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4: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如何提高规则意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规则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世界因有了规则而变得和谐美丽,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学生的规则意识就是其对于这些行为准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在课堂上,学生良好的常规习惯,是课堂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只有在有序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活跃,状态积极。美术课亦是如此,当学生有了较强的规则意识,美术课堂才会营造得更加和谐生动,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美丽的生命魅力。如何让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感悟规则的实际意义,真正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美术课堂,近年来,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我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些策略,积累了一点经验,试述如下。
一、感悟规则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规则的内需
让规则的遵守者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首要内容。只有当学生建立了规则的概念,懂得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课堂规则是有效展开学习的基础与保证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初步规则意识,加深学生对规则的认可,激发他们对规则的内需。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他们认知水平的日渐成熟,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他们同样能透过表象,洞悉问题的实质,所以和他们交流规则的内涵,引发他们感悟规则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就显得意义深远。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现象,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真实意义,理解规则的必要性。
二、学生自主制定,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
苏霍姆林斯基说:“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那么,我们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只有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主地制定课堂规则,这样产生的规则才更符合“民意”,更能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正如孩子在游戏中,因为孩子自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些规则不仅符合他们的内心需求,更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他们不仅熟悉这些规则,更能在游戏中用这些规则进行自我约束,所以美术课的规则也理应由孩子自己来制定并完善。由于我任教的班级都是高年级学生,他们不仅能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规则,更能在与同伴或与其它班级的交流中不断调整完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努力,一套适合高年级的美术课堂规则就如期诞生了。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则,学生不仅乐于遵守,而且体现了教育对学生权利的尊重,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规则的执行力度。
三、做好“第一次”,为学生有效遵守规则顺利导航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规则形成后,如何保证它的有效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第一次”印象深刻,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第一次违规时,大家所采取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规则在学习中的顺利运行,更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暗示作用,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切忌“雷声大,雨点小”,当孩子第一次执行某项规则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帮助孩子达到目标,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一旦出现“第一次”违规现象,更要及时制止,合理引导。
四、“共同体”的建立,让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双赢
规则的意义,不仅要使学生在互相监督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更要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与激励中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是我们制定课堂规则的积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总是乐于监督其他同学的违规现象,而对如何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如何树立自我的榜样激励同伴这些方面却显得有点漠然。针对这些现象,受“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的启发,在同学们的共同商议下,我们的“共同体”也产生了,这一举措不仅创意新,而且在执行过程中非常有效。我们将学生分成两个一组,这两个学生便成了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相互提高的“共同体”。他们将在所有活动中享受同等的奖惩待遇,例如课后的收拾与整理这一项常规,就必须由他们两个先各自清理自己的位置,然后相互检查,发现对方做得不到位的必须马上帮助完成,否则一经组长或教师发现就直接扣除他们的课堂卫生分,主要责任人扣5颗星,没有履行督促义务的学生扣2颗星。反之,在课堂上这一组学生如果合作有效,回答问题有质量,参与活动大胆积极,就可以获得奖励星,主要回答的学生加5颗星,在旁补充的合作伙伴加2颗星。这样的“共同体”由于利益与荣誉是共同的,因此他们在相互监督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几节课下来,我欣喜地发现铃声响后教室里安静了,课堂上学生们争着发言,他们更专注了,课后有的孩子会悄悄地提醒他的同伴:“星期四还有美术课,你一定得记着带美术用具啊!”还有的孩子主动帮助同伴丢垃圾,整理桌椅。更令我开心的是有些在年级里赫赫有名的调皮大将也被这些自己制定的规则“驯服”了,他们不仅不再调皮捣蛋,更是表现出了从未有的积极。所以只要全心投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就会找到更多富有新意积极有效的方法。“共同体”的建立,使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了双赢。
转化思想,指的是学生在遇到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其转化为一个新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使原问题得以解决。教学中逐步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策略。
一、转化思想渗透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对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将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
运用学过的知识转化出新的知识,就是培养学生转化能力的一个过程,如在小学数学中,对一些新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将新图像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进行推导计算的,圆柱体的面积公式推导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而来。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老师一定要擅于抓住这些问题的核心所在,积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想,并找出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推出新知识,从而达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状态,当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关系后,不仅会感到恍然大悟,对新知识的掌握也会更牢固,不用死记硬背,他们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最基础的东西推导出新知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
小学数学教学大多讲解的是一些具有规则的图形的计算,对不规则图形的计算就没有明确的公式规定,那么如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排水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将物体放入固定的且装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水上涨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排水法求不规则体积很好的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从而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所以说,不规则转化为规则,也是转化思想带给我们在学习上的提高。
3.将复杂转化为简单
在小学数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题目不仅文字众多,描述得也十分复杂,各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学生在拿到这样的题目时就会显得十分茫然。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如何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也就是如何通过简单的方法将题目解答出来。老师可以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先明白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条件,然后再在题目中去寻找所需的信息,然后在判断题目中的信息是明确告诉的还是需要进一步求解的,层层推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化难为易,最后解出该题。
4.将抽象转化为直观
抽象的数学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在起步阶段,面对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时,往往转不过弯来,这时,就需要老师将一些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提高。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些倍数关系的题目中,一个普通水杯的价格是13元,而一件衣服的价格差8元是水杯价格的5倍,求衣服的价格是多少?倍数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要根据题目找准倍数关系,理清谁是谁的多少倍,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在讲解这部分题目时,教师应将抽象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方法转化为直观易懂问题,就这个题目而言,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让进行解决,将杯子的价格定义为一个圆,然后衣服的价格就是5个圆,最后在减去少的差的8元,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解题思路就变得更加清晰,也让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了起来,抽象问题瞬间转化为直观的问题,对小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和提高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5.将无序转化为有序
在数列的学习中,繁多的数字排列会让学生感到无从着手,如何将杂乱无章的数字转化为有序的数列是一个重点,这时,可以通过表格或者画图等方式将多且乱的数字进行归类和整理,将无序杂乱的问题转化得清晰有序。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转化思想时机的选择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转化思想的能力时,一定要注重时机的选择,不能盲目的进行引导,否则会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我认为,在时机的选择上,可以从以下两个点来切入。
一是当学生遇到复杂的数学题目时,学生肯定会因为繁琐的题目而找不到突破口,这时,教师不应及时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整合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从问题入手,在题干中找寻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在找寻信息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他们能够快速的找寻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理清条件的主次关系,逐一的解决问题。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花费课堂上较多的时间,但是这个过程却是学生思维提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解决了问题,转化思想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二是在解决复杂繁琐的问题过后,老师要给学生说明学生刚才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是转化的办法。然后,把整个转化的过程向学生们阐述清楚。通过这种实地的操作和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转化方法的使用过程及使用价值,这对学生以后使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启发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整个训练的过程就尤其重要,学生只有自己亲身试验过后,才能理解转化思想的重要性,也是让学生在转化思想的运用上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的一个重要步骤。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数学中,渗透转化思想的方法主要有将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无序转化为有序五个方面,通过这些转化过程的训练,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维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的时候,也应抓准时机,注重培养的过程,才能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明白转化思想的核心所在,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运用转化思想进行解题。
参考文献:
幼儿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所以说家长才是幼儿的首位老师,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的言行举止、文化素养等等都会影响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在中国,由于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不容忽视,家庭中家长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单单依靠幼儿园中强调的规则意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文详细讲述了家庭与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规则。
一、家园现状分析
(一)家庭培养规则的现状及分析
现在家庭虽然意识到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家长又一味的追求成绩,追求不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教育观念上还有待提升,虽然教育认识有所提高但是却和教育幼儿的态度上不统一,尤其是对幼儿规则的培养和对幼儿规则执行力的要求,家长对幼儿规则的培养投入的过少,对幼儿的规则行为不重视,深深的影响了幼儿初期规则行为的养成。
(二)幼儿园培养规则的现状及分析
因为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还有不足,但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近年来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善,对幼儿规则培养开始重视,开始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规则的养成,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 一天的日常活动中,幼儿从进到幼儿园到离开幼儿园,吃饭,午睡,去洗手间,喝水等一系列的活动中都有规则,那么教师就要在这些日常活动中慢慢的准确的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二、家园共同培养
(一)幼儿规则的养成
在幼儿时期,有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意识是需要建立在一系列良好习惯之上,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共同研究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讲究方式方法去引导幼儿形成规则意识,让幼儿学会主动遵守,当然幼儿有规则意识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幼儿可以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形成一些属于自己的习惯,家长的行为举止、谈吐素养是幼儿获取规则意识的来源,家庭和幼儿园是共同培养幼儿有规则意识的地方,俩者都不容忽视。
(二)家园共同培养规则的方法
对于幼儿,制定规则并不是想要束缚他们的条件,而是要让幼儿学会主动遵守规则,在幼儿的日常活动和游戏中,要培养幼儿成为制定规则的人,不要让幼儿害怕规则,教师和家长要理解并且尊重幼儿,让幼儿在制定班级、家庭日常行为准则和游戏规则中参与进来,以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积极性,这样幼儿也能更加主动的,有自觉性的遵守规则。
(三)在生活和游戏中培养规则
规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教师与家长就要在生活学会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例如:在幼儿园玩“医院里”这个游戏,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公共场所,遵守公共规则,让幼儿知道在公共场合有公共秩序,在医院里不能吵闹,大声讲话。让幼儿装扮成医生、护士、和病人,自觉排队按规则流程看医生、取药等,体会规则的重要性。那么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可以带幼儿在超市、在书店感受规则,让幼儿体会排队付款、在书店不能大声喧哗的规则,当然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一个好榜样,要在生活、学习和游戏中逐渐引导幼儿学习规则。
三、原则性培养
(一)整体原则
(1)把幼儿的终生发展视为整体;
(2)把日常活动的环节和内容视为整体,令执行与规则的意识能力培养逐渐的渗透在幼儿平常生活与学习中。
(3)将幼儿家庭和幼儿园视为一体,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目标,方向和认识的统一性。
(4)把执行规则水平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其他类别社会适应性教育统一看待,在保证幼儿得到良好发展为前提,全面探究幼儿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水平教育。
(二)核心性原则
幼儿为发展的核心,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全面树立起儿童观,重视园内幼儿的人权,在根本上激发幼儿主人翁使命感。
(三)个性化原则
结合幼儿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儿童制定出差异化的,符合自身的以及具备教育层次的目标和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起幼儿学习兴趣。
(四)一并制原则
在幼儿教育问题上,幼儿园方面和家长应秉承一并制原则。即:方向,目标,认识上的一致。
(五)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1)家园合作式:在一并制原则的基础上,让家长们参加到幼儿园教育中来,,这样能保证幼儿执行规则能力和规则意识全面发展,深入性探究发展目的,研讨教育内容,参加班级管理。
(2)环境创设法:为儿童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友爱,和谐的集体环境,保证其拥有愉快的心情接纳新知识。
(3)树立榜样,为幼儿进行模范教育。主要指的是让幼儿可以领会到遵守规则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益处,形成初级社会角色意识。
结束语
幼儿培养规则意识,遵守规则是一个漫长的经过,我们要耐心的去从一点一滴培养,而且教师和家长必须十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在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幼儿喜欢从游戏和生活中学习规则,我们就将规则从游戏和生活中教给幼儿,在幼儿时期就要培养好遵守规则的意识,以便在以后的社会生活学习中更好的融入和适应社会。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常规教育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课程。常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要和幼儿园的老师一齐努力,形成合力,是幼儿常规养成的关键。
一、家园共育,帮助幼儿迅速提升“规则意识”
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儿童从幼儿园的游戏中学习、生活中学习,转变为小学的系统文儿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适应的问题之一。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意讽能力不仅影响社会性发展,也将影响一个人终身适应社会的程度。所以规则意识及规则执行能力的培养是让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缓解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坡度,还将使孩子终身收益。要让幼儿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 家长和教师的以身作则必不可少。家长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家长和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幼儿,发挥
榜样作用。凡是要术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幼儿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丢做。这样,才能在家长和教师的耳濡目染下,幼儿才能学着遵守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在帮助幼儿轻松自觉的遵守这些日常规则,形成良好的常规。
二、家园携手,共同创设幼儿“规则意识”养成环境
在常规活动中,一些有悖幼儿自我意识的事物不可避免。如与同伴相处,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因为玩具引发争执等等。这些小事,虽然简单,但如果做不好引导的话,则有可能伤害幼儿的规则意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幼儿教师应保持密切沟通。在学校和家庭中有意识的结合儿歌法、情感教育法、讲故事、游戏活动等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认识正确的生活规则。如家长和教师应该在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多种交往和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如安排幼儿自由活动,请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玩,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小气的幼儿逐渐变得大方。因为他明白了一种规则:只有给别人玩玩具,才有可能玩别人的玩具,别的方法是不能得到玩具的。在活动中幼儿知道,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玩得开心,愉快。家长也可以带孩子进入社区,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三、家园配合,巩固发展幼儿的“规则意识”
常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要和幼儿园的老师一齐努力,形成合力,是幼儿常规养成的关键。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能配合幼儿园的教育,进行辅导、巩固。如让家长以各自不同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如:我园专门邀请在交通大队工作的家长来园为幼儿介绍交通规则,让幼儿学习简单的交通指挥手势,教幼儿学看交通标识,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我园还专门邀请了在医院工作的家长为大班幼儿讲解换牙、保护牙齿应注重的问题。让家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孩子们更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活动中爱好倍增。
再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要求家长协同,在调查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及时表扬幼儿的良好生活常规,激励幼儿不断努力。如设置“我是能干的宝宝”专栏,内有吃饭、睡觉等行为的标记图和幼儿的姓名。凡在某一方面好的幼儿,就在其姓名相应处贴上一颗五角星,定期评比,并把评比结果反映给家长。让家长根据评比结果找到自己孩子常规方面存在的缺陷,从而配合幼儿园做好这方面的补充教育。同时,这种专栏的直观记载,既记录了幼儿的表现,同时,鼓励了幼儿,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促进了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形成。
教学内容:
防溺水安全教育
教学目的:
1.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初步了解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3.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溺水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有关防范力。
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学习溺水安全知识。我们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知道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长大。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溺水事故的发生,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那我们该怎么预防呢?
二、活动设计
1.老师先向学生讲几点防溺水的知识要点
(1)教育学生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严禁到江河、大海、青山头水门、池塘、无盖的水井边等处戏水、游泳。不能独自或结伴到海边、池塘边钓鱼、游泳、玩水。
(2)教育学生在来校、离校的途中千万勿去玩水,下江游泳。
(3)我们是小学生,很多同学都不会游泳,如果发现有学生不慎掉进江河、水库、池塘、水井里等,未成人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箭来相助或拨打“110”。
2.老师谈谈事例,并由学生扮演小品
本学期××学校在周末,几名学生到讲河边钓鱼玩,有两名学生不慎溺水死亡。这个悲惨的事实告诉我们了什么?这几个同学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1)议一议:
这几个小朋友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
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2)把小朋友的错误纠正过来。
(3)由这个事实谈谈我们的心得体会。
3.说一说
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31-02
一、规则意识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关于规则与规则意识
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既包含国家、社会集团所制定的、在特定范围内要求其成员遵循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成文的行为准则,如法律法规、规范和纪律;也包括得到大众承认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等。
规则意识是对规则的认同、自觉服从与遵守所形成的自主自律意识。包括掌握有关的规则知识、理解规则的作用和意义、自觉地遵守规则,甚至参与规则的制定和完善等等。
(二)关于就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就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的众多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说法不一。综合各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就业能力首先表现为个体在求职过程中可以获得一份适合自己工作的能力;其次表现为顺利完成工作以及对于工作的胜任能力,尤其是个体不断满足外部环境发展变化需要的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一是专业核心能力。包括较为专业文化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学习发展能力等等。它是就业能力的主干要素。
二是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它是就业能力的关键要素,是承载专业能力的基础。
三是身心素质。即思想品质、敬业精神、诚实意识、规则意识、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身心素质是就业能力的灵魂,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
(三)规则意识是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要素
如上所述,就业能力不仅指包括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身心素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在人才的选择评价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学历、注重职业资格到注重个体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再到现在注重个体的品行与心理等等。其中讲诚信、遵守纪律、按规则办事已成为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素质和条件。对于刚刚迈出校园、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要想在职场站稳脚跟,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尤为重要。
1.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角色转换,适应岗位需求,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管理突出“人性”化,相对比较宽松。但是企业管理更突出规则,突出“钢”性,特别是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第一线,都必须通过严密的劳动分工、标准化的劳动操作技能、严格的工作纪律来保证工作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大学生初入职场,大都要从基层做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自觉地严格遵章守纪,自觉地严格执行规定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才能适应由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适应岗位需求,实现顺利就业。
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职场需求,实现稳定就业。在大学里,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关系自不必说,老师与学生之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平等关系,大学里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但是在企业里,人与人之间总是构成“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讲究责任与服从,更讲究工作规则和管理程序。所以,高校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自觉服从管理,严格执行程序,保持上下左右良好的沟通,才能适应由校园到职场的转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营造较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实现稳定就业。
3.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才能较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发展式就业。“无规矩难以成方圆”,规则保证了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在有序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可能。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与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规则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高校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才能在顺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增长才干,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发展式就业。
二、高校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在就业过程中的主要表现
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规则意识培育的不足与缺失,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群体规则意识相对淡薄,已成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规则意识不强
高校大学生初次就业,一般都会接受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包括履职所必需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同时也包括企业规章制度在内的企业文化。同学们对“硬技术”的学习比较重视,认为这是“看家”本领,但对企业文化特别是对规章制度的学习明显放松,“不感兴趣”,认为这种教育都是“说教”,与工作关系不大。在岗前培训考核时,不合格的科目多是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考核。更有甚者,对“岗前培训不合格将被淘汰”这一规则不以为然,而最终被淘汰。
(二)工作纪律观念不强
高校毕业生刚刚步入职场时,对企业的“钢”性管理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因纪律观念不强而痛失就业机会的屡见不鲜。例如,有因住所较远上班迟到被罚,认为单位“不人性”,拒不改正,最终被辞退的;有违反劳动纪律,在工作场所吃零食,受到批评不服气,认为只要自己进行清扫就不是问题,而与主管发生矛盾,最终离职的;有对公司规定的任务量不屑一顾,觉得到时候给主管“表示表示”就万事大吉,结果错失就业机会的,等等。
(三)按程序做事的意识淡薄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基层,因为周围的很多老同事,甚至是部门主管比自己的学历低、学识少或者是年龄比自己小,但他们却对自己“指手画脚”、“吆五喝六”,内心很不平衡。于是,表现出各种“不服”,把公司、企业的工作程序与规则置之脑后,对同事缺乏尊重,对上司缺乏服从,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最终丢失就业机会。
(四)诚信意识淡薄
一种表现是不履行对工作的承诺,例如保密要求等等;一种表现是消极懈怠,时间观念差,不按规定完成承接的任务,找理由搪塞;一种表现是单方面毁约,突然离职,给公司带来很大的被动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三、高校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严格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为学生树立遵守规则的榜样
一方面,“言教不如身教”,高校的所有老师,不管身在什么岗位和职位,都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传递遵守规则的“正能量”。另一方面,“教育无小事”,对学生中的各种违纪现象,教师和学校都应明确指出,给予批评,严重的要按规定给予处理,以树立规则的权威,让学生感悟“现实版”规则的严肃性,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严格遵守规则的习惯。现在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学生中一些违纪行为视而不见或者“心慈手软”,这样对于违纪和不违纪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反规则”的“教育”,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我们应力戒此种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对规则的认知水平
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把规则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情和校情,结合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选择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功能定位和案件的处理中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消化各种规则的精髓。其次,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中,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校纪校规的学习与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提高对日常行为规则的认识水平。再次,采用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将包括企业规章制度、工作纪律在内的企业文化移植到校园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懂规则、守纪律、讲程序,成为高素质的“准职业人”。
(三)加强氛围营造,增强大学生遵守规则的内在动力
第一,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等媒体和渠道,加大对遵守规则的宣传力度,营造遵守规则的良好氛围。第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漫画比赛、演讲比赛等等,对校园里模范遵守规则的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和表扬,对学生中的各种违纪行为和现象给予批评和谴责,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反省,强化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引导,增强学生遵守规则的内在动力。第三,举行多种形式的校友活动,请校友现身说法,用他们身边的案例对师弟师妹进行引导,增强规则教育的说服力和有效性。
(四)加强规则实践,强化大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遵守学校规则的检查与督导,不断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规则的制订与执行中。如,在组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来制订活动规则,以学生为主体来执行规则或者督导规则的执行,通过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社区,通过对一些社会规则的宣传或执行调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规则的现实意义和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而中学课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制课程,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更重要。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英语老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渗透法制教育,发挥英语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那么,在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积极渗透
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从七年级开始,就循序渐进地渗透着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的法制意识的形成过程:学校、家庭、社会,规则无处没有,人人都离不开规则,社会也必须在一定的约束下才能够正常运转。中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必须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才能利己利民,才能够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其实,作为英语教师,同样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英语课程的特点,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英语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此同时,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在我们使用的这套仁爱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不少重要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出教材中这些素材,潜移默化地将法制教育的内容渗透其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在仁爱版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交通规则、学校规章制度、家庭秩序的意识。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3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去邮局是哪一条路)Section B在介绍了问路的基本句型之后,紧接着学习了一些交通标志,如:Turn left(左转) /No right turn(禁止右转) / No left turn(禁止左转)/ Turn right (右转)/ Go straight(直走) / No parking (禁止停车)/ No U-turn(禁止掉头).在Section C中介绍了交通规则的罚单,如:a ticket for speeding (超速罚单)/ a ticket for drink-driving(酒后驾驶罚单) / a ticket for Parking in the wrong place / a ticket for making a wrong turn. 告诉学生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循的交通规则,然后对school rules(校规)展开了讨论,如:Keep quiet in class.(上课保持安静) Do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 (放学后做功课)Don’t be late for school.(不要上学迟到) 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不要在教室里吃东西)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了依律办事的意识,让他们为共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无论是交通规则,还是校规,作为一名中学生都应该了解并且认真遵循它们。对他们来说,树立这些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也就是法制意识形成的基础。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渗透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外语应当有意识地去学习还是无意识的习得一直以来都是外语教学领域中的争议之一。同样,对于英语语法教学也存在同样的争议。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最初流行的是显性语法教学,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听说法的兴起,更多的学者趋向于隐性语法教学,随后许多学者认为应当将显性语法教学和隐性语法教学相结合,那么应当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实施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现实环境和条件,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显性语法教学法和隐性语法教学法。本文将引入迪斯尼经典影片来创设语境,将显性语法教学、隐性语法教学和语境理论相结合来进行语法教学。
一、显性语法教学、隐性语法教学及语境理论
1.显性语法教学
在显性语法教学中,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先讲授语法规则,而后学生通过做一些相应的语法练习题,比如多项选择、改错、翻译等来加强记忆所学语法点。此语法教学法把英语语法看成是一个知识系统,学生可以系统性并有意识地去学习。
显性语法教学有两个特征:一是专门对语法规则进行讲解。另一个是要求学习者注意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规则,它要求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去发现规则。该教学法有其明显的优势,比如:语法规则可以由老师来清晰的讲解,学生对语言形式也更加关注,因此,通过大量的练习后学生可以对某一个知识点牢固地掌握。
然而,显性语法教学也有其缺点,比如:该教学方法过度重视语言规则的讲授、记忆和练习,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使得语法学习更加的枯燥,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2.隐性语法教学
在隐性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包含所讲语法规则的语篇或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学习者掌握所学语法。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法规则的能力,使学生尽可能地自然地习得所学语法规则。
隐性语法教学也有自己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它将语言点放到了具体的语境当中,所以学习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是如何运用到此语境当中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却忽视了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学生的语言输出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错误,它没有强调对语言规则的解释,对于一些较难的语法规则,其效果则不如显性语法教学。因此,更多的学者提倡将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去教授语法规则。
3.语境理论与语法教学的关系
根据前面所述,将显性语法教学和隐性语法教学相结合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并能很好地知道如何运用所学语法规则。而隐性语法教学通常是通过设置特定情景即要结合语境来学习语法,因此如果能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语法学习。徐盛桓(2000)认为,语言是由语音、语义、语法构成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语言又离不开语境,因此语法、语用、语义这三个方面就成了研究语言及其运用的三个要素。上述论述充分说明,语法教学是不能脱离语境而孤立地进行。能使学生准确、恰当地使用所学语法结构是语法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在语法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在语法规则和结构上,必须引进语境因素,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显性语法教学、隐性语法教学与语境理论相结合的语法教学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显性语法教学和隐性语法教学都各有利弊,因此把二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英语语法的学习,而隐性语法教学一般都在具体的语境中教学,因此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当中,轻松愉快的把英语语法掌握好。在本研究中语境是通过迪斯尼经典影片来实现。每涉及到一个语法点时,课前教师要先选择好包含此语法点的影片,课堂上先放影片,让学生先熟悉语境,了解影片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无意识地了解到影片当中的语法点,虽然此时学生不能很清晰地知道此语法点,但他们已经知道此语法点该运用到什么语境当中。当学生对影片内容都了解后,教师再把其中的语法点提取出来进行讲解,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在此过程中,将显性语法教学、隐性语法教学和语境理论都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语法点,并且知道此语法点运用到什么语境当中。但此过程的一个难点是教师的工作量会加大,因为在上课之前教师需从海量的影片当中选取适合高中生水平的并包含所讲语法点的影片,工作量大,教师负担加重。
总之,为了使高中生能很好地掌握语法点,为其他方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将显性语法教学、隐性语法教学和语境理论相结合是一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牢固掌握语法并会在具体语境中运用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戴曼纯.二语习得的“显性”与“隐性”问题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05(2):77-86.
[2] Ellis, R.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语法教学问题的回顾[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in Basic Education, 2008(1): 141-162.
[3]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1982.
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现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现状如何呢?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调查表,采用问卷和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大、中、小三个实验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交往范围、交往技能、交往中的行为准则),进行了测查,测查结果不很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往范围小,(2)交往机会少,(3)交往技能差。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策)
1.家园同步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扩大交往范围。幼儿最基本的交往范围是家庭和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园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因而,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由家庭和幼儿园双方来承担,双方缺一不可,幼儿园的教育要靠家长的一致配合,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强化,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只有家园同步,才能更好的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更好的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认识水平,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我们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规程》精神,明确培养目标,大纲要求,了解何为社会交往,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等等。开办家教园地,宣传家教方法,举办家教讲座,传授家教方法,使家长树立大的教育观,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乐于、敢于交往,在幼儿园园内教职工对孩子态度要和蔼可亲,教师要放下架子,以伙伴身份与孩子相处,使孩子放开手脚敢说、敢玩。在家庭中,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游戏伙伴,与孩子一起玩。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幼儿园为幼儿开设各种游戏活动区、小社会游戏室,家庭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小小的空间游戏角或游戏室,使孩子回到家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提供交往机会,扩大交往范围,幼儿园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注意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的机会,课堂中注意提供自由交流时间。
2.利用文学作品,情景表演,辨析会,家长谈家园同乐,家长参与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幼儿克服任性、自私、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
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首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礼貌习惯。在交往中,礼貌是影响交往的因素之一,有礼貌别人就愿意和你交往。因此,家庭、幼儿园都要重视礼貌习惯的培养,在与人交往中使幼儿懂得尊老爱幼。如:在公共场所与人的交往中见了长辈让孩子问好,在公园里、商店里、汽车上对人都要有礼貌,请别人帮助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打扰别人会说对不起、没关系等。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必须重视幼儿的合作精神培养。现在的城市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受家庭、社会保护过多,使多数独生子女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合作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使孩子进入幼儿园这个小集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使孩子在交往中屡屡受挫。因此,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
3.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人与人的交往有一定准则不按照这些准则去做,就会使交往受挫。因此,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必须使幼儿学会遵守一些行为准则,增强规则意识,使幼儿知道只有遵守一定的规则,交往才快乐,而这些规则意识,则靠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意识教育而形成的。所以说家长和教师在与人的交往中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孩子的表率,使孩子在交往中逐渐增强规则意识,体验交往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幼儿的交往技能主要包括协商技能、插入技能、交换技能,幼儿的交往技能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交往质量和范围,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那么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时,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呢?
①利用情景表演形式让幼儿学习协商、插入、交换等技能。②利用家教辨析会形式,让家长掌握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根据幼儿在日常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实例,提出来或表演出来,让家长辨析如何解决。③成人参与游戏教给幼儿交往技能,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做孩子的游戏伙伴,幼儿就会乐意接受成人的建议,同时在游戏中成人又可以把自己的交往技能直接传授给孩子。④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提高和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那么当前我国高中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如何呢?下面是节自有关人士对某次竞赛中的一道建模题目学生的作答情况所作的抽样调查。题目内容如下:
某市教育局组织了一项竞赛,聘请了来自不同学校的数名教师做评委组成评判组。本次竞赛制定四条评分规则,内容如下:
(1)评委对本校选手不打分。
(2)每位评委对每位参赛选手(除本校选手外)都必须打分,且所打分数不相同。
(3)评委打分方法为:倒数第一名记1分,倒数第二名记2分,依次类推。
(4)比赛结束后,求出各选手的平均分,按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此确定本次竞赛的名次,以平均分最高者为第一名,依次类推。
本次比赛中,选手甲所在学校有一名评委,这位评委将不参加对选手甲的评分,其他选手所在学校无人担任评委。
(Ⅰ)公布评分规则后,其他选手觉得这种评分规则对甲更有利,请问这种看法是否有道理?(请说明理由)
(Ⅱ)能否给这次比赛制定更公平的评分规则?若能,请你给出一个更公平的评分规则,并说明理由。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好题,给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不少学生都有精彩的表现,例如关于评分规则的修正,就有下列几种方案:
方案1:将选手甲所在学校评委的评分方法改为倒数第一名记1+分,倒数第二名记2+,…依次类推;(评分标准)
方案2:将选手甲所在学校评委的评分方法改为在原来的基础上乘以;
方案3:对甲评分时,用其他评委的平均分计做甲所在学校评委的打分;
然而也有不少学生为空白,究其原因可能除了时间因素,学生对于较长的文字表述产生畏惧心理、不能正确阅读是重要因素。同时,一些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规则(3),得出选手甲的平均得分为,其他选手的平均得分为,从而得出错误结论.不少学生出现“甲所在学校的评委会故意压低其他选手的分数,因而对甲有利”的解释,而没有意识到作出必要的假设是数学建模方法中的重要且必要的一环。有些学生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则对甲有利”的理由,例如:排名在甲前的同学少得了1分;甲所在学校的评委不给其他选手最高分(n分),所以甲得最高分的概率比其他选手高;相当于甲所在学校的评委把最高分给了甲;甲少拿一个分数,若少拿最低分,则有利;若少拿最高分,则不利;等等。以上各种想法都有道理,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这些感性认识和文字说明上,没能进一步引进数学模型和数学符号去进行理性的分析。如何衡量规则的公平性是本题的关键,也是建模的原则。很少有学生能够明确提出这个原则,有些学生在第2问评分规则的修正中,提出“将甲所在学校的评委从评判组中剔除掉”,这种办法违背实际的要求。有些学生被生活中一些现象误导,提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评分规则修正方法,而不去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这道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题解答情况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在数学应用能力上存在的一些问题:(1)数学阅读能力差,误解题意。(2)数学建模方法需要提高。(3)数学应用意识不尽人意数学建模意识很有待加强。新课程标准给数学建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中学数学建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相信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高中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会有大的提高!
那么高中的数学建模教学应如何进行呢?数学建模的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学建模课程指导思想是: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工作。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数学建模以学生为主,教师利用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和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主动探索解决之法。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创造一个环境去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强调的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知识与结果。
(一)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知识。
中学数学建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时将数学建模中最基本的过程教给学生:利用现行的数学教材,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典型的数学模型。如函数模型、不等式模型、数列模型、几何模型、三角模型、方程模型等。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数学基本模型问题,如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一些不大复杂的应用问题,带着学生一起来完成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一些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
例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后,通过下面的应用题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客房的定价问题。一个星级旅馆有150个客房,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实践,旅馆经理得到了一些数据:每间客房定价为160元时,住房率为55%,每间客房定价为140元时,住房率为65%,
每间客房定价为120元时,住房率为75%,每间客房定价为100元时,住房率为85%。欲使旅馆每天收入最高,每间客房应如何定价?
[简化假设]
(1)每间客房最高定价为160元;
(2)设随着房价的下降,住房率呈线性增长;
(3)设旅馆每间客房定价相等。
[建立模型]
设y表示旅馆一天的总收入,与160元相比每间客房降低的房价为x元。由假设(2)可得,每降价1元,住房率就增加。因此
由可知
于是问题转化为:当时,y的最大值是多少?
[求解模型]
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可得到当x=25即住房定价为135元时,y取最大值13668.75(元),
[讨论与验证]
(1)容易验证此收入在各种已知定价对应的收入中是最大的。如果为了便于管理,定价为140元也是可以的,因为此时它与最高收入只差18.75元。
(2)如果定价为180元,住房率应为45%,相应的收入只有12150元,因此假设(1)是合理的。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首先,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二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他的身边。其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中,介绍知识的来龙去脉时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以及“变量间的函数对应关系”、“变相间的非确切的相关关系”、“事物发生的可预测性,可能性大小”等,这些正是数学中引入“方程”、“不等式”、“函数”“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概率”的实际背景。另外锻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数学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能够准确、清楚、间接地刻画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应让学生养成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例如,当学生乘坐出租车时,他应能意识到付费与行驶时间或路程之间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鼓励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当然这不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经常渗透数学建模意识,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相关学科加以运用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该重视选用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美学等知识相结合的跨学科问题和大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投资买卖、银行储蓄、测量、乘车、运动等方面)的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选择应用题,通过构建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该学科难题的能力。例如,高中生物学科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有的学生往往以为学好生物学是与数学没有关系的。他们尚未树立理科意识,缺乏理科思维。比如:他们不会用数学上的排列与组合来分析减数分裂过程配子的基因组成;也不会用数学上的概率的相加、相乘原理来解决一些遗传病机率的计算等等。这些需要教师在平时相应的课堂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又例如教了正弦函数后,可引导学生用模型函数写出物理中振动图象或交流图象的数学表达式。
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应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学教师只有通过对数学建模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才能准确地的把握数学建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更好地推动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