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疗项目风险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6 08:23: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疗项目风险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疗项目风险分析

篇1

1.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1.1 项目风险及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本文将可能导致项目损失的不确定性称之为项目风险,专家对工程项目的风险是这样定义的[2]:工程项目风险是指那些所有可能影响工程项目目标正常顺利实现的所有不确定因素的集合。项目风险管理主要是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应对的系统的过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有:风险管理的计划编制、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项目实施中的风险控制。

1.2 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及风险识别体系

风险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对风险进行识别,风险识别是对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也是人们得以系统的连续的认知和识别项目风险存在的必经环节[3]。项目风险的识别方法很多,最为主要的方法有专家调查法、故障树分析法、幕景分析法、核对表法等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对不同方法的选择要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常情况下很少运用单一的方法而多为几种方法的组合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风险识别的任务就是客观的了解风险的存在,尽可能全面的对风险产生的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条件进行描述,以及预测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及不好的影响。

1.3 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及步骤

所谓对项目风险评价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将两者相结合来处理风险的过程,其目的是对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做一定的评估。分析评价风险有许多种方法,常用的有调查和专家打分法、蒙特卡洛模拟法、模糊数学法、敏感性分析法、CIM模型。项目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如下:编制风险评价计划、组建评价组织、资料收集、危害辨别、辨别可能受到危害或波及的人员、评价风险、确定消除或控制风险的方案、实施控制、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价、定期评审、监督风险评价。

2.Z市高新区老年康复中心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2.1 Z市高新区老年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Z市高新区老年康复中心建设项目位于我国S省Z市高新区,老年康复中心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实为11.46公顷,总建筑面积达到18.6万平方米。这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为16.5万平方米,其余2.1万平方米为地下建筑面积。容积率预计在2.44左右,而绿化率大约在35%。按功能用途讲老年康复中心分为老年大学、保健医院、老年公寓、生活配套。其中老年大学总面积1.2万平方米。保健医院总面积高达4万平方米。该项目的理念是在建成后能够使入住的老年人满意的享受到食宿、护理、医疗及康复等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能够真正使老年人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养老生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2 Z市高新区老年康复中心风险识别体系

考虑到Z市高新区老年康复中心项目的规模大技术复杂等特点,因此,需要建立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很多,并且这些因素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本项目经反复商讨最终决定应用风险识别常见的德尔菲法来进行风险识别。对若干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实际工程方面的咨询,再通过调查、分解、讨论等提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筛查出微弱影响的、作用很小的风险因素,并且主要致力于研究主要因素相互间存在的微妙关系,对专家意见进行反复的归纳整理,遇到问题及时和专家沟通,最终得出全方位综合性的意见,并最终再次征求专家组的建议和意见,最终对项目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3 老年康复中心项目风险评价

考虑到老年康复中心项目的规模性较大,工程技术较为复杂,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都很大的,所以对老年康复中心项目的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且目前处于决策阶段,数据缺乏,所以该项目选择基于AHP的风险评价法。AHP法的全称是层次分析法又可以翻译为解析递阶过程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将项目进行系统的结构层次分解,将复杂的风险问题逐步细化,从最高层向低层依次分解;再通过这种系统的结构关系,将项目中可能的复杂又严重的问题化解为有层次关系体系;再运用加权平均数的数学理论以及各个层级之间的隶属关系对各个层次的因素求出权重系数,最后确定重要性,从而更有针对性的给出决策方案。在项目风险评价方法中,AHP是较为灵活和便捷的风险分析方法。

3.老年康复中心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对策

3.1 人力风险控制

业主和投资者方面,业主方面是具有很强支付能力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业主。所以在此环节可以保证业主会努力完成他的合同。

承包商方面,必须做到聘请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的、有适合的技术专家和项目经理的,能积极参与并且认真履行合同的承包商。保证承包商可以按时完成施工的进度和流程。设计单位方面也要做到设计的方案能切实实施,设计文件完备,及时交付图纸,保证很好的完成设计工作。

项目管理公司方面,一定要聘请管理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职业道德、公正性都很好的项目经理来监管项目。保证在施工阶段各个方面的顺利实施。保证人员和现场的安全,以及对现场周边环境的保护。

3.2 系统结构风险

在系统结构方面,该项目做到了以确定项目结构图上的项目单元为具体的分析对象,即各个层次的项目单元,直到最细节上的风险。在项目实施以及运行过程当中,这些工程活动都可能遇到各种障碍和异常情况,比如技术问题以及人工、材料、机械的费用消耗等增加。为此,该项目应该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加以考虑,并想好相应的对策。还要加设专门的部门进行全面的管理,在整个系统结构中将其置放在较高的层次上面来加以重视,避免风险的发生。

3.3 老年康复中心项目建设中组织实施的风险控制

对项目建设实施阶段应该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在项目的建设阶段,该项目的业主应该起到主要强化工程安全意识的职责,将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动态结合起来,采取全面化,多样化,系统化的项目管理方针来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发。在可以保证项目达到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应用各方面的措施来督促项目尽快实现预期目标,力争在最短的工期内完成项目的建设任务。同时,主要注意下列几方面:

(1)在项目建设实施之前,为了有效降低项目中有可能潜在风险,建议通过承包方式中的招标和合同类型的选择来加以控制,并且尽可能选择规范的成型的施工方法与工艺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2)在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要对详细的施工计划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缜密的计划,并在项目施工建设中时刻督促计划的执行力度,严格按计划实施,遇到意外情况再因时制宜的修改计划。

(3)严抓质量管理环节,结合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来综合管理,建议施行动态管理来控制目标完成目标,确保目标能很好的完成并且达到降低项目各类风险的终极目标。

(4)将各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充分的积极的调动起来用于项目管理的工作之中。在保证质量和财力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去缩短项目建设施所需的工期。

(5)对工程造价部分要建立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系统加以分析和控制。定期要对造价人员进行相关的行业培训,尽力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同时成立专项部门来把握好结算的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乐嘉栋,彭胜林.建设项目投资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在经济高速发展当下,不可避免的存在债务危机,也是影响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我国在2009年金融危机洗礼后,地方政府提出了高达18亿元的投资计划,促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且增长率飙升。地方政府债务是一把双刃剑,在拉动民生建设,累积经济增长资本的同时,风险也不断累积。

一、PPP融资模式概述

(一)PPP模式的定义及优势分析

PPP融资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是对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融资模式的简称,主要指政府和企业就某些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益项目等,达成的相互合作意识,能够最大化的实现预期效果。它同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较而言,能够将项目合作风险分摊,通过新的资金来源,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增加经济收入,推动城镇化建设,有效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最终实现政府、企业的双赢局面。当然,PPP的形式多样,包括管理协议、BOO/BOT/BLT/BOOT、运营维护协议、非公共机构拥有等,与BT、BOT存在明显的差别,它更注重项目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管理运营过程,无论是项目前期科研,还是项目立项都全程参与。这样一种新的融资模式,促进了政府企业对项目的参与,使得双方在长期合作中信息更加对称。

对于政府而言,采用PPP融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开支,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来环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同时政府利用PPP模式还能够提高项目运作效率。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我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债务达17.89万亿元,较2012年增加12.6%。2014年的偿付债务占21.89%,也就是地方政府需偿还的债务金额增加至2.4万亿元。这就需要在PPP模式下身兼发起者、监督者、管理者的政府,积极探寻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途径。而对于PPP融资模式下的企业,这是一个最佳的分享城镇化红利的契机,可以最大化的利用自身的优势,将资金、技术、管理等投入项目建设中,与公共部门共同承担项目风险,获得更多的收益。

(二)PPP模式存在的风险

当然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的PPP模式也不是绝对成功的,因为系列因素也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一定风险。通常PPP项目常见的风险有3种,金融风险、市场风险与政策法律风险,根据风险属性、数量的不同,可以从政府、项目企业、发起人三个不同主体的角度进行风险分析。而在进行风险分析的过程中,涉及涵盖了风险角度、变量、主要风险、解决措施等多方面,利于更好的化解风险,保证项目的顺利进展。

二、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探讨

(一)关于PPP模式下金融风险的应对之策

金融风险是PPP融资模式背景下不可忽视的风险,也是地方政府债务中常见的风险之一。为了更好的解决金融风险,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融资基金或是提供中央财政支持等措施来介入项目建设,使得融资更加的便利可行。当然政府的资金提供促进了项目建设的顺利筹备启动,也有效的降低了融资成本,待项目步入正轨后,政府的融资基金就可以逐渐退出项目建设,确保政府、发起人、项目企业三者间承担的金融风险公平。

在出现通货膨胀、利率风险等我问题时,政府也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加以防范,如:根据物价变动指数调整合同、建立亚UN期利率协议、期货等,有效控制器对项目的影响,最大程度的规避项目的金融风险。当然政府在给予PPP模式最大资金支持时,也需要结合财力状况成立担保有限实体,避免项目风险转化为政府财政风险。

(二)关于PPP模式下市场风险的应对之策

为了应对PPP融资模式运营中的市场风险,最主要的就是做好项目可行性调查分析,结合PPP自身的优势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项目。从国际PPP模式经验来看,适合的项目都具有几大特点,包括具有稳定的未来现金流,行业波动性较小,需求稳定等。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实际,适用PPP融资模式的项目多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项目,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养老医疗设施、水电气供应项目等。在进行项目可行性调查分析时,最大化的考虑是否物有所值,对资本结构、融资成本、预期利润、风险分担、项目效率等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

(三)关于PPP模式下政策法律风险的应对之策

政府政策法律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而改变,是造成PPP融资模式出现政策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应对解决这一风险问题,作为PPP模式重要组成者的政府可以出具相应的承诺和担保,以确定政策法律的连续稳定性,并提出政策变更时的补偿救济之法。首先,政府部门吸取外国实践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体系,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律,为社会资本提供最佳保障,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企业的能动性,还能避免政府因现金流量过大造成的丈夫债务风险。

其次,需要制定PPP融资的指导标准,将项目设计、融资、建设、施工等各个环节职务明确规定,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争议纠纷,约束PPP模式政策法律风险。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使项目建设的参与者公平的承担风险,如:政府主要承担政策、法律、政治风险;企业承担技术、运营风险。当然,在进行风险承担划分时,也要根据其风险的大小获得相应的回报,才是真正的公平原则体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PPP融资模式是实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一大途径,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进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最大程度的考虑金融、市场、政策法律风险等,寻求最佳的解决之道,循序渐进的推进PPP融资模式的多方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亚芬.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和防范对策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1(9):57-61

[2]谢琳璐.PPP融资模式结构的风险分担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338

篇3

中图分类号:TM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71-01

0、引言

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项目风险管理流程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两方面内容。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对策。

1、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1.1 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

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项目的风险,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工作。军工科研单位风险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通过界定项目范围,可以明确项目的范围,将项目的任务细分为更具体、更便于管理的部分,避免遗漏而产生风险。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各种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变更会带来某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来评价这些不确定性,从而向项目范围管理提出任务。

1.2 项目风险管理基本性质

风险的客观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存在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决定风险的各种因素对风险主体是独立存在的,不管风险主体是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仍有可能变为现实。其次,还表现在它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潜藏于人类从事的各种活动之中。

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风险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即风险的程度有多大、风险何时何地由可能转变为现实均是不确定的。这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准确预测风险的发生。

风险一旦产生,就会使风险主体产生挫折、失败、甚至损失,这对风险主体是极为不利的。风险的不利性要求我们在承认风险、认识风险的基础上,做好决策,尽可能地避免风险,将风险的不利性降至最低。风险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可以转化。

2、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的分类

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按风险后果分为:(1)纯粹风险。纯粹风险是指风险导致的结果只有两种,即没有损失或有损失(不会带来利益)。(2)投机风险。投机风险是指风险导致的结果有三种,即没有损失、有损失或获得利益。纯粹风险一般可重复出现,因而可以预测其发生的概率,从而相对容易采取防范措施。投机风险重复出现的概率小,因而预测的准确性相对较差。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常常同时存在。

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按风险来源划分:(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导致财产毁损或个人员伤亡,如风暴、地震等。(2)人为风险。人为风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风险。人为风险又可细分为行为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组织风险等。

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按风险的形态分:(1)静态风险。静态风险是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或由于人的行为失误导致的风险。从发生的后果来看,静态风险多属于纯粹风险。(2)动态风险。动态风险是由于人类需求的改变、制度的改进和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环境的变迁导致的风险。从发生的后果来看,动态风险既可属于纯粹风险,又可属于投机风险。

项目风险管理按风险可否管理分:(1)可管理风险。可管理风险是指用人的智慧、知识等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风险。(2)不可管理风险。不可管理风险是指用人的智慧、知识等无法预测和无法控制的风险。

项目风险管理按风险的影响范围分:(1)局部风险。局部风险是指由于某个特定因素导致的风险,其损失的影响范围较小。(2)总体风险。总体风险影响范围大,其风险因素往往无法加以控制,如经济、政治等因素。

3、项目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

3.1 经济性措施

主要措施有合同方案设计(风险分配方案、合同结构设计、合同条款设计);保险方案设计(引入保险机制、保险清单分析、保险合同谈判);管理成本核算。

3.2 技术性措施

技术性措施应体现可行、适用、有效性原则,主要有预测技术措施(模型选择、误差分析、可靠性评估);决策技术措施(模型比选、决策程序和决策准则制定、决策可靠性预评估和效果后评估);技术可靠性分析(建设技术、生产工艺方案、维护保障技术)。

3.3 组织管理性措施

主要是贯彻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和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包括管理流程设计、确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标准制定、人员选配、岗位职责分工,落实风险管理的责任等。还应提倡推广使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

4、项目风险管理管理历程分析

4.1 第一阶段

在风险的潜伏阶段,风险尚未显现,但其可能性存在于各种征兆之中。这个阶段的风险管理重在预防:(1)识别潜在的风险。这是预防风险的第一要务,不能识别就无法预防。识别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量化,量化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对比来鉴别风险征兆,可以设置临界点作为预警指标。例如,我们识别出高血压是引发心脏病的重大风险,为此我们设置出一套检测血压的量化指标,把预警临界值设置在90/140。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与正常指标的对比来监测高血压的风险了。(2)规避和转移风险。是预防潜在风险的另一个有效办法。当你识别出某件事情可能会有风险时,只要放弃做这件事,或者换一种较稳妥的方式去做它,就可以避免风险发生。如果你知道喝酒有可能导致高血压或心脏病,只要避免喝酒或者改喝红酒或啤酒,就可以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最常用的办法之一是买保险。即使你不幸患了心脏病,医疗费有保险公司买单,可以大大减少生命危险和经济损失。(3)准备风险应对方案和危机处理预案。是预防风险的核心内容。一旦风险和危机来临,有应对预案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的损失和危机的灾难。你可以把常用的药物分放在家里和办公室容易拿到的地方,把医院的电话输入电话机,预先嘱咐身的人如何处理,这就是风险预案。一旦心脏病突发,这些事先准备好的预案就足以挽救你的生命。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这些预案而猝死非命。也许有些风险预案永远也用不上,但是这并不说明它们是多余的。只有风险降临的危机关头,人们才会感觉到它们性命攸关的价值。

4.2 第二阶段

在风险的发生阶段,风险已经来临,风险将带来的损失已经不难预料,这个阶段的风险管理重在应对:(1)选择和实施风险应对预案。事先准备的预案可以大大提高风险应对的决策效率,把决策简化到抉择。例如,当飞行故障发生时,油料往往只够飞半个小时,没有时间决策,只能在预先准备的预案中选择实施。当你的电脑系统被病毒侵袭的时候,当你的技术关键人突然辞职的时候,当你的主要客户因故拖延付款的时候,当你的主要供应商突然宣布提高价格的时候,如果你能够事先准备好应付的预案,你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充分的应对时间,就不会在突然降临的风险打击下束手无策。(2)采取权宜措施缓解风险。有些时候实施风险预案需要时间和条件,权宜措施就是为了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面对绑匪,你首先应该派遣的不是军队而是谈判代表,后者将为前者的部署争取时间;面对航班拖期后愤怒的旅客,你首先需要调动的不是飞机而是饮料和食品,以抚慰旅客激动的情绪;当你的电脑被病毒袭击而瘫痪的时候,你首先要做的也许不是修复系统而是抢救文件;当客户拖延付款的时候,你当务之急也许不是催讨债款而是拆借周转资金。在很多情况下,权宜措施也是构成风险预案的组成部分,但是当风险预案没有料到的情况发生时,应急的权宜措施最能考验一个管理者的应变能力。(3)采取补救措施抵消损失。当风险造成的损失不可避免的时候,可以堤外损失堤内补救。例如出口产品如果在进口国因质量问题退货,则“出口转内销”,挽回部分损失;如果客户无力偿还债务,可以用汽车及电脑之类的资产抵扣部分损失;如果因下雨不能户外施工,就安排培训,以免浪费时间。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篇4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00,China)

摘要: 随着中国会展业的高速发展,办展的潜在风险也相应增加,而展会活动现场是会展流程中最易引发风险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会展活动现场的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控制提出了会展活动现场风险应对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hibition industry, the potential risk of exhibition also accordingly increases, and exhibition activity site is most likely to trigger risks in exhibition proces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isk countermeasures of exhibition activity site by risk analysis,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risk control of exhibition activity site.

关键词 : 会展现场;风险控制;风险分析;风险对策

Key words: exhibition site;risk control;risk analysis;risk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157-02

0 引言

会展经济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会展的开展不仅为本行业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带动交通、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会展最大的特点是人流量大,人群密度大,受关注程度高,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也给会展带来了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极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触目惊心的后果。目前会展行业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制度还不健全,会展场所内安全设施不够完善,面对突发的安全事故缺乏应急预案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会展经济向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本文在对会展现场活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应对措施,以期对会展行业的风险防范有所裨益。

1 会展活动现场的风险类型分析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会展活动现场的风险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单位时间风险高度集中,多种风险并存简单来说,会展活动现场的风险类分类如下:

1.1 会展活动现场风险类型

会展活动现场的风险从是否可控的角度分类可分为自然威胁和人为威胁。从风险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四种:第一,物质损失风险,由于会展期间突发的意外事故或者人为损害等而造成的物资运输、安装、参展、撤展等的直接经济损失。第二,财务损失风险,包括财产和物资在上述过程中遭受到的损失,或会展所在地发生诸如战争、恐怖袭击、环境污染、疾病爆发等灾难性事件,导致会展中途取消给主办方和参展者造成的损失。第三,法律责任风险:包括会展组织者或参展方在展览过程中由于疏忽或过失,造成其他地方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根据法律规定需要承担的赔偿责任。第四,在展会期间,由于会展组织者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者、参展方的员工或临时雇佣人员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受到的人身伤害。

1.2 会展活动现场风险识别

会展风险识别就是把会展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并进行全面分析,确定风险来源,查明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发现风险症兆。会展活动现场风险识别一般有以下四类:

1.2.1 会展特性风险

会展活动包括的要素有:会展的类型、规模、时间、地点等。这些因素存在问题就会导致会展出现风险,如会展出席人员规模超出会展场地极限就可能引起拥挤、踩踏事件;会展的类型不能吸引参展方和观众到场,地点偏远、交通不便,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会展大打折扣。

1.2.2 会展人事风险

会展人事指主办方、参展方和观众。会展活动的主办方主要包括主持人、安保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他们工作是否到位、安全意识、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展会能否成功。重要参展商是否出席、参展观众人数多少等会影响到会展的效果。

1.2.3 会展环境风险

包括展馆自然环境、周边的社会环境。一旦发生自然与社会因素方面的突发状况,如:瘟疫、地震、火灾、水灾、动乱、交通瘫痪等导致会展延期、中断或取消,会展前期准备工作前功尽弃,会展投入无法收回。

1.2.4 会展技术风险

会展场馆内部的设备设施一般包括投影仪、网络接口、音响、电脑、同声传译、灯光、防火设备等。这些设备设施应用涉及多媒体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旦技术环节出现故障,都可能会引起现场人群混乱,出现风险。

2 会展活动现场风险分析方法

会展风险分析是将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影响程度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估和分析,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2.1 定性分析

定性风险分析是评估已识别风险的影响和可能性的过程。定性分析适用于简单、规模较小的会展,或者会展主办方缺乏组织会展的经验也可以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估计概率统计。方法如表1。

2.2 定量分析

复杂、规模较大的会展活动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来确定项目风险的可能性显然是不适合的,这时定量风险分析方法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并尽量用数字的形式来分析风险对会展活动的影响。这种方法是长期组织会展,拥有丰富经验的会展主办方经常采用的风险分析方式。

3 会展活动现场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3.1 会展主办方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会展服务

会展服务要贯穿于整个会展活动的所有阶段,展会的工作人员要做好服务工作,交通、餐饮等相关行业也要采取措施配合展会的举办。

3.2 会展建筑及展馆基础设施应按时维护

会展建筑物要安全稳固,内部要有足够的空间,满足人流数量的要求。同时还要设有紧急通道,当突发事故发生时,参展人员和群众可以及时撤离。

3.3 不断完善会展设备设施

会展期间要安排专人负责对会展设备设施的使用和维修,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3.4 保障会展信息安全

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会展期间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保护会展的知识产权和网络信息安全。加强对会展工作人员和参展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4 会展活动现场的风险应对措施

4.1 规避风险

规避风险事件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改变会展活动计划来避免风险事件。措施是:对会展场馆进行监控,以防意外发生;及时处理垃圾与进行场馆消毒,保证现场卫生健康安全;预测自然灾害和认为破坏,做好应对方案;监事和控制人流,及时引导和疏散。

4.2 减少风险

想方设法去减少风险产生的后果,从而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措施是:安排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各种可能的安全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检查并保证消防系统的正常运作。

4.3 应对风险

对风险不采取任何措施,主要适用于对会展活动的影响比较小的风险事件。措施是:事故发生时,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对参会人数预估,并评估风险,做好晋级突发事件的处理;配备医疗急救、火灾扑灭等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起静,等.会展项目管理[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8.

[2]曾鸣.会展风险管理浅探[J].上海保险,2008(11).

[3]郭毅夫.论大型文化活动项目的风险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5(10).

篇5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290-01

1 妇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执行者,在配合医生做好对患者的各种检查和治疗的同时,还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护理经验缺乏、对护理制度和流程不熟悉、工作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不足等都可能产生护理风险。

1.2 护理技术因素 护理人员更新换代快,学习兴趣低,导致护理技术不佳,无菌操作不严格,影响护理质量,导致护理风险。妇产科护理人员要认真掌握正常妇婴护理、异常妇婴护理、妇女常见疾病护理和计划生育妇女护理等技术。

1.3 ?t疗设备因素 护理设备是辅助妇产科护理的重要工具,护理设备种类不齐全、性能不完善和规格不配套等直接影响护理工作正常开展。对设备检查不全面和维修不及时,对设备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掌握不足,也会影响正常使用。

1.4 组织管理因素 管理体制不完善,质量监控不给力,对技术规范和应急预案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对护理队伍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护理人员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工作量超负荷等问题。

1.5 规章制度因素 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人员为患者服务应当履行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和工作程序,是开展护理工作的参照和依据。目前很多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有些形同虚设,不能消除护理风险,容易诱发护患纠纷。

1.6 药物使用因素 妇产科用药十分关键,用药不慎可能产生无法挽回的风险。严格避免错误用药、无效用药和药物配伍不当等风险。能用一种药,避免联合用药;能用小剂量药物,避免用大剂量;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用药持续时间。

2 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过程

2.1 护理风险规划 妇产科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周密详细的规划,才能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很好地管理风险。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定义风险管理过程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2.2 护理风险识别 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妇产科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的原因。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的基础,是不断反复的过程,只有全面地识别风险,风险分析以及风险应对才有依据。

2.3 护理风险分析与评估 采用定性分析与评估和定量分析与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分析与评估,工作成果是得到量化的、明确的、需要关注的妇产科护理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汇总表。

2.4 护理风险应对与控制 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应对风险事件的措施,有效地消除或控制风险。具体措施可以是护理实施前的前馈控制,也可以是护理实施过程中的过程控制,还可以是护理实施后的反馈控制。

2.5 护理风险监控 任何风险都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必须对护理过程实施监控,以便动态掌握风险及其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做好采取风险应急措施的准备。可以是全员监控,也可以是对个别护理人员或患者重点监控。

3 妇产科护理风险预防措施

为确保妇产科护理工作扎实有效,针对妇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参照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作者本人多年的妇产科护理工作经验,提出的妇产科护理风险预防措施如下。

3.1 强化法律观念 定期组织妇产科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让其明确违规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和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工作中严格执行妇产科护理操作规程,规范护理文书。医患纠纷是护理风险的最终表现,当医患纠纷发生时,护理人员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2 完善并落实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妇产科护理规章制度体系,对工作细节进行严格规范,做到任何护理工作都有章可依,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妥善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妇产科护理常用的规章制度包括责任规章制度、交接班制度、新生儿护理常规、助产士准入制度、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等。

3.3 建立妇产科风险应急管理机制 针对妇产科护理的突发事件,建立应急预案,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和分类管理的应急管理机制。妇产科常用的应急预案包括新生儿意外、胎膜早破、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组织医护人员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向患者和家属培训应急相关知识。

3.4 排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控制心理压力源,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合理调配人员,减少工作负荷,注意人力强弱搭配,关心爱护每一位护理人员,为她们开放表达意见和想法的窗口,培养她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她们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3.5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妇产科护理人员要深入接触患者,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在尊重患者个人隐私的同时,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缓解患者的焦躁不安情绪,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妇产科护理的认知水平,详细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避免因语言不当引起的纠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6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实施的主体,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妇产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各种医疗设备的操作流程和使用方法,加强常用药物知识学习,避免错误用药和无效用药,把素质教育和工作实际相结合。

篇6

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审计体制创新的思考

对审计资源特性与内容的认识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丰富内涵

信息时代的军队审计模式创新

湖北省内部审计工作暨全省内部审计“双先”表彰大会在武汉召开

“三位一体”部门预算跟踪审计

推进地方财政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企业审计的转型

审计项目课题化的实践探索

清权明责排查风险规范审计权力运行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统筹发展开创审计新局面

林业生态免疫战——湖北省审计厅查处某林业生态有限责任公司套取林业专项资金案件纪实

AutoCAD在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的灵活运用

信息系统审计常用方法

运用计算机审计巧查“冒名贷款”

从招投标管理中心财务账查出围标的方法

投资审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科学发展:从“十一五”到“十二五”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审计的重要使命

审计促进民生保障、改善和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图片新闻

绩效审计指南建设工作的思考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跟踪审计中的应用探析

政府性债务风险分析及其管理

深化财政审计重点要把握好“九个字”

创新用人机制促进审计工作跨越式发展

树立大财政审计理念提升审计工作整体效能

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着力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三位一体”预警监控构建审计风险防控体系

实施分类指导全面防控五类审计风险

探索“创新+质量”审计模式破解基层审计发展难题

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控体系

“审计约谈”的思考与实践

科技经费管理与审计监督的思考

联网审计状态下的审计管理

政府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审计监督

建设项目风险控制审计方法初探

祖国颂——锦绣中国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审计评价

国家审计目标的新发展——安全性目标

风险基础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探讨

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

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审计宣传工作

当前审计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村级债务的审计及化解对策

基层审计机关跟踪审计有关问题探析

全省公办高校资产财务审计工作全面展开

基层审计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浅谈如何深化农业专项资金审计

突发事件行动审计思考

审计机关开展联网审计工作之思考

村级债务形成的原因及化解对策

利用sqlserver查询分析器查找医疗保险业务问题

浅析“小金库”的特点及审查方法

篇7

    药品研发项目投资多、周期长、成功率低,因而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从而提高药品研发的成功率非常重要。风险识别就是发现潜在风险的过程,是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关于研发风险识别的研究大多是一些定性分析,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从风险来源角度进行分析

    从研发面临的不确定性出发,周寄中等(2002)认为项目层次的研发风险主要是指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它们分别来自技术和市场的成熟度。毛荐其等(2002)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以及创新者的能力作为风险的来源,并认为研发项目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生产风险和管理风险。在对这几类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毛荐其等列出了各类风险包含的24种细分风险。

    (2)从结果与预期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

    史密斯(Smith,1999)认为,研发过程中,如果无法按计划书要求开发出新产品,则存在技术上的风险,如果产品达到开发计划书要求,但不能成功实现商业化,则存在市场风险。这方面研究确定技术创新项目有无风险的关键是如何确定预期目标,如何对预期目标进行测度。

    本文认为应该将研发阶段和风险类别相结合,如果单独从阶段特征或风险特征来考察研发风险,则忽视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研发项目风险的来源

    结合药品研发的实际情况,研发项目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资金风险、环境风险和其他风险。

    技术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研发能力、技术的竞争优势和技术的产业化潜力、技术的生命周期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市场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市场竞争优势、市场增值潜力、市场规模、市场产品周期、产品的商业化运作水平以及竞争对手等方面。资金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融资方案、企业自有资金、资本运营、项目成本、利率汇率税率的变动等。管理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体系的素质。生产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原材料和能源供应能力、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生产人员构成、生产费用的满足程度等。环境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策环节和金融环境。除了考虑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外,还需考虑医药行业的行业发展趋势和相关法规,包括国家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药政管理机构的调整、药品价格、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信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以及其相关细则对药品项目的影响等因素。其他因素需要根据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如资信体系风险主要考虑研发人员的道德风险等。

    除了以上风险以外,新药研发还有一些自身特有的潜在风险。主要体现在新药研发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四个阶段:

    (1)实验室发现阶段的决策风险,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市场需求等方面。

    (2)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技术风险和药物固有的风险,技术风险包括技术不成熟、不先进和技术的难度、复杂性等方面;药物固有风险表现在安全性低、活性不高、稳定性不好等方面。

    (3)临床研究阶段的质量风险、法律风险和管理风险。

    (4)新药申报阶段主要考虑药品注册法规或相关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二、研发风险阶段的划分

    研发大致分为决策阶段、技术阶段、生产阶段、市场阶段。决策阶段包括:市场调研与技术预测、技术评价与创意筛选、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决策、项目立项与计划制订。技术阶段包括:项目启动与技术方案实施、技术难点攻关及相应技术研究、信产品或新工艺的设计、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产品定型。生产阶段包括:试产及小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市场阶段是指新产品的市场营销。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风险。

    不同行业之间的研发过程会存在差异,使得研发各阶段的风险在形式上、内容上、特征上不尽相同。在制药行业,一般需经过以下5个阶段(决策阶段除外):(1)概念开发与前期研究。包括化合物方案筛选,成分提取或合成,药理学及动物学实验。(2)临床前试验。包括进一步筛选方案,毒性、药理性、副作用、耐药性试验,合成路径备选,稳定性分析与试验,临床试验准备。(3)临床试验。包括健康志愿者试验,病人试验,剂量、用法、禁忌、毒性等的规定、生产方法与工艺设计、工厂设计。(4)专家评审、检验、注册与生产。(5)销售。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应该将研发阶段和风险类别相结合,如果单独从阶段特征或风险特征来考察研发风险,则忽视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项目风险因素的层次和相互关系

    新药研发项目的风险是一动态负责体系,项目风险因素及其要素,需从项目整体上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其要素在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层次关系,并且这种地位和层次关系随项目的进展而不断变化。通常这些指标的第一个特征是层次性,各类指标被划分为若干层次,下一层次的指标是上一层次指标的细分。第二个特征是定性指标较多,而定量指标很少,对于风险的综合处理和计算,是一瓶颈。第三个特征是主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主因素和各要素形成一立体交互网络体系。对于具体项目而严,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篇8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036-02

1 目前我国事业性科研单位经费管理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事业性科研单位的经费管理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管理意识差、效益观念淡薄

在目前我国的事业性科研单位,从各级领导到财务部门都缺乏财务管理意识,仍存在着“等、靠,要”等传统的消极思想。他们在资金使用方面缺乏进取精神,在财务管理方面只注重服务意识,而缺乏效益观念。

1.2 资金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我国部属事业性科研单位的经费预算采用三种形式:全额预算、差额预算、自收自支预算。由于对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因此不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理财的积极性,也不能将预算管理中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位,致使收人预算编制不完整,支出预算随意性大。目前大多数事业性科研单位都实行零基预算,将当年的节余统一收回,重新安排下年预算,并且预算的制定与会计核算脱节,这就使资金的使用脱离了计划的轨道,执行的结果是可能出现赤字预算。

1.3 经费管理混乱

虽然我国从1997年开始,对事业性科研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而且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些单位的活力,但是目前事业性科研单位经费的管理仍缺乏规范性,并且效率不高。

1.4 经费使用效率低

由于目前我国的科研性事业单位对于项目的审批没有太严格的程序,许多经费的使用效率偏低,经费的浪费、流失现象严重。

2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对比分析

2.1 国外非营利组织介绍

国外或境外其他地区没有事业性科研单位的概念,与之相近的是从事科研的一些非盈利组织。美国会计学会在《非盈利组织会计实务委员会报告》中指出,非盈利组织的特征是:“通常区分盈利与非盈利的基础,乃是有无盈利的动机”。非盈利组织就其行为上的意义是:(1)无盈利的动机;(2)元个人拥有组织的股权或所有权;(3)组织的权益不得任意出售或交换;(4)通常都不可被要求直接地或按比例地给予资金捐助者或赞助人以财务上的利益。

2.2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对比

我国的事业性科研单位与国外的从事科研的非盈利组织相比,可以看出两者虽大同但存小异,区别主要表现在:

(1)尽管国内事业性科研单位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但目前相当多的单位实行有偿服务,甚至以收抵支,对营业收入依赖性较强,不像境外科研性非盈利组织那样“绝大多数财务资源,从出售货品或提供劳务以外的其他渠道获取”。国内事业性科研单位包括的范围较大,一般认为包括两类单位:①科学性科研单位,如从事教育、信息传递、医疗卫生、航天、国防等方面研究的事业性科研单位;②公益性科研单位,如气象、水利、地震、环保等方面的事业性科研单位。这些单位中相当一部分还从事着部分行政管理工作,不像境外非盈利组织那样比较明显地指与行政管理无关、无盈利要求的组织。

(2)国内事业性科研单位主要由国家兴办。境外科研性非盈利组织则由社会各方兴办。但是,国内的事业性科研单位与境外的科研性非盈利组织的共同之处是主要的。因此,比较国外科研性非盈利单位与我国事业性科研单位的经费管理,对我国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①美国的非盈利性科研组织经费管理。

美国的政府与国立非盈利科研组织的经费管理在会计核算模式上,采用基金会计。所谓基金会计,是指以基金为基础,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核算与报告的一种会计模式。此处的“基金”是“按照制度的约束或限制,根据执行特定活动的用途或者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分别设置的”。在预算方面,以基金为基础管理与控制各项收入和支出;在会计方面,以基金为基础核算与报告资金、负债、收入、支出。基金会计又分为政府基金会计与国立非盈利组织基金会计。各单位根据各自业务的不同,基金的设置也不尽相同。

②英国、瑞典非盈利性科研组织经费管理。

英国、瑞典的非盈利性科研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财政供应的,如瑞典农业部的机构;另一种是市场化运作的,如英国农技推广咨询服务中心。英国、瑞典两国在非盈利性科研组织的经费管理上,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严密的预算管理。英国、瑞典的预算管理程序和我国相似,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但与我国“轻预算重决算”不同,英国、瑞典在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方面比我国严密。

科学的项目管理。英国和瑞典的非盈利性科研机构对所有的经费都实行项目管理。即通过项目承担单位,将资金落实到项目上并完成项目。在英国,政府将项目分为竞争性项目和非竞争性项目,由各非盈利性科研组织提出项目申请或进行项目竞争。各单位对竞争性项目投标时,所申请的项目经费一般包括项目直接费用、项目管理费(一般为直接费用的30%)和必要的项目收益(一般为直接费用的15%)。然后,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形成一个或多个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对于非竞争性项目也须进行评审,然后由政府指定。

规范的管理。管理是西方普遍采用的一种项目管理方式,英国和瑞典也都对项目实行管理。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知,在国外普遍采用项目管理、管理及基金会计核算管理。首先,项目管理把公益事业分为不同项目,以项目为单位划拨、管理、运用经费,更有利于实现事业目标,而且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再次,由专业机构进行管理,也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再来,采用基金会计核算模式的优点在于:①保障资金来源:每项基金的设置有规定的资金来源,也就落实了各项活动;②使业务顺利进行:每项基金都有规定的用途,可使业务开展有条不紊;③便于财务监督:每项基金都有独立的财务和会计主体,单独设帐、单独核算,为财务监督提供了便利。

3 项目管理的应用

通过对我国目前事业性科研单位经费使用问题的分析和与国外想类似机构经费管理的比较,我认为应当在我国的事业性科研单位的经费管理中应采纳项目管理的方法。

在英国,经费是通过设立或取消项目来管理的。根据宏观政策需要确定重点事业项目,公布相关信息,并意向性投资指南,各单位根据政府的意向,提出项目,报请政府选定。对于不再准备投资的项目,政府也会提前信

息。这种国家引导立项的方式,给了各单位立项的主动权,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我国在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上,可采取日常经费与项目经费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事业单位的经常性事务开支拨给日常经费;其他经费则实行项目管理,根据竞争中标的项目获得经费。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争取经费时,比较关心的是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项目意识以及项目成本核算意识不强。所以在事业单位财务改革中,增强项目意识,加强项目管理,很有必要。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认为我们国家的事业性科研单位在实行资金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入企业财务管理中资本预算方面的知识从而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项目管理方法。

3.1 项目管理的程序

(1)选择科研的项目,确定研究方向,这是项目管理的第一步。这一阶段主要以单位自身实际状况为基础,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寻找最适合本企业的项目。

(2)收集和整理资料,这是项目评价的前提。一般来说,所需资料包括①单位内部资料,如科研人员素质、设备状况等。②单位外部资料,如目前研究外部需求程度、国内外相关研究水平、国家的政策导向等。③财务资料。如经费的来源与使用、项目评价的主要参数等。这是项目评价资料中最重要资料。④非财务资料,如其他研究机构的竞争等。⑤同类项目的相关资料。

(3)项目评价,这是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借鉴企业财务管理中投资决策的方法运用折现现金流法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运用项目风险分析来对项目进行评价。

(4)项目的实施与控制,科研项目一经批注成立,即应付诸实施,进入投资预算的执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建立一套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系统,及时、准确地反映预算执行中的各种信息,将实际指标与预算指标进行对比,据以找出差异,分析原因,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各有关部门,以便调整偏离预算的差异,实现规定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应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修正或调节资本预算,确保资本预算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3.2 项目风险分析

在项目评价过程中项目风陷分析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不同于企业投资的项目风险分析,在事业性科研单位的项目风险分析中包括以下两种分析:

①项目风险。指某一科研项目本身特有的风险。例如研究卫星导弹等科研单位它们研究的项目本身就有着极大的风险,对它的评价通常采用概率的方法,以项目标准差进行衡量。

②本单位风险,指项目对于单位的风险,它是指一旦项目研究失败所带给本单位的风险为了规避项目的风险我们可以借鉴投资组合理论,对科研项目也采取组合方式,即同时研究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科研项目。

3.3 对今后事业性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要求

(1)运用财务管理理论的原理、方法,结合事业性科研单位的实际工作,确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制定和完善财务分析评价制度。

在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结合“利益相关者产权论”的原理,事业性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确定为“相关利益主体价值最大化”。这就要求提高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能力,在科研经费的筹资管理、分配管理、使用管理、投资和成本管理中,运用预算、定额、定员、可行性分析、预测等科学方法,开展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在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中,积极发挥财务的参谋、助手作用,使财务管理向“决策型、控制型”拓展。

(2)大力开展开源节流工作是理财的关键所在,也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长期工作。

通过节约开支、减少浪费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除去国家仍是科研投入的主要力量,财政投入仍是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之外,科研事业收人、科研单位自办产业投人所获得的收益,以及社会各方捐资助收益等多方面筹集的事业资金也是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

(3)加强财务队伍自身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财会专业人员。

篇9

近几年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业主要求带资投标、延期付款,成交条件日益苛刻;国外运费涨价、国内原材料攀升、汇率变动等,使得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不可控因素增加,风险越来越大,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合同执行、生产施工等各环节的风险因素和事件进行识别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依据,合理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和管理方法,制定风险控制和消减措施,对项目存在的各种风险实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以及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保证工程项目顺畅执行和总体目标实现的系统性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充分体现了对各项危害和影响以“预防为主、突出控制、削减风险”的管理思想。

对境外钻井工程项目而言,因钻井行业的特殊性和境外项目的客观因素,该类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很多。从公司经营和项目执行的宏观层面看,存有政治风险、经济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等各项风险,生产环节和现场施工的层面,也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和事件。对境外工程项目而言,做好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很重要,这是决定一个境外工程项目利润大小、成败与否的关键。但工程项目执行现场的风险管理也需引起重视,这是影响整个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工程项目的合同执行、安全生产等基础环节。

1 海外钻井现场风险管理的意义

石油钻井项目,本身就是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特殊作业,由于其钻井工艺和场所的特殊性,在钻井作业的不同阶段和环节中存在很多风险因素和事件,加之境外钻井项目的特殊性,当地国家政策、安全环保高标准要求、异地环境和文化差异等,大大增加了海外钻井项目顺利经营、安全生产的风险。而工程项目执行的好坏,除了宏观层面上对整个项目的规范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外,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项目施工现场和基层单位对诸多风险因素和事件防范和控制的好坏。

钻井现场风险分析识别到位,各种风险事件防范控制得力,将有利于防范和削减钻井作业中的各种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因为诸多风险控制和处理不当导致钻井项目执行受阻、引发安全事故等重大影响。钻井现场逐步推行和开展风险管理,有利于防范和削减钻井作业中的各种风险,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会对整个合同项目的顺畅执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钻井现场开展好风险管理,将进一步促进现场单位的HSE管理水平。风险分析识别和风险防范控制的过程,本身渗透和体现了企业HSE体系目标,包含了但不限于健康、安全和环保体系的要求。在钻井现场,开展好对环境污染、生产事故、突发事件等各种风险的防范和消减,增强员工对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尽最大努力避免事故的发生,当事故发生时通过有效有序的控制和处理,将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就是进一步加强现场的HSE管理工作,夯实钻井现场单位的HSE管理水平。

(2)增强钻井现场对各种潜在风险的预防和控制,降低和减少各种风险造成的损失,有利于工程项目的顺畅执行。对现场场所、生产环节、周边形势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潜在的风险因素和事件,并制定符合现场实际的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将增强钻井现场防御风险能力,减少或规避因突发事件或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执行和整体项目的盈利能力。

(3)促进施工现场的全面有序管理,增强钻井队的市场竞争力和施工声誉,提高参与国际竞争实力。开展钻井现场的风险管理,改变现场单位有时仅注重安全生产、片面追求生产时效的局面,剖析各种主要的潜在风险因素,促进施工现场的全面有序管理,增强钻井队综合竞争力和施工声誉。

2 海外钻井现场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风险的识别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设想和预测,这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境外工程自身及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给风险识别和分析带来很多困难,已知的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未知的风险。因此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尽可能全面、细致、准确。只有正确识别和分析各种风险,才能为风险防范和控制提供可靠依据。

风险防范和控制,这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针对各风险因素和事件,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防范和规避风险,预防或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各类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

针对海外钻井项目施工现场的客观实际,从合同项目执行要求、生产作业环节、当地周边人文环境、现场管理障碍因素等各方面,分析和识别钻井现场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和事件,并总结梳理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建议,促进境外钻井现场风险管理的开展。2.1 生产事故风险与防范

众所周知,钻井现场作业是一项高风险的作业,安全生产是钻井承包商和甲方公司追求的永恒的首要目标。涉及到电、液、气设备设施的使用和高空、高压、动火用电作业,加之钻井行业本身的劳动强度大、作业环节复杂、工作环境恶劣等特性,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和事件很多。生产组织混乱、协作沟通不畅、人员操作能力差、风险防范意识差、安全制度和措施落实不力、设备保养和定期检修不力、设备设施状况存在安全隐患等等,加之工作量大、天气恶劣、人员疲劳等因素的重合,很容易滋生安全事故。钻井现场风险因素和事件很多,安全生产压力始终存在,安全生产问题往往是我们要面临的最大隐患和风险。一旦发生生产事故,会造成人员伤亡、设施损坏和严重的财产损失以及公司声誉受损,会对整个项目执行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安全生产是我们追求的永恒的首要目标。钻井现场,除了执行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规范执行作业程序、有效落实工作安全分析和作业许可制度以及目前形成的优良做法外,还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现场安全工作。

生产作业环节中,当地员工已是生产施工的主体,也应将安全生产责任传递到当地管理和关键操作人员,使其成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对当地员工安全生产责任的转变和附加,需要配套和完善现场单位相应的安全责任奖罚机制。受当地劳工法对员工保护的限制,不允许随意处罚和扣减员工工资,但是可以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附加5%至10%的部分作为浮动性安全奖金,对本月度出现违章作业、受到书面警告的操作人员和监管不力造成安全事故的管理人员可以不予发放此项浮动奖金。充分发挥奖罚机制的经济杠杆作用,即可以调动当地员工对安全生产、规范作业的重视,也有利于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在现场所有人员中的有效执行。

在发挥中方人员对设备管理和协调管理外,充分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挥中方人员在操作环节、大型作业、设备检修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指导和监管,进一步规范现场中方作业监督和当地HSE工程师的工作侧重点,避免出现二者监管工作的过多重合和相互干预,实现彼此之间更好的互补和促进。

受当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岗位技能培训和钻井知识培训依然由当地大班人员开展,但由于这些人员个人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和有限,各现场单位对员工的培训方式、内容差异很大,体现在培训课题缺乏计划性、培训内容不够连贯性、培训效果缺乏作业针对性。因此要做好现场人员的培训,首先要对当地大班管理人员利用假期时间定期性的开展培训,培训重点放在对公司安全制度、现场安全举措、作业程序规范、其它公司专业化的安全培训音像资料的学习上和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方式经验的交流上,建立公司自身的一支较高水平的培训队伍,加之钻井现场平台经理等人员的指导,可以更好有效地开展作业现场的日常培训工作。

正确处理生产时效和安全生产的工作。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为天”的理念,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即没有一切。因此在客观存在不利条件下,我们可以放缓作业进度,充分分析工作内容和风险,重点做好风险防范和隐患消除,做好作业前的安全沟通和组织安排。杜绝为了抢时效、赶进度,忽视安全分析会、安全措施的落实,忽视人员状态、施工环境变化诱发潜在的安全隐患。当然并非是,生产进度越慢安全就越能保证。工程现场风险无处不在,但是只要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和制度,抓好人员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风险因素预防或控制及时,综合权衡好生产时效和生产安全的关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使员工充分认识到“ 安全是最大的节约,安全出效益”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良好的人员设备状况和合理化的组织施工和多方协作,往往能创造既安全又高效的生产作业。2.2 环境污染风险与防范

在境外执行钻井服务项目,环境保护是很重要的指标。受当地国家环保政策的要求,加之当地甲方石油公司,吸收了各家国际服务公司的优良做法和先进管理理念,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高标准的承包商管理体系,尤其在环境保护方面,要求很高。因钻井工程项目的行业特点和客观实际,环境污染的风险尤为突显。钻井现场中,产生对施工场所、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或影响的因素很多,比如泥浆或岩屑处理不当造成对井场的污染,柴油燃料的泄露造成的生态危害,施工井溢出有毒有害气体对周边空气的污染等等。这些往往是钻井现场经常出现的环境污染风险事件。钻井作业施工中,如果对这些风险防范和控制不当,或未及时发现和处理,轻则收到甲方公司一定额度的罚款,重则停工限期治理,甚至导致因未能履约HSE指标而中止合同。

针对此项风险,需要在完善公司的HSE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和支持施工现场的环保工作,按照相关要求配置必要的设施,如泄油处理设施、防火墙等基础设施。重要的是,必须注重HSE体系要求的环保措施和细节在现场落实执行到位。为防止钻井液、钻屑及废油污染环境,对钻井液净化系统、油罐油料、化工料和注水泥设备等区域规范铺设防渗布和防溢池,对油料、燃油的存放和使用,要安排专人定期性地对容器、阀门或管线的状况进行检查,对井场出现的工业垃圾,如废机油、化工料等,集中存放并严格按照要求回收处理。钻井现场越是客观普遍存在环保问题,我们越是要重视环保工作,加强所有人员的环保意识,避免因环保事故造成工程项目执行的被动。2.3 人员队伍不稳定风险与防范

钻井现场单位,为了保持其安全管理工作和生产经营等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应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生产管理和作业操作人员的流动。随着境外钻井现场的管理本土化和用工当地化,当地人员已是生产施工作业的主体,这部分人员的流动会直接影响到现场的正常生产。现实中,因为各家承包商对员工的薪酬福利、职位晋升等存在差异,加之新增承包商公司对当地石油工人的需求,会直接地对当地员工产生诱惑,经常出现我们公司的操作和管理员工掌握一定技能和熟悉工作后,以稍高的岗位薪酬,选择辞职进入其它公司,有时还会鼓动带走一批员工。因现场单位部分岗位暂时性的短缺,需要对人员进行调换,也是人员流动的因素。这样一来调换或新增的人员,会对调入单位的设备设施情况、作业施工习惯等存有陌生,即使给予必要的入场教育和培训,因工作场所大环境的改变,短时间内这些流动人员,仍会对作业施工、安全管理等造成潜在的风险。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关键岗位的缺失,对现场生产带来了潜在的无形的安全生产风险。

针对人员流动的风险,为最大程度地保障人员队伍稳定,首先建立具有当地同行业中竞争性的薪酬晋升激励机制,避免不必要的人才流失;非必要情况减少不同单位间的人员调换,始终做好对新增人员、流动人员重新开展和加强必要的培训和教育。

当前,随着当地市场逐步引进更多钻井承包商队伍,各家公司之间薪酬的差异和新增公司对人员的需求,可能会造成我们公司部分岗位或成批人员的流失。因此,要对关键岗位人员提前加薪,建立和完善在当地承包商中具有竞争性的逐年递增的动态薪酬机制,同时附加执行定期岗技和晋升培训机制。实行岗位和工龄相结合,员工收入得以小幅度逐年增加,定期组织参加岗技和晋升培训,可以有效地留住富有经验的岗技能力好的员工。虽然会无形增加项目经营的人工成本,但是以不低的薪酬工资对人员从新招聘和培训,附加新人员潜在的作业风险,会增加项目经营的不确定性成本和钻井现场的生产风险,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在现场机组,对不同的关键岗位分别确定一两位培养人选,并在平时的生产作业中给予指导和培养,以保障人员队伍中关键岗位的替补和稳定。对新增或转岗人员,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注重对其操作作业环节的指导、监督和考评。

组织生产和协调管理各个环节都会与当地人员沟通交流,因文化差异、习俗迥异,多方彼此之间会对同一事物、同一作业环节存在偏差或歧义。尊重他人想法、遵守当地风俗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要重视做好现场人员的思想工作,及时了解并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对劳资纠纷和合理要求要及时解决处理。这是体现公司和现场单位对其的重视和关心,有利于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2.4 突发事件的风险与防范

钻井现场,存在火灾、井喷、有毒有害气体溢出、恐怖武力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风险在于,对整个钻井现场的正常生产造成场面混乱、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重大危害,同时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性的影响和破坏。

目前已建立了从公司部门到作业现场的突发事件应急网络和机制,现场要定期地做好相应突发事件的演练,加强人员的应急和处置能力,结合当地客观实际,尤其要做好火灾和防恐演练。对突发事件的风险控制,要把预防放在第一位,平时有针对性地对各种突发事件总结和改进预防措施,比如加强防恐形势的信息收集、注意特殊井段气液检测、做好用电动火和燃油使用审批制度,着力做好日常对突发事件的防范。

当发生紧急情况、突发事件时,单靠钻井现场的自身力量无法控制局面时,可依托并及时联系当地的医疗急救、消防和治安力量进行救援。

2.5 周边社区问题的风险与防范

这是境外工程项目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在异国区域开展生产施工,当地社区对周边场所的生态保护、对当地基础设施的援建、为当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甚至无理索要钱财等各种要求,常常对钻井现场的甲乙各方公司产生扰乱干涉、甚至滋事罢工,以此要挟甲方或承包商限期满足其要求。一旦沟通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更长时间的生产混乱,甚至造成被迫停工待命或人员伤亡、设施财产受损。

遇到社区冲突,依靠当地管理人员如现场监督、大班队长或协调员出面沟通协调,可以更准确的把握社区人员情绪和思维的细微变化,便于更好地沟通和解决问题。对现场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提供少量就业岗位、提供道路建设援助等,可以承担;对于不能解决的大方面问题,要依靠甲方、当地治安力量等多方力量协调处理解决。

重视收集施工现场周边的防恐形势和社区冲突等方面的信息,提前协同甲方做好沟通和防范,并定期性组织员工开展相关的应急演练,加强现场保安的安全保护力度。

2.6 分包商管理的风险与防范

为更好地专业化执行钻井合同项目,钻井承包商会将服务内容划分板块,将部分板块依托专业化服务公司提供支持,比如固控处理、下套管、搬家、水处理、生活服务等。对分包商管理的看坏,也是项目风险管理的一个方面。因分包商服务不佳、分包商自身管理不良,或对其作业监管不力等,常会造成生产等停、扣减日费、附加不必要的成本等,会对工程项目的整体执行产生负面影响和拖累,甚至引发多方之间的经济纠纷。

对部分服务板块依托专业化公司进行工程分包,本身就是通过风险转移、风险分担的方式将某些服务转移给第三方,降低整个项目经营的难度和风险。除了宏观层面上要对分包商资质审查、服务质量、经营情况等严格把关外,现场施工单位,和分包商之间既要通力协作又要给予监管。重点对分包商的质量管理和HSE管理、设备设施状况、人员资质、施工进度、报表结算等方面给予监管和跟踪,同时明确双方之间责权关系,强调做好与业主的沟通,共同协作向甲方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对每一项分包服务要给两家以上的分包商,避免分包服务只承包给某一家公司,要一直保持多家公司相互竞争和牵制的格局,同时也可以避免急需时刻一家公司不能到井服务造成的生产等停。

3 总结和建议

钻井现场的风险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重要的基础环节,需要取得公司上下所有单位和人员的参与、指导和支持。

海外钻井现场的风险因素众多,需要不断结合变化的形势,总结和分析各类潜在的无形的风险因素和事件,并不断改进相应的防范控制措施,这一过程要循序渐进和持续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在现场的真正执行和落实,是开展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工程项目执行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和隐藏着风险,但风险与利润并存。正确对待风险是一个成熟企业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对风险有正确的预测、分析和评估,才能制定和选择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才能最大努力避免或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实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赢利的目的,进而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周庆文.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 2006(4)

篇10

摘 要:人力资源外包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策略选择,在外包前要对将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和纠正措施。利用工程领域常用的可靠性技术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对人力资源外包的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实例,根据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发生后的严重度、发生概率以及风险探测度的评价标准,计算出各风险的优先数(RPN),并选择RPN排名靠前和严重度达7以上的风险实施管理策略。

关键词 :FMEA;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 风险优先数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21

1 概述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产业空洞化、国际竞争加剧、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大背景下,为回归主业,强化核心业务,人力资源外包(HRO,human resource outsourcing)迅速在美欧兴起,并蔓延到亚太地区。据美国数据集团公司的调查,美国的HRO在2000年达到227亿美元,2005年上升到460亿美元,在亚太地区,2000年至2005年,HRO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52%,增长到30.1亿美元。

近10年来,善于学习的中国企业也正在了解或实施HRO,使得HRO成为了企业外包中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他们通过实施HRO,达到如下目的:①提高员工的满意度;②降低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③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经营效益;④使企业集中优势于核心业务;⑤促进人力资源部从传统的行政管理真正转变为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

但是,人力资源外包在为中国企业带来上述优势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诸多风险,中国学者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对企业HRO风险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在定性研究方面。

国内学者缪小明等认为,中国HRO的风险主要包括:员工流失、信息不对称、信息泄露等风险;李志红等认为企业将面临文化冲突、信息泄露、自身能力下降、管理失控等风险;刘静等提出,企业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问题、员工利益冲突、文化冲突等。

而在量化HRO风险研究方面,仅有极少数的学者进行过研究;周二华等以BORDA方法对HRO风险进行了量化排序,并对HRO风险进行动态评估;杜恒波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HRO的风险测算,减少了评估中主观因素的干扰。

针对HRO项目实施风险分析中缺乏有效量化的问题,借助于工程项目中常用的FMEA方法,提出HRO项目实施风险的定量分析方法。

2 FMEA的基本思路简介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Fa ilureModes and EffectAna lysis)作为可靠性工程领域的基本工具,是一种预防性的风险分析技术,它通过系统地分析零部件、元器件、设备或子系统等所有可能的故障模式、故障原因及后果,发现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并按每一个故障模式的严重程度及其发生概率予以分类,其分析结果可为设计综合评定、维修、安全等工作提供信息。二战后不久,美国的一家军事飞机制造商首次将FMEA技术应用于战斗机的设计过程中。70年末期,福特等汽车公司也纷纷将其运用到品质改善的过程中。美国学者詹姆斯-刘易斯探讨将FMEA技术应用到项目风险管理中,Huang G. Q.等认为FMEA也是非常有效的过程管理工具。由于FMEA的目的是事前预防,而非事后纠正,而且FMEA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工业以及汽车、机械、电子、舰船、软件开发、医疗等诸多领域。

FMEA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预防性的策略工具,主要用来发现与评价产品或过程中的可能的失效和后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其思想内核中蕴含着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思想(见图1)。

3 基于FMEA的人事外包风险分析

要计算人事外包风险优先率必须先要清晰人事外包过程中的失效模式(所谓“失效”就是风险,即实际情况可能达不到预先的设想,是实际与设想之间的差距),再针对每种可能的失效故障模式进行评定,该值根据潜在故障模式发生的严重程度S(Severity)、故障发生的概率O(Occurrence)和不可探测度数D(Detection Difficulty);最后计算其风险优先数RPN。

失效严重度、失效频度和失效探测度,在FMEA分析中起到关键作用,是对失效进行评价的基础,它们的评价一般由经验给出或多名专家用分级打分的方式完成,取值在1~10之间,因此RPN∈(1,1000);一般情况下,RPN越大,其风险也就越大,就越需要对其提出预防措施;与此同时,当某个失效模式的严重度较高时,也要对其提出预防措施。当实施这些预防措施后,应重复以上过程,再次计算新的RPN,直到RPN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3.1 确定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的失效模式

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后发现,很多学者对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识别已经进行了很多具体的研究,现经过归纳整理,将人力资源外包过程的风险因素总结为表1。

3.2 确定严重度的等级

HRO失效模式的后果通常是由于HRO项目出现一些问题,以至该项目的彻底失败而对本企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分析失效的后果之后,需要对严重度的等级进行级别定义,建立评级标准,进而将每种后果对顾客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评级,严重度的评定等级如表2。

3.3 风险发生概率的等级确定

风险发生率是指一种失败模式可能发生的概率。在实践中,真实的风险发生概率不易获得,只能根据风险等级的内涵来进行判断。

综合不同机构的发生率等级标准,

并结合HRO项目过程风险发生的概率,将风险发生率的等级进行了分类(见表3)。

3.4 难检度的等级确定

失败模式的难检度是指发现故障原因的难检性,或为在故障发生后导致本企业损失而被发现的难易性,是探测失效模式/原因/机理的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可分为极难、难、可能、能、肯定等级,取值在1~10之间,对HRO项目风险难检度的等级标准设定参见表4。

3.5 计算风险优先数

在确定严重度、发生度与难检度的评定标准后,就可以对各失效模式进行具体评估。进而计算风险顺序数(RPN=S×O×D),再对RPN 值按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对排序靠前的失效模式提出改善措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并不是列示的所有潜在失效模式都需要采取措施,只有当RPN超过一定值(该一定值应根据经验而定)或排序在前几的风险才采取措施;同时当严重度达到7及以上时也应采取措施。

3.6 实证分析

现假设一家公司正准备人力资源外包,并成立了企业内外部专家组成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小组,他们根据历史经验列示了如表1的13种HRO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然后根据上述外包失效风险严重度(S)、发生度(O)与难检度(D)的评价准则,对各风险进行S、O与D的打分评定,最后根据公式计算各风险的优先数(RPN),并进行风险排序;评分和排序结果见表6。

根据表6的计算结果,选择对对外包商选择失误、机密泄露、优秀员工离职、员工归宿感下降、HR部门职能弱化、疏于对外包供应商的管理、文化冲突、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等8个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HRO面临的风险及其S\O\D也会改变,因此必须由项目小组不定期或定期地进行风险再评估。

4 结论

企业管理者在做出人力资源外包的决策前,对风险的评估是非常关键的;而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和很多其他管理一样难以精确量化。在其他学者对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技术的风险量化测算方法,为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提供了简单而实用的新工具。实践也证明:将该方法引入到人资源外包风险评估是合适的。

参考文献

1 缪小明,郑楠.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其规避措施探析[J].软科学,2005(2)

2 李志红,和金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仿真研究[J].软科学,2010(10)

3 刘静,胡星,曾超.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演进、效应及实施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