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5: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的招生规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重视。同时,随着各类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中职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在中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和明确人生目标,使学生顺利就业。但是,在实际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进行规划,然后依照这种规划,有目的地为提升个体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开展的各项活动的统称。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让个体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使个体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规划,是实现个体顺利就业和提高个体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随着我国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中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合理,没有上进心,这导致中职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1]。
2.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2.1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业的定位模糊不清。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对所学专业的选择很盲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需要学校和社会对中职学生进行指导。
(2)没有很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都比较薄弱。
(3)存在较低程度的自我认识。很多中职学生对择业存在过高的期望,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自我认识的程度不高,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2]。
(4)就业环境的认识不够具体。很多中职学生在择业时,其观念受家庭或其他环境的影响较深,不重视职业自身的价值,对所选的工作的环境认识不够具体。
2.2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影响因素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实际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观念和方法比较落后,对改进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没有提出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
(2)家庭成员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中指导不足。很多中职学生出身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另外,还有一部分中职学生的父母与子女之间较少存在交流,很少与子女讨论职业生涯规划。
(3)中职学生自身素质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较差、依赖性较强、专业知识不足和缺乏理想等。此外,中职学生还缺乏主见,在择业时逃避现实,不脚踏实地[3]。
(4)现在的中职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在父母的保护和决策下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没有自己的选择,未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择业,在报读职校时一般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所报专业以后就业的薪资水平和福利等方面。
(5)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高谈阔论,把未来想象的过于美好,对自己未来工作的预期太过理想,不切合实际,基本停留于空谈的状态,一出社会,职业生涯就变了。
3.加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加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
(1)争取社会、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请求得到政府的支持,让政府创造条件以提供给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例如: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和促进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等。
(2)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引导家庭教育。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编写相关的教材,规范和引导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第二,与学生家庭充分交流,把学生所报读的专业及其相关情况告知学生和学生的家长,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第三,开展相关的会议,让学生和家长同时参加,既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良好地沟通,又可以使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开拓家长的思维[4]。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针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第一,职业醒悟。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方式。第三,职业探索。第四,职业生涯规划实施。
(4)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避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一纸空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督促,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撰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第二,学生上交职业生涯规划书,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第三,教师督促学生按照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内容,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第四,可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参与社会实践,初步践行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内容。第五,学校可以依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
(5)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和多样化。全程化指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渗透到中职院校的各个年级,教师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多样化指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4.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未来的择业和就业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中职学生应重视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本文从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和加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影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对策和进行了思考,希望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2,39(10):901-902.
职业生涯,最早由美国生涯理论家舒伯(Dona,dSuper,1957)在《职业生涯心理学》中提出,是指个体遵循一定的道路或者途径,实现所选定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教人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学问,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因此,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系列化、分阶段实施的教育过程。它的核心理念是:安身立命。即教育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承担各种社会角色,寻求与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1职业生涯教育内涵的误解
1.1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
从理论层面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90年代中期才开始从欧美传入中国。国内职业生涯领域有两个较有影响力的流派,一是以心理学背景为主流的学院派,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研究职业生涯课题,注重人格的研究和心理的完善;还有一派是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背景的务实派,侧重于强调求职技能技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协助求职者实现职业目标。综合上述两种派别,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包含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两层含义。目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之中,简单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解为职业规划教育,其中的目标就是寻找到适合个体的职业。因此,许多探讨集中在分析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出诸多就业指导性建议和策略、通过校企合作等计划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生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未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普遍可以看到诸如以下现象:各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很少系统性为新生制定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活动方案,即将面临就业时才设置一系列讲座来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技能技巧的传递,开设宣传形式的就业宣讲会、杰出校友返校分享求职经验和成功人生经历,导致大学生习惯性忽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仅仅在毕业时临时抱佛脚,被动吸收和接收学校为其安排的就业指导,接收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而缺乏符合自身个性特点和职业理想的选择性思考。
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由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教育,要实现由学校到工作的短期、静态、片面的就业目标指导转向关注学生全程、动态、可持续的生涯发展教育。
1.2职业生涯教育不是专门的技术性教育,也不是片断式的短期教育
专门的技术性教育在于传授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如果把就业指导比作一门课程,同样可以把它定义成为一门传授找工作的技能技巧、面试经验、职前准备的专门性课程,它能够将寻找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经验汇总成简洁而又有针对性的条条框框,把求职路上毫无头绪的求职者训练成求职高手。职业生涯教育显然不是上述教育模式,国内学者将它定义为一种把教育对象当作全人(holistic)的教育,不是仅仅传授专门领域知识的技术性(specialized)的教育,是统整性(integrative)的教育,不是片断式(fractioned)的教育。从横向方面来看,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全人教育,从纵断面来看,职业生涯教育就是终身教育,它是维持和贯穿人的一生的全面教育。这与法国教育学家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有着共同之处,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职业生涯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涯规划,是关乎人的一生是否幸福的终身课题。
2职业生涯教育实践
在定义清楚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和理念后,探索和实践成为另一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得比较好的高校为数不多,形成体系的更是寥寥无几。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的起点已经立足于基础教育,而在我国则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和负担,恰好高等教育阶段给予教育工作者空间和机会践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可能性。
(1)设置职业前瞻教育,提前让学生树立起职业探索准备,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职业前瞻教育是基于职业生涯教育基本理念,在原有入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学生入学后他所接收的第一门具有导航性质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所忽略的潜藏在身上的潜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的基本问题。
职业前瞻教育过程中,生涯规划课以入学导航的形式,为学生引发为什么上大学这样的话题和思考提供了对话和交流的机会,淡化了说教的痕迹,生动鲜活地呈现给学生,引发对自我探索和未来职业生涯,尤其是对学习生涯思考的平台。在学生刚刚结束军训的时候,组织各专业学生进入真实职业环境,在传统的学校里要在三年级以后才涉足和考虑的职场的实践活动,提前到了入学之初,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实践,让学生在看见、听见、感受之间,来看清未来工作世界的模样,寻找到自己的影子。
(2)增强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用自身的知识和行动,引领学生一起来跨界思考,使学生的校园世界和将来的工作世界之间发生联结,在校园世界、学生世界和工作世界之间产生交替和作用。帮助高校大学生在校园世界和工作世界中回归自我、探索自我世界。这种基于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实质上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两部分内容。
首先,专业课教师应该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范围和职业要求,根据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专业信息。有意识地把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要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为其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其次,高校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个别咨询或者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带领学生探寻自我的职业生涯。
(3)设立本土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组织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活动和大赛。课程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和无可替代的资源,学生选择一所高校,就等于选择了未来四年要接受的文化熏陶,学校的独特化、个性化特征也能成为毕业生在社会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竞争力。高校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跨界、融合、统整为一门职业生涯课。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大赛,有助于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工作坊、专题报告讲座、通过团体训练、模拟面试、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是职业生涯教育在校园里落实的载体。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和大赛,实质上是在潜移默化中探索自我,这种方式有助于淡化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说教理念,呈现给学生一个参与、互动的平台。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普及
根据问卷,学校虽然开设有专门的职业指导中心,但49.47%的同学选择父母经常与自己谈论未来的工作问题,26.84%的同学选择来自报纸、杂志和书籍的阅读,10.01%的同学选择就业协会等。在问及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正在就读大学的我们有无重要性时,40.08%的学生选择非常重要,35.24%的学生选择一般重要,26.72%的学生选择不太重要2.04%的学生选择不重要。
(二)学校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目前,在农业院校的学生就业指导中,职业规划一般由学生辅导员来进行,而这些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大学生在四年里只有一学期设立了这门课程,而授课教师并非专业研究职业规化方向的教师,一般都只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三)家长对孩子未来职业的“包办”
多数家长利用自身优势及现有资源,为孩子安排好未来职业,使得学生自身缺乏独立思考与历练的空间,他们在未来职业选择中,只是被动地服从父母的安排,没有设立较好的职业规划。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学生自身并未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初入校园充满新鲜感,对未来充满期许,但没有明确目标。还有部分群体虽能认识其重要性,但职业规划不明确,没有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的构想与设定;还有一些同学虽有规划但显示出较强的偏好性,盲目跟风,缺乏理性,缺乏将客观环境与自身综合素质有效结合的能力。
(二)学校缺失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学生无法获得科学的指导
许多学生对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以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模糊,必然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目前,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因此缺乏相关方面的经验引导,而且在多数的教学体系中,大学前三年的学习更多注重专业课以及相关文化知识的积累,却忽略了从基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训练。
(三)家长过度保护,导致学生无法自主选择职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多数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调查发现多数家长在孩子临近毕业时已经为孩子准备好将来的工作,以免孩子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受到委屈,使得毕业生没有自己规划的空间,有的只能是听从父母的意见,有的孩子会欣然接受,接受这种捷径。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对策
(一)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树立规范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学生自身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要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进行自身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设定,与教师积极沟通,听取教师意见,不断完善自身的规划。在校期间,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早接触社会,在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要不断的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并且在实践中摸索未来就业方向,规范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自己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高校应完善教学体系,学校教师应将专业课知识与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给予高度重视,必须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重要学科,贯穿大学四个年级,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到一起。学校领导及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结合学生自身条件给予意见与指导,使其职业生涯规划更具合理性与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717.38;U675-4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双重推动力作用下,我国海员劳务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航海类大学生为使自身占据一席之地,必然要充分重视未来的职业规划问题。航海类院校也需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就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使之能够在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并成功走向职业岗位。
1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职务、职位的发展过程。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对一个人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预期和计划,是在测定、分析、研究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为自身制定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选择相应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计划,制定基本措施。如:进行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近规划、确定阶段目标、进行职业定位等。
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中,影响因素众多,包括个人需求、心理动机、家庭影响、教育背景等,职业生涯则需经历职业准备期-职业选择期-工作初期-工作中期-工作后期-企业结束期,因此需系统地进行个人的职业规划,在充分考虑个人兴趣爱好、特点以及能力的基础上,关注时代特色,进而确定个人发展的职业方向、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计划,提升就业成功率,确保自身拥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2航海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航海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本次研究中,搜集了大量航海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体实施情况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通过资料的分析和数据的统计整理,归纳总结了航海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大学期间,正是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此阶段,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活充满向往,但对于职业的理想思考和规划却很少。在航海类大学中,大部分学生并未能充分重视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该问题存在,也必然会对大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造成一定的影响。
2.2自我认识不充分
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自我认识不充分,致使其在面对职业选择、职业定位等问题时,都十分茫然,无法确定正确的努力方向。而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对于大学生职业岗位定位意识也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航海类大学生还存在缺乏自主思考和判断的问题,自我分析能力十分欠缺。
2.3未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目标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航海类大学生而言,其既是引导大学生成长的指向标,也是督促大学生不断突破自我的动力源泉。本次调查中,发现仅有27% 的大学生为自己制定了具有一定系统性的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而这部分大学生多是在接受先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后,才逐步尝试为自己制定个人事业生涯规划的计划。其余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目标认识模糊,未能在大学生活中明确定位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对于未来职业认识的缺乏,也致使航海类大学生无法为自身制定正确的、具有引导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为自己的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职业准备缺乏
当前,我国大部分航海类院校已经在学院内开设了职业指导的选修课,这使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流于表面,多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尚十分模糊,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初期也信心百倍期望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目标,但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大学生渐渐得就会失去起初的热情和耐心,并将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当成一次课堂作业,并未付诸实际行动。职业生涯规划属于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目标不同,职业生涯规划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充分满足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后,付诸行动是关键,为达成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大学生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自身职业发展决策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素质,而在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很多大学生临近毕业才开始着手准备,而这根本无法满足自身职业需求。
3航海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针对航海类大学生职业生涯中存在的问题,对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为四点:
(1)大学生自身问题: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欠缺;
(2)航海类院校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制尚不健全;
(3)大环境问题:不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4)发展中的问题:当前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尚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问题以及导致问题的原因的分析,以航运企业对航海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本文提出了航海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步骤。
3.1自我评估
职业生涯规划属于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自我认识是迈出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因此有必要对自身的兴趣、性格、情商、智商、协调能力、管理能力、掌握的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并能够在航海职业规划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在对航海类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时,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如在指导过程中,通过询问的方式,使大学生深入地思考关于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优势等问题,是否适合进行远航工作,在远航工作中自己具备何种优势,如何在今后的航海工作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同时,注重对航海类大学生思考方式的引导,使之能够客观征询教师、家长以及朋友的意见,客观看待来自家长、朋友的评价,理性看待自身的优点的和缺点,能够在确立职业生涯目标中扬长避短,使自身职业生涯目标更具现实意义。
3.2职业生涯路线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确立意味着又向职业生涯规划迈进了一大步。发展路线不同,各阶段的要求也不同,需完成的目标也各有差异,必须做出抉择,以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能够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因此,航海类大学生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之初,必然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向哪一条路线发展。这就要求航海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分析自身情况,在充分考虑航运业发展情况和自身从事航运类工作的利弊情况后,为自身制定能够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最佳路线。如:大一,加强专业认识和自我认识,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大二,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就业体验岗等活动,提升自身的航海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从事远航工作的专业能力,一方面,为大学生向社会人角色转换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做好从事远航工作的准备工作。对于航海类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模式相对固定(普遍晋升模式:见习驾驶员-三副-二副-大幅),在学习过程中,只需一步一步坚定走下去,必然会有所收获。
3.3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可使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定位与规划中免于盲从,同时可有效防止在毕业后产生茫然无措感,能够更为坚定地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中囊括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目标设定时,需注意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两相结合,明确短期目标的完成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长期目标,长期目标的确立是为了敦促短期目标更好地完成。航海类大学生可由日目标的制定出发,进而制定周目标、月目标……循序渐进,以逐步完成自己的长期目标。
3.4行动计划的制定
职业是人生存的必需,职业选择问题是人生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抉择之一,人们有关职业选择问题并不是到了工作的时候才去思考。职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环环相扣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职业启蒙教育势在必行,引导每一个小学生开展职业探索,应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1]。它的推广与实行对于维持社会繁荣稳定,实现国家综合国力快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近代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过:“凡教育皆含有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因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之能生存于世界也”[2],这充分说明职业性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职业启蒙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国家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基本上处于一个“蛮荒”状态,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对于当前国内外职业启蒙教育的综合评述与分析,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找到发展差距,更好地实现职业启蒙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美国职业协调委员会提倡将需要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人群分成四类,即第一类是小学生,第二类是初中生,第三类是中专生、高中生,第四类是18岁以后的成年人[3]。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一个基础阶段,对其直接研究的不多,要把握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学者基本上都是借助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职业生涯教育”一词于1971年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提出。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美国教育总署对职业生涯教育一词解释为: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到成人,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4]。还有的学者给了不同的解释,如“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指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未来的生活进行规划的活动。”[5]另有学者指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6]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技能,引导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进而最终达到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美国著名生涯理论研究学者舒伯(Super)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0-14岁)、试探(15-24岁)、建立(25-44岁)、维持(45-60岁)与衰退(60岁以上)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内容和重点有所区别,成长期对学生进行的就是职业启蒙教育,其发展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具备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逐步意识到工作的意义[7]。针对职业启蒙教育,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日本学者上官子木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让小学生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常识性知识,从而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如何在社会生存的,也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有可能的发展方向[8]。我国学者杜启明论述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多元教育,包含帮助小学生进行职业了解、自我认知和个性培养[9]。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发展职业认知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备的素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自我意识和职业意识,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因素对他们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发挥有所影响。”[10]可见,职业启蒙教育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社会职业,根据职业认知,并激发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
二、职业启蒙教育的路径
职业启蒙教育在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这些国家非常重视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并已经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系统的教育机制[11],而我国职业启蒙教育才初露端倪。在美国,学校的职业讲座、模拟工作情景的启发性游戏以及社会体验活动,构成了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开展“职业日”,在“职业日”当天,校方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员,如消防员、工程师、工人、银行家、运动员、推销员、警察、律师等,他们向广大学生介绍自己工作的情况,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的相关性知识,使其意识中对职业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职业日”活动,孩子们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职业世界,从而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美国的小学课堂以“玩”为主要形式,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如德克萨斯州圣弗朗西斯科东部独立校区,教室变成工作场所,以学生为中心参加实践性活动,这些校区所有教育都被视为职业生涯教育[12]。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职业兴趣分析”,学校在孩子们“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提供相应的分析。此外,每年的4月22日是“带孩子上班日”,在这一天,父母们可以带上6岁至16岁的孩子一同工作,孩子不仅可以了解父母的职业,也体验到每一个岗位都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每一种职业都是值得尊重的。在英国,学生从13岁起,在学习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同时,也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课程。每个社区都设有青少年实习培训中心,政府机构、公司专门为青少年提供了实习岗位。在学习了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实习岗位,这些实习经验出现在大学申请书或者今后的工作简历都是有效的。除了参加儿童会等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之外,在邻国日本,小学生还在学校或班级各项事务中主动接受劳动任务,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职业意识和潜能。日本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经常会开展类似职业体验式的活动,在这一天,学生将会亲自安排与落实活动的每个环节,在活动结束,老师进行总结讲课。此外,儿童社会体验公园也成为日本对孩子职业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孩子们通过游戏体验不同职业的特点,进而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按劳取酬的社会分配原则等等。职业体验项目的发展对于儿童成长与职业启蒙教育都有积极作用,在培养学生重视劳动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对理想、未来的憧憬。在我国,台湾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较早的地区,他们从国小(小学)开始提供儿童职业启蒙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察觉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观念,让学生了解教育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小学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如职业生涯教育交互式游戏、讲座、实地参观、角色扮演、生涯博览会以及生涯档案制作等等。目前,在国内大陆研究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的还不多,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始实践的探索[13]。2007年我国引进青少年职业体验项目,以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职业感觉,让其体验成人的职业行为,达到帮助他们了解未来面对世界的目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14],并且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成立“上海市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项目研究小组,并在一些学校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这个纲要以及项目研究的推动,2009年以来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职校的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基地吸引了全区大批的教师、学生前去参观体验并且受到广大参与者的好评。
三、职业启蒙教育的学科教学渗透
舒伯曾说过:“生涯发展课程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最适宜方式,将生涯发展概念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中,被认为是一条最佳路径。生涯发展教育不应是在传统的课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应该把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现有的课程当中去”[15]。因此,很多学者专家主张将与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美国是典范之一。美国政府198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教育开始,即从孩子6岁开始,就要接受职业发展指导”[16]。美国各州确实在这样实施着: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进行生涯认知教育;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进行生涯探索教育;从初三到高一阶段进行生涯定向教育;高中时代进行生涯准备教育;高中以后进行生涯安置教育。在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美国设计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内容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应面向所有学生;二是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持续性教育,应贯穿学前、中小学;三是中学毕业的学生,包括中途退学者,都需掌握谋生的技能。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美国以教材、多彩活动的形式将职业启蒙教育目标分阶段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了解不同类型职业的常识性知识,培养其职业意识,并促使他们思考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类型。日本同样如此,1999年《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报告中指出:有必要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活的衔接,实施从小学阶段开始的职业生涯教育,并将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作为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17]。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课程及学校各项活动,各个学校采用“综合性学习时间”来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逐步接触到职业启蒙教育[18]。如小学生在社会课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参观、调查当地的生产销售,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课题开展学习活动,以达到促使学生思考未来的目的;在道德课中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服务他人、社会的快乐。他们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职业观,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建立一种职业人、社会人的意识。在我国学术界很多教育界专家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教育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将职业启蒙思想渗透在学校已有的课程中。其中,台湾于1998年将职业生涯教育引进基础教育领域,他们决定在信息、环保、两性、人权四项课题之外,增加“生涯发展”这一课题,在明确一至九年级学生需具备的生涯发展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将职业启蒙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以及综合活动七大学习领域[19]。台湾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做法是各学科老师先将教材中可融入启蒙的素材提出,且确定能力指标。职业生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列入计划实施。他们采取弹性学习节数的方法,聘请校内、校外专长教师指导。而大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较少,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中这个阶段。有学者将美国高中化学教材《ChemistryConceptsandAp-plication》中对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融合加以分析,总结出教材以专栏形式呈现、以案例访谈方式展开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特点,并述评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四大作用,即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科教学与技术教育的融合、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另有两位研究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分别探讨了高中地理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路径:其中一位建议高中地理教学应以生涯规划为内容导向,充分挖掘和提升地理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地理教学的快乐与获取成功的乐趣[20];另一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的焦点应该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探索职业、了解社会、规划人生,从而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借助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寻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运用,进而总结了“两不同”和“两需要”的具体策略,即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发资源,根据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综合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21]。此外,还有部分一线教师论述了课程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例如,有教师以高中生物课程为例,阐述了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职业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该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思路。他提出通过生物科学史话感受科学家的足迹,以敬仰生命;通过“活动和实验”形式模拟科学家活动,以进行实践、探究;通过“生物科学与健康”感受生活,以理解生命的奥秘;通过“科学•技术•社会”逐步走进生活,应用生物科学知识[22]。
四、结论与反思
无论对于宏观的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微观的个体发展需要,将职业启蒙教育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纵观发达国家及地区,他们的职业启蒙教育发展都比较成熟,课程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体系也比较完善,并且各个学科的教师都会承担相应学生生涯发展的任务。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内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对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定义、意义等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还有很多的研究介绍发达国家、地区的职业启蒙教育,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呼吁在中小学课程中开展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在肯定学者们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需反思,我国大陆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与国际包括我国台湾地区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认真对待:1.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且尚未明确职业启蒙教育所处的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虽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阶段,但它的内涵不仅仅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子内涵,学者需对其进行透彻研究;并且有些研究中中小学生处于职业启蒙教育阶段,有些研究中高中生仍为此阶段,试想素质教育被提早到了零岁,而学生的职业意识到18岁仍未形成是多么荒唐的现实。2.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的探索大多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建构较少。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纵然成熟,但仅仅是适合他们的教育机制,照搬照抄或全盘否定他们的实践经验既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也不利于我国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借鉴、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取其精华形成适合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路径,并升华为适于我国教育机制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3.基于学科教学的职业启蒙教育渗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集中于高中阶段,小学阶段鲜有人关注,且具体的策略仅仅是“蜻蜓点水”。虽然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的教学以科目本身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没有某种联系[23]。小学教材既是帮助儿童学习知识的纽带,又是小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蕴含众多职业启蒙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相关研究的空缺造成大量可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荒废。
参考文献:
[1]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4.
[3]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4]周羽全.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5]张建国.当前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7-8):66.
[6]姜鹤,马佳.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J].继续教育研究,2011(2):92.
[7]魏潾,李广才.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发展•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
[8]上官子木.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缺陷[J].教育科学研究,2009(6):5-9.
[9]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0]叶亚玲.职业教育应从儿童起步———由“新失业群体”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54.
[11]尤敬党,吴大同.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16.
[12]塔娜.美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4]刘华,马丽群.中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德育,2012(1):17-20.
[15]周羽全,钟文芳.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13.
[16]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17]徐爱新,安月辉.解析日本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18):81-82.
[18]陆素菊.职业人的培育: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与特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28.
[19]刘芳.生涯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0]张健.浅谈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1]王琴.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职业生涯规划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生涯理论家舒伯的《职业生涯心理学》一书中。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对于大学期间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是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作好准备。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中医院校由于学制长、学生专业性强、实践能力强等特点,对在校大一学生进行职业思维塑造,对于大学生规划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毕业后的工作都有这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大一学生认知自我、熟悉所学专业
中医院校的大一学生在自我认知、专业认知、职业认知都处于一个十分迷茫困惑的阶段。大一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的第一年进行职业思维塑造,可以第一时间评估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测定职业兴趣爱好,运用经验分析和量表测量的方法不断认识自己。结合在自己的中医类专业的特点不断增强个人素质、确定职业目标。中医院校大一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的是全新的知识体系,从理论知识到医学临床技能,都需要从新学习。在大一学生群体中开展职业思维塑造的活动,有利于帮助大一学生去结合自身情况,进一步熟悉所学专业,了解学好专业知识应具备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夯实自己的中医理论基础,为自己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大一学生明确人生奋斗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少学习目标、涉猎知识结构失衡;走上社会后,承受适应能力弱化、丧失前进动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通过学校有针对性的在大一学生中开展职业思维塑造活动,能够激发大家的学习激情、明确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明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在经过自己认真选择后,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来实现未来的人生理想。同时激励每位同学努力奋斗,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目标,从而无目的的学习。事实证明,不少人事业失败,并不是他们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才能,而主要因为没有规划好最适合于自己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生涯,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三、帮助大一学生准确定位,合理利用大学时间
职业生涯规划有五个基本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通过SWOT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且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在未来能够遇到的机会与威胁。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人生的准确定位,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扬长避短,激发个人潜力,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最大化。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整个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符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
四、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提升自身能力
从学生步入大学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大学毕业后我能做什么?我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如何?我的就业优势在哪里?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学生在认识了就业形势的同时,更能够督促自己用外界的职业需求与职业要求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提升自身的职业品质。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关注与思考,对于就业形成全面的了解,形成准确的就业观念。了解自己的经济地位、社会关系,从而根据个人优势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比较适合的岗位。
五、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思维塑造,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能够促进学校全面育人、科学育人体系的完善。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指导和服务,在大一期间进行职业思维塑造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终目标的实现。较早的开展大学生职业思维塑造,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成功率。在之后的进一步的培养过程中,促进学校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
大一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本人、校园建设、社会发展都有着现实意义。学生能够在出入校园的适应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认识自我、熟悉专业;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制定整个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合理利用在校学习的时间。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学校、辅导员应发挥指导作用,从观念、态度、素质三个层面不断加强对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使学生能明确规划自己的大学和未来。
参考文献:
一、个人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概述
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职业生涯管理是将企业的目标与员工个人职业需求和生涯管理相结合,通过职位描述,设计,持续的培训等方式,帮助员工进行职业选择,让每一个员工发挥自己的强项,同时发挥已有的潜能,施展才华的事业空间。
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通过对外部的客观环境进行分析以及把握,对自己要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和规划,管理,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积累知识,以及增强技能,最大化自我实现的过程。
综合个人和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需要二者有着明确的规划发展和融合。
二、个人和企业的综合职业生涯管理要点
企业要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成长中的计划,执行,沟通辅导,再修正式执行,帮助个人在成长中的职业生涯管理,在企业与员工互动过程中营造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不但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道路,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并且一直有着正确的管理周期进行回顾和提升。
企业建立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为个人设计了一条经过努力可达到个人目标的道路,内容涵盖个人情况、阶段性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中的偏差和努力方向,有效地将公司发展和个人目标实现结合起来。具体为:
1.公司与个人能共同成长
公司与个人能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第一个步骤是公司所“要求的工作”与个人的“可发挥的能力”能够有所配合。在这之中,个人必须磨练自己的行为和能力,增加工作的成效。个人有积极的上进心,自我能力与工作的成效就会不断地提升,最终能使公司成长。只要能够不断保持向高的目标去挑战,去争取新的职位,公司与个人就会持续不断地成长。
2.公司与个人的定位
为了达成将来的目标,“组织”是实行战略的一个手段。每一个组织都有连接性的使命存在,这个就是组织的最终任务。
正如员工的质与量决定公司的价值一样,为了持续达成任务,让能担起此任务的员工配置到适当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有才干的员工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形成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提升个体的能力,并且本身必须保持充分的动力,对工作充满热诚且能清楚规划自己未来和展望。
思考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自己的存在意义是什么,这个工作对自己来说是否有兴趣等等。综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每一个人能够清楚的意识这些问题与目标,让自己往更高的职位发展而形成的。
3.公司与个人的对等关系
上司与部下尽量是对等的关系,让公司的未来与个人的未来能够朝同样的方向前进,让每一个人所创造出来的成果以及自我成长同时转化为公司的成果与成长,这个便是综合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思想。
对等关系中个人清楚了解自己现在必须做什么,接下来必须做什么,成为高度自律型人才。因此,必须要保有对等关系,个人能够主导自我,开发自我,能够充分理解人与组织关系,并运用组织平台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作基础,让公司与个人能够一起共同追求成长,这就是综合职业生涯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4.个人的自律性成长
个人必须考虑公司与个人的两者关系,在适应工作的实践与变化中,展现自己的阶段性的业绩与成果,并且对将来有明确的目标与规划,清楚了解自己现在做什么,接下来必须做什么,这种自律性的人才才是职业生涯管理中的最佳体现。
5.促进上司与个人的交流沟通互动
个人和组织综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上司与个人共同思考并实现将来目标的过程的一个架构体系。
运用综合职业生涯管理里的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等要求,上司通过沟通交流激发个人对工作热诚,重要的是必须以职业发展目标为基准来一起沟通讨论设定现在与未来。
领导层必须协同倾听部下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作深层的了解以后,与部下一起思考后续的实现过程。另外,个人必须将自己的人生观以及自己对人生规划的想法与上司共同分享,并拥有自主性。
6.拥有个人的目标和人生规划
能够明确地描绘自我的未来人生称为个人的长远目标。这里面包含了更具体的生活方式与人生规划,这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中的个人主导自我发展的基础和同时需要在动态的工作进程中不断调整和修正。
为了将员工所有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使其能达到最大的发挥,不仅仅只是让员工的工作与生活达到平衡,还必须让其能够清楚了解自我本身的人生观以及对工作的价值观等,确保正确的观点。统合个人的目标与人生规划,不只优先考虑每个人的状况,而是必须要让每一个人所拥有的力量能够发挥到极限。
总之,从个人的规划目标,迎接挑战,根据组织的远景和目标,给与平常工作的支持和鼓励,在对等性的基础上进行公正的评价和回馈,提升自律性,再重复新的一轮目标设定和计划、执行、回顾重复,这是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上下级的互动,更是个人和组织的互动,依据在工作的实际业务中来完成行为偏差的沟通,互动,修正和努力,通过公司对员工的一贯连续性的支持和员工自身的努力来达成最终真正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葛玉辉.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第二版).
[作者简介]陈铭彬,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3-0182-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一个人的主客观环境分析,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要求,以实际行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我们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都要经历许多阶段,一般按职业生涯理论来划分应为四个阶段,即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职业生涯早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后期。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准备和选择阶段,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与选择正确职业方向是后续职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怎样规划自己的学业,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今后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个体反思的重要内容。
一、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方向。规避职业风险
职业选择是人生未来发展的初步定位,良好职业规划设计又是职业发展的基础。曾有报道哈佛大学作过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实际上,只有4%的人能获得成功,而他们所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早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始终坚持。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青春期,是一个迅速趋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一个设计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所处的主客观环境,并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总结和预测,让大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职业发展趋势,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这也使大学生自身人格不断完善,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在大学学业过程中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实践技能的欠缺。增强综合素质,从而间接规避了择业过程中盲目就业的风险,最终实现人生目标。
(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当前学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
据北森测评网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兼顾兴趣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但事实是仅有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这两个因素。”依据职业发展理论,选择符合自己天赋与兴趣的职业,不仅能带来人生的快乐,而且能让个人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但通过上述的调查结果,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大学生没能实现顺利就业,这些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把大学学业与职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当前学业作为将来职业发展的基础,未来职业作为当前学业的发展目标,从而实现
大学生“职业化”。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的日常工作观察了解,综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情况,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正确系统的认识
据报道,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另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曾在网上作过调查,表明有近四成的人对自己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还是满意的,但当被问到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如是否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是否知道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等问题时,能够作出肯定回答的大学生不超过20%。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认识还比较差,没能认识到其重要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科学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又往往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不科学性。一是缺乏职业规划的计划性。有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校门后,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认为职业生涯是毕业后才需考虑的事情,而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综合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建上不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二是急功近利性。许多大学生看到当前就业难,就想多方面提高自己“硬件”水平,于是盲目从众,急于求成,想方设法走捷径,呈现出功利性。如当前大学里出现的如火如荼的“考研热”、“考证热”、“出国热”等。三是规划的随意性。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在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评估和对未来职业进行全面了解之后,随着自身素质与职业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调适。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注重自我设计,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规律考虑欠缺,凭个人喜好而随意规划。
(三)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服务与指导不完善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高校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不少高校中,这方面还有较多欠缺。其具体表现为:个别高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健全的组织,辅导队伍欠缺。有些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较为薄弱,许多讲座、培训带有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许多职业规划工作也局限于毕业生及高年级学生当中,导致多数大学生们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操作流程。对学生而言,由于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也就处于迷茫状态,单凭他们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很难把握的,需要学校就业服务机构的专业老师与职业咨询的帮助,需要有专业职业教师的辅导,加强理论方面的传授。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力也是学生职业发展定位不明的重要外部因素。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必须从大学生自身内在要求进行,同时高校提供必须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训练,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一)学生内因层面上。必须重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靠自我内在素质的提升,必须对自己、专业及未来职业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人职匹配”。一方面要认清自己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了解自己兴趣爱好是选择个人职业的前提。个人
对某项职业感兴趣时,便能以饱满精神来应付各种繁忙的工作。曾有报道,一些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感兴趣,则能发挥他的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如果对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兴趣,那么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且容易疲倦。这要求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设计职业生涯时必须注意考虑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另一方面。要认清自己的长处。常言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大学生经过四年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已具备较好专业基础。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尽量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做到扬长避短,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其次,要认清社会的需求。认清社会的需求就是要求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必须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必须认清社会的需求,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意识,坚持紧密贴近社会需求,遵循择世所需的原则开展职业定位。
(二)高校外因层面上。建立强有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高校专业而高素质的规划指导队伍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保障。高校在这方面必须切实地担负起职责,建立强有力的指导队伍。可通过整合资源,以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并逐步实现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规划指导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一方面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各类各层次讲座的宣讲,各种职业规划活动的举办,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外部职业世界,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同时结合职业环境不断变化持续地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个别讲解,以满足学生对职业规划不同情况的需要。
(三)社会制度层面上,必须完善相应服务体系
社会服务体系是大学生良好职业规划的外在环境因素。在国外,职业生涯指导作为具有较高专业性的职业,已深受大学生及职业初入者的欢迎。而在我国,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生涯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当多的理论还只是引入借鉴别人,没有创新和改进,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效率不理想。因此,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服务上可加快市场化步伐,大力推行和建立职业生涯指导职业的认证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生涯指导的服务机构,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满足大学生们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需求。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处理好与学业及就业间的关系
大学生在校期间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较为特殊,一方面作为学生角色,必须处理好与当前学业间关系,另一方面作为未来就业者角色,还要处理好毕业就业的关系。
(一)处理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学业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规划的关系在于,学业规划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成为“空中楼阁”,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又是当前学业的目标与方向,对学业发展具有推动促进作用。这需要我们努力将两种规划协调和统一起来,以更利于规划把握好现在的学习、将来的择业,更有利于实现眼前的学业目标和个人的人生价值。因此,大学生们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大学的学习生活同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逐渐凝炼出自己的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在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974年,德国梅腾斯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这个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英国新职业主义思想的萌芽,英国各界加大对核心能力的研究。综观国外学者或机构对核心能力的定义,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行业的通用性能力,它是个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广泛迁移性和持续性等特点。
1999年,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以及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可了六种核心技能,即:交流(Communication)、数字应用(Application of Number)、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人合作(Working with Others)、学习和业绩的自我提高(Improving Ow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在2007年就专门制定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该标准中的核心关键能力共包含了八项内容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并对高职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界定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校高职生对将来职业生涯的一种展望,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就业市场需求,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①。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高职生在职业历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高职生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分析
高职生核心能力即高职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够运用到不同职业中的通用能力。因此高职生是否具备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是包含在高职生核心能力之中的。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所培养的高职生的相关能力则是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中的重要部分。
二、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评价实证――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管理系为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系于2009年首次选取了一个国商商务专业班级(共27名学生)作为试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从三个毕业班级按照同比例随机抽取了65名毕业生作为调查样本,其中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5份,问卷回收率为92.3%。其中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有效问卷数为18份。现分别就调查样本整体状况和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和另外两个未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班级毕业生效果对比进行分析。
(一)样本整体特征分析
在男女比例分布上,男生20名,占样本的36.36%,女生35名,占样本的63.64%。在生源地分布情况上,外地生源毕业生共30名,占样本的54.55,上海生25名,占样本45.45%。可见,生源分布外地生占比已过半数,且省部分布广泛,生源呈现多样性。在毕业生去向分析上,回原籍毕业生2名,占样本的3.63%,去其他地区的毕业生3名,占样本的5.45%;留沪毕业生50名,占样本的90.91%,其中外地生22名(占留沪毕业生的44%,占外地生的73.33%)。由此可见,整体来看,尤其是对外地生来说,留沪是绝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体现了毕业生勇于面对挑战,善于把握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锻炼、就业机会的就业观念。
(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效果评价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效果分析
现对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18份有效问卷数进行分析。
(1)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具体毕业去向
选择专升本的毕业生5名,占样本的27.78%;选择就业、已找到工作的毕业生7名,占样本的38.89%;选择打算就业、正在寻找工作的毕业生5名,占样本的27.78%;选择出国的毕业生1名,占样本的5.56%。可见,在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当中,72.23%的同学(包括专升本、实际就业和出国)已在毕业之际或者毕业前实现了顺利就业,27.78%的同学已有一定方向、正在积极努力寻找当中。
(2)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毕业去向满意度
5名选择非常满意、完全符合自己的设想,占27.78%;8名选择满意、大致符合自己的设想,占44.44%;4名选择一般、差强人意,占22.22%;1名选择不满意、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和设想,占5.56%。可见,在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当中,累计72.22%对自己的毕业去向表示满意。
(3)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短期发展规划明晰度
7名选择非常清楚,占38.89%;10名大致清楚,55.56%;1名不太清楚,占5.56%。可见,在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当中,累计95.44%的同学清楚自己未来1-3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方向。
(4)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分布
10名选择未来1-3年,占55.6%;6名选择未来3-5年,占33.3%;1名选择未来10年,5.6%;1名选择未来10年及以上,占5.6%。可见,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的规划阶段半数处在近期规划阶段,三分之一左右在中期规划阶段,有11.2%的毕业生处于长期规划阶段。
2.职业生涯规划效果对比分析
现对未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37份有效问卷数进行分析。
(1)未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具体毕业去向
8名选择专升本,占21.6%;18名选择就业、已找到工作,占48.6%;9名选择打算就业、正在找工作,占24.3%;1名选择出国,占2.7%;1名选择其他,占2.7%。可见,在未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中,73%的同学(包括专升本、实际就业和出国)已在毕业之际或者毕业前实现了顺利就业,24.3%的同学已有一定方向、正在积极努力寻找当中。
(2)未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毕业去向满意度
5名选择非常满意、完全符合自己的设想,占13.5%;21名选择满意、大致符合自己的设想,占56.8%;11名选择一般、差强人意,占29.7%。其中,对自己的毕业去向感到满意的累计占70.3%。
(3)未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短期发展规划清晰度
5名选择了非常清楚,占13.5%;24名选择了大致清楚,占64.9%;7名选择了不太清楚,占18.9%;1名选择了完全不清楚,占2.7%。可见,累计78.4%的毕业生对自己未来1-3年的发展规划清楚,而累计21.6%的毕业生对自己未来1-3年的发展规划尚不清楚。
(4)未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分布
14名选择了未来1-3年,占37.8%;16名选择未来3-5年,占43.2%;3名选择未来10年,占8.1%;2名选择10年及以上,占5.4%;2名选择没有规划过,占5.4%。可见,未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处于短期规划阶段的占37.8%,处于中期规划阶段的占43.2%,处于长期规划阶段的占13.5%,而未曾规划的占5.4%。
3.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评价相关结论
(1)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专升本率更高、寻找第一份工作时更谨慎
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就调查样本的调查结果而言,二者就业率基本持平,后者甚至较前者高0.77个百分点。但前者专升本率较后者较高,打算就业并在积极寻找工作的比例前者较后者较高。可见,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较没有参加过的同学对自我的规划在学历方面要求较高,在寻找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之际,选择也更谨慎。
(2)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对毕业去向的满意度更高、与自我的长远发展更吻合
在毕业去向满意度方面,总体而言,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对毕业去向的满意度相对较高,高1.92%;尤其在对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的毕业生中,前者明显高于后者,高14.28%;而对工作表示差强人意的毕业生中,前者较后者低7.48%。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就业率),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量方面,如毕业生对该去向的满意度及是否和自己长远规划与发展相吻合等,对毕业生的发展质量和长期发展的所发挥的作用更大。
(3)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对短期规划清晰度更高
在短期规划的明晰度方面,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对未来1-3年的发展规划基本清楚,比没有参加过的毕业生高17.04%;而对自己短期规划非常清楚的,前者比后者高25.39%,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较明显。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效果之一体现在较好地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近期发展规划,并将毕业生毕业之际的去向和未来的发展很好地联结起来。
(4)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排除了规划盲区、职业生涯规划更多处于短期规划阶段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分布阶段来看,前者全部调查对象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过思考,且相对集中在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虽然后者在中长期规划方面后者更加突出,但其规划内容的质量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可见,该系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在于为学生清扫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思考盲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多处于短期规划阶段,这很可能是由于这些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思考更细致和具体有关。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评价的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建议
(一)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评价的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
高职生核心能力即高职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够运用到不同职业中的通用能力。因此高职生是否具备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是包含在高职生核心能力之中的。而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见,高职生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又可以分解为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自我规划和成长能力、自主决策能力、系统判断整合能力、目标分解能力等。
1.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
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是指面对职业生涯发展时面对外界环境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经济形势、行业信息等相关信息搜集、筛选及加工处理的能力。这种能力让高职生在职业生涯中除了自身专业素养和技能以外,对职业环境有着更敏感和及时和相对准确的判断,以利于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相关判断和决策。从实践来看,该项能力培养对于高职生来说并不困难,因为高职生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环境和信息的开放性态度。
2.自我规划和提升能力
自我规划和提升能力是指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对环境的分析、判断,找出二者差距,并能够对自己进行发展规划和不断学习、提升进行不断缩小差距,朝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的能力。由于高职生相对于其它高等教育毕业生来说,在学历及理论知识层面等通知知识相对起点较低,而自我控制及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该项能力对于高职生来说尤其重要。
3.自主决策能力
自主决策能力是指高职生面对选择时能够基于对自身和环境的信息判断,自己能够合理制定目标,正确衡量自身价值和环境挑战,并进而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决策的能力。该项能力对于高职生来说也相当重要,高职生与其他层面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而言,其自主性和综合性发展相对较差。因此,对高职生的培养,其自主决定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4.系统判断整合能力
系统判断整合能力是指高职生在选择时能将自己的近期选择和长期选择、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综合考虑、系统判断整合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高职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避免只看眼前、断点发展、职业路径发展没有连续性等现象,使高职生增强发展的质量和自身满意度,并提升后续发展的加速度。
5.目标分解能力
由以上实证分析可见,具有良好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高职生对自己的短期规划大多比较清晰,这说明其目标的确定是切合可行并经过深思熟虑进而落实分解到可操作层面的。这对于高职生的自我规划和成长、系统判断整合能力都起着不可或缺保障作用。
(二)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相关建议
1.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构成及评价测评体系的开发与建立
高职院校应注重对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构成及相关的评价测评体系的开发与建立。明确高职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要素的构成及内涵,并不断探索直至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测评体系,以便在高职生在入学之初、培养过程中、培养结束后对其核心能力做出相关判断并有针对性地对高职生进行相关核心能力的培养。
2.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应逐步纳入、融入高职生整体培养计划中
高职生核心能力作为高职生除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另一项对自身职业发展起决定性能力,各高职院校更重视对其的培养,应将其应逐步纳入整体培养计划中,予以系统化的培养,在制度上、经费上等予以保证。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景再现、分组讨论、社会调研、主题汇报等“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加强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
3.增设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课程、社会实践等高职生核心能力提升项目、课程和活动
高职生核心能力除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开发获取,更重要的则是在广泛的涉猎和活动中潜移默化长期形成的能力。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讲,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核心能力的培养则更多地要依托于课外的相关素质拓展项目、课程和活动。
4.为每个高职生配置“一揽子”核心能力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91-01
一 引言
作为2008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初中生职业指导及初中学校评价体系研究与实验》的实验学校之一,我校启动实施了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年来,在自治区教科所和南宁市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我校对进行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作了初步探索。认为职业规划要趁早,人生设计在少年,在初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有必要。
二 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我校主要以2008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初中生职业指导及初中学校评价体系研究与实验》的实验教材《人生成功早规划》为蓝本,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进行以下内容的教育:
1.全面地认识自我
这不仅包括认识自我的兴趣、爱好、天赋、价值观及人生志向等内在禀赋,还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家庭背景、所在地区等外在因素。通过分析以上因素,得出自己在学业完成后,打算从事什么职业。首先,借助自我反思,认真思考及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学习及生活经历,想想自己喜欢做什么,做什么比较得心应手;其次,可以与同学、家长及老师交流,通过他们帮自己回忆及分析做什么比较擅长;最后,还可以通过心理测评来帮助认识自己。通过对学习及生活中一些问题的判断,帮助学生分析评估自己的兴趣及爱好,理性地认识自我。
2.广泛地了解职业
这一工作其实在整个初中阶段都要进行,通过实地体验、现场参观、职业讲座、上网查询、参阅图书报刊等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各类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在他们确立职业理想及人生志向时,为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参考。
3.科学地规划人生
学生在基本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交流,在心中确立起职业生涯的概念,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和意义,学习、体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认真思索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导师、父母及长辈的指导下,规划自己的人生。
三 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
1.结合素质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日常学科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的相关内容,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掌握、职业素质塑造、成功校友经验分享、职业体验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中学生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及早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提高将来选择职业的满意度。
2.实行导师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为了更好地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我校制定了“职业生涯教育导师制”方案,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双向选择,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师生结对名单。导师采用集体活动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每月至少活动一次。学校还从校外各界成功人士中聘请导师,给学生做讲座,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职场体验去感悟教育学生。
3.利用网络平台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网络已成为学生会聚思考、交流思想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在学校主页上链接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网站,引导学生登录官方网站学习相关知识。
4.丰富辅导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为主,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测试、主题班会、报告、参观、采访、调查研究与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并增强对不同职业的亲身体验。如通过职业倾向测试让学生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通过“我的未来不是梦”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树立理想;通过采访身边的亲朋好友让学生了解常见职业的特点,体会职业的甘苦等。这一系列活动,既有理论指导,又有感性体验,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对决定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家庭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5.组织学生编制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光想不做不行,不做分析、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也不行。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讲,让他们自己来做未来的职业规划比较难。我们主要是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导师的指导下,大多数初中生基本能编制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方案一般包括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目标、措施及时间安排等。
四 结束语
在初中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对各类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判断,初步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大的选择方向。初中生初步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迈向成功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对初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但必要,而且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