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6: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固定资产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投资客观分为有形事业和金融投资两大类,并把资产划分成事业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两部分。因此,企业取得并持有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时,在会计制度范畴内,采用确定成本核算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并选择折旧方法进行折旧会计处理。
在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折旧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当期累计折旧额,从而影响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及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目前,由于投资者充分依赖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决策,而固定资产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双重的性质,还是为企业带来长期经济利益的资源,是企业获得营业利润及其营业外收入的经济源泉。因此,从提供有用会计信息出发,必须详细客观分析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信息。
二、固定资产取得的资本性支出特征
企业取得并持有固定资产属于有形事业投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事业投资收益,取得固定资产支出具有资本性支出特征。因此,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按确定原价核算,并设定资本性质的资产科目“累计折旧”,对持有固定资产实行折旧会计核算,收回投资成本。
1、固定资产账面原价特征。根据固定资产取得支出的资本性特征,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从购入价额到交付使用为止发生的利息,构成固定资产原价,确认及计量于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记录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作为有形长期资产投资的初始原价,反映了企业该资产的未来经济收益能力。因此,在进行折旧计提时采用间接法,即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不变,而用“累计折旧”科目的增加间接反映固定资产账面原价减少。
2、固定资产折旧的理论特征。根据固定资产折旧理论依据,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利润有贡献,并且这一贡献额度是通过固定资产的机能减耗换取而来的,因此假设企业持续经营前提,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就等于资产的潜在经济使用能力。由此,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一经取得,不管使用带来的真实收益如何,都必须在经济使用年限内实行折旧会计处理,收回固定资产取得原价。
3、固定资产的“含溢”资产性特征。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核算客观是收回取得原价目的,而企业取得并使用固定资产目的获得超过投资成本以上的期望价值。因此,固定资产使用可能获得的收益超过投资原价以上部分,无法在账面价值上反映,只能以“含溢”资产形式存在;企业持有使用目的土地、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客观具有金融资产特性,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高出账面价值部分,也是以“含溢”资产形式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
三、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特征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可以选择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等折旧方法中的一种,进行累计折旧会计核算。
1、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核算特征。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核算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法。直接法折旧会计核算是通过借: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或营业费用),贷: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把折旧额直接冲减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而间接折旧法则采用贷方为贷:累计折旧的会计分录,核算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金额,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不变,通过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与累计折旧额的差,间接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根据会计制度规定采用间接进行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
2、选择折旧方法的信息特征。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允许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折旧核算。而事实上选择不同的方法,直接影响当期累计折旧额及当期会计利益。
(1)企业选择平均年限法折旧。表现为在经济使用年限内每年计提的累计折旧额相同,分摊的成本费用相同,冲减每期利润额相同,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额度每年相等。同时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额按年同等速度增加,每年收回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额相同。
从上图分析看来,企业选择平均年限折旧法反映了累计折旧额在等额增加,账面价值等额减少;反映了企业计划每年等额分配摊销费用平均收回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信息特征。
(2)企业选择加速折旧。无论是双倍余额递减法还是年数总和法,目的都是加大经济使用年限前期费用分配额。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不用考虑固定资产处理残值收入,并以直线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加速折旧率。而年数总和法折旧,则先将固定资产折旧原价减去预计残值收入后,再乘以一个由经济使用年数形成的逐年递减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所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的第一年累计折旧额、分摊的费用额、收回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数额比采用年数总和法多。
企业还可以选择固定资产承担工作量为费用分配依据计提折旧额。可见,每种折旧方法计提的年度累计折旧额都不同,企业选择哪一种折旧方法应该取决于费用分配计划。
3、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信息特征。根据一贯性原则,无论选择哪一种折旧方法都会产生如下会计信息特征:第一,不同折旧方法带来年度的累计折旧额不同,但在整个经济使用年限所计提的折旧总额相等;第二,不同折旧方法,计提的年度累计折旧额不同,表明年度分配的成本费用额不同,但费用分配总额相同,都以该固定资产取得原价为费用分配总额;第三,折旧方法不同,年度分配的成本费用额不同,对年度利润影响不一样,但合计计入的利润表的费用总额相同;第四,无论哪种折旧方法,都表现为固定资产账面原价在减少、折旧累计额在增加,投资成本的收回额在增加。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客观上表现为折旧方法选择,实质是固定资产投资原价的回收过程,反映了主观分配费用的会计信息特征。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有用会计信息特征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体现了主观分配费用特征,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客观经济收益。由此可见,折旧方法的选择反映了固定资产的账面确定成本回收的会计信息特征。
客观上,企业取得并持有固定资产过程中,随着生产经营技术发展,营业利润将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其次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一般长于折旧年限,累计折旧全部计提完毕即投资成本收回之后,仍在使用并创造经济收益;第三企业持有土地、建筑物等有形固定资产,具有客观金融性,这类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如果处理这些资产直接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可见这些固定资产本身具备的、超过其成本以上的经济收益能力即资产性,无法在会计报表上得以确认及计量,只能以“含溢”资产形式存在,不易被投资者发现。
综上所述,投资者应该从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信息特征的综合分析,结合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种类、目的、使用状况,有效预测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存在的经济价值收益,客观估算企业投资价值,做好最佳投资决策,实现最大投资利益合理规避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目前关于资产质量的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整体、理论的层面,对于单项资产质量的定量分析尚未深入展开。由于理论操作性不强,实务中资产质量的分析也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文以资产的质量特征为基础,构建出固定资产质量的评价体系,并将其运用于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上市公司,得出固定资产质量的相对排名,并对排名变化最大的两家公司进行深入考察,从而检验该评价体系对固定资产质量的解释能力。
一、文献回顾
(一)国内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文献回顾张新民(2001)指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满足企业对其预期期望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单独增值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等方面。同时指出,对资产质量的分析要强调资产的相对有用性。企业所处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对同一项资产的预期就会不同,因此资产质量不同于其物理质量;不同项目资产的属性不同,企业对其预期就会不同,因此不同项目的质量特征就会不同。这一观点相对于仅把资产的盈利性作为确认资产质量特征的最重要标准(李树华、陈征宇,2000),或把变现性作为确认资产质量特征的最重要标准(顾德夫,2001),无疑更加全面和综合,但相关的理论体系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案例说明阶段,并未进行具体的指标选择与确定,更缺乏评价方法的定量分析与检验。宋献中、高志文(2001)以调整前后每股净资产的波动幅度(K值)作为评价资产质量好坏的标准。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相关规定,被调整的项目包括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等。被调整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越大,表明该企业的资产质量越低,实证结果表明此比例影响企业当年的盈利水平和今后盈利的持久性。宋献中等的研究提出了K值的概念,并以此来度量资产质量,但其研究只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描述,未挖掘出资产质量与盈利性之间的深入关系。李嘉明、李松敏(2005)选用2003年在我国深、沪两地上市的1117家公司(ST除外)作为样本,对样本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用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嘉明等的研究方法试图挖掘资产质量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但未解释回归方程的内生性问题,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尚不完善。张春景、徐文学(2006)选取13个指标,从资产存在性、有效性、收益性三个方面衡量资产质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资产质量的综合评价数值,并对江苏省在境内上市的制造业与商业类上市公司77家样本公司按此综合评价数值做了排序。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从信息有重叠的指标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赋予合适的权重,对样本做出科学地综合评价。张春景等的研究样本包括制造业和商业,这两种企业对资产效用的预期不同,其资产质量指标也应该不同,那么这种主成分分析的适用性便有待进一步地验证。另外,只给出各企业资产质量的排名,而没有计算排名的具体公式,指出各指标的权重,结论的应用价值不高。而本文将专注于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的固定资产项目,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各项指标的合理权重,进而计算出资产质量的综合数值,并据此得出排名。谢永(2007)对18个反映资产质量的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从亏损前3年开始公司的资产整体质量已经开始下降,同时提出一些能够有效预测财务危机的指标。
(二)国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文献回顾 目前国外学者关于企业资产质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均较为罕见。仅有少数文献研究了银行资产质量与信贷风险之间关系。David Bernstein(1996)对银行资产质量与规模经济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贷款质量对银行成本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银行的资产越差,其成本越高,但这种直接影响表现得不很明显。
二、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资产质量内涵的界定及资产的质量特征资产的质量特征,是指企业根据不同项目的资产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对其设定的预期效用。由于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等项目各自的效用不同,故企业对各类资产的预期效用设定也就各不相同,因而单项资产本身应具有各自不同的质量特征。但总的来讲,研究资产的质量特征可以从资产的盈利性、变现性、周转性以及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这四方面的质量特征将成为构建各项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资产的变现性,是指非现金资产通过交换能够直接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能够作为企业债务物资保障的效用。能否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顺利变现,是衡量企业资产质量,并进一步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资产的盈利性,是指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用,资产的定义本身就规定了盈利性是资产的内在属性。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其盈利性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贺武,2006)。资产的周转性,是指资产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被利用的效率和周转速度,它强调的是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而被利用的效用。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该项资产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吻合度越高,被利用越充分,为企业赚取收益的能力越强。马克思也认为资产的周转性非常重要,在《资本论》中提出,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对实现剩余价值或资本增值至关重要。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是指资产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有可能与企业的其他相关资产在使用中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通过与其他资产适当组合,能够发挥出大于单项资产个别效用总和的联合效用。相同物理质量的资产,在不同企业之间、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之间或者在同一企业的不同用途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贡献能力。因而这个意义上的资产质量,是把资产组作为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相对整体的角度来加以综合地考虑与评价。
(二)固定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以质量特征为基础的固定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1)固定资产的变现性评价指标。除部分流动资产外,企业的固定资产将成为长期债务的直接物资保障,尤其是在企业面临破产清算时更是如此。固定资产的数量、结构、完整性和先进性都直接制约着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其中固定资产的保值程度,是债权人认定其变现性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当然,也要考虑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对其变现性造成的制约影响。专用性越高,其变现的风险就越大。从企业偿债能力的角度,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其是否具有增值潜力来加以衡量:首先,具有增值潜力的固定
资产,是指那些市场价值的未来走向趋向于增值的固定资产。这种增值,或是由特定资产的稀缺性(如土地)引起;或是由特定资产的市场特征表现出较强的增值特性(如房屋、建筑物等)而引起;或是由于会计处理的原因导致账面上虽无净值但对企业仍有可进一步利用的原因而引起(如已经提足折旧、企业仍可在一定时间内使用的固定资产)。其次,无增值潜力(贬值)的固定资产,则是指对特定企业而言,其价值的未来走向不可能增值的资产。这种不能增值状况的出现,既可能是由与特定资产相联的技术进步较快,原有资产因技术落后而相对贬值(如电子计算机等)引起;也可能是由特定资产本身价值状况较好,但在特定企业不可能得到较充分利用的原因引起(如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由于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净值时,企业可以按照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净值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因此鉴于资料所限,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可以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做出初步判断,通过变现率指标加以简单衡量:固定资产变现率=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净值。其中: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2)固定资产的盈利性评价指标。固定资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反映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实力,因此,固定资产的盈利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讲,固定资产的盈利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固定资产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是否与企业的行业选择和行业定位相适应;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是否与企业存活的市场份额所需要的生产能力相匹配;固定资产的工艺水平是否达到能够使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相应程度。营业收入是产品价值的外部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生产工艺水平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营业成本是产品生产的内部耗用,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两者之差即企业赚取的毛利,则反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进而决定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而固定资产的总体规模则反映了企业的行业选择和行业定位特征。因此,毛利与固定资产规模的比较,即固定资产毛利率,可以较为综合地反映固定资产的盈利性,计算公式如下:固定资产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
(3)固定资产的周转性评价指标。固定资产周转率通常用营业收入除以固定资产平均余额加以计算。笔者认为,营业收入中包含了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无关的外部价格因素,因而用产品生产成本取代营业收入将使得该指标更具有说服力。假设存货中原材料、在产品水平保持稳定,将存货余额变动数加上营业成本,便可以大致推算出企业当期的生产成本,再与固定资产的原值进行比较,便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被利用的充分程度。因此,固定资产的周转性可以通过计算产能利用率来加以衡量:产能利用率=(存货余额变动数+营业成本)/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
(4)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评价指标。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强调的是固定资产通过与其他资产适当组合,在使用中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即使是相同物理质量的资产,在不同企业之间、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之间,甚至是在同一企业同一时期的不同用途之间,都有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贡献能力,所以按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变动来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组合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质量分析时,也一定要强调其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其中投资性资产包括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1,除去这两种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合称为经营性资产。在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企业,其经营性资产基本上都是围绕固定资产做出安排的,而投资性资产与固定资产的协同效应并不明显,所以经营性资产的整体盈利水平便可以视为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盈利性的最终体现。经营性资产的整体盈利水平可以将营业利润2作为标准,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便可以通过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加以衡量: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经营性资产平均余额,其中:经营性资产平均余额=资产平均余额-投资性资产平均余额。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当年企业投资新的生产项目,或对以往的固定资产进行大规模地更新改造,会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的原值大幅增加,进而可能会使上述指标受到较大影响。但这一结果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新建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在当年并没有得以充分释放,其进一步的利用效果尚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当分析中遇到该项指标出现较明显变动时,一定要结合报表附注的相关内容做出深入分析,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三、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运用
(一)样本选择 机械制造业企业中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最大,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拥有的固定资产的规模和先进程度,代表着该企业在行业中相对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所以对机械制造业企业的固定资产质量进行评价,找出对其固定资产质量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本文选择证券市场行业分类中的C7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其中包含C71普通机械制造业、C73专用设备制造业、C7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7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7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时间跨越2005和2006年两个会计年度。为保障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只选择2005年和2006年年报获得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除去数据缺失的公司,分别有174家和172家公司进入样本。先分别计算两年样本中各公司的固定资产质量综合评分,再对两年中各公司固定资产质量的升降情况进行比较。
(二)指标选择 在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及成本效益原则,仅就部分因素加以量化分析,最终进行主成分析的变量有固定资产变现率、固定资产毛利率、产能利用率和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实务中在对固定资产质量进行具体分析时,进一步还应结合报表附注的相关资料,在展开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最终的结论。本文选取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三)固定资产质量的综合评分 (表2)列示了个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固定资产的变现性标准差最小,说明各企业间没有明显的差别。且该指标都接近1,说明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个角度衡量,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很高。产能利用率标准差较大,说明不同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很不一样,可估计此指标将是固定资产质量差别的重要原因,具体权重待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与固定资产毛利率方差较大相对,经营资产收益率方差却较小,即虽然固定资产单项发挥作用的情况大相径庭,但和其他经营资产组合后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相伯仲。可以认为固定资产利用充分的企业可能管理、营销方面比较薄弱,而管理领先的企业对固定资产或技术方面的掌握有比较欠缺。所以,即使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不相上下,但和其他企业对比,取长补短,都可以找到进一步提高的方式。
本文选取的指标不多,但这四个指标的Bartlett球形检验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各变量间并不独立,所以在计算固定资产质量
得分时各指标的权重按其包含的信息量确定,具体处理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方法。(表3)列示了因子载荷矩阵和各主成分的特征值。
以4个主成分各自的特征值为权数,计算各样本企业固定资产质量的综合得分。公式为:Score=0.411Y1+0.242Y2+0.202Y3+0.145Y4
主成分信息不能直接获取,在分析固定资产质量时不容易进行比较。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将以上公式还原为以原指标为变量的公式:Score=0.430Z变现率+0.515Z固定资产毛利率+0.391Z产能利用率+0.499Z经营资产收益率
以上公式考虑了各指标之间的共线性问题,以各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为权数,对固定资产的综合评价较为合理。各指标的系数为正,说明随着这些指标的改进,固定资产的质量得到提高。关于公式中的系数需要作以下两点说明:一是这四个指标间并不独立,公式中的系数并不说明各指标对固定资产贡献的程度,所以与描述性统计中各变量的方差并不成比例;二是由于这种相关性存在,所以不可能通过单独提高某一指标而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而是要同时改善各项质量指标,达到平衡。根据此综合得分,2006年172家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质量排名前10名与后10名的公司见(表4、表5)。
对比两年的排名结果,置信电器、思源电器、s锅炉、香江控股、金龙汽车、美的电器、s天地连续两年排名在前10名中,而力源液压、天宇电气、林海股份、S阿继、二纺机、SST轻骑连续两年排名在后10名中。两年的排名结果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有很大波动,为检验两年中公司固定资产质量排名及其的升降变化间的相关性,对2005年排名、2006年排名及排名升降变化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其中排名升降变化取变化的绝对值,结果见(表6)。表中显示,2005年、2006年公司固定资产质量排名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固定资产作为长期发挥作用的资产,其质量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同时可以看到,排名升降的大小与2006年排名、2005年排名都无显著性关系,说明公司原来的固定资产质量的好坏,对其质量波动的大小没有明显影响。排名升降变化最大的两家公司,上升最大的山推股份和下降最大的长力股份进行具体分析。两公司两年的排名和财务指标见(表7)。山推股份的固定资产毛利率和固定资产产能利用率大幅上升,经营资产收益率由负转正;长力股份的经营资产收益率虽然也有所改善,但固定资产毛利率和产能利用率下降较多。
疑问一:我国到底应不应该规定固定资产确认的“价值标准”或“价值特征”
按照新出台的固定资产准则定义,我国的固定资产应当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既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工具或手段,而不是直接用于出售的产品;第二,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既固定资产属于长期资产,随着使用和磨损,需要通过计提折旧方式逐渐减少账面价值;第三,固定资产为有形资产,这一特征将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区别开来。
通过对固定资产定义和特征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新出台的固定资产准则并没有给固定资产规定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甚至没有象原固定资产准则那样给出一个“单位价值较高”这样的明显特征。而如果不考虑价值特征,单从资产形态、持有目的和使用寿命三个特征来认定固定资产将是极为困难的,企业内部能够周转使用的所有实物资产几乎都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如工业企业所持有的工具、用具、备品备件、维修设备等资产,施工企业所持有的模板、挡板、架料等周转材料以及地质勘探企业所持有的管材等资产,我们能把这些资产都认定为固定资产吗?
很显然,固定资产的确认是需要价值标准的,哪怕在准则中笼统地确定一个“单位价值较高”这样的特征也好,否则我们很难将固定资产与企业内部能够长期周转使用的存货资产合理地区分开来。
如果不能够合理划分固定资产和周转材料,将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信息质量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实物资产一旦被认定为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期间内将以折旧的方式逐渐减少其账面价值,使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金额较为均匀地逐年减少,也将折旧部分的数额逐期计入利润表的成本费用。而如果实物资产被认定为存货性质的周转材料,后续会计核算将采用简化的方法,其账面价值要么按照使用次数分次计入成本费用,要么一次计入成本费用,会使企业的资产数额迅速减少而成本费用却又大幅增加,与固定资产折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截然不同。特别一些价值较高的工具、用具与价值较低的设备之间界限非常模糊,一些需要虚构资产价值并隐藏成本费用的企业会因此将应当属于存货的资产认定为固定资产,而另一些需要偷逃所得税的企业会将原本属于固定资产的实物资产确认为周转材料,从而一次计入成本费用。
由此看来,不给固定资产硬性规定价值标准似乎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了,但却不符合我国的会计实践。我国的会计准则既是技术标准又具有法规地位,以硬性规定为主而不是以业务指导为主,并没有给会计人员留下太多的判断空间。况且西方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并没有一个称为固定资产的准则,其中与我国的固定资产准则更为接近的是《IAS 16不动产、厂房及设备》,人家其实已经界定了大型长期实物资产的范围――不动产、厂房及设备,而我们的固定资产范围却越来越模糊了。
疑问二:是否有必要将“分期付款”或“延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的未来付款额折现
固定资产准则第八条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计入当期损益。既购入固定资产时,按购买价款的现值,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按应支付的金额,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应当按照各期支付的购买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延期付款债务特定风险的利率。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其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
应当说将现值这一计量属性引入“分期付款”或“延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业务,是我国会计准则的一大进步,问题是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科学合理地确定折现率,那么这种确认方法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尤其当一种会计确认方法的应用会给后续核算带来许多麻烦和不便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考虑运用它的必要性了。
折现率的确定取决于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延期付款债务特定风险,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所谓世界各大权威金融机构推出的各项金融数据,无不是为了自身商业利益或其政府的政治利益而人为炮制的,毫无诚信可言,这些数据把人民币逼入了被升值的轨道,又把整个欧洲推向债务深渊,我们更无法相信中国企业的普通财务工作人员能够准确地确定折现率。如果折现率和现值本身的正确性不够可信,那么在重大资产的确认业务中运用这些并不可靠的数据就值得怀疑了。
企业一旦以购买价款的现值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其未来期间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和计算折旧额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工作会难度加大。所得税会计处理的难度也会加大,企业以购买价款现值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税法认可的计税基础并不相等,形成暂时性差异,会计实践中必须要考虑该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可悲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并没有具体规范该类差异的会计处理。
疑问三:将预计弃置费用折现后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是否合理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油气资产、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计入财务费用。
应当说在特定的大型资产报废前考虑其未来的巨额弃置费用是符合谨慎性要求的,然而将弃置费用折现后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做法却是与“固定资产成本”的含义相悖的。固定资产准则将外购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成本界定为“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合理的必要的支出”,而弃置费用是为了报废资产发生的,不是为使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发生的,并不属于固定资产成本的有效组成部分。
所以说将预计弃置费用折现后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值得推敲的。为了认真贯彻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预提费用”或“专项储备”的方式来解决未来的巨额弃置费用,既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按照折旧进度预提弃置费用并计入“预提费用”或“专项储备”的贷方,实际支付时再冲减“预提费用”或“专项储备”。
另外,包含了预计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税法认可的计税基础也不会相等,其差异同样涉及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也没有具体规范该类差异的会计处理。
疑问四:将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是否合理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表示,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管理费用”。而新会计准则出台以前的规定是,企业生产车间(部门) 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制造费用”,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管理费用”。相比较而言,原规定更加合理,而新规定却违背了配比原则。这是影响到支出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的原则性问题,必须谨慎处理。
结论
我国的固定资产准则应当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或价值范围,使得固定资产与周转材料能够被合理区分。在不能合理确定折现率的情况下以未来付款额的现值确定固定资产成本并不可取,又会增加后续核算的工作量和核算难度。弃置费用不是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发生的,不应当计入资产成本。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不应当计入管理费用,应当计入“制造费用”,并最终由本车间产品成本承担。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2006》.
信贷投放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联动
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领域存在两个市场: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一方面政府仍然通过一定的计划来维系其对金融领域及非金融领域经济活动的控制;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厂商不得不更多地依赖间接融资维持其正常经营活动。这也使得信贷市场成为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信贷增长和大量厂商行为的各个加总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2006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信贷总量的双快增长就是这一联系的重要表现。
因此,现阶段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长的调控,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监管层都有相当多的观点认为:是信贷增长过快造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但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因为它过于强调宽松的信贷环境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刺激,同时也内含了要以货币信贷政策作为最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思想。应该承认,在2006年上半年出现的信贷与固定资产的双快增长存在相当程度上的联动机制,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贷的增长,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是造成信贷增长过快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市场,现阶段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宽松也大大刺激了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态势决定了信贷的增长态势,从而,要达到对信贷增长进行调控的目的,前提是必须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展开有效调控。
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态势的形成有其内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重化工业的自身特征在客观上决定了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在较长时期内是一种必然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发生了“质”的重大变化:2000年我国人均GDP突破800美元,从而使我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人均GDP的两次提升,极大地带动了整个社会消费的升级,以住房和汽车为核心的消费时代来临了。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我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阶段。新一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集中化对此给予了充分地证明。
在重化工业时期,产业发展诸多特征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特征差异。表现在:(1)重化工业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的迂回化程度提高,从起初的原材料生产环节到各个最终产品生产环节之间,插入了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生产链条的变长,使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2)重化工业的建设周期长、资本规模大等特征,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持续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固定资产投资一旦高速启动,就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这种高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重要性的增大及其持续性的内在要求,必然造成本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产高速增长的难以抑制性。
第二,地方政府的内在投资冲动在主观上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提供了基本动力。
从2003年局部经济过热开始,地方政府就在固定资产的高速增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00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14.5%,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7.5%;2005年,该增长速度为17.5%,所占比重为53.3%。2006年上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5%,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6.5%。如果把各年固定资产投资按照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进行区分,那么,近几年地方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全社会固定资产规模的比重均在80%以上。
地方政府之所以成为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乃至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原因在于:(1)现行的考核体系、财税体制等决定了地方政府必然利用预算软约束、信息不对称等,通过强烈的固定资产投资冲动,一方面实现地方GDP的高速增长,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政绩;另一方面,也为增加地方收入、创造地方就业机会、实现地方社会稳定等提供物质基础。(2)现阶段,相对于弱小的民营经济等厂商基础,地方政府具有持续调动大规模资本的手段和能力,而这恰恰是满足发展具有建设周期长、资本规模大等特征的重化工业所必需的。因此,从地方政府的视角看,由其在发展重化工业中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具有强烈的现实可行性。(3)地方政府主导性的充分发挥,能够使所辖地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最快的速度占领有利的重化工业领域,从而为所辖地区经济繁荣奠定基础。
以上内生机制的存在,使本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着高增长态势。这种带有典型地方政府主导特征的高增长态势,必然产生巨大的、持续的信贷需求。在较为宽松的信贷控制环境中,这必将导致信贷规模的高位增长趋势。2006年6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幅为18.43%,比5月份回落了0.62个百分点,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比央行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目标高出2.43个百分点,货币信贷仍然在高位运行。
信贷增长面临调控悖论
基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信贷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信贷增长的调控必须建立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调控的现实基础上。然而,根据目前状况,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调控面临着两难困境。
在重化工业自身特征和地方政府内在投资冲动的作用下,现有宏观调控政策处于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状态。其直接原因是,地方政府具有强大的以非市场行为手段来应付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在激励和能力,即使对于那些行政性强制调控措施,亦是如此。从而,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必将陷入两难困境。
困境一:如果不对地方政府现行考核体制、财税体制等进行改革,那么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将长期保持一种低效状态。
宏观调控是在既定体制下的短期市场经济行为,宏观调控政策则是这种短期行为的外在表现。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尽管体制改革不属于宏观调控范畴,但它对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轮经济周期中,虽然人们认识到了地方政府成为搅动这场持续三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也逐步意识到了现存考核体制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影响,然而,关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还是置于不改变地方政府现行考核体制的基本框架内,并且,地方政府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逐利主体,已经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得到认可。
实际上,上述状况一直是构成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发挥的重大障碍,三年来一直占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半壁江山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已经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基于此,如果不改变现有考核体制、财税体制等,地方政府将继续维持其采用非市场经济手段来应付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在激励和能力,继续以重要逐利主体的面目出现在市场竞争中,未来有关固定资产增长过快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依然不会有效,我们将面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乃至经济衰退的威胁。
困境二:如果彻底改革地方政府现行考核体制和财税体制,使其退出竞争性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回归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角色,那么其他厂商主体在短期内很难填补空缺,可能造成经济增长的大幅滑坡。
既然地方政府的行为往往阻碍宏观调控政策贯彻执行,那么,符合逻辑的改革思路就是改革其现行考核体制和财税体制,使地方政府退出竞争性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然而,深入研究则可发现,这一符合逻辑的改革思路并不具有现实可行性。这是因为在短期内,地方政府退出后的领域,其他厂商主体无法迅速跟进来加以弥补,从而形成重化工业领域大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真空地带,进而造成经济增长的大幅滑坡:假设一,地方政府退出后的投资领域由具有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国有企业来跟进。由于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彻底性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滞后,从行为特征看,即使是那些具有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国有企业,也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即它们接受宏观调控的行为和地方政府非常相似。这就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同样出现低效状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同样无法得到根本性遏制。假设二,地方政府退出后的投资领域由民营经济来跟进。一则,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总体而言,目前它还不具备跟进投资所需要的资本规模、管理水平、人才等方面的力量;二则,民营经济大规模跟进投资有“私有化”嫌疑,不易为人们所接受。假设三,地方政府退出后的投资领域由具有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共同跟进。该假设不仅具有前两个假设的缺陷,而且在投资跟进领域的划分上存在着难题。
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控的两难困境表明,短期内,不可能通过改革考核体制和财税体制来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良性回归。这就意味着,未来一定时期,地方政府依然具有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在动力。期间,为实现其投资目标,地方政府必然会千方百计进行融资,从而,信贷增长的高位态势就不可避免。实际上,我国金融格局从2005年“宽货币、紧信贷”演变为2006年一季度的“宽货币、松信贷”,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地方政府的强大融资能力和手段。
1.1.1含义
《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将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列为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固定资产价值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决定企业素质和效益的基本要素。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资产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1.2分类
可按经济用途分类、使用用途分类、所有权分类以及综合分类等。
1.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
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属于资产分散型企业。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可以说从市区到郊区,从平地到山坡,遍及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结构分类复杂,覆盖面大,按类别可以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及通讯设备、自动化设备、工具器具、运输设备、房屋建筑物、土地、福利设施等十几大类;另外电力资产通常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管理上就要求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所有这些都为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挑战。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品种多,二是分布广,三是变化快,四是周期长,五是支出大。
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2.1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2.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开展不深入
2.3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2.4固定资产竣工决算编制不及时
3.改善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3.1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创新
3.2完善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
3.3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会计确认至今关于会计确认定义最权威的解释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做出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4年发表的《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将会计确认定义为:“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当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我国对会计确认定义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葛家澍教授。其在《会计学导论》中将会计确认定义为:“会计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辨认应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数据,确认这些数据应加以记录的会计对象的要素。进一步还要确定已经记录和加工的信息是否全部列入会计报表以及如何列入会计报表。”会计确认的标准包括:可定义性。应予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计量性。具有一个相关的计量属性,可以对其进行稳定、可靠的计量;可靠性。信息反映是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相关性。与确认有关的信息能在用户决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计计量是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会计计量的主要特征是针对数量为衡量或者确定物品与食物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计量标准,会将数额的具体分配状况标注于具体事项,关键是会计计量可以将计量属性的选择和计量单位的确定提出不同看法,作为财会的重要操作环节,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财会计量的核心是资产计价和资产的盈亏,财会的主要目的也是对资本有针对性的管理和运营,会计计量有三个监控标准:一是同质性标准,这个标准主要是显示会计计量所包含的信息的数量关系和被提示的计量物品和事项的关系,其中存在的数量关系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来保持均衡;二是实证性,会计计量是真实和有效的数据的结合,制定的模型需要采用相关真实数据,提出具有实际性的解决措施,而且不同的会计计量人员可以针对相同的一个事物做出计量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以互相佐证,参考;三是计量的一致性、计量的一致性就是讲计量的方法前期与后期需要保持一致,无论是数据还是指标都必须保证真实性。
二、固定资产特征
固定资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用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固定材料,固定资产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固定资产的持有是为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存在的。企业持有固定资产一般都是为了有效的降低在生产产品、出租或者经营管理企业时产生的风险,保证企业的资本多元化,出租和固定资本的关系是企业以租赁的方式去获得利润从而更好的补充资本累计,房地产属于过度产品而不是企业固定资产,这是在对固定资产的确认中经常被弄错的一项资产。(2)固定资产具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和寿命。企业在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对其固定资产有所磨损,所以这就造成了企业的固定资产存在一定的使用期限,在这段时间限制的区间内企业的固定资产再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和折旧费用等都会受到企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影响。对于工厂的机器来说使用寿命就是判断一个企业产生数量和盈利多少的判定标准,所以企业在取得固定资产的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都归类于资本性支出,要根据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收益情况,在其有效地使用期限内尽量转化成费用,不然一旦达到了其最终的使用寿命就会失去价值。(3)固定资产特殊的价值转移方式。企业固定资产属于有形资产并且在长时间的生产活动中都会保持最初的实物形态,不过其价值却会慢慢的被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成本或当期费用中。所以,那些不具备实物形态的无形资产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改变其实物形态的、其价值一次性发生转移的流动资产都不属于固定资产的范围。(4)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企业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进行区分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其具有实物的特征。无形资产是指技术与商标之类的可以辨别和具有一定无形价值的构成体,需要不断的更新和维护才可以保障企业的正常发展,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企业所持有的工具、用具、备件品、维修设备等资产给予一定的管理和核算,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市场发展的不同类型做出一定的判断,保障其能够发挥的经济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
三、固定资产确认条件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含义与特征
高校所占有和使用的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被称为高校的固定资产,其中包含学校的房屋建筑、教学所用设备、教室陈设、图书以及文物陈列等,这些固定资产被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认定主要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总价值在一百元以上。二是高校使用时间超过一年,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界定有利于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固定资产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种类繁多,价值高、数量多,且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其次,固定资产的来源丰富,不仅仅限于财政拨款还包含金融信贷款项购买、社会赠予、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其他收入购置的固定资产。再次,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都是高效固定资产的构成部分。
二、高校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高校进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有利于固定资产进一步多样化。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高校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也进一步拓宽,更加多元化,各个投资主体在进行高校投资的时候需要更加高效和丰富多样的信息,高校做好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效率,提供更多样的信息,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依据和重要参考。
第二,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资源利用率,提高使用效率。大部分高校的教室、实验室等占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使用率仅为三成,而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超过六成,这就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偏低。
第三,有利于国家的统筹管理。高校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实中政府对于企业的统筹管理更加重视,而忽略了对高校的管理,这使得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欠缺科学性,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国家对于国有资产的统筹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推进:
三、高校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全局观念
目前高校在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方面缺乏全局观念,学校的各个部门由于缺乏相关的评价体系,在处理问题方面,难有全局观念,这样导致高校各个部门在经费上形成竞争关系,不利于资产的管理,使得高校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经费增加,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没有理清工作职责,缺乏明确的分工,导致各部门在工作中权责界定困难,在不同部门在管理中出现矛盾时也因为赏罚不明和沟通不畅导致矛盾难以顺利解决,也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导致工作协调和落实难以顺利进行。
(三)缺乏易操作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高校在固定资产方面缺乏绩效评价体系,或者是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效率不高,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学校存在很多重复建设的问题,很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甚至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占用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和国家的财政支出。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只是停留在账面上,对于其成本的核算和效益的评估并没有进行,导致整体高校的固定资产使用率偏低。
(四)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高校在固定资产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对资产的成本分析核算以及绩效评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之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不高,导致相关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也因为对此类人员的认可度不高和晋升空间的限制也进一步导致优秀专业人员的流失,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更加困难。
综上所述,由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缺乏全局观念、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易操作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和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低,因此,建立一套高效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四、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的原则
在进行高校固定资产财务进行评价体系的建立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科学性原则
在进行高校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时相关指标体系要遵循科学性合理陛,科学性主要在于要符合高校的实际,要根据不同高校固定资产的组成部分,固定资产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绩效评价,要根据高校固定资产的结构不同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对评价的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刻科学的反映,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状态进行科学全面地反映,明确其管理的目标,并与实际的达成情况和管理水平进行对比,最终得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对于相关的指标的规定和设立要清晰明确,保证各指标的相互独立和计算方法的科学合理。
(二)坚持全面性与重点性协调统一
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要坚持全面性原则,对于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水平的指标做到全面、层次分别,要尽量选取能够充分反映管理水平的指标,但并不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能够突出表现管理现象的指标,要兼顾全面性和重点性。
(三)坚持定性定量原则
在进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时既要有定性方面的指标和内容,又要有相关的定量分析,这样的分析才更加科学,能够满足绩效评级体系复杂性的要求,有利于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坚持有效性原则
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分析
2.1固定资产的含义及分类
2.1.1含义
《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将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列为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固定资产价值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决定企业素质和效益的基本要素。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资产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1.2分类可按经济用途分类、使用用途分类、所有权分类以及综合分类等。
2.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
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属于资产分散型企业。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可以说从市区到郊区,从平地到山坡,遍及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结构分类复杂,覆盖面大,按类别可以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及通讯设备、自动化设备、工具器具、运输设备、房屋建筑物、土地、福利设施等十几大类;另外电力资产通常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管理上就要求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所有这些都为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挑战。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品种多,二是分布广,三是变化快,四是周期长,五是支出大。
3.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3.1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3.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开展不深入
3.3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3.4固定资产竣工决算编制不及时
4.改善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4.1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创新
4.2完善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
4.3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2.《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三十条:“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和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下或者使用年限不超过两年的,可以按实际使用数额列为费用。”
3.《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九条:“除不动产之外的固定资产是指:(1)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2)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
4.《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试行)》(国税发〔1997〕43号)第三十三条:“个体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期限超过一年且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等为固定资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法中,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内容是一致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固定资产标准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基于这类纳税人规模相对较小,固定资产价值一般不大,如果标准定得太高,对应纳个人所得税会产生较大影响。固定资产标准的不同,将直接决定其税务处理的规则不同,例如,某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合伙企业,外购一张办公桌作为管理部门使用,单位价值为1600元。在增值税法中,该办公桌属于低值易耗品,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在个人所得税法中,该办公桌必须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只能分期计算折旧,而不能一次性作为费用扣除。
二、固定资产的会计标准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对外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年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固定资产不包括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
三、差异分析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在会计实务中,每个企业需根据企业经营规模、资产特征,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制订本公司的固定资产标准,并据以确认和计量。对于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比如企业(民用航空运输)的高价周转件等,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对于构成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如果各自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从而适应不同的折旧率或者折旧方法,同时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以独立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将其各组成部分单独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例如,飞机的引擎,如果其与飞机机身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从而适应不同的折旧率或折旧方法,则企业应将其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对于工业企业持有的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等资产,施工企业持有的模板、挡板、架料等周转材料,以及地质勘探企业持有的管材等资产,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核算和管理。尽管该类资产具有固定资产的某些特征,如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也能够带来经济利益,但由于数量多,单价低,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在实务中,通常确认为存货。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
Key words:fixed assets; impairment; accumulated depreciation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14-01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从而确保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真实、可靠,有效地避免了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利润调控的现象,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1 固定资产的定义
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的有形资产: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这实质是说明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这种目的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要求其是有用的,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否则,就没有确认为固定资产的必要。(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固定资产是长期资产,其使用期限应长于一年的一个会计期间,这也隐含了其价值的转移方式(折旧)是逐步的,是其区别于流动资产的一个显著特征。(3)单位价值较高。无论是自建的,还是外购的,或是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都要求其单位价值含量较高,这也就暗示了对其核算应加强重视。固定资产的定义在着重说明其作为资产的共性――有用性――的同时,突出了其本身的特征――使用年限较长、单位价值量较高,即从共性和个性上较好地说明了其内涵。
2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当期的纳税调整及会计处理
按照准则规定,企业应在期末资产负债表日,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对由于市价大幅度下跌,有证据表明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等原因导致其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资产,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依照税法相关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除国家税收规定外,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包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比较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相关规定,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期间与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资产损失的期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作为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即作为来来可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纳税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当期会计利润+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折旧差异的纳税调整及会计处理
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比较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相关规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但由于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有可能缩短,所以很难确定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会计折旧与税法允许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抵扣的折旧或摊销额的大小关系。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将两者的差额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减后,再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将两者的差额在当期利润总额中加上后,再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当期会计利润一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提取的会计折旧小于税收折旧的差额”;或者“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当期会计利润+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提取的会计折旧大于税收折旧的差额”。
[例1]中兴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后预计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为7年。2006年以后计提的折旧额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差异:
按会计制度规定每年折旧额=2380+7=340(万元)
按税法规定每年折旧额=4000+10=400(万元)
该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以后年度每年会计上计提的折旧小于税法上允许计提的折旧,应将两者的差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减。
2006年后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及递延所得税、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相关会计分录:
2007年:借:所得税 1914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188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008年:借:所得税 2112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99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以下年度略。
若中兴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后预计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为5年。2006年以后计提的折旧额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差异:
按会计制度规定每年折旧额=2380÷5=476(万元)
按税法规定每年折旧额~000÷10=400(万元)
该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以后年度每年会计上计提的折旧大于税法上允许计提的折旧,应将两者的差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增,但在2012年、2013年,会计核算上不再计提折旧,税法上仍允许计提折旧400万元,因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减400万元。
2006年后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及递延所得税、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
2007年:借:所得税 1917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6338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550800
2008年:借:所得税 16632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88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