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7 16:21: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学习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堂学习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80-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功能、内容、结构、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变旧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根据物理教育的特征和现化教育的要求,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发展,鼓励开拓创新,倡导学科综合等全新教育理念。要想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真正实践新课程,关键是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课程标准中物理学科课程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说,凡是生活中常见的,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或是社会需要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寻找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物理学习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形成新的物理知识。

如在"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学生们又非常熟悉的例子。如"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时,筒壁会发热。""用锯锯木材时,锯子也会发热。"由于把物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顺利地完成了课程目标,掌握了新的物理知识。

2.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伙伴,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指导和引领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践表明良好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主动探求,并力争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发现者,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自豪感,逐渐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良好学习方法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引导作用。首先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学生们也非常熟悉的例子。如"桌子不推就不动,树枝无风就不摇"。故意说"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接着,又反过来举一些事例,如"已推动的桌子一松手就停止了运动"等等。故意说:"这些事实更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然后提问:"我的看法对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活跃起来。开始三三两两地讨论,进而是互相辩论,争得面红耳赤。渐渐地,同意教师"观点"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教师"顽固地"坚持原来的错误观点,并做了一个实验:拿起讲台上的黑板擦在讲台桌面上移动,一松手黑板擦就停止了运动。并用这个实验来支持教师"观 点",一下激起了许多学生的"攻击",他们纷纷举手发言,并列举大量事实来批驳教师的"观 点"。有的说:"踢足球时,脚虽然在球离开脚后,不再对球有推力,可球仍能继续前进";有的说:"射击时子弹离开枪膛后不再受火药的推力,可子弹仍能继续向前飞行并命中目标" 等等。甚至有的同学亲自到讲台上来用实验教师的"观点"。只要有一个同学同教师辩论,台下其他同学便都纷纷给他出谋划策,急切地期待着教师的失败。最后,教师"理屈词穷",只好宣布"投降",承认学生"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正确观点,这时学生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他们更体会到了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乐趣。

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如何运动?并要求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论断。于是课堂上再次出现了讨论的。同学们又纷纷动脑筋、出主意、共同讨论,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最后教师从学生们的方案中筛选了一个较完整的进行实验验证,即用小钢球从相同高度的斜面上滚到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观察比较小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与水平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再引导学生用推理方法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上教学过程充分说明新课程物理教学活动是一个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 动过程。不应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写、学生抄,这么一种教学模式。作为教师, 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好探索知识的引路人,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进入一个良性 循环,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良好学习方法。

3.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学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去独立地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人一生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少数是从教师那里"学"来的,大部分则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这一特点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就更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所以,一个人自学能力的强弱对未来个人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教科文组织负责人所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迅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篇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成为课改下必须要进行改革的一部分内容,也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下贯彻落实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进而在确保学生在高效英语课堂顺利实现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种学习方法入手对如何优化学习方法,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进行论述,以为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自主学习法的应用

自主学习法是直接打破传统被动学习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与课改下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一致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进而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最终,也确保高效英语课堂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Healthy eating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让学生认识到饮食对健康的重要影响,学会用基本的句型进行交流等。并带着目标进行自主阅读,并将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在文本中进行学习。比如,“He could not have Yong Hui getting away with telling people lies!”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去理解“get away with”的意思以及应用。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任务学习法的应用

任务学习法是指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自主学习,一来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二来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有效的任务,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进而也为高效英语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The Olympic Games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收款时,我引导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自主阅读文本,问题如下:

(1)Where did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start?(2)When and where will the next Olympic Games be held?……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解答,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

三、小组学习法的应用

小组学习法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单位进行的学习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英语知识应用能力。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小组学习法的应用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目的是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体,都愿意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活动活动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 A the students cam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they got along quite well in the summer camp.

A.while B.unless C.since D.until

该题是2015年福建高考英语真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交流,认真分析该题的考点,进而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在该题的分析中,我们要仔细分析本题的考查点,即:对相关连词的辨析。之后,对每个选项以及本题干的中心意思进行分析,如:while尽管;unless除非;since自从;until直到……才……。之后,再结合句意进行选择,这样不仅能够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形成以及解题效率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高考。

篇3

合作学习在课堂应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应该在实践基础上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能力也有所改善。下面就初中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1.小组学习目标制定的不切实际

小组成员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准确,对自己的能力评估不真实,导致整个小组在制定目标时是盲目的。例如,有些小组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很明显,这个出发点就是错的,书上有些内容是必须要掌握的,有些内容则是了解即可,学会所有内容无疑只是给自己增添了许多繁重的任务。时间一长,学生肯定会丧失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2.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

课前的学习、课后的复习和完成作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想要达到高效是很困难的,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是要遵循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例如,先制订短期计划,注重劳逸结合,定期参加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必要时还可以找老师指导。

3.不能长期坚持

相信刚开始每个成员对小组合作学习都有很大热情,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相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但几周过后,?W习的热情就慢慢减少了,这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态度,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二、初中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首先,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其次,合作学习的组建依赖小组成员的参与。虽说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优于传统的学习模式,但社会在发展,任何一种事物都不能满足于某阶段的成果止步不前,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在实践中更加完善。以下就是对初中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探究。

1.流程的完善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讲课前对每节课的内容提前安排,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有整体的组织策略,这样课程的进行才更流畅。基本的教学流程:先由教师在全班提出问题,给各小组一定的思考交流时间,然后小组长或其中一人代表小组成员进行整理发言,接着其他小组补充或表达不同意见,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气氛的营造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之间是民主、合作的关系,这对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起着促进作用。例如,在讲合理消费的课程时,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情景剧的表演,其中一个成员扮演推销员,然后再选几个其他成员充当顾客,创设商品交易的情境。最后,全体成员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投票,教师总结。在这个交易情境中,参与的成员对产品功能、销售价格和顾客购买原因将有更深刻的体会。

3.合理引导

初中生对事物正确性的判断还不够理智和全面,个人能力和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还需要一段时期,但这个阶段也是好奇心最强,对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最敏感的时期,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必不可少的。春天带领学生郊游,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领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真谛。

篇4

本人从事英语教学十六年,对于英语课堂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有许多想法。“学习”一词中的“学”,在英文中为learn 或study。学一方面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自己自主学习的单边活动或学生们合作学习的多边活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看学生有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如何。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向同行学习,注意平时的教学反思。通过实践、摸索,逐渐掌握了一套初中英语课堂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现在写出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的处理:

一、抓好语法学习

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内容上重复得较多,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上存在着脱轨现象,严重地违反了教育学原理。语法项目等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语法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对于学习者来说,一定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更正确和更标准地使用语言。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讲语法和语法讲得较少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所以在学生学习中,要腾出时间补上语法学习这一课。语法学习,也不能脱离语境――如能将语法知识融入语言材料中,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重点内容、强化难点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容。注意教材上每单元的Grammar Focus,让学生明白句意,再出现一些例句,明白归纳词和句的用法。另外,让学生做点语法练习。这样做,有百益而无一害。语法教学在基础英语学习中不能缺少,方法应多样。

所以,我们既不要谈语法“色变”,也不要脱离语言实践,而津津乐道于语法。

二、加大背诵力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孩子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注意指导学生去背诵。刚开始时,只需让学生背一两句话,逐渐地加大力度。由背句子,背对话,再到背诵长文章,教师要坚持每天督促学生朗读背诵。学生一旦养成此学习习惯,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英语学习本无捷径可言,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许多英语名家都提倡学生背诵,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仁毅先生就说过,“在基础阶段,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譬如说,背50~100篇,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内容来说,这都是精华。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和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真是至理名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

三、努力用英语组织课堂

1.用英语教英语,这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应倡导。尽量用英语讲课,语速自然停顿恰当,不给学生在大脑中进行英汉转换的时间。课堂上,教师如果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我深有感触。刚开始时,课上允许说汉语。慢慢地,等学生适应了,尽量减少汉语的出现。学生称我为“洋老师”,说我的课有趣,他们喜欢这种授课方式。

2.课堂应力求形式多样。每天课前热身对话,让不少学生抛弃“害羞、怕开口”的毛病。课前几分钟的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课堂气氛,对学生起帮带作用。热身对话以新颖愉快的方式拉开教学帷幕,以迅速简洁的形式整合学生思维,从而把学生带入轻松活泼的教学活动中。

我在课堂上采用最多的是表演课。让学生对话表演,谈论图片、说喜欢的事物、讲故事等,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联系起来。让英语课真正成为学生十分向往的兴趣天地。

四、打好基础

基础很关键。在刚开始英语教学时,应当抓好学生的语音关、书写关。

1.过语音关。教学生国际音标的读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让学生朗读单词。反复认真地模仿及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对学生进行看、听训练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养成良好的语音习惯。大声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形成,帮助会很大。

2.重视书写。要从刚开始就要抓好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作业应该严格要求,不能听之任之。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要当面订正、指导。书写差的,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书写,图快不认真的,让他重做;抄袭作业的,提出批评,坚决杜绝抄袭现象。

五、注意文化教学

中国古时候儿童入私塾读书,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学英语也一样,让学生通过英语文章、材料等的学习,了解西方人说话、做事等礼仪知识,了解其风土人情。

在课堂内外,可以抽出时间去介绍西方礼仪和节日的知识。如在谈及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时,可通过VCD、多媒体、图片、书报资料等,让学生观看节目和阅读文字,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教师可在课外组织各种文化专题讲座。如外国节日、宗教习俗、餐桌礼仪、体态语和手势语等。教师也可帮助学生阅读一些英文故事、报纸杂志文章等,促使学生留心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将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把“对话”当作问答,把“自主”变成“自流”,独自学习、探究学习等有名无实。

篇5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中,自主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学习品质。例如,我在讲多边形对角线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发现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与边数关系,先让学生分别画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所有对角线,然后提出问题:(1)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各有几条对角线?对角线条数与边数有什么关系?猜想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共有多少条对角线。(2)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各共有多少条对角线,猜想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这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归纳推理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猜想后,再进一步提出: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有(n-3)条对角线,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你能用几何知识通俗解释一下吗?此时学生再分组讨论,表现出极大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使知识得以升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主动学会的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深刻、透彻。

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综合运用知识会大大提高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同时也是复习巩固归纳知识的最好方法,让学习过程变得有气息、有生活、有成就感。在初三第一轮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如下图所示,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接AC和BC,怎样测出A、B两点间的距离?根据是什么?

甲说:分别取AC、BC的中点D,E,连接DE,测出DE的长度,则AB两点的距离就是2DE长,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甲说完后,我又提示,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和相似的知识能否解决。

乙说:延长AC到D,使CD=AC,延长BC到E,使CE=BC,连接DE,根据SAS可证ABC≌DEC,从而AB=DE,测出DE的长度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

接着丙又提出了可用相似解决AB间距离问题的具体方法。

最后我让小组讨论,寻找其他解决方法,学生又提出了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一道简单的练习题,综合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全等、相似、解直角三角形等诸多知识,既使学生的思维打开,又拓宽了解题的方法,避免了解决问题的单一性、片面性、是复习、提升的最佳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我从事数学教学三十多年,每年中考或高考结束,总体上对数学这一科反馈的声音是“难”。实际上“难”在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打开“难”的一把钥匙,以下几种方法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篇6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

1.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启迪方法

数学课本身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画,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授新课,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中文字、图片所给出的信息,深入思考信息的内在联系,启发他们找出解题思路,并能谈出理由.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我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新授简单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两道分数应用题:①一桶水重50千克,倒出2/5,倒出了多少千克?②一桶水倒出了2/5正好倒出20千克,这通水重多少千克?我先让学生讨论并解答这两道题,然后再出示例1:一桶水重50千克,倒出40%,倒出了多少千克?例2:一桶水倒出了40%,正好倒出了20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因为例1与例2这两题是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40%)转化为分数2/5,因此,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这两种联系,让学生将这两题同原来的两题进行比较,从而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了新的问题,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既启迪了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我在教学时采用与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这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为学法,使学法与教法默契配合,以致教学质量的提升.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验,探求规律,推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S=πr2.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气氛,教师就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时的组织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篇7

一、“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是有严密的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认知结构。 “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是数学学习活动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从而掌握新知。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的教学片断。

1.复习。口算:

2.学生口算完后小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然后把上面三道题改为

让学生观察改变后的三道题(从同分母加减法改成了异分母加减法),并尝试用以前的知识算出来。

3.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然后全班反思并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上述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分界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整合旧知,顺利掌握新知,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推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二、有序性的学习方法

有序性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认知技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法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的发展,运算的正确性及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的形成。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起有序教学的思想,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有序,让学生观察思考解答的全过程,说出分析操作的程序,并概括出解题步骤,把陈述性的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的知识。

例如,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学生理解算理推导出分数除以分数的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后,再次要求学生观察解答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步骤:一抄、二改、三倒、四约、五乘。学生用这十字解题步骤来解题,计算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课堂实现了高效。

三、形成可逆联想的学习方法

联想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双向联想是可逆联想。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的灵活性与可逆联想有关,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的可逆性质,只重复形式单向的联系,会造成思维的呆板,学生如果形成可逆联想,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后,教师可提出课后思考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7厘米,它的宽是多少厘米?”并让学生思考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宽的公式是什么?第二天的课堂上重点让学生看长方形的周长图,先理解第一种解法:“用周长减去2条长所得的差是2条宽的和,再用所得的差除以2就求出了宽。”接着理解第二种解法:“用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求出的是长加宽的和,再减去长就是宽。”并比较这两种解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从而得出公式:宽=长方形的周长÷2-长。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数和形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可分割且联系在一起的。数形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降低思维坡度,开阔学生思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经常运用直观图像来分散难点,启发思维,并教给学生画图分析的能力。

篇8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公开课中,许多老师会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老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并未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理念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所以,掌握合作学习的理念与方法,是运用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1)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一位教育学者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有2~6名学生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认为:合作学习是同学们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通过分工与协作来开展的一种学习活动。从合作学习的概念可以看出:“共同的学习任务”“分组分工协作”“以组评定成绩”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2)合作学习的要素。合作学习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美国的约翰兄弟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积极互赖、个体责任、面对面的积极互动、社交技能、小组加工。也就是说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必须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还要关注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帮助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对他们的学习负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要充分交流,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成果,同时倾听别人的成就。同时为小组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解决组内矛盾,使小组整体和谐健康成长。为了有效运用合作学习方法,教师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必须明确组内分工,让每个成员了解自己的任务,同时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3)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合作的形式一般有同桌间的合作学习、小组内部的合作学习、全班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其实,在具体的一堂课中合作形式并不是唯一的,可以先个体学习,再同桌合作或组内合作交流、再全班互相交流,这里面包含了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全员互动合作。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常用策略是:教师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以异质小组(有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构成,各小组总体水平一致,以便进行公平比较)为单位就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活动,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总结评价。

二、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合作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分组合作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在熟知教材教法的基础上,通过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课,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坐在一个半径为r的摩天轮的座舱中,随着摩天轮的转动,你如何刻画自己所处的高度呢?摩天轮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从数学的角度怎样来研究坐摩天轮,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同时明确了学习任务,即如何刻画自己的高度,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知道可以用转过的角度a和半径r来刻画高度,还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座舱所在点的坐标(x,y)来表示。通过合作学习,发现这两种刻画方式是有联系的,三角函数正好把a、r、x、y这四个量联系起来,而且可以推广到任意角。

(2)明确分工,每个同学都参与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教学实践中,要想真正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教师就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一名成员的积极性。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承认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分配任务,这样一些学困生就会减轻或消除自卑心理,能够在小组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能够与“优秀生”直接对话,并以此来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学生合作用图钉和绳子画椭圆探究椭圆的性质时,可以这样来分工:每组4人,分别为ABCD,AB为学困生,C为中等生,D为优生。在分工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AB合作画椭圆,学生C观察并作记录,学生D分析画出椭圆形状不同的原因,归纳总结结论,并让AB同学动手操作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这样,AB同学通过亲自操作体验,再由D同学的讲解,能够直观深刻地掌握椭圆的性质,CD同学也通过分析问题,提高了自己的探究能力。

(3)教师合理评价,提高合作积极性。教师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个性发展为主旨。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态度、主动性与积极性、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教师在课堂上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口头评价,口头评价应带有感彩,如:“你的椭圆画得很美,可以谈谈是怎样做到的吗?”评价时不仅要谈个人表现,更应该评价小组整体水平,以形成小组的凝聚力与自豪感。比如说:你们小组在短时间想到的解题方法最多,你们小组在短时间内学习的效率最高。

三、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效果反思

通过合作学习活动的尝试,发现合作学习是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意思、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提高了各方面能力:①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②学会倾听别人,讨论问题,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③通过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合作学习提高了高师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课堂的学习效率。首先,五年制高师生入学时学习习惯和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同学能够自学教材的大部分内容,有的同学需要老师多次讲解才能明白,所以这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如果老师上课的进度慢内容浅,基础好的同学就觉得无意义学不到东西;如果进度快内容深,基础差的同学就觉得跟不上,一直这样就会放弃学习。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其次,高师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特别是非理科专业的学生,他们会认为只要通过数学考试就可以了,这样他们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动力、放松对数学的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利用同学之间的互相督促来促进大家的学习。再次,高师数学教学不像高中数学那样以高考为主要目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数学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篇9

化学课程是一门基于实验操作的要求一系列反复求证、并最终应用实践的教学活动,它与日常的社会生产、生活具有紧密契合的联系。着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性、实践性思维,从而使得课堂不单单地局限为传授知识的圣地,也可以扩展成为了解生活、感知生活的试验场。而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们秉承的也是这种包含着创新性、实践性的探究式的教学理念。

一、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内涵和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

探究式学习又称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基于学科的自身属性的前提下,结合现实生活与之相关的诸多特点而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并在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中创设具有学术理论氛围的基本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处理反馈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化吸收的流程化、系统化的教学活动。创新性、探索性、实践性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当重点施行、侧重的关键所在。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角色是相对化和单一化的,孔子所说"师授而谨行"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理念。而受传统因素的限制,国内中学的化学教学也一直存在着"重传授,轻回馈"的现状。教师高高在上,纯粹地将知识进行机械式地传播;学生被动地把知识进行接收、吸纳。整个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呈现出的是"例行公事"式的敷衍和麻木,与当下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基本原则和导向要求格格不入。在强调推进"探究式学习"进程的背景下,将"创设情境"作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之一。

创设情境这一名词来源于西方教育理念中的"模拟教学",注重将与教学试验相关的生活实践引入课堂,由教师引导学生在营造的虚拟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互动学习,最终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化学课堂的情境创设首先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从而诱发其学习主动性;其次要以具体的观察、感受为主要展开形式,培养和强调学生学习的探索性;第三则是要坚持"发散思维",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性;第四是要寓教于乐,在融洽的互动过程中体现教育性;最后则要回归到教学的应用实践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能力。而在具体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途径创设基本的问题情境。

1.以社会生活为来源。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知识的实践应用为立足点,所以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创设具体的情境。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熟悉的场景、亲身的经历、有趣的自然现象等等都可以经过适当的提炼,融入化学学科的教学因素,升华为课堂上的一个假设、一个问题。而学生在互动式的课堂学习中,也可以切身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验到化学知识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近期社会上热门的事件融入教学,比如从日本2011年的大地震所造成国内民众抢购食盐的事件中盐与Clna等化学物质的关联性进行解析,增加真实感、联系感。

2.结合社会实践的实用性。知识如果束之高阁、囿于书本,那么无异于其存在的"空白性",尤其是在要求频繁进行实际操作的化学学科中。教师将真实情境融入课堂,通过一系列实际的客观存在,例如给学生讲述基于化学原理而衍生的先进的全新技术,解释体现化学本质的社会现象等都能使学生自身增强对化学学科所具备的科技性、真实性、准确性。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获取了知识,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诱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

3.融入故事性和趣味性。化学学科长期以来由于其严谨性、复杂性,给人的印象就是"枯燥无味",扭转这一传统的学科标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前提。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趣味盎然的卡通化图片或艺术字体作为表现载体,通过鲜活翔实的化学典故和引人入胜的化学人物故事增加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影音录像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新鲜生动的氛围,让学生以放松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去思考,最终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任务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环状结构的奇妙经过时,通过幻灯片式的动画课件重现其在马车上沉睡时梦中看到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图,从而使得学生在轻松有趣地观看过程中记住这一化学史上的奇闻,也对苯的分子构造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 创设问题情境的细节要素

首先,所创设的具体情境要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前提。适当切实的情境应该蕴含能够合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思维发散的营养性成分,不仅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也要附带性地对学生成长期的自身心理、群体意识、道德取向产生有利的引导性价值,这样才真正符合了全面发展的个中要义,也是对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宗旨的恰当延伸。

其次,所运用的教学情境要具有真实性、客观性,能贴近实际的社会生活。我们开展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要求,培养能够"上得课堂,下得职场"的实用型人才。所以,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务必保证所创设的情境的真实性,尽量契合学生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经验层次。从而增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熟悉感、认知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三,所构建的基本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中学生正处于复杂的心理、智商发育转型期,教师需要在构建教学情境之前充分认知、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教授知识的安排,不要为了彰显自身的学科专业性和个人荣誉感,把一些晦涩高深的"超标"知识夹杂其中,造成教学活动的困境尴尬。

三、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扭转观念,从根本出发。思维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关键的"洗脑者"角色,只有该变旧有的教育观念,才能为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性"创造前提条件。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秉持"释放"学生思考模式的基本理念,鼓励学生进行切实合理的大胆猜想,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能量。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假设性的引导方式进行,例如相关的实验结论如果缺少某些条件之后会如何、缺乏条件后该如何处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等,然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共同解决,让整个求证解决的过程充分成为学生展开思维羽翼、尽情翱翔的天空,最终将结论的获取变成一次"寻宝式"的探索。

2.参照对比。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坚持"温故而知新"的基本原则,也要触类旁通地引导学生进行参照类比,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激发跨越式的发散思维。例如,可以在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教学实践中,通过方程式让学生了解得氧失氧的相关知识,并引出"化合价升降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这一结论,促使学生及时巩固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等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罗列数量众多的具有共同本质反应的化学概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对知识进行积累比照的学习思维和习惯。

3.想象力的挖掘和释放。想象力作为刺激学生创新性思维激烈质变的催化剂,离不开具体的引导性手段。而实现想象力发散的前提就是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要求增强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一系列联想的诱导,例如由制取水元素的H2O启引导学生由水滴的类球状联系到水元素里的"O",从而使得学生对该元素的印象加深,并在可观存在的对比下保持记忆的持续性和准确性。

三.结语

在当下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和社会人才需求急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培养人才、输出人才的最大来源地之一的中学,应当与时俱进地转变固有的教学思维和陈旧的教学模式,促进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进一步适用和推广,培养具有创造性、综合性的实用型人才。这不仅是师者的自身责任,也是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体育学习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但掌握了体育技巧,还加深了对体育学习的认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方式的灵活性,都促使学生积极练习,主动参与。但仍然有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缺乏主动学习体育的热情,因此仍需要教师帮助培养其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意识

部分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兴趣。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上课开始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然后给学生讲解练习技巧,最后就让学生根据讲解的内容开始反复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对老师的授课模式已经熟知,没有一点新鲜感可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呢?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学,要实现师生之间更多的互动。比如,学生在学习篮球的运球技巧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什么是快速运球?什么是变速运球?……以启迪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老师还可以转换角色,请求学生帮助:老师的运球总是不理想,哪个同学能帮助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投入体育学习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固定,导致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和进行体育练习时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体育老师应该探索更多的方式方法,让体育教学内容更为充实,变得丰富多彩,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和实践中去。初中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游戏这个环节,通过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巧妙地把教学内容渗透、融入其中,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热身活动是体育教学中经常做的一个环节,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般是组织学生通过慢跑来进行热身,这样的方式学生越来越不喜欢,甚至成了学生反感的一项活动。如果老师能把游戏和热身运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就会更主动地参与进来,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一堂成功的体育课是建立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上的,这就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学生和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另外,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歧视差生,相反,老师要多关心、理解、帮助他们。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实施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讨论,提出合理建议,这样既完善了实施方案,又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要体现民主性,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师生共同成长和提高。从教的方面看,老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老师自觉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架起畅通的桥梁,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从学生学的方面看,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决策,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四、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理念

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学习需求也不一样。如果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也就不可能自主学习。所以,老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需求,如轻松、愉快等情感需求,以及保持健康、终身体育习惯等长远需求。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现实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选择一些比较轻松、有趣味性的体育内容,学生的这些需求无可厚非,但教师也不能随意迎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纠正。为此,老师要加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学习观,在了解学生个体需求的前提下,剔除其主观性和盲目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同时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

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展,实现“好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要与学生一起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在保证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教材,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如在练习弹跳时,女生可以跳皮筋,男生可以投篮,这样就实现了全员参与。

六、运用多元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信心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其实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身体素质不同,他们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尽相同。统一的评价标准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不到认可,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在教学中,老师要运用多元评价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信心。如在学习韵律操的时候,有的学生练习很认真,但还是会忘记某些具体的动作,老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学习态度进行表扬,并帮助他们强化对动作的记忆。而对于那些不认真的学生,要分析原因,引导他们集中精力认真练习。这样,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会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实现初中体育课堂高效性的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尝试、感受,实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终身体育学习和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志军.初中体育教学中“主体参与”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