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21: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特色农业市场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赵泽琨在推介会上强调,
“服务三农,沟通城乡”是CCTV-7农业频道的定位和宗旨,也是农业频道承载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责任。近几年,频道重点打造了一批品牌栏目和大型电视活动,如Ⅸ致富经》、《聚焦三农》、三农人物推介活动等,提升了频道的收视份额和社会影响力,再加上频道良好的覆盖和贴近“三农”的鲜明特色,使得CCTV-7农业频道迅速崛起为全国强势电视频道,被业界同仁称之为“七套现象”。今年1~7月份,央视索福瑞收视市场竞争力分析显示,CCTV-7农业频道的城市观众比例达87.07%,观众规模3亿多人;乡镇观众比例达到86.92%,观众规模7亿多人,均排在全国第2位。数据说明,农业频道已经走人了广大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视野。
全国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沈坤荣教授和新日集团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胡刚在会上分别从市场研究和市场运营的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国农村蓝海市场的巨大潜力,分析了后危机时代如何做好逆势营销,从危机中获得商机。
央视一索福瑞客服总监肖珊、《致富经》栏目制片人冯克、《聚焦三农》栏目制片人屈哲、中心广告部主任张丹梅分别从专业化数据、节目创作及品牌建设、新型广告产品和政策等角度阐述了CCTV-7农业频道的迅速成长,展示了频道在农村蓝海市场的巨大影响力。
[3]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4] 陈 炜,刘志林.新疆农产品地域品牌发展策略分析[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7(3):5-9.
[5] 叶 凯,阿迪力・巴斯提,陈 肖,等.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发展的领域[J].农业科技管理,2011(6):9-11.
[6] 黎 凌,黄建全,解翠平.新疆自治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J].农业网络信息,2014(1):14-18.
一、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咖啡种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云南咖啡从分散种植逐步趋于集中,形成了普洱、保山、临沧、德宏四大核心主产区,主产区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省的85%以上。2014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83万亩,比2010年的64万亩增长3倍,产量11.8万吨,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99%以上。2014年咖啡出口48429吨,出口创汇14591万美元,出口创汇比上年略有增长,成为仅次于蔬菜、烟草的第三位创汇农产品,全省咖啡种植农户30多万户,咖农超过100万人,咖啡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根据全球咖啡的产销形势分析,到2020年云南咖啡种植面积有望达到250万亩以上,年产咖啡生豆20万吨,出口创汇3亿美元以上,总产值将突破350亿元。
在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出口创汇额迅速增长的同时,咖啡企业也同步壮大。据数据资料显示,目前有12家省级咖啡龙头企业,云南省已有18家咖啡加工企业获得了全国QS质量认证,全省咖啡初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超过2万吨。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云南省咖啡产业竞争力分析
1、生产要素分析
云南省西部和南部地处北纬15°至北回归线之间,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地形以山地、坡地为主,且起伏较大、日照充足、雨量丰富、昼夜温差大,与世界优质咖啡盛产国哥伦比亚的自然地理条件极其相似,特别适合小粒咖啡的生长。在土地资源方面,云南热区土地面积达8.11万平方公里,其中适宜咖啡种植的耕地面积约34万公顷。目前尚有大量的咖啡宜植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为云南成为全国产量最大、品质最好的咖啡产出基地奠定了基础。
2、需求条件分析
(1)国外市场需求
云南咖啡生豆主要出口欧美、亚洲、俄罗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是云南省小粒咖啡的主要消费市场,其中德国是云南咖啡豆的最大出口国,比利时、法国分别是云南咖啡豆的第二、第三大出口国,此外,美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对云南省咖啡生豆的需求一直较稳定。
(2)国内市场需求
据资料显示,中国咖啡年人均消费量仅为50克,不及西欧等咖啡消费大国人均消费量的1/100。欧睿国际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消费约45亿杯咖啡,远低于北美1339亿杯的水平,从2014―2019年,预计中国咖啡消费量将增加18%,而美国只会增加0.9%,中国消费市场的规模和吸引力,使得咖啡加盟行业正以25%的速度增长,也让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开始入驻中国市场,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已有823家店,希望到2019年能达到3000家。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分析
随着咖啡种植规模的扩大及前期建设与发展,云南咖啡加工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云南省已培育出一批咖啡生产加工企业,咖啡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2011年云南德宏后谷咖啡公司建成1.3万吨速溶咖啡粉生产线,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深加工与研发基地,已获授权的3件实用新型专利在公司建成投产的深加工生产线中全面运用。目前普洱爱伲咖啡公司已建成国内最大的焙炒咖啡生产线,德宏后谷咖啡公司已建成速溶咖啡生产线4条,年生产能力11000吨。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性对手分析
(1)产品开发
云南咖啡要想在世界咖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另辟蹊径,开拓属于云南咖啡的新“蓝海市场”。在这方面,普洱咖啡研究所已经迈出了开拓者的领先步伐。他们以科技为引领,依托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与企业结盟,细分咖啡消费市场,开发出了区别于星巴克、雀巢等国际大牌的咖啡新产品,如速溶纯珍核桃咖啡伴侣、咖啡核桃乳饮品等,改变了消费者对传统咖啡产品的认识,获得了大批新老顾客的青睐。
(2)市场定位
近两年,云南咖啡市场流通最大的亮点是通过电子商务这一渠道销售咖啡系列产品的数量增长迅速。零售商在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当当网、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络店铺,或分销或直销云南咖啡系列产品。超市、百货商场、便利店等传统分销渠道和咖啡馆、咖啡连锁店是云南速溶咖啡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云南咖啡烘焙豆和烘焙粉产品主要是通过咖啡馆和咖啡连锁经营店进入销售终端,有少数通过咖啡专卖店的方式进行销售。
(3)战略行动
后谷咖啡公司沿着“速溶咖啡+贴牌加工+超市”的大众路线,以速溶咖啡为主打产品,以自主和贴牌加工为发展方向,以超市为主要销售渠道,走大众化消费路线,扩大市场规模。普洱爱伲咖啡有限公司积极探索“顶级咖啡+咖啡庄园+咖啡馆”的精品路线,以开发顶级咖啡品牌为着力点,以建设咖啡庄园为载体,以布局大城市咖啡馆为切入点,营造咖啡文化氛围,打响曼中田咖啡品牌,走精品形象路线,打造咖啡品牌内涵。
5、政府扶持因素分析
云南省政府2009年制定了《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中把咖啡列为生物产业中的重点产业。2011年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作为指导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纲要。国家也十分重视云南咖啡产业发展,2007年农业部制定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把云南西南部列为咖啡发展的重点区域,采取多渠道、多种方式支持云南咖啡的种植、加工和科研能力建设。同时,西部大开发、科技兴农、退耕还林、生态保护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国家宏观政策也为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6、产业发展机会分析
中国进出口银行云南分行作为一家支持国际经济合作的政策性金融银行,近年来大力支持云南咖啡产业,累计投放了27亿元,支持面从种植、加工、销售等多环节到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从咖啡品牌打造到支持企业深加工发展,为云南省咖啡产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参与国家“一路一带”战略,进出口银行以咖啡为载体,打造全新的中欧国际货运通道,开创了云南通往欧洲各国贸易大通道的里程碑。中欧专列的开通一方面为将云南打造成全球咖啡仓储中心成为可能,通过支持咖啡出口国际专列,可以把云南打造成亚洲乃至全球咖啡产业的采购集散地;另一方面开辟了云南通往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大大缩短了从云南到欧洲的货物运输时间,使咖啡国际贸易更加便利,加速了贸易资金的周转,也为更多东南亚国家的货物出口提供了通往欧洲的通道。
三、提升云南省咖啡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制定规范化的栽培管理规程,出台统一的行业质量标准
云南咖啡单纯依靠产量竞争难以在世界咖啡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云南要将咖啡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咖啡产业,必须走优质、精品咖啡的发展之路。为保证咖啡种植和加工质量标准化建设的推动,建议如下。
(1)培育组建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的咖啡产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和农科教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科技攻关。
(2)在咖啡生产种植的适宜区或优势区建立咖啡标准化生产建设示范区,加强政府、企业对咖农的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进行种植和加工质量标准化试验、示范和推广。
2、建立市场开发与产品开发联动机制,开辟咖啡市场新“蓝海”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在市场。确立市场驱动的产业发展战略、加速产品开发商业化进程、开辟咖啡市场新“蓝海”领域、培育自主市场,是实现云南咖啡产业升级的关键。
(1)成立省级咖啡市场研究部。成立专门的市场研究部门,由学术界、企业界的战略管理专家组成研究团队,独立开展市场调研;或借助外部管理咨询服务外包,寻找消费者需求和引导消费需求,挖掘咖啡市场新“蓝海”,创造云南咖啡新市场,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咖啡市场竞争结构,实现成本驱动发展战略向市场驱动发展战略转型,以咖啡市场开发带动咖啡产业开发。
(2)建立咖啡新产品孵化基地。应充分理解和运用现代竞争战略理论,打好云南咖啡的差异化和专业化之牌,从现有和潜在的消费者需求和驱动出发,不断研发新产品,并为新产品的商业化创造良好的孵化环境。
3、推进咖啡电子交易中心建设,改变市场弱势地位
创新咖啡传统的流通方式和交易模式,通过电子交易促进市场信息对称,改变目前云南在咖啡交易中的弱势地位,积极争取成为价格形成中心,获得咖啡价格的话语权。
(1)尽快搭建咖啡现货交易平台。加快方案设计和规则制定,尽快搭建咖啡现货交易平台。咖啡现货交易平台下设包括收储(由第三方及银行监管的)、仓库、物流和拍卖中心,同时在普洱、德宏等咖啡主产区设立分中心。
(2)构建云南的咖啡期货交易平台。在现货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咖啡现货交割并逐步扩大交易量,待现货平台充分发育后,构建属于云南的咖啡期货交易平台,使得云南咖啡豆价格权不再受制于美国期货市场,通过金融手段来抵御各种风险。
4、借力云南旅游产业优势,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咖啡馆和咖啡庄园
云南咖啡发展可借力云南旅游休闲业的发展顺势而上,建设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咖啡馆和咖啡庄园。
(1)建设一批咖啡庄园,实施“点”的布局。将咖啡庄园的建设与云南旅游线路的安排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咖啡庄园可以分流部分游客的住宿、休闲需求。
(2)建设一批咖啡馆,完成“面”的覆盖。与咖啡庄园相比,咖啡馆的布局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各旅游景点、各交通枢纽均可实现,作为云南咖啡的窗口,咖啡馆有助于树立和传播云南咖啡历史和云南咖啡文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3902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府规制办法,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缺乏特色、商业化与环境污染是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何景明(2005)分析了成都“农家乐”这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农家乐”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可能的转变做出分析。
黄亮等(2006)在研究西双版纳傣族园时也提出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并指出民族文化生态游是一种符合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模式。王云才(2006)分析了当下乡村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乡村旅游产品的新模式。王铁,张宪玉(2009)对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开发的决策路径研究,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是城市周边乡村地区发展旅游的一种模式。文章的研究结果指出了影响这一模式开发的主要因素,并为城市周边的乡村是否可以开发以及如何开发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提供指导意义。张骁鸣,保继刚(2009)运用“起点―动力”假说解释了乡村为何要选择旅游这条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以及为何要转变为旅游为主导的乡村。Baoren Su(苏宝仁)(2011)研究了中国乡村旅游,选取六个不同的地区,提出了六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且分析了“农家乐”这一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解释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2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
新乡市坐落在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山,地理位置优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驰名的农业及名优特农产品、充足的劳动力,造就了新乡美丽而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
近年来,休闲农业在新乡市得到迅速发展,休闲农业模式也不断丰富,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田园农业休闲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成功例子主要有卫辉市唐庄的万亩桃园、封丘县的万亩金银花、新乡县龙泉的千亩黄金梨园等田园农业游,获嘉县花卉、长垣县仪隆观赏林苗圃等园林观光游,牧野区的家庭菜园开心农场的务农体验游等。二是农家乐休闲模式。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等休闲活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和城市郊区。主要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三是科普教育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标准化基地、农业产品和农史展览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成功例子主要有新乡县龙泉村的龙泉苑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封丘县的美日康树莓博览园的农业博览园等。四是回归自然休闲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北太行的山水、绿色森林、黄河湿地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功例子主要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
目前,新乡市已建成以休闲度假、观赏观光、农事参与、农耕文化、高效农业、民俗风情为主的休闲农业点187个,从业人员3227人,年接待游客99.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利润9530万元,从业农民年均纯收入9750元,较新乡市农民平均纯收入高2000余元。
二、新乡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市场条件
休闲农业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休闲方式,它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享受乡村风情、体验异质文化、购买生态产品的时尚需求,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自2004年以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介,新乡市域外游客比重由2004年的38%增加到目前的65%。随着新乡太行风采和国际水平攀岩基地为基础的旅游大发展,新乡市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国际游专线,入境游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二)资源条件
新乡市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独特、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对市场有强烈的吸引力。其资源优势包括:①丰富的原生态自然资源。②广阔而独特的产业体系。新乡市产业体系涵盖农业、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多种行业,并呈现出许多亮点。③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新乡市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原生性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
(三)社会条件
新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大力支持。其支持主要来自:①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辅助解决三农问题,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②金融体系和投资企业的支持。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优惠政策引导下,为了迎合休闲农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契机,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通过投资休闲农业的方式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③农村居民的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让农民脱贫致富,因此农民对休闲农业的支持不言而喻。
三、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地位不突出
目前,传统农业在新乡农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休闲农业处于自发状态。虽然近年来新乡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关注不够,并没有从政府层面确定休闲农业的产业地位,导致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和旅游业的“副产品”。
(二)缺乏科学的规划
政府和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开发缺乏市场研究和科学规划,导致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单一、产品项目雷同。近年来,新乡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为采摘园、观光园和农家乐等有限而雷同的产品形式,创新不足,特色不够,精品极少。
(三)休闲农业保障体系的缺失
休闲农业是一个融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环境、工商、质检、建设、国土、公安等政府部门,但是这些政府部门并没有一个针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统一标准和尺度,经常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尺度不一的现象。新乡市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从整体上看素质偏低,服务意识缺乏,文化水平较低,也缺乏管理休闲农业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四、新乡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一)做好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组织编制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并做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等休闲农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二)着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结合本地实际,着手制定休闲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重点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四)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要逐步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安排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级(包括市级)以上的休闲农业示范单位建设。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客观的说,荆州获此荣耀当之无愧。荆州市淡水资源丰富,现有水域面积531万亩,占版图面积的四分之一。2009年,全市水产放养面积达211万亩,水产品总量达到104万吨,渔业产值116亿元,淡水水产品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地市州第一位。
然而,遗憾的是,荆州淡水渔业在全国还缺乏知名度,缺乏全国性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反观福建海水渔业,已诞生了海霸王、海欣、海王、安井等全国性品牌,市场优势明显。
荆州渔业的现状,恰恰是中国绝大多数区域农业的写照:有历史、有资源、有规模,但缺品牌、缺集群、缺价值。
一切正在改变!随着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等国策的推进,以及农业产业化、农业品牌化的产业政策的引导,更重要的是,以安全、品质为核心的农产品消费升级的到来,引发了厨房餐桌食品品牌革命的兴起,中国第二次农业革命已经到来。
这是中国农业的历史性战略机遇,也是城市发展的新资源新载体新路径。城市经营者们也都积极思考和行动,重新审视自身,找寻撬动未来发展的新支点。荆州市的做法可见一斑。
交易会上,荆州市重点打造的企业品牌大明水产(渔悦品牌)以及集体品牌“洪湖渔家”精彩亮相,此次交易展示会共有来自北京、广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全国16个省市的293家水产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科研推广机构以及沃尔玛等大型采购商参会参展。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省、市25家媒体对开幕式进行了报道。“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的旗号已经竖了起来。
当然,他们有更大的企图和野心:
“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渔业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水产强市、打造淡水渔都”为目标,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中国淡水渔业经济第一强市、长江流域绿色水产品加工先进市和江汉平原渔业观光旅游示范市。”
近年来,“农业搭台、城市唱戏”的城市营销模式在全国非常流行,现在,城市营销开始进入农业时代:
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郑州农博会、攀枝花金芒果节、定西马铃薯大会、青浦白鹤草莓节、阳信梨花会、蒲江首届中国采茶节、肥城第九届桃花节等;
定西建设中国薯都、杞县建成中国彩色大蒜之都、浦江是绿茶之乡、西峡是香菇之乡等;
仿佛一夜之间,城市营销从“上天”到“入地”,纷纷进入农业时代。老娄认为,对于大多数有着特色农业和丰富地产的城市而言,这的确是明智而有远见的回归。中国本来就是世界农业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处在一个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升级、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农业是未来20年的黄金产业。正如温总理所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所以,这是大势。善借大势者,成大事。
如东县地处江苏沿海地区,人口一百余万人,140万亩耕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
1.高效农业建设得以加快
在种植业生产上,一是形成以瓜果蔬菜、栽桑养蚕两大主导产业为主的五大特色生产板块。分别为15万亩“四青”作物和出口蔬菜生产区;15万亩西瓜、冬瓜生产区;1万亩水生蔬菜、特色蔬菜生产区;2.5万亩果品生产区和6万亩蚕桑生产区。二是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取得进展。2009年新增高效规模设施种植项目17个,新建标准钢架大棚2370亩,总投入达4460万元,其中新增连片面积20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设施种植园区7个,总面积2185亩。三是高效农业总体水平有了提升。2009年新增亩收益2000元高效农田面积5.6万亩,全县高效农田总面积达4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
2.质量农业水平得到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一是以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持续上升,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由2003年85.6%上升到2008年的99.8%;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全县已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市级3个、县级30个,覆盖种植面积41.5万亩,畜禽近800万头(羽)。品牌农产品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3.项目农业建设取得成就
项目农业建设一直是农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争取资金数量取得突破。近五年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2000万元。二是争取项目层次得到提升。数量上从2007年的不足20项到2011年超过40项。
4.生态农业建设进程加快
一是围绕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加快推进绿化造林工程。2010年,全县林木面积达46.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6.38%。二是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到2008年底,全县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985户、建设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项目26处。同时,切实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引进并实施秸秆发电项目,基本消除室外焚烧秸秆的现象,有效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围绕实施“三清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县创建。
二、问题
1.现代农业建设推广体系面临线断网破
由于体制原因,一方面乡镇技术人员编制不足,高效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人员紧张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非专业技术人员挤占编制,专业技术人员调着它用,专业人员比例下降;其次因费用等因素制约,镇级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长期得不到更新提高,无法担当结构调整的重任,加之新生技术力量难以进编,农技服务后备乏力,村级农技员几乎名存实亡,实用技术到位率、入户率低。
2.现代农业建设主体数量减少素质低下
年龄较青、文化较高的能转移的基本都已转移,留下来的基本是年龄大、能力差、素质低,还有一部分“留守”妇女,根本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80%的农户一户3-5人,2个劳动力,基本上都以出去打长工或在家附近打短工为主,真正在农村种田的大多年龄老化,且劳动力素质严重下降,很难适应新技术的推广。
3.土地流转已成现代农业发展制约瓶颈
目前,我县户均承包耕地4亩左右。种植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比仅15%左右,应该说,土地收益对农民影响很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依存度也很低。但是土地流转却不理想,原因主要有在三个方面,一是保守意识浓。长期以来,土地作为农民的命根子,他们把能否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看得很重,多数在其它产业就业的农民即是完全请人耕种也不愿将田地交给别人去经营。二是嫉富心理重。相当部分农民由于小农意识浓厚,对别人在田地经营上获得成效心理上难以平衡,行动上也很少给予任何支持,即便是流转收益超过自己经营田地的收益也不愿将田地转让给种养大户去经营。三是法律知识少。大部分农民由于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实质了解不透彻,不肯轻易将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怕一旦转让出去很难再收回。导致了全县《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比颁布实施前流转规模反而减少的局面。因此,土地流转难已成为制约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4.环境改善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当务之急
畜禽规模养殖的无序发展、布局不合理和无害化处理不到位,给环境保护增添新的压力。近年来,由于生猪价格高,养猪业出现暴利时代,办一个猪场只需一年多时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的范例比比皆是,从而吸引了许多跨行业的“老板”投资于养猪业。随着上海和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其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力度也随之加大,上海近郊、苏南太湖沿岸已清除畜禽养殖场,远郊严禁新建畜禽养殖场。介于上述原因,上海及苏南的养殖企业把南通作为首选发展空间。这给南通发展畜禽规模生产带来机遇,但处理不当,也会给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县生猪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只占30%,而家禽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处于空白。同时,新上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原有工业企业“三废”没有得到遏制,新增工业企业又未按“三到位”及时上马的情况下,使农业生产环境雪上加霜。在农业内部,由于秋季治虫和养蚕季节重叠,再加上治虫方法由手工喷雾器变成机动弥雾机,蚕儿中毒事件也是防不胜防。高效规模生产难得一方净土。
三、对策
1.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瓜果、蔬菜、水产、畜禽等优势产业,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開发新产品,拓展产业链,努力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农业特色强镇、强村,促进农业结构良性循环。二要发展品牌农业。以农产品质量为中心,借鉴工业质量标准理念,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农业快速发展。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培育若干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三要拓展农业功能。充分挖掘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功能、丰富生活的功能、涵养生态的功能、传承文化的功能,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2.着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一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促进土地等资源向大户、农场、专业合作社集中,努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二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扶大扶新,扶优扶强,引导企业从生产经营、产业经营逐步向资本经营转变。重视国内外市场的研究,引导企业从重生产向重市场研究和開发转变,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进入流通领域,以市场经济的方式组织生产,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三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积极開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四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3.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涉农企业開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内在动力。二要明确农业科技发展目标,逐步实现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大力发展标准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创新种植模式,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提升种子种苗业,加快农业机械化,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三要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组建由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科技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生产过程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4.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型农民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在19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为满足人们对舒缓工作压力,体验乡村生活,享受悠闲宁静的需要,产生了生态休闲农业这一经营模式,随后又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早期的生态休闲农业一词是由农业(Agricuture)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组合起来翻译的,即包含农业和旅游两个方面,而现在更大程度上是指在农业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经营活动等,并强化农业结构调整、技术提升等内容,从而既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又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到现在其规模已经日趋壮大,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8月,我国农家乐的经营数量已经超150万家,较大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各地园区年接待人数超过4-5亿人次;在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方面的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以上,带动了1500万农民受益。另外在休闲农业的经营类型上也先后形成了民俗村、农家乐、采摘园、特色农庄等多种形式,为进一步加深现代农业产业开发提供了指引。
生态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包括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及经营者的资金、技术等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够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将农村的山林、草地、水库等,开发成供人休闲参观、娱乐度假的旅游景点,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在此基础上,生态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贯通发展,打破产业界限,实现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产业收益,形成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新兴产业。另外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合理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部分产业转移,即通过提供相关的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岗位,实现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也为农民就业创收提供了有益途径。
1 当前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思路存在误区,创新理念不足
目前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利用当地资源推进生态休闲农业,但是在发展思路上存在不足,很多火爆的园区仅仅是拿农业做旅游。如建民俗旅游点、建农业采摘园区、农家乐等,靠门票或饮食收益来发展,却忽视了将生态休闲农业作为新型产业来深入挖掘其经济价值,很多休闲农业园区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创新而逐渐衰败,更别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这说明当前我国的专家学者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尚缺,各地政府也普遍缺乏对生态休闲农业经营的实践性指导,从总体上来说,当前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者还缺乏创新思维和开发理念。
1.2 项目设计缺乏规划,重复现象严重
自改革开放伊始,在市场需求拉动下,我国各地的生态休闲农业开始自发发展起来,地方政府希望借助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来激发投资者的热情,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普遍看来,各地目前发展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项目多以农家乐、采摘园等为主,项目单一,无特色,内容重复,缺乏个性和文化价值,难以充分调动大众的消费热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地基层管理部门缺乏市场研究和科学规划,加上很多前期的投资者缺乏对市场的周密论证和规划,对当地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也没有仔细分析,对市场缺乏必要的调查与了解,进而造成了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1.3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投入不足
从表面上看,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先决条件是各地优势的农业资源条件,但是作为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顺利延伸,需要做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资金缺乏制约着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大多采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简单组合形式,还远不能体现生态休闲农业的深层次价值,但就实现这一组合收益而言,经营者在硬件的投入上还比较薄弱,以城郊或农村为据点的多数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在交通、水电、食宿等配套设施、安全条件、卫生状况等差强人意,难以形成回返游客群体。从这一点来说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仍需要在食宿设施、安全设施、卫生设施等建设标准上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
1.4 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水平有待提高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生态休闲农业主要以各地农民自主开发为主,有一部分在政府的扶持下正在积极推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但是由于园区经营者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缺乏管理经验,其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水平上,经营服务理念落后于休闲农业的项目开发,管理方式粗放,市场定位不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档次低、产业整合度低,缺乏可持续经营理念,因此,一方面,难以满足市场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也难以满足大众对生态休闲农业深层次文化和生态内涵的心理需求。从根本上来说,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的经营需要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1.5 开发人造痕迹过重,环境受破坏
生态休闲农业虽然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增加地方收入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但其本质上是以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和良性循环为基础的。目前,在某些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忽视其地方化、民族化和特色化的文化内容,而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味模仿外来文明,过分采用人工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对生态环境和景观进行破坏性开发,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有部分园区因为配套设施不完善,游客垃圾四处乱扔,环境卫生状况较差,也因此衰落而停业。
1.6 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效益低
在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增收模式,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贯通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类产业之间应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但就总体而言,当前的生态休闲农业忽视了各产业之间的联动,也没有充分发挥对相关产业诸如农产品种养业、农产品精加工业、手工艺品制造业、农产品物流业等的推动作用。另外就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内部而言,各地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大多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合作较少,产业链的整合力度不够,以致对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还远远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1.7 政府管理机制无序,法规不健全
生态休闲农业虽然是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快速发展起来的,但它作为产业综合性较强的新型经营模式,其宏观调控涉及农业、工商、旅游、环保等多个行业政府部门,但到目前为止,这些政府部门尚无针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统一标准和尺度,经常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尺度不一的现象。另外许多地方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尚未制定统一的全国性休闲农业管理办法。在诸如税收优惠、银行贷款、用地规划、食品卫生、安全保障等政策方面也没有具体政策法规。没有政策和法规,就难以进行常效管理,也难以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2 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整体布局、分阶段推进原则
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当前,各地政府应遵循目标管理的思想,分阶段实施,促使其产业价值逐渐实现。即需要按照整体布局的构思,明确近、中、远期目标,根据目标分解落实建设任务,过程中突出各阶段、各部门的建设重点,组成重点建设项目,再分阶段、分部门组织推进。
2.2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原则
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优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而,在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中,既要考虑到产业发展的经济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环境学的要求,不能以毁坏环境来获取不当的经济利益,即在园区的规划布局中,要进行合理的空间开发和适度的人工建设,一方面在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适度建设,最大程度上保留园区景观的原生态性,各种园区项目的经营活动要与自然和谐共存;另一方面也要确保产业价值的实现,既包括对国民经济收入的贡献,也包括当地政府、园区经营者、农民个人收入的增长。
2.3 突出自身特色
生态休闲农业既然是利用各地生态资源条件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就应该以特色资源作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物质基础,形成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在各地政府在进行生态休闲农业的规划布局中,应强调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以当地自然特色生态资源为中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和服务,凸显本地民族习俗、历史文化特色,科学合理地规划园区项目。
2.4 政府主导,经营者推进原则
在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政府和经营者应各司其职,发挥不用的作用,对政府而言,需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科学规划,明晰本地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特色等,加强系统协作,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来引导和支持,充分激发和调动园区经营者的积极性;对园区经营者而言,要能有效地将当地景观资源、风土文化、生态价值等内容进行整合,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方案,增强生态休闲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3 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良性发展的相关措施
3.1 全面科学规划发展方案
各地政府的基层管理部门应该从产业整合的角度,做好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在区域建设规划上优化布局结构,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和投资浪费。规划要突出特色,重视区域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形态定位,融入科技、高效、循环的新概念,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发展规划。
3.2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又要保证农业生产、休闲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将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为一种造福大众、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以“农”为景,而非毁“农”造景,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园区整体环境的优化和美化,改善硬件环境设施,增强民众珍惜资源、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3 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及季节特点,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各地发展生态休闲农业还要注重特色开发,展示地方特色,反映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及时调查了解大众的消费心理,明确市场定位,优化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和结构。
3.4 积极发挥产业联动作用
2005年2月11日,##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第二批世界地质公园,成为##省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获得了##历史上第一块世界级旅游品牌。##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对##旅游业发展来说,既是新突破,也是新起点。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紧紧抓住“申世”成功和京福高速公路2005年底全线通车的两大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实现“四个转化”,促进##旅游业有新的发展、新的跨越。
一、将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发展旅游,客源是根本。要紧紧抓住##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这一契机,精心组织实施营销策划和品牌策划,树立良好市场形象。一方面,要创新宣传促销手段。以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公众媒体为主渠道,集中财力,加大##世界地质公园的公众宣传力度,利用“申世”成功和高速公路开通之际,配合省、市策划开展世界地质公园开园揭碑、国际丹霞地貌科技旅游开发研讨会、京福高速公路##二期通车庆典和全省生态文化旅游节等大的、有影响的主题活动,大张旗鼓进行宣传造势,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千古丹霞、灵秀##”品牌,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另一方面,要强力拓展客源市场。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市场研究不同的市场开发战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重点要加强在闽东南、上海、江浙、北京、广东以及京福高速公路沿线目标客源市场上的促销,主动进军北方及港、澳、台、海外市场,扩大客源市场幅度半径,增加客源总量,力争全县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30%以上。
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立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精品,迅速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一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世界地质公园面积492平方公里,自然景观异常丰富,以水上丹霞、峡谷群落、洞穴奇观、原始生态等为主要特点,已开发金湖、上清溪、状元岩、猫儿山、九龙潭、金龙谷、##古城七大景区,每个景区各具特色,都是精品。要继续按照世界地质公园建设要求,做到规划先行,保护为重,完善提升现有景区,高起点开发新的景区,适应游客需求,真正把##建成一流旅游目的地、一流世界地质公园。二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三大文化(即地质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建设三大博物馆(即##地质博物馆、尚书第博物馆、街展览馆等),做足旅游文化文章,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形象。三要发挥县城优势。##县城是历史古城,既是县域中心,也是游客集散地、人文游览区,是旅游区建设的重点。要坚持把城区当景区建,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城的定位,加大特色县城建设力度,突出抓好##古城综合开发、三星级##大酒店等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旅游重点项目和省道205线##段改造、上清溪旅游公路改造等以县城为中心通往各主要景区的旅游公路项目建设,提高旅游区接待能力,改善可进入条件,全力打造##最美丽的山区县城。
三、将自身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跳出##看##,注重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格局中找准##旅游发展定位,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全市旅游发展格局,加强旅游区域协作。一要加强与三明其它旅游区的合作。借助##世界地质公园品牌的影响,加快把三明碧水丹山、红色苏区、客家文化、城市风光、绿色之旅等产品特色有机融合起来,实行联手促销,把##建成三明“生态旅游胜地”的主体景区和龙头,为三明旅游发展作出应用的贡献。二要加强与武夷山的合作,形成强势旅游区域。目前,##仅有的“双世遗”、世界地质公园两个世界级旅游品牌都在闽西北,可以说,闽西北是##旅游资源最丰富、品牌最集中、品位价值最高、发展前景最好的区域。要主动靠前,举办武夷山—##世界品牌牵手日等主题活动,争取与武夷山共同组建“闽西北绿色旅游联盟”,建设无障碍旅游区,客源互送,利益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变单体优势为群体优势,打出在全国乃至海外都叫得响的的拳头产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三要加强与江西、龙岩等知名红色旅游区的协作。##是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红色旅游工程”机遇,尽快将##编入闽赣两省区域红色旅游重点线路,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竞争力。版权所有
四、将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申世”成功,为加快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旅游兴、百业旺”,要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关联功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以旅游为龙头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一要依托旅游加快发展要素产业。重点发展购物和旅游娱乐业,尤其是扶持发展一批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加快开发富有##特色的土特产品、手工艺品和纪念品,把购物引入旅游线路,扩大和刺激旅游购物消费。同时,规划建设旅游美食、文化娱乐专业街区,辅之以旅游文化节庆项目,活跃游客文化休闲活动,促进游客消费。二要依托旅游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找准工农业与旅游发展的结合点,鼓励兴办开发一批参与性强的农业旅游、工业旅游项目,引导推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信息、金融、咨询等服务业在为旅游提供服务中谋求更大发展,促进三次产业互相渗透、共同发展。三要依托旅游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旅游促销、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人才、产业等交流与合作,着力策划、包装一批优势旅游项目,以特许经营、转让、承包等方式,加强招商引资,千方百计突破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借助外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四要依托旅游大幅增加群众就业。发挥旅游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的特点,通过扩大旅游规模来扩大就业规模,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来完善就业结构,通过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来建设就业体系,通过扩大旅游消费市场来推动就业市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场形成了经营的新格局,并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职工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阶段,总局、分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既是考验,也是机遇。我们要善于把握机遇,从实际出发,瞄准龙头企业真抓实干,切实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推动农场现代化大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立足当前,正视差距,正确分析我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近年来,农场紧紧围绕种植户增收这一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壮大龙头企业,使全场经济持续发展,职工收入稳定增长,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旱改水”17万亩,使水田总面积达到23万亩。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投资1270万元,新建大棚集中育秧基地18个,大棚2700栋,新打机井1100眼,新购75吨浸种催芽大型设备1套、小型设备190套,投资500万元对农田渠、沟、涵、路、电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投资800万元新建晒场73000平方米;投资750万元新建供搬迁居民使用的仓储库房15000平方米。三是实现了农机装备的进一步更新。投资650万元分别在向阳和城西管理区建设高标准农机服务中心各一个。投资6800万元更新农机具1774台套,其中高性能水稻插秧机195台,气吸式播种机6台,3316联合收割机42台,凯斯6088联合收割机4台,大马力机车6台,全场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6.35万千瓦。四是农业科技推广和认证工作进一步加强。重点推广了大垄密、水稻钵育摆栽、大豆行间覆膜、原垄卡种等新技术13项,完成航化作业53万亩,投入防雹增雨费用16万元,承担的玉米、大豆国家高产攻关项目全部通过验收,51.9万亩作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万亩作物通过有机认证,10万亩玉米被农业部认证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五是全面治理农业生产环境,农业标准化水平得到提升。在农时标准化、农机作业标准化、田间管理标准化、“五边”治理标准化等工作上实行跟踪管理,建立了场领导包片、科室包队的管理机制。六是结合通村公路建设,着力打造6条风景线,投资460万元建设观光农业,以增大绿量和常绿树种为核心,完成绿化面积2510亩,绿色通道4条80多公里,绿色城堡2个,绿化畜牧小区1个,加宽绿化带10公里。七是以加强居民组整体拆迁后奶牛、生猪饲养管理为重点,完善规模饲养场建设。
但应该看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龙头企业的发育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产品单一;品牌意识不强,真正称得上名牌、拳头产品的少;受多方因素制约一些企业不具备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能力,无法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营体系。二是产业布局不合理,规模小。三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很难落实。因此,我们既要正视现实,更要看到我们的成绩和发展优势,增强信心,抢抓机遇,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摆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二、提高认识,明确方向,正确把握龙头企业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农业产业化经营,最根本的是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通过扩大职工经营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从而走出一条具有垦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关键环节,对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产业化的发展快慢,关键在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廷伸,实现多次增值要靠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多次增值要靠龙头企业;农业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要靠龙头企业。就目前而言,军川军粮酒业不断发挥品牌优势,不断开拓市场,做大做强白酒产业,到2012年,可实现10000吨白酒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4亿元,强有力地推进了农场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龙头企业在农业、垦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这种作用真正发挥好,在现代化大农业中发挥带头作用,在增加职工收入上发挥带动作用。
三、抢先抓早,把握机遇,在竞争中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在当前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龙头企业提供了做大做强的良好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