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23: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城镇信息化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一、我国目前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不断地加快,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加快,我国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加大,中国的城市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达到世界同期进程的两倍。1980年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0%,而当时中国不到20%。到1999年,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5%,中国为31%。2007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4.9%,2010年49.68%,2012年达到52.57%。但是城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远远不能与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相匹配。
二、城市化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方向,信息化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大力推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新型国家的必要选择,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要求我们推动城市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形成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2)我国当前城镇经济发展的模式要求我们对城镇进行信息化管理。农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支撑点,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技术在发展集约、高效、生态农业方面有着确定性的作用,目前,农业信息量大、种植种类繁多要求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管理体制;同时,在城镇工业发展与产业升级过程中,也需要信息化来提升竞争水平,提升管理效率,信息化对城镇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信息化时代需要顺势而为。在发达国家,原始的工业结构正在被信息化的社会结构所取代。目前,中国处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时期,在这种趋势下,城镇化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城镇由于人群的爆发式聚集和产业升级遇到的瓶颈,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管理、资源匹配、环境发展、民生需求等诸多难题,都要求有更有效的手段去整合协调,信息化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城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镇化的信息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技术方面来说城市化信息管理分为空间信息技术和管理信息技术这两个方面;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分为管理层应用和服务层应用这两个方面。然而,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城市化的信息管理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在对城市建设进行信息化管理时主要是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进行分析与管理。
(2)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城市信息化管理时,城市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技术信息能力,只有管理者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对城镇进行信息化管理。
(3)城市数据的集中采集和分散管理。对城市化进行信息管理必须对城市的各种数据进行集中采集与分析,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散的管理方式。
(4)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利用。要想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就必须开发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具备具体的系统,才能对城市信息进行管理。
四、加快我国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方法
加快实施和推进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城镇中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由于欠发达的地区,城镇化发展比较闭塞,居民对信息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更不知道如何进行信息化管理,因此,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在城镇内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并且引进相关的技术。
(2)走集约型的产业化信息管理道路。由于小城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规模都比较小,因此,对小城镇的信息化管理必须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通过建立共同的信息数据库,加快城镇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城镇中的小型企业进行整合,进行集约化管理,缩小管理规模。
(3)充分发挥城镇区内的现有优势。对城镇的信息化管理要根据每个城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利用当地的经济结构、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等进行管理,减少城镇信息化管理中的资金。
五、信息化管理为城镇发展带来的效益
信息化管理将为城镇发展带来明显的效益。首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优化城镇工业的结构,加快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为城镇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动力。其次,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的发展信息服务,使信息化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再次,信息化的管理有利于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避免城镇发展过程中的误区,提高城镇发展的效率。最后,信息化管理不仅给城镇带来了发展,也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创造新动力。
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在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还为城镇化的管理带来了便利,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城镇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工业化的速度;信息化的发展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动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和科技方面的知识,逐渐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脚步。信息化的管理促进了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发展。
六、结束语
加快城镇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实现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虽然在城镇化的建设下,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也在加快,但是由于基础设备不够完善,城市信息化管理的任务依然是一个关键难题,加快城市信息化管理需要在网络的基础上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的宣传,让人们认同城市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高屋建瓴、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一)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对新城镇的重要现实意义
1.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活动;农村信息化让农民能够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并将这一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改进了传统的农业的耕种方式,在减轻了农民的工作量的同时了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2.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信息化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信息,增加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途径,同时能够让农民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自己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和谐农村的建立。3.促进文明城乡的建设;通过电信网、计算机网络等多种信息传播途径,农民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资源,丰富了精神世界,推动了现今农村的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农村信息化的实现还可以建立农村教育的远程服务管理机制,让农村的教育模式得以多元化的发展,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农民的素质,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4.有利于促进“管理民主”;通过信息化的建立,完善面对普通群众的村委会电子政务系统和小城镇的政务信息系统,将村委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公开,增加村务管理的透明度,鼓励群众对村务的参与和提出建议,促进村务的管理水平以及群众对村委会的监督工作,进一步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遵循的原则
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紧抓“网络拓展、资源公开、信息交流”三个主力点,加快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让农村信息化的优势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目标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几项主要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生产水平,本着实事求是的理念,对农村管理规划和建设规划进行有效的完善,在充分考虑当地区域优势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的建立信息管理平台。2.城乡统筹原则;坚持城乡统一规划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城镇的理论指导,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加强城乡统筹规划意识,整体考虑,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农村信息化的科学、高效的建立。3.政府主导原则;政府主导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国家要根据各地的经济、政治等实际情况,设立专项资金和进行技术、管理上的指导,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4.多方参与原则;在政府的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我们要综合各个市场信息,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让各个方面都得到利益的情况下,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尽量利用市场资金,与企业等进行合作,形成多层次的投资体系和经营模式。5.资源整合原则;按照统筹考虑、重点突出、合理分配的工作方法,集中规划农村的信息资源建设,加快整合信息资源;同时,也要注重对规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和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将农村信息化列入社会信息整体规划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计划中,加强农村的信息化的本质建设,并实现其的设计规划与组织领导。各地在落实农村信息化工作时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执行中央文件,发展现代化的新城镇。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保证农村信息化工作能够有效、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现今的农村信息水平的发展实况相联系,根据工作特点来完善农村信息化的制度管理,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实施进程。
(二)增加农村信息化的资金投入
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要将政府的主导投资作用和市场自由投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政府能够通过调节财政费用比例来扩大农业支出的比例,并增加其财政预算中的农业发展项目的财政费用支出。对此,我们可以创新解决措施,像是,制定农村信息化优惠政策、在财政支出中划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等,争取获得较多的政府资金投入。
(三)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
农民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人,在推进新城镇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全面的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对农民对信息化的了解,并相应地给予培训,政府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予专项扶持资金的提供,优先选拔学习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骨干农民干部进行示范培训,实行一帮一政策,逐渐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再一点就是,将城镇的学校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发展与其建设联系起来,以城镇学校作为依托进行信息化的培训工作。最后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体系,建立跨区域、多途径的农村综合信息体系,从而让农民的素质得以提升。
(四)推进涉农信息整合与建设
农村信息化的重点内容就是涉农信息资源。1.完成涉农信息资源的设计蓝图,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规范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和公布的制度。以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习惯作为标准,重点开发科技、农业资讯、气象、水利、农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完善对涉农服务的管理。2.结合农村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强化农村通信、互联网、广播等方面的基础信息建设。3.解决信息流通受阻、各部门互不干涉的问题。通过相关制的度建立和完善,让信息使用效率低、重复采集等现状得以改善。
(五)强化新城镇的建设力度
要实现农村土地、人口和计划生育、村委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就要积极地建立科学、合理并有实际效用的农村信息的综合管理体系。以此体系为基础,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更好地使用自己的权利,监督农村村务的公平、公正,并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结
推进农村信息化对于建设新城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具有重大意义。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明确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和所要遵循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
[DOI]10.13939/ki.zgsc.2016.36.019
2014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未来5~1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扩大服务业比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十一五”规划确立了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2009年国务院将现代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此规划成为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奠基石。在随后的“十二五”规划中,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设新型城镇为物流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物质保证,物流业的发展壮大同样推动建设新城镇的进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同时,城镇化发展给现代物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新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物流业发展进行调控也成为新的课题。
1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三个目标。第一,人口流动转移。一方面,城镇化建设促使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推动城镇基本设施的改、扩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人口增加了,农村人口就降低,从事农业操作的劳动力就减少,农村土地会相对集中,这将促进大型农机具的使用,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城镇人口增加将推动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提高,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从而起到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目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又将加大城镇常住人口的吸引力,增强城镇化进程。
第二,促进城镇发展产业转型。使城市摆脱过去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新型产业结构。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污染,新城镇建设要求城市更加节约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使用信息化技术,传承城市文化资源,使城镇向着绿色、智慧新城镇迈进。
第三,促进居民生活幸福。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升,公共交通便捷,物流配送方便,超市等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更加便利,居民生活更方便,住房、医疗、养老、教育方面逐步提高并形成体系,实现城镇居民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居民生活幸福感增加。
2 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
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除了包括传统的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外,还包括物流服务。物流业在我国属于新兴的产业,近几年随着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一系列网购平台的发展,物流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物流业也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这使得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正朝着河北第二大支柱产业迈进。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作用在于以下两方面。
首先,物流业为河北省居民生活提供基本物质支持和保障,起到了提供生产、生活保障的作用。截至2012年,河北省常住人口达到72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11万人。城镇居民生活中的住房、饮食、医疗、药物、公共交通、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均需要物流业的参与。
其次,物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健康稳定,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据201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中国未来10年里,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人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为50万人左右。因此,物流业会在将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对河北物流企业调查,预计在三年后物流企业平均员工人数将达到479人/家。
3 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3.1 地理位置优越
全省紧邻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市,东临渤海。海岸线长487公里。陆上运输四通八达、水路运输方便快捷。河北已经成为京津的物流市场,京津市场上一般销量的蔬菜来自河北,而来自河北的生猪、活牛、禽蛋、鲜奶分别占京津市场总销量的50%、40%、25%、50%。同时,为京津产业发展提供了80%以上的原材料。
3.2 发展潜力巨大
2009年3月,河北省政府提出的《河北省确定物流业发展的6项重点》为促进全省物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唐山、邯郸机场的建设以及石家庄国际机场的开通,使得河北省的航空运输能力在不断提高,这种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河北省的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2015年3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同年12月,投资方看中了河北省物流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在石家庄建立了“无水港”合资项目,成立河北冀津国家物流有限公司,实现河北口岸与天津港口对接,这大大缩短了物流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
3.3 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河北省物流企业运作模式停留在求“全”的模式上,物流企业功能单一,服务项目多停留在仓储、库存管理、搬运等方面,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来自国际物流巨头的竞争压力,河北省物流企业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下表是河北省物流企业岗位人员分配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河北省物流企业大部分人员集中于储存、配送、运输环节。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服务将远远超出传统的储运服务,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向供应链管理物流发展。因此,河北省物流业企业应抛弃原有的“小”的经营理念,构建新型互通的细化“大”高效运营模式。
4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河北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本地区的物流需求,促进了河北省物流业的整体发展。在国家大力倡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物流业如何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确定一个合理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城镇化,使城镇居民增加,居民受教育水平上升,为物流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据201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截至2014年,中国物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年均2万~3万人。按照目前发展速度,届时我国的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600万人。我国物流业对从业人员门槛较低,会吸收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居住。城镇为他们提供更多教育机会,更多就业岗位。物流工作岗位性质的不同,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专科学历的人才成了物流大军的主流。在被调查的物流企业中,有45家企业拥有专科学历人才,占企业总数的76.3%,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专科学历人才25人。但随着物流业朝着国际化发展,熟知电子商务物流人才、连锁经营、国际物流、物流成本控制分析与预测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加缺乏,这就需要利用城镇教育资源,为物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需要的人才。
(2)城镇化拉动农产品需求,促进农产品生产、配送、加工一系列发展,促进物流业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居民数量增多,居民为提高生活水平,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满足于一种或几种农产品,而更多的要求产品种类丰富。消费者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现代农业发展必然拉动农产品生产、配送、加工一系列流程水平的提高,必然促使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的加大,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农产品保鲜、冷藏、运输技术,提高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水平。
(3)城镇布局更合理,规划物流园区,提升物流效率。城市发展由政府统一规划,在城市的郊区边缘地带可以规划物流园区,园区的建设既享受了城镇带来的各种便利,又能将散布的物流配送中心集中在一起。减少城市交通压力,利于物资流通。缩短物流配送时间,减少过程成本。
(4)加快信息化建设,将互联网信息应用技术应用于物流业,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控、智能化。网络信息化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新一轮创业浪潮上,依托“互联网+”的新业态也悄然升起,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入正在加深。我国农村的互联网覆盖率还不高,但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为物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平台。
(5)加快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我国加入WTO后,允许国际资金注入我国物流行业,几大国际物流巨头,如美国联邦快递、美国UPS、德国DHL等公司纷纷开发国内市场,我国物流企业承受了很大冲击。西方国家有着漫长的物流业发展历史,在西方国家物流业的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这些大型物流企业均是第三方物流公司,这也是未来物流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河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寥寥无几,要加快河北省物流企业整合,改变物流企业小、散的状态,提高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真真,张大威.提升河北物流业服务质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4-5.
[2]宋海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物流企业对策分析[J].企业管理,2015(1):213.
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对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小城镇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加速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不同地域当前小城镇发展现有基础,创新发展思维理念,才能确保小城镇获得良好发展前景。
一、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从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少无法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发展规划不合理
受各种因素影响,小城镇发展规划上的不合理性矛盾最为突出。由于在发展规划上合理性不够,导致重复性建设现象很严重,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浪费很大,各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有的小城镇,没有纳入到城市发展体系中,未能发挥后者辐射带动效应。有的建设规模过小,容纳人口只有几千人,难以对企业和人才形成强大吸引力。
(二)配套制度不健全
支持小城镇发展的配套制度建设力度也不够,有的政策不仅无法起到促进作用,还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譬如,近年在多地试点实施的土地流转政策,因流转政策不明晰、合同制定不规范、农业生产风险大、农户观念意识弱、土地承包不稳定、政策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导致无法大面积铺开。
(三)产业带动不明显
不少乡镇领导干部发展思维意识不够超前,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没有带领小城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导致近年小城镇出现经济增速缓慢、劳动力吸附性差、乡镇企业效益不好等现实问题。如果小城镇没有纳入附近城市规划体系中,又导致二、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嫁接先进地区发展经验,也因“水土不服”而难以获得很好效果。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发展对策
面对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确保其发展获得良好前景。
(一)科学规划发展布局
要统一规划小城镇发展布局,防止重复性建设,避免有限的土地等资源被过度浪费。城市群规划时,要将小城镇一并考虑于内,使其充分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并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构建城市和乡镇共同发展良好态势。要保持政策制定的连贯性,在充分考虑小城镇人口增长、资源基础、地理区位等条件基础上,因地制宜出台适于小城镇自身特点的相应政策,既不忙目攀比,也忌因循守旧。
要以实现小城镇规模化发展为牵引,优先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自身基础好的重点乡镇,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在积累发展经验的同时,实现辐射带动效应。在扭转发展规模过小态势过程中,吸引聚集更多的乡镇企业,促进其二、三产业加速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回乡创业。
(二)加快配套制度落实
小城镇要想获得更快更好发展,配套制度制定落地是关键。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突出抓好土地流转、户籍改革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的落实。
土地流转方面,应首先在国家层面做好相应立法工作,使土地流转全过程拥有法律支撑。秉持自愿有偿合规的原则,引导农民认清土地流转带来的得失,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专业中介机构负责此项事务,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专业化信息、土地交易、手续办理等服务。户籍改革方面,要实时对接国家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的有益经验,条件成熟的小乡镇应大胆放开户籍限制,而以职业和居住地等要素确定身份和落户地,促进劳动力实现良性循环。社会保障方面,要将进城农民纳入乡镇社保体系中,在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方面,建立符合当地发展基础的社保方式,从而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确保其获得更大的归属感。
(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在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坚决关停重污染小企业、小作坊,防止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特别是要做好土地资源集约化规划使用,在保持耕种土地红线基础上,使土地资源优势发挥最大化。
要抢抓小乡镇第二产业发展机遇,搞活乡镇经济发展格局,增强对劳动力和人才的吸引力,从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应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小企业兼并重组,孵化一批具有行业知名度的大中企业。同时,以税收等政策为杠杆,引导城市企业向小乡镇转移,在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和开发乡镇剩余劳动力资源基础上,为小乡镇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三、结语
发展建设小城镇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小康社会宏伟发展蓝图的必由之路。必须时刻秉持实事求是、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精神,立足小城镇发展实际基础,创新工作方式和发展理念,推动小城镇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强劲引擎。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城镇仍然是城镇向城市过渡的主要方式。因此,要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水平,提高新型城镇的建设能力,必须将城镇建设作为当前建设的重点,依托于城镇自身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建立新型化的城镇形态,从而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与城市相比,城镇在现代化建设层面相对落后,但是,城镇有广阔的发展资源和巨大的潜力,这些对于创建新型化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根据当前农业、农民、城镇的基本状况,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谈论新型化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为社会整体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提供良好的思路。
一、加快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性
现阶段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可以看到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是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尽管小城镇在综合效益以及社会经济水平上不能和大中城市比较,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阶段我国因资本积累不足,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的局面,使我国的小城镇不能不转移富裕的劳动力,而唯一实践途径就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小城镇的发展。
1.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
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为1%,到末期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0%—42%。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1985 年为20%,小城镇占到这个总比率的12.71%,而十五年后的2000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一年平均提高0.83%,而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每年平均提升0.46%,在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从上述所列数据反映,我国的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最终是依靠小城镇的发展。
2.小城镇的发展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人口众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发展农业本身仅仅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进城务工,但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够完全接纳“农民工”,这是由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模式所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农民虽然打工但不挣钱,虽然增产但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停滞落后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 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为70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86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13倍,由此看出城乡差距进呈现逐渐拉大的局面。 所以,如何用好小城镇这个市场如何组织和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业发展走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最初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转型而兴起的一些手工作坊。至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资产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这是我国政府各种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的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活跃农村经济,推动乡镇工业化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必然选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都存在着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技术相对落后、员工素质不高,优秀人才匮乏等等的问题。
二、新型化城镇建设发展创新思路
农业、城镇、农民是新型化城镇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发展的主要动力。要保证新型化城镇适合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必须保证新型化的概念符合基本元素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从这一层面上分析,将针对新型化“三农”建设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完善的新型化城镇发展结构。
2.1 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的基础
与城镇本体相比,农业和农民是城镇存在的基本概念,也是推动新型化城镇发展的原动力。因此,要保证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的成果,必须要首先对农业产业经济以及农民素质等层面进行良好的规划和建设,为整体新型化城镇建设打下基础。
农业是农民生存的根本,也是我国工业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原始动力,要提高当前城镇建设的水平,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因此,在新型化城镇建设过程中,依托城镇资源,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是发展的根本方向。
农民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建立新型化城镇,必须要将切实提高农民的现代化应用能力。实际中,要突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举办诸如中药种植、果树栽培、农业经纪人等有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技能、科技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素质。
2.2 新型化城镇的规划及发展的主要模式
城镇建设是新型化城镇规划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实际中,要从城镇发展的基本特点出发,突出城镇建设的成果,重点关注城镇建设的过程,加快新型化城镇建设的步伐。在实际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将新型化城镇转变为“一个中心,五条主线,多个社区”的发展模式。
(1)一个中心:区域中心村的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布局体系,按照“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中心村向中心镇集中、中心镇向中心城市集中”的思路,结合“迁移高山村、撤并行政村、做大中心村、建设示范村”的导向,合理规划村庄布局,促进村级资源整合,形成一批带动力较强、配套较好、人居环境佳的中心村。
(2)五条主线:交通、生活配套、自然保护、医疗条件、体育文化五个层面的基础建设。新型化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当将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作为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实际的建设中,要从这五个层面开展工作。实际中,要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推广,加强城镇交通、供电、供水、通讯信息、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扶持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益设施,为城镇新社区建设营造良好基础。
(3)多个社区。将城镇化进行平面划分,以社区的形式发展城镇。
在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实现便民利民服务网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并鼓励和扶持连锁超市、农资供应社等在城镇新社区设点。
2.3 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确立了基本的发展模式基础上,新型化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重点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交通是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时要将交通网络的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例如,积极的改善农村土路,将城镇与城市交通网络扩展,并积极实现“白变黑”等建设工程,最终做到城镇中心与各个区域中心村交通连接保障;其次,居民住房及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居民住房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城镇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际中,应当将居民住宅进行集中性的社区规划,同时,要将水、电、娱乐生活等场所进行良好的规划及配备,保证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园区的规划建设。产业经济发展是新型化城镇经济崛起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依托,在实际中,除了要根据农业产业经济特色之外,还必须积极拓展发展思路,建立系统的商业经济园区,进行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态。
结语语
新型化城镇建设是当前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将农业、农民、城镇三个因素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融合,从整体化的角度开展工作才能最终实现新型化城镇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
1、“新常态”的提出和特征
中国经济在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近30年后,从2010-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11个季度下滑、增速减缓,2014年中国GDP增速为7.4%,保持2012以来GDP增速连续三年低于8%的水平,维持一个相对平稳的低速增长。这种这种经济态势经济学者称为新常态现象。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概念,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一词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而经济放缓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种表象,其背后的本质是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切换,制度环境改变。
2、“新常态”带来的机遇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首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不再是仅依靠对外出口,大规模市政建设、房地产和工业化投入产出拉动而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多元动力。其次,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三、“新常态”下城镇化建设新动力因素分析
如何适应新常态带来的发展机遇,发挥新常态效能作用,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新发展的新动力。
1、新常态经济增速减缓利于消除城镇化发展不协调性
增速减缓的实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再平衡,所反映出的是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投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人力、资源粗放投入明显下降,高技术创新型产业成为经济助推器。
2、新常态经济结构升级促进城镇化产业结构的科学合理布局
“十二五”规划把GDP平均增长速度定为7%,而且决定工作重点从过去的重速度、重规模、开发重大项目,转到重结构、重质量、重效益、重民生,这就是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升级。新常态下我国内需比重提高,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增强,超过出口和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仅为50%左右,低于全球平均80%的水平,消费力的提升空间巨大。总理指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所蕴含的强大内需潜力而被认为是助推中国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为此,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着力提高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要以增加居民收入为重点,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切实解决差距较大问题,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
3、新常态“以资源承载为上限”决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报告提出:以资源承载为上限来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一方面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总量提高效率,并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系统,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如严格控制机动车保有量,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推广,石化行业实现绿色工业化等措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中国政府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非石化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站20%,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之路。另一方面,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市紧凑发展,以现代新型交通网络和数据信息网络为依托,用产业升级做支撑,高新科技为推力,依托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城市创新载体作用,顺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推动城市走智慧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作用。首先,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会对城镇及其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其次,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推动着整个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两者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交互胁迫关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优劣,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势必会阻碍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城镇化的急速发展会冲击生态环境的平衡。首先城镇化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即城镇人口数量加大。生态环境的破坏究其根本即人为的破坏,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也就会跟着增加。随着大量的人群涌入城镇,城镇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势必发生改变,人们向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的健壮性越来越脆弱。这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以及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首先,企业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城镇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生产所需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其次,城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交通系统的扩张,汽车越来越多,造成了大量的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1.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表现为以下及格方面:第一,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降低,不再有人愿意进入城镇生活,阻碍城镇化进程;第二,招商引资困难,不再有商家愿意进入城镇带动经济发展,另外本地企业也会外流;第三,当恶化的生态环境由量变转为质变时往往会发生诸多灾害性事件;最后,为了改善已有的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新投入的这些资源反过来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2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
我国城镇化进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城镇化形态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城镇化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城镇绿地不足
从地理范围来讲,城镇的占地面积是固定的,而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口数量却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每个人平均土地占有面几率的降低,如何提高占有率是城镇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只能牺牲绿地面积,将绿地面积变为建筑面积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员需求。另外地方政府为了单纯追求GDP,对开发商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开发商为了私利肆意开发土地盖楼,于是城镇的绿地越来越小,钢筋水泥越来越多。绿地的减少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破坏了CO2与O2的平衡,更多的有害有毒气体无法被植被吸附过滤,细菌和粉尘越来越多,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居住舒适度越来越差等等。2.2城镇空气污染我国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根本成因是人为排放的污染物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积聚造成的。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这些废气中所包含的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粒径小于或等于2.5nm的颗粒物,简称为PM2.5)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有研究表明,人体长期暴漏在雾霾天气中会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癌症、生殖与神经系统的疾病,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死亡。而更可悲的是近些年雾霾天气不但没有减少,更有增加的趋势。
2.3城镇供水紧张
城镇供水紧张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是在于认为的破坏。城镇化脚步的加快的核心因素是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城镇中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们用水量也随之增加,生活污水也越来越多。大部分城镇用水水源都来源于地下。长期大量的给水给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地下水位也一再下降,以前距地面4-5米就可以出水的地方现在要挖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才能出水。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的目标,对污水处理这一问题向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将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地下水域当中,给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4噪声污染增加
噪声污染往往得不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聚环保部门统计,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们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这些噪声包括交通噪声、机械噪声、建筑噪声、生活噪声等等。噪声对身体的危害虽然在短时期内看不出来,但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会产生多种疾病,例如神经衰弱、消化系统紊乱、记忆力减退、失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食欲不振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受到噪声的侵害,往往使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对工作和事件难以集中精力。有研究显示,人口密度越大的住宅小区人们患高血压疾病的人员也越多;立交桥越多的地区心脏搭桥病人的比例也越高。这些都印证了噪声污染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参考文献
[1]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8).
②秋千:“‘新’与‘镇’,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中国西部》,2013年3月,第77页。
③丁任重:“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月,第58页。
④⑤⑥赵常兴:“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6月,第29页,第27~28页,第24页。
⑦[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384页。
⑧房树人:“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学习》,2013年12月,第47页。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1.全南县区位概况描述
全南县是江西省赣州市管辖的一个县,在江西省的南部,南边靠近广东的翁源县和连平县,西边挨着广东的始兴县,北边与广东南雄接壤,东北毗邻江西省的信丰县,有60%的边界和广东接壤,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全县共有面积15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11.8万亩,截至2012年统计,总人口大概有20万,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0%.全南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以钨、锡、锰、锆、稀土、煤等资源为主,森林面积大,素有“赣南”之称,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大庆至广州高速路穿过县境,通车之后成为了珠三角两小时交通圈的一部分。
2.全南县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虽然近几年全南县有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的服务功能,但跟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依然还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需求。比如货运物流运输系统没建立统一的站场,管理较为混乱;根据新的规划,全南县被定性为赣粤边际新兴工业明珠和山水园林城市,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全南县的服务功能还欠完善,比如主要路段环卫设施少、公共休闲娱乐设施少、综合性高档次商场缺乏等。
2.2城镇化速度慢管理不规范
随着全南县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其规划框架也在不断拉大,很多的村庄成了城中村,这些城中村大多经济基础薄弱,村内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环境卫生又脏又乱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村内的民宅建筑风格参差不齐,房型陈旧,影响了全南县的整体市容形象。民宅建筑多以独门独户为主,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有些土地处于闲置状态,而有些农田和耕地则被违规侵占。以上这些存在的问题都是全南县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需要给予协调和解决的。
2.3城镇化发展缺乏经营理念
城镇化的发展要做很多协调规划的工作去解决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人口管理制度等等,需要政府有经营的理念才能处理协调解决这些问题。但显然在全南县的城镇化发展过程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政府在引导城镇化的过程中还是缺乏经营理念的,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财政拨款。
3.全南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3.1建立有偿使用的土地管理制度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建立起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集体土地的内部流转使用必须是有偿的,根据小城镇整体的土地使用规划、建设规划,按照项目用地需要统一进行统划拨和出让。从农村的耕地保护出发,规划出非农建设用地和做好农田耕地保护区域工作;农村人口定居城镇之后,可以采用集体土地内部流转的方式,对承包地和宅基地进行转让,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3.2建立多元投资机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
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要实现多元化,以政府投资为主导,鼓励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渠道发展,通过这样的政策改革引导,可以减少政府的资金负担,从而让基建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实施多元机制投资,要做到:一是依法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收取规费资金,并专款专用;二是要制定细则规定,出让使用权和经营权,吸引单位或个人投资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谁负责投资谁就可以参与收益的分配;三是实施土地国有化经营,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来获取资金,用以建设共享性的基础设施。
3.3促进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
现在城镇有着大量的农村人口,大多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能否让这部分人在城镇中定居下来是衡量城镇化能否取得实质化进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引导社会消除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歧视条款,解决好外来人口的户籍落户问题。在改革城镇人口福利体制的同时,也要将外来人口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使迁移人口也能享受到同等的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待遇,通过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不断促进农村人口定居城镇。
3.4发挥自身资源区位优势走可持续城镇化
全南县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地处城乡结合部,所以其发展应该以多面向农村和服务为特点,建立健全小城镇涉农服务系列化、综合化的服务组织体系,依托于这一体系将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与生产整合成一体化,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流通型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经济利益共享或资金参与的方式,向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服务,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例如,全南县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尤以钨和稀土最为出名,有着“钨都”和“稀土王国”的美誉;传统优质农产品产量丰富,其中尤以脐橙、甜柚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在这里多以乡镇为主,有着富余的劳动力,所以布局当地的产业结构可以考虑对劳动力需求多、需要利用到相关自然资源的产业。近几年来全南县建立了具有当地特色的5大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其中就涉及到了钨、稀土、脐橙,这些都为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考虑到全南县是一个山区小县,农业为主,所以可以推广“养猪、沼气能源、沼液施肥”这样立体式种养模式,将农村的产业链拉长,建立起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并利用全南县的区位优势,将农产品销售到毗邻的广东地区。
4.结束语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全南县城镇化推进是我国发展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山区小县,首先应该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其次是通过户籍和社会保障管理的创新,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聚居,最后通过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引导农村工业和非农工业在城镇的集聚和发展,最终以实现全南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引言
物流业是整合了运输、存储、配送、信息等功能的综合性现代服务行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1]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标志着国家现代化进展的程度。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推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现代物流业和新型城镇化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且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物流业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上更加繁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河北省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和“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为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从定量角度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衡量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物流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2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迅速发展,河北省物流作为新兴的服务型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就地理位置来看,河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位于环渤海的中心地带,毗邻京、津,资源较为丰富,居民对于物流需求较大,进而促进了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河北省的物流运输以公路为主要物流运输方式。近几年来,河北省公路运输呈现一种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省内运输线路长度公路通车里程从2007年的147265公里增长到2015年的184553公里,增速为25.3%,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从2007年的2853公里增长到2015年的6333公里,增长了一倍多。货物周转量指某一段时间内运输部门所运送的货物的吨数与运送距离之间的乘积,它是一项反映物流发展的重要指标,其值的大小能直接体现出某一地区物流的发展情况。截至2015年年底,河北省货物周转量达到12025亿吨公里,比2007年的5507亿吨公里增长了2倍以上。
3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呈现如下特征。
3.1城镇人口逐年增加,人口流动日益扩大
城镇人口是衡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反映国家或地区管理水平和社会组织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河北省的城镇人口增长明显。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2015年的城镇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1016万人,相比于2007年增长了36.4%。除去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外,河北省人口流动程度也大幅增加。一方面,城镇化建设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农村,促进了城镇公用设施建设,而城镇公用设施的建设则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城镇化建设也相应提升,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善,从而使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地增加,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3]
3.2城市综合实力增强,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河北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明显加快,不断地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加大[4],2015年,河北省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2%。同时,河北省政府采用优惠的税收政策,为高新技术、小微型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科技型中小企业明显增多。
3.3社会事业取得良好进步,和谐城镇建设加快推进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河北省对于城市道路交通、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步伐;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质量趋于改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幸福感逐步提升;科教文卫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性得以加强。
4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分析
4.1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是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教授首创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而灰色关联分析则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它可以对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进行定量比较和描述,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析一个参考数列与多个比较数列所形成几何图形的近似程度,来探究两类数列联系的紧密程度[5],从定量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首先应确定两类数列: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其中,参考数列是能够表现系统相关特征的数据序列,比较数列是能够影响系统行为的数据序列。其次,对这两类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数据级别的影响。最后求出两类数列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与灰色关联度,并进行关联度排序。
4.2分析过程及结果
4.2.1指标选取基于指标的可量化性和数据的可得性,以货物周转量作为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衡量指标;从经济水平、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能源资源四个方面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6],选取社会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能源消耗总量作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衡量指标。4.2.2关联度计算将河北省2007—2015年的货物周转量作为参考数列,同时期的社会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能源消耗总量作为比较数列,相应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16》。由于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的数量级差别比较大,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先利用初值化算法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预处理,将两类数列转化成数量级相近的无量纲数据。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及灰色关联度时,需要确定分辨系数的值,一般来说,分辨系数越小,分辨能力越大。[7]这里将分辨系数设为0.5,计算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结果如表1所示。计算灰色关联系数的算术平均值,即可得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的灰色关联度,结果如表2所示。灰色关联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态势的影响程度,即灰色关联度值越大,则该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就越大。由表2可知,2007—2015年,社会生产总值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灰色关联度值接近0.9;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能源消耗总量三项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灰色关联度基本保持在0.6左右。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相对于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优劣排序依次为:社会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总量、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由此可见,社会生产总值是影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来促进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而能源消耗总量、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是影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次要因素。因此,在研究河北省物流业发展时,应在分析能源资源、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同时,重点考虑经济水平的影响。可以预见,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北省的物流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5结论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根据灰色关联度值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衡量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中,社会生产总值是影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耗总量、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是影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次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何章磊.产业集聚视角下区域物流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6):70-73.
[2]颜双波.福建现代物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商业时代,2017(2):107-109.
[3]耿立艳,张占福,穆黎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河北省物流业发展分析[J].中国市场,2016(9):19-20.
[4]贺兴东.物流业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带动作用[J].经济物流,2014(5):32-33.
[5]安晓亮,安瓦尔•买买提明.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3,37(7):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