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性质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4 16:25: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茶文化的性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茶文化的性质

篇1

首先,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它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融为一体,独成一派,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平利的茶文化,又有其独到的地域特色,我县已把茶文化作为女娲文化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着力营造全民饮茶、懂茶和爱茶的茶文化氛围;我县还把平利茶做为对外开放的名片着力打造,先后参加了中华茶艺之墨竞赛、杨凌农高会、北京农高会、西洽会、青岛农产品博览会、广交会以及在俄罗斯卡罗加州举行的俄罗斯•中国年活动,目的就是要广泛宣传推介平利茶产业。继2005年以来成功举办“中国•平利茶之旅文化节”,把宣传活动推向,使平利的茶饮产品知名度大增,备受消费者青睐。如今,逛典雅茶楼,观精美茶艺,听优美茶歌,品女娲绿茶已成为社会风尚。如今,茶文化已经不只是一种饮食文化,更体现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茶园遍布,陈陈相因。丰富的茶园景观,厚重的茶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与茶俗,相映成趣。我县也策划了以发展茶叶生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因此,我校引入茶文化,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而为之,非常有必要。

二、将茶文化引入中职教育对中职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1.茶文化有利于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

对于茶文化,每个学生都处在同一起点。学习茶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其精神世界。

2.茶文化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生的审美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文化内涵。在一些学生看来,美仅仅是服饰和发型上的另类。而茶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美、品味美,最终创造美。

3.茶文化可以促进中职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来,很多研究茶的人和文化学者都将茶道的思想内涵总结为“和、静、怡、真。”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绪常常比较浮躁。让茶文化走进课堂,可以让他们抛却浮躁,恢复纯净的心灵。

篇2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38-02

反复发作性盆腔炎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远期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反复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酸痛,白带增多等,常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月经不调、盆腔包块等症状,每于受凉及劳累后症状加重,给患者带来困扰。有报道既往有盆腔炎病史者,约25%将再次发生[1]。所以作者从2011年6月份―2013年5月份收集31例反复发作性盆腔炎的住院患者,以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为出发点,在临床辨证辨病的基础上,注重以温化方法应用,临床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符合盆腔炎诊断标准;病程在半年以上,反复发作两次或以上;年龄30-55岁;于我科住院的盆腔炎患者,共31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2 疗效观察

于常规辨证辨病基础上,注重温化之法的应用,药物有:桂枝、乌药、元胡、小茴香、苍术、花椒、羊藿、巴戟天等,观察其临床疗效的改善,降低其复发率。

3 病案举例

李某,女,32岁,因“下腹痛半月”,诊为“盆腔炎”2012年10月10日入住我科治疗,主要表现:下腹胀痛,坠胀,腰酸,白带中等,色黄,质稀,舌尖红,边有齿印,苔薄腻,脉细。妇检:外阴:已婚式;阴道:畅,中等量淡黄分泌物,质稀;宫颈:轻度糜烂,举痛明显;宫体中位,常大,压痛明显;附件:双侧附件区增厚,压痛明显,未及明显包块。B超:宫体回声减低不均匀改变。2013年03月04日劳累后盆腔炎发作,再次住入我科治疗,症状如前,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弦。妇检:同前;B超:盆腔少量积液。因其反复发作,予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抗生素联合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2013年07月30日劳累后第三次发作,下腹痛,得热则舒(自行家中备用红外线照射),坠胀,白带色黄,质稀,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黯红,苔黄腻,脉小数。妇检:同前;B超:盆腔积液(子宫直肠窝见液性暗区,前后径1.7cm,透声好)。三次病例分析,多次发作后主证为“腹痛,劳累后发作,得热则缓,腰酸膝软,白带色黄,质稀”,病机以“湿(寒)、虚、瘀”为主,第三次住院减少抗生素使用,采取中医综合治疗,用药上减少清热解毒之品,以温化法为主,治愈出院,至截稿回访未复发。

4 讨论

慢性盆腔炎多于劳累后发作,且腹痛以得热则舒多见,病机以“湿、虚、瘀”为主,湿、瘀皆为阴邪,湿性黏滞,湿邪易留恋不去,缠绵难愈,临床若一味使用清热化湿解毒之品,久易损伤阳气。《古今医统大全》中认为“脾胃湿热,如若久之,则导致虚寒…”,傅青主认为:“湿盛而火衰”,皆体现了湿浊长期盘踞精室,阳气渐耗,寒从内生之病机。所以临床反复发作的盆腔炎患者,寒症并不少见。故该病的病理产物为“湿浊”、“虚寒”和“瘀血”,均属阴邪,需借助阳气和温药的推动、温煦才能得以运[2]。另温热性药物,可以消除病人的沉寒痼冷,补益人体阳气,从而温煦机体,提高机体抗击病邪的力量。故作者结合前辈的经验分析及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湿、热”已不是该病的主要病因,而“湿、寒(虚)、瘀”为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故在临床治疗该病例时,在原有的辨证辨病基础上,根据其病程长加入一些温化之品,如桂枝、乌药、小茴香、元胡、苍术、巴戟天、花椒等,取得明显疗效,并观察其复发率。西医认为反复发作性盆腔炎患者,往往体质欠佳,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有报道认为温通化湿类中草药可以从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影响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及发挥抗炎、改善微循环作用[3]。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往往病程较长,多数有过间断或连续使用清热解毒药物史,常常表现为下腹痛,喜暖,温后则舒,腰膝酸软,劳累后加重的虚证、寒证等表现。尤其是当常规应用清热除湿解毒、化瘀止痛等治疗方法,效果欠佳时,应转变思路,通过温药鼓舞阳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今日中国,通过2008年奥运会及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英之间的文化对撞,擦出了更耀眼的火花。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频繁,英语作为世界公认的交际语言工具,承载的文化内涵,具有更突出的意义。这对高校外语教学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了更高、更实用的要求。语言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的学习、文化意识的培养及导入,是每个英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加强跨文化语用能力的重要性,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了解了英汉差异,才能真正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学以致用。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的交际手段,语言的产生离不开创造语言的人,以及人类所作用的社会庞大系统。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关系。现代文化社会学认为,社会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文化要素之一,我们研究语言,只能把它放在文化背景里,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语言的本质。

文化是一个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人类现象的综合体。文化一方面是在一个共同的语言社团中体现的思维、行为及价值方式,另一方面包括社会团体通过他们的物质产品来表现本身或他人。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有不同的文化意识。文化既有历史沉淀,又有动态发展,语言作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萨培和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性”,而且存在着“文化相对性”。

人们对客观世界不同的思维方式跟文化模式差异,是语言学习的一大阻碍。因为语言的集体意义产生依赖于它的文化语境,我们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本身,避免由于对文化的无知而产生误解与冲突。语言教学工作者有责任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导入。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一)英语词汇的文化因素体现

英语语言教学,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外语教学。它也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本身就具有文化性。在中国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学习英语语言就要明白两种语言中符号的非对称性,例如中国文化中的“白”字往往为贬义,含有轻视、徒劳、低下、无价值的意思。如、白眼、一穷二白、白费、、白搭、白色政权、白丁,以及东北话里面的白瞎,等等,懂京剧的人,一定记得曹操在舞台上有典型的白色脸谱,奸佞的象征。相反,白色在英语里面是美好的象征,让人联想到上帝、天使、纯洁、幸福。“white hands”是公正廉洁:“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指幸福的日子。童话里可爱的“snow white”还有七个小矮人,个个都是“white man”(忠实可靠的人)。再如龙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把它看成是民族的象征,是至高无上、尊贵的象征,在语言中,承载的是褒义的色彩,像“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等,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作“真龙天子”。而在英语国家文化里,并非没有龙(dragon),只是与中国截然相反,龙化身为凶猛残暴的怪兽。尤其是在影视作品里,龙总是代表邪恶势力,具有强大的破坏性,这一点,在2010年3月梦工厂上映的电影“驯龙高手”里有着完美的体现,与我们儿时喜爱的“小龙人”形成鲜明对比。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空缺,即在中文中出现的词汇,无法在英文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中国人特别讲究孝义亲疏、伦理纲常,因此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汉语中表示亲戚关系的词有很细致的区分,而英语中的亲戚概念十分笼统。中文里叔叔、伯父、姑父、姨父、舅舅在英文里只用一个单词“uncle”代替。不同文化中的某些词汇,具有不对应性,比如汉语中的“牛”是强壮、勤恳、任劳任怨的象征,我们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表达,而用英文却要翻译成“Work like a horse”,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中国人用牛耕地,而英国人大部分依靠马。

我们看下面一段对话:

―Mum, I forgot where I put my glasses. Do you know where it is?

―It’s over there, on the table, you really have a foggy noodle.

中国人第一次看到“have a foggy noodle”一定会疑惑不解。“noodle”在汉语中是面条的意思,并无其他深层含义。而在英文中,因为大脑组织是条状的,就如同面条一样,所以“noodle”也用来指代头脑,“foggy noodle ”就是头脑糊里糊涂的意思。

由于客观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summer”在汉语中会让人想起炎热,而“spring”会使人想到温暖,欣欣向荣。 那么如何翻译下面这个句子呢?“Jobs died in summer”,如果理解为乔布斯死于夏天,那就错了。在英语中,夏天才代表温暖,欣欣向荣,这跟春天英国糟糕的天气不无关系,所以上面那句话应该翻译成“乔布斯英年早逝”更恰当一点。

(二)文化差异在句法上的体现

句法结构反映了人们最原始的宇宙观,可以体现不同民族器物文化的不同色彩,反映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中英之间的差异刚好体现在语序上。英语的语序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把人或人的行为摆在前面,而客观世界的事物放在后面,句子的尾部修饰比较强,总体是“头轻脚重”,如:The girl is my sister, who is in red and standing across the street.而汉语前置的修饰很强,是“头重脚轻”,如:“街对面站着的穿红裙子的姑娘是我的姐姐。”

那么,中英文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句法差异呢?英国人有其特有的价值标准,他们一般来说比较务实,人们因此称他们为“行动之人”(man of action)。英伦三岛四面环海,地理条件差,天气条件更是恶劣。安格鲁撒克逊人于450年到达英格兰,他们面临异常严酷的自然条件的挑战,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同时,又经战,这使得古英国人逐渐形成“开放跟激进”的民族特征, “个人主义”在其文化中居于主要地位,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显得直截了当,往往把句子的主干放在前面,修饰成分放在后面,直入主题。例如: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film with me tonight, if the rain stops.

汉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地处内陆,气候适宜,生活平静,且孔孟的中庸思想深入人心,讲究事事含蓄,说话不开门见山,先次要再主要,迂回进入主题。同样是上面那句话,中文的表达就是这样:如果晚上不下雨的话,我可以请你看电影吗?

我们再来看下当英籍老师夸奖一名中国学生的口语流利时,师生间的对话:

―Your oral English is pretty good.

―My English is poor,I will study harder.

(英国老师说:“你的口语很不错。”中国学生回答:“我的英语很差,我要好好学。”)

从上面的简单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英汉文化的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力量,不提倡个人突出,当受到赞扬的时候,中国人通常否定自己。而在英美人看来,这种过分的自谦,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如果不懂英美的文化价值观,这样的跨文化对话就如同自言自语了,根本就谈不上交流。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跟语法上的差异承载着两种文化的差异。要在英语教学上有所建树,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不断了解并发现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跟英汉的差异,只有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才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4

从服饰的基本形制来看,中国与西方差异是较为明显的。中国传统服饰大多追求的宽衣博带的形制,服饰表达以“意”为美,朦胧而隐约,通常给人一种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这一服饰特点在六朝时期表现尤为突出,东晋末年与南朝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开发,士大夫生活优裕,衣服宽大,加上当时玄学清淡的风气影响,士人追求自由奔放、自然飘逸的境界,“气韵生动”“以形写神”为当时所崇尚的美学原则,这些更助长了这种倾向。正如《颜氏家训.涉务》所言:“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城郭之无乘马者。”正体现了这一服饰形制的真实写照。(如图1)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服饰不仅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审美感知,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正如,中国溯有“衣冠王国”的说法,“衣冠”一词从常规来说可以理解为衣帽或是一切服饰的代名词,但同时它在某种情况下还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有时我们看到的“衣冠盛事” 、“衣冠扫地”等词汇,这里的“衣冠”不单是衣帽服饰的意思,它还可以理解为古时士大夫和官绅的代称,同时含有“礼教”与“文明”的文化含义。这种通过服饰本身所引申出来的文化寓意或者有望借助于服饰的形制来体现出时下某种文化思想意识是我国传统服饰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最为久远,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它影响着我国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儒家重礼仪规范,讲究穿戴与礼应合二为一,所以在中国历代传统服饰中我们通常能够通过在服饰中的色彩、章纹、结构以及不同的配饰配件中体会到当时严格的礼制规范或等级制度,如,冕服,深衣等。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文化含义有时甚过于服饰的外在造型,是重内涵与实质的装饰精神。正如张直光先生所说:“中国与西方不同,其文明的最初聚集是通过政治手段(国家社会)而不是技术突破来实现的。”

2 西方服饰的基本形制

西方服饰多以凸显身体的形态为美,其尽可能通过服饰的造型体现它的体态美。在这一点上,古代西方服装是完全不同于中国的,西方服装更立体,外形富于变化。如古希腊时期的西方服饰,这一时期的服装多为披挂形式,服装大多为不经裁剪、缝合的矩形面料,通过在人体上的披挂、缠绕、通过别饰针、束带等基本方式将其固定,从而形成了“无形之形”的特殊服装风貌。乍从外形来看服饰基本形制也是宽大而平面的,但从服饰细节来看,它与我国传统服饰宽衣博带的服饰形制还是有差别的,这一时期的古希腊服饰,服装只看做是附属于身体之外的物体,身体才是服装的主人,披挂的服饰形制使服装不会约束于身体,让人随心所欲,人体在行动或是衣服飘动的时候在随时都会暴露肉体,这与我国所追崇的含蓄美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如图2)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它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着各自神秘的宗教追求和世俗的伦理指向,这些多少都能在各自“衣食住行”之中所显现出来,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古希腊这一时期的服饰形制正是受到当时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由于人们对上帝诸神的崇拜为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希腊人“把肉体的完美看作神明的特性”,认为神也是有人望的。在这一宗教文化影响下,服饰只作为附属品,而尽可能体现出来的是人的形体美。所以,古希腊时期,对宗教文化的崇拜,除了在服装中的影响,我们还能从当时的文学、雕塑、绘画等其它一些艺术形式中有所察觉。西方宗教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改变和影响着人们对肉体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方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如,中世纪时期西方服饰,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理念对当时服饰影响较大,男女穿着要满足端庄正派的要求,服饰大都将凹凸有致的身体曲线遮掩起来。在中世纪女性流行一种罩袍,是将多余的长裙在腹前掖入腰带,前面的堆褶使腹部微微隆起好像孕妇(如图3)。这也许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女子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认为女人天生就是为了繁衍后代的世俗观念有关;同时,还据说这是因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而造成的流行样式。因玛利亚在未婚嫁时就从圣灵受孕而怀孕基督,所以她有孕时的形象也被看作是圣洁美好的象征。

在随后西方服饰的发展进程中,在理性主义精神的支配下,西方转向了人文、科学主义,功能主义的探索,其思想核心是“人乃万物之本”,主张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个性与人权,主张个性自由,反对天主神权;主张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和文化,反对迷信。伴随这些文化思潮的到来,西方服饰也发生了与前未有的形制变化。倘若以文艺复兴时期为西方服饰文化的转折期,我们似乎可以由此开始感受到时尚的悄然流行。华美繁缛的细节装饰,精致细密的缝绣工艺,也许,此时的服饰只是作为一种特殊审美要求下的产物装点美化着人体,有甚至还通过改变人体自然形态来满足一种极端而扭曲的审美文化。例如,为了体现体态美,女性服饰开始出现表现腰部曲线的倾向,为了凸显和加强这种曲线美,紧身胸衣、夸张繁琐的衬箍开始盛行,当时女性不惜牺牲自我而桎梏于其中。同时,立体裁剪方式出现,也促使这种窄衣文化进一步发展,由此,西方服饰与中国传统服饰也有了本质上的差别。西方服饰是一种多元化的服饰文化,它从诞生之始就受到众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服饰有较强的的延续性,这与其所处地理方位、政治、环境等方面都有所关联,这使西方古代服饰形制在前后差异明显,但服饰大多以体现人体体态为美。

3 中西服饰基本形制的差异

影响中西服饰基本形制差异的原因众多,各自服饰特色与风格形成是与民族文化风俗,政治环境甚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使各自在历史发展和积淀的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服饰形制差异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中西方服饰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和魅力,长久以来,伴随彼此在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崛起中,中西交流愈渐频繁,服饰文化也即如此。正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服饰服装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形制转变,中国的服装开始由松变紧,剪裁的方式吸收了西方三维的立体裁剪形式,服装变得贴体而轻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经典的完美体现;而此时的西方似乎也逐渐摒弃了以往娇柔造作,甚至带有扭曲性的审美文化。尤其是女性服饰,它将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伴随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服饰形制也从过去的窄衣文化开始走向宽松,设计以人为本,讲究其功能性和舒适性。如今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西服饰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今天,有关“中国风”主题的设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际时尚语汇中,除了本土设计师,也有很多的国外设计师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传达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使设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样,在如此开化和便利的社会环境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正走出国门,吸收和接受着外来文化的洗礼,从中学习别人的先进文明及人文素质,开拓自己的视野,在国际的舞台中展现出中国设计师的设计风采。

4 结语

本文分别通过中西方各自服饰基本形制特征描述来阐述其背后的不同文化现象。从服饰的基本形制来看,中西方差异是较为明显的,中方大多追求的宽衣博带的服饰形制,服饰多为平面的;西方重视凸显身体曲线的服饰形制,服饰多为立体的。中国传统服饰表达以“意”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西方服饰则相反,重“形”, 尽可能通过造型体现它的形态美。影响中西服饰基本形制差异的原因众多,各自服饰特色与风格形成是与民族文化风俗,政治环境甚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使各自在历史发展和积淀的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总结出中西方服饰文化势必伴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与崛起,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会愈渐频繁,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互相撞击,互相融合,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为时代所需,正是有了这种撞击和融合,才能使当今的服装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使服装有了个性化、全方位的审美表现。

参考文献

[1] 华梅.中国服饰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篇5

一、引言

语用预设是指“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Keenan则指出,许多句子要在受文化制约的条件或语境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方可被理解,这些条件自然地成为该句子的预设前提。从语用学角度观察,语用预设不同于语义预设,它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即预设是说话人的预设;而语义预设是指把预设和句子或者句子的命题联系在一起, 即预设是句子本身具有的一层意义。语义预设是客观的、非语境性的、静态的,但有时无法对预设概念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释。因为预设并不像其他语义关系(如蕴涵关系)那样,独立于语言使用之外,仅为语言本身所固有。预设除了语言本身的固有特征之外,与说话人以及其他非语言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依赖于语境的意义,因而也是开放的。语用预设在言语交际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探讨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共知性和文化差异性等特征对成功进行言语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用预设的合适性

所谓合适性,指预设要跟发话人所处的语境相适应,是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前对语境所作出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的语境必须符合现实语境,否则说出的话语就不合适,预设就不成立。何兆熊认为“语用前提实际上存在于整个交际语境之中,是语境的一部分”。例如,一家美国银行在中国开业,董事长在开业致辞上这样说道:“我们的银行像万里长城坚不可摧。”

当中国人听到这句话时,就会想到万里长城的确很坚固,他们的银行像万里长城,资金一定很雄厚,可以放心的把钱存在他们的银行里。可见,该董事长的比喻预设了中国人对万里长城的深刻认知,在此交际语境下是非常合适的。

那么怎样的预设才具备合适性呢?Austin提出了使交际成功的三个“合适条件”:首先,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第二,说话人对自己要实施的行为必须抱有诚意;第三,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可见,言语行为的成功完成,必须具备他人认可的条件。例如,小张对室友小玲说:“请把杯子递给我?”小张发出这个言语行为是在提出一个“请求”。这个“请求”是否合适,有一系列的语用前提作为先决条件。比如,小玲明确知道是哪个杯子和杯子放的位置;小玲有空儿做这件事……如果实际的语境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小张的请求就毫无意义。也就是说,预设的合适性取决于说话人。

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语句的合适性是通过类型的交际准则制定出来的。类型的交际准则有很多,比如,语言学家H. P. Grice的关于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就是其中之一。Grice认为,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就必须遵守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包括: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质的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要有关联,所说的必须与对话主题相关联,说话应表述一定的意图;方式准则,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歧义、哆嗦,井井有条。

可以看出,Grice和上面提到的Austin等人关于合适性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在交际中,如果交际双方的语句或命题遵守了交际准则,则是恰当的、合适的,而一个语句的语用预设就是保证该语句具有“恰当性”或“合适性”的那些背景知识或条件。例如,相对于“小张,快去开门”这一语句,要使它是合适的,就必须有这样一些背景:那扇门是关着的,小张有能力去开门,说话人和小张处于同一时空位置等。如果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该言语行为是不合适的。这些背景是“小张,快去开门”这一语句的语用预设的依赖基础。总之,语用预设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使得交际的言语表述具有合适性的条件。

三、语用预设的共知性

言语交际是说话人传递信息和听话人接受信息的互动过程,正确理解话语中存在的各种知识对于交际的顺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言语交际应建立在互知互明的基础上,这就是语用预设的“共知性”或“共同性”。

语用预设是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施受双方的“共有知识”。在语用学中,语境除了语言知识外,还包括许多非语言知识。何兆熊将非语言知识分为三类:一是背景知识;二是情景知识;三是相互知识。背景知识指的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即常识;情景知识指与特定的交际情景有关的知识,包括特定的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等;相互知识是交际双方对对方的了解。预设作为语境的一部分,不仅有说话人对自己的交际意图、内容、语言手段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信任的一面,也有说话人在说话前对听话人的知识状态,包括其年龄、社会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信任或假设的另一面。说话人在传递信息时,必须有意识地操纵共知性,建立有利于实现交际目的的语境,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结果。

预设共知性的非语言特征为人们的交际提供了方便,它使得人们在交际时省掉了许多心照不宣的信息,使烦琐的言语表达变得简洁。否则,前面例句“请把杯子递给我”,就有可能用下面这种冗长的形式表达:“我要用一个杯子,你知道我说的是哪一个,我知道你有能力拿到那个杯子,并且你会愿意帮我的忙,所以请你把那个杯子拿过来。”

语用预设是动态性的。预设为交际双方所共有,存在于整个交际过程的语境中。而交际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表明共有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交际的深入而不断扩大、积累,原来不为交际双方所共知的会随着语言交际的深入变为双方共知的事情。

四、语用预设的文化差异性

前面已经谈到语用预设是在具体的交际环境过程中施受双方的“共有知识”。而作为预设的共有知识与交际双方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密切相关,魏在江将之称为文化语用预设。作为交际双方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袁建军和梁道华认为文化语用预设包括哲学思想、、神话传说、历史地理、文学作品、社会风俗习惯等诸方面。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成员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根据语用的经济原则,说话者和听话者都不会把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有特定文化身份的信息的具体内容说出来,从而提高交际的效率。比如,同学甲对同学乙说,“嘿,你真是我们班的小诸葛!”说这话时,同学甲明显预设听话人知道诸葛是谁及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否则他就无法期望自己说的这句话能被听话人所理解。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这句话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拥有与说话人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诸葛是三国著名人物诸葛亮的姓,是其简称。因为他足智多谋,所以在中国文化里他被誉为智慧的化身。说某某人是个小诸葛,是夸他头脑聪明,点子多。可见,这些共享的文化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进行言语交际的最大前提,也是话语具有社会适合性的基本保证。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价值标准、道德准则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故而反映思维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预设的理解基于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交际双方不具备跨文化知识,交际很难进行下去。下面一则对话是中方陪同外宾参观以后,外宾表示感谢,中方答谢的对话:

A:Thank you. B:It’s my duty to do so.

听完此回答,外宾并不觉得高兴,并且对中方陪同的好印象也随之降低了。究其原因,这是交际双方存在文化预设差异所致。“Thank you”这一言语行为用来表示感谢。当对方做了一件有益于自己的事,一方或出于礼貌或出于真情,理应向对方表示感谢,这对中外双方说话人是共同的。因此“Thank you”一语被直接地理解了。但中方的回答“It’s my duty to do so”是用于中国文化环境下恰当的言语行为,决非有意的冷待,而是谦逊的答礼。可是,外宾根据一般使用英语的背景知识却期望听到类似“It’s my pleasure”的恰当回答。他可能认为“duty”一词背离了交际准则,而另有它意。在英语文化的语境中,他对中方的回答可能有以下预设:你是没办法才这样做的,因为这是你的职责,否则你是不会来陪我的。所以,交际双方只有意识到彼此的文化差异,以共同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才能够具体、恰当的使用语言,以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

五、结语

预设是一种特殊的语用推理,言语交际的成败与否与语用预设密切相关。识别预设既需要语言知识,又需要一般的非语言知识,把它与合适性、共知性等语境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对它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释。语用预设还因文化不同而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所以反映思维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预设的理解基于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认识了解预设的语用特征对成功的交际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6

Littlewood指出,教育的第一功能是教授已有的知识,运用到语言教学上,就是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使其在实际的语言阅读和理解过程中省去大量的时间;教育的第二功能是训练学习者的社会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胜任自己的社会角色。教育部在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是对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其中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掌握语言进行交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社会活动或进行交际才是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仅是教授语言的形式,更应该让学生掌握其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知识,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但是,通过对河北省各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师文化差异敏感性的调查发现,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国内的英语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仍旧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课堂知识讲授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四、六级涉及的知识如语法知识、词汇量、阅读为主。一般来讲,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学时数量较少,平均每学期60-70学时,课时有限,难以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有系统的介绍和教学。另外,教师本身受传统的语言教学的影响,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讲解,教学方式落后,迫切需要进修机会来提升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手段,理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背景教学的统一。

进行实际有效的文化教学首先要明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什么。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把文化意识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同时也指出文化的内涵与文化教学的意义:“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只有明白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教师才可能了解文化教学应该怎样教和教什么。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质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有关跨文化的知识和材料,多参加跨文化方面的培训、讲座和交流以强化自身的文化素质,切实意识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重视课堂上的文化教学。在目前的环境下,教师只有做到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教学并重,才能使学生既能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又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语音室、多媒体和网络来收集各种资料获取信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英语课堂中主要把文化背景的讲授放在文章的导入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讲授文章涉及的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地理风光等地理常识;主要英语国家的起源、发展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历史背景;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常识、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等。甚至在语言知识的传授阶段,教师也可以利用机会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如:有很多词汇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信息。在词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由这些词汇讲授文化背景知识,如:一些涉及西方重大节日的词汇Christmas,Hippie,Nike等;还有一些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如ambitious,dog和propaganda等。当然还涉及社交文化如:一些禁忌语等社交规范和一些涉及手势、仪态和眼神等的非语言文化。

再次,注重跨文化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文化背景知识后一定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应用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组织课堂活动如:小组对话、角色扮演、英语角等形式来向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如:通过网络查找和阅读资料、朗读英美报刊杂志等,使学生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和习惯等,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承担进行介绍的任务,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因而显得非常枯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针对精读课本中实用的内容利用多媒体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观看图像,聆听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声音的同时形象立体地接受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加深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差异性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曾有语言专家在专著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我国的许多研究语言方面的专家也一再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和环境”。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全球一体化,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资讯方式相继出现,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和等因素大量的涌入,这就要求学习语言不仅仅掌握这门语言,更重要的是增强文化交流的能力。没有文化内涵的语言是空洞和无效的。英语教育必然涉及英语文化教育,所以我们要重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Kramsch,C.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逮捕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暂时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刑事强制措,是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有利于防止犯罪嫌疑人逃避侦查、起诉、审判、互相串供、毁灭证据、伪造证据,从而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

一、1996年刑诉法下审查逮捕制度存在的不足

1.法律规定简单粗略致理解混乱。根据我国1996年《刑事讼诉法》第60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当依法逮捕。”对于如何才是“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1996年《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人民检察院诉讼规则》第86条规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指同时具备下列情形:(一)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二)有证据证明该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三)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有查证属实的。”关于何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也没有提出明确的标准,同时对于“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具体标准更不好把握,“可能”二字考虑到了短时间内行使批捕职权的检察人员对犯罪事实及证据的掌握有限而难以对案件作出准确判断从而给予不确定的空间,但其蕴含的不确定性,在客观上造成了无论是捕与不捕均可以在其中找到理由,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逮捕的严肃性,。

2.行政审批性质的书面审查导致以逮捕获得犯罪事实。在行政审批性质下的审查逮捕制度,审查人员主要以侦查机关移交的书面材料为审查依据而如果审查人员在审查过程中发现证据存在不足很难短时间内要求公安人员进行补充,但是在犯罪事实已经基本清楚情况下批捕人员一般倾向于先行逮捕。通过逮捕之后继续突破口供或者争取时间补充证据。因为批捕以后不诉就将产生错案,导致案件到了公诉阶段,办案人员都倾向于“有罪推定”,在证据往往不是非常充足的时候也提出起诉。致使审查逮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惩罚性质,虽然刑诉法还规定采取逮捕需要采取取保候审、件事居住方法,还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是逮捕的必要条件,但是是否会“发生社会危险性”是很难判断,甚至是无法判断的,这就导致这个限制成了虚设,致使取保候审成为公安及检察机关单方掌握随意操控的权利,也给司法腐败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3.检察机关的审查逮捕缺乏监督机制予以约束。国外很多国家实行侦查与审查逮捕相分离,由检察官对案件进行侦查、法官实施审查逮捕权。我国的普通刑事案件也实行审查逮捕相分离制度,由公安机关实施侦查,检察机关掌握审查。但是对职务犯罪案件却将侦查权与审查逮捕权全部授予检察机关,支持在职务犯罪过程查办过程中对审查逮捕缺乏监督。同时1996年刑事诉讼法我国却没有相关的外部审查规定,具体操作措施不当,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对于逮捕后的审查常常流于形式。最后,逮捕过程中的制度缺失容易导致“一捕了之”的情形。

正是由于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审查逮捕条件以及审查逮捕权限的规定存在过于简单粗略,给司法实践留下过多的自我权衡空间,从而也引起各种司法解释的不断补充细化,此次修订的新《刑事诉讼法》吸收了司法解释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审查逮捕进一步予以细化与完善。

二、新刑事诉讼法对审查逮捕的细化以及不足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吸收旧刑诉法以及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对审查逮捕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完善,并且添加了之前没有的羁押之后的审查逮捕等制度,使审查逮捕条件进一步细化,整个制度更为完善,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据罪责轻重,明确了轻罪重罪不同逮捕条件

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中,逮捕条件只有一个即“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而一是由于能否判处有期徒刑很难在审查逮捕阶段予以明确,况且由于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中的最基本刑罚种类,难以区分轻罪、重罪,从而区别对待。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79条第一款规定了“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且“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应当予以逮捕的的五种情形:(1)可能实施新犯罪的;(2)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3)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4)可能度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5)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从以上规定可见,只有在采取去报候审不足以防止以下五种情形的情况下,才可以应用逮捕。而在第二款中,规定了两种必须使用逮捕的情形:(1)对“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只需具备证据条件即应当逮捕;(2)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新刑诉法七十九条规定对犯十年以下有其徒刑的罪犯优先考虑取保候审。

(二)细化逮捕条件,将一定程度降低高逮捕率

新事诉讼法对审查逮捕条件进行细化,在七十九条第一款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将有期徒刑以上取保候审作为优先适用,规定了五种适用逮捕的条件,并且在第二款增加了应当予以逮捕的两种情形:(1)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2)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根据以上规定,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优先适用的是取保候审,这比旧刑法中“患有严重疾病”和“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两类特殊主体适用取保候审的条件要宽泛得多。同时对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罚的犯罪以及曾经故意犯罪和身份不明的犯罪嫌疑人禁止适应适用取保候审。有利于杜绝重大恶性犯罪中司法腐败的出现。但是也有学者指出,由于其规定的五种情形同样比较宽泛,可审查人员自由裁量行很大,所以其如此详细的规定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尤其在我国目前 司法实践中习惯以逮捕获取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规定了严重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义务特殊的逮捕条件

根据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56条第二款、第57条第二款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人、监视居住期间严重违背法定义务的,可以予以逮捕。但是,通说认为,决定是否批准逮捕时,仍应当适用逮捕条件的一般规定。

但是,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79条的条文结构,立法者将该类情形单列一款似乎试图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规定为一项独立的逮捕条件: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但是何为“情节严重“没有给出具体的规定,这将导致该条款形同虚设,因此需要在接下来的司法解释中予以明确,《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第9条、第10条就明确列举了何种情形下,可以予以逮捕。可以借鉴。

三、增加了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此规定作为新刑诉法修订的亮点之一,不仅明确赋予了检察机关在捕后对羁押必要性继续审查的工作职责,同时明确规定了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保障机制,对保障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避免司法实践中超期羁押的顽症和不必要关押等问题。但也有学者及司法实践工作者指出但该规定较为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列出何为“不需要继续羁押”何况赋予检察机关的只有建议权,究竟该如何释放以及变更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实际指引。因此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应该从以下方面对该制度进行完善:

篇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容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梗死。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的诊断标准1,本研究选取2011年8月-2012年4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40例,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Ⅲ-Ⅳ级心功能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治疗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照组:仅接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酯类等药物。

1.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均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治疗2周后观察2组:①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发作缓解所需时间;②心电图变化;③药物不良反应。

1.3.2 疗效判断标准2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用药前减少80%以上,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酯类药物用量较前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相关导联ST段改善达达50%以上,T波由平坦转变为直立;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酯类药物用量较前减少在50%以下,心电图较前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均完成了2周的治疗。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统计并进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恶心、头痛、眩晕等不良反应,且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变化快极易反复,常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先兆,是心血管的急重症。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出血及继发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或栓塞从而导致心肌缺氧3。降低心肌耗氧、增加冠状动脉供血是药物治疗的关键。

中医学中心绞痛为“胸痹”,是由于气阴两虚、瘀血内阻心脉所致。治疗宜活血化瘀及止痛通络。红花黄色素具有活血化瘀,通畅血脉的作用。最近研究表明,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心肌耗氧4。

本研究显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严重不良反应。但由于本次研究治疗组样本量小,且治疗时间有限,因此,尚需大规模的长时间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0-401.

[2] 孙学枝,王秀萍,华新东,等. 灯盏生脉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疗效观察. 广东医学, 2011, 32(21):2858-2859.

篇9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建立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理论工作者和语言教师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向语用功能和语言使用的研究,外语教育界日益认识到语言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川。把语言的使用与文化分割开来是不可能的。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仁。文化问题比语言问题更加严重。文化的范畴很广,本文所指的文化背景是指目的语即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存在,而是与其身后蕴含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一些教师和学者如胡文仲早在1989年之前就已经开始研究文化背景知识对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并对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但近几年来,外语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多,尤其对大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方面探讨得还不够。在教学中笔者观察到,男生似乎比女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本文力图通过调查进一步探讨男女生是否在学习目的语文化背景的观念和策略上存在问题和差异。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目的

这项研究是调查大专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情况,包括对学习背景知识的态度或观念以及为获取这方面知识而采取的一些策略,着重调查男生和女生在这两方面的差异。从自己的课堂观察和对部分英语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男生的知识面似乎比女生广,在做有关背景知识方面的听力和阅读材料时,男生对此类知识的敏感度似乎高于女生。所以,表面上看,大部分男生对阅读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有增无减,而女生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针对这一特点,本次调查正是希望通过问卷进一步了解这种现象,寻求大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背景知识学习方面的障碍,探讨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调查对象

这项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浙江省丽水学院医学院护理大专和口腔大专06级两个班的学生,是目的抽样的结果。选择大二学生是因为学生通过一年的大专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大学英语学习观念。大部分学生能重视英语学习,相当一部分同学已提前通过了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学习态度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一部分学生为自己在一年里获得的英语知识沾沾自喜,殊不知今后的学习难度可能会因为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而加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处于困惑阶段,迫切寻求新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是一份有关背景知识学习情况的问卷。间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家庭背景的了解,包括性别、居住地、父母亲职业等,要求如实填写。第二部分对背景知识学习观念的了解,如:1、学习英语背景知识对于成功学好英语很重要;2、对老师来说在课堂上有必要介绍讲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3、你喜欢了解说英语国家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情况;;4、你在课堂上愿意学习英语文化,尤其愿意学习世界各国文化;5、你希望老师能多提供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材料;6、你对学习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感兴趣;7、你对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很了解。共有7个条目,选项有1二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二不知道,4=基本同意,5=同意。第部分是对方法或策略的调查,如:1、我_参加与英语有关的活动;2、我_读原版英语作品或简写本;3、我—课后看英语杂志或报纸;;4、我看英语电影;5、我通过看中文报纸或电视了解时势。共有5个条目,选项有1=从不,2二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调查由英语课任教师完成。

(四)研究假设

根据笔者的初步观察,男女生在对背景知识的态度及策略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拟通过调查统计来验证这个假设。

(五)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问卷由英语任课教师发给学生,发下问卷103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为103份。

二、结果

问卷回收,按男女生分类,然后进行统计检验。对两个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别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对两组独立大样本进行t检验,研究组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报告统计结果见表1和表2。

观念和策略的独立样本t的检验值分别为0.534和0.149 , t的绝对值都小于1.%,而显著性的概率P大于0. OS,属于差异不显著,大专非英语专业男女生在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的观念和策略上无显著性差异。而且他们的平均值相差不大,但是标准差男生大于女生,说明要作检验。

本调查显示:大专非英语专业男女生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1)观念的每条目平均得分都高于策略的每条目平均得分,这说明学生的观念强于策略,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并且对文化背景感兴趣,而且认为这方面的知识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期待值普遍较高。2)男女生在学习英语背景知识方法上所得每条目的平均分差不多,得分都不高。这说明男女生在获得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方法或策略上都有待于加强。从中也可看出男女生所接受的外国文化教育差不多,表面上看,在接触到文化背景知识时,男生比女生更活跃,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女生更不善于表现自己,而男生的性格却比原来外向,男生的这种性格有利于语言学习,不断提高的成就感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确实有一小部分男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较丰富,但从近年该校的学生成绩看,尤其是在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的成绩上,男生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过关率还是女生高,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在词汇量方面不如女生,有限的词汇量是阅读和听力的一大障碍,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加强男生的基础知识;由于平时学生都住校,属于封闭式管理,所以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因特网和电视等现代化的媒体很少触及,尽管有规模较大的图书室和阅览室,但原版的英文书籍杂志等却较少,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量。平时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也不够,使学生不能利用现有的硬件和软件来获得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本调查结果还显示,无论在观念上还是策略上,男生的标准差值都大于女生,这说明男生间的差异程度要大于女生,男生的观念和努力程度相差较大,而女生普遍较努力。教师在教学中对男生的关注以及正确的引导可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把一部分男生的吸引力转移到英语文化背景上,可以此带动他们的语言学习。

篇10

我科2010年2月—2011年7月应用灯盏花素联合鲁南欣康(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1例均为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均符合我国2000年发表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进度》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62.3±3.78)岁;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62.4±4.12)岁;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观察期均无死亡病例。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拜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阿托伐他汀、ACEI类或β受体阻滞剂等)的同时加用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木糖醇)注射液250ml,鲁南欣康注射液40mg,1次/天,静滴,连续10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木糖醇)250ml注射液,注射用灯盏花素(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80mg,1次/天,静滴,连续10天。观察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均复查三次心电图。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胸闷、胸痛完全消失,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胸闷、胸痛症状明显改善,无持续性心绞痛,心电图见下移的ST段部分恢复至等电位,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无效:胸闷、胸痛症状无改善,静息心电图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指标数据值以(x-±s)表示,同组治疗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有1例出现轻微头痛,未作特殊处理;对照组有4例出现头痛、头昏等症状,对症处理后明显改善。 转贴于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后心电图结果比较[n(%)]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特征是由于斑块破裂或糜烂发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的减少,从而造成胸闷、胸痛的发作和心电图的变化。鲁南欣康可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特别是小血管平滑肌,使周围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绞痛得到缓解,并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2],但其扩张脑血管的作用可引起头痛,而且长时间使用会产生耐药性而影响疗效。灯盏花素又名灯盏细辛、东菊,是从全株植物中提取分离的黄酮类有效成份,化学名为4,5,6三羟基甲酮-7-葡萄糖醛酸苷。药理研究表明,灯盏花素具有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粘附和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并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血量,改善肺内微循环障碍,促进机体对氧的利用,改善组织缺氧,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纠正心衰等作用[3],同时还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及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本研究显示,灯盏花素联合鲁南欣康疗效优于单用鲁南欣康,而且联合具有互补作用,减轻了鲁南欣康长用耐药性及副作用的发生,安全性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