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6: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媒体时代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视觉艺术创新与改革的出发点转变到以人类的视觉本能需求和视觉欲望上来。事实上来说,视觉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审美认知方式,新媒体环境下,视觉艺术被赋予了娱乐性、商业性、复制性等等特征,现代视觉艺术发展正在使得传统的审美理念发生着扭曲,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视觉艺术概念,视觉艺术正经历着改革和创新。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想要实现创新,就必须改变视觉艺术的创造思维和表达方式,用新的形式给人强烈的震撼和视觉冲击力,以此满足人们对现代视觉艺术的追求。数字媒体语境下创新视觉艺术,首先,应该把传统的视觉艺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有选择性地融入现代化概念,改变其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角度。数字媒体语境为视觉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传播工具。数字媒体语境下创新可以考虑加入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从图像艺术创造发展到视觉3D艺术世界,给人们带来直观和多维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加强对计算机的利用,通过计算机来创造思维艺术,让人们感受一种虚拟的数字化艺术冲击,并且通过对计算机的利用能够实现构建起一种互动的艺术。例如,建立起一个视觉艺术传播的网站,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创造上传到网站上分享给人们,不仅实现了视觉艺术广泛传播,更促进了国内视觉艺术的发展。
书籍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人类思想的重要载体。书籍形态的每一次变化都与材料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在数字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和作用下,使书籍从静态印刷品转为对于动态、互动的多元化媒介的设计。电子图书在继承传统书籍功能的同时摆脱了材料的约束,内容形态不断创新,以纸质书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世界的关注,影响力不断提升。
1、电子图书概述
电子图书(也称E-book),是英文Electronic Book的缩写,它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 以数字编码形式经过加工编辑,存贮于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 通过计算机、掌上电脑(PDA)、WAP手机或电纸书等终端阅读器进行阅读,并能以某种形式加以复制发行的数字化图书。
2、电子图书的发展沿革
2.1概念的缘起
电子图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科幻小说中,作家在作品中构思了一种具有数字存储和电子显示功能的书籍,其中的构想也首次将书籍容量和电子显示器作为电子图书概念的基本要素提了出来,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电子图书概念。
2.2电子图书的诞生——古登堡工程
电子图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古登堡工程(Project Gutenberg),该工程肇始于1971年,由伊利诺伊大学的学生Michael Hart发起,基于互联网由志愿者参与,致力于将提供版权过期的书籍数字化和归档,供人们自由使用,并鼓励创作和发行电子书的协作计划。
古登堡计划首先将图书通过扫描数字化,再由软件文本化,然后文本交由两个不同的志愿者校对两次,电子图书的格式是纯文本文件,但也包括其他格式,如HTML,EPUB,PDF,Plucker等。可以在电脑屏幕上阅读,但没有任何多媒体效果,并没有将数字化优势发挥出来。他们中的大多数虽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图书,仅仅作为纸质书籍的电子版本而存在,但从电子图书产生、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这种最原始的电子版本作为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一个过渡时期的一种形式是必要的,虽然阅读体验效果差,但这种格式文件体积小,在当时网速缓慢的条件下,无疑可以节省读者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2.3感官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
2005年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出现成为电子出版行业的一个分水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升级,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媒体得以加入其中,使电子图书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以多媒体技术支持的电子图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电子图书的形式日益丰富。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E-magazine)简称电子杂志,又称多媒体互动杂志、网络杂志等,通常指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依托,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数字化杂志。“电子杂志”的概念严格意义上指的是第三代电子杂志——互动性、个性化、多媒体和利用P2P平台发送是第三代电子杂志的四大特征。电子杂志集文字、图片、Flas、视频和背景音乐等各种效果于一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使之在表象形式是完全摆脱了传统杂志的局限,为读者创造出全新的阅读体验。当读者浏览音乐杂志时,文章中介绍的歌曲只需点击便可试听;阅读影评时,电影的视频片花马上可以播放;在有些电子杂志的页面上还设有投票按钮,读者可以随时参与互动得到结果,并通过微博或博客与他人分享;一些电子杂志还在页面中加入了评论的窗口,读者可以在里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说,电子杂志的出现,将刚刚由“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的我们一下子又推进了“感官时代”。
2.3、从“新”走向“主” ——移动终端阅读
伴随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拥有了小巧的体积和强大的处理能力,使电子图书拥有了与纸质图书一样方携的手持式终端。另一方面,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产业经历了GSM、GPRS走到3G时代,3G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移动难题,使我们进入了真正的移动信息时代。
手机作为当今普及化程度最高的信息终端设备使得“手机阅读”成为电子图书出版产业新的增长极,手机阅读的人数、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手机出版产值已达到349.8亿元的规模,占整个数字出版总产值的33.26%,成为数字出版的第一大门类。目前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均建立手机移动阅读基地,我国半数以上的报刊都开展了手机报业务,手机报数量超过1560种。这些努力都极大地推动和培养了手机阅读消费市场。终端载体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数字图书的大规模推广与普及提供了保障,电子图书逐渐由“新”媒体发展为主流媒体。
3、电子图书的发展趋势
3.1统一电子书格式标准
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各大电子图书提供商都开发了各自技术标准的电子图书,导致目前多达数十种格式的电子图书同时存在。这种乱象带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读者阅读不同格式的电子图书需要下载安装不同的阅读软件或是购买专用阅读器才能阅读,不利于电子图书资源的共享,限制了电子图书内容的使用和传播,增加了电子图书的制作成本,也影响了电子图书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制定统一的电子图书格式标准一直以来成为业界的诉求。
3.2“书网合一”——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的克拉克·卡尔伍德、唐·舒尔茨等率先为整合营销传播做了界定:“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它要求充分认识用来指定综合计划是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最大化。”[1]根据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核心内涵包括以下内容:关注消费者、运用一切传播形式、整合内外传播、注重媒体策略的一致性、重视协同性和高效率,也就是广告主所需要秉持的整合营销传播原则。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自进入中国以来,受到了学界及业界的诸多运用、探索和研究,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整合营销传播的手段、理念和形式都在随着媒体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伴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整合营销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媒体主要是指在电脑及网络等新科技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目前数字媒体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随着数字媒体在企业营销传播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数字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整合营销传播也随之发生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数字媒体时代整合营销传播面临的机遇
1、扩展整合营销传播的信息载体
在数字媒体时代,传播门槛降低,传播主体无限增多,载体的扩展带来内容的剧增。数字媒体不同于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造就了受众新的信息接触行为和信息接触习惯。在微博、微信或其他社交媒体中,广告主可以直接向消费者投放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信息内容,营销传播内容被更加便捷而且形式多样地传递到消费者,不断丰富的信息载体为广告主整合营销传播的创新和深化提供可能。
2、丰富广告主的整合营销传播手段
数字媒体使整合营销传播的手段多样化,丰富了广告主的整合营销传播活动。数据库营销、公众传播、精准营销、形象营销和口碑营销等新兴的营销手段伴随数字媒体时代到来,并逐渐被企业所运用和发展。在数字媒体的平台上,整合营销传播更加复杂化,多种营销传播手段的联动整合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营销传播效果。
3、增强广告主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
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升级,为消费者越来越强的参与需求和表达需求提供平台,极大地满足了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沟通。在这个崇尚体验、参与和个性化的时代,数字媒体迎合了现代营销观念的宗旨,与消费者的沟通更加便捷,更容易构建关系营销,使得精确营销和数据库营销成为可能,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容易得到满足,有利于营销传播活动的开展和企业品牌形象的建设。
4、精准广告主的整合营销传播效果
数字媒体使品牌传播和品牌建构更加精准有效。除了互动性之外,数字媒体所具有的另一大特性——精准性,使按效果收取广告费用成为可能。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媒体成为广告主重视的广告投放平台,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选择数字媒体,不仅因为其在线上、线下结合进行品牌传播上的优势,同时也是因为传统媒体的广告效果实在难以评估。
三、数字媒体时代的整合营销传播趋势
整合营销传播在现代企业运行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当前数字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广告主的整合营销传播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
1、及时洞察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在数字媒体时代,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之前主动搜集信息,在购买行为之后主动向广告主反馈,并乐于向他人分享自己的购买感受。广告主对关注消费者的态度和方式在参与化时代中开始发生演变,营销传播逐渐成为引发消费者信息沟通并邀请消费者参与产品开发的过程。消费者需求复杂化,消费者选择主导性增强,营销传播过程风险增大,为广告主的营销传播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创造并传播消费者所需求的信息,为消费者的参与需求提供实现的平台;另一方面,广告主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整合观念,协调统筹自身的营销传播活动,以兼顾传播形式的丰富和传播声音的统一。
2、加强媒体整合策略升级
整合营销传播自提出之初,始终强调利用平面、户外、电视等多种传播渠道传播统一的信息。但进入数字媒体时代之后,单一注重传播形式的整合策略已经不能满足营销传播的要求,媒体组合策略亟待升级。
数字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传统媒体就要退出历史舞台。相反,数字媒体可以通过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做到优势互补,整合现有传播资源,拓展现有传播渠道。媒介组合策略在数字媒体时代对广告主的整合营销传播有着深远意义,需要广告主在正确掌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特性的基础上,有效的将二者整合互补,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媒介组合策略。
3、着力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形象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理论研究领域出现了数字新闻学这一新的理论研究概念。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随着新时期新闻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的不断变化,新闻理论体系原有概念框架逐渐呈现无法适应技术发展和环境变化的趋势,新闻学概念也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和用户的质疑。与此同时,依托数字化背景而产生的各种自媒体、新媒体形式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媒体的衰落,也造成新闻学在学科研究中的边缘化趋势。因此,基于数字时展进行新闻理论创新研究已刻不容缓。
一、数字新闻和数字新闻学
数字新闻主要指的是在数字时代,依托信息化渠道,以数字或图表作为呈现方式且具备一定新闻价值的新闻体裁。与传统新闻报道形式相比,数字新闻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随着数字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作为数字技术和新闻行业结合的典型,数字新闻丰富了传统新闻传播的途径和形式,同时也给新闻理论研究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一般来说,数字新闻具备几个特点:第一,产生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环境;第二,内容经过更加精确的量化计算;第三,呈现方式多为数字和图表;第四,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第五,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第六,一般具有简洁性和通俗性的特点[1]。数字新闻学是新闻学研究基于当前数字时展环境进行的范式创新。由于各种数字化传播途径的融入,数字新闻学的生态维度变得更加扁平和立体,同时打破了传统新闻学研究中的认知框架和认知纬度。数字新闻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理论知识体系,研究人员积极融入了数字媒介的生态理念,对新闻学原有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阐述,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规范性、描述性、批判性等多种特点的新闻学语言体系。数字新闻学理论研究有助于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积极把握数字时代的新闻生态发展趋势,进一步考察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关系,同时也为其他新闻研究工作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研究环境[2]。
二、数字时代新闻行业运作模式的变化
(一)新闻的内容编辑和生产
新闻生产工具的迭展是增强整个新闻产业生产力的重要保证,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许多具备现代科技元素的新闻生产工具不断涌现,推动着新闻传媒产业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在新闻采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新闻生产的整体效率和新闻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未来新闻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新闻机构数字技术及生产力的高低。以新闻的编辑过程为例,许多传统的新闻编写方式正被数字化、信息化的软件编辑工具取代,这一变化同时也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具备更高层次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具备更多软硬件的使用方法,以便为数字时代的产业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3]。
(二)新闻产品传播的变化
数字技术的应用对当前新闻传播的介质和新闻内容的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新闻产品由以往单一化的呈现方式转变为当前多元化、数字化的呈现方式。这一变化一方面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对新闻产品生产的环节和流程进行重新规划,不断融入新的运作模式和新闻编辑理念;另一方面,学术研究人员也要从全局出发,对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发展方向及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进行补充和阐释。在数字化背景下,新闻产品的生产、传播与接收不再受到传统新闻环境中时空的限制。这要求新闻编辑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新闻偏好和兴趣发展,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新闻传播效益的时间和新闻传播介质,从而取得更有效的新闻传播效果[4]。
(三)新闻媒介组织单元的变化
在数字化传播环境下,新闻产品更加依赖新闻介质的转换,尤其在多元的信息化环境下,新闻产品的有效传播往往需要借助许多不同新闻传播介质进行转载,因此涉及的传播主体和传播环节也更加丰富。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往往由广大受众决定,并且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受众的喜好和品位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新闻热点和新闻产品的发展趋势也不断发生变化,这要求研究人员及时把握时展方向,理清新闻产业发展的潮流,优化不同新闻介质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融合与转换,从而更好地处理新闻理论体系创新和数字化变革的关系[5]。
三、数字时代新闻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数字新闻的生态性理论
新时期,许多新闻从业人员认为数字技术对新闻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工具性的,而是生态性、全面性的,如许多信息化技术在新闻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中扮演了生态性的角色,这意味着数字技术不仅为新闻学的研究带来了外部形态上的改变,而且对其内在逻辑和机理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一些曾经在传统新闻学理论体系中毫无争议的命题内容,在数字新闻学理论中却失去了应有的合理性。以新闻产品的真实性为例,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和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新闻的真实性属于其本质性特点之一,但在数字时代,新闻的真实性有时成为一种可操作的特性,这一定程度上与追求数据科学性、客观性的传统新闻理念是相悖的。针对这一转变,新时期的新闻从业者应正确认识数字技术对传统新闻产业的冲击和改造,尽可能摆脱固有的身份认同和认知惯性[6]。
(二)数字时代的新闻道义理论
道义理论最初用于讨论人类在社会交际互动行为中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在数字时代的新闻理论中,道义理论也应该成为新闻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理论体系将社会责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随着数字化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许多新闻从业者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观念,如一些人认为数字技术有助于新闻业继承并发扬传统新闻行业的社会责任,认为信息化、智能化的算法有助于受众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引导不同受众群体形成对社会发展思想的理性认识;但也有少数人对新闻业的社会责任持否定态度。因此,在新时期新闻理论创新研究中,相关从业人员要对新时期的新闻道义理论进行反思和探讨,以便更好地发挥新闻业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7]。
(三)数字新闻行业的技工性理论
从数字时代新闻研究的理论发展现状来看,许多新闻从业者对自我身份的人文性认知普遍下降,对专业性、科学性的认知明显提升。许多学者在新闻学研究过程中也曾提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和去职业化概念,他们从不同维度对数字化新闻媒介的发展以及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数字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转型发展来看,电台广播新闻从业者比电视新闻从业者的数字化转型显得更加顺利,这是因为不同新闻领域从业人员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结构认知存在差别。广播新闻从业者对“广播”这一媒介属性的认知高于“新闻”本身的认知,而电视新闻从业者对“电视”这一强势媒体的认知则高于对新闻行业本身的认知。同理,数字时代新闻从业者对职业化的认同也逐渐呈现强化数字媒介的科学属性,弱化新闻内容的人文属性的新趋势,呈现某种“技工性”的发展趋势[8]。
四、基于数字时代的新闻理论创新策略
(一)进一步丰富新闻理论创新研究的学术资源
对于数字时代新闻理论传播的理论研究,研究人员要充分结合当前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思想,以不断突破原有认识。因此,研究人员首先要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和当前新闻传播研究相关文献、创新性研究成果等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和整理,以便辅助数字新闻理论研究人员明确创新研究的动因和现阶段的研究目标,明确数字新闻实践探究的重点问题。构建数字新闻理论体系创新的科学方法。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应该综合国内外同行学者的数字新闻实践,积极将国际研究领域最先进的数字新闻理论和研究成果与我国当前新闻发展环境结合,不断丰富国内数字新闻理论研究体系,为未来新闻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奠定理论基础[9]。
(二)创新数字新闻理论探究的方式与手段
新媒体时代,数字新闻的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要综合多种研究方式和手段,其中既包括从不同研究角度考察涉及数字新闻创新发展的各种问题,还包括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检测和实践探究。例如,在研究数字时代不同算法对新闻推送的影响时,要充分考虑到算法对受众定向推送所造成的偏狭性认识和极端化观念等。研究人员要综合采用多种学术资源和各领域研究方法,以形成科学化的理论探究方案。例如,在实证探究和量化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内容分析、网络数据收集与整理、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为之后数字新闻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丰富的实证依据和数据支持。其中的量化研究主要是对数字新闻理论的相关概念进行的检测,其次从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等多种维度对数字新闻的理论概念进行综合性评估[10]。
(三)不断丰富数字新闻理论创新的各种途径
创新途径一般指的是在理论体系研究过程中应利用哪些具体途径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一种主动探究方式,有助于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补充。我国进行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并且已初步构建了覆盖多种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体系。但由于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许多新闻传播原有理论已无法解释数字新闻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性问题,因此要求相关研究人员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途径,如综合运用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方式,解决数字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跨学科研究途径是当前数字时代新闻理论创新探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明确数字新闻理论发展与创新的目标
数字时代的新闻理论体系创新探究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研究人员不断从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并结合自身专业研究的理论知识,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因此,在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之前,必须进一步明确数字新闻理论发展的最终目标,以及明确目前新闻传播领域最为迫切的发展问题,进而确定新时期数字新闻理论的相关内涵,在原有数字新闻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找出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而构建数字新闻传播理论的体系内容。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项目,对理论创新的过程和结论进行测试和验证,最终在经过大量实践检测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构建数字新闻理论体系。这不仅能为之后我国数字新闻理论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学术资源,而且可以为未来数字新闻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或领域的数字新闻理论探索提供创新性理念,为专业领域研究作出更有价值的学术贡献[11]。
五、结语
数字时代,进行新闻理论创新和发展研究是我国新闻从业者和专业研究学者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应该坚持的一项系统性研究任务。针对数字技术对新闻发展产生的影响,专业研究领域的学者要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和探索,有效指导数字新闻传播的各项实践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理论研究的优势,促进数字新闻研究的高质量、深入性发展。我国几十年来所进行的数字化研究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数据和资料,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要在此基础上对实践中的各种新型数字新闻现象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广泛性考察和深入性探究,总结出数字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相信在新闻传播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为我国数字新闻的理论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梁军.数字化变革与新闻编辑理论创新问题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4(12):93.
[2]张秀杰.数字化变革与新闻编辑理论创新问题研究[J].科技传播,2013(21):32.
[3]常江,田浩.论数字时代新闻学体系的“三大转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4):44-50.
[4]白红义.数字时代的新闻理论创新[J].新闻记者,2021(10):13-18.
[5]黄雅兰,罗雅琴.可供性与认识论:数字新闻学的研究路径创新[J].新闻界,2021(10):13-20.
[6]常江,田浩.生态革命:可供性与“数字新闻”的再定义[J].南京社会科学,2021(5):109-117.
[7]白红义,张恬,李拓.中国数字新闻研究的议题、理论与方法[J].新闻与写作,2021(1):46-53.
[8]马特·卡尔森,李思雪.数字新闻流通与数字新闻认识论[J].新闻界,2021(10):4-12.
[9]王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分析[J].传媒论坛,2019(11):4.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7-0007-02
自20世纪末以来,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我们身边,而技术的发展和改革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数字传播的方式为媒体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方式,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也呈现出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融合和全媒体传播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发生。
1 髅绞字化与媒介融合
1.1 传媒数字化变革的影响
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在人类交流中的根本性变革。除了传统通信的数字重建外,近年来数字通信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影响。具体而言,中国互联网使用用户的增加,利用互联网的时间平均为每周19.8小时,根据网民深度的增加,对网络用户的粘度增加,则体现了现代人生活对信息的刚性需求,同时也加剧了网络媒体以及报纸杂志的迅猛发展。
1.2 传媒数字与媒介整合
媒介的不断整合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媒体的整合,新媒体可以有多种功能。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媒体传播可以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不仅仅是声音或文字的获得,比如人们不再满足于只使用手机进行通信。媒体的融合增加了信息形式的多样性,更符合人们对信息的高要求。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互联网行业、传媒行业、通信行业也在不断的交流,甚至不同企业并购不断,不断完善行业提供相关服务,通过使用技术,推进多元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这也促进了媒介融合。此外,高效的信息处理技术也保证了在较短时间内各设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处理大量的短时间内的数据为例,新型纤维材料的传播,保证数量和速度,信息传递过程的手机、iPad和其他电子产品也让单一的媒体有不同的功能,确保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
2 传媒数字化背景下全媒体传播分析
2.1 全媒体传播的含义
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对于媒体传播的信息有着不同的要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声音、图像、文本和视频的综合处理成为可能。一方面,媒体是一个所有媒体的整体意义,包括现有的所有媒体;另一方面,媒体不仅是指综合媒体的概念,它包括媒体技术、形式和内容,比如,传统电视广播与新兴互联网融合,实现全方位的信息传递。
2.2 全媒体的传播的发展方向
在20世纪末,西方国家在技术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数字媒体开始实施,以确保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同时通过跨国界、跨媒体,实现媒体的多样化,传统行业的电视广播和新兴的互联网行业相互连接。提出了“跨媒体”的概念,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随着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的传媒业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全媒体。现代技术促进中国广播电视从传统的通信方式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的产业转型,不再坚持过去的传播形式,也是推动中国电视剧产业的转型,将互联网、电视、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以确保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全方位。观看电影和电视很容易,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数字生活。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1年6月时,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77亿户,手机用户在手机用户和网民整体比例方面进一步提升。2010上半年,手机网民的增长速度高于传统网民已成为主要驱动力,移动互联网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消费数码产品激增。现在,多数的数字产品更注重更新的功能的体验来满足绝大多数的爱好者的需求,例如,盛行的苹果公司的iPad,亚马逊的电子书等独特的视觉体验及便民的贴心服务。充分体现出了数字市场的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发展途径。在传统电子媒体中增添数字电视的功能,带动数字电视的发展,这个功能可以使用户欣赏更加高清的视觉盛宴及清晰的电子广播,提高了新媒体数字信息传输的质量和效率、甚至通讯方式,使所有的传统媒体面临挑战,但新媒体不是消除以前的媒体,而是将以前的媒体结合现状发展的新媒体,来实现用户更高的使用需求体现更加现代化的特征,那么,新媒体就是为了更好地分化,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极大地丰富人们的选择。
2.3 全媒体传播的产业实践
对所有的媒体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操作理念,即多媒体传播的方法和策略,即利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构建通信系统的平台。将各种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媒体模式。对于媒介组织而言,整个媒介传播意味着流程再造与媒介整合的实现。全媒体传播的探索与实践已成为应对数字媒体变革的重要举措。在以前独立运营的广播、电视和网站整合的新闻采编业务中,试图开展360度的媒体采编工作。虽然国外媒体的“跨媒体行业(媒体)”的概念尚未提出相应的媒体,有许多形式,但外国媒体跨媒体经营,多媒体新闻信息传输通过先进的多终端阅读,多销售内容,获得增值的机会,中国媒体产品尽可能多的内容实际上是今天所有媒体新闻生产理念的体现。
3 结论
数字媒体的媒介融合是国内外传媒业必须面对的主要趋势。这一“全媒体”的概念是基于“跨媒体”的创新发展的趋势,给中国的传媒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的传媒业,在当前和未来如何构建和实施媒体运营战略,是摆在媒体产业面前需要探讨的战略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曙华.传媒数字化背景下的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J].东南传播,2011(4):73-75.
[2]徐强.传媒数字化背景下的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J].新闻传播,2016(21):115,117.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科学和科学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以新媒体(数字媒体)为内容的产业在现代信息化需求中得到快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前进为当代知识型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优势逐渐占据传统媒体的位置。正如我们所知,新媒体(数字媒体)是以现代艺术为指导,以数字化的文本、声音、图像、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作为信息载体,从而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于人文、教育、管理等相关领域使其功能融合交错。如立体模型、互动装置、网络游戏和在线视频交叉使用的网络媒体,其中还包括电脑动画的制作、视频的拍摄、数字音乐制作以及播放。在本文中,对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特点,在科普教育基地网站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并对我国科普教育事业如何在新媒体技术时代更好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着新媒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新媒体在行业的繁荣,也使研究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众说纷纭,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在今天的网络的基础上的另一种延伸,但也不断产生其他新的媒体形式,与计算机相关的,这可以说是新媒体技术。
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区别,可被视为新媒体。否则,这是原来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的基础上。目前应该定义新媒体出现在电信网络中基于媒体的形式――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的信道模式。
新媒体的学者被定义为“一个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自然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对于旧媒体和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化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的国家之间,社区消化之间的边界之间,产业,消化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边界之间的信息,等等。真正与观众建立联系才能称为新媒体,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传媒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更强市场转变。
目前艺术的新媒体研究,经历了从现象的关注和跟踪、领域的提出和讨论、理论的探索和结构建设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媒体对于艺术而言,是跟随时代要求而发展的。艺术对于媒体来说,又是和媒体不断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态。
首先,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是从对新媒体艺术现象的关注与跟踪开始的;人们首先注意到了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明显不同的现象功能:新的载体、素材、技术手法、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以及新的感觉和新的体验。在这些新功能内,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创新的载体和技术,电视和视频设备作为传统媒体传播工具而被直接用来形成新的媒体艺术品;如,在传统媒体艺术中,传统音乐以使用乐音创作,而这些传统声音材料(乐音创作)是由人声或器乐演奏构成;而在数字音乐中,大量使用非天然音乐声音合成非音乐的声音素材作品。
随着素材和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艺术在接受的行为方式和展现相较传统艺术,也产生了日益鲜明的独立特色。
新媒体艺术中的象征性艺术语言的逻辑有两大突破突破:首先,时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呈现突破三维空间的限制;其次,图像成像技术的传播和有效的模式与以往的视觉形式截然不同。
在此基础上,不只是新媒体技术,概念艺术作品都表现出了形式上、观念上的多种表达意义,对作品解释的隐喻表达和改变作品模糊解构概念取代了直观的、感性的表达形式,甚至审美方式亦将相对粗糙、直观的形式所覆盖,转而代之的是更为完整、精致、有美感的创作方式。
在以视觉艺术为领先的新媒体艺术中,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现象和问题为主要表现对象,形式上以无剪辑风格的纪录片;第二类是以纯粹的概念形象为表现对象,通过设置场景或看似毫无意义的动作镜头来进行表现的形式。在数字新媒体技术的作品特点中,前后两者的变化程度是不同。在牵涉的情况下,主流仍然是叙述故事,但那样的作品是被文化关注的,大多是由特定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作为切入点的文化符号抽象的概念转向特性和功能。利用虚拟的文化情景拍摄或者准备采取的信息来完成虚拟性质的电影叙事结构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运用到类似的创作过程中,当代新媒体艺术家引入叙事结构到创建电子技术的空间,如动画片、闪客、网络阵地等,一些艺术家结合传统水墨画的造型元素,创造出一个供水墨动态语言的动画作品空间;一些艺术家继承日本成熟的漫画语言,热衷于用符号的虚拟虚构叙事;让数字技术的新媒体艺术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形式和更多的娱乐、优雅的趋势。对于后者,计算机技术利用三维空间穿插介入重叠空间的转换成为可能,将类似的光学技术和技术语言插入其中,更丰富了纯概念性作品的语言形式,但数字概念型作品也产生炫耀浅表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先前拍摄的影像是纯粹意义上的概念。类似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技术参与作品制作,使新媒体艺术本身似乎超越时代,而另一边向着电子艺术前进的新媒体艺术,正日益成为一个容纳架,雕塑,装置以外的其他形式,或者说包含不止一种形式,但在使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艺术作品的集合。
新媒体技术为科普教育带来重要机遇,使用互联网网络提供各种服务创新的形式随着因特网的发展,面向公众的网络环境,科普创新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着眼于如何利用网络媒介传播的优势,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普及创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的开展科普教育和新媒体技术运用院也是非常有益的和必要的。科普创作是普及科学技术和创造性的活动。这是科学服务的本质特征之一。
其次是创意。科普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它着重于运用逻辑思维,写作,设计,绘制或采取某种形式的科普作品,作者应该使用自选正确的主题和形式,提炼主题,内容和材料选择。明确结构安排,生动的叙述,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通俗易懂,呈现出一些他对于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独到见解。表现方法有创新的思路,又有其独特的创作能力。科普创作应该是科学的]有思想的和艺术的。
科普创作的中心是其严谨的科学性,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准确的、成熟的、全面的。科普作品在思想上要体现其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科学的精神,道德和其他方面。科普创作的艺术性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方面:通俗性和趣味性。通俗性是使用可理解的方式来介绍科学,使其生动,易懂,这也是科普创作的普遍需求。
一、“4D中国”诞生的国内环境
爱因斯坦认为,每一个瞬间三维空间中的所有实物在占有一定的位置就是四维的。几何学中的“维”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构成空间的基本元素,也就是点的活动的自由度,或者说是点的坐标。所谓的n维空间,经常是用来表示超出通常的几何直观范围的数字概念的一种几何语言。空间上来说4D就是四维,四维空间是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再加上“时间维”作为并列的第四个坐标。根据四维所表现的内容,你就能感受到立体影象所对应的实际情景和交互动作。
4D技术是由新领地公司和今世传媒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它将时空概念融入艺术家的创造,形成完美的艺术空间模拟技术。它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和流动的时空概念,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乃至刻骨铭心的心灵震撼。通俗来说,4D这个技术,就是集合多种数字技术,模拟展现立体互动的多维空间。4D技术在传播中以“4D中国”的品牌进行。
“4D中国”给我们诠释了“新媒体、新技术、新设计”的概念,提供了集成多种数字展示技术的推广服务平台,其核心产品是“DC模版”,这给广告业界展现了一个崭新的媒体展示技术,将新媒体(4D数字媒体)、新技术(集成化多种数字技术)、新设计(完美的空间模拟与创新设计)完美结合,为展示行业提供了一个数字化、艺术化的完美解决方案。
随着中国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广告市场也一直高速增长,包括户外广告和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更具活力的数字媒体。然而,与成熟的美国或欧洲广告行业相比,中国广告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中国广告行业的效率较低,很多公司都难以获得想要的广告位置。以户外广告为例,由于高质量广告位稀缺,奢侈品牌和金融服务公司的强劲需求已经推动广告费用达到一个令人吃惊的水平。另一方面,网络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正成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网络广告业最近几年更是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的媒介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带来的深刻变化,整个广告业的格局也正在经历巨大变革。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4D中国”数字媒体制作的广告模式异军突起,并快速切入市场,成为与传统媒体并驾齐驱的新媒体。由于市场发展的细分化趋势加大,分众传媒形式的有利性已成为广告业内不争的事实。“4D中国”正是迎合分众广告时代到来的“市场必需品”。
二、“4D中国”数字媒体产品是传统单一媒体产品质的飞跃
“4D中国”数字媒体产品实现了“宣传品”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形式向数字媒体形式转化的质的飞跃,为企事业单位营造出新的动感数字多媒体展示体系。表1就“4D中国”数字媒体产品与PPT幻灯片、宣传册、网站、宣传片、动画片的区别。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4D中国”数字媒体产品与传统单一媒体传播平台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互动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渠道的无限性和发展趋势的未来性。其中其互动性体现在广告受众使用“4D中国”数字媒体产品时的高度体验性上,广告受众可以在使用中自由灵活的选取广告内容,参与其所营造的光怪陆离的产品体验氛围之中。北京王府井的“索尼”产品体验店和青岛市“青岛啤酒”体验店更是将数字媒体产品进行集成,制作出让参观受众身临其境、流连忘返的美妙感受。另外,“4D中国”数字媒体产品的传播与推广上的特色是以传统传播媒介更紧密的合作,其最主要的渠道有三个:一是通过“4D中国媒体交互平台(省略)”,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与国内多家知名网站联盟,还可以通过电视或下载到移动终端设备中(如PDA、手机等)随时收看;二是光盘产品的外包装整体形象创意设计;三是产品数字媒体终端体验店的建设。
三、“4D中国”对国内广告行业的价值
1、经济价值。经济价值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价值概念,是决定绝大多数组织或个人行为的背后的原因,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切历史行为背后都有经济方面的原因。21世纪初叶,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已为国内众多商业活动提供了新的空间可能的时候,“4D中国”改变了传统固有的商务传播形式,集成化数字技术和空间模拟、平面创意成为新的劳动形式,并提供了新的价值创造机会,生产力要素内涵得到扩展。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一层次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基础性要素,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二层次是科学技术等发展性要素,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三层次是管理与信息等组合性要素,生产力三个层次的要素各有其特殊功能,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动态创新的现代生产力系统。在“4D中国”营造的数字媒体新商务传播环境下,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表现为集成化数字技术研发者、平面与非平面创意工作者、资本、信息、“4D中国”传播模式,通过一定的规则胶结在一起,而集成化数字技术研发者、平面与非平面创意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可以通过VC风险投(融)资活动,转换为资本形式,资本市场就可以对其传播模式的经济价值作出应有估价。这也是众多互联网新兴企业和众多新知识经济企业的共同经济价值。
2、参照价值。“4D中国”在广告业内的迅猛发展必将刺激传统广告媒体的神经,从而改变传统媒体的整合格局,并拆散这种格局,变成与传统媒体并驾齐驱的新媒体,因此在业内必将成为改变传统媒体策划的参照物。在生产力系统中,有一种价值被称为行为渗透价值,是指人类的行为始终受到一定的价值取向的支配和制约,这种价值取向通过行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渗透到实际工作生活之中。人们的一般行为渗透的价值,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选择行为,而选择的基本标准都是价值。“4D中国”传播模式的行为渗透价值就体现在其参照价值之中。国际风险投资家们在21世纪初叶依然将其投资重点徘徊在中国国内新兴的IT行业及其衍生产业上,这些行业的代表公司的市值急剧上升,即激发了传统广告行业的创新意识,又激发了这些行业领军人物的“赢家意识”。“4D中国”目前的营运格局正像一只螃蟹,在大家直着走的路上横着走,在传统广告行业中扮演了一个竞争者的角色,并戴着这个竞争者的面具给整个广告行业提供了一个角色期待,这种角色期待势必会改变整个国内广告行业的格局。
3、分众价值。1997年,美国人托马斯・戴文波特和约翰・贝克出版了《注意力经济》一书,从此以后,“注意力经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书中指出,现代社会过多的资讯压力,已经超过了人们注意力的负荷,引发了“注意力匮乏”的问题。传统的营销理念面临了严重的考验,新一波营销革命主要有两大趋势:(1)抛开主流市场,创造新需求;(2)抓住少数关键的注意力。很多专家在最近两年也提出,传媒业也将走入注意力经济时代。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也指出,收视率、发行量、传阅率这些覆盖性的指标,是过去中国传媒处于短缺传播时代,评价受众对媒介接触数量的一种指标。但是,今天媒介已经到了相对过剩的时代,绝对的收视率、发行量指标作为媒介价值评估的意义已经降解。随着参与市场的媒介增多,平均化趋势就会分割媒介市场份额。
媒体在广告中的功能是将广告的信息送到接触媒体的受众手中,媒体的到达率直接关系到媒体的投入效率和广告浪费程度。在营销成本中,对广告媒体的投入无疑是最大的。很多企业在营销中面临的窘境通常是:将目标受众细分并不难。难就难在,当企业将目标受众的轮廓描绘出来之后,却发现无法用恰当的传播载体有效地区分自己所要的目标受众,广告最后还必须通过电视、平面、户外这些最为常见的,面向广泛受众的传播工具。
信息传播的多元化是数字媒体技术最大的魅力,同时也是其价值所在。数字媒体技术通过对计算机、数码相机等设备的利用来汇聚与创造所需传播的信息,并通过多个基本原色的协同互助增强了信息传播的丰富性,从而使受众感受到更加真实、完美的传播体验。
2012年,丽水世博会中的画廊就采用了最新的数字媒体技术,画廊的大型LED平面的最高分辨率可以达到654万像素,生动而逼真地表现了世界七大海洋的数字影像,另外,该画廊还利用三维立体全息声响系统真实、生动地还原了世界七大海洋的声音,从而完美实现了对海洋文化的展示。数字媒体技术传播的个性化和精确化数字媒体的个性化传播与精确化传播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其传播方式开始定位于更小的范围和对象,从而使其传播变得更加精确化和分众化,并大大增加了数字媒体的节目数量,丰富了节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传播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色彩的设计不仅要求具有自然的特点,同时也要求其富有人情味。通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有效促进现代色彩设计审美传播价值的实现以及传播效果的提高。内容,促进个性化很强的增值业务的增加。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从其传播服务的个性化特点来说,数字媒体的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可有效促进收视率和订阅率的大幅度升高,具有高效且容易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优势,因此可以稳定地获取经济效益,实现内容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从传播形式的个性化来说,数字媒体的传播摒弃了传统的“点对面”传播模式,而发展成为“点对点”的交互式模式,从根本上变革了数字媒体的传播形式。如三网合一就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观看途径。
数字媒体技术传播的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的传播中,都是通过电视、广播以及报刊等将所要表达的信息强制性地传递给受众,从而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媒体处于主体地位,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弱势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使受众产生一种本能的抵抗心理。而数字媒体则主张让受众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通过主动地寻找和选择,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文字、声音、图片等信息,从而将原来的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
2.现代色彩设计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在数字媒体时代,现代色彩设计在文字、视频及图像、声音等的处理和采集中广泛地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从而使其审美价值更加突出。数字媒体作为最新的信息载体,将其应用于现代色彩设计中可以有效促进其价值理念的创新。在之前的传统观念中,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人们对现代色彩设计中最为关注的两个部分,而在数字媒体背景下,受众的审美要求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审美价值的改变,并为现代色彩设计的发展以及审美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助力。色彩设计产品的信息借助各类传媒语境在各领域内的互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色彩设计的审美传播。在这个概念里面的互动并不是传统概念中简单的交换行为,而是对色彩设计产品的一种动态信息传递、传播行为,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色彩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具有显而易见的审美价值,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人们对色彩审美价值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变化,在设计中开始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更加关注人性需求、心理需求以及精神渴望。
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现代色彩设计的传播价值
1.实现非同时在场的平等、互动交流
在日常的传播中主要是通过双方面对面的交流来实现平等、双向互动,而如果双方没有同时在场,那么其地位就会变得不平等,从而导致在传播中会存在审美传播信息的单向流动。审美传播缺乏日常交流的现场感和即时性,受众对一件色彩设计产品的评价是基于与创造者之间的交流来实现的,而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现代色彩设计就实现了双方非同时在场的平等、互动交流。另外,审美传播具有不确定性特点,这主要是由于色彩设计主体带有一定情感的接受行为。因此审美传播的信息具有明显的产品欲望,它并不能成为人们寻找色彩设计作品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途径。广告在传播过程中就是通过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色彩设计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等来实现传播效果的。
2.数字媒体色彩进一步提高了现代色彩设计的传播效果
数字媒体技术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和改革。在不少视觉设计领域的艺术设计中都开始采用数字媒体技术,例如建筑、广告、纺织、服装以及包装等,从而使艺术设计也跨入了崭新的数字化时代。传统的色彩设计艺术是一个显色系统,以“孟塞尔色彩系统”为基础,局限在色彩系统中,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色彩设计则是一个混色系统,以“CIE1931-XYZ系统”的光学色彩为基础。与传统的色彩设计相比,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现代色彩设计在整合显色系统和混色系统两种色彩系统的理论基础上,更多地对物体的发射光和色彩的加色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色度学与艺用色彩学的发展。另外,从色彩的表现手法来说,传统色彩设计和现代色彩设计都是采用三基色展开的,而其中前者采用的是品红、黄、蓝这三种基色,而后者则是采用朱红、黄、蓝这三种基色。传统色彩的表现力有限,因此其概括性特征比较强,而数字色彩的表现力有了质的飞越,其表现的色域更加接近自然界可见光。我们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综合分析色彩,探索多种色调的变换,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吸收色彩灵感的方法,创造新的色彩组合和配色方法,从而为现代色彩的运用开辟了有效的途径,并在现代色彩设计中为创意思维提供更多的素材,激发想象力、创造力,使作品更加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促进审美传播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9-88-3
Innovative Service of Digital Library in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Convergence
Song Hailong1,2 Zhang Fan2
(1.Library of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Henan 453003; 2. School of Management;Xinxiang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mediaappears with the phenomenon of convergence acceleration, especially affected by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other factors, the digital library's resource construction,service platform,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service modeand so on have experienced huge changes.This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media convergence on digital library,and puts forwar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Media Convergence, Digital Library, Innovation Service
近年来,不论是媒体形式、应用平台,还是接收终端,都出现了新的形态,不断改变着传媒产业市场和格局。在新传播格局下,媒体形式迅速增多,并且其多样性在导致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不是呈现简单的对立和竞争,而是变成更高层面的相互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加速融合,新媒体生态圈雏形已经形成,媒体融合时代到来了。
1 媒体融合概述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DeSola Pool)提出。他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形态融合”(convergence of modes)这一概念[1]。他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包含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电信业在内的传统媒体的边界逐渐消融,多种媒体表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无论是人际传播媒体还是大众传播媒体,都承载着比过去更多的服务和功能,并且过去只能由一种媒体提供的服务,现在可以由多种媒体提供,或者过去由多种媒体提供的服务,学者可以由一种媒体提供。
普尔教授将“媒体融合”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定义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进行相互融合而产生新的媒介形态,比如博客新闻,微端新闻等。广义定义不仅仅是指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含传播手段、内容、媒介功能、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多要素的深度融合,就是人们所说的“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2]。它将报纸、出版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渠道结合起来,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共享,形成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向用户传播[3]。
简单来讲,媒体融合是指在数字化、网络化等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商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出现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相互交融的状态,它包含媒体规制、行业、渠道融合、技术、终端、所有权、组织结构、内容生产等方面的融合,增加了媒体载体之间的相同点。媒体融合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它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的多种媒体的有效整合,也是技术和经营方式的融合[4]。
2 媒体融合对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存储技术,把图书馆的各种文献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并利用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以数据库形式让用户进行检索,并经过互联网把数据传递给用户,使他们能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5]。作为图书馆、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物,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深受媒体融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媒体融合环境下用户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数据资源服务提出新要求
关键词:
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视觉效果
摘要: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平面设计的视觉信息载体,媒体科技的革新正在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创作方式和内容。本文阐述了在新媒体时代,平面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融合及创作的现状、前景,媒体科技的迅速发展为传统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平面设计师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发掘新的发展空间,进行艺术设计创新。关键词:平面设计;媒体科技;融合;创作平面设计需要创新。在图像泛滥的年代,媒体科技空前发达,平面设计需要借助新技术突破自己的边界,增加作品的深度以获得信息的有效传达。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的传播媒介范围相当广泛,具有良好的媒体适应性。在传统印刷媒体时代,平面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已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基本成熟。平面设计通过组织文本、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的形式与结构,使情感和信息得到有效传达。平面设计是典型的边缘学科,作为设计艺术,以不同形式的媒介为载体,可以进行跨界组合。在传播技术层面,平面设计需要信息载体。现代媒体科技的发展,为平面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提供了空间,平面设计所涵盖的范围还会继续拓宽。当前数字媒体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传播全球化时代,艺术设计正在经历“数字化生存”,平面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也会面临变革。“人人都会平面设计”的这样一种说法,体现了平面设计的大众性和广泛性,其实平面设计应有的“深度”更需要研究和探讨,当前也最缺乏具有深度的作品。
一、媒体科技发展与媒体特性
从铅活字印刷,到摄影的诞生和照相排版技术革命,再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科技从未停止发展的脚步。新技术给平面设计造就了新的可能性,平面设计也参与了人类视觉传达史上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过度。传统媒体是指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前的平面设计媒介,主要涉及书籍和招贴设计等印刷出版物,由于以传统印刷媒介为载体,平面设计也被视为一种传统的视觉信息传达设计。当前信息传播已进入数字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印刷媒体,数字媒体又被称为新媒体(NewMedia)。新媒体同样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计算机媒体、互联网、在线游戏、电脑光盘、交互式网站、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均属于数字新媒体范畴。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动态”的特征,信息传播时效性更强,而传统媒体具有线性和静态的特点,传播的时效性有一定局限。新媒体最大的特征就是数字化,数字技术把图像、文字、声音进行二进制编码(0和1),这是一种计算机数字语言。所有的素材文件资料都以数字的形式进行存储和输出,形成所谓大数据(Bigdate),应用于艺术设计创作和生产生活。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了全新的传播形式。对于平面设计而言,任何特性的媒体都具有可以利用的优势。在媒体科技与艺术设计不断融合的历史语境中,平面设计正在经历着变革和创新,当今的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传达形式,需要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
二、平面设计艺术、新媒体科技的融合与创作
现代平面设计是一部不断革新的历史。媒体自身也不断在进行变换、革新,新媒体也不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数字技术平台上相互交叉与融合,逐步形成功能更加强大的媒体空间系统,对平面设计而言,媒体信息资源不可或缺。新媒体的演变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步,计算机为平面设计师提供了创造性的工作方式。从第一台电脑在平面设计工作室中出现,到当前计算机网络的空前发达,数字化革命为平面设计开辟了新的领域,如互动网页设计、计算机动画、运动图形、实验设计,平面设计师需要学习和认识这些边缘领域。新媒体的出现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产生了新的创作方向,对于描述这个时代的平面设计而言,“新媒体平面设计”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概念,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网络设计、动态图像设计、印刷品设计等。新媒体平面设计师使用数据库进行创作,有广泛的艺术、人文资源可加以借鉴,自由度和创作空间更为广阔。数字媒体科技介入艺术设计行业,首先引发设计工具、方法的变革,设计作品的形态也变成了一种非物质的数字与信息。因此,设计师需要加深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新媒体平面设计作品会包含更多的内容,更多的可能性,作品的科技和创意含量也会增加,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这是一大挑战。在融合新媒体科技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中,平面设计师应发挥媒体特性的优势,探索新的法则,创建具有个性化的、且具有唯一性的艺术设计语言,来彰显自己的设计文化和设计哲学,增加平面设计的深度。媒体技术革命为平面设计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平面设计更需要多元化的想象以及创造性思维,把不同的媒体资源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意过程中,努力保持技术技巧与艺术技巧的平衡。平面设计与媒体科技的融合,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两者互为创新的动力和途径,李政道先生常说:“科学界所有重大难题的解决,都是由艺术想象所突破。”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平面设计还会继续融合各类新媒体资源,艺术设计各领域之间也会打破边界,跨学科、跨媒体设计将是未来平面设计创作的方向。
三、结语
当今媒体科技空前发达,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平面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要能赶上科技的进步。平面设计师需要进行跨媒介设计创作,迅速掌握新工具,去学习新的领域,这是设计创新的前提。没有新事物、新鲜血液的注入,当前的设计就会僵化,新媒体科技正在变革艺术设计行业,这一改变要把我们引向何处?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尚早。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还在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与新媒体融合有益于平面设计创新。平面设计既然与媒体科技已经发生了联系,就不会再与之分离。
作者:高志国 单位:广东培正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罗杰菲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M].华夏出版社,2000.
[2]胡显章、曹莉.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