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4: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呈现出一个比较明的特点,那就是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构成了整个经济结构的中坚力量。但是湖北省在农业经济中并非单纯的以种植业为主,在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中,种植业、牧业、养殖业呈现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是一种良性的经济发展形势,这种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湖北省的农村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基础,并且在农业经济中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有种植业还有养殖业和畜牧业。这种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1.2农业产业在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湖北省凭借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了以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建设活动,各产业的总产值数额较大。但是这些产业在各个区域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呈现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仅表现在产值的差异上,还表现为区域间农业产业的相互合作上。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加深了区域之间在农业上的差异,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各地对农产品种类和农产品数量的需求也不尽一样。这导致了湖北省在不同的区域种植的作物种类和种植的数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量和种类的差异也进一步使湖北省在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表现的更加明显。
1.3农村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
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宏观上表现为有的农业产值增加,有的产业产值在减少,有些产业发展充满活力,而有的产业则渐渐不被看好。比如棉花产业在近十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水产养殖业则保持着上扬的活力。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的变化导致了湖北省在农业经济结构上的调整,这种调整直接导致了各种农业产业在近年来产值的变化。很显然,经济的增长促生了消费者对较为高端的服务业的需求,这种市场的导向使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改变了原有的凭经验凭个人喜好进行生产活动的情形。这些改变,都是在市场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有理由认为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了。
1.4特色农业以及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众多的产业中,除极少数产业产值在下降外,水产养殖、特色农业和服务业产值都在走上坡路。其色农业作为新出现的一种产业,其发展则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发展态势较好的的服务业也同样在产值和发展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表现在发展的规模上,而且还表现在发展的程度上。相比较之前的经济结构,新增加了特色农业和农业方面的服务业之后,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更加有活力。这种良好的产业现状,也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省的就业,进一步使湖北省的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并且促进了省内经济的发展。
2湖北省产业发展趋势
2.1农业经济将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农业经济是目前湖北省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目前湖北省内产业种类较多,且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农业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但是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会朝着科技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并且科技和科学的管理将能够在农业经济上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湖北省的农业以往是靠扩大农业规模来实现的话,那么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湖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将能够摆脱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现状。未来的时间里,湖北省的农业将能够在科技的应用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有科技支持的情况下,还会加入科学的管理方法,这将推动湖北省在经济呈现出高效率的特点。
2.2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将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湖北省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一种适应市场、面向市场的特点。这种现状将会引导省内的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并且进一步促进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趋于合理,并且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更加快速。在产业结构在升级之后,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重要性将表现的更加明显。并且由于经济的长远增长,湖北省的消费能力将能够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上扬的姿态。这种良好的消费状态必然能够带动湖北省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就湖北省而言,省内特色农业和服务业是有长远发展潜质的。
2.3农业产业和第二产业密切结合
就目前而言,湖北省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上相对较弱。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也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下得到资源的补充。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大量的农作物产出必然会带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兴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能够带动周边的一些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将能够为湖北省工业产值作出相应的贡献。而工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2.4农业产业发展将呈现技术化和科学化趋势
湖北省产业结构正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这种趋势将科技的力量带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的管理和新进技术将会在省内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将能够有较大的进步。在这个阶段,湖北省的农业和工业发展都将表现出一种用科学的方式管理,用新进的技术生产的趋势。因此,科学化和技术化将会是湖北省未来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这个方向不仅会促进省内经济的发展,并且科技的力量将会使湖北省在产业在整合上表现的更加内涵,并且在经济的发展上,湖北省将能够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针对一定的生物靶标开发合理的分子设计的新型化学农药:如以(乙酰乳酸合成酶)为靶标的超高效除草剂,乙酰乳酸合成酶能抑制生物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的合成。三唑并嘧啶环类、磺酰脲类、嘧啶(硫)醚类除草剂等属于这一类作用机理的农药。
开发使植物能产生免疫诱导机制的新农药,植物抗毒素类杀菌剂,如类黄酮类植物抗毒素。
当前化学农药开发的热点是杂环化合物,尤其是含氮原子的杂环化合物。在世界农药专利中,大约有%是杂环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的优点是对温血动物毒性低;对鸟类、鱼类比较安全;药效好,特别是对蚜虫、飞虱、叶蝉、蓟马等个体小和繁殖力强的害虫防效好;用量少,一般防治用量为克公顷在环境中易于降解;有些还有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
生物与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即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的生物体本身及源于生物并可作为“农药”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源农药:进展最快的是木霉类和粘带霉类。它们对立枯病、猝倒病、菌核病引起的病害防效比较突出。
动物源农药:主要用于害虫的防治,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昆虫激素,如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等。它们具有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功能。昆虫信息素又称昆虫外激素,具有引诱、刺激、抑制、控制昆虫摄食或产卵等功能。农用抗菌素,如具有杀螨作用的浏阳霉素、华光霉素、多沙霉素等,具有防真菌病害的武夷霉素、多米霉素、多抗霉素,具有防细菌病害的中生霉素、新植霉素,防病毒的宁南霉素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阿维菌素。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以广义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农业产业化是在新时期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中央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的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战略,“四化同步”的短板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四化同步”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基础。
(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龙头企业+ 农户”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二是“龙头公司+ 基地+ 农户”组织模式。龙头公司通过建设基地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主要有三种方式:公司利用自有土地建立基地,雇用农户在基地从事生产;公司租地建基地,雇用农户在基地从事生产;公司租用农户土地建基地,同时吸收农户以土地、劳动力、产品、资金等要素入股,再承包给出租农户或大户经营。农户从这3种方式中可获得劳动报酬、土地租金、股金和承包费等收入。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组织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相结合的直接组织形式,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该模式是合作组织根据基地农业资源优势,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开拓和占领市场,自主延伸产业链,拓展加工、储运、营销等业务,有效发挥龙头作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四是“龙头公司+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是各方分工明确,协会在公司和农户之间起联结作用,优势在于公司不用与千家万户农民直接打交道,而由协会代表农户与公司联系,这样就提升了农户的市场地位。五是种养加大户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类似于个体工商户,有的种养加大户发展成为龙头企业,有的种养加大户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形成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
这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连企业、下连农户,是组织模式的核心,既起着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谈判地位、组织开展服务的作用,又发挥着按照公司原材料生产需求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开展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是有效缓解公司与农户之间利益矛盾,实现利益共享、组织自律的重要形式。专业合作社主要提供种苗、肥料(饲料)、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和防疫)、统一销售,农户在专业合作社中的地位有紧密型会员和松散型会员两种。有的专业合作社依托或服务于龙头企业,有的专业合作社独立于龙头企业。与农户构成市场供销关系的经营型合作社,理事长或紧密型会员享受经营成果;统一经营的合作社,经营成果共享;而服务型合作社,会员各自享受经营成果。
二、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淮河以北为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是小麦、棉花等旱作物主产区;淮河以南,沿江平原是水稻、油菜和水产品主产区;皖西、皖南山区,是林、茶、蚕主产区。在安徽省所辖16个地市中,阜阳市、宿州市、六安市、亳州市、安庆市为传统的农业大市,粮食总产值较高。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市在全省统筹安排下,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农产品生产已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渐形成了淮北地区小麦、江淮地区油菜、沿江地区水稻的区域格局;棉花生产向沿江和淮北高产棉区集中;山地经济开发区以林、牧为主,重点开发板栗、核桃等特种经济体;丘陵经济开发区,以粮食、畜牧、淡水养殖等为主;平原经济开发区以小麦、棉花等生产为主。截至2013年末,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 2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 942家,比上年增加648家,实现总产值7 2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9个百分点,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4.3%,显示出我省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业发展的效益和层次不断提升。
实践表明,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多数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缺乏市场优势,抗风险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弱
安徽省多数龙头企业家族式管理的特性十分明显,虽然绝大多数注册为公司制,但离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制度要求差距较大;财务管理能力整体较弱,除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财务管理相对比较规范外,其余数量众多的所谓龙头企业,基本上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型企业,其财务管理方式与个体工商户类似。
(二)产业化不足
种植业以初级加工为主,部分地区农产品加工分散,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回报率低。产业链条短,关键节点不清晰。
安徽省龙头企业大多从事的只是农产品的初加工,经济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农业产业化没有实现和工业的有效对接,没有发挥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对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够,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链接不够紧密
目前,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多是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主,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主要局限在初级产品的买卖上,农户很难参与到随后的加工生产和销售之中,很难参与其中的增值分配。不少地方虽然成立了一些合作社、协会,但绝大多数企业、经济组织和农户还是松散的链接关系或买断关系,尽管采取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带动农户,但存在运作不规范、约束力不强、利益链接不紧密等问题,未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经济共同体,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利益比较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体不够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合作团体,缺少规范的章程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制度不健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调查发现,多数合作社没有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部分合作社证件不全,有的缺少组织机构代码,有的没有税务登记证。
(五)部分地区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安徽省部分地区土地流转规模小期限短,农户还没有因为土地流转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还没有因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土地不能有效转移,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大规模、产业化的农业生产难以开展。
(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安徽省龙头企业获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专利的数量不多。许多农产品企业都是近一两年来才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开始注册一些优质农产品商标,多数农产品生产者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知名度不够。
三、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方向
(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优势,扶持各级农业部门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购销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并通过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办法,使各类农业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尽快起到强有力的牵引带动作用。对于各领域中具有“龙头”作用和具潜力的企业予以政策、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使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发挥带动作用。
(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目前,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龙头企业协助创办为主。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办好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产业化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地、循序渐进地、实事求是地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着“民办、民管、民受益”方向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专业农户为主,体现专业性;二是要有比较明晰的产权关系,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成员的财产关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效益归其成员共同所有:三是坚持自愿,实行民主管理;四是开展力所能及的经营活动,对外追求经济效益,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应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品牌意识
龙头企业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大专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科技研发重点,优先研发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为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企业应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利用信息时代的有利条件,通过政府、媒体、信息网络等渠道,加强内外宣传,注册优势农产品商标、专利等,龙头企业应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各种专业博览会、洽谈会、展销会等,展示生产成果,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扩展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要引导龙头企业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确保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业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利益。三是尝试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作为股份入股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农民不仅获得地租收入,作为股东还能获得收益权。
(五)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注重发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整合农业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68
1 东川区基本情况
东川区位于昆明市最北端,幅员1865.8km2,现辖 6镇1街道1乡(移交倘甸“两区”托管1镇1乡),下辖130个村委会,33个社区居委会(移交“两区”托管23个村委会)。全区气候繁杂多样,囊括了从海南岛至哈尔滨的南亚热带至北温带的气候类型,造就了显著的立体气候,汇聚了干热河谷的热区资源优势,反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在滇中和周边地区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是一块别具潜力的特色农业开发区。
1.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至2016年,完成粮食作物高产创建19333hm2,间套种完成36667hm2,抗旱节水节肥推广29333hm2,优质水稻完成4667hm2,完成水稻、玉米、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204个。小江河谷热区冬季农业开发累计种植面积17999hm2,冬季农业开发累计创总产值77926.5万元。规模化养殖场达209个。扶持大户积极开发特色农业,建农民合作社236个。利用东川立体气候优势,打造河谷区、二半山区、高寒山区不同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2 农业产业发展成效
1.2.1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壤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1.2.2 产业发展进程加快
扶持产业项目达56个。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企业已发展到2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分别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和生物制药等行I。
1.2.3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
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36个,社员人数达5435人。
1.2.4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坚持结构、品种、布局“三优化”,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特色水果、时令蔬菜种植、特色水产养殖等为主导的农业特色种养殖基地。开发的农特产品有冬早蔬菜(包括冬马铃薯、冬玉米、西瓜、甜瓜、大蒜、洋葱、鲜销蚕豆、鲜销豌豆、绿叶蔬菜、大豆)、热带特色水果(以小枣、大粒葡萄、三月早熟桃、金太阳甜杏、红提葡萄、红心火龙果为主)、特色经济林果(主要为美国山核桃)、和优质畜产品,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09个。
1.2.5 推进农业庄园及家庭农场建设
投资1.2亿元新建的太阳谷神鼓都市农庄已初具规模并初显成效,计划投资1.1亿元的博田人家都市农庄前期编制规划已完成。同时,全新打造了太空育种蔬菜农场、红提葡萄采摘农场、金太阳甜杏采摘农场、金丝蜜枣采摘农场等别具特色的4个家庭农场。
1.2.6 高度重视品牌塑造
一批叫得响的“缅桂”、“金愿”牌面条、“钦铜山”挂面、“红土情”农产品、“鹅名堂”牌鹅制品、“东川印象”系列红酒、“太阳谷”系列农产品等10多个品牌分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及昆明市知名商标称号。
1.2.7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形成
在全区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安全监测站。积极推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按照“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的要求,以优质农产品的打造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2 东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发展农业产业化取得较大成绩,但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成熟;产业化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容乐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
3 东川区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产业发展原则
3.1.1 坚持“做特”一产原则
利用立体气候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加大小江干热河谷和高山特色农业开发,着力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3.1.2 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1.3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先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优势,拓展市场,提质增效。
3.1.4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加大强农惠农扶持力度,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重点投向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各类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3.1.5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
坚持以生产无公害以上标准农特产品为主体的绿色产业,提升农特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着眼于提高农业产业循环经济的水平和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农业产业群体,强化产业链条延伸,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产业发展模式
结合东川实际,制定《东川区“农业产业脱贫一批”实施方案》。分别从水稻产业、马铃薯产业、玉米产业、蔬菜产业、特色水果产业、特色经济作物产业、中药材产业、农村能源建设、畜牧业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分年度实施。通过“农业产业脱贫一批”的实施,确保覆盖全区5镇1街道、59个贫困村。到2018年,力争使全区每个重点贫困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参与扶贫产业,带动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稳步增收,实现5.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3.3 产业发展内容
3.3.1 河谷热区(海拔1500m以下)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东川干热河谷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500m以下区域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及农业生产综合条件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力争到2020年热河谷特色农业总产值达100000万元。
3.3.1.1 做大时令蔬菜标准化基地
找准“时间差”、打好“特色牌”,新建钢架大棚节水浇灌等现代农业设施,在阿旺镇、铜都街道、乌龙镇、拖布卡镇等发展时令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667hm2。
3.3.1.2 打造中国“甜杏之乡”
在现有甜杏520hm2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铜都街道和汤丹镇扩大种植面积,种植规模达667hm2以上。
3.3.1.3 打造昆明“早桃之乡”
充分发挥铜都街道洗尾嘎村“三月桃”在昆明地区最早上市的优势,结合“三月桃”早熟、优质、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对现有200hm2果园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东川独具特色的“早桃之乡”。
3.3.1.4 做强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
在现有133hm2提葡萄基地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333hm2。
3.3.1.5 着力发展东川金丝蜜枣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100hm2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拖布卡镇、阿旺镇、铜都街道等地发展蜜枣种植规模达到400hm2。
3.3.1.6 新建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在拖布卡镇、因民镇低海拔区域新建规模333hm2的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3.3.1.7 全力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67hm2红心火龙果种植的基A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果园133hm2。
3.3.1.8 做大优质芦笋新品种与周年高产栽培基地建设
在现在13.33hm2的基础上,在全区推广种植13hm2。
3.3.1.9 着力培训鸡蛋花新兴产业
力争到2020年全区鸡蛋花栽培面积达到1333hm2,新建育苗基地2个。
3.3.1.10 做特特色水产养殖
实施“三百”工程,建设小清河抗浪鱼养殖水面7hm2、小海渔场观赏鱼养殖水面7hm2、虹鳟鱼养殖水面7hm2。全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基地200hm2。
3.3.1.11 加快肉鸽、肉鹅规模化养殖
在铜都街道办建设3个肉鸽、肉鹅规模养殖场,确保优质肉鸽年出栏10万羽;鹅苗繁育实现年生产20万只优质鹅苗以上、示范养殖肉鹅年出栏5万只目标。
3.3.2 二半山区(海拔1500~2500m)农业发展
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和核桃品种进行改良提质,大力发展魔芋、万寿菊、食用菌、优质肉鹅和优质黑山羊养殖等产业。
3.3.2.1 特色水果品种改良
利用高接换种等先进技术,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品种进行改良提质133hm2。
3.3.2.2 特色基地建设
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667hm2、魔芋种植基地1333hm2、万寿菊种植基地667hm2。
3.3.2.3 实施“百村万户鹅乡”工程
依托于建立的肉鹅良繁体系和云南长宇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鹅肉产品深加工体系,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等共建设5个肉鹅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肉鹅年出栏15万只目标。
3.3.2.4 规模化养殖场建设
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21个优质肉羊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黑山羊常年存栏1万只。
3.3.2.5 大力发展林果、林下经济
到2020年,在巩固东川区核桃产业基地建设15333hm2的基础上,计划完成核桃提质增效3333hm2,核桃样板林基地建设2000hm2;花椒267hm2;苗木基地67hm2;林下经济开发2000hm2。
3.3.3 高寒山区(海拔2500m以上)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以发展中药材、油用牡丹、油茶、牦牛养殖等为主的产业发展。
3.3.3.1 特色药材种植
采取招商引资,新引进云南白药集团,建立“云南白药集团+东川区委、区人民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发展模式。定品种、定需求量、定价格、定标准、统一包收购的“四定一统一”发展模式,在铜都、汤丹、因民、阿旺等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发展雪上一枝蒿、黄精、重楼、当归、党参,油用牡丹、万寿菊等名贵中药村种植1333hm2以上,确保涉及村组群众脱贫。
3.3.3.2 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油用牡丹种植基地667hm2、油茶200hm2。
3.3.3.3 在汤丹镇建设2个牦牛规模养殖场,牦牛常年存栏1000头。
4 小结
随着农业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东川区大力推进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根据自身农业的实际情况,准确结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有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措施,以便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竞争能力。
1、区域农业。区域农业将会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虽然现在一些地方可以凭借机械的力量将一个人的扩大,但是总归无法和一个区域抗衡。而随着大家的需求日益上升,区域性农业的呼声也将日益扩大。这样的趋势会有效的提高农户对于市场风险的抵抗,且能有效的提高比较的交流效率,互相提高技术,现在一些大平台上面的交流论坛就是这样的一个雏形模式了。
2、合作农业。农业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现在的农业趋势更是明显,大家都是彼此互补,形成一个小型的圈子,让自己的事业更稳定。如今比较常见的合作农业模式有合同农业、种养结合等形式,这样的农户自身的稳定性高,不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双方都会有所保障。未来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大行其道,甚至可能呈现出一个个联盟形式。
3、品牌文化。农业如今也越来越像各个公司了,追求品牌效应的农户,其收益与规模明显对比普通的有优势的多。现在消费者购买农业产品也会看看是什么地方生产的,一些品牌效应好的农业产品,在大家的心理先天就品质要硬一些,其次其利润空间相对也会大一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执着的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这个已经成为了下一个趋势之一。
4、绿色农业。健康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相对应的绿色食品自然而然也是大家眼中的焦点。而以前由于农业生产的不规范,各种农业产品漏洞很大,于是各种事故就出现了,但是由于消费水平的问题,很多人没有选择。而现在不一样,农业生产的竞争压力偏高,一方面选择放弃绿色食品,那么自然会有人来顶上其市场空缺。大家生活好了,肯定就渴望更好的生活品质,而绿色农业的趋势无疑又是大众消费者的选择。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11-1
1 立足优势,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倾力打造山葡萄酒名城
1.1 科学规划布局,建设规模化种植基地
以柳河镇、三源浦镇等10个乡镇28个村为基础,实施“五纵四横”葡萄基地框架和产业布局建设,着力打造30公里山葡萄产业带,全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县政府每年都根据山葡萄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种植户的扶持力度。连续三年,县财政给予山葡萄基地种植补助,每亩补助500~700元;对贷款的农户给予50%的贴息补助;村机动地优先发包山葡萄种植户;建立种植风险基金,对灾害造成的困难户进行补助等等。
1.2 产业化发展,打造特色山葡萄酒品牌
以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扩大规模为山葡萄酒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山葡萄酒加工业,引导企业走民族化、特色化、差异化之路,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外宣传与联系,扩大葡萄酒企业对外影响。成立了山葡萄产业化办公室,协调农户、基地、企业关系,指导生产加工等。在资金、税收、行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园区内通过QS认证的山葡萄酒企业24家,可生产干酒、甜酒、露酒、爽口起泡酒和无醇葡萄酒等五大系列、百余个品种,年生产能力15万千升,实现产值2亿元。
2 正视现实,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倾力打造粮品产业
2.1 倾力打造火山岩稻米产业
一是科学规划稻米产业发展。以“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为统领,以一统河、三统河流域为主体,以“四区八乡”为基础,强力推进“一横两纵”稻米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火山岩概念米、绿色有机米、营养精品米,逐步实现“基地标准化、稻米特色化、加工精品化、营销品牌化”的四大目标。二是实施四大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战略。2008年开始,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对全县水田进行升级建设,重点实施了农田水利、地力培肥、耕地修整、低产田改造、田间路面硬化五大配套工程。投资300万元,对1万个新建标准化育苗大棚给予补助。加强科技体系建设,提升水稻生产标准化水平战略。重点建立了三大标准体系。建立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稻米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投资60万元开展水稻标准化技术规程培训,培训骨干1000人,直接培训农户5万人次,发放标准化栽培模式图6万份;建立投入品管理体系,在县乡村成立监管队伍,保证投入品科学使用;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在水稻生产全过程,对基地每个农户、地块都建立规范化档案,追溯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稻米基地,对建设千亩以上连片的标准化稻米生产基地,每年每亩补助10元。水稻标准化生产面积发展到32万亩,其中绿色有机认证水稻面积15万亩。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提升稻米产业化水平战略。紧紧围绕“火山岩稻米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精品稻米加工业。
2.2 倾力打造特色玉米产业
我县玉米生产面积比较小,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并且有效积温比较低,常年有效积温2300℃~2700℃,玉米种植以中熟品种为主,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益的提高。近年来,为破解玉米产业发展的这一瓶颈,我们全面实施玉米产业提升工程,以“三区”15乡为基础,构建“金字塔型”玉米生产布局,巩固稳定高产区,提高推进中产区,改造发展低产区,在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在提高效益上做文章,倾力打造特色玉米产业。在高产区,以种植高产品种为主,集成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在中低产区,大力发展地膜玉米和保鲜玉米生产。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可增加有效积温300℃~400℃,大幅度增加玉米产量。通过每亩补贴20元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全县种植地膜玉米10万亩,平均亩产提高了400斤。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运作机制,大力发展甜玉米、粘玉米等保鲜玉米生产。县财政每年补助资金300万元,用于龙头企业甜粘玉米基地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补助。全县发展甜粘玉米4万亩,亩产值达1800元以上,比普通玉米增加600元以上。“向阳红”甜粘玉米品牌,已成为首都机场定点产品。
3 加大投入,走设施化、科技化之路,倾力打造烤烟生产名县
向质量型发展 由目前效率偏低、优质商品比例小、总体经营效益不够理想的数量型生产,向质量型生产发展,这是农村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应用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施和新成果,改变目前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偏低及商品内在潜力未能充分挖掘的弊端。
向支柱产业发展 由分散的、自发的一般家庭生产,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引导,扶持合作、协会团体运作,确立规模拉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和市场牵引的战略,开展取经学习、引进人才,提升档次、规模,形成乡、村,乃至县、市的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13-01
1 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1 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内在规律认识,确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坚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夯实基础增强内驱力,切实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在农业产业布局中,突出主体气候特点,按最适宜地区来规划各优势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老灌区东园镇、柔远镇、镇罗镇、以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为主;南山台永康镇、宣和镇、常乐镇以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为主;河南省永康镇、宣和镇以发展养鸡产业为主发展畜牧业,迎水镇以发展养鱼产业为主,香山地区的香山乡、高兴仁镇以发展硒砂瓜产业的优势特色产业布局。通过优势产业区域规划布局的建设,沙坡头区优势产业已初具区域化、规模化,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畅通了流通销售渠道,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三是成为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大了为农服务力度,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六是以增收为目的,社员收入逐步呈现最大化。
1.3 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建设初见成效
沙坡头区家庭农场现在发展到298个,从事种植业的125个,其中:种植粮食作物的28个;从事养殖业的145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1 873.33 hm2;家庭农场全年经营总收入31 504.5万元。沙坡头区专业大户现在发展到898个,带动农户5 100户、带动农户人均增收463元。
2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做法
2.1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落实责任制,沙坡区始终把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区、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严格考核,为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真正把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落实到实处,把优势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争先创优”进行考核严格奖惩。
2.2 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为确保农业优势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每年都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各产业发展的目标。
2.3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始终围绕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狠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抓好优势产业的发展。始终把适用技术推广作为抓好优势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推广投入,依靠科技增收。
2.4 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要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投入是关键。面对财政十分困难的现状,在坚持农业优势产业专项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发展的投入。
3 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健全运作机制,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配套建立并不断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等积极参与发展产业,对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同时采取灵活的运行机制,鼓励科技行政人员带薪、脱产到农村与农户联办创办,承包技术指导[2]。
3.2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进步引导和扶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改造升级,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规模,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3]。坚持开放活县,引导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硒砂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
3.3 制定保护价,统筹农民与企业利益
坚持企业与农民利益兼顾的原则。既要照顾企业的效益和壮大,又有效地消除农民的生产顾虑,激发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支持并配合发展产业。同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的具体收购价格与周边毗邻相比略偏高。
3.4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多方宣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投入。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4]。
4 参考文献
[1] 唐勇,王章.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3(6):33.
中图分类号 S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05-01
近年来,驻马店市驿城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来抓。
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狠抓项目建设,培植产业龙头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驿城区始终重点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增加项目、政策改革使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具体措施为:一是区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项目资金,用于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将综合开发、扶贫、科技示范等农业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区发展了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以上。十三香、大程粮油集团、正大饲料、雪花啤酒等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在河南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业加工骨干企业。众信、大华被确定为驻马店市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年交易蔬菜、水果达20万t,猪牛羊鱼肉1.5万t,年交易额达到8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地市和相邻省份,带动周边农村蔬菜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2家,辐射带动农户逾4.5万户。
1.2 强化科技支撑,建设好标准化优质产业基地
近年来,驿城区紧紧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林果、畜牧养殖、优质粮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优先发展的产业。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蔬菜园区10个,菜田1 666.67 hm2,日光温室400座,大中小棚6 200个,蔬菜年产量达15万t。已建成3.27万hm2优质小麦、3.93万hm2优质高蛋白玉米,老街、香山办事处及水屯镇蔬菜种植,顺河办事处生猪饲养,胡庙乡白桃和蔡酥梨、菜用豌豆角、红香椿,诸市乡小杂果,宿鸭湖万亩湿地速生林等27个基地,带动农户近4万户,保障了龙头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1.3 打造知名品牌,开拓市场
驿城区强力打造知名品牌,重点以一批市场前景广、关联度大的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区无公害生产面积达3 333.33 hm2,已培育出12个名牌产品,如邓瓦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程勤生面粉、十三香等;天中面粉、十三香等5家企业已取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其中荣盛养殖获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证、金元乳业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省唯一的一家获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和全脂乳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充分利用全国农洽会宣传平台,积极组织驻马店市驿城区农业龙头企业参展;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全国性农博会,进一步提高了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1年在全国农洽会农业龙头企业产品评奖中该区获得了2个国家级金奖。
1.4 实行多元统筹,加大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多年来,驿城区坚持实行“多元统筹,科学指导,大力扶持,合力推进”的原则。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农业生产,营造了全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的氛围;同时区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重点从税收、招商引资、土地征用、供电、产品流通、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农业产业化,使其能够迅速发展[2]。在强化合力上,区、乡、办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年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直接负责,农业局、农办、发改委、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按职能明确分工,使各部门落实责任。目前,已形成了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保障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3]。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该区的龙头企业还处在发展初级阶段,规模小、势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低、组织化程度低、合作观念差,主要是以单独发展为主,合作发展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部门协调不力,上下缺少互动。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横跨三大产业,牵扯诸多部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缺乏资金投入、新技术引进少、项目少、政府扶持不够等问题造成企业融资难,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制度不健全,利益机制不规范。
3 对策
3.1 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
快速发展无公害白桃、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畜产品、无公害粮食等优势农作物产业和特色产品[4],在发展的同时要提高其产量、经济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以上产业。
3.2 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一是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二是通过各种宣传吸引公司、个人投资,同时政府要制订、落实优惠政策。三是紧抓项目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紧密将企业和农户结合,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同时健全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二者共赢,共同促进驿城区的经济发展[3]。
3.3 开展考核评审工作,落实扶持政策
对8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进行考核,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驿城区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安排一定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专门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3.5 整合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驿城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要对各项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围绕农产品加工和生产基地建设,进行捆绑使用;通过政策引导和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紧紧抓住中部开发的机遇,以优越的资源和优惠的政策,尽可能多地引进资金和技术。
4 参考文献
[1] 邱美.驿城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N].驻马店日报,2011-10-09.
(一)内源式发展理念
内源式发展理念,就是把区域的经济结构建立在当地人的技术、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之上,充分利用外部的经济环境,以促进区域内部经济链条上的收入增长。内源式发展理念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强调当地人的参与和满足基本需求,在具体战略上关注基础设施、实用技术、体制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的培训等。内源式发展首先关注区域当地民众的发展,以区域民众的意愿和利益为目标,建立更有活力的经济区域。内源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应通过在其内部寻求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机遇。寻求区域内部资源持续利用发展源泉;寻求区域环境有效保护发展动力;寻求区域经济效益稳增发展机遇。
(二)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基础
1吕梁山区资源禀赋。吕梁山区分别与太原、晋中、临汾、忻州相邻,吕梁市属半干旱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吕梁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根据农业气候资源和气候条件,吕梁山区形成了四个特殊农业产业优势区(见表1)。
2吕梁山区农业产业收入发展。抽取吕梁山区1051户,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营性收入,占样本户收入构成的3162%,工资性收入占4096%,财产性收入占比为122%,转移补贴性收入占2620%,见图1所示。从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图可知,工资性收入结构大于经营性收入结构,表明农业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较差,短期性收入成为目前收入的主要来源(见图1)。
(三)内源式发展理念是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基础
吕梁山区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在吕梁山区技术、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之上,充分利用外部的经济环境,以促进吕梁山区内部经济链条上的收入增长。内源式发展理念是与吕梁山区的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强调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参与和满足基本需求,在农业产业发展具体战略上关注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基础设施、实用技术、体制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的培训等。内源式发展首先以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意愿和利益为目标,建立更有活力的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经济区域。内源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通过在其内部寻求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机遇。寻求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内部资源持续利用源泉;寻求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环境有效保护发展动力;寻求区域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经济效益稳增发展机遇。
二、优化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内容和模式
内源式发展理念是构建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理论基础,决定着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路径和策略;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是以吕梁山区的晋西丘陵、兴县丘陵、吕梁山区所属的山区和盆地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内容,充分考虑吕梁山区内部的自然环境条件,建设适合吕梁山区发展的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山区农业产业延伸,最终提升吕梁山区农业产业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内容
1山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1)孝义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盆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曹溪河流域两山夹一沟的沟谷状地貌,构建27平方公里的孝义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丽锦山庄、曹溪河欢乐城为主,围绕“一寺一基地、两坝三山庄、一场七个园”等项目,通过对山区资源整合提升、生态绿化工程,打造孝义城市的后花园与生态客厅。孝义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带动两山夹一沟的山区农户,积极参与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登山观光区、奇石盆景展览馆、文化艺术碑林、王母娘娘纪念馆、群山飞瀑与山水湖光游览区、玉皇殿观赏区、玉泉山索道、动植物园等游客接待服务、维护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2)离石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晋西丘陵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离石东北部边沿,吕梁山纵贯南北,离石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由单一自然、观光景点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转变,其建设内容突出以信义乡村旅游为主,围绕信义蔬菜园区等项目,通过对山区资源整合,打造吕梁市民当之无愧的“后花园”。离石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带动纵贯南北的信义山区农户,积极参与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美丽乡村游”游客接待服务、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蔬菜水果采摘、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3)柳林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晋西丘陵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柳林一道山脊连着三个小山头,两面山坡有大小七条沟,利用四荒地,搬山填沟,打坝淤地,引水、修路、植树建设柳林县以昌盛农场为主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昌盛生态旅游为主,围绕昌盛生态园区等项目,柳林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带动昌盛农场附近山区农户,积极参与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林果业、养殖业、加工业、种植业、餐饮住宿业、旅游业六大绿色产业和四荒治理水土保持示范基地、农业生态建设示范基地、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公司加农户模式的示范基地、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艰苦奋斗教育基地游客接待服务、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带动3000户农民实现人均收入2000元、年利润20余万元。
2山区种植农业产业延伸。(1)兴县山区小杂粮种植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兴县丘陵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兴县大渡山天然林保护区两侧的山区地带,以蔡家会镇为主的山区发展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其中建设有2000亩有机谷子山区种植产业区。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为主,带动以蔡家会镇为主山区农户,积极参与兴县山区种植产业区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山区种植业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兴县小杂粮山区种植产业区相融合。(2)方山山区中药材种植农业产业延伸。方山县依托吕梁山中段西侧山区地带,以积翠、武当、大武、马坊等乡镇为主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绿色方山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主,带动以积翠、武当、大武、马坊等乡镇为主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方山中药材山区种植产业区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山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方山中药材山区种植产业区相融合。
3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1)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文水县马西村、苍儿会等村依托两沟发展育繁肉牛养殖,建设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绿色育繁肉牛养殖基地为主,带动马西村、苍儿会等村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繁肉牛养殖、餐饮住宿业、旅游业绿色产业和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游客接待服务、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绿色育繁肉牛养殖基地、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2)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石楼依托吕梁山西麓的山区地带,发展特色养殖,建设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貉、狐狸养殖基地为主,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以貉、狐狸养殖产业和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特色养殖基地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3)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临县依托吕梁山西侧的山区地带,发展肉羊养殖,建设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肉羊养殖基地为主,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以肉羊养殖产业和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肉羊养殖基地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
4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1)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柳林依托一道山脊连着三个小山头,两面山坡有大小七条沟,利用四荒地,搬山填沟,建设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为主,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2)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所属的盆地,文水、交口利用吕梁山区沙棘资源,建设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沙棘生产加工为主,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沙棘生产加工、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
(二)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
1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企业+金融+农户”、“政府+金融+农户”。(1)孝义突出以丽锦山庄、曹溪河欢乐城为主,围绕“一寺一基地、两坝三山庄、一场七个园”等项目,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和政府,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金融+农户”和“政府+金融+农户”模式,企业和政府分别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2)离石山区围绕信义蔬菜园区等项目,涉及带动主体为政府,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政府+金融+农户”模式,政府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蔬菜水果采摘、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3)柳林山区突出以昌盛生态旅游项目,涉及带动主体为建设主体为企业和政府,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金融+农户”和“政府+金融+农户”模式,企业和政府分别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
2山区种植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企业+合作社+农户”、“政府+合作社+农户”。(1)兴县突出以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合作社,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合作社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乡村旅游方面。(2)方山县突出以绿色方山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政府、合作社,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政府、合作社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乡村旅游方面。
3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政府+金融+贫困户”、“企业+帮扶单位+贫困村”。(1)文水县突出以绿色育繁肉牛养殖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政府、企业,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带动“政府+金融+贫困户”模式,政府、企业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繁肉牛养殖、餐饮住宿业、旅游业绿色产业方面。(2)石楼县突出以貉、狐狸养殖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帮扶单位,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帮扶单位+贫困村”,企业、帮扶单位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貉、狐?养殖产业方面。
4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企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1)柳林县突出以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贫困户”,企业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方面。(2)文水、交口县口山区加工产业区突出以沙棘生产加工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合作社,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沙棘生产加工、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
三、建议
(一)统筹使用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资金
为切实做好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需要积极整合部门资源,捆绑实惠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带动农户脱贫项目,统筹使用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资金,确保上级和县内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上脱贫工作倾斜。
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资金和所有上级扶持项目资金全部用于带动脱贫攻坚,针对性地用于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帮扶贫困群众。各县财政拿出资金用于贷款贴息,推动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带动农户脱贫发展模式的正常运行,形成带动主体和贫困户受益的联动机制。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资金项目亟待加强。在争取上级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与资金时,一定程度上不占优势。同时,受全社会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县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用于扶贫专项资金有限。
(二)加大金融部门投入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力度
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应积极参与政银企对接会、扶贫办与县信用联社签署脱贫贷款意向书。县扶贫办、农委、信用联社及相关企业就贷款使用和贴息政策进行座谈,对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带动农户脱贫攻坚贷款使用进行研究,拟定企业担保贷款、企业使用、企业根据贫困户的脱贫意愿及生产物资的形式资助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脱贫模式。
(三)鼓励企业参与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