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课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3 16:28: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培训课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培训课程

篇1

一、当前远程教育课程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网上资源零散,自主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是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开发者往往只注重内容的精彩显现,而因种种原因很少开发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源。事实上,远程教育中的各种资源相互配套、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和作用,既有利于学习者,也可以降低网络教育的成本和费用。

网络用户的广泛性,使教师可能无法预测网上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水平。加之农民学习需求差异大,针对农民的网络课程应体现网络的优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切实满足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但现有的农民培训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往往只是体现了学习者自己学习的这一特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各种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

(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与生产脱节

课程内容往往是传统的课堂搬家或教材课件网络化,有些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求,无关的信息过多,农民真正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等则相对较少,这大大降低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培训结果是使他们“穿着旧鞋走新路”或者“刚学人家三分像,人家又有新花样”。因此,培训内容应符合农村的特殊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同时,培训课程应因地制宜的筛选培训内容,贴合地方产业规划要求。目前,农民培训网络课程在这方面还很欠缺,没有很好地体现地区特色,不能有效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 内容单一,系统性不强

现实中的网络课程往往仅是现行教材的电子版本,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知识点简单罗列。并没有考虑相同教学内容对于不同水平及类型的学员,要采用不同的呈现形式和组织方式,且重难点也没有突出。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难理解的农业技术,部分网络课程也仅仅利用文字形式呈现,没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角度对学习环境进行模拟,这就使得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严重影响了学员的学习效率。

二、农民培训网络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及特性

(一)主要原则

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以及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其课程开发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即以实践的行动内容为主、理论的学科内容为辅,并在人本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获得的过程性和陈述性知识内化为能力,并提出建立独立于学科体系之外的或者与学科体系相对应的行动体系的课程体系框架。

(二)主要特性

1. 整体性

要从农民教育培训的整体需求出发,面向“三农”,探寻具有普遍适应可能的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方法和途径。覆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还包括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人发展问题。

2. 适用性

主要体现在满足受训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尤其是有针对性的现实需求。在考虑到课程设置“有用”的同时, 还须坚持培训专业的适用性与技术性, 须能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增效等诸多实惠。

3. 前瞻性

研究者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思考产业未来的发展,内容要与时俱进, 力求体现新理念,融入国内外在农业发展与创新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

三、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一)基础知识模块

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为受训者提供必备和通用的基础知识,提升综合素养,使其掌握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技、文化和农业基础知识,为其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并提供支持的课程,适用于各类专业。

篇2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8-0076-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由此可见,面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国家层面已经把继续教育提高到新的高度。

目前,学分管理制度是教师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要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从培训任务、机制建立、学分登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提出明确要求。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规定:每个注册有效期内完成不少于国家规定的360个培训学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等量学分,才能定期注册。

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在职业务提升,另一方面使教师面临新的艰巨任务。学分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让很多教师爱恨交加。如何有效解决学分制度建立和教学实施中的矛盾,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我们面对学分背景下教师培训实施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探索,在曾广耀院长主持的《学分制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课题中,笔者作为成员之一,在课题组的统一安排下,对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实效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一、当前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局。

1. 校本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专业引领,教师动力不足。目前广大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由于学校小学生少,师资配置也不多,本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就更少, 同行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没有他人经验借鉴,校本研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人才引领。许多学校的校本培训,培训形式泛化,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同时,培训任务大多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教师缺乏培训原动力,收益不多,效果不佳。尽管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提高专业素质、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但是教师和学校的需求并没有在行动上最终促成教师培训成为现实。

2. 集中培训内容不系统,过程不够规范,大多流于形式。各级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在实施培训过程中,一般根据自身师资条件、教学资源和经验来开设培训课程,很少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培训内容和课程开设大多盲目跟风,随意安排培训课程,教学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可言。既缺乏总体规划又忽略了教师的长远发展,对教师的岗位自我发展方式关注不够,甚至使得教师因为参与集中培训学习而导致工作上忙乱不堪等等。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活动,无法真正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久而久之,会使学校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 培训内容与教学现实相脱离,参训教师共鸣度不高。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研,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这更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要关注教师在岗位上的自我提高和发展。大部分老师认为集中专题培训的困难首先是没有时间,其次是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关注不够,教学内容空泛,培训意义不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培训内容与教师的教学日常工作现实相去甚远,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学的内容,其共鸣程度也可想而知。

4. 培训组织涣散,纪律松散,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物质。目前集中培训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培训。虽然由于学分管理刚性要求,教师有完成学分硬性任务的需要,很多教师勉强参加各级集中培训,但是由于一些基层培训单位组织不力,教师为培训而培训。逃课现象普遍,听课纪律松散,课堂打瞌睡、讲笑话、接听电话的多。加上授课专家课前准备不充分,专家自身学术造诣不够,形成台上“演独角戏”的现象,教学无双边活动,学员参与度低,培训效果不明显,浪费时间和金钱。导致国家教育法规无法落到实处,广大教师对自身责任感到困惑。

5. 培训管理缺位,组织不严,缺少有效的质量评估机制。一些基层培训机构由于缺乏必需的制度管理或管理制度不严,工作责任心没有跟上,培训组织管理不力,尤其是对授课教师缺少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单凭上课专家自身约束,很难提高培训实效。即使是名副其实的专家,也并不清楚自己的教学是否得到学员的肯定,哪些方面需要弥补。况且有些所谓的专家,自身水平能力欠缺,任务观念重,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满堂灌,观念陈旧,无视一线教师需要,无视听课学员反馈。这样缺乏良好评价机制的培训活动,学员大多反映不佳。

篇3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措施,是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文献研究和现状调查表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直存在着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绩效技术中的一种干预措施。对于任何组织,培训都要关注成本效益,因而要求快捷的培训设计和高效率的培训实施。笔者认为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益的原因之一是混淆了培训课程与学校教育课程的特点,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不合理。本文从培训课程的特点出发,依据WPW学习模型提出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模式,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进行设计。

一、教师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

培训课程一般包含四个层次:课程――模块――课――活动。这里使用模块概念而不用单元概念,是因为模块一般是内容紧密相关、结构相对完整的,便于在内部培训课程体系中交流和互用。在内容少的情况下,为课程――课――活动的层次。也就是说,首先把课程分为多个模块,进而设计模块,然后将模块再细分为多个课时,在每节课中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说,课程大体上可分为3~5个模块,每个模块可再分为2~10个课时,每节课依据课的类型及特点来决定活动的数量。课程、模块、课、活动等层次的含义虽不相同,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各个层次的界定如下:

(1)课程:能够实施集中培训的一个单位;

(2)模块:课程内能够达成1~2个最终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为2~8小时不等;

(3)课:达成1~2个具体目标,1小时左右的教学单位;

(4)活动:为达到每节课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学单位。

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涉及层次的划分和层次关系,包括同一层次的序列和不同层次的递进关系。培训课程的教学是按照预先确定的层次实施的,层次结构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率,培训课程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在各个层次上,而层次结构的设计要受教与学理论和观念的影响。

二、教师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模式

1.WPW学习模型

美国学者理查德・斯旺森(Richard A.Swanson,1992)等提出了WPW(Whole-Part-Whole)学习模型,体现了学习的“整体―部分―整体”的自然节奏,基本的WPW模型如图1所示。[2]该模型是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系统化的模型,可以为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框架。

2.培训课程层次结构中的“整体”

第一个整体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先行组织者给受训者提供一个心理支架,便于他们接受新的教学;二是通过与受训者已有经验相联系,使所学内容更有意义,从而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动机。美国成人教育家诺尔斯(Knowles.M)的研究指出,成人学习者自主性较强,其个体生活经验对学习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更乐于接受学习任务与其社会角色和责任密切相关内容的学习。[3]首先,培训者通过确立先行组织者,使受训者关注将要学习的材料,帮助受训者回忆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新的学习中,形成新的图式。[4]由于培训的对象是成人,成人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经验基础,受训者是基于经验来理解和接受培训者的观点的,成人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多样化的经验,因此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成人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有助于受训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成人学习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往往对那些能帮助他们解决日常工作问题或能带来回报的学习有更强的动机。因此,在第一个整体教学中要将新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经验联系起来,让受训者认为自己能驾驭学习材料,并且学习能帮助他们解决对自己的生活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时他们的学习动机最强。

第二个整体是主要成分,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受训者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完整掌握,它把单个的部分结合起来,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每一部分的内容,而且通过“整体”使各部分有机联系起来,增强了对内容的完整理解。只有从教学材料整体出发,才能建立内容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保持教学的完整。因此,培训者有必要通过形成教学的整体,如完整概念、完整定义来回顾和强化“部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整体形成的基础上,教学的“部分”在整体中就有了新的意义。在认知整体形成后,需要安排练习和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

3.培训课程层次结构中的“部分”

培训课程设计模式中的“部分”,是通过系统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教授具体的结构化的材料,从而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分步掌握和精细加工。受训者在培训者指导下,认识循序渐进地深入,在每个部分中成功地达到相应的行为标准。在这里重要的是,首先,受训者只有掌握每一个“部分”,才能使第二个整体有效;其次,每一个“部分”都要以WPW形式组织,也即每一个部分内都是W-P-W结构,这样在更大的WPW课程设计中有了它的子单元,能使受训者在每节课中都受益。

培训课程层次结构设计模式给培训设计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化设计框架,适合于各种类型目标的培训课程的设计。这个模式能用于整个课程和每节课的设计。以系统观点来看,课程的每一个成分,无论是作为“部分”还是作为“整体”,都是连续体的一个子系统。也就是说,课程的每一个成分,都是一个教学时段,开始的时段侧重于建立第一个“整体”,随后的时段就自然逻辑地成为“部分”,最后的时段就作为了“第二个整体”,而每一节课或子系统也同样是W-P-W结构,如图2所示。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和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如下。

1.“课程――模块”的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的目的是让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形成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一切技术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并具有解决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5]依据培训课程设计模式,将该课程分为六个模块,依次是:初识信息技术应用、“我”与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果整理与展示、总结与提高。图3为课程层次的结构设计图。

“初识信息技术应用”为第一个“整体”。在培训开始阶段,引导受训教师通过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与技术有关的教育现象来了解信息技术应用,一方面可以作为整个培训课程的先行组织者,使受训教师对课程的体系结构形成初步认识,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促使受训教师把日常工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与他们已有经验相联系,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形成稳定持续的学习动机。

“‘我’与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成了培训课程的“部分”,培训教师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三个方面来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实现对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的分步掌握和精细加工,受训教师也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更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成果整理和展示”和“总结与提高”为第二个“整体”,这一部分是整个培训过程的关键,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培训中,把每一“部分”中所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制作出相应的作品(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并与其他受训教师分享自己的作品。最后,不仅培训教师要对受训教师的作品进行评价及总结,而且受训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从而使受训教师得到发展与提高。这样,受训教师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每一部分内容,而且通过“整体”将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完整理解。

2.“模块――课”的设计

下面以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中的模块三“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来说明“模块――课”的层次结构设计。模块结构设计如图4。

在该模块中,第一个整体为“初识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开发模式”。在这一模块培训的开始,要给受训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启发他们回忆教学工作的环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媒体,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评价等日常教学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及教学模式,成为本模块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激活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心理图式,便于受训教师更深入地认识教学设计。此外,通过把受训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与所学内容相联系,使教师意识到本模块学习对于改进教学和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巩固受训教师的学习动机。

在模块学习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与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和结果评价与修正设计”构成了“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块的“部分”,各个阶段承前启后,相互关联,受训教师只有掌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更好地认识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开发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最后的“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是第二个整体,目的是为了让受训教师对“教学设计与实施”这一模块达到完整的掌握。通过对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及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可以把教学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结合起来,不仅能掌握好每一环节的内容、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而且通过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和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对“教学设计”的完整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3.“课――活动”的设计

在课与活动这个层次上,要从WPW学习模型出发,具体考虑教学目标领域,分解和细化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划分课的进度和时段。

(1)认知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在认知类培训课中,可以包含多项活动,通常可以设计为案例呈现、问题思考、资料阅读与讨论、师生小结、练习与反思五个教学时段。“案例呈现”为“第一个整体”,侧重于让受训者结合实例理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原理;“问题思考、资料阅读与讨论、师生小结”为“部分”,分步骤让受训者掌握所培训的知识;“练习与反思”为“第二个整体”,主要用于巩固前面所学。

例如在“学习者分析”这一节课中,首先,用PPT向受训教师呈现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时间约5分钟;其次,培训教师提出问题“案例中谁是学习者?学习者有哪些特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重分析哪些特征?”受训教师思考后将答案写在纸上,时间约15分钟;再次,向受训教师提供相关阅读资料,让受训教师在阅读后分小组讨论“案例中分析了学习者的哪些特征?还没有分析哪些特征?”从而让受训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时间约20分钟;然后,培训教师带领受训教师对本节课内容做出总结,阐述在教学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的重要性及其如何分析学习者,时间约15分钟;最后,让受训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如所授年级、所授课程等)做练习并反思自己以前的工作,时间约10分钟。

(2)技能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技能类培训课通常设计为系统概览、开始、操作、关闭、系统缺陷、独立完成六个教学时段。“系统概览”为技能类培训课的“第一个整体”,侧重于让受训者理解和接受先前工作系统被修改和取代的事实,初步了解将要掌握的新系统;“开始、操作、关闭和系统缺陷”为“部分”,分步骤地向受训者介绍系统的相关操作及注意事项;而“独立完成”为“第二个整体”,让受训者运用前面所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完整理解。

例如在“PPT的基本操作”这一课中,首先,向受训教师演示已经做好的PPT课件,说明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补偿或取代其他演示媒体,并简要指出制作技能的重点,时间约5分钟;其次,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素材的准备,时间约为3分钟;再次,向受训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并在操作过程中讲述操作要点,要求受训教师模仿操作,时间约15分钟;然后保存操作,向受训教师演示刚才的操作结果,时间约2分钟;接着小组讨论PPT课件的优势及局限性,教师小结,时间约10分钟;最后,让受训教师独立完成,时间约20分钟。

(3)情感和态度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情感和态度类培训课主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程可以设计为接纳群体和个体、问题/机会、角色模型的担忧、解决方案、引导对解决方案的赞同、对成功的期盼六个教学时段。其中“接纳群体或个体”和“问题/机会”这两个时段合起来组成“第一个整体”,主要是为了改变个体基本的价值观和信念,改变原有经验中的“定势”,并为受训者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机会;“角色模型的担忧、解决方案、引导对解决方案的赞同”构成了“部分”,目的是根据整体中提出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引导受训者赞同解决方案,最后达到改变原有经验中的定势影响的目的;“对成功的期盼”是“第二个整体”,目的是巩固前几个教学时段的成果,达到情感或态度上的稳定。

例如在“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一课中,活动过程设计如下:让受训教师通过讨论归纳出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优缺点,接纳技术对教育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时间约10分钟;设置教育情境,提出教学目标,经过讨论选一名受训者扮演教师,其他受训者扮演学生进行教学过程模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时间约20分钟;用视频展示同样目标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让受训教师分组讨论对比两类教学,写出心得体会,时间约15分钟;选小组代表跟大家分享小组心得,时间约15分钟;培训教师做小结,引导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赞同并激发受训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热情,时间约15分钟。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可操作性和直观性,设计过程快速简洁,能使课程形成由环环相扣的内容和活动组成的层次结构,在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提高教师培训的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3).

[2] 张军征,樊文芳,张晓红.培训设计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陈肖庚.ADDIE教学设计模型在成人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1(1).

篇4

(一)首先理解什么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

1、我们所要建设或者说开发的是教师培训课程。不是学生学的课程,而是用于在职教师提高的培训课程,不能一般的理解为校本课程。

2、开发的人员:中小学教师、教师进修院校人员和其他培训者。其中,中小学教师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主体。

3、是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开发。要围绕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培训课程开发。

4、我们开发的培训课程是可以在网络上运行的。

(二)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

1、探索中小学教师的成长途径,使教师在培训课程进程中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

实际上是用任务驱动法来激发教师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们在开发培训课程的过程中,要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其中散在的实践智慧进行总结。

2、挖掘教师中蕴藏的巨大培训资源,形成分学段,分学科的教师培训原则课程,实现全员学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二、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内容与规范

(一)教师培训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选好课程内容。讲什么,讲哪个领域,讲什么问题。

依据教育教学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确定讲什么,越具体越好,越微观越好,具体到课最好。拓展、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实验操作、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课标理解与实践等方面;选择的课程内容要有价值。细化到每个单元每课的具体问题题目,但要注意不能把给学生讲的原封不动的搬出来。要说清:整体地位?大部分人都是怎么上的?存在什么问题?所以,我着重解决什么问题?操作之后获得哪些效果?还有哪些没解决的问题?等。总之,选题越细越好。

2、要确定自己的课程名称。课程题目要平铺直叙,简明扼要。

有些课程名称具有文采飞扬的特点,没有必要,有的是“浅谈...”、“试论”等都不可以;还有的是带有副标题。如果把正标题去掉,副标题可能会好一些。总之,给大学生讲课,没有文采飞扬的课程,没有说“浅谈...”、“试论”的,更没有带有副标题的。另外,经验体会累的题目也不可以。比较好的题目比如“儿童诗欣赏与创作”、“小学生作文技巧指导 ”等。

3、要明确培训的对象。

4、明确培训目标,让培训对象学完后能达到培训目标。

5、明确课程长度。以4学时为基本单位,所以叫微型课。如果4学时讲不完,可以4学时为基数。

(二)教师培训课程的基本框架

1、课程概述(讲稿、讲座录像)

讲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概念界定或问题提出(背景、研究状况等)目的意义、实施策略、实施过程、实施效果或预期效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要注意文体,用课程文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允许有探讨,但是引导大家思考。注意千万不要念或背讲稿。尽量找一个号得环境。注意艺术性。时电子文本和录像光盘。

2、课例或案例(讲座本人或合作者的实施过程录像及评点等)

篇5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但是整合什么,怎么整合,是绝大部分教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正在全国推广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范例。

一、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

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项目是一项全球范围的教师培训项目, 它帮助全世界无论是职前还是在职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如何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和资源融入到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以改进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中国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旨在鼓励在职各学科教师利用核心课程资源(培训教材和相应的配套光盘)来改进其课程结构和进行教学创新,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将教学内容展现给未来的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以任务为中心来促使学习者主动地学习知识,调整和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它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所倡导的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单元问题设计入手的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及自我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以重学习者合作精神的培养和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切入口的做法,都从根本上反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规范、合理、合法地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尤其强调规范、合理、合法、有效地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该培训课程巧妙地整合了信息技术技能学习和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其中的许多引导学员规范、合理、合法、有效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方法、途径本身对教师引导课堂里的学生在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示范、借鉴作用。

(一)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为实现其全球教学资源共享,一开始就要求每个学生在个人名下建立一个规范一致的文件夹,以便及时将文件归档。教师通过局域网实行实时监控与指导,作业随时保留在教师机的硬盘里,单元完成后,就集中上载到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文网站。电脑自始至终担当教学管理,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制作电子作品时,用规范的设计卡规划作品内容和页面布局,再选用适当的工具软件加工制作电子作品。在用演示工具软件制作电子作品时,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强调应首先关注演示的内容,确保演示的内容正确、完整之后,才利用工具软件提供的修饰功能对演示内容的外观进行美化加工,这样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不该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软件的设计和高级功能上。例如,未来教育提倡利用Powerpoint中的大纲模式,合理把握作品的内容和外观。

(三)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形式是多姿多彩灵活多样的,但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常规确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每个模块教学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与之相配套的计算机工具,教学步骤的具体实施也有分项目标和时间的严格控制,对学生的回家作业和学习效果也有一个量化了的标准。例如:申请注册网站要求学员记下用户名和密码;发电子邮件告诉学员不要忘了带上相应的材料;统一规范的“单元计划”Word模板;在“技术整合”、“学生学习”、“实施”、“学生评估和评价”四大模块的评价体系中“优、良、差”三种等次的细化标准都充分体现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细致规范的特点。

三、对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未来教育面对和要求培训者掌握的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中的一小部分,具体来说主要是微软的office组件。如果把作为学习工具的现有的信息技术分为三个层面,那么第一层面是作为学习者个人收集信息的工具,如网上查询、电子通信等;第二层面学习者群体合作学习的工具,如作为表达个人和小组观点工具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和网页等;第三层面是可以模仿―解释世界的各种模拟技术。现版本的未来教育技术部分未涉及第三层面,它没有无限制地扩展技术学习内容,而是清醒地在时代人“必须学会”和“可以学会”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学校物质的“应该具备条件”和“可能具备条件”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意味着我们的技术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46-03

随着世界民用飞机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乘坐飞机出行需求的日益增强,中国民用航空局提出了我国要从当今的民航大国向未来的民航强国转变的宏伟战略。实施民航强国战略要求加强民航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强行业关键人才队伍建设。全行业要建立完善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培训体系,支持民航企事业单位通过自办或合作方式兴办高层次的培训机构。民航要重点培养飞行、机务、空管、机场运营管理四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要加大培养国际化人才力度,增强民航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了培养民航维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5年中国民航局在充分借鉴对国际民航业影响最大的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AR-147和欧洲航空安全条例EASA-147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航特色制定了中国民用航空条例《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部),并于2006年颁发了《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AC-147-02),规范了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并实现了与国际民航的接轨,为培养民航维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依据和指南。

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是以培养合格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为目的,为取得CCAR-66部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和部件修理人员执照的人员提供培训的机构。国际民航约定,所有“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合格审定”的民航规章编号为147,因此通俗地称“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为“147学校”。CCAR-147培训可分为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民用航空器机型培训、民用航空器部件修理基础培训和民用航空器部件修理项目培训。目前,国内有33家维修培训单位获得147培训的认证。2009年6月,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获得CCAR-147培训机构合格证,包含2个类别: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ME、AV两个专业)和民用航空器维修基本技能培训(ME、AV两个专业)。2010年,我院又与广州航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获得147学校“民用航空器部件修理项目”培训资格。这是我院长期以来坚持以“行业标准”为办学特色的又一重大成果。笔者以飞机机电维修专业为例,对CCAR-147培训课程的设置进行分析,并对CCAR-147培训大纲作为飞机机电维修专业的行业标准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本专业课程标准的设置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

CCAR-147维修基础培训的课程特色

2006年5月颁发的中国民用航空局咨询通告AC-147-02依据CCAR-147部第147.4条、第147.17条、第147.27条制定,明文规定了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该大纲将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的内容划分为17个模块,明确规定了培训等级的定义、各模块的最低培训学时(见表1)、各模块具体的培训科目和内容,以及机电专业ME和飞机电子专业AV培训内容的培训等级。培训大纲将培训科目及内容按照教学深度的不同分为三个培训等级:1级、2级和3级,并定义了这三个培训等级相应的培训要求和培训目标。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机构应当根据教学等级确定每一培训科目及每一知识点的培训深度,编写各自的教学大纲,按照每一模块的内容制定各自的培训课时,但培训课时不得少于表1所规定的最低培训课时数。

由表1可见,CCAR-147维修基础培训ME-TA培训大纲规定的最低理论学时数为1100学时,最低实习学时数为1020学时。其中,在《维修单位合格审定的规定》CCAR-145部批准的维修单位实习学时为250学时,培训总学时为2120学时。我院CCAR-147维修基础培训ME-TA培训大纲完全覆盖了CCAR-147维修基础培训ME-TA专业所规定的17个模块,还增加了104学时的《机务英语》培训,除了培养培训学员的机务维护能力外,还提高其专业英语水平,以满足中国民航局对民航高技能维护人员英语水平的要求,使培训学员能快速看懂飞机维护手册等英文资料,提高飞机维护安全性和工作效率。我院CCAR-147维修基础培训ME-TA培训理论总学时为1224学时,实学时为1106学时,其中维修单位现场实习学时为320学时,总学时为2330学时,都比CCAR-147规定的最低培训学时高,所以,完全满足CCAR-147培训大纲的培训要求。

CCAR-147基础培训大纲是制定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行业标准之一

我院机务工程学院的飞机机电维修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民用飞机机电维修专业基础执照(涡轮式发动机飞机ME-TA)要求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本专业高等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从事飞机机电维修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民航维修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方案是以中国民用航空法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6部)、《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 部)、《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基础部分考试大纲》(AC-66R1-02)、《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AC-147-02)为教学标准来制定的。飞机机电维修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AC-147-02)、工作岗位能力需要和高职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按与行业标准相似的模块内容分类,分为12个模块。12个教学模块为:基本素质、英语能力、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维护基础、空气动力学基础及飞行原理、人为因素和航空法规、涡轮发动机飞机的结构与系统、燃气涡轮发动机、综合能力、拓展选修课。我院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和提供本专业实训教学所需的材料、设备和实训教学场地,以满足实训教学要求,包括钣铆实训室、飞机电器修理实训室、飞机系统修理实训室、航空发动机及附件实训室和无损探伤实训室等。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维修厂、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等符合《维修单位合格审定的规定》(CCAR-145R3)的民航维修单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得以提高,能掌握维修人员执照基础部分航空机械专业(ME-TA)方向的必要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适应民航生产一线工作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CCAR-147基础培训大纲是设置

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行业标准之一

我院飞机机电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同样也是依据中国民用航空法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6部)、《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 部)、《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基础部分考试大纲》(AC-66R1-02)、《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AC-147-02)的标准来制定课程标准,按照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

以《燃气涡轮发动机》课程为例。在CCAR-147基础培训大纲中是M14模块,ME-TA专业的理论学时是120学时,实习学时是60学时,总学时为180学时。飞机机电维修专业(ME-TA)《燃气涡轮发动机》课程的理论学时是122学时,技能实训是60学时,总学时为182学时。CCAR-147基础培训的《燃气涡轮发动机》M14模块的培训内容和飞机机电维修专业(ME-TA)《燃气涡轮发动机》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一致,都包含了热工和气动基础、燃气涡轮发动机概况、燃气涡轮发动机部件、燃气涡轮发动机总体的特性和结构、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滑油系统、燃油控制系统、空气系统、启动和点火系统、指示系统、操纵系统、反推装置、飞机辅助动力装置、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监控和地面操作,以及燃气涡轮发动机技能实训等内容。所以,本专业《燃气涡轮发动机》课程完全覆盖《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CCAR-147)和《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基础部分》CCAR-66中M14模块的内容,满足培训要求。本课程突出技能和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通过实物讲解和学生动手装拆实践,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航空发动机结构,更好地理解了航空发动机原理。学生学完本课程后,为取得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基础部分机电专业基础执照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形式包括课堂教学、专业教室教学、飞机发动机现场教学和基本技能教学等,学生学习成绩评定采用符合民航行业标准的口试、笔试、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结语

我国的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CCAR-147基础培训)是近几年才开始实行的一种培训,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随着我国民航和国际民航的发展,CCAR-147基础培训必将在为民航机务维修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 部)和《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AC-147-02)在飞机机电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课程标准的设置方面起到行业标准的作用,也必将对我院的民航高技能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朝兵.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

[2]倪莹.对企业单位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思考[J].中国民用航空,2010,(6).

[3]莫异昕.影响民航维修企业在职培训效果的因素及其改善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07,(12).

[4]余群英.广东高职教育管理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

[5]邓永萍.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课程改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梁裔斌,白景永.以行业标准为导向的高职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在《仓储与配送》课程的教学加大了实训的力度,专门开设了实训课程,时间连续两周的课程,课时到达40课时以上,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实训课程的重视,同时意味着实训课程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实训课,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中心,进行的“填鸭式”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主要从实训目标设计、实训项目准备、实训组织实施、实训评价和考核及实训总结与反思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1仓储配送实训类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分析

物流类课程所对应的毕业生,毕业后,通常是在企业基层任基础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比如运输、仓储和配送、分拣等多项业务。此后,依据个人能力、自身优势和工作经验,可逐步晋升到仓管员操作组长部门主管/项目经理等职位。

2物流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现代物流行业是一个层次较清晰的系统,整个运行过程会涉及诸多业务流程,而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执行层的物流人员,主要是负责物流操作中的环节,需要掌握相关的出库、入库、配送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管理层的物流人员,则需要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去制定一个较科学的物流计划,对物流作业的整体流程加以控制。

3仓储配送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项目一:物动量ABC 分类为例进行项目教学。

3.1项目任务

某配送中心每周对所有货物进行相关的出库量统计,出库作业周报6份(物动量统计),将配送中心的货物根据出库量进行分类,主要分清重要物资、一般物资和次要物资,从而有区别地确定货位的存储。

3.2学习目标

理论目标:ABC 分类的基本原理的关键核心问题;

技能目标:会根据货物信息量进行ABC分类并确定类别进行储位规划;

职业目标:对近期物动量进行统计加强对货物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3相关知识学习

物动量基本原理。物动量 ABC 分类的原理是:“重要的少数,次要的多数”。以货物累计周转量为衡量标准,划清货物的主次顺序,为货物上架存储安排奠定理论基础。

表1:储配作业优化设计内容

表2:仓储与配送管理项目教学及任务

步骤:①对6周出库作业周报的货物进行合计按降序排序;②计算货物出库量的百分比,并进行累计周转量的百分比;③分类(货物累计周转量百分比在0-70%划分为A类;累计周转百分比在70%-90%划分为B类;其余的10%划分为C类)。

3.4项目实施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确定成员分工及合作形式。

物动量核心先汇总降序再进行累计百分比:(1)统计每种货物总的周转量进行降序;(2)计算货物的累计周转量的百分比;(3)制作ABC分类表;(4)绘制物动量ABC分类图;(5)根据入库货物制作入库货物ABC分类表。

根据情景进行物动量ABC分析:(1)在对货品进行储位分配时需要对各种货品的物动量进行判断,累计周转率在70%以下的货物定为A类货物,把累计周转率在70%-90%的货物定为B类货物,把累计周转率在90%以上的货定为C 类货物。(2)入库货物ABC分类,根据货物ABC分类结果,将此次入库单中货物再分类 (依据情景任务提供入库任务单),将分类结果标注。

3.5教学拓展与延伸

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掌握并理解物动量ABC分类,应进行任务拓展练习,虚拟情景20种以上货物出库量,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对每一种货物总的出库量进行统计降序,再计算累计周转量并划分类别。

3.6检查与评价

篇8

一、根据家庭教育特点,分析共性问题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很多孩子出现的一些状况和问题其实背后主要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为孩子读书和成长操碎了心,大量时间陪伴着、教育着、影响着,不少家长认为自己是最懂得孩子,对孩子的教育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固有经验去“塑造”孩子,不少家长太关注孩子在小学阶段习惯、行为、品质方面的培养,更多注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重视吃好穿好,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争取好成绩。有不少家长要是孩子不“听话”,还会施之以“强迫命令”的影响,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预设的路径前进。殊不知长此以往,会泯灭了孩子的创造天赋,压制孩子的潜能,扭曲孩子的成长,这种爱,越是爱之深爱之切,孩子越是承受不了成长不了。慢慢发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事情并不像自己预期的一样,比如出现孩子的成绩不稳定、对学习缺乏兴趣、习惯不太好、与孩子的交流会变得困难等问题。

二、根据小学生特点整合教育资源

孩子在小学阶段处于一种在认知方面和创造性方面特别容易受到暗示的状态,家长的人格能够在这个时期悄悄地潜入孩子心中,用自己的意志激发孩子的意志,并使其发生变化,所以父母的思想和榜样尤为重要。这一时期,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认清、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规律,支持孩子自然而独特地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家长心目中的理想模样,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阻碍。对家长来说,对孩子的每次教育都是第一次,并且永远是第一次,因为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也没有吸取教训的机会,这就更增加了教育的风险。

三、调研家长需求,开发主题课程

2012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社会教育办公室,开办了“家长学校”,安排课时,开展校级、年级、班级家长三个层次的家长课堂:上好校级课,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讲学;上好年级课,学校在上课前要组织教师专家针对年级学生出现的特点、状况和年级学生教育主题进行集体教研,每位家长每年会在“家长学校”进行一次年级培训;上好班级课,每学期一次班级培训。另外,学校又组织了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广大教师的家庭教育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和发展,400余名教师获得了“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质,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业务精良,实践经验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队伍。

学校组织编撰《家长学校校本课程》丛书,分低、中、高年级册。根据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针对家长存在的教育困惑和问题,我们选取了河南省实验小学、郑东小学两所学校的二、四、六共三个年级进行抽样调查,随机发放了问卷900份,最后全部回收,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比较,筛选出家长培训的主题。

篇9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习。重点学习了教学媒体与资源利用、探导型教学设计、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教学实施计划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合探讨等内容。这次培训学习,我无论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还是在信息技术操作上,都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对现在和今后的教育教学有较大的指导和帮助。

在培训中,我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使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在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训操作中,我学会了更多的辅助教学的计算机软件以及应用;学会了如何收.和处理对课程有利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加深了跟众位老师的学习和交流,加深了我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进一步.。我也感受到王玉龙老师对教学事业的热情和专业水平,也要求自己要不断学习和拓展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升自身教学教育能力与专业水平。

课堂是灵活的,教学模式是多变的。在.个培训中,我.了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还要懂得如何利用和挖掘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一切技术手段,去成就一堂精彩的课。教育技术是为教学而服务,它不仅局限在音像、多媒体技术上,还应充分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视教育过程的研究与开发,重视教学设计和评价。作为一名新老师,更应懂得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用什么方法教;应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及相关技术手段用于课堂教学,用于个性化学习,用于课外活动,用于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

过去,我曾认为只要懂得Word、Excel、PowerPoint、Flash、抓图工具、视频剪辑工具等软件就可以把课程上好,认为老师只要教给学生课堂知识就够了。但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懂得了信息技术对新课程的支持作用,更深刻的.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并学会了进行课程单元的教学设计,学会了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创设高效学习环境,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教育能力水平的高低将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今后我将不断努力学习和钻研教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篇10

对于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那么,工程师类型的划分就直接关系到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首先应当确定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工程师分类方法。国外的普遍做法是把工程师分为两类:注册的和非注册的。英国注册工程师还细分为三种类型:工程技术员、技术工程师和特许工程师。这个分类注重的是工程技术角度的难度和分工。正像文献[3]提出的工程师分类建议那种区别:服务工程师主要从事运行、维护与管理,或营销、维修与服务;生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建造,产品制造;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设计与开发;研发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咨询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其中,工程技术员就相当于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相当于设计工程师,而特许工程师相当于研发工程师。美国注册工程师只有两类,其注册工程师与英国的工程技术员和技术工程师相对应,职业工程师与特许工程师相对应。我国工程师职称系列虽然是原先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与英美的注册工程师系列缺乏可比性,但在衡量工程师的专业能力上还是相似的和具有参照性的。

文献[2]提出了四个工程师类型划分原则:生命周期原则(工业产品和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运行、服务与管理);成长过程原则(工程任务的胜任能力的提升过程);学历层次原则(本科、硕士、博士);粗细适中原则(工程师的职责要求具体、分工明确、考核指标细化)。文献[3]所提出的工程师分类(服务、生产、设计和研发)依据的是生命周期原则。而英美注册工程师的分类法和我国工程师职称分类依据的是成长过程原则。文献[1]还提出了四个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原则:服务面向原则;办学层次原则;自身优势原则;未来需求原则。如按照办学层次原则定位:各类型院校与培养工程人才定位的关系为研究型院校培养研发工程师;研究教学型院校培养研发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教学研究型院校培养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本科教学型院校培养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专科教学型院校培养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各类工程师的后备工程师,或者说毛坯工程师。这一点与英美国家的大学相同,而与德法国家的大学不同。差别就在于,同一工程师标准培养,但培养的结果要求不同,一个是毛坯,一个是成品。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目标内涵

在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人才分类问题解决后,就可按照具体的人才类型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或者说培养标准。这个培养目标的内涵应该是概念明确、定义清楚、易于把握和应用的。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新近制定的对学士工程师(GraduateEngineer)的认证标准,对我国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很有参考价值。表2列出其三类工程师(应用科学工程师、工程师、工程技术师)的认证标准。仔细比较这三种认证标准,可以发现,还是相同点多。提炼三者的共性,可把三种标准的11条归纳为三个意识和八个能力:职业道德、全球影响和当代意识;知识应用、实验、设计、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交流、自学和利用工具能力。应用科学工程师标准和工程师标准的差异主要在第3条,应用科学工程师只要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就可以了,而工程师则要求不但设计系统,还要设计组件,并且还要考虑诸如经济、环境、社会、政治、道德、健康和安全、可制造性及可持续性的现实约束条件。工程技术师标准与应用科学工程师和工程师标准的差异主要在多了工程服务方面的要求,诸如有对质量、时效和持续改进的承担,有运用写作、口述和图形表达的交流能力。与美国学士工程师(GraduateEngineer)的认证标准相对应的是我国的标准。列出了三种培养目标:由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8]、文献[3]提出的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和文献[9]所提出的工程师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