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4: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物理知识集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现状
(1)中职学生整体素质差,有相当数量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多数未学好初中物理,还有一部分属于初中流失生。他们学习能力较差,他们之所以选择中专就是认为自己的学习不好,可以在中专中掌握一门技术。所以他们不重视物理的学习,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认为学物理没有必要。
(2)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学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专业的人才,它直接面向的是企业和社会。因此在中职生的学习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就业有利的课程,而忽视了物理知识的学习,失去了综合培养的意义。对物理教学内容进行了不适当的删减或压缩,使中职教学实践中未对物理学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认为物理学可有可无。
(3)中职物理实验设备大多数都是很多年以前配备的,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物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技术装备的发展而及时更新,以致物理教学中许多实验无法进行,造成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差,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够。
(4)物理教师对专业教学内容系统知识缺乏,不了解物理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专业教师对物理教学内容同样缺乏了解,不能够将专业中有关物理知识的需求反馈给物理教师。物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缺乏重点、缺乏专业特色,不能更好地服务专业课教学、服务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一些物理教师片面追求现代化技术手段,忽视演示实验的实验步骤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没有认识到利用电教课件只能是补充演示实验存在的不足,而并不能去替代演示实验的真实性、客观性。
二、针对性物理教学的研究
(1)物理学科属于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等五大部分。不同的专业,学习的内容不同,与物理相关的内容也不同。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有选择性地整合教材重点内容。中职机械类专业重点突出力学和电磁学。对电类专业删减力学、热学、原子物理,突出电磁学。由于物理学中的电磁学部分与专业课《电工基础》的特点不同,在物理学的电磁学部分重在概念和实验步骤,为《电工基础》的教学中运用有关定律和解题方法来解决电路的具体问题,以及专业技能课程实践技能的规范操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目前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方法及感知、理解、承受的能力本来就差,有自卑、戒备、逆反等心理,再加上正处于青春期,如果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或歧视,会更加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的报复,使课堂秩序混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做出适当的施教方法,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实用的知识来调解学习气氛,满足学生对一些知识的好奇心理。适时地讲解一些学生经常使用的家用电器或视听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活跃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透过实际的问题来解析教学内容,通常的影响可以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自由落体运动是物理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的导入教学。教师问道“忽略空气等外界阻力,羽毛和石头从同一高度下落,哪个会先落地。”这时候很多学生就基于生活“假象”说道,石头先落地。教师这时候不要急着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假象”来进行试验探究,就是在真空装置中,放入羽毛和石头,在同时释放的时候,叮嘱学生认真观察,到底是哪个先落地的。学生在极大的好奇心下,都纷纷认真的观察着,最后学生发现两者同时着地。这样,在生活的背景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好奇心,极大地调动了教学氛围,而且学生的探究性更加浓厚。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要突出实验教学,增加实验次数,使学生通过实验训练,养成手脑配合、勤于动手的习惯。通过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和改进创新的能力。
(3)参与专业教学,体现服务意识。适应社会需要和企事业单位需求是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位中职教师都要进行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在物理教材内容取舍时,应注重与专业相结合,如笔者所在的工业学校而言,电子技术专业应以电学为重点,物理教材中的力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内容以科普讲座的形式进行介绍,舍去或弱化与专业无关的计算、论证、推导等纯理论内容。做到物理课教学中融入专业知识,专业课教学中应用到物理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儒辉,李振平.浅谈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J].职业圈,2007,(17)
关键词 :能力本位?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使社会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但是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却往往因专业能力不足被挡在用人单位的门外。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即以能力培养设置教学目标、以能力要求设计教学项目、以能力训练改进教学模式、以能力发展改革评价方式。
一、何为“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能力本位”要求以某种具体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项目、选择教学方法与评估教学效果,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导地位,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而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旨在让学生学会完成一笔进出易,具备胜任外贸业务员这一职业岗位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更应突出实践,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1.以能力培养设置教学目标
要开展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首先应围绕该课程所指向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进出口贸易实务是面向外贸业务员这一岗位开设的课程。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外贸业务员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能根据双方交易的环境与企业的经营意图,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到潜在客户,制定商品合理可行的经营方案。
(2)能根据双方的交易条件,选择合理的贸易术语与付款方式,完成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报价核算、运费核算、保险费核算与盈亏核算,准确把握交易过程中的各项费用与成本。
(3)能根据双方交易的条件与客户进行交易磋商,草拟进出口贸易合同的各项条款,订立完整、合理、准确的合同。
(4)能分析已拟定的进出口贸易合同,把握进出口贸易合同的各项条款,根据合同条款准确完整地履行合同,实现出口商或进口商的权利与义务。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也应该以上述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
2.以能力要求设计教学项目
要开展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还需要重新梳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目前中职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以合同的条款为线索,割裂了完成一笔业务的完整流程,不利于有效实现以上的能力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的组织线索,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
3.以能力训练改进教学模式
要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心应从专业知识的讲授转向职业能力训练,以职业能力发展作为出发点和重点改进教学模式。
“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笔者以“能力发展”为主线,以项目教学法组织不同的教学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项目任务下达前,首先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进行动员,使学生明确项目的意义与目标;然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诊断,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与指导。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通过任务布置—协作行动—成果展示—评价反馈来完成某个具体工作任务,在若干个工作任务后,将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能力进行再次鉴定,并要求学生进行项目的反思与总结。
4.以能力发展改革评价方式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还需要改革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职业能力考核。
首先评价主体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而是学习同伴以及学生自身将有效地参与到评价中来。同时,评价方法也不再是一味地看重最终的考试成绩,而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是指对任务完成执行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各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分为学习态度、能力水平与职业素养三方面;终结性评价则由校内考试成绩与相关考证成绩结合。评价重点是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原理的考核和评价。
RAPID-5000金属分离器是为检测粉末状态产品而专门设计的,在食品添加剂行业已经赢得了很多客户的青睐。客户采用RAPID-5000金属分离器的成功案例不计其数,AImi公司就是其中之一。AImi公司是奥地利的一家主要生产用于香肠,腌肉、火腿和水产品加工的调味料和添加剂的著名食品生产商。AImi工厂的生产符合IFS(国际食品标准)和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并通过lS09001质量认证。在AImi工厂的整条生产线上,采用了多台S+S洁净化设计的金属分离器,其中RAPID-5000金属分离器被安装在灌装线上,帮助AImi产品在灌装前做最后的质量控制。本文通过AImi公司的成功使用案例为读者呈现RAPID-5000金属分离器的各种优越性能。
RAPID-5000金属分子离器符合IFS要求
满足HACCP和IFS认证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在质量控制点上使用金属分离器,RAPID-5000金属分离器能够识别并剔除所有金属杂质(包括铁、不锈钢,铜等),而且“Quick FlapSystem”(快速翻板剔除装置)能在检测到异物后迅速启动剔除,从而将物料损失降到最低。
RAPID-5000金属分离器的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料下落高度进行调节安装,而且洁净化的设计完全符合食品行业的严格要求,这也是AImi公司选择S+S的原因。圆弧设计的剔除机构,能够防止堵料,保证物料流动顺畅,同时也不会因为长时间使用而产生粉料的堆积。“易清洗”的设计使剔除机构可以被简便拆离,从而方便清洗和维修。此外,在粉料灌装或装袋时,往往会产生易燃粉尘,RAPlD-B000金属分离器通过了ATEXZone 20的防爆认证,成为现场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保障。
RAPID-5000金属分离器和其他设备的同步
为了在检测中使每批不同香料都能达到最优化的检测效果,金属分离器的参数设置必须依据产品批次的变化而变化,而AImi公司生产线上粉料的配方不同,自身所带的导电性(产品效应)也不同,因此对金属分离器的选择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将RAPID-5000金属分离器与以太网进行连接,当产品批次发生变化时,ESA生产控制系统会通知金属分离器更改设置,实现与产品生产的同步,从而有效解决了Almi公司的这一问题。
与此同时,S+S金属分离器的高检测精度,也是客户选择RAPlD-5000的原因之一。GENlus控制器采用的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即便有些香料和调味料的产品效应比较大,也能确保检测设备在最优检测精度下工作。GENIUS控制器还能将所有检测事件记录下来,在中央数据库通过批次关联,从而使ESA生产控制系统也能通过这些记录实现数据追溯。同时通过对剔除料的分析,也能找到金属污染来源(供应源受污染或设备损坏等),为此,AImi公司专门成立了剔除料检测中心,从根源上解决金属污染。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单靠教师及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课内、课外的主动参与。因此,本教学实践方案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同时进行。
1.1 课堂反思教学
1.1.1 心理调试。主要目的是调节学生心态,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学习。这一阶段可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用简短的故事或奇妙的演示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
1.1.2 反思诊断。旨在增强学生相互合作研究的能力及反思自己学习行为的意识,并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换习题册,讨论解题中的重要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给出的正确答案互相批改,学生将自己做错的习题加以标记。
1.1.3 反思性地学习新知。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新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反思性地学习新知识,对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完成知识的构建。
1.1.4 巩固再反思。这一阶段,学生完成教师精选的评价手册上的练习题,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情况,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先用5分钟练习,然后同座位间交换意见,最后由老师组织学生交流正确解答过程,学生将自己做错的题目标注下来。课堂练习结束后,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起到反思并总结本节课的作用。
1.2 课外反思
1.2.1 学生订正错题,反思错误根源。
课后学生自己将做错的习题订正在错题集锦本上。要求先抄写原题(连同原来错误的地方),将自己错误的地方标注出来,再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加以订正,反思并写出自己的错误根源。
1.2.2 学生写反思日记,记录重要心得。
学生课后记录当天所学的主要知识,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课堂习题中用到哪些知识、当天所学的知识与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自己有什么疑问,准备如何解决等。
1.2.3 教师批改学生的错题集锦本,了解学生的反思。
教师批改学生的错题集锦本,重在了解学生错误的类型、错误的原因。发现普遍或典型问题,找出错误的规律性,并根据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对于一些重要典型的错题,要指导学生放入成长记录袋。
1.2.4 学生围绕错题,不断反思。
要求学生当天要复习自己的错题集锦本,此后,分别再过一周、两周进行温习,通过做原题或变通题,直到彻底巩固。这样,教师把学生的学习问题分散在相对长时距的不同点上,逐个解决,符合记忆规律,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2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教学实践的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自觉反思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反思训练,以期培养学生反思的自主性和持续性品质。
2.1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学生就可能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独立性,产生思维上的懒惰性和依赖性。相反教师使用反思性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会形成反思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教学中就采用反思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与习惯。
2.1.1 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是反思能力培养的关键,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通过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元认知加工,从而促使学生注意自我监控和调节。
在学生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对照“物理概念、规律自我提问单”进行自学,形成对概念、规律的初步认识。课后我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物理量或物理概念进行反思,与以前所学的知识相比较,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总结,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促进了知识之间的迁移,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这一知识。
“学讲计划”是徐州市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结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模式以及“永威教学”模式。在学讲教学模式下,我们以导学案的方式呈现,按“自主先学――小组交流 ――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等环节进行,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充分整合教材、练习册、课外课程资源,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减轻学生物理学习负担,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学讲模式”改变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重讲解、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的错误倾向,将极大促进学生能力提高,构建高效课堂。
一、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教师的“讲”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教师的讲应立足于学情,讲多与讲少,精讲与略讲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讲只要体现讲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与难点有时是教材中强调的,更应该是学生学习别是在“学生讲的环节中暴露出”的问题。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预习情况和知识贮备,有放有收,让学生去“做”,促进学生学进去,做出来,然后讲出来,促使学生成为物理知识的探究者。
学生的讲与展示环节:既可以是物理知识网络,也可以是练习和小组讨论成果,或是实验的数据或结果。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报告,是以小组为单位命制的试卷。
练习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①《欧姆定律习题课》教学中,我首先把习题分为实验探究题、故障分析题、动态电路题、电学黑箱题、综合计算题五个题型,然后针对性寻找试题进行典型分析和变式训练。练习中先让学生讲自己的解题思路或存在的困惑,自己的解题方法等,通过学生间的互帮互助,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能力
建立合作机制,促进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是学讲计划落实的基础,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正常的合作小组编排,除了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把握整体与个体及定性与定量的要求,还要注意将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分配到各组。在“学讲模式”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平台,课前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工具、用品,在教学中使用和展示,并通过探究升华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以小组学习为基础,通过实验,促进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学生通过预习学案,明确自己哪些已清楚,哪些地方还存在疑惑。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的疑惑首先可通过“兵教兵”的方式实现“一对一”教学,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生生交互去解决问题。抓住“疑难点”或“价值点”或“关键点”进行质疑。如浮力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浮力在科学技术中是如何运用的?在浮力公式中运用应抓住哪些要素等。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回顾和反思,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设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时间、达到的目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主动、愉悦地参与合作交流,敢于相互交换意见和观点,即使错误也是有价值的思维。
三、学讲模式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自己思考,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既是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又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在学习中,同学们要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人云亦云、迷信老师、迷信权威、迷信教材,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的局面。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教师要“巧问”,还要求学生能“善问”。正因为牛顿善于发问“苹果为何会落地?”,最终才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在学习中开发自己潜能,培养、提高创新能力必须注意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同时,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求异”,敢于大胆地突破常规的想象,敢于向书本质疑,向教师权威挑战,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教师应结合教材或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预习和自主学习情况选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重要知识,首先引导学生根据F=P水gV排g去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老师帮助准备弹簧测力计、圆柱体、盛有水和浓盐水的容器各一个,然后按下图步骤进行实验:
(1)图(a),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所受的重力。
(2)图(b),将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中,直到完全浸没,同时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图(c),改变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图(d),将圆柱体浸没在浓盐水中,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与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进行比较。
在试验后还要重视对学生生成知识的深化,即知识的应用,为此,我拿出以前学生关于“浮力”实验相关的易错题集锦,结合2014年全国各地物理中考试题中的相关练习进行训练。
四、物理教师在“学讲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要不断创设情境,激疑设问可以放给学生,“学讲模式”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只起引导、组织、点拨的作用,特别是学生出现困惑、疑点、难点时,老师的适时介入恰到好处。
教师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课前充分调研,通过预习、随机访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除了平时认真听课,对基础知识要有充分掌握之外,还应该了解本节习题课自己作哪些准备。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肯定、纠正;在学生实验的时候,教师要评价及时预设。实验过程中及时巡视,对不规范的操作行为进行矫正。这些活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力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应是一种基于师生资源灵动开发的生态化的课堂,有着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与放眼未来的课堂价值观追求,真正把课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落实在学生高度主体化、教师价值观引导与浸润的民主化上来。学讲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让学生接受教育,以学定教,改善教学生态,回归教育本真,这将改变课堂结构的呆板、教条,过于膜拜教材而缺少灵性,最终仍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的窠臼。
一、多媒体对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所以,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相结合,能使实验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得形象,教学的形式也会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在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率,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物理现象和相关的知识。
2.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强大的动画功能及有关外设可以解决许多用常规手段难以表达或可见度低的实验、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气体状态变化等一些实验。这些画面清晰、形象直观并且可以瞬间定格、重复播放,既减少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理解快、记忆扎实。如机械运动中的相对运动、回声测距、透镜成像等,初中学生很难描绘清楚。就相对运动的内容我们即可应用计算机来演示空中加油的情景和等速救护的过程,配上声音的效果,让学生从声音、图像全方位地感受,直观地掌握该节的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利用多媒体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增进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大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这对于学生习题更新、掌握高考的习题形势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信息资源,从网络上的物理试题中心、试题集锦栏目和其他一些重点中学网站试题库上下载最新的试卷,搜集物理相关试题,用来给学生作为测试题和平时练习。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4.应用多媒体可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对于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也应培养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资料,及物理学的发展情况,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花较多时间板书,特别是上电学课时写例题、画图例的时间更多,而采用多媒体中的显示文本的功能和实物展示台,则可使本应花几分钟甚至是十几分钟要写要画的内容在几秒内显示于学生眼前,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同时也加大了信息的输入率。由于使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也大大缩短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这就使教师有时间讲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的应用,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弊端,给学生较多自由时间复习巩固,优化了课堂教学,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具有以上几个非常显著的优点,但也存在局限性。多媒体只能称为一种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式的教学,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多媒体教学,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多媒体教学,学生普遍认为信息量大,且变换快,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多媒体效果,过多地使用声音、图片、动画来展示教学内容,结果弄巧成拙,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知识传递的主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多媒体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2.使用多媒体教学,容易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把公式推导、例题演算的过程一下子显示出来,这样既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消化的时间,也无法实现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一般我们上课时用的课件都是事先根据教学要求而设计确定的,而现在多数课件的开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单纯追求直观和生动,忘记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很容易进入一种“人灌+机灌”的新的课堂教学误区。
总之,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增强物理教学的直观性与可视性,使抽象的物理定律、定理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但多媒体教学也有自身有缺点,多媒体再好,也只是个工具,它无法替代人的情感和智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胡礼和.现代教育技术探讨.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全国教育战线上逐渐深入,但大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开展,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点缀而已,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究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合适的应用软件和操作平台,需要教师自己研制开发课件,而开发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质量不高,基本上适应不了日常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上日趋成熟发展起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届时计算机演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软件把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学科教学。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由“课件”向“积件”思路发展,探讨物理学科整合新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这个领域里面,市场上已有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却不多,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此阶段上,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是:“课件”向“积件”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教师稍加培训就能够自如的运用它们来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课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所用,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1.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如本人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我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2.在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物理实验室,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笔者在上传统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然而,须知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教育资源库物理学科、中国物理教育网等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
四、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学水平
1.了解物理学科发展时事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适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这对于学生习题更新、掌握中考的习题形势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络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的物理试题中心、中国园丁网试题集锦栏目和其他一些重点中学网站试题库上下载最新的试卷、搜集物理相关试题,用来给学生作为测试题和平时练习。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不再仅仅是“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模式。有专家概括:现代课堂教学=教育的传统+创新意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CAI)。
新学习方式下,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和交流合作等提供途径。现就开展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的优势及一些具体做法略谈一二:
在教学过程中的计算机辅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它的优越性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表现力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将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进行模拟仿真、创设情景,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极大地增强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下面是在教学中具体实施的一些情况:
1.1 物理实验中化无形为有形。 新教材教学中重视实验探究,但有些实验耗时太长,有的现象不明显,有的则受条件或安全因素的制约,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其应有的效果。例如:
(A)一些仪器或操作极为复杂的实验如:光电效应;
(B)一些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如:水槽中波的共振(教师预先演示实验并制成录像,然后进行后期的加工如缩放等,节省课堂时间,同时可提高演示实验的成功率);
(C)一些难度较大、危险性较大实验如:跨步电压触电、静电屏蔽及一些错误实验导致不良后果的展示等(往往制作成课件,有的变惨痛后果为半幽默效果,也可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例如:跨步电压的实验中,动画模拟大头小人突然晕倒在地,大部分学生在觉得好玩、有趣之外,会心有余悸)。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我们将这些实验或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或制作成录像,从而使实验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树立并坚定其科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优秀的实验品质。
1.2 将基本知识化静态为动态。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认知活动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典型的认知活动。而信息的刺激程度决定了其能否被优先认知。由此推理,我们不难分析,针对课堂上学生对很多记忆性知识的讲授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差的原因,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输入给学生的教学信息少,且信息传输途径单一。利用录像的播放或运用动画模拟仿真,替代过去教师的生涩讲解和生硬灌输,使得原先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多彩,学生在听觉视觉等多方位的刺激下,学习兴趣及效果倍增,体现出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例如:在讲解“静电现象”这部分内容时,以前往往简单的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中的有关插图进行联想,学生对此兴趣一般。为了改进这一点,我选择并剪辑了部分相关的录像,将其制成视频文件,在授课过程中播放,看着学生一个个全神贯注的模样,我知道,他们被吸引住了,因此,在录像结束后,我紧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乘兴追击:静电现象具有哪些利与弊?你觉得应该如何利用和防止静电呢?其中第一问意图巩固静电现象的认识;第二问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体会静电的应用。这样有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而且有学生的讨论,这样通过这个话题的展开,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这为以后物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 将基本概念和原理化抽象为直观。 物理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教学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特别是有关微观概念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单一,缺乏直观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只能靠形象化的比喻启发学生去想象微观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规律,而学生对微观理论的理解往往因抽象而感到困难,这大大降低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因此,要突破微观理论教学这一难点,就必须使不可见的微观理论宏观化,抽象理性的理论具体化、感性化。通过利用教学课件开发工具,设计CAI软件,就可以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变化,把生动的动画图象展现给学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提高理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为学生的认知从心理的准备和信息的构建上提供保障。例如:“质子、中子等微粒的发现过程”、“链式反应”等问题,教材只有发现方程,学生感觉认识比较空虚,我们制作电脑动画:演示轰击过程,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原子、分子世界,这样,顺利地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
1.4 将知识间联系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 利用课件可以突出知识要点,从而帮助学生明确知识间的异同和联系,从而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或网络。例如:建立知识树,在复习课件中实现某些基本知识的相关链接等。
2.网络环境下可以创设物理学科的教与学新模式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物理学科的教与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信息技术教学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观念,突出计算机网络的工具作用,创设新学习方式下的自主学习环境。努力构建现代信息资源环境下的学习新模式,即学生按照任务或活动所需,从广泛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网上资源独立获取所需信息,然后通过协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水平。
运用网络辅助物理教学,还可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可在网上浏览教学的相关信息,并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大量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文件、全国各地精彩试题集锦、教育教学知识和信息等。然后将它们分门别类的整理保存起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包括: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知识脉络库等。这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使我们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高,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第一受益人。另外,我们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任何需要的时候,随意从计算机提取和再现以前用过或已经准备好的相关多媒体材料,服务当前的教学,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0跨度,优势显而易见,无法比拟。
3.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1 将所有的教学材料如试题、知识要点等文件特别是制作的课件共享,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其复制下来,带回家中,方便在其学习有困难的时候随时查看;
3.2 指导部分成绩突出的同学通过网络进行提高、拓展性学习。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根据兴趣登陆专门网站进行问题的查询,以及作品、见解的上传等;
3.3 通过计算机完成部分作业的收交和批阅工作,丰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3.4 引导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制作课件或知识梳理的文件,作班级间交流,在增强竞争意识的同时培养合作意识,使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5 建立学生研究性学习电子档案(包括学生自编练习题、作业、阶段性知识总结、探究性学习调研报告等),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汇总。
以上做法,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使物理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室和实验室,教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从而使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使得更多的学生能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中,相信这对他们的能力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尤其是在物理课改的特殊情况下,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使物理教学更加有声色,向学生充分地展示了物理的魅力,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物理教学再整合,教师必须把握课堂主题环节
1.1 信息技术导航,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激疑,以什么样的载体来承载情境更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在物理课堂上将一些枯燥的、单调的言语引入转化为有声、可视、形象生动的视频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的引入环节中,可利用我国研制磁悬浮列车快慢运动的视频资料引入课题,达到激疑引趣的效果,使学生带着好奇与疑问学习这节内容。
1.2 信息技术导航,突破重难点,促进教学
信息技术在突破重难点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有限,再加上物理概念的抽象和过程的复杂性,造成学生的认知困难。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动态性的特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帮助学生认识物理过程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在“眼睛与光学仪器”一节中,关于近视眼与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很多学生尽管能正确说出,但不能真正理解,容易混淆。针对这一难点,利用Flash软件动态演示以及借助自制教具“神奇的眼球”,帮助学生对近视眼与远视眼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加以区别与理解,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重难点突破。
1.3 信息技术导航,优化学习环境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实际中较难解决的问题。这时可以通过仿真模拟手段,再现真实物理世界的某些方面,让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中通过仿真操作来学习,优化学习环境。例如,学生可借助仿真物理实验室等仿真模拟平台以及教具“保险丝熔断演示仪”,利用电脑先模拟各种实验情形,锻炼学生的电路连接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安全意识。
2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物理教学再整合,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技能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探究性学习,提供学习方式多样化、科学化。信息技术可以将多种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和对教学内容有效地组织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革新。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知识的积累途径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此,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强大的互动功能、高效呈现功能,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广泛、更有针对性,从而促进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重组方法。作为教育一线工作者,要积极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再整合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扎实的根基。
3 巧妙运用PowerPoint、Flash制作服务高效课堂的课件
人们熟知,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学会了。人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如单凭听觉,一般能记住15%;如单凭视觉,一般能记住25%;直接动手参与记住的更多;如视、听、动结合,记忆率可达85%。可见信息技术手段如果能在课堂上很好地运用,让学生各显神通,将会事半功倍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3.1 巧用PowerPoint和Flash展示复杂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新课程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复杂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用语言、文字、图示很难把它们的概念讲清楚,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具体情景,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却能变静为动、变难为易、变宏观微围观。如素材库中的“太空超重与失重”“加速度运动”“核外电子的运动”等巧妙地运用Flas展示,使枯燥的知识变静为动,形象而生动地将这些物理知识建构到学生的脑子里。
3.2 巧用信息技术PowerPoint、Flash将抽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剖析
抽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难以理解、难以掌握。以往教学中,只重概念、定理、定义、公式和规律的死记硬背,而忽略对概念的实质的理解,忽略对规律的探究过程和研究。而今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便于研究、便于理解。运用PowerPoint和Flash整合做成课件,将“加速度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动量守恒定理”等一一展示给学生,使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得以剖析。
3.3 巧用信息技术PowerPoint、Flash做微放大、大缩小的实验
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宠然大物又不能展示给学生,以往教学中只能挂图、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学生很难得到正确完整的认识与印象,利用PowerPoint和Flash,将“理想气体分子运动模型”“气体扩散”“莫大的天体”做成课件,利用信息技术把微观世界加以放大,把庞然大物加以缩小,展示在学生眼前,许多情景不言而喻,复杂情景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充分证明“耳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
4 利用信息资源,扩大师生探究知识的正能量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物理学科的整合,不但可以深化新课程物理教学、加大学科信息容量,而且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4.1 了解物理学科发展时事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基础学科,大量的习题是必需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题型陈旧、信息过时等不足,这对于学生知识更新、掌握中考习题走势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络中国中学教育教学网上的物理试题库中心、中国园丁网物理试题库、“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试题集锦栏目和其他一些重点中学网站试题库下载最新的试卷、搜集物理相关试题,用来给学生作为测试题和平时训练。大量的实践证明:这些题目题型新颖、信息量大、信息准确,对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支撑作用。
4.2 增进信息交流,切磋教学水平
一、“课件”向“积件”思路发展,探讨物理学科整合新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这个领域里面,市场上已有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却不多,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此阶段上,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是:“课件”向“积件”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教师稍加培训就能够自如的运用它们来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课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所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例如在物理学科平台方面:《CSC电子备课系统》初中物理版、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高中物理版都是面向教师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集众多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教学手段;又如《青鸟师友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是一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集声音、图形、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再如几何教学平台的“几何画板”不仅适用于几何教学,而且也适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力学课程,它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因此这样的软件很受老师的欢迎。以上四个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就很好的体现了“积件”思想。
在多媒体资源处理方面,物理作为一门信息技术邻近学科,物理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行者。如今许多物理教师都在Internet上建立了自己专门的网站,并把以网页浏览的形式制作的CAI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可以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Internet的超级链接功能揉合到自己的CAI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反之,其它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CAI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物理学科资料库,形成网上物理学科联盟,实行资源共享。此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终端的地点,通过Internet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物理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因此,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积件”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CD、VCD资源,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自己的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割裂的局面,使CAI在课堂上的运用走出低谷,朝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这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二、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1、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如本人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我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由此可知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提供帮助,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
2、在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物理实验室,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有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笔者在上传统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然而,须知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如本人曾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虚拟电学实验室软件(在线版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通过网上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获取新知识,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自主观察模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并促使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教育资源库物理学科、广东教育资源网()资源中心物理学科、中国物理教育网()等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
本人在进行初二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我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6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所以我通过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学科课件库网站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超级链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录相。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就攻破这一难点,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做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物理学科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学科教学、加大了学科信息容量,而且提高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四、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学水平
1、了解物理学科发展时事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我们通过Internet在官方权威网站上查看有关物理发展动态,可以做到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在物理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大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这对于学生习题更新、掌握中考的习题形势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络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的物理试题中心、中国园丁网()试题集锦栏目和其他一些重点中学网站试题库上下载最新的试卷、搜集物理相关试题,用来给学生作为测试题和平时练习。实际情况证明:这些题目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给物理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电子邮件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参与一系列教育门户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我们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物理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中国物理教育网()的教育论坛我们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物理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参与意识很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较理想,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引进教育领域将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但我们确信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中整合中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