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6: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幼儿德育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德育教育有利于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全面发展包含智力、品德、身体、性格、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性格、品德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好的性格、品德对个体实现全面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显示,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再好,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功,而那些成功的人也不全是聪明,但具有好的性格与品质。比如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坚韧的意志力、乐观的性格等等,正因为非智力性因素让其渐渐走向成功。但是,这些好的品质与性格需要从小来进行培养,幼儿时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期,假如幼儿从小就获得好的德育教育,让其思维、观察、感知、注意、记忆等多个方面处于活动状态,承受一定的挫折与困难,提升自我抗挫折、抗压力能力。
与此同时,良好的德育品质,也是实现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力量,调动起本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学会与同学交往技巧,实现幼儿各个方面健康发展。性格在人的个性方面非常重要,是勤奋、情绪等多个方面特点所构成。好的性格是幼儿成长的心理力量。性格的理智特点可以让幼儿在感知方面能根据自身需求,去感受事物,不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形成好的注意力与注意品质;思维方面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好的性格,能让儿童在智力与体力方面实现锻炼。活泼的性格能激发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参与各方面活动,实现幼儿多方面发展。幼儿已经呈现出某些特点,并在和幼儿接触过程中慢慢养成,因此,很有必要关注幼儿性格。由此可见,对幼儿实行德育教育,有利于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二、德育教育有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本身是一种历程,是从懵懂的生物个体,通过群体文化的学习、逐渐承担社会角色,形成个性,不断融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幼儿的社会化是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对幼儿加以引导与教育,摈弃丑恶行为,接受真善美的理念,提升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得情感、意识以及行为等多个方面能有效应对客观环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掌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待人接物、做事的基本规范,减少“问题儿童”的出现概率。
三、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情商
独生子女政策的逐渐推行,幼儿教育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呈现出任性、粗暴、约束等行为,虽然智力方面呈现出较大优势。这是由于家长包办一切,安排到位,大大挫伤了幼儿的独立性与积极性,让幼儿逐渐产生了依赖感,自理能力进一步降低;家长对幼儿行为不能进行限制,往往任由小孩处理,到处进行妥协,导致幼儿缺少自制力,让幼儿养成了任性性格。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使得德育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处在薄弱环节。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会出现习惯、品德上的不良问题,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时,幼儿园教育需要充分结合时下幼儿家庭教育的一些实际特点,对家长开展全面宣传,开展广泛性合作。幼儿的可塑性非常强,在克服自身的缺点,养成良好的品德以及性格方面,展现出好的操作性及效果。
四、德育教育有利于实现幼儿健康成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按照相关部门针对独生子女开展的调研表明,智力情况与身体状况说明,虽然在智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思想品德等多个方面却显得不如意。比如,家庭生活上的过分溺爱与观照,导致幼儿养成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家长的长期溺爱以及缺少理智性的道德教育,导致幼儿产生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里的玩具、图画书等都是他自己所有,不需要和别人一起分享,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再加上家长在家里过分的宠爱孩子,所有事情都是替孩子包办,幼儿的独立性与积极性下降。再加上父母对幼儿的一些行为过分的放纵,处处满足幼儿,导致幼儿的自控能力进一步下降,形成了任性的性格,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有效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利于其健康成长。
总之,重视幼儿德育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幼儿处在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强幼儿德育教育,既有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又有利于推动幼儿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实现幼儿健康成长,更利于培养独生子女情商,对提升幼儿教育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在教师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引导培养和强化,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常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没有好的常规就无法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常规培养是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做事稳重很有条理,但也有些孩子做事没有头绪,毛巾乱放,入厕拥挤,书包零乱,吃饭挑食,早晨入园后不洗手就用餐等等。就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通过一些活动引导幼儿分清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环境布置渗透德育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的行为,我们在园内的走廊、过道、活动室、洗手间、卧室、饭厅的各个环境中都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一种无声教育,对幼儿是一种很大的影响,如京剧脸谱、祖国在我心中、可爱的家乡内蒙古、节约用水、龟兔赛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等等。环境教育作为一种工具辅助教师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的教育,让幼儿熟悉可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了解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从而自然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孩子们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
三、利用生活中的节假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识态度,因此我们在节日来临之际开展教育活动,如三八妇女节对幼儿进行爱妈妈、奶奶、姥姥的教育活动,教育幼儿了解妈妈的辛苦,学会感恩,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给幼儿讲民俗故事,让幼儿了解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强化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国庆节、建军节、党的生日对幼儿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引发他们用心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用心去感受正义,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教师可根据目标设计各种动态的区角活动,在幼儿开展游戏时教师要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中,真实的品德行为表现,抓住时机,以自己的言行示范,教育幼儿学会忍让,有责任心、有同情心、团结友爱、不独自占有,知道幼儿园玩具是共享的,需要玩别人的玩具要征得他人的同意,懂得谦让,不争、不抢,采用寓教于乐形式,把教育内容纳入游戏活动之中。
五、在语言环境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幼儿在园时大部分时间是和老师、同伴在一起,幼儿的文明举止和礼貌待人等行为,是在良好的环境中形成的,从幼儿入园我们的教师就主动与幼儿打招呼,向幼儿问好,引导幼儿与同伴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教师首先注意文明礼貌用语,并教育幼儿不说脏话、粗话,对表现好的幼儿及时表扬,形成文明用语环境。
六、在劳动中培养幼儿学会自己事情自己做
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应从一日生活做起,幼儿本性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做任何事都受情感的制约和兴趣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劳动观念时应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兴趣,首先鼓励和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组织幼儿轮流值日,每天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放椅子、擦桌子、分碗勺、发放玩具及学习用品等等,使每个幼儿都有劳动的机会,在做的过程中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幼儿,以影响他人,开展自我服务竞赛活动,丰富自然角,幼儿亲自动手种植、端土、撒土、浇水,让孩子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都有成就感。
七、德育教育在安全活动中的重要性
首先对教师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在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通过录像、图片、情景剧、讲故事,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安全自救,让幼儿不随便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的东西,牢记家庭住址及电话号码和父母的姓名,教育幼儿怎样避免危险,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经常给幼儿讲解防止意外伤害,知道周围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问题提出
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话题之一,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德育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定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幼儿园为什么开展德育教育?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呢?
二、研究方案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
案例一:陈明是一个七岁的幼儿,从没上过幼儿园,早上要奶奶给他穿衣服,不穿自己就不会了。吃饭奶奶要喂他,不喂就不吃。上完厕所也不懂得洗手。有时奶奶不依他,他就会冒出一句“你这个老太婆,我不喜欢你”。他自理能力、文明礼貌、行为习惯都很差。
案例二:王鹏是一个七岁的幼儿,现在读大班。每天起床自己穿衣,奶奶要帮他,他就对奶奶说一句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儿园很受老师的喜欢,经常主动地与老师打招呼。他是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的好孩子。
三、研究分析
通过案例一、案例二的比较。同一年纪,上过幼儿园和没上过幼儿园的两个幼儿他们的德育水平是不同的,从而可以了解幼儿园为什么要开展德育。
1.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道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入手,儿童的社会化学习主要学习与人的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
2.重视孩子的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
上过幼儿园的王鹏在老师的教育下,各方面都比没上过幼儿园的陈明要强。良好的行为品格习惯的形成应从小培养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3.萌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萌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幼儿园的主要目标之一。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为自己是祖国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
四、思考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促进幼儿的德育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开始;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让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3.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
4.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我们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
5.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
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加强家园联系,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
从古至今,我国都非常注重培养人的美德,且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盛名。在我国古代典故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卧冰求鲤”、“孔融让梨”等故事中,涉及到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一定的美德,或知恩图报,或孝顺谦让。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将这些典故向幼儿们进行讲述,让他们能够从故事中认识到中华民族美德,并逐渐理解礼仪的含义,这样就有助于将中华民族的美德不断的传承下去。
1.2提升幼儿的交际能力
在幼儿时期,作为交往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只有当幼儿在懂得礼仪的基础上,其才能与长辈以及同龄人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其给别人的印象分就会大打折扣,同时这也不利于其与他人之间进行友好的相处。古人孔子有言:“不知礼,无以立。”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为: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礼貌礼仪,则没有能够立身的地方。因此可以看出对于人来说,礼仪学习意义非凡。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行为举止,并明白正确的礼仪表达是怎样的。只有学会尊重他人,自身才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尊重,因此教师需要在幼儿教育中,积极的促使幼儿与他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交际关系。
1.3促使幼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礼仪教育,还能避免现实生活中出现较多的小公主、小皇帝的现象。通过礼仪教育,幼儿就能明白如何感恩,同时促使自己的身心均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青少面误入歧途,均与其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具有很大的联系。并且由于年龄的增长,其自身的恶习没有获得良好的改正,从而对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礼仪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幼儿的身心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2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2.1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融入礼仪教育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一般涉及到很多的日常活动,且每天幼儿们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其性格的养成也会受到的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在幼儿教育中有效的实施礼仪教育,就必须在日常活动中融入一定的礼仪教育。幼儿园的老师首先需要培养幼儿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洗手;吃饭时不能到处张望;睡觉时间不能大声吵闹;玩具用完了需要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个人的物品用完之后需要整齐归放等。早上或者傍晚在幼儿园看到老师,需要向老师问好,如“早上好”、“晚上好”等。日常出行不让父母抱着等。通过这些小习惯的逐渐培养,幼儿就能慢慢的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2.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促使礼仪教育获得有效的实施,幼儿教师还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转变,并对礼仪教育加强宣传,同时积极的开展和组织一些内容丰富的特色教学活动,并为幼儿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礼仪的环境,这样就能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始终贯穿礼仪教育。例如,在礼仪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增设一些专题内容,来达到宣传礼仪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礼仪教育的专项活动,并利用自己的亲身行为将文明礼仪传授给幼儿们,这样一来,幼儿就能耳濡目染,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从而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2.3在幼儿的整个教育中贯穿礼仪教育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在开展礼仪教育时,还应注意在幼儿的整个教育活动中都贯穿礼仪教育,并且要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将礼仪教育的内容加以融入和渗透,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自觉的进行约束,同时还能将不良的行为习惯加以改正,从而学会做一个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幼儿在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学活动,或者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需要将其中包含的礼仪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并将礼仪教育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帮助幼儿们掌握更多的、更正确的礼仪。
2.4通过实践帮助幼儿巩固礼仪知识
在礼仪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礼仪教育除了进行礼仪知识方面的教育之外,还涉及到加强的实践性以及操作性内容。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向幼儿们讲解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们加强实践和操作,这样幼儿们才能掌握真正的礼仪知识和行为。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文明的程度也逐渐提升。而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礼仪教育的也有了更高重视。因此各个学校都需要加强学生们的礼仪教育。而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实施礼仪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幼儿们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从而实现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林慧 单位:福建省仙游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张琳.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傅媛蕾.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就餐礼仪教育的意义及方法[J].价值工程,2010(35):176-178.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125-01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对心理学有研究的人都知道,0-6岁这一阶段的孩子的记忆力是超乎人们想象的,相当于成人的200%,可见幼儿在生理期的大脑发展之迅速。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一、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1、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逐渐形成。这段时期的幼儿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相反若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改正。
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身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进行正确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有的家长一天到晚抓孩子不放,管头管脚,结果孩子还是成绩不好,品行不端,。有的家长看上去不那么管孩子,可孩子反而学习成绩更好,品行也端正。这是什么道理呢?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的主要有两点:(1)家长自身素质的影响。(2)学习教育和引导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是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最佳的时期,父母只要能做到真正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努力学习一些教育子女的心理文化知识,那么他们教育子女就能达到一定的最佳水平。倘若家长错过了教育子女的最佳时期,那么教育孩子的效果就会很差。
2、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举止、行为上模仿女孩,就会成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举止、行为上模仿男孩,那么就会成为男性化女孩,这被称为性角色畸形。因此,父母应该明确告诉自己的子女,向着自己生理的方面发展、学习,多像父母学习。
3、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其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放在首要地位,在重视幼儿健康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总之,幼儿是智力开发、人格健全、性教育的关键期。在幼儿教育上,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来应付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所以,幼儿教育是决定人生命运和幸福的终身大事。
二、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1、完善课程结构
人的品德是在德育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这种教育影响必须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这就需要在一定的结构保证下来实施。幼儿园教育是由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构成的连续性教育,这就决定了这一教育的特点:系列的、纵向的发展过程,根据这一特点,可将三年的教育分成多个主题的小阶段,某一阶段按主题提供某些方面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燕尾服,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1)阶段与整体的关系。幼儿品质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把认识转化为行动,养成行为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认识积累和实践积累,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必须有计划地贯穿在各年龄段中的各个阶段,在三年整体目标下,要做到各年龄班每学期有目标,阶段有重点,通过阶段目标的实施,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2)重点与连续的关系。幼儿品质形成不象智育那样,通过各门课程内容的逐年增加和变换来完成,而是多种品质同在一个阶段反复进行着,如遵守纪律、懂礼貌、团结合作、自信心、独立性等品质的培养往往同时反复进行,逐步提高,呈螺旋形上升,但这并不排除各阶段的重点,只有做到重点与连续相结合,良好的品质才能形成和巩固。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对心理学有研究的人都知道,0-6岁这一阶段的孩子的记忆力是超乎人们想象的,相当于成人的200%,可见幼儿在生理期的大脑发展之迅速。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一、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1、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逐渐形成。这段时期的幼儿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相反若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改正。
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身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进行正确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有的家长一天到晚抓孩子不放,管头管脚,结果孩子还是成绩不好,品行不端,。有的家长看上去不那么管孩子,可孩子反而学习成绩更好,品行也端正。这是什么道理呢?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的主要有两点:(1)家长自身素质的影响。(2)学习教育和引导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是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最佳的时期,父母只要能做到真正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努力学习一些教育子女的心理文化知识,那么他们教育子女就能达到一定的最佳水平。倘若家长错过了教育子女的最佳时期,那么教育孩子的效果就会很差。
2、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举止、行为上模仿女孩,就会成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举止、行为上模仿男孩,那么就会成为男性化女孩,这被称为性角色畸形。因此,父母应该明确告诉自己的子女,向着自己生理的方面发展、学习,多像父母学习。
3、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其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放在首要地位,在重视幼儿健康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总之,幼儿是智力开发、人格健全、性教育的关键期。在幼儿教育上,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来应付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所以,幼儿教育是决定人生命运和幸福的终身大事。
二、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1、完善课程结构
人的品德是在德育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这种教育影响必须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这就需要在一定的结构保证下来实施。幼儿园教育是由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构成的连续性教育,这就决定了这一教育的特点:系列的、纵向的发展过程,根据这一特点,可将三年的教育分成多个主题的小阶段,某一阶段按主题提供某些方面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燕尾服,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1)阶段与整体的关系。幼儿品质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把认识转化为行动,养成行为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认识积累和实践积累,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必须有计划地贯穿在各年龄段中的各个阶段,在三年整体目标下,要做到各年龄班每学期有目标,阶段有重点,通过阶段目标的实施,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2)重点与连续的关系。幼儿品质形成不象智育那样,通过各门课程内容的逐年增加和变换来完成,而是多种品质同在一个阶段反复进行着,如遵守纪律、懂礼貌、团结合作、自信心、独立性等品质的培养往往同时反复进行,逐步提高,呈螺旋形上升,但这并不排除各阶段的重点,只有做到重点与连续相结合,良好的品质才能形成和巩固。
引言
幼儿德育是指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爱劳动,懂礼貌,诚实守信,自信勇敢,友爱乐观的优良品质以及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如同一张白纸,等待我们为他们勾勒,同时幼儿喜欢模仿,有很好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对其进行德育,可以使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因而幼儿德育十分重要。
一、幼儿德育教育的意义
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你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是高中乃至大学的学生,甚至参加工作的职员,都会受到道德教育,只是在幼儿时期时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心灵比较纯净,德育的成效明显,对于高中生已经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德育效果甚微,而且幼儿时期是德育的起始点,是道德形成的基础。幼儿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研究表明,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始于幼儿时期,而且幼儿时期养成的一些习惯很难改掉,因而加强对幼儿德育在良好习惯和正确道德观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幼儿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1. 挖掘生活内容,培养幼儿道德潜能
现今道德教育以书本为主,脱离社会和实际,趋于形式化,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并不能被幼儿接受,取得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更能被幼儿理解。比如你在课堂上大谈我们要爱国,跟他们讲爱国故事,他们只会被故事吸引并不能理解什么是国家,更不要谈如何去爱国,相反你可以把范围缩小到家,缩小到亲人,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爱,为以后爱国奠定基础。平时可以做一桌他们爱吃的菜或给他们买玩具,或一起做亲子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爱,并引领他们去爱。也可以在周末带他们去爬山,鼓励他们独立攀爬,培养幼儿坚持独立的精神。在家要引导幼儿做家务,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整理自己的物品,打扫自己的房间,使其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总之生活是德育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他们亲身参与,亲身体会,一些道德观念更容易被他们接受。我们应挖掘生活内容,把幼儿德育置身于生活中,培养幼儿的道德潜能。
2. 创设良好环境,培养幼儿文明举止
有人曾提到P=G+E,P是表型,G是基因,E是环境,即一个人的外表乃至行为习惯都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充分说明环境在人格和品德塑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幼儿喜欢模仿他人的动作,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虽然他们具有人的基因但由于他们从小被狼养大,在外表上像人,在行为和心理活动上更像一只狼,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有自己是一只狼的认知,并按着这个认知生活。可见环境在幼儿意识形成中的重要性,所以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注意规范自己行为举止做好模范的同时,培养幼儿文明的举止。
3. 更新认知观念,培养幼儿自主才能
我们对幼儿的德育,应以培养幼儿的天性为主,而不是让其被迫地接受我们认为对的道德观,比如教他们要奉献要谦让,而忽略幼儿的权利和本性,他明明对某个玩具十分喜欢,你却让他把玩具送给那个哭鼻子的小女孩,并说这是谦让这是分享,长此以往这个孩子会觉得你不重视他,会自卑。再者幼儿如叶片一样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要根据他们的独特之处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德育,而不是采用固定的模式。幼儿对道德品质的学习是在教师和亲人引领下的自主行为,如果缺乏自主性,许多道德观念都不能被其接受,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他们是在生活中自己体悟到的,他们就会更加信服,积极践行,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4. 感受多彩社会,培养幼儿理解思想
人是社会性的,无论你来自偏远的山区还是来自繁华的城市,你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所以在幼儿时期就要培养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感受各种社会角色,以便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日常生活场景,使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多姿百态。如玩过家家,让他们亲身感受父母的责任与付出,体会父母的爱;通过扮演商店老板卖东西以及扮演顾客买东西,使其了解买与卖。除了模仿虚拟的场景外,还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历练,比如带孩子去乡下采摘果实,使其体会到农民的不易,要节约粮食,带孩子去敬老院或参加募捐活动,教会他们要有爱心。生活就是人生的大讲堂,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同时体会到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能够培养幼儿的换位思考能力和理解思想。
结语
幼儿德育在习惯形成、性格形成、正确价值观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幼儿德育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天性,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能填鸭式教育,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硬地加注到他们身上,应利用社会资源,在生活中进行德教,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幼儿教师队伍的壮大
1.教师队伍总体逐渐壮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幼儿教育的规模总体呈扩大趋势,与此相应,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的数量也翻了一倍,自1980年的4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已超过84万人。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加入到幼儿教育事业当中。
2.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保教幼儿的能力明显增强。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他们了解国家的幼儿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文件的精神,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幼儿生理学、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也具有了解幼儿,与幼儿建立积极互动关系,支持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多数教师不断学习的愿望强烈,他们积极接受继续教育,踊跃参加教研活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主动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此同时他们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也明显增强,目前幼教类刊物中,一线教师发表的文章已占相当比例。
二、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幼儿教育、尊重幼儿园教师的氛围
1.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极为重要。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和幼儿园教师面临的许多问题不能完全归结为经济和制度的原因。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必须首先铲除,否则,无论多么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保障制度都难以奏效。现在,许多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对人一生的深远影响;没有认识到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奠基作用;没有认识到幼儿园教师劳动的伟大和艰辛,不能理解幼儿园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因此,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极为重要。
2.加强有关幼儿园教师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一是加强学前教育立法,完善幼儿教育的法律体系。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与我国幼儿教育在社会中和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制定《学前教育法》势在必行。该法要确定幼儿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规定政府教育部门、编制部门、人事部门、财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妇联儿童部门、文化部门,甚至街道社区、农村的村委会等各方而对幼儿教育应负的责任。另外,对幼儿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也要有更细致的规定,如幼儿园教师的聘任制、职称评定、工资与福利、编制与人事关系、幼儿园开办的审批程序与规范、盈利等问题都需要相关法规的解答。二是严格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提高其社会地位的内在基础。建立相对严格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还能使合格的教师摆脱部门所有和幼儿园所有的限制,成为一个有明确身份的自由人而实现自主择业。三是建立有利于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劳动人事制度。可试行人事制,即在当地的教师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档案、工龄、教龄、职称评定等。四是要切实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已制定一系列的劳动者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如《劳动法》、《教师法》、《失业保险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必须贯彻落实才能使幼儿园教师舒心工作,实现专业成长。
学前期是儿童创造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在与他人交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主动构建的。要使幼儿对语言的运用具有主动性,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敢说、想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一、让幼儿在交往中产生主动性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培养幼儿复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幼儿进行对话的能力、培养幼儿独自讲述的能力、培养幼儿在大人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等等。要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
二、敢说先于正确
教师应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教师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要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因此,“敢说先于正确”,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是幼儿走向正确表达的前提。同时,幼儿说话的态度会使幼儿在敢说、爱说中获得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人。
让孩子敢说。其实有些孩子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我们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开展“开心小主持”、“餐前播报”、“故事大王”、“自由交谈”等活动,让幼儿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表现及说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表达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最温暖、最重要、最安全、最自由、快乐的港湾。家庭成员的讲话水平及语言表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语言水平的发展。
3―4岁幼儿正是语言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刻。家长以身作则,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乐于讲普通话。双休日,家长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充分利用周围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在玩的过程中让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其他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等进行交流,有时也让幼儿与小动物、植物讲话。这样,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内心在想什么。孩子大脑中有了内容自然回流露出想说的欲望。这样就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睡前讲故事对孩子来说是最温馨的事了。孩子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享受,而且受到了语言的熏陶。此时家长运用适当的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让孩子通过说来表达对故事人物的看法。从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日常生活的各种环节,都可以进行随机教育。周末或节假日家长应多带孩子到书店看看,了解各种书的认识封面、封底,设计风格的不同,回家让孩子讲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对哪些类的书感兴趣。。。可用语言描述加以提示,逐渐培养幼儿自己讲述画面内容,这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很有好处。
四、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教师可先理一下讲述的顺序,让孩子们对看到的图片表达不同的观点。教师也可以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小太阳设计师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互相渗透各个领域的教育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感觉到了什么?然后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注意创造适当的条件,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发展指导。同时,教师也要给有语言障碍的幼儿特别的关注。我们从发音开始慢慢促进他从字到词,再到句,环环进步。
总之,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幼儿的言语,尤其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惊人的发展,词汇量增加极快。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最终目标。
幼儿歌曲是一种为幼幼儿创作的、符合这一年龄段幼儿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易读易记易唱的歌曲样式。它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并特别重视节奏,语言流利自然、内容活泼生动、情趣盎然,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儿歌寓教于乐,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从而对于幼儿自身的个性发展起到调节作用。
一、歌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由于儿歌所涉及到的题材,一般都是从身边的生活入手的。不管是着眼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花鸟虫鱼,还是关注人类社会的人、事、物,儿歌始终在发挥着传播知识的功能。对于孩童来说,儿歌的世界魅力无穷,极具吸引力。因此,通过儿歌的诵读和听唱,幼儿可以增长生活知识,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得以满足。从幼儿身心发育的角度看,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幼师应注意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吃饭、穿衣、外出、玩耍、上幼儿园等),引导幼儿的言行,使之从小养成好习惯。幼儿感知事物喜欢从表象入手,儿歌因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简洁明快的特点,正好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水平,从而在培养幼儿各方面良好习惯上发挥积极作用,有益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目前幼儿园的儿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幼儿园儿歌教学改革研究有不少突破性的进展,但在现实中,儿歌教学的低效益现象仍然较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师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经常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进行原文复述,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幼儿诗歌、儿歌教学以“老和尚念经”为主,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经常是检查幼儿的背诵情况。
3.很少研究幼儿在什么形式下学得最愉快,说话的机会最多,限制了幼儿的再创造,忽视了幼儿的心理需要。
4.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单一,以回忆式、封闭式为主,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空间。
三、提高儿歌在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
儿歌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动有趣,通过反复吟唱,不仅在潜移默化中能达到促进幼儿性格、习惯、意志品质健康发展的效果,还将会是推进幼儿终身发展的新载体,为幼儿将来的成功与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塑造健康的人格。幼儿活动需要幼师的指导,但幼师的指导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在儿歌教学活动设计中,应侧重于对幼儿语音、语感的训练。在儿歌教学中,幼师要为幼儿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问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一把钥匙,问题要设计得恰到好处,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幼师应让幼儿充分想象,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多听活泼生动、积极健康的儿歌对幼儿的人格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使幼儿身心健康。儿歌是幼儿最早的社会体验之一,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阶段的幼儿正处在一个由独自玩耍向集体玩耍过渡, 活动重心由家庭向社会(幼儿园)过渡的阶段,要让幼儿养成集体主义意识以及合作精神。幼儿经常听到歌曲和合歌,就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们的心情愉悦了,情绪也就会随之稳定。所以说,儿歌对于幼儿情感的发展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使幼儿对事物美的感受更加真切。同时,儿歌寓教于乐,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从而对于幼儿自身的个性发展起到调节作用。儿歌教育中,幼师要为幼儿的发展提供自主表达的表现,创造空间,鼓励幼儿有个性的表现,让幼儿在唱歌约束中完成自主唱歌,引导幼儿适时地将自主歌唱的兴趣转移到集体教学中,达到情感转移和兴趣转移的高度统一,让幼儿在玩中唱歌、在唱歌中学习,使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3.儿歌可以陶冶性情,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说,心灵的器官是音乐,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幼儿经常听到歌曲,受到音乐的熏陶。所以说,儿歌对于幼儿情感的发展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使幼儿对事物美的感受更加真切。儿歌对知识的传授是通过艺术的、形象的方式进行,因此印象深刻,也能促进幼儿的求知欲。如聆听描绘季节、动植物和各种自然景象的歌曲,可以增长自然、生物和地理的知识;学唱描写动物的生活以及植物的生长的歌曲,可以帮助幼儿们认识鸟、兽、鱼、虫的行动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获得丰富的知识,对智力的开发有促进作用。
总之,在儿歌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儿歌教学形式,促使幼儿运用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发挥儿歌在幼儿教育中重要性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