师要注重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是发现问题,实现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及时监督的方法之一。学生任务实施阶段是项目教学法的重点与核心内容,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质量,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是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和技术修养、促进理论把握与实践技能齐头并进、相互平衡的重要内容,是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为高职教育改革的路径,符合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
三、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矿山测量教学中的应用评析
项目教学法作为职业教学的新方法,是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这种教学方法实施后,对教学应用的评价是发现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方法。“教不严,师之惰”,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来说非常关键,因此,需要高职学校在教学层面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及时反思教育理念,结合社会实践、工程项目的发展水平设置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成果的分析,找出进步和差距,优秀的地方继续发扬,有差距的地方极力弥补,通过学校师生的不断努力,尽量消除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歧视[2]。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我国高职矿山测量教学体系,并且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下,能够结合项目教学法及其他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为高职学生提供高质量、实用性的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实践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高职教育为国家建设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项目教学方法尚未成熟,但是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是十分明显的,高职矿山测量教学应该将项目教学法充分应用到专业教学中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专业学习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作者:孙立鹏 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社区环境、传播媒介、学校、家庭诸因素在学生道德发展中各自不同的作用及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最成功、最受学生欢迎和最不成功、最不受 学生欢迎的德育活动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4.当前中小学生道德发展诸因素(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的最薄弱环节。
这个调查研究仅是我们整个道德教育研究中的第一阶段,第二步的工作将是根据道德教育理论和调查结果 ,拟定一套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拟订一套适合于我省中小学生特点的道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道 德教育与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激励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选定学校进行实验验 证,以提高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总体概述
应该说,我省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总体上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有80%左右的学生,在许多项目测量 中,显示出良好的品德素养。这说明,我们这几年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有成效的。比如:对“我们国家太穷了, 有机会我一定争取出国不再回来”持否定态度的占95%;对“如果能出国赚钱,任何下贱的事我都干”表示 不同意的占94.5%。这虽然不足以全面反映当前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教师和 德育工作者的心血没有白费。
但我们也看到,中小学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诚实问题,在我们设计的一个测验学生是否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作弊的项目中,有60% 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的倾向,其中学段愈高这种情况愈严重。联系到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考试中出现的类似问 题,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信的。这种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影响有关。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与文 化等领域的运作尚未完全进入理性化、法制化阶段,在不发达、不规范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 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且多能得逞,这就难免对中小学生产生恶劣影响。此外,学校德育工作长期 以来对诚实正直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也是一个原因。
其次是勤劳俭朴问题。有52%的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有25%的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 动。事实上,近年来学校对劳动教育抓得比较紧,许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但由于结合社 会实际教育学生懂得劳动的作用和意义不够,以及许多家长因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不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 为未来独立生活所必需的家务劳动,使其收效甚微。因此,教育学生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对个人、对 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提高他们的劳动自觉性,是今后学校教育中应当加以重视的。
第三是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有26%的学生觉得自己难以承受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打击。这自 然与当代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学校和家庭过多的呵护,学生缺乏忧患意识和艰苦的生活锻炼。这种 现象若不加以纠正,将来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
第四是孝敬父母问题。虽然有90%的学生存有报答父母之心,但他们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来或不知道怎么 表示。37%的学生很少与父母交谈,更多的人没有帮父母干家务。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 情感,却缺乏相应的道德行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校和社会的德育观念偏颇有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 把孝道视为封建伦理道德避而不谈。事实上,孝敬父母是爱国主义、乐于助人、团结友爱、谦恭礼让、责任感 等道德品质的基础。
第五是主持公平和正义的品质较差。只有75%的学生表示,当好友与人发生纠纷时会站在有理的一边; 而有26%的人则表示偏袒好友或干脆躲开。这26%的人中还仅仅是出于情面上的考虑。可以推断,当危及 自己安全时,表示偏袒或干脆躲开的就远不只26%了。联系到社会上见义勇为者少、明哲保身者多的现象, 更使我们感到在中小学加强正义感的教育与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六是集体观念淡薄。只有69%的学生很喜欢参加集体性的活动。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 前学校中集体主义教育少了;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社会上个人冒尖、个人奋斗成功的现象较多,激 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使人际关系趋于冷漠,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之相呼应的是,学生的宽容精神也比 较差,如表示与人发生矛盾时,能主动与之和好的学生仅为66%。实际上,现代化的大生产和发达的商品经 济,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生产方面,更需要团结协作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今后亟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了解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外界作用的程度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发现,有39%的中小学生认 为对他们为人处事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父母;32%认为是学校、教师;29%认为是社会文化媒体。当代学 生的生活环境是一种多维的环境,家庭成员、社会文化媒体、社会生活现象对青少年产生的作用日益上升,因 此必须下大力抓好家庭教育这一个重要环节。
各学段学生道德品质的比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生的道德品质现状值得忧虑。如我们在一项测量作弊倾向的测验中发现,小学、 初中和高中生的不诚实倾向分别为53%、66%和74%。联系到当前假冒伪劣现象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公民,是我们今后道德教育应突出强调的一个方 面。在勤劳俭朴方面,很爱参加学校劳动的人数比例在三个学段逐步递减(82%、76%、57%);高中 生中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情况从小学和初中的16%左右猛然增加到31%。随着年龄增长,消费上有一定的 自主权或更注重外在形象是自然的,但必须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要适当进行消费教育。
学习上的勤奋进取精神在高中阶段也有衰退。根据调查,争取好成绩的高中生仅为63%,大大低于小学 的81%和初中的83%;力求独立克服学习上困难的高中生为70%,而小学生为84%,初中生为86% ;愿意在今后的事业上有所进取的高中生为77%,而小学和初中生则为85%左右。这里反映出的问题可能 与当前社会上知识和收益失衡及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不适应有关。如何使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继续进取,提 高学习积极性,是社会和学校应加以研究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对家乡很有感情的人数比例从小学到高中呈递减趋势(90%、79%、69%),这种现象说明“外面 的世界很精彩”的心态在初、高中学生中颇为严重。其数字也预示了今后我省人口外向流动增强的潜在性和建 设农村的艰巨性。
高中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明显弱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示很喜欢班集体和集体活动的人数比例小学、初中 、高中分别为81%、65%、49%;高中生表示乐意完成班集体分配的难事的仅为65%,低于小学的8 7%和初中的82%;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同学的为76%,低于小学的85%和初中的89%。由此可见,培 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艰巨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自我反省、自制自律和谦恭礼让的品质并未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种反常的现 象也在几道道德规范理解程度测试题中反映出来。在提倡节约的三项原因(①因为父母希望子女节俭;②因为 平时节俭便不致于有求于人;③勤俭是一种美德)中,选择③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5%、82% 和71%。
从正常的道德认知发展来看,中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力总体上应是不断提高的。上面这些反常的情况 说明,中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如道德认知水平的局部停滞和下降);社会道德和价值取 向对中学生道德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如崇尚实惠、拜金主义等一些社会现象,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学 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发展,甚至出现一些道德认识障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如过去只强调说教 ,现在又过分偏于他律)等等。在当前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对中学生,尤其 是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之内化,值得深思。
不同学段的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途径也不同。高中生虽然外表上与父母不那么亲近,但父母的言行仍然 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因而道德教育不能没有家庭的协助。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例大致保持在1/3左 右,如果方法得当,作用还会增大。而对小学生而言,则取决于道德规范和行为本身与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关 系的紧密程度。小学生的日常道德规范认知水平表现为:对较远离其生活的理解力低,对贴近其生活并具体实 践的则理解力高些。为此,对这些“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我们应注意适当地通过与他们生活、学习较贴 近的电影、电视、广播和图书之类直观形象的媒体来影响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沿海地区和内地山区学生的比较
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总体上讲,内陆地区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低于沿海地 区,但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则高于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11-02
教学模式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已进入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转换的基本方向是以就业为主体导向,不仅要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还要打破学习与工作二元割裂的状况,走工学相结合的道路。中职护理专业要达到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卫生专业人才的目标[1],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和技能培训势在必行。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研究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的,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随后,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渐趋重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给出的定义是:“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对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体验,加以一定的抽象化、结构化的把握所形成的特殊理论模式。”上述各种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不尽相同,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学模式这一术语的含义。
综上所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能起到桥梁作用。
二、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
(一)情境教学
1.概述。情境教学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出发,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思辨的学习情境或情景,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参与和作用下,实现知识传承、能力提高和迁移、职业情感形成的统一的教学方法[2]。
1978年,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的设想,目前已逐渐推广应用到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中。如李悦在中职护生护理技能实训中应用情境教学,通过实训前进行创设不同的诊疗场景、实训中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在护理实训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操作的能力,有效改善实训效果[3]。
2.特点。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作用在于让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针对于护理专业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前收集大量与临床接轨的资料,准备不同临床护理的教学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行动”等步骤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所扮演角色的语言、行为特点,系统完成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评价全过程,使自己的认知、情感、技能操作能力全面发展。
(二)案例教学
1.概述。案例也称事例、个案,最早就出现于医学领域。案例教学是指将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事例,学生以已学和正在学习的知识点去整合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使学生有效地认识案例,从而提升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研该模式,文献研究发现,案例教学尤其适用于医学教育教学[4],如李国华等将案例教学用于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采取“提出问题―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总结评述”的步骤,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主动、有效的掌握护理学基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5]。
2.特点。护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特点是着眼并针对于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在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中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建立适合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思维方法,以此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情景最好选取学生今后职业生涯中经常遇到的情景,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案例中蕴含的问题和面临的决策,就是今后工作岗位上不可回避的历练。
(三)项目教学
1.概述。项目即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教学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的教学活动。
项目教学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2003年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针对护理专业教学领域的研究偏重于评价教学效果,比如项目教学对护士开展护理研究课程的效果研究、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6]。国内近年开始逐步在护理学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如夏军阁、叶华在外科护理、外科实训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认为项目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实训项目的理论知识和适应临床一线岗位要求的专业操作技能、扩大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专业培养与临床工作岗位的零对接[7,8]。
2.特点。项目教学的实质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和小组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负责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并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答疑的作用[9]。
(四)PBL教学
1.概述。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步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当前已成为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它也必将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PBL教学目前已从医学领域走向其他学科教育领域,并演化出多种流派[10]。
2.特点。PBL教学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具体问题的不同,从而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同变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在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曹秀风等以进入医院实习的大中专护生为研究对象进行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认为PBL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11]。涂华婵则进一步大胆尝试,在中职内科护理PBL教学中融入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效率[12]。
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PBL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效果均优于传统医学教学[13]。但是,PBL教学对各方面条件有一定要求,如卫承华等在医学院校实践该模式后认为,实行PBL模式:①成本较高;②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不够、已长期适应传统教学模式等原因,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内容学习中可能遗漏部分内容[14]。故在国内中职学校需要根据实际将PBL模式加以改革和推广,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笔者将国内外优秀数据库作为搜索库,对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相关文献进行信息检索发现,其中被引频次较多的是关于PBL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教学等在护理课程中运用的文献。综观国内护理专业三十多年的教学模式改革,一直朝着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的目标进行,实践性、综合性、参与性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三大突出特点[15]。学校、教师应共同努力,通过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医药卫生类(第一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3]李悦.情境教学在护理技能实训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4(4).
[4]韩庆奇,张宝,刘文宝,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应用中的基本模式及特征[J].西北医学教育,2013,(2).
[5]李国华,李加善.案例教学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
[6]Chen J.Problembased learning:Developing resilience in nursing students[J].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1,27(6).
[7]夏军阁.项目教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
[8]叶华.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在外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0).
[9]赵志群.对《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
[10]黄亚玲.PBL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与社会,2005,18(6).
[11]曹秀风,蔡美兰.PBL教学在护理学中的新进展[J].内蒙古教育,2014,(4).
[12]涂华婵.内科护理PBL教学中融入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1).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FLASH二维动画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被运用于各种专业的教学中。有的方法是针对具体的学科的,不适用于其他的学科,当然还有很多方法是可以被运用于各种各样的学科的。这些方法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设定一个项目的主题,来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同时项目教学法还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要在整个课堂中成为主要的实践者,教师是实践过程指导者。FLASH二维动画制作是动画专业比较基础的一个方向,现今视觉传达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人们对视觉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FLASH二维动画在动画制作中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今天我们主要讲述项目教学法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的其他运用。
1项目教学法与FLASH二维动画教学
1.1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在素质教育的教育背景下,项目教学法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课堂上,教师先制订一个主题,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主题再展开相应的学习。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FLASH二维动画教学
利用AdobeFLASH软件进行二维动画的制作,首先,AdobeFLASH软件拥有自身特有的容量小、边播放边下载的重要特点。因此,常被应用在网页视频以及网页小游戏等的制作中。对于软件的教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操作,因为软件本身具有超强的实践性,其中理论知识可能很难懂得,必须在软件中进行相应的操作。其次,二维动画在动画专业中是比较基本的制作方向,基于平面的制作基础,融合动画艺术的形式表达出动画内容,这种基于平面的表达,不需要高超的运用能力,只需要对基础知识的熟练应用,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结合AdobeFLASH(以下简称为“FLASH”)软件能够较高的展现丰富的动画效果。基于软件教学的这个特点,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具体的调整。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采用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简述课程为辅的契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2项目教学法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方法只有遇到最适合他的学科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在项目教学法中,适合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科。而利用AdobeFLASH软件进行二维动画的制作正是适应。项目教学法的使用可以使学科的教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首先FLASH二维动画在教学的过程中,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几乎没有纯理论的理论课程,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其中。因为大部分学生对FLASH软件的综合运用不熟练,所以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先对软件的功能和操作讲解和演示之后,制定相应的较简单的实例,学生在了解了基本的操作后,对实例进行分析制作,教师进行辅导答疑,从而完成一种操作方式的认识和学习,并以阶梯式递进难度。首先,教师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实例操作的演示,然后再按照知识点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实例作业,把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的作业称为“项目”,所以就有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不仅避免了课程任务不能完成或者是浪费部分上课时间,更重要的是极大程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完成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必须清楚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熟练地掌握FLASH软件。实践成功以后不断地进行锻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地纠正,还要对部分不太熟练的同学进行指导,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对相应知识点进行操作实践。
3项目教学法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的运用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性人才。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最直接的一个作用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培养实践性人才,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做法正好契合了国家的这个政策。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进行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切合国家培养实践性人才的宗旨。因为项目教学法的基本要要求和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国家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出要大力培养实践型人才、服务型人才,因为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极其缺乏。为了让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为了保持社会的各方面人才平衡,国家教育部门才作出了这样的决定。相信通过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定能为我国的实现社会平衡发展,和实现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马钰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项目教学法(Project teaching method)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完成一个项目,这是师生共同完成某一个项目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从项目的设计方案与实施操作以及完成后的评价任务,都需要学生来完成,教师的作用是在学生操作时对其监督,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操作错误的环节进行纠正。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最初起源于欧洲劳动教育思想。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与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法是项目教学法最早的雏形,经过一系列发展,在20世纪的中后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新思潮,并渐渐得到完善。项目教学法是现代教育形式的一种,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以让受教育者社会化,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关系,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标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它的基本核心是不再将教师所掌握的现成知识直接传授给受教育者,也并非简单地让学生按照老师的安排去得到结果,而是通过教师的指点,让学生自己得到寻找结果的途径,学生在过程当中会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
二、项目的选择应注意的事项
项目教学法的模式是以项目为中心点,因此,项目教学应该有精心的准备与策划,当项目确定的同时应注意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1)所选项目的难易程度应该因人而定。在项目确定之前应考虑职教老师的自身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水准,再决定选择项目的种类。项目的适当性应该由教师去把握,尽量选择学生乐于去操作的项目,这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
(2)选择的项目不能远离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项目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纲要为基本,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多地融入到项目当中,使学生在项目操作后可以深入了解所学科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并能够有能力去胜任所学专业的基本工作。
(3)设计的项目要具备实用价值。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为了突出本学科的实践性,所选择的项目应该做到就地取材,根据目标所要求的内容来确认方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水的电解实验,基本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到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水进行了解,为学生以后从事化工专业的工作打下基础。结合教学大纲,使学生根据水的电解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能熟悉文字表达式:水(通电)氢元素+氧元素;以及化学方程式:2H2O(通电)=2H2+O2,让学生亲自操作,对水电解后产生的气体进行收集,并通过对氢气、氧气的检验让学生了解到氧气的特性是助燃,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及氢气具有可燃性,并且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等相关信息。因此,确定项目为“水的元素组成以及相关实践验证”。
三、项目教学的准备工作
(1)学生的准备工作。由于项目教学属于开放性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其学习成绩,学生务必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本学科的学习,应在学习前认真阅读相关材料以及书籍,做好相关知识的准备工作,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搜集相关企业的资料,为实验操作做充分准备。
(2)任课教师的准备工作。项目教学属于系统化工程,由于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更加复杂的过程,在难度方面也要比传统教学的难度大很多,因此,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的要求都很严格。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实行项目教学任务之前,应该对相关的项目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查找大量资料以及相关信息,还要了解相关的知识面,大量搜集有关的实例。了解实验仪器,认真制定完整的项目教学计划,最后要在实施项目之前对学生进行动员,使学生了解到该项目的基本意义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更高的学习热情来完成这项活动。
四、项目的具体应用
(1)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学习小组,将每个小组的学生均匀分布。教师应该对每名同学的不同方面特点有所了解,比如年龄、性别、学习成绩等,将不同层次的同学划分到一组,使学习小组在不同方面进行互补,学习好的同学或者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通过老师的均匀分组来帮助各自组内学习成绩差的或动手能力欠佳的同学,从而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机会。在分组过程中人数应该均匀,每组最适合的人数一般为三至五人。每个小组需要推选出一位组长,职责就是在教师的指点下对本小组的开发进行设计,并负责本小组各成员的任务分配工作,以及对小组的操作实施进行监督。
(2)按计划进行项目的开发和完成。本阶段以学生的互动配合和自学为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任务和角色有所了解,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及潜质,与同学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纠正错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项目完成之后应该针对本次项目制定表格并对每一阶段的操作作出相应的自我评价。
教师应在项目结束后对本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打分,应该就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公平、公正、公开地给出相应的评价,通过对学生操作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提醒学生以后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例如上文所举出的“水的元素组成以及相关实践验证”项目,根据实践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表格。评价的目的不单单是评出本次的成绩,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指出病症所在,让学生在后来的项目中有所注意。
五、结束语
总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各个方面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学生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上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不但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采用项目教学法不但在中职化学教育方面得到良好的效果,在其他学科的教育当中也存在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应该大力提倡项目教学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 “教育思想的泰斗”。 在长达32年的教育生涯中,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基地,想学生之所想,思教师之所思,虑家长之所虑,寻育人之真谛,孜孜不倦的将教育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正如他在《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中所述:“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三十二年,这对于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
一、用教育思想管理帕夫雷什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的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有科学而明确的教育思想。校长不应该是“行政干部”,而应该成为教育思想家和教学论研究家,是全校教师的“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人”。他认为,教育思想应该以“如何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任何教育思想都应该来源于实践,在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再次加工创造,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好的教育思想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优秀的学校领导必须是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者和教学工作的榜样。他在学校管理上坚持民主的原则,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将在教学和教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汇集到一起,召集全校工作者共同讨论,将结果凝练成学校的意志,再推广到每一个学校工作者身上,成为他们身体力行的向导和学校认同感的一部分。恰如他所倡导的那样, “领导普通学校的艺术就在于:用统一的教育信念把低、中、高年级的教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共同关心学生的学习,使每个教师的个人创造像一条条永不枯竭的溪流,汇集成集体技巧、集体经验的巨流。”
二、用全面和谐教育发展理论促进学生成长
全面和谐教育发展理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核心与基础。该理论指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把高尚的思想信念、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修养、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全的体格和为社会需求及社会劳动融为一体的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使个性教育融会贯通,和谐共振。在五育上,他积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借助自然景观,训练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求,他建立了众多课外活动小组,每个活动小组包含着不同的教育内容,每个学生都可以经历不同的生活体验。在活动中着重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劳动项目。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差生问题时指出,“要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帮助差生树立自信心,通过科技晚会、小组竞赛、劳动创造、智力游戏、模型研制等课外活动培养差生的构思能力,通过阅读、写作、思考来拓宽差生的知识面,通过分组施教和个别施教来为差生查漏补缺。
三、用师本主义理念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大力提倡师本主义理念,即通过对教师人性化的关怀和培育,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从而达到以师治校的目的。在具体环节上,苏霍姆林斯基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积累渊博的知识。他认为,“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读书爱好者”,书本的厚度决定知识的高度,千方百计的为教师创造自由学习时间。为缓解教师的压力,学校还通过组织观看电影、举办音乐会等方式来缓解教师的压力。他坚持认为: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白由支配的时间,供教师读书和研究。教师的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为培养教师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兴趣,他把自己变成一位探索者和研究者,将教育工作这块宝石打磨光滑的一面展示给教师,让他们为里面包含的精华感到震惊和欢喜,以此调动教师结合事实、发现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现象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爱,正如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但关心教师的成长,更关心教师的利益与幸福。在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将教师利益放在第一位,想尽一切办法保证教师的工作量。对于出现教学事故的青年教师,他总是在私下里以亲切的语气、推心置腹的方式找出问题之所在,帮助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弥补过失。
四、借鉴与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办好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思路。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与转型期,吸取与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对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大有裨益。
首先,充分发扬民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著名教师赵谦祥先生对大写的“人”字做了这样的诠释: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相两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事实上,在我国的中小学,思想管理不但普遍落后于行政管理,而且被扭曲发展到极致。在某些地方中学,由于缺少科学的思想引导和教师的参与,学校的管理完全靠领导的行政命令或一时的想法,例如,某地方中学领导在考察了沿海一所省师范中学后,决定学习此中学的做法,每节自习课都要求在黑板上写到:闭嘴、坐下、学习。除此之外,指派 “学生巡视员”到各个班级观察学生在做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压抑和被监视状态,极易产生各种逆反心理。因此,将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理念内化于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应面对的首要任务。
其次,关注差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5年,全国高考弃考率约为10%,按此比例计算,2014年高考弃考人数约百万,其中相当部分高中生是由于成绩差而放弃高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老师长期关注优等生,忽视差生所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爱学生,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他们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好好学习的愿望就会熄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第四款规定:教师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研究认为,部分教师违背职业操守、有法不依的做法与当前不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密不可分。因此,要改变目前差异化教学方式,必须取消高考教师奖惩制度,建立由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多方参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主动关心差生,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找到适合的学习策略,在公平和谐的环境下发挥特长,尽早成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成绩差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予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最后,育师优师并举,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进入21世纪,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焦点。观察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不难发现,城乡、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教师任务重、编制紧,年龄高、待遇差、流失严重。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考证发现,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他们看来,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纵观我国中小学教师,被众多的检查、考核、评比所困扰,自由发展的空间被剥夺,没有精力思考与学生有关的事情。绩效工资到了,却“割了自己的肉、涨了领导的口袋”,与公务员相比,教师的社会地位更无法望其项背。由此可见,我国对教师的关怀与培育还远远不够,“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现状亟待改变。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祖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三卷)[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2][乌] B.A.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95.
[3]韩素梅.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和“后进生”的转化[J]. 科技资讯,2007(2):92.
[4]СухомлинкийВ.А.Антологиягуманнойпедагогики -M, 1995: 465 - 467.
[5]《湖南教育》编辑部.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