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审计机制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8 16:27: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安全审计机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安全审计机制

篇1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4-1150-02

The Application of Callback Mechanism in the Security System Log

LI Jian-hui1, DENG Zhao-hui2

(1.Yueya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Yueyang 414000,China;2.Che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Chenzhou 423000,China)

Abstract: Inside a complete information system, the diary system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function constituent. Under it may record all behaviors which the system produces, and defers to some way to preserve. We may use the information which the diary system records for the system to carry on misprinting, the optimized system performance. In the security domain, the diary system status is more important, it is one of safe audit aspect most main tools.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adjusts callback utilization in the diary system.

Key words: systems log;call-back;lax-coupling

系统的日志记录提供了对系统活动的详细审计,这些日志用于评估、审查系统的运行环境和各种操作。对于一般情况,日志记录包括记录用户登录时间、登录地点、操作内容等项目,在一个完整的安全审计系统里面,日志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

1 问题地提出

通常,借助于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实现技术,开发者可以将用户的需求转换为软件系统中的模块,从而很自然地完成从需求到软件的转换。但是,在软件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模块,或者很多类共享某个行为,或者是某个行为存在于软件的各个模块中,这个行为可以看作是“横向”存在于软件之中,它所关注的是软件的各个部分的一些共有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不属于业务逻辑的一部分(如图1),系统日志的记录就属于这种行为。这种操作并不是业务逻辑调用的必须部分,但是,开发者却往往不得不在代码中显式进行调用,并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例如,当日志记录的接口发生变化时,必须对调用代码进行修改)。这种问题,使用传统的面向对象的方法是很难解决的。本文就讨论在Delphi中如何将这些“横切面”与业务逻辑代码相分离,从而得到松耦合软件结构以及更好的性能、稳定性等方面的好处。

图1 业务逻辑示意图

2 分析问题

对于日志系统,为了得到好的程序结构,通常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将系统日志过程封装在一个类中,这个类包含了一个系统日志的代码,例如:

TLog=class//日志类

procedure exepre(Sender: TObject);//执行业务逻辑前的系统日志

procedure exeback(Sender: TObject);//执行业务逻辑后的系统日志end;

TBusiness =class(TLog)//业务逻辑类

procedure Business (Sender: TObject);//业务逻辑

end;

……//处理业务逻辑

exeback(Sender);//处理业务逻辑后记录系统日志

end;

procedure TForm1.Button1Click(Sender: TObject);

begin

mybusiness:= TBusiness.Create();

mybusiness. Business (Memo1);//调用业务逻辑

end;

procedure TLog.exepre(Sender: TObject);

begin

TMemo(Sender).Lines. Add('业务逻辑开始')

end;

procedure TLog.exeback(Sender: TObject);

begin

TMemo(Sender).Lines. Add('业务逻辑结束')

end;

end.

通常情况下,实现日志系统的最直接的方法:创建一个类,将日志功能放在其中,并让所有需要日志功能的类继承这个类。这样的方法有如下问题:

1) 如果这个需求是后期提出的,需要修改的地方就会分散在多达数十个分散的文件中。巨大的修改量,无疑会增加出错的几率,并且加大系统维护的难度。

2) 代码混乱:软件系统中的模块可能要同时兼顾几个方面的需要。举例来说,开发者经常要同时考虑业务逻辑和日志问题,兼顾各方面的需要会导致两种实现元素同时出现,从而引起代码混乱。

3) 紧耦合:使用这种方法,我们必须在业务逻辑代码必须继承自TLog类,这就造成了业务逻辑代码同TLog类的紧耦合,这意味着,当TLog发生变化时,例如,当系统进化需要对exepre和exeback的方法进行改动时,可能会影响到所有引用代码。

3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考虑引入Delphi中的回调机制[1]。回调机制的基本思想就是调用者在初始化一个对象(这里的对象是泛指,包括OOP中的对象、全局函数等)时,将一些参数传递给对象,同时将一个调用者可以访问的函数地址传递给该对象。这个函数就是调用者和被调用者之间的一种通知约定,当约定的事件发生时,被调用者(一般会包含一个工作线程)就会按照回调函数地址调用该函数。如下是回调函数的一个简单实例:

1) 回调函数类型定义:

TCalcFunc=function (a:integer;b:integer):integer;

2) 按照回调函数的格式自定义函数的实现,如

function Add(a:integer;b:integer):integer

begin

result:=a+b;

end;

function Sub(a:integer;b:integer):integer

begin

result:=a-b;

end;

3) 回调的使用

function Calc(mycalc:TcalcFunc;a:integer;b:integer):integer

begin

mycalc(a,b);……………………………..③

end;

4) 下面,我们就可以在我们的程序里按照需要调用这两个函数了

c:=calc(@add,a,b);//c=a+b…………………①

c:=calc(@sub,a,b);//c=a-b………………….②

通过上面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程序中在①②处分别两次调用了calc()函数,第一次采用add()函数的地址和两个数作为参数,第二次采用sub()函数的地址和两个数作为参数。相当于通过调用一个函数calc(),传递了不同的函数地址参数,得到了不同函数的调用。

以上是回调函数的的基本思想,如果将系统日志操作语句放在③处的上面和下面,这样在不改动业务逻辑add()、sub()函数的基础上增加了系统日志。下面将本文第一个例子采用回调机制重新改写,结果如下。

为了实现松散耦合结构,利用两个类分别实现日志功能和业务逻辑。

type

THDProcedure = procedure(Sender: TObject) of object;

TLog=class//日志类

procedure Mylog(mypro:THDProcedure;Sender: TObject);//处理系统日志

end;

TBusiness=class //业务逻辑类

…….. //处理业务逻辑

End;

procedure TForm1.FormCreate(Sender: TObject);

begin

rz:=TLog.Create();

dz:=TBusiness.Create();

end;

end.(下转第1154页)

(上接第1151页)

以上日志类和业务逻辑类的定义中,需要说明的是:

1) 回调函数类型定义:THDProcedure = procedure(Sender: TObject) of object,这个定义中的参数必须与业务逻辑类中的处理业务逻辑方法的参数一致。

2) 因为定义的回调函数不是一个普通的函数,它是业务逻辑类对象的方法,所以of object关键字是表示这个方法属于对象方法(不是类方法),也就是说这个函数类型的参数列表中将包括隐含的self参数(其中参数为对象方法中要使用的对象指针)。

3) 业务逻辑类中的处理业务逻辑方法必须声明为Published[2],否则就会发生错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象方法的地址不能简单的通过“@”符号得到,必须使用TObject.MethodAddress方法,MethodAddress 使用RTTI通过对象方法名获取一个对象方法的地址,但MethodAddress方法只能取出Published型的方法,如果没有声明为Published,则MethodAddress(对象方法名)会返回空,导致错误。

4) Routine变量是方法指针,它实际上是一对指针:第一个存储方法的地址,第二个存储方法所属的对象的引用。

通过利用回调机制的重新改写,系统主要由三个大模块组成:日志模块(Tlog类)、业务逻辑模块(Tbusiness类)和组合模块(TForm1类)。那么系统的开发包括三个清晰的开发步骤:

第一步:功能分解:本步骤中,把核心模块级和系统模块级的功能分离开来,就上述的例子来说明,即可以分解出两个功能模块:核心级的业务逻辑功能模块、系统级的日志功能模块。

第二步:功能实现:各自独立的实现这些功能模块,仍然沿用上面的例子,即实现业务逻辑处理单元和日志单元。

第三步:功能的重新组合:本步骤中,通过创建一个模块单元,一方面来指定重组的规则,另一方面则使用这些信息来构建最终系统。以上述例子说明,即指定哪些操作需要记录。

4 结论

总而言之,回调机制不仅可帮助我们解决传统方法对系统日志操作中出现的代码后期维护、代码混乱、紧耦合等问题,它还有更多的优势:

1) 系统容易扩展:由于日志功能模块和业务逻辑功能模块根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所以很容易通过建立新的功能模块加入新的功能,使系统易于扩展。

2) 更好的代码重用性:把每个功能实现为独立的模块,模块之间是松散耦合的。举例来说,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独立的日志写入器功能来替换当前的模块,用于把日志写入数据库,以满足不同的日志写入要求。松散藕合的实现通常意味着更好的代码重用性。

回调机制不仅仅可以在系统日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还可以运用在系统安全、模式匹配的性能分析[3-4]、验证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Steve Teixeira,Xavier Pacheco.Delphi 5开发人员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内部审计;制度设计

Key words: coal mining enterprises;safe production;internal audit;system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153-02

0 引言

我国当前的煤矿安全生产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是还没到完全有效控制的地步。要想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企业内部机制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对安全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监督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煤矿企业的结构优化和企业的安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我国煤矿企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下,我国各大企业的快速发展,如:钢铁企业、电力公司等,这些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需的基础物质有一种就是煤炭。相对的,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煤炭企业的发展与煤炭的生产。在目前社会中,人们生活注重环保,对煤炭的排放污染物比较在意,在不断的提倡低碳和环保,所以,新能源应运而生,对煤矿企业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煤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有所改良,在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这也促进了煤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我国煤矿企业开展内部审计重要性

2.1 是煤炭企业提高安全管理的需要 我国对煤炭企业的安全问题日益重视,通过一系列的整治力度,近些年来安全事故发生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并没有彻底地保证煤炭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安全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与损失,我国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较薄弱,法规上存在一定漏洞,对隐患的排查不彻底,对安全的投入掉以轻心,都会引起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那么,建立安全生产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有效的保障安全法律的贯彻和落实,督促及时排除安全隐患,进一步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提高自身价值的新举措。

2.2 是煤炭企业提高内部控制的需要 在《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提出将安全生产列入企业内部范畴,企业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行使着监督的责任,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发表检查的意见。煤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安全控制制度和措施开展监督和评价,是内部审计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安全隐患发生的重要行为。

2.3 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需要 对与煤矿企业而言,其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财务舞弊和安全生产,现在的内部审计要在传统的“查错防弊”基础上有了更好的要求,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保证风险评估的整个审计流程,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开展评价。煤矿企业的发展应时应时代的脚步,所以需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将工作重心前移。

3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内部审计制度设计

3.1 目标方面的设计

3.1.1 煤矿企业内部审计总体目标的设计 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是独立的、客观的监督和评价体系,通过审查和评价企业经营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有效性以及适当性来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实施的目的就是协助企业在管理上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改善企业的运营。因此,内部审计会审核并评价活动,对其提出建议、分析等。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就是企业的安全生产,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在煤矿企业中推动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上,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所以,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就是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1.2 煤矿企业内部审计具体目标的设计 首先,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投入方面,来审计安全生产的资金是否充足、合法、真实;在安全生产资金用途上进行追踪和监督。其次,在煤矿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上的有效性、充分性、适宜性进行审计。第三,在安全生产合规性方面来审计职能部门获取安全生产法规标准等方面的及时性,也审计企业是否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传达给工作人员的及时性,有效性;审计企业能否及时遵循守法并贯彻落实到各个阶层的工作中去。第四,通过安全生产责任的有效履行,来对涉及到安全生产的执行人员和部门管理机构的审计。

3.2 职能方面的设计 煤矿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是在审计本身固有的功能之上,反映出内部审计部门的本质。由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为审计的目标服务,随着审计的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在煤炭企业中的安全生产的内部审计目标是在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上,来实现社会效益。与其他的内部审计职能有点区别。

3.2.1 监督职能,国务院提出了加强煤炭企业监管的方针和政策,煤炭企业自己本身也应该加强安全生产的内部监管机制,最大力度上实现安全生产。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如:安全生产活动、安全生产内部的控制。在企业内部如果发现内部控制的偏差可直接、间接的纠正。

3.2.2 防范职能,煤矿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是在事前、事中进行的审计,主要针对煤炭生产的安全设计、人员安全培训、安全设施的维护等来进行审计,更加偏向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把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消除。

3.2.3 评价职能,内部审计为煤炭企业的正常运行生产经营活动和提高经济效益来提供服务,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内部审计所评价的对象。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是针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操作流程、制度等进行评价,从而促进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来达到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

3.3 内部审计方法设计 传统的报表、账册、记录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内部审计方法。在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更注重工作人员亲自在现场的检查,这种模式也是源于煤炭安全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传统的方法中不足以表现出来,而在工作人员现场的审计中将所能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现场进行审计,可以有效的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那么,内部审计的方法可以采取两种,既详细检查法、现场鉴定法。②内部审计后的分析方法。在科学性的前提下,内部审计人员就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书面资料,在分类、比较等手段下,根据现有的安全生产标准来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③内部审计查询法。是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面对面询问、提问、质疑等行为方式来获取安全生产的和书面资料和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又分为口头查询和书面查询两种方法。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深,这就需要煤矿企业去适用改革的脚步,并随着改革来进行自身的制度完善。健全的制度对任何的企业来讲都非常重要,内部审计在煤矿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控制企业内部稳定的有效手段。内部审计本身有非常强大的功能,煤矿企业中在利用内部审计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内部审计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最大作用,更好的预防安全隐患,促进煤矿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金.矿产资源企业安全生产内部审计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2.

[2]吴进华,肖兴祥.开展安全生产内部审计相关问题思考[J].财会月刊,2011.

篇3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0.22.028

[中图分类号]TP393.08;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22-00-02

1智能油田信息安全风险

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背景下,智能油田建设与应用进程逐渐加快,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不断增强,而保证核心数据资产的安全对油田业务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境内外恶意分子以及被政治、经济利益裹挟的黑客组织,对能源行业加剧进行网络渗透,攻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窃取商业机密等敏感信息,对油田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外部威胁。此外,内部员工违规访问不良网站内容,使智能系统面临着严重法律风险,加上员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网络泄密事件与系统运维人员违规操作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了智能油田发展。目前,我国油田信息安全建设思路已经从防外为主,逐步转为以内外兼顾的策略,信息安全审计成为纵深安全防御延伸和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为遵循国家网络强国战略、达到网络安全合规要求,有效避免黑客攻击、网络泄密、违规上网、数据窃取等安全风险,我国急需建立智能油田信息安全综合审计平台,实现信息内容实时检查、网络行为全面监测、安全事件追溯取证,为油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信息安全综合审计关键技术

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是企业内控管理、安全风险治理不可或缺的保障措施,主要指对网络运行过程中与安全有关的活动、数据、日志以及人员行为等关键要素进行识别、记录及分析,发现并评估安全风险。针对智能油田业务需求场景,重点解决3项技术难题:一是如何基于纵深防御理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油田不同防御层级的日志、流量等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建模,有效预防黑客隐蔽型攻击;二是如何通过建立面向油田具体业务场景的敏感信息指纹库、安全策略库、行为特征库,构建覆盖敏感文件信息处理、存储、外发等关键环节的纵深防护与事件溯源取证机制;三是如何通过深度网络业务流量识别与数据建模分析技术,建立面向油田具体业务场景的员工上网行为监管审计机制,实現对员工违规网络行为的全面管控。

2.1多源异构网络日志信息统一标准化方法与关联分析模型

设计多源异构网络日志信息格式标准化方法,利用基于大数据处理的日志过滤与关联分析建模技术,整合网络泄密、违规上网、黑客攻击等网络风险事件日志信息,建立油田信息安全风险关联分析模型。

2.2信息安全审计敏感信息指纹库、行为特征库、审计策略库

结合油田具体业务需求场景,运用数据分类分级与指纹识别技术、深度业务流量识别与建模方法,建立满足国家合规要求及油田特有应用场景需求的敏感信息指纹库、网络行为特征库及安全审计策略库。

2.3数据防泄露与敏感信息内容检查机制

基于操作系统底层驱动过滤的数据通道防护技术、基于智能语义分析的敏感信息内容审计技术,实现对员工通过云盘、邮件、即时通信、移动介质等方式外发涉密信息的实时检测与控制,彻底解决员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规存储、处理、外发涉密信息问题。

3智能油田信息安全综合审计平台建设及应用

信息安全综合审计平台是一个综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指纹、异构数据采集等技术,实现网络行为监控、信息内容审计、数据库操作审计、网络异常流量监测预警的审计溯源系统,在满足网络合规性要求的同时,为信息安全管理与系统运维人员提供了网络安全监测、事件追溯取证的基本手段,提升了油田对敏感数据的监测预警和传输阻断能力,防止了敏感信息泄露,增强了对外部黑客隐蔽性网络攻击行为与内部运维人员违规业务操作的防御能力。其中,图1是智能油田信息安全综合审计平台总体架构。

基于信息安全综合审计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相关单位研发建立了智能油田信息安全综合审计平台,以纵深防御理论为指导,通过网络层面的行为和流量审计、信息系统层面日志和数据库审计、终端层面的信息内容审计等,实现对网络风险事件的事前防范、事中告警、事后追溯,形成上网行为全面管控、网络保密实时防护、网络攻击深度发现的主动治理新模式。贯穿数据信息的产生、存储、传输、应用全生命周期的关键过程,自主建立油田敏感信息指纹库,构建基于涉密违规存储远程检查、终端违规外发自动阻断、网络敏感信息识别告警功能的数据安全纵深防护与事件追溯取证机制,为网络保密主动治理提供技术手段。通过设计跨平台、多协议网络信息采集接口机制与多源异构日志标准化数据模型,结合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技术,建立适应油田海量非结构化日志信息的存储云中心,且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建立关联模型,通过日志信息纵向聚合与横向关联实现网络行为与信息内容全面审计。

篇4

Safety Control of Deep D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Zhang Zhujia

(Jiangsu Jiuding Global Technology Group Co.,Ltd. JiangSU Xuzhou,China )

Abstract: How to reduce the possible accidents and the consequent losses constitutes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in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of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how to control the safety of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is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upervision engineer.

Keywords: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accident; supervision engineer; safe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TV55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向高空、向地下争取建筑空间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基坑开挖的深度及覆盖面积都在加大。为了保证基坑周围土体的稳定,保护基坑附近建筑物及设施的安全,在房屋密集不具备放坡条件的城市开挖深基坑必须构筑支护结构。 该支护结构一方面可以保持基坑周边土体的垂直稳定,防止周边土体塌方,另一方面是形成一圈止水围幕阻止基坑外的水渗入基坑从而使基础和地下室的施工能顺利进行。由于基坑的支护结构是临时设施,设计时的安全储备较少,同时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在基坑工程中经常出现如支护结构破坏、基坑塌方及大面积滑坡;基坑周围道路开裂、塌陷,临近建筑物开裂甚至倒塌等,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尽可能的减小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事故发生率以及灾害损失,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重视的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产生基坑工程事故的原因,然后从监理工程师角度出发探讨基坑工程控制方法。

2.深基坑工程的事故原因

深基坑工程的事故原因很多,按责任主体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建设单位管理问题;工程勘察问题;设计失误;施工单位问题以及监理管理问题。

2.1 建设单位管理问题

根据基坑工程事故原因调查,建设单位原因导致基坑工程事故比例约6%。建设方现场管理混乱,投资方片面压价、层层分包或不适当地参与选择或强行拍板某种支护或降水方案;有的由于无力或延迟支付工程款,导致基坑挖土后长期暴漏在日晒雨淋中贻误支护时机,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2.2勘察方面的原因

据相关统计,由于勘察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基坑工程事故约占5%。一是提供的勘察资料不准,设计所需的主要力学指标与实际相差很远,特别是有的指标偏大,使设计不安全;二是提供勘察资料不全,不细。有的深基没有进行专门的基坑勘察,有的勘察报告没有基坑设计的有关地层结构和强度指标,仅靠感观和经验参数进行设计;三是勘察过程中队水文地质勘察不够重视,缺少对基坑工程有意义的水文情况的评价,未能引起设计与施工人员的注意。

2.3设计方面的原因

基坑设计同时涉及到多种学科,如土力学、结构力学、基础工程和原位测试技术等。很多基坑支护由施工单位负责设计,而施工单位一般不具备设计资质,设计人员没有设计资格,主观地按经验设计,留下安全隐患。有些设计单位没有进行现场踏勘和调查,对地层结构和周边建筑结构、道路荷载、边界条件、管线、荷载认识不足,特别事对土质构造、地质成因以及地下水的形成要掌握不够详细。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条件变化与设计不符,未能进行动态调整。据相关统计,设计原因造成的基坑事故据约占45%,说明设计考虑不周造成的事故概率相当高。

2.4施工单位方面的原因

据统计,该方面原因造成的事故占总调查总数的40%。主要由于施工部门思想上存在基坑支护是临时性工程的观念,施工管理、施工质量马虎大意,偷工减料,锚杆、土钉入土深度不够,支护结构强度不足;施工组织设计不当基坑上部堆土,使边坡增加超荷载,有的基坑上部行走机械挖土机等;不按设计工况开挖和支护,大面积超挖;基坑开挖后没有及时进行支护及隐蔽,导致长时间暴露,应力释放,雨水下渗,强度降低;施工单位没有应急预案,出现险情或突发事件时没有抢险措施,盲目处理导致事故加剧。

2.5 监理方面的原因

该方面的原因导致基坑事故占总数的4%左右。一方面由于不按程序进行审核和控制;二是自身水平有限,建议失误;三不能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反馈。

3.监理工程师对基坑支护的控制措施

监理工程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的工程监理人员人员。 监理工程师是代表业主监控工程质量,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桥梁。在基坑工程质量事故预防方面,监理工程师应该从以下几点抓起。

监理工程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虽然受建设单位委托,但不能盲目服从于建设单位。对建设单位不合理的节省费用、压缩工期、选用不合理的方案和实力不强的施工队伍行为进行制止。要求建设单位委托监测单位进行基坑监测。

监理单位应该对设计单位资质,设计人员资格进行审查,对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审核;要求设计单位提出监测方案和预警标准。

现场管理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必须按设计工况进行施工,措施得当,有安全和质量保证,应急预案必须科学可行,任何人不得擅自修改设计。针对危险性较大的基坑工程责成施工单位按要求单独编制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方案必须报经监理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基坑工程,要求施工单位组织专家对基坑工程专项方案进行论证。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控制和解决;对施工单位的违规行为及时制止。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熟悉地质勘察报告及基坑工程勘察报告,对工程中发生的变化、违规施工,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反映。对施工单位反映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对违规施工及时制止。

4.结语

深基坑工程事故时有发生,引起基坑安全事故的原因很多,但存在共性。本文根据不同责任主体分析了基坑事故发生原因。监理工程师应从事故发生原因入手,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对基坑工程的施工进行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篇5

在2009年工作基础上再通过一年的努力,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保持稳定,禁用农药残留占不合格比例继续下降,农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放心农资覆盖率显著提高,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重大恶性坑农案件基本消除。农资市场准入机制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和农资质量监控追溯体系逐步健全,农资监管信息体系和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检打联动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

二、 工作重点

(一)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升,控制风险隐患,不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稳定,禁用农药残留占不合格比例继续下降。

2.主要任务 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科学合理使用的宣传培训和监管工作;二是加强杜绝使用甲胺磷等禁限用农药宣传工作;三是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实施工作,开展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四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此项整治由市场信息处、农业处、园艺特产处分工负责。

(二)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整治

1.具体目标 清理规范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地方性法规及标准,进一步落实“三品”监管工作职责,落实“三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三品”行业自律,使“三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2.主要任务 一是继续开展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及专项整治行动,在“三品”的重点企业,针对重点食品继续开展清理整治和规范巩固工作,组织对“三品”企业、产品违禁添加物的监测和监管;二是开展“三品”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开展“三品”标志市场专项检查,对重点地区标志使用行为进行督查;三是开展“三品”质量监测,确保“三品”质量水平。

此项整治由省绿办牵头负责。

(三)2010年全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

1.具体目标 通过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使农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放心农资覆盖率显著提高,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重大恶性坑农案件基本消除。农资市场准入机制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和农资质量监控追溯体系逐步健全,农资监管信息体系和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使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主要任务 一是清查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清理整顿资质条件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二是强化农业行政许可事后监督,检查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后动情况;三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突出重点农时、重点市场、重点品种,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专项活动;四是加强农资产品登记管理和质量监督抽查,扩大监督抽查范围,公布监测结果;五是集中力量查处农业投入品相关违法案件;六是开展农资宣传,提高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识假辨假维权能力。

此项整治由政策法规处负责。

三、总体安排

(一)工作部署阶段(2月1日~2月底)

部署2010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下发文件,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辖区整治方案,开展整治工作。

(二)集中整治阶段(3月1日~10月底)

1.加强质量监测 要制定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重点开展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以及农业投入品的监测和监督抽查。

2.加大查处力度 要加大禁限用农药、伪劣农业投入品的清理检查力度,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技术指导。

3.加强督导整改 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对于监督抽查和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4.加强制度建设 要引导农资经营企业建立实施进货查验、进销货台帐制度、质量安全承诺制度,指导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完善种植记录,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工作有效实施。

5.加强农技指导 各级农业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利用农技推广体系、下乡调研和开展监测工作的机会,大力开展违禁农药危害宣传工作,开展农药使用情况调查,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开展标准化生产。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12月)

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省政府食品安全整顿的统一安排进行总结验收。

四、主要活动安排

(一)召开委内各处室及有关单位参加的协调会,研究制定我省具体整治工作方案,上报农业部、省政府后,下发执行。

(二)2月份上旬,组织全省各地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

(三)3月上旬,召开一次行业内专项整治动员部署会议,落实属地整治重点任务。

(四)3月中下旬,组织开展一次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检查督导,查看各地各级农业部门动员、部署和实施情况。

(五)分别于4月份和6月份,举办两期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培训班。

(六)8月中旬,结合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场会,召开一次会议,总结上半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研究部署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七)11月中旬开始,结合农业部、省政府验收工作,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检查验收,做好整治行动工作总结。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属地责任 我委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小组及办公室,整治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的有关工作,抓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和省政府食品安全整顿方案的落实,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本方案,制定各地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责任,加强和完善整治工作领导机构,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认识,落实方案各项要求,加以细化,明确分工,及时指导整治行动实施,顺畅开展整治工作,取得整治实效。

篇6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建设“平安*”。以隐患排查治理为主线,建立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机制,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努力减少一般事故,促进我镇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

二、整治内容

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逐步建立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安全生产大环境。

(一)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

以预防较大以上事故为中心,以压事故、减伤亡为目标,加大道路隐患排查治理、事故多发危险路段分级挂牌督办和突出问题专题整治工作力度,强化对驾驶人、重点车辆、新(改)建道路、客运企业及危险货物的源头管理,杜绝产生新的隐患,不断减少隐患存量。积极组织配合公安、交通部门做好以查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为重点,加大对超速、超载、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无证驾驶、营运客车超员、农用及非营运车违法载客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路面管控能力,规范道路行车安全和运输市场秩序;加强对农村支线及其营运客车和城乡公交站(场)的安全监管,加大农村、山区道路安全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安全条件的工作。

(二)危险物品、矿山安全、电力、有限空间专项整治。

1、危险物品方面:以加强危险物品(重点是氢氟酸、液氯、液氨、甲苯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产品)试生产、工艺变更、设备检修和运输环节的事故防范为重点,切实抓好防火、防爆、防泄漏、防雷击以及防范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等具体措施的落实,建立和完善企业自查、专家检查和政府督查相结合的安全检查制度,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继续推进安全标准化、工艺自动化、“三危”(危险物质、危险工艺、重大危险源)管理、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落实和应急能力建设等工作,抓好发展规划、宣传教育、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和基础管理,进一步规范危险物品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经营和废弃物处置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行为。在经有关部门组织领导下,完善危险物品道路运输部门联合监督管理机制和烟花爆竹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和查处非法生产、经营、储存、运输活动。

2、矿山安全方面(包括废弃矿山):露天矿山要全部实施中深孔爆破,严厉查处不分台阶开采、无开采方案(或不按开采方案开采)和二次爆破作业等违章违规行为;地下矿山以完善机械通风系统、提升系统(设备)、安全出口、采空区处置等安全生产条件为重点,全面落实防坠落、防跑车等安全技术措施。以矿山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为抓手,引导企业加强安全教育,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台帐、完善安全设施,全面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推进矿山企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落实事故防范措施,加大对废弃矿山的整治力度。

3、用电安全方面:以治理用电安全及电力设施重点隐患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强化对电气设备运行安全的监管,规范其安装和使用行为,并逐步形成隐患治理常态机制;扎实做好用电安全教育和电力设施保护法规宣传,进一步提高涉电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和全员安全用电及电力设施保护意识;加强对基层的业务指导,努力构建镇、村两级监管机构,又有广大电工从业人员参与的用电安全及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网络,提高用电安全及电力设施保护监管工作覆盖面。突出抓好重点时段(夏季高温等)、重点领域(建设施工、铸造、设备检修、农配网现场以及旅馆饭店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人群(电工、电焊工、手持电动器具操作工等)的用电安全管理,加大对涉电违法违规行为、无证上岗、私自安装自备电源、“三线”无序交叉跨越、超容量、超负荷、外力破坏、偷盗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规范用电安全秩序,坚决遏制触电事故多发态势,确保电网运行安全。

4、有限空间方面:督促有关重点行业和企业认真组织学习并对照《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程》(*省地方DB33/707—20*),规范有限空间作业行为。继续以危化、医化、电镀、印染、食品、造纸、环保和建筑、市政施工等行业为重点,督促登记在案或检查发现的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场所和作业人员,严格按照《*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规、标准要求,在进行有限空间危险作业时,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方案、安全操作规程,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设置作业现场的安全区域,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专业人员施工,确定专人进行现场统一指挥和监护;对有限空间作业违法行为,将联合有关部门严肃查处,消除事故隐患,杜绝有限空间作业事故。

(三)消防安全及“三合一”场所专项整治。

以排查治理重大火灾隐患为主线,明确第二批重点整治地区,按照“技术改造与人员搬离并重”的整治思路,全面推广“网格化”整治和管理模式,不断加大对“三合一”和“多合一”建筑、出租房屋、中小旅馆等消防安全重点场所的综合整治力度,坚决遏制较大以上火灾事故;以重大火灾隐患挂牌整治为手段,加大公众聚集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开展“六个必查”、落实“六个一律”,严厉查处消防安全违法违章行为。以高层建筑、易燃易爆单位和地下建筑为重点,对辖区内建筑消防设施配置、运行、使用情况进行现场抽查,及时督促整改发现的建筑消防设施火灾隐患。加强技术防范,进一步规范建筑工程电气设计、施工安装和电气设备安全管理,加强综合整治,全力消除建筑电气重大火灾隐患;探索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普及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全社会用电安全意识,坚决遏制电气火灾事故高发态势。

(四)建设施工专项整治。

进一步加强源头控制和过程监督,依法规范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和建设市场秩序,严把施工单位安全资质关;积极配合建设主管部门继续严厉打击和取缔无资质施工、非法转(分)包违法行为,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范制度,完善设施,引导施工企业对高危作业实施定额、限员生产。镇属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严禁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施工单位参加工程招投标和取得施工许可证;交通、水务、供电等部门要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监管,杜绝无资质(或资质达不到规定要求)施工单位承建相关工程。按照谁颁发施工许可证、谁履行安全监管职责的原则,严格工程项目开工管理,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动态监管。各建设单位必须依法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保证建设工程安全条件、作业环境及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的落实。

在认真抓好上述方面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同时,结合本镇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组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重点治理,突出防范较大以上事故。继续做好冲压作业、矿山采空区、民爆器材、城市燃气、工业气体、防雷安全、特种设备和游乐设施、校园周边及学生接送车、旅游车辆等安全问题的专项治理,加大对大中型重点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既突出重点,又讲求实效。

三、整治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对专项整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站在建设“平安*”的高度,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按照“什么问题突出,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全面排查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方案,突出专项整治的针对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二)分工负责,切实消除隐患。

1、镇安委会负责全镇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和监督。

2、镇工业经济发展办负责组织工业功能区企业、在建工程,矿山及危化企业等行业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3、镇综治办负责组织烟花爆竹行业以及出租房消防安全等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4、镇城建办负责组织本镇商场及网吧等第三产业、农村、非工业功能区企业在建工程及废弃矿山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5、镇社会事业发展办负责组织本镇“十小”行业、旅游宾馆、饭店、旅游景点等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总校搞好学校安全生产工作。

6、各工作片、驻村干部负责组织各行政村内家庭作坊、企业、加工点、农村消防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废弃矿山盗采监控工作。

7、县公安(交警大队)、交通、农业、水利、国土、供电、卫生、质监、文广等部门负责事项由镇各相关职责部门协助负责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8、镇总校负责学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篇7

Pick to: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urban land increasingly scarce, more and more high-rise buildings, foundation pit also gradually deepening, the safety of the slop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the whole project. Completes the slope support the safety of the construction work, can enhanc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bearing layer, strengthe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afety coefficient, the enhancement of surrounding building, security and stability.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reduce the processing cost, reduce cost and obtain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etc. Below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slope support and safety construction measures.

Key words: the slope supporting; Safe construction; Eff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5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土地的紧缺,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基坑也逐渐加深,而且施工现场场地狭小,在土方工程施工过程中,边坡支护的安全问题是保证工程顺利施工的重要问题。故选用安全、经济、合理的边坡支护方式和施工措施是很重要的,探讨边坡支护安全施工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贵阳溶蚀盆地,属于溶蚀~侵蚀型山地斜坡地貌,位于贵阳市宝山北路照壁巷内,贵阳塑料七厂旧址,北靠贵州日报社,南面是即将打造的照壁山公园,基坑东西长约145m,南北长约105m。基坑开挖后,将在北、东、南侧形成16~23m基坑边坡为临时性边坡;前期开挖面积约为8200m2,基坑支护采用抗滑桩加锚索支护,本基坑的桩锚支护段重要性等级为一级。

2边坡治理措施方案

2.1 抗滑桩施工

本基坑工程采用支护桩+预应力锚索的支护形式,圆桩直径D=1200mm、D=1500mm、间距3500mm、桩顶设置500mm(高)×1200mm、600mm(高)×1500mm(宽)的冠梁,桩身和冠梁砼等级采用C30混凝土。桩身配筋:主筋为25Φ25(Ⅲ级钢)、箍筋Φ10@100(Ⅰ级钢)、 加强筋Φ18@2000(Ⅱ级钢)。孔桩采用人工挖孔。

2.2 钢筋混凝土冠梁施工流程

一整段的支护桩混凝土浇筑完毕开挖土方到拟定标高边坡喷锚清理桩头(桩头凿毛和钢筋调直)绑扎冠梁钢筋支设冠梁模板浇筑冠梁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拆除模板。

2.3 预应力锚索施工流程

本工程在边坡面上分别采用六至七道预应力锚索对支护结构进行锚拉,以增强支护结构抗倾覆的能力。

2.3.1 锚孔钻造

钻孔直径φ110mm,锚孔倾角为20o,钻孔设备采用潜孔钻机,钻孔工艺采用偏心钻。由于坡面岩层破碎,在破碎岩层中采用套管跟进钻孔,钻过破碎岩层后,钻锚固段时,停止套管跟进。并根据岩性及完整性确认通过破碎层至稳定地层中,有足够的锚固长度后终孔(锚固段嵌入基岩长度不小于5m),最后用高压风或高压水洗孔。

2.3.2 锚索制作

选用直径15.24mm,强度1860MPa的高强度低松驰无粘结钢绞线,延伸率不小于3.5%。采用7φ15.24的钢绞线组装,锚固段钢绞线设计成菱形(枣核状)。自由段采用三道防护措施,即钢绞线上涂防锈漆,用PVC套管隔离,再用水泥砂浆裹护。

2.3.3 预应力锚索张拉

设计拉力:锚索设计张拉力700kN,每孔7φ15.24预应力钢绞线。锚索张拉力与锚固力:锚索采取分步张拉,每孔7根整体分步张拉,分5级按设计荷载700kN的25%、50%、75%、100%和110%进行施拉,每次持荷时间2min~5min,最后一级持荷稳定观测10min以后按设计要求锁定,锁定后48h内没有出现明显的应力松驰现象,即可进行封锚。

3施工安全措施

3.1 工程施工前的有效防控:

工程施工前得有效防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1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单位对建筑场地进行勘察,详细了解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土层种类、地下水位等特性,认真研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根据开挖尺寸范围内不同土层的物理特征和地下水位情况,采取相应降、排水措施。

3.1.2 调查分析基坑周围建(构)筑物分布情况,特别是邻近建(构)筑物上部结构、基础结构形式及埋深对沉降差异的敏感程度等,测量其与基坑边线尺寸距离和相对高差。如果基坑深于原有建筑物基础时,还要考虑原有建筑物基础的压力扩散影响,采取保护原有建筑物的措施。

3.1.3 调查基坑周边的地下设施、地下管线、地下古墓文物情况,特别是城市给排水管网、热力煤气管、电缆、通讯光缆线路及重要大型地下设施,不仅要查清位置、走向、数量、结构形式及埋深等情况,而且要与有关部门协商制订保护措施。

3.1.4 调查、分析当地材料供应、土方运输机械、排水设备拥有及其他协作条件等资源供应的情况;了解场地周边的环境和当地施工期间的气候等条件,为施工准备提供依据。

3.1.5 熟悉设计图纸,认真核查建(构)筑物基础的位置、布置走向、结构及深度的数据准确性。并结合不同土层的物理性能、地下水位情况及周围环境的特点,编制一套有针对性的基坑开挖施工方案,确保基坑开挖位置准确和周边建(构)筑物、地下设施管线的安全。如果遇到深基坑,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专项深基坑支护设计,或施工单位编制的专项施工方案提请专家评委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3.2 工程施工过程中控制

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工程的顺利按期安全完工。

3.2.1 必须按批准的开挖顺序和分层高度进行开挖,放坡也应按不同土质放出不同的坡度,必要时要进行边坡防护,并加强对毗邻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设施标志的测设。对基坑开挖至回填前,暴露期较长的基坑,易遭风雨、日晒、顶动荷载和降水的影响而产生变形,必须严密监视。

3.2.2 对软土地区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要遵循方案及时做好地面排水和地下降水工作。地下降水要注意邻近建筑物及设施的沉降,必要时要及时做好截水帷幕和降水回灌的工作。在粘性土层中施工时,必须按方案及时支顶防护,严禁掏挖。相邻基坑同时施工应先深后浅,不可心存侥幸,盲目乱来。在膨胀土地区基坑开挖要避免雨期施工和防止基坑底部遭受雨水浸泡和日光曝晒。

3.2.3 基坑挖土施工不得在坑顶任意堆土、停车、挖沟或架设有振动作用的机械。坑顶应设截水设施,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冲刷坡面。坡面如果过大,宜分段并在坡脚增设排水沟和集水井,及时抽排地面降水,减少水土流失。

3.2.4 基坑设计有护坡桩时,要保证护坡桩桩身质量及桩距、桩长、桩径,预制桩打人要保证沉桩深度,两排桩以上时要保证桩排距和相对关系,需要拉锚时要保证锚碇稳固、锚索强度、接头可靠,板桩要接缝正确、严密。

3.2.5 基坑挖土接近基底标高时,应严密监视和有效控制,防止超挖。如采用机械挖土或在冬期、雨期施工,宜预留20cm厚度不挖,在通知有关验槽人员临场前由人工挖除,同时进行修边,挖排水沟、集水井,组织基础施工期基坑排水。

3.3 施工时密切注意坍塌先兆,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3.3.1 基坑开挖中如发现坑壁塌方先兆、意外填土、管涌、邻近建筑物地基基础等情况,应立即中止开挖,并报告有关人员临场处置,绝不可心存侥幸,继续施工。因为有可能地质报告不细或土层变化预测失准,措施不当,数据有误,需要变更方案,防止意外事故。

3.3.2 基坑开挖中如发生护坡桩顶位移,桩身倾斜,应立即停止挖土,并采取锚拉或支护等措施。如桩身已经折断,应设法拔出或加桩防护,只有在护坡桩中止变形后才能继续施工。

3.3.3 进行混凝土支护结构施工时,应注意留取同条件养护试件,以便在强度达到要求时及时连续施工。但一定要保证混凝土的养护龄期,保证挡墙等支护结构的入土深度,保证锚(杆)索的长度,保证锚拉的可靠。分层支护要注意及时性、整体性;模板拆除要尽量减小振动,要遵循按层次和顺序施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边坡支护的安全施工对整项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做好边坡支护的安全施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施工措施,才能保证整项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完成。积极做好边坡支护的安全施工工作,可以增强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增强工程安全施工的系数,增强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处理费用,减少成本,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等。安全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保障安全施工,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对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勇.建筑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研究[J].建材世界.2011:11-13

[2]郑生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岩土工程界[J] 2003

篇8

在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之下,各类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之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深基坑工程也成为建筑施工中难度较高、投资较大、风险偏高的工程。同时,与一般的施工技术相比而言,基坑面积较大,深度较深,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也较为复杂,尤其是城市中的深基坑,对于施工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可以说,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安全技术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下面就针对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安全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工程的问题分析

1.基坑土体取样不确定

在进行设计前,需要对土层开展分层取样工作,这样才能够获取到最精确的指标,然而,为了降低工程造价,钻孔数量是有严格限制的,在这种情况下,所取土样就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难以真实的将土层情况反映出来。

2.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变化不确定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土压力大小对于其安全度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地质情况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因此,想要精确计算出土体的压力基本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深基坑开挖完成之后,其黏聚力、内摩擦角与含水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在设计过程中未确定好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就会对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产生一些不利影响,目前,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选择一直都是设计人员头疼的问题。

3.支护结构计算结果与受力情况不符

就现阶段来看,在进行深基坑支护结构计算时,主要的依据就是极限平衡理论,但是在实际上,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是十分复杂的,这也给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4.基坑开挖过程的空间效应问题

有关研究显示,深基坑周边向基坑中的水平位移是一种中间大、两边小的趋势,因此,深基坑边坡失稳多发生于长边中间位置,因此,深基坑的开挖属于典型的空间问题,对于细长条基坑而言,可以应用平面应变问题进行处理,然而,长方形与方形的深基坑却需要进行调整才能够满足施工需求,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部分设计人员未注意到这一问题,就给后续的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深基坑支护施工安全技术分析

在深基坑支护施工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开挖坑槽时,需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生活废水、施工用水以及地表水进入到施工现场对边坡产生影响;如果施工现场的地下水位较高,就需要先降低地下水位再进行施工。

第二,在连续开挖时,应该减少无支护暴露时间,采取多台机械开挖的形式,控制好挖土机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的进行开挖,对于相邻基坑的开挖,应该遵循同时开挖或者先深后浅的原则。

第三,为了减少静载压力,应该将材料与开挖泥土远离坑边,将高度控制在1.5m,如果土质较差,则禁止在坑边堆土。如果有重型机械在旁边施工,应该设置好专用的平台。在吊运土方之前,应该检查绳索与起吊工具是否牢固,待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四,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边坡的稳定性,在上下基坑时应该使用斜道或者体系,在进行机械开挖时,应该预留好一定厚度的原土层,如果采用人工挖掘的方式修正,应该控制好操作的间距。

第五,对于地下的沟道、电缆、管道需要事前调查清楚,并将其清晰的标准与平面图之中,在施工时要严格注意以上的问题,如果在开挖过程中遇到不明异物需要及时的采取安全措施。

三、提升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安全技术的对策

1.改革传统设计观念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收集了大量的施工数据,这就为发展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奠定了坚持的基础,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国内外还未出现精确的计算方式,我国也未出现统一的设计规范,支护桩以及土体压力的计算还依照“等值梁法”与“库伦理论”进行,计算结果与实际受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经济性与安全性都不理想。考虑到这一因素,设计人员应该转变传统的设计观念,逐步建立起以施工监测为基础的信息反馈体系。

2.开展支护结构试验

科学合理的理论需要建立在试验研究基础之上,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建筑学界对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试验还很少,一些支护结构成功了也没有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一些支护结构失败了也不知道失败原因是什么。虽然支护施工工作中累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但是试验数据很少,难以进行科学的分析,不能将这些技术资料上升到理论高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下一阶段下,就需要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

试验内容应该包括工程现场试验与实验室模拟试验两个方面,虽然这些试验会花费大量的资金,但是能够取得可靠的资料,经过试验再开展设计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费用,从这一层面而言,开展工程现场试验是十分必要的。

3.建立好变形控制的工程设计方法

在现阶段下,设计人员主要使用极限平衡原理开展设计工作,这种计算结果有着一定的参考性,但是将其应用在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工作中只能够满足强度需求,难以保障结构刚度,很多工程事故就是由于支护结构变形问题造成的,因此,评价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到施工强度,还要分析结构的刚度。考虑到以上的问题,在进行设计时,还要重点研究支护结构的空间效应与平面效应之间的转化、变形控制标准、地面超载因素对于支护结构的影响。

4.研究新型支护结构设计方式

高层建筑的发展导致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在地下连续墙、钢筋混凝土板桩、钢板桩以及钻孔灌注桩挡墙等结构的广泛应用之后,组合拱帷幕、双排桩、旋喷土锚、土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多孔板也相继问世,但是,这些支护结构简图、设计方法、计算模型依然是现阶段下设计工作中应该重点分析的问题。在未来阶段下,深基坑支护结构也开始朝着综合性模式发展,这就导致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越来越复杂,因此,必须要研究出新型的支护结构计算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具有风险高、协调量大、责任重大的特征,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对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周边环境对施工的影响、基坑类型、排水条件、降水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不断的改善设计方式,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柳孝荣,徐瑞坤.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危险 危害因素辨识与安全对策[J]. 建筑安全,2006(10)

[2]陈晓凯,徐情根,徐醒华,萧宝成,林尤奖.深层组合搅拌桩在东莞常平明珠广场深基坑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 2008(02)

篇9

地质情况的复杂多变,致使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难度和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前应认真做好场地勘探工作,试验确定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强度、弹性模量、压缩模量、变形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等,充分调查了解基坑周边的地表水、场地的地下水等周边环境情况,充分调查了解周围地下管线的位置与走向,充分调查了解临近建筑物的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及上部结构情况。掌握深基坑支护施工的具体特点,以及计划采用深基坑支护的具体形式,编制切实可行的深基坑支护施工专项方案,并在确保安全措施到位的基础上组织实施。

1.深基坑支护施工的特点

设有支护结构的深基坑工程包括支护体系设计施工和土方开挖两部分,深基坑土方开挖必须在支护结构和隔渗结构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降水系统运行正常满足施工要求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随着城市建设中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和城市的有限空间的充分利用,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同时又由于周围密集的建筑物、复杂的地下设施,使得深基坑放坡开挖不再具备相应条件,放坡无法保证施工安全,因此,深基坑支护开挖成了主要和首选的施工方式。深基坑支护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1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较复杂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的地点通常都位于大城市中,施工场地较为狭窄,而且周边建筑物众多,地下给水排水管道和通信、供电线缆等错综复杂。因此,深基坑工程应侧重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基坑保护措施。

1.2施工的危险性较大

在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中,基坑支护结构多数都是非永久性设施,往往都要在基坑施工完成后进行拆除,致使基坑支护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容易被忽视。同时,基坑及基坑周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又大大增加了突发事故的发生频率,从而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风险性。

1.3施工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由于是地下施工,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基坑支护施工的影响较大,往往需要采用设置止水帷幕或回灌的方法,来缓解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保证基坑支护结构安全。

1.4施工的区域性、个性化较强

高层建筑深基坑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干变万化,周边环境各有不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因此,在进行深基坑支护施工时,必须根据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因地制宜,选择最合适的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2、深基坑支护的目的及常见支护结构类型

2.1 深基坑支护目的

为确保基坑周边既有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严格控制支护边坡土体变形,要求对深基坑采取支护措施。

2.2深基坑支护的常见类型

排桩支护:通常由支护桩、支撑(或土层锚杆)及防渗帷幕等组成。排桩可根据工程情况为悬臂式结构、拉锚式支护结构、内撑式支护结构和锚杆式支护结构。适用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适用于可采用降水或止水帷幕的基坑。

地下连续墙:可与内支撑、逆作法、半逆作法结合使用。施工振动小,噪音低,墙体刚度大,防渗性能好,对周围地基扰动小,可以组成很大承载力的连续墙。地下连续墙宜同时作为主体地下结构外墙。适用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适用于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的基坑。

水泥土桩墙:依靠其本身自重和刚度保护坑壁,一般不设支撑,特殊情况下经采取措施后亦可局部加设支撑。水泥土桩墙有深层搅拌水泥土桩墙、高压旋喷桩墙等类型,通常呈格构式布置。适用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三级;水泥土桩施工范围内地基土承载力不宜大于150KPa;基坑深度不宜大于6米。

逆作拱墙:当基坑平面形状适合时,可采用拱墙作为围护墙,拱墙有圆形闭合拱墙、椭圆形闭合拱墙和组合拱墙。适用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三级;淤泥和淤泥质土场地不宜采用;拱墙轴线的矢跨比不宜小于1/8;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2米;地下水位高于坑底时,应采取降水或截水措施。

3、深基坑支护的技术要点及安全管理

3.1深基坑支护施工专项方案的审定

根据土质情况、基坑深度以及周围环境确定开挖方案和支护方案,应委托岩土工程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边坡支护的专项设计。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放坡要求、支护结构设计、机械选择、开挖时间、开挖顺序、分层开挖的深度、坡道位置、机械进出口道路、降水措施及监测要求等。并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相关规定进行审定和专家认证,最终方案报总监批准后方可实施。

3.2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

深基坑支护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其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独立的,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开展,所以基坑支护施工单位一定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加强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确保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达标。

3.3深基坑支护地下水控制技术

对于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来说控制地下水很重要,特别是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因为很多工程建设的道路下沉或管线变形都是由地下水位的下降引起的。当因井点降水而危及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宜采用截水帷幕或井点回灌方法。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

3.4基坑支护监测

基坑支护监测的对象是围护结构自身、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物和构筑物。针对监测对象的特定情况。可以在基坑的边坡附近设置监测点,进行定时观测。重点监测:道路裂缝、地表沉陷、管线破裂、建筑物变形受损、基坑结构自身变形等。

3.5基坑支护施工安全管理

篇10

一、前言

深基坑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给城市建筑提供宝贵空间的同时,基坑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需要加强深基坑的安全控制。

二、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

深基坑支护工程传统特点表现为:深基坑支护工程一般属临时性建筑,相对永久性建筑而言,其安全储备较小,而且影响其安全性的因素众多,事故相对容易出现,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较大,社会影响也比较恶劣;岩土性质差异性大,基坑工程与自然地质及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在软土地区时空效应尤为突出;基坑工程与主体结构的地下室施工密切相关;基坑工程实践性很强,常常表现为实践先于理论,往往由于新材料、新的支护形式和新的施工工艺带动理论分析的向前发展。近年来,深基坑工程的开挖与支护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开挖的平面尺寸越来越大、深度越来越深。过去即使在大城市也很少有2层的地下室,但现在的高层、超高层建筑中,常设3层~4层地下室,5层~6层的也有,各种地下空间的开发也导致了开挖的深度与平面规模越来越大。这在一些地质状况较差的软土地区的城市建设中表现尤为突出,目前上海高层建筑深基坑的最大平面尺寸达274m×187m,最大开挖深度达32m。

2、周边环境越来越恶劣,施工难度越来越大。在旧城区的改建或新建工程中,深基坑工程周围的建筑物密集,城市公共设施和管线拥挤不堪,场地内施工作业空间狭窄、地面超载严重,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难度增大。即使在新城建设区,寸土寸金,建设用地也越来越紧张,相邻建筑修建的相互影响较大,给深基坑支护方案与施工工艺流程的进步与完善提出了新的挑战。

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差。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和建筑物数量的飚升,在较好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城市土地得到开发利用后,为增加建设用地,新开辟出来的建设用地及已有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的土地也逐渐得到开发利用,这无疑使深基坑工程施工的实施状况更为复杂,从而对深基坑的支护方案与施工工艺流程都提出了更高、更为严峻的要求。

4、工程事故越来越多。深基坑工程大多集中在建筑密度大、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的狭小场地,周围的道路、永久性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等常对深基坑的稳定性和位移控制有严格的要求。但由于影响深基坑工程安全性的因素众多,且这些因素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甚至突发性,加上施工过程中降雨、深基坑周边堆载的不良影响,深基坑支护工程的事故逐年增多。

三、深基坑工程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原因

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事故主要表现在:一是围护结构整体失稳坍塌;二是围护结构局部或部分破坏;三是围护结构体系滞水功能失效,基坑大量进水或涌砂(泥);四是基坑底土严重隆起;五是由于基坑支护结构严重位移或破坏引起基坑周边道路、地下管线、建筑物破坏等。引起基坑上述事故的主要原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坑施工单位对基坑工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施工前没有按相关规定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而随意施工;二是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方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按此方案施工,事故不可避免;三是施工前提供的有关基坑地质勘察资不准确,据此编制的方案不可能完善;四是施工单位虽编制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但在施工中为了压造价赶工期而不按方案实施;五是在基坑工程施工中遇到突发事故没有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理方案,或应急处理不当;六是其他不可预知的因素或不可抗力引起的基坑事故。

四、深基坑安全管理对策

1、组织管理

深基坑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主体较多,施工工序繁杂,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责任的界定相当模糊,因此,需要建立系统化的责任管理模式。这需要政府牵头,建设开发单位组织并为总管理责任主体,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为管理责任主体,且互相牵制。

(1)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深基坑周边复杂的建筑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基坑安全问题已不仅仅是基坑本身的事,而是一个社会稳定问题,因此,加大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是对本地区、全社会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响应,使管理有创新、有突破。政府监管不仅要实物监管,还要进行合同监管,招投标监管等。从目前深基坑存在的问题分析,监管部门要有效执法,必须从根源上解决安全问题,即加大对建设开发单位的监管力度:监督工程造价的合理性,监督合同履行程度,监督责任主体的工作落实情况。否则,安全管理仅停留在表面管理,造成责任推诿,不解决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化的责任管理模式

深基坑的安全管理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责任单位的管理工作,而是在政府指导下的所有参建单位的协作。加强管理创新,推进基坑科学管理,建设系统化的责任管理模式,要与权、利挂钩,只有责权利的有效统一,才有深基坑工程的有效管理。建设开发单位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监测单位互相为平行的责任管理主体,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或游离于法律法规之外的强制性命令要求,仅存在平等的合同约束关系或管理程序上的协作关系,基坑工程活动结果的优劣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来评价。各管理主体应如何协作,出现问题,谁来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并承担责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双方合同或多方合同的形式进行明确分工,由建设开发单位综合调度来实现。

2、技术管理

目前基坑工程本身的技术深度还有待加强,涉及知识面广度还需要拓宽;基坑工程管理技术还不成熟,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型人才,这就需要制定岩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用系统的、战略的眼光看待深基坑工程的安全管理。

(1)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基坑工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技术人员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知识面,才能有效地把握基坑关键技术,及时解决基坑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应急问题。首先,各责任管理主体应配备岩土工程专业管理人员,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比较畅通,能够从问题的实质出发,按照责任分工切实解决问题;其次,加强设计单位和监测单位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他们不单纯是一个设计师和测量员,应该是一个集专业性和邻近专业知识较强,施工经验丰富的杂家;第三,培养专业性的施工队伍,掌握工艺流程,在关键技术上变被动管理为自觉行为。

(2)施工过程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施工已成为未来施工的显著特征,科技化、智能化是基坑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基坑工程作为一个与复杂地质环境紧密相关的系统工程,及时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既可以真实地反映基坑实际的运作状态,指导下一步施工工作,又为科研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现有的技术设备条件下,很多基坑工程安全问题还不能通过单纯的理论分析计算来解释确定,信息采集积累的工作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结束语

深基坑是建筑施工的重点和难点,更是一项风险性很大的工程,因此,要加强基坑安全管理,保证施工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