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4 16:24: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篇1

CR在医学影像科应用中起到突出的作用,考虑到应用形式以及准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对CR进行分析和了解,合理应用该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在后续落实过程中必须以医学影像为基础,突出其最大化作用。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质量管理和控制方式,以管理细则为基础,明确控制方式,按照后续管理要求进行,进而达到理想的应用优势。

CR的特点

根据X射线应用要求,在后续落实和应用过程中要对信息技术形式进行分析,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医学影像技术也进入数字医学时代。在实践阶段,医护人员对图像进行详细的观察,对射线种类进行评估和分析。计算机X线断层成像、数字化X线成像断层采集数据三维显示观察重叠像等成像机制比较特殊,要做好记录工作,根据显示标准对媒介进行分析。以X线信息激光扫描装置为例,除了进行电信号的转化设计,还需要对转换器和图像成像机制进行评估,对图像进行处理后传输到PACS或记录于胶片上。

CR的质量管理

以CR管理形式为例,在实践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按照管理要求进行落实。以下将对CR的质量管理进行分析。确定管理制度:相关工作人员要确定管理制度,成立质量管理和控制小组。除了进行常规性X线摄影操作之外,还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流程,以管理指标和操作程序为例,采用科学的制度,按照制度管理要求落实。CR机房操作包括设备的开关程序、患者录入标准以及扫描程序等,如何做好图像处理工作是关键所在,根据图像传输和胶片打印格式的要求,操作人员要严格落实。管理措施要恰当,管理模式既要严谨科学,又要切实可行。确保机器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坚持废片分析讨论制度,以便吸取经验教训[1]。提升技术人员综合能力: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对整体管理起到突出的作用,同时技术人员和的素质和技能也是先决条件。操作CR的技术人员要具备专业思想和高度的责任心,根据专业基础准则要求做好具体管理工作。经过系统的培训和管理后,专业技术人员要做好选拔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和指导后才能上岗工作。在岗工作人员要保持稳定性,避免频繁更换,掌握自身工作准则后,按照流程要求进行实践[2]。做好CR设备维护和保养:CR系统以计算机控制模式为基础,考虑到影像处理设备以及准则要求,必须按照常规程序进行操作和落实,保证设备稳定运转。专业工程师要对其定期进行保养、维护和检修。临床科室中,相关工作人员负责日常操作和日常保养。另外保养工作也起到重要作用,不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做好记录工作,按照检修和保养记录做好后续控制工作。此外CR对环境有严格的要求,温度和湿度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温度18~25℃,湿度30%~60%。IP板保养:IP板是CR成像的关键所在,在信息系统后续管理和监测过程中要做好环节建设和处理工作。以载体为基础,除了做好记录工作外,也要重视IP板处理工作。以载体为例,其价格比较昂贵,重复使用会出现磨损现象,因此在反复利用阶段要做好选择和落实工作,避免受到污染和划伤,衍生其他不良情况。工作人员要定期对IP板进行清洗和修复,在应用过程中要求轻拿轻放,避免出现重复利用的不合理现象[3]。

医学影像科CR的质量控制方式

以医学影像科管理模式为基础,在后续利用阶段,基于其应用模式的特殊性,在控制过程中要突出其最大化优势,避免出现质量控制不合理的现象。以下将对医学影像科CR的质量控制方式进行分析.摄影前准备工作:以摄影工作体系为例,在后续落实过程中,针对其应用优势,要按照准则要求进行落实,以避免出现管理不当等现象。必须做好摄影前准备工作,前台工作人员要登记,做好影像选择工作,提前对患者信息和基本资料进行录入,避免出现重复或者错误的现象。按照设定要求,技术人员要对患者的进行标准设定,移动患者时保证动作轻柔,迅速、及时成像。投照过程中去掉患者检查部位的各种物品,避免对成像结果产生影响,同时做好左右标记的摆放工作,根据摄影部位选择合适的中心点和焦片距离。为了提升图像清晰度,避免出现失真的现象,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按照流程要求进行。选择曝光条件:良好的曝光条件是CR图像质量的基本保证,CR系统摄影条件范围比较大,曝光条件比较大,可以通过后期处理完成。如果曝光剂量增加或者减少都会直接影响正常结果,甚至耽误后期评判,因此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如果影像管理存在难度大或者应用不合理的现象,必然会后续管理产生影响。因此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需要掌握最佳投影条件,将其做成表格,贴在操作室墙上。在工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曝光条件,不能盲目进行处理,进而出现处理难度大的现象[4]。IP板的传送:IP板的传送是计算机X线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应用准则以及管理机制的具体要求,有时会出现已投照暗盒与申请单相互混错的现象,为此我们制订了IP板传送规定,严格要求机房的技术人员对已投照暗盒一定要向该暗盒患者申请,将其传送到工作站,根据申请单传送格局和准则要求,申请阶段要标明暗盒号码,在传送过程中避免出现错乱的现象。只有保证号码分析明确,才能对各类医疗差错进行比较,按照准则要求进行控制和管理。图像后处理:CR工作获得数字化影像信息,以诊断模式为基础,要适当调节窗口、窗位等参数。以图像对比度为基础,以按照影像的最佳显示模式为主,根据工作站配备模式和要求进行应用。此外需要认真审视申请单,结合患者摄影部位的不同现象对图像做处理。要保证层次丰富,根据对比度以及图像处理模式要求和技师进行互动和沟通,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尽快处理,保证图像符合标准,避免出现废片[5]。质量监督管理:图像打印前,要做好激光打印工作,按照调试模式和校准机制要求,必须提前确定一个最佳标准,将其作为调整的质控标准。以图像资料为基础,压缩储存过程中能避免信息丢失。根据数字化图像存储和检索优势,定期进行技术评比。以图像数字存储质量监督管理为例,科室需要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各方面的检查和管理。每个月随机对资料进行检查和评估,按照要求进行应用。按标准评选出优、良、中、差,并与奖金分配挂钩,以督促图像质量的提高和稳定。根据医学影像科CR应用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质量检查工作。技师和医师之间要保持沟通,对个案进行处理。为了提升其应用优势,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提升其综合能力。放射医师的诊断能力对CR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为了避免出现护理差错或者其他问题,要按照控制机制要求进行落实,提升质量控制优势,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森法.影像科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保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3(23):121-122.

[2]时维东.中小型医院影像科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73-275.

[3]何伯圣.基于PACS/RIS的放射科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3(10):1207-1209.

篇2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89-02

随着医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并向广深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同时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应不断完善规范化建设,达到诊断治疗的要求。要真正做好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首先必须使规范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同,使各级领导认识到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严肃性,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使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同时做到责任到人,在具体工作中认真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这样只要出现问题就可由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解决处理。

2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

首先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国家级考试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各影像科都应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设备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申请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

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1]。

3 加强技术人才的素质建设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是以医学设备的发展为前提的。站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及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医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多元结合是当今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应以医师为主,高素质的专业群体,加上各专业合理的梯队建设是未来科室发达兴旺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学习、进修深造、远程医学教育网络、专业学术活动等,重点学习与普遍性学习相结合,必要时外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强势学科进行重点学习,视情况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授课,进行普遍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适应,才能进一步进行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加强培训,持证上岗。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医、技、护人员对影像工作的认识,从科学角度来看待该项工作。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培养与引进并重,加速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不同等级医师、工程师、技师的规范化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影像系统的人才队伍结构,增大硕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结构合理。如本系统无合适人选,宁可从国内外公开招聘,千万不可迁就某个人或局部利益,否则定会阻碍学科发展,甚至对学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2]。当然还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不断探索和拓展医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实现医师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

4 合理使用设备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费用达到快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目的,为患者尽量减少负担,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在影像学领域内各项检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借鉴性,要在应用上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互相补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医生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既能准确及时地诊断病情,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各项影像设备,提高图像质量。

5 明确工作流程

扣紧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每个环节,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同时对当日工作量、各机房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

6 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按照规范化的基本格式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7 加强规范化防护

首先应健全防护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防护档案,在劳保、休假上给予照顾,落实责任、常抓不懈[3]。要熟悉设备的性能,掌握设备操作规程和防护知识,坚持使用最优化的原则[4],购置铅围脖、铅围裙,添置铅帽、铅眼镜及各种必备的防护用品,对于工作间无铅门的及时给予安装,各检查门前增加电离辐射标志,各机房门外增添有文字注释的工作指示灯,并和设备联动。尽量减少患者和自己不必要地照射。对每一患者的治疗总剂量、治疗次数和重要器官的剂量进行监控;摄片时,对受照部位的面积应严格控制在仅大于胶片(或电子暗盒)面积的10%范围内,并使用滤板[5]。对同位素室核医学科放射源实行严格进货,严格保管,严格登记,对放射废弃物严格按规定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8 讨论

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及临床工作的开展都是举足重轻的,重视其建设与发展,必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本着“以患者为本”的原则,重视各个环节的工作,尽快把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来,使医院的资源合理利用、接近并达到国际标准,必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为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创造条件,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戴建平,祁吉. 医院管理学(医学影像管理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7-108.

[2] 刘玉清,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和学科探讨[J]. 医学文选,2002,2(1):2-3.

[3] 段闵江,张寿清,王咨士. 加强医院放射卫生防护规范化管理的做法[J]. 预防医学杂志,2006,2(24):53.

篇3

随着医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并向广深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同时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应不断完善规范化建设,达到诊断治疗的要求。要真正做好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医院高层重视,提高对医学影像认识

首先必须使规范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同,使各级领导认识到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严肃性,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使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同时做到责任到人,在具体工作中认真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这样只要出现问题就可由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解决处理。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

首先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国家级考试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各影像科都应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设备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申请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

三、加强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素质建设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是以医学设备的发展为前提的。站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及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医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多元结合是当今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应以医师为主,高素质的专业群体,加上各专业合理的梯队建设是未来科室发达兴旺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学习、进修深造、远程医学教育网络、专业学术活动等,重点学习与普遍性学习相结合,必要时外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强势学科进行重点学习,视情况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授课,进行普遍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适应,才能进一步进行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加强培训,持证上岗。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医、技、护人员对影像工作的认识,从科学角度来看待该项工作。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培养与引进并重,加速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不同等级医师、工程师、技师的规范化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影像系统的人才队伍结构,增大硕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结构合理。

四、合理使用医学影像设备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费用达到快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目的,为患者尽量减少负担,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在影像学领域内各项检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借鉴性,要在应用上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互相补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医生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既能准确及时地诊断病情,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各项影像设备,提高图像质量。

五、明确医学影像相关工作流程

扣紧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每个环节,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同时对当日工作量、各机房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按照规范化的基本格式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七、加强医学影像的规范化防护

篇4

[中图分类号]R81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b)-072-02

放射治疗是医院肿瘤治疗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其放射治疗的质量主要由技术质量、诊断质量及治疗质量三者融为一体。因此,影响它的质量的因素也很多。随着科学技术和医院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放射治疗相关的影像设备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和质的飞跃,如CT、DSA、CR等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使放射治疗在医院的医疗质量也将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影响到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对放射治疗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使之适应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现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放射科2008年2~6月所摄的普通X线片与造影片中按顺序抽取1 000张照片作为分析材料,其中,普通X线片800张,造影片200张;男613例,女387例;年龄20~81岁,平均46.5岁。

1.2 分析方法

由3位高年资技师对两组材料进行分析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二级甲等医院放射科X线照片质量评级标准评定甲、乙、丙级片和废片。进行逐日、逐人、逐项评价,分类统计甲、乙、丙级片和废片并予以记录。并对每例评为乙级、丙级的CR影像出现的主要缺点进行统计。当意见不一致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统计。

2 结果

1 000张照片中,甲级片667张,占66.7%;乙级片245张,占24.5%;丙级片69张,占6.9%;废片19张,占1.9%,总体水平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放射科照片质量评级标准。笔者对被评为丙级和废片的88张照片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和分类:摄影条件不当造成降级的23张,占26.1%。其中因摄影条件选择不当、操作失误导致降级共计65张,占73.9%。说明人员技术水平、职业道德、责任心等人为因素是造成照片质量降级的主要因素。

3 讨论

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指保证放射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国际标准准确安全的执行。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评定,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度量评价整个治疗过程的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其具体过程是指通过对治疗设备和附属设备的性能检测和维修,对放疗部门规范指标进行监督评价,并采取必要措施,使之保持最佳水平,以达到质量保证的要求,并逐步完善提高。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放射治疗安全和有效的关键。对放射治疗机构施治剂量的测量与对比是提高整个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诊断质量是影响放射治疗质量的原因之一,通过本组评为丙级和废片的88张照片原因分析,73.9%的原因是因为工作不细心、操作不规范所致,26.1%是放射技术中遇到的新问题,其他由于后处理不当造成。加强责任心,规范操作规程,制订数字化影像质量标准,加强新技术理论学习,合理应用后处理功能,是保证图像质量和提高诊断水平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质量。

3.1 严格质量控制程度

质量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就不会有有效的管理。因此,为了保证放射科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网络。科室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各个工作点设立质控医师,具体负责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根据科室的工作任务、性质和特点,分别建立相应的质控制度、标准和工作程序,并落实责任制,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的质控记录,定期汇总评价,强化质控意识,完善自我检查和监督。

3.2 强化对放射设备的控制

许多临床研究证实,尽管肿瘤的类型和临床分期相同,但在不同放疗部门的5年存活率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果靶区剂量偏离最佳剂量的±5%,就有可能使原发肿瘤失控和并发症增加。为此在放射治疗中,要加强对放射设备的控制。干式激光打印机配用于放射时,由于激光胶片本底灰雾较高应注意相关摄影技术条件的选择。一般而言,应尽量选用低KV值,这样可减少胶片灰雾,并有效提高影像对比度。

3.3 统一评片标准

根据“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暨放射诊断QA、QC第3届全国学术会议”研讨制订的《4个部位7种影像质量标准草案》指导性文件精神,以一张标准X照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正确的部位与位置、适当的密度和对比度、良好的锐利度和较小的失真度)和一般准则(满足要求、注释全准、无技术操作缺陷、用片分格射野得当、布局美观、密度适中等)为评片基础。我们为此应根据此条例制订详尽的高质量、高起点、适合本单位条件的评片标准。

3.4 全面提高技术员的素质

在放射治疗中,技术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我们为此要求技师按《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直线加速器技师考试大纲》自学,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对新分配工作的技术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独立操作。选送技术员外出进修,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做到人人熟悉机器的操作、功能和性能,培养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准确录入患者信息,规范摆位,去除异物,合理选择条件,选择最佳时机,用最佳的后处理方式处理图像。

总之,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疗效的关键。近年来放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在日常检测和治疗中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落实各项指标的定期检测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才能确保治疗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于金明,殷蔚伯,李宝生.肿瘤精确放射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9-346.

[2]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20-133.

[3]吴开良,蒋国梁,王鹏,等.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靶体积确定的影响因素[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3):188-191.

篇5

[中图分类号] R44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c)-0041-02

乳腺癌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国内各大城市中乳腺癌发病率已占恶性肿瘤的首位[1]。X线检查是术前诊断乳腺疾病准确率最高的影像学方法[2]。这种成像技术的效果取决于高质量的照片,乳腺X线成像中,掌握和控制X线摄影乳腺投照位置、压迫技术是提高照片质量的关键。本研究分析乳腺照片的质量,评价不同的摄影特点及影响乳腺照片质量的因素,以提高乳腺摄片质量,为乳腺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本院乳腺钼靶X线摄影照片200份,患者年龄24~68岁,标准为头尾位(CC)、内外侧斜位(MLO),少数侧位及夸大头尾位等。使用美国LORDA高频钼靶机、爱克发IP板、爱克发CR、爱克发激光打印机、PACS系统。

1.2 阅片方法

根据美国放射学院(ACR)乳腺报影质量保证委员会制定的《乳腺摄影质量标准法规》(MQST)标准,《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3],由质控小组对乳腺片进行质量评价、等级划分、分析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符合诊断标准的乳腺图像标准

图像清晰、层次丰富、锐利度好,及相邻胸壁清晰可见,处于切线位平行于摄影台,符合诊断要求。甲级片标准:①适当的影像密度;②对比度、清晰度良好;③摄影正确;④无技术操作缺陷。其中一项不符合为乙级片,两项不符合为丙级片,由于技术不良造成照片不能作为诊断依据者为废片。

1.4 观察项目

根据评价标准,对所有图像进行评价、分析、统计,如摄影是否标准,标记是否明确整齐,对比度、清晰度是否良好,是否有伪影,有无明显污渍或划痕,图像能否清晰显示的皮肤、皮下脂肪层、、乳晕、腺体、导管、脂肪、纤维组织、淋巴和血管、部分胸大肌、各淋巴结和腋前组织等。

2 结果

200例患者检出阳性病例168例,阳性率为84%。其中甲级片173份,乙级片23份,丙级片3份,废片1份;影响照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摆位不标准、皱褶伪影、污渍等(表1)。

3 讨论

3.1机器、片盒的日常准备

视察机器系统的运行情况,定期为机器进行调试管理、较准;定期清洁乳腺机,尤其是乳腺探测器表面、压迫板等,避免灰尘颗粒、皮屑、污渍、擦刮痕等。注重乳腺专用IP板的日常维护,定期清洁IP板,避免伪影的产生,并合理、均匀地使用每一块IP板,检查IP板是否有刮痕,有物理损伤不能修复的IP板或使用超过限度的IP板应及时更换。

3.2 检查前与患者沟通及准备

技术人员在检查前应认真阅读临床医生开出的申请单,根据医生的摄影申请单和受检者的主诉对异常部位进行确认[5]。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确认是否有检查或手术史,是否有隆胸、假体等,严格按标准进行设计,必要时进行选择性补充摄片。

乳腺X线检查是一种特殊的检查技术,检查部位又是比较敏感的私密部位,患都难免会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心理,所以检查医生应该向受检者说明检查过程和可能遇到的一些情况,比如摄影时进行压迫时可能会引起不适,应向受检查者解释压迫操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消除受检者的紧张心理,取得受检者的积极配合。

检查前要询问年轻女性受检者的月经时间及月经情况,告知乳腺钼靶检查的最佳时间应为月经后1周左右[6],必要时可以预约最佳的乳腺检查时间。嘱受检者脱去上衣,充分暴露双乳并进行触诊,将资料记录在申请单上[7]。去除及其周围项链、药膏等,必要时在检查前进行清洁。

3.3 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摄影

认真做好标识,根据临床需求选择。标准摄影是MLO及CC位,标准摄影是基本的摄影方法,不是把病变部位作为重点的的摄影方法。病变部位与乳腺组织重叠不能充分显示或位置较特殊时需追加摄影。

标准CC位:被检者面对乳腺机站立,技术人员位于受检对侧,被检者头转向对侧,技师轻轻将乳腺组织牵拉远离胸壁,使乳腺组织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将放在暗盒托盘中心,调节压迫器,从上往下压迫直到乳腺外侧有紧绷感[8]。CC位的影像合格标准:左右照片对称;必须显示内侧乳腺组织,应尽可能包括外侧乳腺;胸壁的深处要尽量包括进去(到胸大肌出来的程度);乳腺无皱褶;的轮廓可见。

标准MLO位:被检者面对乳腺机站立,身体转离受检侧,足部与片盒胸壁近侧缘成约45°角;将乳腺机暗盒托盘与水平面成45°~75°角,使暗盒与胸大肌平行,被检侧上臂抬高抓住把手、肩部前旋,使乳腺和胸大肌尽可能靠近暗盒托盘中心,腋窝凹陷处置于暗盒托盘的拐角,将胸大肌轻轻向前推,同时向上向外牵拉乳腺,调节压迫器,直到有足够压力,使被检乳腺充分展开再向下牵拉腹部组织,以打开乳腺下皮肤皱褶。X线中心经乳腺内上方到达外下方射入胶片中心,嘱屏气后曝光。MLO位的影像合格标准:左右照片对称;的轮廓可见;胸大肌要延伸到基线附近;乳腺后方的脂肪组织被很好地显示出来(特别是乳腺内下角不能被切掉);胸壁组织被包进来,乳腺下部折叠处的组织伸展;乳腺无皱褶。

3.4 图像的后处理

X线摄片具有很高的线性度、宽容度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对乳腺影像进行谐调、空间频率等处理,提高空间频率及宽容度,使乳腺皮肤及深部脂肪密度呈线性变化,均可清晰显示[9]。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设备条件有限,但照片的质量可以有效控制。做好合理维护和日常保养可以保证设备性能稳定并延长使用寿命;钼靶摄影的规范化操作、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可提高乳腺图像质量,使每张乳钼靶片都符合影像诊断要求,减少漏诊和误诊,为各类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 师文福.乳腺钼靶摄影技术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4,11(11):860-865.

[2] 胡永升.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2):134-138.

[4] 王青宏,朱健,王晓强,等.数字乳腺钼靶X线摄影规范花操作与质量控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3):186-188.

[5] 秦维昌.译.乳腺摄影质量控制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5.

[6] 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 曾亚琴,徐恒昀.优质乳腺钼靶片的标准化摄影技术[J].中外医疗,2009,28(4):152.

篇6

我院为边疆二级甲等医院,长期以来,受当地经济文化影响,发展缓慢。近十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边疆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医疗卫生质量全面提高,医院建设日新月异。有着先遣部队和侦察兵美誉的放射诊断迎来了发展良机。现在,我院放射科有医师3名,技师3名。设备包括美国GE Sytec1800iCT机一台,德国SIEMENS Axiom Iconos MD数字化X线机一台,DigiArcTM100CB C型臂X线机一台,日本日立500mA X线机一台,上海医疗机械厂生产的500mAX线机一台,床旁X线机一台,战备携带式40mA X线机两台。Konica激光相机一台,Kodak DryViewTM8150干式胶片打印机一台。

        

放射诊断是以放射影像为载体,以临床病史、主诉、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等病理生理特征为参考,通过医师的分析得出医学诊断的过程。这些影像或是数字的或是模拟的,或是二维的或是三维的,或是打印在胶片上的静止图片或是显示在监视器上的动态画面,尽管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为的因素。一张传统的X线平片同样凝结着一个技师的工作态度;一个三维重建的图像,更能体现出操作者的业务修为;同样,一份报告单折射的是一个医师的专业水平。所有这些,综合体现了整个放射科的总体水平。

        

在交通、通讯发达的当今世界,医学影像资料已成为了一种可以共享的社会资源,放射科也真正的成为了医院的一个门户。人们(尤其是医务工作者)拿到一份医学影像学资料,很容易得知这份医学影像资料出自于哪家医院,通过这份影像资料的质量水准,自然而然也就大致了解这家医院的医疗水平与规模。基于这种名声在外的考虑,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出发,进行了一些相关措施,现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现将我们的做法与体会报告如下。

1  具体做法

1.1  在QA管理方面

1.1.1  以人为本,增强思想素质,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QA、QC管理,首先是人的QA、QC[1]。思想决定意识,思想指导一个人的行为,只有高尚的思想素质才能成就良好的服务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工作质量的保障。从这一点出发,我们长期坚持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从思想源头上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服务理念。

1.1.2  落实责任制,增强责任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责任源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承诺,是社会关系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桥梁和纽带。责任的基本内涵在于主体一方对客体一方必须负有义务。也就是说,责任就是责任主体方对客体方承担必须承担的任务,完成必须完成的使命,做好必须做好的工作。在这方面,首先,我们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级人员的责任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其次,我们强调在分工协作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做到专职专管,确保了工作的有条不紊。

1.1.3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行业的基本知识则是科学技术的奠基石,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真正做到精益求精。我们不但要学习基础知识,更要学习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不断更新的医学影像设备。自2002年以来,我们分别派出多名医技人员前往各上级医院进修,拓展了大家的视野,增强了大家的见识。同时我们定期请各级专家定期来院辅导、交流。通过这种“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业务技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1.1.4  制定符合医学影像诊断的标准,建立健全病例随访追踪制度[2]。放射科QA是一个目标,最终目的就是通过高质量的影像资料做出正确的医学诊断。医学影像的诊断符合率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放射科医师的业务水平,在医学影像硬件不断充实,图像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我们制定了95%以上的诊断符合率的硬性指标,并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现了这一目标,现在,我们的诊断符合率基本在97%以上。

1.1.5  定期对放射科机器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维护;对设备的性能、照片的质量进行定期的评价。硬件的质量保障是放射科QA管理的重要环节。

1.1.6  建立完整详细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KV、MA、S值,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洗片机专用水槽的质量,显影液定影液的PH值,机器的使用情况等。

1.1.7  制定符合当前放射科QA、QC的手册,以便及时查阅与修正。

1.2  在QC方面

1.2.1  人的因素。放射科QC是一个方法、手段的过程,人的因素极其重要,尤其是技师方面,我们要求医学影像的制作过程要科学、客观,而不能片面的主观的处理,力求做到图像清晰,层次丰富,无遗漏,无人为伪影。

1.2.2  设备的运转、性能的情况。影像设备是影像医学的前提,设备的正常运转是放射科QC的关键,对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日常工作习惯,确保了影像设备及其附件得到有效的检测和维护。

1.2.3  材料的选择。包括对各种影像检查所选用的各种材料,胶片、增感屏、显、定影液、造影剂等的规格及厂家。

1.2.4  医学影像资料的产生,主要的是制定一系列完善齐全的检查制度,CT的,普通放射的,各类造影的,平时的,急诊的。这是放射QC管理的最主要环节。

1.2.5  对X线剂量的控制,要做到既能得到稳定的高质量的影像,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射线对受检者和工作者的辐射。

1.2.6  提高工作环境质量,使工作人员办公舒心,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良好的环境也会给患者带来信任与安慰。

篇7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55-5200(2014)02-070-03

CT机全称为X射线计算机断层影像装置,X射线CT的广泛应用存在着给受检者和操作者带来较高剂量辐射的隐患[1]。目前我省县级以上医院配备了多层螺旋CT机,但各级医院所配置CT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为了提高CT机在临床应用中的诊断准确度,保护患者及操作者健康,应定期对CT机进行应用质量检测。本文抽查了全省各级医院在用CT机,分析汇总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并对CT机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检测对象为山东省内各级医院医用CT机160台,占我省CT机总数的51.3%,均为一手新机。按照医院级别分配,省级医院78台(48.75%),市级医院48台(30.00%),县级医院29台(18.13%),乡镇医院4台(2.50%)。

1.2 检测方法

依据国家规定标准GB/T17589-1998《X 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规定的性能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及评价方法[2-3]。

1.3 检测内容

针对CT机的性能检测项目包括:定位光精度、头部剂量指数、水的CT值、噪声、CT值均匀性、层厚偏差、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和床位移精度。同时针对CT机房的屏蔽防护、机房防护设施进行检测调查,并对X射线机房控制室防护门、机房观察窗和放射科防护门泄露原因进行分析。

1.4 测量仪器

剂量指数检测设备使用SOL IDOSE 400 型(瑞典 RTI Electronics)及配套的WDCT电离室,剂量模体为76-414型头部剂量模体(美国Victoreen公司)。性能检测设备采用CATPHAN500 CT性能检测模体(德国IBA公司)。另配有水平仪、温度计、气压表、钢尺等。

1.5 检测条件

检测条件为管电流140mA,管电压120kV,扫描时间2s,检测项目除层厚偏差之外均采用10mm层厚且剂量值小于50mGy。

2 检测结果

2.1 160台CT机性能检测结果

160台CT机性能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160台CT机性能检测结果(x±S)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合格台数 合格率(%)

定位光精度(mm) 1.74±0.98 150 93.75

头部剂量指数(mGy) 42.29±4.31 160 100

水的CT值(HU) 0.63±1.88 160 100

噪声(%) 3.14±0.85 158 98.75

CT值均匀性(HU) 2.76±2.69 156 97.5

层厚偏差(%) -3.77±3.71 154 96.25

空间分辨率(Lp/cm) 6.63±0.58 160 100

低对比度分辨率(mm) 2.66±0.57 160 100

床位移精度(mm) 0.72±0.54 160 100

全部9项指标 ― 146 91.25

由表1可见,大部分CT机运行状态合格,定位光精度指标不合格率较高,说明这个指标容易被忽略。有研究认为头部剂量指数在20-50mGy范围为宜,本次检查所有CT机剂量指数均小于50mGy,说明在CT机使用过程中,已经有了注意剂量合理的意识,同时说明探测器灵敏度的提高使得低剂量扫描得以发展[4]。但头部剂量值相对仍较大,降低管电压可以使受检者剂量降低,在临床应用中,在确保影像质量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的前提情况下,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体重的受检者调整管电压,其中瘦小受检者和儿童应使用较低管电压扫描,而肥胖受检者应使用较高管电压扫描。但实际应用中,一般使用统一管电压(120kV)扫描,导致瘦小受检者和儿童受到较大的照射剂量。

2.2 CT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

CT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CT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

检查项目 n 剂量范围(?Gy.h-1) 超标数 超标率(%)

机房外窗 160 0.14-5.98 8 5.00

机房外墙 160 0.14-0.52 0 0.00

放射人员操作位 160 0.14-30.18 2 1.25

铅玻璃观察窗 160 0.14-31.96 12 7.50

放射科门 160 0.14-64.02 38 23.75

控制室门 160 0.14-47.76 24 15.00

注:工作场所及其周围环境的放射本底空气吸收正常剂量为:0.13?Gy.h-1,以上数据未扣除本底数。

2.3 CT机房防护设施调查结果

CT机房防护设施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CT机房防护设施调查结果

调查项目 n 符合标准数 合格率(%)

机房面积 160 130 81.25

机房位置 160 146 91.25

机房内通风 160 132 82.50

机房内布局 160 156 97.50

有用线束朝向 160 136 85.00

电离辐射标记 160 122 76.25

工作状况指示灯 160 144 90.00

3 讨论

3.1 问题分析

3.1.1 CT机房控制室防护门、机房观察窗和放射科防护门泄露原因 CT机房控制室防护门、机房观察窗和放射科防护门泄露原因分析见表4。

表4 CT机房控制室防护门、机房观察窗和放射科防护门泄露原因分析(n=160)

泄露原因 控制室

防护门 铅玻璃

观察窗 放射科

防护门 外窗

铅当量不足 4 12 26 0

无屏蔽防护 0 0 2 1

结合处密封不严 8 10 24 0

检测总数 160 160 160 160

3.1.2 不合格项目分析 在本次检测中,不合格项目主要表现在定位光精度、CT值均匀性、层厚偏差和噪声,其中前3项可以通过调校加以校正。层厚的精度会影响空间分辨力和剂量,造成 CT 值的不准确。均匀性和噪声的测量值受到剂量和层厚影响,因此我们规定使用最大标称层厚的标准头部扫描条件[5]。所有不合格项目的CT机均在县级或县以下医院使用,说明其管理存在缺失情况,未能做到定期维护和校正。

在X线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方面,基层医院普遍存在有控制室门、放射科门和铅玻璃观察窗剂量超标情况,其原因主要是铅当量不足和结合处密封不严导致。而在机房防护设施方面,部分基层医院存在着机房面积过小、机房内通风情况不佳和电离辐射标志不完善的情况,与其对于房屋设施缺乏重视有较大关系。

3.2 提高质控水平方法

3.2.1 基层医院需培训提高医技人员素质 目前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及政府对于基层医院加大医疗经费投入,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在硬件设施质量提高的同时,基层医技人员的素质并未得到相应提高,特别是在医用诊断设备的维护方面,基层人员无法有效做到定期检修与维护,导致医疗设备性能指标不稳定,影响受检患者的健康安全。而在三级医院,多数均有较为完善的设备管理维修校准和相应的医学工程师,此类人员除了具备上岗资质之外,还定期进行技术培训,能够有效对CT机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保养及质量监督工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6]。

3.2.2 基层医院需改进机房设施 目前基层医院为了增加收入,满足患者需求,非常重视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但在机房面积、通风情况以及防护门窗改进方面缺乏重视,认为能用就行。但事实上,由于医用X线是一种人工辐射源,应用范围广、受照射人数多,若机房基本设施及防护设施不完善,长久势必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造成不良影响[7]。为此,有必要加强对于基层医院X射线防护方面的监督管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投入相关资金予以支持。

3.2.3 CT机检测制度应进予以完善 由于随着曝光次数增加和使用年限延长,CT机的性能指标会产生下降[8]。我省对于CT机的检查采取每年抽查的方法,今后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检测次数。针对CT机的影像质量检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提出应对CT设备进行定期稳定性和状态检测,尤其针对均匀性、噪声、水的CT值等易改变指标应每月校正1次,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3.2.4 CT机应用质量应严格管理 CT机作为大型医用设备,应当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使用、配置。对上岗人员实施包括《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合格证》、《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和《大型医疗设备上岗人员技术合格证》的“三证”管理,上述管理方法在提高放射诊疗水平、保证CT机设备使用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9]。

3.2.5 针对未来医用CT机检测方法探讨 针对医用CT机,应每半年进行一次CT状态检测,平时应每周进行水的CT值检测、校正。同时应注重定期测试CT机的运行状态指标如噪声、对比度分辨率等。由于CT会对患者造成一定量的辐射,因此应定期检查剂量指数保证其维持在20-50mGy的范围之内[10]。

对于CT操作医技人员,有必要定期组织其参加CT质量控制的知识培训,包括CT机原理、日常简易维修、检测方法、规范操作等,并组织考核工作,以建立CT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组织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格日勒满达呼,王成国,哈日巴拉,等.内蒙古西部CT机影像质量保证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192-195.

[2] 陈玉,王川健,李红环,等. 海南省39台CT机性能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2,39(4):358-359.

[3] 苏首勋,李伟辉,王芳芳.濮阳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状况调查与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4):432-433.

[4] 陈水江,范荣,郑红. 茂名市CT应用质量控制检测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193-194.

[5] 田永阁.关于测量螺旋 CT 机剂量性能指标的作用及检测方法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30.

[6] 格日勒满达呼,张淼,王成国,等. 108台医用CT机影像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58-59.

[7] 刘先平,周龙成,郭鲁琼. 资阳市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防护现状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194-195.

篇8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诊疗工作越来越多地依赖现代化的检查结果。像X光检查、CT、MRI、超声、胃肠镜、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传统的医学影像系统中,影像的存储介质是胶片、磁带等,其耗材成本支出高,存放、查找、借阅难,且由于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难以避免病人重复检查等问题,使得病人检查费用居高不下。因此,传统的医学影像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采用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目前,虽然有部分医院已经开始对医疗影像的数字化管理,在医院内部实现了这些资源的共享,但跨院间的信息共享尚不能实现。因此,区域PACS系统的应用是必然发展趋势。

1.简述区域PACS系统的架构组成

1.1 区域PACS系统发展历程

一般PACS系统用于医院的影像科室,最初主要用于放射科,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PACS已经从简单的几台放射影像设备之间的图像存储与通信,扩展至医院所有影像设备乃至不同医院影像之间的相互操作,因此出现诸多分类叫法,如几台放射设备的联网称为Mini PACS(微型PACS);放射科内所有影像设备的联网Radiology PACS(放射科PACS);全院整体化PACS,实现全院影像资源的共享,称为FULL PACS(全院级PACS)[1]。而PACS的未来将是区域PACS的形成,组建本地区、跨地区广域网的PACS网络,实现全社会医学影像的网络化。

1.2 区域PACS系统概述

区域PACS目前尚无公认的完整准确定义。一般来讲区域PACS是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局出发,以区域内代表性医院为核心,通过构造区域内部的医学影像信息交换平台,以实现区域内医院的医学影像资源的共享与整合[2]。

区域PACS目标是在集团医院之间,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之间,通过公共网络进行影像同步和传输[3]。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诊前往大型医院进行影像检查,社区卫生中心可以随时调阅位于影像中心的患者最新和历史影像进行诊断读片和治疗,同时如果患者在不同医院间转院治疗时,该病人的医学影像资料也会通过影像中心和电子病历资料一起发送到接诊医院。区域PACS的一般性应用架构如图1所示。

1.3 区域PACS系统主要应用

区域PACS与目前医院内部的PACS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目前来讲区域PACS所覆盖的应用主要包括:远程诊断咨询或者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和医学继续教育,区域内部医学影像资源共享或者医院内部PACS系统的互联互通,远程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等。

2.区域PACS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由于区域PACS的应用范围跨越了单一的医院实体,从而产生了很多医院内部PACS所没有的新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包括:

(1)患者的身份识别问题;

(2)影像资料的存储与共享问题。通过以下技术应用可以解决这些关键问题。

2.1 EMPI应用

区域PACS建设的一个最主要的出发点就是能够使患者在区域内医疗机构进行的所有影像检查结果能够在授权许可的情况下被整个区域内的医疗机构所共享访问[4]。例如患者曾经在甲医院进行过CT检查,过了一段时间,又在乙医院进行检查,乙医院的医生应该能够通过区域PACS调阅患者在甲医院的历史检查结果,以决定是否重新进行检查或者在进行诊断时参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解决患者的身份识别问题。

EMPI(病人主索引)的概念引出,将有效地解决病人信息在时间、空间上的连续性问题,为区域PACS系统提供一个独立、长久存在的患者信息库,保证患者信息一致性、准确性。通过病人主索引可以检索到所有关于该病患的信息所以在区域PACS系统应用软件开发与实施项目建设中推行唯一标识的机制,如图2所示。

如何保证数据来源的畅通、鲜活、准确、标准是系统中数据共享、传输的关键点。由业务操作在为新患者做业务处理时,需要在数据中根据EMPI的管理方式进行ID的识别与整合,创建主索引和映射信息,建立信息共享的基础连接的需求;数据中心通过安全管理、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为信息共享提供可靠的保障;当数据中心接收查询请求信息时,通过映射关系查询病人的主ID;根据病人的主ID及其规则权限,查找需要调阅系统的ID信息;根据此ID信息在数据中心获取需要的相关数据。

2.2 XDS-I应用

区域PACS建设目前有集中存储的解决方案,也有分布式存储的解决方案。影像资料的存储既要考虑成本问题,也要考虑访问效率的问题。目前来讲国内应用的PACS系统,因为大部分厂家的产品都很好的遵从了DICOM 3.0标准,不同厂家PACS系统产品的整合一般还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诊断报告的格式则千差万别。为了解决不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间信息共享的问题,IHE提出了“跨医疗企业文档共享(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即XDS)”集成方案。XDS(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是IHE IT基础技术框架(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 IT Infrast-ructure Technical Framework)中一个重要部分,它为IHE中的各医疗机构(医院)提供共享信息的注册,,以及跨医疗机构的文件共享服务[5]。

考虑到所有数据大集中可能造成的风险,在数据存储上一般建议采用集中/分布式模式。在实际的存储中,对于影像文件而言,把阳性率图像文件和报告文件集中存储在中心,而其他的则分布存储在各自的医院。也就是说与阳性检查、科研、教学相关的医学文件都集中存储在中心,其它医学影像报告文件存储在各医院。但是,所有的文件,不论是存储在医院还是存储在中心,都需要集中在中心进行注册管理,便于查询检索使用。

3.讨论

区域PACS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医学影像(例如常见的CT、MRI、B超等)的获取、存储、传送和管理的综合平台。对患者而言,它跟过去的传统医学影像存储模式相比,主要具备以下优势:医学影像信息的共享可以直接避免重复检查,从而降低就医成本;无论是在大医院或是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由于实现了信息共享,可以将患者资料快速准确完整地传输,提高日常诊断的效率,对于疑难病症,可以及时获得区域乃至更广域的资深专家会诊;患者的医学影像信息和过往病史可以随时查询,为科学分析和综合诊断提供了有利保障。

区域PACS系统的建设,在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化放射科检查流程、提高科室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及改善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有利于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更有利于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伟.医院数字化先锋[J].软件世界,2004(03).

[2]吴静炯,罗晓晨,唐苏红.区域医疗与PACS网络系统建设的决策意义[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01).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医院的建设步伐加快。医护人员的医术虽然很精湛 病人也有良好的护理,有的疾病仍然不能治愈,但是有了医疗仪器设备来帮助医生们进行诊断、治疗,就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所以医疗设备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物质基础和医院现代化的标志。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越来越依靠于先进的医疗设备。在使用而此时就需要制定一些管理制度。

一、课题研究背景

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

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医学影像学泛指通过x光成像(x-ray),电脑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 超声成像(ultrasound),正子扫描(pet),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眼球追踪(eye-tracking),穿颅磁波刺激(tms)等现代成像技术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成像又称卤化银成像,因为从前的菲林(胶卷)是用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成像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也在不断进步中。影像医疗设备在诊治疾病方面日益广泛,科技含量越来越大。尤其是ct和磁共振等大型影像设备具有高电压、集成电路多、结构精密等特点,促使它的价格昂贵。

医疗设备是医院管理建设的一项新内容,医疗设备数量有限,分布不够合理,增加了医院管理的难度。在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医疗设备管理不当、使用不当、操作不当等,造成故障,维修保养,尤其保养落后,不及时,不到位,甚至会出现伤害现象。当前医疗设备管理滞后,是现代医院管理的薄弱环节。

医疗设备技术含量高,要求购买人员和使用人员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有的医院购进设备后,缺乏专门的医疗设备使用操作技术人员。现有使用操作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或虽经过一定的培训,但不熟练,不精通,一知半解,操作不当。

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不能按照规范使用医疗设备,使医疗设备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管理不规范。档案不健全。医疗设备管理无历史档案,没有完整的使用记录,维修保养记录,在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过程中缺乏依据。

伴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学等学科的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完善,医学影像设备已经成为当今医院不可或缺的检查设备。

医院通过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患者的检查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正确诊断。但与此同时医院也在使用医疗影像设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设备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因此,医院就需要获得更丰富、更实用的相关信息,以解决在使用医疗影像设备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问题的深入,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将不断暴露。现代化的医院要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要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综合效益,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

为防范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2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本论文的内容

根据医疗科学需要及经济、实用的原则, 正确地选购设备, 为医院提供品种、性能、精度适当的技术装备; 加强岗位责任制, 负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形成一个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 提高在用设备利用率, 在保证供应和效益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作用, 并做好引进医疗设备的研究消化、改进; 提高设备的完好率, 保证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尽快掌握引进设备的安装, 保养及维修技术,及时解决备品配件的供应。医疗设备管理的目的是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技术, 采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影像设备对环境及人类的危害,来唤醒人们对此的认识,提高人们防护的意识等问题。针对现行医院常用的管理制度的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使影像设备的管理制度更完善。

(三)研究的依据

影像设备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效益,如:维修费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的意识,医疗器械的维护和维修管理,医疗器械的规范化操作程度,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四)研究的意义

只有把医疗仪器设备管理好, 才能进行科学预测, 制订设备的“总体规划”以及实施方案, 并进行协调和控制, 使之达到最优化。才能提高设备使用率, 使设备的总效能达到最高水平, 产生它的最大效应。如果管理不当, 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应有作用, 影响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发展, 还将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 做好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 对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科室各成员应该很好的学习“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 科学的使用和管理机器,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只有加强了设备的维修管理, 因而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得到维修和保养, 保证了设备的正常使用, 从而更好地发挥设备的综合效益。

(五)毕业论文的进化表

时间计划完成任务

11月10日——11月14日毕业论文的选题报告

11月15日——12月01日毕业论文的中期报告

12月02日——12月22日完成毕业论文

12月23日——1月24日毕业答辩

三、参考文献

1 朱险峰,卜祥义,邓卫红.如何做好医学影像设备维修的规范化管理,中国医疗前沿,XX年6月.

2 沈增贵,刘曼芳,梁才,胡志.影像设备的科学化管理,中国医疗设备,XX.11.

3 李迅茹.放射物理与防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XX.

4 洪洋.放射物理与防护学.人民军医出版社,XX.8.

5 付建国,陈本佳,方国才等.医学影像设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XX.11.

6 赵建中.完善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ct理论与应用研究,XX.2.

7 孟伟.如何加强影像科大型设备的科学化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XX(5):38-38.

8 陶剑光. 大型数字化影像设备的管理.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66-67.

9 童双立,闫罡,孙璐. 大型影像设备的购置、管理和维修. c t 理论与应用研究,1999(8):41-43.

10 何彩平. 医疗设备管理的思考. 中国医学装备.XX(7):33-34.

11 李公平. 规范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之浅析. 医疗设备息.XX(3):59-60.

12 陈康.经济寿命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疗器械杂志,XX年33卷第3期:215-216.

篇10

2012年初,为推进信息化深入实施,提高临床科室诊疗技术及效率,二炮总医院拟建设全院级PACS系统,建立包括医学影像科、超声科、病理科、导管室、内窥镜、心电及临床科室等在内的全院PACS系统。该项目PACS软件系统要求建成支持国际通用标准及规范(如DICOM3.0、IHE、HL7、CPACS等)的,以涵盖全院所有影像科室及需要阅读影像资料的科室,实现全院级FULL-PACS和数字化医院建设要求的所有内容。同时需建成基于IHE标准的医学影像资源中心系统,建立医院的医学影像资料库,全院PACS系统还将与二炮总医院正在上线的新版医护一体工作站无缝整合,完成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并向各临床科室拓展临床医生工作站,完成全院级的影像信息化建设,有效缓解院内“信息孤岛”现象。

二炮总院对医院全院PACS项目建设有三点最基本的技术要求:调阅在线静态影像的时间(第一幅图像)不超过2秒钟;调阅二级在线(归档)静态影像的时间(第一幅图像)不超过5秒钟;PACS体系稳定性承诺99.99%,一年宕机次数不超过1次 ,单次系统恢复时间不超过20分钟。

HiNet PACS完成项目验收

华海全新一代HiNet PACS系统遵循DICOM 3.0、HL7和IHE等国际标准,符合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功能规范》,采用了成熟的、先进的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结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 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因此赢得了承建二炮总院全院PACS建设项目的机会。

该项目于2012年8月16日正式进场,实施包括放射科、特诊科、核医学科、内镜中心、病理科、心内科以及全部院内临床科室在内的整体实施工作,项目于2012年12月31日前完成,并于2013年7月正式完成项目验收。项目的整体实施方案结合了二炮总医院对数字化医院的整体规划,以建设全院级PACS系统为总目标,通过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最终建成了既遵从国际及行业标准,又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数字化影像系统,为最终实现数字化医院打下了坚实基础。

系统的特色设计方便医生使用

在医院的实际应用过程中,HiNet PACS系统的功能模块化设计、统一的后台业务服务和两级存储管理等6大特色为医院的影像系统建设锦上添花。

功能的模块化设计,将放射、超声、内窥、核医学、乳腺、心电和三维等功能集成在同一个产品中,可根据不同的科室或用户角色,在客户端提供不同的功能模块和操作界面。

系统的界面,采用了业内领先的WPF用户界面。其风格统一、美观、清晰且易于理解和使用。而且,用户可以在同一界面下实现全系统的监控和管理。

系统的两级存储管理,可以实现科室级的PACS系统建设,而且数据相应迅速。这种设计也方便其将来扩展至区域级PACS系统,

HiNet PACS系统在业内率先应用云计算技术平台,其部署灵活、具有极高的可扩展性以及较低的部署、运维成本,充分满足了二炮总医院这样的大型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等医疗影像业务的不断增长和数据的急速膨胀。

该系统所采用的统一的、基于Oracle的系统平台,有利于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提高系统的性能。数据库同时还支持SQL-Server、DB2,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应用需求。

系统实现工作流程优化以及诊疗效率的提升

医院在装备HiNet PACS系统后,成功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网络化信息传递。整个影像诊断过程得到了标准化和网络化。系统结合医院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影像诊断效率,优化了工作质量。

1. 影像诊疗过程的标准化、网络化。HiNet PACS系统将各影像设备的影像数据通过DICOM/DICOM GATE、HL7标准及IHE规范转变为集中存储、数据共享,同时它又将传统的工作流程转变为网络化、自动化集中统一的PACS/RIS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网络化信息传递使得所有数据能够快速传输。系统通过数据挖掘手段替代了医院科室数据的人工统计和报表之后,实现了实时查询和快速分析。

2. 提高影像诊疗效率,优化工作质量。HiNet PACS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医学影像处理技术,以PACS/RIS集成建设为主,帮助医院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化建设和流程改造,从而提高了诊疗效率以及更大范围的医疗信息共享。此外,系统对现有系统中硬件的合理规划利用促成了影像科PACS/RIS的紧密集成和高度统一,影像科检查预约登记、报告书写的计算机化也在系统上线后得以实施,系统内置诊断模板实现了影像设备(DICOM与非DICOM)的影像信息(静态与动态图像)采集与数字化转换和图文报告。

3. 实现患者数据长期可靠存储与科学有效管理。HiNet PACS系统能够支持图像及文字信息保存及访问的长期、大容量存储体系,建立包括全院临床科室和门诊科室在内的影像信息共享系统,实现高速在线存储和可规划容灾系统、安全备份系统的多级安全存储。

系统为患者诊断结果和数据调阅分组,并为用户管理权限分级,实现了影像科室调阅患者在线静态影像数据时间(第一幅任何图像)不超过2秒,临床终端工作站调阅浏览近期图像数据(3年内)不超过3秒,调阅浏览远期图像数据(3年以上)不超过5秒。

4. 通过HiNet PACS系统建立的医技科室检查预约中心,配置了排队叫号系统,实现了临床医生影像检查报告一键调阅,瞬时查看。

PACS与现有医院信息系统(HIS)的集成实现了申请、报告等患者医疗文字信息的相互传递,患者费用信息的生成汇总,临床科室与检查科室之间的影像信息共享以及检查科室对患者其他医疗信息的共享。HiNet PACS系统建立起的PACS服务器集群和大容量集中存储系统可平滑扩容,提供多级数据安全体系保障。

系统支持数据的备份及容错功能,提供数据转移和恢复措施,并可连接医院放射科现有主要影像设备,实现非DICOM接口设备的影像标准化及全院影像资料标准化存储与管理。

HiNet PACS优化了放射科室内部的工作流程,充分利用网络传输功能,减少了检查诊断过程中的人工环节,系统流程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或修改。通过与HIS的集成,实现了患者检查申请、检查确认、预约管理、诊断结果反馈等关联业务流程的自动进行。

HiNet PACS系统不仅在内部建立起了统一全面的用户权限管理,还实现了诊断报告模版化、规范化以及报告的集中管理与打印。

通过系统提供的多种影像调阅模式,可以实现放射科、门诊、住院及部分相关科室的影像快速调阅,同时各种影像后处理功能也提高了诊断质量。除此之外,系统还实现了影像检查质量的控制管理和诊断报告质量控制管理,科室内各种信息可实现全面、实时、客观的统计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分析统计功能可作为量化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考评依据。

系统实现了医院内部影像资料及相关信息的统一存储、管理和数据共享。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