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6: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化学实验感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激发兴趣,引起探究的动机和行为
化学实验最基本的动机在于,培养学生对待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对于学生而言,实验兴趣作为认识兴趣的重要表现,指学生对实验活动所产生的一种认识倾向,在化学教学中,它发挥着强大动机功能.因为,认识兴趣可以说是学习动力里最为现实和最为活跃的成分,而化学实验恰恰可以激发其学生对待化学的浓厚认识兴趣.当学生运用自身累积知识、技能、方法来进行创造性实验活动会产生创造兴趣.
2.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实验技能
化学教学就本质而言,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不断进行化学知识吸收的过程,所以,也属于一种从“直观形象――抽象思维――具体实践”的一种经历,该经历就是人类的认识所具有的一般步骤,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形成成熟的化学概念,掌握基本的化学原理、规律,教育工作者必然要用实验来提供给学生一些可以激发探知欲与加深理解的感性学习素材,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事实就成为一种非常好的选择,通过直观实验,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吸收、分析、处理,加上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分析、分类、抽象、综合、模型化、概括等,形成对化学原理、定律、概念的掌握,使学生完成对化学的本质与规律性认识,学生在实验中亲自动手,也完成了对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提升.
二、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若干想法
(一)明确课标要求,重视实验教育功能的发挥
新课标指出,化学课改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科学素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在新课标下,化学的实验性教学会更新原有课程教学模式,也会传达出新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能力、知识协调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化学实验”为主,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研过程,激发其学习兴趣,对科学探究意识加以强化,转变学习的方式.新形势下,教师要不断摒弃陈旧教学观,在思想认识上不断进行加强,更深层的对实验内涵加以挖掘,根据新课程的设计理念,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把学习动机进行充分调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乐于进行探究,勤动手、多交流、善思考.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技能,通过对日常教学的实验教学渗透,产生教学性突破,使实验教学能完成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优化细化演示实验,增强学习有效性
1.准备充分.首先,教师须熟悉教材、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其次,教师要先明确好实验目的,熟知药品用量、溶液浓度、反应温度等实验要点;演示实验涉及的所有药品、仪器要事先列出清单,并在实验前一一对照清单,确保无遗漏、出错等现象.其次,总结出最佳方法保证即便是最后排学生均可以对实验现象做到看得清楚、心中明白.当发现实验不能移动时,可用多媒体的展台来进行实物投影;进行试管实验时,教师可以携带试管在教师走动,对于颜色变化实验,教师可在仪器后面加一个衬托物,以便学生更好观察产物的颜色.
2.操作规范.在演示实验中,化学教师的任何举动均将为学生树立操作榜样,因此,教师在实验操作时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来进行,做到有条不紊.确保实验的演示桌面整洁,避免对学生观察产生影响.取用试剂的量应适当,这样实验效果可以得到保障,且学生节约意识也得到了培养.课堂演示须做到万无一失,这样学生经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能验证正确结论.就算实验失败了也切忌草草了事,教师这时候可以与学生一起反思,对失败原因作出分析,然后给出合理解释.
三、重视科学探究,精心设计探究实验
在义务教育的阶段,化学课的科学探究涉及问题的提出、猜想、假设,制定计划,具体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要素.只有当学生亲自实践来经历多种多样的丰富探究活动,才能实现学习目标,实现对“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以实验现象、日常化学知识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进行强化,是提高兴趣的重要途径.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提出改进思路,由学习上的被动者便为主动者.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设计增加一系列后续实验,继续对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行强化,引导他们思考,结合经验进行知识总结.该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相互结合.通过一些家庭实验让他们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这门学科和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增强他们对自然、社会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 杨廷臣.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14)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推广和深入,初中化学课堂也急需进行改革,完善教学模式,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一、目前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改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复杂的公式等学习内容。但目前的化学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化学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由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课堂讨论小组活跃度不足,许多学生并不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小组学习的时间较少,没有很到的自主性和自由性;教师的课后书面作业较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和学生过于注重学习的结果,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平日里的学习过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较浅,不能深入的对问题进行探究性讨论和学习等。这些存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善。
二、如何改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要相信学生是具有极大的自主性的个体,能够在学习中运用自主性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采取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习知识。教师可以为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讨论任务和作业,在小组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以在一边旁听并进行指导和建议,最后让每个小组在全班进行讨论结果的汇报和讨论过程的总结,以及个人感想和收获。
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教师不能将课堂看成是完全由教师主导的课堂,而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教师要注重创设平等、愉快、和谐、有趣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模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耐心和温暖,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上大胆发言回答问题。教师要加强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将每一个教学步骤和环节都进行充分的思考和筹划,做到真正为了学生。
同时,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和课程的固定模式,要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而不是只等待教师来教授知识。
初中化学课程中具有众多的实验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观察中学习到化学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观察物质产生的化学变化和反应,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化学的奥妙。教师要将实验课程打造成学生喜爱的课程,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来设计多个不同类型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幸福感。教师尤其要注重在实验过程中保障好学生的人身安全,管理好化学器材。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通过其有趣的化学实验和丰富的化学物质,能够充分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借助初中化学学科的这个特点,用有趣多样的化学实验来帮助学生产生对化学的热爱和兴趣。初中化学课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多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入手,这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化学知识的好奇。教师在进行课程的讲解时,要为学生提供化学物体,让学生进行实物的观察,这样更加直接且清晰,同时要让学生总结不同实物的不同特点,以及相似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总结。
四、建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1.构建科学完善的合作小组
本着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管理的原则,合作学习小组必须由个体差异性较大的学员组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应该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班集体综合素质的提升。由于合作小组关系着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与否,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小组管理机制。除了按照上述要求,将邻近座位各方面互补的同学组成一组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进行组内成员选举,选出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并在班集体中具有一定威信的同学当小组长,选举也要使组与组之间基本平衡,并对各组组长进行理念、组织协调能力的培训。为保证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全班应向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前进。
2.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调控性反思
新课程要求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稳固课堂教学的动态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及应变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为顺应学生的健康发展,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中,一位教师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由于时间安排上紧张以及实验仪器的不足,上半节课一组完成“铁钉的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另一组完成“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下半节课两组进行互换实验。这样的处理本是可以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有一个全面了解,但是整堂课有“外动”而缺乏“内动”,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之间讨论有些“走过场”之味,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的思维也难以激活。
3.探究与兴趣共同存在
生活中的种种化学现象,最能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对化学的兴趣放大,成为学习知识的动力。如在《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化学性质》一节,我“活化”教材,跟着学生走,让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验:分别观察并记录在稀硫酸和稀盐酸溶液中放入镁条、锌粒、铁丝、铜片所产生的实验现象。然后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与研究,加上本人的指导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正是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学生们才可能真正爱上学习化学,学生才能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教师应多给与学生亲历实验的机会以及参与讨论的权利,让学生大胆放手去做,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各所学校也已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通过网络我们能很好的与外界沟通交流。人们已经发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是势在必行举措。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大的发挥其作用是人们探究和实践重要课题,本人也不断的探索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实践感想颇多。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目的意义
1、多媒体的运用是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大脑的扩容、眼耳的延伸、工具的改进、操作的改变、交流的更新。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
2、多媒体的运用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需要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对于复杂的微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而多媒体技术的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感知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如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其过程,有利于他们的理解。
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中一氧化碳的性质研究,老师很难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所以可以运用录象来展示给学生看,既直观又解决了有毒性环境污染问题。
化学还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化学的概念与原理抽象程度较高,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采用了多媒体的手段,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不仅要把眼光放在教科书上,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视听光盘、计算机软件、实验室等。教师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掌握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只有 运用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2.要求教师适应角色的转换,必须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教学资源的选择者、开发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者个人的咨询者,学习群体智力交流活动的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运用好多媒体,在同一节课中,要经过讨论、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换出现,可以促进记忆。
3.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化学教师不但要掌握媒体的应用技术,还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硬件、软件知识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无疑是评价课件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有些老师在使用下载的课件时,没有仔细审视,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这是老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2、教学性原则。教师所选教学媒体应能满足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的需要。也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所以首先应关注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对无法演示、难演示的实验;微观的、抽象的知识概念等我们要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3、艺术性原则。一个好的课件不但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感,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课件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用信息;注意动物、静物的色彩对比;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
4、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要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质疑、交流、理解,如给出一段录象后,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作用
1、有利于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耳目一新、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绪言时,让学生观看课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突出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化学和我们自己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2、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扩大演示效果,突破实验难点,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利用多媒体课件恰恰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能够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真实地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具体,使那些不易察觉的的知识点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知范围之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激活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即逝,感官刺激不强。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仪器的损坏或爆炸等严重的事故。对于这些实验我就采用多媒体、视频等手段来弥补不做实验的缺陷。
3、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进行教学中,有些内容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的融入恰恰可以使抽象的化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1、传统化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1)作业以教师师统一布置为主,学生选择很少。
(2)作业布置以书面为主,学生缺少实践。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课程理念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化学教学中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通过课堂训练、课外家庭作业、化学小论文等方式,使化学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并积极主动地去做作业并完成作业。作业的有效与否直接决定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作业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大体将化学作业的设计原则分为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来阐述:
(一)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作业的有效设计是落实多元化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应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理解课堂教学和课外初中化学作业的关系;
2、正确把握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中的角色和作用;
3、把握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合适的目标任务;
4、把握新课与复习课、章节复习与综合复习的关系。
因此,初中化学作业设计不仅要体现分层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复习性,立体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兴趣、培养能力、开拓视野,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为更好的发挥化学作业的重要作用,作业的布置可采用多种形式:
1、阅读型作业---新教材中提供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例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绿色化学”、“水资源紧缺指标”、“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等等。
2、记忆型作业---例如:初中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还有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现象等,检查这些作业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问题的能力。
3、实践型作业---以教材上课后的“活动与研究性学习”为主,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收集实例资料;调查当地河水水质情况、土壤的酸碱度等。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4、探究型作业---以课本中的“家庭小实验”、“小制作”为主。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叶脉书签”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必会思考制作的原理、所用材料药品、操作步骤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
5、方案设计型作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方案的宏观设计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资料的能力,继而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始终重视实验方案的设计。
(二)、高中化学教学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之上,学科难度逐步加深,教学主要目的在于继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掌握了学生对现行高中化学作业的看法和不同学生对化学作业的要求,据此提出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强化化学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有效的特征:目的明确、题量适当、自由灵活、效果优良。
① 目的明确:
每一次有效的作业都应该是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每一次作业能解决一类或两类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方法。有效作业的目的要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
②题量适当:
化学课时是有限的,一份作业是否有效,关键是看一次作业能不能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并且对以后的学习有启示作用。有效的作业题量必定要适当,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把握。
(2)提高作业有效的实施原则:
①开放性原则
在作业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首先了解研究学生,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别,然后分层次进行作业设计和布置,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作业内容要面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习内容的延伸的;学生的作业不仅要关注结果,更重要的要关注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
②合作性原则
在作业布置中,要重视学生的相互协作,鼓励学生开展经常性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一法、交流作业体验和感想、倾听他人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丰富自己的解题思路和作业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方面,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制定课时计划,确定课时目标、重点、难点,师生达标的措施,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结构等,备的是教师上课的思路。另一方面,还要备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思路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既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的知识加深,又要考虑到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对以上这些因素,都要了如指掌,按课时目标,巧妙引入新课,逐渐让学生的学习有感受、质疑、讨论、联想等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最后布置练习和思考,写出教案和学案,准备上课,就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里我要强调课后反思,每堂课结束后,我们应及时认真地把得失、感想、体会撰写成教学心得,即课后备课,这样才能不断完美教案,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
二、 本事显在课堂上
在课堂上要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营造民主、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开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就初中的化学内容来说,课型很多,有绪言课、概念课、理论课、习题课、计算课、实验复习课,教学方法各有不同。每节课确定用什么方法,这就要求我们:
1. 不断进修,提高课堂艺术。
新时期的青少年观念新,想的问题多,看的、听的问题更多,我们运用原有的知识就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不断进修业务,更新知识,才能赶上。所以,平时只有不断学习、广闻博览,有目的地阅读科普资料,摘其要点,不断丰富自己,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共同探讨,才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求学方向,使自己成为学生求学路上的助手和引导者。
2. 展示联系,体现课堂艺术。
初中化学知识内容重点多、难度大、需记忆的多,就要对课本的编排程序及需要讲清的问题及重点、难点等进行研究,在教学内容上使其完善化、明确化。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掌握概念,而且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内心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
3. 语言生动,丰富课堂艺术。
我们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语言,上课深入浅出、生动、风趣、幽默,就能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勇气,激起学生攻克知识难点的信心和决心。对学生要关心、鼓励、理解和帮助,做到以心换心,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激励性、赞赏性的语言或眼神等体态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以点头、微笑表示赞同,而不是简单的肯定,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实践。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启发、共同探讨、共同提高,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样教与学的质量就能得到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 改革放在学法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学生学会灵活多样的愉快的学习方法。
1. 阅读法
主要是自我阅读,在课堂中有目的地指定学生选读,逐渐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使看书和思考相结合,能更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这对学生的以后自学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比如,学习“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在学生课堂阅读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空气是一种看不见又摸不到的物质,你能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实验证明它存在吗?2.你能捕捉到空气吗?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其中一种是我们的生命支柱,你能设计实验测出它在空气中含量吗?课后阅读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1.你还能设计其它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吗?原理如何?2.实验中能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吗?如果用木炭则实验将如何改进?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寻找答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讨论法
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意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尽情展示自己的见解。该法常在章节复习和总复习课应用。一般来说,通过复习后,学生不懂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相互解答,直到掌握为止。例如:学生复习时发现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氢气的发生装置相同,因为其反应物都是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那么是否都可以用启普发生器呢?经过讨论,由于二氧化锰是粉末状固体,与液体无法分离,所以制氧气不能用。这样把实验串连起来,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复习效果较好。这样不仅能加强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答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
3. 实验法
初中化学新课标对实验教学要求更明确,列出了8项学生必做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这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把对化学教学的基本认识统一到“没有化学实验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教学”上来。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落脚点,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上好分组实验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化学教师最发愁的课就是分组实验课,要上好分组实验课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合理分组,团结协作
实验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两种极端的学生,一种是热于动手,不停地在做,另一种学生却坐在座位一动不动,看着人家做,也懒得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人家在做实验时他看都不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好小组的合理分工,有负责取材料和整理材料的材料员,有负责记录和汇报的记录员,有动手操作的操作员,还有负责计时和监督实验结果的监督员等。而且这些分工过一段时间应调换,这样就不会导致有些人没事干,有些人霸着干,使每个人都有事干,都有自己的任务,要明确班长、课代表、小组长的职责。班长负责实验纪律,保证秩序井然。课代表负责协助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同学人人动手做好实验,并作好损坏仪器的登记和补充工作。任课教师要放手,让他们敢管、会管、管好;让他们树立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助手意识;并对他们的实验技能作课前辅导,以便在实验中形成“兵教兵”的学习氛围。
二、细评价,多赏识
对学生分组实验的评价,不应只偏重知识理解、操作技能方面,而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态度方面的评价,尤其注意以赏识的态度进行正确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实验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实验报告的评价,评价学生整理资料、解释结果、推理和分类的能力。第二,实验等级量表,在做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方法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作评价。第三,自我评价报告,用核定表形式写自我评价报告或感想,适用于评价学生情感,如态度、兴趣等。第四,相互评价,在小组范围内,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适合于学生反思能力。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挖掘、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差异的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茁壮成长,是师与生心灵沟通的主要方式。当学生有进步时,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最需要给予赞赏;当学生犯错误时,最需要给予宽容;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最希望得到的是鼓励;当学生有某一方面的兴趣时,最需要得到的是支持。
三、加强上课时的组织指导
实验课开始时先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时还要进行课前讨论和个别操作示范,然后挂出事先写有实验项目以及重点内容与安全注意事项的小黑板,待学生检查实验用品齐全后,再允许学生动手实验,检查时间不宜过长,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重点指导的学生中发现问题,立即巡视,如发现某个问题具有共性,则立刻在全班作必要的提示。一般应着重从下面五个方面巡视指导。
1、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化学实验的纪律,与实验教师配合,指导学生学习实验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程和安全、卫生制度。
2、通过答疑与质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及时启发学生解决实验失败的问题。当学生观察到反常现象或实验失败而不知如何解决时,教师必须及时地给予提示,或从理论方面,或从仪器装置方面,或从操作方面去仔细检查,找出原因,并重新做实验。这样,既保证了实验进度,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品质卓有成效,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品质的关键,认识到育人比教书重要,培养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教师的新型教学理念一旦形成,在实验教学设计中就会主动而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品质。
一、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实验兴趣包括:观察型兴趣操作型兴趣探究型兴趣概括型兴趣四个循序渐进的部分,其中前两种兴趣是暂时性兴趣,它们属于兴趣的低级阶段。第三种兴趣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阶段,属于稳定兴趣的低级阶段。因此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实验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明确实验目的、规范实验操作、全面观察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方面。例如在教学《常见的酸及其性质》这节课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可以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案例1: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浓盐酸和浓硫酸都属于危险性药品,在进行性质实验探究时,教师做演示实验,实验前要提示学生使用腐蚀性药品时,注意安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师:在做实验时,我怎样才能防止浓盐酸或浓硫酸沾到衣物上呢?
生:“穿上防护服”,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白色防护服穿上。(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穿白大褂,所以学生会非常兴奋和激动。)
师:将一瓶浓盐酸小心打开瓶盖,学生请仔细观察瓶口,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瓶口有白雾产生。
师:瓶口产生白雾的原因是浓盐酸挥发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同学们有没有办法让白雾更明显,更猛烈一些呢?)
生: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可以尝试对着试剂瓶的瓶口用力吹气。
师:这个主意挺好,哪位同学能帮大家完成这个心愿呢?
生:对着瓶口吹气,产生大量的白雾。(大家兴奋不已)
师:这位同学表现得积极、勇敢,希望其余的同学也能踊跃参与,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表现。
在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同样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教师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师: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够把木条、纸张等有机物碳化,将木条沾上浓硫酸,木条立即变成黑色,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滴到白纸上,发现纸张变暗,怎样提高反应速率呢?
生:用酒精灯提高纸张的温度。
师:哪位同学能够胜任这项任务呢?
生:将滴有浓硫酸白纸小心水平放到距酒精灯外焰上方10cm~15cm处,在白纸上面滴有浓硫酸的地方立即变黑,甚至烂掉(学生观察到上述现象时,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可思议,顿时产生浓厚的实验兴趣。)
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借助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水制碱》这节课,教师结合实验讲述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的故事。
案例2: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学习海水“制碱”这节课时,学生通过学习“氨碱法”的工艺流程,了解到“氨碱法”的许多优点。但是,“氨碱法”存在明显缺点:回收氨气时产生的氯化钙会污染环境。有没有办法解决氨碱法的缺点呢?怎样解决呢?它是由哪个国家的化学家解决的这个难题?投影展示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图片和生平事迹,然后学生阅读:1926年,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发明“侯式制碱法”,他曾在美国留学八年,严谨治学获得博士学位,为了振兴中国极为落后的化学工业,几经辗转回到祖国。在他的带领下深入研究和革新制碱工艺,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他要求所有的实验都做到30多遍,这种做法一开始得不到他人理解,认为反复实验几十次浪费宝贵时间和精力。事实证明,大部分实验要经过20多次实验,其实验数据才能稳定下来,这样获得的数据才是准确和可靠的,侯德榜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侯式制碱法的成功研制。侯德榜创立世界领先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制取碱的纯度高达98%以上,为祖国争得荣誉。学生分组讨论,畅谈感想,并以《侯德榜感动了我》为题,进行即兴发言。通过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热爱祖国、献身化学科学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高度的坚韧性和自觉性。学生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比天资聪慧更重要,原因是所有的创造发明和成就的取得,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历经千难万险才能实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以下是借助《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尝试。
案例3酸碱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实验,教师要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巩固中和反应的概念。在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教学中,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教师往往把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得很低,而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得很高,当把盐酸溶液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时,仅需要大约三五滴盐酸溶液,溶液就会由红色变成无色。这样,尽管达到实验的目的,但是由于缩短了实验时间,因而不利于学生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
教师应按照实验要求的浓度,配制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然后学生将稀盐酸溶液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滴一滴盐酸,然后搅拌溶液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并注意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内壁,学生慢慢操作大约需要加入25至30滴盐酸时,溶液才会由红色变成无色,当溶液变成无色,立即停止滴加盐酸,此时恰好完全反应。在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学生非常期待实验现象的发生,长时间反复地滴加和搅拌,能够磨炼学生的耐性和韧性,将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四、对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和学生积极地改进和创新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净化天然水的探究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是分步进行的,可以鼓励学生设计组装一体装置,学生兴趣会大大提高。在实验教学中改进实验装置或药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案例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现行教材中利用的药品是铜粉,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个实验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加热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推拉活塞的次数较多、活塞的摩擦力较大等影响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整套装置组装简单,操作简便,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准确。
(1)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具支试管,将其中一支装满硫酸铜溶液,塞上橡皮塞,取下橡皮塞把液体倒入量筒内,测得具支试管的体积约为50mL;(2)将足量的白磷放入具支试管中部,塞紧带气球的橡皮塞,赶尽气球内的空气,连上胶皮管,夹上弹簧夹,胶皮管的另一端放入量筒内,在试管中部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开始燃烧,产生大量白烟;(3)待反应结束稍等片刻。然后用湿毛巾冷却具支试管,装置完全冷却后,量筒内的硫酸铜溶液被吸入具支试管,取出胶皮管,然后读数,量筒内液体体积约为40mL,显然液体减少10mL,由此证明空气体积的1/5是氧气。
借助量筒量取具支试管内气体减少的体积,使实验数据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白磷的着火点比较低,利用白磷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仅需要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进行,便于实验操作;用湿毛巾冷却具支试管,大大缩短操作时间;将硫酸铜溶液注入量筒,不仅有利于观察实验,而且能够吸收白磷蒸气,有效防止空气污染。
由此可见,教师借助化学实验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改进和优化教材中的化学实验设计或装置,增强实验创新意识,增加探究性实验,更换或替代实验药品和器材,注意实验的环保型和节约型,在没有经验的地方积累经验,在没有现成答案的地方摸索答案。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中学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中永.现代心理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
[3]张翠荣.化学实验与优秀品质的培养[J].黑河教育,2005(3):17.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26
一、为什么要开发化学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之外的,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资源实际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情感和学习兴趣。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是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国家课程开发受到社会技术发展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一些局限性与弊端日益呈现出来。如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不能反映科技的进步成果和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国家课程以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构建起来,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是学科专家,许多课程中存在着学校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相互脱节,教师处于被动地位,课程意图不能贯彻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拓展空间, 它可以辅助国家课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全面发展。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校本课程可以在此次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人于06~10年开设了《中学化学兴趣实验》的校本课程,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适应社会和学生需要的原则
设置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不同学校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统一的国家课程很难满足不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开发适应社会和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 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探索溶洞的奥秘”、“指纹检查和蔬菜中维生素C测定”等内容。
2.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有基础和发展性原则
中学化学教育的特点决定其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教育,校本课程也应立足于此,认知水平上多以了解,常识性介绍层次为主,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应与国家教育课程相平衡,不能独立于国家课程计划之外,独立形成课程,注意知识加深的程度,必须考虑总体课程知识体系和进度。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探究燃烧现象、照明弹原理”、“如何灭火,自制泡沫灭火器,灭火实验” 等内容。
3.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有与时俱进的原则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选择人类最新、最有价值的科学成果,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最近的课程资源,不断地将新科技、最近的生活信息等内容引入课程。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里运河水质监测与污染处理”等内容。
4.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有兴趣性的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选材和教学手段上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开发,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玻璃雕刻―不用刀的雕刻”、“自制哈哈镜―化学镀”等内容。
三、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与策略
由于经验的不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借鉴“行动研究法”的方法,采用了“课程研究开发实践反思总结改进提高循环提升”的课程开发流程与策略,通过两年的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中学化学兴趣实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一本即将出版的校本教材。为使叙述更加明了,下面就以我们的具体实践为例来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与策略。
1.首先教师们认真研究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统一思想,明确研究目标
我们认真研究了《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等相关书籍与资料,通过研究老师们认为应开发“中学化学兴趣实验”校本课程。因为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自感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情况下都需要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与使用;学生们早就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充满了自主探究的渴望;还因为科学离不开实验,可以说,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科学理论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所以,兴趣化学实验便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必然选择。
2.根据教学要求和课时进行课程的规划
良好的课程规划会使得教学事半功倍,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点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设计。如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如下的规划。
示例: 课程规 划
【课程目标】
充分利用、发挥实验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各种化学现象,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兴趣得到满足、知识得到拓宽、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资源】
1.实验室的药品、仪器及活动场所。
2.教师本身的化学素养。
3.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较好的科学素养。
4.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
【课程开设原因】
1.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化学知识的了解与使用能提高生活质量。
2.同学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充满了自主探究的渴望。
3.科学离不开实验。
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综观自然科学的整个发展历史,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实验的佐证。不论这样的理论看起来是多么合理,在数学计算上又完美无缺,但是在得到实验验证之前,它仍不能成为科学的定论。科学理论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爱因斯坦说:“一个矛盾的实验结果就足以一种理论”。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实验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自然科学的诺贝尔获奖情况统计,因为实验工作而得奖的项目和人数,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使我们看到了科学实验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意义。
科学理论的建立虽然常常源于实验规律的总结,但它却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在理论的指引下,实验的探索往往才能得到正确的方向。
4.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
生活中各种化学现象的原理及实验探究。主要实验内容如:照明弹原理;火蝴蝶;自制泡沫灭火器;酸碱性测定;助燃剂;防火布;自制银镜;糖尿病的检查;小魔术;玻璃雕刻;黑面包;探索溶洞的奥秘等。
【课程主要形式】
理论探究――实验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教师呈现探究主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相关知识――探讨具体实验的原理及操作――学生实验――实验总结和实验改进―― 个人相关实验探究及个人小论文。
课堂时间分配:60分钟/课时,介绍本课时主要流程―5分钟;理论探究相关知识―15分钟;提醒有关实验的注意事项―10分钟;学生自主探究实验―30分钟。
主要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理论探讨法;讲解法;讨论法;归纳法;研究性学习法。
【课程要求】
1.积极思考配合老师理论探究。
2.清楚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注意听讲,否则实验不成功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3.自主探究实验要脑活、心细、动作规范。
4.认真完成实验记录并上交。
【成绩评价】
采用记录册,用来记载学生出勤、纪律、作业、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带材料等情况。并依据文章作品,实验产品,制作品等,及小组的集体表现情况。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
实验探究中的主动性、合作性、规范性、安全性的表现情况及实验的完成情况;课堂的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外实验探究情况。
3.在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教师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同时设计相关的学生调查问卷找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以便于今后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校本教材示例如下:(由于相关内容篇幅较长,此处只展示部分内容)
课时四 如何灭火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火灾自救的方法。
2.了解灭火原理和常见的灭火方法。
3.了解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4.自制泡沫灭火器并进行灭火实验。
【活动重难点】
自制泡沫灭火器并进行灭火实验。
【活动用品】
演示:吸滤瓶,饮料瓶,试管(?准15×150)2支,橡皮塞,长导管,细棉线,铜丝,透明胶带,细长棒(如:一次性筷子)2根。
学生分组:自带:饮料瓶(瓶口大小适中),细棉线,透明胶带,细长棒(2根),小刀。
实验室准备:试管(?准15×150)2支,橡皮塞,长导管,铜丝,浓盐酸,碳酸氢钠浓溶液,洗涤剂(或肥皂粉)。
【活动内容】
1. 火灾自救
……
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
(1)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全面能力得到了发展,不仅没有影响学生学业水平,而且由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当年的中考,相关学生都获得了满意的成绩。学校也大力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予了人员与物质的保证。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对于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要研究课程制度、理论、开发方法,还要研究探究型课堂的教学方法,锤炼教师教学技术与艺术。教师以现代科学教育思想为指导,夯实化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知识视野,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教“活”起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也“活”起来,做到了教学相长。
五、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感想
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重大弊端是学生的知识几乎全部是从书本文字信息中获取的,学生学习中缺少实验探究,讨论等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思维定势状态,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经常是借助于教材中现成的知识概念和知识理论,这正是造成他们科学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元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实验有助于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去领悟、去体会、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结论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从客观实际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整合信息中获得知识,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1.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的重要研究对象通常是物质之间进行的相互反应,而在反应过程中会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现象的出现,例如,光和热的产生,物质颜色的改变,气体与沉淀的产生等。这些实验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检验和培养意义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学生往往对现象的观察是不够全面的,会忽略其中的某些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缺陷,例如在镁条燃烧实验中,学生一般都能说出剧烈燃烧,发出强光,而对放热和生成白色固体往往忽略了,其实整个实验中判定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正好是有白色固体生成这一个事实,细致地观察有助于学生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仍以上面这个实验为例,实验时我们需要在实验桌上垫上一块石棉网,许多同学实验时按要求都放置了,但当讨论实验过程中需注意问题时,不少同学都答不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实验观察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镁条的燃烧实验中,而忽略了燃烧后产生的氧化镁其实温度较高,直接溅在实验桌上,会损坏实验桌这一事实。因此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例如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讨论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2.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化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教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意识,而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总是循着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规律实施其过程,因此掌握良好的实验技能对实施科学探究意义十分重大,例如在进行教材中关于钢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中,我让学生对照教材实验利用家中可找寻到的材料进行该实验的探究,学生兴趣很高,很多同学都利用家中的玻璃杯或一次性水杯来代替试管很好地完成了实验,无需花多大的力气,学生对钢铁生锈的环境条件在探究中得以解决,并能依据实验验证得到的结论来解释很多的问题。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记录与整理的能力,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与思维的方法,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养成他们全面而不片面,联系而不孤立,发展而不静止地看问题的习惯,从而学会良好的科学方法。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中学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开端,如"镁带燃烧"、"钠的性质"、"银镜反应"等,这些现象非常明显,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从而使学生从心底感觉到化学是多么有趣,多么奇妙,让学生自己有想试着做和迫不及待想了解其中原因的欲望,教师可以此为契机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探索化学、认识本质的能力。
4.采取措施,促进兴趣转化
学生的实验兴趣大致可分为暂时兴趣和持久兴趣,前者带有动摇性和盲目性,后者具有稳定性和自觉性。要使学生实验兴趣从前者向后者转化甚至变成"志趣",下面的做法有些效果。
4.1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他们做好课本中必做的分组实验。因为在实验中有很多学生不敢动手做,特别是女生,怕有危险。我时常鼓励她们,遵循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就可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实验。
4.2教师应尽量指导学生做一些选做实验,比如家庭实验、趣味小实验等。学生经过动眼、动手、动脑的活动后对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的暂时兴趣就会转化到化学规律的认识上来,使得兴趣具有自觉性和稳定性。还可多开展一些联系实际活动,如化学实验操作竞赛、化学课外活动,把化学知识与日常学习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收集废干电池(利用锌壳制氢气),采集大理石用来制二氧化碳等。多做启发性实验,有利于兴趣转化。电解质导电实验可让学生认识到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在通电的情况下,带正电的离子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离子向阳极移动,就是电解质导电的本质。又如物质的燃烧,在讲到"氧气性质"时,我把氢气在氯气里燃烧与金属在氧气里燃烧对比起来做,使学生认识到燃烧的本质是发生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启发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实验,加强和深化了他们的思维活动,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本领和自强不息的信心。
5.落实实验报告,确保学生实验后的效果
为了使学生实验能获得良好效果,抓好实验报告书写也很重要。
每次学生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实验结束当天学生必须写好实验报告,统一交课代表。实验报告主要写五项:(1)实验目的;(2)实验主要步骤;(3)实验现象及解释原因和有关化学方程式;(4)实验结论或数据处理结果;(5)实验讨论和自己的感想。通过写实验报告,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加深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而且可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实验中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后该记录什么、怎样记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1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习题作为化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除了能起到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作用外,还承载一些重要的教学功能,承载着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但长期以来,化学习题的某些教育功能并未得到重视,使得习题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如:不注重实验过程或化学现象的准确表达,解题过程不规范,常出现“会却不对,对又不全”的现象;不重视选择与归纳,一味“题海战”,学生头脑中塞满了杂乱无章的题目和解法;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一讲到底,很少关注错误原因的探究,学生被动听讲,缺乏对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熟能生巧”演变成为“熟能生笨”。为了提高化学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中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在习题教学中我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
1、在解题过程中,树立规范意识,培养表达能力
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历次考试,总会发现学生在题意能正确理解、解题思路也正确的情况下,出现解题过程中“会却不对,对又不全”的现象。尽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但在平时习题课教学中,语言表述或解题过程不规范、不完整,是造成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因素。
若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注重课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及完整性引导,及时配合相应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准确表达能力。
案例1 初中化学认识空气“大家族”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在利用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的演示实验时,实验中被燃烧的物质除了是可燃物外,还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此时学生的回答是:“该物质除了是可燃物外,燃烧时必须只与氧气反应”,显然这种表述是不完整的,教师再及时引导:“根据实验原理,除了反应物要消耗氧气,对生成物的状态有没有要求?”此时,立即有同学说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物质不仅在燃烧时要消耗氧气,生成的产物必须是非气体状态”的完整答案。
化学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具有特殊的学科用语,在习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化学知识,加强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规范的解题过程,培养准确的表达能力。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从“航天员在飞行时不断翻阅指令手册”,发表感想:“数学有大量的约定性知识……数学教学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动作,一步步的解题,好像遵守一些指令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事实上遵守约定是人生的大部允创新精神人人都要,但创新只是每个人人生生涯中的小部分。”对于化学学科,无论是实验操作还是化学语言的表达更有其约定俗成的特殊规范,教会学生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基本表达能力,更能让他们树立规范意识,为在将来人生道路上学会尊重规范,遵守规则,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培养对化学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
初中学生(甚至有家长)在开始学习化学时总感觉化学学科的特点是:知识比较零碎,难学难记,无规律可循。每天老师布置的练习题,他们总是盲目机械的完成,认为“学好化学的诀窍就是死记硬背或死做题”。究其原因,实质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少了“学生与自己”的对话及“经验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没有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给以适当的练习,每次练习在老师批改后,让学生找出每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的分类,将整套试题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在习题课讲评上展示自己对习题的分类情况,便能很好的培养整理归纳能力。
案例2 在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时,老师设计一份学期复习卷,学生通过练习再经老师批改后,对整张试卷的22道习题进行知识点的归类,在习题课的课堂进行展示。
学生A 将试卷考察内容归纳于有关溶液的知识、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有关氧及氧化物的知识、有关化学实验的知识、有关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化学反应、有关物质的量的知识等6个方面的知识点之中。
学生B 则将考查内容归纳于有关溶液的知识、有关化学实验的知识(a.仪器与操作;b.化学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及性质、化学学科研究的范畴、物质的量的知识、有关物质的分离、化学符号及其意义、环境保护、化学反应(a.有关化学方程式,b.有关化学反应现象)、等9个方面的知识点之中。
教师设疑:从上面两位同学的展示我们不难发现,两位同学所归纳出的知识点数量不同,且同一道习题他们归到两个不同的知识点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C 因为同一道习题可以同时融合两个或多个知识点,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完全可能的。
低效习题讲评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习题课堂上对习题不归纳,不总结,更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若每次重要的练习,都让学生将每道习题根据知识点内容进行归类,能很好的让学生找到习题的知识归属,顺利地完成在学习过程中“经验与文本”的对话,在发现自己解题的错误过程中,又很好地完成了“学生与自己”的对话,这不仅能掌握一种重要的对知识的梳理方法,在梳理过程中同时还能发现自己学科知识的缺陷,透过习题分析的过程,看到知识的本质。
3、在剖析错误原因过程中。强化“元认知”能力
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初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由于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每次完成习题练习后,很少有人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例行公事”,按照传统的方法和自己的思路,将习题再讲解一次,结果是教师的讲解“轰轰烈烈”,学生的错误还是“涛声依旧”。究其原因,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发展远落后于认知水平,教师对自身及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了解不够,对“元认知”的教育加强不够。
我的做法是:不仅认真批改每次重要的练习,及时记录学生作业中典型的错误和不同的解法,及时分析自己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认识的不足。在习题讲评课上,根据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设置优化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大胆展示自己错误的解题思路或过程,让同学之间进行解答疑惑,教师则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帮助。
案例3 一次练习课上学生出示这样一道习题: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取用药品过多时,应把多余的放回原瓶,以免浪费
B.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D.使用胶头滴管时为避免液体滴在手上,可以将胶头滴管伸进试管口
学生1:立刻提出:在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中一再强调要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所以,我认为选c是正确
的,那为什么又是错误的呢?
教师:1同学的问题很有意思,哪位同学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2:实验室制取氧气是固体和固体反应,而且反应需要加热,将试管口略下倾斜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产生的水倒流使受热的试管炸裂。这里试管中加热的是液体,如果试管口向下’液体会流出。所以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该向上倾斜。
教师:2同学回答得很好,说明对物质加热的实验问题理解得很清楚,在给液体加热时,对操作还有什么具体要求?
学生3:受热的试管与水平面要成45度夹角。
除了作业量相对大于非毕业班且学习时间紧张外,学生学习缺乏主动反思意识,缺乏暴露自身错误的勇气也是主要原因。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暴露”不正确、不完善的思维过程,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很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能形成有效的思维碰撞。暴露自己错误解题的思维过程,能培养暴露问题和剖析问题的意识,提升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暴露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潜意识问题,还能提高“元认知”水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在“举一反三”的评析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习题讲评课目前的教学状况是:一些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往往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逐一讲评,不管这题学生掌握得好不好,照旧讲解。这常常会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使前面较容易的习题或学生错误不多的习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后面较难的习题或学生掌握得不好的习题来不及讲,也就造成了会的还是会,不会的照样不会的局面,通过习题教学无法实现达成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习题讲评课应采取“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方式,对习题和解答进行拓展型的评议,使试卷讲评课既是对前段学习程度的了解,更是对知识能力运用的进一步提高。
案例4 在有关气体的制取练习中这样一道习题现有下列实验装置备用问题“在实验室制备氧气时,你选用了本题中的哪套发生装置?(如图1所示)这套装置还可用于哪些实验操作?(根据需要可以做适当的改动)”
学生1:我选择了图1装置中的A装置,该装置还可用于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但在该装置后面要加一个吸收并检验二氧化碳的装置。
学生2:我认为该装置还可用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但要将装置中的单孔橡皮塞换成双孔橡皮塞,加入一根通至试管底部长的导气管,使氢气从该导管导入。
学生3:我认为该装置还可以用于做一氧化碳还原靴铜的装置,但在综合1、2两位同学的改进基础上,要在后面的气体吸收和检验装置上加一个点燃的酒精灯,用于对剩余的一氧化碳的燃烧处理,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空气。
在习题讲评课上,教师做到了对测试的情况进行评析,对试题解答的情况进行评析,只能说是一堂合格的试卷讲评课。更好的试卷讲评课应该超越就事论事和就题论题,对试题和解答进行拓展性的评议,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波利维亚指出:“一个专心备课的教师能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习题就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领域。”
5、在课后自我反思中,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大部分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对自己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比较关注和重视,在老师习题讲评时,也十分注意认真听讲,每次习题课后,总感觉到老师讲得很透彻,自己全都听懂了。然而,一段时间后,当前面的问题再次出现时,雷同的错误又会同样显现,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了一个课后反思的过程,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再次出现错误是理所当然的事。
若每次习题讲评后,不仅让学生找出每道习题的知识点归属,反思出现错误问题的原因,还让他们在习题课后对错题进行认真订正,再找出一道考察同类知识点的习题,写在该试卷的错题边上,写清解题的全过程。课后,老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出错较多的习题,根据题目的性质,有计划地编撰再练习,不仅能达到强化、巩固提高的目的,更能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案例5在学习碱的性质后出示这样一道习题: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用图2装置,请大家分析猜想可能发生的实验现象,教师及时进行演示实验。课后让他们设计证明该问题的新的实验装置,并将装置图绘制于该试题边上。通过收集,全班学生设计出了如下多种装置(如图3所示),且不同装置出现的现象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