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21: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疗废弃物的定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米非司酮伍米前列醇依沙吖啶中期妊娠引产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9.3【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12(B)-0035-0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本站2006年2月~2008年10月因各种原因要求终止妊娠且无引产禁忌症的中期妊娠妇女2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1.2药物依沙吖啶:江苏天禾制药厂生产,每支50mg(2ml)。米非司酮上海华联制药公司生产,每片25mg;米索前列醇:上海华联制药公司生产,每片2mg。
1.3方法观察组,入站后常规检查,无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禁忌症,行羊膜腔穿刺注入依法吖啶100mg,术毕口服米非司酮100mg,1小时后给予米索前列醇2mg阴道后窝隆处放置,转入病房,卧床休息。4小时后无规律宫宿给予第二片米索前列醇2mg阴道育隆处用药,此时宫颈己软化;宫口己有所松驰或分泌物增多(松驰程度不同,已有规律宫宿,宫口开大1cm者,无需再次用药)。对照组行常规腹部消毒,羊膜腔穿刺,注入依法吖啶100mg,转入病房待产。两组术后常规行清宫术,术后1个月复诊。
1.4观察项目观察组和对照组,自羊膜腔用药后,宫颈评分、用药后副反应、引产效果、引产时间、从注入依沙吖啶至胎盘排出、产后出血量(采用宫积法和称重法,准确测量产后2h内出血量)胎盘残留情况及产后出血时间。
1.5判定标准①促宫颈成熟效果,自羊膜腔穿刺时间12小时后宫颈评分,较用药前提高3分为显效,提高1~2分为有效,评分无变化者为无效。②弓产成功率完全自然排胎为引产成功。
1.6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观察组135例,年龄25.6±7.05岁,孕周20.8±4.16,胎动1.8±1.5次(剖宫产7例),对照组135例,年龄25.4±7.24,孕周20.6±4.24周,胎动1.9±1.60次(剖宫产史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促宫颈成熟效果用药后距羊膜腔穿刺14小时或临产后,宫颈评分:观察组显效129例,占96.5,有效6例,占4.4。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3例,占22.2,有效24例,占17.3,无效110例,占81.5,总有效率20。两组比较,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
2.3用药副作用观察组有10例恶心、呕吐。5例有发热(中等度热,对照组有8例发热)。
2.4引产效果观察组133例自然排胎,1例因宫缩欠佳行催发素10U静脉滴入,诱发宫缩,引产成功率99.2。对照组108例自然排胎,26例因宫颈成熟条件差或宫缩欠佳行催产素静脉滴注,其中10例自然排胎,17例行人工钳刮术结柬分娩,1例因无任何反应(胎心胎动正常)改口服米非司酮及配伍米前列醇阴道给药14小时胎儿排出,引产成功率80,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5引产时间观察组为16.24±4.08)h,对照组为(46.9±4.02)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6产后出血时间观察组产后2h内出血量150m1者为132占98.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7胎盘残留情况观察组清宫本清出胎盘、胎膜残留物26g±8.629g,对照组509g±9.759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8并发症观察135例,其中7例有剖宫产史,无1例子宫颈裂伤。对照组135例,其中2例剖宫产史,1例宫颈裂伤,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3讨论
依沙吖啶羊膜腔注射终止中期妊娠引产,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依沙吖啶作用于胎盘,引起胎盘损伤,使蜕膜及滋养层细胞变性坏死,释放大量磷酸酶,使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内源性前列腺素增高,子宫肌的兴奋性增高。胎盘功能降低,分沁的绒毛促性腺激素,孕酮,雌二醇下降,孕激素下降后,孕酮抑制消失,便子宫收缩,从而使胎儿及胎盘排出,但由于依沙叶陡引起的宫缩并非自发的易发生不协调性宫缩和强直性宫缩,加上中期妊娠宫颈成熟度差,异致产程延长,宫缩剧列痛疼加重,软产道损伤发生率高,并易发生胎盘胎膜残留。在分娩过程中,宫颈成熟起重要作用,临床上证明,引产成功与宫颈成熟度密切相关[1]。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新型抗孕酮药物,通过与孕酮结合阴断孕酮的活性,引起蜕摸的释放,增加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使子宫对前列腺素敏感而易诱发宫缩,作用到子宫颈便其胶原纤维分解加重,促使宫颈软化与扩张,而依沙叶陡与米非司酮共同作用便内源性前列腺素分泌进一步加强,加上米非司酮的宫颈软化作用,促使宫颈成熟,使子宫强直性收缩降低。米索前列醇为前列腺素El(PGEl)衍生物,其作用增强子宫平滑肌的张力,收缩子宫是一种有效的宫颈成熟及发动子宫的收缩的引产剂[2]。本文结果显示:依沙吖啶和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收于其引产机制相互补充和完善,可起到协同作用,整个过程循序渐进,三种药物共同作用,使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增多,子宫的兴奋性增强,宫颈成熟度增高,使腹痛时间减少,减少了受术者的痛苫,观察中发现对照组分娩时间较长,难以估计分娩时间,而三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以缩短分娩时间,安全,便于临床观察。综上所述,三药物联合应用,有效的提高引产成功率,加速产程进展,是一种安全、有效、痛苦少的引产方法,但须严格掌握药物禁忌症和用药指征,引产过程中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宫缩情况。
肱骨髁间骨折是指发生在肘关节内的骨折,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手段对其进行治疗,由于肘关节部位解剖结果复杂,内固定方式也多种多样,所以术后疗效存在较多影响因素。本文对自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4位肱骨髁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分析探讨影响肱骨踝间骨折术后疗效的因素,提高术后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44位肱骨髁间骨折病人在我院接受治疗,其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最大者74岁,年龄最小者18岁。骨折后24h内即接受治疗的病人25例,24h后接受治疗的病人19例,其中41例闭合性骨折,3例开放性损伤。结合拉力螺钉组或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33例,克氏针固定组11例。病人骨折按Riseborough标准分类:I型骨折病人7例,II型骨折病人10例,III型骨折病人13例,IV型骨折病人14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手术前均接受常规摄片,为深层了解骨折程度及移位情况,部分患者做了CT扫描。术前备解剖钛板、备克氏针或拉力螺钉及重建钢板,术前对病人实施全身麻醉或臂丛麻醉,对那些受伤部位肿胀明显或合并张力水泡、重要脏器器官受损较严重被人推迟手术,予以调整后再进行手术,而对于那些受伤部位肿胀不明显、主要脏器功能相对正常的病人采取急诊手术。手术时采用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的病人17例,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病人17例、肱三头肌腱两侧入路10例,直视下复位肱骨远端关节面,保持关节面平整及肱骨滑车的宽度,使用锁定解剖钛板固定或克氏针固定,另有一部分患者采用张力带或结合螺钉固定,另外对病人辅以石膏托外固定。医护人员在对病人伤口进行换药时适度活动病人的肘关节。大部分病人在接受手术后4周内去除外固定,有少部分内固定不牢固的病人在延长一段时间后去除外固定。
1.3统计学处理
利用统计软件开展单因素筛选,并对筛选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分析。
2 结果
2.1手术治疗效果 所有病人经手术治疗骨折均愈合。采用Cassebaum标准对手术后病人肘关节功能评级:优15例,伸肘15°,屈肘130°;良17例,伸肘30°,屈肘>120°;可10例,伸肘40°,屈肘90°~120°;差2例,伸肘40°,屈肘
锁定解剖钛板固定组极少数病人术后出现的轻度关节疼痛。克氏针组病人中有1例出现不同时期内固定尾段皮肤磨擦破溃或内固定克氏针退针,克氏针折断1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和切口感染患者。病人术后骨折均愈合且未出现切口感染病人。44例病人中,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优良率81.2%,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优良率83.1%、肱三头肌腱两侧入路优良率87.4%。年龄在18至40岁间病人的优良率为74.2%,年龄在41至74岁之间病人的优良率为71%。病人术后4周内开始功能锻炼的优良率为90.2%,病人术后4周后开始功能锻炼的优良率为64.5%。有1位病人术后肘关节僵直、肌萎缩或骨质疏松症状。
2.2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利用统计软件开展单因素筛选,并对筛选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分析。选取的可能影响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有手术时间、病人年龄、手术内固定方式、手术入路、术后功能锻炼的时间以及骨折复位质量等。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肱骨髁间骨折术后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病人接受手术的方式、骨折的复位质量以及病人手术后功能锻炼的时间。
3 讨论
3.1固定方式 肱骨髁间骨折常用的固定方式有克氏针、张力带、加压螺钉以及锁定解剖钛板固定。克氏针固定存在操作简单,便于较小骨块的固定,术中不需要较大范围的暴露,出血少,创伤较小,利于愈合。但由于其内固定材料相对比较薄弱,术后常需辅以一定时期的外固定,较长时间固定势必导致关节出现强直等相关并发症。锁定解剖钛板固定的优点有1)接骨板近端带有缝合孔,可以在肱骨近端结节的肌腱部位使用缝合线进行缝合。2)接骨板平整贴切肱骨近端解剖形状,无需对接骨板进行精确的预弯;不要求太敷贴,骨外膜损伤小,可最大程度保证肱骨部位的血液循环。3)锁定成角稳定性,钛板螺孔的内螺纹和螺钉尾的外螺纹形成整体,防止螺钉松动退出,近端锁定螺钉在肱骨头的三维分布,可牢固固定。没有动力加压钢板出现的螺钉在钢板孔中摆动的现象,避免螺丝钉的松动,具有更好的锚合力和抗拉力,允许早期的功能恢复性训练。4)钛比较稳定,不需手术取出。避免二次手术的痛苦。正是基于锁定解剖钛板固定有诸多优点,因此在病人病情及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更多的建议病人采取该种固定方式。
3.2骨折复位质量影响术后关节功能 本组中,骨折复位的质量影响术后肘关节的功能显而易见。滑车拉力螺钉使用应保证滑车的宽度,内固定的螺钉长度合适;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应保证截骨后关节面的平整或关节外截骨。
3.3早期合理功能锻炼在关节功能恢复中意义 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及经验的积累,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成为可能;但由于该类骨折多为粉碎性,尤其部分患者缺少有效的牢固固定方式,老年患者又伴有骨质疏松必然导致石膏固定时间延长,本组资料表明4周内与4周后组优良率分别为90.2%%和64.5%,前者明显优于后者,这充分说明早期功能锻炼对肘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医生在对肱骨髁间骨折病人进行手术时,应根据病人的损伤情况及骨折特点有针对新地选择手术时机与入路。为了使手术取得最佳疗效,医生通过有效控制病人接受手术的方式、骨折的复位质量以及病人手术后功能锻炼的时间来实现。此外在对骨折部位固定时,应根据骨折类型进行选材。笔者针在本文中对肱骨髁间骨折术后疗效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旨在分析探讨影响肱骨踝间骨折术后疗效的因素,提高术后疗效,为今后此类病人的治疗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孙和炎,卜海富,张复文,周健.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不连原因分析及处理[J]临床骨科杂志,2007,(03) .
1.关于社会源废弃物的复合性的探讨
社会源废弃物的复合性基本囊括以下几个方面:种类的复合性、危害方式的复合性、污染责任主体的复合性、损害客体的复合性以及损害结果的复合性等。
(1}社会源废弃物种类的复合性
根据社会源废弃物危害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社会源一般废弃物和社会源危险废弃物。社会源危险废弃物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有明确的提及。相对于社会源一般废弃物而言,社会源危险废弃物对于环境和环境周围的居民的危害更为严重。即社会源废弃物的种类不同,其对环境及人身生命健康的危害也不尽相同。
(2)社会源废弃物危害方式的复合性
社会源废弃物危害方式具备复合性,可以分为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以及综合性危害等。就社会源一般废弃物而言,废弃物的毒性不至于直接对周围环境(地下水、土壤)以及周围居民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它的危害方式更多地体现在占用过多的场地,以及过度堆积造成的垃圾滑坡灾害等,属于物理性危害的范畴。对于社会源危险废弃物而言(如常见的废弃电池、杀虫剂、老鼠药等),其降解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化学反应或生物反应,会对周围环境直接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其危害方式有别于前者。
(3) 社会源废弃物责任主体的复合性
(4) 社会源废弃物的不同责任主体在社会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不同、分工不同,有些责任主体甚至会同时兼具多方面的责任:生产者作为社会源废弃物的主要产生单位之一,在社会源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承担主要的回收义务;消费者作为加剧社会源废弃物增长和流动的单位,则需要承担合理分类和合理倒放的责任;环境和资源公司作为主要的方,不仅需要完成生产者托付的回收义务,而且需要完成政府托付的回收责任;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策的推行单位,需要为当地居民提供公众意识方案,促进社会源废弃物的回收;中央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单位,则需要统筹整个战略布局,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规范。虽然各个责任主体分工较为明确,但是很多时候每个单位的责任也是重叠的,比如政府单位、环境公司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扮演起消费者的角色,那么也需要其在社会源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即合理的分类和倒放相应的废弃物。
(4)社会源废弃物损害客体的复合性
法理学界将法律关系的客体定义为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而研究并确定某一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学理论与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亦是部门法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准。环境相关法律关系与其他类型法律关系相比有其特殊性,其特殊之处不仅表现为主体与危害方式,更是通过其客体的复合性展示出来。“环境”作为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被环境法学界长期作为主流观点加以认同,然而环境客体的复杂性决定了仅用“环境”一词难以涵盖全部法律关系。明确环境法律关系及其客体对于针对性研究、解决社会源危险废弃物及其他连带环境问题至关重要。本文按照损害对象的不同将环境损害客体分为“环境生态功能”和“公民生命健康”两类。其一,环境生态功能。指通过土地、森林、水、大气等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即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污染、破坏与冲击的容量、环境的舒适度、景观优美性、可观赏性等生态价值。这种生态功能不是通过实体价值与形态为人类服务的,而是以脱离其实物载体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形式存在并满足于人类需要的。关于环境生态功能的破坏则又可以根据现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分为大气环境生态功能的破坏、水环境生态功能的破坏、土壤环境生态功能的破坏等。关于大气环境生态功能和水环境生态功能的防治已经有了现行的法律进行指导和约束,但是其中关于土壤环境生态功能的立法还不成熟。其二,公民生命健康。社会源废弃物,尤其是社会源危险废弃物在对环境生态功能造成污染的同时,其残余的毒性物质会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而被人体吸收,进而对公民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由于环境客体,尤其是社会源废弃物之损害客体的复合性,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不能被单独地审视,而需要结合具体案例分别加以分析论证。
(5)社会源废弃物损害结果的复合性
社会源废弃物按照其损害结果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对水环境污染程度的划分为例,根据水体的浑浊度、异味、有机物含量等指标,可以将水体的损害结果量化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同理可得,在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的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做量化的评价。但是在实际的社会源废弃物污染过程中不仅会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也会对其他损害客体—大气、土壤等—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这就使得在评价区域损害结果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结果的复合性。
2.关于社会源废弃物面源性的探讨
由于社会源废弃物主要是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其主要特征为分散性、复杂性,该类特征即为社会源废弃物的“面源性”。社会源废弃物的“面源性”是与“点源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体现在社会废弃物生产源的移动性、普遍性以及随机性。社会源废弃物面源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治理方式的复杂性,也是传统的点源性的治理方式对其不再适用的原因之一—即在面源性的治理过程中无法精确定位废弃物产生的源头,因此在社会源废弃物治理过程中需要以“面源点源化”为标准。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将危险废弃物划分为工业危险废弃物、医疗危险废弃物以及社会源危险废弃物。医疗危险废弃物和工业危险废弃物因其生产的集中性、危害的广泛性等特征而容易进行行业内的集中管理,近年来已经在社会上建立起了完善的处置体系。但是社会源危险废弃物因其独特的面源性,注定了不能像其他两类危险废弃物一样便于管理,加之公民对其危害的认识深度不够、国家投人的管理力度不够,现在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
3.社会源废弃物损害模式复合性剖析
社会源废弃物的主体、客体、危害模式及损害结果等要件均具有复合性,其中以其损害模式的复合性最为复杂且影响深远,故而本文将以其损害模式复合性为切人点,并对相关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社会源废弃物复合性的损害模式主要包括物理性的损害、化学性的损害以及生物性的损害。就其中物理性损害而言,近年来最重要的一个案例就是2015年的深圳“光明滑坡”案件。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街道红坳村南侧的渣土收纳场因堆放超过其容纳标准的废弃物(包括大量的社会源废弃物),进而产生滑坡事故。社会源化学性的损害和生物性的损害比较常见,比如垃圾填埋场中的垃圾在自身化学作用和微生物参与下的生化反应会产生不同的渗滤液,进而对地下水体以及周边水体造成污染,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时候危害本身是相互影响的,比如堆填的“垃圾山”不仅对周边环境有着潜在的滑坡威胁,并且其渗滤液、填埋气也对周边环境有着潜在的化学性危害。正是其复合性危害的存在,使得相关的立法研究变得艰巨而复杂。
三、社会源废弃物基本概念之明晰 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源废弃物”的概念界定不够明晰,经常与“固体废弃物”“社会源危险废弃物”“危险废弃物”“社会源固体废弃物”等概念相混淆、冲突。因此,结合我国2016年最新颁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等相关文件,对以上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十分必要。
第一,固体废弃物。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固体废弃物”一词不再局限于学术界而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在国内,学界通常将其定义为“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包括普通的生活垃圾(残余食物、废纸、塑料、纺织品等),工业废弃物(农药、重金属等),建筑废弃物(木料、金属、玻璃、石块、烂泥等)等。
1引言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注重经济的同时更注重生活环境的品质,因此,环保成为新时代的新主题。固体废物污染作为普遍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环境工程建设应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2固体废物的定义和特点
2.1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俗地说就是“垃圾”。固体废弃物可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而工业固体废物按特性又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由于危险废物具有腐蚀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反应性、传染性和放射性等特性,因此,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更大[1]。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有利于对它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分析,进而明确它在生活中的危害性。
2.2固体废物特点
2.2.1污染性。固体废物污染分2种:(1)它本身具有污染性;(2)对固体废物处理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固体废弃物在整个产生、排放、后期处理过程都会造成污染,控制不好将会对人们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2]。2.2.2资源性。固体废物可通过再开发,再处理,挖掘出在一定条件下可具有的使用价值,进而成为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比如,生产产品的原材料、燃料等。2.2.3社会性。固体废弃物的前期产生、中间排放及后期处理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社会的作用。固体废弃物的存在是由社会每个成员在生活工作等过程中产生的,对社会经济都有影响,其排放和处理过程中的经济投入都会再影响到社会成员的基本利益。
3固体废物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固体废物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对土壤的污染
固体废物中存在很多有害物质如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等,这些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会对土壤结构造成改变,同时也会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改变土壤性质,导致土壤健康状况恶化。对于生长在农田的农作物来说,有害成分会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3.2对水体的污染
固体废物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一种污染方式就是将固体废物直接倾倒在海洋或者河流中,破坏了水质,同时它会直接对海洋生物和河流的动植物等造成伤害;另一种污染方式就是随着天然降水或者随风飘移进入地表径流,进而流入江河湖泊,造成地表水的污染。
3.3对大气的污染
固体废物对大气的污染随处可见,比如,生活垃圾任意堆放散发的恶臭,直接影响了空气质量。有的固体废物的细小颗粒在一定条件下还会被微生物分解,有害气体进入空气,也会影响居民的生活。
3.4对市容环境卫生及美观的影响
城市角落中存在垃圾堆、粪便等,会影响到环境卫生,还会降低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度,也破坏了城市的美观性和好感度。
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式
固体废物种类繁多,不同的废物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常用的处置方式包括预处理、一般物化处理、生物处理、卫生填埋、安全填埋、焚烧处理及热解法。预处理是采用压实、破碎和分选技术将复杂的固体废物进行预处理,然后再送去填埋、焚烧和堆肥或进行资源回收利用。一般物化处理是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含油、含酸、含碱或含重金属的废液进行物理化学处理,这种方法也属于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是通过微生物作用,使固体废物中有机物转化为稳定产物,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机固体废物,如动物粪便、污泥等。卫生填埋是利用地形或人工构造,将固体废物填充、压实再覆盖,主要处理生活垃圾,不能处理未经预处理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填埋是针对危险废物的一种处理方法,通过把危险废物与环境隔绝,以达到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方法。焚烧处理是通过高温热处理技术,使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这种方式可用于处置城市生活垃圾、一般固体废物,甚至危险废物也是可以处理的。热解法区别于焚烧法,是利用热能将有机物裂解为小分子量的化合物或燃料等有机物质,适用于具有一定热值的有机废物。无论是危险废物还是一般废物的处理,其防治原则都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处置这些废物时首先要进行预处理,结合多种处理技术,从而达到最终的处理目的。
5环境工程建设中固体废物的治理措施
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厨余垃圾、污泥、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物质提取及表面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质、煤炭开采中产生的尾矿和煤矸石等、石油天然气开采中产生的泥浆、锅炉产生的炉渣、工业加工过程中回收粉尘、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畜禽和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粪便和动物尸体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作物秸秆、科研和医疗等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动物尸体和化学药品以及其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根据不同固体废物的特点和危险特性,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如生活垃圾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可由环卫部门收集后送至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厂进行处置;厨余垃圾应由获得餐饮废弃物处置特许经营权的单位进行处理;凡是经鉴别属于危险废物的固体废物,应交由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置;医疗废物应由具有医疗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另外,为了进一步减轻固体废物对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还应采取如下治理措施:1)加强管理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宣传工作,就是要向全民倡导环保,引导全民学习环保知识,提升爱护环境资源的意识。2)完善法律法规。关于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的法规在施行过程中,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对法律法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逐步解决各种矛盾。3)积极鼓励绿色消费行为。鼓励全民进行绿色消费,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达到安全消费、经济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目标。
1.生态建筑概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据此定义,“健康住宅”不仅仅是住宅+绿化+社区医疗保健,还指在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立体绿化、自然景观、噪音降低、建筑和装饰材料、空气流通等方面,都必须以人的健康为根本。
1.1生态住宅定义
健康住宅又称“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生态住宅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1.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亏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努力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1.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1.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环境交融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即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应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2.生态住宅设计理论
目前,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城镇住宅建设必将快速发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将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来说,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住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b智能化住区,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关键词:生命周期法 作业成本法 环境成本 ERP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而且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水泥生产行业为房地产行业和基建行业提供原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依赖的行业,但同时也是重污染的行业,其产生的废气、粉尘是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因此对我国水泥生产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要对其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管理,首先必须要对其环境成本进行准确核算,但是从2014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水泥生产企业披露的信息来看,关于环境成本的披露非常少,几乎都是非货币性的环境信息。因此对环境成本的准确核算是水泥生产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国外环境会计理论发展比较早,联合国统计署、美国环境保护署、日本的《环境会计指南》等国外组织和机构都对环境成本做出了定义。在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中,著名学者肖序较早在其撰写的《环境成本论》中对环境成本这个概念作出了解释。除了联合国统计署的环境成本定义中包括了自然资源减少的核算外,其他定义的环境成本范围大体一致,包括三类:一是处理现有污染形成的成本,二是保护和管理环境而形成的成本;三是环境污染造成的企业的损失。本文探析这三类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一、环境成本核算的方法
目前,水泥生产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仍以产品的产量作为唯一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这导致环境成本的归集不合理,成本扭曲,因此误导了财务数据的使用者。而且环境成本没有单独核算,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效果。同时,环境成本核算不全面,水泥生产企业应该对原材料的开采到最后废料废气的回收或处理的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在信息化时代,ERP作为现代管理工具可以很好地把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变成现实。因此我们需要运用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这两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和ERP工具来实现对环境成本的科学核算和管理。
(一)作业成本法。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只以产量作为唯一的成本分配动因,而导致间接成本增加的原因很多,不止产量这一个。作业成本法认为间接成本的分配要取决于成本发生的原因,成本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产量只是其中之一。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甚至供应链的运转都可以分为一系列的作业,每一个作业都会消耗相应的资源,比如工人的工时、原材料、设备的折旧等,即企业的成本。而产品的生产消耗的是作业,所以可以根据不同作业成本动因来核算产品的成本。作业成本法不仅是一种成本核算的工具,而且还是一种成本管理的工具,人们可以对企业的价值链或供应链的作业进行分析,辨别哪些作业是有必要的,哪些是低价值的,这样就可以对企业或供应链的经营过程进行“瘦身”或改进。同时准确核算出每一个作业的成本也使从事这项作业的工人可以及时了解作业的成本,有利于成本控制。企业从事环境方面的活动也是由一系列环境作业构成的,这些环境作业消耗了一系列资源。因此用作业成本法可以准确地核算环境成本。
(二)生命周期成本法。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的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废弃物回收整个连续的过程。生命周期成本法就是对产品设计到废弃物回收过程中的每一个时期产生的成本进行核算和管理。同样的,环境成本管理也应该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每一个时期的环境成本进行管理,而不是只管理某些环节的环境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是将环境成本在时空上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时间阶段可以使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和管理。因此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这两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和管理。
(三)企业资源计划(ERP)。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链上所有组织的资源集成来提升整体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思想跟作业成本管理是一致的,供应链的运行其实也是一系列连续的作业,每个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就是一条连续的作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也是种作业。同时整个供应链的运转过程也是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上游企业开采原材料然后卖给生产企业,生产企业生产出产成品再卖给顾客,产品报废后生产企业再回收废品再生产利用。而ERP作为供应链管理工具可以实现价值链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在成本管理方面,可以实现对成本的事前控制、事中实时控制、事后控制。
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生产产业链的全方面的环境作业成本,然后再正确地归集到相应的产品成本或费用中去。但是由于作业成本法要建立大量的作业成本库,计算量很大,这样就会对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实施造成障碍。但是若把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融入到ERP里实现,那么通过ERP系统的数据收集和计算能力就可以很快地完成成本的核算。一旦环境成本能够准确核算,企业就可以利用ERP系统对环境成本进行全方位的控制。由此可见,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和ERP可以很好地融合起来为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服务。
二、水泥生产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
(一)水泥生产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水泥生产企业生产水泥的基本过程是:首先开采石灰石矿产获取石灰石,然后对石灰石进行破碎,往石灰石里加料磨成生料,再灌入窑内煅烧成熟料,最后加入石膏细磨生成水泥。水泥生产后会留下废弃物,水泥生产企业可以把部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水泥包装后销售给顾客,顾客使用水泥后产生的部分废弃物可以再被水泥生产企业回收。水泥生产企业把回收的废弃物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材料再投入生产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以上的水泥生产工艺涉及水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其中开采石灰石矿产一般是水泥生产企业的上游供应商的作业。在这整个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都发生了环境成本。为了正确核算环境成本,我们需要划分出每个阶段的环境作业。
1.原材料开采阶段的环境成本核算。在石灰石开采阶段,会产生爆破废气(如CO,NOX,HTC)和粉尘,对于粉尘开采工人通过静电除尘或袋式除尘装置处理,因此产生“除尘作业”。“除尘作业”消耗的资源有:除尘器的电力消耗、工人工时和机器的折旧。相应的环境作业成本动因是除尘机运行的时间。石灰石的开采会对矿山的植被造成破坏,这就需要企业进行生态恢复,这部分修复成本要计入“植被修复作业”,环境作业成本动因是开采石灰石的数量。在开采的过程中会有噪音污染,需要给当地居民一定的补偿,应计入“噪音污染损失作业”,相应的环境作业成本动因是噪音的强度(分贝)。
2.生产经营阶段的环境成本核算。在石灰石破碎、研磨、煅烧、包装和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粉尘污染,需要除尘设备来除尘,因而会产生“除尘作业”,除尘作业消耗的环境成本有除尘器的电力消耗、工人工时和机器的折旧,相应的环境作业成本动因是除尘设备运行的时间。对于废气也有相应的废气处理设备来处理,其产生的作业也跟粉尘处理作业相似。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工人的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这些工人的医疗费归集到职工健康损害作业,环境作业成本动因是职工的人数。
3.废弃物回收利用阶段的环境成本核算。生产水泥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建筑企业使用水泥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废弃物(比如混凝土),这些废弃物可以再回收进行加工,一部分可以作为熟料煅烧的燃料,其他部分也可以成为熟料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减轻了环境的污染,而且还可以减少原材料成本。运输废弃物的运输作业消耗了人工成本、运输车折旧和燃料费,运输作业成本动因是运输的次数。煅烧废弃物作业需要消耗电力等能源费用,相应的环境作业成本动因是废弃物的重量。
分析完水泥生产生命周期的环境作业后,建立环境作业成本库,根据资源动因把资源成本归集到相应的环境作业成本库。然后根据环境作业成本中心的成本总额除以相应的作业总量,计算出环境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在计算某个核算对象的成本的时候,可以使用此计算公式:该核算对象应负担的环境成本=环境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该核算对象已消耗的对应作业的数量,就可以计算出该核算对象在企业的环境活动中应该负担的环境成本。
(二)ERP环境下水泥生产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为了实现高效的环境作业成本管理,可以在ERP系统中再开发一个新的模块即环境作业成本管理模块。ERP先从其他模块中收集数据,然后通过环境作业成本库和环境作业成本动因库来计算环境作业成本。通过作业成本法计算出来的成本比较精确,可以很好地用来做环境成本的预测和环境成本的决策。在环境作业成本控制方面,ERP信息系统可以很快地把环境作业成本信息反馈给从事环境管理活动的工作人员,从而能及时地对目标环境成本和实际环境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的原因进而改进作业、降低环境成本。随着移动商务技术的出现,工作人员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移动ERP掌握环境作业成本的信息。
三、总结
现代水泥生产企业的环境成本无法单独、准确、全面地核算,从而无法充分披露环境管理相关的信息,这使得企业管理者和外部的报表使用者无法合理知悉企业潜在的环境成本,也无法对企业是否可以可持续发展作出判断。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这两种成本管理思想在环境成本领域的运用可以很准确、全面地核算出水泥整个生命周期里产生的所有环境成本。同时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工具ERP信息系统,可以很好地把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这两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融入其中,实现水泥生产企业对环境作业成本的科学管理。S
参考文献:
1.李晓静,谢桂颖,戴淑芬.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成本核算及信息披露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5,(2):72-77.
2.庄希停卢静.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水泥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研究[J].商业会计,2013,(3):89-91.
3.李华俊.ERP系统框架下的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5.
4.吴凤翔.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153-154.
5.肖序,胡科,周鹏飞.论生命周期的环境作业成本法[J].商业研究,2006,(18):49-55.
6.王宇.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探讨[J].信息技术,2002,(11):85.
7.胡霞,李智芳.作业成本法与ERP系统的整合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12):48-50.
8.吕蕊.ERP环境下甘肃省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52-55.
9.王慧瑜,杨志勇,于晓菲.ERP环境下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1,(1):56-57.
10.邱瑾.基于全过程价值链的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研究──以浙江新嘉联为例[D].江西理工大学,2009.
11.刘志欣.事前规划法在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4.
12.张萌.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3.
13.黄忠.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以亿利冀东公司为例[D].内蒙古大学,2012.
14.刘娴.水泥行业循环经济价值流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2.
15.张春燕,郝向麟,隋国舜.石灰石矿山开采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9(76):78-81.
16.李东生.永安市小水泥粉尘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J].福建环境,2000,17(6):21-22.
一、环境成本的涵义
长期以来,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被排除在经济学的视野之外,更谈不上专门考察环境要素的成本。大气、水的纳污能力(AssimilativeCapacity)、景观功能等环境资源,因其具有功能上的无形性、占有和利用方式上的非排他性、以及消耗上的间接性,被排除在资产范围之外,其成本也无从估算。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成本核算问题被提到日程上来。但目前理论界关于环境成本的内涵,观点莫衷一是。从国内外文献资料看,讨论环境成本时往往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对环境成本很难给予一致的定义。
联合国统计署(UNSD)1993年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中所采用的环境成本概念包括两个部分:
(1)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质量减退而造成的自然资源价值的减少;
(2)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支出,即为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为改善环境、恢复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
美国环境总署认为环境成本包括:
(1)传统成本,如资本设备、材料、人工、物料、设施、结构、清理价值。
(2)潜在的隐藏成本,包括管制性环境成本,如通告书、报告、监测、测试、研究、建模、修复、簿记、计划、培训、检查、行文、标签、准备、防护性设备、医疗检查、环境保险、财务担保、污染控制、泄漏反馈、暴雨管理、废物管理、税费等;前期成本,如厂址补偿费、厂址准备、研发、工程设计与采购、安装费;后期成本,如关闭遣散费、存货处置费用、关闭后的看管费用、厂址调查费用;自愿性环境成本,如社区关系、贫困救济、监控、测试、培训、审计、确保供应商质量、报告(年度环境报告)、保险、计划、可行性研究、修复、回收、环境研究、研发、栖息地和湿地保护、土地规划、其他环境项目、对环境组织或研究者的财务支持。
(3)或有成本,包括未来遵循成本、罚款、对未来法令的反应、修复、财产损害、个人伤害赔偿、法律费用、自然资源损害、经济损失损害。
(4)形象与关系成本,包括公司形象、与客户关系、与投资者关系、与保险公司关系、与专家关系、与工人关系、与供应商关系、与信贷人关系、与所在社区关系、与管制者关系等。
经济学家对环境成本的定义大体有以下四种:
(1)因企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影响而引致的成本,这些成本在法律上并不要求企业负责;
(2)企业因环境管制而导致的财务负担;(3)环境业绩的成本;
(4)所有与环境管理相关的成本。
另外,MillerandBlair从环境投入——产出分析角度将环境成本分为三类:
(1)环境使用成本。即经济活动当事人为正常使用稀缺性环境资源而支付的费用。
(2)环境损害成本。环境使用成本最终是用以补偿环境资源的正常损耗,如开发替代资源,勘察、发现新资源,促进自然力的恢复,从而保证环境资本的非减性和环境服务的可持续性。从理论上说,只要按照机会成本原则确定并征收使用者成本,就能避免人为的环境损害。然而,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往往不能实现。这是因为一方面环境资源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环境物品的价格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反映资源稀缺性的信号,结果使环境资源遭到掠夺性开采。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信息不完全,使其制定的排污收费标准偏离(大多数是低于)真实的社会成本,导致全社会的污染排放量超出既定的纳污能力。当环境使用成本不能得到充分补偿时,其直接后果是环境品质遭到损害,而由此造成的损失不仅包括环境价值损失(环境资源数量耗竭与质量降级),而且还会使生产活动乃至人体健康蒙受损失。所有这一切损失构成了环境损害成本。
(3)环境保护成本。当环境损害发生后,人类为恢复环境--经济的良性互动,还需要额外付出努力和投入,由此便产生了环境治理成本。在“压力—状态—反应”的行为模式中,人类为预防和避免事后的环境损害,往往在经济活动之初就采取预防措施,这种事前的预防成本与事后的治理成本共同,构成了环境保护成本。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将环境成本定义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二、实施环境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一)环境成本核算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中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环境会计核心内容的环境成本核算也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环境成本核算是正确计算绿色GDP的需要。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最初是在国民收入统计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单一的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投入产出核算,GDP计算的统计过程中没有将自然资源成本和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计算进去,不能有效地体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各项经济增长指标也不能如实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还会虚增国家财富,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诱使人们追求产值、攀比速度,而不顾资源的耗减、降级和环境的恶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传统GDP为主要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有误的指挥棒”。如通过滥用资源、污染水体、砍伐森林、侵蚀土壤和灭绝生物等方式带来的GDP增长显然不合理,必须从GDP中扣除相关的资源环境损失。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有必要对传统的GDP统计核算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绿色GDP”的计算和核算,需要以微观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为基础。
(三)环境成本核算是正确计算企业成本的需要。就企业成本来讲,传统会计只计算制造成本,而对难以计价的自然资源忽略不计,造成企业无偿占用和污染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私利”,虚增自身利润。环境会计通过建立环境成本核算模式核算企业的自然资源成本,在产品生产成本中计入环境成本,能够较准确地核算企业的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降低能耗,维护社会资源环境。
(四)环境成本核算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改变、废弃物处理、产品安全与卫生等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决策,整个社会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核算模式来核算企业环境成本,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五)环境成本核算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始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在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只有建立环境成本核算模式,提供环境保护、公害防止与消除等环境成本方面的信息,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社会和谐发展,才可能最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影响子孙后代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构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模式
(一)国外环境成本核算模式比较分析。
目前国际通用的环境成本核算模式有四种,它们的构建源于不同的任务目的。
(1)偏重于计算环保成本的核算模式。偏重于计算环保成本的核算模式将环保成本单独分离出来,目的是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这一部分成本,用于对外交流和沟通。2001年11月德国出现了VDI3800准则,确定了企业环境保护措施的支出,并规定在成本会计中将环保成本单列出来。许多德国企业计算这些支出,主要是为环境统计资料提供信息,以便对外披露有关环保支出的统计信息,揭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所做的努力。日本的环境会计准则(日本环境省2000)则以环境保全成本核算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包括环境指标的环境会计体系,促进了日本企业在环境报告书方面的发展。德国VDI准则和日本环境会计准则都主要是为对外交流和沟通提供信息,而在环保措施中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目的则主要是减少环境管理和环保措施的成本,美国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他们建议已经对作业成本法比较熟悉,且在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中做出较大努力的企业首选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环境成本。
(2)以材料和能源流转为导向的环境成本核算模式。成本降低的潜力存在于材料、能源、水消耗量的减少之中,同时也与降低“三废”的排放量有关,为了能够及时地发现成本降低的潜力,一些以材料和能源流转为导向的核算方法在德国和美国得到了发展。如德国的材料能源流转成本会计和废弃物成本核算,以及美国的单纯材料成本核算。材料能源流转成本会计和废弃物成本核算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基本思想都是揭示材料流转的透明化,并将产生的环境成本分配给这些材料流转。目前,在以材料和能源流转为导向的成本核算方法中,前者是成熟且具有综合性的方法,适用于大量消耗不同种类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企业;后者则更适用于小企业,因为他们采用完整的流转成本会计方法会付出过高的代价。废弃物成本核算可以看作是材料能源流转成本会计的初级阶段。材料能源流转成本会计包括所有的材料和能源流转,而废弃物成本核算仅仅关注包装、丢弃物和“三废”中所包含材料损失中的流转成本。这就导致了废弃物成本核算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其仅限于与废弃物相关的流转,所以材料和价值流转的一致性和透明度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限的;其次,产品设计过程中一些生态效率潜力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过,废弃物成本核算需要的前提条件相对较少,所以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更容易被执行。单纯材料成本核算是作为传统成本会计工具发展起来的一种计算材料损失成本的方法。鉴于其并不包括环保活动中的人工费用、管理费用,使信息披露受到一定局限,需作出进一步改进。(3)为投资决策服务的核算模式。这一模式将环境成本作为企业投资决策所需的重要资料,在产品设计与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需依据环境成本资料进行完整地投资决策判断,使之具有特殊意义。如德国的VDI3800准则中的C部分,在此部分中,VDI准则广泛地考虑了如何在环保体系中进行投资计算的问题,列出了需要考虑的一系列成本,且提供了如何对这些成本进行计算的信息。
(4)考虑外部成本的核算模式。就一个特定企业而言,环境成本包括外部环境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两部分。外部环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造成并应由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的补偿支出。内部环境成本是指应当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由环境方面因素引发,且已经明确应由本企业承担和支付的费用,如排污费、赔偿费、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考虑外部成本的核算模式将由企业引起的外部成本引入到环境成本计算体系中,并通过内部环境成本的投入降低企业外部环境成本。综上所述,环境成本核算的不同模式体现了不同的基本思想、目标和相关方法等的差异。如下表所示:环境成本核算模式分类表类型基本思想主要目标相关方法偏重于计算环保成本的核算模式系统地识别和计算环保成本
(1)对外交流;
(2)确保环保措施的成本效率德国VDI3800准则(VDI2001);日本环境会计准则(日本环境省2000)以材料和能源流转为导向的核算模式
(1)通过修改材料流转来发现生态效率潜力;
(2)综合考虑环保成本、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生态效率材料能源流转成本会计;废弃物成本核算;在材料和能源核算中应用作业成本法为投资决策服务的核算模式在投资决策中考虑环境成本因素改进产品设计程序及环境措施中的投资决策德国VDI3800准则(防止污染的投资)(VDI2001)考虑外部成本的核算模式关注被忽略的由社会负担的环境成本战略保护外部环境成本实行内部化处理;内部环境成本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
中图分类号:TQ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066-01
为了追求高收益高利润,人们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导致地球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带来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土地沙漠化等灾害,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人们逐渐的意识到“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保护环境成为人类的共识。随着1980年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绿色产品”备受推崇,各种环保绿色产品相继被研发,绿色纤维就是其中之一。
1 绿色纤维的概论
1.1 绿色纤维的定义
所谓“绿色环保纤维”,从生态学角度看应该满足以下3个条件:(1)原料采用可再生资源,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和导致资源枯竭;(2)生产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节能和环保的要求,产品穿着健康舒适;(3)制成品废弃后可回收利用或可在自然条件下降解。[1]
1.2 绿色纤维的特点
绿色纤维至少应具备以下特征中的一项或多项:A.纤维产品的原材料无污染(或少污染),或尽可能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资源;B.合成纤维产品的合成过程节能、降耗、减污,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C.纤维产品的加工过程,特别是印染、整理等加工过程,尽可能使用无毒、可自然降解的浆料、染料、整理剂等,以及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清洁生产;D.纤维产品的消费、使用中,对人体友好、舒适,若带有某种特殊功能更好;E.纤维产品的消费使用后,不会因遗弃或处理带来环境问题,最好能循环利用,或回归自然。
2 绿色纤维的分类
2.1 绿色天然纤维――彩色棉
彩色棉花,与白棉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内的棉纤维是彩色的。天然彩色棉是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来的新型纺织原料,因为其本身就带有颜色,在制衣过程中无需经过漂染等工序,没有形成污染源,又节省了染料和劳动力。由天然彩棉加工成的纺织品不存在一般纺织品印染后存在的残留物,实现了“零污染”[2],并迎合了人类提出的“绿色革命”口号,减少了环境污染。天然彩色棉色彩自然,古朴典雅,富有弹性,色彩丰满,不会褪色[3]。彩棉织成的布具有舒适,对皮肤无刺激,抗静电,透汗性好等优点,适合皮肤敏感型人群、婴幼儿等使用。彩色棉虽然具有很多优良特性,但也有相当的局限性。例如,彩色棉的颜色比较单一,不如白棉染色后的颜色鲜亮,有时不能满足人类对色彩的需求。由于彩色棉属于现代育种技术培育的新型棉花,其产量小价位高,还不能广泛推广。所以彩色棉纤维还需进一步研发。
2.2 再生纤维素
2.2.1 海藻类纤维
新型环保纤维――海藻类纤维是从海带等海产品中提取出来的。海藻类纤维的原料取自海带中的海藻酸盐,以水做溶剂,采用冻胶凝胶湿法纺丝成型技术,使海藻酸盐高分子高倍拉伸与凝固成型有机结合,从而获得了性能良好的海藻纤维[4]。海带纤维制成品还带有颜色,黄色、蓝色、绿色、灰色都有。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我国海带产量50万t/年,而且海带属于再生资源,可谓海藻类纤维的提取源源不断的提供原料。在海藻类纤维的提取过程中不加任何化学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海藻类纤维织成的布因为没有化学残留物,对人体健康也不会造成危害,受到人们的喜爱。海藻类纤维比普通纤维的强度高,透气性好,质地柔软,还具有本质阻燃、电磁波屏蔽效应等功能以及良好的纺织加工性能,所以其除了可以做成普通的衣物,还可以用于制造消防服、防护服、医疗服等特殊用途的衣服。海藻类纤维的研发进一步成熟后,会将未被利用的大量的海藻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并可有效解决服装原料缺少和染料污染问题。
2.2.2 甲壳素纤维
甲壳素纤维来源于虾、蟹类等等水产品的废弃物,一方面减少了这种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变废为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提取出来的甲壳素纤维具有优良的特性,满足人类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甲壳素纤维能自行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是人们公认的“绿色纤维”。
甲壳素纤维备受人们推崇是因为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1)抗菌除臭功能;(2)对皮肤的护理功能;(3)对过敏性皮肤的辅助治疗功能;(4)对环境的保护功能;(5)抗静电功能。甲壳素纤维织成的制品不仅具有最基本的舒适,柔然,保温特性还有抑菌除臭功能 ,对过敏性皮炎的辅助医疗功能 。
2.3 再生蛋白质纤维――大豆蛋白纤维
大豆蛋白纤维是一种再生植物蛋白纤维。大豆蛋白纤维单丝细度细、比重小、强伸度较高、耐酸耐碱性好,用它纺织成的面料,具有羊绒般的手感、蚕丝般的柔和光泽,兼有羊毛的保暖性、棉纤维的吸湿和导湿性,穿着十分舒适,而且能使成本下降30%~40%。
参考文献
[1] 陈荣圻.从生态角度谈“绿色纺织品”的开发及禁用染料的代用品[J].印染,1998,24(1):30-33.
“白色污染”一词最早来自对残留在农田土壤中的地膜对农田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喻,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地膜产量和覆盖量最大的国家,地膜的广泛应用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农业资材,曾一度被喻为“白色革命”。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由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包括发泡的塑料餐具、器具、包装材料和薄的塑料袋、农用地膜等),在其使用后被弃成固体废弃物。由于缺少回收利用价值,其中,绝大部分被丢弃在环境中,主要集中于我市风景,旅游区周围,河道和道路两侧农田,湖泊和水塘中,以及城镇的各个角落,这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由于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对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这种由废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通常多为白色,所造成的“视觉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被形象地统称为“白色污染”。
其实,“白色污染”一词在提法上不太科学,也不够严谨,但作为一种现象的描绘,作为反映广大群众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关切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前把“白色污染”一词仅指一次性塑料废弃物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近年来开发了许多替代品,如纸质、纸浆、模塑、植物纤维、全定粉等餐饮具,它们虽是采用天然材料为原料,比较易腐烂降解,但由于加入了防水防油剂,又增加了腐烂降解和回收利用的难度,实践证明它们在用后回归自然仍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其降解快慢又相当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因此对任何一类降解的一次性餐饮具和一次性塑料制品废弃物均应加强收集处理,不应乱扔,才可避免新的“白色污染”重演,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为前车之鉴,应引以为戒。由此,“白色污染”的确切定义应是:无论地一类材料的一次性消费品,其废弃物如不妥善回收处理,而听任其随地丢弃,对市容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很多时候,人们总会把“白色污染”和塑料材料等同起来,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必须对塑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众所周知,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新材料。它既是一种材料,也是一种消费品,总的来说,它也是一种物质。任何一种物质均有其生命周期,在达到其生命周期终了的全过程便是降解过程,塑料本身也是可降解的,但其降解过程可以根据产品应用要求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延缓,抑制或加强促进。我们平时看到的塑料老化(发脆、硬化)便是降解的一种表征,但其达到降解终点,周期较长。而且日常常用的塑料制品,已经通过稳定化技术,即加入光、热、稳定剂、抗氧剂等延缓或抑制其固有的可降解性,而且大部分塑料是热塑性塑料,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此,塑料产品坚实、耐用,用途十分广泛,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促进各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丰富方便人们生活起了积极作用,当今它已和钢铁、木材、水泥并列成为四大支柱材料,这便是塑料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环保要求,又可在一次性塑料中加入促降解剂,塑料制品在完成它的使用功能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可加速降解。因此它已成为塑料家族中带有环保功能的一名新成员。
二、“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种负面效应。
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如散落在自然环境,铁道两旁江河湖泊的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和或漫天飞舞或是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它破坏了城市、农村和风景区的给人的景观美感,甚至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情绪,它也破坏了城市的市容卫生,给城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给人们的视觉带来的不良刺激,被称为“视觉污染”。人民群众对此反应相当强烈。
潜在危害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其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严重影响我们身体健康。当温度达到650c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会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我们现在用来装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们就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当人们接触氯乙烯后,就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伤等症。在我国,我们用的超簿塑料袋几乎都来自废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这些生产厂所用原料是废弃塑料桶、盆、一次性针筒等。生产时,首先用机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子放在“一个水池里清洗(名日消毒)取出来晒干,再用机械把它压成膜,制成种塑料袋。每次吃饭时,就有不少人用塑料袋装饭菜,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不仅危害环境,也危害自己的身体。
2、土壤渣土化。垃圾直接施用于农田,或仅经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理化性质和保水、保肥能力。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通常至少需要2。特别是塑料袋,塑料布,还有农田里的废农膜等长期残埋在农田内,庄稼的根就不能生长,会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可供人们食用的粮食就会减少。若牲蓄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病症,甚至死亡。若将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产生二恶英——迄今为止毒性最大的一类物质。二恶英进入土壤中,至少需15个月方可逐渐分解。它会危害植物及农作物。二恶英对动物的肝脏及脑有严重的损害作用。
3、污染水体。,填埋作业仍是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一个主要方法。填埋后的场地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还有垃圾的堆放过程中,其有害成份经雨水冲入地表水体。同时,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产生大量酸性和碱性的有机污染物把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渗入地下水或经雨水冲冼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
4、占地过多。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现在北京人每人平均年产垃圾440公斤,全市年产400万吨左右,相当于两座半景山。北京的垃圾堆放场地已有450余处,占地超过1万多亩。而且垃圾在自然界停留时间也很长: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经油漆的木板13年;尼龙织物30-40年;皮革50年;易拉缸80-1,塑料100-2;玻璃10。如果利用填埋作业处理垃圾的话,由于塑料密度小,体积大,它会很快填满场地,降低填埋场地的处理垃圾的能力,从而更加长了其停留的时间,占地更多。
5、污染空气。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或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平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若把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塑料焚烧时,产生大量黑烟,污染空气。
6、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随着城市垃圾中有机物质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放变为集中堆放,而在长期堆放中只采用简单覆盖致使垃圾产生沼气的危害日益突出,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7、有害生物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根源。
8、耗费资源大。随着人们的需求量大,垃圾的不断产生,厂家也不断地生产塑料制品。但由于一次性塑料制品难于降解,现在许多城市都推广用绿色餐具——纸制餐具,原理是纸制品的组成物纤物素能被微生物分散,但用纸制品代替发泡塑料餐具亦不明智。
制纸制餐具时,除用到草浆,稻浆外,还要加入1/3左右的木浆,若全面推广,势必造成大量木材的消耗,导致森林砍伐的加剧。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7.2%,制纸浆历来是耗水大户,耗能大户及排污大户。造浆工艺需大量水,而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纸制餐具成型后需立即烘干,这就需要耗大量能源。而我国能源结构是以燃煤为主,这样就增加空气中so2的含量,引起酸雨。
此外:
塑料袋的表亲-------农膜为例,它们是如何危害环境的呢?美国的农业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农用地膜在加速农作物成熟的同时,也加速了土地的侵蚀,以及土地中杀虫剂流失,并对流经的地域造成更大的危害。在美国的许多地方,用塑料膜来覆盖土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可渗透的塑料膜不仅有助于保持土地的湿度,而且暖和了土地,使塑料膜里的作物提前成熟,这对农民来说是大有好处。然而,这样的好处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
许多农民已经注意到,与被植物的残余覆盖的土地相比,更多的雨水从覆盖的土地间的小沟里流失。然而,“没有人操心究竟有多少水因此而流失。”美国马里兰州农业研究中心的一些无机化学家们却提出了这个问题,在2年的时间里,他们收集了从番茄地里流走的雨水,测量了流量,以及里面的污染物。
在1998年,他们发现每立方米用塑料膜覆盖的土地流失量是63公升。这是用巢菜属植物覆盖的土地流失量的4倍,在1999年8月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美国化学会年会报告中,化学家hapeman说,更严重的问题是每年每公顷(1公顷=15亩)用塑料膜覆盖的土地失去大约4950公的土壤,这是用巢菜属植物覆盖的土地的15倍。她进一步评论说,对于像土地这样一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再生的资源,“不能长时间地承受这样的损失。”
然后,她又观察到化学物质的流失,两个用于试验的土地都撒上同等量的杀菌剂chlorthalonil和杀虫剂endosulfan。因为在用塑料膜覆盖的土地里,暴露在外的用于凝固杀虫剂的泥土比用植物覆盖的土地要少,雨水冲失的化学物质前者是后者的19倍。研究人员将流失的水放入装有本地水产物如硬蛤和硅藻的容器里发现,从塑料膜地里流失的水比从植物膜地里流失的水对它们更有毒。
使用塑料膜可以使农民提前3到4周收成作物,这样的蔬菜得到高昂的市场价格。hapeman进一步说:“然而,用泥土和杀虫剂的大量流失,去换取提前3周的收割,很难让人相信是明智的行为。”
三、“白色污染”现状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坚实耐用,价格低廉的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不断增长趋势。据有关材料介绍,全世界塑料产量1998年已达1.5亿吨,比1990年增长51%。我国1998年塑料原料产量约为676万吨,进口量800多万吨,塑料制品近1600万吨,比1990年产量增长3倍多,成为世界塑料制品生产第二大国。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国内包装塑料近400万吨(包括自我套用的在内),其中难以回收利用的一次性包装材料以30%计,则每年生产的塑料包装废弃物约120万吨;塑料地膜产量40多万吨,其废弃物由于混入了大量沙土,较难回收利用,通常农民把它们捞到地头烧掉,回收量甚微;一次性塑料日用杂品及医疗卫生用品约40多万吨,综合上述各项,塑料垃圾年产量达200多万吨。
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交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数目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大幅度增长。城市生活垃圾组成中的塑料废弃物也迅速增加。按重量计算,约占3-10%,按体积计占20-30%。
据有关部门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量为1.2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含量约为3%。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日产量为1.1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量约为7%,每年总产量约为29万吨。天津市生活垃圾日产量为0.58万吨,其中塑料含量约为5%,每年总产量10.6万吨。
近几年,“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铁路沿线、旅游景区、长江、大中城市的城乡集合部等地区的白色污染尤其受到各级环保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同时也已经引起了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尽快治理。
四、“白色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治理“白色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管理部门要从行政、经济、技术三个手段并用。从现实情况看,还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全国性的专门法规
治理“白色污染”不能光靠企业或个人的自觉性,在某些方面应有强制措施,要对市民和餐饮部、交通行业的工作人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力。比如,要求企业或个人对自己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塑料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对随意抛弃、堆放塑料废弃物的个人或单位进行处罚。
(2)缺乏相关的经济政策
调动塑料废弃的回收、再利用和发挥企业回收利用的积极性,需要给予这此企业以优惠政策。现有的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尚不足以使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为了不增加政府负担,同时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应要求产生废弃物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作为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这种作法在国外已较为普遍,在我国这类经济政策还欠缺或还不太完善。
(3)管理工作跟不上
城市、风景旅游区、交通干线、水域等的“白色污染”主要是管理不善引起的。餐饮业、商业、铁路、水运部门对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没有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听任顾客直接扔在地上或水中,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对已收集起来的废弃物又抛弃到车窗外或水中。城市街道和旅游区的配套设施还不健全。商场、饭店、公园等繁华地段的垃圾箱密度太低,还没有设置分类垃圾箱。市容环卫部门虽有规定禁止乱扔废弃物,但执法、检查的人员很少有法不依,有禁不止的现象很普遍。
(4)各地的管理思想还不统一。
有的地方对“白色污染”的防治尚不够重视,还未将这个问题上议事日程。有的地方主张通过“以纸代塑”和使用可降解塑料来解决:有的地区强调依靠回收利用来解决:但如何进行综合防治,思想上尚未获得共识。
(5)人们的环境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大城市居民的环保观念虽比前几年有所提高,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但还没有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上,随手抛弃废弃物,乱倒乱扔生活垃圾的行为随处可见。新闻媒介对“白色污染”的报导缺乏对居民日常行为的引导教育。产生塑料废弃物的生产、经营单位没有责任感,没有认识到自身应履行的义务,没有回收、利用、处置的压力。
五、“白色污染”治理技术
1、管理方面
(1)对包装废弃物的立法
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其中对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和制品、塑料地膜等明确规定应当采用回收利用、易处置或在自然环境中易消纳的产品。目前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起草《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实施条例》,对固体法中有关包装废弃物的原则规定做进一步的细化。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
(2)将铁路沿线的长江的白色污染列为优先治理的重点
长期以来,交通运输单位对运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直接往车外、船下倾倒。随着交通运输的增大,这种粗放经营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为此,1995年起原国家环保局联合颁布了《关于维护旅客列车、车站及铁路沿线环保卫生的管理规定》。规定:严禁乘客、乘务员向车外抛弃废弃物,实施垃圾袋装化处理等。现各项管理制度基本落实:旅客、工作人员向车外扔垃圾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铁路沿线积存的垃圾也得到了较好的治理,重要铁路两侧的“白色长廊”基本消失。
随着三峡地区的发展,船舶垃圾产量增长很快。这些垃圾全部被倒进江中,不仅影响水质,而且影响到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对此1997年12月,交通部、建设部、原国家环保局联合颁布了《防止舰舶垃圾和沿岸固体废弃物污染长江水质域管理规定》。规定:禁止向水中抛弃垃圾。船上要配备足够的垃圾收集容器,要有船舶垃圾记录簿及垃圾管理计划等。
1998年7月18日,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对治理“白色污染”做了重要指示。要求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流域、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问题。根据这一要求,国家环保局与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国家旅游局于当年9月联合了《关于加强重点交通干线、流域及旅游景区塑料包装废弃物管理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有:铁路车间、车内,长江及太湖等内河水域航运的船舶上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铁路沿线、长江、太湖流域沿岸禁止倾倒垃圾;对已在沿线(岸)堆积的、水中漂浮的垃圾要求在限期内清理干净;交通运输工具上及旅游景点、景区要配备足够的垃圾收集容器等等。
(3)强制生产者回收包装废弃物的试点
1997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选择北京、天津两市面上作为试点,要求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回收使用后的餐具。具体收集、处理工作由回收公司承担。生产企业根据各自的产量向回收公司交纳收集处理费。两年来,试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北京市的回收率已达60%,天津已达50%。
2、技术方面
我们大家都用过或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塑料制品,它们有许多优点,强度大、坚实耐用,还可以反复回收使用,废塑料回收后,经处理,既能重新成为制品,亦可制得汽油与柴油。但它们在完成使用周期后较难降解,从环保角度出发,这些优点又可以被认为是缺点或不足,但是塑料的发展历史还不到1,比起其它传统材料几百、几千年的发展史来说是短暂的,因此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也不足为奇,问题是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是采取消极的办法、一刀切淘汰禁用?“以纸代塑”?还是采用积极的办法,正视其存在的问题,采用科技进步和综合治理的办法去解决。后者是新世纪赋以我们的环保重任。
治理“白色污染”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采取积极对策,运用行政、科技、经济手段综合治理。当前应在加强管理、制订有关政策法规,扶植有利于环保的企事业发展,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和抓好舆论的正确导向等前提下,借鉴国外3r1d,即减量、回收再用、再生利用、降解等的治理对策,初稿实施省资源化(减容、减量)、再资源化(回收利用)、无害化(可降解)等多法并举、防治结合的对策和措施。
(1)资源化(减容、减量)
省资源化即减容、减量,是减少或抑制塑料废弃物的产生量,包括少用,即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或少用;或通过填充天然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减少塑料用量,不仅节省有限资源,也可以减少污染;或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功能、延长寿命、一物多用,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的消费量;减薄,即在保证应用性能前提下,通过改变原材料配方和产品结构设计,使产品达到轻量化、薄壁化;减容,即通过压实、溶解、消泡等减少塑料废弃物的体积,随之也节省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能耗,这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也是防患于未然和从源头抓起的办法。
(2)再资源化(回收利用)
再资源化即回收利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更重要的包括从立法、回收、生产、检验、销售等一整套系统工程问题,是各国积极开发,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有效办法,从塑料废弃物总体而言,相当一部分是易回收利用的。但对一次性塑料废弃物而言,必须根据各废弃物的种类、质量、数量、流向及处理方法,易回收又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经济合算的应尽最大力度去回收利用,包括材料、热能、燃料油、化学品等,这不仅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从节约地球有限资源,有效利用再生资源的角度均具有重大的意义。您知道吗?回收1吨废纸可生产好纸800公斤,可以少砍17棵树,可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1吨废塑料至少能回炼600公斤汽油和柴油;用废玻璃再造玻璃,不仅可以节约石英砂、纯碱等原料。还可节电;用废金属冶炼金属可节约大量的能源消耗,还可减少空气污染;而一些果皮、蛋壳、菜叶、剩饭等厨房垃圾,可用堆肥酵的方法处理,变成绿色肥料等。但目前回收利用无论在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回收体系的建立,高效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以及回收料的产品方向等均会面临许多技术经济方面的难题,有待于政府和民间加大科技投入,通力合作作为重点问题研究解决。
1.生态建筑概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据此定义,“健康住宅”不仅仅是住宅+绿化+社区医疗保健,还指在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立体绿化、自然景观、噪音降低、建筑和装饰材料、空气流通等方面,都必须以人的健康为根本。
1.1生态住宅定义
健康住宅又称“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生态住宅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1.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亏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努力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1.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1.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环境交融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即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应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2.生态住宅设计理论
目前,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城镇住宅建设必将快速发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将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来说,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住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b智能化住区,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节省土地,节约能源,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3.设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从上述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部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本文将从住区风环境、自然通风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日照遮阳与采光外围护结构布置、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几个方面,分别阐述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3.2自然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