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社交媒体的普及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6 08:23: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交媒体的普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交媒体的普及

篇1

互联网

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互联网用户人数加在一起后,将得到全球互联网用户的总人数,该数字目前已达到2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约35%: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移动用户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1.5亿人,而这仅仅是保守数据。目前针对某些国家获取的可靠数据仍不够完整,但据国际电信联盟(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估算,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可能已接近30亿,这些用户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使用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

此外,用户的分布并不均衡,世界上的一些国家仍在为“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两位数”这一目标而奋斗。特别是非洲、中亚和南亚地区,分布在这些地区的用户数量相对较低,另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这些地区有相当大一部分增长,是来自于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但目前尚未统计出具体的数字。

提到互联网普及率的继续增长,很明显的一点是,在未来数月,绝大多数新开通服务的用户都将是移动业务用户。正如下方图中所示,移动业务普及率的分布与世界人口的分布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这表示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在接入互联网方面有着良好的现实机遇:

移动数据流量资费仍是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障碍,但是随着资费的持续下调 ,同时收益也日渐增长 ,未来 , 我们可能会看到 , 发展中国家中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加大对高可靠性互联网接入的重视。

社交媒体

在过去的一年,社交媒体继续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一些热门社交网站的新注册用户人数在2013年全年就增加了1.35亿。

但是,这一数字给人造成一种轻微的假象, 并掩盖实际的数据增长情况 , 因此我们决定 , 在今年的报告中,将仅通过关注月活跃用户数量来报告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所以,今年的某些数据可能会低于去年同期的数据(当时我们采用的是某些平台的注册用户数量),同时,活跃用户数量的实际增长率数据可能看起来会低于它的实际值。

考虑到使用环境、关联行为和品牌机遇的不同,我们也决定在今年的报告中,将WhatsApp(网络信使)和微信等聊天应用与社交网络分开来进行分析。

但是,这些平台将继续吸引用户和营销者的关注,他们庞大的活跃用户群反映出一个趋势:

而且看起来,对于各个不同的人口统计群体来说,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这些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断增长的普及率可能会为各个平台的特定用户群带来一些改变,但即使是人们的使用习惯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也仅仅体现在人们从一种社交平台转向另一种社交平台而已,而并非完全地放弃使用社交媒体。

尽管社交媒体已日益普及,但社交网络普及率在全世界的分布仍是不均衡的:

正如人们预料的一样,移动设备在社交媒体领域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Facebook在一份报告中称,在它的12亿全球月活跃用户中,有近三分之二的用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这一平台 , 同时 , 在任何特定一天,都会有近一半的用户完全使用移动设备登录其平台。

移动设备的重要性也能通过其它的平台反映出来 , Twitter正日益成为一个被移动设备所主宰的平台 , 此外,诸如WhatsApp、微信和Instagram等平台也开始完全依赖于一个移动生态系统。

移动领域

鉴于上述情况,大多数营销者现在已接受一个事实:移动设备是人们最重要的设备,但是它们所带来的机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继续发生着演变。

连网型移动设备早已超越传统的上网设备,例如笔记本和个人电脑等,而且,智能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量也超过了功能型手机的销售量。

移动用户数量在2013年骤增1.73亿 ,据粗略估计 , 目前全球活跃移动用户的数量已经相当于世界人口的 93%。

而且,移动设备在全球的普及率也更趋于健康状态,有三分之二的非洲人口已经用上手机。同时,移动业务在许多地区(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普及水平已经远超100%:

在过去的几个月,全球的移动宽带接入数量也呈爆炸式增长,目前已有15亿人能够通过其移动设备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访问互联网:

区域性视角

许多西方国家大都使用相同的社交媒体,但同时也有一些地区坚持自己的个性化喜好。例如,中国和西欧地区的用户依然青睐当地的社交网络,而非洲、中亚和南亚地区在互联网普及方面,仍然面临着互联网用户数量严重过低的问题:

亚洲

2013年,在这一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所有的数字化业务在这一年里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中国,无论是QQ空间庞大的活跃用户群,还是微信用户数量的惊人增长,都使得社交媒体巨头持续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

但是,日本和韩国的社交媒体的格局却发生了变化,诸如LINE和 Kakaotalk等聊天应用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但是目前还没有公司月活跃用户数据 , 所以很难准确地判断出将这些平台与Facebook和 Twitter等传统网络相比,会得出怎样的结果。

有趣的是, 以上两国所 “ 宣称 ” 的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与Facebook所描述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存在巨大差异,这表明,东北亚的互联网用户可能正在使用多种不同的平台。

在上述两国中,Facebook用户规模继续领先Twitter,并且目前看来,Facebook几乎在所有地方都保持着龙头老大的地位。

对于Facebook的全球主导地位来说,中国和东欧国家则是少数的几个例外,在这几个国家中,QQ空间和VKontakte才是真正的龙头老大。

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2014年,Facebook凭借其10亿以上的月活跃用户人数, 将继续在社交媒体领域扮演核心角色。

局部视角

在今年的报告中,我们也将深入更多细节之处,并着眼全球24个最大的经济体,对其当地数字生态系统提供深刻的见解:

篇2

下图为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互联网普及率数据

篇3

2012年的“3·15”,央视曝光了麦当劳、家乐福质量问题,随后两家企业纷纷借助微博做出回应和澄清,尤其是麦当劳在质量问题被曝光一小时后就通过官方微博从“界定问题——表明态度——改善行动——明确传递对象”四个方面向公众做出回应。“@麦当劳”称:“央视‘3·15’晚会所报道的北京三里屯餐厅违规操作的情况,麦当劳中国对此非常重视。我们将就这一个别事件立即进行调查,坚决严肃处理,以实际行动向消费者表示歉意。我们将由此事深化管理,确保营运标准切实执行,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美食。欢迎和感谢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及消费者对我们的监督。”

伴随微博转发与用户评论的推波助澜,该官方声明有效触达上千万网民,麦当劳从回应速度、诚恳态度、违规处理行动上,无疑获得了公众与媒体的理解,最大程度上弱化了央视曝光的负面危机影响。从目前来看,央视“3·15”对麦当劳品牌的负面曝光并未让麦当劳的销量和品牌声誉造成致命性冲击。

篇4

1. 社会化媒体(微社交)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从技术上来讲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工具和平台。社交媒体的产生,依赖的是WEB2.0的发展。从内容上来讲,所谓社交媒体应该是大批参与者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互动的过程。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QQ、博客、论坛、播客等等。随着4G的到来,基于视频应用的社交媒体又将搅动起一番新的浪潮。

社交媒体近两年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微营销、微社交这些理念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改变着我们的社交习惯、消费习惯,进而对服务方式、内容产生影响。

2.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通过这种融合催生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并且正在成为客户应用的主流,典型的就是APP和腾讯的微信。

人的需求和技术的可能性是发展的最主要原因,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离不开这些因素,总结归纳有一下几个方面:

(1)人们对互联网的深度依赖

(2)3G的普及、4G的即将全面商业化和无处不在的WiFi

(3)手机终端智能化的普及

(4)以APP为代表的轻量级应用的丰富

随着3G的普及、4G的到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带宽瓶颈不是问题,信息终端的移动性也不是问题,正像中国移动在广告中宣传的那样:未来已来!移动互联时代真的到来了。

3. 云计算和大数据

2013年大数据成为热点,我们很多人是从英国作者舍恩伯格所著的《大数据时代》中了解到了大数据。其实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大数据的产生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二十年来PC、平板电脑、手机的大量普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十亿的人在线从事着各种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产生了庞大的数据,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继续产生着海量的数据,这一切都为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云计算和大数据正在改变着信息技术的全貌,并对基于信息基础之上的商业模式、商业运营产生深远影响。

麦肯锡在最新的《信息技术引领未来商业模式10大趋势》中第二项提到“大数据”和高级分析,认为:“数据和分析已经成为新型竞争力的一部分,企业越来越善于创建更为精细的消费者群体细分,并为其定制产品和服务”。

二、推动客户服务方式转变的原因

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推动着商业模式的创新,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必将推动着客户服务方式也发生深刻的变化。

1. 商业模式的转变

到目前为止,电子商务经历了B2B、B2C阶段,正在向O2O模式发展,商业形态变了,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成为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体验式营销、互动式消费、情感式消费成为一种趋势。未来的商业营销是建立在“社区”营销基础上的,这个是广义的社区。新媒体的基础是什么?社区,每个企业都要营造自己的虚拟社区,通过这个生态环境的建立,社区大量的粉丝就是你忠诚的客户。我们过去把提高客户满意度作为客户服务的重要指标,新媒体将是提高客户忠诚度的一条重要渠道和途径。

2. 消费者习惯的转变

消费者习惯也在发展着变化,我们都知道客户需求推动客户消费,客户消费接受客户服务,这是传统的消费——服务模式。当今社会“体验式营销”风靡,正日益被商家和消费者认可,所谓体验式营销就是通过营销策划让客户首先感受并体验产品和服务而区别于传统营销模式。体验营销通过看(See)、听(Hear)、用(Use)、参与(Participate)的手段,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重新定义、设计的一种思考方式的营销方法。这种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体验才是购买行为与品牌经营的关键。通过体验营销,客户了解产品的价值和使用,消除了客户疑虑,建立起了商家与客户的信任关系。

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O 2 O(Online To offline)成为今年非常热的一个概念,通过线下商务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虚拟和现实交融的互动式体验,刺激吸引“时常在线”用户的消费欲望,极大地扩展了商家与消费者沟通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未来的消费模式很可能是“所见即所得”,客户在网上和线下看到一款自己满意的产品或服务,通过手机向多家商家查询价格,最后以最满意的价格下单成交,基于物联网的的物流配送将快捷地把所购买的商品送到他的手中。

三、客户服务新趋势的探讨

1.客户服务内涵的扩充

客服中心已经从过去的向客户提供服务支持的单一模式向客户行为分析、客户心理把握、客户需求感知全方位转变。麦肯锡在《信息技术引领未来商业模式10大趋势》第四项中提出“一切皆服务”认为“购买和销售由实体产品延伸而来的服务,这一商业模式的转变正在加速”,提升和完善客户服务方式,从而使客服中心服务具备了五大核心要素:

(1)面向用户的完整行为过程

(2)完善的服务价值链

(3)情感服务、信息服务、实体服务和全媒体通信服务无缝融合

(4)专业化、个性化、差异化和综合化

(5)多主体服务、互为补充

以上将成为客户服务的新趋势。

2.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的变化

从电话渠道过来的客户语音服务需求会减少,基于在线客服、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客户服务将会大量增加。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小米的商业模式无疑是成功的,小米微信公众帐号后台客服人员有9名,这9名员工每天回复100万粉丝的留言,通过微信帐号后台回复用户的留言。小米开发的微信后台可以自动抓取关键词回复,微信客服人员进行一对一回复。过去小米主要是通过群发短信,100万短信发出去,就是4万的成本。微信使小米的营销、CRM成本降低。所以从这点来看,社交媒体将会成为客户服务一个重要的渠道。

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人与人交往的空间不再成为障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时间不再成为我们社交的障碍。随着社交媒体等新媒体进入客户服务系统,客服中心除了满足客户服务的需求外,由于社交媒体的特性,客户黏度会大大增强,这必将带来客户服务的频度、服务的周期、服务内容、服务要求的变化。客户服务需求的频度会增多,交互会越来越频繁,持久沟通联系的客户会越来越多,这样客户感觉服务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客户的忠诚度和信赖度将会大大增强。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客户基于不同服务场景的服务需求将会使沟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越来越多样化。

前面已经讲了“一切皆服务”将会成为商业的趋势,营销和服务更加密不可分、不分彼此,严格意义上的呼入服务和呼出营销界限将模糊,座席将成为“全能战士”,客户服务必须适应这些趋势。

3. 客户中心服务系统的变化

(1)现在的客户服务中心以电话呼入呼出为主要服务手段,系统主要是通过硬件+呼叫中心中间件+CRM软件构成,通过自动语音和人工座席提供服务,讲究的是系统的稳定性,支持多硬件厂商、报表系统丰富、开发接口支持业务快速开发。我刚才讲了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型媒体过来的客户服务会呈上升趋势,传统的电话联系是间断性的、持续性不够的,颗粒度太粗,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今天客户服务的要求了,基于场景的、支持体验式感受的、满足移动互联和社交媒体的客户服务系统将会占据主流,客户随时实地的服务需求会得到满足。

(2)“业务为王”、“内容为王”的理念将会将会在客服中心系统越来越突出,媒体类型将不会被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将会降到一个从属于业务的地位,业务驱动为主将会是主流。业务模式决定业务流程,业务流程驱动媒体应用。

(3)现在大多数座席的CRM系统都是通过来电弹屏,弹出客户资料,区分新客户还是老客户。这种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媒体渠道的多样化,也不能适应社会媒体的引入带来的客户类型的多样化。业务系统只有对客户分类进行更加精确的划分,通过这种对客户的精确细分,客户服务更加有针对性,客户才能得到一对一的贴心服务。

篇5

这些都是传统汽车公司梦寐以求的最理想的商业模式,但是,没有一家传统汽车公司敢试和能试,倒不是特斯拉的营销模式不可复制, 而是没有一家传统汽车公司的掌门人能够具备像马斯克那般红透美国商界半边天的个人“网红”魅力,之前没有往后也不可能有像马斯克既能造太空飞的运载火箭,也能造地上跑的高端电动汽车,或许还可能造出真空管道里飞窜的超高速列车。对于乔布斯和马斯克这类商界教宗,其信徒般的消费者是不需要再信广告的。

我们看到目前国内若干家新创电动汽车公司将尝试仿效特斯拉的模式,尽量塑造企业创始人的个人形象魅力,起到少花钱乃至不花钱也能办大事的佳效,最好能像乐视掌门人贾跃亭在大型会上高歌“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

而传统汽车公司还得乖乖依赖媒体来吆喝。近期两家汽车公司都大张旗鼓尝试用网红手段打造新产品知名度,引得各路人马议论纷纷。不管评价怎样,网红营销手段已经在汽车营销界登堂入室,网红手段不可不视,不可小视。

汽车公司哪怕年过百岁还是那个汽车公司,只有非存即亡的两态;而媒体的变迁则是连续跳跃性的,从最传统的杂志、报纸、印刷册页到广播、电视,跨越了百年以上,不是替代性的发展,而是共容性的并存;等到近二十年的互联网普及,对传统媒体的侵蚀仅为量级上的差别,汽车公司对以门户网站和垂直网站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的广告投放量有了显著倾斜。当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大规模普及后,再叠加上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大众媒体的属性才真正有了质的突破。网红的出现正逢其时,没有移动智能终端和网络社交媒体的捆绑也就没有网红存在。

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基于电波的广电媒体传播威力已经无法与移动客户端相抗衡,汽车公司对媒体的需求原则永远是“有奶便是娘”,谁最好使就投入到谁的怀抱。众所周知,配有社交媒体的移动客户端几乎连接了中国2/3的庞大人口,但是选择以什么形式进入这块看似无边无际的领地同样要选准突破口。选用网红手段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新尝试。可是,网红能红的门槛很高,只有具备新、奇、特的内容才易招徕看客关注和病毒式的扩散传播。

篇6

表演。大数据时代下,现代人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的“数据化表演”正在改变着自己,且在此过程中个体在数字世界中的自我表演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也让人担忧。

虚拟后台的侵扰与隐私观的转变

社交媒体的功能应用使后台的侵扰无处不在。如果我们把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表演的后台看作是个人隐私的话,那么数字化生活中,网民的这些后台被他人侵入的机会越来越大。社交媒体的一大特征在于它模糊不清的边界,从而使之兼具私密性和公共性。事实上,我们并非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究竟会被谁看到。这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的“后台困境”,即“当时没有被摄像机镜头对准的区域,或是‘实况录音’的话筒感应范围之外的区域。”我们自以为是可以尽情放松的后台。

以微信、微博、人人网、QQ空间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用户活跃度非常高。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上的功能来实现个人空间的装扮,信息分享、交友沟通、好友动态、转发、获取位置、签到、照片美化等。这些功能拓展用户在数字环境下的生活乐趣以及社会化程度,但也正是这些功能使得用户空间的隐蔽性在一步步缩小。美国学者杰弗里·罗森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多数观看多数的“全视监狱”,我们从来不知道在任意时间内我们看到谁,以及谁在观看我们,个人不得不担心自己在公开和私下场合表现的一致性。不仅如此,在社交媒体进行

表演并且这些表演的数据与痕迹被纳入数据库的背景下,个人信息无时无刻不被搜集、整理、查询和获取,而且大多数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

尽管用户知道使用社交媒体存在隐私安全问题,但是用户在采取隐私保护方面却行动迟缓。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的一项名为《社交网络个人用户的隐私认识与保护》的调查中,46.72%的被调查者认可“在社交网络中留下个人真实信息”。虽然各社交媒体都有隐私政策,但是实际使用中,很少有用户注意和使用这些隐私设置。用户在上传、分享照片的时候,很少设置相册密码,或者只允许社交网站上值得信任的特定人群分享。相反,在使用社交媒体的时候,更加愿意我们的照片、信息被扩散到更大的朋友圈里,希望得到更多的浏览和赞同或者评价。正如微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达纳博伊德所说,“隐私权是对于大数据存在巨大的紧张和焦虑的源泉。”

在此情况下,主体对隐私的期待程度逐渐降低。尽管用户普遍存在隐私忧虑,但是隐私忧虑并不会直接影响隐私保护行为。诸多研究表明,在社交媒体自我表演的用户虽然认识到隐私问题的存在,但是没有采取和现实社会相似的措施,这种情况被称作“隐私悖论”。相对数字世界的用户而言,隐私需要重新定义,隐私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

加重社会的集体焦虑和孤独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指出,我们因为要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在数字世界里不断分享,不断交流,但事实上,这种对联系的渴望,与其说是一种治疗方法,还不如说是一种病症,它表达着害怕孤独的焦虑。尽管包括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的社交媒体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空前密集,看起来我们在这些社交媒体上因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能够较长期有效地控制扮演的每一种角色。然而,虽然人们之间的链接增加了、角色更加多样自由了,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焦虑和孤独。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现代社会,社交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紧张的生活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有分享心情、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从表面上看,伴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功能社会化,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得到了有效治疗。因为,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结交更多的朋友,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为社交所需的表演手段。

数字化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使得我们24小时都生活在移动网络的包围中。哪怕睡觉的时候,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都在不停地更新。基于移动终端进行的社交表演,看起来随时随地丰富多彩,这种对于手机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依赖,加剧了人们与现实社会的隔离。移动社交表演虽然可以有效掩饰自己在社会经济地位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欠缺,但是占用了用户大量的碎片时间,从而忽略了身边实际的熟人社交。这正如网友的调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使用过社交媒体的人都知道,我们要么在发照片、要么在炫美食、要么在晒幸福、要么在普及一种知识(自己擅长或经验的)。隐藏在电脑或移动设备前的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赞同甚至是羡慕。雪莉·特克将这种社交现象称之为表演性文化。在这种表演中,表演者所有时刻都是身在前台,甚至于其心理状态也是一种表演。社交媒体似乎营造了人际更好的沟通,其实这只是错觉,实际上却让人们更加孤立。所以,在一个新的层面上,雪莉·特克给现代人贴上了“孤独大众”的标签。

现代化过程中,依赖亲情宗亲、近邻关系维系的传统社区正在加速瓦解,人们生活在一个个脱离本土、松散链连的社会网络中。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网络,虽能提供必要的情感或物质支持,但与以前街坊四邻式的照应及群体的保护已截然不同,这使我们的心理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中。因此,离散型社会让人的内心更加孤独。

依赖于社交媒体的社交表演不仅增加人们现实中的社交焦虑,也切割了传统社会中家庭的共享空间。人们原本依赖面对面交流而培养的强关系,现在却不及社交媒体中的弱关系交流得频繁。

内省式思考能力的降低

内省式思考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内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它是一个社会过程。个体在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中,总是要考虑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印象,从而重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内省式思考并不是绝对的主观精神活动,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演,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展示过程。在这种表演下,个体内在的自我在丧失独处能力以后倾向于彻底消失,剩下的只有不同于外在的自我来来去去反弹后虚无缥缈的回声。

社交媒体的功能设置总是试图提高其易操作性、智能化、便捷性、可视化,它给用户带来的是一种感官上的愉快以及大脑的解放。自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普及以来,140字的碎片内容出现的频率逐渐替代了之前长篇的博客文章和日志。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易操作等特点使得屏幕前的用户疲于转发、评论、发照片等,而“点赞党”的出现正是这种虚拟社交中导致人们肤浅的表现。社交媒体的个体表演不同于日常社会中面对面的表演。社交媒体的表演者可以说是没有观众的,它不像特定的剧场,它的受众大多数时候是缺席的。社交媒体中表演者与观众的分离导致表演者不用在表演中随时调整自己遵守纪律谨慎表演。正是由于观众的反馈总是延时的,所以当表演者脱离那种表演情境后,因自我调整而展开的自我反思也就削弱了。

社交媒体的内容以简短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为主,重在与用户间建立一种感觉。个体在社交媒体这个舞台上的表演也同样关注自己的个人形象,并通过一些印象管理策略来提升这种公共形象。

社交媒体的表演性文化,催生了个体在表演中的公众性自我意识(包括那些身体外貌可以开放的供他人评价的部分)的增强。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内省式反思的减弱,个体的自我意识(情感、态度、价值等)也会相对降低。在社交媒体上,用户更愿意被更多的人关注、得到更多的反馈。发文字内容的时候由于字数限制,用户总会想办法让文字更有吸引力,会精心润饰,好好斟酌,有时候还会精心寻找图片来配合;发图或照片时,会用工具进行修饰;此外,微博主页、QQ空间等这些是个体在社交媒体中身体的延伸部分,也会得到精心装饰和美化,不少用户还会去买会员资格来增加美化功能。这种表演文化导致用户在这种快餐化、信息视觉化的环境下容易只注重外在感觉。

社交媒体造成人们孤独的原因

1.社交媒体的交流替代了日常交流

社交媒体似乎营造了人际更好的沟通,其实这是错觉,实际上却让人们更加孤立。

2.人们低估了自己的负面情绪

篇7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27-02

纵观人类的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创新都会对人类的信息传播内容和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相较于书信、书籍、报刊、电话、广播、有线电视等传统媒介,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介,正在影响我们的传播生活。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者。”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合了多种传播方式,包括搜索引擎、网络电视、社交网站、视频网站、手机报刊、手机APP等,呈现出数字化、互动性的新特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而大众参与到互联网生活中去,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网络数据,诸如情感需要、社交生活、消费需求、金融服务、医疗卫生等。这些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公众行为信息和个性化需求信息。这些信息资源在最初阶段还是杂乱无章的信息集合,但是经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依靠科学智能的计算与统计方法,便可将其系统化、结构化为能指导其他行业发展的信息,由此这类大众在网络世界上生活的“足迹”便具有了重大经济和战略价值。未来社会是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而新媒体行业,尤其是地方、区域性的新媒体行业,如何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利用各种信息数据资源,创造新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为受众和用户提供分众化服务和个性化体验,引导健康的舆论导向,促进本地区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就成了地方政府和新媒体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辽宁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CNNIC的 《2016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同时,“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14亿,年增长率为8.8%,网民使用比例达到84.0%。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5.71亿,占手机网民的82.2%,年增长率为18.6%。”可见,越来越多的中国网络用户,开始通过移动终端上的新媒体资讯平台,来获取实时新闻资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资讯传播方式已经渗透到绝大部分网络用户的日常生活,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根据这份报告中“中国内地分省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表显示,辽宁省的网民数已达2741万人,截止到2016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2.6%,相较于2015年的62.2%,增幅0.4%,占全国互联网普及率的第7名。对比这些与新媒体发展息息相关的数据,可以发现,辽宁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网民数量比、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宽带用户数量、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都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为辽宁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肥沃的土壤。

在这样时代必然的趋势之下,辽宁地区的传统媒体行业,甚至政府机关单位也开始意识到新媒体在市场价值、舆论导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早在2013年辽宁日报报业集团便与腾讯公司联手打造了“大辽网”这一辽宁城市生活信息的门户资讯网站。除此之外,辽宁省公安厅、气象局、交通厅、消防局,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新北方频道、辽宁新闻频道、辽宁新闻早早报频道,辽宁日报、华商晨报、抚顺晚报、时代商报、辽宁朝文报,以及沈阳、大连、盘锦、抚顺、丹东市人民政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媒体都纷纷在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平台建立公众账号,主要面向辽宁网络用户,实时讯息。这些立足于辽宁地区用户的本地新媒体平台,其讨论的话题多集中在本地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相对于全国性甚至全世界性的新媒体平台,存在信息覆盖少、影响规模小、形式单一、潜在舆论安全隐患等多方面问题。但是这些媒体平台却有着辽宁地区用户这一精准的服务与受众群体,区域特色明显、反映地区用户需求精确,可以有效帮助辽宁本地政府、企业,在舆情监测、广告投放等方面提升“服务效能”。

二、大数据背景下辽宁新媒体的发展对策

(一)拓宽新媒体发展路线,打造大数据新媒体咨询集团,建立辽宁新媒体大数据资源库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挑战了新媒体行业面向未来的战略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宁新媒体行业应拓宽自身的发展路线,打造多元化的新媒体资讯服务和新媒体大数据咨询集团。一方面,新媒体网站和自媒体账号要发挥微博、微信公众号、资讯门户网站的特色优势,利用新媒体时效性强、互动性高、信息容量大的发展优势,立足于辽宁的地域与人文文化特点,通过文字、语音、照片、视频、GIF动图等多种形式,来与辽宁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切身相关的新闻资讯。

另一方面,新媒体门户网站不应只看到自身作为新媒体资讯传播平台的价值,也要看到自身作为社交用户行为数据收集平台的价值。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的新特点,网络用户可以对新媒体平台和个人的新闻信息进行浏览、搜索、转播、评论,甚至通过讨论参与到热门事件中去,这种参与行为所产生的数据,蕴含着丰富的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是一笔资源财富。因此,具有一定实力的辽宁新媒体公司,可以在传统的新闻资讯业务之外,拓展开发用户大数据资源,建立大数据分析部门,吸引相关大数据高端处理人才和程序工程师,搜集全部用户的上网数据、社交数据、网页数据、多媒体数据、新闻数据、行为数据等信息进行结构化分析,建立新媒体大数据资源库,挖掘其中潜在的商业价值。这类经过系统化、结构化分析的大数据资料不仅可以指导新媒体公司自身更好地投放新闻资讯业务,形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良性发展循环,也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从事件发现、事件分析、事件处理到事件总结的一系列的大数据咨询服务,实现对辽宁网民的民意分析,提高辽宁新媒体的行业竞争力。

(二)全方位创新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手段及理念

在媒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先掌握受众的兴趣偏好、群体消费习惯和趋势,谁先做好受众的信息消费行为分析,谁就可以在未来的资讯安排方式、媒体营销手段、媒体规划理念中做到有的放矢。随着各种博客、微博、微信、社交网站、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新闻资讯的来源不再只是新闻工作者,每一个普通网络用户都可以将身边的突发事件到社交媒体上,由此所产生的海量信息对于新闻资讯的编辑分类方式提出了挑战。以往的媒体网站采用的是人工编辑的方式,将资讯按照类别分块呈现;或者是通过搜索引擎按照相关程度顺序排列新闻资讯,以供用户浏览。由此导致的是具有相关性的新闻资讯之间往往是单一的、孤立的,浏览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用户快速了解热点事件发展脉络与相关信息的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促进新媒体资讯编辑方式的创新,便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辽宁网络用户的搜索关键词、浏览习惯、评论话题种类等活动行为“足迹”,来分析用户所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经过后台计算,将这些内容自动推送到用户面前,让“数据编辑资讯”,从而在很大限度上提高新闻资讯的传播效率与效果,增加用户使用黏度。除了上述资讯安排方式上的创新,大数据技术也影响着新媒体营销手段上的创新。传统媒体的盈利来源主要是依靠V告和销售收入,而互联网新媒体很多的资讯都是无偿提供给受众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因素”也就是广告收入就变得很重要,而如何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上,更精准、更有效地投放广告呢?也是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样本用户群的性别、爱好、浏览、评论,根据用户的潜在需求精准地投放广告,立足于本地用户的地域化特色,为本地有营销需求的单位合理投放宣传广告。

篇8

麦肯锡本次调研访谈了超过6000名中国互联网用户,覆盖了中国一至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共计约6.3亿的用户,对其数字和意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挖掘。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6种数字行为进行分析,一是通讯和移动;二是社交网络,像微信,像新浪微博都有覆盖;三是游戏;四是在线视频;五是叫电子商务,六是O2O。

这份名为《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对选择和变化日益强烈的渴望》强调了以下五个趋势:

第一,社交商务呈现强劲增长趋势。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国家之一。我们看到我们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78分钟,美国是67分钟。我们依赖亲友推荐的人数占比差不多有50%,美国差不多40%,而且这两个趋势现在来看,是在更迅猛的发展当中。到明年可能要把“之一”去掉,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一个国家。

图1:消费者在使用社交网络后花在不同活动上的时间变化调查

社交媒体我们看到从单纯的沟通功能逐渐演变出CRM和购物的功能。社交网络在中国市场在慢慢不断的快速演变的过程当中。调查显示,社交网络大大促进了消费者使用网络购物,网络购物的时间在大幅增加,观看网络视频,浏览新闻也都是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另外,2014年,数千商户将中国流行的直销模式移植到移动平台上,通过建立半私密的50-100人组成的微信群,向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销售从有机蔬菜到最新时装等各类商品。2015年,这一趋势仍将继续,更多商家可以借助中国庞大的社交用户人口打造数码版的直销网络,依赖口碑和推荐,销售更多的商品(如化妆品、医疗保健和保险产品)。

第二,线下实体零售店向“展示厅”的转型。麦肯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16%的消费电子产品是通过线上售出的,而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1%。实体店的展示效应(即购物者在店里浏览商品但通过其他渠道包括线上渠道购买)对30%的消费者而言尤为明显,他们会在店内浏览并同时用手机进行研究,而他们中只有16%最终选择在门店购买此产品。

图2:消费者购物渠道调查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刘家明指出,门店将来不单纯是交易的一个渠道,更多是展示的功能。

第三,消费者对线上线下融合(O2O)已经非常普及并将持续发展。71%的中国数字消费者已经在使用O2O服务,其中97%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在未来6个月内仍会继续使用O2O服务甚至增加使用频次。而在还没使用过O2O服务的消费者中,近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在未来6个月内进行尝试。

图3:2014年中国消费者对O2O的预期调查

2014年,中国消费者对O2O的预期也变得更清晰:针对货物和商品,72%的消费者希望O2O可以提供网购商品线下退货,56%的人希望可以线上下单、线下取货。

第四,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都在使用电子商务,网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8%和60%。农村用户中的“网络达人”更是比一线及二线城市多出25%,渴望第一个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

图4:农村消费者网购情况调查

图5: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和网购人群分布情况

在具体数字上,第一互联网的普及率在一二线达到76%,到三四线是47%,到农村19%,但是在被渗透的这些人群当中,用过电子商务网购用户,19%普及互联网的人群里面有64%用过网购。

“很有意思的是,虽然在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仅为19%,但是在电子商务的使用上他们跟城市居民一样活跃,”麦肯锡全球董事季翔说,“我们看到,中国一些领先的零售商已开始迅速行动,建立县级运营中心。这些举措不仅方便了商品的下乡,也加快了农产品向城区的输送。”

报告指出商家可以借助这些“网络达人”在物流和分销体系还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占领市场。

农村消费者其实他的互联网渗透率还不是那么高,很多人不一定有智能手机。但是我们看到像浙江桐庐县淘宝村店,在村里面有一间房子,里面有电脑,有宽带,村里组织会使用淘宝的人来为村民统一购买商品,他们“双十一”完成订单1229个,平均单店销售额11000元。

篇9

而现在,事情可没有这么简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现有的营销模式随时可能被颠覆。与此同时,付费推销信息的地位也一落千丈。由于社交媒体和口头平台所携带的信息比传统广告更有分量,品牌需要大力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监测舆论,在所有相关的接口上传达信息。

营销者们应该摒弃那些过时而狭隘的购买路径,学习掌握更加迂回有效的营销方法。虽然各品牌的理想用户体验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营销者们应该注意以下五点:

Step.1增加技术多样性

要想跟上科技飞快的脚步,品牌除了深化技术背景之外别无选择。因此,德纳咨询公司的一位分析师预测,到2017年,市场总监在IT技术上的花费将超过信息总监。而eBay网的一项调查说明,每个消费者平均要使用5个设备或平台来完成1次调研或购买。现在,我们面临的却是双重挑战:一方面要在相关渠道中增加用户体验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达到投资回报标准。

Step.2定制为王

光知道你的顾客是谁远远不够,营销者更应明确每个顾客在品牌互动中的位置。那些过时的群发消息应该被换作有针对性、目的明确的互动,哪怕是下载一个app,转发一条广告链接还是将一件商品添加到手机购物车中。这样一来,顾客和品牌间的联系将不断深化,直到他们甘愿为品牌进行在线推广宣传。

Step.3平衡赢得媒体、自由媒体和付费媒体

近来,品牌提倡者大多活跃在赢得媒体上(如在线社区和社交媒体网络),而不是付费媒体(如传统广告)或者自有媒体(如网站和博客等品牌资产)上。诚然,社交媒体广告的引进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赢得媒体和付费媒体间的界限。但是,真正有机的互动才是品牌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很简单:将顾客变成合作者。不管是Burberry还是星巴克,这些顶尖品牌都围绕着“用户创造”这一主题发起了许多成功的社交媒体运动,成功将自己的用户变成了甘愿为品牌进行线上宣传的“合作者”。

Step.4听从粉丝建议

篇10

Quintly追踪了2017年全年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上英国品牌追随者发展、内容/策略,以及用户参与和客户服务情况。

主要发现:

Burberry和Marks & Spencer在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上的追随者数量都排在前五位。

BBC在Facebook和Twitter上最活跃,发帖最频繁,在Instagram上排在第三位。

从发帖类型来看,视觉内容比其他类型内容高40倍。

品牌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的目的是提高参与度。从时间来看,三月、五月和十二月是互动的高峰。而互动量最高的三个帖子都是视频内容(除Instagram)。

从效率来看,Shell用最少的帖子获得了最多的互动。尽管BBC了很多内容,但是互动仅排在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