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4: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反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39-02
一、儋州本土特色音乐形式及来源
海南岛的西北部有一个俗称诗乡歌海的地方――儋州市,是海南岛汉族人民居住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主要源自于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两种音乐形式,即“儋州调声”与“儋州山歌”。“儋州调声”是儋州民歌的两大种类之一,儋州调声历史悠久,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沿海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儋州调声的内容以表达爱情、幸福生活为主,以曲调优美和群体娱乐的特点也同样流传于儋州、三亚、昌江、白沙、东方等地。“儋州山歌”也是儋州地区两大类民歌之一。儋州山歌的文本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历史悠久,深受人民的喜爱,古时候开始流传于西南一带,流行一种绕口令,亦称急口令,拗口令,实际属民间歌谣。它将若干双声、叠韵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组成有趣的韵语,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适宜口头传唱。西汉以前,这种绕口令在儋耳地区普遍流行。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儋州山歌始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了民族的蓬勃发展历程。如今,由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企业家和民间艺术家联合创办的”儋州山歌剧团”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和游客送上了不少优秀的剧目,有些优秀剧目情节感人,演员的唱腔和娴熟的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和听众的喜爱。
既然儋州山歌、儋州调声和儋州山歌剧如此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本地区中小学的孩子们对它的了解情况如何?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课程分配情况如何?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本土音乐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如何?儋州地区的中小学本土特色音乐教材的编写和推广情况如何?带着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分别对儋州市第三中学、儋州市第四中学、儋州市海头中学、儋州市海头小学、儋州市长坡中学、儋州市王五中学等学校的师生进行了走访和调查。从调查中看到,只有33%的学校有1架钢琴,33%的学校有多媒体设备,还有67%的学校只有大教室供老师使用,专职音乐教师占50%,音乐教师100%来源于海南省内高校。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以上学校的支持下对18位音乐教师的教学内容、使用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听课和访问,同时也对所在班级的部分学生做了相关的访问,得出了以下的结果。首先,是教材使用:教师主要使用全国通用教材,78%以学校统一颁发的音乐课本为主,22%的教师选择学生喜欢的课外曲目教学,课外曲目中,流行音乐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教学理念方面:87%的教师认为应该把本土音乐形式作为辅助教学,13%的音乐教师认为本土音乐元素在学校课程中可有可无。最后,是教学方法:受访教师上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基本相似,均采用比较传统的说、教、唱、学等比较保守的授课方式,从大部分受访学生处了解到,很多班级实际上是不开设“体、音、美”课程的,受到一些升学压力的影响,这些课时经常被主要考试科目抢占,相关的教材也不够人手一册,音乐教师根据教师用书的教案形式进行教学,授课内容大都以教唱歌曲为主,基本不涉及乐理基本知识和音乐素养的渗透,基本无创新。
三、根据以上数据和结果,我们找出了儋州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及本土音乐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音乐教学总体设施过于简陋,无法完成正常的音乐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第二,艺术教育在青少年发育阶段的重要性等知识有待普及;第三,海南省师范类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已相对滞后;第四,海南省本土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招生政策也有待改进;第五,儋州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本土特色音乐课程开发工程认识有待加强;第六,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熏陶工程急需改善和提高。
四、改善儋州市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的对策与设想
首先,更新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加大音乐教学基本设施的配套设备,从陈旧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明确素质教育的理念与重要性,并切实有力的支持。全面开发音乐教育,重视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因为,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类精神文明基本素养,也是培养民族地区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国家、保护家园、民族责任感等高尚情操的最好的途径和方式。优秀的音乐更是净化人类灵魂的工具,早在西方文明古国的古希腊时期,音乐占据着最崇高的地位,其中,梭伦作为音乐的首倡者,他希望给年轻人传授音乐教育,以此推动道德强建和公民责任感,他认为这是城邦国家的福祉、力量与声誉的基础所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音乐进行了最为深入的美学和伦理学讨论。在他为主流的希腊哲学中,音乐在艺术中占首要地位。他在《蒂迈欧篇》中说过: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与激情的中和。由此可以看出,音乐的基本公用是教育作用,按古代世界的理解,教育指的是人格与道德的建立。当下,正值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好时期,用美好的音乐教化我们可爱的孩子们,更是时代的要求,让我们以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的民族精神更加快速步入法制、富强、民主、和谐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其次,海南省相关部门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议适当放宽艺术生艺术技能考试的门槛,鼓励少数民族和本土青少年报考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挑起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重担。再次,相对于五指山、乐东、保亭等市县来说,编写儋州市地方特色音乐教材地任务已经相当迫切,音乐课堂引入“山歌”、“调声”教学,正是给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更符合新课标体制建设下的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政策。建议该地区地教育和相关部门组织音乐骨干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同时也可结合当地文化部门和民间音乐专家、音乐教育家参与课程的开发和编写工作。最后,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需求,大胆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儋州“山歌”与“调声”虽然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有很多青少年觉得老土单调,根据其他地区本土特色教材的推广情况来看,民族传统文化进课堂,想要调动更多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做到选材的趣味性和适应性。除此之外,作品的编写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简化,教材的编写避开难度过高的误区,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审美需求、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编写时融寓知性、趣味性、表演性、欣赏性和科学性于一体,提升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多数学生喜欢通俗歌曲,在创编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调声本身比较具有时代性,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曲调通俗易懂,歌曲线条起伏不大,脍炙人口,因此,在歌曲的演绎上可以多种形式呈现,例如合唱、对唱、轮唱、小组唱、独唱,其中独唱可以编配成吉它或钢琴伴奏版边弹边唱。吉它和钢琴是中小学生最为喜爱的乐器,在课堂上要会利用教师的专业本领去表演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由于到孩子们喜欢操作性的活动,可以发动学生亲自加入资料的搜集和采风活动,在编写教材时,适当选择由学生们亲自搜集的资料,我们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结语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应该得到平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乡村的中小学校,尽快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投放更多的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抓紧民族音乐教师的培养与专业提高。优化教学环境,争取尽快突破陈旧的教育教学的局面,全面展开素质教育的观念和教学活动,加快海南省音乐教育和本土音乐学校传承教育的发展步伐。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南省教育厅配合执行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从2010年实施的国培计划已初见成效,每年都有海南省部分高校师范类毕业实习生上岗置换到区县及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岗位,以保证被置换的中小学教师脱产到高校参加学习和培训。海南省目前实施的国陪计划已初见成效,儋州市音乐教师也是国陪计划的直接受益者,在如此给力的国家政策支持,海南省现有的音乐教育状况将有望快步提高。愿儋州市乃至海南省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在新背景下能够早日呈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应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合现代学生审美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重组教材,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让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案例一:有的老师是这样执教人音版第二册《海》: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让我们开着小火车出发吧!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播放《海》音乐前奏)看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去看海(出示图片:美丽的海岛、沙滩、鱼儿、贝壳、等)。音乐家叔叔编了一首很美的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接下去学生学唱歌曲……。我则不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开着小火车出发吧!听!我们快到什么地方了?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海》音乐的前奏)你能把这些声音模仿出来吗?(学生用动作和声音模拟海边的各种声音:海风:呼—呼—、海浪:哗———、海鸥:哟哟哟哟、海浪抚摸着沙滩:沙—沙—。汽笛:呜———)老师:“可有时候这些声音常常是同时发出来的,你们能让我听听吗?”于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分组、分角色,在教师的引导和指挥下用动作和声音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立体音响:海风:呼—呼—,沙滩:沙—沙—,海浪:哗———,汽笛:呜———,海鸥:哟哟哟哟,海浪:哗啦啦啦、哗啦啦啦。反思:我这样的教学善于仔细分析、研究教材内容,挖掘整合教材的内涵。先创造和提供开放式、趣味性的大海音乐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创造和表现出海边的各种声音,再由浅入深,巧妙地将各种声音进行组合,在游戏中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多声部的音乐,为今后学习和感受多声部的歌曲打下了基础,发展学生音乐创造思维和音乐表现能力,提高了人文素养。
二、坚持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中国分类号】G623.71
1.引言
音乐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人。作为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在启迪青少年的心智、塑造良好的人格、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方面非常重要。然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像贵州地区的农村,由于受到物质条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小学音乐教育还远远达不到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希望通过对贵州地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介绍,让读者对于该地区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通过提出建议,和读者们一起寻求更好的解决贵州地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缺失的难题。
2.贵州地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2.1音乐教育思想落后,学校领导不重视
虽然我国的教育部门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唯分数论的思想依然非常严重,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以此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学校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语数外等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的课程上来,在音乐教育上分配的资源、给予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这就导致音乐教育不能够在该地区的小学中深入开展起来。
2.2音乐教师素质偏低,师资力量薄弱
在贵州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制约,这些民办教师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在教育的理念、方法、技巧方面不能适应不断改进的新教育模式,特别是像音乐教育这样的课程,就更缺乏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队伍。四是现在正在农村任教的音乐教师,由于上级学校缺教师,也在不断往上级学校调。基于这些因素,农村音乐师资力量确实很薄弱。
2.3教育资源有限,教学条件差
作为偏远地区的农村,贵州农村普遍贫穷的状况依然存在,这就制约了该地区相关设施的建设。这里的农村普遍存在缺少专用的音乐教室、缺少音乐器材、缺少影音设备等现象,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有时候只能靠亲自领唱,对于一些发音不准的教师,很难将音乐的审美性展现出来,导致音乐教育功能的作用大打折扣。即使唱得准,一连唱三四节课,几天下来,几周、几月、长时间下来,好些老师都累坏了。
2.4音乐教材内容与农村音乐教育实际不相符
贵州农村地区音乐教师队伍素质普遍偏低,但是在音乐教材的使用上却和一些城市相同,有的内容教师们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教授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干脆将教材丢在一旁,用自己的办法为学生们讲授音乐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无奈之举,但是对于学生们系统的学习音乐知识、欣赏音乐的情趣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改变贵州地区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3.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
农村地区不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理念的落后,无法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衔接,所以应当提高该地区学校对于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倡导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一些教育部门的领导,更要将音乐教育提高的战略高度,转变过去唯分数论是举的观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将音乐教育课程的新标准贯彻落实。让农村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来自音乐的快乐,通过音乐教育影响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想使贵州农村地区音乐教育取得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音乐教师队伍。首先要整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其次针对农村音乐教师人才缺乏的现状,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方式解决,例如可以通过与大专院校合作,利用假期组织音乐专业的学生来此参加志愿者活动,也可以通过优厚的条件吸引专业的音乐老师来此教学;第三,可以在现有的一些年轻教师队伍中,选拔出具有音乐爱好的教师,对他们进行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音乐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音乐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
3.3各级部门要加大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投入
在贵州地区的农村中,音乐教育设施和器材的缺失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感官的艺术,如果缺少了音乐器材,就是使得音乐影响人的功能大大减弱,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各种音乐器材必不可少。上级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投入,保障学校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学校也应当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音乐教育中来,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
3.4合理开发本地音乐资源,丰富音乐课堂内容
在贵州农村拥有非常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作为土生土长的音乐,本地的教师对它们更加的熟悉,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本地的教育部门可以根据本地的特殊资源,将这些音乐资源进行采集汇编,融入现代音乐教育的元素,在所辖的地区进行推广,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会让学生们加深对于音乐和乡土的双重理解,对于他们更好的理解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5因地制宜推进音乐教材改革
由于地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适合一个地区的音乐教材可能不适合另一个地区,所以音乐教材要因地制宜的实行改革。在选编农村地区的音乐教材时,可以适当的引入本地区的优秀民歌和民乐,这些民歌来自学生们生长的环境,更容易让学生们感受到它所表达的情感,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可以引入一些音乐游戏,鼓励学生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中鸟兽虫鱼的叫声,聆听流水树木的吟唱,在自然中学习音乐,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
4.结语
音乐教育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任何学科都不可替代的。然而由于物质条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贵州农村地区在小学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像教育观念的落后、资金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强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制约了该地区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虽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该地区的教育一定会沿着这个方向前进,将他们的音乐教育搞出成绩。
参考文献: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输出地,必须首先承担起揭示音乐的美,实现音乐功能的任务。现行高校出现的音乐教育美学缺失的问题只会遮蔽音乐艺术的美,使音乐艺术走向工具化,功利化。
一、当下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的美学缺失
(一)注重音乐形式轻视音乐内涵
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是音乐艺术表现的两大因素。音乐形式是构成音乐各种元素的组织和安排。即力度、速度、节奏、音程等要素通过一定的法则构成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等。音乐内容指音乐的内在含义,其中一些可以用文字、绘画来描述,一些无法描述,只能靠接受者自己感受。内容依附形式而存在,形式也因内容的表达才具有价值。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而在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实践中,重音乐形式,轻音乐内涵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将精力过多地放于乐曲的力度、节奏、速度等音乐形式方面,看似弹奏得流畅熟练,脑中却空洞贫乏,音乐缺乏表现力。音乐大师们的作品大都包涵丰富的内容。其中音乐性的内容包括基本情绪、风格体系、精神特征等;非音乐性的内容包括绘画性内容和文学性内容等。音乐的内容表现了作曲家的情感。《乐记》中写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从此看出,早在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就认为,音乐是人情感的表现。如果不能透过音乐的形式去探索、熟知乐音背后深刻的情感表现,弹奏者便不能完成一场完整的演奏。
(二)局限音乐本体缺少人文素养
作曲家在进行创作之前必定怀有浓烈的创作热情,这个热情来源于对所处社会、身处境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的体悟和反思。作曲家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愤懑或抗争用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音乐是他们的表达自我的途径。音乐作品因此是现实生产、生活的艺术展现,有着丰富生动的人文内涵。一些学生常误认为眼睛所见的乐谱上的音符即全部的音乐,只需按部就班将谱面上的音符、节奏、力度、速度等信息处理准确,就可以完整诠释作曲家的意图。其实不然,乐谱背后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对人生境遇的哲思,对所处历史社会的反照。在音乐教育中首先应注重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使其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培养,关心学生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体悟。
(三)关注具体乐音缺乏审美意识
音乐艺术因其特有的美的属性使人为止倾倒,艺术化的声音组合是音乐表现美的载体,情感美是音乐美的表现核心。贝多芬等伟大的作曲家们为我们留下了浩瀚如烟的音乐作品,绝大部分作品可被我们称之为“美”的。因时代的差异和作曲家经历的不同,音乐作品的美又不尽相同。钢琴曲《彩云追月》的优美、《国际歌》的壮美、贝多芬《欢乐颂》的崇高之美、穆索尔斯基《跳蚤之歌》的喜剧之美、钢琴曲《春舞》的欢乐之美、二胡曲《别亦难》的悲剧之美等等都让人们为之动容。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止步于将乐曲完整弹奏(或演唱)的阶段,较少地主动发掘音乐的美。这造成他们在演奏的时候,发出的往往是干瘪的没有生命力的乐音,人和音乐完全是貌合神离的状态。若自身没有领会到音乐的美,更无从打动听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意识,加强音乐审美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趣味。
(四)强调理论知识疏忽音乐实践
在音乐实践的三大环节——创作、表演、欣赏中,音乐表演对师范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必须依靠演奏者的参与即时地为听众展现音乐艺术魅力。演奏者是音乐艺术传播的桥梁,是连接乐曲创造者和音乐欣赏者的纽带,对音乐的表现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教师可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的过程,意为在尊重和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演奏者可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对原作予以补充。不同的演奏者因个人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的不同对同一作品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是正常的。教师可对学生的差异性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对原作的认真研读和准确传达是好的音乐表演的绝对前提。其次,音乐表演是一种能力,需要锻炼。实际教学中,大多学生在期末考试时才有公开演奏的机会,他们对舞台非常陌生,突发状况不断并难于应对。对音乐演奏者来说,平时的完美练习不一定能换来一场效果尚佳的公开演奏。舞台表演与平时练习相比,听众、周围环境、甚至乐器都存在较大差异,不经过多次的实践,很难要求学生对突发状况应对自如,将自己平时的练习成果正常地发挥出来。另外,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对音乐表演同等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基础,是艺术表现的前提,艺术表现是音乐表演的灵魂。学生若将表演技巧等同于音乐表演,所演奏出的音乐必定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技巧既然是工具,那么是否应该在弹奏者将这个工具完全掌握后再去追求艺术的表现呢?笔者认为为时已晚。技巧的提升和艺术表现的丰富并非对立矛盾的关系。学生在学习音乐之初,便可以在两方面同时要求自己,只有这样学习,音乐表演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健康的。
(五)关注外化表演淡化心理过程
心理问题是音乐表演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表演的成败。而在实际教学中,心理问题被淡化了,在学生临场心里紧张时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其实音乐表演的心理问题包含多个层面:投情、想象、直觉和临场心理等。其中,笔者认为想象能力的缺乏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音乐因其非语义性的特点而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音乐感性材料通过对表现对象的模仿、象征、暗示等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缺少丰富的想象力,这个过程很难实现。音乐的想象没有唯一答案。同一个音乐片段,学生可产生不同的想象内容,教师只需从大的方向给予引导和启发即可。
二、重塑音乐教育的美学特性
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担负着对孩子们进行音乐美教育的重担。高校的音乐教育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充分发现艺术美、感受艺术美的能力,发展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审美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及文化素养,从而完成美育任务。
参考文献: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回顾
目前关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观察和评价的研究文献还十分缺乏,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有学者认为好的音乐课的标准是:强调音乐学科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实施双基教学,将其融入音乐实践中;教学中应体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改变学习方式,关注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和交流合作;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王安国教授则指出:从总体上说,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其选材、流程及方法、手段符合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接受心理,体现科学的教育理念,能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的愉悦和心灵洗礼,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或积累一定的艺术修养。
对于音乐教学观察和评价原则,有研究认为:应本着指导、激励、调控、促进的原则,淡化评价中给教师定论的成分;另有文献提出评课应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来实施,提出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四点原则。
2.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内容和环节
综合相关研究来看,关于音乐教学的观察和评价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教”与“学”这两条主线上。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具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能力、教学仪表、教师本身素质(范唱、伴奏等);学生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兴趣、主动参与、综合能力培养、课堂气氛、学生收获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培养、个性能力的发展等。
从环节来看,对音乐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准备的评价(备课是否充分)、教学的导入评价等。还有研究提出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目标,对音乐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
3.关于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音乐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包括评课形式化、评课平庸化、评课极端化,对于这些问题,应树立正确的评课观念,建立“捉虫”的音乐评课模式(“问题虫”——问题和缺点、“萤火虫”——优点和闪光之处),以及在评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等。另有文献认为,音乐评课中存在着随意性、为评课而评课、评课多“研究教”而少“研究学”的问题。其对策为,摆正角色、树立新的评课思维方式以及改变方法、促进音乐评课方式转变(课前交流、听课思考、课后反思)等。
从检索的文献来看,有关音乐“教学评价”的更多文献实则为学生学习的评价(包括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评定),因这方面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故此不进行考察。
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评课的探讨——认为应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评课的指导,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分析能力;音乐教育实习评课应把握“情感与角色”、“感性与理性”、“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并提出“归纳”、“演绎”、“探究”三种具体的评课模式。
另有文献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评价进行了分析,从教学评价的必要性、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内容与要求、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切入。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和评价研究的问题和不足,除了文献缺乏和研究深度有限,还表现在从教学活动观察和评价工具、方法的推出来看,以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来开发和应用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方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相关研究还处于基层性、个别化探索阶段,真正有效、得以认可并实际推行的观察和分析工具几乎没有。
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反思
1.专业分析和研究的缺失及介入
从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的实践来看,其更多地与形式化和功利化联系在一起,发生于新教师入职阶段及对教师的常规考核、评比中,并主要体现为公开课的形式。这种“观察”更多与激励性评价相关,而对课堂的专业化分析和“研究”则较为缺乏。
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中,观察课堂的行为基本采用传统的看课、评课方式,它将注意力主要用在“看”上。“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诸多方面。观察前通常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而着重于关注课堂效果。这虽然能就发现的问题展开一些必要的探讨,但并没有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总结,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故这种观察常常带有观察者较强的个人判断色彩及停留在课堂观察的表层上,无法对课堂教学做出定量的、科学的分析。
相比之下,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为强调明晰的问题意识,需要预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关注的要点和内容,课后再由观察者各自陈述观察报告并展开集体讨论,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紧扣课前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对策。与传统听课、看课不同,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体现为一种研究性活动,更为关注“资料和信息收集”的专业研究。从观察主体(观察者)来说,其更应被称为“课堂观察研究人员”,他们(包括普通教师)需要接受专业培训,要求不带个人判断,进行“中性”的专业分析。
从观察的对象和指向来看,中小学音乐传统教学课堂观察活动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基于专业分析和研究的课堂观察则既指向教师的行为,又关注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等方面。
与此专业化研究分析相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对课堂观察主体也有不同的要求。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观察主体主要为管理者、“专家”或业务骨干,对一般的教师并没有提出“观察”的要求。即使对于前者,他们的观察能力也更多地与主观经验相联系,或基于管理和“等级”评价的视角,而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1]。当今所提出的分析—研究型“课堂观察”则要求普通教师以观察者的角色切入: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主动参与课堂观察的意识,并且,其观察能力甚至应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构成。
2.课堂观察功能:从单一到多维
从外在“工具”理性来看,一方面,在实践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主要被视为一种基于管理和“相互学习”的评价活动,而其他的功能则相对被忽视;另一方面,从课堂观察在母体学科——教育科学来看,有学者只是把其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2],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而从以上论述得出,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应是对教学活动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分析—研究手段和作为“研究方法”的兼容。当然,这几方面在特定情境下也是统一的。
从实用意义而言,专业化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超越于传统的听评课(如主要为了评价教师),具有多维的功能:既能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又能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改善学生课堂学习。首先,作为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针对实习和新任教师这个群体,通过观察他人可以学会自我观察和被观察,在学习、观察、反省、改进等过程中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因此,课堂观察理应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研究作为一种教研活动,需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它能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合作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教研文化。再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细化为一个个观察点,且观察点的设立都是以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为中心。无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比如提问、评价语言、创设情境等,还是课程资源的利用,比如多媒体课件、乐器、道具等,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应主要关注学生在音乐课中是否参与其中,以情感乐并享受音乐。
3.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及学科差异性
(1)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
当前,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引起相关学者和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普遍关注。这些理论基础不仅提出课堂观察的指导思想,也与其操作实践直接相关,决定着中小学教学课堂观察的向度和深度。这些理论基础包括:当前国内外关于课堂观察的最新研究进展、理念及工具、技术和方法,国家教育方针、法规、政策对音乐教育的最新要求,音乐教学的特点(包括不同教材及其针对对象)及国内外最新音乐教学改革和研究动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
从课堂观察的实施来看,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不仅与观察标准的制定直接有关,并且只有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观察主体才能很好地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做到游刃有余,切中要点,达到指导、改进教学效果等目的。
(2)课堂观察的学科差异
不可否认,在我国一些学科教学领域,已经引进与运用了一些先进的课堂观察技术、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从这些技术、方法和工具的适用性来看,课堂观察或者适用于一般的文化和知识性教学课堂,或者具有某学科的特殊性。即使对于某些通用性来说,也主要基于技术的视角(如提问的数量、语言流动的频次等),而从学科内容角度进行分析和诊断的技术还比较缺乏。如FIAS体系关注言语方面的信息,对于非言语的诸多信息则无法记录和反映。
无疑,对于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来说,这些工具和方法无法直接引入。相对其他科目,音乐教学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特征,相关教学活动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如范唱(乐器示范)、指挥、音乐欣赏(录像、录音)、伴奏、独唱、合唱、器乐演奏、乐器的个别辅导等。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一般性的课堂观察技术,则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如取样较少、观察项目多、观察对象相对分散而使得观察难度增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更大的互动式干扰等。因此,课堂观察要实现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克服“学科缺失”的弊端,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观察框架,开发学科内容分析工具,从课堂主要构成要素出发,确立课堂观察框架,以弥补现有的观察技术缺乏学科内容视角的缺陷,为教学提供专业层面的诊断建议。
4.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与使用
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方法和手段来看,课堂观察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具有粗糙、主观性较强的特点。多年来,在方法的改进和提出方面没有明显的突破。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观察是什么、谁来观察、观察什么内容等问题,但基本上并不涉及如何进行观察和具体的方法技术[4]。
从课堂观察方法和工具运用的发展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开始创立相关定量观察方法和工具并予以推广,现在较为常见的有十余种。另从定量观察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广度来看,该方法和工具系列已在美国等国教学活动观察、评价中演变为最为常见的方法和工具,并已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和新教师培训必备的内容。而在我国,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和应用已有所涉及,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还仅仅停留在采用传统、单一的观察模式,定量观察方法的优势仍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从课堂观察资料收集的方式以及资料自身的属性角度来看,课堂观察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前者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的特点,能相对充分、完整地描述观察情境,保留事件的发展进程、逻辑关系。然而,这种课堂观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个别性,观察者的个人经验、描述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与记录水平有很大关系,针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结论很难达成一致,可能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观察结果很难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实践来看,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基于不同的评价要素而对不同的等级进行确认的方法,以及“打分”法均属于此类。
相对定性观察的局限与不足,定量观察则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与优势。所谓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运用一套定量的、机构化的记录方式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观察。从其他学科的实践来看,它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先设置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5]它强调低推理、少判断,观察者在记录时利用相同的标准对课堂行为和事件进行归类。因此,不同观察者之间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观察收集到的所有材料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还可以通过电脑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整个资料分析过程相对简单、客观,观察结果也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可见,定量课堂观察方法技术性、工具性较强,适合通过它对课堂进行有限距离的微观研究。当前,国内外课堂观察发展中最为流行的定量观察和记录方法体现为以编码体系为特征。但遗憾的是,该方法体系还没被引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来。突出对课堂活动进行“描述”分析(包括师生互动的量化分析),这无疑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下一步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郑金洲等.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71-01
我们可以从音乐合作教学寻找突破口,加强音乐教育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音乐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对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行小学音乐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1、音乐合作教学是单纯的模仿,还是为获情感体验。
由于教师对音乐课程的价值理解存在严重偏差,长期以来,教师在进行合作音乐教学的时候过于注重学生的模仿,单纯地认为唱得像就是唱得好,只是进行加强合作、学会合作的说教与训导的形式化合作学习,无视合作学习的内容,使学生陷入为合作而合作的怪圈。在音乐合作教学中,音乐与合作是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外一方而单独存在,音乐合作教学要在模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不断溶入各种音乐审美、体验、探究活动,才是名副其实的音乐合作教学,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发展合作能力,使学生在音乐合作教学中获得一个美好的情感体验。
2、音乐合作教学是为了练“合作”,还是为了学“音乐”。
音乐合作教学,强调合作,但是更加尊重音乐,在合作教学中融入音乐审美,尊重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是合作教学的目的。比如不少老师单纯地追求教学课堂形式的新颖性,而不充分考虑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滥用合作教学。对于能够利用传统教学完成的学习任务,花费大量课堂时间合作探究完成,对于不符合用合作教学形式表现的内容也牵强地使用合作教学,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合作疲劳,丧失对音乐合作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提高。
二、音乐合作教学如何发挥最佳教学效益
1、重视异质分组,实现均衡竞争。
任何人都有渴望获得他人肯定的心理,特别是获得能力比自己强的人肯定。要促使音乐合作教学发挥最佳效益,就要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肯定。进行异质分组,实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模式,使学生在竞争中激发潜能,获得肯定,培养音乐学习的兴趣。异质分组,简单来讲就是根据学生音质、音色的差异,音乐基础、音乐思维的差异进行有目的的分组,使各小组之间实力均衡,音乐水平悬殊不至过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合作协调能力,达到合作教学的效果。如果单纯只按照姓名、学号或者座位号进行简单分组,有可能造成各组之间实力悬殊过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合作教学失去原有的意义。
2、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实现全体进步。
合作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少部分学生的突破性进步,而是在整体协调合作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从而更好地实现音乐合作。教师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重点培养对音乐有良好感知力、有良好音乐天赋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同时也不能忽视对音乐能力欠缺甚至五音不全的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培养。要以音乐合作教学为载体,培养每个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提高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音乐合作中来,实现音乐教学的良性循环。
3、科学安排合作时间,创设美感合作空间。
音乐合作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合作教学,它要保证过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这就要求老师在组织合作教学之前,要事先对合作教学流程、合作教学时间、合作教学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一个事先的预估,避免时间利用不当造成合作内容不能完成或者时间过于充裕导致同一合作内容反复进行。合作空间上,要打破传统的“秧田式”合作队形,勇于尝试各种站队方式,比如梯形、圆形、风车形等。新颖的站队形式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互相交流,同时也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增强合作音乐教学的艺术效果。
4、强化教学手段的融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小提琴教学创新能力
这里的创造力,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任务,充分的调动和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产生一些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东西。当代的音乐教育更是离不开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是艺术的源泉,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演奏充满灵动性和感染性。
二、小提琴教学中缺少创造力的表现
(一)教学观念落后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起着主导和引领的作用,但是一些教师却过分的夸大了这种作用,或者认为小提琴教学最主要的是演奏技能和乐理知识,因此长时间的进行枯燥的技能知识训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课堂生硬死板
在一些小提琴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形式落后,仅仅只是死板生硬的传授理论知识,没有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质来选择教学方式。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小提琴的兴趣,还将其思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影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三)应试、竞技化现象太严重
在小提琴教学中,还存在严重的应试化和竞技化的现象,一些学生受大人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学习小提琴只是为了升学加分、获得奖项、赢得荣誉等等,这就背离了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得浮躁和功力的思想蔓延滋长。这些学生虽然学到了小提琴演奏技巧,但是却缺乏真诚的态度,不能充分的体会到音乐艺术的美好,也因此他们的演奏缺乏强劲的内驱力。
(四)一味的围绕规则来教学
当代音乐教育的小提琴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规则和要求,这些规则和要求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练习。但是,如果一味的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规则刻板的去做,就会扼杀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因此,教师在传授演奏技巧的时候不能一成不变,要适当的变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计教学。
三、如何在小提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水平、特质和理解能力不一样,这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之处来选择教学方法。同时,音乐教学也并非一成不变、固执死板的,小提琴同样也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上的不同特点,以及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擅长点来选择不同层次的训练方式。平时还要多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多多关心他们的需要,这样就能够培养他们音乐素养和创造力,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设置情境教学
因为小提琴本身是一种比较难演奏的乐器,如果仅仅靠传授枯燥的乐理知识或演奏技巧,会消磨掉学生的耐性和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德彪西的《美丽的夕阳》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设置了夕阳的场景,以实物和图像来再现美丽的夕阳,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曲子,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和创造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小提琴教学中,除了演奏,还有乐曲创作的部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信、大胆创作,使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和音乐的描述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对乐曲进行创作。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根据《东方红》这首民歌的旋律进行创编,各种风格均可,完成之后还要在班上进行演奏。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还使他们在完美的合作中感受到不可复制的成功喜悦。
(四)充分利用学生的性格优势
音乐的产生与音乐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每一位音乐家的风格与特性都有所不同。教师在平时要多多观察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风格的演奏作品,让学生将自身的性格优势和艺术相结合。比如,一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细腻、敏感,教师可以让这一类的学生演奏节奏舒缓、细腻柔美的曲子,比如《茉莉花》、《梁祝》等等,如果学生的性格比较大胆、外向,则可以为他们选择个性鲜明、曲风独特的作品。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特性。
(五)在难点和重点方面要层层递进
小提琴的演奏和学习有很多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的地方,尤其表现在音阶部分,这不容易把握好。因此,教师可以使用“以大化小、以难化易”的办法,层层递进,指导学生一步一步来剖析技术的难点,不要给学生以心理压力,让他们在不感觉困难的情况下,掌握一些高难度的乐理知识、演奏技巧,让他们知道,原来自己也可以演奏那些难度大的曲子。
(六)让学生发现错误的地方
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设置好错误的地方,然后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大家演奏一遍,演奏中有一些错误的地方,大家注意听,演奏完之后要举手告诉老师,看谁找出的错误最多。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认真的听取老师的弹奏,长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的精神。
四、总结与体会
学生的创造力是在良好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打破常规、勇于尝试,采取轻松而有趣的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利用音乐来表达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与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完全的契合。
参考文献:
[1]田康.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中小提琴教学创造力培养的反思[J].艺术百家,2007,(s2).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应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使命感。就农村来说,我们的孩子更加需要老师的爱和关心,更需要老师的敬业情操。
二、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
这个首先要求音乐教师较强地掌握音乐基本理论、音乐欣赏理论、音乐史、音乐创作理论等。这些都是师范院校开设音乐课的基础,但是我们的每一个老师在以前我们组织的多次音乐课评优赛教学活动中、在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中、在参加的数个小学音乐教师招聘中来看,情况还是很不乐观的,很多已从教多年的老师和受过专科音乐教育的老师竟然不能正确地书写简谱的附点全音符,很多老师不能正确地为乐曲描绘旋律线,很多音乐老师不会基本的简单改编,更不用说改编两个声部以上了。如果是这样的音乐老师步入教育殿堂,那么我们最最基础的、奠基的小学音乐教育会成为什么样子?只有老师有一个正确的知识体系,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知识点,这个我们说过的,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先有一桶水。这个基本的道理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上,把最为关键的知识系统考核作为重点来抓。
三、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
“唱、弹、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有带领学生感受音乐、表达感受、理解内容等基本功。利用音色、节拍、节奏、音高、和声、变奏、再现、回旋等进行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一名音乐教师也绝不只是上好课就完事了,还必须掌握合唱指挥、乐器演奏以及音乐创作等复合的专业技能。
另外,音乐教师还需要有较强的普通话功底、较强的音乐组织能力、较强的主持能力、丰富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也是满足农村和社区不断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的基本能力。转贴于
四、广博的知识体系
(1)教育理论知识。
(2)具有与音乐学科相关的文化知识。
(3)具有与姊妹艺术相关的知识。
五、综合能力
(1)驾驭课堂的能力。
音乐教师要很好地掌控教学进度和场面,做到互动积极,活而不乱。
(2)创新能力。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我们将在前人获得的成果上徘徊,教育就停滞不前。
(3)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校音乐教育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更应该熟练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4)教育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教学和科研是分不开的。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5)教学反思能力。
我们音乐教师及时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是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反省、交流和总结,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