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4: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设计概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方法的不断发展,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常常陷入只凭计算的误区。然而对一个结构工程师来说,概念设计比精确计算对确保结构安全可靠及使用功能方面更为重要。概念设计[1]是从结构的宏观整体出发,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正确处理结构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等,以达到合理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目的。
1 结构总体概念设计
在建筑结构的初步设计阶段,应积极配合建筑专业并依据已有的结构总体设计原则和概念,处理好结构方案、材料选型和细部构造等问题。
1.1 结构方案的合理选取
灾难调查和事故分析表明:结构方案对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相关规范规定,选择结构方案[3]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1 选用合理的结构体系、构件形式和平面布置,结构传力途径应简洁、明确,竖向构件宜连续贯通、对齐
1.1.2 结构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各部分的质量和刚度宜均匀、连续
1.2 建筑材料选型及细部构造
为了满足建筑的空间使用要求,在框架体系中需要设置各式各样的填充墙体。填充墙体材料的种类很多,但应尽可能选用轻质的墙体材料。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建筑物不但要满足使用的功能要求,还要以漂亮的外形展示给人们,这就需要在已有结构构件的相应部位增加细部构造。结构设计中为保证细部构造的安全稳固通常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1)细部构造与主体结构构件要有可靠的连接并具有良好的传力性能;(2)应考虑细部构造变形对主体结构构件产生的影响。
2 框-剪结构概念设计的应用
2.1 框-剪结构设计的原则
框剪结构中剪力墙部分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因其结构布置灵活,能够形成较大的空间,这种结构形式目前已被广泛采用。框剪结构由于剪力墙与框架相互作用,框架部分与纯框结构相比受力状态差异较大,其在地震中的破坏模式也比较复杂。因此,在设计初期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1 结构体系应具有合理的抗侧刚度
为发挥框剪结构体系的优越性,剪力墙与框架在整个建筑中所占比重应当力求合理。剪力墙布置过多会造成结构整体抗侧刚度过大而使得变形能力太差,容易造成局部受损乃至整体破坏;若剪力墙布置过少会造成结构整体过柔虽然具有较好的减震耗能作用,但是易产生过大变形而无法使用甚至整体倾覆,因为此时的结构体系已偏向于纯框架,丧失了两者协调工作的效能。
2.1.2 结构体系应有多道抗震防线
框剪结构是具有多道防线和良好性能的抗震结构,其中剪力墙既是主要抗侧力构件又是第一道抗震防线。相关规范规定:剪力墙承受的结构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应小于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同时,任一层框架部分按框架和墙协同工作分配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框架各层地震剪力最大值的1.5倍两者的较小值,这是发挥第二道防线的抗侧力作用。
2.1.4 强结点和强锚固
对于框剪结构这样的复杂体系,结点的复杂性难于预测和控制,即使从理论上保证了每个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但因结点的普遍存在,力的传递往往不能畅通而出现集中甚至中断,破坏由此而发生,因此做强结点和可靠锚固是设计人员的追求。
2.2 框-剪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2.2.1 剪力墙的合理布置[4]
框剪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避免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形式。剪力墙墙肢截面宜简单、规则,侧向刚度不宜过大。框剪结构中,主体结构构件之间除个别节点外不应采用铰接;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不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构造和受力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
2.2.2 设备夹层部分模型的处理
工程实际中,为了满足设备的使用要求,在楼层间要设置局部夹层[2]。由于软件建模时无法实现在楼层间形成楼板,我们通常把夹层楼板的荷载导算到夹层梁上,让其参与结构体系的整体抗震计算。
3 工程实例分析
某项目情况:主楼部分12层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下设三层地下车库。其中在第二层的层间有设备夹层,第一层的层高是5.4m,第二层的层高是4.8m,其他层为4.0m。该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重要性类别为乙类,基本风压按50年一遇取值。
3.1 人防地下室及基础设计
本工程为三层地下室,人防部分设于地下三层,设3个防护单元,平时为汽车库,战时为二等人员掩蔽所。进入人防地下室的车道出入口战时封堵,不做战时主要出口。根据工程地质报告及结构布置特点,由于地下室埋置较深,需要做抗浮设计,设计时采用永久性抗浮锚杆。
3.2 地上部分结构设计
3.2.1 结构体系
1)剪力墙的布置:遵从概念设计的原则,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剪力墙的布置很难达到规则、对称的效果,只能在楼、电梯间增设剪力墙,各自形成局部小筒体,然后在建筑两端各增设两片剪力墙,这样同时也可以满足建筑使用上的要求。
2)框架梁、柱的布置:为满足建筑的空间使用要求,两端第一跨不允许布置框架柱。通过研究,只能布置大跨度斜向的框架梁。另外,屋面层有覆土,还有各类的风机基础,考虑到荷载比较大,而且分布范围比较广,因此,整个屋面采用井字梁的结构布置形式。
3)连梁刚度:剪力墙与框架柱间的梁应设计成强连梁,加强框架与墙的整体作用,从而缓解由于剪力墙中断而造成的与剪力墙相连的框架柱内力的突变。其他情况的联肢墙宜设计成弱连梁。
3.2.2 框架部分配筋要点
1)梁的钢筋在尽端是锚入柱的,大跨斜梁应尽可能选择大直径单排配筋的形式,这是为了避免与该梁相交的其他梁的钢筋锚固冲突,同时也是为了方便施工。
2)本工程第二层的层间存在设备夹层。虽为局部夹层,但在地震作用下该部分属于相对薄弱部位,因此夹层楼板周边的框架柱变形能力需要提高,箍筋全高范围加密;其他柱箍筋加密情况均按规范要求进行。
4 结语
建筑结构理论博大精深,概念设计作为结构设计的先导将成为今后设计界的主流思想。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郁彦.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58-129.
1山地建筑研究的必要性
1.1为了开拓生存空间
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显得越来越匮乏,供不应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面积逐步增长,吞噬着原有的农田,可耕用地日渐流失,世界大多数国家越来越受制于耕地面积的不足。而在这些土地短缺的国家之中,我国的情况尤为严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与之矛盾的是耕地资源的日益缩减,因此平原耕地越发显得珍贵。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保护好每一寸耕地”早已被我国重视,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这种大背景下,由于山地建筑能更多利用广泛的山地资源,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开始向山地要建筑空间的行动。
1.2为了获取资源
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一直依赖于自然资源。人类早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就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尝试利用。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由于工业化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大而且多样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原材料,矿材的需求愈来愈多。但是工业社会所带来的物质文明使人们不愿意再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对各种资源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因此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采以满足人类的需求。由于70%的地球面积是山地,而且山地都是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形成的,很多地下资源都蕴含于山体之中,为了获取资源,人们也不得不向山地开发。
1.3为了回归自然
在现代生活中,城市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城市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人们又承受着紧张、烦躁的心理压力。在城市中长期的生活会使人们更加渴望自然,渴望宁静,渴望新鲜的空气,渴望清澈的流水越来越远。而科技的初衷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而不是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美国作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论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10个新方向》中提出“高科技与高情感”。并预言“美国人正散居到城镇和农村地区去”。布莱恩•贝里也写到:“拥有巨额财富和大量闲暇时间的人们将在山峦起伏、河湖纵横、丛林茂盛的僻静环境中发现他们的安乐窝。”为了更接近自然,植被好、具有自然形态的山地地形渐渐的受到人们的青睐,不仅是旅游度假项目喜欢选择山地,而且山地住宅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比较著名的是安藤忠雄设计的依山而建的六甲住宅。比较典型的商业项目是山城重庆的洪崖洞。同时人们对山野的喜爱源自于人们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也是回归自然心态的一种表现,在这方面,最经典的建筑作品就是美国建筑师赖特的考夫曼别墅即“流水别墅”坐落在幽静的山谷中,横跨小溪跌水,溶于自然风光之中。
2山地住宅的设计理念
2.1充分利用山地特征以节约用地
节约大量宝贵的耕地是在我国大力发展山地居住建筑的重要原因。因此山地居住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是尽量节约用地,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外形设计时,要尽量依山而建,利用地势,尽量减少挖土和填土量,这是着重考量的因素。山地建筑的选址、设计和施工都受制于山地地形,所以说如何利用山地的地势,坡度,是建筑设计的关键。比如说依附山地地形形成退台式的建筑形体。
2.2人对空间的体验是第一位的
发展到了现代,建筑已经不再专属于王权、富豪和宗教了。民居的生理和心理舒适度越来越多地被设计师所重视。人是居住的主体,居住空间环境建设的宗旨和原则始终是源于对人们的关怀。如同建筑的定义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外形一样,山地建筑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要创造适宜的居住生活空间。通过对山地居民和平原城市居民的出行量统计,地形坡度为10%的情况下,山地居民的出行量要低于平原居民出行量的一半;当坡度为20%的情况下,山地居民的出行量要低于平原居民出行量的4/5。因此,在进行山地建筑创作时,出行方式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应将其协调入建筑设计中,才能把人对空间的体验放在第一位,设计出的作品才有实际意义。
2.3山地住区的文脉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的构成单位是一个个的建筑或建筑聚落,而中国古代的很多城市由于战争原因依山而建,还有一些宗教的因素,因此山地建筑在中国古建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比较著名的建筑如玄空寺,敦煌石窟,而比较著名的城市如山城重庆,丽江古城,都是沿着地势的蜿蜒形成别具特色的城市肌理。而且由于中国有崇尚自然的文化情怀,而山地建筑依附山势,与自然景观不起冲突,也迎合了中国文化的这种审美倾向。
2.4山地住区的布局规划别具特色
常见的平原住宅的布局结构有组团式布局、行列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虽然易于设计,但是人造感太重,如果生硬搬入山地之中会破坏原有的山地形态,所以山地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最好顺应山形,沿着等高线的曲线方向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在造型上的好处是更好的呼应了自然的形态,如同是山体中生长出来的建筑,而且实际操作时,由于建筑布置顺应山形,和规则的行列式布局相比会大大减少土方量的施工。
3山地建筑的建筑形态
山地建筑所赖以生存的山地环境决定了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影响山地建筑形态的主要因素有坡度、坡面朝向、海拔高度、自然肌理(植被分布、水系等)。我国古语有云:“土木之事,最忌靡费”,也就是建筑施工要尽量减少工作量,因此山地建筑尽量采取“减少接地”的接地形式以尽量保持地表原有地形和植被。若建筑体量较大,或者山势比较陡峭,若将建筑设计成为一个集中式的单体,无论其形状如何都是最自然山形的破坏,或者说建筑本身成为一种惹眼的视觉焦点。若建筑设计的初衷不是为了强调建筑本身,那这样的建筑设计案例应采用“不定基面”的原理,将大型建筑化整为零,当然是要经过对建筑功能的审慎分析,将功能分区合理布置同时之间又加强联系。
建筑形体是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进行山地建筑时,首先要决定的是要通过建筑传达一种什么样的建筑情绪,是要以建筑为表达主体的建筑形式还是要将建筑消隐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这种主题的确定会影响山地建筑的空间形式。所以说山地建筑创作的影响因素很多,既受限于山地环境,同时灵感也来源于山地地形,但是决定性的是建筑师对山地环境的态度,因为无论是迎合山地地形,或者是反其道而行之都是从正或反的方面将自然环境表达融入到建筑中去。通过对山地建筑形体的总结,我们可以把山地建筑的表现分为以下几类。
3.1融合型
融入山地原有环境的建筑形式,建筑与各山体地段的融合是建筑设计的重点,是一种对自然的谦让态度,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与自然亲和。山腹、山谷、山麓等地段的山地建筑,更多运用融合型的建筑形式。建筑融合入山体环境有两个方面的意味:1)建筑形体顺应山势;2)建筑形体与山地肌理(植被、水流等)的融合。
1)建筑外型与山形的统一。如果建筑存在的基地自然风光秀丽,那么许多的建筑师采取的设计态度就是在满足设计指标要求下最大限度的对自然地貌的尊重。可以大致总结出“小”“散”“隐”几个特点。以安藤忠雄著名的直岛地中美术馆为例,建筑位于风景优美的山区,同时建筑规模也很大,所以设计师采用将建筑体量分解成为若干个院子,为了将院子隐蔽,建筑师采用自山体垂直向下挖出一个地坑院,然后建筑空间围绕着这些采光的天井布置,其建筑形式与山西传统的地坑院住宅是相同的。这样,当游客站在山顶远眺的时候,没有生硬的建筑从山坡拔起而影响自然的景观,建筑都埋在山体里面,通过地坑来采光。再以印度喀瓦兰姆滨酒店为例,为达到与山体形状融合的效果,设计台阶式坡屋面与山体斜面相呼应并穿插椰树。
2)形体与地肌的谐调。山地建筑与地面肌理的结合也是建筑与山体的一种融合方式,地面肌理主要包括自然植被,山石和水流。由于建筑是人工筑成,天生与自然的山体树木形成了矛盾和对立,但是建筑师可以通过巧妙的建筑设计和材质的配合削弱建筑的存在感。以美国草原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建筑的存在不仅没有破坏原有的山地地肌,反而成为了联系山地植被,山石,流水的纽带。别墅建成于1937年,在宾夕法尼亚州一条幽静的峡谷———熊跑溪上悠闲地生长着。由于山石的落差使流经的小溪形成了自然的跌水,建筑就横跨在这条小溪上。建筑主体由横向白色的阳台和竖向毛石的片墙穿插而成,第一层大平台左右伸展,第二层平台向前悬挑,白色的挑台表示了人工的精雕细琢,而毛石则是自然情趣的缩影,建筑本身又如同层叠的岩石一样,与周围山体浑然一体,意趣盎然。
3.2共构型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多层建筑一般指8层以下的、不具备电梯设备的商业用房或住宅。为了提高建筑体的稳定性、整体性和抗外力性能,目前的多层建筑以框架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建筑主体框架结构设计在多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多层建筑造型和功能多样化的背景下,必须对多层建筑框架结构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不断探讨和研究,才能得出对应的有效解决措施。
1、地基基础设计
地基基础是多层建筑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稳定的地基支撑,建筑体的安全与质量才有保障。从目前的情况看,多层建筑的地基基础一般都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这就要求设计者严格遵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在选择地基维持力层时,必须根据地勘察报告,掌握建筑体地基的地质特征,综合考虑地基土层物理力学特征、地下水的影响、建筑物的构成要素、地基荷载性质与强度,结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地基变形验算、地基稳定性验算和基础截面设计验算,确定基础底面大小。对于地基工程设计应用较为广泛的复合地基,无论是柔性基础还是刚性基础都必须设置褥垫层,并通过增设基础圈梁和基础连系梁等措施使基础形心和长期荷载重心重合,实现基础整体性。
2、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多层建筑的框架结构由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组成。为了方便应力计算,通常将空间结构体系简化为横向和纵向平面框架体系,只取出某一榀框架作为独立计算单元(如右图),图b中以阴影部分表示该单元承受的荷载。在计算简图中,框架节点和柱子下端的基础顶面均按刚接考虑。梁柱以截面几何轴线来确定,如果上下柱截面尺寸相同,柱轴线取截面形心位置如果上下柱截面尺寸不同,则柱轴线取上层柱形心线。框架结构计算简图
实际工程中对计算模型可作如下修正:
(1)当横梁为斜梁时,如果其坡度≤1/8,可简化为水平直杆。
(2)不等跨框架,如果各跨跨差≤10% ,可简化为等跨框架,跨度取平均值。
3、框架梁配筋设计
框架建筑主体的承载结构由主次梁和柱通过节点构成,为保证建筑整体的构造强度,在框架主次梁的相交处应注意增设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解决梁的裂缝宽度超限和“强剪弱弯”问题。对于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艰巨和最小直径等腰严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执行。在实际运用中,应该通过计算梁端剪力及柱轴力结合规范要求确定合适的参数。
(1)梁端剪力: 。(为梁上均布荷载引起的剪力,为梁端弯矩引起的剪力)。
(2)柱轴力: 。(为梁端剪力,为节点集中力及柱自重)。
4、短柱设计
所谓多层建筑框架结构的短柱就是柱净高与柱截面剪跨比小于2的柱。在遭遇较强地震时,短柱往往会由于变形能力和承载能力不足发生脆性破裂,给建筑物带来严重破坏。因此,短柱要采用对称配筋,纵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设计中要注意调整其剪力,提高其抗剪承载力和抵御形变能力。短柱剪力设计计算:
(1)短柱剪力:。(为柱净高;分别为柱上下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2)柱的抗剪承载能力: 。(λ为框架的计算剪跨比,。N为考虑地震作用的框架柱轴向压力设计值,βc为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其实质是对梁、柱、板形成的基本单元的应力组合。由于设计中涉及各种力学原理,所遇到的问题当然不会只有上述几种。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技术规范,科学处理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更多、更复杂的问题,选择出合理的结构体系,从而提高结构的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新伟浅谈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年 第19期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由于具有结构传力明确、结构灵活、整体性强、抗震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建筑中。虽然,其结构形式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设计时若考虑不周全、不仔细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给建筑工程的建设造成不良的影响,有些错误甚至会给建筑结构的安全造成影响,
一、多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框架结构问题及处理措施
1、独立基础设计荷载取值问题
多层框架房屋多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时。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或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可不必进行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另一种情况是。在设计独立基础时,作用在基础顶面上的外荷载(柱脚内力设计值)只取轴力设计值和弯矩设计值,无剪力设计值。或者甚至只取轴力设计值。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基础设计尺寸偏小,配筋偏少。影响基础本身和上部结构的安全。
2、框架计算简图不合理
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其独立基础埋置较深,在一0.05m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将基础拉梁按层1输入,以某学生宿舍楼为例。该项目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 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7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一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简图是不妥当的。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的拉梁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一输入,拉粱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3、基础拉粱设计问题
多层框架房屋基础埋深值大时,为了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可在±0.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但不宜按构造要求设置。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规定设置箍筋加密区。但就抗震而言,应采用短柱基础方案。一般说来,当独立基础埋置不深,或者埋置虽深但采用了短柱基础时。由于地基不良或柱子荷载差别较大.或根据抗震要求,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拉梁。基础拉梁截面宽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20~l/30,高度可取柱中心距的l/12~1/18。构造基础拉梁的截面可取上述限值范围的下限,纵向受力钢筋可取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 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当为构造配筋,除满足最小配筋率外,也不得小于上下各2Ⅱ 14,配筋不得小于Ⅰ 8~ 200。当拉梁上作用有填充墙或楼梯柱等传来的荷载时,拉梁截面应适当加大,算出的配筋应和上述构造配筋叠加。
4、结构计算中几个重要参数的选取问题
《抗震规范》第3.6.6.4条指出,所有的计算机计算结果,都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的计算结果主要是结构的自振周期,楼层地震剪力系数,楼层弹性层间位移(包括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和弹塑性变形验算时楼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墙和柱的轴压比及墙、柱、梁和板的配筋,底层墙和柱底部截面的内力设计值。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为了分析判断计算机计算结果是否合理,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时,除了有合理的结构方案、正确的结构计算简图外,正确填写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合理选取电算程序总信息中的其他各项参数也是十分重要的。
(1)结构的抗震等级
在工程设计中,多数房屋建筑按其抗震设防分类属于丙类建筑,如民用住宅、办公楼及一般工业建筑等。其抗震等级可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的高度,按《抗震规范》表6.1.2确定,而对于电讯、交通、能源、消防和医疗等类建筑以及大型体育场馆、大型零售商场等公共建筑,首先,应当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fGB50223-2004)确定其中哪些建筑属于乙类建筑。对于乙、丙类建筑,其地震作用均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对于乙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抗震措施应符合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所谓抗震措施,在这里主要体现为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由《抗震规范》表6.1.2确定其抗震等级,当7度地区的乙类建筑的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还应采取比一级抗震等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如:某7度地震区城市的一个大型零售商场和一个三级医院的门诊楼本属乙类建筑,但设计人员错当成丙类建筑来设计,使建设物的抗震能力大为降低,不得不对设计计算作重大修改。
(2)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
对于多层建筑.当不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至少应取3;当振型数多于三时,宜取3的倍数,但不应多于层数;当房屋层数≤ 2时,振型数可取层数,对于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当考虑扭转耦联时,振型数应≥9: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多取,如结构有转换层,顶部有小塔楼、属多塔结构等,振型数应≥12或更多。但不能多于房屋层数的3倍,只有当定义弹性楼板,采用总刚分析,且必要时,振型数才可以取得更多。《抗震规范》中指出.合适的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90%所需的振型数。SATWE等电算程序已有这种功能,可以很方便地输出这种参与质量的比值。有人员不大重视电算程序使用手册的应用,选取振型数时比较随意,这是应当改进的,此外,由耦联计算的地震剪力通常小于非耦联计算得来的数值。仅当结构存在明显扭转时才采用耦联计算,但在必要时应补充非耦联计算。
(3)结构周期折减系数
框架结构及框架一抗震墙等结构中。由于填充墙的存在,使结构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计算周期大于实际周期,因此,算出的地震剪力偏小,结构显得不安全,所以对结构的计算周期进行折减是必要的;但若折减系数取得过大也是不妥当的。对于框架结构来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6~ 0.7;砌体填充墙较少或采用轻质砌块时,可取0.7~ 0.8;完全采用轻质墙体板材时,可取0.9.只有无墙的纯框架,计算周期才可以不折减。
二、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计算模型问题
目前常用的框架结构空间分析计算软件都是以整幢楼的梁、柱整体参加工作进行计算分析的。对部分梁而言,尽管相交梁截面尺寸不同,相互之间却不存在主、次梁关系,设计人员在绘制施工图时,应注意配筋形式与受力分析相匹配。框架结构经空间分析程序电算,所有按主梁输入模型的梁是整体工作的,部分梁将产生扭转问题。一些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虽已调整梁的抗扭刚度,但计算出来框架边梁扭矩筋仍很大,因程序不计楼板对梁的约束作用(即实际扭矩计算值那么大),实际受力与计算模型不符,可把次梁支座改为铰支座,并配以构造处理。
2、结构的超高问题
在抗震规范与高层建筑设计规范中,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总高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以前的超高问题,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 级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B 级高度的建筑。因此,结构工程师必须对结构的该项控制因素严格注意,一旦结构为B 级高度建筑甚或超过了B 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结构类型的变更而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未予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或需要召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等工作的情况,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结构工程师的高度重视。
3、嵌固端的设置问题
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地下室和人防。因此,嵌固端既有可能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设置在人防顶板等位置。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结构设计工程师往往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所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限制、嵌固端上下层抗震等级的一致性、在结构整体计算时嵌固端的设置、结构抗震缝设置与嵌固端位置的协调等等问题。而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导致后期设计工作的大量修改或埋下安全隐患。
4、短肢剪力墙的设置问题
在新规范中,对墙肢截面高厚比为5~8 的墙定义为短肢剪力墙,且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际经验,对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增加了相当多的限制。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应尽可能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墙,以避免给后期设计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1项目概况
巴里•考克斯在新西兰建造了一座教堂,这座教堂的主要材料为绿色植物。这是建造者在周游世界,访遍各地教堂之后,得到的灵感。他决定用树木建造一座“原生态”的教堂,整个教堂设计采用了五种不同种类的树和一个液压树铲建造了一个有生命、会呼吸的房屋,能容纳100个人。这个教堂建成后将会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与周边的旅游景点共同构成一个树教堂花园,花园将于2015年10月18日对外开放。这里的景点有3英亩的公园和一个迷宫。由军用投物伞建造、液压千斤顶支撑的一个大型遮篷为游客提供了另外的座位区和荫凉地。另外,这里还可以举办盛大的婚礼,开放后这里将吸引大量的游客。
2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发展概况
2.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一词中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绿化,也不是指建筑表面的颜色,它区别于普通的建筑,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并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在功能上,绿色建筑又可被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同时绿色建筑也是节能建筑的一个方法和手段。2006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出台了我国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对绿色建筑的内涵进行了定义: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及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且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2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
从古至今,人类这个社会一直在经历着各种不同的发展,从工业的革命到农业的危机,从起初的力图要征服大自然,到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人和自然之间要和谐的共同发展。我们现在的发展是建立在破坏大自然的基础上,接下来人类社会想要更稳定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遵循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特点,按照自然的变化规律来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时发现,建筑行业是一个对生态环境消耗极大的行业,产生的破坏也最大。其中对环境产生破坏力最大的是在运输建筑材料以及生产这些材料的时候,在建造建筑时,会对基地以及基地周边的水文地质和土壤结构造成很大的破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考虑采用节能的材料、先进的技术等途径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破坏,这样各国就渐渐的出现绿色建筑。在绿色建筑建造的技术和艺术手法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本文就将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个新方向———利用天然的绿色植物作为建筑的屋顶和墙体,来代替钢筋混凝土,发挥建筑最大的生态效益。
3以“纯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绿色建筑设计分析
3.1以“纯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建筑
我们常见的绿色建筑都是在建筑的某一部分将绿色植物与钢筋混凝土结合起来进行创作设计。比如对建筑立面墙体的肌理进行设计,加入植物的纹理;或者在建筑的屋顶进行屋顶绿化,这也是近些年绿色建筑比较常见的形式之一。而以“纯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建筑是指除建筑框架外,建筑的其他材料均是绿色植物。利用植物的修建工具将植物修剪成我们需要的形状,并且将不同的植物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个“纯绿色”的建筑。目前,这种建筑形式在绿色建筑行业还是一个新的形式,同时也为这个行业提供了一些启示。
3.2绿色建筑设计的实践———以新西兰“原生态”教堂为例
目前,这种以“纯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绿色建筑在新西兰有个实例,即新西兰的“原生态教堂”。这种绿色建筑形式的出现带给人们一定的震撼,以前,对植物的利用也仅仅停留在修建成为绿篱、绿墙、各种造型,而这个建筑的设计者创造性的想到了将植物作为建筑的主体材料进行利用,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设计者使用赤杨(AlnusImperialis)或楷木(CutLeafAlder)建造树教堂的屋顶,用Leptospernum或CopperSheen建造墙壁。其他植物种类生长在这个有生命的教堂上,如CameliaBlackTie,AcerGlobosum和ThujaPyramidalis。这个树教堂看起来很像一个真正的教堂,里面还设有板凳,供人们在美妙的自然风光中狂欢。
3.3植物材料的生态效益分析
在以“纯绿色建筑”为主体的绿色建筑的设计中,最大的优点就是这种做法将建筑材料对大自然的污染降到了最低。这种建筑形式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还能发挥一定的生态效益,真正的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植物材料的生态效益体现在多个方面:降低温度、降低湿度、提高空气质量、固碳释氧、滞尘、杀菌、吸收有害气体等。在设计前,我们要做好充分的研究,研究适合这个地域生长的植物。首先是植物自身的抗性要强,其次是不同植物之间组合的生态效益要高。
4以“纯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建筑设计的启示与不足
4.1对绿色建筑设计行业的启示
这种设计形式的出现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意义,也是绿色建筑设计行业很大的突破。以后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材料的选择问题上,我们又多了一种思路与方法。同时,我们也看到绿色植物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它可以被塑造成各种形式,满足人们不同的设计需求。
② 参照:2016年度九州大学芸g工学府・芸g工学部学生便E p49
③参照:九州大学艺术工学部环境设计学科官方网站 http://design.kyushu-u.ac.jp/kyushu-u/about/info/env
④ 参照:九州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教员研究组织 http://arch.kyushu-u.ac.jp/organization/
⑤ 资料来源:九州大学艺术工学部环境设计学科官方网站 http://design.kyushu-u.ac.jp/kyushu-u/about/info/env
⑥ 参照:せんだいデザインリ`グ2016 卒IO日本一Q定楣俜酵站http://ed.design.kyushu-u.ac.jp/news/archives/34
参考文献:
[1] 赖文波.日本的艺术工学教育――以九州岛大学艺术工学部和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为例 [C]. //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 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10:356-363.[2] 姚大斌.日本艺术工学学科教育建立与开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1(06):111,119.
[3] 2016年度九州大学芸g工学府・芸g工学部学生便E,2016: 26,32-33.
施工图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方案设计阶段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对建筑设计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细部设计""设计完成度"和"设计精度"等词频繁出现在建筑业中,设计深度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1]。一般而言,建筑设计的深度要求不受设计工艺技术所影响,而是与人类物质活动需求相适应,其仅仅只是设计分工的细化和工艺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日趋条理化。
一、扩初设计深度概述
(一)内容
对于初步设计阶段而言,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概算书、相关专业设计图纸以及设计说明书,并且编排的顺序为封面、扉页、设计文件目录、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以及工程概算书。一般封面应将编制日期、编制单位和项目的名称加以注明;扉页上应将编制单位的相关专业负责人、工程总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加以明确标注。对于设计说明书而言,其应包含各个专业的设计说明和设计总说明,其中各个专业的设计说明应包括材料表和主要设备,可将其附在设计图纸或设计说明书中,并需要将相关专业的详细指标和标注加以注明。而设计总说明应明确标注人防、节能、消防、园林绿化、交通、设计指导思想和特点、设计规模和范围、工程概况、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相关的文件和法规等相关内容;职业健康、劳动保护和环保等相关标准和原则;抗震设防、结构选型、生产工艺流程、外部市政条件、电气系统和设备的用量组成与标准、室内外装修等内容[2]。此外,设计图纸需要含有全部的专业内容,其深度应与直接指导施工的相关标准基本一致;工程概算书则应将水泥和钢材等主要材料表、其他工程与费用概算书、各单位工程概算书、各单项工程综合概算书、总概算表以及编制说明(建筑范围和规模、工程概况、编制依据等)等加以标注说明。
(二)重要性
建筑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和方案设计阶段。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办理工程建设的相关手续时需使用方案设计文件,而施工中的重要依据则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因此政府的相关部分以及建筑单位往往都只对施工图设计和方案设计阶段加以高度重视,但是严重忽视了初步设计,导致初步设计工作难以顺利实施,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而扩充初步设计深度十分之必要。
二、扩初设计深度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扩初设计深度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程概算书深度扩充的作用;二是设计图纸深度扩充的作用;三是设计说明书深度扩充的作用。
(一)工程概算书方面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把控的重要部分就是工程概算书,其不仅会对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还对工程投资资金分配的合理性以及投资计划的真实性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对工程概算书的深度加以扩充,主要就是保证工程概算书能够将设计内容进行准确和完整的反映,并要求工程项目在编制过程中能够对所在地的物价水平加以真实地反映,避免编制过程出现重复和漏项现象[3]。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建设单位在控制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往往只利用工作量的增加以及施工过程中现场变更的卡死等方式对施工阶段的造价加以控制,而对项目前期工程概算工作加以忽视,这样难以实现工程项目造价的有效控制。设计阶段作为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初步设计阶段能够对建筑设计的标准、方法以及重大技术问题等加以确定,以此来控制工程造价,因此扩充工程概算书的深度将会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审查作为有效控制工程项目造价的重要环节,其必须要结合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以现有的设备材料价格和概算定额为依据进行编制。这样才能对建筑项目投资构成和数量加以全面完整反映,合理确定工程项目的造价,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和投资规模,促进设计概算编制准确性的提升。
(二)设计图纸方面
对于建筑设计的初步设计阶段而言,设计图纸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设计的最终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出图。对设计图纸的深度加以扩充,其必须要尽可能深化完善初步设计的图纸,使其能够对施工进行直接的指导,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各专业图纸之间的冲突以及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完善建筑设计施工图,协调好各个专业之间的关系,还能够有效促进施工图设计阶段时间的减少。同时,在设计建筑设计施工图的过程中,建筑单位应积极修改项目局部功能的变更意见,从而减少施工图修改和设计工作的系统化和繁重性[4]。此外,对设计图纸的深化加以扩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工程概算书的是计划和细化,有利于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加以有效控制,促进建筑设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三)设计说明书方面
设计说明书作为建筑初步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和指导方向,其不仅能够基本定型设计内容,并且其深度能够对建筑工程后续工作的细化度和连贯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设计说明书而言,对其设计深度加以扩充,主要就是尽可能细化初步设计,需要对抗震等级、结构选型、施工工艺、地质情况、工程概况和设计依据等基本参数和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还应详细说明劳动安全卫生、环保、人防、节能、消防、智能、热能动力、通风、空调、采暖、弱电、强电、给水排水、结构、建筑等方面的相关参数指标、设计标准和设计思路[5]。这样才能让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具体而明确的了解,并且相关单位和部分在审图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发现初步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便于补充和完善相关的设计。
结束语: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建设单位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只重视施工图设计和方案设计,而严重忽视其初步设计阶段,导致建筑品质低下,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有效扩充初步设计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扩充初步设计深度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设计经验的丰富性以及设计周期的充足性,充分发挥出工程概算书、设计图纸以及设计说明书的作用。只有这样,才便于工程相关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改进目标,全面认识到扩初设计深度的重要性,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和质量,促进环境与建筑的高度契合,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芸. 建筑各阶段设计深度[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260+169.
[2]李志,王顺勇. 浅谈扩初设计深度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J]. 科技风,2010,21:151.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level of our country continues to improve, people began to have higher expectations on the surrounding living environment, housing types, housing area, apartment layout structure. This requires building design in addition to considering the practical, economic, beautiful three elements, but also to meet people's psychological needs; it is the need to have the human elemen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human elements, a rough analysis of the human element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cultural elements;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周围的居住环境、房屋造型、户型结构、房屋面积等有了更高的期待。这就要求建筑设计除了要综合考虑实用、经济、美观三个要素外,还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即需要有人文元素。建筑是一种艺术,人文元素是建筑的灵魂。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考虑人文元素的运用。
城市建筑中的人文元素概况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就有“人文”一词。当时,“人文”与“天文”是相对而存在。而现在,人们常常把“人文”和“自然”相提并论。例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等。如今,在学术界,人文一词的通常解释是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其中包含了建筑文化现象。在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元素,体现是对人类居住环境等的人文关怀和珍视,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注。
随着我国绿色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建筑设计项目的数量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不难发现,在现代建筑中,都是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这引起了设计者与民众的普遍关注,并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趋势。在现代建筑的过程中,人文元素始终是灵魂要素。充分考虑人文元素,有利于实现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只要充分考虑人文元素在建筑中的应用,充分尊重人们的主观愿望与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从而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
二、人文元素的建筑现状
人文建筑的设计,体现了设计者对人们生活的尊重与关切。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政府进行政策上的引导。市场的开放性吸引了许多来自国外优秀的建筑师们致力于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于是,活泼自由的建筑造型、开放的建筑理念、先进的建筑思维等不断涌入中国。受此影响,我国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水平不断提升并得到许多人的认同。比如北京奥运会鸟巢、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等。与此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建筑缺少了地域特色:建筑越来越注重功利性,民族性逐渐缺失;传统的建筑风貌逐渐消失,历史建筑保护的力度尚有待提高。
人文元素背景下的建筑设计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总是希望生活在一个温馨、舒适、富有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如何理解温馨的家园,对此人们各抒己见。著名建筑师刘家中先生认为,空间才是建筑的灵魂。空间包括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不同的空间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享受。因此,作为设计师就要通过沟通去了解人们的心理需求。尽量做到不同的空间,满足不同人的一种心理需求。这也是建筑设计中注重人文元素应用的一种体现。比如设计医院的建筑之前,设计师通常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体验医院的生活,以更好设计医院建筑中的各个功能科室;学校建筑设计之前,设计师往往会花一段时间去体验学校中学生与教师的生活,了解办公室与教室的建筑特点。
(一)合理设计空间的布局
合理设计建筑空间,首先要将空间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功能使用,还能够增加建筑物的层次感。同时还能够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充当满足人们的需要。然而单纯地注重空间划分是远远不够的,会造成空间过于狭小。因此可以通过落地窗、玻璃墙等来增加视觉的延展性。这样能视觉上扩大空间,愉快人们的心情。另外,建筑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尽量选择竹子、木材等,从而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缓解现代年轻人超负荷的压力。
(二)充分利用环境能源
环境能源具有无污染、低成本的特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风能。太阳能等作为建筑能源,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建筑成本,而且减轻大气环境污染。同时,采用建筑内的采光也是降低建筑物能源的有效措施。采用落地窗等措施,可以扩大建筑物的透光面积。同时,利用环境能源,实现建筑物的空气流通,调节了室内的温度与光度,这也是实现绿色建筑的有效措施。提高了建筑设计的质量,满足了广大人们的心理需求,充分体现了建筑设计中的人文精神。
对于建筑物空间的布局与环境能源的利用,概括起来就是要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创造环境。在许多城市,在建筑设计中景观环境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精神面貌,甚至和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所以,在建筑设计中更多地考虑人文元素,可以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感染力。那么,如何突出人文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呢?
突出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元素的应用
如何更加充分地突出人文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呢?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建筑设计的理念。在设计建筑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对建筑物所带来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理念,努力把人文元素融入待建筑设计中去,使得建筑设计处处体现着人文元素。
其次,积极学习外国与古代中国的先进设计理念。从建筑周边的环境以及城市的实际整体面貌出发,灵活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突出欧美建筑的风格与古典中国的味道。无论是中国传统建筑,还是欧美建筑总有值得借鉴的元素。所以建筑设计师在借鉴的时候,不能完全摒弃,也不能全盘吸收。中国的传统建筑历史悠久,闪着光辉,是传承历史与传统的载体。同时,也包含了我国民族传统中的精华。例如北京四合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四合院中所主张的风水学说,实际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环境学是吻合的。然而建筑设计中,只要不断融合,吸收精华设计才能不断进步。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建筑设计是欧洲的严谨,中国的高贵、典雅,这也体现了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元素。
第三,重视绿色设计,环保回归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对人类有益的氧气。而有些绿色植物还能够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物体。同时绿化设计还可以缓解人类的精神压力。例如种植竹子,可以涵养水源,净化大气,同时在中国传统还有高洁的含义。因此,在实现绿色生态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审美享受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另外,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屋顶绿化、墙壁等措施进行隔热利用落叶、草地调整日光,美化环境。以上诸多措施,凸显了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元素。
(四)室内舒适,人文关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现代电器“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消毒柜、排油烟机等,这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代厨房也变得明亮、干净、整洁。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而安静幽雅的进餐环境。进餐成为一个享受的过程。此外,卫生间也逐渐现代化。除了有基本的设备外,还安装了一些现代的排除废弃、污物的措施与设备。这也体现了空间的功能安排时,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五、结束语
总的说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积极融入现代人文元素,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这是每一位设计者的不懈追求。建筑师如果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传统来完成设计,那么就能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对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建筑与照明的整合 艺术与人文的交融——谈格栅建筑化照明的艺术特色[J]. 华中建筑. 2003(3): 59-60.
[2] 孙润梅. 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是中国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从“皇始宬”、“天一阁”图书馆建筑中看中国人文关怀[J]. 晋图学刊. 2005(6): 73-76.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 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 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 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 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 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 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 DB32/T367―1999
中图分类号:TU3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8-0119-02
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项建筑中,优良的防震体系能够在灾难来临时切实保护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降低财产损失。然而当今社会中防震设计不合格的建筑比比皆是,表面虽有一套健全的防震体系,但当地震灾害真正来临时,能经受住考验的建筑少之又少。因此提高我国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迫在眉睫。
1我国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概况
1.1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地震是各种自然灾害中最无法预料的,一旦发生,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加入防震设计,从整体上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十分必要。在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是建筑防震设计的基础,二者共同决定了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包括理论设计和概念设计两部分,理论设计趋于具体化、精细化,是指设计师根据建筑的高度、面积以及材料的受力性能等各方面因素对建筑的整体结构进行初步设计,并计算出能作为施工标准的精确数值,从而使建筑在理论上达到最优的抗震效果。而概念设计则是在理论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其它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相关经验,从各个结构之间的破坏机理等方面出发,对常见的破坏现象进行预防设计,从而减小建筑被破坏的可能性。在整个建筑的结构设计中,理论设计和概念设计相辅相成,共同为建筑的安全性能保驾护航,在灾害来临时,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建筑设计中的防震设计,能从多方面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1.2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现状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对于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各大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然而,高层建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隐患,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建筑设计中的防震设计不达标。地震灾害尤其是发生在城市高层建筑间的地震具有突发性,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使房屋坍塌,通讯中断,生命线管道泄露。因此一旦发生地震灾害,高层建筑中的人员难以迅速逃离危险区域,只能躲到相对隐蔽安全的地方,这就需要设计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合理的结构布置和适当的结构材料,设计出有利的房屋体型,以供避难者藏身。毫无疑问,一个健全的抗震体系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某些企业或者单位为了缩减成本,经常偷工减料,使得抗震设备规格不达标,导致后期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分析建筑中抗震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3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震发生的情况并不常见,因此许多管理人员对于抗震设计工作并没有过多关注,甚至有些单位不愿意在抗震方面投入过多资金,聘请一些非专业的人员从事抗震设计管理工作,没有承担起管理责任,在地震发生时无法采取专业的手段应对,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比如地震发生时,相关人员如不能正确引导,人们无法安全疏散,这时抗震体系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可能由于人群的慌忙逃离而导致更多人员无法逃生,造成更大损失。高层建筑楼层较高,这给整体救援增加了难度,而且高层建筑坍塌较快,如果发生地震,由于相关通道没有减震结构,灾情会更加严重,迅速达到不可控制的后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这些损失就能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除此之外,一个健全的防震管理体系,能在灾害发生时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然而有些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建筑本身的特点,一味地照搬照抄其它建筑的抗震设计,虽然形式上看得过去,却毫无实用价值。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本建筑的抗震设计十分必要。
2加强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有效措施
2.1强化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水平
为了更好的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必须要在建筑设计上做出足够的努力。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和单位应尽量组建专业的设计团队,聘请有足够从事该工作经验的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设计,提高可靠性。同时,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相信理论数值,可以借鉴相关建筑的成功经验,但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脱离实际情况,避免设计中出现毫无实用价值的假大空理论。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抗震设计的相关规定和准则,杜绝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这就需要企业或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责权明确,赏罚分明,确保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从而加强整个建筑抗震设计的质量控制,大力提高建筑的抗震效果,更加完善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
2.2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
我国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在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相对缓慢,缺乏专业人员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的抗震设计质量,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有些人员在施工时不能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抗震设计、使用未经检验的抗震设备和材料等。有些企业为了降低建筑成本,出现了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这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和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之所以工人的专业水平较低,是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施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技能水平要求不高;相关企业的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对基层施工人员的培训计划;机制运行不彻底,在现有的培训实践中,对各环节的操作原则、规范执行等把握不准确,从而影响整个建筑的抗震水平。由此看來,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可以直接提高建筑抗震管理质量。而提高工人技能的关键就是要落实计划,严格组织安排好施工人员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人的职业道德意识,并把职业道德标准真正运用落实在今后的工作中。
2.3完善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管理体系
完善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管理制度对于减少地震灾害对高层建筑的损害、提高高层建筑安全指数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一个优质的抗震质量控制体系,能对抗震设计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行为,能立即采取针对措施,发挥指导性作用,促进抗震设计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的的良性发展。在质量控制体制建立的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成功的抗震设计方式,让具有相关控制管理经验的人士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进来,确保建立的制度能够合理有效的实施。制度要包括的最基本的责权明确,确保每个人每个部门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力和责任,以保证工作能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与此同时,抗震质量控制体系还应包括安全、环保等相关方面的规定,这不仅能使企业向现代化、规范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我国高层建筑抗震水平,将建筑结构设计更完美的融合在抗震设计理念中,充分发挥其在抗震建筑设计中的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