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23: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残疾人教育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067-02
1 前言
在移动互联时代,云计算、计算机网络、社交网络和智能终端等技术平台下,教育变革深深影响着人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云教育”作为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创新模式之一,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云教育的推广应用对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实现教育公平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起着积极作用。
基于残疾人运动员高强度训练、人员相对分散、培训时间受限等特点,通过云教育方式针对残疾人运动员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成为较为理想的模式,可以实现残疾人运动员教育公平、按需学习和终身学习。残疾人运动员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对进一步挖掘个人发展潜力,改善其生活状况,提高综合素质,融入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2 云教育技术特点阐述及发展现状
云计算成为2010年管理信息化行业十大关键词之一,云计算的发展势不可挡。云计算在学术界定义为:一种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模式,其推动力来规模化带来的效应,在这种模式下,一些抽象的、虚拟化的、可动态扩展和被管理的计算能力、存储、平台和服务汇聚成资源池,通过互联网按需交互给互联网终端用户。从技术角度来说,云计算不是一项新技术,二是一种计算理念或者计算模式,它是基于分布式处理、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发展而来的,同时将这些技术融合展现。
云计算作为互联网领域一种极具成长的模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超大规模,让“云”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2)虚拟化,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形态终端获取应用服务;(3)高可靠性,使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安全措施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4)通用性,针对不同的应用,可以构建对应的应用模型,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形态;(5)高可扩展性,规模可以根据需求动态变化,满足用户规模变化和应用拓展;(6)按需服务,体现了其低成本的商业价值,让用户得到收益最大化,减少购置边缘化设备和服务成本;(7)成本低廉,“云”端高容错性技术接入及其廉价的节点构成云网,免去各类需求用户维护高昂数据中心的管理成本,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时间成本。
3 云教育在残疾人运动员信息技能培训应用分析
中国的云教育目前处于探索、示范和发展的起步阶段。云教育的定语及论争都相对浅显。云教育是一个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校信息化原有基础上做好集中式管理和资源共享整合,建立一体化可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打破教育的信息化边界,试图解决传统教育信息化模式中的传递慢、传递难、沟通难、资源少等突出问题,实现跨越国界、无地域、多语言、不受时空限制的对接模式,让云网中的师生共用一个综合平台,实现各类受教育群体的平等学习、共用共享、自由选择的权利,融合教学、管理、学习、交流、共享、考核、评估甚至娱乐等各类应用服务,让教育真正实现信息化。云教育在技术应用、学校师资、资源开发、教育管理、设备成本投入、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根据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推算,目前我国各类残疾人综述为85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6.34%,残疾类型有: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其中重度残疾月2518万,中度和轻度残疾人5984万人。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整体低于全国受教育水平,其中大学程度94万人,高中程度406万,初中1248万,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者识字少的人)为3591万,文盲率高达43%。
江苏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南京)是经省政府批准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服务于全省479万残疾人,每年容纳2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和100多名工作人员集中训练培训,既是江苏省残疾人运动员和国家田径、举重、射箭、游泳、乒乓球、田径等项目的主训练场,也是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基地,是展示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的窗口。2013年起组织开展对现役运动员进行信息技术轮训,目前现场培训工作开展3期,培训人员60余人,涉及肢残、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等常见类型,培训内容包含计算机系统使用、办公软件使用、上网应用、聊天工具、基本图像处理等信息技能。
通过3期轮训感受到运动员对熟练掌握信息技能的渴望,培训也出现了各类急需解决问题,如学历层次差别大、年龄层次跨度大、接受能力区别大、日常训练强度大、人员时间集中难、培训统一时段受限请假案例过大、培训内容和教案难度难以把握尺度、培训效果评估难等,导致培训中人员流动大,传统的教育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我国改革开放后重视残疾人发展问题,在残疾人教育和培训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分支,教育不公平在残疾人教育上有了较为突出的改善,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教育和培训效果,改善残疾人运动员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云教育平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解决上述方案。
云教育技术在残疾人运动员信息技能培训应用具有以下优势:
1)通过云教育建设平台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培训资源建设部门将信息资源转移到教育云平台,不论运动员身在何处,只要通过连接网络的终端,申请获得教育云平台的访问使用权限,既可以公平使用教育培训资源。
2)可以降低成本,培训机构通过云计算虚拟化技术无需提供高配置终端,降低购买培训资源的硬件成本,信息资源转移到租用教育云平台,服务器的购置需求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人力、研发、更新、能耗)降低。
3)教学资源网络数字化,培训师或者“电子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崭新的教学活动模式,指导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终端在线查看教师教案、教学视频、提交作业、信息交流指导,交互性、协和自主性通过云平台得到实现,让培训学员能够切实学习到自己感兴趣和具有个性需求的信息技能。
4)残疾人运动员面临退役问题,掌握信息技能给运动员们广阔的发展空间,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残疾人运动员加入到教育云平台,在训练之余查看对自己以后工作有帮助的培训视频,在政府的主导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妇联、残联以及其他行业协会,通过云平台不断更新最新的培训视频,让残疾人运动员按需学习,自由选择,相信残疾人运动员个人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4 总结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社交网络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让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通过云教育方式拓展残疾人运动员发展空间,掌握当下流行的信息技能,丰富残疾人运动员的学习和业余生活,让他们一起享受社会发展所带的福利。作为最新的发展方向,云教育让教育信息化在残疾人培训事业上的发展路途更加明确,残疾人运动员作为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激发,通过自主学习、个性学习、选择学习的方式,让他们的受教育权利、文化权利、发展权利得到保障,融于和谐幸福的社会公共文化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中新网,2007.5.
[2]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揭牌[P].新华日报,2007.11.
其次,驾训机构应当统一安排有教练员陪读的新学员上理论课,把交通安全和交通运输法律法规,汽车机械常识,汽车安全驾驶操作规程等基本原理,较为系统且有目的性地灌输给学员。要丰富理论课的形式和内容,比如阐述汽车给人们带来的便捷、舒适,会让学员对学习驾驶产生兴趣,反之告诫汽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祸害,会让学员提高安全防患意识。通过挂图讲解车辆是由哪些最基本的部件组成、车辆的动力来源和动力转换以及车辆各部件的构造和功能,让学员好学好动。
再次,驾训机构应当把理论教学和复习备考理论及术科考试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和教练员术科施教有机结合,促使学员理论指导实际,及早地悟出驾驶原理,尽快掌握操作要领,提高各个科目的考试合格率。
从学员应试的角度来分析,术科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测试学员的交通法律意识、交通安全观念及其操作规程。可以断言,接受过专题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培训的,能将汽车理论和交通法律法规贯彻指导场地操作学习及其路面驾驶学习的学员,在接受术科考试过程中,必将更能从容应试,考试合格机率也必将更大。
从学员考取驾驶证角度来分析,学员接受过专题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培训考试合格后,驾驶车辆参与交通必将更能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安全、文明行车。
俗话说“一通百通”指的是做事情,学技艺首先应当掌握理论,道理通百事通。搞经济要靠理论来指导,做学问要靠公式来解题,学开车同样只有通过先了解汽车构造、基本原理、交通通行原则、操作规程及其交通安全、交通运输规则,掌握驾驶技能才能事半功倍。
我校二十一年来的教学经验充分说明了理论先导的重要性和实际收效。以近三年以来我校出炉三十岁以下的学员三个科目一次性考试作统计比较。大专院校毕业生考试合格率为95%,而高中之前辍学和高考落第的社会青年考试合格率仅为67%,比差28个百分点;参加我校理论辅导课出席率达100%学员,一次性考试合格率为78%,而缺席理论辅导课的学员一次性考试合格率仅为34%,比差44个百分点。
以我校48名教练员施教术科作比较,原来从事交通运输工作且具有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教练员有14名,他们的学员一次性考试合格率为91%,而其他24名教练员的学员一次性考试合格率仅为42%。
上述数字表明理论先导,理论教学结合术科培训,无疑是驾驶培训的必经途径和必要方式。然而,如何展开理论先导,因人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人施教,即针对学员的特点和个性施行教学。这就需要教练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驾驶技术,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汽车理论基础知识。
在术科教习培训中,教练员应当通过做示范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及其理论根据,让学员理解和知会操作要领,并通过对学员模仿动作进行讲评,促进学员掌握驾驶技术。
因此,驾训机构可以把本单位的教练员分为两大类,一是熟知车辆机械原理学历高的师傅,称为“理论型”驾练员。二是虽曾经从事职业运输职业但学历低的师傅,称为“操练型”教练员。同时把新招收的学员以文化程度、体质技能以及年龄性别差异分为若干类别,如知识分子型,年老妇女型和青年工友型,区别特性或个性因人施教。
佐证一,某高校林教授瘦小体弱且疾病缠身,2011年秋来我校学开车,刚进入场地驾训初级阶段,因体能差顿感畏难,主动提出放弃考取驾照。经我校调整换上“理论型”的小傅师傅调教,通过小傅师傅对其汽车构造和驾驶规程讲解,示范动作结合手把手演示,分解动作结合讲评,林教授茅舍顿开,随即领悟驾驶要领,学车热情激增,二个月后程教授顺利地一次性地通过科目二、科目三考试,之后的五年林教授没有严重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记录。
一、救助和奖励的范围和对象
(一)救助和奖励的范围
1、接受义务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
2、残联系统兴办的残疾人教育培训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
3、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短期培训班中参加培训的残疾学生。
(二)救助和奖励的对象及条件
接受救助的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本地生源;
2、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3、持有民政部门制发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优惠证。
4、残联系统兴办的教育培训机构中接受教育的享受低保及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上浮至20%范围内的残疾学生。
奖励的对象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本地生源;
2、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3、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升入国家认可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接受正规国民教育的残疾学生;
4、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文件执行之日后获得毕业证书的残疾学生。
二、救助和奖励的标准
(一)救助标准
1、对接受义务教育的七区贫困残疾学生每年救助300元,五市贫困残疾学生每年救助200元;
2、对接受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的七区贫困残疾学生每年救助500元,五市贫困残疾学生每年救助300元;
3、对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每年救助**元;
4、对符合救助条件的贫困残疾家庭子女按照以上教育层次的救助标准减半救助;
5、在残联系统兴办的残疾人教育培训机构中接受学历教育的残疾学生,持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证优惠证》的本地残疾学生免收学费、住宿费,补助80%的生活费;对家庭人均收入高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浮至20%的本地残疾学生,凭村委会、乡镇、街道及区(市)残联证明,给予减免90%的学费、住宿费。
(二)奖励标准
1、升入普通高等院校专科的残疾学生一次性奖励**元;
2、升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的残疾学生一次性奖励3000元;
3、升入普通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残疾学生一次性奖励5000元;
4、获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毕业证书的残疾学生一次性奖励**元;
5、获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的残疾学生一次性奖励3000元;
三、救助和奖励的审批程序
(一)个人申请
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大学生申请救助或奖励,须由本人在每学年开学前持本人身份证或户籍证明、残疾人证、学生证、高教自学考试毕业证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证及低收入证明等相关材料,到户口所在区(市)残联(在市残疾人教育培训机构中接受学历教育的残疾学生在本学校)填写《**市救助贫困残疾学生及奖励残疾大学生申请表》。
(二)资格审查
各区(市)残联及市残疾人教育培训机构对救助贫困残疾学生和奖励残疾大学生申请进行受理登记,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查。
四、救助和奖励的资金来源渠道
救助贫困残疾学生和奖励残疾大学生的资金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支出,五市及城阳区、崂山区、黄岛区由本区、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负担,市内四区按照市与区4:6的比例分别负担。
对在市残联系统兴办的残疾人教育培训机构中接受学历教育的残疾学生补助的学费、生活费等由市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负担。
五、救助和奖励资金的拨付和发放程序
五市三区残联于每年10月10日前将审查通过的有关材料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将救助、奖励资金拨付到镇、街道办事处。
市内四区残联于每年10月10日前将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的有关材料报市残联;市残疾人教育培训机构按照上述规定时间将在本机构接受学历教育的残疾学生的救助、奖励材料直接报市残联。市残联对报送材料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市财政局。市财政局将市级负担的四区救助、奖励资金拨付至市内四区财政局,由区财政局连同本级财政负担的救助、奖励金拨付至街道办事处。将市级负担的在市残疾人教育培训机构接受学历教育的残疾学生的救助、奖励资金拨付市残联,由市残联拨付至市残疾人教育培训机构。
(三)资金发放
镇、街道办事处残联将救助、奖励资金统一发放至救助、奖励对象。
残疾人同普通公民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受社会经济发展和传统思维的影响,残疾人在教育中仍然处于弱势群体,侵害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残疾人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等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的残疾人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享受到了和普通大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但由于受师资力量、课程建设体系、物质条件、教育途径等现实问题的制约,残疾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被边缘化,这严重侵害了参加人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不利于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2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丰富高校体育研究体系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以健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体育管理等内容,旨在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基本体育技术和基本体育技能的教育,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伴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残疾大学生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促进高校体育的协调全面发展。
1.3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残疾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残疾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被高校体育教育边缘化,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的机会,进而在心理上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加强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根据伤残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显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在高校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2.1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不均衡
对凯里学院、遵义医学院、凯里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SportsTechnology)87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呈现不均衡的分布态势。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院校分布不均衡,普通本科院校残疾人所占比例较低,仅为0.08%左右,高职院校比例较高,可以达到0.5%左右;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类别分布不均衡,我国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将残疾人分为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八种类型,贵州高校肢体残疾所占比例达到97.3%,视力残疾占1.5%,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展1.2%;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等级分布不均衡,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语言残疾的残疾等级99.1%为四级,三级以上仅为0.9%,残疾大学生具备独立日常生活能力,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2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
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贵州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贵州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问卷调查中,有残疾人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的院校仅占2%;体育场馆设置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的院校比例为23.7%;设置有残疾人专用体育设施的院校比例仅为3.4%。
2.3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
师资力量是开展教育的基础,经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体育教师是实施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力军。从问卷调查来看,贵州现有体育院系均未开设康复医学、特殊教育等相关专业,特殊体育教育教师培养力量极为薄弱;在现任体育教师中,参加过专业特殊体育教育培训的教师比例仅为11.3%,参训教师中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短期培训的体育教师比例高达93.2%,88.7%的体育教师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特殊体育教育培训;在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指导调查中,94.3%的院校采用学生申请免修、不参加任何形式体育教育的方式,仅有4.7%的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等相关知识的传授,所有高校均未开展较为系统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看待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态度上,43.6%的体育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27.3%的体育教师认为可有可无,12.4%的体育教师认为非常重要,16.7%的体育教师认为无所谓。
2.4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缺失
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内容涵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是学生培养教育实施的基本依据。在问卷调查中,91.7%的高校没有明确的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培养体系,8.3%的高校有部分培养要求。在对部分高校残疾大学生的调查中,85.3%的残疾大学生有接受体育教育的需求,12.5%的残疾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2.2%的残疾大学生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显示,89.1%的残疾大学生未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10.5%的残疾大学生有零星的体育锻炼,0.4%的大学生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缺乏的原因,35.6%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残疾人体育教育缺失是首要原因,28.7%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是体育设施不健全,20.6%的残疾大学生归因为自身体育锻炼知识的匮乏,15.1%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指导力量欠缺。
3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对策
3.1夯实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制定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系列管理文件,成立专门部门负责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实施;保证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通过政府支持、公益捐助、兴办产业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宽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来源,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经费纳入高校整体预算,确保经费的筹措和专项使用;完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对原有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改造,增加残疾人专用通道,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残疾人专用体育锻炼及康复设施。
3.2加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贵州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不断充实残疾大学生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大力开展特殊教育培训,采用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专业院校、残疾人组织的专家学者,对现有体育教师开展特殊人群体育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基本的履职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鼓励教师以开设选修课、体育锻炼辅导、体育康复康复指导等多种方式参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教育实践经验,促进教师在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方面的成长。
3.3构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蓝图,培养体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高校应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召集专业体育教师、特殊教育专家、残疾人大学生共同参与培养体系的构建工作,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实施的特殊性,使培养体系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促进残疾人体育在高校的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目的旨在通过体育教育,使残疾大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全面促进残疾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实现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伤残情况为基本依据,严格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实用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合残疾大学生实际的项目,使残疾大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显著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教学组织应采用分类指导的原则,将残疾大学生按伤残特点进行分组,不同组别执行不同的教学标准,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以实践为主进行学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弹性考察为主,重点考核其对基本的锻炼保健知识的了解、基本锻炼动作的规范等内容,避免以测验成绩为依据进行硬性考核。
形成按比例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
按比例就业是一项协调的工作,在目前社会就业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只是一般号召是很难解决实际情况,只有在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协调下,民政、劳动、人事、财政、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才能共同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在职能上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在服务中指导和帮助残疾人求职者了解有关就业政策和形势,根据其自身条件开展就业辅导,帮助其开发自身潜能,引导残疾人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就业。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完全的市场化求职方式不能达到按比例就业要求,必须运用协调机制,积极地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苏州市今年成功运用协调机制,协调著名跨国公司法国欧莱雅化妆品苏州有限公司、雅都大酒店、竹辉饭店等14家用人单位,提供文员、操作员、仓库保管员、清洁工等40余种就业岗位,与400余名残疾人举办就业洽谈会,一次就安置67名有劳残疾人上岗,结果使劳资双方满意,苏州市残联更满意,他们认为这无异是今后残疾人就业的一条新路,避免了原来背靠背介绍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成功几率大大提高,而且协调在先,观念上容易达成一致。
形成提高残疾人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
残疾人中的“两低现象”(低文化、低技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就业。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加入WTO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就业者的新要求,更是阻碍了残疾人的顺利就业。
社会总是前进发展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形成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残疾人的素质。一是基础教育。政府应责成教育部门将残疾人的基础教育摆上关键位置,现在通常的做法有两个,一个是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小学设培智班),对学龄残疾人进行集中分类教育,另一个是设立特殊学校进行完全教育,这两个做法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二是技能培训。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每个残疾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有效改变“两低”现象。江苏省太仓市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把本市的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残疾人教育培训机制,在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劳动职培系统设立培训点,而且在企业、商店设立培训基地,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用的关系,促进了残疾人的就业。
形成按比例就业工作的激励机制
在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要做好按比例就业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必须形成有利于做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的激励机制,更明确地体现政府工作导向。一是重点表彰。这既是个老办法又是个好办法,对在按比例就业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而且在省市以上表彰的可以采取胸章式奖章,提高社会荣誉感;二是重点奖励。对残疾人使用比较好且超安置比例的用人单位给予物质奖励,鼓励单位用人。苏州市在形成有利于按比例就业工作的激励机制中,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具体实施按比例就业工作的劳动服务所出现了用人单位电话预约残疾人用工和排队上门缴纳保障金的现象,形成了十分有利于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而且他们还在积极寻求新的激励方案,更加完善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
按比例就业是一项协调的工作,在目前社会就业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只是一般号召是很难解决实际情况,只有在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协调下,民政、劳动、人事、财政、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才能共同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在职能上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在服务中指导和帮助残疾人求职者了解有关就业政策和形势,根据其自身条件开展就业辅导,帮助其开发自身潜能,引导残疾人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就业。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完全的市场化求职方式不能达到按比例就业要求,必须运用协调机制,积极地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苏州市今年成功运用协调机制,协调著名跨国公司法国欧莱雅化妆品苏州有限公司、雅都大酒店、竹辉饭店等14家用人单位,提供文员、操作员、仓库保管员、清洁工等40余种就业岗位,与400余名残疾人举办就业洽谈会,一次就安置67名有劳残疾人上岗,结果使劳资双方满意,苏州市残联更满意,他们认为这无异是今后残疾人就业的一条新路,避免了原来背靠背介绍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成功几率大大提高,而且协调在先,观念上容易达成一致。
形成提高残疾人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
残疾人中的“两低现象”(低文化、低技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就业。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加入WTO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就业者的新要求,更是阻碍了残疾人的顺利就业。
社会总是前进发展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形成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残疾人的素质。一是基础教育。政府应责成教育部门将残疾人的基础教育摆上关键位置,现在通常的做法有两个,一个是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小学设培智班),对学龄残疾人进行集中分类教育,另一个是设立特殊学校进行完全教育,这两个做法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二是技能培训。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每个残疾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有效改变“两低”现象。江苏省太仓市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把本市的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残疾人教育培训机制,在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劳动职培系统设立培训点,而且在企业、商店设立培训基地,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用的关系,促进了残疾人的就业。
形成按比例就业工作的激励机制
在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要做好按比例就业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必须形成有利于做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的激励机制,更明确地体现政府工作导向。一是重点表彰。这既是个老办法又是个好办法,对在按比例就业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而且在省市以上表彰的可以采取胸章式奖章,提高社会荣誉感;二是重点奖励。对残疾人使用比较好且超安置比例的用人单位给予物质奖励,鼓励单位用人。苏州市在形成有利于按比例就业工作的激励机制中,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具体实施按比例就业工作的劳动服务所出现了用人单位电话预约残疾人用工和排队上门缴纳保障金的现象,形成了十分有利于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而且他们还在积极寻求新的激励方案,更加完善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
总的看,自2004年10月10日《岱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岱山县扶持残疾人事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以来,原创:我县的残疾人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有关部门对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文体生活、福利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扶持政策得到一定的落实,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维护,社会助残扶残的风尚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
(一)残疾人康复服务领域得到拓展
近年来,在残疾人扶持政策春风的沐浴下,残疾人康复服务领
域得到不断拓展,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的建立与完善,县残联康复办组织的康复活动(精神病康复、白内障复明、假肢安装、聋儿语训等)的增多,使更多的贫困残疾人享受到了免费或补助的康复服务。
(二)残疾人教育培训得到加强
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残疾人教育培训得到加强。2004、2005
年三残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8.84%、98.19%;残疾学生与特困残疾人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减免有保障,接受高等教育学费补助有落实;残疾学员参加培训费用有补助;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参加技能培训的氛围得到加强。
(三)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环境得到改善
随着扶持政策的落实,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环境得到改善,有关
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加强,使更多的残疾人走上了就业岗位。根据扶持政策工商部门对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残疾人进行了工商管理费的减免、税务部门对从事个体服务性行业月营业额在5000月以下的进行了营业税的减免、卫生部门对从事饮食服务行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残疾人办证、监测、产品检测收费的优惠。残联加强了对残疾人扶贫基地、种养殖示范户借款、贷款贴息和苗种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残疾人自强自立从事个体工商、种养殖行业的人数日益增多,残疾人走出家门,依靠自身解决温饱奔小康的意识加强。
(四)残疾人文体生活得到丰富
有关单位对所在的残疾人参加各级各类残疾人文体活动的阻
挠减少,对残疾人正常训练与参赛较为支持。残疾人参加县、市、省级文体比赛所取得成绩更加优异,残疾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残疾人特殊文化得到发展。
(五)残疾人福利环境得到提高
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得到提高:1、
各乡镇、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残疾人尽快脱贫致富。2、民政部门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残疾人优先安排进敬老院。3、县残联、县社保局对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个体户、种养业户、自由职业者给予一定补助。4、县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文化广播电视局为贫困残疾人安装电表、水表、有线电视的初装费给予免费或减半,并每月免费供电10度,供水5吨。5、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对残疾人参观旅游景点给予免费等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残疾人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残疾人事业总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残疾人扶持政策落实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残联等部门对残疾人扶持政策的宣传还不够到位,缺乏深度和广度,部分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对有关残疾人的扶持政策知之不多,享受扶持政策的意识不强。
2、卫生部门对扶持政策的落实比较重视,根据扶持政策出台了帮扶操作程序,但由于医院经济困难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除县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外,其余未实施对残疾人就医免收挂号费、检查费和注射费(不含材料费)的有关规定。
3、交通部门对扶持政策文件第六部分福利环境中第八条:“残疾人凭《残疾人证》,搭乘交通工具、原创:优先购票并减半收取”中的搭乘交通工具减半收费,无法实施。理由是因为其客运公司售票只是船东或外县区有关客运公司售票;公交部门认为上级有关法规、政策未明确规定对残疾人搭乘交通工具实施减免,因此无法按照县里扶持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但对于优先购票,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悬挂“残疾人优先”、“残疾人专座”等标志牌实施较好。
4、电信部门对扶持政策第六部分福利环境中第五条第四款“对贫困残疾人家庭需要安装电话,申请安装地点与其居住地一致的,给予免收安装费(不含材料费)”未曾落实,其有关人员解释是因为未收到扶持政策文件,以后根据扶持政策加以实施。
5、县自来水公司一直以来认真贯彻实施扶持政策,对公司管理区内的贫困残疾人家庭需要安装水表,申请安装地点与其居住地一致的,给予免收安装费(不含材料费),并且每月每户免费供水5吨。但其提出大多数贫困残疾人家庭每月用水并不需要5吨,考虑其企业的负担是否能按其实际用水吨数(但不超于每月5吨)给予补助。
6、残疾人因其残疾而使其待岗、待聘的现象还有一定存在,各单位在与残疾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或开除、除名、辞退残疾职工之前,未向县残联通报。
三、意见和建议
根据调研及平时掌握情况,建议如下
1.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城市和经济发达地方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其他地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要积极整合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就读;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招收残疾学生政策,普通高校要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鼓励和支持普通高校开办特殊教育学院(系)或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继续办好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郑州师院特殊教育系、推拿职业学院,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和参加自学考试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其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各地要根据本地残疾儿童的实际状况,开设专门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有条件的幼儿园要开设学前康复教育班,接收适龄残疾儿童。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
5.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依托现有的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设立职业高中部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逐步构建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
6.积极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各地要将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纳入当地扫盲工作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各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残疾人教育机构、残疾人所在单位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二、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7.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统筹规划特殊教育发展,抓好国家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扫尾工程,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严禁将特殊教育学校用于普通教育。
统筹安排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附设的特教班以及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班)和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在建设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时,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需求。
8.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按照福利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宗旨,结合我省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9.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就读普通高中的残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10.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鉴于特殊教育生均成本高的实际情况,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生标准的3-5倍确定,高中及以上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生标准的2-3倍确定。所需资金按学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担。
11.加大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投入。省财政继续安排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充实教学与康复仪器设备。市、县级政府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并逐步增长。在安排教育经费增量时,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
各地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三、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
12.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需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认真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残疾学生生活自理、与人交、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方面的能力。13.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在随班就读人数较多的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确保随班就读的质量。
14.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课程建设。不断更新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学内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院)、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和扶持保护。
15.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省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包括多媒体教室在内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建好省级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16.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依托现有的高校特殊教育学院(系)和条件较好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承担区域特殊教育研究、教学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加强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省和省辖市教育部门所属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特殊教育研究人员,组织并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特殊教育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力争推出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继续开展盲文和中国手语研究推广工作。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的国际、地区、校际科研学术交流合作,提升我省特殊教育研究水平。
17.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开展特殊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带动和引导各地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8.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特教师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级师范院校、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加大特殊教育研究生或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力度。注重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提高培养质量。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
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训。依托高校特殊教育学院(系)、其他有关院校和专业机构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19.执行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各地要认真执行省定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中小学阶段按照教职工人数和残疾学生人数1:3配备,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需要。提高高校特殊教育学院(系)教职工编制标准,按照教职工人数与残疾学生人数1:5的比例配备教职工。要为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医疗康复和护理人员,并纳入教职工编制管理,实行教学、医疗、康复相结合,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有效矫正和补偿。要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各地富余的中小学教职工,符合条件的,可调整充实到特殊教育队伍。
20.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职工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教师及手语翻译,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具体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各地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特殊教育教师及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工资待遇落实到位。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其工作量计算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人数情况,适当高于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要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适当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五、强化政府职能,全社会共同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of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n Disability Employment
――Take Wuhan Jianghan District as an example
YANG Wei
(China Disabled Career Development Research Bas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3)
Abstract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on employment of the disabled to address the employmen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s and structured interview approach, Jianghan District, part of an investigation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employmen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social support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found the level of support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enterprises weaker than parents with disabilities further analysis of existi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exist is not high qua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jobs situation of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he disabled poor, social discrimination hinder the employmen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he lack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disabilities, the issues raised against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disabled; difficult employment; social support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实现残疾人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也是贯彻落实好党的十精神的具体表现。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残疾人的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面临严峻的就业难题,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残疾人缓解当前难题,获得就业方面的支持。研究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增强残疾人群体在就业方面的支持力度,扶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不仅有助于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其自身权利并体现其社会价值,使更多残疾人从依靠国家、社会和亲属救济供养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给残疾人带来福利,增加残疾人群体幸福感,而且有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1 残疾人就业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100名残疾人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以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为主展开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92%,其中男性残疾人为55.6%,女性残疾人占44.4%;样本中,25~45岁的残疾人占44%,46~60岁的残疾人有47%,大部分为中青年;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残疾人有11.5%,城市的残疾人占88.5%;在文化程度上,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只有5.3%,超过一半的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没有超过初中水平,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2 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2.1 残疾人就业现状
表1 就业现状( = 92)
表2 造成当前形势的原因( = 92)
残疾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表1所示已就业的残疾人只有36.8%,剩下63.2%的残疾人处于失业状态。而在未就业的残疾人中,34.7%的残疾人是由于身体原因限制其就业,22.1%的残疾人是由于未能找到就业岗位而失业,6.3%的残疾人认为拿救济金就可度日而不需工作。经调查,对于造成当前就业困难形势原因主要有自身身体原因导致择业受限、自身知识技能不足和缺乏社会关系(如表2所示)。市场竞争是激烈且残酷的,要在就业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残疾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关键。但目前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就业素质不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十分弱小。中国社会向来重视人际关系的运用,个人的社会背景在就业的过程中有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残疾人社会交往的圈子比较窄,接触的大多是家境差不多的残疾人,残疾人自身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对就业的作用很小。
2.2 残疾人就业遇到的困难
为了了解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困难,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相应的问题,其中“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 “缺乏社会关系”、“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是残疾人遇到的最大困难,分别占17.6%、15.3%和15%(见表3)。“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和“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残疾人群体本身就业能力的欠缺。这一问题一方面说明对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未达到要求,另一方面说明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看重。另外,缺乏社会关系也成为残疾人就业的困难之一,说明个人社会关系网在残疾人就业中举足轻重。
表3 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92)
2.3 残疾人现有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持状况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人才竞争,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迫切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有力的支持。据表4所示,残疾人现已从支持网络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帮助,超半数的残疾人表示政府组织、父母、亲戚、朋友对其就业有帮助。但从支持程度来说,父母是残疾人最大的支持者,56.5%的残疾人认为父母是对其就业“帮助最大”,而政府、残联、社区和企业分别只有20.5%、29.8%、26.4%和15.2%,政府组织和企业在支持程度上弱于残疾人的父母,说明政府组织和企业在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支持方面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
表4 支持程度( = 92)
3 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1)残疾人教育和培训质量不高。据表3可见,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92名残疾人中有47名残疾人认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40名残疾人认为是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的缺乏,35名残疾人认为是求职方法和技巧的欠缺,说明当前残疾人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未能满足残疾人就业的需求。现有的残疾人教育普及程度并不高,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不多。而目前所开展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多为简单的技术培训,很少进行系统的培训,这些培训对改善残疾人现有的就业状况、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并无多大意义,导致一些残疾人参与度不高。
(2)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落实的状况差。根据残疾人就业政策规定,所有企事业单位及福利单位都要按比例吸收残疾人就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不得少于10人,而湖北省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为1.5%,也就是说,企业每100名员工就要安排1.5个残疾人,理论上可供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并不算少,而部分企业认为安排残疾人就业不能够创造与企业支出相对等的价值,往往会以种种借口拒绝安排残疾人就业及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或是为逃避缴纳保障金录用了残疾人,但却不提供相应的岗位,而是让其闲置家中领取最低在岗工资,这就导致就业岗位少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一大困难。
(3)社会歧视阻碍残疾人就业的实现。在残疾人就业的过程中,来自他人的歧视也是一个重要的障碍。我国历经多年的发展,经济虽在不断进步,但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仍然存在于许多方面,就业为其中之一,残疾人仍被排斥在许多行业之外。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脱节,政府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时对残疾人的关注不够,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仍然存在。
(4)残疾人自身社会关系的缺乏。残疾人认为社会关系的缺乏不仅是造成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原因,也是就业遇到的主要困难。社会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残疾人自己的努力,残疾人积极主动的求助行为有助于自身社会关系的拓展。调查结果显示42.2%的残疾人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会选择主动求助,20.5%的残疾人会比较被动,37.3%的残疾人选择不好说,超过半数的残疾人未选择主动求助,表明残疾人的求助意识不强,而残疾人求助意识的强弱是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也是创建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
4 完善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对策
4.1 明确政府在残疾人就业中主导地位
政府要明确在促进残疾人就业中的主导地位。要加大对残疾人教育的投入,引进优秀的师资资源,让更多的残疾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对残疾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大力开展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鼓励和扶持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兴办职业教育、培训事业,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奖励媒体和大众对企业进行监督,适时地在媒体上公布无故拒不安置残疾职工和不缴纳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名单。对于安置较好的单位,进行公开表扬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政府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宣传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引导社会大众对残疾人态度的转变,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阻碍残疾人就业的原因并非残疾人本身,而是社会中无形的排斥和歧视。
4.2 提高企业在残疾人就业中的促进作用
企业能够吸纳大量残疾人就业,是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重要途径。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企业有责任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录用、(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50页)晋升要根据选贤举能、一视同仁的原则,给予残疾人更多的机会。企业和残联应积极建立有关联合残疾人培养的协作沟通机制,及时向残联公布就业信息,定期与残联举办残疾人就业培训。通过在企业内部推广平等互助的企业文化减少对残疾职工的歧视和排斥,创造和谐文明的企业氛围。
4.3 优化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
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加强残疾人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开展优质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提升残疾人的就业层次。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建立产教结合的培训机制,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为企业培训实用人才。重视残疾人的心理培训,对部分态度消极的残疾人要进行心理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
4.4 提升残疾人自主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
对残疾人个人来说,要重视个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累积社会资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拓展自己的社会支持网资源。首先,巩固基于血缘的人际关系,并在父母的帮助下,主动去发展新的社会联系。其次,加强与政府、残联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多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及时反映自己的情况;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活动,去接触和认识更多的人;了解与自己相关的政策法规,利用政策更好地为自己的就业服务,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第三,经常与其他残疾人联系,联络感情,信息共享。最后残疾人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充分利用对自己有用的培训的机会,提升已有的技能;了解并尝试接触新鲜的事物,做到与时俱进。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3-Ⅶ-042)
所谓“双系统”办学模式,是指电大系统和残联系统两个系统合作办学。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的是内蒙古电大和残联联合办学的模式。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双方经常沟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教学、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盟市电大分校在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中也都采取了与当地残联合作办学的模式,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系统办学得以在全区开展和推进。
(二)以人为本,探索特色教学过程
为确保残疾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学院规范残疾人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同时,在加强支持服务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1.采取混合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实效。残疾学员利用“阳光学习网”平台参加远程教育学习时,考虑到一方面残疾学员存在文化底子薄、接受能力差,很多知识点通过网上自学还不能够完全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大部分同学家庭比较贫困,家里基本没有电脑或者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实际困难,学院适当增加面授课的课时量,并且尽量将课程安排在电脑机房来完成,使他们可以在消化书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和熟练计算机的操作。2.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是精心设计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和方法,教师运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抓好毕业生实训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办事处、残联等实训基地参加3~4周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3.教学与学生心理疏导并重残疾人学生因身体缺陷,以及社会对残疾人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残疾人普遍有孤独感、自卑感、敏感等情感特点。学院开设增强基本素质类“残疾人就业创业指南”“残疾人康复系列讲座”“新残疾人观”等课程,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面授辅导,引导残疾人学员对自己正确定位,能够正确认识所处环境与社会,树立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生命质量,培养残疾学员提高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人文关怀
针对残障学员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经济窘迫、求知欲较强、敏感自闭、期待平等、渴望融入等特点,学院还以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为核心,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全员服务、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的工作机制。以“全国助残日”和“迎新春”等主题,分别举行了师生联谊会和座谈会等活动。新生开学典礼、定期师生座谈会、不定时地为表现优异的学员过生日等活动已成为学院常规教学、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加强了人文关怀,让学员形成了集体归属感,从而形成学院特有校园文化。
二、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定位,稳步发展
如何给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科学定位,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为构建自治区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是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特别关注和优先考虑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学习”,促进地方教育公平,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大课题。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定位,要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理清发展思路,对残疾人远程教育发展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正确认识,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明确今后发展目标,探索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残疾人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内蒙古地区办学的教学支持服务能力和办学水平,拓展未来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在开放大学建设中提出“多种办学形式协调发展,稳步发展特殊人群教育”办学思路,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推进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在全区各盟市电大系统的发展”的意见。笔者认为,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背景下,内蒙古电大要实现与其他普通院校的“错位发展”,对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发展定位,重点需要解决内蒙古学院的功能和价值作用实现问题。如何才能够让更多的地区,特别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残疾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的水平,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在稳步推进中实现在全区的覆盖应当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双系统”办学独特优势和特色,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学习平台和教学模式、服务模式和合作模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地区教育公平,实现开放大学自身价值。2.发展定位:面向残疾人全体,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并重,实现内蒙古地区残疾远程教育在全区的稳步发展。3.办学特色定位探索构建内蒙古地区特点的残疾人远程教育合作办学模式及运作机制、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符合残疾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学习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并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对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办学的定位,旨在发挥内蒙古学院在本地区组织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功能作用,促进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的稳步科学开展,体现学院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