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5: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民增收对策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农业、农村、农民、增收
引言:
近年来,XX县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农业科技,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发展,但目前仍存在许多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工作。
1.XX县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XX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目标,深化农村改革,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2006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3412.44万元,比上年增6075万元,增长17.47%;农民人均纯收入1399元,比上年的1256元增加143元,增长11.4%。
1.1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重要地位
从农民收入来源看,在全县农村经济收入中,农业收入9937.45万元,占42.45%,林业收入1050万元,占7.9%,牧业收入3574万元,占26.9%,服务行业收入2583万元,占19.08%。种植业收入在全县农村经济构成中仍占重要组成部分。
1.2农民收入增长平稳
从农民收入与上年对比来看,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一是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明显增加,其主要原因是今年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粮食总产增产达2%,随着粮价的上涨,畜禽产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全县肉产量2461吨,较上年的2255吨增9.1%,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1.3农民外出劳务收入成为增收亮点
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增加比较明显,全县在外务工农民多达13012人次,全年共实现外出务工收入2438.87万元,占总收入的10.4%,为农民增收1434万元,农民外出务工涉及餐饮、服务、旅游、加工、修理、建筑等行业。
1.4中央农民增收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中央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中央1号文)深入民心,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年国家扶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农民从根本上得到了重视农业生产的实惠;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对增产粮食、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当前农民收入的几个重要来源
2.1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等,有效提高了全县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在全县大小春生产中大力推广各种农业新技术措施,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增长较快,经济作物的产值明显增加。
2.2农民出售粮食收入
由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对粮食价格进行了调整,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民加强了对粮食作物生产的田间管理,在粮食生产中虽然自然灾害严重,但仍取得了增产,2006年全年粮食总产达到55481吨,比上年增1.77%,农民出售粮食收入1137.65万元。
2.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由州农牧局牵头的与香格里拉·藏秘酒厂的青稞订单生产经过三年来的实践,在XX县沿江河谷地区种植青稞比种植小麦收入要高得多,在粮食价格低的时期厂家仍按订单收购农民种植的合格青稞。桑蚕基地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到2006年底,全县蚕桑种植面积已发展到9451.4亩。通过有关部门对项目的扶持,该项目现已进一步的完善和成熟,全年农民出售蚕茧收入70.67万元,养蚕户户均增收达553.4元人均增收183.51。XX县种桑养蚕项目是一个以公司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也是XX县目前在产业结构结构调整中效益较为显著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的发展为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项目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2.4旅游产业的兴起
香格里拉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随着XX县旅游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逐渐成为XX县的又一个支柱产业,来自旅游业的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民从旅游服务行业中得到的收入正明显增长。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更多的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为地方特色农产品找到了销路,农民从旅游业中获得的收入正逐年增长。
2.5国家政策性扶持
国家政策性扶持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对粮食作物良种补贴,根据我县的情况对全县杂交玉米种植面积进行了补贴,上级下达的补贴资金直接兑现到种粮农户手中,有效促进了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为全县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依靠。
3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3.1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来源窄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狠抓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运用行政手段的多,市场运作的少,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农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3.2农业生产成本高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
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不断上涨,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给农民带来的利益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消,农业的收益与其他产业相比是不断下降之势。农业经营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下,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导致采用农业适用技术率不高,生产成本加大,从而出现了农产品增产空间变小,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使农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3.3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影响农民增收
近年来,通过各级部门对全县广大农民开展一系列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农村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生产技术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给农民增收增大了难度。
3.4劳动力转移困难约束农民增收
近年来,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劳动力仍以就近转移为主,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非农就业的机会减少,这必然导致收入渠道的狭窄。
4今后农民增收对策
农民增收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要切实处理好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要继续抓好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真正把扶持农业、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中,确保让农民得到好处。
4.1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1.1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
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加快实施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各乡镇的区域优势,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根据XX县各乡镇区域特征和当前建设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分布,使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特优农产品的基地建设步伐,在全县内形成沿江河谷区、山区半山区、高寒坝区三个不同农产品产业区域带。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在沿江河谷地区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为主,同时抓好冬青稞种植和种桑养蚕,山区半山区以种植优质豆类、药材、林果为主,高寒坝区以发展优质春青稞、优质马铃薯、春油菜、反季无公害蔬菜、球根花卉为主。
4.1.2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县粮食总量稳定增长
近年来粮食生产获得了全面丰收,但由于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粮食增产形势不容乐观,全县农业科技人员要进一步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确保粮食增产丰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为全县粮食总量稳定增长,切实贯彻落实好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应长期保持在23万亩,粮食总产保持5.5万吨以上。
4.1.3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
按照农产品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尽快组织制定出我县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规程,用合同或订单形式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以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等,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和质量认证,在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过程中创造香格里拉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组织投资购置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备,在XX县城建设一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及交易市场,严格检验检测,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树立良好的香格里拉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4.1.4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积极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一要继续扶持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青稞系列产品、畜产品、优质植物油、藏药、野生菌类、果汁果品、蔬菜、小杂粮等农产品加工农业龙头企业,为农业龙头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对列入省州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支持,每年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州级农业龙头企业3户以上,其中争取1—2户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4.1.5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鼓励外商以合资、合作、独资来我县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等领域的各类企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全县经济总量。合理利用和开发好我县境内的资源,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我县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良好格局的形成。
4.1.6积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以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行业协会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想办办不了,企业想做做不了的事,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联合服务组织,把农产品的规模化、优质化、上档次的问题很好地解决了。行业协会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广大农民,按照自愿互利、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群众性经济合作组织建设要求,构建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各类专业协会网络体系。帮助农村专业协会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协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批发市场。
4.2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4.2.1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发展在XX县1998年起开始实施,但由于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引导和重视力度不够,靠农民自发行为难以实现农村产业化发展,这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民的引导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实现农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通过发展农村优势产业的发展,在拉开水果、蔬菜、农畜产品档次的同时,方便交易,为农产品的期货交易、网上交易等创造条件,方便采购者和运销商。不论是农业部门还是科技工作者、农民、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的分级和包装、储藏等方面必须达成共识,足够重视。这是变农业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必须而关键的一步,对推动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至关重要,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离不开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经营。加强农产品的采收技术、包装技术、保鲜技术、储藏技术、运输技术、市场营销技术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改造,保证农产品的市场优质和消费优质,保证优质鲜销、优质转化,通过实现农产品的加工优质,实现产后优质和保质。
4.2.2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
搞好订单农业直接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必须使之规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要严格规范产购销合同,根据市场行情制定合理的收购价格。要积极引导农民树立法律意识、价格意识、质量意识、履约意识。订单合同一经签订,产销双方都要履行合同条款的权利、义务,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避免个别农户出现“谁出的价格高,农产品就卖给谁”的现象,保证合同兑现;保证农产品的质价相符,确实维护农企双方的利益;加强合同履约监督,合同一旦签订,就具有了法律效力,产销双方必须按订单办事,发现问题要及时沟通,及早解决,对订单农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一定要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以期达到公平、公正和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目的,确保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和合同农业,引进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农牧部门要做好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的农产品基地,在基地建设中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组织工作,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
4.3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
4.3.1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就业。
进一步完善县农村劳务输出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县政府的临时机构,有效与县人才交易市场结合起来,做好农民工的就业及输出工作,县乡劳务输出机构要进一步做好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进一步建设好县乡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衔接机制,从体制、机制、组织方式、使用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的一体化和规范化,立足县内,提高输出率和使用率。
4.3.2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进一步总结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新办法,要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百万民工培训工程”、“绿色证书”、“阳光工程”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知识培训工程”为契机,积极争取资金,结合州内外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州内旅游和服务行业、重点建设项目等用工的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和法律法规、政策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和法律法规、政策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用工市场的需求,更好地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4.3.3维护和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积极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条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降低进城和就业门槛,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竞争有序、高效公平的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切实解决拖欠工资、劳动环境差和劳动安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和完善民工救助机制和救助体系,加强劳动仲裁、司法援助、舆论监督,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要与全县支柱产业的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多创办一些农副产品和食品加企业,使更多的乡镇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
4.4.1支持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入各行业和领域,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经营面,并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农村流动性小商贩要免于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减轻农村个体经济的负担。
4.4.2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以《XX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进一步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建设,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形成香格里拉人文景观旅游的着力点,带动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小城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抓实抓好,逐步推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良性互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握好农村小城镇规模、功能的定位,以县城和建制镇为重点,积极争取资金,加快建设进度,使之尽快成为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为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聚集,鼓励农民发展餐饮、商贸、乡村旅游、中介服务等二三产业,鼓励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
4.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增收条件
4.5.1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XX县将以2003年本级财政支农资金为基础,每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的增长幅度。县级各部门要进一步争取国家、省、州对我县的农业项目的投入,并积极整合农业资金,向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集中,保证重点项目资金的投入,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强化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到位,充分发挥支农资金的效益。
4.5.2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建设人均一亩高稳产农田的目标加强中低产田地的改造,充分利用冬春农闲时期组织农民开展坡改梯、旱改水、客良、兴修田间水渠水窖等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的质量和农田生产能力。大力实施灌区节水配套工程、牧区水利工程、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不断提高农田灌溉保障,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对金沙江提灌工程和中型大沟等原有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和受损修复工作,确保有效利用。结合全县水能资源开发规划,确保农村小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加强对其投入改造和产权制度改革,推行民营化经营管理。
4.5.3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项目的实施,切实保护和建设好香格里拉优美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6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业科技创新是不断强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针对目前农业生产成本居高难降的现实,必须加快科学技术应用步伐,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增强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
4.6.1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实现这一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把农业科技成果直接带到农民手中,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4.6.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巩固当前的常规种植技术的同时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应用。二是实施“种子工程”,推广优良农作物新品种。三是实施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通过各种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4.7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4.7.1开展多种形式的开发扶贫
扶贫工作要以安居温饱、易地开发和劳务输出三项工作为重点,继续实施好重点扶持村和民族特困乡的扶贫综合开发,强化措施,加强协调和管理,巩固扶贫成果,进一步加强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4.7.2落实好扶贫政策
要坚持开发式综合扶贫,探索新型扶贫帮扶机制,从“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的信心和能力,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4.7.3开展挂钩扶贫
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又是稳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4年以来,政府加大了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力度,农民增收速度较快,但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当前农民增收形式分析
1.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之后,就在我们农村全面推行开来,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也大大提高,农民获得了真真正正的实惠。但是,从1997年开始,农民增收速度开始下降,直到2004年才出现大幅度的反弹。2005年、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分别是6.8%、10.9%,农民增收明显。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我国农民收入结构也逐步优化,如与2009年相比,我国农民2012年家庭经营收入下降了4.4%,但是工资性收入却增加了3.5%。换而言之,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农民增收渠道加宽,非农业增收途径逐渐增多。此外,结合我国农民增收情况来看,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具有以下特征:(1)增收内生动力增强。政府的惠农强农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农村改革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都增加了农民收入。(2)农村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改革催生了各种规模化、组织化农村组织,在各类产业化组织的带动下,农业生产经营环节不断创新,多要素增收格局逐渐稳定化,农户分工作业趋势愈发明显,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3)农民增收宏观背景良好。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低成本工业化时代即将结束,高价农业时代已经到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调整,取消农业税,农业补贴,都有效改善了农民增收环境。
2.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1)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经营方式一直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低,不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如许多地方的同种农产品生产虽然已成规模,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渠道,农产品品种单一,许多农产品都无法与大市场有效衔接,产品销路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削弱了农业产品的区域优势和特色,进而影响农民增收。
(2)农民经营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基层政府一般只关注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根本不注意农业经营、营销、管理知识教育。许多农民在生产管理中也是只关注生产,不注重管理,农业经营理念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
(3)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农村投入不高。在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大环境下,农业结构调整缺陷不断凸显,落后的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结构性过程,导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压缩了农民增收空间。农业农村投入不足,是造成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主要原因。因为一旦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科技支撑,农业发展必定会遇到许多“瓶颈”,降低农业的整体效益。
(4)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政府财政安排,不但将农民排除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之外,还严重阻碍了城乡物质、信息和人力资源流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教育的快速发展。受此影响,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在饱和后会逐渐下降,农民就近务工难度增大,非农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与此同时,在城市下岗职工人数激增的情况下,城市用工要求提高,农民工外出就业压力增大,致使农民收入逐年下降。
(5)缺乏有力的增收体制保障。虽然我国农民增收体制不断健全,但是农业保障体系却严重滞后,如农村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机制、劳动力转移机制等都缺乏前瞻性,农民投保、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土地使用权转让等,都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变慢,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与思路
1.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农业投入
要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强农业扶持力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保政策、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则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政策,尤其要落实好粮食生产各种补贴、农民进城务工管理制度、农民土地流转制度和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其次,政府要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抓好农村公共卫生设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建设,确保群众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基层政府则要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减负政策,做好农产品购销工作和农民负担监督检查工作,将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心,同时用优惠政策和利益机制吸引城市企业、国内外商家来农村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这就要求政府对农村企业尤其是那些带动面大、有利于扶贫济困的企业要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如给予贷款支持和减免税收等。同时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乡镇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争取在增加非农就业新岗位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
2.明确农民增收框架,完善初次交换机制
基层政府应借鉴其他地方的农民增收管理工作经验,从制度建设入手,出台农民增收规划,强化政府管理。在基层政府出台的农民增收规划中,政府首先要结合地方农民生产经营状况、农民收入水平明确农民增收具体目标,其次,政府还要出台具体的农民增收政策,从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面就相关政策、思路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农民增收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在农民增收目标、管理措施具体化的基础上勾勒农民增收框架,确保农民增收有章可循。初次分配是决定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环节,完善初次分配公平交换机制,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基层政府应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入手,加强初次分配公平交换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农业市场调节中的作用,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其次,政府应深入实施就业优先策略,加大农民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建设,如支持乡镇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适当调整最低工资水平,强化农民工工资支持保障。土地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根本,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征收制度,对于农民土地、农村集体财产流转进行规范化管理,为农村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基层政府应通过加快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经营,以增加农村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在政府引导下,农村企业应延长企业产业链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保证农产品优质、安全和营养,利用农产品储藏、保鲜、深加工技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则要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做好农业投入供应和优质安全产品产前、产后和销售服务工作,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物质、销售、宣传服务,以促进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同步发展。如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销售知识教育,宣传农村创收典型,介绍增收增产经验,加强农业生产引导和经营示范,以调动农民积极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与此同时,基层政府还要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将农民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发展农村蔬菜、花卉、畜牧、果林产业,构建集农产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供销于一体的农村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竞争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综上所述,农民增收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因此,各级政府应将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部署上来,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农业投入,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参考文献:
江宁区淳化街道地处长江中下游属南京郊区,全街道有9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区域面积121.80 km2,43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49 333人,其中劳动力26 687个;耕地面积6 239.07 hm2;水田面积4 169.4 hm2,其中水面养殖面积848.6 hm2;林、茶、果面积1 710.51 hm2,其中茶叶面积529.2 hm2。淳化街道现有南京金陵优质米公司、山田和卫岗奶业等龙头企业,有“土桥牌”珍珠米、“城雾牌”茶叶和2个绿色食品及青虾、优质稻米、茶叶3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淳化街道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方针,以农业增收、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实施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资源,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农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街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
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种植业内部到种养产业间调整再到农业功能性调整,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种植布局和种养结构,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五城、西城、大埝3个666.67 hm2大圩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米和无公害青虾养殖基地,西城、淳化茶厂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索墅、双岗社区为主的奶牛养殖区,青龙、吴墅社区蔬菜生产基地正在规划实施建设中。
1.2稳步推进生态旅游农业建设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至2006年底,全街道通过认定、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有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尤其是3 666.67 hm2优质稻米生产,实现了100%的绿色和无公害。二是旅游休闲农业崭露头角。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展节庆为载体,展示农业现代化、传播农耕文化、体验乡村风情,集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生态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如在山田蒙古草原风情园,可领略草原风光,尽享特色的蒙族美食风味;凯进、景业、毛虎山庄、青龙村分别被南京市林业局评为生态农庄和生态农业示范村;银莱的休闲与餐饮、九竹文化园等农业观赏景点正在建设之中。
1.3扎实推进基地建设
土桥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是南京市农林产业基地之一,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青虾养殖基地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土桥大米、五城青虾、城雾和淳茗茶叶都通过了国家、省级绿色、无公害认定、认证,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基地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展示该街道农业发展水平的窗口。
1.4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
淳化街道在实施“五大农业”的基础上,形成“六大板块”产业(优质稻米、特种水产、茶叶、花卉苗木、蔬菜、奶业)。蔬菜生产刚刚起步,花卉苗木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土桥牌”珍珠米和“五城牌”青虾连续获得南京市名牌产品,“城雾牌”系列茶叶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尤其是土桥大米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知名度,并具有一定品牌优势,2007年荣获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2存在的问题
淳化街道的农业有良好的基础,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新形势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缺乏,龙头企业和农业基地、科技园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高,且发展很不平衡,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与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民增收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等。
3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3.1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政府要从资金、项目、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其带动功能[1]。如优质稻米公司、山田和卫岗奶业等龙头企业,为农民增收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要支持龙头企业进行设备改造、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基地建设,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其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强培育农民的科技化、市场化意识,充分发挥各类产销协会的作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联合体,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经营模式,从而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步伐[2]。三是发展订单生产与超市化销售。大力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在订单生产中的纽带作用,推进各种有效订单模式(如农产品订货会、展销会)。积极组织农产品经营单位与农民按平等互利的原则,提高订单履行率,化解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使农民获得稳定收益[3]。同时,把发展超市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作为提高农产品档次及综合效益的主渠道,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鼓励更多农产品进入超市,通过超市销售来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和综合效益。四是加快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做大做强该街道“土桥牌”珍珠米、“五城牌”青虾、“城雾派”和“淳茗牌”茶叶、山田及卫岗奶业等,打造省市名牌,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2加强区域化特色规模基地建设
围绕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区域特色,提高规模效益,加强绿色食品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环节,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托和条件,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优质油菜、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地区,建设规模基地。
重点围绕产业开发,形成有产业特色的布局。以五城圩、西城圩、大埝圩为主,发展优质粳稻生产;以圩区低洼田和现有水面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以西城、淳化等丘陵地区为主,发展茶叶生产;以索墅、双岗社区为主,扩大奶牛养殖规模,提高奶量和质量;以青龙、青山、周郎等社区为主,发展西瓜、蔬菜生产和苗木、花卉产业。
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逐步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产与销的相促并进,从而营造成重点行业形成优势、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品牌的基地建设格局。
3.3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深入实施品种、技术、知识3项更新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档次。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是加大名、特、优、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重点推广达国标3级以上的优质稻米品种和高产高效抗性强的双低油菜品种以及优质蔬菜、优质畜禽、特种水产等优良品种(种苗),抓住品种规范优质化、技术应用轻型标准化、投入品应用达标管理3个环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围绕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积极引进示范推广食用、观赏兼备的特色种苗、保健产品和观光产品。二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抓好优质标准化栽培,推广高效及节本增效技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高效栽培技术、轻型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生物工程和信息化技术以及畜牧、水产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等,从品种、技术上全面提高该地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认定,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农业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中,严格按照已制定的各项操作规程和标准化实施,推广应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有毒肥料,降低农业投入品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和对环境的危害。四是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充分发挥科技主力军作用,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水平。通过典型示范,从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入手,建立农业科技先导性产业,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强农资及种子市场的管理,对农作物新品种、新农药和新肥料,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程序的原则,对未经试验示范的新品种、新农药一律不予推广。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科技优势。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3.4开发旅游农业
随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和多样化,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各种生态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将农业和农村融入了现代旅游大潮中,人们渴求返璞归真、亲近泥土、回归自然。因此,要顺应发展变化,尽早做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4]。淳化街道拥有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便捷,积极打造农家乐旅游线、点,建设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
3.5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目前,农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格局,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下,农民要致富,就必须树立新的农民致富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从农村、土地、农作物本身跳出来,依托城市中的市场、资本、技术等资源,发展高效农业。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高效畜牧、园艺、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农业领域的就业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通过产业分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即劳务输出,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帮助和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大力发展劳动经济。
3.6落实各项财政政策
继续落实粮食直补、种禽补贴、征地拆迁等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4参考文献
[1] 彭涛.农民增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0(8):6-7.
中图分类号:F304.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庞大的农业体系和农村人口,河南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大,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3%左右。周口市又是河南省的农业大市,实现农村经济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且增长缓慢,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村稳定和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深入探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和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1 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的现状
1.1 周口市农民纯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
图1 2006年-2013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
周口市城镇居民、农民人均纯收入
近几年以来,周口市以提速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村经济的重点,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探寻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认真落实和出台了一系列利农惠农政策,全市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图1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周口市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15%~20%,尤其是2007年突破3000元,2010年突破4000元,2011年突破5000元,2012年突破6199元,2013年达到了6950元。2010年以来每年增加的幅度更大,每年增加1000多元。
1.2 周口市农民纯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随着周口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讲,农村居民收入仍然偏低,农村居民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重在40%以下。根据图1可以看出,2006年周口市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2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64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城镇居民的36.5%,2013年周口市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0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城镇居民的38.5%。
1.3 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与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依然很大
周口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化的组织化程度低等原因,造成周口市农民纯收入较低,并与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较大。由图1可以看出,2006年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641元,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61元,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河南省的80.9%;2013年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50元,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475元,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河南省的82%。虽然近几年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006年的2.63倍,但与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还比较低,且差距在2000元左右。
1.4 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河南省各市相比较增长幅度小,增长率慢
根据河南省所辖的各市中2012年、2013年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和增速比较来看(表1),近两年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河南省各个直辖市中最低,增幅最低,增长率也属于较低的行列。2012年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99元仅为郑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531元的49.4%,2013年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950元仅为郑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9元的49.6%,差距还在扩大。由表1还可以看出,除省会城市郑州市外,北部、西部工业较发达,人均GDP高的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增幅大,以农业为主的中东部,人均GDP低的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增幅小。
图2 2013年周口市农民纯收入结构比例
1.5 周口市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2013年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950元,同比增长12.1%,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3%。其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为3533元,同比增长14.6%;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046元,同比增长8.5%;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371元,增长20.5%。周口市农民收入来源中(图2),家庭经营收入占43.8%,仍然是农民收入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是周口农民增收的动力主要来源。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的扩大和工资水平的稳定提高,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逐步加大,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0.8%。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带动了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其在纯收入中的比重也呈逐步上升态势,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来源。
表1 河南省各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元)
排序 市 2012年 2013年 增长率 增长额
1 郑州市 12531 14009 11.8 1478
2 济源市 10648 11958 12.3 1309
3 焦作市 10113 10113 13.6 1375
4 许昌市 9819 11007 12.1 1188
5 鹤壁市 9388 10608 13.0 1220
6 漯河市 8755 9875 12.8 1120
7 安阳市 8618 9670 12.2 1051
8 新乡市 8647 9728 12.5 1080
9 三门峡市 7906 8925 12.9 1019
10 洛阳市 7777 8756 12.6 979
11 南阳市 7752 8729 12.6 977
12 平顶山市 7518 8541 13.6 1022
13 开封市 7414 8355 12.7 941
14 信阳市 7008 7982 11.2 785
15 濮阳市 6945 7904 13.8 958
16 驻马店市 6599 7483 12.7 838
17 商丘市 6426 7217 12.3 790
18 周口市 6199 6950 12.1 750
2 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水平一直偏低
虽然周口市农民收入近几年稳步增长,但收入总水平仍然不高,低于河南省其他地市,还不及郑州市的50%(表1),也低于周边各市,仅为许昌市的63%,漯河市的70%,与驻马店市、商丘市相比较收入差距也有300~500元,且增长速度也慢于周边各市,迫切需要加快增长步伐。
2.2 农产品增产和增收困难越来越大
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43.8%,且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主要是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较大。然而周口市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偏少,再加上异常气候日益频发,进一步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农副产品品种落后,科技含量低,一直处于低价位销售状况。
2.3 农村务工人员工资水平增长动力不足
工资性收入是周口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50.8%。周口农村务工人员虽然数量众多,但普遍学历低,技能不高,多从事建筑、搬运、纺织等密集型劳动,工资提升空间有限。
3 提高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措施
3.1 推动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稳定各项补贴政策,逐步加大力度,继续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当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和基本稳定,支持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价格随着成本上涨而提高,健全完善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价格支持政策,保证农民获得合理收益。
3.2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逐步扩大高产田面积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保护执法力度,建立健全长久用于粮食生产的高标准粮田保护制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农业高产田建设项目,逐步扩大农业高产田的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
3.3 推进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增效能力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对路。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初步形成优质小麦、专用玉米、高蛋白大豆、优质抗虫棉、高油花生、小杂果、芦笋、小辣椒、瓜菜、食用菌等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引进农业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流通等行业。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功能全、辐射面广、潜力大的加工企业(如莲花集团、大用集团、华英集团等)和流通企业(如黄淮农贸市场),通过这些企业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并形成一个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附加值。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生产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积极培育各类农业经纪人队伍和农业营销大户,切实解决销售难问题,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3.5 建立健全农村劳务市场,加大农民工技术培训力度,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质量转移
坚持城乡统筹就业,从根本上取消城镇和农村劳动者就业的各种限制。探索建立功能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就业提供均等机会。继续实施农民转移就业的“阳光工程”,创新工作理念,改进训练模式,强化监督管理,有效提升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实现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为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钟智利.沈阳市农民收入现状与增收对策[J].辽宁农业科学,2012(6):
68-70.
[2] 周口市统计局.周口统计年鉴,2012.
[3] 胡振华,宋姗姗.农民收入现状与增收对策分析―河南省为例[J].贵州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04):39-45.
[4] 何丽.楚雄州农民收入增缓原因与对策[J].云南农业,2012(03):38-39.
中图分类号 f321;f32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011-0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利于直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而且有利于缓解目前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理论界已有较多研究。
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中,齐晓丽、冯彦妍着重从家庭经营收入、劳动报酬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几个方面对农民收入结构进行了考察,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在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关系的实证分析中,谭燕芝[1]表明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金融发展,但农村金融发展却不利于农民增收,也不是农民增收的格兰杰原因,并且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农民增收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贡献率;在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民收入增长的互动作用分析中,张秀生教授[2]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内涵及作用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笔者基于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的数据,通过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民收入的关系[3,4]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有针对性地对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相关建议。
1数据来源
笔者采用天津市1980~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变量包括天津市农民收入水平的人均纯收入,用i来表示;由于数据的可得性,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养殖业所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用s来表示。为避免因数据变化带来的剧烈波动和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表示为lnr和lns(见表1)。
2实证方法
无
(1)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王东荣
特稿
(4)强化组织化经营 社会化服务 加快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殷欧
现代农业
(7)强化八项工作措施促进蔬菜稳定供应 陈德明 叶建平 翟欣
(11)在创新转型中实现粮食生产基本现代化——外冈镇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的情况调查 桑静山
转型发展
(15)光明食品集团努力构建集约化、国际化企业集团 朱平
(18)奉贤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 无
农民增收
(22)以促进农民长效增收为主线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刘媛 袁伟峰 刘明
(25)建立农民多种收入渠道 确保收入倍增目标实现 顾绍耕
(28)实现种粮大户降本增收的对策研究——来自浦东新区的调研报告 无
村级经济
(30)棋杆村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无
(32)做强主导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平棋葡萄专业合作社见闻 无
探索研究
(34)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考 丁振阔 顾芳睿
(37)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的当务之急 张晓山
长三角地区
(41)苏州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湖桥样本 无
人物春秋
(46)中国预警机之父——金山籍科学家王小谟 无
世间万象
(48)“雨生百谷”说谷雨 张海法
无
重庆市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存在着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工业与大农业、较小范围的都市发达地区与较大范围的农村欠发达地区同时并存的现象,“三农”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自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轨道,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近年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当前重庆市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与预期要达到的收入目标仍有很大差距。重庆市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概言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取得根本改观,因此,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重庆市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土地资源约束趋紧,制约农民增收。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国家下达给重庆市的耕地保护目标是到2020年,耕地总面积必须保证217.07万公顷(3256万亩),重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受到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制约。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有关数据统计,重庆的耕地总资源为3078.38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为2076.64万亩,平均每个农村人口拥有常用耕地仅有0.86亩,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拥有常用耕地1.51亩。全市中低产田土占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15~25度坡耕地占32.5%。重庆市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但同时又存在较为严重的土地撂荒现象,土地实际利用率很低。由于农资价格增长过快、种粮投入产出比低、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原因,很多土地无人耕种,土地资源匮乏与土地撂荒现象并存。此外,重庆市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区域性、结构性缺水严重。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极端气候对农业的破坏性较大。天然草原资源有限,制约草食牲畜的发展规模。农业生态环境脆弱,酸化土地、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分别占15.1%、48.6%、11.6%,自然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2500万亩次、9000万亩次,给农业造成损失。
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制约农民增收。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化,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重庆地形多为山地、丘陵、缓丘平坝,山高坡陡,田块零散,呈不规则形分布,田土依山傍水,不利于机械化耕作。田间机耕道建设较为滞后,坡度大、弯道多、路面窄、不平整,农机作业效率很难提高。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购买力差,农机拥有量较少,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人拉牛犁,肩挑手抬的现象在农村很普遍。
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资料显示,全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只有0.88%,机电灌溉面积比重为3.88%,采用现代喷灌、滴灌、渗灌技术的土地占耕地面积比重都非常低。此外,重庆农村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缺乏创新,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阻碍农民增收。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科学的农业产业体系是衡量现代农业的重要指标。整体来看,重庆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使农民增收较为困难。重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粮猪型结构比重过高,农业粗放经营,农业生产链短,生产布局趋同。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产业结构和布局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区域差异性和比较优势不明显。上下游产业之间相互衔接不紧密,一般性品种多,初级产品多,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数量、规模偏小。
目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优质、绿色、营养的农产品更受亲睐,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而重庆农民的思想尚未转变,现有的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总量供过于求,但结构性需求短缺,使得农民增收困难。
存量劳动力资源匮乏,农民增收的主体缺位。通常来讲劳动力资源包括劳动年龄以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和劳动年龄以外实际常年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根据重庆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统计,重庆市农村户籍劳动力为1496.52万人,农村常住劳动力为1090.41万人,户籍劳动力与常住劳动力之差(净流出)为406.11万人。外流的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受教育年限相对较长。存量劳动力质量偏低、年龄偏大极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但同时又存在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农业人才结构矛盾加剧。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现象日趋明显,农村留守人员整体素质不断下降。他们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观念的意识不强,种粮吃饭、养鸡换盐、喂猪过年的思想还没彻底转变,技术推广难以到位,规模化生产销售难以实现。
重庆市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改造低产田”的思路,配套农田水利设施。以农业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模式生态化、耕种机械化为目标,加强农田综合整治,加快建设乡村道路,提高农田质量,改善农机作业环境。根据重庆特殊的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强对土地的开发和整理。依托各区域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农民连片种植,实行规模化经营,进行连片开发。鼓励农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如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政府应加强对撂荒地的管理,帮助农民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将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实施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实施产业化提升行动,加大龙头企业信贷担保和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吸引城市企业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形成多种所有制结合、多业兼营、产业互补的龙头企业格局。培育产后深加工与市场营销的龙头企业发展,打造西部农产品加工高地。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扶持重点产业大户的政策措施,创新直接到产业、直接到大户的政策落实机制,从农资综合补贴中切块,重点支持种粮大户发展。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产业大户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创新服务方式,分产业建立大户档案,在科技推广、疫病防治、信息服务以及贷款担保方面给予政策支撑和技术支持;发展种养结合、种加结合、产供销结合的结合型、综合型经营大户,形成新的产业链、产业群。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根据重庆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区域比较优势与特色,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生产结构,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在农户和市场之间搭建有效对接的平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经营体制。发展和建立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技术协会等,探索培育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等。探索并推进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促成农业生产中各参与方的合作共赢,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转变和革新经营方式,增加农业的经营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村人力资源保护与开发并举,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与引进的关系,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确保农村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对于留守农村的存量劳动力,要通过多种途径挖掘潜力,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其较快成为适应农业发展的实用人才。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带头人,向农民普及新品种、新技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根据重庆市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性强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将生产技术运用到日常劳作中,促进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使农村劳动力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
此外,还需要健全财政支农机制,拓宽财政支农资金的来源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提高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加快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水平。
结语
随着国家对民也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农业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花卉苗木产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结果,同时,这也为农民的增收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未来发展中,要结合花卉产业发展的实际和产业特点,为农民增收创建更多的机会。
1 花卉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1.1 相互促进发展
花卉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呢过息息相关,能带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当地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增加农民的收入;反之,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又刺激着花卉产业的继续发展,为其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将花卉的种植和栽培作为增收的主要途径,能推动旅游、服务、餐饮等第二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提高当地经济发展开放程度的基础上,也直接促进农民收益的增加。此外,花卉产业本身就具有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在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极大促进作用,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并陶冶人的情操等,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1.2 相互制约
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花卉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很多地区改善农业结构,重视花卉种植在农业种植中的比例,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又遇到了各种问题。
花卉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乱伐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植被的破坏,不能使其发挥其美化环境和净化环境等作用,这咋红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也不利于农民长期效益的提升,同时还会影响到地区其他项目的发展,最终影响到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而农民收益问题不被解决,又会引发各种如地区不稳定等社会问题,最终影响到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化道路的实现。
2 合理发展花卉产业,促进农民收益增加的措施
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花卉苗木产业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农业的持续化发展等方面有积极意义,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在花卉产业的发展中,要正确认识到产业的特点,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从市场角度出发,做好相应的规划发展,保证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2.1 合理规划、统筹发展
首先,要用战略性的发展眼光看待农业的发展,了解当地的环境适合培育的花种,并对花卉资源做统筹策划。根据花卉资源的生产和市场情况,划分出重点发展的区域,对于不适宜发展花卉的地区,重视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在保护花卉资源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做好地方特色,保持自身发展的优势,尤其是重视新技术的投入在花卉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保证花卉产业的全面发展。
2.2 采用现代种植手段,完善生产设施
结合花卉产业自身发展的特点,花卉种植栽培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新科技的支持,因此在实际发展中,要加大技术和设备的投入,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手段,在扩大栽培规模的基础上,提高生产的质量,还可充分利用花卉资源,发展旅游等产业,提高其综合生产效益。
2.3 结合市场需求,加强体系建设
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花卉产业的发展也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考察,找到市场缺口。立足本地经济的发展,建设主体市场和相应的其它市场,规划好地区的花卉产业,避免重复生产和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发展观赏花卉、盆栽盆景等。还要充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培育新的花种,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但是要注意发展中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4 强化组织保障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在支持,在花卉产业的发展中,政府要重视对新型农业项目的支持,从技术、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指导农民提高栽培和种植技术,并制定相关的整车制度,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并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并积极开拓市场,为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同时,农民要保证收入的增加,也要积极学习先进的花卉种植技术,重视新技术的引进,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保证花卉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结语
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花卉产业的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的产物,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多在机会,同时也影响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未来发展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提高花卉栽培的技术,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等,在花卉产业的带动下做好相关的旅游、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3]史松瑞.内蒙古家庭农场发展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1-31.
[4]吕诗文.江苏成立首家家庭农场联盟[J].吉林农业,2015 (2):26.
[5]程春丽.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与对策的实证分析--基于河南省十县(市)的抽样调查[J].改革与战略,2015,10(31):105-110.
[6]“‘十三五’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若干问题研究”课题组.家庭农场成长条件与政策支持调查分析――基于河南的典型调查[J].调研世界,2015(1):27-31.
一、文献回顾
(一)关于农业税费改革和农民负担
张平军(2008)从农村基层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对称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基层政府财政面临的困难,认为农业税费改革和取消降低了农民负担,但也减少县乡政府财政收入,致使基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产品成为雪上加霜 。官锡强(2006)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观点阐述,在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要由农民自己负担,政府投入偏少,供给主体差异和政策待遇不同,直接造成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失衡。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的相关性
现今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主体是政府,但由于政府供给主体存在缺位,供给效率不高等弊端,关于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问题的探讨,廖薇(2007)从博弈论的角度,运用”涓滴效应“和”泅渡困境“理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认为:从利益驱动的角度增加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公共品参与者的收入水平。何蒲明,黎东升(2008)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状况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与农民收入存在高度相关性,二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马德君(2009)从公共品供给视角,指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落实,现有的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公共品供给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DENISE HARE等人通过分析政府对农村公路,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农村水利灌溉的投资与农民对公共品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对公共品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投资远远低于需求,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有密切关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二、数据选择和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是贵州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笔者把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把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解释变量的量化问题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如下指标反映贵州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农村社会救济,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农村用电量,用。本文选择1995年~2010年十五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变量的解释和来源见表一。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贵州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
三、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的实证研究可知,贵州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状况影响着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面对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期待农村公共品供给发挥促进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
(一)加大贵州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建立多元化供给主体,开拓农村居民增加收入来源新渠道。创新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模式,通过价格优惠、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使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民间力量注入到如公路、水力、电力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主体多元化发展。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社会救济金的支持力度,加快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功能的步伐。建立农村社会救济金与监督管理相协调统一的长效机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农村社会救济金的发放、运作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参考文献:
[1]Wanglai Cui.A Scientific Inspection of Public Service of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J].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Management.pp.363―369.2009
[2]张铁军.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理论与对策研究[J].西部大开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