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23: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部科技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引言
目前,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通信工具,手机已从最初的通信工具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多媒体终端。现在的手机除了最基本的通话功能外,还包括了MP3、MP4、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GPS定位导航、上网等功能,可以说手机是随身携带的精密电子产品,除了一些设计上的缺陷和正常老化,还难免磕磕碰碰,受潮进水,它的故障发生率要高出一般家电和电脑几倍甚至几十倍。从目前中国的消费水平看来,还远没达到用坏就扔的程度,而手机产品体积小巧,结构复杂,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技术含量很高,维修难度要大得多,即使是家用电器的维修人员不经过专门的学习,也很难胜任对手机的维修工作,从而造成维修技术人员大量缺乏,庞大的手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维修量,这给手机维修市场注入了勃勃生机,因此对专业手机维修人员需求较大。本文就中职手机维修课程的教学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手机原理与维修”课程融合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路、移动通信、单片机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接受能力有限,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而中职学校的实训课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也是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综合实践技能,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新的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
二、对课程教学进行新的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
在传统的教学中,“手机原理与维修”教学一般是先进行手机制造原理的讲述,然后再用相关的实验进行巩固和加强。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掌握理论性知识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手机原理与维修”毕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过多的理论讲述并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职业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进行相关的操作。因此,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实践操作为主线,理论教学为辅,以理论围绕实践进行展开,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渗透理论,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弊端。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实施这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该课程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规划。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规律等,将课程划分为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实际项目(任务)引导下,学生完成原理学习操作训练的第一层次,即能正确使用手机维修常用工具,能运用工具判断部分元器件的好坏,如送话器、受话器、振铃、振子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一步学习掌握手机原理中的基本概念、术语、基本操作及其他功能。同时,学生还需掌握手机构造结构,能区分和识别手机单元电路模块,能拆卸、焊接手机中不同封装形式的元器件,如SOP、SON、BGA、QFP等,这是整个维修的基础和重点,同时焊接也是手机维修的难点。学生还应能根据实物图,在手机主板上面找出相应的元器件,并能说出某些元器件损坏会引起的故障现象。
第二部分:在实际项目引导下,增加学生学习和操作的难度和广度。在一般的情况下,首先应该使学生对中等难度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检测,并且能够找出故障所在,最后进行排除。其次,掌握电路分析和排除软件故障。
第三部分:最后,结合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员(初、中级)考证要求,重点训练模拟故障排除、原理讲解、故障分析、描述故障排除过程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手机维修技能和软硬件分析能力。
三、手机维修课程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过程
对于中职生来说,“手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所要求的是实际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提高技能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实践和训练,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实际任务为导向,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下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理论。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导的状况,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挖掘自身潜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训练项目的设置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教师将训练项目设置得科学、合理、全面,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根据“手机原理与维修”课程的特点,我们将该课程分为六大模块:常用工具仪器使用,手机单元电路分析,手机整机拆装,元器件识别、拆卸、焊接,常见故障判断与检测及模拟故障排除。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对之进行分析,最后举例进行验证,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关注的是教给了学生什么,而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程度。而现代教学,则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思路,关注学生的创新等。而这些则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四、手机维修课程教学对学生新的考核方式
针对手机维修教学特点,我在考核中运用的是笔试和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了以往只是对学生进行笔试理论考试的方式。那样的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为了考出好的成绩而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学生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但是却只是死知识,不会应用,在实际维修手机的过程中却又显得很薄弱,而很多平时动手能力很强的男生考核成绩却往往不理想。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但考核不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让这些平时动手能力很强但考核成绩却往往不理想的男生对考核产生畏惧心理。现在采用这种理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把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拿出来笔试,再用一些实物来做动手能力的考核。这样一来使得很多学生实实在在地能对故障手机作研究,思考如何解决故障。在思考的过程中也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对于有不同特长的男生和女生做到了公平、公正。
五、加强学生实践练习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手机维修人员,实际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将实际操作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在实验室进行练习,一个是实地现场维修。学校毕竟不是工厂单位,没有足够的器械供所有的学生进行练习,因此,学校需要和相关企业建立联系,成立实习基地。当学生在学校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功后,就要到实习单位进行实际的锻炼。这样方可成为合格的手机维修人员。
六、小结
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为主,对于“手机原理与维修”课程之类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本文对中职“手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提出了新的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教学观念和教学过程也打破了传统模式,并且就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原来的笔试考核也不再适用,现在要采取笔试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动手实践操作对于作为合格的手机维修人员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就加强学生实践练习的方式和地点也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我们所尝试的“手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失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新形势对思想政治课和学校德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它集中反映了新世纪思想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正处在经历“精神断乳”的巨变时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情绪方面,表现为遇事急躁,容易激动,不善自控。
2.意志品质方面,表现为胆小怕事,缺乏毅力,容易动摇,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3.性格方面,表现为狭隘自私,孤独自卑,人际交往困难,偏执、虚荣、嫉妒心强。
4.自我意识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自我剖析能力,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
5.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表现为在家任性,在校不合群,对人冷漠、怯懦、依赖性强。
造成以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学生年龄较小,涉世不深,处在长身体的发育阶段,对问题的思考和处理往往“跟着感觉走”,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一旦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同现实之间产生矛盾,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功利意识的负面效应有所扩大,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精神污染,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更使青少年感到扑朔迷离,易产生心理失衡。再次,成绩分数下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捆绑管理”、“保姆管理”急功近利。
二、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而政治课融心理品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时事教育于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心理品质教育在中学阶段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学校德育工作从注重研究“事”到研究“人”,由脱离学生的内心世界到深入学生的心灵,使知和行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德育的实效。
就政治课教学本身而言,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即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达到这些要求,与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其中创新品质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奠基石。它包括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稳定、乐观开朗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正确面对挫折失败、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不盲从、不惟书、不唯上、不迷信、敢于求新求异的创新品质。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表明,进取心强,有事业心、责任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轻信他人,刻苦钻研等非智力因素水平高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潜在的创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必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实现德育工作目标,体现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独特功能。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加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关键
当今世界的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和德育专干要有全面的政治素质,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素质,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为自己“充电”,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强自身心理品质修养,做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性格开朗、富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才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的表率,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和疏导
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内容。事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发生的许多问题,并不都属于纯粹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因此,教育教学一定要重视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态和形成规律,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实际和个性品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政治课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用细心去捕捉学生的闪亮点,用爱心、诚信、热心对待学生的错误,通过个别谈心、典型效应、书面交流去引导和疏导学生,通过情景感染感化学生,引导其发展的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注重学生心理上的共性问题,又注意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同时要注意运用实例教学和模拟锻炼,磨练学生意志,发展学生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使学生真正在“明理”的基础上“导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德育工作实效。
3.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大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和脱节。应该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有机配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教育的宣传力度,印发材料,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在学校内部,要结合学科渗透,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丰富的教学因素,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级要通过各种活动和多种形式进一步优化学校和班级的文化环境,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与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积极加以发展、保护和充分利用,以期获得更好、更长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梁丽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智商、情商及情商教育》.
一、动手操作“围不成”,思维陷盲区
在第一次磨课中,我根据“操作——观察——推测——验证”的模式进行教学,先出示四根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分别是6厘米、7厘米、8厘米、14厘米,然后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围,看哪些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后,对于6厘米、7厘米、14厘米的三根小棒,学生一致认为围不成三角形。通过交流反馈,学生聚焦于这样一个问题:6厘米、8厘米、14厘米的三根小棒到底能否围成三角形?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只有两个学生,这个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1)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方法是否存在着局限性?学生围三角形所使用的小棒是我提供的,这样得到的结果只具有相对性,而不是普遍性。另外,学生对操作材料的选取是无意识的,这样也剥夺了学生思考的自主性。(2)学生建立的三角形表象是以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作标准的,那么在小棒的材料选取上,是否存在客观性?小棒是立体的,在围的过程中很难达到相邻的端点相连,导致大多数学生都说能围成三角形。究其两点,我发现在整个操作活动中,学生没有发挥空间想象力,那么他们的探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二、动态演示“变平了”,发展想象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如何激活学生的经验,并借此学习新知,是我重新思考的问题。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操作活动显然抑制了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建立有普遍意义的推理模式呢?我从三角形的呈现角度和平面图形在教材中的应用进行考虑,决定动态呈现三角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感悟三角形及三角形三边的变化,从而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抽象理论的得出奠定基础。
(我先从三角形的三条边导入教学)
师: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
生1:两条很短,一条很长。
生2: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
师:现在有三条线段,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想象一下,能围成怎样的三角形?(多媒体展示围成的三角形,然后我将围成的三角形动态演示,引发学生的想象后进行验证演示)
1.如果将6厘米换成7厘米,想象一下,三角形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3:变扁了,另外两边斜下去了。
2.如果把6厘米换成8厘米,想象一下,三角形会变成什么样?
生4:更扁、更矮了。
3.如果将6厘米换成9厘米,想象一下,三角形会怎样?
生5:更扁了,快要立不起来、撑不起来了。(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学生发现两条线段连起来已经和9厘米的那条线段重合在一起了)
4.如果将6厘米变成10厘米呢?
……
以三角形一条边的动态变化为切入口,我抓住三角形三边关系中的一个变数,让学生从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出发,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用自己的体会来理解“撑不起来”的三角形、“更扁更矮”的三角形,这样就突破了原来思维的临界点,从而得出结论:两边之和等于或者小于第三边时无法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则可以围成三角形。
三、引导交流“三组边”,提升思考力
根据动态演示,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初步明晰,接下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关注三组边的比较上,即如何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此过程中,我依旧给学生提供想象的平台,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理解和体验。
师(出示三条边为4厘米、5厘米、6厘米的三角形):刚才我们让6厘米的边不断延长,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我们将6厘米的边缩短到5厘米,想象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生:变高,变细了。
师:如果我将6厘米继续变小,想象一下,还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现在我将6厘米变成2厘米,另外一条边为4厘米,现在这两边之和是6厘米,比第三边5厘米长,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能。
师:如果变成1厘米呢?
……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70-03
前言
前厅部,又称为总台,不论是国际连锁酒店还是国内宾馆、饭店,都认为前厅部是酒店内部管理系统的神经中枢,是酒店和宾客之间的桥梁。前厅部在酒店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是酒店管理水准高低的重要体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对人才的需求从数量上来说,越来越多;而前厅部对人才需求从质量上来说,要求则越来越高。这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也是与世界接轨的需要。目前我国星级酒店中大专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不到20%,未来酒店的发展对高学历的专业人才需求逐渐增大,供需矛盾突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酒店专业型技能人才。
一、《前厅部运转与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和模式落后
前厅部运转与管理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教师主要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主,教师如果没有星级酒店前厅工作经历,对《前厅部运转与管理》的课程教学则容易脱离“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教育准则,进一步造成忽视对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素质的塑造。
前厅部运转与管理的课程教学多数是以相关理论教学内容为主,而这门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比较多,如客房预订、入住登记、问询服务、商务中心服务、离店结账服务等,这些内容的操作性较强,教师简单地通过讲授以及举例进行课程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并掌握技能。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该课程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一块黑板、一本课本、一只粉笔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匮乏。当前酒店业对专业人才除了学历上的要求外,前台部还要求英语口语流利及具备一定的英语写作能力。越是高级酒店,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要求越高,而传统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不敢开口,使得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出一大批哑巴英语学生,对以后学生的就业没有丝毫的帮助。
(二)教学设计不合理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进行教学改革,许多本科院校都推行“应用性”教学理念,试图转变大学“象牙塔”的传统形象,以贴近社会需求,培训市场所需的人才。高职院校早已提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然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设计者却存在不同的教学水平。多数教师在此课程教学时依然体现的是教学设计的单一性和同样性。“前厅部运转与管理”的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教师一人在讲台上“演独角戏”。
(三)考核方式陈旧
高校教学改革中同样涉及考核方式的改革,1998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全国普通高校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到了要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认为“这是涉及我们整个人才培养很当急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依旧采用试卷进行考核,前厅部运转与管理作为专业必修课要求笔试。在闭卷考试中客观题较多,出题局限性大,只能考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记忆力,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专业能力。仅仅通过笔试进行考核,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三、以就业为导向理念下的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为社会培训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人才,给社会开发人力资源,提供合格的技能人才。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并有很好的职业发展潜力。目前我国酒店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对酒店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前厅接待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前厅部运转与管理课程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上每堂课前都要围绕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前厅服务与管理的能力,如何设计课程才能让学生更直观、更立体地掌握技术知识,如何在学生心中塑造岗位认同,使学生毕业后能既快又好地转变前厅工作的岗位角色,提高职业忠诚度等问题进行思考。
如何实现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和改变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根据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和所属学科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把握能力,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开放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每堂课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技术学习和综合能力目标的培养,完善考核方式,同时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堂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一是环环相扣抓建设。我们紧锣密鼓地完成了立项报批、顶层设计、方案评估和招标开发,并在贵州、重庆、浙江、安徽进行了试点。贵州省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系统部署,采集了全省658万中小学生学籍信息,进入全面应用阶段。目前,由于工作得力,内蒙古、吉林、浙江、河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甘肃、宁夏已经完成了全国统一学籍系统的部署,其他省份正在部署。为实现今年内全国联网的目标,我们将全力配合并督促一些进度较慢的省份,务必于今年8月底前完成系统部署,9月底前完成学生数据采集,10月底前所有数据进入国家系统。对于少数申请继续使用自建系统的省份,将组织可行性评审,评审不合格的要立即停用,合格的要在年内完成改造。没有或正在开发自建系统的要一律停止自建。我们还要强化进展通报,让各地见贤思齐。对工作迟缓的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进行约谈。
二是上位设计抓办法。学籍系统的实施需要有上位制度保障,就是制订《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我们深入调研全国所有省份,召开40多次座谈会,广泛征求教育部门、学校、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对于建设性意见,认真研究采纳,反复斟酌修订,不断完善文本。上星期,《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已经教育部党组研究通过,今天就要印发了。这个《办法》规定了一人一籍,终身不变;规定了学籍的获得、转接、异动、管理;强调了学籍信息的规范、连续、精准、保密。我们将紧紧把握时机,指导各地出台实施细则,采取多种措施抓好学习宣传、解疑释惑。还要加强督促检查,务求取得实效,坚持用制度推动建设、落实责任、保障运转。
三是建用结合抓培训。建设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用好的关键在于人员培训。抓好培训工作,对于各项任务按时、保质、高效完成至关重要。为了帮助相关同志掌握电子学籍的操作,我们下大功夫制订了培训方案,明确了培训计划,开展了培训活动,做到了对省级层面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全覆盖,实现了先培训、后上岗。我们将充分发挥已受训人员的作用,用好学籍系统,实现对学生学籍的科学、便捷、高效管理,更好地为各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回顾学籍系统的建设历程,我们有几点切身的体会,与各地、各部门同志分享、共勉。
第一点体会,加强领导是前提。为推进系统建设,教育部成立了由部领导负总责,基教、规划、财务、科技、信息技术等十几个司局、部门广泛参与的工作机构;各地也按照要求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机构。各级领导机构谋划大事、研究急事、排解烦事、解决难事,确保了学籍系统的统筹协调推进。
关于延长高级专家,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离、退休年龄的几点意见
根据国务院国发〔1983〕141、142号文件及劳动人事部劳人科〔1983〕15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贯彻意见:
一、关于延长高级专家,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离、退休年龄的审批权限和手续。
1.杰出的高级专家的暂缓离、退休,由其所在的主管局提出意见,送人事局审核,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劳动人事部汇总。待国务院批准后,由劳动人事部通知执行。
2.教授、研究员以及相当这一级职称的高级专家延长离、退休年龄,须经其所在的主管局审定,报市人事局汇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人事局下通知执行。
3.副教授、副研究员和相当这一级职称的高级专家,以及对高级职称不分档的和未颁发职称条例的行业的高级专家延长离、退休年龄,须经其所在的主管局审定,报请市人民政府的主管委、办批准后执行,同时抄送市人事局备案。
4.国发〔1983〕142号文件规定范围内的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延长退休年龄,经其所在单位报请主管区、县、局批准后执行,同时抄送市人事局备案。
二、对《暂行规定》第四条(一)项中“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在其退休后提高退休费比例”,可按以下幅度掌握:
1.国家统一颁发的特等、一等、二等奖(如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等)获得者(集体奖指主要发明人或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劳动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可提高退休费比例15%。
2.国家统一颁发的三、四等奖(如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统一颁发的科技成果一、二等奖获得者(集体奖指主要发明人或作者)、获得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授予的特等劳动模范、劳动英雄、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的,可提高退休费比例10%。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科技司
主办单位: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4-8308
国内刊号:31-1599/G3
邮发代号:4-67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金融市场、金融工程、项目投融资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在国内权威学术刊物《中国管理科学》、《管理工程学报》、《科研管理》、《管理科学学报》等发表了关于金融工程、金融市场、风险投资、期权博弈等方面的多篇论文,2006年5月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关于投融资方面专著一本。
三、主持项目
曹国华作为项目负责人在近三年完成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转换债券融资与项目柔性投资的互动机理研究(70571089)”(2005年获准,2008年底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期权博弈视角的西部风险投资发展研究(08BJY154)”(2008年获准,2011年6月结题)、一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期权博弈基本理论及其在投融资领域的应用(NCET—07—0905)”(2007年获准,2010年底完成),并都顺利通过验收结题,三个项目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期权博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用期权博弈研究可转换债券,国家社科基金应用期权博弈研究西部风险投资,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则研究了期权博弈基本理论及其在投融资领域的应用。
四、主要研究成果
1、上市公司“庄股跳水”预测模型的实证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第2期。
2、基于建设时间的企业投资期权博弈均衡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3期。
3、基于期权博弈理论的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科研管理》, 2007年第1期。
4、企业创新竞争的期权博弈行为分析,《财经科学》,2007年第1期。
5、国有企业委托问题的期权博弈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6、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动机的国外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5期。
7、联合投资在分阶段风险投资中的约束机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7期。
8、银校合作模式研究,《金融经济》,2007年第20期。
9、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司投资与分红的柔性分析,《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8期。
10、美、印风险投资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23期。
11、技术创新投资决策的不对称双头垄断期权博弈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12、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的双边匹配模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5期。
13、技术不确定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投资决策分析,《管理学报》,2009年第12期。
14、股权资本结构变动与宏观经济增长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国进民退”隐忧的思考,《金融评论》,2010年第3期。
15、实物期权法在生态补偿额测定中的应用,《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16、基于期权博弈的西部风险投资发展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4期。
17、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非减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深交所上市公司为例,《软科学》,2010年第5期。
18、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国科技保险与风险投资的协同发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9期。
19、基于rough集与BP神经网络的大非减持度预测研究,《软科学》,2010年第10期。
20、现金股利支付倾向与迎合理论——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11期。
21、我国股市对货币供应结构变动影响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2期。
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专家,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非常适合进行自由探索式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实践证明,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高校的科技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它肩负着对全校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管理政策的制订、实施,以及对科研项目、科研组织、科研效应等方面进行管理的重任,对高校的科研乃至整个高校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要求对高校的科技管理进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使高校的科研成为现代经济健康、快速、稳步发展的动力源。
一、科学技术的创新依赖于科技管理的创新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只有创新的科学技术才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生产力。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实践活动,科技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物质活动,科技管理是对科技生产力起反作用的第二性活动,对科技生产力起解放作用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管理活动的目标是追求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管理的最大目标应该是追求科学技术的创新。换言之,有效的科技管理应该是符合创新要求,鼓励和有利于科技活动中的创新。因此,科技管理要为科技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就必须以适应时展变化的需要为目标,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
科技管理创新就是一个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通过对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重构,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过程。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使命,又是高校科技管理自身的需要。因此,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必须在观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扫除束缚科研、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理顺内部科技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高校整体科技实力的提高。
二、科技管理的创新依靠科技管理人才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产生、获取、传播和应用。特别是高技术及其载体-人才,将是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最重要的资源依托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本。管理的观念也在由重视对物的利用转向重视人的作用,以使管理系统适应环境的变化,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重点放在对人的能力的开发,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的激发上。卓越的管理人才、优秀的科研人员是社会的稀有资源,其作用具有不可交换性。 从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现状来看,还没有一支科技管理的专业队伍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全方位管理。大多数的科技管理者都是非管理专业人员,他们科研业务水平较高,口头表达能力较强,但在管理方面主要根据前辈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按部就班地进行管理,工作局限在重复性劳动的基础之上,很少有人从管理学的角度创造性地进行工作,顺应变化的时代,不断更新管理手段,因而很难对以前的工作有所突破。因此,我们要注重管理人员的培养,注重后续教育和创新激发,走出“以工作促管理,以管理促创新”的新路。
科技管理创新能力来自于管理者,正如科技创新必须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一样,科技管理创新必须调动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科技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体系创新的主体,科技管理创新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等。
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科技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意识在科技管理创新行为构成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科技管理人员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性成果质量的高低。外部条件和环境刺激科技管理人员产生出管理上的创新欲望和想法之后,潜在的创新能力就会对此进行判别和筛选,进而发展成为一定的管理创意,引导创新意识向着运用创造性思维、实现创新性行为及产生创新性成果的方面发展,为科技管理创新的具体实施奠定基础。
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产生管理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科技管理人员合理知识能力结构一般涵盖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等。具备这些知识能力的科技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和完成管理创新意识成功的可能性必然较大,而成功的创新管理经验又进一步丰富了管理创新主体的知识能力结构,为实现向更高层次、更具价值的科技管理创新做好准备。
三、科技管理人才的创新首先是意识创新
(一)服务意识创新
高校的科技工作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这也是教育部对高校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之一。科学研究的产生也要有适宜的温度,就像母鸡孵蛋一样,温度低了不行,温度高了也不行,只能在某一段最适宜的温度间才能孵出小鸡。同样,科学研究成果只有在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适宜环境中才能产生,这就需要科技管理人员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多为科研人员着想,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营造一个有利于科学家、科研成果产生和成长的环境。
(二)管理意识创新
强化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是科技管理创新的保证。在注重服务意识的同时,科技管理人员还必须以“树立服务意识,强化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益”为指导思想,即通过提高管理效益来提高服务效益。
科技创新反映的是科技进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要求对管理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管理创新必须与科技进步同步发展。经验对于管理是很重要的,但仅凭经验和直觉是不能做好科技管理工作的。当前科技管理人员在注重服务意识的同时,必须强化管理意识。科技管理中的管理意识,其含义包括3个方面:一是科技管理本质上是管理,科技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己所从事的是管理工作,而不仅仅是事务性的服务工作;其次是“政策意识”,在管理实践中,深入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水平,敢于挖掘、触及和研究高校在科技管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棘手问题;三是“理论意识”,在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中善于总结,及时将直接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同时加强对管理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3]。
四、科技管理创新还需要激励机制创新
动机支配人的行动,动机本身产生于需要。当科技管理工作中某种新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科技管理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激发创新意识 的内在动力。因此,创新动机是激发科技管理人员不断创新的重要内在因素。这些因素直接促使科技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过去、审视当前、思考未来,不断作出新的选择和决策,不断强化管理创新意识。
在科技管理激励机制中应体现实事求是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人都有一种追求公平的付出与所得的报酬,同他人的付出与报酬进行比较,所以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到科技管理人员在衡量自己的“投入”和“报酬”的相对值,充分发挥科技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24
〔中图分类号〕G2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087-03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Search Service in University LibrariesYang Weiping Lv Juan Zhu Shiqing
(Library,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historical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tech novelty search service in China.Taking the case of Yangzhou University,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th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achievements of sci-tech novelty search service.Besides,it illustrated the challenges university libraries were confronted with on the sci-tech novelty search service and gave some solutions to them.
〔Key words〕sci-tech novelty search;sci-tech innovation;university library;advisory service
科技查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search,S&TNS)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国家专业机构接受查新委托人的委托,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在科技文献检索、分析和咨询的基础上,查证其新颖性,并出据科技查新报告的一项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查新服务为我国科研立项、科技成果鉴定、专利申请、引进技术与设备、成果交易等提供了科学、客观、公正的决策依据[1-3]。
1 我国科技查新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颁布实施,专利查新服务首先启动。1987年原国家科委出台《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医药卫生界率先提出科技成果鉴定需要提供科技成果查新报告,随之开展了科技成果查新服务,专利查新报告也列为申报国家发明奖的必备材料。原国家科委1990年10月批准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同时出台了《科技立项和成果评价查新咨询工作暂行规定和一级科技查新咨询资格评审标准》,标志着查新服务机构在我国正式设立。在此基础上,原国家科委分3批认定了国家一级科技查新机构38个。同时,各省(市)也制订相关科技管理规定,将科技查新工作纳入科技管理体系,并认定了一批二级科技查新机构。随后,卫生部、农业部、化工部和教育部等部委相继设立科技查新机构。原国家教委1992年和1995年分2批在直属高校设立了15所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或工作站。由于高校隶属关系的调整,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查新工作在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教育部于2003年重新认定、审批了29所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教育部先后于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组织高校申报、评审设立了5批共78所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其中,综合类15所、理工类48所、农学类10所、医学类5所。目前,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布局合理,具有明显的学科与行业特色,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4]。
2 扬州大学科技查新服务的起步与发展
我校科技查新服务工作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整个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
2.1 起步阶段(1989-1999年)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原扬州医学院图书馆与全国同步启动,为校内外开展医学科技成果查新服务,随后原扬州农学院等学院图书馆也开展了相关服务。1992年原在扬6所省属高校合并组建扬州大学,1998年扬州大学实质性合并,原6个学院图书馆合并组建扬州大学图书馆。1999年有2人经培训获国家级查新员证书,同年开通了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在多校区开展科技查新服务。
2.2 发展阶段(2000-2004年)
2000年扬州大学图书馆设立科技查新站,其工作职责由参考咨询部承担。同年,整合查新队伍,引进数字化资源,包括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相关资源。查新队伍的组建和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利用为查新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 提高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以来,学校进一步重视科技查新服务工作。2007年6月,我校将图书馆查新站更名为扬州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2008年独立设置扬州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查新工作站建设。队伍逐渐壮大,现有持证查新员17人、审核员4人。文献资源不断丰富,现有中外文数据库56个(中文数据库24个、外文数据库33个),开通DIALOG和STN国际联机检索系统。2006年,“江苏省“211工程”及重点高校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总投入1 500万元)的完成,使我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初具规模,文献资源、硬件支撑和软件应用三大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为科技查新服务提供了资源和技术保障。2010年12月,经我校申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评审,正式批准在我校设立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
大学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实践与反思3 扬州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建设思路与成效
3.1 创新体制建设,鼓励优先发展
在现有建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实行独立建制、独立核算、查新站负责人负责制。2007年6月,我校将图书馆查新站更名为扬州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其管理挂靠图书馆。2009年8月,以图书馆机构调整和科级干部重新聘任为契机,将原隶属于参考咨询部的科技查新职能独立出来,专设“科技查新工作站”职能部门,设查新员专职岗位,采取本人自愿报名,组织择优聘任方式聘任上岗,进一步加强查新机构建设,鼓励优先发展。
3.2 加强队伍建设,适应查新需求
队伍建设是科技查新的第一要素,我们通过“外引、内培和不断更新”等方式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先后于2008年、2009年和2011年招聘“外引”博士3名、硕士1名,充实查新队伍的新生力量。其次,加强“内培”,对在职查新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学历或非学历学习提高。近年来已有7名查新员通过在职研究生培养获得硕士学位,有18人通过参加培训获得国家级查新员或审核员证书。现有专职查新员8人、兼职查新员10人、审核员4人。还聘请数名研究生辅助查新,聘请57位学术型教授组成查新咨询专家组接受咨询,初步建成 “科技查新专、兼、辅三级应急保障队伍”,有效地保证大量短期突击性查新业务的顺利完成。
3.3 改进管理模式,提高查新质量
查新质量是科技查新的生命线。要提高查新质量,一是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规范查新流程,实行查新项目一条龙管理,查新员项目负责制,增强查新员的责任意识。(2)根据查新业务周期性集中量大,经常需要加班的特点,在站内实行弹性工作制,提高工作效率。(3)定期业务交流,充分研讨,形成共识,不断提高查新水平。二是加强质量控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实行查新报告站内、外互审制,与兄弟查新机构合作建立互审、机制,确保查新报告质量。(2)严格执行国家查新规范,严格查新流程,统一报告格式要求,结论表述客观、准确、可信。(3)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订扬州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管理办法、质量评价制度、考核指标和奖励办法等15项规章制度,于查新网站,既规范了查新员行为又便于查新委托人了解查新流程,配合完成好查新项目。
3.4 构建服务平台,提高查新效率
我们依托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苏中地区文献中心,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2006年,通过省、市、校共建,研制开通了“苏中地区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和“扬州大学――扬州市中小企业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2007年,基于网络,采用AJAX+SQL技术自主研制开通了“扬州大学科技查新远程服务平台(http:∥kjcx.yzu.省略/cxztw/default.asp)”,其主要功能包括查新服务信息;查新用户在线委托提交,相关科技资料上传,查新进度适时查询,查新结果下载,查新费用适时查询;查新用户信息反馈;与查新员适时交流;查新委托智能分发与存档;查新报告智能化辅助撰写与存档;查新报告审核;查新档案的管理;查新项目分类统计;查新项目分层次管理等(图1)。查新服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查新服务的远程申请提交和查新工作的现代化科学管理,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快捷、优质的科技查新服务,显著提高了查新工作效率[5]。
图1 科技查新远程服务平台构架示意图
3.5 注重对外宣传,增强服务意识
近年来我们重视查新服务的宣传。对内,主动与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学校科研动态,主动为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提供优质服务。对外,充分利用已建的科技查新门户网站和业务员主动推介等多种形式宣传查新服务,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及科技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查新需求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增强主动服务意识。通过宣传,对外查新服务量明显增长,近年来已达60%以上。不仅为校内科研与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服务,而且为地方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4 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4.1 关于高校查新机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对高校科技查新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高校查新机构绝大多数挂靠并设立在图书馆,其有利的一面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和文献资源优势,为校内、外的科技创新研究提供咨询服务。但是,仍有一些影响因素值得思考与探索,一是为本单位科技查新服务的回避制,二是高校图书馆非营利性机构的管理体制对查新咨询有偿服务的制约。为克服这些问题,可探索将高校查新机构纳入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参照高校科技企业运作模式,如注册“大学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对校内、外开展科技查新、情报咨询、定题跟踪等科技信息服务,真正实行独立建制、独立管理、独立核算。为充分体现查新服务的公正性,查新服务机构可逐步走向社会化,实现第三方科技新颖性查证。
4.2 关于高校查新队伍建设
查新队伍是提高科技查服务质和量的决定因素。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服务对科技查新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和满足快速发展的科技新颖性查证需求,应重视查新队伍建设,一是要制订查新队伍建设规划,根据查新机构类型及查新业务专业需求,有计划的引进人才或调整队伍结构。二是实行查新人员准入制,明确查新人员基本条件。例如:具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有科学研究经历;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能熟练阅读和理解英文专业文献,英语水平测试六级以上;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熟悉文献信息检索、加工、分析与判断等基本技能;爱岗敬业,有较好的综合素质,等等。三是重视和加强查新人员的在职培训,包括专业知识、查新技能和英语水平的培训。四是建立“专、兼、辅三级应急查新队伍”,应对周期性大量集中查新业务的压力。五是实行岗位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4.3 关于查新资源建设与共享
查新资源是科技查新服务的基本要素。查新资源健全与否直接关系科技查新的查全率和可信度。查新利用的资源主要是数字化资源(中、外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化文献资源又是查新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目前,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大学向数据商购买文献资源的远程访问使用权,其首次购买和年使用费十分昂贵且逐年增长。所以,大学为保证科技查新服务的正常开展,应根据查新需求制订查新资源建设规划,逐年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更新和完善查新资源;大学之间可联合采购资源,建立可共享的文献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建与共享。
4.4 关于科技创新与查新范围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分为3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价值实现。严格意义上说创新不分地区和国界。随着科技发展、国际交流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我国查新界长期延用的科技查新范围(“国内查新”、“国外查新”和“国内外查新”)应有新的认识。目前,对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或科技成果申报等科技管理部门应提出“国内外查新”的要求。应逐步取消“国内查新”和“国外查新”的查新范围限定,统一进行“全球查新”(“国内外查新”),以规范科技新颖性查证的国际化标准,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与国际全面接轨,推动我国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Li Aiguo.A Kind of 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y Librari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7,33(1):144-148.
[2]谢新洲,李永进.科技查新与创新评估[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