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7: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课题研究背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基金项目: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支持。
ZigBee技术
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无线网络技术,主要用于近距离无线连接。有自己的无线电标准,在数千个微小的传感器之间相互协调实现通信。这些传感器只需要很低的功耗,以接力的方式通过无线电波将数据从一个传感器传到另一个传感器,和目前的通信方式相比具有通信效率高等优点。ZigBee技术的发射功率低,非常省电; ZigBee协议免专利费,工作于免付费频段,成本较低;通信时延和从休眠状态激活时延短;一个星型结构的ZigBee网络最多可以容纳254个从设备和一个主设备,一个区域内可以同时存在最多100个ZigBee网络,而且网络组成灵活。此技术在工业控制、医疗监控、安防领域,物联网的无线定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RFID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RFID 技术与互联网、通信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RFID 技术应用于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可大幅提高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成本。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由美国MIT大学提出,早期的物联网是以射频识别技术为基础的物流网络,但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物联网是通过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在物理世界实体的部署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软件的集合,是其成为智能的物体。通过网络设备能够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等能力,从而实现了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互联。物联网是新兴的通信应用网络,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嵌入式软件、RFID、传感器及传输数据计算领域上。
“智能校园”体系构架
智能校园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标志着速度和效率。智能型校园具有完善的通信网络提供工作的速度和效率。ZigBee技术和其他技术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各大公司、企业都相继投入到对ZigBee技术的研究当中,此技术的研究应用能够为我们带来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ZigBee作为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的无线网络技术,非常适合设计智能校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1.智能自动点名系统。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师在上课前均采用点名制考勤,一是为了督促学生充分利用上课学习时间,再者为了保证学校在校期间的安全。但教师点名考勤制度除了浪费时间外还存在着弊端,例如,刚开始上课时有的学生为了应付点名而到课,而在下课休息时又逃课,一堂课下来教师不可能多次进行点名。智能点名系统能够很好地克服以上弊端,而且不占用教室上课时间。智能点名系统由RFID电子标签身份卡、RFID阅读器、ZigBee无线网络传输等部分组成。在教室的入口处安装若干RFID阅读器,携带有RFID电子标签身份卡的学生进入教室后,ZigBee网络会将到课学生的情况通过校园网汇入到学校考勤管理系统中,表示出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铃声响后,学校考勤管理软件会统计出这堂课学生的到课总数和出勤率,便于校方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
2.校门出入人员监测系统。校内人员均佩戴RFID电子标签身份卡(学生卡或教师卡),在通过校门时网络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识别到身份识别卡后报警系统不报警,表示进入人员为本校人员,可以通过,同时系统将记录他们进入校园的时间,若进入人员没有佩戴学校身份识别卡,系统则自动报警。此功能比普通的网络摄像头多了报警功能。若有校外人员来访,通过对来访人员身份的识别或相应证件的扫描,此时相关职能部门的办公室电脑会收到来访人员的资料信息,相关职能人员可以即时对是否同意访客进入进行批示。访客登记的全过程将由摄像机进行拍摄备案,并在来访结束后,系统自动记录访客离开时间。校门出入人员监测系统除了具有身份识别的功能外还应具有图像监控功能。
结束语
ZigBee技术和其他技术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各大公司、企业都相继投入到对ZigBee技术的研究当中,此技术的研究应用能够为我们带来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ZigBee作为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的无线网络技术,非常适合设计智能校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因此研究如何利用ZigBee实现以传感器终端互联为目标的智能校园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ZigBee无线通信网络调研报告[R].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57-03
“我们听了,就忘记了;我们看了,就记住了;我们做了,就理解了。”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这句话足以说明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因此体验性学习才是真正地学习。下面谈点自己的实践。
一、通过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
的东西,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极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一般而言体验与兴趣成正比,兴趣越浓,体验越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走近学生,换位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学生认可老师,这是最起码的一步,一旦学生认可了你,也就认可了这门学科。很多学生对科学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课程本身,而是老师教学理念的落后和方法的呆板。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除了理念更新和方法灵活外,最主要的还是多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什么?想什么?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
2.趣味引入,培养兴趣。青少年往往好奇心特别强,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些趣味实验。
案例:如浓硫酸遇水放热的趣味实验:将温度计伸入浓硫酸中,拿出之后(温度计下方仍留有浓硫酸),转移到投影仪处,观察温度的变化。温度计马上显示从室温攀升到40℃以上。学生带着恐惧,好奇讨论起来。为什么温度会上升?(当教师提示,空气中有水分,同学们都想要试着来解释这是为什么)当温度计下方的浓硫酸滴落时,同学们都很紧张,这时我将事先垫在下方的餐巾纸打开展示给大家时,一片哗然。“这么多洞!”“黑忽忽的!”“怎么洞越来越大了?”浓硫酸的脱水性自然引出。
评析:在课堂上多做一些趣味实验就是很好的抓住了学生好奇心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必然会事半功倍的。从而就很容易让同学自觉的去体验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的体验
体验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可以说任何体验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学习时的烦恼、快乐、讨厌、认同、成功感都需要一定的情景,情景的设置是我们科学所不可缺少的。
1.问题情景,切入体验。在实践中可以通过问题设置作为体验性学习的切入点。但是我设计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问题让学生感受教材,交流看法、讨论问题、尝试回答、分享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所以我设计问题时更注重过程。
案例:如密度是科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不少学生在学习密度概念时常常会产生某些误解,如认为“在某一物态下物质的密度是随着物体体积的增大而减小的”,“在某一物态下物质的密度是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物质的密度是随着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关于物质密度与物体质量有无关系的辨析设问(图1)。
A.如图是a、b两个铜柱,质量哪个大?
B.a与b的密度是a大吗?
C.同种材料其密度与质量有关吗?
D.可得出什么结论?
(2)关于物质密度与物体体积有无关系的辨析设问(图2)。
A.铜柱哪个体积大?B.a与b的密度是a大吗?
C.同种材料其密度与体积大小有关吗?
D.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关于物质密度与物置有无关系的辨析设问(图3)。
A.图种的物质的密度变化了吗?B.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关于物质密度与物体状态有无关系的辨析设问(图4)。
A.图种发生了什么变化?B.什么变了?
C.什么没变?D.物质的密度改变了吗?
E.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如果物质的质量不变,其密度会改变)
(5)总结性设问。
A.用怎样一句话概括上面四个结论?B.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评析:通过的问题一步步深入,学生的体验也逐步得到深化,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2.巧设比赛,强化体验。即通过一定的趣味性比赛,创设出较好的学习氛围,体验快乐学习的过程。
案例: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比赛顶铅笔,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蠃了。从而请同学自己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蠃男同学?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呢?
评析:比赛尤其是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以少胜多的比赛更富有了趣味性,就更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深入研究打好了情感基础。
三、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参观、调查活动。研究性学是课题研究,旨在遵循与模仿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结合起来,真正的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与经历,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渠道。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活动中他们会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与实践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特产,以及社会问题等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我们选择一个课题是《家乡的土特产──萝卜干的制作过程的调查研究》,先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去调查做萝卜干,而后写出制作过程、问题研究和心得体会.再通过课堂展示与交流,学生不仅获得了很多很多课本与课堂学不到的东西与能力,而且在研究过程中更深刻的感受与体验到学习科学一定要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劳动人民的节俭、勤劳的品质产生共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和科研意识。具体如下。
(一)分组准备,布置任务
1.分组:以4至5人为一组(可按家的远近为依据,以便于研究)。
2.取组名:让学生为自己的研究小组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名字和写一句座右铭。如:冲锋组、栋梁组,前进组等。
3.调查研究: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去调查做萝卜干而后写出制作过程、问题研究和心得体会。
(二)课堂展示,讨论升华
1.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并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及时适当的调整课堂节奏和讨论的问题。(1)请用简洁的词组概括萝卜干的制作过程。(2)请问鲜萝卜是晒干点再腌好,还是直接腌好呢?为什么?(3)依你的口味,盐放多少?盐有何作用?如果要粗略的测定萝卜干中盐的含量,你怎样测定?写出简单测定过程.(4)为什么在腌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水产生呢?我们把它叫什么过程?最后,老师还可问在调查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2.实例分析。师生共同体验典型性成果的成功与不足,并从中学习及巩固有关的科学知识。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的反馈程度,适当的把问题进行展开,让学生进行思考。具体要求如下:先请学生通读两实例,而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则实例的优点和需改进的地方,并让同学讲讲他更喜欢哪一则及理由。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由的,关键要看学生的反应情况,如情况较好的,问题可以再升华。比如说:每则实例举的问题与讨论你有什么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果请你来设置问题你会怎样设置?又会怎样解答呢?
实例一:(2班栋梁组)
(1)萝卜干的制作过程。A.选择优良的种子。B.将土翻松,再把选好的种子均匀地撒在地上,并撒些钾肥。C.等到叶子长出3至4片后,把萝卜排列紧的地方,拔掉一些萝卜菜。D.等到萝卜长大后,选择较大的萝卜,洗净再用。E.切萝卜时,最好横切,切成片,切时也要注意均匀,不能一块大一块小。F.切好后,在阳光下预晒几日,不得晒得太干。G.晒后,就用盐腌,注意在腌时,要边放萝卜,边撒盐,而且撒盐时要均匀,以防止腌好后的萝卜一处很咸,一处很淡。H.等大致腌4至5天后,在拿出来晒,这样,美味可口的萝卜干就做好了。J.进袋储存或放于干燥的缸中并封口。(2)问题与讨论:A.如何选择优良的种子?B.为什么要翻土?钾肥有何作用?C.萝卜紧了为什么要拔掉些?(3)问题自我解答:A.饱满的种子。B.翻土有利于保持土壤空气流通,含氧量多些。钾肥有助于萝卜菜杆坚挺些。C.能使剩下的萝卜长的大些。
实例二:(1班冲锋组)
(1)制作过程。A.选材:要选择颜色洁白,形体粗大,且没有空心的萝卜。B.腌前准备:把萝卜洗净切成均匀的条,接着就可以进行腌制。C.腌制过程:切好的萝卜不能马上拿来腌必须晒上1至2天之后才能腌,腌制容器最好是一只较大的缸,先在缸底铺一层1分米厚的萝卜条,再加适量的盐,再铺同样厚的萝卜条,依次放好,且每放一次盐都要用脚踩实,然后在上面压上重物。D.晒制过程:大约过4至5天,在缸里就有许多的水,就可以把萝卜条挖出,进行晒制,通常如果天气好的话,要晒4至5天。E.配料及保存:每斤萝卜干可加红辣椒一两,菌香粉半两,加花椒、丁香和防腐剂少许,层层渍入缸中,装满缸并压紧,最后注入白酒及红塘半碗,并加盖密封。经过15至20天,香气扑鼻的萝卜干就制成了。F.保存:萝卜干制好就需要用密封的袋子装起来。(2)问题与讨论。A.为什么切的萝卜条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呢?B.新鲜的萝卜条为什么不能马上腌?C.为什么在腌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水呢?(3)问题自我解答:A.因为太粗盐难以渗透,且不易晒干;如太细晒好后就非常细了,太难看。B.因为新鲜的萝卜条很脆,马上腌,脚一踩易踩断。C.因为大量的水分都被腌出来了。
3.课堂讨论、展示及研究的结果。大部分同学认同了制作萝卜干的过程及注意点,具体如下:(1)种萝卜:A.选种要饱满无虫害B.翻土要翻松C.钾肥要施足D.种子播下要轻压一下土壤;(2)拔萝卜;(3)选萝卜:要选择个大,且无伤疤的萝卜为佳;(4)切萝卜:要切的大小均匀些;(5)晒萝卜、腌萝卜:要求在一星期内晒和腌循环2至3次;(6)配萝卜;(7)存萝卜:要放入干燥的袋子或坛子密封保存。对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我允许他们保留意见,并鼓励他们可以继续去调查比较研究,争取有更好的方法,做出更好的萝卜干。
(三)理论实践,品尝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对萝卜干的制作过程再实践,萝卜干做好后,大家再召开萝卜干品尝大会,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总之,体验是伴随着积极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符合教育教学的本真。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到了提高,学习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
一、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
科研院所设备具有基数大、种类多、覆盖面广、增速快的特点。设备总量达万余台,类型涵盖机械、动力、信息设备、厨用、家用电器、运输工具、检测试验、医疗器械等多个类别,多设备构成的大型复杂系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设备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管理周期跨度大、范围广。设备管理覆盖每台设备全寿命周期,从需求论证、选型、立项、实施采购,到日常使用、维护、维修、调剂、报废,周期跨度大。设备管理对象涉及科研院所各部门、控股、参股公司以及各设备的使用人,管理范围广。
(二)全局把控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并重。设备管理部门既需从宏观上掌握设备资产现状,统筹设备资产的添置、更新、处置等需求,又需掌握每台设备状态和使用情况,及时开展设备维修、维护、计量、调剂等工作。
(三)设备差异化管理要求高。不同类型和价值的设备管理要求差异较大。信息设备同保密管理要求结合紧密,测量设备、机加设备需满足质量体系管理要求,特种设备需符合安全标准化体系要求。单价高于2000元的设备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低于2000元的设备因种类不同需满足相应的保密、质量、安全等管理要求。
二、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依据和约束条件,目前的缺乏体系化的管理制度,业务层面和操作层面的管理要求欠缺。
(二)人员能力有待提高。现有的管理人员以设备管理部门为主,且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部门设备管理人员和设备使用人存在对职责不清楚、对管理要求不熟悉的情况,责任心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管理工具有待完善。随着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延伸,设备管理越来越依托于信息化的管理工具,但已有的信息化管理工具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设备管理要求,有待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管理效率。
三、加强设备管理体系建设[1-2]
(一)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覆盖面全、层次化的制度体系。制度是管理要求的载体,是设备管理人员的从业指南。针对不同层级的设备管理人员,可参照质量体系文件,纵向从管理层面、业务和操作层面制定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层次化;横向可按照设备类别,制定专项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制度的全覆盖。如,可针对业务活动分别制定设备验收、处置、盘点、调剂、维修、库房管理、日常保养等管理规范;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结合差异化的管理要求,分别制定软件资产、特种设备、测量设备、关键/重大设备等管理规定。同时,各使用部门可根据使用设备的特点,拟制部门设备管理二级制度。
(二)加强设备管理体系人员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强调设备管理不只是设备管理部门单个部门的工作,而是需全员参与的管理要求,构建涵盖设备管理部门、设备使用部门、业务部门部门分管领导、设备管理员和设备使用人员等为一体的设备管理体系。将设备管理的职责逐层分解,使部门设备管理员和设备责任人更多参与到日常设备管理工作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全员参与的管理文化,提升设备管理的效能。
针对设备管理人员结构的缺失,成立设备选型、技术鉴定等专家库。对于重大设备的选型、改造、安装,高价值或重大设备等的处置等邀请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提出意见和建议,使管理决策科学化。
建立设备管理考核机制,将对各使用部门的设备管理考核和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设备管理的重视度,并不断提升设备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不定期的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等,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完善设备管理系统功能,优化管理流程。对现有的系统功能进行梳理,完善设备管理系统功能。结合不同类型设备的管理要求,增加系统的相应功能;提高系统的统计和查询能力;增加同其他应用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交互功能等。对管理流程进行梳理,以业务为关注点,整合流程功能、提升流程批处理能力。减少流程的流转环节,缩短流转时间,提高管理效率。
结束语:设备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需要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作为科研院所的设备管理者,需结合管理实际,开拓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法,既保障科研生产任务,又确保设备的保值增值,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将学生真正地引入到语文学习的情景中。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集中精力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就是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够正确的回答出教师提问的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提高学生注意力。初中学生刚刚从小学松散的学习环境中脱离出来。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这些现象仅仅依靠教师的批评教育是无法彻底改善的。但是,如果教师巧妙地运用提问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归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学科知识,还要养成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来说,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分为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两种。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常用的就是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提高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锻炼了回答问题的胆量,还提高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与准确性。这样可以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现状
第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生学习语文缺乏自主性。在上语文课之前,学生没有进行课前的预习,而在课堂上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预习。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效果就会明显的“一问三不知”,课堂也就成为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这样的课堂效率是最差的。因为学生的自主性差,在课前没有做必要的预习,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效果差。因此,教师就要采取相关的策略来改善这种情况,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第二,提问方式有问题。在初中语文课上,教师对提问时机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会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这样一来,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会愈加浓厚,学习效果也会越来越好。然而,如果提问的方法不对,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学习不认真等。那些不适当的问题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变差,学生不进行主动思考、想问题等。这样的提问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三,问题答案的处理方式太过死板。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答案的处理方式太过死板。主要有以下三种现象: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并没有让学生来思考和回答问题,而是教师自己来回答;有的教师让学生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但是如果学生的答案有错误,教师就会立刻打断学生,并说出正确的答案;有的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答案有错误,教师不等学生回答完毕,就对学生胡乱批评,不能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教师的这种行为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失去自主自考的动力,学生就会产生不动脑筋的想法。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也会让学生消极对待学习。因此,如果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教师自己说出答案;如果问题简单,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提问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第一,少而精的提问。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进行提问,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不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拥有量,因此,教师提问的问题,数量不要过多。
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由于这篇课文是教育学生珍惜大自然,爱护环境,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主问题:请大家说说罗布泊的美丽和荒凉。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找出过去的罗布泊以及现在的罗布泊情景。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就能够明确文章的学习目的这样可以让学生认真思考问题。
第二,循循善诱的追问。教师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追问。由于学生的回答在很多时候都是肤浅表面的,教师经过不断的追问,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深刻。这样让学生步步寻思,将问题进行深化,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完整、具体和透彻。
例如,在《斑羚飞渡》这门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方式。“有没有同学了解斑羚这种动物的,请给我们大家讲讲?斑羚为什么要去飞渡呢?斑羚被猎人追赶到了崖边,这给大家暗示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回答,“斑羚被逼到了崖边,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斑羚陷入了怎么样的处境?你们能在文中找到一个形象的词来表现吗?”学生:“陷入绝境,进退维谷,前面是无法逾越的悬崖。”通过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状态,并且随着问题的由浅到深,学生的思维也会走向深刻。
第三,把握提问时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要把握住提问的时机。只有把握好提问时机,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药认真备课,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问时找到问题的准确切入点,让学生能够强烈的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目的,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思考问题、理解文章。
例如,在讲《孔乙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孔乙己》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举人打断孔乙己的腿这一情节的?小说是如何通过孔乙己的脸部表情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逐步提高,范围和领域渐渐扩大,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甚至旅游外交在民间及国家交往中也占据重要角色。《旅游法》出台以前,旅游业的体制漏洞较为突出,传统跟团游的市场相当混乱,游客的合法权利常常得不到充分保障,满意度普遍较低,引起了我国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社会各界和学术界的关注。经过30多年的酝酿,历经多次审批,《旅游法》终于在2013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旅游法》作为国家大法,使我国旅游业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但其实施与落实效果如何,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等,仍有待于实践检验。《旅游法》虽然明文规定了旅游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但该法的落实,在对旅游市场及旅游活动等方面的调控中,是否对游客满意度产生了影响,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
《旅游法》颁布至今,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游客、旅行社、旅游业、导游的影响等方面。其中,对游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游客合法权益的保护,对集中体现其实施效果的游客满意度研究却相对较少。而在旅游市场中,旅游经营者提品和服务、游客购买产品和服务、游客的满意度高低等是衡量旅游质量的重要标尺,直接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游客满意度研究综述
鉴于满意度本身的主观性,大多定义都是重复和模糊的。符全胜认为,保护地的游客满意是游客对基础设施、环境、风景以及服务项目等进行旅游或游憩活动时的感知质量与预期间的差异,当感知质量达到或者超过期望时为满意,反之则不满意。陈淑君、赵毅认为,游客在购买旅游产品时达到之前的期望值时才表现出对服务的认可。田金霞认为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目的地的期望和到目的地后的实际感知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
游客满意度本质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如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和游客自身因素。郭燕等认为,游客对景区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可进入性、讲解服务、旅游安全、环境卫生、游客容量、管理服务、观景设施、购物及娱乐、旅游资源吸引力和门票价格的质量感受等。王晓丹等根据期望―差异理论发现,影响游客满意的因素不仅包括旅游地的设施和软件服务因素,还包括游客的个人因素,如身体素质、文化背景、职业、消费水平、感知期望和先前经验等。
鉴于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相关测评也是多维的、动态的和难以量化的。靳书芳和王淑华指出,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能敏感地反映游客满意状态及存在问题的指标的有机构成体。为了准确地测量游客满意度,在从流程的关键环节中筛选反映游客满意度的因子时必须遵循因子敏感性、内容代表性、范围全面性、指标可测量性、数据效用性和体系稳定性等原则,以构建测评游客满意度的指标体系。
(二)《旅游法》研究综述
《旅游法》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对游客的影响研究上主要集中于游客的合法权益,认为它使游客的基本权益得到了法律保障。蔡振京认为,《旅游法》从立法上明确了旅行社虚假宣传行为的非法性,保护了游客在实践中的合法法权益。史秋霞从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方面肯定了《旅游法》对游客、旅游安全及权利救济的保障。张丙英就有关游客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的条款进行了分析,肯定了《旅游法》的魄力。刘莉在全面分析了《旅游法》中涉及游客权益的条款,对游客的权利和义务间关系作了详细说明。
《旅游法》中旅行社的条款方面,旅游购物和自费项目的限制规定对旅行社冲击颇大,打破了旅行社传统的经营模式。戴学锋对“低团费”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团费价格上涨是价格正常回归的结果。胡抚生剖析了《旅游法》中关于旅游价格监管的重点,深入分析了旅游价格监管的新思路,并提出了贯彻落实旅游价格监管工作的建议。学者们对导游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薪酬体系和服务质量上,张丙英认为《旅游法》看似对小费控制严格,实则是鼓励导游通过高质量的服务获得游客的认可和服务报酬。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旅游法》研究十分关注,对游客满意度及游客满意度提升的研究也有诸多成果,但对《旅游法》对游客满意度提升的研究仍未触及,相关研究亟需进行。
三、《旅游法》对我国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以北京游客为例,对《旅游法》实施前后游客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中,主要有性别、年龄、学历、频次、目的等基础变量,并根据《旅游法》中与游客满意度相关条款中的因素设计了26个影响变量。样本数据的基本变量分布符合游客群体的一般特征,数据整体上反映出的游客满意度变化可以代表《旅游法》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
(一)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
根据北京旅游景区的主要类型,选取颐和园、什刹海和7988艺术区三处作为调研地,在颐和园、什刹海和798艺术区三地,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7份,回收率为64.7%。使用SPSS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分析。问卷数据的获取来源基本涵盖各种类型、各年龄阶段的游客,代表性较好。此外,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相关旅游从业人员,包括典型景区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导游进行深入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然后借助SPSS18.0,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基础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然后对个变量在《旅游法》出台前后游客满意度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卡方分析对比分析,以找出《旅游法》中对游客满意度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经数据分析,整体上,问卷主体26项指标的平均满意度均有所提高,表明《旅游法》的出台及实施确实提高了游客满意度。2012年26项指标的平均满意度为52.66%,2015年的为67.87%,平均提升15.21%。26项主体数据的分布图如下:
由上,游客满意度提升幅度较大的前十位因素中,旅游服务、旅游市场秩序、旅游行程及信息咨询服务、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权利等4方面的满意度提升幅度很大,且方差小、前后不变或下降,说明此4项满意度稳定提升;旅游经营者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满意度提升幅度较大,虽方差较小但却有所增加,说明此项满意度确实显著提升,但并不稳定;购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旅行社的告知情况或程度、事故中经营者必要的救助和处置措施、旅游经营者的交易行为、以明示的方式事先向游客作出说明或者警示等5方面的满意度提升幅度较大,但方差也较大,说明此5项的满意度并非稳定上升。
游客满意度提升幅度较大的后十位因素中,除旅游经营者按约提品和服务和受到尊重2项2015年的方差低于20%以外,其它均高出20%,说明这10项满意度提升不仅低,而且变化前后的方差也都较高,说明游客对这10项的满意度并不稳定。在旅游市场上,这10方面给游客带来满意度的感知存在很大的差异,这10项可能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做得不太好,《旅游法》对这10方面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在经营者提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景区定价、合理解除合同时的提前通知、遇有危险时获得救助、请求救助和保护的权力等5项方面,游客满意度不仅提升幅度非常小,且方差非常大,说明《旅游法》对这5项的影响非常不显著。在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委托过程的合理性、享受便利和优惠等3项方面,游客满意度提升幅度较小,且方差较大,说明《旅游法》对这3项的影响较不显著。在旅游经营者按约提品和服务、受到尊重等2方面,游客满意度提升幅度较小,且方差比前面8项要小,且2015年的方差比2012年有所减小,说明《旅游法》对这3项的有一定影响,但仍不显著。
(二)访谈验证游客满意度提升情况
在对游客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也对导游、景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进而从其他视角对《旅游法》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和补充。访谈分析发现,导游一般对《旅游法》了解较浅,但旅行社的新规定和条款十分熟悉,而《旅游法》对这些规定和条款的改变具有直接影响。感知到旅行社近两年变化很大,以前带团相对混乱,而现在各方面更加规范。规范化对导游确有益处,精力普遍从购物和自费项目转移至提供服务,不仅与游客的相处更愉快,导游形象也有所改善。在报酬方面,《旅游法》不仅促进劳动合同的签订,也首次明确了导游的劳动报酬,使正当收入有了合法保障;尽管不能索取小费,但好的服务自然会得到更多主动给予的小费。导游对自身工作的变化关注更大,发现《旅游法》实施后导游满意度显著提高,服务游客时也更尽心尽力和真诚相待,游客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此外,旅游区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旅游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投诉量的提升与游客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有关,而投诉与反馈比较正常。游客在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素质确实明显提高。《旅游法》对旅行社的影响大于旅游区,尽管许多条款对旅行社的经营活动进行了限制,但从导游角度来看,团队游市场的秩序、导游的服务、与游客的融洽程度等确实明显好转。访谈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中旅游服务、旅游市场秩序、旅游行程及信息咨询服务、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权利等的满意度提升幅度最高比较一致。
由此,两种研究方法均证明《旅游法》对游客满意度提升的积极影响,且二者存在较高契合度,访谈结果验证了调查问卷中《旅游法》对“游客满意度提升”的积极影响。
四、结论及讨论
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了游客满意度的变化情况,再以方差来验证其变化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出《旅游法》出台前后,普遍且显著变化的指标,明确《旅游法》对游客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的具体方面。《旅游法》出台前后,游客满意度总体上有所提升。根据调查问卷对各项指标满意度的分析,2012年与2015年的各项指标相比较,每一项的满意度均有所提升。
《旅游法》的出台,一方面,对某些方面游客满意度提升的促进作用显著。《旅游法》的出台与实施对旅游服务、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权利、旅游行程及信息咨询服务、购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旅游市场秩序、旅行社的告知情况或程度、事故中经营者必要的救助和处置措施、旅游经营者的交易行为、旅游经营者承担责任和义务的状况、以明示的方式事先向游客作出说明或者警示等10项的游客满意度提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旅游服务、旅游市场秩序、旅游行程及信息咨询服务、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权利等4项的游客满意度提升不仅显著,而且非常稳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07-01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思路
(一)小学体育教学新理念。从中美两国的“乒乓外交”上我们看到,体育可以是一种外交手段;从中国体育健儿夺得奥运金牌上我们看到,体育可以显示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从NBA赛事与运动员身上我们看到,体育可以作为一种产业,影响着国民经济。可见,体育并不仅仅是体育,而是多元的。小学体育作为学生接触体育的开端,我们有必要做好小学体育教学。那么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也许是学生的荣誉与奖杯,也许是规定的教学任务,也许是学生今后的体能发展,其实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这些意义都仅仅是一方面。教师通过小学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树立学生的体育意识,帮助学生的素质与体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时,必须要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思路,树立起体育教学的新理念。
(二)小学体育教学新思路
新课程规定:“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必须要重新整理教学思路。
1.以健康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如今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以个体生命与生命质量作为根本,小学体育教学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将健康作为教学的知道思想,通过体育教学,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精神与习惯。小学体育教学必须要将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目标,不要将过多的功利性的目的残杂其中,全力保持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纯洁性。
2.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中心。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技能,来帮助并保护学生的体育发展,将学生发展作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中心。通过一些简单的问答、活动、项目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运动精神。并要根据渐进性原则,逐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方式。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运动的兴趣与习惯对学生今后的体育发展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坚持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亦或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方面,都要将小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上。例如在滚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式引导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生滚翻方法之前,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向前滚翻坐撑,然后在让双手手掌支撑着坐垫,一步步的完成滚翻动作。通过动作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趣味性和玩耍性,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简单的滚蛋动作。
(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中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等各个环节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进行自我创造与自我思考,发挥出自己的学习潜能与积极性。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正在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时期,如果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将会对学生的身体与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例如不正确的坐姿,会令学生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视力等造成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让学生知道体育与美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包括行为美、运动美、精神美等,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对美产生一种向往,并将这种向往付诸在行为中,例如主动做眼保健操与体操等。另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坐姿、走姿以及动作要领,在学生在强化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姿态,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挑战的心理与精神。
(四)兼顾道德品质教育。体育属于行动教育,学生在体育中的行为表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同时,兼顾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例如通过举行班级之间的比赛,拔河、赛跑等,让学生能够在享受比赛带来的趣味同时,了解到比赛的道德、精神、规则等,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便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与优秀的意志品质,让学生能够逐步形成服从规则、遵守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等优良作风,这些都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不断积极的探索并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实际行动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在物理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活动过程,即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解题。近年来在认知领域对解题的思维过程分成几个阶段,物理解题也是如此。又因物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阶段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解题方法,快速精准地得出答案,而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五种解题方法。
1.等效法概述及应用
等效法将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合理转化为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并对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加以研究的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根据等效法引入的物理概念有很多,其中包括:合运动与分运动、总电阻与分电阻、合力与分力等。在进行高中物理题解答过程中,如果应用等效法,将很大程度降低物理题难度,并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具体实例如下:
例题: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用长为L的绝缘线悬挂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的O点,电场强度大小为E,现将小球拉开偏角α=50度,由静止释放,求小球到达最低点的时间。
在上述例题中,可以将小球的运动等效成单摆模型,利用类比法,假定小球是在重力场与匀强电场的复合场中做运动,该小球受到等效重力为G=Mg+Qe,等效重力加速度为g’=g+Qe/M。因此,本题中小球运动到最低点的时间是单摆运动周期的1/4。此题解答完毕。
总之,等效法研究问题时,并非指事物的各方面效果都相同,而是强调某一方面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明确不同事物在什么条件、什么范围、什么方面等效。在中学物理中,我们通常可以把遇到的等效分为:物理量等效、物理过程等效、物理模型等效等。
2.图像法概述及应用
图像法被广泛应用到高中物理解题中,根据题目含义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形象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关系转变为几何图形的关系,形象表达物理规律、直观描述物理过程及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鲜明地表示出来。但表现的形式不同,图像能够直观、形象、动态地表达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有时候,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时用图像法解题时更明了、简捷。运用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时,既可以运用公式的表现形式,又可以运用图像的表现形式。因此,实现将题目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最终目标,降低学生的解题难度,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在高中物理题解答中,让学生正确运用图像法是十分必要的。在运用图像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抓住图像重要特征,常常能够快速简明地解答问题,在图像中有特殊含义的一般为两条线的交点,斜率或与横轴纵轴的截距。
例如:在s-t图像中,斜率直接反映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v-t图像中,利用斜率直接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对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进行测量的实验中,U-I图像纵轴截距能够直接表示电源电动势,相应的斜率能够表示元件电阻大小。
3.建模法概述及应用
模型是按照物理现象及条件进行建立的。不同物理模型都有自己的分析方法和使用条件。如果学生将经典的模型应用到实际解题中,解题效率将大大提高。
现阶段,高考试题一般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对于这种类型考题,考生的答题情况却不乐观,试卷得分不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不会将试题转变成经典的物理模型。而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构建物理模型并不困难,但是还有很多复杂的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具体解题中正确分析,深度挖掘题中隐含条件,合理应用建模法。
4.极端法概述及应用
高中物理题解题过程相对复杂,要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多,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很难把握物理题的变化规律,难以解答出物理试题。因此,学生应该加强对极端法的使用。极端法就是结合物理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假设极端物理现象存在,再经过科学分析解出答案,这种方法在进行物理过程分析时,使问题简单化,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使用极端法进行解题的关键在于采用哪一极端分析处理问题,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特殊值法、极端值法、函数求值法。下面结合例题进行具体分析。
例题:物体甲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进行运动,设其初速度为v,与斜面间的摩擦系数为μ,在相同条件下,甲的下滑加速度与上滑加速度之比是多少?
A.sinα-μcosα/sinα+μcosα B.sinα+μcosα/sinα-μcosα
采用极端法对这道题进行解答:将μ作为参变量考虑,使μ为最小值0,在这种情况下,上滑加速度与下滑加速度大小一致,两者相比为1,将μ=0带入题目中的选项,就可以得出正确选项为A。
5.整体法概述及应用
连体问题在高中物理题中经常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合理应用整体法,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讨论,运用整体法使学生减少一些复杂的计算步骤,快速解出正确答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此类题目的设置,使学生在考试中准确无误地应用此方法。
但是在整体法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一些特定条件,例如:看做一个整体的个体之间加速度大小相同且方向相等。使用整体法解决物理问题时还应该注意在受力分析时,不能分析整体之间的力,只能分析整体所受的外力。
学生只有计较物理解题过程,才会认真分析物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怎么样的,细心思考每个解题过程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怎样的环节联系起来,促成物理解题周密严谨。不过,我们要反思解题过程,检查思路和方法是否正确,公式书写是否有误。只有这样,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才能在解题中拥有清晰的思路,快速解决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学生理解这五种物理解题方法,并在今后的物理考试过程中合理应用,从而提高物理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志广.浅谈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6(12).
[2]李仲鼎.浅析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6(02).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在自身内在的动机推动下,产生内在的驱动力去主动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说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经历过程比得出结论更重要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过程更为关键,因为没有问题,就不可能设计实验去经历探究过程。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但学生对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仍相当普遍,能主动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更是极少数。究其原因,除传统教学留下的后遗症之外,教师对新教材也有一个实践、适应的过程,尤其在看重升学率、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疑问。由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结论或答案,只要知道了,听懂了,就没有问题了。也不可能怀疑教师的结论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合理,是否还有另外的答案,更不去想多种答案或更深层的问题。
2.不敢问。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总喜欢学生提老师预设好的问题,对意外的问题或无价值的问题会受到冷落,甚至受到指责。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轻易提问题。从学生的心理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爱面子”、“自卑”心理日趋增强,他们怕问了问题被同学耻笑或受老师的冷落,也就不敢问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一)培养科学思想,提高题意识的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课程标准还强调,对科学本质的教育手段为科学探究,而探究活动的起点是问题,没有问题,哪来探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1.学习科学家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我们常常把那些科学巨匠称为“有学问”的人。那么也就是既要学,而且也要问。那些科学家之所以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就在于他们有着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经常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们是怎样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才有了重大发现或伟大发明的。如在讲授浮力这一节内容时,先做浮力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学生思考后会问物体在浸入水的过程中,弹簧称的读数为什么会减小,弹簧称的读数减小与排开水的多少的关系,这时我就讲阿基米德对浮力原理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材料进行整合成“戏说阿基米德”,将实验的物块比作阿基米德,将溢水杯比作澡盆,模拟阿基米德的洗澡过程。用阿基米德的口气反复问学生“在我浸入水中时,水越溢越多了,我也越来越感到轻飘飘了,这是为什么?”,由此来创设科学巨匠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情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
2.认识科学问题是解决不完的,也不可能为所有问题提供答案的。世界是充满着矛盾的,科学是充满着问题的。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科学的存在。当一个旧的问题被解决时,就会有另一个新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探索。科学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当前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世界性的难题还不能解决,如癌症的病因、地震的准确预报、环境污染、能源的短缺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得了的,但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人类在这些问题上正在进行艰苦的探索,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从小立志,热爱科学,树立起强烈的问题意识,带着这些问题走向社会,长大了为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3.明确科学思维方式的批判性,不迷信权威和课本。在“师道尊严”的教育思想统治下,教师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施教者,是知识的权威,而学生则是俯首贴耳,我讲你听的接受者,课本则是绝对的真理。因此,教师应让学生知道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对已有的科学理论要敢于怀疑,不断对它们进行质疑,从而促进有新的问题的发现。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充分肯定怀疑在科学创新中的作用,他曾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就是源于对传统和既有价值的否定。
(二)营造民主课堂,强化问题意识的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老师仍是主宰着课堂教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师生关系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仍然在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1.除恐惧心理障碍,创设问题平台。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听不懂也不敢问,否则就会遭到同学们的讥笑,甚至还会遭到老师的训斥:“你这么笨,连这一点也听不懂”“讲过几遍,你还不懂”等的话语,于是就造成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则认为都听懂了,没什么可问的。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用平等和气的话语去帮助他们解决,另一方面应向学生解释:同学们的问题不单是教师讲课的内容是否听懂了,学会了,你们首先不要迷信教师,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见解,甚至可以对错误的地方提出批评。其次你们不要迷信专家权威,要有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对专家得出的结论、规律要敢于质疑,大胆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那也不能说明你笨,相反说明你能积极动脑筋,若你提出的问题代表了某些同学的思想,那么同学和老师还会感谢你呢,假如你一直没有问题,这恰恰说明你学习不动脑,这才是不正常。
2.营造民主、平等氛围。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敢于放下权威的架势,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探究、交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气氛,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的,老师都一视同仁。对于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问题提得不够好的学生也要耐心地倾听完他们的理由,然后分析问题中合理的部分,找出不合理的原因。对于胆子小,不敢提问题或者语不达意,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以写小纸条的形式或直接到办公室里与老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心情中学习。
3.实施开放式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要用科学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思维方式的鲜明特点之一是科学表现出的开放性,因此表现了教学课程内容的开放,教师教学方法的开放,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对问题思维方式的开放。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位老师上初一《探索宇宙》的公开课时,及时把“嫦娥一号”成功奔月的内容补充到课堂上去。像这样的高科技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在上“导体和绝缘体”这节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只注重结论,一般都是老师设计好实验方案,再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记结论。在本学期我改变了教学方法,把探究过程的重点放在实验方案设计上,先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归纳出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①你认为哪种设计方案最好?②你J为哪种方案设计上有问题?如何解决?由于这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讨论起来也很热烈,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又拓展了知识,培养了实验设计技能,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起铺垫作用。
(三)创设问题晴境,激发问题意识的形成
前苏联著名学者鲁宾斯坦等人依据思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思维起源于问题,并强调,思维这一能动性过程最典型的情况是问题情境。思维是由问题情境产生,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新课的引入,还是教学过程中中间环节的过渡,都应充分利用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例如:在做鸡蛋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中,先用一些碎鸡蛋壳与稀盐酸反应,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白是鸡蛋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接下来把一个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学生不仅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更看到了有趣的现象;鸡蛋一会儿下沉,一会儿上浮。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
2.通过生活中的误区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受了很多没有学过的科学知识,但许多知识是认识错误的,这就妨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原有错误,非科学的知识与新接受的知识发生碰撞,就容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学生认为“铅笔、铅球都是铅做的”、“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会越来越小”“沉入的物体不会受到浮力”、“稀释浓硫酸就只要往浓硫酸中加水”等。通过对这些错误的观念设置悬念,实验论证、计算求证、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错误与正确的碰撞中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纠正错误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景。科学问题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反过来又服务于社会。来自于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既感兴趣,又觉得具体、实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技的良好品质。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可渗透同步通讯卫星、宇宙飞船、超导磁悬浮列车、基因工程、杂交水稻等,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四)留给思维的空间,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广西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
体育选项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针对高中学习环境紧张,身体素质下降,体育锻炼不积极、不重视等问题,体育选项教学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方式。
一、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必要性
观察分析我国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体育课教学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和喜爱程度在逐年下降,尤其是到了高中,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课变得越来越没有兴趣,越来越不重视,有些学校甚至会占用体育课时间来做知识基础的掌握练习,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影响是很大的。
除了学校以及学生的不重视,体育课课程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没有结合学生的爱好需求也是造成高中体育课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爱好兴趣也不一,整体按照同样单一的教学,不仅不会给学生的体育课增添乐趣,反而成为学生上体育课的厌恶点,给学生的发展带来阻碍。故在高中体育课中实行选项课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设施场地不足,器材不够理想
各所大学的体育课都是以选项教学的方式进行,但是高中的规模和资源和大学相比均有差距,在高中实行体育选项课的一个问题就是场地和设施问题。在场地方面,对于学生的日常活动来说是足够的,但是却达不到选项教学的需求。在器材方面,不仅存在器材不够的情况,有些器材已经老化了,急需更新。
(二)模块安排不合理
因为学校的资源设施有限,不能开设足够的模块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相比于大学的种类多样,高中的体育选项课可供选择的项目比较小。并且课程中出现冷热不均的状况,有些课程十分受学生欢迎但因为设施资源问题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有些课程则十分冷清。
(三)学生选择具有盲目性
热门的项目之所以越来越热门,冷清的项目之所以越来越冷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跟风心理。很多学生因为场地、设施、教学效果和学习难度的考虑,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课程,学生不能合理的根具自身的情况出发选择符合自己的体育项目,盲目跟风,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精打采,消极抵触。
(四)教师选项教学经验不足
教师以前都以固定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对专业教授一项体育项目没有经验,个别教师并不是专业的项目教师,专业水平有限,没有系统性的教学。还有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经验主义较强,随意性较大,一些授课目标并没有完全实行。有些教师即便制定了教学计划和系统的教学流程,但是并没有合理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只是简单的应付学校的检查。教师的培训、进修机会又很少,想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使教师也产生消极心理。
三、提高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对策研究
(一)加大费投入
设施场地不足,模块分配不合理都与学校的经费有限相关,为了扩大学习模块,增加学生的设施完善性,保证学生学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得到有效的体育项目技能的提升和合适的身体素质锻炼,学校应该加深对这方面的重视,加大经费的投入。“一场多用制”也可以提升场地的利用率。
(二)科学指导学生选择项目
针对学生盲目选择体育项目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适时合理的指导和建议。制定科学的体育选项指南手册,对各个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做好标注和说明,让学生真正了解课程的学习内容,减少盲目跟风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分析学生性格特点、发现自己适合的体育项目。
(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课堂讲解对于课程目标是否能够高效完成是十分重要的,在体育课堂中,老师合适的讲解会给课堂增加色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学习效率。所以,首先我们对广西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师的讲解行为情况与学生的认同情况数据进行了分析(如表1)。
通过数据我们发现,83.3%的体育老师认为自己的讲解精炼明确,81%的体育老师认为自己抓住了适当的时机,达到了应该的效果,过半数的同学也肯定了教师教学的这一情况。但是仍有部分同学认为单调、主次不分,教师的授课效果还应该继续改善。还有一部分教师讲解授课时用的不是普通话,而是方言,而且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是授受式,很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动作示范应该是体育授课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了,同时也是其他课堂所不具有的特点。教师的动作示范和学生动作的形成是直接影响因素。对此,我们对广西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师的动作示范数据进行分析(如表2)。
大部分同学对于老师的师范动作是认同的,但是也有5.6%的同学认为老师示范动作时位置不佳,7.1%的教师也这么认为。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老师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示范动作没有考虑到全班学生。教师在示范动作时可以改变队形,围成一个圈或是让前排同学蹲下来保证全班同学都能看见老师的示范动作,示范动作可以换多角度,分步骤慢慢展示,保证学生看得清,看得懂。
针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够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最起码应该保证基础的教学是没有问题的,之后逐步深入了解教学方法,培养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学的综合能力,实现选项教学的高效性和趣味性。
四、结论
体育选项教学在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重视程度有着一定程度的效果。本文就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必要性、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对策研究这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讨论。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体育选项教学,并逐渐完善体育选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传授相应的知识,还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启发上面,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采用相应的提问策略,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课堂知识,怎么去进行问题研究,并给予指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用短暂的课内学习来增补无限的课外学习。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重点
(一)把握好问题的开放性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来说,不管是在学习过程上,还是在问题设计方面都要体现开放性的特征。首先,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部,教学空间也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解决途径既可以是调查研究,也可以是参观访问等,组织形式既可以是个人探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等。其次,教学问题设计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不只是局限在物理教材本身,还可以综合历史、政治和文化等。
(二)把握好问题的驱动性
矛盾和问题是进行思考的起点,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也能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问题的提出人员既可以是语文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这些问题既可以是学习中遇见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碰到的。当学生产生了问题之后,而且解决问题不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实现的,就赋予了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这种疑惑促使学生逐步地进行思考和学习,从而进行问题的解决,这些就是课堂提问驱动性的表现。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教师层面的因素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来说,主要是从疑问教学开始的,之后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探索,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提出让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提问的时候,要保证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还要适度,这是教学是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为大家设计这样的问题进行探究:“你从这篇课文中体会到‘虚伪’的弱点么?以后我们怎么去克服这个弱点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几句心理描写么?这些心理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呢?”再比如,在学习《芦花荡》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探究课题:“在这个文章中,老头子的‘奇’表现在什么地方?课文中‘三个不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头子的哪些特点?老头子主要害怕什么?这篇课文是怎么对英雄故事进行渲染的?对这些问题发散思维,你能找出描写老头子英勇行为的心理活动吗?”之后让班内各个小组的成员进行思考并讨论,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再进行总结。
(二)学生层面的因素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为了解决问题而实施的方案。要尊重学生的问题需求愿望,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原来的“逼迫学习”到后来的“我要学习”,提高了语文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要善于总结学生提出的那些高质量的问题,根据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问题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让学生克服害怕说错的心理,教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多给学生灌输一种思想:语文学科属于人文性质的学科,答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答案不是唯一的,在课堂上需要大家积极地思考,只要勇于回答,这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
(三)问题层面的因素
问题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连接学生跟教师的一条重要的纽带,要重视这根课堂的主线。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背影》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出“在你印象中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你能用一句话描述出来么?”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个人都带着目的去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总结哪个小组想出来的描述习语比较多。在问题解决的时候,还可以穿插小组,让他们进行竞争,提高语文知识学习的氛围。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把握好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抓住教师、学生和问题这三个关键因素,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让学生进行问题的谈论,从而让语文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融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