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6 08:23: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当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教育也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新课标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目标,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再就是现在在高考指挥棒的这种导向下,学校教育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口头喊教改,实际上还在一直沿用前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学过程中还是只强调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只是看考试分数的高低。忽视了学生全面提高的科学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已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的要求极不适应。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打破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自身优势,在新时代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性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要审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学模式,为今后尽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在此形势下,构建初中化学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改的其中一种手段,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对新课改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就本人对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探究式教学是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现在学生的特点以及科学发展的要求,着重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导,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探究的内容。只有学生明确了目标,再去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和分析自己身边生活事例中的规律和自然的现象,从而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只有掌握了知识体系后,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实施对事物的认识和研究,就是让学生依赖教材和校园内外的所有资源去完成,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能是扮演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包大揽干预太多。教师只是设计学习过程的艺术家,学生是完成这个艺术的真正实施者。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在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只是老师讲,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进行抽象思维。大量的事实证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规律。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学习中只用抽象思维就很难掌握其本质。只有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广博的知识,集智慧之大成,才能触类旁通。所以思维形式不仅有抽象思维而且要学会形象思维。

2.学习化学,要习惯于把相互间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部分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从整体中把握部分,从整体上考虑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只是来自于书本,同时还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实验室、科普教室以及各种社会活动获取大量知识,培养学生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综合集成有用的知识,为今后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奠定基础。

4.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认真分析理解,最后升华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去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书本知识,而且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有的问题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试题: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气体是无色无味的,为什么我们用的甲烷气体有臭味,这个问题在课本中没有提到,但出现在生活实际当中,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通过网络、图书室等渠道来解决。

探究式教学提倡的就是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不是让学生做书本和分数的奴隶,提倡的是让学生极积主动地、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所取舍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提炼和加工所获得的信息,积累知识量,为今后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改变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渠道实现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室里,在教师的讲解或是演示的情况下,学生通过机械的理解和记忆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而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子白板、多媒体进入教室,在计算机的媒体库中存有大量的知识信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查找来解决在书本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探究式学习和研究,其学习的方式可以随意选择。如学生可以走进实验室,让他们通过对实验进行自主的设计、操作、完成实验,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来解决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走进图书阅览室、上网等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的资料,分析综合,使其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的能力。总之,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尽量不要把与教学目标的有关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想办法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的条件,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形成认知,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全方位的学习。

总之,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是一项陌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成功地组织探究学习,不是简单地引领学生去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而是要求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在教师精心的安排和组织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和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篇2

笔者通过对高中三个不同学段学生的调查、访谈及咨询,再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生特点

高一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期,也是从初中进入高中以适应为主的一年。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学生发展的分水岭。高三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和个性的成熟的时期。

二、学生积极心理及教育契机

(一)高一学生

1.积极心理。由于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都想给教师和其他同学一个最佳的印象。因此,他们总是尽力展现自己的优点,表现得很规矩。大部分学生在新的阶段改变的决心也很大,一开始意志力很坚强。

2.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展示自己优点的时间长久持续;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校规校纪、班规班纪,严格要求,最难管理的事情,在开学时是最容易解决的。

(二)高二学生

1.积极心理。学生在文理分班后,心理渐渐稳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清晰,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有些学生适应快、学得好、进步大,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渐渐形成。

2.教育契机。教师可以这些进步较大的学生作为榜样来引导,同时借助理想教育让他们有更高的目标,并使他们不断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使他们学习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三)高三学生

1.积极心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使高三学生做事的盲目性减少,计划性增强。学生已步入成人阶段,责任感逐步增强,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考虑升学择业和人生理想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的动力非常强,学习上的觉悟和投入以及知识结构的完整、大量的习题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富于想象,情感丰富,易被复杂、新奇事物吸引;勇于表现自己,好尝试,追求高远目标。

2.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分层次教学,和学生多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他们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共同约定认真完成。

三、学生消极心理及预防性教育

(一)高一学生

1.消极心理。高一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有陌生感和孤独感,并且随着学科知识难度和深度的加大,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不适应现象,学习压力过大,甚至出现焦虑;有些学生成绩没有以前好,或从班干部变成了普通学生身份,自身无法接受这种心理落差;一些学生经历了紧张的升学考试后,会产生“歇一歇”的思想,会把自己的课余时间过多地分配在娱乐上。

2.预防性教育。我们就可以召开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如“才艺展示”“团体游戏”“学习方法的介绍”“我是最棒的”“面对挫折”等,来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加强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友谊观。更为重要的是,这可以加强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性格教育,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

(二)高二学生

1.消极心理。高二阶段学生的新鲜感和热情似乎已经淡去,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有的学生则出现倦怠、厌学、焦虑。尤其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渐渐固化,渐渐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完全放弃了取得好成绩的愿望,“破罐子破摔”。高二学生已经熟悉了学校的管理措施,容易出现思想和纪律的自由散漫,而且学生异往过密的现象开始增多。

2.预防性教育。教师可以强化自我意识辅导和耐挫折能力教育,使学生的人格更趋完善,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爱情观,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高三学生

1.消极心理。由于高三学生的社会阅历的局限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的有待发展,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容易走极端。有些学生基础较差,虽想好好学,但努力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很难跟上,于是开始放弃。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总复习过程还会出现“高原”现象。同时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面临升学抉择的挑战,再加上家长的过高期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高三学生会感到更加迷茫和烦乱,从而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精神不振,郁闷生气和焦虑烦躁。

篇3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1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涵义及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探究性学习通常又是要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现象与本质,积极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探究性学习”一般包括以下过程: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信息,调查研究,整合相关知识,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老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以化学学习方式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内容主要以化学发展史、化学与生活、环境、化学实验为主线展开,在探究实践中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二、转换教学理念,掌握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具有显著的特点: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个性发展、注重归纳、关注过程、淡化结果。

初次听到“探究性学习”这个名词时,学生可能都有点茫然。如“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闻所未闻的教学课题怎么组织教学?有些内容连老师自己都不太明白,怎么教学生?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不懂怎么办?……这些问题在当时是十分普通地存在于教师头脑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发现,教师与学生已经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教育理念的转换。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一个好的老师只有想想方设法地去激发起学生的潜能,那么创造的欲望、创造的思维火花就会不断地闪现在学习过程中。

《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这也是本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框架,重新注入新的课程理念,构建新的课程标准。可以这样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所有学科一次全方位、全领域的脱胎换骨、前所未有的变革。

三、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一)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二)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说。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供了科学方法。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篇4

一、初中历史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美国的教育专家施瓦布最早指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他指出:“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实际的积极态度。”这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与探究性学习相适应,是教师所运用的一个基本教学方式。

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的问题或者学习的任务出发,通过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掌握对各种历史知识和资料搜集整理的能力,并能够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进而对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解释。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相关技能,提高其历史问题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1.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问题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就必须进行实践。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摸索,发现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学习实践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也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依据,它认为,理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做的解释或者假设。而真正的解释源自于学习者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经过总结得来的。学习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系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应该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和评价者。

3.主体性教育理论也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组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引导启发受教育者,努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实现自我的合格人才。在主体性教育实践中,课堂气氛的营造十分重要,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

二、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一)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所应遵循的原则

1.遵循初中生心理特点的原则

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想象力丰富,思维十分活跃,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较为朴素的爱憎观。因此,初中生就像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璞玉,如果雕塑的好,都可以成为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因此,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课堂的设计以及课堂氛围上,都能够对其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2.遵循探究性学习过程结构的原则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也是一种科学探索,而科学探索是有一定的过程的。因此,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应当参考科学探究的结构过程,依据本学科的课程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3.立足于初中生学习认知能力

进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也就是主动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技巧,具备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

4.与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特点相结合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主体性、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结合这些特征进行教学,而不能偏离这些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在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实施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的途径

1.探究性学习在常规课堂中的实施途径

在常规课堂上,渗透教学方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渗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前精心设计所要探究的问题,把探究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开展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活动课中的实施途径

历史活动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堂形式,是适应新课改要求而开设的。在历史活动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该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模仿历史场景或者历史事件,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模仿历史的活动,提高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水平,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培养热爱学习历史的兴趣。

3.探究性学习在课下的实施途径

在课下,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依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通过主动阅读历史书籍、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历史问题等,使自身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素养得到提高。

三、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的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避免历史探究学习的模式化,如何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素养,如何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水平,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勇于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本着为学生成长成才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教学工作。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已被人们所熟知,并应用到了实际的教学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做了探讨,希望能够促进探究性学习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5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动态中探索求知,用研究创新的方法主动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具有不同于接受性学习的特点和优点,表现在:第一,在学习态度上,探究性学习以主动获取知识为特征,是“我要学”;接受性学习是以被动获取知识为特征,是“要我学”,因而学习效果不同。第二,在能力要求上,探究性学习注重提取、加工知识的能力,而接受性学习强调储存知识的能力。因而,前者侧重于思维实践过程,而后者侧重于思维结果。第三,在培养目标上,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独立活动能力,以实现创新发展为目标,即是“授人以渔”;接受性学习注重培养模拟模仿能力,以解决同类问题,是“授人以鱼”。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第一,它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养成。主动性是学生不断学习、追求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第二,它有利于学生独立性、独特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第三,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活动”“实践”“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操作”等,这些工作并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包揽下来的,而需要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二、探索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激发探究

师生共同构建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问题情境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探究性学习开展的质量。学生已习惯被动学习,一下子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要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就必须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以牵引学生的“动”。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发挥牵引作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教材,认真思考,采取恰当的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能为我们政治教师创设丰富真切的教学情境。

(二)设疑问难,启发质疑,引导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以“权威”自居,不要以结论式的口吻,将教材的观点逐条列出,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设置疑难,提出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在新知和旧知、已知与未知的矛盾冲突中去探究,去发现“为什么”。 总之,设疑问难有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确定问题,围绕问题,合作探究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16-01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探究创新的重要手段,但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往往忽视了它的探究功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恢复实验的探究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1.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1.1 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如在高一化学"钠与水的反应"教学之前,采用一个与书本上的演示实验不同的方法,即在u型管中加入少量ccl4,再在u型管两边分别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与cuso4溶液,再分别加入一粒金属纳,点燃产生的气体,u型管的两边产生不同的现象。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促使学生主动去预习新课知识,认真比较两实验的不同之处,积极设计新的实验方法,最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掌握纳的性质。

1.2 实验既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验证假说的过程。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2.1 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

2.2 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如在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微粒知识学习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的假设的验证,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方案和"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压缩"实验进行验证。

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3 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就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金属的活动顺序、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3.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3.1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探究性学习。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有些内容用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具有较多知识背景的内容和物质微观结构的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篇7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人们逐渐地认识到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很难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人才。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激素更新,教育界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世界各国的教育界都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将“探究性学习”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也将探究性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在各个学科建设中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探究性学习空间。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会议精神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种数学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再创造”性。

一、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新颁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围绕某一中心论题,要求学生观察数学事实,诱发他们提出问题并自主的通过猜测或者推导的方式探求数学规律,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1.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1)提出问题

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提出问题”。也就是说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

(2)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才是独立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的“主人”。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要逐渐地摆脱以往“主宰者”的身份而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中。

(3)开放性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2.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理论依据

探究性学习方法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理论和主体理论。

(1)建构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的而学习都是学习者在已经获取的经验和基础之上的主动建构。这主要包括两层内涵,首先,学习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与主体已经获得的经验有关;其次,学习者个体在所学习的知识和认知风格、学习信心、观念、态度上都存在差异。数学学习的主动建构不仅是对数学模型和数学事实的观察和操作,而且包括向同学学习,通过教师指导形式存在的主动构建。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能只限于对数学知识模仿、记忆和接受,而应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个活动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的一个动态过程。

(2)主体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最为本质的特征。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价值主体性、本体主体性、实践主体性几个方面。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主体发展、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和社会性。

二、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1.“情境式”问题提出

数学情境指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创设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下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可见应该努力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提高“质疑”能力。

2.“发现式”问题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现,因为没有发现就没有证明,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往往重视的是证明而不是发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接受者而不是接收者。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按照:观察―探究―思索―猜想―证明的模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归纳、推导、类比的能力,发散学生的主体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比如,在解决向量问题的时候为了得到关于a+b的数量关系,就应该引导学生做以下的推导:

a+b回顾。

3.“开放性”问题教学

探究性学习培养的是学生对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针对单一的某一题目而言,而是对一类型的问题展开。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提倡答案不唯一,方法不唯一,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去思考,引导学生逐渐脱离教材和教师对其的束缚,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的职业技能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需要通过一道题目变换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才能达到效果。“开放性”是学生探索学习和活动交流并且最终形成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在上面举例用到的关于用到的公式推导,我们也可做以下的开放性设计。当a+b=(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这两个表示方法得到的向量表示方法。如果能够用向量表示的话,那么结论是什么,并且请学生证明出来。这样的开放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

开放性的思维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虽然允许“一题多解”,但是却不能忽视学生的判断性思维,相反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鉴别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4.“合作式”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念认为,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起自身对事物的理解,使不同的学生能够看到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而不以唯一标准来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合作交流,开拓思维。目前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课堂组织形式。由于小组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目标,与传统的形式相比,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给予学生之间更多交流、指导和讨论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自身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三、结语

高中数学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模式已经进入到课堂中,这种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应该遵循价值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它能够激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探究性学习虽有不同的定义,但我认为就是从问题或某一个任务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情感价值观得到培养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所具有的特征

(一)自主性

探究学习的典型特征是老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教学目标与认知策略,而是为学生创造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努力探究后发现和领悟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该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使学生从探究的一个阶段深入到下一个阶段。老师处理好“放”和“扶”的关系,对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二)生成性

探究性有明显的生成性,因为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老师设计教学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探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调整变化。探究学习的生成性对于师生而言永远充满超乎想象之外的意外收获,同时对老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慧构成挑战,使师生的潜能在探究中释放出来,因此探究性学习缺少不了生成性。

(三)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最显著特征在于其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大多数来自现实生活,它的内容是开放的,超越传统的课堂、传统的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社会及人自身全新的学习方式,可以避免分科学习的弊端,在内容上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发展并把知识融会贯通、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在探究性学习中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老师的知识,可以向外部开放、延伸,与现实社会相联系,是一种开放灵活非死板而单调的学习;从思维方式上,探究性学习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不受既定思路、现成答案的限制,自由思索,在重逻辑的基础上发挥创造精神;方式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需要与其他学习方式搭配使用才能发挥作用,有的认为探究性学习高于一切,是一种没有瑕疵的学习方式,与其他学习方式对立起来的做法是片面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应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三、探究性学习课堂的管理原则

(一)合作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是围绕解决问题展开的,这些问题复杂而具有综合性,单靠学生是很难解决的,需要集体力量进行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探究性学习。探究性课堂对老师提出要求,老师要改变自己以前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掌控者,而是学生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和学生处于伙伴关系。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大胆地相信学生、肯定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集体合作精神大胆探究,充分发挥合作性。

(二)开放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的环境中,要求学生具有灵活流畅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开放性对老师的要求是,在课堂管理中不能随便干预学生探究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空间,激励学生走出课堂广泛地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开放性探究。

(三)情境性原则

知识不是单方面的靠老师传授,而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课堂,把知识孤立起来,脱离情景,而在探究性课堂中需要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探究创造条件。

探究性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的精神,质疑不等于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因此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探究环境显得格外重要。

(四)主体性原则

探究活动是一个多途径、多方式的活动。需要设计探究方案,需要提出质疑,需要建立假设,需要提出答案,需要把结果与同学讨论和分享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在课堂中要重点突出。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体,相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评价学习结果,对于学生充分信任有利于鼓励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四、探究性课堂管理策略

(一)探究时间的安排

教学中教学时间决定教学的结构设计、内容选择,因此在课堂探究性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各个环节,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具体探究环节要做到心中有数,把每一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分配好,使探究活动的节奏适当,转换自然,并取得既定的效果。

(二)课堂纪律的管控

老师既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又要保证课堂秩序,对老师来说任务相当繁重,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帮助学生探究问题,且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老师应该动员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纪律管理中,师生之间共同制定一些课堂纪律管理条例,明确每一名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同学之间相互管理,人与人之间相互监督管理,共同维护好课堂纪律为探究课堂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篇9

化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重视化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搞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就会消除对化学的误解,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3.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二、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最生动、最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在进行高中化学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使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产生的化学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如可用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的挥发实验来呈现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问题,用氯气使潮湿的有色布条退色的实验呈现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问题等,都能使学生顺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如在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微粒知识学习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的假设的验证,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方案和“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压缩”实验进行验证。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学生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时,可能会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少”等“反常”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金属的活动顺序、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三、借助典型化学实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借助典型实验,恰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借助葡萄糖跟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是化学变化的内因,而反应条件是外因。反应条件不同,有机物表现的性质就不同。葡萄糖在常温下跟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降蓝色溶液,是多羟基表现的性质。从而树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观点。

第二,借助典型实验,增强爱国意识。例如借助侯氏制碱法实验原理介绍侯德榜的感人事迹和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概况,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第三,借助典型实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结合每一个演示实验的特点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规守纪、不怕挫折、保护环境的教育。介绍化学家钻研实验要着重加强爱护公物、尊重他人、乐于协作、注意安全、整洁有序的品德教育,大力纠正学生在实验中浪费药品、乱放乱倒等不良实验习惯。

四、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惟一的途径。有些内容用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具有较多知识背景的内容和物质微观结构的学习更是如此。如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提出质疑,我们无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但可以通过化学史料,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多种途径来进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2.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篇10

初中生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对科学探究难度的感觉,是和探究内容有一定关系的。而科学探究的内容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分析教材中各个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依据教学实践调整探究性学习内容,调节学生循序渐进的节奏。

1.要考虑不同探究性学习的侧重点,通过一次次课堂探究性学习侧重要素,使所有要素对应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性学习中各个要素面面俱到。

2.要根据课堂与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课堂探究性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八年级学生的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要多一些,到九年级时,学生有了一些科学探究的基础和能力,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到高中阶段,学生就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究性学习了。

3.要引导学生将课外生活实际中发现的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引入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内容和培养探究性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过程与结果并重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为此,教师要实施结果与过程并重策略。要突破课时限制,放弃课堂教学的陈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能学到各种技能,把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让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适应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要求。

三、实验为主,动手操作策略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八、九年级学生在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中主要突出的是实验性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主动地发现或得出有关结论,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一要善于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这样才能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制订探究计划。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科学探究七要素和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合理科学地经历探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要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教师可以大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课堂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资源和平台。四要善于变换组织和指导形式,如,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的小实验,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和教材外的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课外的小制作、小发明等。

四、科学分析,恰当引导策略

对于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科学分析其探究角度或出发点,查找出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办法。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将其统一为某种标准模式或只是简单地否定,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要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热情。科学分析,恰当引导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策略。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除了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外,更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增强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面对学生提出的重复、价值不高或与主题较远的问题,教师要科学分析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或出发点,肯定学生是从哪个角度或出发点提出的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分析,或采取从学生角度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或用变换提问题角度的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肯定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