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4 16:25: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

篇1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目前,全国大约有8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该专业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各类组织中从事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在财经类院校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将经济学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同时通过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具备本专业应有的各种基本能力,包括专业应用处理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和组织能力、筹划能力、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财经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确定自身专业培养的特色,走专业特色培养之路,而不是大众化的培养模式。

一、利用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优势,确立专业培养特色

为确定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财经院校整体环境和整体优势。一般来讲,财经院校不同于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教师专业背景、科研背景、学术氛围主要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经济学和管理学是财经院校的优势。在这种环境和背景下,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充分利用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

二是本院(系)教师的专业结构。本院(系)教师的专业背景、专业研究方向对专业特色也起到关键作用,即使财经院校的整体环境和优势能够得以体现,但若专业的院(系)师资不能得到反映,就会影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发挥。

三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要了解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专业化的劳动保障人才缺口较大。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类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二是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财经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应主要为政府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人才,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员工福利管理的人才,为保险公司培养从事企业年金管理、人寿保险等商业性保险的人才。

基于此,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特色可以确定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利用财经院校金融专业、会计专业和财政专业的优势,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会计、金融、财政等专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有雄厚的经济学功底,须有财政、投资、会计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支撑,毕业生能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从事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的收支管理、基金的投资管理、资金的监督等工作。

二是企事业单位员工福利(人力资源管理)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利用财经院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优势,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企事业单位员工福利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需要专业教师有雄厚的管理学功底,须有企业管理,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支撑,毕业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员工福利的筹划和设计、员工社会保险的管理等工作。

三是社会保险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保险专业结合起来,利用财经院校保险专业的优势,适应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趋势的需要,特别是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商业保险管理和精算的专业人才。该特色需要专业教师有雄厚的保险学知识,特别是保险精算等专业知识,须有保险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支撑,毕业生能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及保险公司从事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商业补充保险管理和运营工作。

二、立足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具有知识性、政策性、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能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具体工作。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独特作用,实践教学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活动中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因此,在专业建设上,要保证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专业方向,突出社会实践,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各种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才能够使我们的学生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一思路将贯穿我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程体系和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应体现出来。

三、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

首先,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统一。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平行的关系,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基础,只有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知识,才能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各种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立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专业特色建立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基础之上。

其次,学以致用。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强化特色是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关键。整个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线,以特色专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又要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的技能培养。

最后,专业相融合。所谓专业相融合,就是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融合,吸收其他专业知识,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特别是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今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政府相关部门的比例很小,绝大部分毕业生将在企事业单位,包括保险公司从事员工福利、企业年金管理等工作,因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吸收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大学生就业面。

(二)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

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根据这个原则,可以将课程体系设置为三个模块:

基础模块。基础模块是教学的基础,其中的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修的课程,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需要的一些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这些课程主要是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社会学概论、人口学原理、统计学、公共政策分析、金融学、经济应用数学等。

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是专业教学的基础,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这些课程主要是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

专业特色方向模块。专业特色模块是各院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而选择开设的相关课程。

首先,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会计学、社会保险财务会计、证券投资理论、国际金融、资本市场与养老金、社会保障预算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从事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工作,包括社会保障资金会计工作、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工作、社会保障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社会保障资金征缴工作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篇2

1、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国家有关财务、会计、金融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等内容。

2、事业单位笔试总共考三科: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其中经济类专业的考试内容会牵扯到经济学这个专业的所有知识,具体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名词解释、简答等;但并不固定,有时候会有判断,有时候没有,但不可能全部是选择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公共关系专业课程包括传播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原理、公共关系实务与案例、广告学原理、广告策划与策略、广告设计、CI战略、企业文化、领导科学与艺术、组织行为学、人际沟通与礼仪、公共关系写作等。

公共关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的信息咨询传播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除了上述需要学习的内容,还要学习口才与演讲、谈判技巧、社会调查方法、计算机应用、大众媒体研究、影视制作、摄影、传播法规教程、传播伦理、美学、国际关系等。

公共关系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从事公众信息传播管理、公共关系协调、信息咨询、活动策划与实施及教学科研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互联网、房地产、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互联网/电子商务;

2、房地产;

3、新能源;

4、建筑/建材/工程;

5、金融/投资/证券;

6、其他行业;

7、教育/培训/院校;

8、酒店/旅游。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总经理助理、董事长助理、办公室主任等工作,大致如下:

1、总经理助理;

2、董事长助理;

3、办公室主任;

4、总裁助理;

5、销售经理;

6、市场专员;

7、总经理。

公共关系专业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良好的组织内外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3.掌握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4.掌握策划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备与企业形象、品牌、广告等相关的活动的策划能力;

5.掌握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备企业形象与产品营销能力;

6.掌握危机处理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7.掌握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础知识,在活动策划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经营意识与风险意识;

篇4

一、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能。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的单位性质,一直对其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不甚重视,导致其财务工作在单位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使其内部管理出现漏洞,还直接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完善与发展。良好的财务工作,不仅有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与完善,而且还有助于业务工作的有序进行与发展。对此,事业单位应严格遵照《会计法》及相关规定,结合事业单位特殊性质,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完善会计工作体制,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

二、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问题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存在一定问题。其一,记账凭证的填制不够准确。比如,因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而导致业务处理不及时、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其二,货币资金管理有漏洞。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事业单位对出纳工作监督不到位,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大额现金支付、公款私存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其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一些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在使用、维护、处置等方面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财务监督问题

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难度逐年提升,财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有些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仅仅与报销费用和审批管理等方面有关,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财务监督制度体系。无法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核查”的监管要求,直接导致财务监督流于形式。还存在着无法分清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概念的情况,直接削弱了会计监督的力度。如此一来,事业单位整体的会计工作与经济活动都处于监督无力的状态之中,致使违纪现象丛生。

(三)财务报表信息缺乏准确度

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的单位性质,财务报表的构成也不同于企业。通常,企业的财务报表主要由三类构成,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而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构成。而且,事业单位同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也不同。企业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另外,事业单位所依据的平衡式为:“资产+收入=负债+支出+净资产”。收付实现制与该平衡式的运用,不仅混淆了时期和时点的会计信息,而且将单位的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混淆。同时,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中没有现金流量表,其现金收支情况就无法查询和准确反映。不仅对单位的货币资金管理不利,而且不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

(四)财务管理观念落后,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财务管理是每一家单位需要高度重视的部分。过去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这样的环境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在资金使用方面极少考虑其效益,在重大经济决策中没有发挥财务管理的核算及监督职能。同时,一些领导对内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意识淡薄,在某些经济业务方面缺乏良好的控制,存在控制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

三、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由三方面造成:首先,由于事业单位的领导财务管理意识不强,在财务管理方面,从领导到具体的办事人员都没有对财务工作提起足够的重视;其次,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缺乏对内控基础知识的理解,认为内部控制建设并不能带来实质效益;最后,现行的财务监督体系,始终没有解决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的独立身份,使财务人员在行驶财务监督的过程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瑕疵。财务人员的任免、工资、晋升等都受制于单位领导,难免会出现“顶得住站不住,站得住顶不住”的局面。

四、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内部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主要是指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会计各项工作及监管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堵住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漏洞,对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规范长效管理有着指导性作用。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核心,完善的财务制度有助于严格单位财务开支,使财务工作制度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一方面,单位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切实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完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财务工作实施正确领导;另一方面,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只限于收拨、分配和使用资金上,同时要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优化配置,使单位财务职能尽快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综合能力,使财务会计工作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作为强化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约束与管理的重要措施,岗位责任制能够发挥好的约束与管理功能。事业单位应严格落实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即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标准和要求、岗位轮换规划、岗位考核实施方案、岗位的设置与职责划分等等。并且要有计划地吸收具有会计专业学历、懂业务的人员充实到会计岗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量。同时在岗会计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财务制度的学习,只有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做好会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才能真正参与单位管理与决策,为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出谋划策,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使会计人员成为高素质的现代化管理人才。

(三)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制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体制,是贯彻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制度,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首先,事业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及财务监督制度,认真落实,明确职能。其次,在加强内部监督的同时,要主动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要认识到内部监督有其局限性,来自外部的年度审计、绩效审计、领导离任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等审计监督工作,能够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单位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财务监督相关部门也要切实履行职责,对各种财经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严肃处理。切实防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

(四)完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

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无论是内容还是编制基础,都与企业有较大不同。对此,笔者建议事业单位在结合自身单位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借鉴企业的相关做法。在编制报表时,要以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为前提,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全面反映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此外,事业单位应加强对现金流量表的重视程度,明确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而编制的一种财务报表。该报表能够准确及时的反映单位在所属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活动,以及各类活动对现金的变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财务报表的完善,使事业单位的报表使用者及时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财务分析与决策。

(五)提升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对事业单位来说,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至关重要,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水平,才能保障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能力。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和理论水平的提升。首先,加强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财务管理人员队伍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的人员,而是将单位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都纳入到财务管理队伍中。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既要有较强的事业心,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进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其次,全面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财务理论知识和新观念、新方法的再学习。从而让财务管理人员全面掌握财务法律法规,时时关注财务政策和动态,以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从进而提升整体财务管理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是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在国家财政政策不断健全与完善的前提下,事业单位应当正视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健全、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促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内部动力。

参考文献:

[1]孙清娟,崔连翔.会计造假存在的动因分析[J].职业技术,2011

[2]张兆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发展趋势研究[J].时代金融.2009

[3]周贤元.浅谈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J].金融经济,2010

篇5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工矿企业和企事业单位都带来了深刻变革。会计核算是一个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和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也是开展日常的经济活动的财务依据。但是,从我国宏观调控和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来看,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工作还很不完善与具体,没有突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特殊性。探讨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效途径,可以尝试从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会计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会计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全面等方面不断加强,真正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效率。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特性

在我国,事业单位相对于一般企业单位具有公共性、特殊性和专业性,通过服务于公共服务单位和国家预算管理单位,它反映的是事业单位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所产生的财务收支活动和相关财务会计信息,它的基本特性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公共性

事业单位会计的工作范围涉及到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单位,它主要是公共资源的整理统计、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公共事业单位日常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它的突出作用在于保证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透明化、公共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公共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日常化。当事业单位脱离了会计工作的时候,就会使得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很难保证公共部门的资金做到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进而使得公共事务的会计核算失去依据,导致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考核缺乏科学依据。

(二)专业性

事业单位从事的是公共事务管理,履行的是国家赋予的公共职能,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的资金具有鲜明的政府特性,它的使用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具有非常鲜明的专业性特征,它涵盖了:1.事业单位的会计凭证登统、制作、审查和保管等;2.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申报、用途和审查等;3.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管理和培训;4.事业单位资源统计、管理、归档和使用。

(三)非营利性

事业单位属于国家规划组建,其作用是服务于国民,服务于社会,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它不是以营利性经营为目的,也不在意资本的增值能力。与市场上一般的企业会计相比,其会计职能少了对于市场的统计分析、风险的预测监督,增加了对于会计科目、会计核算、会计目标和会计报告等事业单位重点强调的会计管理工作,它突出了事业单位的权责发生制,增加了会计资产中的折旧核算,突出了对于公共资产的管理,而弱化了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

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主要问题

建立科学有效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流程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保障。但是,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重重挑战,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的讲,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会计制度不健全,缺乏执行力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特殊性和部门管理的重要性,本单位会计工作长期以来依靠上级单位统筹管理,这就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虽然国家大力倡导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但是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是总的来说,相应的会计制度不健全依然是突出问题,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是很多会计工作都成了走过场,没有做到严格的执行,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国家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内部很难采取必要的专项资金管理,对事业单位整体的管理效率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性

行政事业单位享受的是国家编制和事业单位管理条例,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设置只能是根据部门岗位要求来配置。很多时候,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设置脱离于实际岗位需要,很难做到专业岗位的专业人才配置。首先,事业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只是局限于单位内部的会计基础管理、成本核算和费用核销,其在会计管理和监督方面的职能非常薄弱,也不能迎合市场经济发展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全新需求;其次,在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储备上,事业单位受制于国家制度和上级主管部门管理,不能结合自身需要进行专业性建设,会计机构的会计人员缺乏专业性培训,会计管理工作大多流于虚表,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责不清晰和专业能力不够,会计基础管理工作陷入停滞。

(三)私设财务小金库,缺乏监督力度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建立完善是需要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更需要加强会计管理和职能监督,但是我国事业单位的特色决定了会计监督能力极其有限,这就造成在很多事业单位和部门内部存在着私设小金库。很多事业单位领导和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财务上采取多报瞒报,设置账外账,私自挪用事业单位的行政资金。究其原因,就是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会计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做账和记账,无法开展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核算程序和财务会计制度的监督管理,导致对事业单位的领导和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会计基础工作缺乏有效的检查和指导。

三、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效途径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和各地行政事业单位现状的改善,都给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对于会计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改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不足,才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需求,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检查,提高工作质量

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简单的记账和报账,它涉及到会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可以了解和监督事业单位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可以保证国家财产、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具体措施包括:首先,需要事业单位配置专业的会计巡视员,要求其掌握会计基础知识,熟悉事业单位的会计职责,了解部门的工作范围,其巡视的范围包括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会计账套的登统和归档,会计的报账和算账。其次,需要事业单位定时开展内部检查和评测,每年集中时间对于会计主管人员进行岗位职责检查,对其工作范围内的会计日记账、会计报表、会计档案进行专项检查,对评测结果及时进行公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二)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设置,提高人员素质

完善的会计机构体制和人员培训体系,是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合法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和单位内部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岗位要求,及时加强会计机构的科学建设,及时进行专业培训。

首先,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申请配置完善的岗位人员,加强对于会计管理机构、会计管理人员的合理规划和优化配置,明确各岗位的职权范围,加强会计主管人员的岗位管理。

其次,强化会计人员的素质建设,提高会计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事业单位需要组织会计人员定期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保证他们能够及时掌握市场经济的最新发展状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及时更新会计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此外,事业单位需要组织会计人员定时开展职业道德学习,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培养,提高对于工作的正确认识。

(三)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审计体制,提高审计独立性

完善的会计审计制度是财务制度保障和公共财产保全的重要措施,在事业单位会计审计制度中,可以结合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两个方面共同进行。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委托专业审计部门和会计事务所开展外部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独立性,对于审计的结果及时向事业单位和社会进行公布。需要注意的是,在审计工作前,需要加强调查工作,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拥有全面的认识,才能保证审计方案符合事业单位需要。另一方面,需要事业单位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针对会计主管部门、会计主管人员的财务审计和资金审核,确保会计凭证制度、内部会计报表制度科学、合理,保证审计工作能够实现会计岗位的监管、内部稽核制度实施和各种舞弊行为的预防制止。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职能单位岗位职责的更新,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更加认真的对待。我国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需要对于会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到事业单位内部的诸多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会计工作合理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罗富珍.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方面的对比分析[J].时代金融,2014(24).

篇6

河南科技大学会计专业,是一个比较好的专业,原因如下: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等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与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能够胜任会计实务、会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综合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该专业主要开设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学、统计学、微观经济学、税法、经济法、资产评估等主干课程。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在各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政府部门等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管理、国际贸易等经济管理与研究工作,还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学位。因此学生就业渠道宽泛,就业前景良好。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DOI]10.13939/ki.zgsc.2017.01.182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事业单位也有其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独特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中财务制度和财务规范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变革。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提升事业单位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妥善地运用国家财政拨款,以保证事业单位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1]但是在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会队伍虽然在整体工作水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一些具体工作环节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下文中的几个方面。

1 建设高素质事业单位财会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知识面相对比较窄,很多的事业单位中职员都是一个职位干一辈子,直到退休,正因如此,这些职员通常只对自己工作范围内的职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他岗位的工作了解得却非常少。并且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员工都是“铁饭碗”,长期的工作使其产生了不思进取的想法,对现状容易产生满足感。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此很多职员原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这种情况,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和业务水平,才能保证工作的稳定和长远的发展。[2]

其次,F阶段我国财会队伍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一些年龄较大,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财会人员,思想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上,对于财会工作还保持着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态度,没能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知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一些年龄相对较小的财会工作人员,大多数刚走出校园不长时间,因此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阶段,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实践,因此没能积攒下丰富的财会经验。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现阶段我国整体事业单位的财会队伍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很难得到提升。[3]

最后,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财会人员服务意识还比较欠缺,由于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认为自己在事业单位工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态度恶劣,语言生硬,对财会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综上所述,由于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财政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位置,那么在这个背景下,加强事业单位财会队伍的整体建设就是十分必要的一项工作。

2 提升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建设的途径

2.1 财会人员需转变观念

要想对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首先就应该在思想观念上做出彻底的改变。其一,要紧紧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脚步。由于事业单位中会计的职能作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着国家的财政拨款,同时还和社会中各项福利的给予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中的财会工作人员,不仅要对国家动态时刻进行关注,了解和掌握国家的经济动态和走向,还应该对各行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从传统单纯的会计核算工作向着财会工作的经营分析等更重要的职能方向进行发展和转变。其二,积极地学习先进的财会理念,事业单位也应该定期组织财会人员进行培训,保证财会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专业素质始终跟上社会的发展,掌握最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4]

2.2 强化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

所谓的职业道德指的就是各行业工作人员的基本从业道德,是开展工作最基本的一个环节。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首先就要保证热爱自己的职位和工作,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时刻坚守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为社会奉献,无私地回馈社会。如果在实际财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事业单位中的财会人员能始终以这种工作态度和理念来对约束自己、要求自己,那么在财会工作中,必将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5]

2.3 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中,财会人员的素质对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现代社会中一名优秀的财会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熟练的会计专业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适当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金融、审计和税务知识等,掌握经济法、计算机和相关的基础文化知识。在现代社会中,财会人员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和解决。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财会人员只有不断对自身的业务和素质进行提升,强化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对财会工作进行开展。要充分利用工作中的培训机会,会计人员还要加强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自觉地对报纸、杂志和相关的书籍进行学习,保证自身的工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6]

2.4 重视会计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整个财会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是说在财会工作的开展中,如果没有打好坚实的基础,那么整个会计工作也很难稳定地进行和开展。因此,如果缺少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那会计工作就会失去基本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会计工作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从现阶段的会计工作现状来看,还有很多事业单位中存在工作秩序混乱、管理失控的情况,假账泛滥、账目不清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很难发挥出作用和影响。这也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基础工作的开展,并对其进行规范。总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督促会计人员要从最基础的环节抓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相关的单位和管理人员必须引起重视。

3 结 论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会队伍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通过文章的论述和分析,想要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就要全面加强事业单位财会队伍的素质建设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在今后的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为我国打造出素质更高、专业能力更强的财会队伍,不断发挥财会人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为今后事业单位整体建设提供更大的帮助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姚福娟.建设高素质事业单位财会队伍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31(21):219.

[2]刘琪.提高我国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4,21(9):39.

[3]李晓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9,35(8):40-41.

篇8

我是西京大学2005届专科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即将跨出象牙塔走出康乐园进入社会之际,我需要谋求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现在有机会把我介绍给贵单位,我感到非常荣幸。

你好我主修专业是电子商务。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站建设,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数据库维护和使用,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等。以及具有在微机管理信息方面的能力。适合于政府行政机关、电信部门、计算机设计、销售公司、财税部门、金融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管理的工作,及网络公司的网站建设,网络维护等工作。

我有我有着很强的拼博意识,对自己充满信心。大学的三年生活中,我学习努力,成绩优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校内外都积极地进行专业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使自己具备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为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我德智体全面发展。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参与了大量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9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制度不健全

由于白条多,很多费用都没有取得发票;账簿设立简单,登记内容不完整;会计核算逻辑关系混乱;会计凭证、报表、账簿无法一一对应;成本、收入、费用核算不准确;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进行登记;登记会计核算只有流水帐,不符合会计制度等原因,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当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中,以会计核算制度的局限性为主,不能够满足事业单位对于财政拨款的使用;对于报表数据的利用率比较差,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此同时,对于预算的分解计划十分随意,预算的控制与考核的难度比较大。此外,缺乏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绩效的评价基本是形同虚设的。

(二)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问题

第一,挤占和超范围支出的专项资金,比如部分单位占用专项资金用于机关经费的列支和招待费用的支出;超范围支出的专项资金用来发放各类的工作补助、补充经费与汽油费、电话费等的多项支出。第二,专项资金的列支不属于规定范畴的开支项目,在对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发现的使用专项资金的支出用于事业运行经费当中的取暖费与通讯费等多项补贴。究其原因,首先,单位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明知应专款专用却还要挤占、挪用;其次,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没有严格按有关规定审核把关;再次,部门、单位间存在经费“苦乐不均”现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存在收入与经费挂钩的现象,经费运转相对宽松,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就在“专项资金”上打主意;最后,财政预算安排不尽合理,由于财政紧张,在确保人员工资的前提下,部门人均公用经费预算偏低,致使有的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三)财务人员的素质比较低

事业单位的内部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各不相同,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有通过系统的会计基础知识的培训,理财的观念比较落后,知识性不强,核算方法比较落后。与此同时,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的工作比较薄弱,比如:原始凭证的全部内容不齐全、以假当真,收付款凭证的含义不清晰、审核不严格。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引起的:领导对财务工作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领导头脑中存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简单,谁都能够胜任的错误认识,造成在财务人员选用上的随意性强;再加上财务人员业务与学历水平较低,不能胜任会计环境下的财务工作。由于历史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单位的在职财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甚至未系统学习过相关的会计理论,这与当前复杂变化下的会计环境对财务人员的需要很不适应;疏于培训,造成财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工作需要。这些直接导致财务人员在日常会计业务处理上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体制

会计核算制度要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事业单位无需设置会计与出纳,相关的结算工作由核算中心统一管理,预算的经费来源以财政直拨为主,事业单位预算外的收入要采取就近上交的原则,之后按照规定转账,减少超支现象。集中进行会计核算,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档案集中放在核算中心保管,便于查~与审核工作的进行,同时要注意保密。同时,要严格遵循报账程序,保证领导的签字与印鉴一直,保证真实性。在执行过程中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规范,将其贯彻在整个预算过程中;其次对各项费用的开支及审批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审核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最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单位财务预算的执行,发挥监督机制的功能。

(二)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

第一,逐步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预算的单位和财政资金的执行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联系;不断调整并优化专项资金的支出结构,以确保专款专用。第二,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健全并完善财务会计的监督体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而且财政部门也要实行有效的财政监管,及时地掌握并核实预算单位的收入情况,做好相关的记录。第三,随着财务管理科学化程度的提高,部分基层事业单位人员要转变发放个人工资的方式,工资是由当地政府的人事部门按照相关的政策标准和个人信息进行核定,计算机自动生成工资生成明细,再由财政部门进行发放,直接打到个人账户上,无需个人办理相关的手续。

(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建立健全相关的机构。单位应该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并且规定持证上岗,举办相关的教育学习培训,进一步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全面地掌握财经法规与相关的专业知识。各个单位的财务主管要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培训来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识,提高人员的素质,逐步强化经济效益的观念,在资金的运营上重点关注投入产出比,善于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后期教育工作,利用绩效考评的制度,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0

在企业管理实务中,基于ERP的信息化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ERP系统为平台的会计信息化为企业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也推动了ERP相关课程在院校内的设置。可是,尽管在高职财会专业领域一般将ERP财会相关课程作为专业骨干课程,但各院校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等大相径庭,因此笔者以多年从事本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同,探讨本课程的设计标准,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推动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下文将展示笔者对《ERP财务管理》课程标准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ERP财务管理》课程性质、设计思路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ERP财务管理》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主要针对ERP技术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领域应用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主要包括ERP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ERP财务模块对各项会计业务的核算及企业管理信息化等内容。本课程主要用于解决企业运用ERP财务模块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因此需要在ERP技术的基础上对企业会计业务进行模拟,以理实一体化的方式提高学生运用ERP财务管理模块解决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技能。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根据高职教育对素质和技能的要求,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计理念,基于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宗旨,结合ERP财务管理信息化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突出工作领域中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建立账套,正确运用ERP财务管理模块解决会计核算业务,提高企事业单位ERP信息化管理的水平(见表1)。

二、《ERP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设计(见表2)

三、《ERP财务管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

应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与特点,选用教材时应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将ERP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合为一体,采用项目式教材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建议

1.本课程不仅注重ERP基础知识与理论的教学,同样注重学生对ERP软件的操作技能,因此,本课程应尽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组织教学活动时,需充分利用ERP教学软件与课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与讲授,让学生既懂理论又懂操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项目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客观规律,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广泛参与实际经济活动,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

(三)课时建议(见表3)

(四)教学条件

(1)配备机房、ERP软件。

(2)理实一体化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3)制定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学日志、题库、实训项目等资料。

(五)课程资源

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PPT课件;备课笔记;试题库;办公软件;各级政府统计机构网站等。

(六)教学评价

运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建议将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和项目实训、综合实训的质量纳入期末总评成绩考核。

(1)课程总评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2)期末考试命题应以课程的大纲为依据,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3)评分结构(见表4)。

(七)其它说明

(1)授课前应确ERP软件运行正常。

(2)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

四、小结

本课程标准已经过为期多年的实践运行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目式训练的兴趣、如何更好的总评期末成绩等,相信通过今后的努力,定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晓鸥.实施ERP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