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7: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空气环境监测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一、系统地了解监测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 要全方位地强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紧要性
大力推动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空气区域站或背景站建设以及环境质量评估考核与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区域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及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准,如此既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又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愈加相符。
2 强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可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大范围实行
开展系统调试运行、监测信息、数据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选取、监测数据分析、设备安置采购、专业人员培训、仪器检定选型等工作是监测评价新增指标的必要前提条件,而要想做好上面提及的工作,还有赖于强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
3 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这需要强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
作为公共产品,环境空气质量关乎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要实时精准地将环境监测信息出来,竭尽所能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上升一个台阶,从而满足社会公众环境知情权,积极引领社会舆论,并成功验证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的效果。
二、自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主要涵盖了质量保证实验室、监测子站、系统支持实验室、中心计算机室等组成部分。其中,质量保证实验室主要负责校准、标定、审核系统检测设备、考核关键技术指标、校准检修完毕的仪器以及制定系统相关检测质量控制手段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实处;监测子站主要负责检测数据的采集、储存、处理以及连续自动监测气象状况及环境空气质量;系统支持实验室主要负责以仪器设备的运作规定为行为准绳针对系统仪器设备实施日常的维护与保养,并在第一时间内更换、检修出现问题的仪器;中心计算机室的任务主要有:统计并分析处理采集到的监测数据、经无线或者有线通讯设备手机对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及数据进行检测、检查、甄别、储存接收到的检测数据、远程校准、诊断检测子站的检测仪器。
相关资料显示,如今全球范围内有着清洁的空气的城市没有一座。而英国环保协会也作出此结论:在世界范围内,每天因空气污染而死的人有两万多个,就如同每天发生空难的飞机有一百余架一样。大量生命科学家断言:假使无空气污染,那么人类平均寿命可增加三十年。而社会学家则得出因空气污染衍生出的心理反映和生理反映将大大降低人类幸福指数这一结论。因此,在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加工业、重工业等的发展,人类生活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这无疑会危害到人类生活环境,影响到人类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全方位地对空气质量执行监测控制是大势所趋。
如今,我国空气质量检测系统太过简单化,监测站获取到的数据要先依靠当地环境监测部门规整剖析然后再逐级上报。但是和它不一样的是,英国系统内监测站数据无需逐级上报直接向国家中心数据服务器上传即可,然后由数据中心管理控制单元进行处理、校正、剖析,最后让中心管理控制单元各个层级的行政单位的空气信息。同时,在我国和英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当中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部门的位置也截然不同。在我国,它与监测及中央控制系统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监测站人员负责执行全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措施,但是在英国其是由质量控制部门独立管理的,并贯穿于系统的每一环节中,占据着最为关键的位置。此外,从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系统的复杂程度及健全程度上看,英国的更为优越,其数据的密集化、集中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数据具备较高的比较性、可靠性、追踪性,而其质控、质保工作交给独立部门负责促使部门工作朝着细节化、专业化、分工明确化的方向发展,对我国而言具备极高的借鉴价值。
三、自动空气质量监测中质量保证控制环节
(一)总体要求及指导思想
在我国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汇编》当中明确谈到了空气质量监测过程当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目的,即:规范监测措施,能有效确保监测信息与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除此之外,该规范还给数据的追踪性与可比较性、数据校正、分析空气污染物的发展态势、数据的制式化、标准化、空气污染预报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数据的追踪性与可比较性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位置。
(二)详细的促进完善实施措施。
1.质量控制环节
质量控制环节主要有数据处理环节、监测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环节、数据检查环节以及监测仪器的日常校对环节。站在完善的立场来看,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应比较数据的多元化,紧接着科学地进行校准,最终进行独立评估,从而有效地促进并完善全程质量检测。
2.质量保证环节
质量保证环节主要以下几个环节,即:分析员筛选环节、仪器校准、运用、维护历史记录环节、站点考核环节、设定标准监测方法环节、监测仪器的阶段性维护环节。
3.主要控制手段
质量控制手段主要包括监测仪器性能审核、监测频次及监测时间控制、监测仪器校准、校准装置与检测仪器及标准物质等的质量检查、监测数据有效性质量控制以及数据审核的落实这几种手段。但是,由于以上谈到的操作的权限及责任范围并没有在我国操作规范中明确地划分开来,因此很有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责任空白与责任重叠的情况。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具备关键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措施,且要明确划分不同种质量控制操作的权限及其责任。
四、质量控制操作责任划分
(一)监测站操作员质量控制环节责任范畴。
1.按照操作条例,执行监测站的例行操作和仪器的站内例行校准。
2.鉴定和设备报告,监测站环境的潜在变化和潜在问题。
3.鉴定和报告监测站的潜在安全问题。
4.对监测仪器进行简单的站内测试和维修。
5.定期参加质量控制部门的组织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操作培训。
6.当被要求时,参与质控和质保方面的监测站审计工作。
7.在监测站点巡查后24dx时内,完成仪器校订电子记录表格并上传至中心数据服务器
(二)设备供应商、设备服务商部门质量控制环节的责任范畴。
1.例行和紧急设备维护和维修监测及辅助设备。
2.保证所有监测站的年数据捕捉率高于90%。
3.保证两个自然日内到达故障站点排除问题。
4.保证所有设备非站内维修,非站内校准的历史记录。
5.保证所有校准原始数据的保存管理,为全局数据鉴定提供可靠的校准数据。
通过全面的测试及校准,对所有监测仪器的关键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做到完善行的独立质量控制。
五、建议与总结
就我国的自动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目前形势所提出的质控质保过程的可实行的优质化建议与总结:
0 引言
空气质量检测技术是层出不穷,检测空气质量主要有3项指标,即氨、苯、甲醛等。就公众经常听说的甲醛而言,目前其检测方法按精确度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种为精密度测定法,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高效液体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及分光光度法等。其二为简易测定法,该法主要用于快速检测,其精确度要求不高。主要有电法学方法,可以显示测定数据,以及检测管方式和测定纸方式,即通过检测气体与指示剂发生法学反应而表现出的颜色变化来测定检测气体浓度。空气质量污染主要是装修中使用不达标的装饰材料是最大成因。使用了不达标的人造板材、油漆等产品,势必造成甲醛等空气污染物超标,进而造成空气质量污染。不合格装修队装修。无装修工程质量保证能力甚至无证无照的装修队承担装修工程,难以保证装修质量,进而造成污染超标。“环保家装材料”的叠加效果。即使装修使用的全是环保材料,但这些材料全都放置在一起,也都可能会使甲醛指数骤升,造成空气质量污染。怎样的环境,可以称得上是理想”的室内环境,这是室内环境设计的关键。室内空气环境是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个大问题,我国城市居民每日在室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时间长达21.53小时,占全天的92%,而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往往高出户外许多倍,经常受此危害的主要对象是年老、体弱者及孕妇和儿童,特别是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伤害。因为儿童的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生理机能尚不成熟,呼吸量按体重比成人高50%。
一、|甲醛的危害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型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醇和醚。甲醛在常温下是气态,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易溶于水和乙醇,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甲醛分子中有醛基生缩聚反应,得到酚醛树脂(电木)。甲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主要用于塑料工业(如制酚醛树脂、脲醛塑料―电玉)、合成纤维(如合成维尼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皮革工业、医药、染料等。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其浓度在每立方米空气中达到0.06-0.07mg/m3 时,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0.1mg/m3 时, 就有异味和不适感;达到0.5mg/m3 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达到0.6mg/m3 ,可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更高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水肿;达到30mg/m3 时,会立即致人死亡。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DNA单链内交连和DNA与蛋白质交连及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在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人类有70%的病症与室内环境有关。甲醛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尤其是人造板才的广泛应用,更增大了甲醛的用量,导致由人造板材引起的室内空气甲醛污染日益严重。通过甲醛释放周期研究,证明了甲醛的散发特性,即散发时间长,散发量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浓度水平还有升高的可能。应用室内空气甲醛浓度分布不均匀性研究,说明在有固定污染源的甲醛浓度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起相互之间影响的缓慢性。甲醛扩散研究的结果表明即使在污染源强度很大的情况下,室内各点浓度增长仍很缓慢。所以在不同时间段选择采样点可选择在污染最为严重的位置:在一天晚上和当天的上午没有阳光的时间采样点选择靠近门边;在阳光直射的时间采样点选择靠近污染源。
二、氨的危害
毒理学分类,氨属于低毒类化合物。氨是无色气体,当环境空气中氨达到一定浓度时,才有强烈的刺激气味。人对氨的嗅阈值为0.5~1.0mg/m3。氨是一种碱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可以吸收组织中的水分,溶解度高,对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所以说,消除氨势在必行,不得延误。氨定义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碱性气体,即便是微量存于室内空气中,对人体组织的损害也非常严重。氨中毒无特效解毒药,应请专业除氨的机构上门净化。“天下无贼”采用的“健康钛”技术是分解污染物而不是吸附污染物,发生的是质变而不是量变;对污染物具有不可逆的彻底分解;并能对室内几乎所有的细菌、病毒和有机污染物起到强效分解作用;特别是对人们不易感知的细菌和病毒进行彻底分解;常温下就可使用;不存在净化饱和问题,经济实用;不必维护,自动净化;依靠可见光反应,不耗费电源;净化持续时间具有半永久性;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对人体无害;不会产生类似消毒剂对环境产生的二次。“装修污染治理宝”采用健康钛技术,融合了精湛的生物、化工、纳米材料等项尖端知识及高科技生产技术,从根治室内空气污染着手,以有效清除分解甲醛、苯、氨、TVOC等为中心,特别是对甲醛等顽固污染物的定向清除技术的突破,解决了长期以来这些室内污染杀手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同时更特别提供防止细菌、病菌、霉菌、厨厕异味、二手烟等危害人体健康,全面提升室内空气环境质量,满足人们对更高健康家居价值的期望。为您扫清室内一切危害您健康的“贼”。
三、苯的危害
环境监测是一种现代化监测方法,运用物理和化学等科技手段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进行连续或间断的分析和监测,并根据分析和监测结果对所监测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正确的监测结果能准确分析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并及时、准确的反映现场生态环境质量和动态趋势,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的资料和理论依据,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
1.生态环境相关概念及生态环境领域下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1.1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
生态系统通常指地球表面非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的生存关系,其中环境的质量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部分。依据生态学理论基础,对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人为作用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组成部分和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生态学研究,可以对生态系统环境的生态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价。
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多种角度和尺度下研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度量,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质量监测的对象不同,与工业污染源监测的对象也不同,它着重的部分是大区域、宏观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1.2生态环境领域下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我国虽然疆土辽阔,环境资源丰富,但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还没有得到完好的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处于非常不稳定、脆弱的状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监测,保证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生态环境监测的分析监测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系统自身条件、条件变化以及对外界压力的反映和趋势。监测手段可以及时的发现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威胁,防止环境恶化的同时消除可能发生的环境隐患。
2.生态环境领域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应用意义
同生态环境恶化和破坏监测技术相比,生态环境领域环境监测的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依据为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其监测的范围不大,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监测范围也会越来越广,由微观变为宏观。3S 技术的出现展现了其准确、快速和宏观的技术特点,它可以对生态环境系统进行遥感监测和调查,完整的做出环境领域内环境监测的评估方案。GIS 技术系统能对各种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环境威胁预测、预报,从而有效的防止环境的恶化。方法操作性强、技术路线统一、规划要求准确、指标体系完整是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通过水土保持、产量预测、灾害预报和资源调查等总结环境监测的经验,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好基础。
环境问题会造成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也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和伤害,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要先从环境监测做起。生态环境监测利用现代技术对环境中的污染因子进行综合性监测,分析污染原因和污染现状,将环境的质量和发展形势展现出来,有利于更好的保护环境和利用环境。
3.“五性”因素对监测数据质量影响分析
3.1监测数据代表性的影响
监测数据代表性是指在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空间分布上,根据规定的要求及确定的目的获得可反映典型环境特性的数据。任何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都不可能是非常均匀的,如果监测数据没有代表性,就不能真实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环境质量水平、规律及变化趋势,这样的数据结果一是会误导公众,使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质量不认可,二是会误导政府,给政府对环境的管理决策带来偏差。造成环境监测数据代表性差的原因是:监测布点选点不当,没有代表性;其次是布点数量不够,获取的信息不完整。
3.2监测数据完整性的影响
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就是按照预期计划取得有系统性、连续性或周期性环境数据的特性。完整性表示数据的总量可以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数据收集足够、全面。同代表性类似,数据不完整的后果也不能真实、有效反映环境质量水平,造成“以偏概全”的片面结论,招致公众不满、使环境管理部门不能作出正确决策。引起监测数据不完整的原因有布点数量不足、采样次数少以及检测分析、数据处理不完整,如测试项目不全、漏测、辅助参数不完整等问题。
3.3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即测量结果与客观环境符合的程度。准确性一般以监测数据的准确度来表征,并采用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的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来表示,反映了该方法或系统所存在的系统误差或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评价准确度可通过标准样品分析、测定加标回收率及不同分析方法的比对来确定。
3.4监测数据精密性的影响
监测数据的精密性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平行性、重复性与再现性。精密性以监测数据的精密度表征,主要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随机误差的大小。精密度一般用极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等表示。精密性反映了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精密度越低,随机误差越大,检测数据的稳定性越差。
精密性与准确性有着密切关系,精密度好才可能准确度好,精密度差不能判别数据的准确度。
3.5监测数据可比性的影响
监测数据的可比性表示在环境条件、监测方法和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获得数据结果一致的程度。可比性既可以在不同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也可以对同一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还要求在时间、空间上可比,并实现国际间、行业间的数据可比。监测数据的可比性是评判监测质量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可比性,那么监测质量的高低、数据的准确程度都无从谈起,更罔论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了。
4.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措施
4.1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人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所创立的理论,旨在解决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有序问题,该理论一经推出即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当外界作用于系统的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发生突变(非平衡相变),系统就可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的状态。
4.2传统质控模式的缺陷
传统的环境监测质控系统是封闭的静态控制模式:监测站长质量负责人质量控制员项目监测组长监测分析员。该系统虽然分工明确且简单有效,但监测数据的控制主要依赖于质量控制员,其他人基本上是履行签字手续,很难对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有效监督,对数据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纠错也难做到,一些伪数据也不容易被发现和剔除,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不完善的,存在很大漏洞。
4.3质控系统的改进和优化
为了改变传统质控模式的不足,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就应打破封闭的系统模式,引入反馈、监督和交流机制:一是接受外部监督,允许社会对监测数据质疑和复检。二是经常性地与同级或上级环境监测部门交流,进行监测数据可比性的分析,找出不足,及时改进;通过交流更新知识及获取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三是强化平面控制,在系统内部不断制造非平衡状态,通过非线性作用使系统产生涨落,促进监测人员互相交流和监督,提高技术水平、减少或消除系统误差,使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得到持续改善。四是耗散结构理论非常重视信息的畅通,系统应按照信息加工原理,使进入的信息经过甄别,信息释放的同时也向信息源反馈信息,促进信息流得到良性循环。
4.4加强监测数据的审核
为保证监测数据质量,应加强对数据的审核:一是完善三级审核机制,除了质控审核外,重点加强项目分析组(室)和质量负责人这两级的审核。二是通过检查样品采集原始记录审核数据代表性。三是进行数据完整性审核,重点在采样是否符合规范、分析方法是否符合监测目的、辅助参数是否完整。四是审核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着重审核加标回收样、比例平行样、密码样、密码平行样、校准曲线、空白试验值、方法检出限等。
5.环境监测相关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分析
环境破坏的速度不断加快,使得生态环境监测相关技术水平应当越来越高,监测范围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既复杂又系统,而且在监测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监测周围的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监测的结果。传统的监测手段主要是通过手工操作仪器设备进行监测,结果通过人工分析计算。现代化技术的融入,使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5.1 RS技术应用的分析
卫星是RS技术应用的核心内容,利用卫星对监测范围内的电磁波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得到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电磁波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环境质量的现状和环境发展趋势。RS还可以对所监测范围内的物体进行高空扫描拍摄,具有信息采集速度快、采集准确度高等特点,尤其是遥感物体。如果要对监测范围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植物生长状况、气温闭环和森林覆盖面积等进行监测,则可以利用RS 遥感技术,对所监测范围内森林的覆盖面积进行监测,利用卫星拍摄判定森林面积是否减小、是否遭到破坏以及采取何种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根据所监测森林上方空气的温度来判定该地区森林是否会发生自然灾害以及自然灾害的类型,并针对突况作出最佳的补救措施和方案,保护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
5.2 GPS技术应用的分析
生态环境监测GPS技术是一种监测环境新型技术,的它的特点为实时定位和导航、监测精度高、遥感技术可以分析出数据的空间坐标,并构建图形图像数据库,在数据库中用图形图像表示传感器和平台的观测与位置。在生态环境领域范围内,GPS技术不同PS技术,它可以对被监测物体进行实时的、动态的监测,监测其所处的环境和状态。比如,利用GPS技术可以对城市中所有汽车的数量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此信息判断城市中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多少。合理运用GPS技术应用不仅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而且还可以利用监测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判定,进而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5.3 GIS技术应用的分析
GIS技术拥有计算机化系统,是当前地理信息数据库中规模最大的系统,它包含了存储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输入和结果输出。GIS技术应用不仅具有数据库功能,还具有辅助决策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准确、快速的进行动态监测和空间分析等宏观决策管理。根据监测环境的地理信息,GIS技术能准确分析被监测区域的地理特征,从而可以对生态发展和地理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及自然灾害预警和预测等。GIS技术能更准确、更真实的进行生态环境监测。
6.结束语
环境监测技术应当覆盖整个生态环境领域、贯穿整个生态环境系统评价,一方面准确、及时的反映出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状况和发展形势,另一方面为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生态环境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 [科]
【参考文献】
[1]高华,杜艳雷.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J].科技资讯,2011(15).
[2]傅晓娜,宋倩.环境监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职教论坛,2009(S1).
1.布点原则
室内环境空气监测中采样点位的数量根据室内面积大小和现场情况而确定,要能正确反映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原则上小于50m2的房间应设1~3个点;50~100m2设3~5个点;100m2以上至少设5个点。
2.布点方式
多点采样时应对角线或梅花式均匀布点,应避开通风口,离墙壁距离应大于0.5m,离门窗距离应大于1m。原则上与人呼吸带高度一致。一般相对高度0.5m~1.5m之间,也可根据房间使用功能,人群的高低以及在房间立、坐或卧时间的长短,来选择采样高度。有特殊要求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采样时间和频次
装修后的室内环境采样应在装修完成7d以后进行,最好在使用前采样监测。年平均浓度至少连续或间隔采样3个月,日平均浓度至少连续或间隔采样18h;8h平均浓度至少连续或间隔采样6h,1h平均浓度至少连续或间隔采样45min。
4.采样的质量控制
采样人员必须通过培训,持证上岗。采样仪器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并通过计量检定。使用前应按仪器说明书对仪器进行检验和标定,采样时采样仪器(包括采样管)不能被阳光直接照射。有动力采样器在采样前应对采样系统气密性进行检查,不得漏气。采样前和采样后要用检定合格的高一级流量计(如一级皂膜流量计)在采样负荷条件下校准采样系统的采样流量,误差不得超过5%。同时还应做好现场空白检验、平行样检验和采样体积校正。采样时要对现场情况、采样日期、时间、地点、数量、布点方式、大气压力、气温、相对湿度等做好记录,每个样品贴好标签,标明点位编号、采样时间、测定项目等。采样记录和样品一同报送实验室。
5.采样装置
室内环境空气监测用到的采样装置种类较多,适用于不同监测项目。主要有:空气采样袋、气泡吸收管、玻璃注射器、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不锈钢采样罐、固体吸附管、滤膜。
6.样品的运输和保存
样品的贮存和运输过程要避开高温、强光。防止运输过程中采样管震动破损。样品因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组分和含量可能发生变化,应根据不同项目要求,进行有效地处理和防护。运送样品运抵后要与接收人员交接并登记,样品要注明保质期和保存期限,超过保存期限的样品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处理。
二、常见项目的实验室分析方法
目前,室内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的对象大多数为新装修的家居房屋,一般监测项目多选择为甲醛、苯系物等。
1.甲醛分析方法简介
甲醛是一种溶解度很大、挥发性很强的有毒物质,可以和人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改变蛋白质的内部结构并使其凝固。且甲醛多藏匿于装修材料中室内装修材料,难于释放,因此对人体健康潜在危害极大。因此多年来,对甲醛的分析方法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1.1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酚试剂法又称MBTH法,该方法原理是利用空气中甲醛被酚试剂(3-甲基-2-苯并噻唑酮腙)溶液吸收,反应生成嗪,嗪在酸性溶液中被高铁离子氧化形成蓝绿色化合物,室温下进行15分钟显色反应,然后比色定量。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但检测过程受时间和温度的限制。
1.2变色酸分光光度法
变色酸法是测定甲醛的较为成熟的分析方法,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把其列为标准的分析方法(NIOSH方法3500)。
1.3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原理是利用甲醛与乙酰丙酮及氨生成黄色化合物二乙酰基二氢卢剔啶后, 进行分光光度测定。
1.4 AHMT法
AHMT法指空气中的甲醛与AHMT (4-氨基-3-联氨-5-巯基-三氮杂茂) 在碱性条件下缩合,然后经高碘酸钾氧化成紫红色化合物,再比色定量检测甲醛含量的方法。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居住区大气中甲醛浓度,也适用于室内及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测定。
1.5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原理是利用空气中的甲醛在酸性条件下吸附在涂有2,4-二硝基苯肼(2,4- DNPH ) 6201担体上,生成稳定的甲醛腙,用二硫化碳洗脱后,经OV-1色谱柱分离,用氢火焰离子化监测器测定。该方法可直接进样,无需富集,操作简便,测定线性范围宽,分离度好,但是衍生物同分异构体的分离问题难以解决。
1.6 HPLC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室内及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的测定,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精密度好、准确度高的特点。可用于室内及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的测定,同时还可用于水和废水以及餐具洗涤剂中甲醛的分析测定。
1.7其他方法
其他方法还有气相-质谱(GC-MS)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D)法、电化学法、化学发光法(CL法)、检气管法及甲醛气敏元件等。
2.苯系物分析方法简介
苯系物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有毒。早在1993 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致癌物,苯是白血病的致病因子,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确定苯为致癌物质。
2.1气相色谱法具有高效能、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速度快和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尤其对异构体和多组分混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更能发挥其作用,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的毛细管柱对苯系物的分离基本上都能达到要求,但对二甲苯异构体的分离常常较困难。
2.2 气体检测管法是一种快速、简单、反应稳定、灵敏度较高而且可靠的分析手段。对于精密度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下以及需要快速进行判断某物质的存在时,气体检测管法是一种经济、更实用、更快速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但是因为雾和霾的表现特征看起来十分相似,所以我们往往将雾和霾进行概括和统称,从而称为雾霾。从2013年开始,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持续的雾霾天气会严重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在雾霾天气的状况下,空气中会含有大量的灰尘和其他可吸入颗粒物,这些物质会随着人类的呼吸而进入呼吸系统中,进而对人类的呼吸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会造成人类寿命的缩短。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渐重视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基本上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日报,到2010年,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实现了空气质量的实时在线监测。我国使用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为AQI,即空气质量指数,AQI将城市的空气质量分为6个等级,AQI的指数越大,说明空气质量越差。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AQI的准确性并不是很高,在AQI的具体指标显示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气里,天空依然是灰蒙蒙的,雾霾天气依然逐渐增多,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国际上对于空气质量监测的通用标准是PM2.5,而我国多年来使用的却是基于AQI的PM10,再加上我国的环境监测站点的数量相对比较少,因此导致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和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空气中PM2.5的可吸入颗粒物越来越多,这是引起严重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而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效果,我国各个大城市的PM2.5监测设施已经投入运行,但是爱许多小城市和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PM2.5的监测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我国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
二、加强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针对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以及我国环境及南侧体系存在的弊端,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
(一)推行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发展
为了使环境监测的服务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我们可以推行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发展,为此必须要逐渐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而高效流畅的环境监测服务的市场化体系。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环境监测是由市场上的专业化的环境监测服务公司来承担的,政府可以从这些公司中选择最优秀的,向该公司购买专业化的环境监测服务,这样在各个环境监测公司之间就形成了有效的市场竞争,它们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可以使环境监测的服务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良好经验,推行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发展,政府所有做的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环境监测的市场规范化发展,然后由政府购买专业的环境监测公司的相关服务,以此来加强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该环境保护厅从2011年开始将环境监测业务承包给中标的相关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环境监测的透明度
将空气环境监测的具体数据和相关的结果及时进行公开有利于对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形成预警,使人们可以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对相关的各种灾害性天气进行有效的预防。比如及时将PM2.5的监测结果向公众进行公开一方面可以使公众对可能到来的雾霾天气做出预防,以防止雾霾对公众的生活带来过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公众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注意保护空气环境。然而环境监测的具体数据和相关的结果的公开并不是没有节制的,对于某些涉及到国家秘密的环境监测数据和相关的结果则不适宜公开,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来提高环境监测的透明度。具体说来,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一方面要不断建立和健全有关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为提高环境监测的透明度提供一个稳定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公开化水平,向公众及时公布突发性的环境变化以及应急处理的相关状况。
(三)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雾霾天气是一种跨地区的空气污染现象,因此它的出现往往会影响到多个省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空气环境的监测不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多个地区相互沟通与合作才能完成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然而目前我国跨地区的雾霾天气治理效果并不是太好,很多的环保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存在着监管重叠的现象,这样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非常不利于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为此我们要积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人力和物力的利用效率,使环境的监测数据以及监测结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要加强环境的监测数据以及监测结果的共享,使各个地区之间能够相互协作,这样就能发挥团体合作的力量,使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得到极大的推进,从而加强对雾霾天气的质量,提高空气质量。
(四)促进环境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
赛迪经智,中国本土城市经济智库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投资顾问公司,深谙IT、互联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能源、金融等行业的战略分析。通过分析中国环境监测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国环境监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3年)》不但展现了该行业的未来潜在机会,而且全面剖析了环境监测产业中国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特色,呈现了一幅环境监测产业就业图。
雾霾、地下水污染、酸雨……
近年来,中国恶性环境事件的频发,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环境监测产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中国环境监测产业规模达132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环境质量监测48亿元;污染源监测产业62亿元;其他环境监测领域产业22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环境监测产业将保持年22.6%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249亿元。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环境监测将向三四线城市覆盖。同时,农村环境监测实现跨越式发展。
无疑,环境监测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产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上,环境监测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其他环境监测领域。
从主要产品和应用领域来看,环境质量监测分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和地表水质监测系统。其中,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应用于城市空气质量、农村空气质量、温室气体等领域;地表水监测系统则应用于湖泊水库、饮用水源等领域。污染源监测包括大气和废水污染源监测,其中,2012年大气污染源监测的产值达到42.88亿元;废水污染源监测19亿元。在“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源监测将保持年35%以上的增速;而水污染源监测的年发展速度为21%。其他环境监测领域包括,土壤监测、噪声监测、生态监测,以及各类应急监测等。
产业链
在环境监测行业中,需要大量监测仪。
对于单个环境监测仪器而言,其上游配件主要有传感器、电磁阀、紫外灯、泵、电源、电机、液晶、光电倍增管、质量流量控制器模块、滤光片、光学镜片及机械加工件和机柜机箱等。对于整套环境监测系统而言,主要由环境监测仪器和相应的软件系统构成,下游应用市场,则集中在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个领域,从行业分布来看是政府的环境监测站,以及造纸、石化、电力、钢铁等重点排污企业。
4大投资点
土壤污染——重金属监测设备爆发在即。
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1月28日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时间表正式出炉,重金属监测设备市场空间广阔。
重金属污染治理及土壤修复是“十二五”新增重点环保任务,目前,单种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单价在24 万元左右,若监测重金属种类增加,设备价格还将上涨。若按平均每套设备监测2个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仅考虑1149家重金属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市场额约5.7亿元;考虑所有重金属排放企业1.1万家,市场额为55亿元左右。
大气污染——PM2.5和烟气脱硝。
在环境质量监测领域,“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烟气脱硝、温室气体、垃圾焚烧烟气及大气重金属将成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重点,是环境监测仪器市场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污染源监测领域,“十一五”期间,我国在脱硫领域规定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并在监测和治理领域取得良好的成绩,但脱硝领域关注不够。除了电力系统,钢铁行业的脱硫市场也是一个增长点。
水污染——地表水自动监测程度低,成长空间巨大。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紧密围绕“十三五”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积极构建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规范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法规、行政和技术手段,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为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理顺体制机制。适度上收环境监测事权,完善考核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实现“谁考核、谁监测”,保障监测数据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二)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构建全国统一的环境监测规范体系和质控体系,实现环境质量监测活动全要素溯源传递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障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三)严格执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强化外部质量监督,有效规范环境监测活动,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工作目标
2016 年底前,上收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事权,建立气态污染物量值溯源体系和颗粒物比对体系,完善空气质量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建立远程在线质控系统、数据及仪器参数变化评估及预警体系,保障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2017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表水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质控技术体系,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活动,保障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建立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分析、数据审核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机制。2020年,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用,进一步推进监测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保障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评价及考核数据客观真实、准确权威。
四、工作内容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防止行政干预
1.加快监测事权上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实行省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加快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近岸海域等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全面建成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国家网),所有站点原始监测数据第一时间直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级环保部门适时上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完善地方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地方网)。实现“谁考核、谁监测”,保障用于评价、考核的环境监测数据不受行政干预。
(二)健全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职责
2.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新模式。建立国家与省级环保部门组成的两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环境保护部负责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活动,指导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省级环保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负责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分别负责国家和地方的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工作。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推动出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修订《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办法》以及《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制订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规定,健全环境监测技术人员从业规范,制定环保行业标准样品使用管理、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等制度,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章可循、依法管理。
4.强化国家网运行管理。国家网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直接管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采取委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运维的模式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采取委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运维)或流域上下游环保系统监测机构联合监测的模式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取地方环保系统环境监测机构采样,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委托有能力的实验室集中制样、贴标和分析的模式开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国家网监测数据传输、审核,监控监测仪器的关键参数,国家网运维机构开放通信协议,监测数据与地方共享。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国家网的运维条件保障,不再参与国家网的数据审核。
5.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充分发挥国家环境质量监测质控体系的作用,强化主要环境要素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年组织开展臭氧等气态污染物的量值溯源与传递、颗粒物手工比对工作。每年组织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能力考核。不定期组织开展有证标准样品使用情况调查,组织不同来源标准样品之间的分析比对。组织开展地表水跨界联合监测、比对测试和留样复测等。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随机比对测试机制,组织不同监测单位开展比对测试。
6.加快培育环境监测市场。加强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出台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制度,加大人员培训力度,规范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行为,促进环境监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环境监测服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的诚信评价体系和“黑名单”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质量信用情况,完善退出机制,积极营造全行业“重质量、讲信誉”的良好氛围和市场环境,不断提升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完善技术体系,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7.健全环境监测规范体系。加强环境监测规范体系的顶层设计,建立制修订项目库,形成动态更新机制。加快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规范制修订工作。完善有证标准样品体系。推动部门间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评价技术规范的统一,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8.构建国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由国家环境监测质控平台、区域环境监测质控实验室、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组成的三级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国家质控平台设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以及监测质量检查工作。环境保护部在全国遴选若干个省级环境监测机构搭建区域质控实验室,负责区域环境监测质控工作,向上、向下开展臭氧量值溯源、量值传递和颗粒物比对等工作,进行例行质控检查。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负责建立、运行并持续改进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按规定开展日常维护和监测仪器的检定、校准与量值溯源和比对等质控活动,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创新质控技术手段。完善自动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质控系统。在实现监测数据一点多发、实时直传的基础上,开发自动监测仪器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功能以及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远程校准、维护等质控功能,及时发现并减少影响自动监测设备稳定运行的因素。加快建设环境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设施视频O控系统,实时记录和保存自动监测站内外环境及人员操作情况,保障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完善手工监测过程质控,探索采样现场和样品运输过程GPS 定位的应用,努力实现视频或图片等记录资料实时上传,形成覆盖手工监测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创新监管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质控手段
9.推进质量管理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由环境保护部主导、第三方参与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导、第三方参与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权责明确、协调有序的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权威专家组建国家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委员会,下设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专家组,评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和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10.持续开展监督检查。规范日常监督检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区域质控实验室,组织开展质控体系运行情况检查。每年完成一定比例的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现场检查,检查结果报环境保护部。强化飞行检查,环境保护部组建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专家库,以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结果和举报线索等为依据,不定期组织飞行检查,重点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11.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环境监测信息作为质控重要手段,按照“能公开、尽公开”的原则,继续执行环境空气和主要水系重点断面自动监测数据实时公开制度,大力推进地表水断面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公开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知情权和监督权。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载体,宣传和解读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政策,畅通建言献策和举报投诉途径,曝光监测数据造假典型案例,不断提高全社会环境监测质量意识。
(五)加大惩处力度,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行为
12.建立质量检查与考核联动机制。明确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在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中的作用,对于地方政府,着重考核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地方环保部门,着重考核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在环境监测质量检查中发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不合格的,该地区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考核适当扣除相应分值;发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一票否决该地区该环境要素污染防治工作成效。
13.严肃整治不规范监测行为。对监测工作中仪器设备安装不规范、仪器性能测试不合格、仪器维护频次不够、缺少监测质控报告等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检查。
14.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建立环保部门与公检法机关联动机制。对于擅自挪动监测点位、修改仪器关键参数、堵塞采样头或采样管路、样品分析和监测报告造假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对发现环境监测行为不规范且多次整改不到位的,以及数据造假或配合造假的社会环境监测(含运维)机构或监测仪器生产厂商,终止服务合同,列入“黑名单”。对造假行为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强化警示和震慑作用。
五、能力建设
结合“十三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作,加强国家质控平台及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核查能力建设,配齐质控仪器设备,完善环境空气和地表水自动监测在线质控系统、国家网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系统、自动监测站视频监控系统等,提高国家质控能力水平。健全量值溯源与传递体系,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核查、质控样品分装和标准样品验证能力,满足质量控制工作需要。
六、组织实施
(一)环境保护部负责制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开展环境监测规范制修订工作,组织实施对国家和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等工作。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中国的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但随着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监测领域的不断拓展、监测形势的不断变化,环境监测技术体系面临着亟待完善的新要求。建设和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是环境管理的迫切需要。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是指为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源排放行为,规范采样、分析、测定、数据处理等工作而制定的统一要求。完善和发展环境监测方法体系是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体系的现状
1、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现状
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框架的雏形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国家环保总局编制出版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工业固体废弃物有害特性试验与监测分析方法》和《环境放射性监测方法》等。经过30 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包括空气( 含环境空气、酸沉降、沙尘暴等)、水和废水(含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土壤和沉积物、生态、物理环境(含噪声、振动、光、热、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放射性等)、污染源、固体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等8个方面。其中在空气、地表水、声环境等环境监测领域,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生态、生物、土壤、物理环境等监测领域还正在完善和探索之中,尚须进一步健全。目前,各地环境监测部门已具备多要素、多手段、有鲜明区域特点的技术能力,可覆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常规监测、微量有机物监测、生物群落监测、化学品毒性检测、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机动车排放气污染监测、噪声监测、污染源连续自动监
测等各类环境监测领域,同时也具备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数据监控及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等对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编辑处理和的技术能力,能够科学、全面、及时地反映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部门顺利开展污染源监督管理、排污收费和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2、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经过了30年的发展已经出具规模。同时,对相关管理体系以及相关制度体系也进行了构建。这些为我国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指导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在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分析与探讨中发现,我国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例如: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缺乏对检测软件建设的重视、注重环境监测监督职能而忽略环境监测社会服务职能、注重环境监测对现状的监测忽略了预警能力的建设、注重传统检测方式忽略了现代信息自动化监测技术的运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职能的发挥、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为了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应加快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完善。以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完善、职能的明确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问题
检测参数已基本齐全,但仍存在一定的缺口。有些标准中的检测参数仍不能涵盖其中,或是参数的检出限不能满足标准要求,需要进行一些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发。国内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等涵盖面仍不够广,更新也不够及时,导致日常工农业生产中易造成环境污染的部分项目参数未受监控,特别在发生应急事故时,如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即实验室所检测的目标化合物与市场使用的产品发生脱节现象,需要及时了解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环境空气监测主要监测项目仍为延续多年的常规监测项目,用于霾污染、臭氧光化学污染特征及生成机制、空气污染的人体健康和生态效应的跟踪评估和控制研究等监测项目尚为空白。
噪声监测技术和规范尚需不断完善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一些过去不被重视的噪声和振动源逐渐显现,如飞机噪声、轨道噪声和振动等,市民中比例比较高的居民小区固定设施、空调噪声、振动扰民等,都需要有相应的监测技术与管理要求相配套。目前,噪声投诉已跃居各类环境污染投诉的首位。面对这种严峻的声环境污染,传统的人工监测、手持仪器监测显然无法满足声环境监测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要求。
尚未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我国2006年颁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0年颁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目前,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已有的监测方法标准大多不适合突发污染事故的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较高。发达国家应急监测仪器体积小、重量轻、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种类繁多,有些仪器的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实验室仪器的水平,而能源和溶剂的消耗却大大减少等特点,相比之下我国环境应急仪器、设备还有一定差距,而且应急仪器方法多为非标方法,许多监测数据只能作定性或半定量使用。事故应急的简易、快速现场测定方法应与相应的现行标准方法进行比对,立正尽快提升为标准方法。
我国现行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构建的问题
一是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缺乏完整的构想和统一的规划,一直没有系统
地分析各环境要素监测技术的发展走向。二是环境监测基础技术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研究得不深、不透,实际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点没能及时解决,个别解决了的,也没能及时总结成技术规范(规定)三是对环境监测发展规律研究不够,前瞻性、方向性的监测技术把握不准,环境监测新理论、新技术研究不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综合各要素的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些不具备使用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水环境进行连续自动监测的水域,水生生物监测是一种较为适合的手段,这方面的测试方法和技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由于生态监测本身仍然是处于发展中的新监测技术和方向,很多地方仍不完善。
对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标准分析方法,制定国家层面的环境监测规范。继续推进标准分析方法的制定,以保证各项环境质量标准、污水和废气排放标准的贯彻实施,争取将标准分析方法系列化,形成针对饮用水源地水质、地表水、废水、环境空气、固定源废气、生物、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监测等若干个系列的标准分析方法,使其与先进国家分析方法具有可比性。
以现代信息自动化监测技术为中心构建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信息自动化监测技术能够提高环境检测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成本。同时,信息自动化环境监测技术还能够实现实时在线的环境监督,促进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利用现代信息自动化监测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传统人工取样、送样、检验造成的漏检与作弊现象。
注重环境监测观念的改变,促进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完善。针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完善中应注重自身观念的改变。通过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现状的分析、评价,了解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造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现状与问题的观念进行探讨,以此为基础进行观念的改变,促进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完善。
结束语
环境监测技术及分析方法体系的构建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的重要环节。现代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构建中应加强对我国实际情况、基础情况以及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体系现状的分析与探讨。以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改革等促进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促进环境监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景涛.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J].环保资讯,2011.9.
从当前形势来看,环境污染已经逐步演变成能够影响社会及经济发展进程的弊端性问题,一旦任由该问题继续发展,不仅社会进步会出现停滞状态,经济建设目标更难以实现,这是因为环境污染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直接关联,为了促使其发展结构更加稳固,就需要将环境保护纳入到重点优化范畴中,促使经济建设于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协调发展,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关键点,对其应用进行研究及讨论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从环境监测的理论性研究入手,对其应用作出了细化阐述。
一、环境监测的理论性阐述
环境监测实际上就是以科学技术方法为依托,对目标环境的质量及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在对其参数进行研究及分析的基础上,就能对现阶段的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评定,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参数不仅能够当前环境状态的衡量提供科学依据,更能为后续环境发展方向及趋势进行预判,因此也可以说环境监测本身具有先见性意义。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如果过于盲目的开展各项工作,将会直接导致其治理目标发生偏移,并且缺少环境监测的治理工作也将是不完整的,只有充分利用环境监测技术,才能对目标环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综合衡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对环境污染治理能效及后续环境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因此也可以说,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的提升夯实基础。
在通常情况下,环境监测的侧重点是人为污染,该类污染问题主要来自于生活及生产过程,在应用环境监测后就能够根据污染现状及特点,对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衡量,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也能够得到精准反映,这样就能够为相关部门开展治理工作、制定治理流程及规范提供参考依据。环境监测的涵盖面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特点,这主要是因为生态环境的覆盖范围普遍较广,因此无论是基本环境监测,还是噪声及地质灾害监测等,都是污染治理中的重点项目。环境监测能效的发挥程度与应用的技术及设备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只有应用技术及设备与实际需求高度符合,监测数据才能更加精准,环境污染状况才能真实反映出来,这就能够为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环境监测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目前的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对于污染物的采样和分析还不够系统,对于不同的污染物需要采用不同的分析和采样方式,但目前环境监测的标准还较为缺乏且不够统一。在环境治理方面,我国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滞后性,目前应用的环境治理技术还较为传统,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足,在遇到新型污染物时,不能提出有效的监测方案和治理措施。
目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与我国实际的环境状况不能完全适应,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污染指标滞后严重;二是监测项目缺乏针对性。受到经费和人员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环境监测的频次还不高,对实际的环境质量及污染情况不能准确和完整的反映出来,在环境监测与质量方面,对企业排污行为的判定都处于被动的情况。目前我国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污染要素实施监测,但对有害物质的监测还不够系统,且缺乏对一定区域内环境质量的整体监测。
1. 环境监测促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内容十分复杂,而随着环境污染的状况的不断加剧,污染治理的内容变得更加的复杂。环境监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环境监测主导着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方向。环境监测可以有效地排除掉对环境污染治理十分不利的因素,使得污染治理目标更加的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进而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比如,通过环境监测手段可以掌握住第一手的环境污染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不断改进污染治理的手段与方式,从而使得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完善。
2. 环境监测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详尽的资料
环境污染治理内容也十分的繁杂,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提速,环境污染治理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不论环境污染治理的内容如何变化,其前提都要求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部门掌握住第一手准确、翔实的数据资料,而这些数据的获得就依赖于环境监测工作。比如,要对一个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进行治理并制定出相应的空气污染对策,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对当地的空气污染情况进行监测,从而得出一个详尽的数据,进而对空气污染的原因、分类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为空气污染治理对策的制定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另一方面,环境监测也是环境污染治理中相关标准制定的前提。标准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前提,只有明确了相关的标准,才能为下一步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而环境监测则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准确的目标、方向、宗旨及具体的环节,总之,环境监测为相关环境污染治理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 环境监测可以准确反馈污染治理成果
在采取环境污染治理措施以后,对环境将会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将会在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污染的现状,则通过环境监测的数据结果来体现,环境监测的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出环境污染治理的结果,相关环境污染治理部门可以依据此数据对污染治理的成效进行科学的评价。比如,对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通过各种空气环境监测手段得到的数据,就可以对这些空气污染治理措施的成效进行综合的评价,相关部门可以对现有的空气污染治理措施进行综合评估,以决定下一步的空气污染治理措施及相应的改进措施,对城市空气污染就会有一个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的综合治理方案,有利于城市空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类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理,则不久的将来,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如何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就成为了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环境监测作为污染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目前环境监测在污染治理中的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什么是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说:“我们要注重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工作力度的增强主要是依赖科技。”[1]然而,只有具备相关知识、了解相关信息的人才能发挥科技的作用。科学技术在发展与创新的同时也牵动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展。环境监测手段的提高,有利于鼓励人们节约能源、减少破坏环境的污染物排量,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还有利于实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1 现代化的监测仪器设备
环境监测这一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实现了监测实验室机械装备的现代化。其中原子荧光、离子色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离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等无机污染物监测测试手段,还有测试有机污染物的液相、红外、气相、色谱/质谱联机等。
最近几年来,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环境监测的自动化。如今,我国也已普及了自动监测系统。自动监测系统的优势就是不需要人看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资源,而且还比人工监测的效率要高些,自动监测系统可以24 h不间断的执行监测工作,还可以根据情况设定好取样的时间并做出分析报告。现在,全球已经有多种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监测CO、O3、NOx、SO2、PM10、PM2.5,另外还有差分光谱(DOAS)技术自动监测、挥发有机物的自动连续监测(采用GC/MS、GC技术)、河流、湖泊重点控制段面水质的自动监测、工业污染源的自动控制监测和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的总量控制监测、卫星遥感技术监测陆地生态、海洋生态等[2]。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推动机械设备的发展。从环境监测这个角度来看,发达的新兴机械装备拓宽了环境监测对象范围,提高了对有毒物的检出率,实现了实时监控,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监测装备市场有着各种型号的、监测方法不一的装备,这些装备的质量水准、技术含量各不相同,有了这么多的选择,市场的竞争也就非常的猛烈。所以我们在不断研发、普及监测装备新技术时候,一定不能对监测装备的质量掉以轻心,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遵照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来安装已经获得国家环保单位认证了的零件,抓紧时间改善装备,以落实拟定的奋斗目标。
2 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开发
在那么多的行业中环境监测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从而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由于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发展的不断进步,需要监测的内容也就随之伸展开来,从监测工业污染源头慢慢的开始监测更大的环境,也就是说,除了要监测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要监测生态、生物的演变。所以,不得不提高对监测新方法以及监测新技术的要求。
2.1 水质污染物监测
导致水质遭到破坏的污染物有养殖业排放物、工业排放物等,其中占得最多的是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以及脂肪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及某些其他可生物降解的人工合成有机物质为组成的污染物简称有机污染物。这种物质的品种非常多,严重威胁到了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经过不断的研发,不断的进步,现在我国各个地区的环境监测部门都能够有效的监测大部分的有机污染物,确保了主要生活用水的安全性。即使这样,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依旧在不断的努力,结合国内外的各个科技机构,着重钻研包含硫、氮、磷的有机杀虫剂、PAHs、PCBs,以及一些半挥发性、挥发性的有机物[3]。
2.2 空气污染物监测
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排放物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工业排放物中的废气更是污染空气的一把利刃。工业废气中隐藏了许许多多的有毒有害分子,而这些年来造成空气污染更严重的原因则是有毒有害分子当中的颗粒物以及粉尘。研究结果显示,细小的颗粒物长时间停留在空气当中,不仅严重的影响了空气的可见度,对人的损害也是相当大的,它能够进入人体的血液、肺泡当中,它聚集了许许多多的细菌、病毒、有机污染物、酸性氧化物以及有毒重金属,杀人不见血。近年城市空气污染头号因素就是大气灰霾,而形成灰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细颗粒物即PM2.5。所以,对监测细颗粒物PM2.5等一系列酸性气溶胶的技术方法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4]。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城市汽车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汽车尾气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如果再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有可能引起光化学污染祸害。于是,机动车尾气的监测技术成为环境监测的关注点。目前,我国局部城市建立了机动车尾气监测点,大部分地区也建立起相应的大气污染监测控制系统。
2.3 自动控制监测系统或在线连续监测
系统
在环境监测中应用自动化的机械装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办公的效率。应用最多的领域是在水域和环境空气当中。目前,水域常用的自动化监测控制模块有pH值、总有机碳或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部分重金属等,环境空气常用的自动化监测控制模块有CO、O3、NOx、SO2、PM10、PM2.5等。
2.4 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技术
现如今,小型装备技术和对具体某一种污染物性质的研究取得了迅速的进展,这使得我国的应急监测能力得到提高。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应急监测方法和装备可以迅速的对污染事故的来源、数量、浓度、种类进行科学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兆征.构建适应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需求的环境监测体系[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120-123.