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8 16:26: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

篇1

1.心理档案信息元素构成。学生心理档案信息元素构成主要包括两方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信息和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信息。显然前者属于外在的、可见的信息,后者属于个体的、内在的信息。(1)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属于学生的背景资料,它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如城市学生比农村孩子往往更活泼,心理上更加阳光。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院系、籍贯、民族、政治面貌、爱好及特长、联系方式等),一般资料上学生个体的最大区别就在其出生和基本的成长环境。②身体状况(身高、体重、监控状况、既往病史、生理缺陷等),它关注生理状况对心理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有生理缺陷(包括身高太高、体重太重)的学生会表现得不够自信。③家庭状况(家庭结构和成员、父母职业及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生活费用、学费缴纳来源、是否独生子女等),主要了解家庭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它还应包括对学生家庭关系的信息,如近亲中有无精神病、近亲的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等等。家庭及近亲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对学生的心理有较大影响。④在校情况(学习成绩、挂科与否、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参加社团情况和担任职务、获奖情况、志愿选取与个人意愿是否匹配等),心理素质好、心理健康者在校一般较为积极。⑤人际关系情况,如师生、同学、家庭和宿舍关系,以及是否恋爱、与恋人的感情关系状况。人际关系不好的同学往往心理健康和个人品行上会呈现一定问题,如孤独、孤傲、狂躁等。⑥个人职业规划信息,如职业定位、兴趣、职业能力和个人的职业规划,以及对当前专业前景预测和认同等。⑦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它能反映学生的心理受压能力,如恋爱失败、父母离异、挂科或其他重大变故。(2)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这种内在的信息来源于各种心理测验和咨询记录及其他统计资料。心理测验注重对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现状、职业能力测试等的测评,心理咨询的内容相对广泛,如咨询时间、内容、咨询人基本信息、咨询人症状、交谈记录、心理问题原因分析、疏导措施及效果评价、反馈及其他跟踪信息。

2.心理档案构建方法。确定了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构成之后,就需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操作过程。结合实践及档案管理的一般原则,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1)准备阶段,此工作可以由学校心理中心负责,也可以由学生处、教务处负责。一般情况下为前者负责组织,后两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此阶段工作主要如下:了解学生性别、年龄及在各个院系的分布状况;根据不同的信息内容采用不同的信息采集方法,如基本信息可以采用网络填报或现场填写的方式,其他资料则可以采取班级现场测评、沟通交流的方式获取;选择合适的心理测试量表(如教育部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若现场填写还需要打印量表以及答题卡;对学生进行测评前的培训,因为测评要求真实,消除学生对测评存在的错误认识或对测评理解不到位而导致的信息失真。(2)信息搜集。静态信息的搜集比较机械,以班为单位,在强调测试的保密原则和注意事项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完毕就行。搜集方法有心理测验法、问卷法、档案法、观察法、访谈法、跟踪法,采集工作可以由社团、班委会、学生会等完成。不同的调查方法是根据建立档案的规模而定的,如只建立特殊学生的心理档案,就可以采取访谈法、跟踪法,如需要对全部学生建档,就需要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动态资料的收集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关键,其准确、全面性要求对动态信息的搜集方式灵活但不失系统性。其搜集方法有观察法、自述法、会谈法,或通过建立班级QQ群、校友录,或采用心理测验法、测评法等。(3)数据处理。不管静态还是动态信息,学生的回答都在纸上或网络上,但都需要将数据转换成便于分析和测评工具如SPSS、EXCEL等进行分析。在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根据心理测试量表进行数据筛查,用软件统计整理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名单。(4)教育引导、干预、矫正。重点针对那些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或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干预,如采取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予以指正,给他们更多的思想开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问题相对严重的同学还需要进行多次、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5)反馈。以上信息搜集及学生心理工作是否到位应通过实践证明,特别是针对那些有心理偏差或已经存在心理健康的同学,他们的心理矫治如有良好效果则证明方案可行。(6)将学生的所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资料建成心理健康档案,为以后的主动干预、咨询与心理教育工作做好资料储备。建档应根据档案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采取合适的信息存储方式与索引方式,如原始测评信息、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原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干预过程、干预结果与反馈信息都应作为学生心理档案予以保存。

篇2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教育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如可以从中寻找导致某一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从宏观上寻找教育、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可以为学校的分班教学、个别化教学提供前提条件;可以为弱智儿童、残疾儿童和超常儿童等特殊儿童提供鉴别、筛选和培养的措施;心理档案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兴趣爱好的信息,可以为丰富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正当心理需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还为从整体上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等等。

(二)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的水平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心理差异,以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能直接为教师提供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可以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加强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到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青少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归纳出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从而提出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另外,青少年心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为青少年心理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中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和概括,撰写论文,从而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三)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当代学生思想、个性特征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建构一套新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体系。近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青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德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有助于教师发现和诊断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有助于教师客观地了解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及行为上的发展水平,以便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与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了解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态度、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

(四)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纵向看,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一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或矫治,仍可以通过心理档案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个人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提供了重要保证。从横向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揭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揭示学生共性心理品质的问题,能促进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去进行教育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又称心理档案的项目,是指能从中揭示或了解到的有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的材料。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具体说来,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如下:

1.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基本情况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正确诊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

其二是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

其三是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

其四是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含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

其五是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如何、智力特点怎样,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智力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和数学智能水平如何,言语概括、言语推理、数学概括、数学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处于哪个等级;能力倾向鉴定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怎样进行教育,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及品德的特点等。

4.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

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怎样进行教育或矫治。

5.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动力状况分析、学习社会因素分析,怎样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

主要是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分析其适合从事哪一类工作,从而为学生作升学就业指导。

以上是学生心理档案的一般内容,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其中的内容。

三、资料搜集的方法

确定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后,就要搜集反映这些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学生资料的方法。按心理辅导教师是否参与学生活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按心理辅导教师在观察时是否借助于仪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对于观察的结果,可用下列三种方式作记录:

(1)评等法。心理辅导教师对所观察的特质或行为评定等级,比如学生对某种事物可以是不喜欢、不太喜欢、一般、有点喜欢、很喜欢,教师可以在预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级划圈。

(2)记录出现频率法。心理辅导教师将规定好要观察的学生的项目预先打印在纸上,凡出现了某种现象,就在这个现象的框上画一个"√"号。

(3)轶事记录。轶事记录是指教师把观察到的学生情况,以叙述性文字所作的一种简明的记录,包含学生的姓名、性别、年级、观察时间、观察事实及其发生情境的描述、教师的解释与建议等。

2.问卷法

问卷法是心理辅导教师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学生了解情况和征询意见的方法;问卷是按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出来的,由一系列指标、变量所组成的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如用书面问题、表格让学生回答、填写,可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借助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心得、笔记、作文、自传、各种作业、试卷、模型和其他创作作品等的分析,可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其中,自传分为主题式自传和综合式自传。主题式自传的内容限于个人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等。在对学生自传进行分析和解释时,要考虑以下问题:自传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一种情绪基调?自传中提及到哪些重大经历和重要的背景资料?在按时间顺序记载个人经历时有元明显的时间中断?有无逃避敏感问题的意向?等等。

4.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或其较亲近的人通过直接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和研究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通过谈话法,可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背景、过去的心灵创伤等。

5.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建立心理档案中最主要和最为常用的方法,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在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时首先要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其次要明确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

四、结果解释和心理档案的建立

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心理档案。

1.统计及结果解释

心理辅导教师要按照每一测验所提供的计分标准进行统计,并要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在计分统计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其次是将统计出来的分数赋予一定意义并将有意义的信息传递给当事人或其他教师及家长。在进行分数解释时,要参考常模资料、效度资料,还要考虑测验情境等其他因素。在向当事人或其他人报告时,一般只需告诉测验结果的解释,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使用当事人所能理解的语言;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进行比较;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提出教育培养建议

根据结果解释,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这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要根据结果解释,并结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首先分析其形成原因,然后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或辅导策略。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的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电脑软件式,文本式又有档案袋和专项卡片两种方式。电脑软件的形式,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学生心理档案的使用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为此必须正确使用学生心理档案。在使用学生心理档案时要结合学校、年级、班级和学生本人的特点来进行,要有整体观念,把学生心理档案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因为心理档案的各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说来,在使用心理档案过程中有以下要点:

(一)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反映出来的不同年级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分班、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可以研究每个年级的学生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在进行年级分班或班级分组时,可按照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也可根据其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在制定年级教学计划或班级教学进度时,也要结合各年级或各班的实际情况和智力特点来进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如通过分析某班学生心理档案,发现该班学生的智力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难度,放慢教学进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发展学生的智力放在首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等。对于各个年级或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则要开展全校性或班级的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团体辅导。

(二)根据学生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篇3

中图分类号: G27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67-2

0 引言

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其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档案工作者作为档案管理利用过程中的主体,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减缓和消除职业倦怠带来的身心消极体验,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促进档案事业的良好发展。

当前国内关于档案工作者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认同方面的调查分析,如张玲等从职业认知、职业技能、人际支持、价值实现、职业承诺、职业情感6个指标对对河北省某些省直单位的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张昱等则从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等维度对南京省直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变量与职业认同间差异的细化研究,揭示了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的特征和现状,以期通过建立良好的职业认同从而提升档案工作的绩效。

职业认同侧重于反映特定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中的工作因素,但档案工作者除了作为特定行业人群的职业认同外,还需要考虑其作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的全面建设。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作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能反应个体的社会适应状态,可以作为分析、研究和提高档案工作者全面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抓手。

1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主观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其中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而主观体验包括个体生活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体验两个部分。

纵观近年来有关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有袁萍萍从工作满意度的定义、档案人员工作满意度研究的意义、相关研究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做了梳理;朱伶杰等用对辽宁省档案系统内9个单位实地调查所得数据,重点进行了档案工作者工作满意度的总体分析和基于人口变量的差异分析。另有赵雪芹等对上海市各档案单位和部门的档案工作者从“身体健康”、“经济条件”、“家庭生活”、“工作现状”、“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的实现”等6个方面的九个维度(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和衡量整体幸福感水平的自述幸福感指标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以上研究关注主观幸福感中生活满意度的一个方面(工作满意度),或者是对各类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划分。威廉・佩沃特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总结表明,主观幸福感主要与个人性格因素、环境与人口统计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相关。

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有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从辩证法的角度主要可以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工作、家庭、社会等客观条件,内部因素包括自我价值感、人格成长、应对方式等主观因素。其中工作现状与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方式与自我价值感可以作为档案工作者相对一致的具有共性的内外影响因素。

1.1 外部影响因素

①工作现状。

档案工作相对烦冗,无论是档案的收集、整理还是档案的鉴定和利用,档案工作者每天面临数量庞大的案卷,与门类众多的案卷打交道,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在现代化技术手段日益发达的今天,档案工作者又要适应“无纸化”办公及档案利用频繁的新形势,工作量激增,领导不够重视,工作待遇、部门升迁相对缓慢的现实状况使得档案工作者的工作认同感和归属感降低,对工作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产生职业倦怠,这样的认知体验大大影响了档案工作者的幸福感。

②社会支持。

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录和见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但是档案的这一价值却不是在短期内可以看到的,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档案的价值并不了解,社会大众对档案的这一价值认可程度并不高。作为社会的个体,档案工作者的价值需要在社会中得到承认,需要群体归属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整个社会群体对档案价值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档案工作者社会地位的认可度,档案工作者的工作无法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产生偏离的价值观。在工作过程中,这样的价值观使档案工作者处于被动的工作状态,潜力和价值无法实现,对于未来的目标没有更高的追求,仅仅是满足于现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链接,降低了幸福感的体验。

1.2 内部影响因素

①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认知和行为反应。它包含解决问题、求助、退避、不良情绪发泄等维度。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的相关,并对主观幸福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获得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幸福感较高,而采用退避或者是发泄的应对方式,负性情绪体验较多,幸福感降低。

在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者既要对旧档案进行保存和维护,实现数字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又要适应档案利用群体提出的各种新要求,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与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不同,新的环境刺激,要求档案工作者要重新调试自我的应对方式,做好衔接。面临新的工作要求,不同的档案工作者的应对方式不同,获得的内心情感体验也不一样。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抑郁呈显著相关,抑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情绪因素。而抑郁这样的负性情感正是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得到的不良情绪体验。因此档案工作者采用何种应对方式关系到主观幸福感的获得。

②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在对自我的价值、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反映一个人对自我的接纳程度,是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黄希庭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高自我价值感的人对自我的接纳程度、自我评价及生活满意度都高,得到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更多向上、奋发的内在动力,对工作及生活有更多满意的评价,社会适应性更好。低自我价值感使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偏低,产生较多的负性刺激和消极情感体验。

档案管理本身的特性是一项烦琐但是并不容易在短期内看到价值的工作,该工作的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被发掘,而对于从事档案管理的档案工作者来说,长时间的无价值体验,削弱了个体的价值和存在感,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主观幸福感。

2 提升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策略

2.1 从外部上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档案意识直接关系着档案价值的实现,档案意识越高越可以促进人们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者工作的重视,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同和重视更加可以促进大家档案意识的提高。领导干部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工具,例如图书、网络、报刊等加大对档案工作的宣传,提升民众的档案意识,尤其是让大家认识到档案的潜在价值,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要加大对档案建设的投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提升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使档案工作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衬托,真正改变档案工作边缘化的现状。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尤为重要,无论是档案意识的提升还是多档案工作的投入,领导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档案工作者来说,领导的积极关注会潜在的提升档案的价值,档案管理人员从中的得到较多的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和热情开展档案工作。这样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档案工作者的主观幸福感。

2.2 档案工作者重塑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知

在现阶段,档案工作处于尴尬的境地,档案的价值人们不能在短时间内体会到。这样的现状直接导致了档案工作者地位低下,对自我的认可度降低,觉得从事档案工作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有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直接影响了主观幸福感。从自身来说,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三观,要看到档案工作的价值,要勇于实现自我价值,有研究表明档案工作者对自身目标实现的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达到了显著的相关,也就是说档案工作者对自身价值的认可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主观幸福感的体验,要相信档案工作的职业前景,在新的形势下,各种新需求都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档案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大环境,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对档案未来价值的预期,并积极的促进预期的实现,从而重塑自我价值,在此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价值体验,提升自我的幸福感。

2.3 档案工作者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

档案工作烦琐复杂,采用何种应对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者的内在情绪体验和对自我的评价。根据现有的研究,应对方式通常被分为两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消极的应对方式,具体分为问题解决、求助、合理化、自责、幻想和逃避。个体应对方式的使用一般都在一种以上,但每个人的应对行为类型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构成了六种应对方式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组合分别为:成熟型,即采用解决问题―求助;不成熟型,采用退避―自责;矛盾型,合理化与“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应对方式和“退避”、“幻想”等不成熟应对方式的结合。

档案工作的烦琐性和重复性容易造成不良的环境刺激,在应激情境下个体应对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获得。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会得到良好的情绪和价值体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带给个人不良的情绪情感体验。以往的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个体资源、社会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强调个体因素和社会支持。

档案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采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提升自我的人际交往机能,减少情境的刺激,提高情境的可控度。同时注重自我的修炼,多采用积极的认知评价,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提升主观幸福感。

3 结语

档案工作者作为档案工作中的主体,幸福感的获得会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档案价值的实现。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心理产生的体验和评价,影响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以上的几个方面,同时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很多的途径和策略。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的策略难免会有不足,以后的研究可以从实证的角度结合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因素对该问题做出更深的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郑雪.幸福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威廉・佩沃特著,李莹译.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09(06).

[3] 阚洁琼,鞠嘉t.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幸福值提升[J].社会心理科学,2012(12).

[4] 胡军生,杨烨,王登峰.自我价值感及其领域权变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02).

[5] 赵雪芹,胡佳茜.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以上海地区为调查样本[J].档案学通讯,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