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策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8 16:27: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职业倦怠策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38-02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会让同事之间产生矛盾,与学园领导关系不和谐,还会经常让教师产生焦虑、恐慌、郁闷等不良情绪;甚至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将给幼儿的身心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本文探索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幼儿教师在长期、过度与连续的心理状态影响下,很难获得相应的解决与释放,进而对教师这个行业的理想和信念产生了心理上的迷失,致使其教书育人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很低,进而出现师幼教学交往的兴趣和热情枯竭以及教学方法和教育的简单粗略等现象。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种消极因素,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明确教师的职责,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用爱心与责任心呵护每个孩子健康的成长。因此,这一现象的改善势在必行。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1.生理和心理方面可能出现的亚健康。产生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在身心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亚健康的状态,如疲倦、易怒、紧张、急躁、焦虑、恐惧等。教育专家对450位幼儿教师进行职业倦怠调查发现:86.7%的教师总是感觉有什么事情还没做完;88.5%的教师感觉自己很疲倦,想睡觉休息;65.6%的教师则时常感到急躁,不想多说话。长期如此,许多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都出现疲惫不堪的现象。可见,拥有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当你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一份愉快的心情,工作质量也将随之上升。

2.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有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对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有的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草草了事,有的甚至选择辞职。调查发现:65.6%的教师反映自己上班时很压抑,经常想出去走走,放松下,缓解紧张情绪;71%的教师表示回到家后不想再多做幼儿园的工作,也不想再说起幼儿园的事情;48.4%的教师想辞职;26.9%的教师则表明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不适合自己。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兴趣度不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那么,孩子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3.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产生职业倦怠的老师,无法亲近幼儿,不愿意听取幼儿的意见,无法耐心对待幼儿;与同事无法深交,难以融洽,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教育理念与研究;与家人的关系变得不和谐、紧张。

那么,职业素质也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样的教师不是国家所需要的,他们将会被社会淘汰。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由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教师厌教和教师流失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职业因素导致工作量大、压力强。幼儿教师教育与保育兼顾,幼儿的生活习惯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提醒,才能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同时,幼儿教师要面临各类教学任务,撰写教学文字资料,还有家长工作需求和社会的期望。能力差异的幼儿所应接受的教育也是不同的,这让教师的工作变得困难。面对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支持与肯定,那么,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将逐渐减弱,导致职业倦怠。

2.组织管理因素的不健全导致教师角色冲突。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本职业的发展机会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教育学者梁慧娟在调查研究中指出,在组织因素里,职业倦怠受专业发展机会的影响最大、最直接。相对来说,幼教老师享有的发展机会越多的话,其对职业的倦怠感也就越低。这一方面是因为能让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着相对好一些发展;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师感受到管理组织者的重视和期待。

3.社会因素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热情和自信心。社会的发展极快,对幼儿教师的专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一旦幼儿教师某一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就会得到社会的批判甚至谩骂。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幼儿教师必须谨慎工作,压抑情绪努力工作,因而也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防治策略

在我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摒弃倦怠心理,用我们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用我们的期望和支持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这些柔软的透明的生物,灿烂地在阳光下绽放童年的色彩。

1.调整自我心态,培养职业兴趣。幼儿教师时常要面临各种差异和变化,如教育对象、内容等。因此,幼儿教师要想把工作做好,应找到自己的专业特长,并充分发挥好。一般看来,能找到自己专业特长的老师,对工作能较为主动并充满热情;而对幼教工作缺乏热情的教师中则有部分人觉得工作有点力不从心,甚至觉得工作很吃力。因此,幼儿教师要自觉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积极调整心态,适应并热爱幼教工作。

2.合理的民主制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在幼儿园内,负责人应该为幼儿教师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工作氛围,让幼儿教师知道幼儿园内一些重要的决策,并让教师有参与讨论的权利。幼儿教师感觉到自己是幼儿园里的重要一份子,就能调动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充分考虑教师的职责范畴、能力的前提下,负责人应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量,同时应该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尽可能地提供信息、进修等方面的资料。

3.合理回报,保障幼儿教师权利。我们应对幼儿教师的工作给予一定的认可,多对教师进行表扬与肯定,并提供相应的外出培训机会。这能提高幼儿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避免职业倦怠。其次,幼儿教师的工作要受到平等的待遇和社会的重视,使幼儿教师整体地位提高。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适应幼儿的需求,起到榜样的作用。总而言之,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需要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同时也需要教师自身踏踏实实地努力做好分内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体红.幼教的职业倦怠与心理保健[J].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2005,(9).

篇2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要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耗损状态[1]。后来,Maslach把工作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从业者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在内的综合症状[2]。

教师属于助人行业,也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美国教师协会在1983年的关于教师职业倦怠之研究中指出,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有37.5%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2004年12月6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50.34%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适当的干预措施和自我调适方法极其重要。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影响因素

处在工作环境中的人们不是简单地做出反应,他们会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带到工作中去,这些个人因素包括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性、与工作有关的态度等。

1.人口学变量

人口学因素主要涉及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方面。研究表明,倦怠容易发生在教师生涯的早期,即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更容易体会到倦怠;未婚教师比已婚教师,受教育程度高的教师相对于教育程度低的教师更易于发生职业倦怠[3]。

2.人格特质

就人格特质来说,意志坚强、善自控、高自尊的教师不容易体验到倦怠,而“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A型性格、荣格人格类型中的“感觉型”及逃避型应激策略等则可以预测倦怠的发生。如Maslach认为,自尊是职业倦怠的一个显著的预示因素,倦怠的发生就是一个自我评估和自我定义的过程,低自尊在工作中感情脆弱,更易体验到低成就感。国内徐富明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3]。Zellars等[4]考察了五大人格中的神经质、外向性和宜人性三个特征,发现人格特征通过影响对情绪性社会支持的感知来影响职业倦怠状况。

3.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就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研究表明,关注职业所带来的利益的教师相对于对工作带有真挚的爱好的教师来说,更容易产生倦怠。另外,体验到高倦怠的教师还倾向于把大部分压力归因于他们的教学生活。但同时,对职业目标设置过高或不现实的教师也容易因为理想的破灭而陷入倦怠[5]。

(二)容易倦怠的环境因素

虽然倦怠是一种个人体验,但它发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之中,职业和组织本身的特性对教师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学生纪律问题、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不断倾注情感的工作要求、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高期望、社会支持和理解的缺乏、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成比例等,都与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存在一定的关系。

1.工作负荷过重

工作负荷过重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工作数量负担过重是指要求太多而时间太少,工作质量负担过重与工作的复杂度有关,感到工作难以满意地完成。工作负荷过重通常被教师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压力源,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班级人数膨胀、过多的测验与文书工作、社会期望过高[6]。

2.控制感

Schwab等发现,在下述情况下,教师的倦怠会降低许多:在教学中感到有更高的自主程度和控制感;获得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7]。国内的研究也表明,教师越多地表现为外控,他们的职业倦怠则越严重。这表明,教师的内控倾向可能有助于减轻其职业倦怠感,而外控倾向则会加重其职业倦怠[3]。

3.学生问题

从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的民意测验中可以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Trendall的研究表明,学生行为不端、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是教师工作压力的根源之一。

4.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教师职业就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研究表明,角色冲突不仅是造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而且与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关系显著[5]。对教师来说,角色模糊主要表现在:有关学生行为的政策不明确或不一致;为适应政府主管的变化而必须调整课程和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讨;感觉在学生、家长、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缺乏尊严感。角色模糊会导致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下降。

5.人际情绪压力

职业倦怠的研究始自于人际服务业,因为这些职业属于情绪性工作,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新近的研究也证明,情绪因素是解释工作压力之外引起职业倦怠的额外变量。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更易导致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情绪衰竭正是教师职业倦怠过程的开始及最典型的特点[8]。

6.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研究表明,在工作中缺乏支持和资源会导致工作压力。很多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都提到了缺乏领导支持这个因素。Greenglass等研究发现,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绪性社会支持能降低压力和去个性化水平,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邵来成的研究也发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社会支持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8]。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调查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进行干预。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结合已有的研究,我们认为,职业倦怠的干预应该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因为教师是整个社会文明的传递者和推动者,教师职业往往被认为是社会上最崇高的职业。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供奉“天地君亲师”,教师几乎与“天地”齐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称教师职业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学生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教师在肩负着社会希望的同时,也承受着压力。过高的社会期望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逐步引导社会认识到学校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对工作的热爱。

最后,提高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高,更要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更要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的教育;要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教给教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及人际交往技巧,避免因压力无法及时缓解而出现职业倦怠。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首先,改善学校管理方式。教师压力与学校领导方式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完善学校领导方式是减轻教师压力、预防和缓解倦怠情绪出现的重要措施。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教师,给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进行决策的权力和机会。应多关心教师,多和教师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和工作困难,满足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多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更多机会,使教师劳逸结合,情感得到及时宣泄,身心健康。

其次,学校还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如,制定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理论素养;建立“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机制,为新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保障;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给予教师脱产或不脱产进修的机会;与兄弟学校建立多项交流关系或者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这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可以不断接触新知识、新理论,有助于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预防倦怠感的产生。

最后,重视教师人际关系,利用人际互动降低职业倦怠。尤其是大学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自己的认知与观点解释教材、批改作业、评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说是教师自己策划、自己执行、自行考核,从表面看,可谓是一种个体孤寂的专业工作。这方面固然有其一定的优越性,有个人一定的空间,但须知人际关系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长期缺乏人际关系互动,也是导致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应该健全各种例会制度,鼓励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合作攻关,实行个人奖励与群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模式。当然,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大家联络感情的有效手段。同时,还要强化师生关系。比如建立教师接待日制度,参与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教师加强同学生的交流,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态及对自己教学情况的反馈,完成实现“教书育人”的使命,又可以使自己的工作内容进一步丰富,增强工作积极性。

(三)教师个人的心理调适

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是教师勇于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克尽职守的动力源泉,也是教师缓解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

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教师应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平凡人,不是古书中的圣贤,自己在压力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至于目标脱离实际,以致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经受挫折,导致自尊心的降低;才能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最后,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措施。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措施。当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烦恼、感到压抑时,不妨主动与家人或朋友、同事多交流一下,说出自己心理的症结点,发泄心中的郁闷,在亲友的安慰和建议下对自己进行重新的审视,这不仅可以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而且可以重新找到工作的乐趣。当教师感到心理悲伤又找不到他人倾诉时,不妨自我找个无人的地方大哭一场。一方面,哭可以宣泄自己的不快,使自己的心理免受伤害,另一方面,眼泪中的毒素也可以排出去。此外,还可通过唱歌、运动、写日记、击枕头等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感。教师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 J. Speaking from experienc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77,31,(7):26-32.

[2]Maslach C,Jackson S.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ur, 1981,2:99-113.

[3]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5,

25,(1):74-77.

[4]Zellars K.L.,Perrewe P.L..Affec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Emotional Support:Coping in Organizations. Jou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459-467.

[5]Evers W J,Tomic W,Brouwers A.Burnout among teachers: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compared.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4,25:131-148.

篇3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18-02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由美国心理学家Frudburg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它通常被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当从事助人职业的个体长期处于压力与心理冲突状态而无法有效排解时,便可能引发职业倦怠。

教师作为典型的助人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在行为方式上主要表现为:(1)情绪上的低落,对工作失去积极性,敷衍渎职,烦躁易怒,对生活和工作常感到无助、漠然和悲观;(2)处事时无人性化,丧失教育者应有的爱心和耐心,以消极、冷漠、否定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易迁怒学生;(3)低成就感,自我评价和价值取向降低,不思进取,厌学厌教,逃避责任。由此可知,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师自身及学生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问题。

由于青年教师比其他年龄阶段的教师承受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职业倦怠现象在青年教师中表现更为突出。处于职业倦怠中的青年教师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工作热情与兴趣,职业认同感降低,对学生缺乏耐心,态度冷漠等。其结果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有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学的改革。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由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形成的各个因素入手进行综合治理,比如,从社会角度看,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教师的相关政策,提高教师待遇,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从学校角度看,要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制度,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和发展环境。但是,国家的政策和学校管理形式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教师要改变职业倦怠的现状更多的是要依靠自我心理去调适。青年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这些压力,采取积极的策略去应对、缓解压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增强职业认同感,培养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态度

心理学家Wrzesniewski指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工作、事业或是使命感。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低层次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个人价值体现的方式,势必容易产生倦怠心理。我们对工作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对工作的热情态度和成效。

1.青年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意义,积极对待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得与失、苦与乐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循环反复。作为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教师职业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正确对待名利和金钱,客观全面地认识各个职业的优势和劣势,从中解读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责任,认识教师职业的使命。唯有如此,才能努力追求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并在从业过程中领略到从业的乐趣和精神的满足,产生工作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2.青年教师要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形成职业荣誉感

教师职业是高尚的,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更高尚的职业了”。尤其在当前科技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期,教师的工作更加显得意义重大。职业倦怠研究专家C.Cherniss曾说过:“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一个没有为教育献身精神的教师,是不可能享受到教育的乐趣的,充分认知到这些,青年教师才能克服倦怠情绪,不怕累,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二 提高自我效能感,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胜任能力

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地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就青年教师而言,应当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技巧,从各方面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克服职业倦怠的产生。

1.青年教师要学会积极归因

各个生涯阶段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会获得成功或遭遇挫折,教师对教学成败的归因方式不同会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教师如果把成功归因为内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能力或教学方法等,其自我效能感将得到增强,同时愿意继续努力追求更多的成功;但如果把成功归因为运气或其他外在不可控的因素时,自我效能感则得不到增强,也不会表现出积极追求成功的行为。因而,在日常教学中,青年教师尤其是自我效能感偏低的青年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积极的归因方式,将教学中的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以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的产生。

2.青年教师要潜心钻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是增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因此,除了学会积极的归因外,青年教师更要通过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素养,并经常与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不断积累成功经验以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有效地克服职业倦怠。

三 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拓展教学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

青年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和特殊的职业角色,积极地将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职业的期望纳入言行,成为教书育人的长期动力;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及有限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在教育生涯中发生的一切,包括压力和困难,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减轻挫败感,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1.青年教师要正视心理压力,积极改变认知

情绪ABC理论认为:引起个体情绪、行为反应的不是刺激物本身,而是个体对待刺激物的态度、看法,认知的理性与否、积极与否决定着何种情绪和行为反应。青年教师要正确看待社会的变化以及社会对高校要求的改变,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要多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在看到事情的不利方面时,更要看到有利的方面,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2.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良性人际关系

青年教师要积极融入社会大家庭,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同时要培养其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身的生活情趣,主动打破封闭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积极参加一些健康的社交活动,从而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通过正常途径积极排解心理压力,主动调节不良的心理状况。

总之,在当前社会教育背景下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是很正常的,青年教师一定要学会正确看待这些压力,并采取积极的策略去应对,在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基础上避免职业倦怠带来的恶性影响。

参考文献

[1]范永胜.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2):104~105

篇4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23-02

教师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于是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效率低下,如此形成一种非良性循环。这种非良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感染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

1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

1.1 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也不例外。"教师节"的设立,《教师法》的颁布和教师待遇的提高以及学校教学设施、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关心不够,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还有殴打、谩骂教师的现象。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的尊严。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机。

1.2 当前教师的工作缺乏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较封闭性的教育系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教育失去了内在的原动力,也使教师们日渐疲惫。

1.3 教师对劳动报酬产生攀比心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近几年一直保持增长。但与一些行业和部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师认为工作辛苦,待遇理应要高一些。一旦期望值与现实不相符,就会产生心理矛盾,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1.4 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无论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但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改变,人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于是就产生了角色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另外,一些个人因素也在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倦怠,例如,研究发现,男教师较女教师更易产生倦怠,初中及高中教师较小学教师压力更大,单身教师比已婚教师的倦怠程度更高,任教于较大城市学校的教师比中小城市的教师倦怠程度高。

2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2.1 以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为基础,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教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的历程。研究表明,教师的挫折阶段常发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即大约是任教后15年左右,这时教师可能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工作满足程度逐级下降,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非常需要帮助。在这一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研讨会,使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可以邀请著名学者、教师讲学,开阔教师视野,提高科研意识,激发教师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为教师切实提供时间与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教学效能感等。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帮助与支援会有助于教师摆脱倦怠,走出低谷,提高与完善自己。

2.2 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他们也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3 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情绪,既是预防教师出现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2.3.1 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教师要想做到"乐而为之",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是一个教师避免职业倦怠、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2.3.2 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职业倦怠信念源于挫折,挫折是在目标行为受阻时产生的。为防止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学校领导者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目标,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

2.3.3 注意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教师健康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熏陶而成的,要想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者首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教师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榜样。同时还要对教师付出同志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主动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业务能力,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并时常为教职工之间的业务交往与情感交流铺路搭桥等。

2.3.4 教师要努力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要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信心,克服自暴自弃等。教师还应注意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情绪,做到不多愁善感,不暴怒暴喜等。

2.3.5 完善教育领域内部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当然,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是培养人才的竞争,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

总之,在教育领域内部,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并且要做到公正、公开。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规模日渐壮大,他们亦承受着来自教育系统自身和外界的多方压力,由此产生了一定的职业倦怠感。为此,有必要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一、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剖析

1.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个体诱因

首先,人际关系管理失调激发教师职业倦怠感。职校教师兼具教师身份和社会人身份,不仅有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需要,且有拓展人际关系的需要。由于职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课堂教学工作和课余备课工作占据较多的时间,使得他们缺乏必要时间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导致其社会交际圈子狭小进而影响到自身的交际能力。

其次,角色冲突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感增强。职校教师工作内容多样化趋势增加了职业倦怠感。多数职校教师肩负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多种职责,一人身兼数职的强大工作压力导致其产生角色冲突问题。由于个人精力和承受力的局限,教师难以同步处理多项工作,使校方对教师工作成果的期待和教师实际工作表现之间产生落差,因此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2.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环境诱因

首先,行政权力泛化诱发教师职业倦怠感。多数职业院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种参照公务员管理系统的官本位式管理模式导致了职业院校日常校务管理的泛行政化。在此种金字塔式校务和教务管理模式下,多数教师产生了同事间的不信任问题,暴露出教学工作重要性让位于行政权力的问题。行政权力至上的管理模式不能充分考虑到职业院校教师及学生的心理诉求,简单、粗暴的行政管理模式忽略了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性化关怀,从而使得多数教师产生了学校利益与自身利益不一致的思想,进而诱发教师的玩世不恭式职业倦怠心理。

其次,薪酬待遇不合理诱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薪酬是教师生活的来源,薪酬水平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由于职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奖金福利与普通高校有较大差距,且由于政府缺乏对民办高校教师薪酬的必要财政扶持政策,这使得职业院校教师在薪酬期望和薪酬实际获取值之间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加之部分职校教师是外聘身份,这部分教师和其他正式聘用教师之间存在同工不同酬问题,这种有失公平的薪酬设计模式是从经济层面忽视对教师工作的认可和对教师劳动的不尊重,不能有效满足教师物质需要的薪酬机制设计滋生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二、化解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策略

1.强化教师个体调节系统建设以化解其职业倦怠问题

首先,职校教师应当端正从业心态,将职业学院的办学目标视为自我利益,确立良好的爱岗敬业心态;正确看待校内同事之间的工作和生活矛盾,宽容处理师生之间的各种误解。此举有助于教师超然于校内利害纷争,使其内心世界趋于安逸状态,远离职业倦怠的伤害。教师要丰富业余生活,放松心情;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疾病侵扰的能力。

其次,校方可以积极引导教师在兼顾教学工作的同时参与校内行政管理活动。学院应当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允许教师员工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学院可利用“双肩挑”干部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来提升学院行政管理及教务管理质量;“双肩挑”型教师亦可通过工作任务丰富化策略来推动其教学、科研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相互渗透,形成科研教学与行政工作互相补充、协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2.强化环境支持系统建设以化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首先,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完善其晋升制度。校方可以采取有力措施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水平,鼓励其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此举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且有利于增强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持。针对教师的个人诉求多元化倾向,校方应当在结合教师所处职业生涯阶段性特点来制定个性化激励方案,引导教师将个人目标和学院办学目标融合,形成既符合教师个人切身利益,又符合学院集体利益的“双赢式”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其次,校方应当优化教师薪酬福利体系。教师从事的是一种高级的脑力活动,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居于较高层级。学院应当结合智力劳动者的特质来确定教师的薪酬福利制度,确保教师获得的薪酬福利水平不低于其对薪酬福利的期望水平,从而鼓励教师积极教学。针对部分骨干教师,校方还可采取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来有效解决优秀教师流失率高的问题。通过实施面向骨干教师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使骨干教师从传统的学校雇员变身为学院股东,这种身份的转变让其拥有参与学院管理决策权,从而增强一线教师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增加教师热心校务和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07-02

职业倦怠(Burnout)是费鲁顿伯格(Herbert J.Freudenber

ger)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并引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用来专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

国内外在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教师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的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特教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不仅要承受着一般教师面临的工作条件差、业绩要求高、自身发展空间小、待遇不善等压力,同时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导致他们要承受更多的挫败感、枯燥感、负累感,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耐心、爱心和责任心。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导致相当一部分的特教教师都出现了职业倦怠。

一、小学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分析

(一)教龄特点

特教教师从教时间对于职业倦怠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国内学者刘在花在她的研究中提出,教龄在5-10年的特教教师的职业枯竭感最高;郭璐露也发现教龄在5年内的特教教师人格解体程度最严重,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而教龄在15年以上的职业倦怠程度相对较低。原因一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工作热情高,对自己的这份崇高的职业充满着期待。但是随着工作进展,发现当初的热情和期待被现实所击破,枯燥单调的工作使这些教龄短的教师极易出现职业倦怠。二是教龄短的教师工作经验不足,教学方法运用不熟练,不能很好地与特殊儿童融合,导致教师成就感较低,这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而教龄长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能感和成就感较高,故职业倦怠较低。

(二)学历特点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不断重视,特教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学历层次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职业倦怠的产生。刘在花发现,特校教师中专科与中专毕业的教师相比于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注重学历的社会背景下,低学历教师面对许多压力和困扰,比如晋职称、评优秀、提拔骨干以及培训机会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心态失衡,表现出非理性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授对象特点

目前特殊学校一般可分为三大类:聋校、盲校和培智学校。聋校和盲校分别是专门为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儿童设置的,而培智学校涵盖自闭症儿童、弱智儿童、情绪障碍等各类残疾儿童。我们对聋校和培智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聋校教师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程度低于培智学校教师。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听障儿童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或是植入人工耳蜗来改善听觉能力,一旦听觉能力提高,再配合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听障儿童的听说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改善。因此聋校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的成就感会比较高。而对于智障、自闭症等儿童的教育难度比较大,个体差异性明显,缺乏成熟规范的教学手段,这就导致培智学校教师很难体会到成就感,长期的挫败感导致情绪衰竭,易出现职业倦怠。

二、小学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探寻特教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就能从源头上防止和遏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导致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有社会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等。笔者在梳理其他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社会期望值高

关注特殊群体是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大多数国家都对特殊教育持有很高的期望,寄望通过特殊教育,让这些特殊儿童能享有同等的权利,能尽快地融入主流社会。因此特教教师承受着高社会期望的压力。同时随着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特殊教师的期望也出现分歧,教师在无所适从中也会增加工作压力。

(二)学生管教压力大

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一个艰辛和漫长的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学习能力严重缺乏,特教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取得的收效却甚微。此外,特殊儿童多伴随有行为异常、情绪障碍等问题,他们的安全防护意识较差,需要老师随时看护和协助,这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三)工作负荷过重

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师常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和心理状态,来自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失衡让特殊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反馈,教师工作中需要大量的重复劳动,负荷很大。有研究显示,在工作负荷问题上,特教教师提到了文书工作量大的问题。过多的文书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影响教师追求工作中更有意义的方面。

(四)人际交往压力

人际关系的压力是特教教师经常面对的社会问题。有学者提出,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减少工作压力,对组织的贡献和职业发展有利,但是人际交往未能朝期望的方向发展时,也极易形成一个重要压力源。特殊教师人际关系行为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行政领导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等。其中与家长之间的交往是相当困难的。家长们对孩子过多的期望,对教师的不理解,无形中给特教教师增加了莫大的压力。

(五)社会支持系统不足

在当今这个社会变革、高速发展的时代,特教教师比以往担负着更多的责任,承受着更多的压力。但是社会支持系统明显力度不够,无论是从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职业发展空间,还是身心健康的关注等方面都较缺乏,这也成为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学校组织管理、个人因素等都可能影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

三、缓解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小学特教教师职业倦怠一旦形成,对其职业发展以及身心健康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为缓解特教教师职业倦怠,提出以下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

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全面提高小学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缓解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

1.政策倾斜,切实保护特教教师权益

特殊教育的发展,有赖于特殊教师的辛勤工作。但目前社会上对于特教教师评价普遍较低,认为只有三流教师或是自身有问题的人,才去教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导致很多特教教师对自己的工作难以启齿。另一方面,特教教师承担着繁重而枯燥的工作,其工作的重要与艰辛自不必说,可他们的付出与其社会和经济地位相差较大,势必导致过早出现职业倦怠。

因此,政府在制定有关教育政策时,应该向特教教师适度倾斜。各级政府不仅要制定政策来保障特教教师权利,而且还要抓落实,使全社会都形成一种尊重特教教师的风气。同时也应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和福利,在职称评定,赞誉奖励、减免社会义务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和扶持。

2.引导合理的社会期望,减轻特教教师压力

社会应当对特教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特教教师也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会各界不要把培养孩子的责任都压在特殊教师身上,应当同教师一起共同承担培养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应当建立起合理的角色期望,并抓住机会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

(二)改善工作环境,营造特教教师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育实践表明,学校中缺乏良好的组织氛围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科学的学校管理体制,有助于缓解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

1.学校采取公平、民主、和谐的管理方式

学校作为对教师影响最大的机构,其管理机制和氛围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学校管理要公平合理。在晋升职务、职称评审、进修深造、工资福利等方面做到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其次,学校管理要体现民主。学校领导要广泛听取基层教师的心声,可以设置领导接见日,定期座谈会、每日意见箱等。另外给教师创造各种机会,参与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增加其职业归属感。学校管理还应体现和谐。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闲暇活动,让教师们有机会增加沟通和了解,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适当放松;多关心教师的生活,如出现困难及时予以帮助。

2.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既可以使教师之间感受到一定的竞争动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能形成团结友好,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消除缺乏竞争导致的职业倦怠。其次,关心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应可以自主选择教材和教学方式。另外,也可适当使用经济奖励、荣誉奖励、榜样作用等手段,调动特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教师自我调控能力

除了社会、学校给予支持外,要克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关键还要依赖教师个人的努力。

1.正确看待职业倦怠,悦纳自己和学生

任何一种职业做久了,都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特教教师不要过分担心或是夸大职业倦怠的危害性。只有严重的职业倦怠才会对工作、学习、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将职业倦怠消除在萌芽阶段就会减少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负面作用。另外即使产生了职业倦怠也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只要特教教师悦纳自己,对自己所选择和从事的事业充满进取心;悦纳学生,倾注爱心和责任心,就能消除或缓解职业倦怠带来的负面影响。

2.学会有效沟通,建立支持系统

特教教师要学会沟通技巧,处理好与同事、家长、亲人或朋友之间的关系。要以接纳赞许的态度与同事领导相处,做到谦虚宽容,换位思考,处理好合作与竞争关系;要以平和、客观的态度与家长相处,不要急躁或是高高在上,要耐心解释家长的各类疑惑,宽容对待家长的埋怨或指责;要坦诚与家人或朋友相处,可以向他们倾诉心声,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金泽勤,李祚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2-125.

篇7

自从1974 年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教师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教师担当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角色,其素质水平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神圣的历史使命所赋予我们的重任。而职业学校的教师又存在它的特殊性,在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方面有别于普通教师,研究职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并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及其症状

1.1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是指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r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1年,Maslach等人进一步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即情绪衰竭、人格的解体及低个人成就感。而Byrne.B.M.则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能力的衰竭。

1.2 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划分为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2.1 职业倦怠症心理表现

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1.2.2 职业倦怠症生理表现

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是呕吐的情况;已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甚至出现机能性工作障碍。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以致全身酸疼,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出现。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月经失调等。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情绪波动大、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

1.2.3 职业倦怠症行为方面

心理上的转变直接在行为上有所反映,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普遍对工作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

2 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

2.1 社会因素

2.1.1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让教师感到有压力。教师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整个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较高,所以教师承载的压力也就越大。

2.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超前于学生,教师不得不占用个人时间来钻研学习、进修培训。这使教师不堪重负,并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而情绪衰竭恰恰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开始和最典型的特点。

2.1.3 工资待遇不高、工作条件不好、社会地位不高等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2.2 组织因素

2.2.1 学生因素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FA)的一项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3/4的人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受到影响更大,在国内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较高中、高校来说,普遍偏低,学生更难管理。教学效率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成就感降低。

2.2.2 教师内部竞争

教师群体内部竞争加剧,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优秀教师评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授课之余,还要进行大量的论文撰写,课件、教案的制作评比工作。

2.2.3 角色定位

教师承载着较高的社会期望,教师群体一方面努力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使自己复合社会的期望;另一方面,教师群体从心理上希望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相应提高。而这两者的偏差也使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2.2.4 工作量

教师很多时候在学校中不仅承担教学工作,很多教师还担任班主任等职,在职业学校中,许多教师身兼数职(授课教师、班主任及行政职务),每个部门都要求教师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无形当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2.2.5 教学压力

教师工作枯燥乏味,教学内容重复交替,工作内容的重复单一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因素。

2.3 个人因素

个人的性格、情绪因素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我个人为例,本人属于典型多血质类型的人,比较活泼、外向,善交际,但稳定性较差,所以我比较缺乏耐心,而教师是一份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而身兼班主任和教学工作的我,这是我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重复单一的工作对于稳定性较差的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所以我为了逃避担任班主任,选择进修来改变我周而复始的生活。

3 应对策略

3.1 正确理解职业倦怠

了解职业倦怠的普遍性,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3.2 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道德理想

3.3 寻找工作中的新目标

以我为例,四年的教龄,在工作一年以后担任班主任,这是一个新的职务,也给我带来了新的体验,找到了工作的新目标。任何的工作都应该不断寻找新的目标和期望。

3.4 丰富生活,学会放松自己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尽量少利用自己的私人时间工作。坚持锻炼身体。

3.5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控制不良情绪

自我调节,学会控制情绪;不能把不良情绪带到生活中。

3.6 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改善评价机制

学校和社会应该改变评价机制,正确看待教师这一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和评价;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改变考评机制,减少教师群体之间的不良竞争。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2]朱晓颖.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篇8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职业倦怠是指由职业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标志的综合反应。从现有的研究看,职业倦怠在医疗护理、教育行业等表现得较为明显,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据调查显示:职业倦怠在教师身上普遍存在,仅是程度不同而已。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下降。教师的职业倦怠既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又影响教学质量,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及缓解策略。

1.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和表现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2000多名教师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5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32%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的教师属于重度障碍,2%的教师已经形成心理疾病,而这些数据的造成很大一部分是由教师的职业倦怠所引起的。美国教师协会在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中指出,有37.5%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1]。

教师职业倦怠综合症案例:某中学班主任李老师从事教育行业10年之余,本来平易近人的他,开始出现脾气暴躁、心情烦躁、工作不热情等症状,疏远同事和学生,有时在办公室发呆。经心理医生分析是由于他担负着高考升学压力,学生成绩不佳造成的。

2.高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冷漠和疏离。我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

2.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教师的社会作用和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对于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师而言承受着更深层次的压力[2]。

自2001年,国务院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至今,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12年,涉及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这其中较少考虑教师的接收能力和现实情况。社会对教师的过高的期望,必然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育人被称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一称谓就能看出教师被赋予太多的使命和责任,他们行为举止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旦出错,内心的谴责往往就会强烈而持久。然而现实和使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容易出现角色冲突,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近几年教师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媒体报纸、电视喜欢拿老师说事,并曝于大庭广众之下[3],让人口诛笔伐并以此来争取浏览量,而无权、社会地位很低的老师又能怎么办呢?很多老师选择了把委屈放到心里,而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又使教师缺乏与他人沟通,内心矛盾当然无法排解,久之必然会感到心力交瘁,引起倦怠也是必然之事。

2.2学校组织因素。

教师的社会活动主要局限于学校,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会导致工作枯燥、单一,进而可能导致教师对职业倦怠,使教师失去了生活的新鲜感。

有些学校“官僚化”的管理,导致老师没什么自,很多事都是疲于应付,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在于学生之间、与老师之间、与领导之间、与家长之间,如果中间任何一层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消极工作,进而引起职业倦怠。某中学王老师这样说:“我的一言一行如履薄冰。”面对老师这样的压力体验,社会媒体、家长和学校又缺少支持和理解,在这种缺乏支持、充满失败氛围的环境中,教师会从自身遭遇逐渐感到无奈、无助和无望[4]。

直到目前,大部分高中依旧片面地追求高的升学率,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依据评价,学校为了能对社会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就会把升学率、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教师的主要评测标准,甚至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定、聘用、升职等,这样就会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大。此外,相比其他行业,同等的工作量,教师的收入远远偏低,这表明了对教师的低认可。如果教师的这种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那么教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降低,久而久之,极易形成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就会诱发教师职业倦怠。

2.3个人素质因素。

教师个人素质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

如果教师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不能适应教学高强度、反复的要求,就会在心理上、生理上产生压力,对工作感到厌倦,身心俱疲,甚至消极工作。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这些生理和心理的不健康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在自身业务素质方面,面对如今的信息社会,有些教师不能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会进行机械式的教学工作,而不知道给自己“充电”,因而在工作中思想落伍,不能与时俱进,就会感到力不从心,逐渐产生职业倦怠。

3.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社会重视教师,领导善待教师,家长尊重教师,学生自然尊敬老师,社会同样会景仰教师这个职业,教育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下面针对以上原因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3.1创造和谐的社会教育环境,尊师重教。

要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有关教育部门要尽可能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并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作为舆论宣传的媒体也要努力为教师身心健康创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也要明白“尊师重道”、“严师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之理。不要因为教师惩罚自己的孩子就百般刁难老师,不要把学生没有考入重点学校都归结于教师不负责任,也要看到自己孩子的懒惰,要营造理解、关注教师的社会氛围。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安心从教,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3.2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国外有研究发现:创建和谐向上轻松工作环境可以有效地防止和缓解职业倦怠,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创建优秀的教学环境,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

有相关领域研究表明:在工作中缺乏别人的支持和认可会导致工作压力。很多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提到了这个因素,所以,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对教师劳动的认可显得极其重要。如果长期漠视教师的劳动,就可能会导致教师处于忧郁苦闷的心理状态中,长此下去只会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

同时学校应对内部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明确评价目的,不单纯以升学率、排名等衡量教学成果,并积极鼓励教师进修,使教师知识与时俱进。

鉴于教师与社会沟通较少,学校或教育部门应该为教师搭建一个可以和外界社会沟通的平台,以此扩大教师的视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缓解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3.3保持良好的个人心态,不断完善自我。

在自身认知方面,教师个人应该以发展理性的观点看待教育事业,养成自我调适的良好习惯,同时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培养教学兴趣,增强自信。

有证据表明,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机体会随着职业倦怠的发生而加重生理、心理的异常。所以在身体素质调整方面,教师工作之余可以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来保持机体良好,而良好的机体可以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这样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应付日益繁重的工作。

在心理素质调整方面,教师应加强心理素质锻炼,积极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多方面发展和完善自我,使自己对生活和工作充满自信和热情。

在自身业务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角色学习,及时补充新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练就过硬的教学本领,努力创造工作业绩[5],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场合运筹帷幄。

四、结语

职业倦怠在教育行业已经普遍存在,而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报告并不多,所以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关乎国家人才的培养,因而值得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关注。有效缓解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桂芳.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心理调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6.

[2]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

篇9

一、重视教师的教育培训

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仰,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加强对教师的非智力品质的培育,提高教师的抗挫能力,把处理职业压力的技巧教给教师,以维持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

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借助多种平台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学校还要建立教师心理测评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合理控制考试次数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讲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不要升学率,不要教学质量,但升学教育不能违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不能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反对考试,而是要求学校合理控制考试次数,合理控制过分注重分数对学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组织的考试也没有必要完全与任课教师的考核挂钩,而应该综合运用多次考试的平均成绩来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参考指标。实践证明,只有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了,才会有社会声誉,才会有好的生源和师源,才能够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氛围

学校要营造公平、民主的工作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公平发展的机遇和平台,要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学校还应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学校的支持与关心,教师之间的互相帮助,都有助于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缓解身心疲惫。 . 此外,学校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让所有教师都能在公平、公开与公正的环境下展开竞争,并在竞争中加强交流沟通合作。形成科学的聘任、考评和筛选制度,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考核教师的工作不能以学生的考分作为唯一标准,要综合考查,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师德修养、教育科研成果等,促使教师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实行正高级职称制度

国家将中小学教师职务统一设置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五个等级,并逐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制度的设立,为教师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充分调动了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我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

五、依靠教师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是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要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要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职业使命,在教学工作中寻找乐趣,感受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就感,达到享受工作的最高境界。

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进行教学研究,可提高教师的工作兴趣。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工作来做,教学活动才会充满乐趣。

不断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会使“课”常上常新,使教学工作变得充满挑战性,教学研究才会给教师带来成就感、充实感、满足感。如果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成长,探究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那么无论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学研究方面,都会发现有很多教育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当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到精湛之时,教师就会被学生和社会的强烈需要所吸引,成功的愉悦会使教师的工作热情源源不断产生。

七、教师进行教育写作

教师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倦怠的职业。当教师时间长了,每天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奔波;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处理琐碎事务,没完没了,毫无新意。天天面对着学生,面对着课堂,面对着教材,如果不将这些活动与思考、研究、写作联系起来,那刚踏上三尺讲台时的激情和憧憬将很快消失殆尽,毫无快乐、幸福可言,教师职业便成了一件苦差事。

教育写作是教师体验人生快乐、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源泉。教育写作要求教师要善于用心观察学校生活的全部,能够从平凡的、琐碎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探寻问题的本质,体验教育的独特魅力,并用笔把这些收获和感受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体验人生快乐、感受职业幸福的源泉,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八、加大对教师的表彰奖励的力度

篇10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与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较,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两类人员构成:一是原中专学校(或中职)的教师,一是升格后新引进的教师。升格后新引进的教师大部分是研究生或博士生,起点较高,作为“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相对较强,能在短时间内很快适应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但由于他们起点较高,期望值也较高,而升格院校的待遇和教学科研等条件与他们的期望值往往存在较大的落差。因此,新进教师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倦怠,主要表现为牢骚满腹、自视清高、抱怨学生素质低、学校缺乏实现自己价值和理想的平台,英雄无用武之地。对原中专(中职)学校教师而言,由于在年龄和学历上都缺乏优势,并且由于长期的中专(中职)学校教学生涯使他们作为“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相对较弱,要完成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他们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无助、退缩、悲观和冷漠。加之在教学和管理方面都会遇到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的困惑。因此,在心理上和工作上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长期以往,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一、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角色,不仅要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实践技能,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需要教师们艰苦细致的复杂劳动。这一劳动过程,既有脑力的极大付出,又有体力的巨大消耗,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学习的复杂特性因材施教组织教学,必须具备组织、讲授、示范操作、交往、审美等各种能力。教育内容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具有“多面手”、“万事通”的才能,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否则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职业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高职院校教师面对学生复杂的学习需求,教学的创新性在于他们的教育并非有固定不变的规范、模式和方法可套用。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和理论提升,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及教材的理解,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这种理解、选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创新的过程。由于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变化、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等因素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必须对市场需求做出敏锐的反映,并随时主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以尽可能全面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育条件千变万化,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学科特点及其他情况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3.自身需要的差异性。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①根据这个理论分析高职院校教师所追求的应该是后者,属于高级的需要。他们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群体,有着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尽相同的需要。他们对提高学历、提高职称和成就感的需要(或者说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着较大的欲望。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来说偏低一些,这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但由于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教师的学历层次在评定职称、晋升职务,以及与此相关的晋升工资中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同时在评定职称方面,学历、教学和科研等因素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略处于劣势。目前也有些高职院校对科研不够重视,加之有些教师自身的努力也不够,因而就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生理耗竭。

经历倦怠的教师常会表现出身体能量被过度耗尽、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劳、头疼、肠胃不适、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饮食或体重突然改变。

2.认知枯竭。

表现为教师的空虚感明显加强,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尤其是难以胜任一些变化性的工作。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和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怀疑自己,感到无能和失败,进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

3.情绪衰竭。

教师会感到情感资源被耗尽、干涸,工作满意度低,对工作的热忱与奉献减少,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不能忍受学生在教室里的捣乱行为,甚至表现出焦虑、压抑、苦闷、厌倦、怨恨、无助等消极情绪。

4.价值枯竭。

表现为价值观和信念突然改变,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降低,认为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因而无心投入。

5.去人性化。

指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对待自己的家人、同事或学生,对他人不信任,无同情心可言,冷嘲热讽,把人当做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肆意贬损学生,疏远学生,甚至对家人或孩子也如此。由于对他人的过度反应,常常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6.攻击。

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加剧,人际摩擦增多,极端情况下会打骂学生;极端的倦怠状态会导致教师出现自伤的行为。

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楷模”,是学生的人生先导,他们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的这种赏罚无度、喜怒无常极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毋庸置疑,倦怠的教师会教育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同时也会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

三、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营造社会氛围,建立支持体系。

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配合。整个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真正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认同度。国家要加大对发展高职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以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同时还要通过深化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形成有利于教师不断发展提高的用人机制,在进修培训、学历提高、课题申请、职称评定和晋级晋升等方面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与普通高校教师同等的机会,使这类学校教师同样产生一种价值感和归属感,着力营造一个平等、公正而有利于他们职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2.构建和谐校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Doughlas Mc Gregor)的Y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而是愿意勤劳的,他对工作的好恶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即可把工作视为一种满足,也可把工作视为一种痛苦。”②因此,各类高职院校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首先,加大硬件投入。学校要尽力完善教学和文体设施,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美化校园,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减轻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的压力。其次,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和创设民主、平等、友好的精神环境,形成一个活泼向上、团结协作的学校集体。学校领导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师真正看做学校的主人,真正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采取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实行民主化的行政管理,给教师较大空间的学术和专业自,让教师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过程,提供他们参加管理和决策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倦怠心理。

3.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增强个人自适能力。

对于职业倦怠,教师应予以正确的认识。尽管教师承担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和一定的职业压力,但教师也是平凡而普通的人,并非古书中所谓的圣贤,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其能力也是有限的。教师个体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期待。特别是高职院校年轻专业教师和实训课教师,由于在职前培训阶段没有直接接触高职学生,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当真正进入教学实践、理想与现实相距较大时,就会产生一种失落和倦怠感。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角色要有正确的认识: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朋友、研究者、心理咨询师。面对多种角色,在各种角色转换中出现冲突时,难免有工作上的失误。因此,应当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都会丧失自我发展和成功的机会,只会使自己深陷疲累之中。

综而述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我们应以预防为主,尽可能避免它的产生。然而,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彼此关心、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希望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对该领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从而能寻找出缓解和预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和措施,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作出贡献。

注释:

①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412-413.

②金忠明,林炊利编著.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第1版:234.

参考文献:

[1]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412-413.

[3]金忠明,林炊利编著.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第1版: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