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4 16:25: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篇1

引言

水利自动化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的基本系统和建设基础之一。所以可以这样说,水利自动化的发展是与水利信息化发展相一致的,它们有协调统一的发展方向,有相辅相成的发展规律。但是对于水利信息化方面的规划工作,要与其他的水利工程规划工作不太一样,水利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应该放在规划各种水利信息上。2003年,水利信息化的具体规划在我国正式颁布,《规划》指出了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三大问题,而水力资源缺乏就是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说,尽管我国水利信息比较丰富,但严重缺少采集这些信息的手段和方法,这对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起到了很严重的阻碍作用。接下来本文就针对我国当前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了相关介绍,希望在充分认识到现状的不足和发展的方式之后,能起到促进我国水利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作用。

1、水利自动化

1.1水利自动化概念概述

水利自动化系统是作为一种自动监控与测量系统服务于水利管理工作的,系统的主要工作是自动采集并传输、存储各种水利资源信息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显而易见,这个系统具有明显提高水利系统对信息的获取速度和精度的优点,进而方便水利系统对相关水利信息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和预报。正如上文所说,水利自动化是水利信息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利信息化的基本系统和建设基础之一。一般对于信息化的理解,我们都只是停留在表层,认为信息化的发展代表了我们智能化工具的进步,是新的生产力诞生的代表。但是事实却不仅如此,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是属于行业信息范畴内的,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这其中的水利自动化则是一个技术体系,在采集水文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水利自动化的大力发展和建设,对我国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2水利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1.2.1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我国最早的水利自动化技术是应用在采集防汛的信息这一方面,不仅在信息的采集上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更是能够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很好的处理以及传输。这是最早的水文报测系统,后来伴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不断进步,这项技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包括传输信息的方式,从最开始的短波信道发展到后来的超短波信道再到现在的微波信道和VSAT卫星信道,组网能力越来越强,信道越来越宽,网络可靠性能越来越高。

1.2.2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决策主要是指对水资源的评价评估、对水资源的预测预报以及对水资源的决策支持、对水资源的调度、对水资源的信息和对水资源的中长期规划等应用,它的信息资源大部分来源于水文信息、水资源用户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生态环境信息以及社会经济信息等。“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是水利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非常典型的例子,它对水资源的管理效率有非常大的提高作用,同时对节约水资源做出了重大贡献。

1.2.3水质监测和管理系统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水利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典型例子之一,这一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各种水土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需要用到的技术很多都依赖于现代十分发达的科学技术,比如遥感技术等等,现达的科学技术是这一系统建设的根本和基础。目前,“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实现系统的自动化监测与自动化水质评价,包括移动监测某些突发的污染事件。

2、水利信息化

2.1水利信息化的概念概述

水利信息化的定义是在2003年颁布实施的水利信息化《规划》里明确提出的,它是指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各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广泛的利用,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与传输、贮存和处理服务等等,从而使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与效能全面提升的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除此之外,我国的水利信息化规划里也对水利信息化系统结构做了相关阐述:水利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包括信息化的环境、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业务等。信息化的保障环境又由水利信息的标准化、水利信息化得建设和管理、安全系统、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资金的维护与运行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诸多方面组成;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组成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水利信息的采集、水利信息网及水利信息的数据中心等;而水利的信息化业务应用是一种支撑应用。

2.2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2003年颁布实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里面,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提出了三个发展阶段的要求,分别是近期发展的目标要求、中期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及远期发展的目标要求。其中,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又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方面是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的基础设施,这也就是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度开发,全方位调动起来所有的水利信息资源,基本上完成水利信息化中所需要的信息网和数据中心;第二方面则是加强相关方面的人才培养,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进行进一步完善,这样做既保障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又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规范的方向;第三方面就是着重发展建设水利信息化发展中的重点项目,使之建设基本完成,同时做好其他业务的基本部署工作。这也就是意味着第三方面的任务就是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基本建成,这样就随即解决了信息资源的不足和信息共享的困难等问题,基本满足了水利信息化建设当中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水利行政管理的效率也从侧面得以提高。从上述的《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里水利的信息化建设近期和中期目标中不难看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还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水利信息资源的采集两个方面。所以如果想要完成这一近期目标,对每一个业务做专门的规划是不可少的,需要对各个业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也不能忽略已有的系统的建设,这样水利信息化的信息采集初步需求才能被满足。规划里说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对水利信息的采集系统进行持续的建设,使之逐步完善,进而满足各个业务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规划里面所说的远期目标是:最终要把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建成一个内容非常齐全、系统相对完善、时效性比较高,并且和业务应用的需求非常适应的综合系统。

3、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是十分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形势的,也是时展的潮流,这一建设的发展很好的保障了我国水利自动化技术的相关研究。而反过来,水利自动化又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凝聚和自动化采集、传输存储都起到了大大的提高作用。但是,作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发展项目,水利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也同样面临着很多十分严峻的挑战,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和研究者必须要在理论和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方面不断加强力度,使其优势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使其在水利建设方面为国家的经济与技术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62-1

1 水利信息化的内涵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1 水利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并科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流,以便使得各类水利信息的本身甚至其获取和处理方式不断趋于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最终使得水利建设对社会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水平获得显著的提高。总之,水利信息化是不断完善水利系统、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要前提和有力手段。

1.2 水利信息化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科学发展是社会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可以说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自建国以来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及成就。但是,水污染、水土流失以及洪涝灾害等各种直接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利问题还是不断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而日益显现出来。并且,对信息密集型水利行业而言,其复杂的水利问题几乎不能单凭工程设施来很好的解决。

可见,水利信息化是解决现有水利问题、改善水利现状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水利现代化进而促进水利事业、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必要前提。然而,当今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一是迟滞的水利建设发展速度。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的不足,往往直接导致水利建设信息化发展速度的迟滞、缓慢,严重阻碍了现有水利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水利建设信息化的进展;二是整体框架未被合理、有效地构建。当下,大多数单位并未对水利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其主要根据自身需求、结合自身资金情况,独立进行相关建设,技术标准难以统一,这就直接导致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水利设备的可扩展性差,严重降低了水利建设的效率;三是薄弱的维护管理环节。就当下现有的信息系统来说,其运行维护的不健全经费投资渠道致使该系统的效益大打折扣,反而加重了管理方的负担;四是相关人才的缺乏。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进展不甚理想,最基本原因还是相关技术人员的欠缺,没有合理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建设性意见,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严重受阻。

2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技术

近年来,我国科技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更是迅猛发展,各类新产品、新平台、新技术逐渐显现。具体就水利信息化系统来说,其主要被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和层次:

“数据采集传输层――数据存储层――应用系统层――展示层”

为了使得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能被更好的展开和完成,高新科技在信息化建设各个层次中的应用和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便主要介绍、分析部分改善水利信息系统的新技术。

2.1 远程视频智能、实时监控技术(针对“数据采集传输层”)

远程视频智能、实时监控技术主要用以实时掌握监控终端的现场情况,以便及时对灾情、险情、汛情等采取相应的补救、预防措施,作出合理、有效的处理。此外,就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而言,该技术的作用也可谓举足轻重,对工程现场以及水库周遭的实时远程跟踪监控使得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2 空间信息技术

空间信息技术是远程视频监控的补充和扩展,主要借助GPS、GIS、RS等成熟技术的合理运用,结合远程接入技术,使得整个系统的状态以及进程等均能受单点控制,最终达到降低系统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

2.3 数据库以及数据仓库(主要针对“数据存储层”)

数据的集合即为数据库,主要体现一组或多组相关组织的动作。高级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在实现数据录入、计算、统计以及存储和查询等基本功能外,还新增有存储并管理矢量信息、地图信息以及空间数据等功能,对分布式两点数据共享向分布式多点数据共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系统可扩展性的提升提供条件。

2.4 中间件技术(针对“应用系统层”)

所谓中间件,指一种基于分布式处理的独立服务程序或系统软件,主要分布在服务器/客户机的操作系统内,用以实现互连和互操作等网络技术。与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共同完成支撑基础软件体系的任务。

针对“展示层”,主要侧重提高显示等技术。

3 关于水利信息化的几点意见

除以上具体技术的应用外,我们还应注意: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相关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从各方面为水利信息化建设做好铺垫,以便从根本上改善水利系统现状。

4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水利现状(水利问题)得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且,本文针对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各个模块和层次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新技术,并在最后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宏观性意见,以便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科学合理的具体化建议。

参考文献

[1] 汤法利,胡建跃.水利信息化建设新技术研究[J].万方数据・中国水运,2009,7(7).

篇3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5-1pppp-0c

1 引言

近年来,水利部党组以中央水利工作方针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水利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以水利的信息化带动水利的现代化。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都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水利信息化是创新和提升水利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强化水利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对提高防汛抗旱保障能力,水资源的调控配置能力、水利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实现水利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2 水利信息化的定义及特征

水利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

水利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包括水雨情信息、汛旱灾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水工程信息等。古今中外均十分重视水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应用,公元前2200年,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工程并设立石人水尺,是我国水位观测之始。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水利现代化的保障,而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事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水利信息化的特征主要是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应用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为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综合管理及水环境保护、治理等决策服务,提高水及水工程的科学管理水平。

3 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微电子、通信、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各种水利基础信息的遥感、遥测以及信息的快速传输和处理,大大提高了水利工作的管理水平。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于“七五”期间起步,以2002年国家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建设为契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水利部已经实施了国家水文基础数据库、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水利数字图书馆建设试点等为代表的专业数据库建设。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建设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也正在积极建设中。水利部基本建成了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专网网站,并且电子政务在行政办公、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等重点领域得到了应用。

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水利部及各流域委员会信息化发展较快,大部分地区发展较慢;从业务分类来看,水利信息化发展主要集中在防汛方面,建立和完善了实时水雨情信息的基本站网和传输体制,初步实现了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接收、处理、监视和洪水预报。而对于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化水平则相对较低。

3.2 水利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重视程度普遍不够。部分地区对水利信息化简单理解为添置几台计算机、建立一个局域网。这和我们所强调的集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于一体的水利信息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其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开发应用水平偏低。电子政务还没有覆盖到水利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刚刚起步,电子政务在水利业务领域的整体应用水平还比较低。

第三,水利信息化中,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应用不够,开发应用水平较差,低水平重复开发和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据资料显示,中国各级水利部门的网络建设程度不同,流域委员会的建设程度达到92%,而市级水利部门的网络建设程度还不到50%,急需加快水利信息化的进程。

第四,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力量薄弱。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中可以发现,由于人才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信息化进程的缓慢。大部分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不具备计算机专长,而计算机专业人员又无法在短期内搞明白各项水利专业技术,这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标准化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

4 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4.1 水利信息化发展思路

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分布在各地的相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分系统建设;②数据库的建设,水利专业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决策者重要依托凭据;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水利信息化发展思路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并要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同时还应符合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因此在地区水利信息化发展思路的制定上,应坚持以下原则: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急用先建、逐步推进原则;全面规划、统一标准原则;先进实用、高效可靠原则;公网和专网结合的原则;保密原则。

笔者认为,总体思路应以需求为主导,深化业务应用,通过管理创新推动水利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以重点项目辐射和带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注重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努力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注重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加强管理,搞好横向和纵向统筹,实现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

4.2 水利信息化发展对策

4.2.1 加快信息化队伍建设

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蔡阳指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水利信息化发展缓慢,突出的一点是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与IT人才未能实现有机结合。因此,可以说,培养一支既懂专业又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的队伍尤为重要。针对水利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要加强对职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应把其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纳入职工的考核内容。对于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要送出去进行强化培训,使其尽快成为骨干力量。要制定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用人机制,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同时,要会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开展联合攻关,借“脑”加快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熟悉水利信息化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水利信息化人才,为加速推进水利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4.2.2 科学规划是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基础

水利信息化涉及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在《全国水利信息规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科学论证,按程序评审立项。在规划过程中,要把握原则,确定目标,明确任务,提出实施规划的相应措施。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在建设过程中,要先急后缓,急用优先,逐步建设,形成体系。要优先建设单位内部计算机局域网和本系统计算机广域网,形成水利信息化骨干网络;构筑能满足信息传输、储存需求、可扩充升级的、支持多种协议的网络平台,为信息的充分共享奠定基础。在应用过程中,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抓好基础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及时补充和更新信息,为水利工作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服务;此外,还要加强上网信息的政策把关及网络安全建设。

4.2.3 着手建立并逐步完善基础数据库

清华大学翁文斌教授认为,与国外相比,当前水利信息化差距最大的是信息资源共享。而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库作支撑。因此,必须尽早着手建立地区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监测评价信息系统、地区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这些基础信息系统工程包括分布在全国的相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分系统建设。其中,已经开始部分实施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除了近1/3的投资用于防汛抗旱基础信息的采集外,作为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还将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覆盖全国的水利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各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资料传输提供具有一定带宽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建成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构成“数字黄河”工程的基本框架。

4.2.4 加强综合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应包括: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政府上网工程和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建设、水利规划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水利经济信息服务系统、水利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及文献信息查询系统。必须以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效能型水行政主管部门为目标,以政府行政工作为导向,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依托,逐步形成与时俱进的新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共服务、改善工作质量、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机关运转更加规范有序、工作更加公正透明、办事更加高效便民。建立并完善公用平台和综合办公系统。应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试运行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不断优化设计,完善功能,创新管理,搭建网络平台,丰富政务内网内容,力求操作便捷,运转高效。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电子公文交换、远程办公。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搞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公开,规范信息管理,及时更新信息内容,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可用性和时效性,使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作用。

4.2.5 加强水利信息安全与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软硬结合、科学管理的原则,把技术手段、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依靠技术、管理、人才、制度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系统和病毒防护系统,增强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认真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网络。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周密制定各种应急预案,提高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和防范的能力。要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5 结束语

随着水务管理一体化的逐步推进,水利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建设灌溉工程、防洪工程逐步扩大到供水、污水处理等社会各领域,服务范围也从主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延伸到工业、城乡发展等各领域。在服务范围逐步扩大的同时,防洪减灾及经济损失等潜在风险也逐步增大,管理决策科学性日益突出。因此各级水利部门必须切实提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扎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有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参考文献:

[1]杜计才,周云梅,杨茂功.浅谈水利信息化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内蒙古水利,2007(2).

[2]赵瑞娟,刘鸿涛.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8).

[3]沈万和.李风雷.数据库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基本应用与分析.治淮,2007,(5).

[4]寇继虹.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

[5]张素芳,王欣.关于水利信息化的思考.河北水利,2006,(11).

[6]辛立勤,楼奎良.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水利水文自动化,2006,(3).

[7]顾浩,蔡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十五”期间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国水利,2006,(8).

篇4

水利设施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而水利行业又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21世纪水利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基本要求。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

1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七五”期间,当时的工作重点是水情信息汇总和处理展开的。80年代开始信息源的处理。1990年左右逐步向以微机和网络为平台转型。自1998年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现已取得较大的成绩。1998年洪水之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的构想加快了进程。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并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 2002年“金水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要建设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稳步加强、业务应用逐步扩展和保障环境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仍村子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信息化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差: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开发应用的信息化软件,通用性和模块化程度较低,软件在应用上缺乏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多数已建数据库自成体系,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对数据库文档重视不足,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相关信息的价值难以判断,非常容易形成数字鸿沟。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各项信息化标准已经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具体到省级区域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加强。

2.2 信息共享水平低:由于信息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信息资源分散于不同地区和业务部门,形成大量信息孤岛;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小型系统支撑环境配置过多,大中型系统支撑环境严重不足;对信息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的能力尚有待提高等问题。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没有成为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效益差,整合难度大,共享困难,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

2.3 投资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水利建设长期依赖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尚无专门的资金渠道,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长期规模不足,规划实施效率低,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更是难以落实。使得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水利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2.4 信息化人才匮乏:在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始终是主瓶颈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水利系统内部信息化普及程度偏低;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这种现象制约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水利信息标准化程度,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为保证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水利部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统筹安排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年度,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标准,提高我国水利信息标准化水平。

加大在网络与通信设施、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安全系统等方面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采集系统,制定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管,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平台架构,并基于统一平台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2 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为有效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应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科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的比例,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确定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吸收一些水利信息化受益单位、企业投资,外资投资,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3.3 转变观念,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集水利、信息产业于一体,科技含量高,对实践经验要求更高,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水利信息化专门人才。在我国当前水利人才队伍中,水利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明显匮乏。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彻底转变人才观念。首先是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通过优厚的待遇、丰富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和广阔的个人发展前景吸引IT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创业。同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充分挖掘、利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借助“外脑”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另外,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信息化公司参与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4 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于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尽快将中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正轨,早日实现“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波,蔡荣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由之路——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谈水利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建设,2003,(5)

[2] 鄂竞平. 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事业发展[J].中国水利,2003(11)

[3] 李芳.水利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技术发展[J].广东水利水电,2002,(4)

篇5

(一)缺乏专业人才

人力资本一直是企业内最为宝贵的财富,对现代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来说,专业人才具有的综合素养对该项工作实施的效果及效率有着极大的影响。我国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道路经历时长较短,具备水利档案管理及信息技术双重技能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仍旧处于发展阶段,人才市场中相关人才数量较为短缺,进而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所阻碍,产生相应的不利影响。另外,相关部门并未制相应的培养计划,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缺乏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对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有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网络环境的不安全性

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道路的发展,主要是对信息技术加以运用,将档案相关的信息放置于互联网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网络环境本身具有的不安全性直接或间接地对现代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系列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黑客等不法分子的存在,由于其大多具备较为高超的信息技术,极易通过互联网环境对水利档案管理的相关信息实施窃取、篡改、删除,从而给水利档案管理带来损失;第二,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网络的状态经常不稳定,如果正当处于水利档案管理过程中,网络的突然中断,极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从而造成不利影响。

二、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道路的对策

通过对现阶段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状态的分析,对整个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期促进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实现。

(一)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步伐需要加快

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时展下的结果,为了更好的实现该目标,应不断加快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步伐。首先,相关部门应明确意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逐渐成为一种必要,该项工作的开展极具紧迫感。另外,相关部门应专门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将该项工作正式提上会议议程,不断加快其发展步伐。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人才是影响其信息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教学部门首先应重视该类人才的培养,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予以切确实施。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学校不应和社会脱节,而应在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下,开展实施制定相应计划及目标的相关工作。行业内人才招聘的过程中,既要提高人才待遇,又要提高招聘人才的要求,招徕综合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对于行业内现行水利档案管理人才,应开展相应专门性的培养活动,鼓励员工积极参加,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

(三)强化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网络安全建设

篇6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由于中国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水利设计的运营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而要加强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管控。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重要性

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趋明显、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日益深入的形势下,解决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四大水问题,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必须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众。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水利工作正在调整思路、锐意创新,积极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长期水利实践证明,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1、GIS技术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时相当的广泛的,它不仅功能比较强大,而且能应用在各行各业的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当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利信息化的应用已经有大概十个年头了,在水利地理位置的确定、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功能集成方面GIS技术的应用都是相当的广泛的。

2、DB技术应用

DB(即数据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技术,应用在水利信息上,几乎水利信息的每项业务都是与这数据库技术密切相关的,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之一。通过这项技术,水利工作和决策能够通过对数据库中的信息对降雨量历史水情的分析和管理来对未来的水情进行预测,数据库技术使得防洪减灾信息管理更加规范,使信息查询和更新更加便利,并且为数据挖掘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3、NET技术应用

网络(NET)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带来了水利信息化的大的发展,网络技术在传输、分析、共享、管理和气象、水情、旱情、水质、灾情、工情等信息方面为水利管理信息的提供了强而又力的技术方面的保障。按网络应用范围的需要可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按网络通讯安全保障的需求可以分为水利专网和公共网络;按照信息传输介质可以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网络技术除了通讯传输技术方面的功能外,网络编程技术也是网络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给以了水利信息化以强大的功能拓展功能。

4、RS技术应用

RS技术(即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随着RS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的提高了影像的识别精度和数据的处理能力,通过RS技术来确定洪旱的位置信息,分析其影响和评估当前的可能的受灾情况,报告水土和水质信息,为防汛和救灾提高了信息支撑。

5、VR技术应用

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三维生成技术来生成三维虚拟环境,制作出逼真的人造形象环境,使人要身临其景,并和它进行人机交互。它在现代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也相当的广泛。主要应用在防洪工程的三维虚拟模型的构建和洪水流动及淹没的三维动态模拟上。

6、GPS技术应用

GPS(即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技术和遥感技术等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虽然GIS技术和RS技术能够在发现险情、灾情的位置上可以发挥作用,但是准确度方面确实不是很理想,利用GPS、GIS和RS系统的联合就能准确的确定灾区的准确位置。准确度较高是它的最大的特点,但GPS的通讯容量有限,传递比较慢,所以在应用和普及上有一定的局限。

四、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措施

1、加强新技术的使用

通过分析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构建新的信息平台对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有重大促进作用。根据现在的研发,建设以B/S模式为基础的信息平台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B/S(Browser/Server)模式是以HTTP作为其传输协议,以TCP/IP技术作为支撑,用户通过Browser对服务器进行访问,同时可以访问其后台数据库。该模式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应用服务器及web服务器组成。相比从前的C/S模式而言,B/S模式能更好的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就能访问数据库,这对于克服数据库存在的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有很大突破。

2、加强管理力度

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推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管理力度,使其有法可依。此外,水利工作部门要明确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职责,并熟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使其整个建设过程具有科学性。同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水利信息化程序的建设,确保系统内的信息能高效运转。

3、加强规划与服务

(一)、水利项目系统的规划方面

水利工作部门要注重规划,应提早建立功能齐全并且完善的水利信息网络,它包括水资源的调度、工程管理、防汛抗旱等功能。运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扩大信息的搜索范围,全面收集水利信息的资源,使各种水利信息的资源能迅速传递并储存,更好的做到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此外,可以完善水利信息的使用软件与信息系统,实现高水平的无纸化办公。要实现这一步骤,就必须注重数据库的建设与利用,构建一个交流灵活的信息平台,及时将水利相关数据收集并整理放置系统中参考。

(二)、水利项目系统信息服务

水利项目系统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活动、管理信息资料过程、公开有关政务的内容、资源服务过程、交互信息的活动及项目的建设活动等。水利项目系统的信息服务的提高不仅促进了工程内部的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升,还有利于项目的对外宣传。

4、重新构架信息化建设网络

水利信息化的网络构架里,Internet是数据传输媒介,TCP/IP技术是支撑点,HTTP是传输协议,结合Access2003的中文数据库,将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作为项目系统整体的服务及运作机构。这种信息平台使用的是全新的管理理念,架构了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时采集水利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不同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及处理,更好地实现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项目工程建设交易远程管理与在线管理的目标。5、注重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国家的基石,人才发展关键在于教育。人才不仅推动整个水利事业的发展,也让社会不断进步。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助于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更完善。公司可以从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信息规划以及软件操作等方面开展业务培训,尤其是注重加强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培训,努力建设具有高素养的专业队伍。

五、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此我们应不断的探究,学习国际建设项目管控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加强水利设计信息化的操控,关于工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7

水利统计为国家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水利统计工作质量及效率,能为水利行业科学发展、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水利统计能真切的呈现出水利工程建设及发展阶段取得的成绩,并以统计阐述、推测等方法为水利发展提供支撑数据信息,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资料文件。在大数据时代中,信息技术融合至社会多个行业的发展进程,并且表现出良好效能。而在水利领域中,做好水利统计信息化建设,能更好的满足新时期下水利行业发展需求,促进信息共享化进程,优化统计工作质量,为“水利行业强监管”提供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1水利统计信息化的建设意义

做好水利统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拓展了政府机关的信息服务质量,尤其是统计信息服务,促进了政府信息服务职能转型过程。政府机关是提供信息服务的“甲方”,掌握着服务的主动权;广大社会群体则是信息被动接受的“乙方”[1]。做好水利统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为政府机关提供信息服务构建双向互动平台,在这种服务模式下,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发生一定转型,能更好的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同时也有助于调动社会群体积极获取政府信息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将统计工作在水利事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水利统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各部门之间沟通不足

水利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达成,是多个部门密切合作、协同努力后取得的成果。只有不同部门之间信息能有效互动互通、有效协作,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能无缝隙、有序运作[2]。但事实上,该项工作在开展期间,各业务部门统计口径、指标、范围尚不统一,各部门“各自为阵”,设计独立的指标体系、口径范围、统计报表进行统计,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均有一定的影响。

2.2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疏漏

历经数年基层实践,水利统计工作质量不断提升,部分指标设计流程过于繁杂,一些指标实用性偏低;还有一些指标的采集难度偏大,已经逾越基层水利部门的管理范围,难以从根本上保证数据的精确度与时效性;还有部分指标属于形式上的指标,适用范围较为狭义。以上问题若长期滞留,则很可能会增加水利统计工作强度,增加采集、梳理及数据转化信息的难度,难以保证信息统计的全面性,可利用自信资源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3]。

2.3统计信息化建设滞后性显著

资金是水利统计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基层资金投入量偏低的问题普遍存在,且针对水利统计信息化建设必要性的宣传力度不足,造成部分人员未能从思想上重视该项工作,长期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奔走忙碌。决策者对统计信息化技术认识不足,且对使用发展需求理解较为浅显,造成很多信息化软件在基层的首个统计阶段就未发挥应有的效用。不同部门建设的信息系统融合度偏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多个信息平台系统,逐渐演变成为部分数据重复统计的独立平台。

3水利统计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措施

3.1加强领导力度,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首先,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引导水利行业人员对建设及发展统计信息化工作的必要性有正确认知,自觉洞察兄弟地区水利统计工作运行状况,立足于本地区实际情况,摸索相关统计准则、水利统计规范两者的相关性,并依照水利统计工作运作现状,建设健全政策体系。其次选拔素质优良、学历较高的人员组建水利统计工作队伍,激励统计工作人员参与进修学习活动,单位内部也要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及理论知识培训等,特别要加强人员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科学分工,从而保证统计信息化工作能顺利推行[4]。再者,促进水利统计制度革新进程,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引导水利部门在实践中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数据信息沟通,积极采纳其他部门对水利统计信息化建设提出的意见,促进水利统计信息化工作标准化发展进程。最后,健全水利统计指标数据库,及时剔除那些不符合现代水利行业发展规划、统计工作现实要求的指标,清晰设定指标内容以及对应的运算方法,结合统计业务工作特征构建统一的实施准则,这是促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性发展的重要支撑。

3.2调整水利统计的工作重心

在大数据时代中,数据信息共享效率提升且统计工作运行周期明显减缩,水利统计成果能更好的服务水利系统中其它部门的发展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优质性,进而促进其他部门更为主动的将本部门信息系统与水利统计信息系统构建互联关系[5]。伴随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信息共享互通性的增加,有关数据采集效率显著提升,基层数据采集范畴减缩,数据审核量也降低,促进统计周期缩短,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构建整个水利行业与其他部门之间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水利统计部门将收集基层数据任务分解到各业务职能部门,通过以上形式,把水利统计工作重心由传统采集、审核数据转型为分析水利统计数据信息并参与到相关决策、方案实施中,把自身持有的监管职能、数据信息统计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3.3调整采集数据的形式

为保证水利统计工作中数据信息采集的时效性,若单纯依赖信息系统则成效欠佳,过往数据采集、审核周期较为漫长,这就提示应积极调整数据采集形式。可以借用遥感影像、实时监测等技术采集过往数据,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信息,结合GIS系统与水利部门信息系统两者的关联性,构建水利统计数据信息空间可视化平台,促进信息数据动态对接;而针对最新数据的采集,则要积极用运追踪采集模式将定时采集模式取而代之,构建水利统计数据波动备案制度,以从根本上保证水利统计数据的时效性,最后达成统计信息的即时共享[6]。

3.4加大基层资金投入力度

篇8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阐述水利信息化重要意义

水利信息化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应用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因此,大力发展我国水利信息化对于建设包括农业、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程度,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我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近况

(1)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的稳健步伐。全国已累计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支线15000多公里,微波站500多个;初步建立了26个重要蓄滞洪区的县、乡级洪水预警反馈系统;全国雨量站全部实现自记,其中54%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水文站有一半以上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其中中央报汛站有 75%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在重点防洪区和大中型水库建立了自动测报系统,这些工作奠定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2)不断深入的开发系统化业务的建设。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一大批应用范围广、发挥作用大、具有代表性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充分展现了水利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引领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这些系统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水量调度管理技术手段,有力地提升了对水资源和生态管理的调控能力,提高了调度和监督管理的科技手段和现代化水平。

(3)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流域、省级水文基础数据库,全国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实现电子化。在水利数字图书馆方面,已建立了中外文图书库、中外文期刊库、特种文献库等4类13种试验型资源数据库。

3.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难题

(1)对资金投入的不足

虽然我们初步建立了各级资金补助渠道,但由于信息化工程涉及的资金需投入较大,对于大多数地市,特别是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市来说,资金严重不足是困扰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

(2)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落后

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需要开发的水利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但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落后,致使目前我国在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方面,与国际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3)水利信息设施基础的建设迟钝

水利信息的采集设施达不到要求,全国各地很多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尚未建立安全监控系统,大量的堤围泵闸主要是手工操作运行管理,实时工情自动化采集几乎还是空白,急需建设以自动化监控和安全监控为重点的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同时,水利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不能满足要求、急通信保障措施不够。同时,由于水情遥测通信设备24小时不间断工作,设备内部电子元器件老化现象普遍存在,从而降低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综合数据库及业务应用与管理系统的建设滞后

整个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尚未形成水利综合数据库信息平台,一些宝贵的信息资源还保存在纸张上难以共享。从已具备的存储能力和配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及网络服务器看,存在小型系统支撑环境配置过多,大中型系统支撑环境不足的现象。在信息管理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基本的办公自动化尚未实现,信息采集与公用平台建设的滞后也造成了各种应用系统建设的空白,不少地方仍然处于传统手工办公状态。

(5)人才素质方面建设落后

由于水利信息化的特殊性,需要水利和计算机交叉型人才,而全国各地普遍缺乏具备这两个专业素质的人才。

4.促进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1)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

水利信息化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政府投入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总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但重要的是确保落到实处,应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各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政专项预算和水利发展基金,确保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投入。

(2)加强水利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

各级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应主动研究水利信息化发展战略,紧跟国家信息化发展方向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研究制定水利信息化相关的政策、规划和标准。并遵循国家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水利工作实

际,进一步修订完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表,对必要性不大的要予以调整,对内容相近的要合理归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完成各单项标准制定、修订任务,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避免重复建设,保证不同网络系统间互联互通,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

(3)逐步加快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一要继续加快水利信息采集的建设通过几年时间的建设,逐步使大多数地方可以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完成第一手信息的收集,能够从实现信息共享的高度,逐渐形成基本满足各类业务需要的水利综合信息采集体系。二要继续完善水利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并建立水利系统自己专用的通信体系。三要加强水利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建议在公网发达的地域,优先利用公网,逐步取代技术落后、成本较高的专用系统,以降低维护使用成本;通过建设无线同播系统,巩固和加强公用通信不便的基层部门特别是重点工程水利专用通信手段,同时也保证了应急抢险的需要。

(4)加快综合数据库及业务应用与管理系统的建设

从目前来看,建立统一的综合数据库是解决数据库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的好办法。现在各系统都全面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完善,大部分只不过有初步框架,应考虑对原有的及正在使用的各系统进行优化、升级。

(5)增强人才队伍素质等各方面的建设发展

每各级水利部门应该把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强化认识,定期培训,同步考核,提高水利职工的信息化素质。要重视适当引才,并营造和完善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依托高校等社会科研教育机构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既熟悉水利专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且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水利信息化管理干部和技术精英。

参考文献:

[1]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讨论稿).2011

篇9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河套灌区主要位于的西部,以过境黄河水作为主要水源,东西长为250千米,南北宽为50千米,总土地面积为119万公顷,灌区面积将近总土地面积的一半。在河套灌区中,乌梁素海是其中最大的湖泊,其面积达到2.93万公顷,东西宽20千米,南北长50千米,库容量达到3亿立方米,是我国黄河流域中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由于其具有对当地农业进行灌溉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促进水利电子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水利电子信息化的概念和优势分析

1.水利电子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水利电子信息化,指的是在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上,对水利信息资源运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其主要包括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以及利用工作,进而有效的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与共享程度,全面的提高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利电子信息化是我国行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利电子信息化的优势

电子水利信息化指的是水利计算机的表现形式。其是一种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水利行业的技术进行的升级活动,其集水利信息资源的采集、传输、存储、模拟以及决策工作于一体,综合使用计算机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多媒体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大规模存储技术,进而构成大量的地球信息资源网络,具有高分辨率、尺度广以及跨越空间大的特点。运用水利电子信息化技术,能够将大规模的数字图文信息进行再现,构建高分辨率、高亮度、多窗口的数字化平台。

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的必要性

河套灌区作为我国最大的灌区之一,每年的用水量达到52亿立方米。随着我国农业和牧业的不断发展,河套灌区的灌溉面积已经由原来的300万亩扩展到现在的861万亩,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在灌溉面积和用水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河套灌区的不同渠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田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灌排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灌溉工程的防洪减灾和兴利除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其对于农业、牧业的丰收、保障农牧民生活的安定、稳定农村的发展、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以及农业经济水平的高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实现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从治水理念方面考虑,人们认识到只对水利工程进行修建,是不能有效的实现兴利除害的目的的,促进工程水利的建设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该治水理念注重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运用全面、综合、系统的手段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工作进行整体的分析,并运用先进的水利技术。

从技术方面进行考虑,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构建水资源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远程的遥测自动化信息技术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及时监测、计算机能够为大面积的水流进行实时模拟工作、GIS技术能够将水资源和自然界之间的交互作用展现给人们、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对大面积的灾害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以及数据库技术能够对各种水资源的数据存储信息进行检索等。多种先进的技术对于促进水利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水利电子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起初主要是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后来逐渐运用全方位、系统性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曾经注重建设水利工程自动控制系统,其效果不够明显。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对水文信息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是水利朝电子信息化方向发展的初步阶段,由于当时条件比较落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不能有效的对大量的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到了20世纪90年代,水利信息化开始朝大规模的方向发展,技术逐渐成熟。

在2001年,我国的水利部建立了以管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领导小组,水利部的直属单位均建立了相应的水利信息化中心或者机构,安排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部门,旨在能够有效的保证水利电子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我国的水利系统建设由以往的实现对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监督以及预报功能到现在的建立水利信息化数据库,其自动化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逐渐实现对远程文件进行传输和管理工作。除此之外,部分水利部门建立的水利网站,对流域与地方的水资源管理与防洪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和研发平台。但是由于没有将先进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导致水资源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出现水利资源的重复开发与建设问题,给水利电子信息化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的长远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促进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的长远发展,需要实现河套灌区水利办公的自动化,信息的科技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水利电子信息化局域网络;

2.针对河套灌区水利工程的现状,开发、设计出一套全面、完整的数据库,对现有的渠系和水工建筑物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汇总工作;

3.对河套灌区已经具有的渠系和水工建筑物详细情况进行摸底,收集基础的信息资料;

4.在对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后,将这些数据信息录入到计算机数据库软件中,逐渐完善数据库软件系统;

5.加强对基层的水利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计算机水平,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并要求水利工作人员积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及时转变自身观念,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接轨,切实将以往的手工劳动方式转变为以科技为主的脑力劳动。另外,对资料信息进行随时更改,确保数据库资料信息的准确性。

四、结语

总之,河套灌区作为我国最大的灌区之一,其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其对于农业、牧业的丰收、保障农牧民生活的安定、稳定农村的发展、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以及农业经济水平的高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实现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维青,陈燕.遵循科学发展观 努力实现水利经济跨越式发展[J].内蒙古水利,2009,01(11):39-40

[2]马建军,杨玉兰.不断提高排水管理能力 构建和谐河套灌区[J].水利发展研究,2011,06(31):75-76

[3]方进林,刘静,张建国.河套灌区灌溉试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水利,2009,05(03):98-99

篇10

水利信息,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水利及水利事业相关联的各领域内生成和应用的信息内容的总和。水利信息化, 指的是充分利用责任信息技术,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应用,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传递与应用。随着“数字水利”的提出,人们逐步认识到只有借助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才能实现水利行业的管理现代化,达到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数字水利”能够为水利行业构造一个统一的、立体的、开放式的信息系统,为水利部门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水利重点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及信息技术运用到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中去,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推动水利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势在必行。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拉高水利工程建设绩效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我国,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21世纪的中国水利,面临着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治理、节约和保护,将是水利事业今后发展的重要内容。水利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水利技术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陆地和海洋水文测报预报、水利规划编制和优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防汛抗旱减灾预警和指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等各个方面。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大大降低各种水利设施的运营成本,大大提高水利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水利信息化的现状

1、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

在水利系统中,一些干部和职工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和中央的要求尚有距离,缺乏紧迫感;统一指挥的建设机制尚不健全,缺乏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全局建设的有序性。

2、水利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

水利信息化工作面广量大,工作条件艰苦,而长期以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致使目前信息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西部地区的站点密度还严重不足,至今尚未形成覆盖全国和全行业的信息网络。

3、水利信息化现状尚难满足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需要

水利信息化对信息的准备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但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加上系统的维护管理经费渠道尚未得到很好解决,致使目前我国在水利信息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4、水利系统目前规划、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信息化需要

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的一些专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现象;在些基础性项目的开发中,还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急需加强统一规划和管理;此外,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信息化工作的新形势。

三、如何做好水利信息化工作

1、加强认识、加大投入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利信息资源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公共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政府支持为主,高度重视水利的社会效益,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确保信息化规划的实施。水利信息化工作必须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在水利工程中,重视信息化建设并积极落实资金足额到位,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使用,保证有规划,有计划的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2、重视水利信息化标准工作

水利工程信息化标准化是制定、贯彻和实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过程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质高效信息网络的连接和各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水利资源信息的共享,并保证信息的安全与可靠等等,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标准化是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基本手段。因此,认真规划、制度、贯彻和实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各项标准是水利信息化的前提。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⑴数据管理方面

水利资源数据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需要的主要基础数据。目前我国采集该类数据主要方法技术有:实地测量、目测以级两者的结合;航空测量、实地测量以级两者的结合;卫星遥感和航空相片与实地辅助测量相结合;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实地测量相结合。在数据采集面所涉及标准有地理数据标准、遥感数据标准、水利资源专用数据标准(包括二类调查数据标准、三类调查数据标准等)、统计报表标准、制图标准、文档标准等。在数据管理方面所涉及其它标准还包括分类与编码标准、数据备份标准、数据更新和维护标准、数据质量管理标准、数据交手与服务标准、数据集成标准等。

数据标准化可减少项目建设重复投入,积累历史数据,并有助于信息化建设的扩展性,延长信息系统的生命期。

⑵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考虑到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主要工作就是搭建相应的信息系统平台,而且这些信息系统大都是多层次的体系结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和建设方面所涉及的标准有数据库标准(包括数据库建库标准、数据库口标准等)、硬件标准(包括各级计算机系统的设备配置与要求、计算机场地环境等)、软件标准(包括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软件功能、软件评审、测试、通用接口等)、系统安全标准(包括数据库安全、数据加密、数据备份等)、软件工程标准(包括信息系统建设规范、验收规范等)。规范信息化标准有助于统一规划、分步建设,长期完善,最终形成整体的管理系统。

⑶管理制度方面

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与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水利管理规定,如水利工程管理规定、水利规划设计规定、水利档案管理规定、水利监测评价指标、水利项目管理文件组成等,做好制度建设是水利信息化持续建设的重要保证。

⑷加强行业交流,促进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