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辩论的论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3 16:28: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辩论的论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辩论的论点

篇1

经典考题

例1 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看法。

朱永新教授等认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远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关联。因此,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

余秋雨则明确表示反对。其理由是:一、现在已有“国际阅读日”,没有必要增加类似节日;二、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是灾难;三、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

不久,朱永新又发文《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

两种争论十分激烈,也在各地引发是否设立阅读日的讨论。

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请根据你的体会简要写出理由。

(2007年嘉兴市中考题)

解析 题中的材料只是为你观点的提出设置背景,首先要认真研读朱永新、余秋雨等人的观点及理由,然后对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立场。立场明确了。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对“阅读”的体会写出理由了。答案示例①设不设节日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我们大家要认同“阅读”,尤其是青少年要加强阅读。如若不然,便是形式而已:如若认同了。一个国际读书日就足够了,何必再增设“嘉兴青少年阅读日”呢?②其实设阅读日不是目的,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青少年的阅读意识。呼吁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赞成增设“嘉兴少年阅读日”。③阅读好的书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没有阅读,那么我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如何传承?赞成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

例2 请结合链接资料的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要求:辩论题的正、反观点不能只来自相关言论的同一句话。每方观点不超过15个字,字数大致相等。

正方:_________

反方:_________

链接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连续推出她的《心得》讲座。她的解读唤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当中,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者的诘问。

相关言论

①大白话的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于丹是电视媒体强大的传播所创造的神话。

③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④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力量

(2007年陕西省中考题)

解析 要辩论首先得有辩题。辩论赛所设置的辩题,正反两方面的判断应当是具有对抗性矛盾的,或者至少是具有矛盾对立关系的。同时要使双方都有话说,而不是明显一边倒。要使听众觉得双方讲的都似乎有理。解答这道题可以先选定“相关言论”中的一句,仔细推敲进而设置正反双方针锋相对的辩题。如选定第①句言论,就可以这样设置辩题,正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反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看过2006年世界杯吗?在2006年世界杯上1/8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比赛中,中央电视台解说员黄健翔在解说到最后阶段时出现了“疯吼”现象。在比赛进行到伤停补阶段时,意大利队获得一个制胜点球而挺进八强。解说员黄健翔因多年解说意大利足球而对意大利足球有了很深厚的感情。由于兴奋过度,黄健翔在解说时用嘶哑的喉咙“疯吼”着对意大利的赞扬的话而深刻地抨击了澳大利亚足球。对于这一现象,各界人士看法不一。

下面是某校九年级八1班同学展开的一场辩论赛的节选部分。假如你是方成员,请写出你的辩论词。

正方:我方认为,黄健翔是一个优秀的解说员。解说员不是机器,难免倾注个人的情感,可以理解。在演说比赛的过程中有如此的激情,能够带动全场的气氛,将比赛推向。这正是对足球这一充满激情的体育运动最好的诠释。

反方:__________

2 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网络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学校准备搞一次辩论会。现在由你担任辩手,请选择其中一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字数50个左右)。

我的观点是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4 某校初二(1)班同学阅读了名著《西游记》后,对猪八戒这个形象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陈述?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所以他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5 某班举行以“上网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一方面,网络缩小了世界。远在天涯海角的人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它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

反驳:

提示:解答此题要先摆出你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驳。反驳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答案

1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符合辩论格式,如有“我方认为”或其他表明观点的语句,同时观点要鲜明,理由阐述正确,符合语境。

2 正方:利大于弊,网络阅读比传统纸质阅读方便快捷,可以迅速获取大量信息,对于青少年增长学识,不无裨益。反方:弊大于利,网络阅读囫囵吞枣,不利于深层理解,且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少年心智发展有负面影响。

3 (1)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2)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3)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

篇2

一、“原著”为主,“我”为辅

总体说来,凌子风在导演电影《边城》时采取的是“原著”为主“我”为辅的改编策略。其不变之处表现在:电影保留了原作中的人物及相互关系,采用了小说的基本故事情节,依小说的叙述再现了小说的环境。用了很多的画外音承担起承转合的功能。其改与编之处表现在:1、思想主题的修饰;2、细节的增删与调整;3、音响的增添与调整;4、景物及色彩的增添与调整。凌子风拍摄电影的时候,又根据电影文学剧本和自己的体悟亲自撰写了分镜头剧本,很充分地吸收了沈从文的批阅意见。③对比小说和电影,可以发现,二者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基本是丝丝入扣。然而,电影与文学毕竟是不同的艺术,仔细分析,仍可见比较明显的改动。这其中体现出编剧及导演的匠心。

(一)尽可能再现小说中的环境并对其进行美的修饰。

对湘西如画风景的描绘,对边城淳朴人性的刻画和美好风俗的展现,电影做得非常好,如诗如画。导演凌子风有很好的美术功底,对电影的画面非常讲究,这正与小说《边城》相契合。原著提供了一幅边陲小镇民俗风景图和一个引人深思的人性命题,电影也同样如此。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通常是画眼睛式的和以点带面式的。除非与主题和情节的发展相关联,作者不会作静态的全景式的景物描写。而电影则不一样,它主要以画面说话,镜头所及之处,该处就一览无余。所以导演必须考虑景物的选取和布置。对《边城》而言,沈从文指出了故事发生的大环境:茶峒。也点出了标志性的景物和动植物:山城、白塔、小溪、白河、渡口、黄狗、虎耳草等。理论上,原著中没有提到的景物,只要是符合剧情需要,且具有美感的,皆可以入镜。然而,如果原著中提到的关键景物现实中没有,则就需要导演动心思了,要么割舍,要么重造。为了表现《边城》的神韵,凌子风特造了一批景物,如白塔、小溪、开坡、挖河、布置渡口等。凌子风在接受访谈时说,影片中老爷爷摆渡的渡口,原是一片荒凉。他根据小说中的描写,人工布置了一个渡口,花钱搭了山上的白塔,开了上山的坡,又从很远的地方挖了草,用船运来铺在坡上,还在溪流上拉了一条缆绳。为了拍端午节赛龙船的戏,还开动四台拖拉机,用三个月的时间开了一条赛龙船的河。④《边城》的副导演在徐晓星也在《凌子风拍〈边城〉》里面谈及此,他指出,片中的白塔、老船工家和门前的草地、用缆绳引船渡河的野渡、吊脚楼包括赛龙舟那片宽阔的河面全是专门为这个戏修建的。那片宽阔的河面。是凤凰县和花垣县因他们县出了沈从文和黄永玉这样的名人特意出资开掘的,工程量非常之大。⑤这些为拍摄电影《边城》而造的景物,现在都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凌子风对景物、构图、画面和色彩都非常讲究。他自述《边城》和《春桃》中都有进出城门楼的群众场面。这些群众演员穿什么样的服装,留什么样的发式,甚至由谁来演什么身份,他都根据剧情需要,亲自检查过目。⑥拍《边城》中老爷爷死前的那个雷雨之夜时,他说服了照明师,用闪电而不是在窗外打光,这样拍出的画面,不但具有真实感,闪电的效果也出来了。⑦

(二)仅对情节和内容作局部删减。

情节方面的改动之处主要为局部的增删与修饰。及主要改编之处、改编方式及效果分析如下:

1、略去旁枝末节,使得叙事简洁、主线突出。(1)略去了小说中地点、风土人情和主要人物的介绍,并将相关简介转化为具体场景。(2)将小说中第6节中所述爷爷还钱给过渡人之事提前。(3)将翠翠守渡船时所遇红衣女子由13岁改为15岁,略去了第二次过渡的两个女孩。(4)略去翠翠独自在船上玩水唱民谣时所唱巫师迎神歌。(5)龙船比赛一节中,略去了傩送、翠翠与爷爷重回吊脚楼一事。

2、略去小说中比较直露地表达爱情的情节以及话语,使爱情故事显得更为朦胧和单纯。(1)上年端午节同爷爷去看赛船一节中,略去了天保在爷爷面前对翠翠的赞赏。(2)天保与傩送商量如何决定谁娶翠翠为妻,约好晚上去渡口唱歌一节中,略去了媒人多次探问爷爷口信之事;对白也简略许多。

3、增删情节,以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合情理,人物形象更为丰满。(1)爷爷见过天保之后在晚上与翠翠聊天一节中,略去爷爷为翠翠唱二老所唱之歌。(2)略去爷爷在天保死后与杨马兵喝酒及见到傩送并询问之事。(3)增加爷爷在河边洒酒祭天保的情节。

4、增减细节,以营造氛围。(1)爷爷回到家里放血去痧:增加了回家路上爷爷唱二老所唱的歌。(2)爷爷去世之夜,增加了婴儿啼哭声。

5、删减情节及对白,使表达更为含蓄,更耐人回味。(1)翠翠得知爷爷去世一节中略去了过渡人的多句对白。(2)翠翠哭丧一节中略去了顺顺、杨马兵等人的劝慰。(3)结尾中翠翠等着二老回来,未点明是杨马兵作陪,也略去了顺顺一家对翠翠的安排。

(三)大量运用画外音和原著中的语言。

除了情节,电影《边城》还使用了小说中的许多语言。电影里面有大量的画外音。场景的转换;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背后故事的讲述等均靠这些画外音来实现。事实上,正如副导演徐晓星的文章所指出,这些画外音也是凌子风导演经过实践操作所找到的一种最佳的表达方式。⑧如果再将姚云、李隽培所改编的电影剧本与小说以及电影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剧本对小说的改编幅度较大,而电影则基本上是依照了沈从文的原作以及他对电影剧本的意见。⑨

(四)突出少男少女情事,淡化宿命色彩。

小说《边城》中还隐含着翠翠父母的故事。翠翠的母亲与当兵的父亲因为歌而恋,后未婚先孕。父亲提议逃走,但翠翠之母舍不得离开老父,翠翠之父为了不辱军人的身份而服毒自杀。翠翠之母之生下翠翠之后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翠翠因为悲剧的爱情而来到世界上,而翠翠的爱情,也因为无法在天保和傩送两兄弟之间作出抉择而同样充满悲剧。原著中的人默默地接受命运的安排,照旧地生活,翠翠长大后,父母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电影只用画外音叙述翠翠父母的故事,所以对照就不大明显,宿命感也因此被淡化。同时,翠翠与爷爷以及天保、傩送等人的戏份显得更为突出了。

小说中翠翠(14岁)、傩送(14岁)、天保(16岁)都是未成年人。其爱情是内敛、朦胧、单纯而又热烈。由于内心活动较多,而肢体行动和外显语言较少。用文字比较好揭示,而用画面表现则难度较大。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在表现爱情方面尚有许多禁忌。因此,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爱彩更淡,情事的朦胧意味更浓。

(五)突出爱情的美好,淡化悲剧意味。

在小说《边城》中,悲剧意味贯穿着全文。沈从文在《题识》中说,读完小说,自己都觉得很难受。⑩而在电影中,悲剧意味并不十分强烈,甚至在天保遇难之前都保持着欢快的气氛。即便是结尾,悲剧意味也较淡。天保虽然出事了,但毕竟不见其尸,或许还活着。翠翠的爷爷虽然去世,但老人的去世乃自然规律。在电影中,青山绿水,欢歌笑语,漂亮的姑娘,帅气的小伙子,慈祥的老人,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到美好。小说《边城》将人生无常表现得很明显。翠翠的父亲与母亲得到了爱情,这是喜剧。然而,其父因此而自杀,其母亲也因此而死,失两命得一命,喜剧变成悲剧。翠翠得到天保与傩送两人的爱情,这是喜剧。然而,天保偏偏意外身亡,于是翠翠便被视为有“克夫”之命。傩送甚至直接地认为是爷爷为人不利索害死了天保,喜剧转瞬变成悲剧。小说中因为有翠翠父母的故事穿插其中。一主一次,一显一隐,悲剧意味特浓。而电影则借淡化翠翠父母的故事淡化了悲剧色彩。其原因,可能是导演的有意为之,因为电影毕竟是大众传媒,它要给人以希望和动力,故氛围不宜太悲。

凌子风在拍摄《边城》之前,已经很成功地拍摄了《骆驼祥子》。《边城》与《骆驼祥子》相比,里面的爱情故事有相似之处。凌子风对二者悲剧性的处理有相似之处,都是采用“淡化”悲剧的方式。电影《骆驼祥子》中就省略了原著中的不少悲剧性的事件,例如祥子最后得脏病、吃白饭、混吃混喝的末路,等等。

《边城》中同样贯穿着沈从文一贯关注的两难命题:即爱情与婚姻的错位,精神与肉体的相离。在《月下小景》中,得到女子的不能与男子结婚。在《萧萧》中,童养媳萧萧与村子里的另一位不是他丈夫的男子相爱并产下一子。而在《丈夫》里面,丈夫为了养家糊口送妻子去船上做。凌子风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这个难题。悲剧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的感情,更具有震撼力。然而,普通观众更喜欢“有情人终成眷属”式的大团圆结局。可以说,沈从文取的是心灵的震撼,而凌子风考虑的是大众的惯常心理期待。

二、原因分析及经验总结

总体而言,《边城》的电影改编属于忠于原著的类型。其可称道之处主要表现有:首先,较好地表现了原著的神韵,实现了凌子风导演借电影扩大文学名著的知名度的初衷。其次,较好了反映了小说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风土人情和民众心理,宣传了风景如画的湘西,并重造了一些已经消失了的风景,有利于文明的承传,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再次,借助于图像、声音和色彩和原著的良好感染力给人深的震撼,引导人们对人性进行深入思考。又次,借助于原作者和原著的名气,保证了电影观众市场。其不足之处主要有:第一,由于原著具有诗化和散文化性质,结构稍嫌松散,悬念较弱,致使电影在主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方面也显得力有所不逮。第二,由于翠翠与天保以及傩送都属于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爱情朦胧而简单;而且,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也相对简单,情感干扰因素较少,使得矛盾冲突相对缓和,也不方便在银幕上表现。第三,原著的心理描写较多,电影采用画外音的方式加以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影画面的不连贯。当然这一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外,由于该电影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因为受到拍摄器材、洗印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图像色彩稍嫌暗淡、不够清晰,色彩的层次感不强,其音响也值得进一步完善。

笔者认为,电影《边城》忠于原著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忠于原著是凌子风导演的新尝试和自我突破。在拍摄《边城》之前,凌子风已拍摄过《红旗谱》、《骆驼祥子》等电影名作并获得成功,及拍摄《边城》,凌子风希望对以前的艺术创作风格有所突破,有意采取了忠于原著的方式。关于这一点,副导演徐晓星指出,凌子风要变法,首先就要找到一个和他以前的风格完全迥异的剧本来。为此,他做了多种努力,最后选中了《边城》。在剪接录音阶段,经过多次剪辑尝试后,凌子风才放弃了“使用旁白是导演没本事”的观念,从沈从文小说中那美妙独特的文字中几经精选,写成了最后的旁白。{11}对比他拍摄的《狂》(原著《死水微澜》),能更好地体会到《边城》对原著的忠实。

其次,原著有较好的电影元素,适合拍摄电影。

小说《边城》有较好的故事情节,线索较为分明,不需作大的修改。原著虽然矛盾冲突不够激烈,但是情节结构完整,叙事性较强,节奏感也较强。《边城》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前部分以静为主,后部分以动为主。天保意外身亡之后,矛盾冲突接二连三地发生,各种事情因此而关联,由此也将故事推向。这种节发展模式也正符合电影情节发展的一般原则:峰回路转,渐入,在的顶点结束,让观众在回味中离场。

小说《边城》还具有较强的画面感,比较适合改编成电影。关于这一点,可以用沈从文的原话来说明。如关于翠翠与爷爷在摆渡中的合作。编剧的设计:翠翠走下大青石,来到爷爷身边……{12}沈从文指出:船若靠的是城边的岸,翠翠不可能从门前大青石上去接近爷爷。或照原文写的那个好些。{13}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原文是: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14}。爷爷与翠翠日常生活中的两种场面,小说中的描写同样具有很强的画面感。{15}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忠于原著还于原著的名气及原作者有关。《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如果改编的幅度过大,虽然可以引起短期轰动,但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排斥,不利于长久流传。沈从文为著名作家,而且当时尚在人世,他对《边城》的电影改编有自己的看法,对《边城》的电影剧本有一万多字的修改意见。为尊重起见,也不宜于作较大幅度改编。

对原著的删减增添也必不可少,其主要表现及原因如下:

第一,因为视觉美的需要,而对原著进行补充。这几乎是所有电影改编必须有的步骤和过程。小说在描写景物时,通常都是勾勒式的。而镜头需全息照相,要考虑构图和结构,还要考虑色彩搭配。所以要对拍摄的景物进行修饰,需补充其所缺,删减其多余。如前文所述,电影里的白塔、渡口以及大河都是因拍摄电影需要而重造的。

第二,因为音乐美的需要,而对原作进行修改。这也是由文学作品到电影的转化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声音是有声电影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实现营造气氛的重要手段。小说中的声音元素非常有限,所以编导要在这方面作较大补充。如在《边城》中月光下,爷爷给孙女吹芦管时的那场戏中,凌子风加了点夜晚杜鹃的叫声,气氛显得特别幽静,特别美。{16}

第三,增加内容以填补原故事空白使叙事更为连贯,同时方便观众理解。如大老天保遇难以后,电影增加了爷爷在河边洒酒祭奠大老的情节。当然,类似的情况不多,原因在于原著《边城》的信息很丰富,情节很完整,人物形象也很鲜明突出。而如果改编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因为原著的不足,就必须增添很多。在电影《湘女萧萧》(原著《萧萧》)中,增添和补充故事情节的情形就很多。

第四,略去小说中的情节使电影更加简洁,叙事线索更加清晰,也更含蓄回味。如“大老与二老商量如何决定谁该娶翠翠为妻”一幕,省去了媒人多次探问爷爷口信之事。如影片结尾省略了爷爷去世后顺顺家对翠翠的安排。

此外,有许多东西,文字可以很轻松地表现出来,用图像和声音却很难做到或者成本巨大。如小说前3节基本以介绍“茶峒”的历史以及风土人情为主,同时还兼及翠翠父母的故事。这些包含大量历史文化信息的文字用电影语言来表达很比较困难。如果完全画面化,一来成本较高;二来也会影响整个电影的节奏。小说中所描绘的20世纪初期山城的原貌、河里的船妓等,都很难在电影里表现出来。

作家、编剧及导演都有各自的理念。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各种观念不可避免会形成碰撞。如何处理这些碰撞,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凌子风导演在拍摄《边城》时,领会了原著作品的神韵,较好地处理了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关系,取得了成功。《边城》的电影改编属于忠于原著型的改编模式。忠于原著,也并非意味着全盘照搬,在细节、画面、音乐等方面需要进行很多加工。如此,方能使影片叙事流畅、结构完整、中心突出而风格鲜明。方能既使老读者满意,又吸引新读者。可谓“看似平坦实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电影《边城》的成功,既与原著有关,也与电影的创作人员,特别是导演有关。一方面,《边城》与凌子风当时的艺术风格追求相契合,另一方面,沈从文又是他所尊重的著名导演,所以他对作品持敬仰之心,敬畏之心。这种心态无疑对《边城》的拍摄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电影改编成功的关键因素。从小说到电影,虽说是再创造。但也需要编剧及导演充分地理解原作,需要编剧及导演与原作家有很好的沟通。改编绝不是为标新立异,也绝不是为改而改。非必要改编之处,最好忠于原著。《边城》的电影改编对沈从文作品的改编,有许多借鉴意义。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他的小说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镜头感,情节简单而具有诗意,适于影视化。将沈从文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和电视作品,既可以进一步地发挥其价值,也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视听享受。还可以为湘西凤凰的旅游增加更多的文化内涵。

注释:

①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②④⑥⑦凌子风、罗雪莹:《〈春桃〉导演凌子风访谈录》,《回望纯真年代:中国著名电影导演访谈录》,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9页、第411页、第410页、第412-413页。

③⑤⑧{11}徐晓星、霍庄:《凌子风拍〈边城〉》,《电影艺术》2004年第1期。

⑨{12}{13}{14}{15}沈从文:《对〈边城〉电影文学剧本的改评》,《沈从文全集》(第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192页、第157页、第157页、第64页、第65页。

⑩沈从文:《〈边城〉题识五种》,《边城》,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篇3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类型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根据意见性信息与事实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两大类。

一、主评型。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几近4:1,叙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闻由头。这种类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电子媒介,必将要发挥它的传播符号优势。因此,在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承载意见性信息的最佳传播符号必定是口语,而最佳传播渠道便是谈话。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谈话的场景必将影响人们观点的表达,从而制约意见性信息的传播效果。为进一步加深对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认识,依据不同的交流方式结合成功的案例又将这类节目分为三种模式。

(一)以《时事开讲》为模型的对话式新闻评论。《时事开讲》作为我国第一档“个人化的新闻评论节目”①自1999年创办以来一直是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并引发了凤凰卫视评论节目的成型。该节目采用两人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评论员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扮演的却是“发球者”的角色,因此评论员成为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凤凰卫视也因此成就了曹景行、石齐平、阮次山这些明星评论员。此外,这种模式的新闻评论节目还有《央视论坛》《新闻1+1》等。

(二)以《锵锵三人行》为模型的家常式新闻评论。《锵锵三人行》所表现的正是处于私密空间家人、朋友闲聊的场景。三个人,三杯茶,把大家关注的问题提出来,不设门槛,随意轻松地闲谈,甚至会经常跑题。这正是人们生活中每天都会体验的交流方式,跟家人聊天寻求一吐为快,这些话也是聊给自己听的。这也同样成为《锵锵三人行》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在家常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身兼“发球者”“踢球者”两个角色,主持人成为了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有人评价《锵锵三人行》失去了窦文涛,也失去了它的品牌效应。苏州电视台的《三剑客》也是这种模型的代表。

(三)以《实话实说》为模型的沙龙式新闻评论。这里的《实话实说》是指早期由崔永元主持的以多方观点交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部分节目。这些节目坚守了“每周一个话题,每题一个热点,每点一次舌战,每战一道火花”的理念。这也正是沙龙式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一虎一席谈》《时事辩论会》以及央视新开播的《我的今日之最》都是沙龙式新闻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沙龙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嘉宾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这时扮演的是“裁判员”的角色。主持人的不参与是为了保持辩论双方观点性信息的平衡,同时为现场嘉宾或者场外嘉宾预留第三方立场,最终使节目呈现出尽可能多元化的意见性信息。

二、述评结合型。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比例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比例近似1:1,另一类比例近似1:4。笔者将比例近1:1且以两种信息交替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边述边评型,将比例近似1:4且以两种信息平行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述后点评型。

同时,一方面,依据承载节目内容主要传播符号的不同,将边述边评型又分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焦点访谈》为模型的调查式新闻评论节目。在这种模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画面是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用事实说话”的“镜头”是叙述性信息的主要表达方式。另一种是以《新闻会客厅》为模型的新闻当事人访谈式新闻评论节目。这种模式则是以声音作为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叙述性信息主要是通过新闻当事人的“现场口述”来表达。

另一方面,沿用人们熟知的节目类型名称,将具备鲜明的主持人点评风格的述后点评型分为三大类:一是资讯组合类,以《中国周刊》《世界周刊》为典型代表。在这类节目中,除了主持人尖锐的点评外,节目新闻信息的特别组合为主持人的点评起到了铺垫作用。二是民生新闻类,以《1860新闻眼》《南京零距离》为典型代表,主持人通过“说新闻”,一语点醒梦中人。三是读报类,以《第一时间・马斌读报》《有报天天读》为代表。主持人

通过解读后的总结来树立节目的舆论导向。

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辨析

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所划分的两大类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时效性、审美性以及受众参与性等方面都具备各自的特点。

一、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要素辨析。主持人和嘉宾(或新闻评论员)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核心要素。随着近年来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已经走出了《焦点访谈》类评论节目“主持人核心式”的一元化模式,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嘉宾核心式”“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等多元化的形态,这些形态也是与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类型相互对应的,主要表现为:

(一)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主要呈现“嘉宾核心式”和“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两大形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嘉宾核心式”体现在以《时事开讲》为模型的对话式新闻评论节目中。在这类新闻评论节目中,用“新闻评论员核心式”代替“嘉宾核心式”更为准确。另一方面,“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体现在家常式新闻评论节目和沙龙式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缺一不可,两者都需要一定的稳定性,才能保证节目的固定风格。

(二)述评结合型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主要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的形态。主持人在这些类型的节目中,既是叙述性信息的载体又是意见性信息的载体,虽然叙述性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同,但主持人(出境记者)对意见性信息的点评才是节目的关键要素。因此,主持人的点评与这类节目密切相关,是节目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思辨性辨析。新闻评论节目中思辨的过程即是论点、论据、论证的构成过程。论点、论据、论证成立的基础是客观性。因此,新闻评论节目的思辨性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客观性基础之上的。作为载体的电视对新闻事实客观性的表述方式,因为声画符号的优势,以至于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更多用纪实性来替代客观性。新闻评论节目应以思辨性为核心,当电视的纪实性凸现时,评论节目的思辨性也随之被弱化了,述评类新闻评论节目就是其典型代表。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节目的思辨性将逐渐被凸现出来,而新闻画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思辨性深入发展的空间,因此,有声语言才是拓展节目思辨性较好的传播符号。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对话逐渐成为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表达形式。节目思辨性也并非因画面的缺失而失去了其依存的客观性,众多此类节目的成功说明主持人和嘉宾语言陈述方式的科学性能有效地保证事实的客观性。

因此,思辨性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其地位会越来越突出,发展领域也会随之扩大,表达手段更是多样化。目前,它既是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的最大特征,同时是所有新闻评论节目的生存之本。

三、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参与性辨析。主评型和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因为传播信息比例和节目形态的差异以至于受众参与性在节目中也有不同的体现。

当新闻评论节目的早期形态――言论性短评和政论片出现后,有学者归结了“以言论为主的电视评论节目在接受学上的效果越来越弱化”这样的结论,同时将原因定为“节目对事实的转述及其结论,使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内在要求基本不能实现。”②这种情形在《时事开讲》《实话实说》等一系列言论节目成功后得以改变。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其接受效果并没有弱化,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要求也得以实现。受众的“参与性评论”已经不是《焦点访谈》制片人赵微所说的“通过对记者提供的事实的理性思考,共同参与完成对事件的评论”,而是受众具备了真正的发言权,我们可以在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随时听到受众的声音,无论是在现场,还是通过电话连线或者网上留言。

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受众的参与性依然通过提供事实来获得,受众更多是作为新闻当事人出现在节目内容中。此外,众多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参与性还是有限的,主持人的单向主观传递,成为了这些节目的特色。

通过以上对两大类型新闻评论节目的评析,我们应该意识到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将是多元化的,新闻评论节目间的区别将更加细化。只有综合各方面的要素深入剖析,才能找到打造新闻评论节目品牌的关键点。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栏目责编:胡江银

篇4

1980年,央视推出《新闻与观察》栏目,第一次把“电视新闻评论”作为节目形态亮相,但“三起三落”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史上的过客。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问世,这个在《东方时空》羽翼下孕育的新生儿,从一出生便显示出它的特殊地位,“《焦点访谈》的开播标志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以它为标志,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春天。”①

《焦点访谈》开播之后,连连创造收视神话,有数据显示1998年它的年平均收视率在27.48%左右,这意味着“《焦点访谈》成了近1/3中国电视观众每天晚饭后的一项生活内容。”②焦点访谈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节目姿态的放低以及说话方式的转变,从“非我”向“我”靠拢。

这里的“我”与“非我”指的是在不违背新闻真实客观原则下,新闻性节目中传播者进入节目程度的深浅。“我”可以理解为传播者深入或者完全进入节目,以真实的“我”的姿态去理解新闻,传播价值。“非我”则体现为传播者与节目的绝缘,冷眼旁观。中国新闻评论30年,从《焦点访谈》开始,每一次新的评论话语的出现,多多少少有点“非我”向“我”嬗变的意味。

一、《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刺破“假大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提出“自己走路”的诉求,但在具体操作上仍抹不掉浓厚的报纸印记。电视新闻脱不了“新华体”的束缚,评论走不出“画面+文字,以文字为主”的泥沼。直到1994年4月,《焦点访谈》横空出世。

首先是姿态,“真诚面对观众”。这是《焦点访谈》从《东方时空》处延续而来的品质。“真诚面对”不同于之前的“高高在上”式的俯视,这里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是平等、亲近的,节目“像说话一样地说话,要给信息传播带上强烈的个性色彩”,“传播者应该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的思想、智慧、才情和价值观会通过哪怕是纯粹的、对事件的叙述传达出去。”③这里,传播的主体性得到彰显,“我”的意识觉醒。

其次是话语形式,“用事实说话”,述评结合。这是《焦点访谈》的口号,一直沿用至今。“用事实”是方法,“说话”是目的。《焦点访谈》重点在舆论监督,批评报道,它以“事实”做依据,要求传播者充分调动“我”的主观能动性,深入采访、调查,以证据说话。某种意义上说,用事实说话也是用过程说话,用最直观的画面语言展示事实。比如,《焦点访谈》的《罚要依法》报道的是山西309国道乱收费的现象。记者的摄像机拍摄下了整个过程:交警认定超载开罚款单记者试图减少数额交警再撕一张罚单记者无奈。而类似的镜头和手法是《焦点访谈》惯用的。《焦点访谈》的事实是“看得见的流动的过程”④,给当事人双方平等的对话空间,给公众展示公正的、完整的事实。

第三是叙事结构,故事式叙事。“用事实说话”是《焦点访谈》的话语形式,同样是它结构文本的依托。节目制作者对一个个鲜活的事实进行包装,加入悬念和冲突,用“故事化”的手法进行文本创作。《焦点访谈》的叙事结构一般是:“百姓利益受损——记者采访调查——上级领导惩罚非法者——百姓利益得到补偿”,事件本身就是故事;出镜人物一般是“地方官僚/非法者,老百姓/受害者,上级主管领导/拯救者”,多元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构成故事的看点。用故事化结构文本,加入戏剧性因素,比传统式的“提出论点——摆出论据——论证”更富说服力,也更有看点。

《焦点访谈》在摆出事实求证观点的同时,通常会在节目头尾加一段主持人的述评,或者在节目中间加入记者的现场述评,这种“述评结合”的评论样式集纪实性、说理性和思辨性为一体,是延续至今的经典模式,即“提要+引导式主持+主体事实+评论式主持”。

二、《新闻1+1》:引入人际传播,多元声音交流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泛滥愈演愈烈,“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唯一稀缺的是资源,是人们的注意力。”⑤如何获取注意力?在这个新闻报道漫天飞的时代,要的是独家视角和观点。《焦点访谈》选择“用事实说话”,重事实轻言论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央视开始了自己的言论节目探索,在经过《央视论坛》和《新闻会客厅》论坛模式的探索之后,2008年3月24日,《新闻1+1》上线,这是一次“事实”和“论坛”二合一模式的实验。

篇5

一、光电编码器概述

光电编码器归属于数字式传感器的范畴,它集光、机、电与一身,借助信号转换完成测量。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光电编码器的应用不但越来广泛,而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光电编码器的优点在于抗干扰能力强、结构多样、测量精确度高、分辨率高、使用寿命长等等。目前,光电编码器在医疗卫生、工业生产、商务办公、交通运输等等诸多领域当中都有应用。不仅如此,微型的光电编码器还被应用于军用领域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军用装备的整体水平。

(一)光电编码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1.光电编码器的构成

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光电编码器一般都是由光源、码盘、接收元件、放大电路、电源、接口电路、转换电路、角度输出接口以及测速接口电路等几个部分构成。

2.工作原理

在整个光电编码器装置当中,码盘是比较重要的元器件之一,它的作用是贮存轴角绝对位置信息,一般都被固定于轴系上,并随着轴的旋转而旋转。通常情况下,码盘上刻划的均为同心圆码道,各个码道均是由扇形图案组成,这些扇形图案有分为透光和不透光两种,具体用来表示角度代表的一位变量。当光源经由码盘及副尺后会被光电接收器读取,由此可以转换为电信号,这部分信号经过放大电路之后,再通过接口电路处理便会进入到数据系统当中;当单片机采集到相关数据之后,会自动进行精码细分,同时对粗码进行二进制处理,使其转变为自然二进制码,然后以精码为基础,对粗码进行校正,最终形成总代码,并利用角度接口完成角度位置信息的输出。

(二)常用的编码方法

1.增量式编码器

这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光电编码器之一,这种编码器一般每输出一个脉冲信号就代表有一个增量位移,由此可以产生出于位移增量等值的脉冲信号,但却并不能通过该脉冲信号确定出增量的准确位置。增量式编码器虽然无法直接获得轴上的绝对位置信息,但能够获得相对的位置增量,其可以输出两组脉冲信号,这两组信号的相位相差为90o角,它们属于正交信号,通过对这两组信号初相差的判断,能够获得旋转方向,码盘旋转一周,便可以输出一个零位标志信号。

2.绝对式编码器

这是一种能够在任何时刻、位置均可以对机械位移进行测量的编码器,由测量所得的结果全部都是绝对位置数据,并且相同位置在断电再续电后测试的结果完全相同,正因如此,使得测试结果相对比较安全,一般不会丢失。最为重要的是,即便存在不正确的测量结果,也不会对后续的位置测量造成影响,换言之,绝对式编码器的可靠性更高。

二、光电编码器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一)光电编码器的具体应用

为了对光电编码器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下面对其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1.在轴转速测量中的应用

光电编码器不但能够直接对角位移进行测量,而且还能够对轴的实际转速测量。由上文可知,增量式编码器输出的信号为脉冲信号。故此,可以采用测量脉冲频率及周期的方法来对轴的实际转速进行测量。基于脉冲计数的轴转速测量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M法测速。该方法具体是指在指定的时间内对脉冲的个数进行测量,以此来获取被测速度。通常情况下,应用该方法测量轴转速时,要求转速必须足够快,若是转速过低,则会导致计数值过少,这样会对测量精度造成影响,在应用中需要对此予以注意;其二,T法测速。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量两个相邻脉冲的时间来对轴的转速进行测量。这种方法能够用于较低转速的测量,并且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分辨率。

2.工位编码

对于绝对式编码器而言,它的每一个转角位置全都对应一个固定的编码输出,如果编码器与转盘之间为同轴相连的话,那么转盘上的每一个工位所安装的工件也都有一个编码与之相对应。当某个工位转动至加工点位时,与该工位对应的编码则会由编码器输出给控制系统。举个简单的例子,对工位编码进行说明:想要使4#工位上的工件转至加工点位处等待加工,系统可以通过控制电动机带动转盘旋转,同时,绝对式编码器输出的编码会发生不断变化,假设1#工位的二进制码为“0000”,当输出由3#工位的“0100”转变为“0110”时,则代表转盘已经将4#工位旋转至加工点位处,此时电动机会自行停止转动。

(二)光电编码器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使其对光电编码器的各方面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编码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机械制造水平较之以往大幅度提高,这为光电编码器的小型化提供了可能,大体上可将光电编码器的发展方向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系列化

由于各个领域对光电编码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使得光电编码器产品逐步朝着制造标准化和系列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型号产品的推出,可以使用户的选择性更多。

2.体积小型化

目前,国外已经成功研制出了反射式光电编码器,其不但具备较高的精度,而且体积也非常小。而我国在编码器小型化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此,应当将开发小体积的光电编码器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的研究重点。

3.可适应各种恶劣工况

由于光电编码器常常会在一些比较恶劣的工况下运行。为此,除了要确保编码器具有良好的精度之外,还应当使其具备抗冲击、耐腐蚀、抗高温、防震动等能力,这也将成为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

三、结论

总而言之,想要使光电编码器能够在各个领域内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除了要加大理论方面的研究力度之外,还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对相关产品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既要实现产品系列化,又要使编码器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当中得到应用,这对于促进光电编码器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建宏.简易绝对式光电编码器的基本原理和通讯方式[J].电气传动,2010(9).

篇6

建设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供电公司,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对电网的主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电网主设备要实现安全可靠运行,而且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和设备完好率,才能达到电网坚强和供电可靠。状态检修是根据设备状态进行的预防性作业。在电网发展日益庞大、用户对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状态检修更加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襄汾供电支公司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初步总结了一套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流程,意在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最终使设备管理达到一个更高的目标。

一、开展状态检修的意义

主要在于:(1)开展状态检修,有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状态检修实施的结果是减少现场工作量,特别是减少了变电所全停的次数,因而使得供电的可靠性得以明显的提高。(2)能够降低检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停电次数不仅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减少了线损,且减少了维护工作量,节省了成本。(3)能够减少倒闸操作。在实施状态检修情况下,调度在安排计划时,为了使设备维护单位有充足的准备时间,设备检修仍按春季适当安排;对先进设备或室内设备,在试验单位不要求试验的原则上不安排全所停电。对有两台变压器的110kV、35kV重要变电所,一般采用设备轮流停电检修而不安排全所停电。编制计划时,协调有关单位将定检予试任务和全年的送变电设备治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早进行设备摸底调查,做到心中有数。要求有关单位提报设备停电定检予试计划的同时,统筹考虑设备治理的具体内容,做到一次停电,一次完成。(4)能够提高人身和设备安全。通过状态检修减少了大量的停电检修和带电检修工作量,减少了发生人身事故的机率。由于计划检修时间比较集中,在2~3个月时间内进行,有时每天都有停电检修,工人很疲劳,在实际工作中,发生人身事故的险情在系统内时有发生。状态检修由于减少了停电次数,减少变配电设备操作,从而减少变配电误操作的机率,对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十分有利。

二、状态检修的解决方案

(一)抓住设备的初始状态

这个环节包括设计、订货、施工等一系列设备投入运行前的各个过程。状态检修不是单纯的检修环节的工作,而是设备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都必须予以关注的全过程的管理。需特别关注的有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保证设备在初始时是处于健康的状态,不应在投入运行前具有先天性的不足。状态检修作为一种设备检修的决策技术,其工作目标是确定检修的恰当时机。另一方面,在设备运行之前,对设备就应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包括设备的铭牌数据、型式试验及特殊试验数据、出厂试验数据、各部件的出厂试验数据及交接试验数据和施工记录等信息。

(二)注重设备运行状态的统计分析

对设备状态进行统计,指导状态检修工作,对保证系统和设备的安全举足重轻。首先,应用新的技术对设备进行监测和试验,准确掌握设备的状态。开展状态检修工作,大量地采用新技术是必要的。但在线监测技术的开发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解决的。在目前在线监测技术还不足以满足状态检修需要的情况下,要充分运用可利用的在线离线监测装置和技术,如红外热成像技术、变压器油气像色谱测试等,对设备进行测试,以便分析设备的状态,保证设备和系统的安全。其次,从设备管理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管理与技术紧密结合。建立健全设备缺陷分类定性汇编,及时进行内容完整、准确的修订工作,充分考虑新设备应用、新的运行情况出现及先进检测设备的应用等;各部门每月对本部门缺陷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分析,每年进行总结,分析重点是频发性缺陷产生原因,必要时经单位技术主管领导批准,上报相应技术改造项目。

基于上述基础,应用现有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在生产管理上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生产管理系统是以设备资产为核心,以设备安全可靠运行为主线,涵盖变电运行与检修、试验、继电保护、调度和安全监察等专业,涉及送电设备运行和检修管理、变电运行管理、设备定级管理、变电设备和保护装置的检修计划与管理、各类操作票和工作票管理、设备的绝缘和化学试验管理、设备缺陷管理等的计算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而且要利用系统所具有的分析和统计功能,为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比较高效的信息。比如断路器的切断短路电流的次数、变压器经受短路冲击的次数、设备检修的时间、历史上设备试验结果的发展趋势等。

(三)制订完善的状态检修工作流程

首先,根据采集到的状态信息,对变电设备状况进行评分,评分值可基本判断设备健康状况,并以此作为延长或者缩短检修周期的依据。对设备状态进行评分所依据的信息称为状态信息。主要包括运行工况、预试数据、缺陷、检修、在线监测数据、家族缺陷等。对设备健康状况评分,目前采用综合分析,加权计算方法,实施百分制评价,对一些重要状态信息合理选取加权系数,并通过分析计算,提高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次,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基于对设备状态评估的结果,制定出经济、合理的维修、试验计划。设备检修的目的是通过检修消除设备缺陷,恢复设备的设计能力和出力,保证设备在检修周期内稳定可靠运行。对此要积极探索,结合安全性评价、反季节性预防措施、反事故技术措施、安全措施计划中有关检修改进的项目,初步形成一些状态检修原则和规定,产生基于设备状态检修理念的试验、大小修计划,对设备进行状态检修,做到了有的放矢,减少了检修工作的盲目性,大幅度减少检修时间,提高了设备的可用率。襄汾供电支公司从2009年开始试行设备状态检修管理,几年来逐步完善了状态检修制度。制度规定了状态检修的原则、参量、状态信息的选择和维修、试验策略等,对设备状态检修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和指导。

篇7

有人说搞电视新闻这一行要时刻绷紧一根弦,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我认为这根弦就是编辑意识。电视新闻编辑可谓是电视新闻的“头脑”,是新闻各个环节的把关者,编辑意识的强弱也是电视新闻成败的关键。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传播信息功能外还是党的“喉舌”,作为电视新闻编辑就要把好政治关和新闻关,要看新闻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当前宣传的主旋律、同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具有典型指导意义。如果编辑在编排稿件、制作新闻中出现编辑意识不强、把关不严,结果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反而还会在新闻播出后给受众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电视这一媒体的性质决定,有误或失实新闻一经播出便难以收回,有时造成的影响很恶劣,因此在每一期新闻的内容、编排和制作技术的操作上都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把好新闻关、受众心理关。编辑意识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功,它要求电视新闻编辑不但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善于捕捉和发现新闻、提炼新闻的亮点,而且还要研究和正确把握受众的心理,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选择最佳传播方式,使电视新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一名电视新闻编辑与报纸、广播编辑相比,除了要有文字稿件的编辑能力,还必须会熟练运用画面镜头语言、画面的剪辑、同期声的运用等。因此,从稿件的比较选择、修改、加工、编排到后期的编辑制作等工作都要牢固树立编辑意识,对新闻和受众深入研究,加强编辑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提高宣传质量,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广大电视观众,满足受众的需求。

目前,一般的电视新闻单位里,记者和编辑的分工是不同的,记者属于新闻前期工作,负责新闻的采访和拍摄,通常不参与后期新闻工作。但是这种传统的分工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现在我所在的新闻单位中的记者就不但采访、拍摄,而且也参与后期的编辑工作,因此,编辑意识也在采编的实践中慢慢渗透到记者的工作当中,由于编辑意识的深入和不断增强,使我们记者的拍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就会考虑自己后期编辑新闻时需要什么样的镜头、观众最想了解的内容是什么。带着这种想法、带着这种编辑意识采拍的镜头就会更精彩,因而,记者是否具备编辑意识也就成为决定新闻作品好坏的关键所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既采访新闻事实,又在同一时间拍摄下新闻事件的现场情况,记者对现场种种因素拥有完全的主动权,而编辑就不具有这一优势,编辑对采拍回来的新闻素材只有一定的修改范围,比如我们基层驻站记者有时送来的新闻就出现过文字画面“两张皮”的现象,所以最后只能被编辑“毙掉”,因为编辑不能较大程度地改变画面的拍摄效果,最多只是利用特技对画面进行一些修补,不可能对画面进行太大的改变,而且由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不可能对某一事件要求重拍、补拍等,所以记者的采拍过程基本上是“一次性”的,实际上也就是说记者采拍过程必须考虑后期编辑效果,也就是记者必须具备编辑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心理素质呢?首先,记者要提前介入新闻事件、搜集整理素材,与编辑一起进行精心策划之后将编辑意图融入采访拍摄工作的每个环节,把好各个关口,要对拍什么、怎样拍摄、怎样编辑制作等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大多时候,记者拍回来的新闻基本已是成品了,所以记者在采拍新闻时要带着编辑意识,考虑到后期编辑制作时画面的过渡、段落的衔接、字幕的叠加等因素,从而相应调整画面构图、拍摄角度和技巧。拍摄时眼里像过电影一样要有编辑意识,脑子里还要装着受众,了解新闻面向的受众类型及其心理需求,使自己的作品内容实用,贴近生活,能反映群众的呼声,关注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喜怒哀乐,善于从观众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使新闻价值得以最大体现,更有针对性,更受群众欢迎。

最近,中央电视台首次对节目主持人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包装,让主持人直接参与采访与编辑,目的就是想克服采编与播报“两张皮”的现象。“两张皮”现象之所以会产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主持人只有播报意识而没有编辑意识,主持人参与采编过程的实践后就会渐渐养成编辑意识,从而使主持人胸有成竹,主持风格更受到观众的喜爱。

篇8

【分类号】:TD32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中国电力年鉴统计,2000年全国的发电总量为13556亿千瓦时,到了2010年这个量达到了42071.6亿千瓦时,而且全国的发电总量还在一直增长。随着用电量增长,“西电东送”、“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等输变电新技术应运而生。变电站作为电网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格外重视,其中变压器是变电站的核心设备,其安装和检修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安全,现就110kV变电站变压器的安装与检修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110kV变压器安装工作

110kV变压器是我国输变电过程中的主流设备,但是鉴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安装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安装规程,要求施工人员在安装时要按照既定程序进行。

1、安装工艺流程

变压器室变电站的核心设备,为了确保安装过程质量和安全,安装工艺流程可参照图1进行。

2、变压器安装前检查工作

(1)器身检查

大部分变压器在安装前都需经过长途运输,在变电站安装变压器前都需对收到的变压器进行装前检查,但是受条件限制不可能对变压器的所有部件进行仔细检查。一般在变压器运输过程中都会装设撞击监测装置即三维冲击记录仪,且此记录仪要待变压器卸车、就位之后才能除去。在工地收到变压器之后可以首先对记录仪数据进行分析,在确定变压器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之后可以通过人孔做一下器身的检查,以确保运输过程中没有受到剧烈震动、颠簸而遭损坏。器身检查的内容有:紧固件是否需加固;引线捆绑、绝缘包扎、极性开关的接触是否良好;铁芯、夹件、箱底是否有漏油、金属部件。现在出厂的大部分变压器都是免吊芯变压器,这可以使得变压器的安装工作变得方便易行,但器身检查工作量也大增,因此需要做好变压器的运输工作及三维冲击记录仪的安装读取工作。

(2)附件检查

一般在运输过程中变压器附件大多经过拆卸后分别包装运输,收到货物后应该对变压器附件的种类、数量进行检查。另外还应对油枕及管路的严密性、测量套管瓷体的绝缘性能等进行检查,瓦斯继电器、压力释放阀及随箱温度计也应在收货之后尽快检查。

3、变压器本体及附件的安装

(1)本体的安装

在安装变压器之前应该确保变压器基础达到要求强度,预埋件及布线流程符合设计规划,紧固件牢固;变压器基础水平及中心线负荷安装要求,认真测算确保基础中心线与本体中心线偏差在规定范围之内,同时确保相序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在吊装变压器时应根据变压器类型、现场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一般选用机力牵引时,要确保牵引力着力点在变压器重心一下,过程中倾斜角不要超过15°,以防止变压器本体受应力作用内部变形。在本体吊装过程中应使用油箱壁上的4个吊环,严禁使用吊芯用的吊环;在起吊过程中确保倾斜角不超过30°。在本体就位之前还要确保高低压侧的方向正确,避免安装过程中还需调整变压器方向。在本体安装过程中要确保距墙尺寸符合图纸要求,若无标注则纵向按照轨道定位,横向应确保距离大于0.8米,距离变压器房门大于1米。在使用轨道牵引变压器过程中,用两根10吨的链条葫芦套住变压器的牵引孔在铺设的轨道上平衡牵拉,在变压器后还应设一条链条葫芦防止在牵引过程中出现失控。在到达基础之后,将四个液压千斤顶置于变压器本体的千斤顶支架部位,将变压器缓慢举起,在此过程中四个千斤顶要协调一致,确保变压器受力均匀。当到达一定高度后拆去轨道托运器,然后慢慢将变压器落于基础之上。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变压器中心线与基础中心线偏差不超过5毫米。在变压器落于基础之上并吻合正常之后拧紧紧固螺栓并将底座与基础进行焊接。

(2)附件的安装

①套管升高座的安装,在安装前应该对升高座中的电流互感器进行试验,确保二次引线绝缘良好,在安装过程中将油箱法兰的密封胶垫定位并清理沟槽,在升高座吊升过程中要保证相位置对号安装,升高座与油箱法兰对接准确,到位之后,将法兰螺栓均匀拧紧。②套管安装,在安装过程中用丙酮将套管内外擦拭干净,安装时将油表向外并将引线连接。在工序完成之后还要进行绝缘电阻测量、介质损耗正切值测量、电容值测量等试验,确保质量合格。③冷却装置安装,冷却散热片在安装过程中要确保散热片的密封性合格,一般在散热片中冲氮气至0.03兆帕,并维持半小时,吊装完毕之后打开冷却器阀门检查有无泄漏现象。④储油柜与导油导气联管安装,同样在安装前要确保胶囊密封性完好,方法是通过添加油管或气管通入小于0.2兆帕压力的气体并维持半小时,观察是否有泄漏现象。同时要确保所有的导油导气联管内部洁净,可用清洁的白布敷在铁丝上对导管内部反复擦拭。安装时,要先将储油柜的固定支架安装在油箱上,然后将储油柜吊放在支架上紧固。

4、变压器的检修

(1)变压器的状态检修

以前我国变压器普遍采用定期检修,但是随着人们用电量的增长,变电站越来越多,定期检修任务量大、检修质量不能保证,有时需检修的变压器因没到达检修时间而得不到检修,当检修时有些变压器还不需要检修,造成工时的浪费,所以定期检修已经不适合当前电力工业的发展。现在普遍适用的是对变压器进行状态检修,即可随时对可疑变压器进行检修,而不再受时间规程约束。这样可以随时对变压器进行检查维护,对每个变压器制定个性化的检修维护,确保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2)状态检修工艺方法

状态检修需要对所管辖的变压器运行状况有一个动态的掌握,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对变压器设备状态、运作情况、设施环境等进行数据采集,结合线下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确保需要检修的变压器及时得到检修维护。

在检修过程中要利用相应的检修监测技术,通常用到的有局部放电监测,设备局部放电可以反映变压器的内部结构故障,如若发现问题还需现场操作人员视情况确定故障大小;其次还可分析变压器的震动频率,通过对变压器震动信号的采集整理分析,确定问题所在,如线路老化、短路、过载等问题。现在还可以通过红外温度探测仪对变压器的重要部位进行温度监测,红外测温仪具有实时监测、定位准确、信号强等特点,对变压器超负荷运行、线路短路等问题可以做到及时发现。

结语

由于110kV变压器自身的特点,安装过程周期长、工艺复杂,而且在输变电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安装检修过程中进行高标准作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严密组织,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入手控制好每个工序,确保变压器投运正常,运行顺畅。

参考文献:

篇9

编辑工作的性质、意义、任务以及编辑专业的岗位职责,要求编辑必须有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编辑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是以杂家、评论家、信息的传播者的身份出现的,随着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媒介制作者队伍中的编辑也应重新定位。因为编辑工作是以编辑学为基础的,而编辑学所反映的内容,已跨越、渗透到各学科领域,所有学科的内容以及科学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无不与编辑实践密切相关。编辑学是研究范围最广阔的一门横断学科。因此,编辑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转变传统的编辑模式,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一名编辑应该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建立多学科,全方位,立体型,多维网状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获取相关的新知识,并且能够消化、吸收新知识。

2 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现状

我们知道,电视新闻节目是声画结合的艺术,一则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离不开解说、同期声与画面的有机搭配组合。然而,我们每天看到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声画结合上却时常有缺陷,削弱了应有的宣传效果,比如,有的电视新闻节目解说词滔滔不绝,节奏很快,而画面却在慢悠悠地推拉摇移;有的画面出什么解说词就说什么,造成严重的声画重复,使观众得不到更多的信息,没有新鲜感;还有的是声画严重脱节,解说与画面各走各的路,使观众不知所以然;也有的是画面与解说都不按自身规律运行,画面支离破碎,前后重复,解说就事说事,无主题无重点。更有甚者,画面胡拼乱凑,没有主体,解说结构混乱,语病百出……除去这些具体问题之外,有时电视新闻节目在整体编排上还有疏误,如缺乏整体性、板块性,没能使各档新闻节目按新闻规律规范地采用不同序列进行科学合理地编排,整体宣传效果自然下降。上述这些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究其原由,编辑工作薄弱是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重采轻编的路子不能再走下去了,必须认真审视编辑工作的重要地位及其工作内涵,尽快增强编辑意识,强化编辑工作。

编辑活动本身是社会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精神产品生产的最后阶段。精神产品的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这不仅需要作者(记者)要有自觉意识,更需要编辑在这个生产过程的最后阶段严格把关。因而,编辑这个“守门员”的权力主要表现在审稿、选稿和修改加工上。电视新闻编辑,就是在电视大众传播这一专业活动中,使用文字和电子技术的独特的符号系统,对记者发来的稿件和画面进行删改、取舍、剪辑、加工、整理等创造性的优化处理,使其在单个性画面的基础上构架成完整的系统的声画结合的电视节目的物化劳动的过程。可以说,前期拍摄和稿件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后期编辑来修改补救,而后期的编辑工作如果不到位,则会使前期的一切努力都徒劳无益。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对电视新闻节目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各级电视台要真正重视新闻编辑工作。这就要求电视台,特别是基层市(地)、县电视台,真正把新闻编辑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改变重采轻编的做法。这就要选用新闻理论扎实、新闻编辑业务过硬、具有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作编辑工作,并相应地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给他们创造学习与提高的条件,不但在电视台内部而且要在全社会树立编辑高于记者的思想观念。其次,编辑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编辑要养成善于学习、善于钻研的良好习惯,不断地学习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不断地学习掌握党关于新闻宣传的新要求、新课题,不断地学习掌握新闻专业特别是电视新闻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能,还要不断地学习掌握与新闻宣传相关的其他行业的知识,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本领,完善自己的编辑知识结构,尽快从“为人作嫁”的编辑中解脱出来,成为编辑学家。编辑在审阅和修改稿件时,要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就是说新闻宣传应该是有灵魂的,灵魂就是思想、观点、路线、方针等,每一则新闻稿件也是应该有一个新闻核的,要宣传什么,就首先要运用科学态度来分析、观察和处理,并有所取舍,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客观事物及其所体现的思想要求和当前形势结合起来。如果只有新闻事实而没有思想,新闻就缺少核,缺少灵魂。这就要求编辑工作始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只有运用创造性与超前性思维,编辑才能发现并揭示稿件中新闻事实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并产生新的独创的思维成果,从而把一则普通的新闻稿件修改加工成优秀电视新闻作品。

一是要准确定位。广大的电视编辑要充分认识到,电视节目不仅要提高收视率,更要注重发挥电视节目的积极的引导作用。广大的电视编辑要始终坚持,高唱主旋律,要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要通过编辑电视节目,引导广大的电视受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促进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作为电视编辑要身体力行,要不断增强电视节目的时代性、艺术性和政治性,要严把电视节目的质量关,要坚决抵制那种单纯片面的追求收视率,而放弃艺术性和时代性的错误作法,切实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作用。二是提升创新能力。广大电视编辑要冷静地分析和研究当前电视节目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要进一步认识到自身业务能力与电视传播要求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进一步提升电视编辑的能力和水平,要根据电视媒体发展的要求和电视节目制作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增强自己导演策划电视节目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导演策划能力,要多多选取那些受众易于接受,能够引起受众兴奋点和关注度的电视节目形式,不断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综上所述,编辑应当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位,对于记者反馈的信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运用自己的审美意识将更好的电视节目呈现给观众,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编辑要进行自主创新转变,将自己培养成从优秀编辑到“全能型”专业编辑的转变,为电视节目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记者一起,共同为受众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向上的电视节目,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陈辉.信息时代期刊编辑角色与编辑模式的转变.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篇10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电视传媒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越来越多的受众被电视的魅力所吸引,电视成为当时公众最为时尚、最为普及的大众文化消费标志之一,在不断地改变着亿万受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接受心理等。那些形式各异的电视播出台,以及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视栏目和节目,深深滋养了美国电视传媒业的茁壮成长,也更加刺激和悬吊起美国乃至整个英语世界亿万观众的欣赏期待。为了满足观众的热切期待,也为了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许多电视台除了制作大量日常适时新闻报道栏目、电视专题栏目外,把竞争和吸引观众的焦点聚集到利用电视播出电视剧和电影上来。然而,迅猛发展的电视业,大量空白的时间段,即便庞大的、年产数百部影片的好莱坞生产厂商也似乎难以满足其胃口。当然,好莱坞电影业出于同已显峥嵘的电视市场竞争的原因,在电视播出电影问题上设置了种种限制,致使观众在电视上收看到的电影,一般多是早已超过放映档期的影片。此外,好莱坞电影由于制作成本颇高,致使其将收回成本、赚取利润的目标紧紧盯在影院票房上面,而对电视播出电影多带有抵制行为和轻视情绪。迫于无奈,美国一些电视台、电视制作机构便着手自己拍摄一些成本颇低、但又兼具电影故事片艺术特质的节目在电视上播出,于是,一种被称做“电视电影”的影视艺术形式就这样在电视与电影的“竞争夹缝”中应运而生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