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7: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商的风险及对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引言
感知风险是指在B2C电子商务之中,消费者由于消费环境以及消费方式等等方面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风险感受。学者们经过相关的研究,将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对于购买产品可能产生损失的这种心理称为风险感知。而目前对于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风险感知则有着这样的定义: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是指消费者在进行在线消费行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期待而带来的一些损失。
二、消费者在B2C电子商务中感知风险的形成
对于B2C电子商务之中消费者之所以会产生感知风险的原因应当主要被归结为网络的虚拟性。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以网络为依托的,因而就无法避免虚假信息的负面干扰,在网络交易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虚拟的商家作为消费过程的主导,商家往往是出于一种虚拟的状态,其信息以及身份都是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中的,这就使得消费者不能够很好的对其进行身份的辨别,使得消费者产生风险感知。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的出现已经是一种对于传统的交易模式的颠覆,它不再能够做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种交易方式,因而电子商务的购物时间是一定要比传统的购物时间长的,这种状况就会给消费者带来浪费时间的问题。电子商务的这种特殊模式是导致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主要原因,电子商务的种种特点都为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很大的消费风险,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消费者消费心态的一些客观的重要的原因。在这些风险客观存在的情况之下,消费者就难免会受到这些条件的影响,从而促进消费者感知风险,并且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过程。
三、B2C电子商务中影响消费者风险感知的因素
(1)消费者自身的因素。在经过众多的研究以及统计调查后我们能够发现,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其个人的消费意愿以及对于风险的考虑情况是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研究我们还能够发现,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说,他们的消费风险感知也是不同的,在一般的情况下来说,谨慎的,抱有避免风险意向的消费者就会更多地感知到风险的存在,而对于一些比较喜欢冒险,敢于承担风险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往往会对存在的一些客观风险进行弱化,因而就有着较低的风险感知。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发现消费者对于风险的感知程度还会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相关联,如果消费者有着十分强烈的购买欲望,他们对于风险的感知就会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如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不强,那么他们一般就会有着较强的风险感知能力,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风险感知这两者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2)销售商方面的因素。而对于销售商来说,在B2C电子商务进行的过程中,还是不能够避免消费者对零售商的各种行为进行心理评价,而产生风险感知。例如销售商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消费者就有可能会对宣传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风险感知,除此之外由于销售商身份识别的困难,也会使得消费者产生一种实体身份的风险感知。我们还能够看到,在电子商务开展的过程中,不仅在销售环节会使得消费者感知风险,同样在售后以及产品的配送方面,也会导致消费者感知风险的产生。因而对于销售商来说,应当注意的是做好销售各个环节的工作,并以此来树立良好的信誉,我们都知道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信誉度较好的商家,对于一些品牌产品以及较大规模公司的产品,消费者往往表现出更加信任的心理状态,从而也会减少风险的感知。另外,通过研究我们还能够发现,对于电子商务活动来说,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也对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3)网站的建设方面的因素。B2C电子商务与普通的商务活动不同,在进行电子商务的过程中,没有销售人员与消费者进行直接的接触,消费者是与网站进行接触的,因此作为电子销售商就应当重视网站的建设工作,网站建设质量的好坏是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直接相关,网站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能否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相适应,能否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消费服务,对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是有着很大关系的。网站的排版以及网页的美观与否会对消费者的消费医院产生影响,而如果网络运行速度很慢,造成了消费者的使用障碍,就会使得消费者失去购买产品的意愿。而对于更多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加关心的是在网站上进行支付的安全问题,因此电子销售商在建设网站的过程中就应当注重对于支付安全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消费者产生安全感,这样就能够使得消费者降低对于风险的感知。网站为消费者提供的帮助、方便越多,就能够提供消费者更多的安全感,就能够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
四、应对影响消费者风险感知因素的措施
(1)从消费者的角度。作为消费者应当认识到,当前网络销售方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不能够仅仅从这些方面来对商品进行评价,并且这些信息都是由销售商提供的,因而并不一定具有足够的客观性,作为消费者就应当积极搜寻有关产品的各方面信息,多多了解产品的真实状况,以此来减少消费风险的感知。除此之外,还应当在选择商品的时候挑选信誉度较高的商家,信誉度很大程度上是与产品的质量挂钩的,因此这样做就能够减少消费的风险。
(2)从销售商角度。作为销售商,应当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的产品信息,以此来保证消费者能够全面的了解产品,从而降低消费的风险感知,除此之外,销售商还应当注重建立公司的信誉,扩充公司的规模,利用品牌效应来帮助消费者打消风险感知。
五、结语
消费者感知风险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降低消费者对风险感知进行研究能够帮助电子商务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王伟.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
2009(10):59-61.
[2] 魏明侠,肖开红.影响B2C电子商务在线消费行为的感知因素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6(06):175-179.
[3] 孙祥,张硕阳,文,王二平.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风险来源及
其影响[J].心理学报,2006(04):607-613.
[4] 邵兵家,鄢智敏,鄢勇俊.B2C电子商务中感知风险降低策略的有效性
研究[J].软科学,2006(04):131-135.
[5] 孙祥,张硕阳,尤丹蓉,文,王二平.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风
险来源与风险认知[J].管理学报,2005(01):45-48+5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也开始迅速崛起,这种具有营运成本低、用户范围广、无时空限制以及能同用户直接交流等特点,提供了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的电子商务为我国的传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就我国的传统企业的本身来说,其属于典型的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在传统企业发展中应用电子商务系统,无疑能提高顾客满意度,提企业的竞争实力,赋予企业发展的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风险分析
信息风险。电子商务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之上,是以互联网的运行作为整个商务发展管理的基础,传统企业若想发展电子商务,那么不可避免的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播。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风险主要包括了信息虚假、信息滞后、信息不完善、信息过滥、行业相关信息垄断以及网路的欺诈。在传统电子商务的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以及决策的原因,信息的虚假以及不完善,垄断能够给企业的战略制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信息方面的网络欺诈,会给企业以及用户带来直接的损失,使得社会以及消费者对企业丧失信任。
交易安全。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以及网络交易软件的不完善性,这使得网络交易的安全受到了严重了威胁,不仅如此,由于网络交易的便利以及快捷和暴利,导致社会的不法分子将眼光盯在此方面,这给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管理风险。传统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时,管理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网上交易的交易流程管理、企业网上交易的人员管理以及传统企业的网络交易技术管理。简单来说就是交易流程管理的不规范会使得企业在交易过程中蒙受不必要的损失,而企业主持网上的交易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同样会给企业的电子商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仅如此,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网络交易的技术管理的硬件方面缺陷会使得企业的心血付之东流,从而给企业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投资管理风险。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由于其注重的是实体性的营销交易,因此,在发展电子商务时,由于思想和理念的差距极其容易带来投资管理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企业在电子商务相关方面的固定资产方面的技术设施以及产品的折旧快,淘汰率高、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投入无形资产比重加大以及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是无法在短期内收到可观的回报,从而会给传统企业的日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传统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风险规避对策
由上文所述,可知传统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时可能产生的风险主要是由信息风险、交易安全、管理风险以及投资管理风险这四方面构成,对于风险的规避也理应从这四方面着手,下面对此进行简单的阐述探讨:
信息风险的规避。传统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时,信息风险是时时刻刻存在的,对于信息风险的规避简单来说那就是建立企业信息的管理平台。简单来说,那就是在对企业的信息进行规划时,应该结合企业发展以及管理的现状,建立一个与企业资源相匹配的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平台,这能够极大程度上确保传统企业在信息方面的完整性、信息的实用及时性以及企业资源信息相关的安全性,进而能够最大限度上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交易安全风险的规避。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是不可避免,在交易方面的风险规避主要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一是确保企业在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简单来说可以对网络交易的数据的进行加密等等处理;二是确保企业在网络方面交易的安全,如可以采用目前先进的公开密钥技术以及数字签名技术等等安全技术。三是建立安全可靠的企业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确保企业交易的正常进行。
管理风险的规避。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主要还是源于人,因此对于管理的风险的规避主要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一是引入高素质的电子商务管理人才,以此为基础加强对网络交易流程的规范管理以及开发适合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交易技术。二是以网路安全法律为基础,加强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制度建设,从而达到对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控制管理。
投资风险的规避。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投资风险的规避,主要来说那就是企业的相关管理单位应该制定风险产生的应急方案,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另外,还应该从根本上去消除特定的投资风险因素,如建立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等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目前我国的传统企业发展来说,应用电子商务系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助力,为企业的营销生产带来新的思路。不仅如此,在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之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传统企业业应该做出自身的改变,必须能够做到充满信心的去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从自身技能型改变,去适应当前社会网络时代的变革,在传统企业的发展中利用电子商务,这不仅仅能够实现对企业本身的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以及市场创新,还能够使得企业能够通过电子商务的具体实施以及应用,达到提高企业公司的竞争实力的目地,进而能够促进我国的传统企业的全面发展和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J].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中国中小企业,2010.
[2] 丁慧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和解决策略[J ].科技风,2010.
[3] 钮军.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
[4]严中华: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的风险与管理对策.中南科技管理.2004(2):19-20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它是指银行贷款能否收回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原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地位,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并发展壮大,都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包括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规模实力、发展能力等。我国从2004年以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体呈下降趋势,只在2007年稍有反复,而不良贷款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近些年来呈比较好的状态。但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最近几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的下降,银行贷款风险开始逐渐暴露。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此后的六个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逐季度上升。具体来看,2011年9月末、12月末和2012年3月末、6月末、9月末、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数量分别为4078亿元、4279亿元、4382亿元、4564亿元、4788亿元和4929亿元。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双升的情况。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在逐渐增强,但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从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仍然不稳定,产生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也大量存在。银行不良贷款多,信贷风险大不仅影响到银行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还会危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更影响到我国银行业体系的安全稳健发展。因此,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管理,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颇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存在风险的原因
1、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普遍缺乏商业信用。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各项法律法规体系还未建立完全,尤其是在金融方面,存在很大的法律漏洞。虽然,截至目前我国在金融法方面已经先后颁布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制度普遍存在内容单一、实施难度大等问题,且很难避免发生金融类的法律纠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一旦产生了不良贷款,就会出现找不到可靠法律支撑的困境。再加上,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一旦利用法律程序追索债务需要承担不小的成本。这些不完备的法律制度,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危机。
2、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改革开放30年以来,虽然我国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相比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依旧比较迟缓,还不够成熟。第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规模有限,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且我国居民缺乏良好的理财手段,常出现投资无门的窘境,也不要以银行存款为主。因此,对于我国百姓而言,银行成为了其主要存、贷款的机构。然而,不健全的信用体系,却加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
3、商业银行限贷管理不科学,操作手段不规范。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在信贷管理能力、水平上,还是再管理机制上,都无法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较。商业银行在提供信贷时,一般只重视贷款,而忽略了管理,这就为银行整个信用体系埋下了安全隐患。
4、各大银行存在无序的恶性竞争。我国的金融市场上本土银行机构的数量很多,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外资银行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我国市场。此外,近几年民间借贷的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众多的银行机构导致金融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为了尽可能的吸收存款,为了最大量的提供贷款,我国银行产业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
三、提高商业银行信贷安全管理的若干措施
1、培养新型的信贷文化,以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本质上说,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既是企业,那就应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制定自己的管理方案,在全体员工心理树立共同的经营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将银行的战略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衡量自身行为准则的基础,心甘情愿的为银行服务,创造出最大的企业效益。信贷文化作为21世纪商业银行重要的文化体系之一,应该使信贷从业人员牢牢树立这种精神。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各种途径,充分协调好银行发展过程一系列问题,并重点规划好银行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用,使银行各层人员形成一致的信贷观念与文化。主要一来,银行也信贷改革措施还能得以真正贯彻落实,信贷体制革新也才会实现预期的目的。而要想真正构建起具有“经营风险”的信贷文化,商业银行首先要以正确的信贷政策作为引导。
2、进一步优化银行内部信用考核机制。银行降低风险的主要管理模式是,建立健全内部信用考核机制,优化风险管理体系。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充实行业和客户的数据资料,用强大的管理信用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决策支撑体系来降低风险。在考虑了资产负债情况、盈利水平、现金流量等基础上,还要把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纳入考虑范围之内,通过分析行业特点、产权结构等的影响来把握整体市场竞争环境。商业银行首先要加快对全国范围内数据的收集,强化数据统计分析工作,采用标准、科学的统计方式制定出不同信用等级、行业违约概率及违约损失情况,逐步从动态分析中积累经验,并对关键性的统计参数进行定期的压力测验,不断优化内部评级考核制度,实现内、外部评级相协调。
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设,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第一,建立由管理层领导的内部控制机构。一般而言,在商业银行中通过由上而下的控制管理能够更容易的取得成功。因此,建立一个由领导直接负责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加强整体意识,便于和各个基层的人员协调工作,也能够比较容易的获得员工的支持。第二,重视信贷部门在内部控制机构中的重压作用。要想充分的发挥内部控制机构的作用,必须强化每个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促进各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此外,利用内部审计部门的长期监督、评价、反馈机制,能够使内部控制机构处于有效状态,降低信贷业务在每个流程中的风险。
4、重视内部审计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离不开内部审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为银行顺利开展业务提供了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大大降低了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同时,内部审计也能为前台经营业务、后台业务做出可靠的评价,发挥必要的监督作用,促进各职能部门更好的履行职责。
5、尽快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信贷风险识别预警机制。一项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有利于快速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在进行正确的风险判断的基础上,提高信贷风险的防范能力,提高风险搜索的准确性与系统性,加大风险分析过程中的技术含量。
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瞬息万变的特点,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增加。商业银行必须尽快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构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张宗梁.银行业风险与防范.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0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力企业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加,这就要求在火电企业的建设上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投入新的设备以及技术,对电力物资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物资采购工作是影响火电企业的电力生产成本和工程建设造价的根本,决定着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运行,而整个火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电力物资采购影响着。因此,火电企业必须加强电力物资采购的管理,把采购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一、火电企业电力物资采购的风险
(一)概念。电力物资采购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有可能出现的偏差叫做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电力物资采购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风险,电力物资采购风险并不仅仅限于向供应商购买物品的过程,而是物资从计划采购到使用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风险。
(二)分类。电力物资采购风险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内因型风险和外因型风险。
1.内因风险。内因风险主要包括计划风险、决策风险、订货风险、运输风险以及验收和保管风险。计划风险:火电企业为了保证物资的供应会制定物资采购计划,因此在采购计划和物资需求计划的制定上就会存在一些差异,造成风险。例如,市场需求的走势、市场预测以及工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差错等等。因此,采购计划必须在技术上做到科学管理、工作上做到严格要求,才会将计划风险降到最低。决策风险:由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问题、业务水平以及对工作的责任心等,使得一些企业的某些决策出现了错误的判断,就会引发风险。订货风险:在电力物资采购的过程中,采购工作人员必须要理解管理人员的意思、按照采购的正确程序进行操作,供应商的选择以及合同的签订一定要按照过关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一旦有所纰漏,就有可能引发相关的风险出现。运输风险:电力物资采购好以后,在运输上一定要做好管理措施,特别是一些专用设备的运输,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出现运输风险。验收和保管风险:电力物资采购回来以后,对种类、数量、价格以及型号规格等方面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符合相关指标的标准后方可入库。检查验收的过程一旦有所疏忽就会有相关的验收风险产生。而入库的物资保管工作也一定要做好,避免物资丢失、变质等风险的出现。
2.外因风险。外因风险主要包括社会风险、供应商风险、市场风险和意外风险。社会风险:部分物资采购法律法规、社会制度以及政策等都会对电力物资采购造成一定的影响,引发社会风险。供应商风险:在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厂家在产品生产的某个环节上出现纰漏,就会产生物资质量风险。另外,由于相关法律以及管理力度在电力物资采购环节上比较薄弱,这就会使得某些供应商趁机不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造成电力物资在价格、质量等方面的风险。市场风险: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也会对电力装备这一行业在发展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火电企业的大型设备原材料、部件等已经进行全球性的采购,而材料价格的逐渐增长也导致电力物资的成本不断上升。由于来自各方面的经济压力,一些厂家会也因此而采用一些措施来降低成本,使得电力物资的质量受到影响。意外风险:在采购电力物资的过程中,很多自然或人为的灾难是无法避免的,这会给设备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是损坏,是得物资在订购、运输以及储存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火电企业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管理
在电力物资采购管理上,如果只对某一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的话,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火电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上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便于从各个环节对采购的物质进行监督管理,使得电力物资在采购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所有风险尽量得到避免和降低。
(一)供应商风险对策。在供应商的选择上要加强考核和选择的力度,为了约束和规范供应商的行为,有必要制定出一个全面的可实施的方案。在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体系和能力进行方面要做好调查和审核中国,要去生产现场对其生产技术和能力进行考察,还要收集行业中对该供货商的评价和业绩情况综合进行盼盼;必须从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时间、产品合格率、合同的履行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特别是一旦出现严重的物资质量问题或供应商诚信危机的情况时,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阻止风险发生。
(二)计划风险对策。物资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制定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工作。电力物资采购工作必须采取计划管理的方式,整个采购过程必须要有严密的计划,并且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采购计划必须要按照需求计划的相关要求制定,结合工程实际所需的物资准确制定出物资需要量与交货日期。此外,一旦原计划发生改变,要对原来上报的采购计划及时进行修改。应急物资方面则需要根据需求制定相应的计划,同时还要对应急物资的新动向随时注意。
(三)采购订货风险对策。在电力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在物资采购的计划落实上,必须按照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标准。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必须采用最强硬的措施和态度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签订和确定相关的技术协议及合同时,必须按照审批的计划进行。在合同谈判过程中,若原定计划有重大改变发生,需办理相关手续,得到批准后才可以签约。
(四)验收和保管风险对策。火电企业对验收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必须提高,有必要做到使工作人员对各类电气设备的用途做到充分了解,以便于提高验收工作效率。保管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要定期巡视和保养设备,防止设备丢失、变质以及灾难带来的风险。
三、结语
在火电企业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相应的风险。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电网能够安全地、稳定地运行,必须加强物资采购风险管理,同时也能使得火电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整体利益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程嘉许,李云峰.“三集五人”体系的理论内涵与战略意义[J].国家电网,2012 (3 ) :78 79
【关键词】云计算 安全风险因素 应对策略
云计算的出现和应用极大程度的满足了用户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实际使用需求,对于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当下,其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如用户身份信息易被窃取、数据存储变为云服务提供商等,对于云计算技术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如何充分挖掘云计算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1 云计算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
在对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云计算环境中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两方面当中。从云计算中所存在的技术安全风险因素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了虚拟技术的安全风险、数据加密技术的安全风险、数据销毁技术的安全风险、身份验证及访问控制技术的安全风险、数据切分技术的安全风险、数据移植及接口的安全风险、数据隔离技术的安全风险以及反病毒和入侵检测技术的安全风险等因素。另外,在云服务商的内部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问题的安全风险、物理设备管理的安全风险、用户管理的安全风险、运营商内部员工管理的安全风险和软件使用管理的安全风险等方面,特别是在云计算平台越来越庞大的现阶段,要保证其安全性。
2 云计算环境中安全风险因素的应对策略
2.1 技术防护策略
技术防护策略是保证云计算网络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云计算网络环境的技术防护策略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尽可能的选择规模化的云计算软件,同时还要对这些软件进行必要且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对软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要实现及时的修补,从而提高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2)要对网络中现有的用户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用户数据隔离机制,对于网络中多个虚拟机之间的相互攻击实现有效的防护,以此来保证用户数据存储的安全。
2.2 云端数据防护
由于受到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信用水平和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用户个人数据的安全性方面得不到根本的保证。因此,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应该加大对云端数据库的维护力度,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自身的信用水平;同时还应该加大对技术得到创新力度,有效的消除用户对其个人数据信息泄露等方面的忧虑。对于用户自身而言,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对于存储在云端的数据要实现定期的备份,从而防止出现数据流失的问题。
2.3 身份认证防护
对于云计算环境中存在的身份认证等安全风险因素,可以采取引入多重身份认证机制的策略对其实现有效的解决。除了较为常见的视网膜和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之外,对于用户身份信息的安全保护的实现还可以采取动态电子口令的认证模式,将其引入到云计算复杂网络环境下的身份认证机制当中,防止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会被非法窃取和监听。除此之外,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和用户还需要与政府之间实现相互的配合,加大对非法入侵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健全报警机制来保证云计算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2.4 通问控制策略
除了以上所介绍到的几点应对策略之外,访问控制也是有效保证数据通信安全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的作用是避免网络资源被非法占用。访问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了服务器安全、网络权限和网络访问的控制等。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云计算而言,可以采取多种通问策略相结合方式来满足不同用户对各级访问权限的实际需求,以此来消除云计算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云计算的出现和应用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内容,需要对其进行有效且及时的解决。云计算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要对云计算技术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实现全面的把握,同时兼顾技术发展和管理监督两个环节,通过采取技术防护、云端数据防护、通问与环境安全控制以及多重身份认证等应对策略来彻底解决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问题,最终实现网络健康且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炜,洪斌,汤锦华.小微金融机构云计算的安全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金融电脑,2013(11):44-47.
[2]程风刚.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安全风险及防范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4(02):15-17+36.
[3]张彦超,赵爽.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风险与应对策略[J].电信网技术,2014(02):44-47.
[2]汪文进.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外汇电子支付管理问题研究[J].华北金融,2013(01).
[3]朱林婷.第三方跨境支付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06).
作者简介:王 佳(1982-),女,管理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电网企业对信息化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尤其是作为信息化核心内容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电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逐步建立了科学的信息化系统开发建设模式和方法论,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随着电企业务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信息系统构成日趋复杂,在开发建设中呈现出:关联面广、工作层次多、开发建设队伍组成复杂等问题。在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更需求加强重视项目风险控制与管理,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分析以及找出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是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达到目标的关键。
一、通过识别项目各类风险,达到加强风险管理的目的
一般性的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都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诸如资金不到位、人员变动、用户需求反复变化等风险。电网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除此以外,还有着自身独特的一些风险。比如在开发阶段,由于业务管理复杂,需求不明确且经常发生变化;在实施阶段,建设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数据量庞大,关键用户认识不够;在软件运维阶段,缺乏强有效的推广使用,缺少针对性的用户培训和完善的运维管理等。系统建设中如果对这些风险不能有效的识别分析和规避,将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因此,首先需要对各种类别的风险进行详细的识别与分析。
1开发商的实力方面。信息系统合作开发商的选择,对项目的成功关系密切。如果开发商企业规模不大,经济、技术实力不强,在承担大型复杂的项目开发建设时就会力不从心;开发商对电网业务不熟悉,缺乏相关领域的开发经验,无法投入足够的技术力量,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
2用户需求方面。如果项目初期没有进行有效的宣贯和沟通,将会对后期的项目开发建设带来诸多的麻烦和问题,比如工期拖延、反复修改,甚至导致项目整体失败;需求调研不深入透彻,分析研究停留在表面,仅以历史经验和技术的角度考虑,通常会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逐步暴露各种问题;缺少有效的需求变化管控也会造成项目风险的增加。
3项目管理和组织方面。电企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相应的项目管理往往需要跨职能、跨部门的多人协作才能完成;项目计划不切实际,阶段任务划分不合理,没有具体的时间进度表,项目组只有建设方人员,缺少即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用户参与度底,这些都是项目走向失败的风险因素。
4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电企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智力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项目,项目所需的人员组成即需要技术专家也需要业务专家,同时还需要企业高层的深入参与,即使配备了充足的人员,还要考虑项目成员的流动性和工作效率的高低;系统开发建设中往往喜欢盲目追求新技术,在能更好的实现系统目标和用户需求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技术方面不确定的风险,使得系统可能出现兼容性差和操作困难等问题。
5企业管理变革方面。在面临新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中,由于信息化业务流程的改变,势必会造成组织结构调整、人员变动,用户短时间内工作量加大等情况,产生较多的抵触情绪,对系统建设形成较大阻力。
6其它方面。在电企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中,除以上几个方面可能带来风险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客观存在的风险,如资金风险、培训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系统运行维护风险等。
二、通过采取风险应对措施,达到优化风险管理的目的
在电网企业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中,不仅需求对项目的所有阶段进行连续不断的风险评估,还要制定积极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合理排序,重要的风险要首先处理,风险管理措施要覆盖所有的关键人员、过程、业务和技术领域。下面对前面列举的风险情况,通过针对性的分析,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1开发商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电企信息系统大多规模较大,定制需求功能点较多,因此选择实力较强的开发商对项目成功关系密切。首先,应制定项目建设准入机制,划分开发商等级,对入围开发商进行深入调研。其次参考同行业类似客户的建设经验,选择熟悉电网系统业务,具有同类项目成功案例较多,经验较丰富的开发商作为建设方,有效保障项目的成功。
2用户需求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首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掌握用户的业务需求,仔细分析用户对系统的功能描述,明确项目的整体要求;其次,保证需求调研阶段的有效时间,避免造成分析调研不细致,走过场,对不切实际的需求要正确评估,充分沟通,直至双方同意;制定完善的需求变更管理机制,有效的避免需求无故的频繁变化,保证项目进度按计划推进。
3项目管理和组织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项目开始前就应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规范的建设管理标准;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项目例会,对项目计划、质量、问题进行协调管控;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详细任务计划,明确项目实施的关键路径,设定项目里程碑点,对于与项目目标或进度等方面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调整控制。
4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配备项目所需的充足、稳定的熟悉相关业务的各类技术人才,科学合理的进行人员分工,发挥项目成员的专业特长和协作能力;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强外部协作单位人员的管理。同时,还要注意软件技术的合理采用,避免出现系统性能底、操作界面不友好,甚至系统兼容性差,导致与其它系统难以集成的风险。
5企业管理变革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要保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能够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明确各相关业务部门的需求和职责,让各相关部门在项目建设和应用中发挥主体作用,有效的消除存在的变革阻力;合理处理跨职能的业务流程设计,做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在项目的各阶段定期举办宣贯和培训班,以便配合新的管理理念的推行和普及,排除员工使用的抵触心理,保证系统发挥实际效用。
6其它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系统建设项目前必须开展可行性研究,明确系统目标和规模,制定详细的投资计划和成本效益分析,确保资金落实到位,才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开展;制定全面、详细的培训计划,保证每一个关系人都能熟练的应用系统;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结语
在国内,电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大了开发建设力度,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优势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强化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科学全面地对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评估,在出现风险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将有利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对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强化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电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10904
1引言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提升我国传统现货批发市场、促进商品流通、规避价格风险、实现价格发现功能以及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化等,起到了重大的作用。Grieger(2003)认为电子交易市场能够把众多的买家和卖家集中到一个“中心市场”,使得买家和卖家之间以动态的价格进行交易,而价格的变化是由这个交易市场的规则及供需情况决定的。在我国出现的这类行业垂直型B2B电子交易市场,是在传统现货商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选取诸如食糖、粮食、钢材、煤炭等标准化程度高的大宗商品作为交易品种,因此这类市场又被称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不同产地的同类货物,打破传统的区域交易模式,实行集中竞价、统一撮合、统一结算、价格行情实时显示的交易方式,实现了各地价格的基本统一。这有利于交易商准确快速根据供需情况及其它判断行情波动趋势,从而决定是长线持有现货商品到期进行交割,还是短线即时买卖,套取短期差价。目前,电子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从农产品到金属类和能源类,凡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商品几乎都在电子交易市场进行了交易,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商务模式。但是,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法律法规缺失、不健全等问题,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的同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譬如类期货交易、投机炒作等。人们对电子市场从认识到普及使用,所经历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也就是说,在还没有对电子交易市场进行充分认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普及使用了。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没有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制约管理,风险事件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可以说,风险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快速发展的电子交易市场和人们对该市场认识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风险事件的不断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正常运转,损害了交易市场及交易商的利益,也危及着这类市场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只有一小部分公司在使用电子交易市场进行采购,众多公司由于对电子交易市场进行采购所产生的风险不确定而未能使用。因此对这类市场进行风险分析,制定合理可靠的法律法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文献综述
B2B电子交易市场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国内外广大学者对电子交易市场风险管理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Kheng and Al-Hawamdeh(2002)识别出电子采购中存在四种主要障碍:与互联网安全有关的业务(如电子支付)存在风险,电子采购所必需的硬件、软件以及人员培训方面需要巨大投资,管制电子商务的法律与规则不完善,搜索引擎在查找有效信息方面效率较低。Pauline Ratnasingam(2006)将B2B电子商务中的风险分为技术风险、组织风险、实施风险与相关风险。Subba Rao等人(2007)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买方在参与电子交易市场时通常面临两类风险:财务风险与信任障碍。李莉、杨文胜和蔡淑琴(2005)对电子市场质量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风险规避以及电子市场中介交易风险控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邢伟、汪寿阳和冯耕中(2008)从供应链角度展开电子交易市场风险研究。石晓梅、冯耕中和邢伟等则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经济特征进行了总结,然后从交易中心与交易商的角度对这类市场的风险状况进行了分析。
上述文献侧重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电子交易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类,而没有从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差别因素方面进行风险分析。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是以现货市场为基础而产生的,或是位于商品生产地,或是依托现货贸易集散地发展而来。因此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传统的现货市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所发生的风险事故,在传统的现货市场中未曾发生过,因此探索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导致大宗商品电子市场风险不断发生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电子交易市场采用了部分期货交易的制度与规则,为现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交易更加灵活,效率大大提高,吸引了大量资金不断流入,同时实现了风险规避和价格发现的功能。但是在引进期货交易的同时,期货市场的一些交易风险也同时被带到了大宗电子交易市场,同时由于投机资金直接与现货相结合,在某些情况下,投机资金更容易操纵市场,因而风险比期货市场的风险更要严重的多。
为此,本文首先分析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主要差异,即与现货市场相比较,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增添了哪些新的特征,然后着重针对每一项增添的特征可能对交易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规避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3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经济特征
二、国有通信企业采销模式下的采购管理问题及对策
背负集团公司期望,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该专业子公司的供应链采购环节中举步维艰,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采销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痛点
痛点一:经营环境快速变化(芯片价格上涨、新兴品牌迭代、智能技术发展)、终端品类不断扩充(从手机拓展到多形态终端,从硬件拓展到服务软件或集成模式的ICT产品),传统采购制度(即原有的终端采购手册仅局限于手机和非手机类的硬件、不包括软件服务等)已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痛点二:随着电子信息化发展,运营商YD公司开发了自身采购与招标系统(ES系统),而该系统操作要求高,如投标前供应商需支付相应费用办理CA证书、投标时需加密上传应答文件,一次性全部操作正确难度大。而该系统仅是YD公司独家系统、不能与其他运营商及其他国企兼容,导致供应商配合度不高。
(二)采销模式下的采购管理对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企业对症下药,采取如下对策:对策一:明确贸易型采购的定义。复盘全流程、全面穿越,大胆提出“贸易型采购”定义,它与传统采购3个显著区别在于:①买来直接对外销售,②需满足毛利率管控,③扩充产品品类(硬件含泛智能终端、家电、日用品,服务包括权益、安装、售后服务,软件含app软件包、软件服务等)。对策二:简化ES系统操作流程。针对ES系统操作复杂的痛点,该专业子公司申请在ES系统中增加贸易型采购报备场景,报备项目由采购操作,无须供应商介入。
三、创新型贸易型采购体系建设的实施举措
在集团公司批复后,创新型采购的“赋能行动”——贸易型采购体系建设,在该采销一体化的专业子公司内部,系统性的全面推进和展开。
(一)明确贸易型采购定义并为其量身打造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机制
创新采购的前提是合法合规,根基牢固。若定义不明,那实施中会出现各种偏差,若没有严谨的风险管理,则面临漏洞百出的异常或瑕疵。国有企业的采购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在摸石头过河不断探索,但需要的是安全的、有措施保障、有风险预警和探索,而不应该是浑水摸鱼的盲目前行。对此,该专业子公司做了以下3点行动。1.《贸易型采购管理操作手册》的。在手册中:(1)明确贸易型集中采购管理体系的架构,如下图1。(2)明确采购结果达成审核层级,如针对9000万元以上采购项目,由总部审批,在(9000万,1000万)一、二类公司的项目,由总部采购分管领导专题会审批,在1000万以下的项目,分公司相应层级等。2.《采购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手册》的。风险防控是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创新型贸易型采购模式产生后,合规地图需要重新梳理,据此企业适时风险防控机制分册,并在手册中梳理出全阶段的贸易型采购工作流程中的潜在风险点,如下鱼骨图(图2)所示;针对具体的风险点,企业在手册中明确了风险等级、责任部门、具体场景、防控措施等(如下具体合规地图样本,样本1),并将手册宣贯、公文下发至各分公司采购部门,以得到更有力的落实和执行。
(二)执行毛利率管理及采购比价管理
毛利率管控和采购价比价是采购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它们是企业节约成本最为有效的方式。1.企业构建毛利率管理体系。贸易型采购的特点之一则是要求产品采购需满足毛利率管控,毛利率是产品的灵魂,企业不会做亏本的生意,利润是企业常青树的源泉。如何良性执行贸易型采购的根本之一是对毛利率做出要求、同时根据市场情况由总公司动态(如月度)给出毛利率参考值,分公司/总公司业务部门/采购部门据此与供应商进行谈判,用合理的采购价/出货价操盘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以此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水位。2.建立健全采购价格比价体系。为在采购引入中获取合理的采购价格,公开采购项目,通过市场充分竞争以确保价格合理性。单一来源,首次采购应通过搜集公开市场上产品成本信息,选择合适对标产品的价格全面评估,后期采购需持续关注并对标公开市场同期价格。3.多元化采购方式的建立。在采销模式下的终端产品采购,若合作方能取得自厂家/上游供应商出具的唯一授权,企业可据此与其进行单一来源采购,此方式的采购流程更简单、时效更快速。在无唯一授权的情况下,企业可做公开采购。但公开采购中,因市场上产品品牌/型号不断迭代、商层级不断动态变化,为更快速支撑市场,该企业集思广益,衍生出创新的供应商引入动态短名单的灵活机制。首先,该机制包括立项—方案—采购结果3个流程,其中若一家供应商对其合作的产品的商务条款均一致、仅是各款产品型号、数量上限、采购价格不确定,此情况下可先做框架供应商引入模式,即通过公开方式引入多家框架供应商,形成供应商短名单。后期有产品引入时,针对产品,邀请短名单内所有供应商报价,遵循价低者得的原则确定订单执行供应商。以此保证产品价格的合理性和产品引入的高时效。
四、创新型贸易型采购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创新型贸易型采购实施后,该采销一体化专业子公司积极落实Y集团要求部门在执行贸易型采购过程中,遵循“能公开必须公开”的原则,通过合并决策、提前储备提升采购效率,通过价低者得的量化标准简化决策流程,制定出短名单公开方式的特色流程,通过合并决策,提前储备资源池,具体产品全流程从原有的12天加速至3-5天。
五、创新型贸易型采购的智能系统建设
该采销一体化企业需为运营商YD集团提供终端产品销售渠道,具有快消品分销和零售企业的特点,且上下游拥有众多合作伙伴。对供应链的成本降低,库存降低,资金利用率提升、需求预测的精准度均具有较高要求。企业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等技术,建设了独具特色的DPS(数字化采购管理)系统,通过采购需求数字化、采购流程自动化、业务过程可视化,实现供应商、产品、合同、价格、物料等采购关键要素集中化管理,支撑终端采购全流程在线运作,保证采购实施、采购管理全流程管控到位,且简化了采购操作环节,提升了集中采购效率、且成本控制和风险管控能力均得以加强。综上,本文以采销模式下采购创新在国有通信企业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在对采购流程优化、采购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国有企业采购环节创新采购模式运作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实施对策,最终推动项目达到了提升采购效率、屏蔽采购风险的良好效果,本文可为国有通信企业、终端行业、运营商体系的采购环节采购创新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2]商业地产[EB/OL].(2014-03-14)[2014-04-20]..
[5]201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万亿同比增长10.7%[EB/OL].(2016-01-19)[2016-03-26].
.
[7]2015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分析一览[EB/OL].(2016-04-29)[2016-06-28]..
[8]中国新城市招股一波三折:商业地产行业亟待模式创新[EB/OL].(2014-06-29)[2014-08-20]..
[9]2014年eBay大中华区移动商务报告[EB/OL].(2014-06-13)[2014-06-20]..
Predicament and Solutions of the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in E-Commerce Times
FU Y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