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资产的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4 16:24: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流动性资产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流动性资产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5-0054-04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巴塞尔委员会在2008年和2010年相继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针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及监管框架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定量监管体系。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对2010年公布的流动性覆盖率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澳大利亚作为首批实施巴塞尔协议监管的国家,于2014年11月审定了最终版的《Australia Prudential Standard APS210: Liquidity》(以下简称“APS210”),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一、APS210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要求

(一)总体要求

澳大利亚审慎监督管理局(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以下简称“金管局”)根据存款机构的规模及复杂程度从流动性风险角度分为适用流动性覆盖率(LCR)监管标准的机构和最低流动性要求监管的机构。对于满足LCR监管的存款机构(ADI:Authorized Deposit-taking Institution),LCR监管指标的设定是基于各自的压力情景测试,即要定期分货币流动性情况进行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制定并调整应急资金计划。

流动性覆盖率。即要保证存款机构在严重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有足够的无担保的高流动性资产及时变现以满足30个工作日的流动性需求。对澳洲当地的存款机构来说,必须要满足100%的比例;对在澳的外资存款机构来说,必须满足40%的比例要求。但具体对高流动性资产的认定及取得渠道来说,当地银行及在澳的外资银行的要求与口径是不同的。

危机情景测试。实施LCR管理的存款机构必须要在特定危机假设情景下证实有足够的本外币流动性,满足至少5个工作日的债务支出要求。假设的情景必须事先得到金管局的认可方可进行测试。对在澳的外资存款机构,金管局特别规定,必须分为对当地业务经营出现的危机情景及对全球业务经营出现的危机情景分别进行测试,外资存款机构必须同时覆盖此两种情景下的至少5个工作日的债务支出要求。

持续经营情景测试。为证明存款机构具有在正常的经营条件下履行其支付义务的能力,在至少15个月内在持续经营情景下的赤字不能超过存款机构正常的融资能力。即在金管局认可的假定情景下,存款机构至少能够持续经营15个月以上。

(二)APS210关于LCR管理的主要内容

LCR计量口径为高流动性资产(HQLA)与未来30天之内的现金净流出之比,即要求商业银行仅依靠自身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就可以满足在严重压力环境下未来30天的流动性需求。

LCR=HQLA/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

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现金流出量总额-现金流入量总额与75%的现金流出量总额的较小值

为防止存款机构以扩大现金流入量来抵减净现金流出量,减项要求为现金流入量总额与75%的现金流出量总额的较小值,也就是说,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量至少为25%的现金流出总额。

同时,对在澳外资存款机构在此指标上的口径作了明确界定:

1. 对于在澳的外资存款机构来说,LCR必须为40%以上。对有不同币种资产的银行鼓励分货币管理,即主要货币的LCR不低于40%。但不同币种之间在充分评估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币种错配。

2. 澳币的HQLA只包括第一层次的高流动性资产,即只包括存放央行现金、国债及洲政府债券,与之前版本口径最大的不同是去掉了金融债券。同时规定美元、人民币等外币的HQLA应满足货币母国对高流动性资产的监管要求。

3. 在澳的外资银行LCR计量中不包括中资银行向当地央行做回购的流动性支持(CLF)。

4. LCR需逐日计量并满足。总行流动性支持算做第16天的现金流入。

二、LCR对不同业务品种的计量特点

(一)突出了存款的核心位置

LCR模型对存款机构的存款来源从不同维度进行了细化分类,并针对不同的分类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现金流出比率。对LCR正向影响顺序为:零售存款及中小企业存款、有业务关系(清算、存管、现金管理)的运营存款、无业务关系(清算、存管、现金管理)的金融机构存款。同时,存款的分类为多维度交叉分类。

1. 稳定性分类。存款的稳定性分类在LCR考虑的特定压力情景下尤为重要,因此针对不能提前提取的存款、提前支取通知期限超过30天的或者是提前支取的违约金非常高以致大大超出利息的支出,分别制订不同的现金流出比率。如对于稳定性较差的零售类存款,实行评分制:

单笔存款余额大于任何政府担保的限额,如不存在此限额,则每笔超过25万澳元,得2分;

存款如果为网上存款,得2分;

没有与客户建立客户关系的,得1分;

存款是高利率驱动的,得1分;

以上汇总得分如为0―2分的,现金流出比率为10%;如果得分在3分及以上的,现金流出比率为25%。

2. 主体属性分类。按存款主体分为零售客户、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其他非金融机构,按不同主体行为特点及不同类别和期限存款制订不同的现金流出比率。

(二)充分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现金流的影响

LCR模型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由此产生的现金流入及流出分别按100%的比率计入。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衍生交易,如与同一交易对手,业务发生在30日之内;签订master netting agreement或者外汇交易客户端或平盘端交易在同一天的,才可以用一定净现金流出量计入LCR。

(三)现金流测算涵盖表内外项目

除包含所有的表内资产及负债产生的现金流外,也包括信用及流动性承诺、贸易融资、保函和信用证、债券回购、结构性产品及基金项下的非合同性义务及其他或有负债。

对贸易融资项下产生的或有负债,按照最近12个月期间平均的月度净流出量计算。

对非贸易融资项下的保函和信用证,按照最近12个月期间月平均净现金流出量的50%计算。

对在澳洲境内债券市场上的债券回购,对短期债券按10%、长期债券按5%或者经金管局同意的现金流出比率折算。

对结构性产品和管理基金下的非合同性的义务,按5%的现金流出比率折算。

关联经销商或做市商的发行者,金管局逐一与存款机构协商讨论后决定。

其他非合同性的或有融资负债,由金管局逐一与存款机构协商讨论后决定。

三、LCR实施对商业银行管理方式的影响及应对

在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等都会对商业银行存款造成很大压力,不可避免地推动负债成本的上升;同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银行的资产端也受到很大的挑战。除此之外,目前国内银行对资产与负债的管理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在这种背景下,LCR的实施将对现有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增强主动调整结构意识,提高表内外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并提前谋划,通过各种配套管理工具将经营导向层层传递。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资产负债结构主动调整意识

从资产总量上看,LCR监管标准中严格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的定义在实际操作中意味着银行有效资产的缩水,从而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来弥补资金缺口的压力增大,这将使区域存款市场份额的竞争程度和分支机构设立的难度大大提高。同时,为满足LCR要求,银行必须改变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增加长期债务的比重,从而支付更高的期限风险溢价成本,或在存款市场上付出更高的溢价争揽存款,这都将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当然,资金的构成将最终取决于各机构的自身状况和未来的市场条件。此外,LCR流动性资产定义中政府债券要优于银行持有的部分其他资产,因此银行为达到LCR要求,将增加持有政府债券比重,从而导致银行在经营中面临更多的政治风险和系统风险。与此同时,随着业务发展,根据流动性管理政策要求,必须持有更多的高流动性资产,导致这部分资产的机会成本逐步提高,银行将不得不面临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整体盈利能力的两难选择,迫使存款机构不得不在资产负债配置和盈利模式上进行深刻变革。

(二)提高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程度

巴塞尔协议Ⅲ主要是围绕着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管理两大目标制订的。而这两大目标的基础是对资产和负债及表外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范围上涵盖了所有表内外业务品种,管理方式是逐日监测。这就要求银行要对所有的资产负债项目区分不同的币种、业务类型、交易对手、金额等,多维度进行计量、规划、监测,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如设定限额、压力测试、衍生金融工具等,结合市场流动性状况,对不同现金流比率的项目,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及经济资本等工具,将流动性管理要求及导向有效地传递到每条业务线及营销人员。

(三)提前规划,在合理的利润目标前提下尽力降低净现金流出量

由于LCR为逐日监测管理,因此不能根据当日的LCR结果来决定高流动性资产的购买。因为高流动性资产指在压力状态下能够随时变现的资产,因此收益率较低。同样筹资成本的资金如购买高流动性资产须承担高额的机会成本。且当一段时间内净现金流出波动幅度较大时,频繁地买入卖出高流动性资产只会徙增交易成本。因此首先应做好资产与负债项目的预测规划工作。要在资产与负债整个生命周期的LCR现状基础上,根据各项资产业务发展计划,合理规划筹资业务的开展,包括期限、币种、金额等要素,以提前主动地采取措施减少未来现金流错配,如对大金额业务到期日尽量匹配、做远期业务动态调整、调整起息日和到期日等。在合理的收益目标前提下,通过提前规划尽力降低净现金流出量。

(四)探索高流动资产的有效管理方式

对于一定时期的净现金流出必须满足至少30天内的支付需求,就要有一定比例的高流动资产来支持,这是LCR模型的核心所在。而持有可随时变现的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包括或准级债券、企业债)越多,尤其是信用等级高的债券越多,收益率会越低,资金机会成本就会越高。因为流动性强的资产的收益率通常是非常低的,如目前美元国债一年期收益率是0.22%,但同期限的筹资成本在1.15%左右,因此会形成一定的资金损失,除非大幅度期限错配,而大幅度期限错配又会面临利率风险。另外,基于澳洲实际,有可能当地满足一级流动性资产定义的政府及地方政府债券数量有限,并且监管当局会设定一个持有量比例为合理区间。因此无限制购买政府及地方政府债券也面临操作上的困难。所以,要将高流动性资产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就要首先根据一段时期(如一年)的净现金流出状况,确定高流动性资产购买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然后按最低点数量买入高流动性资产,不足的部分用回购/逆回购来满足。或者在金融债或企业债多余的情况下,与交易对手在ISDA协议下做互换,互换债券的处置权及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都不受影响,确保银行在压力情景下可随时变现,满足现金流出的需要。

(五)银行的配套措施要适时调整

LCR的实施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和流动性管理成本,对传统业务定价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加点的定价方式形成了较大冲击。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时必须要考虑银行的流动性成本,针对各业务单位的流动性敞口,按照核定的流动性价格收取流动性收益或支付流动性成本。也就是说,要通过FTP使流动性成本(或收益)与每一笔存贷款业务、同业拆借和债券投资直接相关,并直接影响到部门的考核结果,从而使流动性管理的思想深入到每一名营销人员和相关部门。

(六)按照LCR计量要求及时调整银行的经营导向

1. 加强客户存款特别是有业务关系的客户存款的吸收。深入研究稳存增存的策略,尤其加大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客户的营销力度。在存款客户营销策略方面,应着力在提高服务效率、提供配套产品及服务、增强客户对银行的黏性上下功夫,而不能单纯靠提高利率来争揽存款。同时,对潜在目标客户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层级客户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方式。

2. 适度发展同业业务。在危机发生时期,同业机构会共同面临流动性短缺这一难题,极易因某一同业机构违约触发系统性风险。这意味着银行如过度发展该业务,特别是用短期负债来支撑长期资产,会导致现金流出量大幅增加,需要更多的优质流动性储备资产去覆盖现金流出,导致银行资产收益下降。这对当前中资跨国银行的部分境外机构靠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借短贷长的业务模式形成较大冲击。

3. 加大长期资金的筹措,降低资金错配程度。长期资金筹措方式有客户存款、票据发行和同业市场拆借等。要综合比较不同产品、不同货币、不同渠道、不同发行方式的成本收益,根据市场情况,实现筹资产品、币种、渠道的多样化,以分散风险、实现筹资组合风险回报最大化。

4. 控制低效表外业务的开展。由于各项或有负债也纳入现金流出管理,同时也占用经济资本,因此要清理各项无效低效的信用承诺或流动性承诺。如对已签合同未提款的贷款承诺,一是可依据提款进度在签订合同时将大合同分拆为小合同签订;二是对已过期的承诺进行及时清理;三是根据提款节奏合理确定贷款合同签订时间。

5. 在不能完全对冲风险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复杂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发展。LCR充分考虑了衍生金融工具对现金流的影响,对相关现金流均给予了100%的比率。从满足LCR角度考虑,拥有较大比重的衍生品交易和证券化活动的银行,如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完全对冲风险,在计算现金流入时应被赋予较高的现金流出比例,以降低相应的流动性风险。

6. 申请总部流动性额度支持,提升现金流入。根据APS210定义,在澳外资存款机构总部承诺的有具体金额的流动性支持额度可作为第16天的现金流入项,但一般会收取一定费用,银行应根据各自的现金流情况,决定流动性支持的额度和期限。

参考文献:

[1]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2014.Australia Prudential Standard APS210[S]:Liquidity,11.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45-02

1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概念界定

流动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市场的流动性,企业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经典教科书,以及实务中的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本身都有不同的说法:

一家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现金,该银行就被认为是具有流动性。

――Peter S. Rose,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gt

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再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

由此看见,虽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异,但实质基本一样,即为一种可以及时、以可接受的成本获得流动资金支配的能力。

2 金融理论中的“流动性”

(1)早期的流动性研究是在经济学领域基于交易成本而提出的,进而在不同的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分为资产流动性、市场及机构的流动性等方面。

①资产流动性。在资产流动性方面,主要是基于资产变现能力的流动性研究。自凯恩斯以来,与资产的“可交易性”直接相关的“变现能力”,是金融学界对流动性概念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即“当经济主体可以在承担较低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种资产时,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在经验分析中,这种流动性的测度主要是通过资产买卖价差来进行计量与比较。提出了一个流动性的评级方法,运用三期模型来分析,给出同一状态下的两种资产组合转换的交易费用的向量表达,如果两个原资产组合 A和 B可以转换成同一资产组合S,其中 B是 A的线性组合,则可以说明 A 的流动性不小于 B的流动性。剑桥大学的 Haan 教授指出流动性与资产转换前期购买资产所需的成本相关,并提出度量流动性的一个 T 指数,用于测度一个经济实体为避免将来的资产转换费用而愿意放弃的财富的最大值。

②市场流动性。在市场流动性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市场流动性既和资产流动性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金融微观结构理论中的市场流动性指的是“一个流动的市场是参与者能够快速变现的市场,大宗交易对市场价格仅有较小的影响”,即交易的可立即执行性、交易得以实现所需要的成本以及对交易的缓冲能力等等,其刻画主要通过紧度、深度和弹性三个指标实现。

③机构流动性。在机构的流动性方面,Byrant和 Douglas W. Diamond 和 Philip H. Dybvig在两篇旨在研究银行存款契约以及银行危机的经典论文中提出的流动性需求模型,可表述为:当经济主体在想实现消费的任何时候,如果某项资产能使这种需求在跨期优化中得到满足,那么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

Diamond 与 Dybvig从微观角度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合作开发了一个用于证明银行的存款合同可以提供一个比交易市场配置更优结果的模型,在模型中解释了银行是如何吸收存款的。投资者面临着能够带来流动性需求的隐藏风险,发现是银行挤兑引起了真正的经济损失,并研究了能够阻防止这种挤兑的存款合同,政府提供存款保险会导致较优的配置结果。

Kaufman 在其关于流动性和银行失败的模型中认为,在买卖双方关于资产未来价值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原始资产是不流动的,这种非流动性,与消费者的流动性需求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银行业,从而带来了流动性危机。Mishkin 证明了银行机构的存在可以减轻逆向选择所引起的非流动性问题。当银行失败时,流动性需求增高,同时生产也就降低。Douglas W, Diamond 和 Raghuram G. Rajan论述了银行在企业家对于存款人的流动性冲击的缓冲器作用,一方面肯定了企业家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也强调正是银行资本结构的脆弱性使他可以创造出流动性,并使得借款人可以从存款人一旦受到流动性冲击导致项目资产清算的风险中解脱出来,从而,原本企图防止挤兑的一些稳定性政策,如对资本金的要求,转换的暂停都可能减少流动性的创造。

(2)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资产,包括短期的存款和证券、长期可买卖证券,抵押资产情况,对贷款出售或证券化的能力,中央银行的流动性工具以及其他资产流动性的资源。作为负债经营的产业,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来,一方面反映了银行的清偿能力,即该银行所拥有的债权是否足以抵偿其所负担的债务,另一方面就是流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银行的现有资产能否应付到期的债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分析集中在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以及资产特征的分析上,其中都会包括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负债期限结构、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等。对流动性分析还包括资产的变现能力分析,其中包括资产本身具有的流动性、资产强制出售的流动性等,这是银行履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银行功能的研究上,Bryant、Diamond 和 Dybvig开始强调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服务功能,指出银行是把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由此出发,Diamond 和 Rajan在研究银行流动性创造时,在金融脆弱性和挤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银行的资本率对流动性的创造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而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上,Allen 和 Gale基于风险吸收理论出发,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银行的资本率和流动性的创造是成正比的。银行创造的流动性越多,为应付储户提存而需要出售非流动性资产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越大、越严重。银行资本越雄厚,对这种风险和损失的承担能力就越强。得出类似结论的还有 Diamond 和 Dybvig,Allen 和 Santomero,尽管许多银行学说和规章制度是以脆弱的流动性转换模型为基础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坚实的经验基础。Akash Deep,Guido Schaefer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美国商业银行的数据,以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规模大小的不同来衡量流动性转换的金额,研究结果显示转换的数量很少,存款保证在推动流动性转化中有一定的贡献,因为存款保证金能够替代了大多数没有保证的资产,扩张储蓄和贷款却没有相应的效果;相反的,贷款组合中的信用风险却阻碍了流动性的转化。

3 流动性管理理论中的流动性

另一个角度来看,对银行本身的流动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流动性管理的分析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最后发展为较为成熟的资产和负债相结合的理论。

3.1 资产管理理论(资产转换理论)

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最初是使用的资产流动性管理,也就是银行从资产方面“储存”流动性。该方法又大致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银行的商业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可以说是具备流动性的特点的,倘若借款人能够按时偿还贷款本息,那这部分资金就可以作为流动性资金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以及新增的贷款需求,只要银行能够正确选择贷款组合,再配之一定的有效投资组合,银行就能保证其资金流入能够满足流动性需求。但是这种短期贷款组合往往因其期限较短而收益性较差,从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并且,由于该理论产生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期阶段,经济相对平稳,尚未出现整个经济环境的波动,所以未能考虑到贷款偿还的外部经济条件,一旦出现经济严重衰退或萧条,则哪怕是短期商业贷款也未必能保证按时偿还,违约率的增长仍然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之中。因此,当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使得该理论无法再适应新的情况,从而资产转换理论应运而生。

(2)资产转换理论。

该理论不再只认定短期贷款的流动性,而是认为银行的流动资产都可以用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这里的流动性资产是指那些能够在发育良好的市场上以合理稳定的价格迅速变现的资产,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逆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等都被银行作为流动性资产的主要形式,同时长期贷款也可以在日渐成熟的二级市场转让从而变现,因此银行是否能在二级市场上变现流动资产或转让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成为银行流动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该理论的不足之处仍然是未考虑流动资产变现的外部经济环境,当经济增长时,贷款需求的增加会使得市场利率提高,此时债券市场利率下降,因此变现债券类的流动性资产机会成本增大,会影响银行的盈利。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于 20 世纪 50 年代产生,将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客户的预期收入相联系,认为客户的预期收入与其是否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有关,只要银行能根据客户的预期收入来安排合理的贷款组合就可以避免发生流动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但是仅凭银行主观推断客户的预期收入未免增加风险,而且客户的未来收入会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情况的影响,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往往又具有不确定性,客户未来收入的波动也会影响其还款能力,从而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

总的来说,资产理论就是要使银行将流动性资产作为储备,一旦发生预期之外的流动性需求可以立即在二级市场上以合理价格转让这些资产,迅速变现。对于银行经营来说比较安全,也有利于维持客户的信心。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持有这些流动性资产就意味着放弃高收益的资产,即存在机会成本;②变现政府债券之类的流动性资产往往会对银行的信誉,客户的信心有不良影响;③变现资产会有一定数量的交易成本。

3.2 负债管理理论

篇3

一家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现金,该银行就被认为是具有流动性。

——PeterS.Rose,CommercialBankManagemengt

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再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

由此看见,虽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异,但实质基本一样,即为一种可以及时、以可接受的成本获得流动资金支配的能力。

2金融理论中的“流动性”

(1)早期的流动性研究是在经济学领域基于交易成本而提出的,进而在不同的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分为资产流动性、市场及机构的流动性等方面。

①资产流动性。在资产流动性方面,主要是基于资产变现能力的流动性研究。自凯恩斯以来,与资产的“可交易性”直接相关的“变现能力”,是金融学界对流动性概念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即“当经济主体可以在承担较低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种资产时,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在经验分析中,这种流动性的测度主要是通过资产买卖价差来进行计量与比较。提出了一个流动性的评级方法,运用三期模型来分析,给出同一状态下的两种资产组合转换的交易费用的向量表达,如果两个原资产组合A和B可以转换成同一资产组合S,其中B是A的线性组合,则可以说明A的流动性不小于B的流动性。剑桥大学的Haan教授指出流动性与资产转换前期购买资产所需的成本相关,并提出度量流动性的一个T指数,用于测度一个经济实体为避免将来的资产转换费用而愿意放弃的财富的最大值。

②市场流动性。在市场流动性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市场流动性既和资产流动性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金融微观结构理论中的市场流动性指的是“一个流动的市场是参与者能够快速变现的市场,大宗交易对市场价格仅有较小的影响”,即交易的可立即执行性、交易得以实现所需要的成本以及对交易的缓冲能力等等,其刻画主要通过紧度、深度和弹性三个指标实现。

③机构流动性。在机构的流动性方面,Byrant和DouglasW.Diamond和PhilipH.Dybvig在两篇旨在研究银行存款契约以及银行危机的经典论文中提出的流动性需求模型,可表述为:当经济主体在想实现消费的任何时候,如果某项资产能使这种需求在跨期优化中得到满足,那么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

Diamond与Dybvig从微观角度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合作开发了一个用于证明银行的存款合同可以提供一个比交易市场配置更优结果的模型,在模型中解释了银行是如何吸收存款的。投资者面临着能够带来流动性需求的隐藏风险,发现是银行挤兑引起了真正的经济损失,并研究了能够阻防止这种挤兑的存款合同,政府提供存款保险会导致较优的配置结果。

Kaufman在其关于流动性和银行失败的模型中认为,在买卖双方关于资产未来价值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原始资产是不流动的,这种非流动性,与消费者的流动性需求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银行业,从而带来了流动性危机。Mishkin证明了银行机构的存在可以减轻逆向选择所引起的非流动性问题。当银行失败时,流动性需求增高,同时生产也就降低。DouglasW,Diamond和RaghuramG.Rajan论述了银行在企业家对于存款人的流动性冲击的缓冲器作用,一方面肯定了企业家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也强调正是银行资本结构的脆弱性使他可以创造出流动性,并使得借款人可以从存款人一旦受到流动性冲击导致项目资产清算的风险中解脱出来,从而,原本企图防止挤兑的一些稳定性政策,如对资本金的要求,转换的暂停都可能减少流动性的创造。

(2)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资产,包括短期的存款和证券、长期可买卖证券,抵押资产情况,对贷款出售或证券化的能力,中央银行的流动性工具以及其他资产流动性的资源。作为负债经营的产业,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来,一方面反映了银行的清偿能力,即该银行所拥有的债权是否足以抵偿其所负担的债务,另一方面就是流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银行的现有资产能否应付到期的债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分析集中在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以及资产特征的分析上,其中都会包括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负债期限结构、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等。对流动性分析还包括资产的变现能力分析,其中包括资产本身具有的流动性、资产强制出售的流动性等,这是银行履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银行功能的研究上,Bryant、Diamond和Dybvig开始强调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服务功能,指出银行是把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由此出发,Diamond和Rajan在研究银行流动性创造时,在金融脆弱性和挤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银行的资本率对流动性的创造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而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上,Allen和Gale基于风险吸收理论出发,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银行的资本率和流动性的创造是成正比的。银行创造的流动性越多,为应付储户提存而需要出售非流动性资产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越大、越严重。银行资本越雄厚,对这种风险和损失的承担能力就越强。得出类似结论的还有Diamond和Dybvig,Allen和Santomero,尽管许多银行学说和规章制度是以脆弱的流动性转换模型为基础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坚实的经验基础。AkashDeep,GuidoSchaefer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美国商业银行的数据,以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规模大小的不同来衡量流动性转换的金额,研究结果显示转换的数量很少,存款保证在推动流动性转化中有一定的贡献,因为存款保证金能够替代了大多数没有保证的资产,扩张储蓄和贷款却没有相应的效果;相反的,贷款组合中的信用风险却阻碍了流动性的转化。

3流动性管理理论中的流动性

另一个角度来看,对银行本身的流动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流动性管理的分析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最后发展为较为成熟的资产和负债相结合的理论。

3.1资产管理理论(资产转换理论)

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最初是使用的资产流动性管理,也就是银行从资产方面“储存”流动性。该方法又大致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银行的商业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可以说是具备流动性的特点的,倘若借款人能够按时偿还贷款本息,那这部分资金就可以作为流动性资金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以及新增的贷款需求,只要银行能够正确选择贷款组合,再配之一定的有效投资组合,银行就能保证其资金流入能够满足流动性需求。但是这种短期贷款组合往往因其期限较短而收益性较差,从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并且,由于该理论产生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期阶段,经济相对平稳,尚未出现整个经济环境的波动,所以未能考虑到贷款偿还的外部经济条件,一旦出现经济严重衰退或萧条,则哪怕是短期商业贷款也未必能保证按时偿还,违约率的增长仍然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之中。因此,当20世纪30年代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使得该理论无法再适应新的情况,从而资产转换理论应运而生。(2)资产转换理论。

该理论不再只认定短期贷款的流动性,而是认为银行的流动资产都可以用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这里的流动性资产是指那些能够在发育良好的市场上以合理稳定的价格迅速变现的资产,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逆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等都被银行作为流动性资产的主要形式,同时长期贷款也可以在日渐成熟的二级市场转让从而变现,因此银行是否能在二级市场上变现流动资产或转让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成为银行流动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该理论的不足之处仍然是未考虑流动资产变现的外部经济环境,当经济增长时,贷款需求的增加会使得市场利率提高,此时债券市场利率下降,因此变现债券类的流动性资产机会成本增大,会影响银行的盈利。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将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客户的预期收入相联系,认为客户的预期收入与其是否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有关,只要银行能根据客户的预期收入来安排合理的贷款组合就可以避免发生流动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但是仅凭银行主观推断客户的预期收入未免增加风险,而且客户的未来收入会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情况的影响,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往往又具有不确定性,客户未来收入的波动也会影响其还款能力,从而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

总的来说,资产理论就是要使银行将流动性资产作为储备,一旦发生预期之外的流动性需求可以立即在二级市场上以合理价格转让这些资产,迅速变现。对于银行经营来说比较安全,也有利于维持客户的信心。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持有这些流动性资产就意味着放弃高收益的资产,即存在机会成本;②变现政府债券之类的流动性资产往往会对银行的信誉,客户的信心有不良影响;③变现资产会有一定数量的交易成本。

3.2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负债管理理论盛行,其主要思想就在于不是通过单一的资产来储备流动性,而是倾向于从负债方面来进行流动性管理。它认为持有现金资产和变卖流动性资产并不是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唯一方法,银行可以通过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主动负债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定的盈利性,而且在市场资金充裕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借入资金。但是这种做法的风险较大,一旦市场出现动荡,银行就可能到期不能筹集到相应的资金,从而陷入困境。

3.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平衡流动性管理理论)

篇4

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四大监管新工具新近获国务院批复,具体指引在最后意见征询。据统筹安排,巴塞尔III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预计于年底实施并纳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流动性覆盖率是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和未来30日资金净流出量的比率,净稳定资金比率为可用稳定资金与所需稳定资金的比率,标准都是不低于100%。透视巴塞尔文件,两个新工具的主旨是要求银行在压力条件下,拥有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和中长期稳定资金。

笔者认为,上述两个指标没有嵌入逆周期性的设计,而这恰恰是宏观审慎工具的首要特点之一,不能单独借此两工具实现宏观审慎。

首先,近年的存款大搬家现象预示微观层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越来越依靠宏观流动性调控的大环境。

中国一直是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近两年居民理财方式的变化,流动性呈现出在存款、股市、保险等跨行业、跨市场波动的特点。存款日趋短期化,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现象日趋严重,即以较短期限的存款匹配较长期限的贷款。

这导致存款大搬家的现象频频发生。2006年、2007年A股大牛市引发最为汹涌的一波存款搬家潮。2007年4月和5月,商业银行月度存款余额分别减少1674亿元和2784亿元。第二波搬家潮发生在2008年末,受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影响,A股探底回暖,引发存款回流股市。至次年10月,当月居民存款大幅减少2507亿元。

2011年1月,在中国经济整体流动性充裕,存款准备金率频频上调,并两度加息的情况下,银行系统流动性却突然出现红字:同业拆借利率飙升,大型银行趋向无资金可拆。这导致央行在准备春节后至2月9日三度加息的同时,不得不反方向操作:于1月底启动逆回购操作,向银行系统注入救急资金。

其次,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长期存在同质化、同方向性的特点,即“一旦有钱,大家都有钱。一旦缺钱,大家都缺钱”。大型银行,作为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做市商,一旦无资金可拆,往往“蝴蝶效应”般引发市场恐慌。这种环境下,实施两个新工具,可能会出现指标健康,而流动性风险管理突然中断的情况。

流动性覆盖率是两工具中的主要指标,但其依赖于优质流动资产的效力。在巴塞尔III方案中,国债被定义为优质流动性资产。

但我国国债市场同银行界现存的资产负债结构相比仍显单薄。加之债券市场长期存在的单边市和自身流动性不足的矛盾,必然使得我国国债难成系统性风险事件的灭火器。

危机时刻来临的可能后果是:内部持有的债券,大家都急于抛售,谁都卖不出去。外部的银行间同业市场,大家都急于拆入资金,谁都没有资金可拆的流动性风险中断现象。

再次,央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一直是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较早地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措施之外,存款的长期政府隐性担保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99年6月,四川省农村合作基金会发生不能支付到期存款的事件。当月底,人民银行向地方贷款,同时中央财政从中央向地方转移资金或从税收返还中扣抵,最终保证了对储户的存款支付。

中国的国情决定,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仍不能独保危机时刻的支付无虞,因此不是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的全部。

篇5

一、对于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范围的界定

《准则》第十九条明确指出“事业单位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第二十一条又指出“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而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以下简称《准则(试行)》)中对于资产的分类是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因此,二者相比较,新规定中的事业单位非流定资产的范围相当于在原制度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一部分对外投资。的基础上再新增“在建工程”的内容。这部分资产的共同特点是:

(—)资产的比重大

在我国,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2、411号令)的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不进行或不主要进行有形产品的生产,因此,在其资产结构中存货等流动性资产所占的比重就不会太大,而非流动性资产的金额就会相应较大。

(二)资产的流动性差

从这部分资产的名称上来看,既然被称为“非流动性资产”,那么,它们的变现能力就比较低,要么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要么没有公开的市场定价,要么市场的参与度较低,这都决定了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较差,变现能力有限。

(三)资产的核算复杂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开始参与市场活动,有很多的事业单位已经半企业化了,很多新的业务活动都使事业单位非流动性资产的核算变得日趋复杂,比如:在经济活动中的“对价”方式,就是在经济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事件。

二、新制度中对非流动资产管理与核算的特点

《准则》和新《制度》对于非流动资产管理与核算的规定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继续坚持加计法。

长期以来,加计法都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上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是在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的核算方面,加计法就是在确认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支出的同时,做以下分录: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或者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在《准则》和新《制度》中,这种加计法仍然被保留下来,这也成为事业单位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等其他会计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坚持收付实现制

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坚持收付实现制,旧制度规定:只是在经营性业务中可以选择使用权责发生制。虽然对于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此次改革并没有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在非流动性资产的确认环节,仍然坚持收付实现制,按照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收付作为确认收支及其金额的唯一标准。比如:在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平时并不要求进行收益的计提,只有在收到利润等投资收益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

(三)引入待处置资产损溢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概念

《准则》和新《制度》引入了“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科目,事业单位处置资产时,一般应当先记入“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科目,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年度终了结账前一般应处理完毕。这种做法保证了事业单位报废资产在报批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反映,有利于正确衡量资产的实际金额。

另外,为配合非流动资产的核算,在净资产科目中引入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以替代旧制度中的“事业基金”和“固定基金”等科目,实现了功能相近科目的整合。

(四)考虑了取得和处置环节的相关税费

在《准则》和新《制度》中,明确了事业单位在非流动性资产取得和处置环节发生的相关税费的处理,即:按发生的相关税费,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缴税费”等科目。也就是说,相关税费不再计人非流动性的成本中。

除此以外,《准则》和新《制度》仍然沿用历史成本法,即:坚持实际成本作为投资成本。

三、对《准则》和新《制度》新增部分非流动资产核算的解析@

《准则》和新《制度》在非流动资产中新增的部分包括长期投资和在建工程两部分。

(一)对长期投资的规定

原制度中并没有专门提及长期投资的核算问题,但是随着事业单位业务范围的扩大,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投资期限延长、投资品增多,原有制度的规定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准则》和新《制度》规定:长期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和债权性质的投资,将投资分为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两部分。并且,《准则》和新《制度》强调事业单位的长期投资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有关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规定。《准则》和新《制度》对于长期投资的规定分为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两部分,按照取得阶段、持有阶段、到期或转让阶段进行划分。

1.取得阶段的处理

在长期投资的取得阶段,新制度按照投资品的形式进行了列示,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具体的核算方式见表1。

2.其他阶段

除了取得阶段外,事业单位长期投资还涉及持有阶段和转让阶段的处理,其基本方法见表2。

(二)在建工程的规定

在旧制度中,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都是由单独的基建会计来进行核算的,事业单位会计只是在基建完成后,再按照固定资产来人账管理。《准则》和新《制度》将在建工程纳入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范围,要求事业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工程的支出都由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规定至少按月进行反映。

《准则》和新《制度》将在建工程的核算分为建筑工程和设备安装两项。建筑工程的账务处理具体见表3。

相对于建筑工程,事业单位还有一部分需要进行设备安装的固定资产,对于这部分固定资产的具体账务处理见表4。

四、对《准则》和新《制度》修订非流动资产部分核算的解析

《准则》和新《制度》在非流动资产中修订的内容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部分。

(一)固定资产的规定

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准则》和新《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规定仍然很详细,最大的变化有两方面:首先,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变更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其次,对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的核算分为固定资产取得、计提折旧、后续支出和减少的处理等。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具体见表5。

《准则》和新《制度》并未强制要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如果事业单位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具体处理见表6。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只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年限或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支出,其具体处理见表7。

固定资产减少包括出售、无偿调出、对外捐赠、对外投资、盘亏或者毁损、报废等情况,其处理具体见表8。

(二)无形资产

《准则》和新《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对于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核算,新制度从取得、摊销、后续支出和无形资产的减少等环节进行了规定,取得环节的核算具体见表9。

篇6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许多银行由于流动性危机倒闭,让人们见识到了流动性风险的危害之大。鉴于此,近年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和指引文件。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于去年提出了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要求。

一、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特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相关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资金需求的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三个关键的要素:资金、取得资金的成本以及取得资金的时间。

流动性风险通常被认为是商业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但是实质上流动性风险是信用、市场、操作、声誉及战略风险长期积聚、恶化的综合作用结果。如果这些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终就会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爆发出来,进而引发商业银行的生存危机。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商业银行所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导致存款人对同行业金融机构清偿能力的担忧,进而发生连锁效应引发国家范围内的行业系统性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的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一方面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希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贷款和投资中,并倾向于期限长、收益大的资产;另一方面,负债经营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又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持有足够的流动性资金来应对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需要。以避免发生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因此选择恰当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有助于把握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指标法

流动性指标法是各国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其做法是首先确定流动性资产的种类并进行估值,然后确定合理的比率或指标并用于评估和监控。以下介绍指标法中常用的指标和比率。

(1)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例是财务分析中分析流动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率。衡量的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目前我国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这一比率不应低于25%。

(2)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依存度反应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中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该比率越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越稳健。核心负债依存度是核心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根据银监会在有关文件中的解释,核心负债是指那些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对利率变化不敏感的负债,季节变化和经济环境对其影响较小;总负债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计的余额。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这一比率不应低于应该低于

(3)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率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的核心指标之一,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的比例。流动性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的差额。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这一比率不应低于10%。

(4)存贷款比例。存贷款比率是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是一种传统的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指标。该比率越小则表明商业银行存储的流动性越高,银监会对这一指标的监管要求为不得超过75%。

(5)流动性覆盖率(LCR)。这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中引入的新的流动洼风险监管指标,且将最f邸艮设置为100%。

LCI=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

这一指标的计算指定30天为期限,而引入这一监管比率的目的在于强化短期流动性风险状况的监控,确保单个银行在监管当局设定的流动性严重压力情景下,能够将变现无障碍且优质的资产保持在―个合理的水平。

(6)净稳资金比率(NSFK)。这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中引入的又―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最底限也为100%。

NSFR=可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

这一比率的计算以一年为期限。引入这一比率的目的是促进银行业机构的资产和业务融资更趋中长期化;根据银行在一个年度内资产和业务的流动性特征设定可接受的最低稳定资金量。

除以上介绍的比率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比率,如超额备付金率、现金头寸指标、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例、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例、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易变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以及大额负债依赖度等。

使用流动性指标法的优点在于简单实用,可以直观地理解当前和历史的流动性状况。其缺点在于属于静态分析,无法描述商业银行未来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状况。由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业务特质及获取流动性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必须综合多种比率、指标以及相关的内外因素,才可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和变化趋势作出评估和判断。

2、现金流分析

通过商业银行对短期内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预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商业银行短期内的流动性状况,一般表现为流动性剩余或赤字。当流动性出现“剩余”时,商业银行必须考虑这种流动性剩余头寸的机会成本;若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赤字”,则必须考虑这种赤字可能自身运营带来的风险。根据历史数据研究,当剩余资金与总资产之比小于3%~5%时,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个预警。

实践证明,为了合理地预计流动性需求,可以将流动性“剩余”或“赤字”与融资需求在不同时段进行比较,其目的是预测新贷款净增加值、存款净流量以及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净流量。然后将上述流量预测值加总,再与期初余额相加,获得未来时段内的流动性头寸。

现金流分析有助于真实、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在未来短期内的流动性状况。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日渐复杂,现金流量的可能性和准确性随之降低。在实际操作中,现金流分析法和缺口分析法通常―起使用、互为补充。

3、其他评估方法

除采用上述的流动性比率法和现金流分析法以外,商业银行还广泛利用缺口分析法和久期分析法来深入分析和评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1)缺口分析法。该法被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是评估商业银行流动性较好的方法。缺口分析法是针对特定时段,计算到期资产和到期负债之间的差额,来判断商业银行特定时间内流动性是否充足。

商业银行的贷款平均额和核心存款平均额之间的差异构

成了所谓的融资缺口,如果缺口为正,商业银行必须动用现金和流动性资产,或者介入货币市场进行融资。为了实现赢利目的,商业银行的短期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通常为负数,但商业银行必须确保此项差额得到了有效控制,并有足够能力在需要时迅速补充资金。

积极的流动性缺口分析的期限很短,通常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于活跃在同业拆借市场和易于在短期内筹资的商业银行来说,可以具有较短的流动性管理时间期限;而活跃在长期资本和负债市场的商业银行则需要采用较长的期限。

(2)久期分析。由于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造成流动性状况发生变化,因此久期分析经常被用来分析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影响。

用DA表示总资产的加权平均久期,DL表示总负债的加权平均久期,v^表示总资产的初始值,vL表示总负债的初始值,R为市场利率,当市场利率变动时,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久期缺口可以用来衡量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其流动性的作用效果:

久期缺口=资产加权平均久期一(总负债/总资产)*负债加权平均久期

当久期缺口为正值时,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则资产价值增加的幅度比负债价值增加的幅度大,流动性也随之加强;反之则相反。

当久期缺口为负值时,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则流动性也随之减弱;反之则相反。

当久期缺口为零时,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没有影响。

总之,久期缺口的绝对值越大,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影响越大,对其流动性的影响也就越显著。

目前最值得推荐的做法是,商业银行同时采用多种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来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全过程。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过程见图1。

1、资产负债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属于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就会引发流动性危机。因此在银行确定资产负债额度、结构和期限时需要考虑流动性风险的控制与缓释。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来源的稳定性。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遵循分散性原则和审慎性原则,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要制定具体明确的资产、负债分散化政策,使资金运用及来源结构向多元化发展,提升商业银行应对危机的能力;应审慎评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对资产负债业务流动性的影响,从流动性风险的源头开始密切关注不同风险间的转化和传递。

(1)资产的变现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衡量的是资产的流动性,具体包括变现需要的时间以及变现的成本。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基础建设还不健全,商业银行在对资产变现能力进行评估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市场深度、交易对手信用状况以及其他因素对资产交易和资产价格产生的影响。要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不仅在于资产本身的性质,还需要考虑金融市场的活跃性和交易主体的信用状况。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充足。

(2)负债的稳定性。商业银行应关注负债的稳定性,即融资来源的稳定性。提高负债稳定性的方法包括:提高核心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提高流动性来源的稳定性,并减少对市场波动较大的债务依赖;商业银行应通过优质服务建立与资金提供者的关系,并持续关注大额资金提供者的风险状况。

2、现金流量管理

现金流量管理是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的一种重要工具,商业银行通过分析现金流量和期限错配情况,有助于发现融资缺口和防止过度依赖短期流动性供给。

现金流量管理的核心部分是现金流的预测。现金流的预测主要分为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目的在于评估商业银行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短期现金流的预测主要服务于头寸管理,针对1-7天内发生的现金流,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预测比较有经验,因而预测比较准确。由于现代商业银行交易的产品日渐复杂,预测长期现金流则较为困难,与此对应的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对应于现金流预测中的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现金流期限错配分析可以针对短期,也可以开展中期乃至长期的期限错配分析,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设定现金流期限错配限额应以其融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基础。最好的做法是保证每一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净额低于对应期限内的现金流限额,现金流限额的计算步骤可参考图2。

商业银行在设定现金流限额时应尽量保守,并通过返回检验确定该限额的有效性,同时对所有超限额情况作书面记录并分析原因,必要时还需要调整现金流预测的方法和模型。银监会在这方面的监管要求为“现金流限额测算期至少为一个月,鼓励商业银行按更长时间段进行测算。”

3、压力测试及情景分析

由于现金流预测不能准确地反映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需求,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对其流动性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进行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商业银行抵御危机的最短生存期是多久,与此相应的监管要求为“商业银行在压力情况下的最短生存期不得少于一个月”。

考虑到各类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关联性,还需要深入分析假设情景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其反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在设计压力情景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单个机构和整个市场,还要结合本身业务特点、复杂程度,使假设条件涵盖来自于市场、信用、操作、声誉等多个风险类别的市场波动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并充分反映融资流动性风险与市场流动性风险的高度相关性。根据压力测试的结果,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包括核心资本金和附属资本金的比例,持有充足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用以缓冲流动性风险,建立行之有效的应急计划。

4、应急计划

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吸纳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在完善流动性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同时,制定不同情况下的应急计划。

应对流动性危机的方法主要包括资产变现和负债融资。资产变现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变现,其中要加强备付金的管理。负债融资的渠道主要包括向央行借款、银行间市场拆借和发行金融机构债券。

商业银行在制定应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水平和组织框架等因素,涵盖银行流动性发生临时性危机、长期性危机和压力的情景,并预设触发条件和实施程序。

四、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

篇7

(一)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缺陷。

常用的流动性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但如果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房地产行企业的流动性的话,存在以下缺陷:

1、以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来衡量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不符合房地产行业特点。从流动性比率公式来看,流动资产的增加会使流动性比率增加。其中影响流动资产的因素有应收账款、存货。在流动负债给定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和存货越多,企业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就越高。但房地产不同于一般企业,房地产企业将很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储建存量房,而存量房这类存货,在市场上很难很快变现。同时,房地产企业采用的是分期付款销售,这造成了房地产企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而这些应收账款大部分都要在十年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能完全收回。从实质上来看,房地产公司的流动性资产并不“流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高并不能说明房地产企业不存在流动性风险。

2、流动比率和速冻比率指标不能及时评估出企业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在流动比率中流动负债被看成是一个整体。企业的负债分为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按照配比原则, 企业投资的期限应该是与融资的期限相配比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循环往复使用的流动资金, 也应被视为长期性质的投资, 根据配比原则,这些流动资金也应该采用长期融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的定义虽然假设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存在配比关系, 但并没有认为流动资产有一些是循环往复使用的流动资金,是需要长期融资的。所以,它不能及时、敏感地评估出企业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

(二)基于房地产特点及配比原则的流动性风险指标---易变现率。

为了克服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缺陷,根据房地产企业的特点,本文使用易变现率来衡量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易变现率={(股东权益+长期债务+经营性流动负债)-长期资产}/流动资产

易变现率是基于配比战略建立的。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是短期来源,另一部分是长期来源,后者是长期资金来源购买固定资产后的剩余部分。在分析企业的流动资产时,我们可以把流动资产分为两部份:一是永久性流动资产,指满足企业长期的最低需求的那部分流动资产;二是临时性流动资产,指企业随季节性需求而变化的流动资产。永久性流动资产在有些方面特征与固定资产相似,因此,在利用配比战略分析流动资产时,永久性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融资都应依靠长期资金来源。易变现率高,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强,偿债压力小,企业的流动性强。

二、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流动性风险分析

(一)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易变现率分析。

表1 对我国117家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的上市公司的易变现率进行计算的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的易变现率,2008年最低,2009年开始有所提高,2009年略高于2010年水平。说明行业的偿债能力较2009年开始改善,企业对抗短期风险能力有所增强。从总体上来看房地产企业的易变现率都小于1,说明房地产行业整体上存在着用短期资金满足长期资金需求的情况。这与房地产行业的特征有关:房地产是一个投入大、价值高、经营周期长且资金周转较慢的行业,而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金有限,利用自有资金完成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基本不可能。

(二)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性分析。

表2 我国房地产上市企业公司的资本结构

从表2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看到,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率虽然这三年都超过80%,但其中存货占了很大比重。资产负债率都比较高,三年平均值为0.6668,2008到2010年资产负债比逐年上升。从三年均值来看,流动负债扣除经营性流动负债,即必须在一年内付清的债务占总负债的40%;企业的长期债务仅占总负债的38.65%,而这些长期债务里80%以上为银行贷款,需要在1-3年内付清。不难看出,企业总负债的70%左右需要在 1-3年内付清,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周期至少为2-3年,大型项目需要5-10年,这对企业的资金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结构不合理。

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占了主要地位,而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模式以及产品特点决定了它的应收账款和存货难变现这一特点。部分企业单纯追求土地储备和多建存量房而忽略了资金链的平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新文化报》报道,房地产已进入去库存时期,今年一季度136家上市房企存货达9865.14亿元,同比大增40%。其中招商、万科、金地、保利四家企业一季度存货分别为407.79亿元、1508.52亿元、522.45亿元和1270.61亿元。按2010年销售数据计算,要消化这些存量,四家公司分别需要35.51个月、35.69个月、32个月和42.48个月。目前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面临销售难、资金回收慢的困境,贷来的钱还未投入建设就被预征,资金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高。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有资金有限,融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外源融资,且外源融资又以债务融资特别是银行信贷融资为主。因此,银行资金仍然决定着企业的存亡。根据2010年的年报数据,117家上市房地产企业中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有38家,占整个行业的32.47%,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68.35%以上,远高于50% ~ 60%的警戒标准,个别上市公司甚至高达100% ~ 300%。

四、我国房地产企业流动性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合理确定土地储备量。

我国房地产企业为了增加土地储备,经营性现金流历来负值居多,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房产企业必须实时分析企业现有的资金状况, 未来融资和开发的能力,等各种可能影响现金流的因素, 统筹进行适度的土地储备, 降低资金成本与经营风险。在土地储备的数量和长短期结构上,要注意两大方面,一要注重分析市场状况,既要把握现时状况更要把握未来市场走势;二要衡量自身财务实力,盲目过度拿地,会造成巨大的现金流损失。

(二)加快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了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可以对工程物资全盘考虑,统一调度,并进行横向融通,这样既能确保工程顺利进展,又能减少物资积压,加速资金周转。企业为了加速资金的周转,尤其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1)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2)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3)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4)建立销售回款责任制。

篇8

一、 引言

李杨、张晓晶(2015)引用主席于2014年12月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讲话:“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

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前的上升周期带来的经济增长,致使人们忽略了经济不平衡以及金融创新所携带的高杠杆率所隐藏的风险(李杨和张晓晶,2015)。商业银行是金融创新造成风险的首要冲击者,全部的资金都要通过商业银行进行结算流转,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保持商业银行合理的流动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对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极易诱发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而造成金融系统的不稳定。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流动性风险引发系统风险的最好例证。金融危机动摇了经济稳定的根基,也引发了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持续关注。

全球金融危C凸显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廖岷,2009)。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一个全面的衡量和管理最佳流动性水平的风险管理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巴塞尔Ⅲ针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专门提出了新的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指标(BCBS,2010):LCR(流动性覆盖率)和NFSR(净稳定资金比例)。LCR是巴塞尔协议Ⅲ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专门做出的改革,主要用来保证商业银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资产,以满足未来30日流动性的需求。LCR的提出提高了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回旋空间和抗冲击能力,切断了传导到其他金融机构的可能性,其对银行业的监管细则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变,这些改变推动着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NFCR推动着银行流动性管理转向长期负债,如稳定的存款和中长期债券等。监管新规的不断出台推动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不断前行。

流动性风险溢价比信用违约成本要高,对于长期的高收益证券尤为明显。商业银行在不断追求收益的时候使得其流动性越来越少。实际上流动性有一个真正的成本,而且它比从信用风险预期损失大(Ericsson & Renault,2006)。Aspachs等(2005)、Acharya和Naqvi(2012)认为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是高度扭曲的,并且期限错配会造成短期内流动性的匮乏。孙清,陈靖元(2011)通过构建资产负债的引力模型,试图解决资产和负债不同期限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问题。选择从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和负债端融资流动性分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遵循了国际上最新的流行方法,如Drig?`和Socol(2009)与Topaloglou(2015)等学者在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时,都是从商业银行的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和负债端融资流动性切入的。

金融危机以来暴露出来的流动性问题,已经说明了流动性风险的危害,并且引起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如何进行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并给予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的棘手问题。本文安排如下:第二章讨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结构变化;第三章分析经济新常态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的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结构变化

流动性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匹配资产负债流动性的匹配问题,主要包括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负债端的融资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不能割断资产与负债的联系。特别是2014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出台以来,随着监管的更加严格,更应从总体和结构上把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新来源和变化。

1. 中国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一直以来,我国M2增速处在高位,宏观流动性比较充裕,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足。从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2008年第四季度~2015年第二季度,整体流动性风险处于稳定水平上。流动性比例总体保持在40%以上,远高于25%的监管标准,但其波动也较为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流动性比例出现了较大的降幅。2009年~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形势向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保持稳定水平。自2012年起,随着经济增长减缓,流动性比例有所上升,但在2013第三季度,受“钱荒”事件的影响,流动性比例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前四年的平均水平,整体流动性风险处于可控范围。2014年,央行两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非对称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利率水平保持在相对低位,2013年第四季度~2014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处于上升趋势,流动性风险下降。

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总体宽裕,但是流动性风险依然存在于商业银行体系当中。Drehmann和Nikolaou(2009)等学者的研究认为流动性会突然枯竭,流动性风险会突然加大,因而单纯的保证总量充裕无法真正消除流动性风险。

2. 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资产方的市场流动性风险主要存在于资产结构和资产期限上,传统的敞口分析通常会忽略结构上的变化与不同,当市场流动性出现超预期的恶化和枯竭时,银行的资产会更难在金融市场上变现,使得银行资产流行性迅速下降。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构成主要有净贷款、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同业资产、债券投资等。从流动性来分,商业银行资产可以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现金、超额准备金、短期同业资产、可交易的证券和短期贷款等都属于流动性资产。中长期贷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属于非流动性资产。不同性质的资产面临着不同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占比最多的是净贷款。贷款的流动性较差,潜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较高,2009年~2014年,商业银行净贷款增速一直呈下降趋势,表明商业银行一直在控制市场流动性风险较高的贷款项目的增速。商业银行的净贷款增速从2009年的38%降到2014年的12%,w现出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变化比较大的还有同业资产。2010年同业资产缩水严重,主要在于央行多次上调准备金率,造成同业拆借资金紧张。同业拆借利率受市场影响比较明显,波动比较频繁,若发生流动性危机,商业银行就会难以在同业市场进行借款,给同业拆借市场带来流动性风险。政府债券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占比较小,主要是因为其盈利性较差,但其良好的流动性和无风险特征受到商业银行青睐,因而商业银行需要在盈利性和流动性上进行权衡,因此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一直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商业银行总体资产结构看,流动资产中的现金和存放中央款项是呈现增加趋势,同业拆借市场中的流动性从资产方看保持平稳态势,因而商业银行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较小。

3. 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的负债方通常作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是融资流动性的直接体现,因而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来说,商业银行的负债端显现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可能更为重要。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方的主要构成有存款,短期借款和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等。商业银行资产方的债权是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债务。从融资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区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的来源。存款是商业银行最稳定和最有效的资金来源,是其融资流动性的保障。从2010年起,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也逐渐的增加短期借款的持有数量。短期借款的增加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了短期的融资流动性,但恶化了期限错配问题,长远来看不利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长期资金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融资流动性风险,长期债券和中长期存款都是商业银行不可或缺的稳定资金来源。尽管会增加商业银行成本,但对于商业银行减少融资流动性风险,减少挤兑发生的可能性,都有巨大的作用。所以,近些年长期资金的不断增加,为商业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提供了资金保障。

通过分析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流动性风险可知,融资流动性风险较市场流动性风险暴露充分,融资流动性风险要大;大型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较为合理,面临的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风险较低;中小银行过于依赖同业拆借市场,融资流动性风险要大于大型商业银行。

三、 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特征的主要特征是经济下行,但金融环境复杂化,利率市场化等制度的变化也都是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张晓晶,2015)。新常态导致的新变化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测算、评估、管理等带来一系列挑战,因此,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强关注是新常态的要求。

1. 宏观经济下行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余斌、吴振宇(2014)总结经济新常态特征时认为经济下行并趋于稳定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宏观经济下行的时候,信用违约逐渐增多,银行坏账增多,部分银行开始惜贷,从而使得流动性需求越来越多,但此时流动性供给不断减少。Minsky(2008)、Davidson(2002)、BCBS (2008,2010)和Nikolaou(2009)都论述了宏观经济对流动性的影响。对于大型国有银行来说,流动性风险管理背后有国家信用的隐形担保,所以会助长此类银行过于追求利润而忽略了风险的存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率近些年来持续下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了挑战。宏观经济下行会使得其他风险转化成为流动性风险。Drig?`和Socol(2009)认为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会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外部环境对银行的负面影响在增大。潘敏和张依茹(2012)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证明了这个观点。

流动性风险具有自我强化的特点,在经济下行时尤为明显。在银行业出现危机之时,流动性风险往往会给予银行最致命一击。宏观经济环境变差会导致资本外逃,加剧资金流动的波动。商业银行在面临资本外逃时往往无计可施,而资本外逃也会引发“羊群效应”。“巴林银行事件”和“雷曼兄弟”倒闭说明了忽视流动性风险后果是严重的。

2. 金融环境变化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复杂化。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资产证券化在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也积聚着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速了流动性风险的暴露,也加速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速度。金融危机以来的金融环境复杂化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复杂化。

经济新常态下的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构成了新的挑战,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过度膨胀的同时在不断积聚风险。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存在着价值减少的情况,如果贷款出现违约或者展期,则意味着商业银行目前持有的尚未资产证券化的非流动资产不再受市场欢迎,变得难以继续资产证券化,银行的流动性难以为继。对于金融市场上的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来说,如果价格波动过于激烈,尤其是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证券化资产就会被抛售。市场流动性因此出现萎缩,甚至枯竭。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也参与了交易,市场流动性出现的风险会传导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导致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其中的机理在于,抛售行为使得资产价格下浮更快,价格持续下跌会加剧资产抛售,形成恶性循环。

四、 结论

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充裕,但资产端和负债端分别存在潜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流动性风险。从市场流动性风险看,大型商业银行由于盈利渠道广,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拥有较多的优质资产;中小银行盈利渠道少,因而同业存放较多,但保持了灵活性。从融资流动性风险看,大型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稳定的资金,并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中小银行融资更多的是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在金融环境复杂化和金融脱媒加速的今天,中小银行面临更多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宏观经济下行、资产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经济处在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中,央行和O管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时应重点关注:(1)宏观经济波动的时候,流动性风险极易由利率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转变而来,因为信贷市场、利率市场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同时,需要同时防范利率风险、信贷风险等风险。(2)流动性风险具有资产负债结构特征,同时流动性风险也会根据宏观经济波动和流动性变化而变化,因而仔细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变化,区别发现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及时的补充商业银行的流动性。(3)资产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会促使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要在合理的监管范围内进行。监管部门应对有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金融创新进行动态监管,以便及时做出对策,防止流动性突然枯竭,诱发流动性危机。

参考文献:

[1] 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4-19.

[2] 廖岷.从全球金融危机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西部金融,2009,(1):33-35.

[3] 刘志洋,宋玉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J].南开经济研究,2015,(1):131-143.

[4] 孙清,陈靖元.基于引力模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11,(6):82-85.

[5] 张晓晶.试论中国宏观调控新常态[J].经济学动态,2015,(4):12-22.

[6] 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17-25.

[7] 潘敏,张依茹.宏观经济波动下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研究――基于股权结构异质性的视角[J].财贸经济,2012,(10):57-65.

[8] 张超英.对金融资产证券化经济学意义的再认识[J].财贸经济,2002,(11):17-20.

[9] 刘琪林,李富有.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及风险水平[J].金融论坛,2013,(5):35-44.

[10] 黄小军.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J].银行家,2014,(12):86-91.

[11] Aaron M, Armstrong J, Zelmer M.An Overview of Risk Management at Canadian Banks[J].Bank of Canada Financial System Review,2007,10(1):39-47.

[12] Acharya V, Naqvi H.The seeds of a crisis: A theory of bank liquidity and risk taking over the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2,106(2):349-366.

篇9

一、近五年来流动性变动分析

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角度分析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实际存款准备金率减去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的比率。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9-2013年超额准 备 金 率 变 动 趋势如下: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从图1超额准备金率趋势图可以看出,2009-2013年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波浪式下降态势。

从流动性比例角度分析流动性比例指标是在侧重资产管理方针下,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流动性比例反映了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匹配程度,监管部门对该比例的要求为不低于25%。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9-2013年流动性比例变动趋势如下:

从图2流动性比例趋势图可以看出,2009-2013年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呈先大幅下降后趋于平稳态势。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流动性比率在75%以上的高位运行,自2010年12月末下降至53.62%后, 2012年6月末流动性比例达到40.50%的最低值,此后小幅回升。从流动性比例发展趋势来看,2009至2013年五年期间,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总体较高,远远高于“不低于25%”的监管比例要求,表明这一时期,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较为充足。但是不断下降的流动性比例,表明流动性有趋紧态势,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流动性风险有增大的可能。

从存贷比角度分析存贷比是评判流动性的传统指标,通常而言,该比率越高,表示机构的流动性愈差。监管当局对该比例上限有严格规定,即不能超过75%.

从图3存贷比趋势图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近五年来,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贷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各期存贷比均在监管部门规定的75%以下,至2013年末存贷比跌至近5年来的最低点60.95%。这表明从存贷比角度分析,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整体充足,且流动性状况逐年好转。

从存款结构比率角度分析存款结构比率用来衡量商业银行融资基础的稳定性。通常而言,该比率越低,表明机构的流动性越强

从图4存款结构比率趋势图可以看出,2009-2013年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结构比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发展趋势。2009、2010年存款结构比率较高,保持在58%-70%左右,2011年6月末,12月末,2012年6月末三期下降至23%左右,2012年12月末又上升至70%左右。存款结构比的这一变动趋势主要与五年来的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有很大关系。

二、流动性变迁中的特征分析

流动性整体充足。上述6个指标近五年来的分析显示,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整体充足。6个指标具体分析如下:超额准备金率平均3.56%,高于人民银行基层央行规定的1%-2%;流动性比例平均58%,高于监管部门不低于25%规定比例23个百分点;存贷比平均66%,低于监管部门不高于75%规定比例9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比平均200%,高于监管部门不高于120%规定比例80个百分点;存款构成比平均52%;贷款总额与总资产比60%,6个指标除中长期贷款比例远高于监管部门规定外,其余5个指标均符合监管比例和行业标准。

流动性与经济周期及货币政策存在较强的相关性。2009年6月份以来,为了防止我国经济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出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由此前的稳健转为“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9年6月13日国务院会议要求货币政策转为“稳中适度从紧,12月5日,中央经济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010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为保证经济不下滑,国务院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12年开始,货币政策的总基调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强调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一点从2012年前三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可以看出。(2012年-2013年,人总行12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前3次仅大型金融机构上调,中小金融机构不上调)从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9-2013年流动性评估的各个指标来看,在经济形势及货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时,流动性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以流动性比例为例,2009年在高位运行,2010年开始下降,下降幅度达30%,2012年开始小幅回升。

部分指标异常,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中长期贷款比例主要衡量机构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的匹配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机构贷款资产的流动性。近五年来,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表明其中长期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严重,潜在风险隐患较大。

三、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对策建议

增强金融市场参与能力。积极参与市场交易不仅能提高资金运用能力,提高收益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资金来源渠道和市场感知能力。一是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场外市场和通过省联社资金调剂中心等渠道,提高市场化融资能力。二是增加交易的频率,在实践中增强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信誉,提升操作水平。三是与大中型银行建立稳定但并非固定的联系,提高特殊情况下资金获得能力。

篇10

一、引言

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是用以维持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所需要的资金,是指在公司经营活动中占用在短期资产上的资金。营运资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本就是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狭义的营运资本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减去各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也称净营运资本。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将营运资本的概念界定为净营运资本。

营运资本管理是指对企业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管理,它是现代企业短期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企业短期投资和融资活动,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涉及到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因此,科学、正确地营运资本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我国企业营运资本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企业对客户的争夺日益激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的商品流转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提高企业商品的流转管理就必然要提高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但目前我国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流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企业业务规模的盲目扩大,结果造成流动资金短缺,面临着营运资金风险。中小企业这一现象更为普遍,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而贷款难又是中小企业融资碰到的首要问题,融资困境仍旧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现金流量管理弱化,营运资金波动大

目前,很多企业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不注重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短缺,没有制定合理可行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对现金日常收支没有有效的控制。当出现经济繁荣时,不能正确预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品成本提高,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或是新上项目见效慢,原有业务资金告急,或是债务到期,财务风险加大等情况出现时,问题与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

(三)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坏账损失增加

应收账款控制不严,数量普遍很高,相互拖欠情况比较严重,平均拖欠时间长,资金回收困难。很多时候企业高层只是片面地认为销售才是企业第一要务,追讨债务和资金回笼是财务部门应该做的事情,这种观念的存在会直接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绝对额和应收账款回款周期的增大,必然导致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增大。

(四)存货管理制度不科学

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对库存仍然是实行大类管理,进销差价核算的方式,这种存货核算状态和方式的存在会使得企业的存货管理出现混乱,尤其是商品类别比较多的企业,随着库存量的增多,盘点和准确核算完成依靠人力来完成是不可能的。过多的存货占用会使得企业因此而承担过重的存储成本,影响企业利润水平,而相反,过少的存货也会使得企业面临着缺货而丧失市场机会的风险。

三、改善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企业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取得资金或者资本,既可以通过长期筹资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短期筹资的方式。拿短期筹资方式来讲,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也可以通过票据贴现、或者债权融资实现。融资渠道的增多客观上使得企业能够借助外界有实力的企业或者金融联盟的帮助,进而获得较为充裕的资本。

(二)选择合理的资产结构

为了适应资产流动的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要选择合理的资产结构,流动性资产和长期性资产的比例要安排合理。长期性资产占用太大会影响资产的流动性,会产生成本沉淀、占压资金。解决方法应根据资产经营的目标情况,在产权市场租赁、拍卖、合营、实物投资、置换、出售等方式盘活存量。流动性资产比例过大则会影响企业经营的报酬率,对此应通过资本市场对外联营、合资、上市等扩大资本增量,使流动性资产保持合适的水平。

(三)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存货流转都伴随着应收账款的周转问题,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拖的时间太长,那么企业应收账款资金的成本就会较高,结果会降低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效率。所以,企业要重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制定适合企业运营的应收账款策略。财务部门需加强对赊销业务的控制,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制度,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及时收回,减少风险。

(四)强化存货的周转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