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4: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近代农业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农作物品种选择时,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适应能力。农艺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地了解农业机械的原理,导致生产理念缺乏;传统的农业技术仅仅是通过手工方式开展,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农业种植区域、农作物品种选择上,农业机械研发人员缺少认识,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农业机械实用功能差的状况,不适应农艺的发展;在进行农机与农艺推广的过程中出现着力度弱的情况,没有将新农艺以及农机使用方法有效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
2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1 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
将农机农艺有效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普及现代农业技术需要强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如果没有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农艺技术便难以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想要充分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将其应用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中,必须要使农机适应农艺条件。因此,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2 加大农机农艺推广力度与范围
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推广农机形式。通过农机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园大力推广。将农机先在示范区试用,当取得良好实验效果时进一步推广。定期召开机械化生产大会,向农业人员示范农机使用方法以及?r艺新技术等,促进农艺农机结合;通过农业合作社推广。充分地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实现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流程与生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标准化,进一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步伐;通过农技人员培训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强对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训,当其掌握了先进的农艺技术以及农机使用方法之后,让其指导农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新型农业人才要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做到言传身教,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有效融合。
2.3 政府加大农机农艺资金扶持力度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这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农机农艺融合中,政府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扶持资金投入。相关农业部门也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将资金应用到农机农艺专项专研中,促进农机农艺项目推广,增加农机农艺资金投入比重。政府可以确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积极转变使用农业新技术以适应农业机械生产需要的个体与合作社进行相应的资金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2.4 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的合作
一、土地流转奠定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纵观我市如火如荼的农业项目建设,方兴未艾的农业园区建设,蓬勃兴起的休闲渔业建设,彰显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订单”农业的产品基地建设,作为保障机制的土地流转都给予了强大的物质支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勿庸置疑,土地流转注定要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意义。表现在:
1、培育壮大了四项主导特色产业。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涉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扶持下,各地立足区域实际,围绕特色产品,坚持行政推动、项目带动、政策促动,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户自发地进行土地流转,逐步培育壮大了蔬菜园艺、畜禽养殖、特种水产、生态观光等四大主导产业。一是蔬菜园艺业。利用我市地产蔬菜不能自给尤其是反季节蔬菜不足的市场空间,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建成了三茅镇香桂园无公害蔬菜示范园、百馨农庄、八桥野生蔬菜生产基地等一批蔬菜生产规模基地,培育出新跃农场蔬菜种植“一村一品”新模式,还建起了馥馨花园、东风苗木基地、红光草坪基地等一批花卉苗木基地。目前全市共建成50亩以上连片大棚蔬菜生产基地20个,百亩以上连片钢架大棚基地12个,其中我市传统秧草栽培生产基地10个,全市蔬菜设施栽培面积达5000亩。二是畜禽养殖业。各地充分发挥我市畜禽检验检疫的优势,将流转的土地大力进行养殖小区建设,不断引导有条件的分散养殖户进行联合体养殖,全市共创建了10个千头以上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万只以上家禽养殖基地。生猪大中型养殖比重已达45%以上。通过在养殖小区推广先进的畜禽生产方式,地方优质畜禽比重也逐步提升至60%和70%。三是特种水产业。充分发挥我市水资源丰富、长江岸线较长的优势,以我市现有的特色水产养殖技术为支撑,以每年举办的“中国扬中河豚文化节”为契机,积极有序地推进江滩和水面的流转开发,逐步建成了镇江市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浩顺生态农业园、江苏省观赏鱼基地以等一批养殖示范区。目前全市共建成了规模养殖基地250个,面积达13000亩。其种养殖面积11500亩,产量达785吨,有力地提升我市特色水产养殖的规模和档次。四是生态观光业。充分发挥我市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建设的优势,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建成了新坝镇国家级无公害苦瓜茶生产、神农野生蔬菜生产等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区,而且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及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及“三品”认证,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已达95%以上,“三品”认定总数已达38个,其中有机食品6个,绿色食品2个,镇江市级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依托生态优势,通过吸引“三资”投入发展农业,共建成了渔乐园、江馨怡、银杏山庄、华威农业生态科技园、梓阳植物园、悦己农业园等一批集休闲、娱乐、垂钓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观赏示范园。
2、加快推进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办。依托我市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各地通过依法有序地开展土地流转,不断建成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有力地促进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模式的自愿联合,组建了一批内部管理规范,经营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健全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至2012年底,全市共创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6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12个,涉及生猪、水产、秧草、苦瓜、食用菌、花卉、木刷、柳编等多个产业和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多个环节,共发展个人成员28000人,带动农户达2万户。二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稳步推进。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流转的土地共组建起利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红光土地股份合作社等42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会员1万多户,初步建立了“底金+分红+劳务收入”的收益模式,逐步培育壮大了秧草种植、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生产服务型合作社应运而生。各地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优势,针对农户分散经营、劳动效率相对不高的现状,积极开展机插、收割和统防统治的植保服务等专业合作社的创办,组建了油坊农机、绿扬农业综合服务等30个生产服务型合作社。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
3、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全市各地立足农业项目的做大做强以及主导产业的做优做特,不断营造“农业同样大有可为”的浓烈氛围,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坚持政府投入启动、项目推动、典型带动、政策促动等多种途径,大力鼓励吸引“三资”投入发展农业,逐步建起了以民营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和多渠道向上争取资金扶持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三资”投入发展农业均达在5亿元以上,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的开展,而且共创办了绿健苦瓜茶、永久发木业等18家实行“订单”生产、带动农民增收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3家。一是柳竹编制品。全市共兴建了江洲工艺、银河竹艺、金茂伟业等柳竹编制企业7家,年总销售额达3.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二是咸秧草。咸秧草已成为扬中人馈赠外地客商的土特产礼品。目前,全市共有三叶、花红盛、正坤等三家咸秧草生产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其中三叶牌咸秧草2006年即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三是江鲜水产品。通过连续举办六届“江鲜美食节”,有效带动了我市江鲜养殖及特色休闲渔业的发展,相继建成了西来桥江馨怡农业休闲观赏示范园、渔乐园、天成渔兴园等集美食品尝、休闲旅游、商务洽谈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旅游点。四是木刷。现有重点木刷企业2家,木刷生产户100多户,并成立了木刷专业合作社,年产值3000多万元。其中,油坊镇和平村、太平村两村共有从业人员1000余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木刷专业村。
二、推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思考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才能提高使用效益,也只有合理流动才能充分体现土地生产要素的价值。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我们扬中市建设现代农业、构筑农业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更是根本出路。因此,作为工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破除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心理,广辟多渠道的农民就业新途径,是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此,提一些建议和意见:
1、要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土地流出方能削除后顾之忧。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首先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流出土地的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拓宽农户收入来源渠道,稳定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其次,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救济等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流转解决后顾之忧。
当前,农业已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的发展阶段。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发展现代农机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农业机械化在过去的八九十年代,发展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各村都有自己的农机队,机械深翻,整地作业等机械,也可以说是还算相当完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发展的时代,当前原有的管理模式与机械的设备就显得比较落后与陈旧,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与需要,使农业发展的速度减慢,并加大了农业生产投入的成本,农民的种植效益与积极性大大降低,所以把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农业机械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是非常迫切与需要的。利用先进的机械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产的目的,对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顺利向前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2、发展与实现以农作物高产为目标的现代农机,提高作业水平。
目前农业要求的种植模式与以往传统的种植模式完全不同,现在要求机械精量播种,机械深施肥,要改变之前那种灭茬小型机械的作业方式,实现与运用现代大型机械旋耕、起垄、重镇压复式的作业方式,以使土壤板块改变,使土壤的含水量得以提高,促进植物根系的吸收并可提高抗倒伏、抗病害能力,最终实现品种的产量的提高,通过运用精量播种使生产成本降低,引入先进的田间管理施药、喷灌机械,确保农作物丰产增收。
3、发展现代农机的前提保障条件是作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由熟练与精通懂得运用和驾驭它的技术人员来操作先进的机械,才可发挥机械最大的效率,若不懂得如何运用,那么无论多先进的设备也只是形同虚设,浪费资源而已,所以作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才可改善农业机械的作业结构,才能促进农业机械健康向前发展。也只有不断的提升现代农机的水平,劳动生产率才会得以提高并使生产成本降低,切实把农业研发成果转化到现代农业中来,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4、发展现代农机并实现绿色环保的现代化农业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稳步提高,对物质与农产品的营养水平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那么过去传统机械种植的农产品,蔬菜,瓜果等农药残留,对人们的身体产生较大伤害,而且果型的不规则和颜色等因素不但影响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人们追求物质完美的欲望也会减弱。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要大量引进具有技术含量高的机械设备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创建生态农业、环保农业以及观光农业,这样既保障了人们的食品安全又可让百姓吃上环保绿色的放心菜,使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新品种的不断更新,也给其他产业增添了活力,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优势互补,真正建立了良性的循环发展模式。
5、正确认识农机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关系
党和国家针对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那么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毫无疑问是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重要可靠保障,其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对“生产发展”进程产生直接影响。所以目前对农机培训、农机补贴、农机安全等各项工作要积极落实,为实现农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也要为农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与保障措施,比如,在村庄和田间道路修建过程中,要对道路宽幅、道路承重、道路转弯角度等农机运行所需要的指标考虑全面周全,努力做到既使农机通畅,又使基础设施不被破坏;在新民居建设以及村民中心建设中,对农机的停放、维护等相关问题也要考虑全面,尽量做到农机化与农民生活、生产相互和谐。当前,国家鼓励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行以农机财政补贴,使我国农机化进入了发展新接段,农村经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的向前发展,那么就要求我们运用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机械来装备农业、改变农业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健康农业。
由于农机化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为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条件,正在成为人们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投入手段。与此相关的新型农机逐步成为人们首选。随着一些农民从生态高效农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甜头,加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艰苦创业,部分农民具备了二次创业的经济实力。其中一些有实力的农民正在加大投资,争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对农机也提出了质优、成套、高效、实用的要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现代农业推进了农机行业的新发展,市场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新要求。
水果生产相关机械。如挖坑、栽植、施肥类机械,果园耕耘、果树修剪机械。随着开发性农业的兴起和基本农田保护意识的提高,现在兴建果园大都以缓坡地为主,适应这一条件的中小型机械比较受欢迎,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随着经营者规模扩大和果品成批产出,果品加工机械成为需求热点。如果品的分级、清洗(清选)、包装、保鲜机械及设备大受青睐。果汁、果酱、果酒、果饮料及其系列产(食)品等的成套加工机械与设备也将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牧草机械与秸秆养畜机械。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大,建设生态农业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草地建设方兴未艾,牧草种籽的收获、播种和牧草的收割、捡拾、打捆机械出现了巨大需求。另外,随着近年来科技宣传力度加大和环保意识增强,人们开始认识到农作物秸秆是巨大的经济资源,加之国家加大了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补贴力度,农民购机热情高涨,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由此引发了相关机械需求。特别是与秸秆养畜相关的配套机械,如秸秆挤丝、揉搓、切碎机,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秸秆收割、捡拾、打捆机械,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养畜的机械与设备等。
水是生命之源,缺水困扰着农业。一方面我国农业严重缺水,另一方面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仅有45%,而以色列农业用水的利用率高达80%以上,这说明我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全面落实,节水灌溉机械及设施备受关注。如旱作农业区的水窖蓄水及抗旱灌溉机械,尤其是坐水播种机,保证一播全苗,不误农时,深受欢迎。果园、茶园、菜园、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滴、渗、微灌机械及设施,在缺水地区,经济作物微灌及渗灌设施可节水90%,创造作物生长良好的小环境,使其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节水设施投资仅为150元/亩左右,一年即可收回投资的高效实用的短、平、快机械及设施农民需求迫切。
优势农产品的粗加工及精深加工机械设备。我国加入WTO近10年来,很多农民瞄准国际市场,调整生产结构,紧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畜产等产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行精、深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大大提高了收入。因此,农民渴求相关机械及设备,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如茶叶采摘、炒制、成形、精制、保鲜、包装机械;蔬菜速冻脱水及保鲜机械和运销机械;畜产屠宰、分级及产品无菌化处理和包装机械,具备冷藏保鲜功能的运销机械;食用菌的生产、加工机械等。目前脱水蔬菜国际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农民要求掌握相关信息求购相关机械设备的也很多。
随着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及居民对农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俨然成为社会重点发展任务。
1完善改革体制
现代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首先必须创新农业经营的模式,要尊重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创新体制化改革,多种经营模式共同并存发展。只有扩大经营模式,才能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化生产元素,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应用。由于扩大经营模式后的农业生产,增加生产量势必会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增大,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涉及到土地的使用、效益的分配、经营主体的变更等等,这时必须要有完善配套的管理体制来制约和维持农业稳定。在考虑农业经营提高效益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规划好农民的收益,注重和普及农民对于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培养新时期的农民意识,做好农业经营模式改革和转型发展。
2协调发展
要想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如果单单只靠发展农业本身是不可行的。必须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完善自身的组织架构,稳定有序地协调前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满足国家粮食需求为前提。因此要严格保护耕地制度,提高粮食产能,确保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能满足国家的藏粮战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土地、天气、环境等分析,最后部署战略性的农作物生产,不但可以推进当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另外,要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构成,发展支柱产业,提出建设特色农副业产品体系,从而全面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农业进程中,推进农业机械发展,离不开产业链,而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必须通过提高或是引入新技术,在带动农副产品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从而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注重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当地的经济组成,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发展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在城市规划的同时,也要注意融入城乡发展的概念,无论是配置、服务、保护、布局等,都要把农村的建设列入到未来城市建设当中去,实现以工促农的发展模式。伴随着城市发展,无论从需求还是供给方面考虑,只有农村的同步发展,才能给城市提供“锦上添花”的帮助,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的发展能力。
3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绿色健康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践农业机械发展新理念,仍然要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有可能持续稳定地发展。我国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已然注意到环境对农业的重要性,先后提出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保护政策,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绿色的发展,不仅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绿色农副产品,例如:一改传统的大量使用农药、抗生素等,这样不仅破坏了环境,也给农副产品提供了二次污染。而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从种子、肥料、农业废弃物等各个环节做起,通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批量的种植,施用农家肥,统一处理农业废弃物,不仅为农民减轻负担,也为资源环境的保护作出了强有力的贡献。拓宽视野,着眼于国际。由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不仅受到国内市场单一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虽然使用农业机械大面积种植,但是由于没有把握好市场动态,很可能使得所种植的农产品产量大于需求,降低经济效益。因而必须着手研究国际市场动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进行有效的调剂,保证国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推进农业机械的新发展。
4结束语
农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和对农业新格局要求不断提升,势必会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同理,推进农业机械发展不但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同时也打破了小农格局禁锢,促进了农业发展,因此必须积极大胆探索、从实际出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机械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徐晓棠.农业机械管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03):27.
[2]杨菊观.发展浙江省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7,(06):200.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农机农艺;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1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农作物品种选择时,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适应能力。农艺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地了解农业机械的原理,导致生产理念缺乏;传统的农业技术仅仅是通过手工方式开展,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农业种植区域、农作物品种选择上,农业机械研发人员缺少认识,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农业机械实用功能差的状况,不适应农艺的发展;在进行农机与农艺推广的过程中出现着力度弱的情况,没有将新农艺以及农机使用方法有效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
2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1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
将农机农艺有效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普及现代农业技术需要强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如果没有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农艺技术便难以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想要充分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将其应用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中,必须要使农机适应农艺条件。因此,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2加大农机农艺推广力度与范围
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推广农机形式。通过农机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园大力推广。将农机先在示范区试用,当取得良好实验效果时进一步推广。定期召开机械化生产大会,向农业人员示范农机使用方法以及农艺新技术等,促进农艺农机结合;通过农业合作社推广。充分地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实现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流程与生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标准化,进一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步伐;通过农技人员培训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强对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训,当其掌握了先进的农艺技术以及农机使用方法之后,让其指导农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新型农业人才要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做到言传身教,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有效融合。
2.3政府加大农机农艺资金扶持力度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这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农机农艺融合中,政府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扶持资金投入。相关农业部门也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将资金应用到农机农艺专项专研中,促进农机农艺项目推广,增加农机农艺资金投入比重。政府可以确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积极转变使用农业新技术以适应农业机械生产需要的个体与合作社进行相应的资金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2.4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的合作
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就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实际情况,确定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工作方案的分工,各司其职,扎实开展工作,从而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在促进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发展规划,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最终建立起与该项工作相适应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农机农艺融合中,要加强各个领域之间的配合程度,让不同学科间的人才协调处理工作,严格地落实生产工作。加强农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在工作实践中做到人员有保障、技术有保障,达到一致的步调与意见,有助于农机农艺的融合发展。所以,在两者融合过程中,要整合部门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建立起常态化的合作发展机制,构建起一个社会化的合作平台。农机部门在引进新型农业机械时,要考虑农业技术规范要求,而农业部门在进行农艺发展时也要考虑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最终做好农艺农机融合工作,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3结语
促进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提升农业机械的质量,推动农艺技术改革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虽然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农机农艺融合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针对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并通过各部门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合作,促进我国农机农艺融合,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含山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全县辖9镇、1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盛产水稻、油菜、棉花,现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特种养殖、经果林、蔬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建成山羊、名优茶、红瓜子、苗木花卉、水产养殖五大农业种养基地,“九五”期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油基地县。全县大宗农作物生产较为稳定,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4万吨,油菜面积19万亩,菜籽产量3.4万吨,棉花面积10万亩,皮棉产量9582吨。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机械化作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36台,大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68台套,各类中小型拖拉机8601台,农用运输车及变型拖拉机1489台,县内农作物机耕面积达4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27万亩,占可机收面积的86,秸杆还田7.6万亩。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农机组织形式
为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工作效率,我们着重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县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县农委、农机、公安、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指挥部,负责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工作,同时重新设立县农机管理局,升格为副科级建制,配备专门人员,具体抓农机工作。县农委牵头,县农机局组织,成立由各类农业机械操作手参加的农机协会,规范运作,开展机手之间农田作业信息沟通,交流机械操作技术等活动。县农机局按照“加入自愿、规模适度、整体协作”的原则,组建多个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队和大型拖拉机旋耕作业队,发挥机械合理配置优势,在开展好本地农田作业的同时,组织机具跨区作业。
(二)创新农机服务方式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重点从4个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训。开展以校、乡联训为主,田间、现场指导为辅的培训方式,多层次、多途径强化机手实际操作技能,还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进行培训和驾驶技术复训。二是抓作业市场培育。县农机局每年通过农业部跨区作业信息指南,全县农机作业信息,积极引进外地农机具,参加我县“三夏”、“三秋”会战,同时开通农机服务热线,成立技术服务组和中介组织,为无机户联系作业机械,为有机户联系作业田块,并帮助机手解决机械维修、配件供应等难题。此外,还注重优化农机作业市场环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间,县公安部门抽调专人,深入重点农机作业现场开展巡查,对随意拦截机械、敲诈机手财物等不法行为及时予以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三是抓农机“出征”。县农机局每年与外省农机部门签订协议,组织跨区机收作业队,由县农机局负责人带队,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跟机服务,赴江苏、山东、湖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出征”机具年创收150多万元。四是抓机具供应市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全椒县民营企业落户我县河刘镇,投资兴建君友农机具销售中心;引进江苏淮安农机经销商牛正元来含山县城建立大中型农机具销售市场;县农机局积极与农机具生产厂家挂靠联系,现已成为苏州市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公司销售商,为全县广大农户购买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提供了方便。
(三)创新农机管理模式
加强农机管理,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保障。一是严格农机入户手续。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完善程序,办理手续,做到确认考试申请人资格“三不受理”,拖拉机登记管理“两不准一严禁”。二是抓好年检年审关。严格按照农机具技术标准,检验农业机械;对照驾驶操作人员审验规定,做好机手考试考核工作。三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做到持证上岗。四是抓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纠正违章,打击“黑车非驾”,在“三夏”、“三秋”期间,安排农机管理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做好日常农机安全生产宣传
教育工作,创建“农机安全村”,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间,集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强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10-1
0 前言
“三农”问题实质上是将如何发展农村生产力,如何促进农业的发展、如何改善农村落后的条件、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等作为首要问题。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现代化的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农业科技在现在农业的发展中有着支撑和引领的作用,结合该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深入开展综合性的研究,为重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 农业科技新体系的建设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最基本的思路为:以国家级的农业机构为主构建国家级农业科技的创新中心,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依靠当地明显具有优势的名师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等,从而组建区域性、国家级、省级的农业科研中心点。有效的整合知识、资源、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跨越式的发展。要完善农业的布局,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综合性的生产力,需要合理布局、科学管理、明晰职责、高效精干。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以及技术推广的活动,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通过理路体制、优化布局、明确职能、充实一线、精简人员、创新机制等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体系。
2 加快人才的培养以及农科队伍的建设
科技发展中人才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加快速度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术、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与一支能够符合国内外竞争的农科管理的人员,以及能充分适应、实用的新农村建设农机推广的人才队伍。首先,吸引外来技术人员。创造一定的职位能够留住大量的外来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技能,从而实现以事业聚集技术人员、用法制保障技术人员,在专业的技术岗位上实现科举设置,使技术人员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其次,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科技项目带动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技术教育,建立开放式的终身受育的体系,使人们不断的掌握新技术,并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 发展现代化的农业要以科技创新为主
3.1 动植物品种的选育
现代化农业要围绕“优质、高效、生态、高产、安全”的目标,紧扣“提质增效”去寻求着眼点和着重点。例如:加强玉米、马铃薯、小麦、油料、蔬菜等作物新品种的创新、研究、应用,要提高育种的技术和效率,从而培养出绿色、优质、高产、专用的新品种,使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尤其是还要加强牲畜的饲料作物的改良和选育,充分运用细胞克隆、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提高品种的质量以及育种的效率。
3.2 加强农作物的丰产的技术研究
可以重点发展玉米、小麦、油料等农作物的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常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可持续高产等关键性的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等,从而有效的保障农作物的生产和收成。结合上面粮食作物的发展,如马铃薯、蔬菜、大麦、食用菌等优势的特色作物进行丰富的栽培,并研究其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的特色化、标准化、品质化发展。
3.3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环境的和谐促进生态的平衡,要根据不同的生态类型和退化的程度制定相关的治理和保护的措施,进行目的性的综合治理,从而改善恶劣的环境条件,促进农业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例如: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持水土的酸碱平衡等,这些都强有力的加强了耕地质量技术以及地力的培育技术,从而更好的抑制了耕地的退化,使土壤的肥力增加。
3.4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信息网络设备的建设以及相应的数据库的建设,注重使用数字化对农业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农村可以研发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的检测预报等,也可在农村设置远程数字化以及可视化信息服务的设备;这样不仅能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员,而且还能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科技促进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农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解读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1.1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 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 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2.2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 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
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 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7 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
2.8 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3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1.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 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
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 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