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7: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不仅包括农业资源,还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诸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开发、整合、规划,使得农业资源特色化发展,以此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项目,以其浓郁乡村气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但是,要确保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探索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理念缺乏创新性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如果在研究的层面上发展缺乏广度,且深度不够,就要会导致农业产业的定位低而无法突出特色。大众化的产业发展就必然导致农业资源无法充分开发。现代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是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打造休闲农业项目,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果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没有对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以明确定位,就会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着眼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利益,使得乡村旅游小型化发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要将农村资源打造为旅游资源,就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农村所具备的资源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所以,在休闲旅游项目中,多是对现有的自然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化发展,但是,乡村旅游要产业化发展,就要配套设施齐备,而现行的乡村旅游存在着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多是农村当地的农民,他们没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专业素质,无论是在服务技术水平上,还是服务观念上都不具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难以标准化发展。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项目模式单一
农村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够更好地产业化发展。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着监督职能,特别是农村旅游发展,政府就要实施监督管理,以使得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但是目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着脱管的问题,一方面旅游经营活动没有规范化、秩序化,游客的权力也无法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旅游项目模式单一而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旅游市场没有深层次开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多数的旅游项目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而没有对农业资源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进行整合,缺乏了创新性的旅游项目就难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所扩展,也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对农村的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创造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以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对农村的资源科学规划,做到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布局合理。这就需要在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对各项农业资源都要优化配置,以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休闲农业,就是要保持农业生态,且要促进农业休闲化发展,使得农业生态化、市场化,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化发展,所以,对于乡村旅游项目要深入研究,做好科学论证工作,从长远的角度将管理经营模式建立起来,以使乡村旅游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2.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强化基础建设
休闲农业就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项目要规模化发展,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对农村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并将相应的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乡村旅游项目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提高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争取更多的投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力量起到引导作用。政府参与其中,就可以将基础建设平台建立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运行中所遭遇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3.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品牌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除了要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重当地文化的有效应用,以使得旅游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对农村的原始资源予以保护,对地域文化要从保护的角度求发展,以使得当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农村地方文化旅游的优势还在于,突出地方文化,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从而发挥旅游品牌效应。旅游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就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充分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品化,以提高行业市场优势。在农村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重点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特色资源被开发出来,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对当地农村资源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开局,以在保留原始资源的情况下将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以使得乡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70―7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近些年来,统筹城乡发展已经从理论研究、方略制定进入实践探索阶段。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关注。笔者结合平昌县的发展慨况作了一些调研和思考,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统筹城乡的现实意义
(一)缩小城乡贫穷差距。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过于重视城市,忽视农村,一贯依靠行政力量汲取农业剩余资源投入到工业和城市中去。所以尽管以农民、农业和农村为构成要素的乡村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城乡分割,农副产品价值走低,而工业产品价格却居高不下,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县是贫困县,也由于农产品贬值及工业产品增值的剪刀差导致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拉大;城乡民间投资失衡,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城乡就业差距在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在持续萎缩;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减缓了城镇化进程,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势在必行。
(二)实现均等公共服务。山阴县县长侯元说过:“农村是被文明遗忘的角落,如果现在都给农民以市民的待遇,城市又负担不起,所以要把城市与乡村放在一块考虑。”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主体将公共服务资源集中在城市,地方用于乡村的投入严重不足,乡村水、电、路、通讯、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同时,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要解决发展的问题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解决,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统筹城乡的具体内容
(一)统筹资源配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我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合理分配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统筹资源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确立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空间发展。抓好城市定位,编制全域规划。按照“南拓、北控、东保、西优”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一城三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县城发展理念及产村相融,产城一体,成片连线,扩面连片,全面覆盖的乡村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平昌城镇建成区、广大乡村以及非建设用地等发展要素的集聚,实现了全空间的转变。要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协调,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
(三)统筹产业布局。充分统筹平昌的经济、社会、资源、产业、生态系统性,挖掘平昌地域特色,找准旅游、物流、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爆破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使城乡有序、协调、快速发展。
三、统筹城乡的方法探究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口的聚集,人口的聚集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统筹城乡的本质就是培育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提升经济效益、解决就业问题。
(一)乡的效益,以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促进经济发展。
1、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业产业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着重跨行业的产业整合,我县作为山区,一贯从事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因此要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规模经济、加工增值相结合。第一、紧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在建立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权益,构建合作社和参与农户认同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各环节参与主体都得到产业投入的平均利润率;第二、重构农村微观经营主体,确立农民个人、农民团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第三、建立健全优质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2、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首先,资源基础的分析。平昌县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系列、乡村民俗具有可展示性。应着眼于能够突出我县特色、见效快、风险小的旅游线路,围绕“一乡两园三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编制得胜、五木、灵山、镇龙、西兴、青凤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以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其次,市场定位分析。从目前我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于服务周边大中城市的居民,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然、传统、休闲的场所,因为我县地处四川、陕西交界处,交通便利、山、水、植被基础较好,适合发展旅游业。第三,目标市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分析。目前我县及周围县市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居民具有进行旅游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消费群体将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也将随之提高,我县重点打造三条旅游线路,沿途景点都可以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所以,我们要依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通过开发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加通过大古镇古村、古建筑、古文物等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建设民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挖掘民间节庆、民间艺术、民族歌舞等,打造巴文化民族风情旅游品牌;通过发展会展商务旅游,培育新旅游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和促进交通、通讯、商贸、餐饮以及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城的效益,工业的产业化发展。我县要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分析人士认为,我国东部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需要,加工工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腾笼换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明显。因此我县要借助外资,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强化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形成以摩托车制造为引领的的制造产业集群,并促进该集群向星光工业园区集中,加快工业园上规模、上档次进程。 同时对现有的传统优势产业白酒生产及食品生产提速升级,因此应依托江口醇、小角楼发展白酒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白酒文化展示体验园,促进白酒生产再上新台阶。同时加大何家坪、马家坪食品工业园建设力度,积极引进食品加工企业,将我县粮食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增值,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时下,我县的公共服务的对象少,服务内容不全,服务水平低现象较为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方略:
1、公共服务平等。要实现公共服务平等,一是继续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农村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四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毕业生、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各类群众的就业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教育培训平等。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城乡一体化。产业人口的转移再培训、再教育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又要思考城市不可能接受全部的农民,农民也并非全部都想进入城市,因此从两个方面思考如何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我县城乡居民就业技能及生存能力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对就地转移后脱离了传统农业的作业方式的农民,一方面要加强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改变观念。在促进农民就地变市民、农业就地变工业、农村就地变城镇的基础上,我们应针对不同群体劳动者,组织开展相应的职业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在观念改变上,我们要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进行规模化经营,使农民一方面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分红,一方面在合作社或公司打工挣工资;同时提高“耕地流转”,解决农村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土地价值。把一家一户农民集聚到一块,把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农业方式转变。
(2)农民转化为市民后的新技能的培训。首先,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搞好技能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充分思考我县产业布局,整合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合理布置培训项目,根据市场需要和农民就业意向选择培训内容,有的放矢的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其次,针对培训成本高支付能力低的现实,还可以采取多方渠道集资,提供免费培训等方式来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增强新市民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再次,要增强其法律意识和市场意识。加强对新市民法律及市场意识的培养,全面提升其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提高整体素质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
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2.12
[2]于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
[3]徐承红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05
[5]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J].资料通讯2003.5.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 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
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 2002.12
[2]于 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3
[3]徐承红 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05
[5]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J].资料通讯2003 .5.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nbs
p;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识码:A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1、2、3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1865年,意大利专门介绍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感受农业野趣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诞生。20世纪30~4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向美洲、亚洲所在地区拓展[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各国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通过对国外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
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从国外不同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思想理念、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因此各国休闲农业在发展形式、组织机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绿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气候高温多雨,国内资源贫乏、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农业规模小,因此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因而,日本休闲农业奉行“回归自然”的理念,强调市民实践体验,通过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农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为了有效推动绿色观光旅游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土地法律体系,在硬件配套设施、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目前日本国内有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观光农园,内设动物广场、牧场馆、花圃、跑马场、射击场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同时配有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为观光农园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1.2 以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农场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具体是指各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经营,主要以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等形式存在。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和业务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行业自律作用逐渐凸显,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民经营休闲农业,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进行休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3]。
1.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葡萄酒旅游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作为开展休闲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休闲农业特别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主要依托葡萄庄园的田园风光、酿造工艺生产设备、特色美食、葡萄酒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时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促使休闲农业向第2产业和第3产业延伸,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从1810年开始,葡萄酒酿造和销售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个葡萄酒产区,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6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4大葡萄酒出口国[4],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据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统计报道,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就吸引410万国内游客和66万国外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2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国外休闲农业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2.1 政府适度扶持
国外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如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20多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体系[6];国外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精品景区实行以奖代补,并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如在1992年,美国专门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推行“旅游政策会议”制度,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收益[5]。
2.2 协会积极推动
国外休闲农业通常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农业质量,从而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者不断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终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以及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行业协会均有力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2]。
2.3 坚持市场导向
国外休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内外贸、产供销、农科教于一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澳大利亚依托本地龙头产业葡萄酒,通过拓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和体验等新型职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4]。
2.4 协调均衡发展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注重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重视控制休闲农业活动对资源所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强调休闲农业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注重提升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创造社会文化效益。
3 国外休闲农业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我国实际来看,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策完善是根本,市场运行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休闲农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制订我国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个人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制订并完善我国休闲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
3.2 坚持以农为本、彰显文化,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融合1、2、3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休闲农业文化,突出文化底蕴厚实、景点丰富多彩的特色,拓展多元功能、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3.3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突出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强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的结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农、林、牧、渔和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精品点、精品休闲农庄和精品农家乐,组织开展展示推介活动,形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重点培育乡村旅游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3.4 坚持创新服务,规范培养,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水平与经营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创新的理念盘活我国传统资源,将农业资源与创意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农村农庄,形成创意农业产业带。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任重道远,无法因循已有的模式,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注重吸取国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突破,道路会越来越宽广,我国休闲农业的前景最终也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25.
[2]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5):470.
[3] 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
[4] 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06-109.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31
云龙县是集山区、贫困、民族、高寒四位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云龙县国土面积4400.98km2,山区占96%以上,总耕地面积2.93万hm2,有林地面积28.2万hm2,地形地貌独特,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畜牧业、林果、水电、矿产等资源优势,云龙县辖7乡4镇86个村(居)民委会,总人口20.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97万人,占总人口的81.25%;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4.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20.344亿元,粮食产量达13.4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5463元;核桃种植面积达8.53万hm2,产量4.25万t,产值3.7亿元,烤烟0.208万hm2,烟农收入1.36亿元,以生猪、肉牛、黑山羊、特色禽为重点的畜牧产业总产值达8.21亿元;生态茶0.23万hm2,产值8760万元,麦地湾梨0.28万hm2,产值6800万元,中药材0.67万hm2,产值可近亿元。
1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龙县坚持“农业富县、工业强县”的战略思想和“产业生态化、农工一体化”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了粮食、林果(核桃)、茶叶、烟叶、中药材等种植产业和诺邓黑猪、云龙矮脚鸡、云龙黑山羊等生态养殖业产业基地。云龙高山生态茶、云龙天池麦地湾梨、泡核桃、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基地模初显,以“诺邓黑猪”为原料的“诺邓火腿”、“大栗树茶”等品牌享誉国内。到2015年末,全县核桃面积达8.53万hm2,高山生态茶叶种植面积达0.23万hm2,麦地湾梨0.28万hm2,烤烟0.208万hm2,收购烟叶9.41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36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67万hm2,红豆杉基地达0.298万hm2;大小牲畜存栏75.28万头(匹、只)。目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3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获得地理标志认证5个 。
1.1 高原生态茶叶产业
茶叶产业是云龙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目前云龙县生态茶园面积达0.23万hm2,主要品种以云南大叶种国家级优良品种云抗10号、清水3号、梅占、佛香等系列品种,其中已投产的有0.15万hm2,年产量达601t,年产值8705万元。已建成8个精制厂,5个初制所,每年可解决了3000~5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支付劳务管理工资以及鲜叶收购费达3000多万元,带动全县3000多农户发展茶叶种植,茶农户均增收40000多元。大栗树茶厂是大理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认定为规模以上企业,“大栗树”牌云龙绿茶系列产品于2004年取得有机食品认证,”大栗树” 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以大栗树茶为主的云龙绿茶系列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巨大,茶农收入高、企业效益好,在省内外享有盛名。通过不断努力,云龙县茶叶产业已初具规模,面积、产量、效益都在逐年增加,特别是高原生态茶园发展良好,已经形成企业+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1.2 高原林果产业
云龙县泡核桃种植面积达8.53万hm2,涉及11个乡镇,78个村民委员会,建成团结核桃交易市场1个,核桃收购交易大户418户,形成了基地+大户+市场,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15年产量4.25万t,产值3.7亿元,成为云龙县高原林果支柱产业。麦地湾梨种植面积0.28万hm2,挂果投产面积有0.13万多hm2,产值6800万元。云龙县天池林果场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公司+协会+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发展模式运行,并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云龙麦地湾梨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县高原特色产业之一,每年销售收入近10万元的农户较为普遍,部分果农已通过种植麦地湾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麦地湾梨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富民产业,在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1.3 高原生态药材产业
云龙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造就了云龙丰富多彩的野生中药材资源,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人工种植中药材金银花、纹党参、重楼、续断、当归、天麻、秦艽、灯盏花、五味子等达10多种,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云龙县2015年林下中药材总面积达0.6万多hm2,其中金银花种植面积0.23万hm2,重楼种植面积189.3hm2,续断种植面积2340hm2,林下中药材年产值可达亿元以上 ,中药材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1.4 高原山地烤烟产业
云龙县烤烟种植面积达0.208万hm2,收购烤烟叶9.4万担t,年产值达1.36亿元。
2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组织化程度底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规模小、不规范、实力弱,整体竞争力还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多数只是提供技术,统一种植、购销、加工等经营比率低。
2.2 农业发展基础弱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少,60%以上耕地仍然只能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尤其是抗旱减灾能力弱。
2.3 基地建设规模不大,带动效应有限
产业点多面广,零星分散,行政成本高,致使技术力度不足,经费困难,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力量不足,带动能力弱。
2.4 缺乏实力强劲的农业龙头企业
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足。
2.5 科技支撑能力弱
科技推广力度不大,农业科技投入有限,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薄弱,专业人员不足,人员老化,科技队伍整体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
2.6 经营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市场建设滞后
县城没有专业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销售渠道还未畅通,基地产品主要依赖自产自销、外来客商外运销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组织的经营规模小、带动农户的数量小。
3 推进云龙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政策和资金保障
强化基地建设,扩大经营规模。抓好农业产业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拓宽特色产业化发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协会组织+专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围绕特色产业的生产、加工和运销等关键环节,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现代产业模式。
3.2 狠抓市场培育,强化配套服务
加强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的认定和标识认证。
3.3 加强部门服务
农口部门强化农业科技指导服务,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为依托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质监部门要大力协助企业整合品牌资源,抓好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三品”认证。
3.4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创新,充分调动农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农业科研服务水平,加大对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训,完善农村实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
4 结束语
一、对休闲农业定义的再认识
基于近年来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加之对休闲农业的大量研究,使人们对休闲农业的看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1、休闲农业的本质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休闲农业在本质上是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观光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民利益为依据,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条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新型经营形态。具代表性的主流观点如郭焕成(2004),蒙睿、周鸿(2007)等均认为休闲观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交叉型新兴产业,体现着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概括起来我国学术界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界定普遍上强调其农业生产的本质特性,同时具有与旅游业交融的独特特性,把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联系与区别
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关的术语非常多,从最初的农村旅游,到后来的农业旅游或旅游农业,以至演进到当下欧美国家惯用的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和日本、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流行的观光农业(agro—tourism),休闲农业等等,概念问题仍未统一,探索还在继续。大多数概念可以替代使用,但在大陆和台湾,普遍认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存在差异的,前者是一种农业经营形态,后者是一种旅游方式,所以对两者一直保持平行研究,虽有交叉性,但也保持有各自的独立性。
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旅游活动。(世界旅游组织,1997)。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其中乡村旅游供给和可持续发展与休闲农业研究具有重叠性。有学者指出,今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将主要是跨学科、多角度进行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层面的跨地区、跨文化的乡村旅游发展。
因此,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产业类型并不完全相同,产业价值链的构成也不完全一样。由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本身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两者几乎成了整个社会科学所共有的研究对象。到目前为止,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侧重于将之视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则侧重于从旅游规划角度,将之视为一项旅游服务产品来开发。
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Sharpley(2004)、Walmsley(2003)等普遍认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廖军华(2009)提出休闲农业的新价值,不应再仅限于生产农产品、粮食与原料的传统功能,特别在永续发展的理念下,休闲农业被视为兼具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乡村景观、承传文化产业与奠基乡村发展等多面向的角色与功能。
1990年后,台湾已将休闲农业的发展作为地方发展的“成长极”(growthpole),休闲农业区作为农村发展的“成长中心”(growth center)(王春熙,2004),休闲农业成为振兴地区农业的新产业。台湾农委会从1990年度起在农建计划中成立“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主动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规划建设工作,同时加强辅导业者经营休闲农场,并于1996年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2004年后,休闲农业发展细分成“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与“乡村旅游”三个层次。(萧崑杉2008)
近年海峡两岸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多类休闲农业园区连接在一起,并结合休闲农场、民宿、乡村餐饮、古迹、文化产品及自然景观等多项休闲资源而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资本密集产业的战略联盟的特性。
三、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新视角
1、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迫切性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在全台遍地开花,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大陆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大陆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综合利用与集约利用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价廉。这种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形成的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与这种差异的互补性,增强了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迫切性。
2、从产业集聚角度看两岸休闲农业合作
从产业集聚角度研究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文献还不够多,但显然该领域已成为两岸休闲农业合作创新的突破口。陈茜(2009)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空间广阔,即不仅仅只是单方面的利用台湾休闲农业项目经营的优势,还可利用台湾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上的优势,以及生态维护、环境保护、文化创意、生物技术、食品医药美容方面的优势,结合大陆丰富的自然农业资源、人文资源;实现两岸资源全面的优化配置。
随着休闲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关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客、竞争和变革一同构成了影响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因此,休闲农业的产业链条应该进一步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网络化关联,使两岸多产业的共同参与,同时在这个开放的网络状产业链上,继续耦合关联行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环保产业、养生美容产业,甚至会展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赋予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3、两岸必经的休闲农业产业链整合之路
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休闲农业产业链需要进行纵向分解和横向延伸,以各环节的专业化发展替代单一企业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才能让目前众多面临相似困境的两岸休闲农业企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延伸可拓展产业链条,增加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种类,提升各个环节的服务能力与质量保障,才能形成休闲农业新的核心竞争优势。
要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意味着原先一体化的产业链应该被更精细化的产业链替代,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生产单元。当专注某个生产环节的企业越来越多时,本身的集合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目前休闲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环节的分解,如对乡土美食餐饮产业的开发,单以健康养生为主线的餐饮就能发展出花卉餐饮、水果餐饮、药膳餐饮,田园餐厅,采摘烧烤DIY等多种具附加价值的环节。当共同参与同一环节的企业达到一定数量,便能形成稳定的产业联盟,产生集聚效应。
四、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两岸休闲农业合作新途径
基于两岸合作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两大产业链为核心进行横向与纵向整合,形成新型的产业合作模式,产生新的分工环节,可以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1、实现餐饮与民宿产业的模块化分工。
在大陆的休闲农业普遍表现出餐饮与民宿产业链环节较为落后,缺乏特色。由于地处农村,餐饮服务的提供往往过于粗糙,缺乏层次性、精细化服务,缺乏对餐饮环境、餐厅风格、服务水平的提升,而城市来的顾客将餐饮作为一项重要的整体消费,其要求相当高,因而目前的餐饮环节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民宿的提供就更缺乏档次,导致大多数的顾客并不留宿在休闲农场。
休闲农业的餐饮企业和民宿企业应该根据定位和服务种类实现模块化分解,实现深度分工与合作,如同一农场的多家餐饮和住宿实现功能互补,做好特色定位,增加灵活性、创新性。使合作企业能够找到共同使用彼此资源的方式,从而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并产业集聚效应。通过不同价值模块之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下转第108页)(上接第106页)
台湾休闲农场的餐饮与民宿是一大品牌,特色鲜明,服务水平高,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有巨大的价值增值效应,许多的顾客因喜爱休闲农场的美食和独特舒适的住宿而多次前往,因而该产业链环节也赋予了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台湾,不少会展与体育赛事等均加盟休闲农场,使产业链得到新的延伸。因此,大陆在这一环节需要尽快吸引台湾相关企业的引入,带动该产业的发展提升,形成有效竞争力。
2、建立食品养生、医药保健与美容产业的战略联盟
当前这三者的社会需求极大,大多数的休闲农业观光顾客都有获取更加天然健康的乡村食品的渴望,加之养生热潮的出现提出了对天然绿色保健品、有养生保健疗效的当地特产、有美容功能的当地中草药利用等产业的需求,将这些产业与传统休闲农业产业的结合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产业附加价值,提升产业竞争力,如果能将台湾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结合进来,发展前景广阔。
3、延伸生态保护产业环节
台湾有许多以赏萤火虫或观青蛙、蜻蜓、蜜蜂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将休闲与娱乐、教育融为一体,让顾客参与各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即提升了农村自然资源的价值,又有效横向延伸了休闲体验的环节,增加了产业价值链。由于台湾长期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各休闲农业产业的基础性环节,并通过各种休闲活动来强化提升其无形价值。而这正是大陆休闲农场项目的空白,即大陆尚缺乏通过挖掘以动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寓教于乐,来丰富休闲项目和提高产业价值,两岸在这一领域可进行较多的合作。
4、提高对民俗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
文化资源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转化,通过“创意”的推动,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大陆逐渐认识到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的巨大增值效应。在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中,民俗文化属薄弱环节,缺乏深层次的挖掘,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尚未完全与民俗文化资源相整合,导致休闲农业项目与乡村民俗与文化产业结合度不高。
而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较为成功的产业,在农业休闲消费环节中成功通过文化创意产生消费者与农村互动参与的民俗歌舞体验,民俗生活体验,当地民间手工作坊、民间美术参与体验,特色民俗纪念品开发等大大增加了一系列消费增值的环节,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因此,该领域合作空间巨大。
两岸休闲农业合作在经过新型产业链整合之后,将吸引众多关联性、服务性企业或组织,如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零售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等,从而实现全面的产业升级。由此可见,今后发展重点应是着眼于基于多元产业的新型休闲农业合作的理念,提出进一步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的战略构想。地方政府应从产业政策导向的角度,对休闲农业各产业链模块进行引导和规划,采取一系列的促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2]芮明杰,张琰.产业创新战略[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
[3]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
[4]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8
[5]黄跃东,邓启明.闽台农业合作的现状、趋势与推进策略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4-9.
[6]陈茜.两岸产业合作之下的休闲农业合作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Sharpley R,Roberts L.Rural Tourism:10 Years 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119-124.
普洱市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山区占全市土地面积98.3%。总人口26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00多万人;少数民族150万人,占总人口的60%,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属边疆欠发达贫困地区。
(二)少数民族较多、文化素质低
全市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等24个常居少数民族,其文化根基差、传统观念落后,部分少小民族没有文字,其中有多个少数民族,虽然国家长期以来对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培养和农业技术培训,但是其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仍然未能达到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
(三)传统观念重、文化经济滞后
大多数农民长期居住在边疆地区或边远山区,山高路远、交通通讯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来源少,农民的文化素质、学生就学率较低,农民文盲率占比较高,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非常不利。
(四)农村教育基础薄弱、教师队伍缺乏
由于边疆、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和教师不足,基础教育水平较低,延伸影响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教育;另外县乡科技培训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新型农民的培养能力有限。
(五)农民渴望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生产难以解决农民的经济收入,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农民必须掌握相应的生产经营技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获取高效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广大农民渴望得到相应的专业化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创收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结合普洱实际,作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
(一)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和方案
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政策导向和要求,研究制定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研制培训方法及培训内容,针对性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使每位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逐步将当地农民培养成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二)完善体系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水平
1. 完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级为中心、县级为基础、乡级技术指导的培训体系,完善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和农业远程卫星服务站建设,形成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覆盖,加大电视、网络科技文化教学培训覆盖面。市、县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培训主体,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指导,充分调动各级培训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农民培训;积极争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设备,配备现代影像、图片、信息网络及远程培训设备,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能力。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队伍是新型农民培训的基础,各级培训机构要配备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整合科研院校教师和技术部门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培养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关键。
3. 改进教学及培训方法。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拓展学员思维空间,培养学员创新能力。教师要注重学员思维能力的开拓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和农民素质教育等内容来编写培训教材。教学采取图文教学、远程教学、现场示范教学等方式,教师既要能传授科学知识又要能指导实际生产,贴近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业,丰富实践经验,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样,农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型农民人才。
(三)研究农村资源现状、引导农民创新产业发展
调查分析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资源状况和生产条件,围绕普洱市土地广阔、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引导广大农民发展切合自身发展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培训工作要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的内容,让农民逐步掌握相关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发展,使每一个地方都逐渐形成适宜当地的优势产业,每户农户都有效益良好的生产项目,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增加农民稳定的经济来源,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四)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
根据普洱市少数民族多、农民结构复杂、文化层次不均、传统观念重等情况,要有选择、有分别、有层次地设计制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
一是要转变农民的文化传统观、传统生产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和现代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首先进行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理论培训,让农民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深入到田间地头和生产现场进行实地操作、讲解,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教学,并组织农民到发达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在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增加其感性认识,转变其传统观念,让农民真正学到有用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
二是对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农民,根据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文化基础较差分成两个层次,分班培训,按文化程度高低不同设置专业技术培训内容,基础较差的农民要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培训,使培训切合农民自身素质提高。
三是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低、汉语语言沟通困难、理解和接受能力差的情况,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简明易懂、深入浅出、易于掌握接受,使有文化基础的农民尽快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使文化基础差的农民提高其文化素质、学到和掌握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