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学习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7 16:21: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茶文化的学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茶文化的学习

篇1

1大学英语与英国茶文化的关系概述

中国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并深深影响着世界的茶文化发展。其中以英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随着现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院校已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保证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讲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让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国家同样重视茶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句法以及语言场景的使用,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背景,不断融入茶文化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对英语教学更感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利用价值,并确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意义。学生了解基础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更准确的理解英语词汇,并掌握重、难点英语语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证学到了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又可以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学习和弘扬,让英语课程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高校进行茶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随着中国茶文化流入英国,英国本土渐渐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将其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内容。

2.1增加选修课

与其他学科的授课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引荐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并要求教师对相关茶文化历史进行讲解,加深对其他文化的印象。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陶冶情操,顺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

2.2不同的渠道推广

茶文化在我国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也在课堂上大力宣讲茶文化的内容,因此,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来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茶文化进行推广。为确保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叶品种,并在推广的同时,融入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图书馆设立茶展览区,并提供相关介绍书籍,让学生完成茶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任务。适当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要求学生在大会举办之前,不断积累茶文化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提高答题过程的精彩程度。校园内部也应大力宣传茶文化的知识,鼓励更多学生普及茶文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理论,确保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利用校园广播的宣传方式,能够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园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对茶文化的知识进行宣讲,满足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2.3将茶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内容结合

由于学生需要学习英语课程知识,因此,教师将茶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推广,能够弥补学生茶文化知识的空白。教师引入的文化内容以西方茶文化为主,英国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为避免学生对学习茶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证满足学生对汉语文学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英国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茶文化知识的精髓,进一步体会茶文化内容的价值。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英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以后,可以满足特定语境的交流需求,让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搭建英语课程基础,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弥补知识的空缺。由于学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的内容,并有阶段性的进步和提高。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学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语的重要内容,可以先从阅读西方茶文化文学作品开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茶文化文学作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课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技巧。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阅读原著,以免在进行汉英互译的过程中,受盗版错误翻译的影响。学生积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识,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围中的思想和情绪变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提出对阅读作品的看法,检验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状况,才能顺利完成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任务。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以及最为著名的《傲慢与偏见》进行阅读。这些作品各有各的艺术风格,且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对英国饮茶方面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或定期的举办英语优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谈会、恳谈会等,这将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断的增长自己对英国茶文化以及不同区域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基于英语文化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诸多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课程,都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规范用语习惯,才能确保学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时,语言更为严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学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翻译的内容应避免与中西方文化产生冲突,避免翻译以后的文章难以被理解。教师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某些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状况,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茶文化的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歧义或无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内涵的状况,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后自行上网查阅与茶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然后教师针对这一类学生增设培训科目,比如单独出课后复习题,让学生的个人能力有质的飞跃。学生需要谨遵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才能经过不断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又可以以英国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需要教师有阶段性的开展教学任务,也需要学生个人能力有层次的提高,才能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并适当的将茶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宣讲,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更有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更为方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指导性办法,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另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找老师进行询问,弥补茶文化知识的空缺。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将制定的理论教学方法更好的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的个人成绩稳步提高。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灌输过多的知识内容,假如学生无法消化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还需教师有阶段地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慢慢融入这种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就可以从茶文化方面入手,通过优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重点、难点知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入英国茶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阅读西方优秀文化作品为基础,先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从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学子,丰富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英国优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汉互译本,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国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语语法、语感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失明抒怀》语言层面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5):2-4.

[2]袁宏.从语言层面谈儿童绘本的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1-14.

[3]彭富强.论文化与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4(8):35-36.

篇2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工作都很注重对传统人文精神元素的融入,传统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人文艺术表达,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体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全民健身意识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实践展开,课程和考核通常在户外进行,与一般文化课学习有着很大不同,因此,传统体育教学往往是由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忽视了教学中的人文性元素。当前高校教育提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体育教学展开需要兼顾当代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引入传统茶文化元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程度,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精神发展。通过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性,发扬和传承传统茶文化知识,利用民族文化内涵重塑当代大学生文化修养,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理论并参考理论进行实践,确定融入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思路的施展空间和具体可行性,为高校教育改革,尤其是体育教学开展提供新的途径。

1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分析

1.1传统茶文化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之一,神农氏尝百草,茶叶作为解毒药材被人们了解,随着历史发展,茶叶逐渐由草药转变为一般日常饮品。茶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受到各地区、不同民族的欢迎,人们不断提升茶叶的生产工艺和茶水的烹制手法,逐渐形成富有规律的茶文化现象,唐代陆羽的《茶经》,首次将茶叶的相关知识系统地向世人作了介绍。唐代以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古代文人通过吟诗作赋、举办茶会等方式进行茶文化创作与交流,逐渐将茶叶从一般植物饮品提升到审美艺术高度。茶文化从表象的茶具、茶艺发展为茶礼、茶德,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想内涵,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三教文化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茶利益、茶道德对个体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建立有着指导作用。茶文化中存在的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以及饮茶活动的社交性和团体性都对现代体育教学有着指导作用。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往往求胜心较重,面对体育课程片面追求考核成绩的现象,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起到有效的心理疏导作用。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广泛基础,以熟悉的文化切入体育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2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主要通过大学体育课程形式展开,是带有明确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必修课程。体育课程学习是目前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之中的普及性最高的课程,传统体育教学思路主要是通过教师对体育技巧的教授,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通过对多个体育项目的成绩测试作为考核标准。近年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逐步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但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体育课程作为“副课”被相对边缘化,学生及教师重视不足,学生对大学体育满足于必须考及格,缺乏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其次,体育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大纲,没有明确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没有统一标准,往往凭借任课教师的经验和主观喜好,多数学校存在体育理论教学缺失,使体育课逐渐沦为缺乏科学支持的活动课;最后,教学方式的单一化,长期固定的教学方式使课程缺乏趣味性,课堂教学成果很难实现课下延伸,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无法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

2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

2.1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通过上文对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发现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在跨学科文化交流融合上存在很大不足,如果学生不能自发地开展体育锻炼,仅凭课堂时间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将传统茶文化中相关因素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茶文化的内在价值理念可以有效帮助改善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问题,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在提高学生民族文化认识水平的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符合当前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为社会培养能力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也使体育教师在全新教学思路的指导下获得二次学习、二次提高的机会。提炼传统茶文化中思想精髓,培养学生不骄不躁的态度和社交能力,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团体活动,倡导茶文化中提出的交流分享、平等互助思想,以传统民族文化内涵规范当前高校学生行为,确保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思想道德成长水平,为茶文化元素的推广做出积极示范。

2.2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融合的新思路

传统茶文化元素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主要思路:第一,要增加茶文化相关的授课内容,通过教育方案的形成规范高校体育教学开展,并根据教学上发生的变动适当调整考核方式,使师生双方最大程度地认可全新教学思路。第二,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增加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传统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需要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茶文化、勇于结合创新基础上,学校需要定期组织相关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并加大体育教学经费,为多样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的饮茶活动或茶艺表演,理论结合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充分实践,勇于创新。虽然传统茶文化是“偏理论”的教学元素,但在体育教学思路变化中需要进行充分实践,保障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学生需求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如果学生出现接受困难或兴趣较低现象,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情况并对教学做出调整。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的把握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兼顾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与人文水平培养,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调动起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发参与体育活动。

3结束语

传统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新思路的出现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方向,体育教学内涵的丰富可以在充分发挥实践课程对学生体能素质方面功效,加深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有效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在民族文化价值观指导下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面对着多元化信息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十分有限,通过学校教学中传统茶文化融入,使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自身认知水平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全新教学思路带来了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改变,其中考核方面采取综合评价形式,避免一次成绩决定学生最终考核,逐渐形成符合学生需求和现代教学理念的全新模式。高校及有关部门需要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再学习建立起对传统茶文化的基本认识,为我国传统茶文化传播与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刘力 殷国玺 郭春龙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洋,张振军.民族体育元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疆刀郎舞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96-100.

[2]于善.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福建茶叶,2016(5):252-253.

[3]李全德,赵福祥.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体育的可行性[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1-104.

[4]张勃,刘俊荣.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模式与思路分析———以采茶舞融入为例[J].福建茶叶,2015(6):224-226.

[5]周静,刘振忠,康建敏.创新创业文化融入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53-55+60.

[6]孙云,庄希琛,任平社.文化传承视阈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状调查[J].山东体育科技,2014(5):99-101.

[7]李兆臣.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与校园文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67-68.

篇3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1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04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吴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吴文化蕴含的丰富的地理、人文、科技等文化资源都是非常难得的教育资源。吴文化本身源于吴地人民的智慧与传承,为他们所熟知,并且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吴文化地区的教育教学倡导将吴文化内容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对于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是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认知共鸣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苏州的不断推进,吴文化资源不断的被用来开发成校本课程,或是作为新授课知识点引入的素材,而鲜少真正将这些资源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吴文化真正走入课堂。科技文化资源尤其如此。

以吴文化资源中丰富的化学资源为例,像吴地的冶金工艺、御窑金砖的烧制工艺发展、苏州丝绸的制作工艺等,都蕴含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教师们往往只是在讲到金属冶炼的时候,会顺便讲一下苏州历史上有名的干将莫邪剑,在讲到硅酸盐材料时会提到苏州非常著名的御窑金砖,或在讲到蛋白质的鉴别时会说起苏州的丝绸,这样的点到即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不能让吴文化中的化学资源真正融入到地方课堂教学中。

或许会有人提出质疑,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如果将吴文化资源过多融入,势必会冲淡教学主题,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将一堂教学课变为了校本课。其实,要将吴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到课堂中,让课堂教学目标在吴文化情境下圆满完成,既不冲淡主题,又能让当地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吴文化情境,是可以做到的。这要求教师在对教学构思和设计时把握几点:一是对课堂教学目标和吴文化相关资源契合点的深入揣摩、二是对学生主体所掌握知识的很好把握、三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将吴文化中的碧螺春茶文化与高三化学“物质的检验”这一复习知识点巧妙融合,设计了一堂高三复习课——《茶文化与化学》。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将吴文化与高三复习课相融合,打造一堂高效、系统而生动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地方文化教学发展理念的课。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构思与特色来进行阐述。

二、教学设计前的思考

“物质的检验”是在进行化学研究时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而化学研究最终会落实到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上,这也正是目前高考命题的热点,即:考查学生在实验室流程、工业流程情境中对物质(定性、定量)研究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知识点与生产生活实际关联起来呢?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思考了以下几点:

1. 要将知识点与生活生产实际关联起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以点概面,由具体到概括的讲解该知识点涉及的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2.如何能将吴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到教学中去,在不冲淡教学主题的前提下,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能让学生领略吴文化的科技之美,让枯燥的高三复习课成为一种文化享受。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和特点

鉴于上述两点考虑,我选择了吴文化中的“碧螺春茶文化”作为教学资源来设计这堂复习课。整个课堂教学力求突出四个优点:真、全、辨、新。

1. 课堂教学过程依托于茶文化呈现真实的情境

整节课在茶文化这一真实的情境下展开。由苏州碧螺春茶文化的简单概述开始,点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碧螺春茶文化的化学奥秘。从化学角度来研究茶文化,就是要对茶叶成分进行研究,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茶叶成分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整节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对物质成分研究的过程包括预处理和物质成分检验两大步。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在讲解预处理这个概念时,我并没有以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预处理,以及怎样预处理,而是围绕茶文化情境,由泡茶工艺来引出。

由茶文化概述引入碧螺春独特的泡茶工艺,并在此设置了一个由教师展示的真实的泡茶环节,在展示过程中,突出泡茶的步骤,在泡茶赏茶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预处理的原理:泡茶的过程就是一个用水溶解茶叶中营养成分的过程,在化学工艺流程上叫“浸取”或“固液萃取”,就是利用溶剂分离固体混合物中的可溶组分和残渣的操作。用热水泡茶是为了把能溶于热水的有机成分提取出来,一杯茶可以多次冲泡,也是利用了少量多次萃取的操作。从泡茶品茶的整个过程看,上述步骤就如同一个化学工艺流程的预处理过程,为后续的饮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利用泡茶工艺展示,将“浸取”这个预处理操作很自然的阐明,并由点及面的将泡茶的过程衍伸到一类物质检验的化学工艺流程的预处理过程,为接下来讲解物质研究的一般方法打下了基础。整个过程真实自然,比起空洞的下定义的方式,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品茶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茶香、茶色,简单了解了碧螺春茶作为绿茶的一道独特的炒制工艺——高温杀青的原理,即:防止茶多酚氧化。激发了学生对茶叶成分研究的兴趣。在理解预处理这一概念后,由茶香茶色这一真实情境,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研究茶叶成分的课堂环节中。

2. 课堂教学内容围绕“物质的检验”这一知识点全面展开

(1)知识点阐述的系统全面化

在具体对茶叶成分检验前,先针对植物成分检验的一般流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讲解。

植物成分检验的流程包括预处理和成分检验两个步骤。

首先要针对植物中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不同的成分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有机物成分要选择对应的溶剂(如有机溶剂、热水、冷水等)直接液浸处理。而对于无机成分的研究,则要先通过灼烧植物去除有机物成分的干扰,再采用液浸的方式来预处理。通过预处理,使所研究成分溶解在溶剂中,方便接下来的检验工作。

然后就是对成分的检验。成分的检验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实现的,所以要遵循三个原则:简便、明显、干扰少。

通过以上的系统讲解,向学生全面展示了植物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为接下来的课堂研究活动打下基础。

(2)物质检验对象和物质检验方法的全面化

在对茶叶成分进行检验这一课堂环节,有条理地设计了多组实验,包括:有机物质的检验和性质研究——茶多酚的检验、茶多酚的抗氧化性;无机物质的检验——茶叶中钙元素和铁元素的检验。既有有机物的检验又有无机物的检验。

在多组课堂实验中大多数都是定性试验,但也有如浓茶水pH值检测的定量试验。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传统实验方式但也用到了如电子pH计这样的新式实验用具。

可以说对于茶叶成分检验所设计的多组实验,真正做到了系统全面,充分考虑到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各种实验操作的目的。

3. 课堂教学重点概念利用辨析的方式使学生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

高三复习是一个健全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所以在复习时,除了要紧紧围绕复习重点展开教学,还要不失时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次利用多个概念的辨析来呈现教学重难点知识,并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如在讲到茶水因富含茶多酚、鞣酸等物质而呈弱酸性时,将茶水的弱酸性和茶叶是碱性食品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掌握这两个看似矛盾但却统一的概念,拓宽学生知识面,深化记忆。

又如进行茶多酚的检验时,在了解茶多酚含有多个酚羟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多个检验茶多酚的方法,像用三氯化铁溶液进行颜色反应、用浓溴水进行沉淀反应等,并通过具体实验,验证两种实验方式的优劣,培养学生由物质结构推断检验手段,由具体实验操作优劣比较得出最佳实验方案的化学研究思维,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检验无机物和有机物预处理方式的辨析,使学生能系统地把握教学的重点。

4. 课堂教学设计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稳中求新

可以说,整节课虽然是一堂高三复习课,但是由于和吴文化资源的相互融合,所以呈现出角度创新,意境清新的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堂课理论讲述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碰撞,化学原理分析与碧螺春茶文化养生相交织,让学生在高效、生动的接收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浓浓的吴文化魅力,这样的一堂课应该是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

本节课利用茶文化为载体,通过例举茶叶中部分物质的检验来复习物质检验流程和具体操作,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物质检验的方法可以在今后的相关流程题中灵活运用。

吴文化的发展一定离不开科学文化的支持和助推,一种文化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才能感受到它的精髓所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想把吴文化真正融入进去,就要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它,让吴文化资源真正为我们所用,同时也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吴文化,使这种文化更好 地造福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篇4

一、导言

文化就像一座冰山,大部分在水面下隐藏着,人们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能看到人们的行为方式,能听

到人们的讲话内容,我们可能会理解或误解我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Samovar认为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多维的、复杂的和蔓延的,这些特征结合起来使人们难以给文化下定义。诸多关于文化的定义要么过于宽泛,认为文化就是一切;要么过于局限,认为文化就是歌剧、艺术或芭蕾。基于对多种文化定义的研究,Samovar提出了以下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共享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世代相传,目的在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生存、适应、成长及发展。文化有其外在(如人工制品,风俗习惯)与内在象征(如价值观、态度、信仰、认知、情感、感知风格、意识模式和认识论)。

学习风格被Keefe(1979)定义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方式,以及对学习环境做出的反应和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倾向性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习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的本质的人类活动,然而任何国家从未停止探讨或发展其自身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回应来自其环境的特定要求。可以理解的是,适合于每一个国家的特定学习环境的持续发展与学习风格随文化环境的变化方式紧密相关,即学习风格与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显而易见,文化对语言学习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今天的中国,外语学习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外语教学仅培养出为数不多的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与之相反,在西方国家很多大学生在第二语言,甚至第三第四语言学习中获取成功,这确实另人感到惊奇,是什么造成如此不同的语言学习效果?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对中美语言学习者学习风格的文化差异做了对比分析,以更好促进EFL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实现“有效”的外语学习。

二、中国文化与其语言学习风格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深受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影响,人们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忠孝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来讲,中国社会正常的社会与生活秩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分明的等级结构。并且,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亦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二者在学习者语言学习风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家庭教育的先进理论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传统模式的家庭教育依然存在。孩子们被教导要孝顺并服从父母和长者,中国父母,尤其是那些来自传统的大家族喜欢为自己的孩子做出决定或选择。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孩子理所当然地习惯于接受而不是创造具有个性特征的东西。即使他们抓住某个机会完成了某项任务,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积极肯定的评价或认可。来自父母与长者的严格的规定、原则甚至命令束缚着孩子们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感受也被家庭成员所忽视。中国的学校教育如何呢?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学生视教师与教科书为权威,师生之间的关系过于正式,很难建立非常融洽的师生关系。根据笔者的教学经历与课堂观察,中国教师习惯于在全班同学前做讲解,通常很少会征求学生的问题或建议,更不想学生对自己的讲解产生质疑。而学生仅是专心听讲,做大量的笔记以接受知识为主。教科书在知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知识的积累以重复记忆为主要手段,很少介入“有意义的学习”。人们通常认定“严师出高徒”,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思想所造就的学生因担心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被动。中国的学校教育以“机械学习”为特征,学习者大多为信息的存储器,对于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缺乏应用能力,尤其在语言学习方面,中国的考试制度与排名次的评估体系应对此负责。在一些外籍教师看来,中国学生不喜欢参与课堂活动。许多教师的教学经历表明他们的不情愿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而应归因于中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文化的另一特征是“集体主义”,鼓励团队合作精神与个体谦虚的品质。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语言学习者喜欢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而不是自己被群体排除在外。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谦虚品质的高度认可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喜欢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其他同学,否则会被同学认为是出风头而遭受排挤。

根植于儒家文化、集体主义、及与之相关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泥土中,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视觉型、分析型、场依存型、审慎型、内向型、具体系列型和谨慎有组织型。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更封闭固执,拒绝接受与他们现存制度相矛盾的或不一致的东西。因此他们学习外语时表现出很低的歧义容忍度。

三、美国文化与其语言学习风格

与中国文化相比,美国主要文化模式包括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追求自由平等。美国人热爱科学与技术,重视进步与变革。美国语言学习者表现得独立而具有竞争力,他们是典型的动手操作型、综合型、场独立型、冲动型、外向型、随意直觉型和自由随意型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他们勤于思考,勇于表现自己,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新的任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新的挑战。而平等意识又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甚至不拘小节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继而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得以发展,而这正是“发现学习”的要旨所在。

美国历史,尤其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在其主流文化模式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原本依附于英国的最初的十三个州在美国宣布独立之前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对美国学习者“独立学习”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美国被称作“大熔炉”,它接受了来自全世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大量移民,因此其文化带有多元的色彩。而当大批移民涌入美国,为了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中生存,他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在适应陌生环境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容忍、接受并学会任何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的东西直到他们真正融入美国文化成为其中一员。因此,美国人独立而又喜欢接受新思想迎接新的挑战。这些构成了美国文化的特征,美国学生的语言学习风格也打上其主流文化的烙印。

根植于这种文化土壤,美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呈现完全不同的特征。其学校教育以内容教学、主题教学、任务教学为特征。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为学生创造机会发展其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义学习”、“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在美国校园得以鼓励和发展,先进的教学理念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展示智慧与能力的机会与平台。美国的家庭教育在学生语言学习风格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不会无故为孩子做任何事。孩子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父母只是给孩子一些建议或看法而不是命令。美国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学习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习外语时,美国学习者表现得更独立于教师,他们只是从教师那里得到一些启发、建议或评价而不是现成的答案。与中国EFL学习者相比,他们更渴望颇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另外,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也是其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学习者语言学习风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而推崇集体主义;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而崇尚个人主义与实利主义。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已扎根在美国人的内心深处。中国是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大国,而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大国。两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也是各自主导文化与学习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发展意味着进步、变革、挑战与开放。而这些正是中国语言学习者所欠缺的文化土壤。

四、结论

通过对中美语言学习者学习风格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笔者为导言中提出的问题给予探索性的回答,那就是美国的语言学习者更愿意接受新的思想、观点、理念,因此他们在学习新的语言时表现出更高的歧义容忍度。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更易于融入新的文化当中,而以上所述正是语言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并不是对中国文化与语言学习风格的否定,笔者所要指出的是无论你来自什么文化背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都需要调整或改变根植于文化土壤的学习风格,要尝试去发展或拓展你喜好的学习风格。当你融入到目的语的文化当中,你会感受到自己学习风格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亦会对你的语言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对母语和目的语语言学习风格文化差异的了解,对语言教师与学习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Reid,J.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Samovar LarryA.,PorterRichardE.&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Thir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Keefe,J.W.Learning Style:An overview.In J.W.Keefe(ed),Student learning styles: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Reston,V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197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阕道隆.中国文化精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篇5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其创作到形成独立的风格体系,都与其所依附的文化体系有很大关系。客观的讲,文化造就了文学作品。当然,想要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必须对其文学作品创作的根源进行有效融入。西方茶文化是在茶及饮茶逐渐融入西方生活之后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其内涵,还是价值理念,都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与大众理念的体系化融合。而在西方茶文化形成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也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方茶文化的形成过程分析

文化是一种意识理念,其形成基础是物质元素,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基于一定社会元素所形成的,西方茶文化也是如此。通过对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行全面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容纳了丰富的文化理念,而其从特点来看,主要分为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而这两者共同特点都是以英语作为自身发展语言的文化体系,因此可以说,西方茶文化实际上就是以英美文化为载体的茶文化。西方茶文化并不是一直就有的,而是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尽管西方茶文化也是茶文化的一种,但是该茶文化与我国茶文化之间有着重要差别。虽然两种茶文化都是以茶和饮茶生活为基础所产生的文化体系。但是从根本上看,茶文化都是茶与其基础文化相融合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因此其差异来自于其文化根源。1848年,英国人罗伯特来到我国,将茶树种子带到印度,而印度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为茶叶生产种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空间,从此在印度形成了庞大规模的茶园。这就为英国茶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茶叶在很早就已经进入欧洲大陆,但是欧洲大陆人对茶叶太多欢迎。直到茶叶传入英国之后,其与英国文化便形成了体系化的文化融合,正是英国人对茶叶的热爱和推崇,加上饮茶习惯和风气不断成熟,从而形成了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而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茶与茶文化也流传到美国。但是客观的看,英国茶文化与美国茶文化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在整个英国茶文化体系中,正是其形成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其整体资源比较丰富,茶文化中更多融入了享受、物质元素,整个茶文化极其讲究,充满贵族元素。而对于美国茶文化来说,其形成与美国独立之后,此时更多追求的是效率,整个茶文化中融入更多的是效益与效率,因此,在美国茶文化体系中,我们更可以看到美国茶文化恰恰是袋装茶的发源地。在美国独立战争历史中,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其重要的导火索,而这无疑证实了茶叶在美国的地位。英美两国作为当前世界上物质元素最为丰富的国家,其文化影响力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因此以英美茶文化为核心的西方茶文化就成为极具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体系。整个文化内涵不仅影响了社会生活,同时更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2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

研究西方茶文化时,通过研究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就能形成体系化全面认知,尤其是英国茶文化,其实际上就是整个西方茶文化体系的内核。根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整个英国人的生活中,饮茶所占的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尤其是红茶,更是以英国红茶享誉全世界。西方茶文化作为饮茶习惯与传统文化的体系化融合,研究该文化体系,必然能够为我们全面了解茶文化内涵提供重要基础。

2.1西方茶文化的相关内容阐述

西方茶文化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茶与饮食习惯的有效融合。因此,在整个西方茶文化内容中,茶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习惯中的重要内容。比如,对于英国人来说,早晨醒来之时,要饮早茶。其对早茶的精心准备程度,就知道茶叶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英式早茶的调制过程中,不仅要精选阿萨姆红茶,同时更要经过对浓度和色泽的把关,从而是其满足早茶的需要。而在工作时间,其在工作间隙中,也会使用上午茶作为调节工作气氛的主要方式,当然上午茶是整个饮茶过程中最简单的环节。而在英国人饮茶生活中,最复杂的则是下午茶,可以说,下午茶就是英国茶文化的核心,正宗的英国下午茶,不仅讲究,而且其中充分融入了相关礼仪内涵,在英国下午茶文化体系中,其与社交活动相融合,成为西方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媒介。而美国茶文化则更倾向于便捷和生活化,在美国饮茶过程中,袋装茶就成为其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符号之一。

2.2西方茶文化体系中的具体内涵分析

通过对西方茶文化体系进行全面认知,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内涵主要包括:首先,其应用属性从药用、生活饮用到一种文化符号。茶叶在传入西方初期,其更多是作为一种药物来使用,在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清醒的心情,同时也能对很多疾病形成有效治疗方法。而随着其对茶叶的功能价值属性认知日益成熟,其贵族上层开始品茶,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展现异国文化及生活理念的一种行为方式。而随着全球交往日益便捷,茶叶正式进入西方大众生活,其不仅实现了饮茶方式和饮茶文化的本土化,同时也成为社会大众的重要生活习惯。其次,在整个西方茶文化体系内,包含了极显贵族生活特点,内容丰富精致的文化内涵。在西方,饮茶习惯从出现到形成,更多是在近代时期,此时,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物质基础,都实现了极大丰富,因此在饮茶过程中,其应用元素更加丰富。而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而是一种融入了丰富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元素的生活方式。下午茶文化的出现和形成,不仅标志了该茶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属性,同时其对整个西方文化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认知西方茶文化,就必须对其下午茶形成有效认知。最后,在西方茶文化体系内,社会习惯与社会大众意识形成了全面融合。因此,整个茶文化就是对社会生活形成全面了解的基础。在西方茶文化体系中,其不仅对饮茶内容和品质有着较高要求,同时其对茶文化体系中的理解和认知也超越了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在西方茶文化体系中,其将现代社会的节奏要求与整个文化相融合,而这正是与我国传统文化所不同的行为阐述和理念表现。

3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具体影响

文学作品创作实际上是对文化意识的有效阐述和全面呈现。如果想要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全面认知和了解,就需要充分借助文学作品这一创作进行有效了解。西方茶文化体系的核心是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而这两者实际上都是英语语言下的文化体系。在西方国家中,除了英国外,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体系。茶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内涵,其以茶物质元素为基础,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同时形成了一大批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创作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无论是其价值理念,还是对创作灵感的激发,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虽然西方茶文化与我国传统茶文化一样,都是以茶为主要创作元素的茶文化体系,而且都是社会文化与饮茶习惯的体系化融合。但是从根本上看,两者并不一致。我国传统茶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文化内涵,其根源是传统文化。而西方茶文化形成与近代时期,其根源是近代文明,同时其价值理念中更多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诠释和变革。从文学创作背景来看,任何一种良好的文学作品,其都只植根于一定文化体系之内,因此想要研究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具体影响,就必须完善探究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当然,体系化研究其具体内涵,也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了解西方茶文化和英语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而实现对西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影响,表现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在很多英语诗句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有关喝茶场景的有效描述,诗人拜伦更是将茶成为泪水,其将茶作为阐述和表达一定情感的载体和基础。正是很多描述茶的英语文学作品让我们充分了解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其次,是该茶文化体系对散文创作的影响。散文写作有着独特特点,比如在整个散文创作过程中,其尤为重视价值情感的诠释和表达。想要创作出经典的散文作品,就必须结合能够有效激发人们价值情感的创作元素,而西方茶文化正是为英语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小说创作也是整个英语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内容。西方茶文化不仅为英语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其文学作品内涵立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英语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西方茶文化情节的有效描述和表达,特别是整个小说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作品,正是与其融入了文化理念有直接关联。

4结语

茶叶最早进入欧洲大陆时,其并未能得到欧洲大陆人们的广泛认可。而在18世纪时,茶叶进入英国,此时英国恰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高速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极度富裕的物质生产资料,使得茶叶在英国实现了成熟发展,而在英国人逐渐形成品茶习惯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体系。英国人对茶叶的推崇和喜爱发挥到了极致,因此英国茶文化就成为西方茶文化的领军者。随着茶文化发展日益成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词汇和生活元素。而这些内容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对英国文学体系的有效影响。

参考文献

[1]赖月珍.从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管窥西方文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2):125-128.

[2]朱锦锐.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4(17):17-22.

[3]王旭华.透视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J].科技信息,2015(12):126-131.

篇6

一、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语义差异的几种情况

(一)文学作品中的某些词汇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同义词与之对应。例如在翻译许多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小说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具有中国本土风味的词汇,例如“炕”,在进行翻译时很难找到相近的英语词汇与之对应,便采取了音译和意译的两种方式将其译成了“kang”和“a heatable bricked”。同样地,由于美国人没有吃过“糖葫芦”,甚至没见过这是一种怎样的食物,因此在翻译时也只能描述大概的意思翻译成“candied haws on a stick”。

在另一方面,在美国的许多传统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种“revival meeting”的宗教仪式,但具体这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活动,如果不是亲自参与过这种气氛浓厚的信仰复兴机会,中国人也很难猜测这其中的具体内容。就像是中国古语典籍中常常出现的“阴”“阳”字眼,在英语里同样没有相对应的词汇,《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对“阴”和“阳”的解释是:“按道教的宇宙观,“阴”和“阳”是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的本质产生了宇宙,保持宇宙和谐。‘阴’表示黑暗、雌性、消极的。‘阳’表示光明、雄性、积极的。”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看似相同的词汇却蕴含着不一样的内涵。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对“红色”词汇的运用非常广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寓意着是幸福,快乐和喜庆。但是在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手法中,“红”有时候则意味着牺牲,流血和暴力冲突。

因此,在以上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种类型的语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蕴含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内涵。在对文学作品的揣摩翻译时,对词汇感彩的准确把握是确定整个文学作品感情基调的基础,这同样与译者对不同文化的深刻解析是分不开的。

二、对在文学作品中所产生的文化差异的方面和原因的分析

(一)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对于动物词汇的情感色彩方面,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也是也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诸多词汇都带有多多少少的贬义色彩,如“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狗”则代表着忠诚和温顺,是一种褒义的象征,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

(二)方面的差异。在地球这个国际化,多元化的大村落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这在很大一个方面体现在民族的信仰上。不同的与各民族的语言相融合,从而潜移默化的展现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信仰是佛教,在《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说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所体现的便是佛家的思想。David Hawkes 却将它翻译成“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这正是因为大多数西方民族的信仰为基督教,虽然字面看这样翻译不妥,但由于二者间的文化差异,这样看似错误的翻译是可以被解释得通的。

(三)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华民族所繁衍生息的地理区域多发源于黄河沿岸,气候则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西方民族则多依海而居,气候则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气候的差异也因此使得东西文化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如莎士比亚的第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中的“Shall I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用“夏季”来比喻心上人的美丽。同样地,而我国的夏天大多都是烈日酷暑,高温难耐,因此中国的作家恐怕是不会用夏天来比喻自己的心上人的。

三、针对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差异所提出的文学翻译的具体策略

(一)直译。当某个词汇是该民族的文化有的,但是被其它民族难以理解和接受,为了防止翻译过程中出现信息的丢失和不准确,便多采取直译的方式。如经常把中国古诗词中的“玉兔”直接直译为“Rabbit”,因为“玉兔”是我国经典的历史神话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不直译,则会显得难以理解,莫名其妙。

(二)音译。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地名,人名一般多采用音译的手法。如《红楼梦》中的“贾政”则译为“Jia Zheng”,“元春”则译为“Yuan Chun”等。

(三)意译。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便在于,除了要传达出文章本身的意思之外,还要保证文学作品整体语境和思想的完整。这时候就要采取一些意译的手法。如“五行”对于英美人来说恐怕难以理解,而译文采取意译法,对其补充说明,说明“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样便简单明了。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瑰宝,他是人类发展数千年来的历史结晶。文化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也正因为如此形成了全球化的文化差异。而翻译者的使命,则是将这些看似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用语言的力量串引联系起来,从而再现各个民族 原始文化的风采。

参考文献

篇7

2、风俗文化的区别风俗文化是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因而风俗文化有着历史的味道,是对一个民族内涵的具体再现。同时在这些风俗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意识、个人价值取向以及处世态度等都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从而共同形成了一个民族风格。例如,对于中国而言,“红色”是一个富有喜庆意味的颜色,代表着吉祥、欢快等褒义含义。将“红色”翻译为英语时就是“red”,然而“red”一词在英语背景下就有一些负面含义,如“seered”表示的是一个人大发雷霆的样子。因此,中文的“红色”与英文的“red”在内在含义上不是对等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些内涵的差异化将会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从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之所以要做文学翻译就是为了便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但是如果不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内含有效地剖析出来,那么将会与原来的宗旨背道而驰。

3、的区别信仰是人们实体化的一个精神支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主旨,而这些主旨又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在西方,是自由的,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信仰,其中很多人信奉上帝。而在东方国度,有的人不多,且大多数以信仰佛教和道教为主。在西方作品中常见到引用《圣经》中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而在东方作品中常展现的“超然物外”以及“普度众生”等态度则是借鉴了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而这些东方思想文化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是十分晦涩难懂的,他们甚至很不理解这种思维想法。与此同时,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都有着一种神圣的心理,是他人所不能够亵渎的。因而,在做文学翻译时,应该巧妙地处理对的理解,针对不同的民族应该采用不同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虽然文化是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承载体,但是它也可以在世界各个角落里流传,并且应该如此。但是由于语言以及地域理解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现在翻译打破了这层阻碍,加速了文化的流传,并且也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面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化,文学翻译其实深受影响。第一,文学翻译受限于文化。翻译其实是对文学作品的一次再创造过程,只是这个再创造的过程要“因地制宜”。“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涵盖了许多领域,其中就包括文学。其实文学是文化的一个纸质体现,将文化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因而文学里面流淌着文化的血液,那么文学翻译也应该遵循文化的发展模式。从而,现在的文学翻译受限于不同的文化体制,根据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再创造出合适的文学作品。第二,文学翻译中目的语言信息的完整性。原作品与原文读者之间是存在一种天然的默契的,而这种默契的形成是由于两者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但是这种默契是不会存在于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因为两者在文化交流上存在障碍。为了越过这些障碍,翻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需要针对文学作品中的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例如,在译文读者难以理解的、风俗习惯等处加上相关的详细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同样地,对于译文读者而言有些信息是不必了解的,可以有意地删除,或者通过一定的语境加以诠释。

三、在中西文化背景差异下文学翻译的要点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这也是在“跨文化”现象中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而翻译者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巧妙处理这一冲突,减少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在理解上的出入,增强文化传递的作用。尤其是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如何处理两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是一个难题,同时也会影响到文学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因而,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应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注重双方的优势互补

之所以要做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因为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记载着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因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深刻的文化底蕴,而这也是读者真正需要汲取的营养成分。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确定该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而保证在翻译的过程中意思传达的准确性,降低思想传递的误差。然而作者思想的表达是蕴涵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的,因而要保证将文化背景植入到翻译过程中,从而确保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然而,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是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恰当把握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通过运用语言的力量充分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从而体现出文化交融的魅力,并且加快读者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对于译者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不是一个拦路虎,而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闪光点。借助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运用语言的魅力,根据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对原文作者的文化进行有效的传递,而这个传递的过程就依赖于译者的再创造过程。

篇8

差生是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整个班级,整个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初中学生中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农村初中更为突出。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初中数学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差生转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差生转化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影响我国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探讨初中数学教学差生转化策略,为我国初中数学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差生转化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 初中数学差生形成因素探析

数学差生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总体来讲,初中数学差生形成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概念认识不清,定理概念模糊。数学科目对于概念定理的理解要求很高,数学的概念定理是很多的,掌握好这些概念定理对于学好数学极为重要。但是,很多差生对于数学概念定理学习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导致数学学习水平得不到提高。第二,自学能力差。数学学习必须进行提前预习以及自学,为数学课堂学习做好基础,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在预习以及自学方面存在问题,不进行数学预习或者提前自学,导致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第三,缺乏积极性。差生对于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往往不怎么重视,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若无其事,缺乏基本的积极思考的动力,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过于消极被动,使得数学学习成绩得不到提升。第四,缺少练习,不复习。差生对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般步骤,缺乏逻辑性。

二、 初中数学教学差生转化策略分析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才可以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为此,老师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第一,直观教学。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它具有抽象性的巨大特征,这种抽象性也是造成差生出现的重要原因。为此,加强直观性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举措。第二,注重情感教育。差生的内心感情世界往往比较丰富,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呵护,要想提高差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必要的表扬以及情感教育是必要的。第三,开展第二课堂。开展第二课堂的主要目的是对这些差生进行课下辅导以及指导,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2、 合理分组,引导合作,进行数学小组学习

在初中数学小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坚持将基础好与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合理分配,大体上将全班人分5-9人一组,同时对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梳理,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做到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在小组中,老师还应该选拔出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当选小组组长,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进行辅导,使得所有同学数学学习共同进步。另外,在小组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能力的自我提升以及充实,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水平。合理分组,引导合作,进行数学小组学习,是做好初中数学教学中差生转化问题的重要举措。

3、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9

传统的中国茶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国带去了新的饮茶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下午茶,极大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方式。红茶的发展史从英国的贵族圈子开始,然后逐渐普及开来。北美和南美地区的茶文化是在早期英国殖民时期引入的,深受英国文化影响,所以也是以饮红茶为主。而白茶则从广东福建一带出口到东南亚各国,成为其生活的必需品,目前东南亚国家每年从我国进口的白茶数量非常之多。之所以茶文化能够在外国也得到不错的口碑,是因为茶文化有着巨大魅力,它涉及到哲学道理,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也是茶文化能够传承下来的重要因素,茶道精神更是其中重要的核心思想。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有关于茶的文学作品开始流传开来。本文对外国文学中的茶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并结合分析茶文化在其中的体现。

1外国文学中的茶文化基本情况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饮茶大国,但由于地域性,中国和世界很多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而茶文化却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在宋元期间,中国出口最多的商品便是茶叶,通过海运和陆运,茶叶被运到了遥远的欧洲以及东南亚。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不少小说家和诗人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写到了茶,并频繁地出现在了报刊杂志中。之后,茶开始作为替代啤酒、杜松子酒等传统饮品,成为了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主要饮料之一,人们出去饮茶也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下午茶”。“下午茶”的概念是一位名叫安娜的英国人倡导的。安娜的丈夫是英国著名公爵贝德福特,有一天安娜和丈夫福特在下午三点钟工作时,她发现饮用茶叶能够消除午餐过后带来的疲倦感和饥饿感,她将茶叶带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弥补了午餐与晚餐之间相隔太久的时光。后来,她开始邀请朋友聚会来饮用“下午茶”,并组织各类的上层娱乐活动。它的出现打开了英国人的下午茶时光,并为那些贵族的妇女找到了很好的消遣方式,下午茶时间,他们时常坐在一起谈天论地,日子过的相当有韵味。随后,英国各个阶段的人都开始在家中的茶室里举办内涵丰富的“下午茶”活动。茶叶开始被英国人大范围传播,变成了英国人心中的“灵魂之饮”。英国著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提到,那些主角们在用完餐后会开始正式的英式茶会。茶会上男士会身着燕尾服,而女士通常是优雅的洋装,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着贵族的风范。而餐桌上的茶壶,过滤用的小碟,餐巾,蕾丝布都是高雅而美好的。从这样的场景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国的茶会属于贵族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红茶逐开始渗透到英国中下阶层的生活里。而伴随着欧洲文化的相互影响,一些别的欧洲国家也开始兴起饮茶之风,与英国有着相同背景的荷兰是传播茶文化的关键国家,它带动了法国,意大利的饮茶之风。起初,茶叶在荷兰被誉为是时尚的饮料,后来才成为人们家用的饮料。美国的茶文化是最晚的,主要是在英国殖民时期传入的,但也是融合了最多元素的地方。美国人喜欢动手,并善于创新。因此,茶包的发明是从他们那里开始的。

2外国文学中的茶文化引起的对比研究

2.1外国文学中茶文化的现状

西方国家更多在意的是茶叶的“实用性”,也就是茶叶能给他们带来的生理需求,是物质的文化,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中国人在茶文化里很讲究传统的礼仪,重视茶的口味,饮茶时更爱简单的品茶,很少加入点心类的事物。英美重视茶的一系列活动过程,比如说朋友聚会时的下午茶,必须要有点心和餐品相配合。这体现的是英美对自我的满足,以及务实性的体现。在外国的小说作品里通常会对茶会场景有很细致的描写,对人物在饮茶时的表现也会有重点刻画,因此,研究外国文学中的茶文化可以从中得知他们对于茶的不同认识,以及感知不同的精神文化内涵。至今,茶文化都是外国小说中会用到的事物。

2.2外国文学中茶文化的运用

外国文学作品中对茶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描述,还是茶文化在国外文学作品中发展的一段里程碑。文学作品中对“下午茶”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不同阶段的生活状况,比如狄更斯在《匹克威克外传》中描写了很多平民之间的聚会,平时一堆妇女在大街上会坐在一条长板凳上高谈阔论,偶尔拿起茶杯饮一口,一点也不拘束,展示了当时国外中下层民众的下午茶场景;乔治吉辛在《四季随笔》这本作品中通过描述了一个隐士赖伊克罗夫特的日常茶生活,阐述了作者最爱在散步后饮茶,并认为这段时间的饮茶是一天中最为舒适的美好时光,从而表现了下午茶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是人们在自己精神生活追求中的需求,茶叶不仅仅会帮助人们解困消倦,还会让人们能够体会到更高层次的生活情趣。英国人不仅对下午茶甚是喜爱,他们的早茶也是独特的一道风景。在英国的电视剧《唐顿庄园》里描述出贵族的妇女会在自己起床之后悠然的喝着一杯早茶,才开始一天的生活。就如同我们常说到的: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所以,在外国的很多文学作品里,英国的早茶又被称之为“开眼茶”。茶在英国的品种很多,但红茶是其早茶的最佳之选。英国的早茶与中国茶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因在于英国人喜欢吃较甜的食品,他们会在茶里放入很多蜂蜜,牛奶类的物质让茶的味道更加丰富,适合当地人的口味。《拜伦传》对英式早茶有着叙述,内容大致为,去希腊参加武装斗争的诗人拜伦,每天早上必须做的一件事便是饮一杯红茶,然后才开始他一天的生活。拜伦对茶的喜欢被一句话概括:诗人拜伦最喜欢的食品之一是啤酒和牛肉,没有这两样东西的饭菜都是充满遗憾的,但是如果连茶也没有,那等同于灾难。在英国,茶早已成为人们的必需品,并成为当地人最喜欢喝的饮料之一。茶叶成为英国人的主要饮品后,深刻的影响到了周边地区的诗人和小说家生活并成为写作的灵感来源,茶叶伴随着“茶文化”的普及而不断在文学中出现。德国著名小说家歌德在他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叙述到,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美丽的绿蒂,书中有讲到他们相遇的舞会里有着各式各样的茶,客人们会一边饮茶一边谈天说地,场景十分浪漫。法国著名小说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也多次提到过茶,他通过了对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之间的情感故事来渲染出凄美的爱情。其中书上有提及上流社会的人通常会将聚会布置的美丽华贵,并在茶会中出现的各类精致的茶杯、茶托等细节描写。而这些对茶的细节描写,都来源于日常的生活。挪威的著名作家亨利克•易卜生小说《玩偶之家》中也有对茶的描述,书中讲的是主人公娜拉一直以来对丈夫都很听从,并且深深的爱他与依赖他。但是他的丈夫却并不领情,导致她与丈夫决裂,最终离家出走的事情。在这本书中有描写到娜拉在家中为丈夫泡茶,自己也会品茶的细节描写,也许她没有那些贵妇的傲气,但却多了一份清幽,就好似茶水一般,而她的坚强更是让她摆脱了玩偶的般的命运。美国作家亨利的代表作《贵妇人画像》中大量的描写出下午茶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贵妇人画像》主人公杜歇在小说中属于非常喜爱喝茶的一位先生,但是作者通过对他的茶杯样式、颜色进行描写,从而表现了杜歇先生并不太会品茶。小说中对茶叶和相关媒介的细节描写,展现出国外不同的文化阶级和民族之间的联系,并为文学作品中社会矛盾的发生、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文学线索。我们也通过小说中对美式下午茶的描写,我们可以得知茶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小说的后半段更是对下午茶的场景进行了很细致的描述,重点刻画了茶具,茶点心,并生动地对书中的人物在饮茶时的心理刻画。

3结束语

茶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了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虽然欧洲人对下午茶的定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传统的茶文化内涵是没有改变的。与外国以前的茶文化相比,现有的茶文化丰富多彩,别具一格。文学作品在其中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曾有人说欧洲的小说中基本都被茶文化所占据,尽管这样的说法过于夸张了,但可以从侧面里印证出茶文化对外国的文化影响深远。同时,在其他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频繁地看到大量对茶的描写,这也说明了茶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中慧.探究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6(4):380-381.

[2]赵淑娟.以茶历史为切入浅析茶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J].福建茶叶,2016(5):259-260.

[3]林晓娟.探析英语文学作品对英国茶文化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5):329-330.

[4]刘达,岳艳峰,李锲.英国文学艺术中的茶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6(5):332-333.

[5]胡迎春.英国文学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6(6):326-327.

[6]崔丽芳.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现象[J].南开学报,2000(3):47-52.

[7]何鹃.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翻译现象[J].鄂州大学学报,2014(3):59-61.

篇10

关键词:文化差异,学习风格,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母语不同,所学文化不同,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学习和思考方式等都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教学方式不能以固定模式进行,必须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来自于儒家圣人孔子在春秋时期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之中。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的因材施教,正是在“知人”的前提下进行的。宋代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论语集注》),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1]

一、民族文化与学习风格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

关于学习风格的定义,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一致的结论。托马斯・贝勒(Thomas・Bello)曾经说过,学习风格的定义几乎跟这一理论的研究者是一样多的[3]。尽管研究者们在定义的理论上各持己见,但大家都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常用的、稳定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论与研究目的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多种分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类型:感知型、认知型、情感型和个性学习风格[2]。

(二)民族文化与学习风格的关系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成员因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等的同一性与相似性,往往会形成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共同体的群体人格,即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社会与他人稳定的、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4]民族性格具有一些核心的特征。首先是独特性与表征性,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特性和性格特性,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这种独特性经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是稳定性与继承性,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受本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民族信仰和民族意识等的维护及不断强化,并代代相传。最后是功能性与可变性,性格决定命运,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在逆境或外来侵害时,能同舟共济、同仇敌忾则是民族性格功能的体现。然而,民族性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适应新形势,就必须变更以前的行为方式。[5]

(三)文化差异形成的不同学习风格

瑞德(1990年)发现,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风格上有显著的差异:中国学生和越南学生会倾向于视觉型学习风格。Anupam Jaju(2002)等人调查研究了美国、印度和韩国三个具有不同文化传统国家的商学院的大学生学习风格特点。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群体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美国学生更偏爱反思性观察和具体经验型的学习风格;印度学生倾向主动实践和抽象概括化的学习风格;韩国大学生则偏爱反思性观察和抽象概括化的学习风格。韩国民族性格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客观地概括为以下几方面: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竞争性强,序列意识,尊重传统文化、坚韧、顽强又急躁、刻苦而认真、重视感情,群体倾向明显、混合性。[2]

二、文化差异和学习风格,决定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的大学课堂来学习汉语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工作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面临这样一个难题:那就是怎样才能让在同一个课堂上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外国友人同时得到良好的汉语教育。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对外汉语教师而言,照本宣科、以我为主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现今的对外汉语教学形式,关注每一个外国留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他们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才有可能解决这个对外汉语教学中所面临的新难题。[6]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对外汉语教师要树立平等、包容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实际上是由多元文化背景组成的集体,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国家大小不同,种族肤色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也各有不同。外国留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而且留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受教育的程度、社会经历、职业等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教授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

(二)了解留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俗话说“知己知彼”,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学生。了解学生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也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了解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认知风格、文化背景和目的语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三)谙熟文化差异,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教学内容

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了语言差异。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

他们不仅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而且,历史上日本、韩国、朝鲜都使用过中国的文字。所以日、韩留学生,接受和理解中国文化就比较容易。

来自欧美、非洲等国家的留学生,属于“汉文化圈”外的学生,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反差,所以就需要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而在欧美国家里,“old”,除了指年长,其内涵却是指“衰老”,一般会与“人老珠黄”、“不中用”连在一起,他们不喜欢这样的称谓,而乐于别人说自己年轻。

即使同是汉文化圈,也有文化的差异。韩国人以白色为纯洁、高尚、吉祥,因而对中国人办丧事时披白孝难以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视龙为圣物。龙在汉民族文化史上历来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千百年来,龙是中华民族尊贵、权力、吉祥、昌盛的象征。

这些例子都反映着不同文化的差异,遇到这些文化偏差时,我们要本着求存同异、不偏不倚的态度来对待,切不可太主观。对外汉语教学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应持平等、冷静的态度。

总之,深刻了解民族文化差异及学习风格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因材施教,是个性化教学的根本,是未来教学事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只有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传播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洪波,2009(07):123

[2] 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风格与民族性格相关研究,韦书蕾,2012(4):5-6

[3] Andrea Honigsfeld,Rita Dunn.High School Male and Female Learning-Styl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Diverse Nations [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3:Vol.96,No.4 :19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