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21: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文化根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
北京市八一学校将“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具备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修养和气质”作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学校以此构建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并在课程中突出对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国际视野、卓越技能、语言表达等九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通过品读、思辨、实践、体验等方式,在不同领域获得对“中国精神”的多视角认知,体会“中国精神”的内涵,理解家国情怀,并对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做到“知行合一”。
1.语文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学生构成复杂,有小初一贯制的学生,有初中才进入学校的学生,还有来自几十所学校经中考进来的高中生。鉴于此,学校打通学段,建构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小学部研发了以国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形成了《国学与经典》等六门校本课程,并以大、小课形式,使小学生从诵读、练笔、习惯等多方面体验国学。初中开展“国学周”活动,激发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高中开展古诗文教学,把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作为学生的精神落脚点,通过游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触摸和理解传统文化。
2.艺术类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
音乐学科在“兼顾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的课程模式。初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京剧引入课堂教学中,高中开设了演奏模块的《古筝演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太平鼓》等特色校本课程。
美术学科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和教育资源,向学生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
初中将《书法》《皮影》作为校本必修课程,还开设了《篆刻》《剪纸》《陶艺》《京剧脸谱绘制》等选修课。高中开设了《中国画》《陶艺》《扎染》《书法》等校本选修课程,广受学生欢迎。
学校还建立了多个专业美术工作室,实行导师制,指导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练习技艺,陶冶情操。
二、体悟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文化教育的模式
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走进课堂,学校进行了不同课程的实施模式探索。
1.语文《国学》专项课程实施模式
学校在高一开设《国学》校本必修课程,由专任教师负责,以中华书局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为课程的指导教材。该教材单元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的学习、人格修养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教师经过学情调查、同行研讨设定了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流程,制订了过程性、终结性和特殊表现性等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两年来,对学生的人格与认知产生了很大影响。
2.艺术类课程实施模式
艺术类课程以美术为例,其课程内容从经典和学生热点人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施,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成果非常丰厚。比如《皮影》课程,学生通过分组模式,结合传统文化剧目、借鉴现代动漫表现形式来自行创作皮影短剧,凸显了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通过剧目展演扩大了皮影在校园生活中的影响力。
美术虽是技艺类课程,但教师却跳出了技法层面的教学,通过明确目标,精选内容,以灵活的方式和互动的实践,与学生共同体会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智慧。
3.活动类课程的实施模式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及跨学科系列文化游学等活动类课程。以文化游学为例,该课程整合了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学科,开发了四条文化游学线路,即齐鲁文化行――走访三孔,登临泰山;江南文化行――访金陵,访绍兴;中原文化行――访洛阳,探龙门石窟;西安文化行――游大雁塔,观兵马俑。
出发前,语文教师会介绍当地诗词歌赋等文化精髓;政治教师会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当地的政治、经济、商业等情况;历史教师会介绍当地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朝代更迭等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地理教师会结合学科分析当地的经济、人口、气候特点等。各学科都会以研究课题形式,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上路,为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迁移性开拓了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学生在行走中触摸到古老文明与灿烂文化的脉搏。
今后学校还将开发《自然地理之游》校本课程,包括沙漠文化、海洋文化、植被文化等;《红色之游》校本课程,如重庆、江津等地一系列的红色文化游学。
4.社团活动践行传统文化实施模式
社团最能实现“体验式”教育的精髓,传统文化国学社团在校园中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有班主任引领下自发成立的“国学社”,有语文教师指导的“国学社”,有艺术中心领衔的“京剧社团”等。
学校京剧社团是2008年成立的学生社团。通过京剧讲座、参观京剧团、制作手抄报、专家授课、京剧社小演员表演剧目等形式,将京剧真正引到学生身边,让学生了解了京剧,甚至喜欢上了京剧这一国粹。
近年来,京剧社团参加了多种展演、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获得了众多赞誉。为了更好地跟上时展的步伐,学校聘请专家创作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孔子拜项橐》《封金育子》《老子说》《毛遂自荐》等优秀成语典故新编京剧。
三、反思,以利前行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后,学校将进行以下方面的改进和深化。
一是转化。学校现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之上的,今后学校将从这种模式直接转化为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是渗透。在更多的学科,包括自然学科课堂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4-0036-05
行走在府学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府学小学)的校园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深邃文化的滋养。府学初建于元末明初1368年,初为大兴县学,后为顺天府学,与教育结缘已有640余年。现在的府学小学仍完整地保留着殿(大成殿)、堂(明伦堂)、阁(魁星阁)、祠(文天祥祠)的古代学宫建筑风貌。孔庙传达的儒学精神、文天祥祠传递的豪迈气节,都是府学小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年来,我们一直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使命,致力于“文化立人”的思考和探索。
一、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思考
“文”字的本意就是纹理,引申为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事物。“化”字是直立和倒立的两个人,象征着重大的变化。“文化”就是“以文教化”,并通过稳定的精神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表达。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是教育的使命。
在思考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问题时,我们首先就要回答“用什么文化立什么人”的问题。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发展之根
中国传统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奠基之源,为府学小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府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穿越了640余年的时空。“爱国、向善、崇礼、尚学”,是府学圣人先贤涵养出的府学人特有的文化气质,是府学文化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
爱国――从小树立报效国家的信念。
向善――具有正直勇敢真诚善良的人性之美。
崇礼――文明有礼、举止高雅。
尚学――见贤思齐、学而不厌。
(二)先进的现代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发展之源
时代在发展,文化在生长,现代文明为府学文化的升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世界是平的”,在开放、多元的当今时代,全球化意识、信息化意识、社会化意识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我们始终坚守文化立人的办学理念,在注重培养儿童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注意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尊重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把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素养、现代意识的合格公民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
“吸纳、合作、责任、进取”,是学生现代意识的核心要素。
吸纳――尊重包容、开放多元。
合作――沟通交流、融合共生。
责任――主动负责、自觉笃行。
进取――不断努力、开拓创新。
(三)府学小学自身的教育文化是学校文化发展之基
640余年的府学教育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文化。府学教育秉承中华传统,将做人做事之道,博学约礼之法,一以贯之。走进府学小学,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向学、善教之法随处可见。“尚山修岳”、“敷礼明伦”、“动静等观”、“魁星点斗”等不仅仅是建筑景点,更是府学小学教育思想的载体,是滋养学生情趣、提升学生素养的无声的教育资源。
例如:“尚山修岳”是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草坪上没有任何警示语,却很少有学生随意践踏。这里不仅印下了孩子成长的痕迹,也渗透着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原来,草坪上设有“不要践踏”的警示牌,但学生视而不见照样进去玩耍。后来,我们在草坪周围竖起了围栏,这时我们发现,孩子们只能在阳光中望着草坪,不能与它亲近。我们的思考渐渐变得沉重起来。孩子们如此喜爱草坪,就应该把草坪还给孩子。终于,草坪完全向学生开放了,我们只是在上面辟出了一条小石路。山石花草围绕在孩子们身边,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悟自然,而我们也在其中发现了环境滋养所带来的巨大的教育价值――校园中的每一块土地,都应该留有孩子成长的足迹,成为孩子们放飞心灵的乐土。
传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养成“见贤思齐”的自我教育的方式,培养“学而不厌”的行为境界,经过长期的涵养、陶冶,形成“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生命自觉,是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追求。在继承中弘扬,在融合中发展,府学教育文化为学生张扬生命的色彩、舒展生命的个性而奠基。
二、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探索
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我们整体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学校文化体系,全方位开发与整合文化立人的资源。
(一)营造环境文化,熏陶感染立人
府学的建筑风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为了在时展中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我们以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当代教育发展为线索,整体设计了与府学初建时间一致的“1368”文化规划体系(如图1),即1个“活”的教育博物馆、3大区域、6大主题中心、8个基地。
第一区域:在以孔庙为中心的古建区,建立古代教育文化区。
建立古代教育文化区,不仅要使师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更要在传承古代教育思想的同时,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古代教育文化区,有以“敷礼明伦”为核心的府学教育史展,以“府学石学府”为核心的顺天府学碑刻展,以万世师表为核心的孔子教育思想展和石鼓教育文化展、传统文化艺术展。在此,我们力图体现三大教育主题:以孔庙为中心的孔子教育思想主题,以魁星阁、文天祥祠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主题,以琴棋书画为中心的传统艺术体验主题。
第二区域:以时期的励志中学原址(现为六年级所在地)为中心,建立近代科技教育文化区。
我们在此区域布置了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想展和科技成果展,为学生创设科学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环境,体现府学教育的科学教育主题。
第三区域:以教学楼、园林区为中心,建立现代教育文化区。
我们在教学楼中精选名人警句,整体营造浓郁的学科文化、班级文化、教师文化氛围。我们还在校园中修建了园林景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尚山修岳、“动静等观”、知鱼桥、杏林等,使学生在浓浓的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图1)。
(二)建设德育文化,“德化人生”立人
我们以“德化人生”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为民之德、尊重他人的为人之德、合作自主的行事之德、诚信负责的立身之德”为目标,遵循传统德育重在熏陶、现代德育重在体验的原则,为孩子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日常性的教育――增进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使其在规范有序的学校生活中健康发展
在日常性教育中,我们注重整体的规划、点的切入与实践,注重
行为的总结与提升。
《弟子规新解》、《府学学生三字歌》、《府学学生风范》等点的切入,《正气万古存》、《送给孩子六十一个……》等系列教材,使学生行为准则得以内化。
我们提倡“见贤思齐”。6岁~12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易受榜样影响的心理年龄阶段。孔子、文天祥以及古今中外的很多贤人,都被纳入我们的榜样名单。
2、特色性的教育――催化学生道德情感的生长,使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
我们充分挖掘府学的优质资源,将其活化为学生成长的环境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
学习先贤精神。文丞相祠就坐落在我校校园内,我们通过让学生三次走进文丞相祠,在了解文天祥、会唱《正气歌》、了解《正气歌》中的12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等过程中,将浩然正气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个学生的品行操守中。
中华古诗文诵读。学生诵读古诗文,既是语言文字修养的积淀,更是在与先哲圣贤对话。学生们从中能受到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3、社会性实践――引领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养
为此,我们着力开展一系列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日行一善”活动,让学生在善行分享中,在“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增进公民道德修养。
“计算个人成长”活动,是让每个学生通过计算个人成长的成本,感受社会、家庭对其成长的付出,增强其责任意识。
“绿地图小脚丫”绿色环保活动,让学生在调查、走访、绘制社区绿色地图中,了解社区的文化和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文化日计划”,是在六学年内,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文化场所、博物馆、图书馆、遗址公园等处参观游览,在体验与熏陶中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三)构建课程文化,博学乐学立人
我们追求在历史积淀中发掘课程特色,在时展中拓宽课程内涵。大兴县学时期,学校设礼、乐、射、书、数5科;顺天府高等小学堂时期,学校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格致等9门课程。如今,府学的历史已经走过了6个世纪,我们有责任“传承五千年文明精髓,携手五大洲文化精华”。为此,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博学”为理念,构建课程改革蓝图。
1、技能类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体发育、阶段性的性格表现等,开设了有针对性的体育校本课程:六个年级分别增加形体、围棋、轮滑、空竹、武术、乒乓体育技能课。
2、学科拓展类课程开拓学生的思维
学科拓展类课程分为两部分:名家赏析系列和数学思维训练。
名家赏析分为7大领域:文学、数学、音乐、体育、艺术、书法、科学。分别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数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书法家、科学家,使学生在学习先哲、名家的过程中,开阔视野、生长智慧。
数学思维训练是府学的特色亮点。多年来,我们以“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数学能使你更聪明”为理念,构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一整套成熟的活动教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3、传统文化类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通过让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学习进入课堂,通过组织汉字王国系列活动、家长讲堂系列活动和文学社活动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
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构建管理文化,“志广大、尽精微”立人
府学小学在文化立人实践中秉承“志广大、尽精微”的理念,践行管理文化,“志广大”即从大处着眼,构建共同愿景;“尽精微”即从小处着手,在细节中成就事业。
1、用目标凝聚人
学校规划是构建管理文化的基本纲要。我们在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中,注重自下而上,坚持“民主生成”,在教职工共同参与、凝聚共识中生成与实施规划。
一、顶层巧设计,让传统文化落地有形
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了解需要有文化氛围的营造,熟悉、了解的过程可以有不同途径去实现。可真正的技能掌握、思想渗透还需要更多的专业指导和操练。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一向重视课程建设,以完备的课程体系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2016年,学校进行了第二轮课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由一百多门课程组成的“全・视・界”课程体系,“全”意味着注重过程,全面、全程、全员地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视”指丰富视野,多门类知识与经验的贯通。学校把本土化的视野与国际化视野进行交融,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界”是追求境界,追求一种更高的学习、生活、文化、精神的境界。孩子会有主动获取智慧的自觉和不断完善自己的执着,而学校会为此创造条件。在课程目标上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课程成为学生体验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阅历的载体。在课程实施方式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对话。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完备的课程框架为培养“中国风,国际范”的长江学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们认为,国际交流不是索取而是彼此分享。只有充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可能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才可能有成功的国际理解教育。在课程分支“国际理解课程群”中(见图1),我们将传统文化作为学校顶层设计写入其中。
二、“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文化活色生香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在2015年8月特别引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版水印。学校与十竹斋合作,在学校武林府校部专门开辟四百多平方米的场地,成立“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十竹斋木版水印体验馆”。在体验馆中,长江学子们能和伟人、艺术、文化、传统亲密接触,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N、十竹斋创始人胡正言、民国文化名人、张爱玲、鲁迅等在体验馆中纷纷呈现。在十竹斋体验馆里,学生可去了解杭州同乡毕N对印刷术的贡献;去了解胡正言创立的版、拱花等多色套印技法,正是这些技法将版画印刷术中最复杂、最精美的木版水印技艺推向极致;去了解张爱玲的名作《金锁记》开头所描绘的朵云轩信笺,以及上海朵云轩、杭州十竹斋和北京荣宝斋的历史源流;去了解鲁迅、郑振铎在上世纪30年代刻印的十竹斋笺谱。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看到被誉为“中国印刷术活化石”的木版水印字画,淋漓尽致地感受文化传统的无穷魅力。
同时,体验馆作为杭州下城区青少年素质教育体验点,向社会开放,更大限度实现体验馆传承、体验的功能。此外,来自美国、新加坡、巴西、南非、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来宾到体验馆参观体验、交流学习,为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奠定坚实基础;许嘉璐、王文章、沈鹏、冯骥才等一百多位社会文化名人也纷纷到校,为长江学子感受传统文化带来便利。
三、活动成系列,让传统文化植根心灵
所谓“传统”,纵向曰“传”,是指时间上的历时性、延续性,是指那些过去有的、现在仍然在起作用的东西,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活的东西;横向曰“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空间的拓展,二是指权威性。文化传承绝非易事,我校通过少先队员寻访非遗文化等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创造孩子们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一)寻访身边的传统文化
为让全体长江学子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学校从2014年开始,由大队部组织开展“寻访一种文化,唤醒一个梦想”的雏鹰争章主题活动。活动以雏鹰争章为载体,引领少先队员“采撷、寻访、学做、沉浸”杭州地区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近祖国传统瑰宝,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全校共有23个中队、103个小队,其中完成寻访任务的小队有85个,涉及杭州市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项目包括金石篆刻、浙派古琴、张小泉剪刀、木版水印、土布织造、桥西文化、小热昏等各个级别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主题少先队活动课35节。
寻访活动中,十竹斋小队、小浪花小队的活动手册分别获得杭州市少先队“寻访身边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大队部获得优秀组织奖。大队部工作案例“寻访一种文化,唤醒一个梦想――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少先队‘非遗文化章’主题争章活动”在杭州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案例评比中获优秀案例。结合争章活动,学校修订完成了《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小巷三寻土布纺织技艺》等少先队活动课校本教材。
(二)手札传情迎峰会
学校在G20峰会到来之际,利用新春假期,开展了“手札寄情话丙申,翰墨飘香迎峰会”活动,学生用红八行信笺,以手札的形式,或者诉说成长和生活的喜怒哀乐,传递家人、朋友之间的亲情、友情,或者为迎接G20峰会,表达作为杭州小主人对来自世界各国朋友的热情,以文明志愿者的行动迎接峰会召开。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市长张鸿铭纷纷回信,表扬长江学子的主人翁意识。
关键词: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明代先哲王守仁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学校要重视德育就必须为学生“培根”“养心”。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国学教育逐步升温,成为重中之重,而小学语文教育被推到了最前沿。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要为学生“培根”“养心”,就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文化根基。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学生尚未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审美能力,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此阶段学生非常单纯,虽不是一张白纸,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初步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涵养心性,显著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了解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后,会自然而然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认同自己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人身份,通过自觉追求和不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中国文化根基的人。
如何做好奠定文化根基的教育呢?下面就本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营造国学教育氛围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语文教育是广泛的,小学语文教育要在生活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设计和布置中国文化,发挥育人环境这种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有助于强化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奠定学生文化根基。例如,在教室内外包括楼道设计布置国学手抄报、文化名人名言展板、古代经典励志故事板报、节日手抄报、中国味的剪纸图画展板等,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沾染“中国味道”,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二、开辟课堂教育阵地
课堂教学是奠定学生文化根基的主阵地,但依靠现成的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看,语文教育就是民族文化性格的培植。小学语文课上指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化经典片段,让学生能初步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在低年级,可以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作品入手,高年级从诵读《诗经》、唐诗、宋词、名片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则,逐步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和内在的精神动力,初步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性格。通过语言的成长追求精神的成长、文化的成长。
三、开设国学校本课程
在创造了良好育人环境的基础上,我校组织语文教师陆续编写了《传统文化教育》《国学通俗读本》《古诗词赏析》等校本教材作为小学语文课的辅助教学资源。通过开设国学课,组织国学讲座、经典诵读、读书节活动等,把学生带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让他们领略文化瑰宝之美,通过点点滴滴地传播教育,让国学逐步渗入学生心灵。
语文课讲究的是“听说读写”,在“听说读”的基础上去“写”。“写”是要讲究书法的。书法,与语文课紧密相连,是中国文化的表征之一。书法集科学、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社会等于一体。开设书法课练习书法,使学生在诸多文化素养上有整体性的提升,在墨香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加强国学素养教育
依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5~6年级学习阶段目标中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小学语文课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国学素养教育。例如,在具体教学中,本人创设了《诵读国学经典,提高语文素养》的新课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案例设计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探索研究的兴趣。通过对以前学习内容的回顾,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师生共同确定研究的方向;同时学生在交流平台上相互交流自己对文言文的认识。第二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习、诵读、讲解、交流、辩论等方式加深对文言文的了解。第三步,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经过教师指导,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对比中了解到文言文的特点,学习并尝试进行文言文创作,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浓厚的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综合性学习课不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不同于普通课程的设计,它可以移植其他学科的内容或形式进行跨领域的结合,它可以不拘泥于课本的体例进行重新组合与创新,它可以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全新的课堂效果。
通过这类课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等自主发展的能力。
总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的人文底蕴、道德情操、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社会责任感、自主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语文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为之计深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文化根基。
一、奠定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是中国人民内心正能量的表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儿女塑造优秀品格的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如今,传统文化在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但是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新时期我们每个人应该传承的文化的精髓,中华儿女应该把传统文化作为基因,一代一代地把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底蕴,对中国人民内心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国人民心中重要的是非价值标准。所以,要想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奠定传统文化发扬的科学理论基础。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就是以为基础,奠定为基础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根基。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这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为基础还有利于正确的看待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吸收借鉴国外文化的先进的东西,充实传统文化的新的形式和内容。作为科学的理论,这是我们在发扬传统文化中坚定地理论基础,是我们保持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在奠定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的科学基础的同时,要践行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就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把传统文化的弘扬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把树立文化自信进行全方位的实践,这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
中国梦的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中国梦的实现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也在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因此,这种内在的关联和一致性是他们能够统一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共同价值观的集中统一,所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是树立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过程,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向繁荣发展的过程。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的树立,首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这样才能对于传统文化树立深厚的政治根基;其次,要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大力发扬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培养和实现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这是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步骤;最后,传统文化要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推动力,成为实现百年目标的精神力量,这是增强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关键,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力,也是提高文化自信,提升传统文化地位的重要方面。
三、要在文化交流中树立传统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在不断地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应该向世界不断地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优秀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凝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是中国道德伦理的诠释,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共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其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历久弥新的力量。但是在现实的发展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一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的缺失、对于传统文化践行的不足,对于国外文化盲目的崇拜,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l扬和发展面临着困难,重视并且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指出:“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加强文化交流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不断走向进步的需要,在文化交流中,文化逐渐地融合,在此过程中,可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吸收国外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格局,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文化自信就是在交流和借鉴中实现的,这是由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过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传统文化在互鉴中实现兼收并蓄,这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在这一过程中,同时我们要树立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论根基,要保持自信,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引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保证。所谓道路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把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是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关键;所谓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论进行系统地把握,对其内涵进行系统的认知,把理论的正确性和丰富性进行把握,这是要树立的理论自信。只有在文化交流中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才能在文化交流中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才能增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才能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探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而现实,本文将在此方面做出努力。
一、具体含义: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世界
从具体含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个人、社会、国家与自然等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状态都纳入到了它自身的范畴之内。换言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自身的身心和谐,接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是社会各系统、阶层之间的和谐,最终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以及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状态。这一具体含义所包含的逻辑思维、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正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鲜明体现。《礼记•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也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坚持由小及大、由里到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道德修养方式,即首先从自我个人的点滴实践做起,在加强自身德行的基础上逐步惠及家庭邻里,再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国家乃至天下,当人类社会实现了以个人身心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时,就是步入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世界。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正是遵循了儒家思想文化中大同世界建立的基本思路方法,深刻体现了儒家大同思想的思想原则与价值追求。
二、原则特征:古代中国对道德和礼仪的价值追求
整体来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相结合,现代性主要体现为诸如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等特征,传统性则主要表现为诚信友爱、和平正义、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又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加以实现,这些原则既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指导性原则,也有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这些根本性原则。《资治通鉴•周纪》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以德为本、为先的价值取向,即便是现代性特征也是在充分借鉴以道德礼仪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其基本原则既是党革命与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礼仪内涵在新时期党治国理政之中的深刻体现。主席曾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更离不开以道德原则为核心根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而反过来,正如中国传统价值观所坚持的那样,这又使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深刻体现出对道德和礼仪的一贯追求。
三、践行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
十六大以来,同志针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现安全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践行措施正是着眼于中国社会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以及最迫切的经济、文化等问题,立足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尤其是其对建设和谐文化和坚持公平正义原则的做法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十分契合。荀子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一说法从根本上体现出古代中国社会以道德为本、着眼生活实际的实践思想,即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还是平日工作学子中的言语思想,都应该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坚持文明礼仪、落实道德原则,从而在不断提高自身德行修养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幸福和谐。而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措施的提出也正是遵循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实践观的基本理念与思路方法。
四、结论与行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根基所在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支撑,无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想,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践行措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重要的理论来源、精神支撑与思想智慧的源泉。从具体含义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含义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延伸拓展,更是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新应用。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特征的形成则是古代中国史传统思想价值体系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新体现,意味着其以道德礼仪为根本的思想追求与价值观倾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被着重参考借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贯彻落实的具体实践措施也深刻蕴含着中国社会传统的“着眼现实、以德行修养为根本”的实践观。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借鉴参考,也是其得以真正实现的内在精神根基。由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党和国家要在坚持以为根本指导的前提下,立足中国现实,大力弘扬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着重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最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线装国学馆编委会编著.四书五经第一卷[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2页
[2]张文治编:国学治要(经部史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76页
[3](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一册),卷第一周纪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月1日第2版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