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4: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生德育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建设德育教学的工作队伍
建设德育教学的工作队伍,是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人才保障。由于职业高中对德育工作的不重视,在职业高中及其缺乏德育教育的专业人才。因此要保证职业高中生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引进专业的德育教育人才。在引进人才时,职业高中院校一定要严把“准入关”,切实招聘到专业知识过硬且爱岗敬业的德育教育人才。其次,要定期对于德育教育的任课教师定期培训,使任课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上与时俱进。再次,要加大对德育教育工作的监督力度,综合学生学习成绩、平时校内表现、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督促教师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督促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最后,要实行奖惩制度,对于德育教学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的教师酌情处理,情节严重者可辞退。
3.创设德育教育的氛围
提高职业高中生的思想品德,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工作,还需要在整个校园内创设德育教学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提升。创设德育教学的氛围,我们可以在学校内悬挂德育教育的横幅;以鼓励为主,以惩罚为辅,实施德育教育,如在布告栏里对品德高尚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表现不良的学生进行公开批评;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组织主题活动,以竞赛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和掌握提高思想道德的方法;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德育方面的影片、纪录片。通过以上方式将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渗透进学生的思想里,切实引起全校师生对德育工作的重视,进而提高职业高中的德育教学质量。
4.在实习过程中渗透德育
职业高中的职能就是为社会、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在职业高中生参与工作之前都需要进行一段实习工作。这一段实习是学生即将跨出校园的第一步,也是最贴近社会生活的一段生活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非但不能对德育工作有丝毫的放松,反而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符合社会发展、企业生产的需要。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为学生指定导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通过手机、短信、微博、QQ等互动手段,实时地关注学生的动态,在学生遇到工作或人际交往的困惑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或者,与企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及时地了解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让学生做出合理的调整。
相较于初中生,高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表现非常明显,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和形象,他们更加在乎“民主、平等”,他们希望教师能够把自己当做一个成人对待,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充当一个独立的个体。把握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无论是在授课还是在日常管理当中都要把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在首位,这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应以“润物无声”的细腻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而非大张旗鼓,宣传说教。一位学习成绩较差的练习体育的特长生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件事:语文课上,老师在前面板书,我还是老样子,不讲话却也心有旁骛,突然老师问了我一句“某某,你能看到我写的字吗”就是这句话,我感动了很长时间,也许老师没有意识到她做了件对我多重要的事,可是我感到自己被关注,没有因为我坐在角落就无人在意。
教师不经意的话起到的作用是无限的,可以无限温暖也可以无比寒冷。师生之间的“心理交融”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必须有一颗爱心,只有热爱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才会从各方面了解清楚学生的情况,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增长能力。
二、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对症下药
俗语说:“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这句话放在教育当中尤为合适。高中生追求个性和特色,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开出一朵与众不同的花朵,为了打开每个学生的心灵之锁,教师就要善于找出并运用好“钥匙”。
《论语》中有一则故事是讲孔夫子处理学生的问题,子路和冉有在不同时间向孔子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然而孔子的答案却恰恰相反。当同时在场的弟子公西华提出疑问时,孔子解释说子路性格鲁莽轻率因此要他慎重,而冉有做事不够大胆,所以要多加鼓励。这也是我们后人广为流传的“因材施教”,而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一把钥匙就是因材施教。
面对学生的问题和错误,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例如,对自尊心强的,教师要注意照顾其面子,有问题可用个别谈心的方式解决;对好胜自负的,要一面肯定成绩,一面指出问题;对于感情冲动的,要施缓兵术,等冷静下来后再讲道理,陈述利害;对性情软弱﹑缺乏自信的,要多予以表扬鼓励,激其奋进。
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性格特点都不相同,教师备好学生这一课,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才更加容易获得教育效果。
三、运用教师智慧,把握教育契机
在针对高中生做的调查中,“学生反感教师唠叨”占到了很大比重。与家庭教育有所不同,面对老师的“念经”学生不敢甩脸子,然而时间久了,必然置若罔闻,大大降低教育效果。因此,做一名智慧型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什么是教育契机呢?契机就是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选择的一种最佳时机,也可以说是实施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抓住了教育契机,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成功。
升旗是每所学校进行的常规活动,但升旗中总有个别班级学生说笑打闹,班主任也总是就事论事批评教育一番完事。其实此时,就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很好契机。我校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专题教育,制作了宣传展板“庄严的升旗仪式”,介绍升旗礼仪、国旗含义,并开展主题班会观看同学们升旗视频,使同学们对自己在升旗中的表现很有感触。在下一周的国旗下演讲环节我们再次探讨了升旗的意义和应遵守的纪律。这样,不少年轻老师也说自己获益匪浅,原来升旗时真没有想过那么多,升旗秩序有大有改观。
一、互联网对高中生德育教育的不良影响
1.网络信息泛滥,学校德育教育权威性受到质疑
学校德育教育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的要求和目标,设计出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教育教学步骤,对高中生展开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让高中生逐步构建形成社会所需的品德观念[1]。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学校德育作为主阵地,对我们学生的个人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具有权威性。但随着当前网络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影响,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与信息通过互联网渠道呈现到了我们高中生面前,形成了价值与道德观念的冲突。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尚未完善,且对新鲜文化具有一定好奇探索心理,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德育教育产生质疑,学校德育的权威性动摇。
2.不良网络信息弱化高中生德育水平
高中生对于世界有极强的好奇心,在面对新鲜事物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探索。但互联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却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与约束,导致不良信息泛滥,而部分高中生对于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导致在互联网影响下,思想道德水平被弱化。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缺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作为约束,在社交网站中与不同背景、年龄层次的人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极有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使高中生道德观念受到侵蚀。长此以往,高中生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所接受的观念会逐渐对其日常行为表现产生直接影?。
3.对于互联网过度依赖,不利于高中生自我认知形成
互联网所涵盖的信息覆盖面广阔,与现实世界相比较,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高中生既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与学习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进行日常娱乐消遣,通过社交网站进行交友、聊天,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但部分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沉迷于网络,且对于网络过分依赖,缺乏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失去对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定位[2]。长期沉迷于互联网环境中,不仅造成高中生无法科学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延误正常学习任务的完成,对学习失去兴趣,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出现网络孤独症,无法对高中生角色进行定位和实现正确自我认知,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化进程。
二、互联网对高中生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1.高中生德育教育渠道拓宽
事物具有两面性特点,互联网在对我们高中生德育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高中生德育教育渠道的拓宽。互联网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丰富、双向互动沟通的特点,与学校德育模式的局限性相比,有利于德育教育生动化、规模化形成。目前国内已经出现有青少年维权网、德育网等网站,包括多种题材、形式的德育教育信息,为高中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3]。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高中生能自主选择浏览页面和主题,并经由网络渠道,与教师就思想道德观念展开讨论,并在社交网站内发表个人对于德育观念的相关看法。在对网络信息、价值观念等产生质疑后,还可以及时通过社交聊天等工具,向教师提出疑问,在接受解答后,可以自行进行思考,进而弥补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2.高中生情感沟通需求得以满足
现在高中生普遍承受较大的压力,期待能够被教师、父母和同学理解,但高中生通常自尊心较强,对于隐私等问题较为敏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如实表达内心感受,而互联网的出现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互联网交流的虚拟性特点,能够有效规避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尴尬局面。互联网能够为我们高中生提供相对轻松、平等的沟通环境和沟通手段,在互联网支持下,使同学们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让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能够在网络渠道中得到暂时发泄,起到放松精神压力的作用。
3.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高中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其能否健康成长是关系到肩负祖国未来建设使命的大事。[1]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得静态的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知”,也就是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静态的,而“知”是动态的。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到个性培养中,总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能力,只有让学生是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使得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个性化教育,为国家更好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性化教育内涵
(一)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发展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一定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个性既反映共同性,也反映差异性。教育学中的个性是指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者表现。对于当代学生而言,个性既是指其自身上所具有的经常性、稳定性的心理特征,也是指这一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里特征。当代学生的个性包括:创造力、表现能力、主动性、敢于怀疑、向权威挑战并提出问题以及具备参与各种活动、交际能力。
(二)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化差异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综合、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达到培养良好个性、矫正不良个性以及最终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需要,最终实现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所以,个性化教育既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要使得学生个性发展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制约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教育体制的制约
多年来,在我国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都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的学制,统一的高考模式,甚至于统一的教材,这无形当中使得教学目的过分的强调共性和社会性,学生如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被一步一步生产出来。许多教师将教学目的简单的确定为学习好、就业好,而不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为目的。因此,许多学生学习只学老师教的,学校考的,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并不在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绝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可能在萌芽时期就被压制,甚至于被彻底扼杀。个性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制约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教育工作者重整体而轻个体,重共性而轻个体,重集成而轻创新。一方面表现为强调集体意识,追求整齐划一,从而忽视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另一方面表现为过分强调秩序和规矩,不能挑战权威,人云亦云,遇到问题时,墨守成规,个体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抑制甚至于被剥夺。
(三)传统价值观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乃至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中庸思想的一部分表现就是人们常说“枪打出头鸟”,“外圆内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学生被教育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能过分张扬个性,抑制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个性化教育实施措施与策略
(一)改变教育理念
以往教育过多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对个性强调不足,教育的教学目的在理念上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前文已经提到教育的目的要强调发展个体的个性和培养其创新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强调个性并不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放纵,而是要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引导,发展个体的个性。
(二)完善评价机制
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以来都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但每个个体具有的能力各不相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在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也应相应多样化。因此,教育的评价机制的构成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模式等。评价标准的确立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学校学习范围内,应该注重评价的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和学生未来发展的持续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建立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内容除了知识记忆和技巧类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内容,这些内容并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扩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
(三)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整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治上的多极化,经济上的全球化,文化上的多元化,等等都直接冲击学校德育工作,于是学校德育在环境、任务、内容、对象以及渠道都必须发生改变。[2]在当前高考制度背景下,我国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为表现为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其知行脱节问题严重。[3]因此,强化个性化德育课程体系就非常重要,也亟需完成。个性化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合理化构建,这对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最优化,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创造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既要学习知识结构本身,更要使学生关注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应用的过程。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因材施教。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克服学的封闭性,能够适应个体个性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增大个学科间的全面综合运用,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之间的结合。综上所述,高中德育在高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通过有效的途径与策略教育好高中生,从而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服务。
作者:景佳昕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的基本观点教育是高中生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的内容都是不同的,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的基本观点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的基本观点教育,但是当今的高中学生,由于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对理论所蕴涵的科学世界观的理解非常的浅薄,这样对科学世界观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并且依据于此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显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要和基本观点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以实践为源头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1.2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的观点,德育教育归根到底最后是通过一定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也不能空谈理论,这样只会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而是要将德育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分析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
1.3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人都是有情感需求的,情感关怀既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又是人类的基本关怀,德育教育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在德育教育中情感的教育可以充当良好的催化剂,因此,道德需要的增强、道德行为的规范,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1.4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渗透,交叉作用,共同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是科学精神的范畴,而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这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德育教育的同时,对学生也要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与当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创新也是一致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剂。
1.5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经常性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学生持续的进行思想教育,短时间的集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帮助,但是经常性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及时地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消除他们思想中的困惑,使他们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
2.高中德育教育的实践
2.1转变教学方法和观念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德育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德育教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能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空洞乏味,而是要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出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引导,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双方通过合作,一起探讨,完成一堂德育课。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作风、习惯与处事的方法等都会让学生看在眼睛里、记在心里,“身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精神面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2.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环境育人
二、市场经济条对职业高中生的影响
其一 职业高中生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
目前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判断和取向,较多地选择现实利益标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相当一部分职高生的不良习气在初中阶段就已形成,进入职高时仍未转变。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从原先较为分散孤立的状态变得相对集中,通过校园传染,问题学生人数有增无减。在校内,“问题学生”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教学秩序,言谈举止不文明,不服从学校和班主任的管教,甚而公开对抗。鉴于这种情形,我们应正视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职高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因材施教,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其二 培养职业高中生的敬业意识
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多数职高生由对职业教育的性质了解极少,自身决策能力较差,选择职高校时,有的是因为从众心理;有的是因为专业名称诱人;有的是因为父辈亲友劝说。当初他们报考时,并没有明确自己将来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性人才,而是想找一个供以栖息的避风港,便可一劳永逸了。其实,这种缺乏敬业意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幼稚想法,最终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高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应该切实保证跟得上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是社会对职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为社会输送专门人才的职业学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要求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敬业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其三 职高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目前,职高生的心理问题着实令人担扰,不可等闲视之。它的形成不外乎两大原因:外在的客观因素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如家长的不良行为,教育方法不当,或娇宠,或失控,或棍棒教育;家庭结构不完整 ,造成学生心智成熟较晚等;还有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现实相脱离。
三、对职业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措施
一是结合专业实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刚入职业高中的某些学生,认为迟到早退、吸烟打架、顶撞老师是无所谓的事,怎样结合实际让他们明白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呢?最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让学生明白向自己挑战,战胜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要教给学生学会做人,首要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保持理智,遇事沉着冷静。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始点。如按时作息、按时出勤,着装要整洁;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在人前不做小动作;物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用毕放回原处,不乱丢废弃物;诚信为本,信守诺言,借用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汇报工作要及时准确、不加主观意识;在钱物面前做到公私分明,不浪费、不占别人便宜;待人和气、克己忍让,工作上不要偷奸耍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为他人想,背后不议论人。经过上述反复教育和行为训练,对于改变学生的不良举止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大有裨益。
二是结合专业实际培养敬业精神。职高学生虽说是职业已经基本定向,但在他们头脑中职业形象和对专业的了解仍然是很模糊的。学会运用智慧做事,因为这样有助于你准确地判断,开发你的潜能达到成功的目的。要告诉学生多看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听课,才能掌握好专业知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尤其职高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他们人生的依傍,能使他们的人生拥有更丰厚的财富。培养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要学会抓机遇,给自己创造机会。机遇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教育学生要想成功,就要学会管理时间,把握时间,做最有效的投资,用好零散的时间更是省时之道。
学习兴趣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成才首先学会做人,所以教育者并不单纯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呢,以下是我一些浅薄的思考与研究。
一、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物教材为德育渗入供给了极其丰硕的素材。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征,往往很轻易使我们较多地正视它严密的常识系统教授,而忽略其艰深的德育内容渗入。这就需要教师当真钻研教材,充实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身分,把德育贯串于日常平常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例如,通过高中阶段的有关知识学习,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人体的最基本组成不过是20多种化学元素,按照元素――化合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由微观到宏观的构建方式最后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人,人体在新陈代谢中生长发育、敷衍后代、衰老死亡,最后被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等)分解,于是这个生前或高贵或卑微的人就此解体,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的形式返回生态环境,成为一棵小草或一棵小树成长的营养,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物质循环。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教育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也面临着威胁。通过这些内容的具体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生物中,有很多规律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三、利用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例如,高二学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洗衣粉和清洁剂的数量,然后结合生活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研究性活动,自己制作一下生态瓶,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四、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便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 .
高中德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其中既包括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包括了心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够让高中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够让学生找到前进的方向,能够为祖国培养更多有高尚素质的年轻人。为此,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在本文中阐述一些高中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管理水平,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一、构建“以生为本”德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德育教育的创新
我国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模式,直到近十几年新课改的不断审核和素质教育与要求的不断提高,让中小学再次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德育工作方法的必要性。通过“以生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能够很好地契合当前社会形势,在把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中心之后,德育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更有针对性。“以生为本”是对传统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通过这一创新可以让高中德育工作水平获得较大提升,避免仍延续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成绩为标准的培养模式。由此可见,通过“以生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创新当前的教育模式,对教育工作改革能够带来更多的动力。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看到,人的价值的发挥和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没有直接的关联,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仍在将成绩教育当做重点,对学生全面发展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比较强,创新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这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会遇到较多的坎坷和挫折。笔者认为,通过良好的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工作虽然不能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其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情感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这些精神层面的“能力”能够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提供更多的帮助,能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以生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适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对于学生的帮助也更加明显。
(三)有利于国家人才计划的实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才培养工作也更加成熟,但是,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外流的情况,这些人才选择到其他发达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愿为自己的祖国而奋斗,这说明我国的人才培养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人才德育水平较低,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度不够。而通过“以生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个体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培养其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感,提高学生的奉献意识,只有在这种德育教育管理模式下,人才培养计划才能真正培养出人才、挽留住人才。
二、构建“以生为本”德育工作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点亮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应当将学生当做主体,这是因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人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提供成长和上升的阶梯,是为学生提供帮助的群体。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虽然是一种非常高尚的行为,但是,在当今形势下,并不能为德育教育工作带来更多的帮助,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教师也应当得到较好的发展,“照亮”只是一种短暂的被动现象,而“点亮”才是一种主动的生命行为,教师只有先不断提升自己,才能点亮学生。未来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并不是要牺牲教师的利益,而是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和进步,教师要将学生的发展当作教育的主要目的,要将自身内在的东西吸收转化,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建立一个“德育发动机”,激励自己提升个人素质,然后推动学生向前发展。
(二)尊重学生心理,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
未来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四个重点能力,分别是:培养学生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按规律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身心灵合一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负责任的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完成都需要先以尊重学生心理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高中生的身体和心理正处在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能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成长观念,对学生的未来成长非常有帮助。在这段时期,应当尊重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心理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由于没有尊重学生的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较为激烈,学生因此会出现厌学和自卑的心理,这种情况并不是学校和教师愿意看到的。而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就是尊重学生的心理,在教师和学生出现矛盾时,要客观评价矛盾的根源,教师不能通过自身的地位去“欺负”学生,双方要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要积极进行沟通和协商,平等、友好地解决问题。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尊重学生心理的重要性,仍然在使用军事化、强硬化的教育理念,教师发出的命令学生一定要执行,这种方式除了激化双方之间的矛盾之外,并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德育教育适得其反。在未来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更加理解学生,理解这时期学生群体的客观规律,要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学校和教师要更加踏实和实际,要放下自身管理者的架子,真正体会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三)制度是守护学生顺利发展的保障
在平时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依靠教师的监督作用,还应当发挥相应的制度监管作用,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就应结合一些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障德育教育的实施。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进行约束,并且结合严格的奖惩方式对学生进行实时管理,并由各班的班主任将学校的制度给学生进行不断地讲解,进行制度教育的深化,指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体验中理解这些制度规定,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德育教育不能只在课堂上说教,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更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上进行纠正,对学生平时的言行进行管理,学校的教务管理作为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平台,是通过学校制度集中反映出来的,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学校这片净土正在被现代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的思想的行为习惯不断地侵袭着,高中学生的思想处于十分敏感的阶段,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制度建设工作,通过建立相关制度约束学生的言行,培养更具道德品质的高中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身教
班主任教师在学校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无意间会模仿教师的行为,例如教师说话的方式、行为的方式等,为此,教师应当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在平时和课堂上会表现一致,会具备较高的修养,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即使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批评,学生也会按照教师的指令去学习,这种精神层面的影响效果更加实用,也是每个班主任教师应当达到的目标。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做好引导、激励工作,从而使学生可以领悟到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从而可以师德服生,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
总之,在高中教育管理工作中,德育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当前的社会形势和高中学生的思想基本情况决定的,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教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学会使用先进的教育模式,要注重锻炼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将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另外,学校和家长要联合起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做到以生为本,以德服人。
参考文献:
[1]卢立涛.全球视野下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功能[J].外国教育研究,2011(23):15.
德育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高中生的德育工作,应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看世界,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分析周围的一切,这对于一个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高中教学要创新德育理念,关注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教育形式下,只有创新德育工作,才能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德育教育的重点是道德品质的养成,高中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高中教师德育工作是整个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用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指导德育工作,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班级就是一个整体,如果整个班级失去凝聚力的话,那么也就失去了生气,缺乏活力的整体是不利于进步和发展的,所以说高中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要注重集体活动的开展,切实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之间能够做到互帮互助,在展现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互相学习,感受到集体学习的乐趣。比如,高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班级辩论会,找出比较热点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感受到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整体的凝聚力。班级凝聚力也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得班级管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
二、高中教学要完善德育评价手段,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相比较于高中的教学成绩和师德水平,高中学生的德育能力和育人水平更难评价,由于缺少有效的评价和监管,高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德育教育积极性不高,多依靠个人内生的自觉性,导致当前学校德育育人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较低。要想提高学校的德育育人水平,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中教师德育评价制度,调动起高中教师的德育工作积极性。我们初步探索从学生评价、家长社会评价和学校评价几个方面去建立德育评价体系,评价每学期进行两次,每一方面评价要有具体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建立起量化表。例如,学校评价方面可以从班级班风、学风的改变,班级德育活动开展的次数,开展的效果,培养学生获得德育成果,等等。家长社会评价可从学生在家庭中是否主动帮父母做家务,是否孝敬老人,和睦邻里等方面,社会方面可从是否学生是否遵守社会公德,乡规民约以及是否热心参加集体公益活动以及文明礼仪等方面。虽然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有了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措施,相信学校的德育育人水平会有整体的提高。
三、高中教学要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形成制度保障
高中德育教学,既要面对现实,又要面向未来,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着眼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应加强德育工作管理,设置领导机构,注入一定资金,建立德育检查表彰制度,不仅要制度化,要透明、适度。表彰奖励不仅要制度化,还要分层分级化(即校级、班级);表彰要到位,要像表彰智育素质优异的学生那样有声势,有分量。现代德育教育工作更要求全面的素质教育,只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敢于创新,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被落下,并保持发展,才能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我们德育管理工作中做到方向正,目标明,方法新,措施多,持之以恒的开展,学校德育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高中阶段语文是基础性的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如果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那么学生的德育水平会更快速度的提升。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语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学生在知识积累过程中,净化自身情感和人格修养。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在语文课堂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保持着一颗爱国心,才能够保证我们这个大家庭和谐相处,繁荣稳定发展。只有人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指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无限忠诚,是我国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情怀推动着我国的各项事业在高速稳定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得到了迅猛发展,所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时描写我国的大好河山和和谐社会,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类型文章的优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例如,在高中语文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时描写我国的草原景色的,体现了我国草原的广袤无垠,通过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有的文章时介绍爱国者的英雄事迹的,在这些英雄人物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高尚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怀。在课堂中对这些文章进行解析时,教师不仅要解析其中的语文的艺术之美,还要解析其中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发挥先进人物的模仿作用。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夜晚主人公在庭院中来回踱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设想,激发学生对孝道进行深入的思考学习,尤其是现代的高中生,他们的物质条件是非常充足的,但在日常生后中对孝道却缺乏深刻的认识,加强亲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
二、在培养学生语文技能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在学习任何学科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高中语文学科同样如此。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必备的语文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学生健康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学生成人后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感性思维中学生要做出理性的判断,懂得辨析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发展方向,不至于在困难面前手足无措。所以,在提高学生语文技能的过程中,要加强道德观念的培养和人格的完美塑造。在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语文教师指的骄傲的事情。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将道德教育渗透到语文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教师更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也可以有自身独特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能力之一,语文教材中的文字处处蕴含着鲜活的民族文化,教师要对进行有效阅读指导,帮助学生领悟到文中的深刻文化内涵,他们的道德文化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内涵,让学生感受伟大的心灵和思想。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感受文字中的生命力和活力,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更好的完成语文教学目标,还能够将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穿插在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2、树立学生强大的责任感
学生只有树立了强大的责任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多担当,更有勇气,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所以,每个学生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学生在生活中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集体生活中对每个人负责,工作以后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进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导学生懂得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积极主动的帮助别人,懂得和别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成预定学习目标。在学习中要懂得和别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意见,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要将集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将集体交代的任务看得比自己的任务更重要,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集体任务的完成中。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集体活动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将语文教育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语文教学活动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完美的人格品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在高中学习阶段就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同福.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No.8302:81-82.
[2]王冬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群文天地,2011,No.2392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