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3 16:28: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科研的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科研的方法

篇1

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规律(行为方式),既是一种理论上的方法体系,又是具体实践的行为策略。教育科研方法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客观层面,即教育科研方法论;二是中观层面,即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三是具体的操作性方法。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变迁

教育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取得今天较为成熟的地位。在中外教育史上,不同教育思想与流派之间的争辩、包容、深化和拓展,在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方法的逐步成熟与深化。从整个教育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两千年来教育研究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大的历史阶段:萌芽期,发展期,形成体系结构期,多元化时期。

(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期:“经验――描述”研究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萌芽期大致可追溯到教育学在古代社会产生至17世纪形成独立学科这一时期。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随之诞生。这一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特点是“经验――描述”。在这一时期,教育研究主要依据是观察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虽然有简单的逻辑推理,但总的说来,当时的教育研究方法是笼统的、直观的,带有明显的朴素性和自发性。这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古代时期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水平还很低,人们对方法的追求比较笼统和模糊。该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的思想成就体现在中西古代教育观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逻辑学以及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中。

(Ⅱ)教育科研方法的发展期:“哲学――思辨”研究阶段

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了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在这一时期,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教育学研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化运动开始。该时期教育研究的思想成就突出体现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之中。

在《教育学》中,赫尔巴特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出发,导出其教育目的论和教育方法论。他继承了夸美纽斯以来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把定性研究方式确立在哲学思维层次上。赫尔巴特不仅给“经验――描述”研究阶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创造了“哲学――思辨”研究阶段的辉煌成就,更启迪了其后“科学――实证”研究的新时代。

(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体系期:“科学――实证”研究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在自然科学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的历史背景下,教育学爆发一场深刻的革命,一些教育学家倡导在一般科学方法的框架内进行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引入了实验方法,试图从思辨研究转向实证研究。这一转向导致原有研究范式的危机,教育科学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新兴科学快速发展,学科内部分工日益精密和专门化,数学和数理逻辑得到广泛应用。正是应科学研究发展的要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多元化时期:“规范――综合”阶段

20世纪的教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局面。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危机,使人们开始怀疑曾经是无往而不胜的科学主义,重寻失落的人文精神。“价值多元化”的口号,成为当代众多教育理论流派得以共存的基础。与此同时,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教育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以教育研究方法本身为研究对象,它意味着教育研究的深化。

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教育与社会学》继承并强化了孔德的实证科学观。而1921年德国的克里兹施玛尔在《哲学教育学的终结》一书中,则宣判了哲学教育学的死刑。其后,以斯普朗格为代表的“精神科学教育学”,继承了施莱尔玛赫以来的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传统,在教育学领域反对将人片面化、畴形化和工个化,呼吁教育要造就出具有完整精神和充满创造力的人。此后,解释学、新、结构主义等都对所谓“科学化”思潮进行过责难和批判。

纵观教育研究的历史发展,既是传统研究范式在自然科学方法的冲击下逐渐解体的过程,又是人本主义研究范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深化的过程,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近20年来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些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层面: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

1.每一种哲学理论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产生深远的影响

哲学与教育学科的关系源远流长,处于前期学科的教育思想是古代哲学家对于教育问题所作的思考;成为独学科的教育则力图摆脱被哲学直接包含的“母子式”关系,寻求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有别于哲学式思辨的研究方法;当代哲学与教育学科一方面处在科学大厦中的不同层次,另一方面各自内部都发生分化,相互之间有着多种不同方式的交叉。

2.横断科学理论

横断科学主要指系统科学与数学,它诞生于20世纪数学有重大突破、七十年代系统科学形成之际,是当代科学发展中新生成的一个学科群,已构成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层面。被称为系统学科的科学,迄今为止主要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及广义进化论,它们都以世界存在事物的基本结构形式“系统”为共同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系统的构成、结构,揭示演化、系统的内容关系,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等。恰恰是在整个学科群意义上它才被称为横断科学,因为其研究对象是事物存在的结构形式而非实质内容。系统科学提供拓展和重构当代教育研究问题领域与对象观的新视角,提供从整体上研究教育内部结构的新思维原则,提供分析教育与环境关系的“结构与功能”新思维模式。

3.教育理论

任何教育研究,往往都是从一种概念框架开始的,这种框架在如今常被称为范式,是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它支配着探究的行为、解释资料的方法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研究者不同的教育观念,会极大地影响其教育研究的倾向性。教育理论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最为重要的和直接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中观层面:注重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研究

近20年来,教育科学研究出现了生态化倾向。所谓生态化倾向,就是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外部效度,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育科学研究的生态化倾向直接导源于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实验室实验能够按照严格的设计程序,操纵自变量,对教育科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完整的系统,运用实验室实验,操纵有限的变量,必将把一些有意义的变量给控制掉了,外部效度明显降低。所以教育科学研究必须要走出实验室,到现实的生活中进行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场化是指在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人发展的规律。随着生态化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只有冲出实验室围墙,到现实的生动的教育现场冲去进行研究,才能使教育研究内外部效度达到统一,于是在具体研究中就愈加重视现场研究。

所谓跨文化研究是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此基础上,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三)教育研究具体方法方面:注重研究的综合化、现代化和数量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主要是指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并且每种方法各有其利弊,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容易失去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其研究结果难以全面可信。

篇2

一、什么是学校教育科研

学校教育科研,即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或遵循教育规律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

其要点是

1、在已有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即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这些内容大部分在师范院校中学过。包括教育学导论、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德育论、教学论,行为科学,美学,未来学。

这些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点,可以指导教育科研的方法,开拓思路。为怎样设计研究,组织实施。怎样总结研究的成果提供依据。

2、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对象教育就是教育实事。一是理论,二是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目标),可以是教育的过去,教育的现在,教育的未来。把教育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应用性科学和实际教育技能,技术。如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才算是创新,怎样做才是素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因才施教,有四个要点:诚实,爱心,现代公民意识,良好习惯养。

案例1:张熊飞的“诱思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经过思维。探索研究,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目的。

案例2:邱学华的“尝试创新教学理论”的主要框架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认为尝试是一种探测活动,是为了解决新问题。以“尝试、研讨、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大地。鼓励学生“学会争论,在争论中合作”,其中心是研究能力和探索能力。

案例3: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语文特级教师)情境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

情境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①、形真,即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可见可闻,学生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

②,情切,以老师的真切情意去感染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教学成为他们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的过程。

③,意远,“情境教学”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就在于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古人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情境教学便是顺应作者的思路,创设出意境深远的情境。

④、理寓其中,形象、情感、意境三者融为一体,其命脉便是内涵的理念。情境教学的“理寓其中”,正是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的形式。运用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是: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生动性。方法上的启发性。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情境教学法从小学语文拓展到整个小学教育,甚至影响到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一种比较重要的教育思想。

案例4: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调查及教师素质培养目标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教师的素质和培养目标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随机抽样选取毕业后留在济南工作的2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就工作性质。继续教育、师范教育所学课程的适用性、师范教育的薄弱环节。毕业后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和进修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该课题提出了新时期教师素质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科研能力等。

该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其研究水平在某些方面达到了省内同类课题研究的先进水平,尤其是本课题在新时期教师素质目标方面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对理顺目前师范学校的办学思路。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转换等均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本课题在我省者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已达到领先水平。

3、学校的教育科研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基本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运用到教育科学研究中形成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实验,经验总结、行动研究等。

4、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也是学校教育科研科学性和教育性的体现。即不随意性的,从提出研究目标(课题),明确目的。为实现目标有步骤有计划的去进行。

5、学校教育科研是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如探求学校教育各方面的未知,发现新规律,求得新结论,创造出更科学的新的教育方法如诱思探究。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研究。现在学校有很多问题,大家人人谈论的问题,(减负、素质教育、创新等)有的就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为什么学校要搞教育科研

(一)教师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是专搞研究的人做得事,我们搞不了。实际上是各有侧重点的。

专家学者运用科学方法,描述和解释教育现象,探索未知,获得有价值的发现,是研究;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当事人,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加以总结、反思与改进,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形成个人的实践知识,这同样是一种研究,而且是不同于前者,不能为前者所代替、更为重要的研究。

一个重在描述、解释教育现象,建构理论,一个直接指向实践,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

一个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加以解读;一个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行动中研究教育。

每个教师都因为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活经历形成特定的“个人知识”。这种“个人知识”,“个人哲学”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学生、师生关系的理解,对教育活动的意义、方式的建构。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便是他自己反思教育行动背后的“个人哲学”重建教育教学活动的信念,进而改进自身教育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制度化、课程开发自上而下,学校管理制度约束等,迫使教师成为别人研究成果的、专家课程、外在规范的照搬者、被动执行者,其教育行为背后的传统观念“内隐理论”、“个人哲学”得不到应有的触动与重建,难以适应教育革新的要求,以致于不少教育革新的方案写在纸上,专家的建议、理论工作者的设想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的落空了。

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并不排斥合作)不宜用专家学者旨在构建理论的严格的学科规则,来规范教师丰富多样的个别化的研究之路,不能用专家学者的研究范式来排斥、否认教师反思型研究及其成果的价值、水准。近年来,不少教育理论工作者主动、自觉的到中小学去,参于小学的教改实验,与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合作研究,盖缘于此。教育史上许多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乃是理论工作者从外到内参与教学改革实验,与教师学生对话互动而共同创造的产物,是双方知识的共振与视界融合的结果,这其中当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参与。魏书生产生于教学,生存于教学。

教学是一项艰苦、细致、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作为一个教师,实际上我们天天在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的方法,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就是应用研究。(可叫自由由研究)。但存在问题是随意性在大一些,我们有时称事物性工作,天天忙忙活活,回头一看,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

2、有时看到别人论文时,自己都做过,想写可自己又写不出。这关键是自己积累少,没有掌握方法,方法掌握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十分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天天做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每个人都要自信、果断。有实现自己计划的能力。我们有水平,有能力在教育科研方面拿出成果。

(二)学校教育科研的提出是对原教育教学工作规范。

1、国家重视。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11条规定: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教育报》2001年5月30日,报道设立“青年教师奖”:各类人才支持项目中,强调教学科研并重,鼓励科研创新,体现教学导向的优秀人才奖励计划。

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研究”第十届年会在济南召开。

2、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各级教委和学校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从政府令到改革纲要都强调。从国家来讲,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从教委来讲,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从学校讲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从教师讲是提高自身素质,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必须学会教育科研。科研的目的是出人才,出成果,人才也是以成果来证明的。学科同样要以成果来证明。

 

三、课题的选择与确立

1、课题的特点,价值性(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尝试教育理论大家听后都可以重复实验)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

2、课题的来源,重点是教育实践中来,学校、社会社区、教育信息的分析、比较,理论上等。如热门话题,现在的网络与教育的关系等。

3、选择与立项,研究的方向要明确,可行性论证,多看别人研究情况,把握进度与个人价值趋向的有机结合。(每年教科所提供课题)

4、制定研究方案,以书面的形式对研究思路进行描述。(一般有标准的申请书)

四、组织实施

开题,收集研究资料,(各类杂志,书刊物,对自己有利的论点都收集,注意标明引文出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学会生存;)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抽象概括出结论,总结研究工作形成科研成果,结题,

五,教育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

对教育科研的成果进行文字加工,以一定的形式(论文、科研报告)准确的表述和再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育科研报告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

题目:要求简练、确切、鲜明的文字概括全文。

引言:交待调查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等。

正文:调查获得的大量材料、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条目,分门别类的叙述。防止引文过多,空洞无物。

讨论和建议: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表明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结论: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注意:

1、语言文字的规范。标点符号,格式,文字等。

2、防止空。大话空话多,名人名言多,少新意,少高度,少难点,重点。

只要留心处处皆文章。手勤、脑勤。

六、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推广与应用

七、学校科研工作的规范与管理

篇3

    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教育科研中,在课题名称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第二,课题名称外延太大,研究对象的表述含混不清;第三,课题名称表述中研究的范围不清楚。

有的学者建议,研究者在课题名称中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初一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初一代数教学的自学辅导程序教学法,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

    (二)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1.研究目的、意义的论述

    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述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阐述这部分内容,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

   (三)研究范围和内容

    1.研究范围的限定

    任何科研课题,都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范围。否则,课题研究就无法进行。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其二是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这既关系到研究对象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①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青年教师的素质,以经济发达地区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和以欠发达地区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所得到的结论就可能会不一样。因此,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就非常重要。

    ②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有不少课题中研究对象的概念模糊,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青年教师”、“品德不良学生”等等。这都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因此,必须给予界定,以确定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一般来说,对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对研究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必须下比较明确的定义。这一方面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成为一个有确切涵义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因为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多概念说法不一,观点各异,所以不下明确定义就无法显示研究目标。

    例如:“化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对“思维能力”要给以明确定义,对“课堂实验”也要有一个限定:是指教师演示实验还是指学生动手实验。对一些关键概念给以界定,也称为“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明确说明。在的实际研究中,通常用确定变量的结构指标的方式来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分析一个变量的内容性质、范围角度结构,也就是说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对变量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对学习的情感、学习的行为意向入手。研究学生的生活态度,可从学生的生活目标、学习态度、劳动态度、消费态度、娱乐态度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要使课题研究具备可操作性,还要通过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确定其操作指标。如学生学习态度中的学习行为意向,其操作指标是:学生到校率、迟到和早退的次数与时数、上课时认真听讲的情况、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等。给关键概念下定义,包括对所有关键概念下定义。如“在培训工作中提高校长政治素质的研究”中,不仅要对“政治素质”这一概念下定义(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工作作风素质),还要指出“政治素质提高”的研究范围,即只涉及培训工作中校长政治素质的提高。

    给变量下抽象定义,确定其结构指标,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大纲、教材等对变量概念的科学定义,或参照国家教委及有关上级领导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职责要求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在研究之前要进行学习,要查阅资料,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

    2.研究的内容

    研究范围限定以后,就要着手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一项科研课题,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从研究。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如果研究课题很大,那么研究的内容必定很多;如果研究课题较小,那么研究的内容也就比较少。研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研究课题。目前,教育科研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第二,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第三,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

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    研究方案。如“班主任德育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这个课题,属因果研究的范畴,在考虑具体研究内容时至少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第一,研究并提出“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内容;第二,对选为被试的班主任进行“德育素质评价”,分析当前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情况;第三,研究、分析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与班主任的德育素质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出研究成果。

    比较简单的研究课题也要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又如“职业高中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第一,分析几年来自费生的报名情况,从招生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二,对几年来自费生与公费生的教育质量进行比较,从培养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三,对几年来自费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从分配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四,如有必要,对有关职业高中办学模式与收费政策进行可行性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都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教育科研的每一项题目一定要有相对应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对青年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研究,必然离不开调查法;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一般总要用到经验总结法;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优于原有的教学方法,则宜采用实验法。

    在教育科研中,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不大容易得出科学研究结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采用单一的方法,往往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而遗漏许多其它有用信息,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因此提倡使用综合的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例如,我们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时,当然主要采用实验法,但也要使用测量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进行测验).也可以用调查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了解学生的反映)。再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调查,以使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

    “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样做”。除了要叙述清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如果是访谈调查,尽可能附上访谈提纲。若采用实验法,最好将实验方案附上。若采用经验总结法,可以把预计总结经验的内容项目、实践方案及用何方式积累材料、预计积累哪些资料写出。

    当前在教育科研方法中,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大多数使用的仅仅是工作经验总结;第二,对调查法的重视很不够;第三,在实验法的使用上有滥用的情况,不了解实验法的科学涵义和特殊要求,随便在研究中冠以“实验”二字;第四,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有的虽然用了定量分析,但由于对统计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分析方法不当,所得结论不科学。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是必须解决的。

    (五)研究对象

    在研究计划中,还需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类对象的一般规律性,以使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如果是总体研究,对总体范围要有具体说明;如果是抽样研究,则要说明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这部分内容可写在研究计划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写在研究方案中。

    (六)研究程序

    设计研究程序,就是设计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这样,研究者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据此研究程序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与管理。

   (七)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还要设计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后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教材、手册等。比较小的课题写成最终成果形式即可;比较大的课题,除了要有最终成果形式,还应该有阶段成果形式。最后将阶段成果综合并发展成最终成果。或者将比较大的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分别有各子课题的成果形式和总课题的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设计出成果形式,从研究者角度来说,可以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向这方面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从课题研究的管理者角度来说,可以据此进行检查验收。

    (八)研究组成员

    在研究计划中,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

    (九)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

篇4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16-02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教育的宗旨;以科学的态度寻求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式、方法是教育科研的主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核心。在新课改理念下教育科研如何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学校全面健康发展就成为我们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多年来的课题研究使得我们认识到: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课题才具有真正的研究价值。只有走校本科研之路,才能实现教育科研的主旨。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科研提出新的研究需求

1.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及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学校应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学校的发展内涵,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实现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特别要提高引导能力,变传统的主导学生学习为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和辅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引路人。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

2. 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新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标准,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索,独立创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新的研究空间。

3. 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突出问题成为科研新视角。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教师应怎样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解决习惯了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实现新的培养目标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就成为日常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如何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并寻求解决方式,就为教育科研展现了一个新视角,那就是:如何把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校本科研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与学生学习行为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新课改理念下校本科研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在课堂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单纯地听、记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

要完成上述的转变,就要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与学之间突出的矛盾问题,实现教育科研的校本科研化、校本教研化,最终实现教育科研的主旨。

二、教育科研与校本科研的融合是提升校本教研的关键

1. 教育科研与校本科研的融合。教育科研与校本科研的融合,即为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的融合。

多年来,校本教研一直主导着学校的教学工作,教育科研课题不能很好地与教学结合,使科研与教研成为了平行线,不能调和,课题研究不能成为教学常态,只是按计划实施的教学活动,不能实现科研的主旨。

校本科研,是一线教师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中提炼出的突出问题,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以一线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学校发展与特色建设等实际问题为选题范围,是“以校为本”通过一定研究程序进行的自主自决的行动研究,并将取得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教研活动。由此可见,校本教研是校本科研的基础,校本科研是校本教研的提升。将校本科研落实到校本教研中将是实现教育科研的有效途径。

2. 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的融合。学校教育科研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研究教师少、不能常态化的问题。如果要实现常态化研究,需要参与研究的教师普遍化,同时实验教师要不断地策划、组织、实践,而校本科研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校本科研研究的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也反应在完成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如果把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参与其中,就会实现校本科研乃至教育科研的实效性,有利于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将教育科研通过校本科研、校本教研落到实处,也有利于研究成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 立足校本科研,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研究是校本科研、教育科研的主战场。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面向课堂,研究如何来建构智慧课堂,建构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的课堂。通过这样的课堂来培养学生内在的综合能力素质,培育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个性,开启和丰富学生智慧。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只有从课堂教学入手。使教育科研根植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开创教学与科研合一的良好局面。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离开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便成了无本之木。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积极开展校本教育科研,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校本科研的方法和途径

1. 选择适合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题目。教师在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范围内,针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研究特长的并对此有创新设想、研究欲望、可驾驭、有操作性的问题作为要研究的问题,将之提升确定为研究课题。例如,在语文课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几种课型的作文课授课方法,将之确定为研究题目。

2. 围绕选择的问题,调查研究、确定调查对象。依据确定了的研究题目,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同类问题的研究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确定解决方法,做好相应的实验前测。如,《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这一课题。在查阅同类课题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对实验的班级学生进行一次作文水平测试,作为实验前测的成绩,有待实验结束后与实验后测成绩相对比,确定实验结果。

3. 大胆创新,寻求策划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研究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问题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是适合自己教学专长和学生年龄特点、学识基础、前所未有的,具有创新意识和有效性的新方法,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篇5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科研能力的提高。高校外语教师总体素质较高,有接触国外最新教学思想和理念的优势,但比起其他专业教师,其研究成果比较微薄,笔者以为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考虑,着手改革,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外语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1.外语专业性不强

外语是工具还是学科的争论由来已久,外语教师主要任务是教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一旦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技能,教师的使命似乎已经完成。其实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外语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专业发展的基石,必须发展外语的专业特征,像其他科学一样看待,既要有理论更要有实践应用。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外语教师要转换视角,要把外语和专业知识、教学理论相结合,探讨专业外语教学的新方法。

2.研究方法的单一

高校的英语教师基本都受过研究生的训练,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定性研究或者定量研究,或者描述或者实验,搜集资料数据论证提出的假设。有些研究与教学脱节,实验的痕迹太浓;有些研究打着“叙事研究”或者“行动研究”的旗号,实质上依然是教学经验之谈。掌握适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外语教师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3.研究过程的忽视

阅读许多研究报告,较多的篇幅用来介绍研究背景和讨论研究意义,真正的研究过程却谈得很少,让人不禁对其研究产生了怀疑,这样的研究让人无法检验其信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真实的,研究者有必要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作详细的报告,不是仅仅靠前后的分数对比就能说明实验的效果的。

4.研究成果难以推广

许多高等学校每年都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科研发表任务,许多教师只有写文章应付,至于研究成果有没有意义,能不能推广似乎不在考虑的范围。即使花不少钱资助的项目也只是为了发表,其推广价值实在有限。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的想法不能改变当前的现状,所作的研究不能推广,研究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二、促进科研水平的外部条件

1.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外语教育研究是应用型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校的外语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的特征和他们的需要,脱离学生的研究必然是空洞的。在这一方面,高校教师应该向中小学教师学习,应该多和学生在一起,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也能从中找到研究的方向。

2.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文人相轻”在高校教师群体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师之间的接触不多,同事之间的合作很少,更不要谈一起做研究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倡导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一起做研究,分享彼此的成功和成果。合作研究可以带动年轻教师加入研究的队伍中,可以完成一个人无法完成的研究。“伙伴合作”作为教师群体发展的一种行动模式,其创新点在于同时达成激发教师学习动机和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目标(徐国梁,2010)。

3.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高校外语教师比其他教师更应该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的外语教学发展,学生的外语能力普遍有了提高。高校外语教师如果还用以前的标准要求学生就已经过时了,许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尝试在课堂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学英语教师更应该有新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4.创造和谐的研究氛围

除了教学工作外,高校教师必须通过做课题,搞科学研究提高理论修养和教学能力,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评职称写文章,为了拿经费做课题,这样只会出现浮躁空洞的文章。因此,高等学校一定要给教师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让教师有时间有空间进行科研工作,在科研评定中公正客观,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

三、提高科研能力的内部因素

1.加强教育学和课程理论的学习

语言教学中长期存在“重语言、轻教育”的倾向,导致语言教学游离在教育主流之外,语言教学课程理论发展不完备,语言教学人员教育学养缺失等问题(刘炜,2010)。高校的外语教师应该抓紧时间学习各种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理论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而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者。

2.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课堂的中心是学生,教师是教学的灵魂,教师要善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开展科学研究。首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寻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采用行动研究法或者实验法开展教学研究,搜集各种数据,检验各种假设,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3.形成课题研究和系统研究

当前教师研究的一个薄弱点是比较分散,缺少长期系统的研究。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教师可以用课题的形式,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利用较多的资源,完整的进行专项的研究,这样研究的推广性更大,研究价值容易实现。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专注于某个方面做深入研究。

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从经验走向实证,目前又兴起了微观的行动研究;研究者从描述走向干预,走向叙事,将微观和宏观整合,无论名称如何变化,高校外语教师必须从教育为学生服务,教师为教学服务出发,站在哲学的高度去审视外语教育这门年轻又古老的学科,加入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队伍中去。

【参考文献】

[1]刘炜. 2010, 重语言,轻教育:探究ELT与普通教育研究及课程理论之隔离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4期.

篇6

一、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从1998年的432所增长到2013年的1321所。纵观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已经摒弃了求量的外延发展而上升到求质的内涵发展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是落实开展好科研工作,以促进教学发展与服务社会。搞好科研工作既是学校能够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各行业发展的外在要求。完善高职院校科研建设,是“兴校之计、强师之路、育人之道”,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与本科院校相比其科研劣势是目前不争的事实。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快速发展,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是关键。因此,提升教师科研素质对促进职业院校快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要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就必须了解当今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现状以及影响教师科研素质提高的因素,目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科研意识淡薄

高职教师的科研意识决定着从事科研工作的态度。目前高职教师对于科研工作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就是教学,而科研不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与教学之间是相生相长的作用,仍然认为二者之间是相互对立、不可兼得。因此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从而影响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的主要原因是对科研和教学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大部分高职教师虽然也能认同科研的重要性,但对于科研与教学的同一性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2.科研动机不正确

科研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有力推手,高职教师只有积极地从事科研,并与教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

科研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科研活动的性质,而现在很多教师科研的功利性特别强,搞科研仅仅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提升荣誉地位,如晋升职称、申报教学成果奖、评选“骨干教师”等。一旦目的达到,就会觉得科研索然无味,科研工作也即告一段落。

3.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较弱

科学研究讲求多学科、多专业的拓展与整合,很多科研活动仅靠个人的力量和智慧难以应付,要取得创造性的突破则更难。只有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互助合作、及时沟通、积极商讨,才能有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较好的科研成绩,研究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目前,高职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孤军作战的现象,欠缺团队合作意识,使得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因缺乏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缺乏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技能互补,从使科研工作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4.科研方法掌握不足,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科研能力既是教师科研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做出成绩,苦于缺乏科研经验,无从下手。很多教师尚未申报过科研课题,甚至从未参与过课题研究,对申报科研课题的各个环节不甚了解。由于对科研相关知识和方法掌握不够,因此在研究活动中显得力不从心,不能获得优质的教育科研成果,科研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客观环境影响高职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们大多承担着过量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之间难免存在冲突。特别是青年教师,除了家庭的压力,还要忙于备课上课、培训进修,几乎没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

由于高职教师只能在科研上投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严重束缚了自身科研素质的培养,也制约了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再则,高职院校科研氛围淡薄,科研资料匮乏,对科研工作的奖励和支持力度不够等现实都使得教师对科研工作比较冷漠。

三、提升教师科研素质的方法与策略

立足于高职教师的科研素质现状,提升高职教师的科研素质已迫在眉睫。然而科研素质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无论是培养科研意识、完善科研管理,还是积累科研经验、提高科研能力,都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

1.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

教师科研素质提升的关键在于增强教师的科研自觉性和主动性,而其根本又源于教师对科研的正确认识。因此要让高职教师充分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作用,既能够做到“以研促教、以研促改”,还能够在科研工作中不断提高各方面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激发个人科研需求和内在动力。还可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科研培训和有效指导,使广大高职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提高主动参与科研的意识。

2.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包括文献检索、项目申报、撰写论文等多方面的能力。高职教师可以通过专家辅导和自我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注重专业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不断强化科研理论,提高科研能力。学校也应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创设浓厚的科研氛围、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并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访学,尽可能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还可以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指导。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小的课题研究入手,同时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带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3.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

科研活动离不开团队的协同努力,由于成员间知识取长补短,优势互联,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可以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扩展,教师自身的不足方面可通过互相学习实现互补,自身素质得到快速提升。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应该需要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分工合作。这样既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又能够较好地实现团队成员的自身价值。

4.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

教师的科研激情越高,科研能力才会越强。教师的科研激情源于对科研的正确认识,源于勤奋的钻研精神,源于学校的鼓励和倡导,源于浓厚的科研氛围。职业院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避免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做法。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来点燃高职教师的科研激情,逐渐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同时还要鼓励教师的科研工作在质与量上达到统一。

参考文献:

[1]徐谨.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提高策略[J].江苏教育,2015(3).

[2]张晓红.论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地位与功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

[3]宋嵘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09(31).

篇7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1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2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3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3.1加强诵读教学。语文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特殊的阅读心理特点,点燃他们诵读激情?笔者以为:一是老师(录音)范读,激发学生兴趣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抑扬顿挫,营造学生跃跃欲读之势。论文格式,阅读教学。急于募仿与超越的愿望。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开展诵读会,挑选课文中优秀诗文进行小品表演等,三是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比如学习诗歌散文可以挑选乐曲作背景音乐或听或诵或唱或谈,激发学生配乐朗诵的热情。

3.2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提问忌琐碎。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要大胆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研究提问的艺术,力争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能设计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提问。

3.3加强语感训练,注重积累。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可见培养语感能力非常重要。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部分。在训练时一是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去体会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二是强化语言训练,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语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去选择、去运用最恰当的语句。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应注重让学生积累重点字词、优美文句、段、篇。

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正确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的“渔”也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层级,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4.1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4.2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4.3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人语文的天地,进人“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正因为如此,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会感悟和深思。

4.4比较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较为深人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从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以文章中“”,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5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接受信息、认识历史、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读书,多学新知识。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还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很多学生,他们都有自觉预习课文,记笔记的好习惯。但是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增加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借阅室等去借阅资料,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2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有调查发现,适当的时间、地点、情景,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跟学生做好互动,对积极回答问题同学给予肯定跟表扬。另外,可以把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共同学习、这样,不仅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更深刻的了解到团队的作用。

5.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更多知识,就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相对减少对课文的讲析,留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由阅读。当然,这个阅读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文章,让他们自己真正投入都文章里面去,自我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总之,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多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他们主动思考,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并通过与文本、同学之间的交流,汲取一切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不断地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115―02

我从教二十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结合远教资源,对课堂实验教学、实验前瞻性探究,结合《化学反应的实质与质量关系的探究》课件的制作,产生了不少对化学实验发展方向研究的想法。

1 中学化学实验的简约化方向研究

什么叫简约化实验?先看一个例子。如在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有许多与本实验原理无关的操作要求都必须进行,如要有一个氢气发生装置来临时制取所需要的氢气,实验时要对氢气验纯,实验中所使用的酒精灯还要“迟到早退”等。这里能否制一个一次性封闭的安瓿瓶,事先装入黑色的氧化铜和充入氢气,实验时直接拿来用。这就是一个实验简约化的例子。大家不妨分析分析它到底有多少优点:①围绕实验主题,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②实验现象清晰,学生观察结果方便;③可以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及学习负担;④减少药品损耗,对一些有污染物排放的实验可以减少污染;⑤实验器具、实验药品可以回收利用,重新加工。看来,中学化学实验简约化的确有许多好处。那么,中学化学实验的简约化方向何在?如何把握中学化学实验的简约化方向的度,在进行中学化学实验简约化研究中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1.1学化学实验简约化的方向研究。中学化学实验的作用不外乎有三个:一是获得或验证一些物质的属性,获得或验证一些规律的内涵,为化学学习和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提供直接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二是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技能。三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这里谈谈我们的几个观点,供大家研究时参考:

(1)我们现在进行的中学化学实验管理模式,仍是用手工作坊式的管理格式,用他来管理具有现代水平的化学实验室,这本身就不正常。现在我们的实验室按规定都要配有相当数量的化学实验员,在实验前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准备,实验后还要进行繁重的劳动对实验室清理,大家可以算一笔帐,全国有多少所中学,多少个实验室,配有多少个实验管理员,初高中课本中有多少个规定的要进行的学生实验。很简单一笔帐就可以让大家大吃一惊,化学教师,我们的同学确实有必要从实验准备与实验后处理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作为社会分工,让一些人专门从事实验研究,简约化实验成品开发,让学生很方便地使用是一种必要。

(2)科学实验与中学化学教学实验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对中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需要进行一些实验来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学实验并不是科学实验。简约化实验并不是进行也不适合进行科学研究,它的作用只是展示物质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教学实验不谋而台。

(3)学习就要有兴趣,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是从兴趣开始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从兴趣到情趣,最后到志趣,学生每次都要冒着危险,提心掉胆地进行着一些操作繁琐、成功率低下的化学实验,兴趣何有?兴趣是科学探索的萌芽,摧毁了萌芽,哪来春天的青翠?

(4)中学化学实验开出率为什么那么低?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现在的某些中学化学实验既难又繁,二是按所谓“规范”操作的常规实验,其药品及器具缺乏。稍有怠惰的教师面对繁难就会放弃实验,条件差的学校又因药品及器具的缺乏而开不出一些要求特别高的实验。简约化实验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既满足了有些教师热衷的实验改进,又可以保证实验的开出率。

1.2学化学实验简约化的关键研究。实验简约化的关键在哪里?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简约化实验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观念、管理和社会生产力水平诸方面。简约化实验研究的关键在:①实验物质基础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实验念的改变。人们必须改变哪些观念;②中学化学实验不可能都推行简约化,哪些实验可以进行简约化?③实验简约化必然涉及工业大生产问题,如何进行工厂化生产,如何开发功能确切、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可以回收、没有公害的产品?④简约化实验在进行物质性质验证方面其意义是显然已见的,如何充分发挥在探索性实验方面的作用。

2 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研究

所谓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研究,是指为了提高现行中学化学课本中所规定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可操作性,可观察性,使其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服务功能更强,作用更大,效果更好,对其中的有些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形式有多种,主要有:①对实验器具选择及使用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操作更方便,方法更简单;②对实验所用药品及用量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效果更明显,实验的安全性更好,实验可视性更明晰;③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使实验过程更加简捷,实验步骤更加合理;④对实验进行综合改进,包括对实验原理、实验器具、实验药品、实验过程等进行全面的改进;中学化学课本中的三类实验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教育教学专家反复论证后选择入编化学课本的,很具有权威性,因此,要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难度是很大的,非要付出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但只要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多思多想,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实验改进的研究时避免走弯路,早出成果,快出成果,这里提几点建议:

2.1验改进必须不能脱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无论是实验原理、实验器具、实验药品及实验程序的改进,还是补充新的验证性实验或概念形成性实验、探索性实验,都不能离开中学生知识接受力、中学化学课本这个实际,都要围绕原实验的作用与意图,围绕增强服务于化学教学这个宗旨,否则,实验改进很容易步入误区,甚至会对教学产生副作用。

2.2验改进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增强实验的安全性,这是一项容易有所突破的实验研究,中学化学实验中不乏少数有安全隐患,这些实验对服务于教学必不可少,但对学生来说有恐惧感,容易损害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一类实验必须加以改进;②增强实验的可视性,有些实验的效果不明显,特别是某些演示实验,由于观察角度、教室或实验室光线、距离讲台的不同,实验效果有显著不同,同样这些实验也必不可少,这就存在一个增强实验的可视性问题,如将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或将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放大实验效果或模拟动画等;③减少药品用量或污染,从节约实验用品或减少实验产生的废物污染,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改进,如进行有明显颜色变化的实验时,可以在投影仪上将实验过程与结果放大;④提高实验的趣味性,目前,学生对中学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兴趣是学生的好奇引起的,并不是因为其趣味性,提高实验的趣味性是当前实验改进的一大主流,我们现在的初中化学课本及高一化学试验修订本课本都引入了趣味性实验,效果很好,但趣味性应该更强的初中化学实验却趣味性还不够,大量的实验需要改进,大家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文章。

2.3验改进的成果不仅要运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早见效益,还要及早发表,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

篇9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528-03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具体表现在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即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是让学生背知识、做题目。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它不仅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负担加重,泯灭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既忽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也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的突出表现,其结果是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各种能力发展缓慢。即使有点成绩,也是高耗低效急功近利的做法。

近几年来由于本科院校及高职的扩招和随着高中段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引发了高职院校的增容和民办高职院校的崛起。由于生源情况和学生素质等因素,好多高职生最基本的文化基础都没有,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高职教师普遍感到组织教学困难,比如工科类专业教学就很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停留在抱怨和叹息的状态下,应该尽快地适应形势,调整自己的思路,尽快地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从理工类教学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其教学方法也是随着时代的变革和需求,随着人们不断的实践而改进和发展的。由传统的以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法,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以及现今比较流行的素质教学法等等,是否还会有更加适合我们现在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呢?时代总是在变革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所以改革创新事在必行。谈到高职教学的创新,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教育部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及教材的编写上,都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新的规划教材从内容到编排都还是滞后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这样就要求我们如何用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方法去教学。在教学中既要突出实用性、科学性还要兼顾趣味性。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院校实际,我们应把突破口瞄准课堂教学,因而我想把“每课必得”的课堂教学改革设想介绍给大家,若能得以推广,则必定会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每课必得”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在素质教育课程化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堂目标、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作业,做到课堂教学的素质化。

2 “每课必得”概念的界定

“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就是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五个一”课堂教学操作要点,从而使学生在每堂课上必有收获,学有所得。“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关键是学生课前预习,课中首先由学生随机或主动当堂讲课。即学生根据教师课堂上布置的任务自主地去找资料、去准备,拓展课外知识,延伸课文;上课时由学生随机或主动将任务讲解给别人听;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讨论、点评、提问。“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学习,即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地解决问题。所以,“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总的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学在课外,得在课内”。

3 “每课必得”研究的目标

1) 构建和完善“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探索符合高职院校教学和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

2) 通过“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使之在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 “每课必得”研究的内容

“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总体思路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当导演,学生唱主角,把学生推向课堂前台。教师把课堂的部分时间用在指导学生学习和检查上,坚决打破“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定式,教师从以教书为主变成以解惑为主。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方法和精神,树立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意识。

4.1 “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

1) 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2) 变更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 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4) 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社会中自尊、自信、自强,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5) 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他们能够将教学作为创造性的事业,从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生涯的快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与学生同提高共发展。

4.2 “每课必得”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每课必得”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是学习的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学习的有力保证。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如讲授、启发、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求知欲、探究心和主动性,让学生提出问题,模拟情景,发表不同见解,引起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造与主体性品质。

4.3 “每课必得”的课堂教学操作要点如下

第一步:学生上台讲解和教师、学生点评。

为了使学生做到主动地学习,学生上台讲解是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基于这个原因,“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改革中安排了首先由学生上台讲解这种特殊形式,给学生创造上台表现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讲解中提倡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段,自作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发展、主动地学习。当然,主动地去表达新感受、新思维,灵活运用计算机知识,远比听教师详细讲解要困难得多。好在上台口头表达,需要当众亮相,是优是劣,既有当堂“公”评,又有前后比较。无须教师多言,学生自有压力和动力。教师只要不厌其烦,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适时点拨、鼓励、指导,就能把这项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推动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提高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严谨的学风,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台表达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答题、课文复述、提问等。学生讲完后,教师予以简练、恰切地点评,点评时,以鼓励为主,决不埋没其闪光点;也婉转指出其不足。但最好能让其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点评,教师作简要小结。

第二步:完成一个学习目标。

这一步是整堂课教学的灵魂、重心所在。要成功的完成这一步,教师要精心设计方案,循序渐进,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学习的。

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必须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信号。教师要向学生揭示本课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众所周知,教师备课要写教案,这是上课的前提,但是教案只是教师个人用以施教的方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步骤、作业布置等内容环节,教师自己是清楚的,但是学生却不甚明了,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缺少应有主动权,这样就难以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问题。在“每课必得”的课堂操作模式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揭示本堂课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这对学生起到了一个明显的“导学”作用,使学生很快把注意力聚集于学习目标,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用目标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揣摩出老师下一步的教学动作。

其次,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安排好学生活动。要成功完成这一步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对教材进行特殊处理,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一系列难度较少的学习任务,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呈现学习任务。做到坡度缓,梯度小,尽可能化难为易,逐步积累,便于学生自学和掌握。特别是在设计问题时,老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问题最好要符合维里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控制在“跳一跳,摘到桃”,可接受并能合理发展的程度内。高职生基础普遍不高,所以这一步至关重要,它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在这里,老师就相当于“导演”,学生的积极性完全取决于导演的构思及驾驭能力,学生在相关学习任务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但他们达到目标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全体学生都完成目标。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又要充分扮演好“参谋”的角色,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和督促,主要进行方法指导,授人以渔。

最后,学生活动情况反馈和教师讲解。在这一步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凡是能够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做,能够被学生替代的尽量被学生替代,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譬如,让学生举手提出自学过程中存留的疑问,然后由同学来帮忙解决。碰到全班同学都不懂的问题,一方面要仔细讲解,另一方面要做好课后随笔,说明此类学习任务不适合现在的认知水平,有待于改进,这将是师生双方“教学助长”的表现。

当然,根据每堂课的不同特点,可以把这一个学习目标分解成几个学习分目标,逐个完成。分目标要具体,可操作性强,使学生看了清晰明了,真正做到“有标可循”。

这三个步骤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成功的阶梯,成功地跨上这个台阶,会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给他们带来的成果。学生意识到本堂课收获颇丰,强烈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只有学得成功,才会喜欢学,这些成功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对自己的信心,促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步学习中去。

第三步:进行一次教学检测,巩固知识。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呈现--强化--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课堂练习或提问来检查本堂课的学习效果。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动态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检测,良好地反馈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完成一个学习目标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点评等手段来解决。

第四步:用一句话总结或点评。

讲课要讲究结尾艺术,回归知识,放飞心灵。一次成功的计算机专业课,一定要有精彩的结尾。一次课完成后,教师利用最后几分钟把当次课程的内容加以简单总结,指出本次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考点,引导学生把握所学内容,对整个课程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实际上是教师帮助学生用一根红线把零散的珠子穿起来。对所学知识加以梳理,使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和网络。这一步也可尝试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来小结本课所学内容或点评他学之所得。在“每课必得”的具体操作中,学生的小结可能会显得支离破碎,需要教师在这方面给予时间训练,逐步提高概括的能力。

古人认为写文章应有好的结尾,所谓:“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同样,一次课有了好的结尾,往往能使人眼前一亮,起到画龙点睛甚至化平庸为神奇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课虽尽则意未绝的效果。如果每节课都使学生带着对知识学习的乐趣和对知识的渴望而结束,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令人满意。

第五步:布置一个课外预习作业。

事实证明,先预习再学习,先复习再练习,非常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外预习是关键。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必须做到要求明确,内容具体。切忌作业过重,最好每一知识点选取有代表性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同时,这些习题最好能为下堂课的教学“架桥铺路”,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作更深入的思考,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课堂上教学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因为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一直延伸到课后,课外。

综观课程改革的五个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步精心设计,落实到位,相信能够跳出“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怪圈。教育教学也能够紧紧围绕学生来实施,能够适应素质教学的要求,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不仅在课堂学习时是自主的,而且课外学习也是自主的,走终身学习的道路,学生将来能够在社会上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驾驭社会,改造社会。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目的。

4.4 “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

1) 具有可调节与内容优化性

“每课必得”教学程序的操作,可根据各堂课具体教学内容要求和各种不同的授课类型进行调整。教学中,要求老师、学生都要及时做好教学笔记,课后进行反思总结。

2) 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每课必得”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佳的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3) 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提倡学生活动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时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 扣标整合,形成网络

学生归纳总结本次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5) 当堂教学检测,知识迁移拓展

紧扣目标,当堂检测,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5 总结

综上所述,“每课必得”从研究到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全面推广之前还需进行深入地论证,因为从整个社会到院校、从教师到学生,各学科、各专业、各教师以及每个学生的现状和特点都不尽相同,大家必须充分认识其改革的内涵,以及“每课必得”实施后将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作好充分的准备,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希望大家相互交流,不断将“每课必得”加以完善,但愿课堂教学改革能让所有高职院校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各校都能办成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276-01

科学技术馆筒称科技馆是以展览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主要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展示手段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也可举办其它科普教育、科技传播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

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公众进行科学知识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教育场所;也是公众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是人们了解历史、探索未来、休闲娱乐的重要科学文化场所。通过科学的教育、传播与普及,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树立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质。科技馆已经成为各个阶层学些科普知识的重要场所,为了能更好的做好科普教育就必须要有多样的展览方法来吸引更多的公众。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对科普知只更有兴趣更有学习的积、极性。那么科技馆现有的科普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有常设展览、特效影院、科普剧、短期专题展览。

1 常设展览

常设展览一般指的就是展出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展览。展品是科技馆常设展览的基础设施,是“动态”的展示,只看不动不是科技馆展品的特色。将一些展品制作成允许观众亲身参与体验的,不能参与的也要有相应的演示手段。这样的展品更直观、引人注目,又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观众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愉快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馆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各个科技馆的常设展览都大同小异。我们只有不断的更新、更换展品,使每一件展品所揭示的科学原理都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科J支馆常设展览的作用。

2 特效影院

特效影视主要利用现代电影科技手段,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各类影视特效刺激,领略人与自然之美。主要分为球幕影院和4D影院。

2.1 球幕影院

又称“圆穹电影”或“穹幕电影”。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大银幕电影。拍摄及放映均采用超广角鱼眼镜头,观众厅为圆顶式结构,银幕呈半球形,观众被包围其中,视银幕如同苍穹。由于银幕影像大而清晰,自观众面前延至身后,且伴有立体声环音,使观众如置身其间,临场效果十分强烈。球幕影院同时拥有球幕电影放映设备及天象演示节目设备,兼顾放映球幕电影和演示天象节目。

2.2 4D影院

4D影院是从传统的立体影院基础上发展而来,相tt较于其他类型影院,具有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效果逼真、画面冲击性强等特点和优势。随着影娱乐技术的发展和娱乐市场的需求,人们不仅将震动、坠落、吹风、喷水、挠痒等特技引入3D影院,还根据影片的情景精心设计出烟雾、雨、光电、气泡、气味等效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这就是当今十分流行的4D影院。由于观众在观看4D影片时能够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全方位感受。

以上两类电影都有身临其境,惊险刺激的效果。这两项电影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身临其镜、惊险刺激、感受科技是它们的共性;-个是在运动中感受刺激、一个是在视觉中感受刺激,这是它们的个性。这两种电影是目前科技馆较普遍的特效电影,通过电影的播放使观众感受强烈的视听震撼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目前,穹幕电影已成为当代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科普教育手段,特别是在太空、海洋、军事、大气物理等科学领域里,更能发挥出它显著的优越性。而随着三维软件在国内越来越广泛的应用,4D电影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3 科普剧

科普剧是一种新颖的科普形式。它以科学知识为背景,将科学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给观众多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别出心裁的剧情设计有利于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易于激发观众的兴趣。

近几年,我国的科普剧发展趋势总体较好,形式多样、题材广泛。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喜欢上了这种以幽,F风趣的表演和奇幻的实验效果的科普教育方式。科普剧已经跨出科普剧场,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科普剧在我国还尚处在起步阶段这种运用文艺形式开展科普工作形式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作为一种辛颖的科普教育方式和科学教育活动形式逐渐成为科技馆科普教育幢要组成部分。随着条件的成熟化科普剧的创作和表演将会迎来新的局面。

4 短期专题展览

目前,国外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和巡回展览在保持自身的主要特点的同时,正在逐步相互渗透和借鉴,临时展览及巡回展览通过汲取常设展览的某些特点而演变成为更具有生命力的展示形式短期专题展览。

随着科技馆事业的发展,举办短期专题展览日益为业界所关注。举办高水平的短期专题展览,既服务社会,又提高自身。短期专题展览在开发上、内容上、设计上涉及非常广泛,可以满足观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因此在科技馆展览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个科技馆都有自己的特色,科普教育活动的方法也都不尽相同。而上面的四种确是现今科技馆主要的科普展示手段。随着科技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显然这样的科普教育方法开始呈现局促性,在网络和信息极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数字科技馆也已经成了科普教育方法有益的补充。

今后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要力求形式新颖,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和积极性。科普活动的实践永无止境,科技馆科普教育方法的创新也是永无止境的。只要科技馆的广大同仁敢于开拓思路在科普教育的方法上探索、求新。那么观众就会更多的参与其中,而我们科技馆的事业将会永远的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 杨军.传统技术的现代展示.科技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