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形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8 16:27: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教学形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堂教学形式

篇1

G633.3

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深感语文教学是否成功在于课堂。课堂是教师展示才干的主阵地,是激发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功的课堂在于教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充满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组织,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几种教学形式。

一、小组竞赛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语文课堂可适当选择小组竞赛的形式,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初中生的好胜心都是比较强的,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因此,通过竞赛的形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时,就采用小组朗读竞赛的形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在范读诗歌后,对诗歌朗读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让学生集体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朗读态度不够积极,有点滥竽充数的态度。我于是萌发让四个小组进行一次朗读比赛的念头。我把想法一说出来,发现同学们都显得很兴奋,跃跃欲试。我刚把比赛的规则说完,看到各组的学生都已坐得端正,精神饱满,个个情绪高涨。在比赛过程中,大家都整齐、响亮、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着,同学们深情专注,语调抑扬顿挫,比之前的集体朗读不知强了好几倍呢!最后由各小组代表和老师点评,选出朗读比赛获第一名的小M,大家都热烈鼓掌,表示祝贺,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节课,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很快就会背诵了这首诗歌。实践也让我深感教师必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真美妙”,从而产生“我要学”的心理。

二、上台表演课本剧形式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和形象性较强的内容,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编剧本,上台表演的形式,来展现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让喜欢表演的学生的天赋得以发挥。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特点”。学生的表演欲特别强,他们喜欢表演,渴望表演,他们把表演当作一种游戏,这可以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刻时,我改变以往直接让学生复述故事的形式,而是先布置学生课前自行选择合作表演的同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编一个剧本,分配好表演的角色。要求学生要深刻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生动的对话、逼真的动作及人物细腻的神态变化等内容,并能做到不看教材,脱稿表演,熟练地进入角色。课前的充分准备为课堂的表演夯实了基础,也节省了许多时间,使课堂教学顺利完成。果真,学生在课堂上做了精彩表演,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其中有一组学生的表演很出色,把皇帝及两大臣看新装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及心理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阵阵掌声。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笑声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及主旨,感受到皇帝及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印象特别深刻。课堂表演确实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形象表演能力,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还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即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促进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共同提高。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这篇课文,文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五幅春景图,其中前四幅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和“春雨图”,在写作构思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四幅春景图都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写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为了不使学生学起来觉得单调又费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一幅春景图,通过画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每一幅春景图中所描写的景物及特点、写作角度及写作方法,并理清写作的顺序。任务一下达,各小组成员马上活跃起来。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初步统一,然后选出小组代表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教师再进行点评指正。这样,通过各小组代表的展示及教师的点评,同学们对四幅春景图的内容及写法都有深刻的认识。课堂气氛既轻松愉快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四、举办辩论会形式

篇2

一、在知识的新授环节上做文章

传授知识的过程既是使学生学到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好时机,教师应巧妙设计教案,精心设计提问,大胆地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培养他们勤思的品质,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经说到自己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之付出所有。也就是说学生只有让自己喜欢学习,才能积极的投入,从而具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

在新课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只有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学生才会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下工夫

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还要注意改变呆板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模式,注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得生动、灵活,潜移默化地培养开朗、乐群的好品质。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中注重“探究式学习”方法,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展开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内容和认识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和策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教学简单电路设计时,有一道设计题,由于所给电表不同及电键处于不同位置可以导致多种设计方法,所以就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人人献策,互为补充。想出各种方法来进行设计。看哪一组想的方法最多,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如此一来,就可以扩大参与面,使每个学生都有直接参与的体会,而不是“嚼别人咬过的馍”。

“合作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在教学手段运用上动脑筋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到有情趣,乐意学。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变“苦恼”地学为“愉快”地学。

在新教材中,更多地加入了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这些实验直观、有趣,更重要的是贴近生活,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就能激发学生勤于思考,从而使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求走进物理世界。教师应适时的增加实验,就地取材,做到目的明确,简单有效。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设计实验外,还应增加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制作一些贴近于生活的课件,真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目的。

可见,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教学方法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代之而起的启发式教学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学中,增加演示实验,加强主观教学,采用妙趣横生的语言等方法,同时在课堂上,相互质疑,大胆设问、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教学气氛,同样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四、在作业处理上作设计

教师应看到:学生的作业练习不仅巩固了已学到的新知,形成了解题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能培养起认真、负责、细心的学风,锻炼毅力、意志,养成勤动脑,善动脑的好习惯。

新教材设计了“WWW”的作业形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其内容也更趋向于“探究性”问题

篇3

主题复习课是以主题为核心,进行发散和聚合,促进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它可以是一个单元的复习课,一个学期的复习课,还可以是小学毕业前的总复习课。它将数学教材中零碎散落的、单一的素材统整起来,把知识点的拓展串成链,把线的拓展构成网,把面的拓展集成块,将相关的知识超级链接,精心加工,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例如:主题单元复习课《钱“生”钱——投资理财中的数学问题》,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中有关税率、利率、折扣等内容为基础进行复习与拓展,内容有现实意义,体现趣味性和应用价值。整节课巧妙地借助“钱生钱”这一主题将打折、利息、炒股三种数学问题进行提炼,分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折扣问题。“花店运进一批玫瑰花,进货价每枝1元。提价200%后零售,每枝花的零售价是多少元?”“后因销售情况不理想,决定采取促销。在零售价不变的前提下,现有‘打八折’和‘买四送一’的方案。你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通过算一算、议一议学生明白“打八折”和“买四送一”两种方式的不同点和相同之处,并会正确运用合适的方式让“钱生出钱”。

活动二:储蓄问题。“2007年8月15日,张叔叔把50000元按两年期整存整取存入银行。到期后应得利息多少元?”“如果缴纳5%的利息税后,实得利息多少元?”“到期后,张叔叔实得的利息却不是这么多,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计算、比较、拓展,学生明白利息税是一个随着国家经济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的一种税,把钱存入银行也是一种理财方式,正确运用这种方式能让“钱生出更多的钱”。

活动三:股票问题。“张叔叔在1月5日以每股50元的价格买进某种股票1000股,结果这只股票当日就上涨了5%。如果张叔叔当日就将这只股票全部卖出的话(扣除股票交易手续费用215元),他可以盈利多少元?”“第二天这只股票下跌了5%,如果这时候张叔叔将股票全部卖出的话,他是赚了还是赔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确通过炒股“钱生钱”来得比储蓄要快得多,但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整节课以“钱生钱”为主题将零散的内容系统化,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意在让学生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逐步拓宽数学视野,通过数学思考生长出自我的观点。

我们以主题为核心,将一个专题、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构建,自行开发的主题复习课还有许多,例如:主题单元复习课《小明的日记》、主题学期复习课《旋转》、主题毕业总复习《做立体图形》等,学生在课中构建了新系统,学会了主题思维的方式。

二、主题阅读课,由阅读到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主题阅读课是建立在学生独立阅读基础上的主题交流,起到资源共享、观点碰撞、自主拓展、自我建构的效果。我们从苏教版“你知道吗”入手,以数学阅读课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在数学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数学阅读,以此丰富学习方式,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就五年级上册第16页“你知道吗”(见下图)进行主题拓展,形成主题阅读课《三角形面积方法知多少?》。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先复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再让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内容:2000多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一则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半广以乘正从”。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古代三角形的计算方法,体悟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

然后师生操作,深入理解为什么盈能补虚,为什么半广就是底的一半,由此举一反三、迁移思考。学生画图、操作交流,得出也可以用“半广以乘正从”,即:高×(底÷2)。学生借“操作”解读古代算法,并进行迁移,经历数学文化的再创造过程。

最后推理验证,全面考虑。前面研究的材料都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结论是否适用于任意三角形呢?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操作实践,都得到验证。

学生通过“你知道吗”了解了古代算法,并进行了推理拓展,以“思维”诠释文化,感受了数学文化的内在魅力。

在主题阅读课上,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述,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历,这正是阅读与一般解题的区别所在。在追寻这一段数学史的过程中,学生领略到古代数学浓浓的思维魅力。

我们在“你知道吗”研究的基础上还开发了主题阅读课《生活中的圆周长》、《巧算圆柱的体积》、《折纸的奥妙》、《走进中外计数法》……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养成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三、主题数学休闲课,由正式到休闲,享受数学乐趣

主题数学休闲课,没有硬性数学学习任务,也没有相关的评价指标,就是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活动、在轻松的活动中享受数学的一种课堂学习形式。它把数学与学生的兴趣、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以“数学是什么”为主题,以“趣”为线索,开发拓展成主题休闲课《我眼中的数学》。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一说:你眼中的数学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数学的神奇。然后玩一玩数学游戏,学生在二十四点、掷骰子的游戏中,感受数学很好玩、很有趣,数学也是可以娱乐的游戏;接着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一些图片(红绿灯、人民币、发票、股票……),找一找数学在哪里?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最后让学生欣赏具有数学特征的图片,例如:交通标志、维纳斯雕像、中国故宫的构图……学生边欣赏边听讲述,感受数学是美的,艺术离不开数学。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游戏、欣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感受到无穷的数学乐趣。原来,数学也能这样“休闲”,“休闲”着也能学数学。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07-02

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是任何一所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并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呢?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应该说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其评教工作贯穿于教学之前、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及教学后等各个环节。本文将从教学实施的时间段以及不同的评教主体展开分析。

教学评价的主体,即进行教学评价的对象。实施教学评价,一般有三类主体:授课教师、学生、评价人员(评课教师、评委、教学管理者、同事等)。相关的针对教师的评价分为听课学生的评价、同行评价(主要指带相同课程的教师或者随堂听课的老师)、专家组评价等。当前环境下,相关评价的支撑平台往往是基于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一、教学之前

教学之前可以分为教师从理论、观摩、模拟到实际从事教学活动之前,以及每次上课前。在这个阶段,评价活动主要集中于同事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每个学校都可能会面临的相同的问题是,教学队伍参差不齐,如新上岗教师与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之间的差距等。而在新、老教师的互动过程中,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以及年轻教师为整个教学队伍补给新的活力、思想等都是“互惠互利”的。如果新手教师在“试讲”过程中得到了权威教师的肯定性评价,那么新手教师对自己将来的教学就可能更有信心,也就能更快地真正走上讲台,从事教学活动。当然在这个“试讲”与评价的环节中,可以选择在微格教室等信息技术综合环境中进行。从某种角度看,如果一个教师所教课程是熟悉的(如曾经教授过的课程),且教学形式又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时,往往进行课前的前测性评价较少,而实际课堂与教师自己“预知”几乎相差不大。也就是说,此阶段,教师在潜移默化中的自我评价比较清晰。

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以及实施过程后

可以说,大多数的评价形式都是集中在这两个阶段,尤其是教学实施过程之后。与此同时,评价的形式和实施教学评价的主体也多样化了。

1.学生网络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每个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我们都关心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践证明,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主要有学生、同行教师、领导以及教师本人,与这些评价主体相比,学生无疑具有其他主体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前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形式也很多,有座谈、网络评教、学生的直接反馈等,其中网络评教开展得比较全面,其影响也比较深远。学生网络评教就是学生基于网络平台对教师认可程度的具体反馈。从评教的情况看来,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学生网络评教工作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学生网络评教,对那些工作怠慢,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教师也敲响了警钟,促使这些教师改善教学态度,改进工作状态,提高教学水平。当然,对于学生的评教结果,学校的相关部门也给出了相应的回应,如,有高校规定评价成绩在教师所在学院的后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学校的会讲比赛、职称评定时依据成绩进行加分或者减分,甚至是取消评定资格等。客观地说,学生网络评价目前已经成为学校对教学质量监控的有力手段。但是,要想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网络评价,还需要更规范地操作,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评价或者带有“情绪”地评价(全部好评或者全部差评)。另一方面,如何让教师正确对待学生评价过程和结果也是有待商榷的问题。如,有的教师为了得到学生的“好评”,不能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的平时表现,或者“不敢”对学生的不当学习方式、学习态度进行有效批评。

2.同行测评。相对于学生评价来讲,同行测评,尤其是教相同课程的教师参评,显得更加专业。他们有专门的评价体系,能够针对此体系逐一进行评价。如同事之间互相分析某个知识点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等方面。同行测评有的在课堂活动结束后立即进行,也有的与学生网络测评类似,在一学期教学活动即将结束之时。有时,同事间的教学评价如果是口头进行,或者仅为一次普通的教研活动,同行测评往往显得更加“真诚”,难能可贵,因为此时大家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而如果评价内容纳入各项考核中,则很可能是在评教过程中,简单对着评价表中的“优”打勾,有失评价本身的意义。甚至,并没有听过课,但是必须做出同行测评,那么这样的评价结果就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3.教师自评。教师自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省过程。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认识和认可程度的过程。教师接受过正规教育,具有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工作者,具有反思自己行为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这种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这部分评价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应该说,自我评价改变了教师原来消极被动的被评价地位,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这一转变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主体意识,即教师不再是以从事教育活动的技术人员的角色来按照程序复制或照套那些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是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主动、自觉地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重视自己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注重教育教学观念和技巧的内化,促进自己向专业化发展。同时自我评价为教师创造了一个安全的改变环境,使他们不至于在改变中感到焦虑、惶恐不安,增强教师对自我地位的认可,从而更好的改变教学行为。但是,现在很多体现教师自评的材料是让教师自己检查教学材料是否齐全、是否认真填写等方面,而没有真正做到对教学的“反思”,形式浮于表面。

4.专家组评价。有的高校督导成员的组成是学校领导、被返聘的退休教师、学校督导组(主要是教务处)、学院督导组、二级学院的分管教学的院长、系主任等。这种形式的评价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主要通过听课、检查教案和学生的学习作业、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并做出评定。因为该形式评价权威性大,所以要求实事求是、公正、公平,不能凭主观臆断,否则将会极大地打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教师成长。

5.实时监控。很多高校的大部分教室都装有监控,相关的组织部门通过中控就可以实时或者随时调阅教师的上课情况,从而做出相对可信的评价。通过监控视频可以更全面地观察课堂的全貌,如学生听课的态度,与教师的互动,课堂纪律等。有的学校有专门人员或者部门做这部分工作。不过,实时监控给教师带来的教学焦虑也有待做进一步地研究。

6.教学考试成绩评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总是有意无意地将教学成绩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而且往往以这种片面的教师绩效评价代替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虽然教学成绩的高低确实能反映教师教学的许多信息,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加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基础、潜力和成长环境,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况且,过分地强调这种评定方式,学生成绩往往也出现了“被正态分布”现象。所以,完全用教学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不合理的。

7.比赛。通过多种形式评价,推荐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如学校的青年教师会讲比赛、省级或者国家级的相关比赛。不同的比赛采用的评教指标有很大的区别。当然,在比赛中,评价显得更加量化,也更加严格。通过参与和观摩教学比赛,教师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改革,而且比赛可以进一步发掘教师潜能。

三、总结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仍然以课堂教学作为其教学的主要形式,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其教学态度、课前准备、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教学方法的使用,这些都是影响授课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于此同时,各高校纷纷建立并不断完善各自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使得由专家、同行、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等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更加完善。但是各评价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挂钩,例如,有的高校把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职称晋升、参加其他学校活动的条件之一。虽然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起到了激励作用,但是有些教师可能会为了得到“奖励”而去“讨好”学生,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不仅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第二,各类教学评价主体在参与评价时,不能完全做到公平、公正。主要表现为受外界环境影响,没有真正认识评价的真正意义,随意性大等。

第三,目前多数高校使用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包括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但是在给出最后的评价结果时,并不能完整地告知所有教师此结果的来源依据。因此,即使有最终的评价结果,也不知该如何调整。

参考文献:

[1]郑东辉,叶盛楠.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现状与需求调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8-61.

篇5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要有教学价值。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要富含教学意义,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应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反映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合理安排。从实质上说,语文课堂提问要有教学价值,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将蕴涵在教材、参考资料等原生性材料中的教学因素挖掘出来,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处理和运用语文材料的能力,使提问实现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育人功能。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不同于我们日常交际和交流中的“问话”。日常交流中的问话通常是比较简单的,无须应答者经过复杂紧张的思维活动就能作出回答。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人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上。如见面时的“你吃了吗”“你到哪儿去了”等这样的问话,主要表达的是一种问候的意义,对理解讲话内容的思维水平要求不高。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一旦进入具体的教学情境,就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在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中,教师、教材和学生是决定教学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课堂提问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教学因素的作用,以实现提问的教学价值。

要想充分实现课堂提问的教学价值,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提问技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重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积极的、有意义的见解和看法。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态度亲切,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对所提问题的答案作出强求一律的规定,那种硬要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答案、标准进行回答的态度和做法是不可取的。

一堂课的开端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要新颖,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精彩的开端使学生进入了特定的学习环境中,丝丝相扣的中间环节尤为重要,因为这一过程学生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篇6

观众并非麻木不仁的无情物,也并非缺乏感受美的心灵。倘若情到深处,自然有如池水之漫溢、江河之决堤,报以你鲜花如海掌声如潮,他们必然是毫不吝惜的。如果是反应冷漠、无动于衷,不给你掌声,恐怕歌手就得反思了。

这种现象,不由得使我想到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情感投入,要注重以激励学生为主,从而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激情――这就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都在提倡的一种所谓的“赏识教育”,这种“赏识教育”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所谓的“掌声鼓励”。因此,以“掌声鼓励”的形式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无疑是当前课堂教学上的一种常用的和重要的手段。因为,概括地说,掌声是良好的剂,突然掌声四起,的确能够一举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把教学推向。具体一点来而言,就教师这方面来说,如果表扬到位,激励得方,就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更进一步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而言,也需要在自己学习有一定成就时,获得来自于教师或同学的鼓励,使自己内心产生一种无比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更加增强自己参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基于上述的理念和认识,我们当然认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辟言论和至理之辞。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一些老师却有意无意地曲解了这一理念的含义,狭隘的认为激励学生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掌声次数多一些,声音要更热烈一些,好像惟有这样才是激励,才是情感投入。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就不可避免地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时,老师就号召大家鼓掌鼓励他;当学生敢于主动举手时,老师也号召大家鼓掌邀请他;答对了,掌声祝贺;答错了,掌声勉励……一时间课堂上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热闹非凡!

诚然,用掌声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的热情,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我们同样认为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过,在课堂上教师频繁地号召大家来为某个或某几个学生鼓掌,这种相当于“讨”的形式得来的又显得如此泛滥的掌声,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激励的目的和体现激励的价值呢?我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认为,课堂上有掌声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是这种赏识手段千万不可滥用,关键是必须要有个“度”。所谓“度”就是要有分寸,否则就会招致“过犹不及”的弊端,使激励手段最终流于形式,而课堂教学也会因此显得近乎“作秀”。其实,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学生对教师提问的态度、反应和对于问题回答的结果如何,都会轻而易举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掌声,久而久之,学生变得浮躁了,他们还会在乎掌声的鼓励和表扬吗?还会稀罕掌声的热烈与否吗?一节课中,在教师刻意的号召或者是要求之下,学生集体给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的掌声不断,其实或许获得掌声的学生也可能仅仅因为不经过脑子思考就回答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而获得了这个“殊荣”。我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问问那些经常被掌声表扬的学生对于掌声的感觉,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已经对掌声麻木了,根本没有感受到掌声的激励作用,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对这种掌声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感。究其缘由,根源就在于这种随意而又泛滥的“掌声鼓励”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觉到“答与不答一个样”、“答对答错一个样”。这样一来,既对后进生起不了什么激励作用,又会使一些优秀的学生渐渐失去自豪感,乃至渐渐失去了责任感与上进心。而当此时,我们的老师却往往还不知道:就在他们号召大家用激烈异常的掌声来“激励与赏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不经意之中却已经“打击和伤害”了另外一部分学生。有鉴于此,我认为如果仅仅把掌声作为衡量学生参与教师课堂活动与否的一种标志,教师过度煽情表扬学生的这种行为,其结果只有让学生把教师对他们的赏识与鼓励“平淡化”。并且,滥用“掌声鼓励”这种赏识手段,还将会产生一些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诸如将会逐步弱化一些学生学习的热诚与真情,助长一些形式主义等等,从而造成教育缺憾,严重的还会误人子弟。

篇7

一、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这个策略就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强调两个词语:听和说。

“听”作为语文学习上的一项基本能力,一个训练有素的作家可以从作品中获得比旁人更丰富的感受,一个掌握了“听”的能力的学生,能够从语言中获得比旁人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出更深刻的思维和反应。如果对语言不能很好地进行注意、感受、思维和反应,即缺乏“听”的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智力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叶圣陶等我国教育界老前辈都十分重视“听”的能力的培养,大声疾呼:“要在口、耳上下功夫”。在课堂上怎样才算认真听呢?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二、自主合作学习策略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博采众长,营养智慧。合作伴随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合作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查阅资料、集体讨论、解决疑问。合作形式有两人合作,多人合作。每一组成员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学习的最佳搭档,好互帮互促,互为对方负责。每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根据小组学习的效果,评出“最愉快的合作小组”。对于课文的识记由小组成员互相检查,教师随机抽查,如果学生学习不过关,检查人应引咎自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

三、情感体验教学策略

作品主题、结构的不确定性决定“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答案的对错应着重看是否能从中找到依据,哪怕是很幼稚的看法,教师也应认真对待,学生认识作品的过程决不是对作品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个性化的再创造,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创造自我的过程。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更深刻、具有更高的水平。因此在探讨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扮演特殊的角色。但另一方面,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出于自然、更接近真实,且在不受众多背景性信息的干扰的情况下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因此,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如笔者让学生总结《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写作启示,学生竟然总结出了十条:(1)确切的比喻、拟人。(2)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3)准确用词。(4)寓情于景。(5)层次井然。(6)文段应有中心句。(7)描写要展开联想。(8)虚实结合。(9)用对比突出事物特征。(10)从不同观察角度写景。而笔者备课是只注意到前五条。

四、分层教学策略

篇8

近年来出现的“逃课”和“淘课”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笔者尝试把网络公开课这种主题探讨式的讲座模式引入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课堂主题小讲座。如果教学完全按照书本知识逻辑授课,教学就变成知识点的认知与解释,兜转在概念里,少了趣味,少了心灵的触动和人生的感悟,脱离学情。于是,笔者跳出教材自身的知识逻辑,对教材进行课堂化开发,根据学情,重整教材,开设“德育课堂小讲座”。

所谓德育课堂小讲座,是指以反映某些具体的德育内容为中心而精心设计的一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多方位渗透的多功能课型,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课”,而是兼有学科课程之形和活动课程之功能,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下面,笔者就德育课堂小讲座进行案例说明。

二、例谈德育课堂小讲座

比如:哲学《奉献与人生》这课知识结构简单,内容思想性、可探讨性强,很适合做主题小讲座,笔者给这个内容的主题讲座取了一个诗意又富哲理的名字《灵魂的香味》,奉献实际上是人们追求高尚的灵魂,它能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人生幸福,使人生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沁人心脾、感人肺腑的芬芳。

德育课堂小讲座时间为一课时,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把自己变成一个“讲故事的人”,娓娓道出案例故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思考、领悟。

德育课堂小讲座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节“小讲座”的对象只针对职高二年级下学期后半学期学前教育专业,清一色的女生,讲座的内容不仅直接关系着她们的专业学习,也影响着她们的生活态度。

主题讲座《灵魂的香味》的内容主要分两方面:

第一:努力做有用的人

故事1:她就是这样一位人――卡门?戴尔?奥利菲斯。

师:猜一猜这场走秀时她的年龄?

生:议论、猜测。

师:这是2013巴黎时装周的走秀,82岁的她压轴出场。鹤发奶奶表现怎样?逊色吗?

生:惊奇,触动,纷纷感叹。

师:工作中的她用自己女王般坚毅的眼神,整洁、谦逊、守时的专业态度缔造T台的不老神话,生活中的她笑容总是温暖明快。

师:通常这种年龄的人有句口头禅:“老了,不中用了”,你觉得这句话适用于她吗?你能说说她到底哪里触动了我们?

生:不适用。美丽、自信、优雅,不枉此生。

师:奥利菲斯惊艳了时光,也惊讶了我们。虽然年老,但没有不中用,她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为向我们展示了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活着,如果他对社会、他人、自己是有用的,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越有用,他存在的价值就越大。有价值,才有幸福,所以要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要过早的放弃自己,鹤发奶奶如此,我们年轻人更应如此。

选择卡门?戴尔?奥利菲斯的故事开讲,除了开场“抓眼球”、女性、励志等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课本的价值、人生价值的抽象概念解释进行了简单生动的处理,用通俗的“有用、无用”去解释,并帮助学生端正人生态度,认识到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不断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价值的人生自然幸福。

故事2:廖智――5?12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

师:截肢后的廖智如果放弃自己,可能会是怎样?

生:颓废,人生毫无意义,生活的会不幸福。

师:廖智是怎样诠释人生的价值?

生:思考回答。

师:廖智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勇敢坚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又奉献社会,实现社会价值 ,廖智就是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廖智为年轻女性,又习舞蹈,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克服人生困境、实现人生价值方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年长的奥利菲斯,遇难残疾的廖智,她们都在努力地做好自己,同学们,你们年轻、健康,更应该要活的有用,要活出价值,切勿潦潦无为。

故事3:某青年,职高毕业后,尝试做过几份工作后,以不会做和太辛苦为由,拒绝上班,然后就呆家里啃老,天天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每个月还逼父母要千元零花钱,不给就对父母恶语相加、大打出手。

师: 他这样活着,你觉得他的人生有价值吗?为什么?

生:不付出,不奉献,只有索取,太没用了,人生没有价值。

师:由此可见,判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看他索取了多少,关键是看他奉献了多少。

师:如果,这位是你的兄弟姐妹,你会如何劝告?

生:要懂得付出,要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否则,活着就等于死了,毫无意义,被人看不起,还连累家人。

这种类似的现象在学生中是有出现的,通过这个反面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不努力,不付出,只会索取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会被人唾弃,明白判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奉献。

其实,我们去劳动,肯付出,做奉献,看似服务别人,其实是为了自己。

第二:助人其实是助己

故事4:有一绘本名叫《盲人的灯光》,讲的是有个人独自走夜路,遇到了一个提灯走来的人。但他却发现,提着灯的人居然是盲人。

师:盲人为什么提灯?

生:照亮别人。

生:是为了让别人看见他,好不要撞着他。

师:其实我们的人生也一样,照亮别人,更照亮了自己,助人实则助己。

用这个绘本素材,既可简单生动的点出奉献、付出对于实现人生价值重要意义,又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绘本小故事、大智慧,多看有利于今后进行幼儿教育。

篇9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

1. 课堂教学定性评价。它的设计具有三大特点:

(1)按照小学数学的主要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自评课等)设计了评价表,它突出地反映了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特点,可记录和分析各种课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控制状况,以便对实际教学进行判定。

(2)按照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把不同课型的主要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效果”等编制成项目,设计成定性评价表。

(3)改进评分办法,增强量化因素,变定性评价的两级量化为三级量化,增强了评价信度。

2.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设计的特点是采用数值方法对课堂上教师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测定。一般分为四级:有效、比较有效、基本有效、无效。特殊情况也可以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级。如:教师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教学要求判为有效;超过和降低教学要求的活动则判为无效;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率高判为有效;如个别学生活动多,全体活动少,可视情况判为比较有效和基本有效;如无学生活动则判为无效……综合计算时,用教师的有效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总时间(40分),就可求得教师活动的有效率,即:教师活动有效率=(有效活动时间)/(活动总时间)×100%.

二、 小学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 对“掌握知识”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 “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 对“发展能力”的评价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 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 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篇10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改变以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和灌输方式,提倡以娱乐为主、在多种形式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教学的活动性和内容的灵活性。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操作、实践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做到学用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知识性与实用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本文中,我们所强调的正是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唱、玩、演等活动形式进行语言学习,从而实现小学英语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情景化及语言的实践交流化。

一、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形式,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联想力等智力因素。不提倡单纯机械化的音、形、义、句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全能培养;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机会,创造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并且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挥小学生拥有强烈的模仿力、记忆力、求知欲、表现欲等优势,克服理解力相对较弱和注意力易分散的不足,合理利用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中的生理和精神负担,戒除畏惧心理;有利于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学习甚至生活经验,有机会体验成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情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如此,学生在英语课上得到的远不止是英语知识,而是德、智、体、交际等多种智能的全面发展。

二、多种教学形式的优点及其运用

1)游戏科学而适当地采用游戏对教学大有裨益。一直以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多主张此方法。程颐曾说:“教人见意趣,心不乐学。”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也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改变形式,达到不同的效果。

课前运用游戏可以活跃气氛,吸引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中运用,可以将知识融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联系所学的知识,寓教于乐。天性好动的小学生最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形式。课后运用游戏则可以作为一剂调味品,让疲劳的神经得到放松,在欢声笑语中操练巩固所学的知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标准教材Book1Module8一课中,学了ruler,eraser,pencil,crayon,sharpener,pen,pencil-case等学习用品。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猜猜看游戏,用一块方巾遮住实物或将物品放入铅笔盒里,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数“one、two、three,Openyoureyesandguesswhat’sinmypencil-box?”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猜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当学生猜错时,老师很遗憾的说:“Sorry!No!”猜对时,老师会很开心的说:“Yes,youareright!Youaresoclever!Good!Yeah!”等。然后,继续猜下一个物品,为了达到巩固单词教学的目的,要进行反复的猜测才能完成。在猜谜游戏中学生已将所学的单词熟练掌握了。

我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方位名词进行教学时,也运用了游戏的形式,将他们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如新标准教材Book1Module10Whereismyhat?一课中学习介词on/in/under学生对此不容易分清,因为概念太书面化了。为此我引导学生做一个指令性游戏,把双手放在桌上onyourdesk,放在桌子里inyourdesk,放在桌子下面underyourdesk如此反复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分清三个介词,还能听懂老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在学生熟练掌握要领后可以加快速度,变换顺序,使游戏富于变化,魅力无穷。

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并能为词汇或句型的操练设置信息差和提供较为真实的语境。教师应注意题材的选择,游戏规则的运用以及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使游戏既具有明确的教育作用,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在具体实施中要时刻注意反馈,做到见好就收。

2)儿歌,小诗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爱说、爱笑、爱唱、爱跳。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这种特点,课堂上多些变化,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每一课都有新的歌曲或小诗,因为他们具有趣味性,节奏感强容易上口等特点,在学生所学内容基础上适当扩展,改编创作一些儿歌,小诗,会令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学生在其中不仅掌握了发音,熟悉了单词更在无形中运用了句型;引导学生自己编唱各种儿歌小诗,还可以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PEP教材Book1Unit2Lookatme!一课中,学习歌曲Teddybear在学生会唱的基础上配上动作,可以引导学生全体起立,把双手放在头上作耳朵,告诉他们说:“Youareteddybearsnow!LetussingthesongTeddybear!”学生一听自己就是歌中的主角,一定会特来劲,跟随老师卖力地唱啊、跳啊,演绎出一个个可爱的teddybear。瞧他们Touchyourhead/turnaround/touchtheground/saybye-bye,通过做各种相应的动作,他们不需要老师讲解就早已对歌词的意思心领神会了。

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差,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疲劳,课中运用歌曲可使学生得到休息,调节情绪,根据学生熟悉的中文歌曲改编的儿歌也是很好的选择。如:

Twinkletwinklelittlestar

HowIwanderwhatyouare

Upabovetheworldsohigh

Likeadiamondinthesky

Twinkletwinklelittlestar

HowIwonderwhatyouare

琅琅上口的儿歌带给孩子们的是无穷的乐趣。引导学生自编儿歌,运用于课堂教学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学会了TenIndianboys后,可变为Tenlittleboysorgirls并配以动作,每唱一个数字走出一个男孩或女孩,依次类推。不仅可以强化数字练习还能锻炼协调能力。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音响、图像等方式,向小学生展示英语语音、语调的节奏美和流畅美,使孩子们爱看、爱听、爱说。教学中恰当运用儿歌的可唱性、知识性、趣味性、简易性等特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绘画这是学生最乐于表现的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学习英语离不开一定的词汇量,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英语单词,会让学生感到头疼,产生厌烦心理。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可以让学生回家画图片,上半部分画画,下半部分写单词,或者正面画画,反面写单词。这样,把抽象的单词和形象的图片联系起来,学生记单词就会容易很多。有些教学活动中对这些图片的运用让学生有成就感。

新标准英语教材一年级下册Module4一课中,学习了脸部各器官的单词ear、eye、nose、face、head、mouth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幅脸部图片,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听老师的指令或看老师出示的单词卡做出反应。看哪个小组画的最快最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将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绘画无疑是让学生耳、手、脑、口等并用,记忆单词的有效方式。

4)表演每个孩子都喜欢掌声和表扬,他们希望得到认可,希望教师表扬他们,希望同学了解他们。表演就给了他们表现的机会,为他们发展自我创造了一个舞台。孩子们在虚构的情景中扮演所要求的角色,运用所的语言进行交流,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在学了打招呼的简单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表演,适当的改变扩充内容,更好的在生活中运用英语。

教师以课文内容为中心,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排演英语短剧,加深对英语语言的运用和理解。新标准英语课本Book2Module3一课中,在教学了颜色red/yellow/blue/black/green后,为了更好地操练单词,教师引导学生在一个森林里扮演变色龙,玩“RockScissorsPaper”的游戏,赢的人可以“变成”自己喜欢的颜色,“隐身”到森林中相应的植物或动物身上,还可以出英语难题考对方。学生们在不亦乐乎的游戏中运用到了许多句型如The…is/arered/yellow/…Ilike…Whatcolorisit?Howabout…?等。

5)竞赛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针对他们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而且初步具有了集体荣誉感这些特点,竞赛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每次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竞赛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和其它形式组合运用,发挥它的作用。如我们在学习了儿歌后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唱的好,给予奖励。游戏与竞赛的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激烈的比赛中运用英语。

一年级下册Module4一课中,为进一步操练脸部单词,可以进行画图比赛,男女两组,每次派一个代表上台,结合“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赢的同学可以画一笔,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比赛中,全体学生都呐喊助威,希望本组获胜,学生中自然形成了一股凝聚力,这在平时是很难实现的。

我们在运用竞赛这种形式时不能单纯地以“玩”为中心,要有操作性、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时间限制,结合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最终目的。同时,要注意把握好奖励的度。

三、多种教学形式应用于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能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既要考虑英语教学的特点,又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参与性,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认真研究设计,采用适合的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的目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要统一,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不是无目的的单纯地乐。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教学,确实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得到全方位能力的培养。

2.恰当的情景语境。创设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主动学习英语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有教具、图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大舞台上尽情演绎,表现自我。

3.灵活多变,丰富多彩。小学生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也易对同一事物产生厌恶感,针对此特点,我们要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交替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地创新,适应学生的心理及知识需求。

4.注意反馈,及时评价。每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引导者和参与者,更要做好观众和评委,对学生的语言发展状况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尝试给予肯定,对他们的成功给予奖励,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对英语的兴趣。

四、结束语

形式多变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些教学形式适合小学生理、心理特点,还给了他们自由发挥、自我创新的机会,课堂教学质量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要我参与,我会学好英语。另外,我们英语教师也要有这样的理念:只要不断探索,致力于多种形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英语教学将会有更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2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贾冠杰,2001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3].张丽宾,2002.7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