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常见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6 08:23: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地理常见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地理常见问题

篇1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明确了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在教育改革的一线,涌现出一大批如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和东庐中学等改革的成功案例。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导学案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已然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初中地理导学案应用常见问题

1.学案设计偏于“习题化”

许多一线教师很少对导学案的渊源进行了解和研究,只是盲目跟从,误认为导学案就是课前检测,于是直接将各类教辅资料上找到的各种习题用于制作导学案。如在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导学案时,有些教师直接将配套练习册“导与练”部分填空题和综合题生搬到自主学习板块,设计上缺乏问题性和探究性,只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起不到引导作用,禁锢了学生思维,无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加重了学习负担。

2.使用方式趋于“形式化”

导学案的使用步骤:首先,提前一天将编制的导学案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其自主预习完成;其次,提前一节课将学生完成的导学案收回并进行详细批改和分析,找出学生的易错点和疑难点,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后,教师按照学生导学案所反馈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二次备课,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而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导学案教学模式只是徒留于表层现象。如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分发导学案,完成是在上课后的前几分钟,而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并没有进行抽样分析,根本不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自主学习的情况,无法进行二次备课,直接使导学案丧失作用。

3.教学点拨过于“少讲化”

在目前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曲解“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课堂上过分强调“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练习、纠错。如在学习知识点“等高线”时,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将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评讲,并未对等高线的特点进行梳理和举例分析,这样严重弱化了教师引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遗留下很多“疑难杂症”,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步骤等于“程序化”

大多学校导学案编制的内容文本模式几乎固定,普遍设有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情景问题、活动探究、巩固自测、自主归纳、课后巩固、课后反思等环节;导学案的课堂教学环节也是固化的,主要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反馈自测、总结归纳等,并未考虑学科的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性、知识的差异性,呈现“千科一律”的现象。如许多学校要求教学按照其特定的教学模式进行,形成一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教学程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近乎“照案宣科”,使课堂无趣味、学生麻木僵化,并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二、初中地理导学案应用基本对策

1.以“练习”为主转向以“导学”为主

导学案最大优势是导学功能。其应起到导学作用,而不是练习或检测,这是导学案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基础。导学案不是依据学生练习不足产生的,而是针对学生被动式接受学习的弊端应运而生的。如果导学案主要作用是练习,无疑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因此,导学案只有凸显导学功能,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其应有的效应。发挥其导学功能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导”的含义。导学案中的“导”有两层含义,一是“导学习过程”,二是“导学习方法”。“导学习过程”即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相应的自学模块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知识、总结与检测知识掌握情况、提供提升性练习;“导学习方法”则是不仅提供导学导思的问题,更要提出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可以直接插入学法说明,也可以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将学法隐含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重“导”不是轻“教”,不是一味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而是基于导学案的设计思路进行有效教学。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可将四大区域的相关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后制定出“疑问式”导学案,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来解答导学案的问题,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导学案“导”的功能。

(2)找准导学案的定位。导学案应是“纽带”,连接“三维目标”的学习,贯通课内外知识。教师要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引导学生整合相关学习资源,锻炼收集整理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导学案的设计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即教学中应减少用纯逻辑思维的方式对待一切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将经验梳理成关系,帮助形成自我经验的过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教师可将四大地理区域的知识点制作成“四大地区地理差异对比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来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性进行对比总结,提升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2.以“少讲”为主转向以“精讲”为主

在导学案应用中“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并不是强调教师“少讲”,“少讲”只是形式上的表现,其实质相当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讲”。“精讲”是一种教学手段,它不受时间限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讲得全面、讲得明白、讲得透彻。转变教师“少讲”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重视课堂提问。教W过程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一节好的地理课不是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展示上,而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就是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有效手段。如教师在讲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时,可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的方式,通过对相关知识层层推进提问,可有效代替教师讲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内化。

(2)强化“精讲”典例。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独特的综合性、地域性、空间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初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会因其认知规律发展的限制存在一定障碍。因此,教师在讲解相关地理知识时要注重举例,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要做到精讲、细讲。如在教学“地球运动――自转”时,由于地球运动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单靠运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难以推导并理解自转运动产生的相关意义,因此,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地理教学三维软件将地球运动进行展示并推导出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意义,可加强学生空间思维培养,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

3.以“固化”为主转向以“灵活”为主

教学过程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不应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毫无生机的教学程序,致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氛围死气沉沉,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针对该情况,在导学案的应用中应转变以“固化”为主到以“灵活”为主的观念,做到课堂教学上充分使用导学案教学的精髓理念,不可固定教学步骤。编制“灵活”的导学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优化导学案设计。不同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从设计形式上来讲不能盲目地单一固化,可以是问题引导式、活动计划式、资料搜集式、补充填空式、逻辑推理式、比较探究式等,也可以是多种方式进行结合。如在教学“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可以选用表格对比类导学案;在教学“区域地理”时,可以选择填空类导学案;在教学“认识地球”时,可以选择提问式导学案;在教学“地图的运用”时,可以选择活动探究式导学案,让学生自己画一幅学校地图等。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导学案的类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重组导学案模式。导学案设计是有模式可循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种模式都适合所有教学。由于教学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层次的不同性、教学内容的难易性等多种不同教学状况,单一固化的导学案满足不了千差万别的教学际情况。因此,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可适当将相关版块进行顺序调换,达到完美地配合其教学设计。如将“巩固自测”环节调整到“课后反思”,可有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将“合作探究”环节调整到“课前自学”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后的合作学习能力,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等。因此,将导学案的精髓理念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达到活学活用才能够更好推进“高效课堂”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和教师教学高效性。

参考文献:

篇2

南澳月亮湾广场为近海抛填石区,2011年,因第26届大学生运会的需要,修建了月亮湾广场景观改造工程。本工程桩基采用冲孔端承灌注桩,桩径采用φ600、φ800,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桩端进入持力层(中风化花岗岩)深度为0.5米,持力层为微风化中细粒花岗岩,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2500KN和4000KN。

一、质量控制

1、成孔过程式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1.1冲孔过程中坍孔、漏浆

冲孔的开孔阶段进度不宜太快,采取密锤低击,这样产生的冲击力小,使孔壁逐渐受水平力的挤压而密实,要求在护桶底以下3~4m范围之内尽可能把孔壁护得牢实一些,此后进入正常冲孔,这就不容易产生坍孔。有时场地内填石层孔洞较发育,在冲击成孔时,如果采用一般浓度的泥浆,漏浆会比较严重,可采取处理措施:先投放粘土和小片石,并用冲锤反复冲击,在孔内搅拌泥浆,及时补浆,使稠泥浆迅速充填在土、溶洞间隙内,阻挡渗漏而保护孔壁稳定。

1.2卡锤

本工程冲击锤选用十字冲锤,在填石层中常发生卡锤事故。通常有慢试法、机械辅助提升法、冲击法、空心锤法加以解决。

1.3斜孔

冲孔垂直度偏差应控制在1%以内,出现孔斜的主要原因:①块石层中成孔,遇到探头石或孤石。②在岩土换层处、岩层面倾斜处、软弱岩层交界处钻进,冲锤受力不均。③桩机安置不水平或产生不均匀沉陷。处理措施:为避免出现斜孔的现象,在有倾斜的软、硬地层冲击时,应控制起锤高度,或回填片、卵石冲平并低冲程锤击,并增加垂直度检查的次数,入岩后每进尺1米检查一次垂直度。

1.4钢丝绳拉断和掉冲锤

主要原因:钢丝绳使用过久,有损伤或接头磨损过大。地层岩石坚硬,进尺太快,冲程太大。违反操作规程等。预防及处理措施:①应控制进尺,遇坚硬、复杂地层要谨慎操作。②经常检查钢丝绳,对磨损损坏严重及断丝超过5%的要及时更换。发生钢丝绳拉断和吊锤事故,应查明原因,视情况作出及时处理,现场应备有打捞工具,如打捞钩、打捞叉、打捞活套、偏钩等。

2、灌注水下混凝土

2.1导管进水

主要原因是:① 首批混凝土储量不足,安置导管距孔底间距过大,下落混凝土不能有效埋住导管底口,以致水或泥浆从底口进入导管。②导管接头不严、焊缝破裂,水或泥浆从接头或焊缝处注入。③导管提升过猛或测深错误,导管底口提离混凝土面,底口注入水或泥浆。预防及处理方法:由上述①原因引起的,应立即将导管提出,将孔底混凝土沉淀物用反循环清除。重新下导管并准备足够储量的首批混凝土重新灌注。灌注之前导管底口距孔底间距设置为0.3~0.5m,必须进行首批混凝土量计算,首批混凝土量应保证导管底端能埋入混凝土里1.0~1.2m。若为②原因引起的,应拔换导管,采用二次剪球法处理,在第二次灌浆时,当预制混凝土球塞(即隔水栓)下落至原混凝土面时,导管立即跟入原混凝土内有足够深度。原因③ 引起的,用原导管进行二次剪球处理,方法同上。

2.2断桩

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现象形成夹层断桩;灌注桩后期,超压力不大或探测仪器不精确时,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认为混凝土表面,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深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

2.3桩身夹泥

灌注时由于导管密封不良,泥浆渗入导管内,或导管栓塞破裂、脱落,都会产生夹泥现象。这时应全部提出导管进行处理,然后重新灌注混凝土。

2.4卡管

初灌时隔水栓卡管,或由于混凝土本身原因坍落度过小,流动性差,夹大石子,拌合不均,离析,粗骨料集中而造成堵管。机械故障或其它原因使最初灌注的混凝土已经初凝,增大了管内混凝土下落阻力,混凝土堵在管内。预防及处理方法:①用长杆冲捣导管内隔水栓或混凝土,或抖动导管,使隔水栓或混凝土下落,如仍不下落时,将导管提出清洗,然后重新吊装,重新灌注。②灌注前检查灌注机械,并备有备用机械,首批混凝土中可掺入缓凝剂。③采用振动器(可与灌注导管连在一起),将导管内的混凝土振出,同时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桩身的质量。

2.5埋导管

导管埋深过深,或因各种原因长时间不上下活动导管,造成混凝土初凝或假凝而抱裹住导管,或提管过猛,导管拉断或不慎钩住钢筋笼。预防方法:严格控制导管埋深在2~6m,最大不得超过6m,事先检查导管接头是否稳妥,提升导管不能过猛,并及时活动导管。

2.6钢筋笼上浮

导管在提升过程中挂住钢筋笼而上浮,混凝土和易性不好,灌注中途出事故,使混凝土初凝结成硬盖,阻力增大,混凝土向上拱抬钢筋笼;钢筋笼在孔口固定不牢。预防措施:放置钢筋笼时对准孔中心,在孔口牢固固定,提升导管时不可过猛;灌注混凝土时要抓紧时间;根据气温变化,适当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面上升到非通长的钢筋笼底时,要适当放慢灌注速度。

二、造价控制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lassification, the foundation in th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step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ground processing method based on. Elaborated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and foundation treatment measures in detail.

Key words: building foundation; classification; treatment;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的基础工程设计理念以及高端的施工技术的引进,同时国内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我国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出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大城市涌现出大量的大型和超高层建筑,这些地基的荷载和重量都由地基承受,而且现在房建地基工程又呈现出场地紧凑、工程距离近、开挖深度大、规模和尺寸大等技术特点,所以地基质量的好坏对于建筑本身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1地基的分类

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大类,天然地基是指那些不需要人工处理,在自然状态下即可满足承担基础全部荷载要求的地基。人工地基是指它的承载力不能承受基础传递的全部荷载,需经人工处理后作为地基的土体。人工地基常见的处理方法有:换填法、预压法、强夯法、振冲法、砂石桩法、石灰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土挤密桩法、水泥土搅拌法等。

2房建地基的常见问题

房建的地基问题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

可以大致分为以下3类:

(1)强度及稳定性问题。地基的强度问题直接决定了房建的质量好坏,当地基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支撑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荷载时,地基就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

(2)压缩及不均匀沉降问题。房建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沉降问题,这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之一。当地基在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荷载作用下产生过大变形时,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特别是超过规范所容许的不均匀沉降时,结构可能会开裂。

(3)由于动荷载引起的地基问题。当遇到不可避免的因素,例如地震或爆破等时,这种动载荷动力会引起地基土、特别是饱和无黏性土的液化、失稳和震陷等。

3地基施工的步骤

地基工程施工首先要了解工程概况,根据工程的环境和工程量以及特殊性来指导基坑的开挖。在地基施工中要用到的机械设备以及人员配置,事先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施工中一定要注意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要求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等原则。

3.1基坑开挖前的准备工作

(1)施工现场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供车辆及施工人员出入的大门,做好土方开挖前的道路铺设,根据开挖及出土工作面的安排相应设置路口与路线,安排截水、排水系统,防止遇雨或其他自然灾害使大量的水进入地基中。

(2)落实好弃土场地。选择合适的放置土场,不能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

(3)按工程监测要求,开挖前先布置各种类型的观测点,并测定初始数据。

(4)施工现场布置。管理人员必须在现场亲自指导,并做好施工进度计划。

3.2基坑土方开挖施工

(1)要了解深基坑开挖的设计方案。

(2)要了解和掌握基坑的水文地质特性。因为水文条件影响施工质量和效率,影响施工组织和管理,影响施工技术的运用。

(3)要了解深基坑的环境状况。

(4)布置基坑开挖的其他事项,避免发生事故。如严格按要求放坡,基坑顶边坡上禁止堆土。基坑开挖采用机械纵向分段分层开挖,随挖随修坡。开挖至基底后,及时浇注垫层,避免受积水或雨水影响。

(5)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当基底土层不符合设计要求或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要求时,应及时通知设计、监理处理。

3.3施工保证措施

施工保证措施包括3个方面:质量技术保证措施、安全施工保证措施以及工期保证措施。不仅要保证房建地基质量,更要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对此必须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奖罚规定,在工期上必须保证按节点进度进行。

3.4施工降(排)水施工

施工的降(排)水工程分为基坑外降(排)水井措施、基坑排水处理措施以及基坑内排水系统的处理措施。

4不同地基的处理方法

在进行地基处理设计时,要考虑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为了增强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来加强地基的强度和刚度。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遇到浅层较软弱的地基以及不均匀地基时选用换填垫层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从而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

(2)遇到低饱和度的粉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时选择强夯法,强夯法可以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的能力与消除土的湿陷性。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强夯法和强夯置法主要用来提高土的强度,减少压缩性,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对饱和粘性土宜结合堆载预压法和垂直排水法使用。

(3)遇到挤密松散砂土、粉土、杂填土等地基,甚至是液化地基时,可以选择砂石桩法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及降低压缩性。砂石桩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降低压缩性,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对饱和粘土地基上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也可采用砂石桩置换处理,使砂石桩与软粘土构成复合地基,加速软土的排水固结,提高地基承载力。

(4)遇到淤泥质土和冲填土等饱和黏性土地基时,可以采用预压法来解决地基的沉降及稳定问题。预压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按预压方法分为堆载预压法及真空预压法。堆载预压分塑料排水带或砂井地基堆载预压和天然地基堆载预压。当软土层百度超过4m时,应采用塑料排水带、砂井等竖向排水预压法处理。对真空预压工程,必须在地基内设置排水竖井。预压法主要用来解决地基的沉降及稳定问题

(5)遇到淤泥和人工填土以及碎石土地基,尤其是含有比较多的大粒径块石时,可以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高压旋喷桩的处理深度已经超过30m,但是当地基含有大量植物根茎以及有机质比较高时,应当根据现场的试验结果来确定其适用性。对于地下水流速过快及喷射浆液无法在注浆套管的周围凝固等情况时不宜采用。

(6)处理砂土和粉质黏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时,可以选择振冲置换法。振冲置换法是利用一种产生水平向振动的管状设备在高压水流下边振边冲,在软弱黏性土地基中成孔,再在孔内分批填入碎石等坚硬材料制成一根根桩体,桩体与原来的黏性土构成所谓的复合地基。

5复合地基的设计与检验

复合地基的设计都有一定的要求,它应该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及变形的要求。地基土的土种也比较多,当地基土为特殊土时,比如欠固结土、膨胀土、可液化土等,在进行设计时就要考虑土体的综合特殊性质,并且选用适当的增强体及施工工艺。

地基的检验可以按照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的等级,并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来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的参数及加固的效果。同时在地基处理之后,建筑物的地基变形也应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要进行沉降观测,用以评价地基的加固效果以及作为今后使用与维护的依据。

6结语

随着建筑物向高层大型化的发展,地基的处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发生工程事故,且事后补救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对地基的处理要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收制度,以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宇.浅议深基坑开挖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2010,(4):466-468.

[2]唐振.浅析房屋建筑中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2010,(36):177-178.

[3]王小萍,黄志青,黄绪泉.施工组织设计优化[J].建筑技术,2007,(4):311-312.

篇4

中图分类号TU4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1-0151-02

0 引言

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地下连续墙是其中常用的一种措施。为了防止基坑塌方,可以先开挖一些分散的槽段,并在其中放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混凝土结构,最后将这些分散的混凝土结构连接起来,即得到地下连续墙。地下连续墙在临时支护设施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地下主体结构和防水设施。地下连续墙凭借自身的优点,其施工需要一定的技术,高质、高量、安全地完进行施工一直是技术人员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1 地下连续墙的特点

1.1 地下连续墙的特点

由于地下连续墙对周边结构以及原有管道影响较小、施工过程不产生明显噪音污染等优点,地下连续墙在基坑工程方面得到良好的应用。当需要在市区或者土质较差的地区进行基坑工程施工时,地下连续墙的优点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1.1.1 地下连续墙的优点

地下连续墙对土质要求较低,在大多数土质中都可以应用。甚至在某些较恶劣的情况下,除了地下连续墙外几乎没有第二种更加有效的支护措施。地下连续墙尤其适用于市区等人口和建筑密集的地区。首先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不产生明显噪音污染。另外,地下连续墙凭借自身刚度大的优点,能在土方开挖过程中不明显影响周边土体,周边原有结构不会因为四周进行地下连续墙施工而受影响。通过改进地下连续墙墙体的接头形式以及响应的施工方法,地下连续墙可以具有良好的抗渗性能,可作为下部防渗结构。在作为地下主体结构的同时还可作为临时支护设施。连续墙刚度较大,强度较高,在注意保证构造细节措施后,可以作为地下的主体结构部分或基础,同时还能用于基坑边坡的临时支护设施,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造价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周期短,速度快。地下连续墙采用逆作法进行施工,当地下室的顶板施工完毕之后,地下与地上的的施工可同时进行,改变了传统的先进行地下部分后进行地上部分的施工顺序,可明显缩短工期提高施工效率。

1.1.2 地下连续墙的局限性

如果不采取其它措施,地下连续墙不能应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且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当地质情况较复杂或施工操作不当时,槽壁坍塌还有不规则超挖出现概率较高。地下连续墙的表面一般比较粗糙,当对其表面有特殊要求时平整工作会消耗工期以及资源。如果地下连续墙不是用于深基坑,并且仅把其用于基坑支护而不作为结构的一部分,经济性将大打折扣,此时可考虑其他支护方式。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过程要求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配置特定机械。

2 地下连续墙施工常见问题处理

2.1 槽壁塌方

如果泥浆质量不满足要求、连续墙每个单元的槽段太长、在新回填土上进行开挖、地面附载超标,或者槽壁质量有问题导致泥浆泄露,均有可能导致槽壁不稳定引起塌方。

为了预防塌方,需要从所有可能引起塌方的因素入手。需要对泥浆配置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和检查,泥浆需要有一定的比重以及粘度;单元槽段的长度不能过长;泥浆水头不能过低,泥浆需要及时补充并保持供给和排出相平衡;检查地面情况,避免地面附载过大。如果塌方已经发生,需要用质量较好的粘土进行回填并保持两天,之后再冲槽。

2.2 卡锤和掉锤

卡锤冲锤过度磨损,槽孔宽度不足,作业过程停电导致冲锤被埋在槽孔中,受障碍物阻挡等均会引起卡锤。钢丝绳或吊环过度磨损而损坏均会导致掉锤。

为了防止卡锤,需要定期检查机械的损耗情况,尤其冲锤以及钢丝绳的损耗情况,并及时维修损耗部件。作业途中不继续冲孔时,不应该将锤留在孔中,并且不可强行把已经卡住的冲锤提出。如果卡锤难以解决时,需要输入压缩空气或泥浆除去四周泥砂。如果钢丝绳完好,必要时可将其拉紧并用炸药把障碍物炸松动。另外,还可用其他小锤对冲锤卡住的地方进行冲槽以清除障碍物。为了防止掉锤,同样需要定期检查机械的损耗情况,并及时维修损耗部件。若不慎掉锤,可用铁锚将其捞起。如果不仅掉锤而且卡住,则需先采用处理卡锤的措施清除障碍物之后再捞起。

2.3 混凝土导管内进浆

如果导管口部离槽段底部过远, 过度提起导管引起泥浆进入导管或者导管本身密封性差都会导致混凝土导管内进浆。

为了防止泥浆进入导管,需要确保导管内时刻充满混凝土,并把孔底和导管口之间的长度保持在40cm,导管留在混凝土的长度应大于一米半。随时检查混凝土水平面位置,在确定混凝土面实际高度后才可将导管提起。

2.4 导管内卡混凝土

当导管口部端离槽段底部过近,混凝土的和易性差、塌落度不足或级配不良,两次浇筑混凝土间隔时间太久等原因,都会引起混凝土卡在导管内。最常见的是由混凝土浇筑间隔时间太久引起的。

防止方法为:确保混凝土的和易性、塌落度和级配应符合要求,有条件的可在混凝土中添加缓凝剂或使用非早强型的水泥。和导管内进浆的预防方法类似,孔底和导管口之间的长度也应该保持在40cm左右。如果堵塞发生了,可先尝试轻微抖动、敲打导管以使卡住部位顺畅。如果是刚浇筑不久且上部混凝土没进入初凝状态,可把导管提出换成密封导管后再插回去重新浇灌。确保混凝土可以得到及时供应,避免浇筑出现过长停顿。

2.5 接头管拔出困难

倘若混凝土过快发生硬化,接头管没有竖直安放,没有进行适时提拔导管,或者起拔的机械力度不够,均有可能导致拔不出接头管的情况发生。但通常都是没有控制好起拔时间导致的。

为了预防这类情况发生,拔管器械最好使用专用的拔管设备。接头管的提拔工作应密切联系混凝土的浇筑工作,用混凝土的浇筑时刻来控制接头管提拔时间。根据经验,通常可在开始浇筑后两到三个小时左右开始进行第一次提管,之后每半小时提一次并控制好幅度,但具体的时间点应根据混凝土性质等实际情况来定。如果情况已经发生,确实无法将管提起时,不能强硬提起以免将拉断接头管。确实难以拔起时可用机器把槽段内的土抓起,并用起吊机将其吊出槽外。

2.6 槽段连接处渗水

地下连续墙的墙体一般不薄,具有不错的防水性能。可是整个围护结构是由分散的槽段连接而成,连接部位容易渗水。连接部位不采取一定防水措施的话,容易出现渗漏现象而成为安全隐患。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可以把槽段连接处渗水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管道的垂直度需要进行严格控制,接头管离底部的距离应以确保紧密为前提,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混凝土中导管埋深需要随时掌握并限制在一定范围,任何情况都不应该出现导管拔空。倘若不慎拔空,需要马上量出混凝土顶面的标高,浇筑工作需要在清理混凝土顶面淤泥后再进行,并把导管埋入所记录标高之下一米左右。用钢扁担固定接头管上端口,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挪动接头管。及时清理槽段连接处的泥土,不能够有残留泥土在槽段连接处。混凝土初凝之后才能拔管,并且操作过程要缓和,不能强硬提起,避免拔出过程中混凝土倒流至拔出位置导致接头渗水。一旦接头发生渗漏应马上进行封堵。主要措施有化学灌浆、马上用水泥封堵等。如果渗水严重并且有泥砂流出时,开挖工作需要暂停,并采取适当措施对连接处土体进行加固。

3 结论

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如何与后续施工的安全、主体结构的使用功能和寿命息息相关。为了保证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施工之前需要尽量收集相关地质、水文、周边建筑结构以及地下管道的资料情况,综合分析它们会对施工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最有可能遇见的问题先采取预防措施,将其概率尽量减小到最低。施工过程中再根据具体遇见的问题,从易操作性、保证质量以及人身安全、不明显增加造价等方面进行全面具体分析,再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314-01

1 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概述

在建筑学中地基是指承载上层结构荷载的岩石或者是土层,足以看出加强建筑的地基处理会使整个建筑更加的牢固。对于地基的要求就是相对稳定、不易受到大自然或者是人为的破坏,以免产生地基滑动的现象。岩土工程勘察指的是根据建造所需的条件对建筑场地的岩土、环境特征以及地质等因素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查明与评价,最终完成岩土工程勘察的编制工作,总体来说就是指对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

2 地基处理与岩土工程勘察的关系

在岩土工程勘察的项目中,关于地基的稳定性与均匀性是最主要的研究项目。在对地基的稳定性能进行评估的时候主要是采用地基失效验算方法,这样得到的数据可以作为设计师的设计依据,一旦出现地基变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基压缩变形现象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地基的均匀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后期工作的进行情况,对于地基均匀性的测量可以反映出地基深层的地质特性,如果选择的地基不均匀会给建筑造成不小的麻烦。

3 地基处理与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的长存问题

3.1 操作不规范

相关的技术人员在对地基设计与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常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现象,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效率,耽误了后续工作的展开。操作不规范具体表现在由于受到岩石勘察地区的限制,技术人员无法保证地基设计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再者就是操作人员只是加大了对重点区域的勘察力度,却忽略了一些非重点区域的勘察工作。这样做都会造成对所选地基的数据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建筑施工的全局。

3.2 准备工作不充分

在勘察工作开展前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它是建筑工程可以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依然存在着准备工作没做好的现象,对建筑工程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准备工作没做好主要表现在施工相关材料准备不齐全、对勘察地形地貌不了解、对勘察地区的海拔高度了解不够,这会使得后期的勘察工作根本没办法正常运行,甚至是对勘察人员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小的威胁作用。

3.3 勘察报告不专业、勘察方法无创新

长期以来关于岩土工程的勘察手段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创新,勘察手段过于单一,严重制约着岩石工程勘察工作的发展。再有就是技术人员在撰写勘察报告的时候存在着报告内容不全面、报告问题不规范的现象,他们只是简单地罗列相关的数据,并没有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这样造成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会直接导致在地基的设计问题上存在缺陷。

3.4 部门间的沟通合作不顺畅

现在的勘探过程依然是采用最主要的纸质媒介来传达信息,但是这样不但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还会使得各部门之间得不到及时的资源共享。如果各部门之间不就探测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很容易使测量的数据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样就会分析错地基的各项数据,进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3.5 地基处理与岩土勘察工作脱节

现在勘察人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许多的岩土勘察人员根本没有设计地基的经历,导致地基人员对地形没有全新的认识。这种地基处理与岩土勘察工程分节的现象造成了勘察资源的大量浪费,降低了整体的施工效率。

3.6 地基处理工作忽视了环境的影响作用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关于地基的设计与处理都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出现复杂地形与复杂天气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地分析,特别是对环境因素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将天气的影响作用降到最低。

4 处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4.1 加大对纲要的编写与审查力度

在以后的建筑施工过程中要积极编写具体的纲要,要让勘察顺序严格按照所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对相关的勘察纲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以免出现报告结果不合理的现象,最大程度地保证岩土工程勘察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建筑项目的施工做好准备工作。

4.2 加大施工准备工作的监督力度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建筑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期保障,在以后的监察工作中要加大施工准备工作的监督力度,为地基处理与岩土工程勘察做最好的准备。

4.3 提高各线操作、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各线上的操作与施工人员是整个建筑项目的最主要参与者,他们的业务水平决定着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就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可以说,如果各线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技术水平都上升一个台阶的话,中国的建筑行业将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4.4 做好部门间的沟通工作

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各个部门要团结协作,做好各项数据的交底工作,以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的目的。特别是地基处理与岩土勘察工作这两个环节是决不能分开来各自工作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们共同决定着建筑的整体质量。

4.5 提高对施工区域的重视程度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度,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区域性所表现出的差异很大,因此在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施工方案与勘察技术。与此同时也要提高对施工区域以及周围区域环境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勘察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4.6 积极引进先进的勘察技术

勘察单位要积极地引进先进的勘察技术提高岩土工程的勘察水平,要将眼光放长远,着眼世界、着眼未来。在岩土勘察的分析过程中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要多使用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和高密度点法。现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加大计算机的使用力度将会使各项工作变得简单化、精准化。

5 结语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 所收集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对项目工程地基设计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合理性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在地基设计的前期,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不容忽视。它不仅能为地基设计提供必要的有效的依据, 同时还能够提供防治劣质工程地质环境的对策等。一般来说, 在地基设计的过程中, 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时, 一定要严格依照相关的规范规定,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所得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而在地基设计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合理的解决地基设计和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高层建筑已成大势所趋。为满足高层的嵌固要求,往往都设计有地下室,甚至是人防地下室,平时可提供停车位,战时则是人员隐蔽场所。

一、地下室结构设计工程的概述

地下室工程涉及的专业极为复杂,地下室结构设计需综合考虑防火、使用功能、人防要求、设备用房及管道、坑道、排水、通风、采光等各专业的配合。例如地下室的长度超过规范规定的长度时,需要与结构专业配合,确定是否设置变形缝,通常应尽可能少设或不设变形缝,因为设置变形缝会使得变形缝处的防水处理变得复杂。也可以通过设置后浇带和合理使用混凝外加剂或地上设缝、地下不设缝等方式。若地下室过长,依靠设置后浇带的方法难以解决,设计人员应将地下室分割成几个小地下室,中间用较窄的通道相连,以满足使用及管道相连的要求,而将变形缝设置在通道处,可以使接缝较少且处于受力较小处,便于补救。在结构设计时应合理地设置采光通风井,若高层建筑采光通风井位置设计不当,不能有效地将上部的地震及风力作用传至侧壁及地面。

二、结构设计的抗浮问题

对于具有大底盘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群体而言,塔楼部分一般在使用阶段不会存在抗浮问题,但裙房及纯地下室部分经常会有抗浮不满足要求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结合工程设计经验,总结出以下一些措施来解决该问题。

1、降低抗浮设防水位的措施。提高基坑坑底的设计标高,间接降低抗浮设防水位。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一般而言,平板式筏板基础的重量与“低板位”梁板式筏板基础上填覆土的重量基本相当, 但后者的基础高度一般要比前者高。

(2)楼盖提倡使用宽扁梁或无梁楼盖。一般宽扁梁的截面高度为跨度的1/16~1/22,宽扁梁的使用将有效地降低地下结构的层高,从而相对降低了抗浮设防水位。

2、增加地下室的重量。增加地下室本身的重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①增加地下室的重量是解决地下室抗浮问题的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此方法还应结合地基土的承载力而定;②对主体结构的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时,增加地下室的重量可以提高主体结构的有效埋置深度, 从而提高了主体结构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如果设计中决定采取增加地下室重量的方法来解决抗浮问题的话,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增加基础配重。此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增加基础底板的厚度;②增加基础顶面覆土厚度;③基础顶面采用重度大且价格低廉的填料。这3 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增加基础配重用以解决抗浮问题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基础的埋置深度,从而相对地提高了地下室抗浮设防水位的高度,因此它不是一种效率最高的方法。

(2)增加地下室顶板的厚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不增加基坑坑底标高的前提下,增加了地下室的重量,而且使用厚板后,地下室顶板的大板块之间可以不再设置次梁,既有利于其他专业的使用,又简化了施工工序;但此种方法的缺点是会略增加地下室顶板框架梁的负荷,而且由于板厚有限。

3、设置抗浮桩的作用。这是一种解决抗浮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实质也是增加地下室的重量,并利用桩侧与地基土之间的摩阻力来抗拔。但仔细分析,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说设置抗浮桩的造价如何,单从结构受力方面讲,“抗浮桩”实际上长期起着“抗压桩”的作用,这种“反作用”将阻碍有抗浮要求的地下室的合理沉降, 而这种变化将会使不设沉降缝的大底盘地下室在上部塔楼和裙房水平区域之间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差, 由于上部塔楼比裙房的重量大,所以上部塔楼的地下室通常不会存在上浮的问题,我们可以先考虑和估算设抗浮桩的裙房地下室的沉降值,然后估算不设桩的塔楼的沉降值,以两者之差作为调整塔楼与裙房地下室之间沉降差异的依据,在塔楼地下室底部布置合理的抗沉桩,从而减少塔楼与裙房地下室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差。如果地下水位在桩长范围内变化很大,在布桩时还需考虑桩侧负摩阻力的影响。因此,抗浮桩在使用时需要仔细考虑。

三、地下室结构的不均匀沉降问题

解决不均匀沉降问题有下列几种方法:

1、 采用复合处理地基, 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在主体结构部分采用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在裙房及纯地下室部分采用天然地基;CFG桩技术成熟、经济合理,根据地基处理程度的不同,分为CFG桩地基处理+设置沉降后浇带和CFG桩地基处理+不设置沉降后浇带两种不同的情况。

2、主体结构采用桩基础。这样即能保证主体结构具有较小的最终沉降量, 也不存在地基的承载能力问题, 而且可以避免设置沉降后浇带后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但此种方法造价较高, 一般适用于超高层建筑或地基条件较差的情况。

四、地下室结构设计工程裂缝的控制问题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易出现收缩,受到结构本身和基坑边壁等的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直至出现收缩裂缝,规范要求,地下室外墙裂缝宽度应该控制在0.2 mm 之内,其配筋量往往由裂缝宽度验算控制。而实际工程中,很多地下室外墙的计算都漏掉抗裂性能的验算,地下室外墙与底板连接构造不合理,建筑物超长未设缝或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设置不当, 室外出入口与主体结构相连处未设沉降缝等,导致违反设计规范,产生渗漏现象。地下室整体超长,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裂缝开展,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补偿收缩混凝土,混凝土中掺入UEA,HEA 等微膨胀剂。以混凝土的膨胀值减去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的差值不小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即可控制裂缝。

2、后浇带,作为混凝土早期短时期释放约束力的一种技术措施,对防止较长久性变形缝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广泛应用。

3、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抗拉能力, 混凝土应考虑增加抗变形钢筋, 对于侧壁, 增加水平温度筋。侧壁受底板和顶板的约束, 混凝土胀缩不一致, 可在墙体中部设一道水平暗梁抵抗拉力。该工程在地下车库和主体结构之间设置了沉降后浇带, 由于地下室超长, 因此也设置了温度后浇带。在进行地下室外墙计算时, 裂缝小于0.2mm。在汽车坡道和主体结构之间设置了30mm 的沉降缝, 并在沉降缝处设置了防水橡胶带。

结束语

地下室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单各专业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单就结构专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很多,在此限于篇幅不再意义赘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多探讨,设计出一个令建设单位和业主满意的地下室也并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370-01

数学是一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初中数学是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化,分为了代数和几何两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初中数学需要更加认真钻研,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到初中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学习,并尽量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实施,初中数学的教学也正在进行着较大的转变,然而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发展。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常见问题

1、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

对于学生而言,想升入一所比较好的高中还是需要在中考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方可,而初中学校的升学率也依然是初中校领导格外关注的事宜,初中数学教师在中考的压力下,在教学中也不能够忽略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并且考试的班级排名又与教师的考核、评优相关,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采用题海战术,以让学生多做练习题为主,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教学往往脱离生活实际

数学的由来和生活有很大关系,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单纯的背公式、利用公式来解答问题,确实也可以达到让学生会做题的目的,但是,学生对于公式不能真正理解,不就能真正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毕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需要数学来进行计算,而数学又是地理、物理、化学等一些学科的基础,同时又对学生为了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因而,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3、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

新课改的逐步实施,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应用中,由于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备课需要耗费的时间多,教师除了偶尔会采用一下新模式(比如在讲授公开课时)之外,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教―学生听和练为主,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也更加拉大。

4、滥用多媒体技术

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各阶段教学中成为普遍应用的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虽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但是过多的依赖和滥用多媒体,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却产生了破坏,学生将注意力都放在那些动态的花哨的多媒体课件上,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二、解决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策略

1、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应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归根结底还要回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将教学和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将方程题目和学生日常的购物相结合,可以设置如下题目:某商场对某类鞋产品进行打折促销,统一按照原来标价的8折进行售卖,一双鞋的利润是25%,打完折后的售价是98,那么原价是多少?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商场的鞋子售价最低标价多少不赔钱?通过这样的题目设置,既结合了实际情况,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应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不能拔苗助长。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课堂,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比较推崇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都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3、合理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应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是喧宾夺主,让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花哨的多媒体展示吸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以教材为基础,在保证教材知识的讲解和扩充下,再添加趣味性。

4、创新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改变完全以考试成绩来论定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机制,有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者课堂上的表现充满创造力,这也可以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部分,总之,要看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结

当前初中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不好,往往是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看待教学,也就容易出现上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校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才能落实到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等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2] 阿森.社会心理学[M].第5版.侯玉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 Peter Davies.JeanMangen and Amanda Hughes .Participation, financial support and the marginal student [J].Higher Education,2009(2).

[4] 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5] Tristan McCowan.Education as a Human Right[M].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PIC,2013.

[6] 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M].王春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7] Charles.R.Jackard.Reaching the Under-Challenged, Marginal,or At-risk Student[J]. The Clearing House, 88(3).

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111-02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辅工具。为此,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将计算器、计算机用于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在探究活动中借助计算器(机)处理复杂数据和图形,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规律;使用有效的数学软件绘制图形、呈现抽象对象的直观背景,加深对相关数学内容的理解。”[1]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直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本文运用MATLAB R2012a软件对初中数学概率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MATLAB软件介绍

MATLAB软件是由美国Mathworks公司推出的目前使用最广泛,功能最强大的科学计算软件。[2]在MATLAB环境下,使用者可以进行程序设计、数值计算、图形绘制、输入输出、文件管理等各项操作。因而,广泛应用于数学科研、工程计算、动态仿真等领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MATLAB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

二、MATLAB软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概率内容的要求是:“掌握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一,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第二,知道通过大量地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1]但是概率问题本身比较抽象,很容易受学生个人直觉和经验的误导。因此,可以运用MATLAB软件对常见的概率试验进行仿真,通过模拟掷币和摸球这类常见的概率问题案例,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概率的相关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案例1:抛掷一枚硬币若干次,统计最终结果正面朝上的概率有多大?

这类问题是认识概率这部分内容最基本的问题,在历史上曾经有些人做过成千上万次的抛掷硬币试验来试验概率问题,其结果如表1所示[4]:

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抛掷硬币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概率越接近0.5。但如果让学生重复进行这类试验费时费力,而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则高效快捷。其仿真过程及结果如图1所示(以Pearson的试验为例)。

图1中显示的三行程序分别是:第一行x=unidrnd(2,24000,1)表示产生一个为1或者2的均匀分布随机数,在程序中1代表正面朝上,2代表反面朝上,unidrnd是MATLAB产生随机分布的函数;第二行y=x是将产生的结果存在y中,以便利用y进行分析;第三行p3=sum([y==1,y==2])/24000是分别统计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然后计算概率。从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正面朝上的概率和Pearson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而仿真过程仅仅需要1-2秒钟的时间,显然用MATLAB软件仿真的效率更高。

案例2:不透明的袋子中有10只球,其中,白球7只,黑球3只。每次摸到后放回,分三次取球,每次取一个,分别求:(1)第三次摸到黑球的概率;(2)第三次才摸到黑球的概率(前两次均未摸到黑球);(3)三次都摸到了黑球的概率。

模拟这一过程时,可在[0,1]区间上产生三次随机数来模拟三次摸球,当随机数小于0.7时可认为摸到了白球,否则认为摸到了黑球,重复1000000次分别求三种情况出现的概率。MATLAB模拟仿真程序如下:

从图2中我们很容易得到最终第三次摸到黑球的概率c为0.3005,第三次才摸到黑球的概率为0.1472,三次都摸到黑球的概率为0.0272,与理论分析相当接近。

三、结束语

本文运用MATLAB R2012a软件为工具计算和模拟初中数学概率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把常规的数学思维变为屏幕上直观形象的软件仿真演示;把常规的数学概率实验变为计算机仿真计算,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概率问题的兴趣爱好和探究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该利用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计算机MATLAB软件去模拟发现、去探索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2] 严大虎.利用MATLAB实现PPT的实时绘图[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4):148-149.

篇10

[2]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2010-05-14.

[3]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EB].,2012-07-19.

[4]王睿,李琳,丁华平.我国农村化信息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1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