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管理细则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6 08:23: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经费管理细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研经费管理细则

篇1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17-0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高校为了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地位,由原来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功能,逐步向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多功能型转变,承担的科研项目逐年提高,科研经费也逐年递增,而科研经费的管理成为了科研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贯穿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是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的有力保障。然而科研经费在高校资金中比重的不断增长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漏洞的矛盾日益显现,因此,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合理、有效的使用科研经费,认真分析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有力地保证高校综合科技实力和水平的稳步提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经费管理脱节。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由科研部门负责,经费使用由课题负责人负责,经费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立项后,科研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及项目经费,没有对申请人编制的预算经费结构进行审核;课题负责人在申报课题时,为确保申报的课题被批准,主要重点在于提高课题申报材料的质量,经费概算作为一个附带内容,在主观上对其是否能按预算执行并不重视,预算编制时主要凭经验估计,对项目的各项开支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不能全面、真实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存在着预算编制不准确、不科学,经常会出现科研经费支出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以及截留、违规等现象;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实际发生时,侧重于报销手续是否完备、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只按项目预算进行核算,对科研经费的筹集、使用等全程缺乏了解,只能停留在单一的会计处理上,不能通过项目进程来控制经费使用。预算的编制仅仅是为了满足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而没有发挥科研经费预算的真正作用,失去了预算的严肃性,造成经费预算管理与经费管理严重脱节。

2.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失控。虽然各高校制定有详尽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特别是横向科研经费,支出随意性大,导致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在现实中没有严格执行。一是科研经费使用者钻规章制度的漏洞,主要表现在交通差旅费、业务费、劳务费、大额支付科研协作费、招待费等成本项目的使用上;二是机制上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实行“课题组负责制”,科研经费到账后学校扣除一定比例的费用,大部分由课题组成员支配;一般大的纵向科研项目可能有几个协作单位共同完成,项目负责人较容易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或转入与项目负责人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使用;有的课题组在外设立公司,科研经费不入学校财务而直接转入公司,以逃避学校财务的监督和漏逃学校提取的管理费,造成高校科研资金的直接流失;还有的将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资金以各种名义如合作、测试等方式转移至校外,使科研资金转为私人资金;还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接受科研项目,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进行实验,占用学校资源;三是报销发票中的明细项目与实际支出情况不符,在报销过程中,财务部门对各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监督力度不够,科研部门依赖财务部门最后审核,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停留在事后,审计无法发挥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作用。

3.结余经费管理不健全。随着高校科研经费的急剧增长,科研经费的沉淀现象日趋严重。部分科研项目结束后,剩余的资金长期挂在账上,有的项目甚至是几年以前的立项,应结题的不结题,应结账的不结账,结余经费用于不属于该项目的其他支出,固定资产不能进行清理,结余资金不能分配,使得高校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尽管教育部和科技主管部门为此曾专门下达文件,力图纠正,但收效至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造成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和项目财务管理的难度。

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1.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加强部门之间沟通。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均是学校收入,必须全额纳入学校综合预算编制中,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专款专用;其次,科研预算管理必须强调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科学性,以提高课题申报成功率;再次是确定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细化编制内容,按用途逐一在预算中列明。预算不仅仅是为了申请到项目,特别是在目前许多纵向课题经费的拨付、使用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的情况下,课题经费的开支直接与预算相挂钩,由于项目经费预算的专业性,各部门之间要进行有效沟通。科研部门要制订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细化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确定各项经费的支出比例(如:项目管理费、交通差旅费、劳务费、科研协作费、业务费、招待费、材料费、设备购置费等);课题负责人负责项目预算的编制,应严格按照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中的规定,认真严谨地编制项目预算;财务部门在经费使用前明确告知各项费用的用途及比例,科研经费的审批程序等,以保证其科学、合理、详细、明确、切合实际。

2.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范科研经费核算。首先,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科研人员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及结题决算,并且在项目经费的使用过程中指导科研人员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及有关财经法规合理使用经费;科研部门应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实施办法,规范各项经费的使用范围、标准、支出比例和审批权限,交通差旅费、劳务费、招待费、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应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抓实列支,还必须严格规范科研经费转拨行为,所有转拨的科研经费,必须由学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申请转拨经费的项目负责人应向学校科研、财务部门提供科研批复、项目合同及其他资料,经费转拨业务必须由学校财务部门依据经费转拨批件、项目合同书、协作单位的合法有效凭据统一办理转拨手续,不得将款项转入非协作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其次,科研人员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用健全的制约机制,将有限的经费真正用到项目中去。

3.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专用资金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资金支出结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并且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科研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相关信息,财务部门要认真核算结余,有经费结余的,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分配和使用结余经费;国家没有规定的项目,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兼顾学校和科研人员的利益,制定分配和使用办法。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及时处理结余经费,避免长期挂账用于项目以外的其它支出。

4.加大审计力度。长期以来,高校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力度不够,没有过程审计,资金使用效益审计,没有纳入常规的审计工作计划。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审计制度,在科研经费审计时,以项目为对象进行全额预算、过程控制、成本核算,严格把握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总之,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应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使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只有不断探索和强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才能使高校科研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善庆.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探析.财会通讯(综合版),2011(3)

2.周静林.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非常态的对策探讨.财会研究,2010(8)

3.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1)

4.沈菲,沈立峰.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当代经济,2008(12)

篇2

地震事业单位作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力量,在地震预警及灾害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地震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地震事业单位的科研任务逐渐加重,投入的科研经费也就越多,随之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严峻。规范地震科研经费管理不仅能确保科研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而且还能预防科研腐败地发生。因此,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探索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措施,确保科研经费合理、合规、专项、有效使用,已成为地震事业单位当前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目前我国地震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不细化

因项目负责人缺乏对预算管理政策的了解,导致预算编制不细化,以及与预算执行、资产管理有脱节现象发生。地震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的预算通常由项目负责人自行编制,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参与,项目负责人与财务及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沟通,对合理编制经费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导致编制时没有根据本单位现有资源充分全面考虑,例如没有考虑到充分利用本单位现有的闲置资产及对购置资产循环利用的考虑等,造成本单位现有资源的浪费等情况频频发生。

(二)相关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管控意识淡薄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地震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政策观念和管理意识直接影响着经费管理的效果。由于地震事业单位科研项目来源渠道比较分散多样,涉及的政策、管理办法也多,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对科研进度的掌握不清,对经费管理的规范意识不强。所以在经费审核时,对于提交的资料、业务事项没有认真审查、复核,可能会出现项目负责人把某个项目的科研经费挪用到其他科研项目中支出,甚至出现项目负责人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通过编造虚假劳务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的情况。

(三)内控制度缺失

不同的项目主管单位制订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尺度宽严不一,而且一般着重于明确经费申报、管理的程序,缺乏对经费及预算管理的精细化要求。地震事业单位作为项目的依托方,对科研经费通常没有专门的管控细则,没有考虑科研经费的特点,仅对科研经费报销票据的合法性进行审验。内控制度的缺失助长科研经费使用的混乱,给项目负责人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存在无规可依、缺乏约束的风险,大大影响了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四)各部门缺乏协调性,科研经费管理信息传递不及时

科研经费管理涉及项目组、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内审部门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离不开有效的信息共享。在目前的机制下,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整体协同配合不强,影响科研经费执行效果。主要体现在:

(1)项目负责人没有及时向财务部门了解项目经费的使用明细和进度,从而无法有效掌控经费使用进度,难以对项目经费做出有效控制。

(2)财务部门作为科研项目经费监管的重要部门,信息获取不及时往往会造成经费监管缺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因未能及时取得科研项目内容、预算批复的资料,所以无法将项目和相应的预算资料一一对照来严格审核报销经费与项目的相关性与匹配性,难以控制不合理开支,从而起不到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作用。

(3)科研管理部门不了解科研经费的整体使用情况,无法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整体布局、使用效果进行科学管理,对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强。

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细化预算

一是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尤其是项目预算的编制人员,使其正确把握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及执行政策,尽量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编制预算时,应充分利用部门现有资源,相应的资产管理部门对于本单位资产的状态定期更新,科研项目尽量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资产物料,体现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充分性,避免浪费。

三是完善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各项目预算编制人员根据规定尽可能细化预算,使经费实实在在落实在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如无特殊情况,不得擅自变更经费预算。

(二)加强教育与承诺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科研经费管控的意识

增强地震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对科研经费管控工作的认识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地震事业单位应加强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反腐教育,学习科研经费政策和导向的变化,加强对不同来源渠道科研项目管控办法的掌握,建立健全审批制度,严格按照资金开支范围和标准以及研发进度办理支出,提高合法、合规、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专业能力。其次,地震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行承诺机制,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经费的真实性和遵守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出书面承诺,强化对违规行为的追究,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自律意识。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堵塞漏洞和风险

完善科研管理内控制度是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地震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研经费管控细则,梳理科研经费申报、使用、结题等各个环节上的风险点,从体制上、程序上、权限上规范和约束各职能部门和项目组的行为,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经费安全合理使用。例如完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结账、成本决算管理办法,项目负责人按照程序履行完结手续,及时清理结余资金,财务部门及时结账并编制项目成本决算,避免结题不结账情况的发生。

(四)强化信息共享和公开,加强部门联动

地震事业单位对科研经费管理应当建立部门联合管控机制,明确各自责任,避免“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情况,保障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严密有效开展。

1、加强科研项目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突出各自优势、加强协作

一是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将科研经费预算情况、经费使用、项目进展情况在各部门之间无障碍传递。财务部门应定期向项目负责人和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经费的使用情况,使项目负责人更好地掌握经费使用进度,便于合理安排资金,及时分析资金使用方向和发现问题,也便于科研管理部门了解、掌握和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使相关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经费的动态信息,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是管理部门应突出各自优势,加强部门联动。科研管理部门应发挥对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优势,关注政策和导向的变化,对本单位的项目负责人申请和使用经费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内审部门应不定期对科研经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或相关部门予以整改,确保项目经费的有效使用。

2、推进科研经费信息公开机制

地震事业单位应在单位内部公开项目资金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项目组人员构成、仪器设备购置等情况,使科研经费使用信息置于阳光下,接受内审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促使项目负责人慎重使用科研经费,避免经费的浪费。

三、结束语

地震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是国家财政资金,来源于众多的纳税人。作为资金使用者的地震事业单位,有责任运用多种管控手段合理、高效的使用资金,以体现科研经费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王爱青.加强医学科研经费管控的措施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5.(9):56

篇3

作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力量,在地震预警及灾害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地震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地震事业单位的科研任务逐渐加重,投入的科研经费也就越多,随之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严峻。规范地震科研经费管理不仅能确保科研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而且还能预防科研腐败地发生。因此,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探索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措施,确保科研经费合理、合规、专项、有效使用,已成为地震事业单位当前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目前我国地震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不细化

因项目负责人缺乏对预算管理政策的了解,导致预算编制不细化,以及与预算执行、资产管理有脱节现象发生。地震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的预算通常由项目负责人自行编制,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参与,项目负责人与财务及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沟通,对合理编制经费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导致编制时没有根据本单位现有资源充分全面考虑,例如没有考虑到充分利用本单位现有的闲置资产及对购置资产循环利用的考虑等,造成本单位现有资源的浪费等情况频频发生。

(二)相关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管控意识淡薄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地震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政策观念和管理意识直接影响着经费管理的效果。由于地震事业单位科研项目来源渠道比较分散多样,涉及的政策、管理办法也多,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对科研进度的掌握不清,对经费管理的规范意识不强。所以在经费审核时,对于提交的资料、业务事项没有认真审查、复核,可能会出现项目负责人把某个项目的科研经费挪用到其他科研项目中支出,甚至出现项目负责人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通过编造虚假劳务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的情况。

(三)内控制度缺失

不同的项目主管单位制订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尺度宽严不一,而且一般着重于明确经费申报、管理的程序,缺乏对经费及预算管理的精细化要求。地震事业单位作为项目的依托方,对科研经费通常没有专门的管控细则,没有考虑科研经费的特点,仅对科研经费报销票据的合法性进行审验。内控制度的缺失助长科研经费使用的混乱,给项目负责人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存在无规可依、缺乏约束的风险,大大影响了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四)各部门缺乏协调性,科研经费管理信息传递不及时

科研经费管理涉及项目组、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内审部门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离不开有效的信息共享。在目前的机制下,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整体协同配合不强,影响科研经费执行效果。主要体现在:(1)项目负责人没有及时向财务部门了解项目经费的使用明细和进度,从而无法有效掌控经费使用进度,难以对项目经费做出有效控制。(2)财务部门作为科研项目经费监管的重要部门,信息获取不及时往往会造成经费监管缺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因未能及时取得科研项目内容、预算批复的资料,所以无法将项目和相应的预算资料一一对照来严格审核报销经费与项目的相关性与匹配性,难以控制不合理开支,从而起不到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作用。(3)科研管理部门不了解科研经费的整体使用情况,无法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整体布局、使用效果进行科学管理,对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强。

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细化预算

一是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尤其是项目预算的编制人员,使其正确把握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及执行政策,尽量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编制预算时,应充分利用部门现有资源,相应的资产管理部门对于本单位资产的状态定期更新,科研项目尽量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资产物料,体现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充分性,避免浪费。三是完善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各项目预算编制人员根据规定尽可能细化预算,使经费实实在在落实在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如无特殊情况,不得擅自变更经费预算。

(二)加强教育与承诺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科研经费管控的意识

增强地震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对科研经费管控工作的认识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地震事业单位应加强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反腐教育,学习科研经费政策和导向的变化,加强对不同来源渠道科研项目管控办法的掌握,建立健全审批制度,严格按照资金开支范围和标准以及研发进度办理支出,提高合法、合规、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专业能力。其次,地震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行承诺机制,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经费的真实性和遵守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出书面承诺,强化对违规行为的追究,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自律意识。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堵塞漏洞和风险

完善科研管理内控制度是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地震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研经费管控细则,梳理科研经费申报、使用、结题等各个环节上的风险点,从体制上、程序上、权限上规范和约束各职能部门和项目组的行为,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经费安全合理使用。例如完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结账、成本决算管理办法,项目负责人按照程序履行完结手续,及时清理结余资金,财务部门及时结账并编制项目成本决算,避免结题不结账情况的发生。

(四)强化信息共享和公开,加强部门联动

地震事业单位对科研经费管理应当建立部门联合管控机制,明确各自责任,避免“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情况,保障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严密有效开展。1、加强科研项目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突出各自优势、加强协作一是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将科研经费预算情况、经费使用、项目进展情况在各部门之间无障碍传递。财务部门应定期向项目负责人和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经费的使用情况,使项目负责人更好地掌握经费使用进度,便于合理安排资金,及时分析资金使用方向和发现问题,也便于科研管理部门了解、掌握和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使相关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经费的动态信息,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工作效率。二是管理部门应突出各自优势,加强部门联动。科研管理部门应发挥对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优势,关注政策和导向的变化,对本单位的项目负责人申请和使用经费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内审部门应不定期对科研经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或相关部门予以整改,确保项目经费的有效使用。2、推进科研经费信息公开机制地震事业单位应在单位内部公开项目资金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项目组人员构成、仪器设备购置等情况,使科研经费使用信息置于阳光下,接受内审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促使项目负责人慎重使用科研经费,避免经费的浪费。

三、结束语

地震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是国家财政资金,来源于众多的纳税人。作为资金使用者的地震事业单位,有责任运用多种管控手段合理、高效的使用资金,以体现科研经费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王爱青.加强医学科研经费管控的措施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5.(9):56

[2]徐红丽.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8):144-145

篇4

高校科研经费按照其资金来源渠道可以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主要是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科技服务与咨询等取得收入。横向科研经费是高校扩大对外联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人员普遍认为横向科研经费不是国家的钱,是项目负责人凭个人专业能力从企业争取来的,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部分高校管理人员也认为横向科研项目是企业与科研人员之间的事,对其经费的管理学校无需过多干涉。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现象便由此而生,挪用、贪污横向科研经费的行为时有发生,给高校学术风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造成恶劣影响。

(二)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

在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从预算制定的标准化到经费支出的规范细则等方面都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行为。而对于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在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高校财务部门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尺度难以把握,往往造成“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部分高校套用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过严,特别是对人员经费支出的过度限制,使得项目负责人要么通过虚列支出等方法套取科研报酬,要么私下和企业合作,直接将经费转入个人账户,避开学校监管。部分高校为追求科研经费的规模和总量,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过于宽松,使得横向科研经费支出处于无序状态,极易滋生腐败。

(三)高校横向科研经费没有实行全成本核算

横向科研经费实行合同管理,高校对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的签订往往没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的约束秩序,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一般不参与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的签订,合同由学院、科研团队甚至个人与企业签订。简单合同、口头协议比比皆是,经费使用用途、开支范围和标准在合同中少有体现,仅对经费支付时间、支付方式进行约定,给经费核算带来一定难度[1]。高校科研人员成本效益意识淡薄,无人考虑科研成本的高低,科研成本核算仅仅是项目发生的直接费用,其在教育事业费中开支的科研人员工资,以及与纵向科研工作进行资源共享的间接费用,如实验室使用费、仪器设备使用费、图书资料费、水费及电费等都没有在横向科研经费中分摊[2]。这样,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本没有得到真实反映,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四)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缺少有效监督机制

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需要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监察审计部门等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然而在高校现行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形式下,科研管理部门只注重项目立项,对横向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不了解;财务部门只注重核算,对横向科研经费支出是否产生效益不关心;监察审计部门对横向科研经费的跟踪审计力度不足,很少主动介入,各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合作不够,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缺少有效监督机制。

二、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法规政策宣传学习,切实转变观念

为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于2012年印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明确提出“不管纵向科研经费,还是横向科研经费,应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要纠正横向科研经费属于项目负责人个人所有的观念。”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可组织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对《意见》进行集中学习;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短信和邮件等多种渠道对科研经费管理法规政策展开宣传,切实转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观念,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二)加快制度建设,规范横向科研经费管理

高校应根据国家近年新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和要求,结合横向科研项目特点,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制定具体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横向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与规范管理,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强化合同管理,逐步实现横向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

高校应制定科学、规范的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工作程序,明确各部门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要履行终审责任,从根本上改变有关责任人对合同审核的随意性,确保横向科研经费及时到位、项目如期完成[3]。逐步完善横向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核算标准,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的分摊,防止盲目挤占学校资源。

(四)树立服务意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高校应以服务科研项目为出发点开展工作,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监察审计部门等职能部门应改变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关系,利用科技手段推进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的网络化管理,构建动态监管体系,实现横向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监督。

参考文献:

篇5

科研经费管理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在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必须尽快作出反应,并注意随时沟通、提升管理办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们可以学习国内外典型的案例,从中获取经验,以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对项目的支出进行合理预算,确保每一笔资金的流动都具有合理性和真实性。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体会,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科研经费在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混乱

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无法科学合理的将科研项目费用分摊下去。由于科研项目要求信息高度保密,其成本费用等信息有效公开共享,导致科研项目在经费支出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得经常出现科研项目实际支出远远超出预算的情况发生。根据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只有出具正规发票和手续的支出项目才可申请报销,这就严重降低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效率。

(二)科研经费支出预算不准确

科研经费管理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是一项系统工程。确定科研项目时,部分负责人难以对项目支出的真实费用进行确定,导致实际支出通常会比预算数目高出很多,会计处理中的实际开支无法与预算项目一一对应,科研经费支出预算严重不准确。

(三)科研经费监督机制不完善

绝大多数科研单位内部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经费使用监督机制;或者是有监管制度没有监督执行队伍;或是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漏洞众多,不能有效发挥制度对科研经费使用约束性作用。有些科研院所对科研经费管理没有全程纳入到单位财务体系,科研规划、计划过程以及科研项目申报在财务管理体系外循环;有些与项目下达部门签定的合同,对项目承担单位缺乏约束力;一些项目长期挂账不结题,管理部门无人检查;有些单位甚至掩盖科技资金使用中的违规问题,存在“预算不真实、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现象。

二、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制度

要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首先要充分发挥制度的长效约束和规范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科研单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存在严重的重结果轻过程问题,没有加强对科研项目推进过程中各项经费的审批管理,只是采取事后核实报销的审批方法。这种经费管理办法存在诸多管理漏洞,使得各种违规使用经费的情况屡有发生。因此,科研单位要建立一套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把好每笔费用支出审核关,不断提高科研经费使用和监管透明度。其次,科研单位要尽快出台科研经费具体管理细则和操作指引,明确财务操作流程,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经费审核管理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提高科研经费预算准确性。

(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预算

为了保证科研经费落实到实处,科研单位要组织财务管理部门开展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活动,从财务管理角度制定科研经费管理目标。再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纪律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科研工作开展情况调整预算管理方法,保证科研经费支出明细透明,审批流程规范,资金流向明确。

(三)加强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完善科研经费的绩效考评制度

加强审计监督是保证科研经费使用规范、流向明确的主要制度性保障。科研单位要建立一支高效的监督审计队伍,从经济、效率和效益角度科学合理的评价每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如何最大化科研经费投入-产出比,是出资者重点关心的问题,也是用来评价科研项目效率高低的主要尺度。因此,今后科研单位要将科研经费审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不断提高审计监督促进科研经费使用规范化的水平。综合客观评价科研经费效益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任务,必须要本着客观、实际的工作态度来开展评价工作。科研单位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体系,从科研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角度来综合评估其总体效益,在科研领域引入良性竞争和社会服务理念。同时,可以结合科研院所实际情况,考察项目执行后对单位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提升方面有何积极作用,对单位经济效益有多大促进作用。通过这些考评,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

(四)提出各项资金花费绩效评价制度

现阶段,科研项目制过分强调最终结果,对科研资金的绩效测评把握的不是很理想,一些项目无法确定是否需要支出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站出来提供指导;而核实需要支出的项目,资金流出之后又没有清晰的评测制度记录,因此,需要尽快找到与我方相适应的科研经费支出的测评制度。绩效考评的范围来源于财政的拨款,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每个项目应该遵循此文件,及时的对科研资金的支出情况进行考察,争取提升对经费的使用效益。如此一来,各个项目对制度与体制有了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遵循这些制度和体制,真正工作起来就不会模棱两可,这样员工的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篇6

中图分类号:G4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9-0028-04

前 言

研究型大学是中国科研实力最强的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的脊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目前,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呈现以下特点:

(一)管理复杂化

科研经费总量增长迅速。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科技活动投入总量在过去的五年间保持着逐年增长(见表1)。

经费来源多元化。不同来源渠道的经费在管理上的要求不尽相同,导致科研经费管理的复杂化(见表2)。

(二)学校法人责任更加重大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文中明确提出“强化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的职责,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中进一步提出“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强化学校主体责任”。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自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监管责任亦更加重大。

(三)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上的问题和矛盾突出

近年来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上暴露了一系列问题。2012―2013年上半年,教育部通报处理了七个科研经费使用违法案件。其中涉及违法经费数和违法手段均令人触目惊心,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通过虚假发票来套取资金;冒领劳务费骗取资金;通过合作单位,将设备采购部分费用转到个人账户;虚报汽车费、耗材费;差旅费报销不实,以白条抵账;隐瞒协作关系,将有关费用转到利益公司等。

(四)国家监管力度加大

国家政策层面,项目主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开展多项活动。

1.科技部层面:(1)财政部、科技部于2011年9月出台《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揭开了国家“十二五”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的新篇章。(2)科技部于2012年6月召开专门的政策培训会议。

2.教育部层面:(1)2011年1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2)2012年3月教育部选取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5所中央高校开展“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试点工作”。(3)2012年12月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同时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三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项目)管理。(4)2013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直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情况检查的通知》,由教育部监察局、巡视办于5月、9月分两个批次对75所部属高校进行全面检查。

3.上海市层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12年开始着手制定、2013年11月正式出台新的上海市科研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国家审计层面,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在加大,监管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加先进和多样。表现在以下方面:审计密度不断加大;审计形式多样;审计范围增大;审计科目增多;审计内容延伸;审计对象扩大;审计方式改变。

二、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的构建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应当由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管理政策、管理手段、管理培训、管理关键点和监督检查七个方面有机构成。

(一)管理机制:多部门协同、分级管理

1.顶层设计

学校正式成立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小组,由常务副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科研院、财务处、审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财务处。

2.管理机制

为强化学校的主体责任,明确院(系)的监管责任,落实项目负责人的直接责任,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协同合作、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对科研项目采取“职能部门―院(系)、直属单位―项目负责人”的三级管理模式。

完善建议:定期对各职能部门、院(系)、项目责任人的职责进行细化和明确;建立一个学校层面的科研经费管理协调机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决策协调。

(二)管理模式:不断尝试创新

1.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为科研经费相关事宜提供全过程服务。

2.成立专门的科研项目过程管理部门,对以学校名义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进行过程管理、质量考核和诚信管理,并为项目负责人提供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保障服务。

3.成立专门的招投标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学校采购行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科研经费设备购置招投标过程的规范性。

(三)管理政策:不断更新完善

学校为完善内部控制,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1.宏观层面

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整体性、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学校在更新和完善原有2006年版《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于2013年3月正式出台了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2.微观层面

学校针对某类科研项目,如国防科研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民口)、横向科研项目等,制定了专门的经费管理办法。同时,针对经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细节操作问题,结合项目主管部门经费管理政策的变化,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补充规定和操作细则。

完善建议:根据工作需要,由业务管理部门起草出台各专项领域的管理办法和各重点环节的操作细则;在保持过程管理程序和审批原则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针对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更新操作规则,争取每半年出台一版审批规定;针对已经正式出台的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需进一步加强执行力度。

(四)管理手段: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为了便捷经费管理、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学校尝试建立了以下信息系统:

1.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串联起科研项目从申报、立项到执行、验收的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

2.财务预算控制系统:主要用于控制所有纵向科研经费预算。

3.财务报销预约系统:主要服务于项目负责人通过网上预约进行财务报销。旨在提高财务报销效率,节约项目负责人的财务报销时间成本。

4.“校园一卡通”授权系统:取消了原本的经费本和经费章管理模式,项目负责人可以更加自如的使用和管理经费。

5.辅助财务决算系统:主要用于初步自动生成决算报表,辅助项目负责人编制财务决算。

以上系统相互关联、有序配合,为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完善建议:科研、财务、设备等各职能部门需协同合作,打破信息壁垒,建设一个集科研项目、财务、设备等信息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全速推进近10年的科研项目档案电子化,在目前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科研档案信息系统,并制定科研档案查询和管理办法。

(五)管理培训:定期开展

2010―2013年,学校共组织全校性科研工作会议和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培训12次,学校各级领导多次出席会议并讲话,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系)、直属单位的领导、科研秘书和重点项目负责人等共计逾1 200人次参加培训。

完善建议:积极拓展沟通渠道,定期召开沟通和培训会议,加强上级部门、学校机关、院(系)和一线科研教师在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沟通和培训;一定规模的沟通培训会议争取一学期一次;针对实际问题的调研、宣讲要不定期开展。

(六)管理关键点:规范合作项目并严格外拨经费审核

为切实强化对外协合作合同(协议)真实性、可行性、合规性的审核,学校科研院和财务处严把审核和外拨资金关,要求所有涉及转出外协资金的项目都必须填写《外协技术合同(协议)责任保证及审批表》,并附项目承担单位营业执照和项目合同。

外协合同的管理实行课题负责人承诺制,即课题负责人作为课题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外协/外包业务的真实性、相关性进行承诺,保证严格遵守《合同法》及学校有关规定,依法签订、履行合同;项目负责人与外协单位无直接经济利益关系。

(七)监督检查:不断加强

学校建立了包括科研、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科研经费协同管理及监督检查体系。将科研经费纳入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全部科研项目实施抽查审计,对重大、重点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同时,学校也建立了通畅的反映和举报问题的渠道。学校监察处对收到的有关科研经费问题的来电来信举报十分重视,组织专人进行明察暗访,摸清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各院(系)分管科研的领导,要求各项目所在院(系)据实处理。

完善建议:结合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各项审批中发现的异常情况,例如大额或小额多次的外协费、不合理的测试加工费、评审费、劳务费审批、不合理的设备、材料购置合同审批等,要及时预警,积极协同学校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开展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三、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进一步思考

在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客观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一)关于间接费用统筹使用方案及预算编制

面临问题:教授个人利益与学校公共利益难以统一。部分项目负责人出于种种原因,预算中填列的间接费用比例不足甚至为零,这导致学校对科研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建议对策:间接费用(包括绩效)在预算系统中直接按照政策比例自动生成;从多个层面加强预算编制审核,督促项目负责人按照比例做足间接费用;如是参与课题,希望项目主管部门能规范课题承担单位行为,给予合作单位足额的间接费用补贴。

具体措施:出台《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强预算编制审核。

(二)关于纵向科研项目预算调整范围、权限与程序

面临问题:学校对纵向科研项目实施严格的预算控制,但项目执行过程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项目实际开支与预算部分偏离的合理性和普遍性。

建议对策:在项目主管部门允许的范围内,明确学校预算调整的范围、权限与程序;建议项目主管部门给予明确的预算调整指导意见,并考虑科研活动的固有规律,给予项目尽可能宽松的预算调整空间。如:(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教育部项目等的预算调整权限也可下放到承担单位;(2)六类预算科目(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也可以有一定的调增空间。

具体措施:通过制定《财务操作规定》,明确预算调整的范围、权限与程序。

(三)关于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管理

面临问题:管理上缺少细致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监管职责弱化,经费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

建议对策:疏堵结合,将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化、合规化、合理化,从制度上堵住不合规、不合法的行为,保护项目负责人不误入歧途;疏通激励渠道,维护科研人员的合法权利,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具体措施:通过制定《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达到以上目的。

(四)关于项目结余经费的处理

面临问题:“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大量账面资金闲置,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建议对策:项目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允许项目承担单位保留结余经费,用于支持科学预研、原创研究、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以此提高学校科研工作水平;依靠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即将结题的科研项目要设立提醒机制,按时提出验收要求;并且项目一旦验收结束,及时反馈结题信息,做到及时结题结账。

具体措施:出台《科研预研基金管理办法》,允许学校以结余经费为主设立预研基金,按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结 语

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实践,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可以从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管理政策、管理手段、管理培训、管理关键点和监督检查七个方面来构建和完善。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研究型大学也客观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需要在实践与探索中思考与进步,不断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S].2011.

[2] 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S].2013.

篇7

作为质量检测方面的技术机构,新常态背景下对其工作内容赋予了新的定义。传统的质检技术机构工作内容仅仅是做科研实验并出具质检报告,属于一种固化的工作内容,而新常态背景下质检技术机构不仅仅要解决已经发现的问题,还应该对未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可以更好的运用到具体研究当中,实现规范化管理。

一、新常态下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新情况

(一)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

新常态背景下质检技术机构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也是经费来源多元化的一个最根本成因。之所以说质检技术机构科研经费多元化,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单位、项目协作单位或来自于单位自筹。经费来源不同对资金的管理核算体系也存在一定差异。如来自上级财政拨款的通常纳入到部门的整体核算体系中,支出管理十分严格,而对于来自协作单位或者单位自筹的经费则管理过程相对松散、混乱,核算过程缺乏严谨。

(二)科研项目缺乏过程控制

之所以说科研项目缺乏全过程的控制,主要是质检技术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自身职责方面存在差异,两者都处于一种独立的状态,沟通机制缺失导致过程协同性较差。从科研管理部门工作职责来看,主要是争取项目,争取经费,争取成果,负责科研项目申报、编制任务书、申请立项、任务结题等等。而从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环境中无法感受到来自于财务部门的管控,对科研进展情况了解不足,最终导致部门与部门沟通脱节,缺乏过程控制,财务风险加剧。

(三)科研经费核算不准确

从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可以发现,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人员大多肩负检测与科研的双重任务。这种状况,参与科研工作人员工作范畴被拓展,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作为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制定国家统一的工资标准与福利待遇,这部分经费由财政供给。质检技术机构对科研经费与事业经费并未采取分管模式,财务核算模式单一,无法适应新常态下对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经费规范管理要求,出现核算不准确问题。

二、新常态下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经费规范管理途径

(一)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新常态下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经费规范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有章可循。对于科研经费而言,应该将经费真正用到科学研究上,根据科研经费的横纵向处理并结合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应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在该管理办法当中应该明确其中的各项细则,包括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及各个部门的工作范畴与职责;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及具体的审批流程,确保经费范畴与报销规定得以明确,并能够发挥出针对性效果,明确科研经费各环节的专项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这实际上是对整个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个基本保障,也是新常态下科研经费管理走向新方向的基础条件。

(二)建立科研与财务部门沟通机制

强化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保证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执行全过程监管。新常态背景下财务部门的工作范畴与服务范畴应该前移,财务人员应该熟悉科研管理当中的各项基本流程与相关业务内容,在申请课题立项与课题经费过程中财务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全过程无缝的监管机制,承担起科研项目的前期投入、效益预测、预算编制、中期管理及结余经费管理全过程,真正将科研人员从其中独立出来,为更好的衔接提供可能性。因此,新常态背景下质检技术机构应该积极建立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在良性互动与沟通中找准问题的关键点与切入点,对科研经费管理实现全过程控制。

(三)强化财务核算工作全过程

财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研项目经费规范化管理的效果。完善财务核算工作,需要保证科研项目能够单独的建立账目,专项核算并单独管理。经费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辅助核算,最终建立一个辅助账目,满足经费专款专用的要求,实现项目的管理与最终验收。对于科研成本核算机制而言,财务部门应该统一规划,为各个科研项目之间的沟通提供保障,完成具体的分摊与间接处理。例如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到的零散费用较多,包括水电费、材料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实验设备折旧费、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等,这些内容依旧需要进行按比例分摊处理,计入到科研成本体系当中,减少无限制补贴。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经费在核算过程中要保证每一项经费内容与具体额度都十分精准,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确保经费项目管理实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背景下对科研经费规范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经费面临全新的环境,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个人看法,旨在真正寻求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途径,拓展新的科研经费规范管理新方向与新方法。

参考文献:

篇8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合理

科研课题的数量及经费额度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经费的申请难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科研经费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提供了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有权检查科研人员的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研究成果。而科研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科研人员未必能按计划完成预期目标,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Ziman(2002)提出,科研人员需要为特定的科研项目提出详细的研究计划书,甚至于在事先承诺做出具体的研究成果,是自相矛盾的。朱苏飞,马健(2009)研究指出,按计划进度分批拨款制度弊大于利。按科研进度进行拨付,科研人员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预期的阶段性目标上,以更好的完成科研进度,而获得科研经费。这种管理制度并不能够最大化的减少科研风险,降低科研成本,还会使科研人员丢失掉创新的灵感,阻碍科技的进步。

(二)科研经费核算制度不合理

多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的使用都不进行成本核算,只注重科研工作者得到实惠。学校重视科研经费的总量,至于通过科研工作取得了多少经济效益并不在意,甚至认为“宁可学校赔钱,也要支持科研”。因此,从事科研所用的房费、水费、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管理费,参加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从教育事业费中支出。高校科研经费核算制度比较简单、笼统,或未分类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财务处无法判断科研设备的购置、利用是否合理,容易造成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的浪费现象,科研固定资产大部分由课题组保管使用,更有甚者为了逃避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购置固定资产时化整为零开具发票,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三)科研经费成为新的腐败工具

部分科研人员以学术的名义,利用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漏洞或者伪造印章或相关材料骗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管理处很少核实印章和手戳的真实性,只是对报销金额和项目进行检查,这就为科研经费的流失带来了机会。科研设备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购买设备的经费占高校科研经费的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员购买科研设备,并不对所有人公开,只是向科研经费管理处报销票据,双方没有协同作战,形成了科研经费管理的漏洞。高校实行先自行支付事后核查报销制度,财务部门在核查报销时很难核实科研设备的真实用途与课题是否相关。因此,就导致了“夹带现象”即科研人员在购买科研设备和实验室器材的同时购买私人用品,并一同开票报销。

三、高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成因

科研经费的申请难度加大,科研经费主观部门和科研人员之间的进行重复博弈,科研经费主管部门在设计按计划进度分批拨款制度的时候,是出于通过制度安排来激励科研人员敬业,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科研风险,降低科研成本的初衷。各大高校往往以科研成果的数量来评价科研人员的业绩,并直接和职称的评审相关。这就容易使科研人员为了获得科研经费和更好的业绩评价,只是追求论文的数量,不重视整体质量,科研人员不能静下心来搞科研,发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和职称评审。

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科研经费的管理主要是学校科研处与财务处两个部门,科研处往往注重于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是否合乎财务管理制度认为应由财务部门掌握,而财务部门也会认为科研经费是他们争取来的在执行财务制度时相对于学校经费的管理要相对宽松一些, 再加上课题负责人缺少财务管理意识使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科研人员廉洁意识不高,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把握不了自己。有些科研人员会觉得课题是自己申请,经费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些思想的存在造成了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支出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形成了科研经费的腐败现象。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实践中,许多高校都制定了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项目负责人各司其职,对科研经费的报销程序上规定的比较严,但现实管理中却并非如此。财务部门不负责课题预算工作,也不参与科研项目的管理,只是在科研经费报销中审核审批人签字和相应的票据的真伪,对科研经费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用于科研项目的经费的多少则无法进行监控,看似严谨的审批流程却因审批人员放松警惕而漏洞百出。

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分析

(一) 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并不断予以完善。在制定科研经费制度的过程中细化实施细则,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口径,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定。从根本上治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问题,充分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科研项目编制预算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关键步骤,其合理性至关重要。在项目的立项阶段,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核实项目成本,合理制定预算;项目实施阶段应根据项目预算,保证经费开支的计划性和合理性,监督项目预算的执行;在项目结题阶段,要对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强化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有利于保证项目的有序开展和实施,有利于控制课题经费的支出范围,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的支出结构。

(二)科学的核算科研成本

科学核算科研成本,可以使管理部门掌握科研项目成本的真实构成,对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全成本核算的关键是科学区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并合理分摊间接成本。对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可以采取措施,首先,对原先未计入科研直接成本的项目,如固定资产使用费、燃料动力及水电费等,可通过安装水电表、计费电话等设施,制定固定资产使用费率,在科研经费中据实列支,保证成本计量的相对准确性。其次,由上级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在保障科研成本核算科学性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全成本核算。

(三)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加大科研经费报销核查力度

学校审计部门每年抽查审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及执行情况,科研、财务、审计、监察联合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实施科研项目的预算、实施、结题的全程监督和重点课题的跟踪监督,加强对科研结余资金的管理。严格科研经费报销程序,加大科研经费报销单据的核查力度,是完善科研经费报销制度的重要举措。有错必纠,原始凭证必须由经办人、证明人、审核人和课题负责人共同签字后才能报销。对于签字,不符或者出现替代签字,假冒签字的现象一律不予放过,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及时上报学校监察部门给予相应的处罚。财务部门在审核报销票据的同时要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时间相符性对于有问题的票据还可以再次向经办人、审查人和科研管理部门进行核对,在项目结束后还应该保留对核查失误的项目进行追踪问责的渠道。

(四)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廉政化建设

篇9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117

随着政府对企业科研工作支持力度的加强,企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科研经费。一方面,这些科研经费为企业的科研及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另一方面,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管理好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常见的几个财务规范化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常见问题

(1)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按照政府部门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科研经费开支范围一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有些企业在使用科研经费时,报销了不属于该课题预算范围内的费用,比如该课题没有预算燃料动力费,这就意味着不能报销水电和气费,但实际报销时却出现了这一类费用。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企业超出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范围报销费用,比如招待费、办公用品等,按规定,这些费用是不允许用科研经费支付的。

(2)经费支出明细核算混乱。具体核算时,混淆各类核算项目应该核算的内容。比如:某公司内部对科研形成的产品做了一个测试,测试所用的材料应列入材料费,做账时却列入了测试化验加工费,这样核算是不正确的。另一种情况是做账时没有分具体核算项目。某一个科研课题的经费到账后,财务为其设置了专门的明细科目用于核算相关费用,但未设置反映支出类型的明细核算项目,做账时,课题所有支出都记入科目“研发支出――××课题”,这就看不出支出的费用是材料费还是其他费用,给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很大困扰。

(3)经费使用与任务完成进度同步性差。在理想状态下,项目经费的使用进度与科研任务的完成进度应大致相当,但由于有一些课题的经费下拨时间晚于任务开始实施的时间,就造成了课题的一部分支出使用了企业的其他经费进行垫支,未计入项目经费中,直到项目经费到账后,相关费用才能计入其中。另一种情况,执行科研任务时,实施任务的主体没有关注经费使用情况,经费一到账就用掉很多,科研任务进行到中后期经费不够用。

(4)科研经费未单独核算。一些企业使用了科研经费,在记账时,未将科研经费单独列出,而是把科研经费混淆在企业的期间费用或生产成本中,到项目检查的时候,再根据需要把用于科研课题的费用以自制账表的形式列出或调账。仔细检查会发现,这些科研费用在多个关联度不高的会计科目或会计核算项目中反映。具体表现为:如果要求企业在一两分钟的时间内将账上的该科研费课题的支持经费用找出,往往做不到。

(5)外拨给合作承担单位的科研经费与预算不符。如果一个科研项目除牵头承担单位外,还需其他合作承担单位一起完成,那么在订立科研任务合同书时,主管科研课题的政府部门就会与课题牵头承担单位及合作承担单位都签订任务书。在编制项目预算申报书的时候,也需要编制包括牵头承担单位及合作承担单位在内的各个单位的具体预算。这个科研课题的全部经费会由政府部门全部下拨到牵头承担单位,然后再由牵头承担单位按任务书签订的金额分拨给合作承担单位。实际操作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课题外拨科研经费的对象不是当初签订任务合同书时候的单位;有些外拨经费的金额与任务书不同,或者多于任务书所列金额,或者少于任务书所列金额。

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企业及相关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相关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些企业认为科研经费管理的大部分责任应落实到课题负责人身上,与企业没有太大关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企业往往不注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也很少。由于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学习不够,责任意识缺失,对怎样合理合法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企业就不会有太多关注。

(2)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不完善,尤其是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制度,甚至出现了缺失的情况。一些小的企业为了应付检查,内部管理制度只是照搬国家和地方的相关管理办法,制定了一些大框架,而没有根据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细则;一些企业则是制定有比较细致的制度及管理办法,但具体操作时并未执行;更有内部控制糟糕的企业,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缺失了相关的办法规定。如此一来,企业在使用科研经费时,就产生了很大的随意性。

(3)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根据科研课题的具体情况做好调查分析工作,未仔细筹谋规划,甚至简单按比例分配各支出科目经费预算,只以尽可能多地争取到国家科研经费为目的,在用好科研经费方面欠考虑。一些企业的科研课题预算编制完全由课题组成员完成,缺乏与财务人员的有效沟通,造成了课题经费预算不能完全切合相关政策法规的局面,既影响课题经费的申报,又影响课题经费的使用。

3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1)强化企业及相关管理人员责任感,加强学习,落实具体管理责任到个人。企业应认识到,科研经费管理是法人负责制,不只由课题负责人责任。企业应定期组织科研课题管理人员学习,学习国家及地方的科研管理办法及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财务人员,还要加强财经法规及财务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如果企业科研课题很少,管理科研经费时,可在财务人员中指定专人管理科研经费,从科研经费预算申报、日常科研经费报销、到科研课题中期检查至验收结题整个阶段,都参与进去。要注意,财务人员参与科研经费管理,不能免除课题负责人或其他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如果企业科研课题较多,则可以在课题组另设“课题管理秘书”,从事某几个课题的具体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定期与财务人员沟通,财务人员可只从大的方面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和控制。

(2)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管。企业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能够落到实处的财务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各类制度。企业可在财务以外设审计人员,定期对科研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企业拨给合作单位的科研经费,也应要求合作单位定期交回资料,如科研经费明细账、凭证及合同等,以便于了解合作单位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及管理情况,如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防止重大问题的出现。

4建议

(1)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需明确哪些费用是科研经费不允许报销的,比如单独的招待费、办公用品等可用单位日常维持费用支付的,不能列入科研经费;应在提取的间接费中支付的费用,如实验室日常水电等,不能再列入科研经费的其他支出科目中。同时,要根据科研任务需要认真编制经费预算,支出经费时认真核对预算。科研工作带有实验性质,经费的使用不可能一丝不变的按计划执行,如果执行中遇到了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符的情况,有时是可以调整预算以适应实际情况的,但需按相关政策法规办理。

(2)经费支出明细核算混乱。企业应根据国家及地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拟定本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设置各个核算明细科目或项目。首先,在设置明细上,企业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设置明细科目,然后在明细科目下设置材料费、设备费等明细核算项目,归集科研课题费用时,记入科目“研发支出――××课题/材料费(或其他费用)”。查看明细账时,就查看该××课题的科目明细账。另一种做法,就是以材料费、设备费等支出科目做明细科目,在明细科目下以科研课题名称做明细核算项目,归集科研课题费用时,记入科目“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材料费(或其他费用)/××课题”。查看某一课题的使用明细,可通过查看某一核算项目(即××课题)的项目明细账来实现。同时,明确科研课题需用到哪些经费,哪种支出该如何归类。举个例子,本课题组成员到外单位参加会议发生的费用应计入课题差旅费,而不是会议费。这一点处理好了,会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

(3)经费使用与任务完成进度同步性差。企业应拟定好科研工作计划和科研经费使用计划,并经常自我检查,确保两者大致相当。对于合作单位的科研经费,要及时下拨,不能拖到最后才拨出。同时,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能只靠企业自身。如果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能及时下拨前补助项目的科研经费,就能杜绝企业所谓的用自己的经费垫支科研经费的情况。

(4)科研经费未单独核算。单独核算不是要求企业为这个科研项目去单独建一个账套,而是在企业现有的账套中,用单独的会计科目或会计核算项目来实现对这个科研课题的明细核算,让企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科研课题的所有支出。如果企业在多个不相关的明细科目或核算项目上核算该课题的支出,又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找出该课题的所有支出,这就不是单独核算。有一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如果企业在完成一个科研课题时,把这个课题任务中的多个步骤进行分解,分给该企业内部的几个实验室完成,同时将课题经费在主课题下分成几个子课题,相应的子课题经费给相应的实验室,单位始终统一管理,通过主课题及子课题的明细科目汇总(不涉及其他科目),可查看到该科研课题的所有支出。这种情况,不可武断地认为没有单独核算科研经费。注意,单独核算不只针对国拨专项经费,单位自筹经费也应单独核算,并且要与国拨经费分开。

(5)外拨给合作承担单位的科研经费与预算不符。课题牵头承担单位拨给课题合作单位经费时,应仔细核对预算,若合作单位名称变更、拨出经费变更,需上报拨付科研经费的政府部门批准。同时加强对本企业外拨科研经费的监管,要求合作单位定期交回相关会计资料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课题合作单位也应积极配合课题牵头单位的管理工作,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实际操作中,对科研经费的完善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正是这样,作为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的我们,更应加强学习,不断思考,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的蓬勃发展,高校已经成为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科研经费的能力不断增强,高校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高校科研经费分类管理原则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分类根据经费来源性质一般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技活动经费。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指财政性拨款,按来源不同分为中央科研经费拨款、地方科研经费拨款,具体由以下几方面来源的经费构成:由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973”、“863”项目,军工项目,省部产学研项目,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由上级主管部门下拨的自主科研经费;由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申报获批的科研项目经费,经有关部门批准或合同约定转拨到高校的项目经费;由政府、社会资金或国际组织(机构)提供的科研经费;由学校预算安排的科研基金。横向科技活动经费是指高校通过开展科研及辅助科技活动多层次争取科研项目所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科技开发与技术协作收入、科技成果转让收入、科技咨询服务收入及其他科技活动收入等等。

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指财政性拨款,是国家或学校的预算资金,不具有创收性质,但对高校的长期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对高校的知识结构和人才储备具有重要的作用。横向科技活动经费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积极发挥高校的科学研究实力,主动为社会、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服务而获得的经费,具有社会投入的性质,属于高校的科技创收。一所高校获取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技活动经费的数量和质量的能力,反映了学校科研能力和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与经费财务管理脱节

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不同来源渠道投入的科研资金财务管理要求也各不相同。使得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成一体,缺乏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与配合,出现管理上的脱节。

(二)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

由于高校在项目立项申请时直接由课题组编制预算,而科研人员对财务预算知识储备不足,对预算科目内容不清晰、不重视,科研人员完全根据个人的意愿进行经费的预测划分,并没有进行正确的经费测算,客观地科学地编制预算,因此,项目预算不能全面地真实地反映课题经费的成本支出,造成课题经费在使用过程中预算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在预算执行中存在漏洞。

(三)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有的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项目资金是自己通过课题的申请争取到的,只要能够按照立项单位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按照规定上缴各种税费和学校的管理费用后,所有的经费资金就可以完全由个人支配,至于是否按照项目预算要求的范围和内容使用经费,在思想上有疑义,因此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现象时有发生,这是造成科研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在日常核算中,财务部门除关注报销发票是否合法外,其余的也就难以控制,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也造成了科研支出结构的不合理。会议费、调研费、招待费等方面的开支日益膨胀;用私家车“调研”的“汽油费”、“过桥费”等支出层出不穷。

(四)项目经费的过程管理缺乏有效的科学控制

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审批实行的是项目组负责制,即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自行计划开支,而项目负责人又都是学术型人才,对于项目经费的管理不熟悉,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较随意的现象,用到哪儿算哪儿,缺乏计划性,时常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甚至会出现项目尚未完成而经费已经用完或项目已经结束而经费结余很多的现象,高校科研人员往往一人或一个团队同时承担多个课题的研究,在项目经费使用的过程中,项目(团队)负责人常常把经费混在一起使用,造成此项目支出了彼项目的经费,导致了项目经费的使用没有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和控制形同虚设。同时,财务部门的地位决定了它无法了解项目的进行程度,无法将经费的使用进度与项目的执行进度结合起来控制管理,这是项目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决算不符的原因之一。

(五)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

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是一个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造成的。项目预算不细化、管理不科学、预算不准确、支出弹性大,都为项目结题不结账提供了可能。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上的脱节,沟通不及时,也是项目结题不结账的原因。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不仅掩盖了项目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决算数据不真实,项目经费沉淀,还使有限的科研资金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管理,制度要先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避免使用和管理的随意性,只有建立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制定出一系列既不僵化呆板又不放任自流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才能使科研经费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因此,管好用好科研经费必须要有完善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会计核算制度做保证。高校可以针对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制定和完善适应不同性质要求的科研经费管理细则,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从而达到既保证科研经费发挥真正用在科研工作上的作用,又能调动各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项目围绕预算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的内部管理活动,具体包括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分析与评价。为了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科研经费编制预算时,财务处应协同项目负责人、科技处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求,结合项目经费的使用规定和具体内容,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支出的经费预算,坚持实事求是、合理安排的原则细化项目经费预算。预算方案一经确定,便具有了强制性的约束力,课题承担部门及个人应严格按照预算实施,以至完整整个科学研究任务。

(三)严格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和过程控制

针对科研经费支出和使用过程不规范的问题,高校应结合当前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情况复杂,各类经费使用差异大的情况,按照经费来源的不同,强化课题经费的项目监管和过程控制。明确科研经费支出的范围、内容,支出标准和经费的审批权限,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和报销规定,在日常核算中应严格执行预算,按照批复的预算支出,做到专款专用,减少科研人员报销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支出的管理和控制;对正常的业务费用如学术会议、差旅、材料、试剂、药品等支出实施必要的会计监督;对研究生助研津贴等需要在项目经费中支出的,应确保直接划入学生的个人银行账户中,以保证各项支出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四)加强科研经费结余管理

高校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项目家底不清,资金沉淀,甚至造成科研课题经费被挪作他用,严重影响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高校应加强科研经费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余资金结账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及时处理结余经费资金,避免长期挂账、结题不结账的现象,保证项目经费结账工作的时效性和规范化。

总之,科研活动是高校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建立起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高校资源的有效调配和利用,也可以促进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还能够实现科研主管部门、科研人员和财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取得更好的科研效果和科技成果,从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科技实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Z].[2006]56号.

2、张建英,白锡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

3、程雯蔚.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4、王新华.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济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